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创业想给公司起个英文名字,目前想到国外创业的几个名字:万通,远欧,佰速,各位大佬有相应的英文名吗?

中国人很重视名字,甚至起名字都成了一种职业,我看到有些取名字的要看什么生辰八字、阴阳五行,甚至还有说给免费开光的。定位理论也是非常看重名字的重要性,但特劳特、里斯二人并没有在名字上深挖,那取名字到底有什么规律和原理呢?

我也看过不少关于取名的文章,虽然也有一点道理,但是还是没有把一些基本的概念弄清楚。

在商业上,关于名字的第一个常识是:公司名、品牌名、品类名、产品名不是一回事。比如我们公司名叫真朴,也就是工商注册的字号,工商注册名叫上海真朴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我们的品牌名,也是我们的注册商标叫特里定位,我们的品类是咨询,更准确的说是战略营销定位咨询,我们的服务有两大类,一类是培训产品,包括定位公开课、定位内训,一类是咨询服务,包括定位微咨询、长期顾问,我们的培训产品就有名字,名字就是“定位方法论”。再比如宝洁公司、阿里巴巴公司,下面有那么多品牌;海底捞、好利来,既是公司名,也是品牌名,品类分别是火锅店和糕点店,店里再有各种各样的产品。因为大多数时候,公司名和品牌名是一样的,或者品类名和产品名是一样的,所以导致我们没有很好的区分好这四者,以致于在取名的时候没能掌握要领。

企业名称通常有四个要素: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我们通常说的公司名往往是指字号,或字号加行业。公司名往往只有一个,阿里巴巴工商注册的公司那么多,国内国外都有,但是我们把它们统称为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旗下品牌有很多个,如雷贯耳的有淘宝、天猫、支付宝等。在多个品牌的企业中可能有一个品牌的名字和公司名是一样的,对中小企业来说,最好是品牌名和公司名一致。定位理论中讲:商业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最好的品牌是成为品类或者品类特性的代名词,消费者主要是记品牌的,所以我们谈取名字主要是指的品牌名和品类名,因为在我们的营销传播中,传播的往往是“品牌名”或“品牌名+品类名”的形式,比如“海底捞火锅”,“海底捞”是品牌名,“火锅”是品类名。在有些情况下,品类名和产品名是一回事,有时候产品名又是不同于品类名的,比如我们可以给格力的某个空调取名叫“节能王”,给糕点房中的某款蛋糕取个名字叫“爱你一生”,我给我们的课程取名字叫“定位方法论”。

定位理论的基石是品类,品牌是寄生于品类之上的,所以在讲品牌取名之前,先明白品类该如何取名是第一步,因为最好的名字最好能够暗含品类或者品类的特性,不需要解释消费者就能知道你是干什么的。清楚了品类取名的基本法则对后面品牌的取名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也可以避免很多的误区;而且伴随品类的分化或新品类的诞生,品类名的好坏往往很大程度上影响品类的兴衰,品类兴衰又影响品牌的兴衰,所以有时候一个好名字甚至能直接决定一个品牌的生死,可谓是好名字价值千金。

如果一个企业开创了一个新品类,它的首要职责就是为新品类命名,而新品类名字的好坏往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品类的兴衰,比如以下四组品类名的对比,哪个更好呢?

  • ,花了一个亿的广告费结果流量还是来自百度,据说因为这刘强东还把当时的一个营销副总裁给开除了,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位副总裁可真是冤枉,在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很少很小,大多数人都不认识英语。你看,几乎所有的国际大牌都有中文名字,没有中文名会造成巨大的传播障碍,麦当劳没有中文名你让中国消费者读读试试,欧莱雅、兰蔻、雅诗兰黛,要是换成英文名,有几个人能记得住?为什么那么多葡萄酒只有拉菲最出名?拉菲有一个很好的中文名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会发现很多购物中心都有很多外文名字的品牌,你想想看你能记住几个?没有中文名非常难建立品牌,造成了巨大的记忆障碍,让中国人记住一个纯字母的品牌太难了,这就极大的增加了打造品牌的成本,所以你记不住那些购物中心的只有外文品牌名的品牌。

    用字母缩写也不行。比如TCL就被标上“太差了”这三个字,HTC就被叫做“火腿肠”,而BYD在苏北河南地区是很难听的骂人的话,韩国著名的服装品牌”的,你就不敢读,因为你不知道它到底是读“a`jing`a”还是“a`jin`ga”,同样的道理,多音字在取名的时候就应该尽量避免,像“壳牌”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读壳(ke)的。一旦有这种情况,对于新品牌来说就需要花更多的营销成本去教育顾客,这显然是不划算的。

    据说中国本科学历的人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只有4%,所以你千万不要高估中国消费者的知识水平。我有个同行注册了个商标叫“尧君”,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觉得这个名字真好,一下子就能记住,因为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王,“尧君”太好记了。可实际用起来并不是那么回事,很多人都把“尧”读成了“rao”音。刚才说是我们的同行,你要知道,我们的客户都是受过一定教育的,连这么常见的字都读错,可想而知中国普通消费者的知识是什么水平。

    低成本的第三要点是避免混淆。中国的珠宝行业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行业,几大品牌就跟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似的,根本分不清谁是正牌谁是山寨。

    看上去高大上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也是这个德性。陆金所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领导者之一,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陆金所是陆家嘴国际金融交易所有限公司的简称,结果我们广大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业者们就开始了邯郸学步,纷纷把名字叫×金所。

    这还不够凶残,更凶残的要属那些高仿品牌,比如六个核桃大卖之后就出现了很多揩油品牌,什么九个核桃、七个核桃、六仁核桃,甚至还出现了“六个原味核桃”,把“原味”两个字做的很小,颜色用淡色。很多假洋鬼子也是属于揩油品牌。

    这样的做法,要么很难做大,要么就面临很大的法律风险,之前就有味千拉面告赢味仟拉面的先例。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来防御呢?老司机其实是给了示范的。雪碧是可口可乐的,但是可口可乐同时注册了“雷碧”这个商标,老司机就是老司机啊。而同样是老司机的老干妈更是注册了老千妈、老亁妈、老干娘、老干爸、老干爹、老姨妈、干儿子、干女儿等商标;星巴克也不遑多让,注册了新巴克、兴巴克、星巴客、星吧克、辛巴克、新巴客等保护性商标。

    在取名方面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没有品牌反应,消费者在谈起来的时候不像在谈一个品牌。很多年之前了,那个时候去哪儿网刚成立,我记得有次跟同学还是朋友聊天,他要出去玩,我就建议他可以用去哪儿查票,也许是因为没看清楚我的消息,结果他理解成了问他去哪儿,说刚才不是已经告诉我了吗。我只好解释一下是让他用一个叫“去哪儿”的网站查票。饿了么也是一样的问题,如果你碰巧听到有人说饿了么,也许你压根意识不到他是在说一个品牌,这在品牌初创期对品牌认知是一个挑战。

    大姨吗这个品牌也是这样,女孩子在谈大姨吗的时候你可能没明白她谈的到底是大姨妈还是大姨吗,完全没有品牌反应,别人意识不到那是一个品牌,企业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来告诉消费者那是一个品牌。这就是避免混淆的另一个要点,不要把品牌名和品类名一致化,谐音也不行。

    有个公司的品牌叫“阳澄湖”,是卖阳澄湖大闸蟹的,对这样的品牌名来说,就是典型的品牌名品类化,它花再多的钱去宣传自己的品牌,别人也很难以为你是在宣传一个品牌,叫阳澄湖牌也改变不了多少。嘉兴粽子叫五芳斋就能出大品牌,如果叫嘉兴牌粽子,它做再多的营销都有一大部分是浪费了,打造品牌很难。之前谈恋爱的时候,小姐姐挺喜欢吃鱼,在她实习的医院附近新开了一家店,她就喊我去吃,我问吃什么,小姐姐说“吃鱼,云南蒸汽石锅鱼”。到了约定的那天,我问小姐姐“吃哪家云南蒸汽石锅鱼”,小姐姐说“就是云南蒸汽石锅鱼啊”,我接着说“我知道啊,吃哪家啊?那家店叫什么名字啊”,小姐姐说“名字就叫云南蒸汽石锅鱼啊”。你看,我就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家店的店名,商家以为这是它的品牌名,实际上这是品类名,即便是“云南”能注册成商标,你叫云南牌蒸汽石锅鱼,一旦云南蒸汽石锅鱼这个品类越来越大,消费者也很难意识到你是个品牌。想象一下,如果海底捞不叫海底捞,而是叫四川火锅,那就不可能做大了。正确的做法就是给品牌取一个名字,比如叫“云鱼”,店招就可以写成:云鱼云南蒸汽石锅鱼或云鱼蒸汽石锅鱼,这样就有了品牌,如果云南蒸汽石锅鱼越来越火,那自然就带着这个品牌越来越火。

    在上一部分我们讲,好名字的第一要义是低成本,那好名字的第二要义是什么呢?

    在前面的《定位方法论》系列文章中,我们提到,企业的经营成果通过品牌的方式沉淀为品牌资产,而品牌资产通常是由一个名字去承载,所以好的品牌名就是一笔好的投资,它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比如品牌可以创造顾客,让消费者指名购买。所以好名字的第二要义是:命名就是投资,一旦确定了名字,就是一个长期的投资,好名字可以让企业长期享受投资回报。

    前文提到的“望文生义”、假洋鬼子、高仿山寨、品牌揩油、噱头炒作,本质上都是希望品牌能够给自己带来“收益”,只不过有的路子是正道,有的是邪道,是吸星大法,而我们要学的当然是正道,要学内力自生的“九阳神功”。

    好名字就是好投资,好投资的名字首先要蕴含价值。

    这几年有个神剧一直很火,它叫《权力的游戏》,而如果它的名字不是叫《权力的游戏》而是叫它原著的名字《冰与火之歌》,那至少在第一季的开播阶段,其吸引力是没办法跟《权力的游戏》这个名字相比的。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望文生义”,只看名字就能吸引我的名字就是好名字,比如淘宝、支付宝、韩都衣舍、社保通、闪送,都是好名字。我朋友的朋友,他公司品牌名叫其才网,其实跟社保通是做一样的事的,但名字上显然就比社保通差了一个数量级。

    品牌取名如此,产品取名也是如此。

    我曾留意过男士洗面奶的名字。

    欧莱雅的产品名字叫:火山岩控油清痘洁面膏、控油炭爽抗黑头洁面膏。

    妮维雅的产品名字叫:水活多效洁面乳。

    曼秀雷敦的产品名字叫:冰爽活炭洁面乳。

    你觉得哪个名字更好呢?

    也许你要说了,这名字太长了吧,但你要知道,如果能把价值做进名字里,就不要怕名字长,有价值的名字,再长也比没有价值的名字更有价值。尤其是在消费者决策购买的时候,这样的产品名字在无意识中就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要是再看包装,那就更高下立判了。欧莱雅说它的产品“一次释放2000粒磨砂柔珠”,帮助“去除黑头、净化毛孔、排浊控油”,另外一款可以“净彻毛孔、有效抗痘、抑制再生”。妮维雅说它的产品“10效”,意思是有10种功效。你觉得哪个说法更吸引你呢?这是包装设计的内容,我会在《定位方法论》系列文章里讲到。

    在品牌之下再给产品取名字也是很有价值的。比如你现在在追女孩子,你在送花的时候有束花名字叫“爱你一生”,而另外一个没有,那你可能就选这个叫“爱你一生”的了。同样的道理,在蛋糕这方面也可以这样做,女孩子生日的时候,如果有个蛋糕上面写着“宠你是我一生的事业”,那你选这个蛋糕的可能性就远远大于其他没写东西的蛋糕。在很多行业都可以这样做。

    同样一道菜,如果叫“鱼块”,那是一个点单量,如果加上“必点”或“招牌”那就是另外一个点单量,如果改名为“无刺鱼块”,那点单量就又不一样了,如果在后面再加几个字:无刺鱼块(孩子放心吃),你带着孩子出去吃饭,看到这道菜是不是就要点了?

    改名改的好可以改变一个产品或品牌的命运,改名改的好还可以引爆一个事件。

    2017年3月25日,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名为《刺死辱母者》的文章,短短的时间里事件迅速刷屏,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但实际上,刺死辱母者事件并不是南方周末引爆的。《刺死辱母者》这篇文章最早只是发布于南方周末官网,时间是2017年3月23日上午10:07(上图PPT图片最上方截图),连续2天,南方周末都没有在公众号推送过这篇文章,可见他们当时并没有特别重视这个事。那为什么后来还引爆了网络,成为社会热点呢?

    这是因为有人把标题给改了。

    3月24日下午2:51,凤凰网转载了此篇文章,标题改为《山东:11名涉黑人员当儿子面侮辱其母1人被刺死》,几乎同时,网易也发现了此篇文章,并对其进行了转载,22分钟后,文章出现在网易,名字改为《母亲欠债遭11人凌辱 儿子目睹后刺死1人被判无期》,并被同步到网易新闻APP。实际上,网易一开始改的名字并不是这个,而是《女子借高利贷遭控制侮辱 儿子目睹刺死对方获无期》,但很快网易的编辑就重新做了修改:“女子借高利贷”改成了“母亲欠债”,“侮辱”改成了“凌辱”,最后的标题还强调是11人凌辱,儿子只是刺死1人就获无期。结果这篇文章一下子被引爆了,这篇文章在网易获得了237万人的点评,而几乎同时转载的凤凰网只有少的可怜的3600条评论。再接下来,南方周末于25日上午将此文在其微信公众号推送,彻底引爆网络。

    名字取的不好就会浪费很多本来该有的关注。

    很多上市公司的股票代码取的都不好,都是叫××股份、××控股、××发展、××实业、××集团,这其实造成了巨大的营销资源的浪费,要知道我们中国可是有一亿股民,新闻媒体对上市公司也很关注,你叫“××股份、××控股、××发展、××实业、××集团”在很多可能的潜在消费者那里是无感的。上市公司都是股份有限公司,用得着你再在股票代码里说一遍吗?如果消费者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就因为这种简单的熟悉感,等他有需求的时候可能就首先想到你了,而如果你不告诉消费者,那消费者怎么知道呢?

    既然我们说好名字就是投资,那好的投资应该是可以享受投资红利的。

    我读大学的时候一直很喜欢泡图书馆,我清楚的记得那个时候有本书一直高居借阅榜的榜首,那本书的名字叫《丰乳肥臀》。那个时候莫言先生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大学生的水平就是不一般,在那么多的书中就能发现莫言的书写的好,所以一直高居借阅榜的榜首。

    互联网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长,才几十年,但是这几十年国内外拍了无数的电影电视剧,几乎所有的电影电视剧在上映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观看的人数都是越来越少,但是有一部电视剧自带流量,从上映后就一直长期占据观看榜的前列,它的名字叫《性爱大师》。

    为什么《丰乳肥臀》《性爱大师》会那么受欢迎?是因为内容好吗?也许是,但是比它们内容好的比比皆是,因此决定性的因素肯定不是内容,而是名字。它取的名字让它享受了无尽的红利。

    再比如《创业家》《投资界》《投资中国》《中国企业家》,这都是好名字,它们可以吸引流量。猎豹移动之所以能突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海外推出了一个安卓清理工具,并把它命名为“Clean Master”清理大师。这也是享受了红利。在名字上,荣耀就是比锤子好,今日头条远胜一点资讯,恐怕单单名字带来的差异就让一点资讯难以逾越。在中国市场,曾经卖的最火的香皂品牌是力士,但是这个名字不好,哪像女人用的产品品牌呢,而舒肤佳就好多了,我们也看到舒肤佳把力士打的落花流水。今日头条与一点资讯,舒肤佳与力士,如果他们花一样的钱做营销,几乎可以肯定的说,今日头条的效果好过一点资讯,舒肤佳的效果好过力士。我们同样可以断言,爱卡汽车很难超越汽车之家,爱卡这个名字相比汽车之家差多了,还让人以为是跟卡车有关的呢。

    中国眼镜市场的老大是宝岛眼镜,我曾看到宝岛眼镜的董事长在某个财经节目上愤愤不平的说,在很多高端购物中心,就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名字里有“巴黎”有“米兰”,购物中心就主动邀请他们入住,而作为老大的宝岛眼镜想进都进不去。这有什么好愤愤不平的呢?宝岛眼镜给人的感觉就是个大众品牌,就是没办法跟巴黎三城比啊。宝岛眼镜正确的做法是推一个新品牌,比如叫米兰一城,做高端,这样就解决问题了。

    马化腾曾经说,在腾讯公司内部,曾经有三个团队布局着类微信产品的研发:QQ团队、手机QQ团队、QQ邮箱团队(张小龙团队)。最终,广研(微信)团队以微弱的优势胜出,成就了微信帝国。我猜也许张小龙团队把产品取名为微信是取得微弱优势的关键,微信就是比Q信、微聊这样的名字好。如果金狮没有改名金利来,它也许早破产了;如果可口可乐还是叫蝌蝌啃蜡,那在中国也许早销声匿迹了。宝马公司如果直译过来是叫巴伐利亚发动机厂,所以它92年之前在中国的品牌叫“巴依尔”,这个名字显然没法跟“宝马”这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比。

    名字好不好,我们还可以用自然对话法来做判断。

    长城汽车推出了一个新品牌叫“WEY”,那这个品牌好不好呢?“你买了辆什么车?”“宝马”,“你买了辆什么车?”“WEY”。是不是懵了?可能别人还以为你要引起他的注意或者打招呼呢。一般来说,品牌名都是双字词或者三个字四个字,即便是一个字往往也要加个“牌”字,比如雕牌、柒牌、马牌,而且我们前面也提到,尽量不要只用英文名,比如屈臣氏,只读英文你敢读吗?

    ofo和摩拜单车,哪个更好呢?显然是摩拜。“我去骑辆摩拜”就比“我去骑辆ofo”要顺口的多,所以ofo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把名字改为“ofo小黄车”,这就没问题了。

    美柚和大姨吗呢?显然是美柚更好,除了大姨吗取名的品类化问题,还有一点就是,很多女孩子都不好意思说“大姨妈来了”,往往会说“那个来了”或“亲戚来了”等更隐晦的说法,那用户说美柚的时候也就避免了这种尴尬和害羞。

    拉勾和BOSS直聘哪个更好呢?虽然我们说过不要中英文混用,但是也不是绝对的,BOSS直聘给人的价值感更强,这样的名字“投资回报率”更高,自然是BOSS直聘更好。再比如我注册了“特里定位”这个商标,特劳特、里斯各取一个字,又是指我们融会“特劳特战略定位”与“里斯品类战略”,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定位理论,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好名字,经常有客户说我这个名字取得好。

    商业最终还是回归到成本、效率和投资回报的终极逻辑上。从营销和品牌传播的角度来讲,营销和品牌传播的内容排第一位的永远都应该是名字,不同的名字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也就导致了公司营销成本的高低,商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比谁成本更低,谁花钱的效率更高。竞争对手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模仿你,唯独名字不可以。所以《定位》这本书里说:给产品起个好名字,是定位时代唯一能做的最重要的营销决策,好名字是长期成功的最佳保障。

    那怎么样去判断一个名字好不好呢?就是把握住成本和投资回报这个逻辑,这样对名字的判断就一目了然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授权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article/262330.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原标题:从“街头混混”到市值500亿公司老大,他说:创业一定是为了钱,但光想钱一定没用…

2002年,一个湖南娄底的乡下痞子带着他的全部“家当”:一个姑娘、一卷铺盖和2000块钱进京,在一个月租330元的地下室开始“北漂”生活。

2014年,他带着2岁的儿子到美国纳斯达克敲钟,现今公司市值近500亿,个人身家超百亿。

少年时,他是三天两头干架的混混;发家后,他仍会因为打车和人直接开打。他喜欢显摆,更喜欢人们不喜欢他显摆又干不掉他的样子……

他就是陌陌创始人唐岩。

湖南厂矿区的“小混混”

穷得叮当响也没怀疑将来很有钱

1979年出生的唐岩,从小在娄底的厂矿区“混”。少年时,看着港片《古惑仔》,和一群兄弟三天两头干架,塑造了他的性格底色:桀骜不驯、痞气十足、意志坚定。

大学修完建筑专业后,他在老家做了3年无聊的工程监理。在此期间,他泡在娄底的BBS,网名就叫“TMD”,个人签名写着:谁不崇拜我,我就打死谁。

他在论坛上写愤世嫉俗的青春小说、写杂文,怼天怼地怼傻逼,像一个孤绝的勇士。

2002年,朋友委托黄章晋推荐网易北京站的编辑人选,他第一个就想起了唐岩。“特别有锐气,灵敏,好学。”他向朋友介绍说。

于是,湖南娄底的“小痞子”出发进京,带着“一个姑娘、一卷铺盖和2000块钱”开始了新征程。

刚开始北漂,唐岩和女友别说房车,就连吃饭、住宿都是大问题。

在北京的第一个月,唐岩白天在网易北京站的东方广场上班,晚上挤在330元一个月的地下室隔间。发工资前一个星期,他经常没钱吃午饭,就去公司的茶水间灌一肚子免费的咖啡。

有一次,两人还因“要不要买10块钱的栗子”而冷战数天。

唐岩每晚必须踩点坐公交车回家,一次因太晚错过车,不得不坐其他路公交。一路上,他心惊胆战,不知道路线是否正确,犹豫了好几次硬是没敢开口问售票大妈。“心虚,我是个外地人,说话有口音,害怕被大妈鄙视。”

坐立不安地站了好久,唐岩才确定自己坐错了车,于是赶紧下车,一个人沿着三环走了回去。

25岁生日,他和朋友在三元桥下面的一家小餐馆吃了顿生日饭。两人点了份10块钱的水煮肉片,吃了三大碗米饭,一共13块。饭后很是后悔,因为觉得没家里的好吃,不该出来糟蹋钱。

好在,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他很快摆脱了这样的窘境。

他做事雷厉风行,执行力强,老上司们形容他最强的能力在于抓住关键,可以在纷繁的事务中不做无用功。

“有他在,我睡得着觉。”老上司李勇说。

就这样,从网站部副总编辑,到网易评论频道主编、奥运频道负责人、新闻中心总监到总编辑,唐岩一步步“牛逼”起来了。

“他是那种即使穷得叮当响,也从没怀疑过自己将来会有很多钱的人。”朋友说。

在网易工资涨到5000时,他就敢买3000元的Diesel牛仔裤,还冠冕堂皇地教育下属,钱不是攒出来的,总能挣到。

在网易的8年,他和女友结婚买房买车。一开始,买黄色的福克斯,有钱了换奔驰,特斯拉刚上市,他又马上定了辆。

他喜欢显摆,更喜欢人们不喜欢他显摆又干不掉他的样子,包括前老板丁磊。

“装逼,就要装在外头,我不干那锦衣夜行的事儿。”他嘚瑟地说。

辞职搞出“只和陌生人聊天”的陌陌

2010年3月,网易副总编方三文离职去创办“雪球”,这给原本打算老死网易的唐岩很大冲击。

再加上那时门户没落渐显,老板丁磊对门户已不上心,把精力都投入到“游戏”这个现金牛业务上。

他本想早早离职,却被上司挽留又在网易逗留了几个月。为留住他,上司李勇答应他可以在职期间搞自己创业的事,于是他与几个老同事搞出了“陌陌”。

2011年8月,陌陌上线。当时微信、米聊等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应用已经推出,“陌陌”主打“只和陌生人聊天”打出差异性。

“我们为什么要和陌生人聊天?我的QQ关系熟人基本都是同事和行业圈,我有话和他们说在白天PC就说完了,为什么下班还要和他们聊?因此,我觉得和合适的陌生人交流对我是一个刚需。”

事实证明,这对许多孤独的都市人确实是“刚需”。

2011年8月31日,陌陌IOS版上线四周冲到APP,STORE社交类免费榜第3名;

2012年8月1日,陌陌上线一周年,用户突破1000万;

2014年2月7日,陌陌注册用户突破1亿。当时唐岩和妻子正在美国的一个小饭馆出来,刷新后台时,看到用户数从8位数变成9位数,他高兴地抱起妻子转了一圈,“破亿咯!”

2014年12月,成立不过3年的陌陌在美纳斯达克上市,市值31.51亿美元,2岁的儿子替他敲开市钟,成纳市史上最小敲钟人。

上市后,35岁的唐岩从普通白领一举变成身家超7亿美元的富豪。

“感觉非常好,比所能想象到的,梦里想到的1000次还要好!”

年净利润1.45亿美元超微博

听起来,唐岩的成功像踩了狗屎运一样顺。实际上,在九死一生的互联网创业中,成功难于登天。对于陌陌,至少有4件大事是值得一提的。

其一,作为“约炮神器”的陌陌痛并快乐着

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交友,荷尔蒙气息扑面而来。

在陌陌被调侃为“约炮神器”的几年中,唐岩的态度几经变化:从“我没有道德洁癖,能便利人类挺好”,到上市前怒斥“把陌陌用户定义为约炮人群,是智力的偷懒”一步步洗白。可以说,”约炮“印象对陌陌是把双刃剑,但激进富有想象力的唐岩,这把剑用成得心应手。

其二,劲敌微信放弃陌生社交,神助攻陌陌

微信爆红后,许多人开始等着陌陌何时宣布死讯,没想到正是微信专攻熟人社交的战略,让陌陌飞升”上神”。

从2013年起,曾推出附近的人、漂流瓶与摇一摇功能的微信,转头搞朋友圈和公众号。专心做“陌生人社交”的陌陌瞬间海阔天空,2014年2月陌陌用户就过亿了。

其三,机智地引入阿里战略投资

马云想动QQ、微信的蛋糕非一天两天了,自家搞了个“来往”没起色,干脆于2012年与2013年投资了陌陌,两次投入2500万美元。

引入阿里,对唐岩“造血”与对抗各路强敌至关重要。陌陌上市时,阿里占股超过20%,回报也是够偷笑了。

其四,快速新增功能,艰苦卓绝存活、盈利

从兴趣小组、陌陌吧留言板,到广告投放、电商领域,唐岩和团队在变与不变间反复摸索,唐岩终于找到直播这个爆发点。

2015年第三季度,陌陌上线直播业务。2016年开年,唐岩将直播服务做了战略升级,调整成为主营业务之一,这一支柱给陌陌的营收和利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做出调整的第一个季度,公司便实现5090万美元的营收,直播成为第一大来源。与此同时,其久未变动的月活跃用户也迅速攀升,增长至8520万。

这家公司天生具备“直播”的属性:平台上有大量美女,并且处处是冲动式消费场景。借助直播平台,陌陌先后捧红了阿冷、狮大大等网红主播,大把真金白银随即滚滚而来。

整个2016年,直播为陌陌贡献了26亿人民币的营收,今年第一季度,直播对于营收的贡献更是超过了80%。

尝到了风口的滋味,唐岩又赶忙来到了下一个风口。3月底,陌陌发布新版本7.6,整合了时刻和动态两个页面,汇总以短视频为主的内容,将原有的短视频模块整合放到一级入口“附近”的位置。

唐岩对于这次调整非常重视,称“视频化的使用场景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娱乐化内容”,并强调“陌陌将从一个交友性质的工具性平台,转型升级为一个社交泛娱乐平台”。

无论是直播还是短视频,唐岩更看重的是其带来的互动,以及背后社交关系的增长。

他不希望外界将陌陌视为一个约炮软件,或是直播、短视频平台,从头至尾,他的目标都是社交。

陌陌的每一次功能创新,都是看似“自大鲁莽”的唐岩,对人性的细心观察与观点输出。

不当“伟人”也不当学习榜样

2016年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陌陌的股价翻了近乎6倍:最低时7.8美元(2016年2月19日),最高时45.95美元(2017年5月26日),其总市值也一度突破80亿美元大关。

唐岩持有陌陌26.3%的股份,身家早已超过百亿人民币。

但他仍然还是那个他,只是“财富让他自由了”,让他更加释放自己的天性。

2013年,在北京因为打车的事,他跟一个陌生人直接干了一架。

他喜欢戴墨镜,“乍一看像黑社会马仔,接触下来才发现,是真正大哥级的人物。”罗永浩形容他。

老罗是他在圈中少数的朋友之一,有次看到老罗居然坐经济舱,他教育老罗“创业重要,生活更重要。”另外,他还看不惯老罗老是加班加点,有钱就要享受生活。

对于下属,他常是不耐烦,疾言厉色,但看到下属因加班去领外卖,他会偷偷给他付账。

对待朋友,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投资老朋友黄章晋和罗永浩的创业项目,他从不过问,做好投资就是送钱的准备。

创业这些年,他甚少接受媒体采访,也几乎不到公开活动当嘉宾发表讲话。

他不喜欢媒体来采访他,但约见记者后,他会给记者也买张头等舱:“我之前也做过媒体,知道记者拿着很低薪水,就是那种采访对象坐头等舱,你在经济舱,登机之后一走两路的感觉,并不那么舒服的吧。”

对待他看不惯或者看不惯他的人,他常说话刻薄,喜欢挤兑人。

就在陌陌出现早期,丁磊也搞了个“易信“,后来就像大家看到的,老部下搞的陌陌风生水起,自家的却成炮灰。就在陌陌上市前夕,网易特地发表声明给唐岩“添堵”:指责唐岩在网易就职期间创业,并与妻子公司进行交易,突破职业底线等。

当时,双方站队人员互打嘴仗,反倒是痞子唐岩淡定得没回应。待到上市敲钟那天,他和投资人张颖对着镜头做了个“竖中指”的动作,不屑的样子被媒体解读为“疑回应网易”。

“我生到这个世界上,不当伟人,也不当学习榜样激励后边人,其他人怎么样关我什么事?”他说。

老上司李勇则说:“他热爱社会生活,热爱“升级”,物质、地位、财富从不掩饰。有些人可能对此产生不适,但也是这一点令他始终生机勃勃。”

唐岩:创业一定是为了钱,但光想钱一定没用…

创业本身就是一件成功率极低的事,所以很多人对这种“高风险”是望而却步的。只有少数人能够坚持并享受,唐岩是其中一位。

他说:许多人告诉我创业失败率 99% ,不要被他们吓到。

虽然陌陌很高调,但是陌陌的创始人却一直很低调,他几乎从不参加公司以外的活动。

在一次内部活动上,有人问唐岩怎么看待创业过程中的孤独以及财富的变化。

唐岩说,孤独是一定有的,而且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如果非要找一个解决孤独的办法那就是一个字:熬。

而对于财富,唐岩的态度更加明确,那就是:爽。

数据显示,陌陌在2016年第一、二、三季度的直播营收分别是1560万美元、5790万美元、1.086亿美元,分别占总营收的30.65%、58%、69.17%。这个数字出来,引发行业震动。

因此,自2016年Q1开始,每个季度的财报对于陌陌来说都是“史上最强财报”。

有专业人士称“按照单季利润规模算,陌陌在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里已经可以排进前六了,能排在陌陌前面只有腾讯、阿里、百度、网易、唯品会。”

悄无声息,从被人诟病的“约炮神器”到至今没有正面竞争对手的近80亿美元市值公司,所有最终伟大的公司,一路都是非常有争议性的。

随着与他深入地相处,你会发现唐岩的梦想非常大非常远,远远不止于外界给他和陌陌打下的那些标签。

2011 年 3 月,我创立陌陌科技。之前和太太商量,没做成怎么办?她说那就再去上班。我又问,创业了就不想上班,怎么办?太太答,那就再创业。我再问,再失败能不能卖了房子?太太说,行,再试试。问到第 4 回合,太太说,那就离婚。我心里有了数,起码能试 3 次。

算算身家,加上股票,自己总共有一百来万人民币,应该够了。

团队最开始有三个人,除了我,另外两个是门户网站的产品经理与高级技术人员,都没开发过手机软件。因为最先做的是 iOS 版本,所以我们买了《 iOS 30 天速成》这样的教材,边看边写代码,而后加入的一名技术工程师也是在 QQ 群里贴小广告招来的。这就是陌陌创始团队的配置。

创业前我没想过具体的目标,比如什么时候上市,能赚多少钱。但我们的野心一开始就是瞄着一个非常大的盘子去的,就像腾讯一样大的盘子,创业之初,可能跟媒体不好意思说。不过我们和投资人是这么说的,三个小伙伴之间也是这么说的。

不是吹牛,是真的想做这个事。创业本身就是个成功率极低的事,那为什么不冲一个大的盘子去呢?反正都创业了,为什么非要做一个很小的事。

所以我想告诉你,不要被那些东西吓倒,那帮人(大公司创始人)动不动就跟你说创业失败率 99%。哪怕你是万分之一,其他人失败了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啊?

我是觉得创业一定要为了钱,是奔着钱去的,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钱,你要想明白一个道理。但是你光想着钱没有用,因为钱不会自动到你口袋里来,你想着把事情做好,但是目的还是为了钱,这是我的观点。

刚做陌陌时我有两个判断。

首先我认为将来在移动端一定会有一个社交帝国。它有两种创造方式,当时大家都倾向于,一种像微信一样拷贝过来,把线下关系放到线上,因为这看上去是最靠谱、可能性最高的;但还有一种办法也 OK——它从开始就是一个移动端的东西,基于网络重建社交关系。

其次社交一定要从高端往低端做,不能反其道而行。特别是重新建立一套用户关系时,从高端往低端做才能降低信任成本,所以我们最初的版本从iOS开始。如果一开始就做十七八岁的人群,等用户量上来后,或者你的用户本身在成长的时候,再想从低端往高端走,蛮难的。

很多人认为深度的交友关系一定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主,我并不这么认为。以前我就挺疑惑这点,我问过很多人,你介意的是跟一个人到底去唱K还是去吃饭,还是跟什么人去?往往是后者。所以,所谓的靠不靠谱实际是对社会身份的认可。

除了人性的判断,还有基于社会发展层面的判断。中国人很早以前是习惯社区社交的,比如原来体制内的大院、事业单位的大院、国企的大院。它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慢慢破产了,但这个需求是存在的,而且随着社会流动发生了变化。

对于一线城市的陌陌用户而言,因为各种类型的北漂,沪漂已成为城市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在城市里的社交关系大多和我一样,只是同事圈和行业圈,这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交网络而言,是很不人道与不能被满足的。

其实我们的产品蛮搞的,陌陌是 2011 年 8 月 4 号上线,8 月 3 号微信就推出了 LBS 功能——附近的人,一天时间都没给我们。当时你别管我再怎么牛逼,肯定还是挺沮丧的。

但仔细一想,把自己的优势利用好就完了。大公司优势很多,但也存在市场细分的可能,不一定是非此即彼。微信跟我们不是一个维度的产品,它是把生活上的,移到网上,而陌陌是开放的、拓展性的人际关系。

除了在公司内部,我和谁都不愿意聊产品,也不喜欢混圈子。这个是做 O2O 的,那个是做互联网金融的,还有做手机游戏的,行业都不一样,我不觉得能给我产品上的启发和帮助。

这方面我只和同事们聊,因为大家都花了几年时间,每天都花了很多心思在上面。哪怕是我们的用户,他也不会站在我这个角度上去思考如何做一款这么多人使用的产品,他只会在意自己的需求。而且用户有很多东西是被误导的,创始人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还有一些细节,参照别人也没有意义。

当时我们想要不要搞头像认证?我想了半天说不要,如果要搞头像审核这个产品肯定做砸了。通过 LBS 这种产品认识一个人,一起吃个饭、看个电影什么的,弄个假头像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对方说「 OK!那我们楼下见吧!」你怎么办?「 对不起,我的头像是假的,我现在长成这样。」

后来印证了我们这一判断,陌陌上用假头像的并不多。还有要不要用户验证,我最终选择了不要。我们不就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社会吗?大街上哪有先验证我一下再搭讪的?

实际上我把陌陌这款产品的阶段论在最开始就设定好了:第一步是人与人点对点的沟通,第二步是群组,第三步是做内容的深层沉淀。

我们不是一个太努力的公司,我之前和罗永浩说,公司 CEO 应该只做三件事,一是正确融资,二是在关键位置找到关键的人,三是定好大战略。其他事不该管的就少管,是为管理哲学。

上线初期,用户数刚到几百万,服务器宕机了,迟迟不能恢复。我问了才知道技术人员竟然在家联网抢修。老罗愤愤的说:悠闲到这种程度,真可气。

不过那都是创业初期的事了,但我还是认同创业不能靠加班,不过阶段不同了,就好像拍电影,开始很松弛,快杀青时你会越来越紧张,接近成品时根本不存在任何节点。你就想着赶快跑,节奏越来越紧凑。

在陌陌用户数破亿之前的那段时间,我每天至少工作 16 小时,7 点半起床,早餐后就直奔办公室,时刻保持着紧张的备战状态。

前期我一直都是这样一个自然调节的状态,后来有人建议说,我们应该有我们的企业文化。我是一个不喜欢跟人云山雾罩闲扯淡的人,因为很多公司的企业文化都有云山雾罩闲扯淡的味道,所以,直到我们上市,我也没有想过企业文化的事。但这个时候,我也觉得应该有。

后来,在大家提出的几条中,我最终选择了这五条:

第一条:要把陌陌变成一家官僚习气极低的公司;

第二条: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第三条:唤起潜伏在我们心底的创新意识;

第五条:独立思考,不等于羁傲不驯,不唯上,不等于我行我素。

没有哪个公司可以靠企业文化变成成功的公司,但是,一个人人信奉并身体力行的企业文化,会帮助一个公司变成「 好公司 」 。

做一个好公司,就像做一个好人。

从陌陌创立至今,我没在公司没发表过什么鼓动人心的讲话,真不擅长这个。如果说有管理,就是尽量让他们觉得有底,稍微慌一点的时候想着,还有唐岩呢,产品就在他脑子里,他知道该长成什么样。但是随着产品不断迭代,有时候我也没底。

我知道自己的团队「 没有卖相 」,去见投资人的时候,他们问:以前做过什么?管新闻。管新闻能干什么?就是管哪条该不该上,标题怎么做。跟这个(创业)有什么关系?没关系。

还有人问:腾讯做陌陌这个事怎么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呗,不能因为这个可能性就不干了。也有人问:你觉得什么会颠覆微信?我心想,我要知道我不早干了。

其实投资人与创业者打交道,本质上人与人之间的事情,在这段关系中要势均力敌。当然,这不代表你在工作中对待投资方就可以玩世不恭了。

在创业中相信你也会遇见这样的投资方,钱给少一点,但我给你资源。其实资源都是可以用钱买来的,商业社会中,钱就是作为一个等价物的交换。如果说有资源可以帮助你进行推广,但执行起来一定是有折扣的,但你给它100万说你帮我推,那就不一样。

总结以上,人都想八面玲珑处理每一个问题。但只有上帝才做得到。

所以,在我看来,尽量实事求是,直接一点,很可能整体效果还过得去,自己也轻松。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市场信息网、青年创业网、观察者网等等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告知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到国外创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