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区块链提现有几种方式可以充值,提现一般几天到账,一般有白皮书就指公司的战略和规划对吗?

硅谷 Live / 实地探访 / 热点探秘 /深度探讨

大家觉得,波音公司生产一架波音 787 飞机,里面包含了多少个供应商?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这个被称为“梦想客机”的 787 飞机,是波音历史上被拖延交付使用日期最长的飞机,从 2008 年拖延至 2011
年交付,中途一共宣布过 8 次延后。

延后的一大关键原因是:在 787 项目上,波音总部的大量工作外包给全球供应商,波音公司本身只负责生产过程中约 10%——尾翼和最后组装工作。波音
787 复杂的全球供应链,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就会导致交付一再延迟。

在这过程中,波音只与全球 23 个一级供应商直接联系。也就是说,剩下 90%
的生产环节,波音,无法监管和控制,只能依赖一级供应商对次级分包商的监管。

在前几篇区块链系列文章中,密探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特征,它的不可篡改、可溯源、数据永远保存等特征。面对汹涌来袭的区块链技术浪潮,




 随着我们已经走入2018年,关于区块链的讨论层出不绝。甚至在主流媒体也越来越多地提及这个词汇,单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就有一大票自称是服务提供商和爱好者的人,他们断言区块链将会对众多应用产生革命性影响。区块链不仅仅应该是市场的一个时髦词汇,我们必须回答一些问题。区块链是什么?它又不是什么?它可能会是什么?我们能否借助它,建立一种全新的和持久的系统?简而言之,什么是区块链的精髓呢?也许到了重新检视中本聪白皮书的时候。

由于这个名词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我们必须明确它的定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它,但是这更像一个口头禅,而不是更深层次的理解。

互联网空间内各种意见争的不可开交,但是很令人失望,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意见。所以让我们重新看一下中本聪的白皮书。

几乎所有关于区块链的讨论都缘起于中本聪的白皮书,但是正是这个基础导致了我们产生了混乱。不管应该叫“区块链”,还是“区块 链”,这本书中提到“区块”67次,“链”27次,但是“区块链”或“区块 链”的次数是零。先把这放在一边,我们看看这本书把我们引导了哪儿。

这本白皮书很短,只有9页纸。第一次提及“区块”和“链”是指第2页下方,第3章节,那里讨论了时间戳服务器的原理。在这之前,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与比特币相关联的一系列设计目标,例如两方在不需要信任和第三方的条件下,实现交易。

论述设计目标非常重要。它为之后介绍实现这些目标的应用做了铺垫。这种应用的特点为一层叠加在另一处之上,我们仅仅需要了解每一个新分层的作用是什么。

在我们寻求解答区块链本质的时候,我们必须仔细查看事物的属性,而不是这些事物第一次应用的特点。

白皮书的第1章节是整本书的介绍,与第2章节相同,那里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第2章为数字货币做了铺垫,但是作者描述到,在一个交易链中,“币”被分配给新的所有者。在这里“币”只是关联交易历史的一个比喻。

有意思的是,第2章节同样描述了一个中心化的系统并不需要完成上述操作。

在第3章节中,我们看到了设计模式的精髓,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区块链基础的最好的描述。 作者设计了一种可增编的数据块,每一块都有一个哈希加密代号,该代号与其内容相关。此外,每一块可以与其之前的数据块的加密哈希值合并,这样保证了整个链条的建设。

公布的区块哈希值,可作为区块数据和其前一块区块哈希值存在的证据,在网上为众人公开。如果改变前一区块或者整个区块内的其他数据,系统将会生成一个不同的区块签名,该签名将无法与之前公众见证的哈希值相符。

这些特点是整个设计的基础,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将不可能建造出任何有趣的东西。另外有趣的是这里没有提及的一些东西。这里没有提及“币”, 没有提及点对点网络,没有提及挖矿,等等。相反,作者认为以广泛的方式公布这些哈希值就已经足够了,他给出了两个例子,在报纸上或在用户网上公布。

但我们发现一些特点,引导我们推测隐含的意思:

除非外部的观察者,获得链条中区块的数据后,独立的进行计算,得出相同的哈希值,那么这种哈希值得公布才有意义。外部的观察者不需要去信任区块链的创作者,他们仅仅需要自己对比历史哈希值即可。

重新计算哈希值要求一种特殊算法,而区块正是基于这种算法而生成的。如果没有这种算法,外部观察者是不可能重新计算哈希值的。

在下一章节,第4章节,白皮书论述了工作证明。第一行字非常有趣:“想要在点对点(P2P)基础上布置一个分布式的时间戳服务器,我们必须使用一种与Adam Back Hashcash相似的工作证明系统。建立区块链不需要工作证明,工作证明只是为了确保时间戳服务器的布置。

随后的加密货币设计证明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使用(例如:权益证明,或者两者的混合),但是如果我们觉得客户-服务器模式已经符合要求,上述几种方法就没有任何必要了。

我并不是说工作证明在区块链设计中没有其他的用处,但是似乎对我们的问题不是很重要。 

5章节描述了比特币网络的应用特征。这里并没有明确,或者要求扩展区块链的概念。此外之后的6,7,8,9,10,11或12章节(最后一章节)也没有对区块链提出任何新的想法。 

如果中本聪的白皮书是区块链设计的源头,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单薄的定义,也许这是最启迪人的方面。作者对特殊设计选择和它们的目的解释的很明确,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区块链的各种论述可能仅仅是一个应用,而不是一个结构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问题!

区块链必须要“币”的参与吗?

P2P网络提供安全的参与者,应怎样提供激励以确保他们诚实,是否在系统中引入“币”,白皮书中对此有一番精彩的讨论,但是很明显,讨论是在P2P网络的框架内。书中认为“币”的概念是不必要的可信任的“巨款”。

可信任的巨款非加密货币所愿,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建造一个加密链接的区块链,我们似乎不需要“币”。这是一个关于信任的问题,我们待会回来讨论。 

区块链必须包含智能合约吗?

从白皮书的角度,这不太可能。白皮书中未出现“合约”一词。

区块链上可以运作智能合约吗?当然,区块链还可以运作其他的很多内容。

区块链必须是可编程的?

同样,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不。 白皮书中既没有出现“程序” 也没有出现 “脚本”。

区块链的确对可解释性有要求,区块链必须能被一个或数个独立观察者所解读,所以区块链是建立在一个或多个定义明确的数据结构。本数据区块结构必须包括前一个区块哈希值,而且区块的加密哈希必须遵循一种特殊的方式,但是上述原则中没有任何一条要求数据结构含有可运行编码概念。

区块链能够包含某些形式的程序编码吗?这是一个执行的问题,答案为是。比特币包括一种有限度的脚本语言,而其他系统,例如随后的以太坊,尝试着去支持更复杂的程序模式。

如果能设计区块链从而支持这些概念,那么这种设计非常有雄心。 但是区块链似乎需要更可程序化,而不是其他关联数据列表结构。

另外一个答案是否定的问题。如前文,“数据库”这个词没有在白皮书中出现。

区块链的核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数据结构。链条内的区块包含数据,但是我们不能将其看做数据库;区块链最多是代表特殊数据应用的一种交易记录。

同样,不存在对区块链语义上的质询,也没有对关联列表的质疑。一种特殊的应用也许会允许质疑,但是应用不能定义事物本身。

作为一个比较点,TCP信息包的IP信息包中包含这种要求,我们定义它们是一连串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RFC (置评请求)中的数据结构。上述两个文件描述了信息包的形态和传输信息包时,信息包的行为。信息包接收方,可在没有任何他们与信息发起者之间网络参与的情况下,自己确定信息包是否有效。

任何路由器、防火墙都可以接收这些信息包,然后稍后进行分析,这些仪器或提供信息表的数据质询,但是尽管IP信息包有上述特性,我们并不把它当做数据库,RFC中也没有任何内容可让我们推导到它是数据库的结论。应用特性和自我属性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区块链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这里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但这个问题太宽泛了。借助区块链,与以往传统系统相比,我们的确需要的信任更少,但是区块链的任何应用的执行仍然需要某种程度的信任。

接收方必须信任,数据区块的传送过程中没有被任何中间方改变破坏。 建立比特币内的区块链P2P分布网络和其他网络,其目的是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要求,但是即使是这种模型,依然有某些潜在失败点,举例如下:

   .     我们信任区块链软件,相信它在运行中不受破坏,而传输的是非伪造的数据。

   .     我们信任运行区块链软件的运行系统,它在运行中不受破坏,而传输的是非伪造的数据;

    .    我们信任为系统提供网络的中央处理机,相信它不受破坏,而传输的是非伪造的数据。

 “我们相信编码”是一个有趣的口号,但是恶毒软件,间谍软件等已有超过30年历史,我们依然需要对这种战略持有可疑态度。

区块链设计不能加大伪造的难度,但是可疑大大降低偶然失误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信任加证明”(在界限之内),这已经是对盲目信任的巨大改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消减信任的特点不是P2P网络设计的特征,但它们是区块编码的本质。

区块链不需要许可或需要少量许可?

区块链只是数据结构,所以实际上这个问题无意义。谁具有在数据结构上阅读或编写的能力完全是不同的问题。

我们先放下这个微妙的区别,但是作为问题,似乎有意义。考虑比特币的例子,谁在编写区块链?

答案是那些矿工(或更明确些,区块创造者,例如矿池操作者,而不是那些制作哈希区块的人),他们在编写新的区块。网络上的处理工提供备选交易,以便编入区块,但是他们不保证区块中包含这些交易。在比特币中,我们将其称为“未经允许”,因为没有任何人需要明确的许可以成为区块创造者。

如果我们考虑区块链设计的其他潜在应用,其中有一伙明确的参与者,他们希望能够编写区块数据。但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只有一个参与者。

这种对区块链潜在用途的批评,让区块链比数据库好不到哪里去,但是传统的数据库中,必须有盲目信任的一席之地,但是区块链的内在状态一般不为人所知。甚至是区块链最简单的用途可以至少为系统提供一种验证方法,为了完成验证,必须确保历史能够被验证。但这只是多种可能的开始!

区块链是网络货币吗(或者是其他事物的网络吗?)

从实际上来说,不会,或者至少它自身不会。

当我们看到“不是数据库”的表述时,我们同时也触及了为什么这个论断不对。从表面上看,论据比较吸引人。有一种看法是,我们可以在区块链之上建立很多技术,如此,一个网络叠加就是一个层。

这种建议里有很多问题,但最明显的是区块链仅仅是一个数据结构。利用区块链,我们可以在互联网顺利地传递信息,但是区块链并不能生成其内在和外在的任何事物。

将区块链与区块链的传送区分开来, 的确为区块链给出更多希望,即区块链可以帮助创造更有效的互联网金融应用。一个清晰的区分同样让设计系统上每个分层的试验变为可能,这个也是当年确保互联网成功的关键特点之一。

利用互联网,网络堆叠的各层可以实现替换或更改,确保最好的设计胜出。与此相似,以标准为基础的方法,确保不同的应用能协同工作,而不丧失货币化的商业优势。

区块链的例子,我们已经发现已经存在对外部观察者的必要支持,这需要某种程度上的协同。 

我们已经研究了区块链可能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区块链能实现什么,可能大家已经发现了一些线索。我们可以将支持比特币的技术用来做很多事情,比特币的遗产不能仅仅是它自己—它已经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更基础的性质。

什么构成区块链的讨论不会就此结束,但是我们必须推进讨论,我们必须遏制它变成另外一个市场时髦语的冲动。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仅需要明确的定义,还需要合理的使用。我们应避免混合很多不同想法,我们需要那些可行的和可以达到的技术。如果我们失败,“区块链”这个名词将没有任何意义,必须被取代。这将为一个错误的结果。

如果我们成功,那么区块链的想法将不是故事的结尾。区块链将会是一个分层,之后会有更好的,更有用的系统建立在它之上。 

声明:所有在本站发表的文章,本站都具有最终编辑权。本站全部作品均系比特币之家原创或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所产生的纠纷与本站无关。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站联系。

“据金融研究机构Autonomous最新研究报告显示,自今年年初以来,新兴科技公司通过ICO已经融资了近13亿美元。在最近一个月内,ICO融资规模就高达近6亿美元,几乎占到了上半年融资规模的一半。”

这条旧新闻,发布于2017年7月。它一直静静地躺在何杰的微信收藏里,像一束光,不断给他输送着信心。何杰不是圈内的投资人,但是他每天的工作和区块链投资机构、项目都息息相关,他坦言自己的“生意”绝对不会亏钱,因为自己是写“白皮书”的高手。

“其实就是一锤子买卖,好在没有任何风险。”在一些区块链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的何杰告诉懂懂笔记,他帮企业代写区块链白皮书,只考虑叙述内容和商业模型的完整性。至于这个项目最后能否落地,成败如何,都不是他需要关心的问题。加上先收定金不赊账的原则,也让他免去了许多商业上的纠纷,更让“写白皮书”成了区块链领域里,最稳赚不亏的行当。

如今,何杰身边每天都会簇拥着一些不想错过区块链红利,却又Diss挖矿炒币、信不过私募代投、言必Token的“创业者”,他们都在期待着何杰批量生产的“白皮书”能尽快帮助自己创造财富。他们的梦想,才刚刚开始……

“我是从两年前开始接触区块链的,白皮书的底子也算是有一点儿吧。”

何杰告诉懂懂笔记,两年前,他在创业热潮的推动下加入了一家FA机构,负责帮助有融资需求的创企优化、代写商业计划书。头脑灵活的他,很快做得一手好PPT,也受到了老板的赏识。当时,他虽然关注比特币但并未想到会与自己的职业有什么关联。

“不过从去年初开始,写BP很快不那么吃香了。”随着市场上的创业项目逐渐匮乏,加之创投机构日趋理性,大量被称为融资“中间商”的FA机构,日子也并不好过。何杰的收入开始大幅下滑,“最好的时候,每个月能拿个两三万,但去年经常每个月就只发五六千了。”

此时由于某宝上大量代写机构的“搅局”,一份二十页左右的商业计划书,市场报价已经低于千元。面对公司裁员的隐忧,他一方面感谢老大的“不杀之恩”,另一方面却在寻找新的出路。

去年初夏,一位自称在数字金融企业工作的朋友找到何杰,询问他是否了解区块链,是否知道ICO,是否擅长代写白皮书。“那时候,区块链概念和ICO我都有一定了解,白皮书只是略知皮毛,壮着胆子聊过几句后,对方直接给了报价,一下子把我吓傻了。”

他清晰记得,对方开出的价格是1万元/套,并可以先行支付5000元的定金。而且在协议上约定可修改两次,超过两次修改,无论是哪一方的责任,都可以再加5000元/次作为修改的“辛苦费”。

这样的条件,让何杰喜出望外,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代写任务。“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虽然我没有写过白皮书,但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是挺自信的。”以了解公司和项目背景为由,何杰从机构那里要来了两份类似的区块链白皮书,开始埋头钻研“范例”里面的干货。

他发现,能够吸收“范例”中的理论和概念,并转化成自己的内容固然是好事,但万一要是完全看不懂,那直接依样画葫芦“高仿”一套,把要素和结构照搬过来也不是不可能。“更何况,这些白皮书的套路和商业计划书都差不多,吹嘘一下项目前景,吹捧一下公司实力,高大上的团队背景,再捏咕些行业背书。”

在对区块链和ICO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何杰开始着手撰写白皮书“处女作”。他告诉懂懂笔记,根据对方的需求,区块链白皮书一定要足够“厚”,页数要让人感觉内容丰富和详细,这样才能凸显出项目的“专业性”。

“因此,有些本来可以一句话带过的概念,就要尽可能的拆分成若干个点来分析。”他在“范例”中摘抄了大量理论性的东西进行堆砌后,一套页数多达80页,看起来十分“厚实”的区块链项目白皮书,就这样诞生了。

在何杰看来,凭借经验操作这种区块链白皮书的难度并不大,而他也为自己能找到一门好“生意”而沾沾自喜,开始梦想一个月写个十来份白皮书时的情景。那么,一样是将“项目”讲清楚,一样是拿来“圈钱”的白皮书,真的这么简单?

“白皮书”也是一门技术活

“我想着把成稿给他们之后,就等钱了,结果却挨了一顿骂。”

将区块链白皮书提交给这家数资机构之后,对方很不满意。觉得何杰所撰写的白皮书缺少项目解决方案的描述——“币圈”很重视的代币实施、分配以及资金使用计划,而这些内容都没有阐述清晰。同时,何杰所罗列的数据,对方认为对市场前景、散户规模也缺乏支撑。

总而言之,这套白皮书看下来之后,几乎每与什么干货,就只剩下“吹嘘”。

“但这些我都觉得没什么,最侮辱人的是,他居然说看错人了。”对方告诉何杰,之所以会找他写区块链白皮书,最根本的原因是,具备这项能力的人并不多。而且,能够将白皮书写得有干货的,一般都是在区块链领域深耕已久,了解区块链开发、基础理论扎实的工程师,这种人确实难找。

在多次修改依旧无法达到要求之后,对方直接给了何杰5000元辛苦费,就不再有任何联系了。这次受挫,并没有打击到何杰,反而让他在“人才紧缺”的区块链白皮书上,看到新的赚钱商机。

为了涉猎更多区块链的基础知识,何杰从网上购买了大量相关的书籍,查阅各种资料,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恶补”区块链理论,“速成”白皮书写作技能。

“我真的不想再写廉价的BP了,不如趁区块链的井喷期小赚一把。”何杰表示,自己除了恶补基础理论之外,还不断地通过身边朋友的介绍,尝试接触更多与区块链、数字金融相关的企业,了解更多行业内的信息。他在几个当地的“币圈”里,主动承接一些要求不是很高的项目白皮书,当做练手。

功不负不负有心人。经过了两个月的“恶补”和“苦练”,何杰写出来的区块链白皮书,已经不再是只阐述商业模式、只能忽悠“小白”的“入门版”。而是涵盖了项目相关技术原理、模型架构、数据支撑的“专业著作”。对于部分ICO项目,他甚至能将代币发行总量、流通量、私募比、解禁周期甚至应用环境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设计与描述。

“尤其是知道了部分机构的商业套路之后,写白皮书就更加得心应手了。”他告诉懂懂笔记,随着去年10月份以后找他撰写区块链白皮书的机构越来越多,收费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以ICO项目的白皮书为例,开价大约在2~5万元不等,根据企业所提供材料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价格上也有一定的浮动空间。“有些企业连概念都没有研究明白,就是想往区块链概念上硬套,这样写起来就很费劲,什么都要我自己想自己设计,所以收费自然也就贵很多。”

何杰透露,现在企业只要提供ICO项目的交易逻辑、盈利模式、私募比例、公开募集计划等关键要素,他就能够将这些核心要素,包装成一份看起来相当严谨的官方白皮书,甚至连前景规划、运作规范也都应有尽有。

“需求很大,单子很多,这业务其实是做着做着就熟练了。”何杰表示,只要企业所能提供的基础材料足够详实,一份7万字、50页左右的区块链白皮书,仅需要四五天左右就能够完成。按照这样计算下来,何杰每个月可以获得十多万元的收入,“工作早就辞了,现在也找了一两个帮手,每天就是等圈里的朋友找上门来,专心写好白皮书。”

对于何杰来说,每一份亲手操办的白皮书都是“完美”的。因为他只要将项目技术逻辑、交易模式、商业闭环描述清楚,即可收到相应的报酬。而项目日后的成败、代币价值的高低、散户数量的多少,一概与他无关,“都是先交钱再写,也不存在欠账的问题。”

“白皮书”难掩“不靠谱”

相比炒币的风险、买矿机的成本、技术和人员的投入,何杰仅凭借着撰写白皮书的小本领,就在区块链井喷的背景环境下找到了一个几乎不会“亏本”的生意。

但他也开始担心,随着区块链白皮书的需求增加,愿意去钻研这项技能的人会越来越多。“专业写白皮书的团队已经出现不少了,未来竞争也许会变得更激烈,那些出手阔绰的数资项目,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变得越来越少。”

何杰告诉懂懂笔记,在过去的这几个月里,他一共撰写了将近60套区块链白皮书,而且清一色都是ICO,除了“发币”以外的区块链应用项目一个都没有,“这些项目怎么说呢,感觉不靠谱、跟风的居多。”

“其实都不是真的想做区块链。”他表示,找他写区块链白皮书的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完全不懂区块链,但看着区块链火爆起来之后,想趁机蹭些行业热度,好让公司在投资者、资本机构面前有“故事”可讲。

何杰透露,近一两年资本市场趋于理性,有很多企业在“忽悠”融资这方面都不太顺利。而就在这时,大量投资机构All in区块链项目的信息被释放出来,让这些企业看到了新的“融资”希望。“有时和他们聊天,他们自己也说与其说是做在线教育、共享项目、社群电商,还不如一句我是做区块链的来钱快。”

另一类企业,就只想着发“币”后尽快“割韭菜”。这些项目想着都是炒高币价后,吸引大量散户进入,然后再出货砸盘变现。等到币价处于低位时,再重复以上的套路。“不少项目是直接抄一套现成的区块链底层技术,然后找一些刷单代理开始炒,忽悠完一波老韭菜,再吸引一批新韭菜进场。”

“在白皮书里,这些团队的背景都很牛逼,技术开发方面也完全没有问题。”何杰透露,其实这些机构就只有创始人和合作人,别说项目运营和推广策划了,就连最基础的开发人员都懒得找一个来装装样子。何杰告诉懂懂笔记,他们花那么多钱做出厚厚一沓的精美白皮书,只是为了能够在项目发布会上、公开募集时,看起来更正规、靠谱。

或许,这些急于发币的项目很多会在最后演变成资金盘骗局,在崩盘之后纷纷跑路,留下大量无法“兑现”的代币溜之大吉,让所有的“韭菜”烂在地里。“我经手的(白皮书)项目里,去年12月底跑路的就有两家,而且发起人都是有备而来,清一色的外籍。”何杰满脸不屑地说到。

当问及何杰,他帮助那些机构撰写白皮书,挣的是否也是“不义之财”时,何杰不以为然地反问:“写区块链白皮书只是一项技能,白皮书本身也仅仅是一个工具罢了。去美国西部淘金的人或许有问题,可是卖牛仔裤的有对错吗?”

作为“工具”的设计者,他坦言没有办法规定使用者一定要背负道义责任。并且客户掏了钱,白皮书怎么用他的确管不着,而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按商业协议写出东西,“谁能保证那些财富榜上的富豪们,每一分钱都来的正直?”

对于何杰的观点,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区块链“狂热”的大环境下,的确催生了许多赚钱的门道。无论是割“韭菜”、卖矿机,还是风起云涌的区块链媒体,以及写白皮书的小机构,都在一片焦虑和兴奋中无限膨胀,如美丽昙花般开始绽放。

放眼各个城市正在举行的座谈会、交流会,“区块链”三个字已经满眼都是,网络上币圈和链圈似乎也从互相鄙视开始转为达成共识。而用于官方发布正式文件的“白皮书”,似乎也成了机构“割韭菜”、拿融资的工具。据说这个小圈子内的专业“人才”,早就变得供不应求,相对于某某新媒体百万千万年薪聘请区块链主编的新闻,也相差无几。

虽说每个风口的诞生都是草根创业的天赐良机,但如此疯狂的“造富”行为,又能够持续多久?

不可否认,区块链将带来新的技术革新,在未来的行业应用上也会有无限可能。但对待这样一项新兴事物,是不是能有更多人去冷静、谨慎地分析一下,这概念背后的真正价值。

“泡沫总有一天会破灭的。”听到懂懂笔记说出这句话后,何杰沉思了一下,表情凝重地说了一句:“你们想不想发币,要写白皮书可以找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区块链提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