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聪机器人人帝聪是那个国家生产的?

学聪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专为0-12岁儿童推出的一款智能机器人。外观设计美观可爱,功能十分强大和实用,在同类机器人中处于领先的位置。该款智能机器人集萃海量的云端教育资源,具备学,听,动,练,说五大功能,知识涵盖古今,囊括中外,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好的启蒙作用,是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及聪明成长的好玩伴,是妈妈照顾孩子的好帮手,零辐射,让您的孩子、手机、平板,游戏、电视!保护孩子眼睛,防止近视,是宝宝爱上学习的更好选择!学聪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感你所知,想你所想!未来学聪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智慧教育与陪伴呵护!

学聪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具有设备研发、工程设计、施工、生产能力,是目前国内学聪机器人开发生产的先进企业,自创办伊始,我研发生产的学聪机器人以高起点﹑高品质﹑低价位走入市场,凭借在软件行业领域的优势,产品热销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江苏;四川;河北;海南;湖南;山西;安徽;广西;河南;吉林;广东;辽宁;湖北;江西;浙江;青海;甘肃;贵州;陕西;福建;云南;黑龙江;台湾各地区,获得了广大需求群体的一致认可!

学聪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拥有一支爱岗敬业、专业的技术队伍,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江苏;四川;河北;海南;湖南;山西;安徽;广西;河南;吉林;广东;辽宁;湖北;江西;浙江;青海;甘肃;贵州;陕西;福建;云南;黑龙江;台湾的销售精英,迅速快捷,服务周到的售后服务体系。我们的学聪机器人,性能优越、安全可靠,具有很好的陪伴功能,设计科学、造型艺术、选材多样、操作简便,竭力满足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学聪机器人用高水准的生产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为需求群体提供更高质产品与贴心服务,赢得了新老用户的一直好评。

学聪机器人作为一家专业的软件提供商。不仅拥有专家级人才团队、强大的研发能力、性能优越的学聪机器人,严格的检测检验流程和一年保修的售后服务,而且还拥有丰富营销整合经验的市场团队,能为需求群体提供好的语音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此,获得同行的由衷赞誉和业界的诚信口碑,业务也由山东省青岛市辐射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江苏;四川;河北;海南;湖南;山西;安徽;广西;河南;吉林;广东;辽宁;湖北;江西;浙江;青海;甘肃;贵州;陕西;福建;云南;黑龙江;台湾各地。

我们取得的所有进步,均离不开广大新老客户的悉心关爱与支持!学聪机器人深知客户的信任是我们的财富,更是我们的责任。在需求群体的关爱与信任下,学聪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必将继续取得持续、稳定的进步,以高质量的学聪机器人来回报广大新老客户的支持与信赖。地址:平度市大润发一楼,欢迎惠顾。

欢迎来电咨询学聪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联系人,了解青岛智能机器人直销,东营儿童智能机器人价格,舟山儿童陪伴机器人直销,烟台儿童陪伴机器人直销,衢州儿童陪伴机器人代理的相关信息

学聪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以追求卓越的技术为导向,潜心于儿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与开发,资金实力强大,科研开发能力雄厚,现有研发人员30余人,职工200余人。同时在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设有大型的先进生产基地,并在世界帆船之都——青岛设有销售推广口,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以其专业的科研实力和良好的服务口碑迅速占据儿童智能机器人市场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本着不断学习、钻研与创新的发展理念,链接一切可发展资源,达成共赢,共促成长!学聪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专为0-12岁儿童推出的一款智能机器人。外观设计美观可爱,功能十分强大和实用,在同类机器人中处于领先的位置。该款智能机器人集萃海量的云端教育资源,具备学,听,动,练,说五大功能,知识涵盖古今,囊括中外,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好的启蒙作用,是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及聪明成长的好玩伴,是妈妈照顾孩子的好帮手,零辐射,让您的孩子、手机、平板,游戏、电视!保护孩子眼睛,防止近视,是宝宝爱上学习的更好选择!学聪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感你所知,想你所想!未来学聪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智慧教育与陪伴呵护!

学聪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始终致力于软件领域具影响力的生产型企业。以赢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广泛尊重作为企业的宗旨。在学聪机器人经营质量、经营规模、赢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各个方面都成为软件行业的表率。不断发展和壮大组织,探索企业为全体成员发展服务的新模式。

在软件产品方面,学聪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拥有先进和完备的生产制造设备,是山东省地区规模大的生产制造企业。学聪机器人的主要功能是陪伴,是由上海睿苗智能科技开发而成。我们产品的配置是230g,有白色等供客户选择,以贴近市场、方便用户为准则,充分满足客户需求。

应广大客户的需求,学聪机器人不断为需求群体创造出品质优、智能化、高性价的学聪机器人。以批发;零售;招商为主要销售手段,学聪机器人广泛销售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江苏;四川;河北;海南;湖南;山西;安徽;河南;吉林;广东;辽宁;湖北;江西;浙江;青海;甘肃;贵州;陕西各省市地区,行业中具有良好的信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将以更高、更新、更强的要求,挑战自我,用全面的创新为客户赢得市场,用优良的品质保证客户的利益,用全方位的服务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

学聪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多年来为需求群体提供的学聪机器人受到了广大客户的赞赏,并不断为大众消费市场带来 领先的颠覆性成果,共同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学聪机器人不忘谦卑,请对我们的服务提出您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谢谢合作。联系人:耿经理,联系电话:(400-)

学聪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还有许多有关青海儿童智能机器人直销,兰州儿童陪伴机器人价格,拉萨 智能机器人直销信息资讯等您了解,我们静候您的来电

哈工大报讯(李 丽)今天,我们对于“机器人”这个词语早已不再陌生,就像在电影《黑客帝国》和《机械公敌》中一样,机器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正如“机器人”一词最早出现于科幻小说,多年来人们对于机器人的狂想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正是这样一个孕育和实现梦想的地方。在这里有一位老人,他不仅实现着人们对于机器人的种种幻想,也实现着自己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梦想,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蔡鹤皋院士。 


  蔡院士与机器人事业

   蔡鹤皋院士,1958年毕业于哈工大机械系机床及自动化专业,1979年12月到1982年4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回国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得专利3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85篇,其中54篇论文被收录在EI、SCI、ISTP和INSPEC国际四大检索。他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第一、二届专家组成员,中国宇航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振动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动态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四届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一说起机器人,蔡鹤皋院士就露出会心的笑容,他说:“这个行业很有意思,我很喜欢。现在,科学家还研制出了会炒菜的机器人,能做川菜、淮扬菜等,炒的菜味道还不错,可以赶上大厨了。现在的机器人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智能化。有的机器人已经具备视觉、力觉、触觉等感知功能,有的还具备一定的思维功能。可以说,机器人的研究千变万化,不断吸引人们去遐想,简直是其乐无穷。”
   正是由于这种浓厚的兴趣,加上个人的不懈努力,蔡鹤皋院士在机器人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85年,他作为航天部任命的焊接机器人总师,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华宇一型”弧焊机器人,并在项目中完成了机器人本体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与软件的设计、研制及调试,解决了机器人轨迹精度及路径预测控制等关键技术。作为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该项目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轰动一时,并于1987年获得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十年多来,他共研制成功8种型号20多台焊接机器人,并应用于汽车焊接生产线。1996年,研究所与中国一汽集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攻关项目,他被任命为总师组组长,先后研制成功2台100公斤点焊机器人、13台轻型机器人和一台120公斤点焊机器人,形成了小批生产,并开始应用于生产,推进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进程。
   在智能机器人和空间机器人方面,他取得了机器人仿真、机器人力控制、宏微控制、多传感器智能手爪、力控制机器人末端操作系统、纳米级微驱动技术、柔性臂及其控制等多项研究成果,并在机器人感知系统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与技术水平。他还提出了回转运动误差理论瞬心线及轮转曲线新概念,建立了一个关于回转运动误差的科学理论,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完成了双坐标自动自准直仪的研制。
   说起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的制造过程,蔡院士感慨良多:“1979年底,我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往美国,当时我们国家非常困难,吃肉得要肉票,穿衣得要布票,吃油得要油票,什么都得要票。当时我的工资也只有62元。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国家每个月给我们400美元,支持我们到美国去学习,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所以,在我心里就有一个报恩的思想:我们一定要学成,好回去报效祖国。
   “我被派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我的研究课题是弧焊机器人及其计算机控制系统。在那以前,我从来没见过计算机,也没见过机器人。这一切对我来说是那么生疏,那么新鲜。一开始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我在国内连计算机都没见过,更不用说使用计算机来编程了。开始的时候,我是从如何使用计算机键盘开始学起,慢慢地学到编写程序指令,然后是操作计算机控制系统。白天实验室里的学生多,我就晚上去实验室学,有不会的我们就问实验室里的外国学生,可能在他们眼里都是很简单的问题,但我却不懂。我对机器人和计算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如同久旱逢甘露,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有时候成宿成宿地不睡觉,就泡在实验室里。
   虽然学习很累,但是我并不觉得苦,而每当取得实验成功时,我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在美国期间,我完成了两项研究课题,在国际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篇论文,我的导师对此很满意。到了回国的时候,我就急着想把学到的东西带回祖国,就觉得在国内也能开出花、结出果来。我想应该像蚕一样,在国外多吃桑叶,然后回国吐出蚕丝来。 
   “但是,当时在国内几乎没有人支持发展机器人技术,从政府到工厂,都不赞成。反对机器人研制的声音认为,中国人口众多,还有许多人失业,发展机器人技术不符合中国国情。这种‘机器人会抢人饭碗’的担心,让我国的机器人研究一度陷入停顿。可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做机器人,80年代日本机器人已经走向了产业化。回国后,我很快就到航天部汇报:我已经掌握了机器人技术,我们也可以造出机器人来。    
   “1983年初,航天部下达了研制弧焊机器人的任务,我们得到了航天部的支持。于是,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又湿又暗的地下室里,我们开始了研究工作。原定研制计划为3年,但是当时航天部要在1985年6月北京举办的全国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展出这台弧焊机器人,所以要求我们提前半年完成研制计划。当接到参展通知的时候,距离参展时间已不足三个月了。为了赶任务,我们几乎是每两天睡一次觉,就在实验室摸爬滚打。我把一个竹子的折叠躺椅放在实验室,谁累了谁就在那儿倒一会,然后继续工作。 
   “1985年6月,‘华宇一型’ 弧焊机器人终于研制出来了!它是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那次展览会上只有这一台机器人展出,来参观的人很多,在国内引起了很大轰动,连香港报纸也报道说,中国把‘人造卫星’和‘机器人’同时拿出来亮相。当时,航天部的刘纪原部长非常高兴,决定给予我们更大的支持。1987年,我们又研制出4台弧焊机器人和4台点焊机器人。
   “1985年,我国第一次把机器人技术纳入国家五年发展计划,1986年中央批准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并于1987年成立‘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专家组,组织全国有实力的单位进行机器人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从此,在国家的支持下,全国的许多高校、研究所和工厂都参加了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年来,我国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谈到机器人研究未来发展的前景,蔡鹤皋院士充满信心地说,机器人正日益走向多样化和智能化,目前,各种各样的机器人相继出现,并且工业、军事、医疗、娱乐服务等方面都用上了机器人,还举办了机器人足球比赛、跳舞比赛、摔跤比赛。有些中学生也开始制作机器人并参加比赛。在工业上应用的机器人种类很多,如用于焊接、装配、喷漆的机器人等。现在,家庭服务机器人也出现了,主人上班了,机器人就可以把屋子打扫干净。
   蔡鹤皋院士认为,机器人技术既在拓宽应用领域,同时又在不断提高技术性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是永无限制的,如果说它有限制的话,则仅仅受限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有人担心机器人的应用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生产劳动必定将由自动化设备承担,实现自动化生产,在生产中将会大量采用机器人。同时机器人产业本身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也有人担心,智能机器人有一天会进化到超越人的地步,事实上,是人类赋予了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的某些能力是可以超越人,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智能永远在机器人之上。
   如今蔡鹤皋院士已经72岁高龄,但他仍然活跃在智能机器人研究的前沿,致力于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发展。 

   蔡院士与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 

   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创建于1986年,十多年来,研究所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初步建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开发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并于1988年、1991年两次获航天工业总公司先进集体奖,1990年初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校科研工作先进集体,1996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863”计划高技术研究先进集体并六次获学校先进集体。 
   1985年6月,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华宇一型”就在哈工大诞生。研究所最先以工业机器人研究为主,发展至今已形成了3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孙立宁教授为首的微型机器人和微驱动装置研究方向、以赵杰教授为首的空间对接研究方向,和以刘宏教授为首的空间机器人研究方向。此外,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研究方向的科研梯队也相当活跃。本着蔡鹤皋院士“想象力第一,创造力第二”的科研原则,机器人研究所的机器人技术和各科研课题正在奋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争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事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说起机器人研究所的发展,现任研究所所长、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立宁教授说:“如果说蔡老师把机器人事业视为生命的话,那么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样!”
   他介绍说,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于1986年成立,当时实验室空间非常狭小,设备条件也都非常简陋。1990年,研究所搬到邵逸夫科技馆,实验室面积达到了2 000平方米,机器人和计算机工作站等固定资产总计2 000万元。2004年,研究所搬到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现在研究所的总面积已达5 000多平方米,并拥有了一支700多人的教学、科研、产业队伍,年产值达到了3亿。机器人研究所的不断壮大,是二十多年来全所人员共同努力和不断奋斗的结果。
   在德国宇航中心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研究所工作的我国长江学者、我校特聘教授刘宏说:“蔡老师在机器人研究方面始终能够把握世界最新动向,他的思维很敏锐,科研方向抓得准。从中国第一台点焊、弧焊机器人,到后来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再到现在的空间机器人、纳米级驱动及微操作机器人、空间对接机器人、网络机器人……蔡老师在学术上真的是高瞻远瞩!”孙立宁所长说:“科研方向的选择对于一个科研机构的发展来说,非常关键。可以说,这正是蔡老师作为一个学者的伟大之处!”现在,研究所的科研方向都是由蔡鹤皋院士进行把关,正是由于他对机器人研究的这种敏锐性,使得机器人研究所的科研方向更具前沿性,发展前景也更令人瞩目。
   同时,蔡鹤皋院士多年来对于国际间的合作一直很重视,始终全力支持、推动国际合作,使得我校的机器人研究工作,不仅受到了国内科技、教育界的重视,还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南斯拉夫的一些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先后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使机器人研究所的研究正在逐步追赶国际水平,同时智能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等许多方面的研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机器人研究所的整体发展,蔡鹤皋院士曾提出“科研、教学和产业的三位一体”的思想。他说:“我一直在奋斗、追求、盼望实现‘三位一体’的模式,经过数年的奋斗,这个理想现在终于实现了。科研要出高水平的成果,对于教学,要为研究生提供科研课题和研究条件,用前沿的科学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对于产业,要为产业提供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成熟科研成果。教学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科研和产业不断输送高水平的人才;产业要创造高效益,为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以及提高教学与科研人员的生活待遇提供资金。这样,就形成了以科研为主导,科研、教学、产业三位一体的模式,靠自身造血来形成良性循环。”
   现任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的蔡鹤皋院士,还在为研究所的事操劳着。机电学院博士生导师、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赵杰老师说:“老师对所里的事特别操心,前些日子,研究所准备评国家重点实验室,蔡老师当时还生着病,但他马上就从海南飞回来了。蔡老师患有花粉过敏症,一到夏天,身体就非常不舒服。可是无论身体怎么样,只要所里有事,他就是打着喷嚏也要来!”
   现在机器人研究所的发展已经走上了蔡鹤皋院士所期望的“以科研为灵魂,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产业为目标”的良性循环道路,研究所的过去是辉煌的,它的未来也必将是辉煌的,在这个过程中,蔡鹤皋院士功不可没。 

   蔡院士与民族工业产业化

   在国外学习期间,蔡鹤皋院士深切地体会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机器人研究及产业化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这些都激发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所以,回国后,在努力发展机器人理论研究水平的同时,他也在民族工业产业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蔡鹤皋院士很痛心地为我们描述了当年的情况:当时,大庆石化、天津石化、齐鲁石化等国内著名大型石化企业,长期依赖进口设备,消耗了国家大量的外汇。后来,在为天津石化做机器人包装码垛生产线时,他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所要承受的重担——民族的尊严。当时,该企业内部形成两派,一派力主用国货,一派坚持从国外进口。双方争执不休,最后决定国内外同时订货,外国和哈工大两条生产线同时安装在天津石化的车间。他常说:“我们不只是为工厂造一条机器人包装码垛生产线,更是在与外国人竞争,在这场竞争中我们要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最后,事实给出了答案:不久,外国生产线趴窝了,而我们的照常运转,石化企业还专门请哈工大的专家去修理外国生产线,这次成功更坚定了蔡鹤皋院士振兴民族工业的想法。  
   他说:“那时我们虽然已经初步掌握了生产研发技术,但是在我国搞这种高技术产业,基础工业还相对薄弱。这就像‘电线杆的最高点,可能很高,但是所需要的支撑技术很薄弱’,当一项研究完成以后,不能进一步地自我发展,就只能停在原有的成果上,不能形成能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所以,如何将高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是蔡鹤皋院士很早就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如今,我校机器人的产业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从创业之初到现在,这其间的过程曲折而漫长,孙立宁所长说:“蔡老师常常说,‘高技术要顶天立地’,既要注重理论发展高度,又要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工业发展理念。他是在1994年提出的这个思想,当时没人做产业化,他的想法很超前。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下,走产业化道路风险很大!”
   现任海尔哈工大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经理和我校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的李瑞峰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当年蔡老师与“一汽”合作的故事:
   “1995年和一汽焊接总装厂合作的时候,我们的阻力、压力和风险都很大。当时时间很紧张,我们必须在厂庆的时候拿出两台机器人来。但是,蔡老师坚持不用国外的产品,他说:‘一定要让一汽用上我们自己制造的机器人!’所以,他鼓励我们一定要做好,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为了解决一些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从哈尔滨到长春来回跑了四、五十次。当时,蔡老师已经60多岁了,但还是跟着我们这些年轻人一样,白天晚上在工厂里和工人一起安装调试机器人。1997年7月15日,‘一汽’厂庆的时候,我们真的做出了两台机器人,而且做得和国外差不多,这大大地增加了‘一汽’的合作信心,于是,他们追加投资。到2000年,我们已经做出20多台机器人。我觉得,在蔡老师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发展民族工业和机器人产业,就是这个梦想一直支持蔡老师在这条并不好走的产业化道路上不断前进!”
   蔡鹤皋院士正是本着这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实干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自己关于机器人产业化的梦想。
   成立于1997年的“哈工大博实公司”是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入园企业之一。由公司自主开发的“自动包装机器人码垛生产线”得到国家的认可,已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和国家级重点推广计划。同时,公司致力于运动控制、精密定位以及精密测量领域产品的开发,现已形成运动控制、精密定位、工业测量和控制三大系列产品,并于 2002 年 6 月通过了 ISO9001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些产品对于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于哈工大建校80周年成立的海尔哈工大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集成了我校机器人研究的技术优势和海尔集团的市场开发优势,自成立以来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已研制出注塑机械手、弧焊机器人、搬运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10余个品种、多个系列、多种型号的机器人,并通过中试打入市场,成功应用在包括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在内的众多国际著名品牌企业。今后,公司将逐渐成为科技投入、技术创新的主体,重点从事工业机器人产品的二次开发,实现机器人产品和配套自动化生产线的规模化、产业化。
   哈工大博实公司总经理邓喜军说:“蔡老师从1988年末就开始主持、设计和领导我们搞机器人产业化,主张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上去,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努力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把国外的产品拒之国门之外,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来武装我们的国有企业。他常说,我们要多给国家做贡献,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我们的民族才能扬眉吐气!这种高瞻远瞩的想法非常了不起!”
   正如孙立宁所长说的,“蔡老师就是本着这种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精神来搞工业产业化,可以说,在这方面是一个巨人带动了一片天地!” 

   蔡院士与梯队建设、人才培养 

   机器人研究所现已经形成了“以蔡鹤皋院士为首的学科领军人物、以孙立宁所长为首的学术带头人、以年轻教师为主的学术骨干力量、以优秀研究生为主的学术发展力量”衔接紧密的梯队组织架构。整个梯队,各层次人员整齐,既出成果又出人才,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雁阵”,在头雁的带领下,群雁展翅高飞,奔向目标。
   在团队建设中,蔡鹤皋院士作为学科领军人物,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提出学术队伍的建设目标,制定长远的学科和专业发展总体思路,并且通过重点选拔培养尖子人才,培养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要求学术带头人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还努力培养他们传承团队精神和领导才能。
   同时,团队不仅创造了和谐、民主、团结、富有凝聚力的小环境,更为年轻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学术发展大环境,建立了学术骨干梯队稳定的必要条件,既在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中提升了他们的骨干作用,又鼓励并大胆提拔年轻教师参与团队中的管理工作,锻炼年轻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调动年轻教师参与团队建设的积极性。
   蔡鹤皋院士还结合学科的特点,吸收不同学科的优秀研究生,形成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格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学科交叉、人才互补的良好局面,而良好的学科环境又进一步地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 

  他说:“我曾在全所大会上说过,我会给每个人一个发展平台,对于每个人机会都是均等的。不分资历和学历,每个人都可以申报课题,都可以担任课题负责人,都可以‘招兵买马’组织课题组,有能力一个人也可以参加几个课题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我会尽量给每一个人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但是,每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不一样的,所取得的成绩也不一样。有一些人能干且肯干,当然科研任务完成得就比别人好,我就会给他加任务、压担子。能担起50斤时,我就给他加到100斤,能担起100斤时,我就给他加到200斤。就像田里的苗长得有高有低,苗高的我就多加水、多施肥。像孙立宁、刘宏、赵杰、邓喜军和李瑞峰这些青年技术骨干和领军人物就是这样用担子压出来的,机器人研究所的这支队伍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如今,蔡鹤皋院士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正如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赵杰所说:“蔡老师在培养年轻人方面堪称一流!”现在他的很多学生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从商、从政,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现任校长王树国教授,曾师从于蔡鹤皋院士并攻读博士学位。在科研上,王树国校长自法国留学归国后,长期从事智能机器人及仿真技术的研究工作,曾任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副组长、特种机器人专题专家组组长,在机器人研究领域具有较深造诣并享有较高知名度。同时,王树国校长努力发挥哈工大的自身优势,以“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为理念,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校特聘教授刘宏是蔡鹤皋院士1986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考取了他的博士生。在德国宇航中心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研究所工作的刘宏教授也是我国第一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他对我们说:“蔡老师的科研作风非常严谨,做学问绝对不会马马虎虎。对于一个搞科研的人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么多年来,蔡老师一直是这么教育我们的,这使我们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正!”
   现任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孙立宁教授是蔡鹤皋院士1990年的博士研究生。他曾担任国家“十五”“863 ”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MEMS 重大专项总体组组长,并在纳米级微驱动及微操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技术、并联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微小型机器人等研究领域获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说:“蔡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引导式的、启发式的,他会放手让你自己去做。所以,其实他教给我们的是一种研究方法!”
   现任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瑞峰是蔡鹤皋院士1988年的硕士研究生,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机器人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他研制成功的智能机器人曾远赴英国博物馆当“导游”。当时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考取研究生的他,回忆起蔡鹤皋院士对自己的教育时说:“蔡老师对科研中遇到的细节问题要求非常严格,他是这么要求我们的,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现任哈工大博实公司总经理的邓喜军是蔡鹤皋院士1987年的硕士研究生,他为机器人工业产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说:“蔡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当年老师不仅要求我们要有科研水平,还要求我们具有组织团队的能力,对我们进行全面培养。”
      对于蔡鹤皋院士来说,梯队建设、人才培养同科学研究一样重要,只有年轻人成长起来了,整支队伍才能长盛不衰。所以,他对于年轻人的培养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最感欣慰的就是看到年轻人都成长起来了,我从一个人,带到一批人,然后这一批人又会再带出一批人,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我们的队伍才能永远地传承下去!”
   蔡院士与学生们
   在与蔡鹤皋院士学生的不断交谈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对他的爱戴与尊重,更感受到了他为人师者、为人长者的人格魅力。
   蔡鹤皋院士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多辉煌的成绩,然而,纵观他的学术之路,一路上充满了荆棘和坎坷,也充满了努力和汗水。刘宏教授说:“蔡老师今天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真的很不容易,可以说都是靠他自己的实干做出来的!所以,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靠奋斗、实干、业绩、汗水和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用他的话说就是‘你得干!’我们也在他身上学到了‘遇到困难不退缩,要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的精神。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无穷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个学术泰斗,蔡鹤皋院士以“平静谦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李瑞峰教授说:“蔡老师作为国内同行业的专家,不仅在学识上得到同行们的尊重,而且他经常对其他大学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上给予指导和规划,没有丝毫保留,在这一点上他同样得到了大家的尊重。”邓喜军也说:“蔡老师这个人不愿意张扬,也不善于吹嘘,做人很平静谦和!对于我来说,做商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和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但是,我从蔡老师身上学到,做人要有一个‘谦’字,多交朋友,少树敌,这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好处!” 
  蔡鹤皋院士在用人方面可以称得上是慧眼如炬。孙立宁所长说:“老师在用人上很大胆,我1994年刚毕业一年就做了副教授,二十多岁就做了副所长,1997年提了教授,99年提博导同时担任所长,这个过程都是老师一路提携。老师用人最成功之处就是任人施教!”赵杰说:“我做硕士课题的时候,老师很相信我,最后干脆把财政大权也交给我,让我自己做主。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老师的用人艺术,即用人不疑。这种信任往往激起了学生的责任感,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更加努力,不让老先生失望!”
   蔡鹤皋院士也是一个幽默宽厚、关爱学生的师者。李瑞峰教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故事:“我们在为华宇集团做控制的时候,资金很困难。但是,学生在做实验时经常会把系统烧坏,有一次一个学生烧了8块芯片才把系统调通。老师心疼地说:‘你吃芯片,就像吃饼干一样,一下给我吃掉了8块!’从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他虽然很心疼被烧坏的设备,但是作为一个老师,他很宽容,怕学生会有压力,于是就用一个小玩笑化解了学生的不安!”孙立宁所长说:“老师很宽厚,学生犯了错误,他说过了就不记得了,这让学生们跟他相处时心情很舒畅,有什么话都愿意跟老师讲,不需要有什么隐瞒。现在,我自己也带学生了,就会经常想:当时蔡老师是怎么对我的,如果这件事换成是蔡老师,他会怎么做!”赵杰说:“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时候,北京有个会议,我不能参加,老师就带病替我去开会,这些事情都让我们非常感动。他那种希望学生赶快成长起来的迫切心情,大家都看得到,所以,我们都努力去做,不出漏洞,让老先生放心!”
   蔡鹤皋院士同样是一个具有大家风范的长者。赵杰说:“蔡老师为人潇洒豪爽,他不会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学术上,他把课题都给了青年教师,然后就主张青年教师单独成立实验室,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但是作为一个老师,能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从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也可以看出蔡老师的风范和气度。我们现在也在带学生,在我们的学生面前,蔡老师会说‘赵老师’怎样怎样,这既是对我们的尊重,也可以看出老师做人的素质。”
   在学生们的眼里,蔡鹤皋院士既是一个严师,也是一个慈父。赵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遇到蔡老师,真的很幸运!我们这些学生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蔡老师能够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漫长的采访结束了,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蔡鹤皋院士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一生。他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忧国忧民,对于学术和工作的一丝不苟,对于人生琐事的潇洒大度,对于学生们的宽厚慈爱……这些都让我深深感动!温暖的阳光照耀在他宽敞的办公室里,看着蔡鹤皋院士染上金色的花白头发,我仿佛看到一只“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飞鹤,正载着他对祖国、对事业一生的梦想和追求,展翅高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聪机器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