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县城一所小县城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教学(校方要求必须买房或者经营店铺)才有资格就读。为什么?这里面有什么直接关系吗?

教师出身的郭祖彬如今已是皖智教育集团的老总,从当初的离开体制创办皖智,到如今的风生水起,短短几年间把学校办成一方知名品牌,熟知皖智的人都知道这个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因为郭祖彬这个“领头雁”的文化带动。

郭祖彬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他不仅勤于深度思考,还善于总结提炼,这一点在他的办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早在办学初期,郭祖彬就认识到要想把学校办好,必须有高定位,必须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因为学校成果的创造和取得一定要依靠教师。郭祖彬提炼出学校的校风为“尊重、安静、开放”,而他将“尊重”视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并将“办一所受人尊重的学校”视为办学愿景。郭祖彬对“尊重”二字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对于学校而言,“尊重”有三层涵义,即“骨子里尊重老师”、“心底处尊重家长”、“灵魂上尊重学生”,能做到这三点,也就能“受人尊重”了。

当然,在皖智,尊重文化并非只是口号,而是体现在一切行动中。

郭祖彬认为对教师的尊重并不是对他点头微笑,把他视为座上宾客,而是要在教师群体中创造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关注其专业化的发展成长,关注其薪资体系的发展变化,关注其学习与生活,关注其身心健康。

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多条路径,对于民办学校教师,考编制考等是很多年轻老师内心的“升迁逻辑”,而由此带来的人才流失也困扰着学校者们,很多民办学校老板对此“疯狂打压”,但在皖智,郭祖彬的做法是正面引导,他曾多次在教师会上为年轻老师分析形势,指导其发展。

在皖智创办初期,有两位年轻老师在勤奋工作三年后通过考试分别被省内知名中学录用,郭祖彬毫不避讳地多次举此例子,他认为民办学校教师有流动是符合规律的事情,且这两位教师对当时的规模不大的皖智而言,是正常的流动,是向上的发展。作为办学者和学校管理者应正确认识此事,年轻老师向上发展是他自身的努力,也是得力于学校的培养,同时应更加完善学校的人才发展机制。

很多民办学校在发展之初,很多做法都是难以与公办学校匹配的,但在皖智中学,郭祖彬得益于自己早年在公办体制内的工作认知和经验,从一开始便对教师评职称、定等级等作出规划,让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受影响。

田庆涛是皖智中学的第一批教师,其工作几年更换过多个民办学校,可谓“行走江湖多年”,初到皖智也让同事感觉其行为似乎有些“桀骜”,但郭祖彬眼中看出了他的业务能力,多次直接或间接地找田老师沟通,深入了解其在教学上的见解和个人发展的规划。郭祖彬认为尊重教师就应该看其长处,在一定的框架内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今,田庆涛已是皖智中学数学学科组备课组长,也是学校首批两名“首席教师”之一,且不说工资待遇陡增,这定位与头衔就是就是一份荣誉,是对他专业发展的最大肯定与激励。

不仅如此,郭祖彬要求总部办公室每学年要分别组织各个校区不同群体人员外出学习或休假,有班主任论坛,有教研组长外出考察,有行政管理人员的学习会,有全体教师的旅游等,几乎每一个群体都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这就是一种尊重。

在教师的成长方面,郭祖彬的另一做法是“教而优则仕”。皖智教育从最初的一个偏僻小校园到如今的五个事业部,每一块的发展必然是需要很多人才的,人才从何处来?郭祖彬的逻辑是从一线选拔,从民间产生。这一做法让很多优秀的年轻老师充满了干劲,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来自砀山的生物老师焦燕峰曾是一名普通老师,和很多理科男类似,生活中寡言少语,工作默默无闻,但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却明显比其他班级做得扎实,第一年带平行班高考成绩遥遥领先,第二年带重点班创出新辉煌,第三年即被调往另一校区担任教务主任,现已成为皖智中学副校长。

皖智各个校区沿着这一成长轨迹成长为中层管理干部的教师不在少数。当然,尊重教师不仅是体现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上。对于更多的普通老师而言,郭祖彬为他们做的是工作和生活上的关注与帮助。

很多教职工有了家庭后都面临着孩子的问题,尤其是女教师。郭祖彬在学校出台规定,女教师每周除了固定的休息日外,还可以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另给一个半天自由时间用于处理家庭生活事务;女教师在怀孕和哺乳期间,也享受免签到的优惠……很多外地教师面临的孩子的上学问题,爱人的工作问题等等,只要是向郭祖彬校长提的,他总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忙协调。

每一年春季,郭祖彬会安排工会组织教职工参加体检,让大家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安心工作与生活。

皖智的各个校区虽然都不大,但却都单设了教师餐厅。郭祖彬为了把教师餐厅办好,每到一所兄弟学校考察总是把食堂作为一个必去之处,并详细问询,回校后向食堂管理者传达;有时带着食堂管理人员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学校专程去学习食堂运营。他甚至把教师餐厅饭菜质量提升到新高度,要求教师餐厅要按照星级酒店自助餐的标准去努力,要让教师爱上学校食堂,每一餐都想去食堂吃,温暖教师的心,首先要温暖教师的胃。尽管有的校区囿于当前硬件条件尚不能实现高标准,但郭祖彬从不降低标准或放松要求。他说:“在食堂,尊重就要从一粥一饭开始,要用每一个细节上的服务去呈现;办食堂就是办教育,饭菜的质量就是一个学校的质量”。仔细品味,这句话不无道理。

在皖智,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领导干部每学期至少要请所负责的学科组老师吃一顿饭。在皖智抑或在绝大多数民办学校老师们都是非常忙碌和辛苦的,领导的一顿饭往往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让大家从繁忙中抽身,开怀畅饮。

在皖智中学,每一位入职老师都会被录入出生年月日,而到临近其生日时,办公室人员会送给他一张生日蛋糕卡,QQ群或微信群里都是同事发来的生日祝福,学科组或办公室同事为其庆贺……当有老师在朋友圈晒出这些美丽心情时赢得一片赞美,他的心也早已被感动塞满,相信在工作中也能带着感动再出发。

在小事上不忽视,于细微处见精神。有时也许正是一件小小的暖心之举,真正让皖智的老师们感受到了被尊重。

2018年暑期的期末全体教师会上,郭祖彬掷地有声地说:“要让皖智的老师工资待遇在同等情况下成为合肥市民办学校的佼佼者,要让新教师在入职皖智三年后年纯收入10万以上,让骨干教师、首席教师年收入达15-30万”。老师们知道,郭校长说过的话一定会兑现,而不是在画饼。

每一年的教师节,郭祖彬会安排办公室为每一位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购买一本业务相关的书籍,以此来带动他们注重阅读,注重个人的提升。2018年教师节到来前,郭祖彬早已想好今年教师节给大家发的大礼——为每位教师量身订制一套高档西装。郭祖彬对经办人员特别叮嘱,教师服装一定要选好面料、细节要处理好,要让老师们拿到后想穿,爱穿,珍视;一定要把好事办好!

郭祖彬在尊重教师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发自内心和不遗余力的,因为他本人就是教师出身,他最清楚一线教师最关心和需要的是什么。

对于郭祖彬来说,“尊重”文化在办学过程中的践行,不仅体现在对教师的尊重上,也体现在对家长的尊重上。

郭祖彬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想办得让社会认可,首先要得到家长群体的认可。在办学过程中,郭祖彬十分注重学校与家长常态有效的沟通机制的建立。家校群、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周、家长参与监考等等措施在皖智中学都被落实得扎扎实实。

郭祖彬要求宣传部门在学校的网站和微信平台不仅要发布学校的相关宣传,更要多转载优秀的家庭教育类的文章,让更多的家长爱上学习,多了解教育问题。不仅如此,郭祖彬还亲自指导编写由皖智中学出版的《做一名智慧型家长》一书,在开学季,免费向家长发放。书中几乎全是家长们在教育阶段孩子时最常遇到的问题,学校此举受到家长们的一直好评。

郭祖彬时长给管理层和教师们开会时说到,做教育就是做良心活,我们也都是有孩子的人,在工作过程中也要经常换位思考,从家长的角度看问题,要从内心里理解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期望和要求;甚至要求工作人员发通知、发宣传稿时都要考虑到家长的接受能力和群体特点。这正是他“从心底处尊重家长”的体现。

郭祖彬认为,很多学校习惯于把“三个一切”作为巨型标语置于校园醒目处,不免有些形式主义之嫌。在皖智中学校园最中心的位置有一面文化墙,上面赫然刻着三个由郭祖彬提炼总结的标语:自信教育、高效课堂、严格管理。

在郭祖彬看来,自信是高中学生乃至一个人成长过程最需具备的特质,所以他将皖智中学的校训定位为:自信、拼搏、友爱;他认为一个人无自信不足以立根本,无拼搏不足以图未来,无友爱不足以促发展,我们应把自信教育视为学生一切德育活动的宗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皖智中学举办了多项德育活动,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每年春季组织全体高一新生“环巢湖远足毅行”,让学生不仅锻炼了体质,挖掘了潜能,更找到了自信。

围绕着“尊重”的精神,融合传统文化建设,郭祖彬在皖智中学大力推行“自信”德育,不仅在思想品德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塑造,“在教学方面的重视和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行为的约束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郭祖彬如是说。

尽管皖智中学高中部创立时间不长,但其学生取得的成绩却不容小觑,这得益于郭祖彬在教学模式上探索与定位,在管理模式上的对“严格”二字的坚守,这更折射出他对学生的负责,对学生的尊重。

郭祖彬经常说,对学生的重视就是要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他们品德的塑造培养,对他们行为举止的严格且科学合理的约束,对他们学业发展的有效促进。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作为一位办学者和校长,郭祖彬正是凭着对办学之路的独特认知,对“尊重”文化的独到理解,在办学过程始终坚持,不忘初心,践行着“尊重”文化。

当一所学校教师受尊重,家长受尊重,学生受尊重,那么,这所学校也一定是受人尊重的学校。

这正是郭祖彬的办学逻辑,也是他的梦。

原标题:移民西班牙后孩子如何在当地读书

对于众多移民西班牙的朋友来说,孩子的教育是重中之重,西班牙的教育体系是怎样设置的?西班牙教育体系有什么特色?

西班牙是唯一拥有14年免费教育的国家。教育系统划分为四个层次:

学前教育:36

义务小学教育:612

义务中学教育:1216

义务教育后两年的教育:1618

4个月-318-25人幼儿园(帮助家长照顾儿童,锻炼语言基础,开发智力等)

3-618-25人学前班(情感开发、自主能力、交际能力的学习)

6-12岁不超过25人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公立:学费全免,仅学杂费约几十欧元

12-16/教会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公立:学费全免,仅学杂费约几十欧元

16-18/为接受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或者参加工作做准备。专业分为: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艺术类、科技类

公立:学费全免,仅学杂费约几十欧元

18岁以上/中国学生申请就读西班牙,大学时要认证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和高考成绩(必须达到本省高考满分的45%以上)

西班牙宪法规定,所有适龄儿童,不论国籍和出身,也不论其父母是否为西班牙籍,都有权接受西班牙的义务教育。包括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在内,616岁的未成年人在西班牙入学的步骤具体如下:

    1. 进入西班牙任何教育中心都必须先注册。
    2. 了解未成年子女能够进入并进行学习的教育中心。
    3. 西班牙每个自治区所实行的教育体制都有所不同,必须提前做好了解。
    4. 越早入学越好。如果是刚刚到达西班牙境内,最好能先注册。
    5. 了解其未成年子女将要学习的教育中心使用的语言种类。记下可能会学习的语言种类。
    6. 了解能够选择的教育中心。
    7. 完成申请。并且对未成年子女注册前有偏向的科目做稍许了解和调查。

注册一般在三月,五月和九月初。如果在课程进行中到达西班牙,不能选择教育中心,而只能看哪里还有空出来的名额。在选择好的教育中心注册,或在政府的教育部门,或在移民局接受移民办公室进行。

每个自治区所需要的文件都不一样。最基本的文件为:其父或其母的护照或在西班牙个人身份证的复印件,父母个人信息,国籍,出生证明,其已经完成的学业证明,免疫证明和在其居住地登记户口。如未成年子女学习级别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或初中教育的话,无需学分转换。

资金来源由国家政府拨款。由于是国家办学,公立学校是义务制教育,没有学费,只有少量书本费用。师资相对比较稳定,流动性不大。教师必须经过专业的教师资格培训,并必须获得由政府统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才能从业。公立学校的生源,一般是学校所在区域的学生就近入学。它们的教学大纲由西班牙政府统一制定,教学质量通过政府标准化测验监控。

资金是由私人或集团,或者其他投资方投入。学费高昂。相比公立学校,由于私立学校之间待遇的差别,教师的流动性相比较大。(道理就跟我们国有企业的公务员和私有企业的人员性质差不多)。教师一般至少都有大学学历,但是不一定像公立学校一样都要求经过教师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私立学校的学生住家分布的地方比较广。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自由度,而且不同的私立学校各有偏重,有的偏文有的偏理,有的私立学校涉及到的户外活动较多,对开拓学生的视野起了积极作用。私立学校分为国际学校和西班牙私立学校。国际学校收费更为高昂,西班牙本土私立学校绝大多有宗教性质。

因为该学校既非完全的公立学校,又非完全的私立学校,所以也被称作半公半私学校。这点,西班牙不同于世界大部分的国家只有公私学校之分。这一类被西班牙称之为“Concertado”,Concertado类的学校一般是由教会和政府共同出资,所以暂时我们称之为“教会学校”。学费比私立低廉。在生源招收上和公立学校一样受地域的限制,只接受社区之内的学生。每年有固定的学校开放日给家长参观了解。大部分的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都是由神职人员管理,制度标准相对严格。

那么在这三类学校中,西班牙新移民究竟该为自己的子女定位哪一种学校呢?在最开始你需要考量如下问题:

    1. 学校的时间表是否符合(不同学校时间表不一样)
    2. 孩子适合较大的学校还是更适合小型的学校
    3. 偏向哪种授课语言(比如加泰罗尼亚地区公立,部分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就是使用的加泰罗尼亚语。国际学校有的使用法语德语英语等)
    4. 孩子是否需要更多的课外活动
    5. 如需要转校,请听听孩子怎么说。

怀德幼稚园学童学写罗马字

1935年怀德幼稚园毕业生合影

日光幼儿园的前身就是怀德幼稚园

厦门五中的前身就是省立十三中

1906年,厦门中学堂开校第二周,全校师生与来宾合影

厦门第一所“实验小学”

面向平民的职业学校抗战前福建唯一的美术专业学校

厦门是一座教育之城,说起厦门的名校,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大同小学、阳翟小学、民立小学等百年老校,都闻名海内外。

实际上,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厦门曾出现过许多的学校,有一些甚至在全国都是拿下了“第一”的,只是掩于岁月,长久不被人提起。

教师节刚过。昨日,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厦门市地方志办公室高级顾问洪卜仁编审接受导报记者专访,带我们走入时光隧道,去看一看历史上的厦门老学校。

谈到老学校,洪卜仁如数家珍。他不仅曾在厦门教育战线上工作数十年,更曾负责由厦门市政协组织编写的《厦门文史丛书》的主编工作,对厦门历史上的老校名校进行过细致的考证。

洪卜仁说,厦门是近代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清末“维新运动”之前,就先后有玉屏、紫阳、禾山、衡文、鹭津等5个书院。1898年戊戌变法之后,开始有了新型的学校,这些学校,有华侨捐资独办或合办的,有家族自治会或同乡会创办的,有热心地方教育事业的人士筹资兴办的,也有外国教会办的。

中国最早的幼儿园 怀德幼稚园

幼儿园并不是现在才有,早在清朝,厦门就有了。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幼儿园诞生在鼓浪屿,它就是鼓浪屿日光幼儿园的前身——怀德幼稚园。

怀德幼稚园的创办人是位英国牧师娘,名叫韦爱莉。19世纪末,她随丈夫——英国基督教长老公会牧师韦玉振到鼓浪屿传教。1898年2月,她召集了一些4岁至6岁的基督徒子女,在鼓新路35号牧师楼办起了家庭式幼稚班。后来,要求入学的幼儿渐渐多了起来,直到1900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韦爱莉创设了临时园舍,初具幼稚园之雏形。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幼儿园,就这么起步了。

后来,因为学生数激增,师资缺乏,韦爱莉又在自己住宅的园地建了一所小屋,办起了师范班,合格者颁给修业证书并留作本园教师,在校师范生也兼任教师,每人每月津贴白银2元。这个师范班,也开了福建幼儿师范教育的先河。

鼓浪屿有的家庭四代人都是这所“中华第一园”的校友,从鼓浪屿走出去的杰出人才林巧稚、李来荣、殷承宗、许斐平等人,童年时代都曾在这里受过优质的启蒙教育。

厦门解放后,1950年,厦门市人民政府接办该园,1951年9月改为厦门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1957年,该园改名为“日光幼儿园”,直至现在。

厦门第一所公办中学 省立十三中

中共地下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厦门第一所公办中学,起源于清初的玉屏书院。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玉屏书院变身为“厦门中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又改称学校,后改为“思明中学”。

民国六年(1917年),省议会议决将全省中学一律收归省立,在全省各地共设立十三所中学,厦门思明中学奉令改为“福建省立第十三中学”。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省立十三中学是中共地下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培养了好多革命干群,如叶飞、方毅等人,可以说是革命的摇篮。

厦门解放后,厦门市人民政府接管该校。1951年2月,该校与市立厦门中学合并,校名为厦门第一中学。随着生源数不断增多,原玉屏书院院址已无法容纳,1955年9月,厦门第一中学师生一分为二,一部分迁入今文园路新校舍,定名为“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一部分仍在原玉屏书院校址,定名为“福建省厦门第五中学”。

全国最早的渔民学校 厦港渔民小学

厦门作为渔港城市,历史上曾有过专门的渔民学校。

1922年10月,厦门渔民小学成立,是全国设立最早的渔民学校,早于广东汕尾渔民学校11年。

渔民小学是经国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注册的正规小学,校址原先设在鱼行口旧渔会所在地,这里聚集着二三十家经营鱼类买卖的鱼行,许多渔民就住在鱼行的周边,方便子弟入学。

创办初期,学校有几十个学生,由渔会负责从渔获物中抽取千分之八作为学校经费。到1933年,学生已增加至270多人,其中渔民子弟占40%。除了与普通学校开设同样课程外,高年级班还设有渔业常识课,每周3节。

1950年3月,渔民小学与弘农小学合并办学,仍以渔民小学为校名,校址设在原弘农小学。不过,此后渔民小学的“归宿”,目前尚未得出明确考证。

导报记者 钱玲玲/文 常海军/图

厦门第一所女子学堂 毓德女子中学

推广普通话,讲方言受罚

厦门第一所女子学堂,是毓德女子中学。

清同治九年(1870年),美国归正教会打马字牧师的夫人在厦门竹树脚开办了一所女子学堂,最初以读经班的形式,集数个女童于一厅,教以识字、读经,旨在培养女基督教徒。

光绪六年(1880年),因竹树脚礼拜堂失火,女子学堂迁到了鼓浪屿田尾,称为田尾女学堂,为纪念归正教会海外传教会妇女部已故通信秘书Charlotte W.Duryee 女士,后更名为“毓德女子学校”,当时还只是小学,后来附设了两个师范班,具备了中等学校的雏形。

1920年9月,学校将原有的两个师范班改习中学课程;1921年春,进一步拓展为四年制中学,正式成立中学部,即毓德女子中学。毓德女子中学也成为闽南首创的女子中学。

在那个时候,毓德女中已经积极推广普通话。学校规定,学生进校门后必须讲普通话,不许讲方言,违者受罚。当时,厦门通行闽南语,学校的这一规定,培养了学生讲普通话的习惯,为学生毕业后走南闯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51年8月,毓德女中与怀仁女中合并为“鼓浪屿女子中学”,后转为公办,改名“厦门女子中学”。1959年4月,厦门女子中学并入厦门第二中学,毓德作为独立的女子学校到此画上了句号。

抗战前福建唯一的美术专业学校 厦门美术专科学校

裸体素描曾“惊世骇俗”

1923年,厦门美术专科学校创办,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美术专业学校之一,抗战前福建省唯一的一所美术专业学校。

学校原名为厦门美术学校,创办人黄遂弼,毕业于菲律宾国家艺术大学。1921年,他学成归来,在今厦门中山路黄厝巷的“迎祥宫”开设“真庐画室”,教授西洋画。

1923年9月1日,黄遂弼与两位挚友林学大、杨庹堂以“真庐画室”为临时校舍,创办了“厦门美术学校”,开设西画系、国画系和艺术师范系。后来,校名又加上了“专科”两字,全称为“厦门美术专科学校”,增设了雕塑系、绘画研究室、木刻科等。

那时,厦门美专还登报公开征雇模特儿,进行实习模型的研究。裸体的人体素描作品,在当时的厦门社会被视为惊世骇俗之举。

厦门美专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分布在闽南、台湾、香港、东南亚一带,他们对国内外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影响不可估量。1938年,日军进攻厦门,厦门沦陷,有15年历史的厦门美专被迫停办。

厦门第一所“实验小学” 普育小学

引进西方实用主义教学方法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实验小学”,最早是在鼓浪屿上的黄姓祠堂里办起来的。洪卜仁说,厦门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实验小学”,就是解放前鼓浪屿坚持公办性质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小学——普育小学。

清朝戊戌变法前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改良主义者以“教育救国”为口号,推动教育改革,兴办新式学校。在厦门,也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在清政府的新学制颁布之前,办起了国人自己的学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一所命名为“普育小学堂”的私立学校在鼓浪屿“黄氏小宗”诞生了。“黄氏小宗”是来自同安浔江黄姓的祠堂,清朝末年,黄氏家族就在这里开办私塾。中华民国成立后,对清末的教育做了重大改革,学堂改称学校,成为福建省首批官办的新式学堂之一。

1930年,学校改称“普育实验小学”。作为厦门教育史上第一所公立的“实验小学”,普育实验小学引进了当时西方的实用主义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特点实施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市人民政府接办了该校,更名为“鼓浪屿中心小学”。1989年,历经了68年风雨的“普育”旧校舍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鼓浪屿区少年宫新楼。如今,这里已变为思明区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继续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面向平民的职业学校 闽南职业学校

培养上千名“蓝领”工人

戊戌变法以后,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开始得到清政府的重视。辛亥革命以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更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思潮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时任鼓浪屿福民小学校长的叶谷虚,创办了一所面向平民的职业学校——闽南职业学校。在此之前,鼓浪屿的职业教育都是“贵族”的职业教育,培养的都是海关、洋行、银行、邮政的高级职员,或医生、教师、牧师等“高薪白领”。

而叶谷虚创办的职业教育,则是从“手工业”开始,起源于1921年春在福民小学开设的“藤竹职业科”。第二年春,他又在鼓浪屿内厝澳租下校舍,正式开办“福民职业学校”,先后又开办了印刷科、商科、皮革科等专业,并于1925年更名为“闽南职业学校”,成为当时闽南颇具影响力的职业学校。

这所华侨资助的闽南职业学校,在叶谷虚的苦心经营下,一直开办到1938年厦门沦陷后,共培养上千名具备实用技能的社会有用人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县城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教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