江西新课堂正规吗是真的?还是骗人的,为什么总要钱呢?

您接到过江西南昌新课堂卖辅导教材吗? 号称能上名校,请注意,不要上当受骗!

自称是北大教授,只要购买辅导教材并缴纳一定费用,不仅提供一对一的教学指导,还可以推荐孩子进入北大附中学习……听到这里,你心动了吗?这不,海宁许女士信了,结果书没读上,反而被骗走了12000元。

近日,海宁警方奔赴江西南昌,一举摧毁该诈骗团伙,抓获7名诈骗嫌疑人,初步统计该团伙诈骗全国各地受害人100余万元。3月31日,海宁警方发布详情。

“您好,我是北大袁教授”

“您好,您是许女士吗?我是北大袁敏教授,是江西新课题文化传播公司的创办人之一。之前您在我们新课堂购买过辅导资料,现在向您了解一些你儿子的学习效果,也是听听您的意见。”2016年10月20日中午,家住海宁市长安镇(高新区)的许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男子打来的电话。

想到此前确实买过辅导教材,许女士就放松了警惕。许女士向对方坦言,自己儿子虽然使用了辅导教材,但效果却很一般。随后,袁教授在电话中就开出了良方,并许诺:“只要你儿子有上进心,肯学习,成绩不错的话,我还可以推荐他到北大附中去上学……”

听到这里,许女士喜出望外。接着,男子告诉许女士,他会先快递学习资料过来,价格3000元,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只要好好学习这个辅导资料,以后进北大附中就绝对有希望了。”

望子成龙心切的许女士,当即答应了下来。

“恭喜呀,你的孩子被北大附中录取了!”

三天后,许女士收到了一套名为《高分高能方略》家庭教育系统解决方案的辅导材料,包括一本辅导书和八张学习光盘,还有一张敲了“北大新世纪教育招生办”红色印章的通知书。通知书上写着许女士的儿子将由北大教育中心建立学籍档案,并安排参加全国作文竞赛。签收后,许女士付款3000元。

“恭喜呀,你的孩子被北大附中录取了!”刚过了一个礼拜,袁教授再次给许女士电话道喜,告诉她还要寄发录取通知书,录取的费用是4000元。

许女士没有怀疑,兴高采烈地相信了。

又过了三天,许女士再次收到了一套《高分高能方略》辅导材料和一张“内部招生证明书”,称许女士的儿子已分配到了北大内部招生尖子班,将由袁教授专人辅导。这次,许女士又付款4000元。

“你儿子的学籍档案我们已经建立,现在要开始针对性的辅导,我们要先给他寄一份精选的学习资料,费用是5000元。”没过两天,许女士就接到了袁教授的电话,从孩子未来的学业考虑,她依旧选择了相信。

随即,她就收到了一份辅导材料和一张“北大入取附中证明书”,并付款5000元。

12月的一天,许女士又接到了快递送来的学习资料,要付款4000元才能签收。当时,因为许女士手头没有现金,资料被退了回去。

转眼到了开学的时节,许女士就电话联系袁教授孩子入学的事情,对方表示会有专人联系许女士。结果电话是来了,可对方的目的还是绕不开两个字:交钱。

2017年2月20日,觉得可能被骗的许女士赶到海宁市公安局长安派出所报警。

赴南昌摧毁七人诈骗团伙

接警后,海宁警方迅速展开侦查,最终锁定诈骗嫌疑人藏身江西南昌。

3月4日,侦查员赶赴南昌,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发现诈骗嫌疑人藏身于某住宅小区4栋1单元602室内。

经过两天观察,基本掌握了7名嫌疑人的活动规律。就在警方准备收网时,三名嫌疑人赶赴海南旅游,侦查员只得暂时回到海宁。

3月20日,留守在南昌的侦查员发现7名嫌疑人每天进出居民楼,抓捕时机时机成熟。3月23日,抓捕民警乘坐警用大巴赶赴南昌,一举将谢某等7名诈骗犯罪嫌疑人擒获。

在租房内,民警当场缴获用于作案的电脑11台,手机10部,学习机10部,光盘等学习资料160套。

据谢某交代,其此前曾在江西新课题文化传播公司工作,偷偷窃取了公司的客户信息,之后私刻北大新世纪教育机构公章,纠集他人虚构北大教授身份,以教育辅导、选拔学生进入北大附中等为幌子,诈骗广大家长。

经警方初步核实,自去年以来,该诈骗团伙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诈骗200多起,涉案金额高达100余万元。目前,犯罪嫌疑人谢某等7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作为家长,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值得欣喜,我们也总是不吝啬于对孩子的夸赞。但是“赞美”并不是万能的,有些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你那一句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夸奖,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你的关注。从现在起,不要再随便使用赞美法了,把你的注意力投注在他们的身上,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目光吧!

经常被赞美的孩子更担心失败

   儿童教养的研究发现,“赞美”孩子并不总是有好处。

 有研究者让不同的儿童解数学题。解完一组简单题目后,研究者给了每人一句反馈。对一些孩子赞美他们的智力:“哇,你太聪明了!”

   而对另一些孩子指出他们的努力:“你刚才很用功。”然后,研究者给孩子们更困难的一组题目。

 因为聪明而受到赞美的孩子会更担心失败,他们倾向于完成难度较低的任务,遇到困难更难坚持,易焦躁,甚至表现出自尊水平的下降——赞美他的天赋,居然会打击自尊。

乍一听这与我们的直觉相反。但细细一想,又很符合我们的经验。

 虽然赞美让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种评价。它把人捧到极高处之后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很可怕。当我们受到赞美之后,我们常常害怕自己配不上这种赞美,会为此平添不少压力。

 出于压力,我们会更愿意重复相同的工作:既然我这样做了就是好的,为什么还要冒险去尝试更多的可能呢? 

 更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干脆什么都不做。“你们都夸我文章写得好,但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好法?我怕再写下去就会露怯。”我们用放弃来回应赞美。

 如果对一个小孩说:“哇,你这幅画太美了!”或者夸一个孩子下棋赢了:“你是小棋王!”他会很开心。但再让他画一幅或下一局,他可能就会踌躇。

   生活中,人们一开口总是忍不住评价。用“不评价”的方式讲话,似乎不太容易。

 评价接近于一种定义性的表达。对于它,你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但很难有更多延展性的探讨。如果是现实的交流,很可能造成冷场:你都已经下结论了,我们还说什么呢?

   从这个角度讲,赞美甚至比批评更容易终止一个话题。

   批评好歹还可以反驳:你说我不好,我不同意。但是赞美怎么办呢?反驳也不妥,但承接下去又没有再讨论的余地。

   大家聊得好好的,我突然来一句:“我觉得大家都很好,很好,很好。”这会让场面的气氛暴冷。要继续聊,只有忽略这句话。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以及对人的褒贬。

   一个不评价的老师,会这样问学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业,发生了什么呢?”

   而一个评价性的老师则会说:“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业?”

   前者是在关心一桩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后者就只是在训诫。 

   后面这种情况下,老师根本不在意理由。他只关心对学生的定性,而这件事他已经做到了,“承认吧!你就是个差学生。”

   仿佛是这样的潜台词。可以嗅到明显的拒绝气味。如果你是这个孩子,只要低头认罪就好了,什么都不用多说。

 通过前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则会更接近事件的真相。也许这个学生遇到了一些麻烦,也许他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者他在用这种行为传达某种态度,或者还有其它的什么可能。

 当我们采用一种非评价的立场时,就等于为这些信息的流通创造了空间:“说吧,让我看到它,我对你经历的这些事感到好奇。”你无须辩解,只需要单纯地描述你的经验就好,这就是我们此刻关注的。

孩子需要的只是“被看见”

   通过不带有评价的交流,我们在做一件事:描述经验本身。

 经验的描述看上去最简单,但往往也最有力量。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相互确认,远远比哪怕挖空心思给出的“赞美”更能表达出重视。

 对画画的孩子说:“这是你画的山,这是河水,啊,河水里有一只船,船上这个人是在钓鱼吗?哈,你还给他画了帽子!嗯,你在这边画了一个太阳,这边画了一个月亮,那是白天还是晚上呢?”——你注意的是具体的过程。这些话里没有褒贬,但他们会感到自己做事被看见了。他们会乐于跟你讨论,也会更有兴趣继续做下去。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新课堂正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