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港籍如何在事业单位工作作20年,入澳州籍后仍在国内工作(按外籍工作签交社保6年),现到退休年龄却无法办退休!

原标题:未来港澳青年到内地工作个税差异能否拉平?

数据来源:2016年,由广州市团校和暨南大学李春丽和李龙两位教师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 调查人数:600名暨大(境外生源最多的内地大学)的港澳籍大学生

自2003年内地和港澳签订CEPA协议以来,过去15年随着各项补充协议的签署,CEPA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细致,将粤港澳三地的经济融合推升到新高度,而2017年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则将粤港澳三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高到了国家层面。

在大融合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港澳人士前往内地就业和创业,尤其是中央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支持港澳中小微企业和青年人在内地发展创业”,港澳青年北上更是成为潮流,占据地缘优势的广东也自然成为港澳青年的首选。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内地就业的香港人多达10万,同时,2018年香港学生报读内地高校的人数同比增加20 %,呈继续上升的态势。中大、暨大、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为香港青年报考最多的内地大学。

不过,港澳青年融入内地的大势下,一些制度上的障碍也逐渐凸显:内地和香港的个税差异、港澳人士在就业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层面遭遇的差异性待遇、港澳资企业在一些行业面临的禁入和限入等等。尽管上述障碍目前在前海、横琴和南沙自贸区内部已经有了部分突破和探索,但在整个珠三角乃至内地其他城市,上述障碍依然阻碍了内地和港澳的进一步融合。

可喜的是,无论是内地还是港澳人士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上述障碍带来的经济社会阻隔效应。在近年的广东省两会和全国两会上,不断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大声疾呼并提出部分解决问题的建议,而中央和广东省政府也部分采纳并且开始逐步调整政策,化解三地壁垒。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同样表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纲要正在制定过程当中,很快会出台实施。港澳居民到内地来,特别是到广东来工作、生活,在住房、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将逐步享受同等待遇。

在C E P A和广东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叠加下,粤港澳之间的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但目前在诸如暨南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广州高校就读的港澳生源,留粤比例还是偏低。

有调查显示,尽管这些生源中有很大比例愿意留在广州或者省内就业或者创业,但由于三地制度衔接的不畅,导致大部分港澳生源最后还是回原籍发展。

回原籍成港澳生毕业去向首选

据2017年《南风窗》杂志的“调研中国”工作组对120名在粤求学港籍学生开展的调查显示,超过60%受访者的家人支持他们在广东就业,超过50%受访者有定居广东的想法。

不过,与高涨的留守意愿相比,真正能够在粤就业创业的比例却非常小。据南都记者掌握的统计数据显示,年两年间,由团省委、省青联组织的港澳青年到内地实习见习交流项目参与活动人数超过2000人,当中真正能够在内地实现创业或就业的不足100人,比例低于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共有港澳籍学生392人(其中港籍学生377人,澳籍学生15人),留在广东升学/就业的为27人,占比6.9%.

另据南都记者查证,2016年,由广州市团校和暨南大学李春丽和李龙两位教师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也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00名暨大(境外生源最多的内地大学)的港澳籍大学生中,有48%比例的受访者选择回港澳就业或深造,选择留内地就业或深造的比例为30%.无论是打算就业或是继续深造,相比留在内地,回港澳就业或者继续读书依然是港澳学生毕业之后的首要选择。

而据调查,港澳生留内地就业意向与其在内地生活的时间成正比。报告显示,来内地生活不到一年的港澳生中仅15%有留内地就业的意向,在内地生活1到3年的港澳生留内地就业意向率为23%,3-8年选择留内地就业百分比高达60%,生活8年以上的留内地就业百分比达到56%.

经济发展前景促港澳生想留粤就业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在来粤就读和就业的香港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父母一方为港籍、另一方为内地籍的情形。

在上述针对暨大的港澳生调查中,对于来内地上学的原因一项,有44%选择了“从小在内地生活或在内地居住已久,习惯了内地的生活环境”。另有部分港澳籍大学生拥有港澳户籍,但实际上一直在内地生活,已经习惯内地的教育、文化及生活环境,这部分群体比例占33%;还有27%的港澳生小时候在内地长大,但后来移居香港澳门,拥有了港澳户籍,他们对内地情况也比较熟悉,故也选择回内地求学;还有部分港澳籍大学生因父母工作等家庭原因后来到内地居住,因此选择内地高校就读。

有20%的受访者认为选择到内地读书是因为对以后在内地就业有帮助,为供职内地做准备。这部分港澳生选择到内地求学是因为一开始就有在内地就业的打算,到内地学习能够尽早适应内地环境,获得内地高校学历对找工作也更为有利。

在港澳生选择留内地工作的原因中,调查显示最重要的因素是看好内地的经济形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是由于港澳人才竞争激烈,内地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以及内地生活压力更低。但是,港澳生对“内地对港澳籍人士的就业政策较好”及“内地工资待遇及晋升机会更佳”两项认同度总体不是很高。

珠三角成港澳生就业首选地区

就业方面,上述暨大报告的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占绝对优势。调查中有77%的留内地港澳生选择毕业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作和生活,另外有13%和5%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沿海地区及闽南地区。这是因为在地理位置上珠三角地区靠近港澳,也有不少港澳生现居地在闽南地区及其他沿海地区,选择远离港澳的内陆地区工作的人寥寥无几。

港澳台资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是多数港澳生的选择,比例分别为59%和12%,可见多数港澳生认为内地具有港澳台资及外资背景的企业对内地毕业的港澳生接纳度更高,薪资水平更高,也更有利于自身发挥优势。9%的港澳生选择私营企业,由于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对港澳生的一些限制性因素,仅有4%的被调查者有意向选择。

限制因素方面,内地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薪酬水平差距是港澳生留内地就业最重要的障碍;此外,部分就业政策不完善、与亲人两地分离、行业门槛还难以跨越也是主要障碍;文化背景及理念差异、缺乏对内地情况的认识也一定程度上对港澳生留内地就业产生阻碍。

为何港澳人才来内地工作一年不超183天?

早在2017年6月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就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推出“湾区人才计划”,在个税方面实行一些补贴,让港澳的高端人才在大湾区范围内工作、生活都视同于在港澳工作、生活。不能像现在很多高端人才回到内地工作要数着日子,一年不能超过183天,否则就按内地的税率来纳税。

南都记者注意到,上述言论的大背景是目前粤港两地的个税制度的巨大差异。

按照2017年个税计算标准,内地个税实行分类征收,将所得分为11类,其中工薪所得个税适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3%至45%.

和内地不同,香港的个人所得税名为薪俸税,有两种方式选择,一种是标准税率法,总收入扣除费用后按15%的标准税率征收,这种方式一般为高收入者采用;另一种是超额累进税率法,用总收入扣除费用后按2%-17%四级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低收入者采用这种方式纳税额较低。两种方式中,纳税人可选择纳税额较低的方式。

两地的个税制度除了最高边际税率差很高(内地45%对香港的15%或17%),税率级距差异也很大,香港的税率级距宽,等距按不同税率征收。

香港特区政府官方网站显示,财年,薪俸税应纳税所得第一个45000港币按2%税率、第二个45000港币按7%税率征、第三个45000按12%税率,剩余部分全部按17%税率征收税款。此外,财年,香港特区政府还计划将每级税基从45000提高到50000来相对降低税负。

而内地各地税务部门的资料显示,内地工薪个税是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前四级级距很窄,应纳税额从1500元至9000元的极窄区间,密集设置了3%、10%、20%、25%四档税率,应纳税额3.5万元进入30%税率档、5.5万元进入35%税率档、8万元进入45%税率档。

将内地和香港两地的税率进行同级比较可以发现,应纳税所得额3.5万人民币(4万港币)以下,内地个税按3%-25%税率分四级征税,香港按2%税率征税;3.5万-7万人民币(4-8万港币)区间,内地按30%和35%税率分两级征税,香港按7%税率征税;7万-10 .5万人民币(8-12万港币)区间,内地按35%和45%税率分两级征税,香港按12%税率征税;10 .5万人民币(12万港币)以上,内地按45%税率征税,香港按17%税率征税。

在详细对比过内地和香港两地个税差异后,长平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王长勇推断,通过对各档税率进行加权平均后,测算出内地个税至少比香港高3倍。如果考虑免税额和扣除项目,两地个税的差额更大,香港的免税额和扣除远高于内地。内地工薪个税有3500元免征额,扣除项目有“五险一金”;香港个税也有免税额,按个人、已婚、子女、供养、单亲、伤残等设置了不同额度,比如个人免税额每年12万港币、每名子女免税额10万港币(情况不同),扣除项目包括个人进修、长者照顾、居所贷款利息、退休计划强制支出、捐款等。

为何总理说港澳居民“将逐步享受同等待遇”?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纲要正在制定过程当中,很快会出台实施,港澳居民到内地来,特别是到广东来工作、生活,在住房、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将逐步享受同等待遇。

在“逐步享受同等待遇”的愿景背后,是目前港澳青年和港澳人士在内地生活、升学、就业、创业等方面受限。全国政协常委、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蔡冠深告诉南都记者,目前港人在内地就业、教育、住房还无法跟内地居民一样完全享受国民待遇。例如,港澳人士还需要办理就业证才能在内地工作。

据南都记者了解,2005年国家出台的《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要求港澳人士在内地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都需要办理《台港澳人员就业证》。个体经营方面,该规定第10条要求,香港、澳门人员在内地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由本人持个体经营执照、健康证明和个人有效旅行证件向所在地的地(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就业证。

就业方面就更加复杂。上述规定第7条要求,内地用人单位为台、港、澳人员申请办理就业证时,需要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交申请表、营业执照、台港澳人士的有效旅行证件和健康状况证明、聘雇意向书等六七项文件资料,申请过程较为繁琐。同时,如果就业证到期或者港澳人士就业后需要跳槽的,上述办证流程又必须重来一次。

不过,港澳人士就业证问题在前海横琴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今年3月份,深圳宣布在前海就业的港澳居民可免办就业证,同时港澳人士在前海就业,在缴纳和提取住房公积金方面也可享受市民待遇,并可享受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权利(限自住)。不过,目前这一改革措施还仅限于广东自贸区范围内,暂时还没有扩展到粤港澳大湾区其他珠三角城市。

除了就业证之外,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港澳政商界人士还一再提出,目前港澳人士在内地使用的回乡证(即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用途有限,远不如内地居民身份证便捷。例如,回乡证买高铁票之后必须去窗口亲自取票,无法像身份证一样刷证过闸,也无法在自助取票机上自动取票,因此每到节假日交通高峰期,港澳人士为了取高铁票至少要排队一两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同时,由于回乡证和内地居民身份证的格式、号码、数位不同,港澳人士的回乡证无法在内地银行网站和电子支付网站注册登记,导致难以使用内地的银行支付和电子支付。

在医疗教育等的公共服务方面,目前在粤港澳湾区内的大部分城市,香港籍儿童由于没有本地户口,无法通过积分入学入读当地的公办学校。同时,港澳人士在内地就医只能自理,无法使用在港澳的医疗保险,目前只有深圳允许年满70岁香港长者可以在港大深圳医院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

粤港青年组织代表连续多年建议降低港青入粤门槛

面对粤港澳三地目前对于青年流动的障碍,最近几年无论是广东省两会还是全国两会,粤港两地的青年组织代表,包括来自团省委的省政协委员和省人大代表,还有前香港青联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吴杰庄都曾递交提案、议案,详细阐述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在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团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张志华也递交了提案,指出在2017年团省委、省青联访问的1001位年龄在18岁或以上的香港居民(受访人群的年龄结构与香港整体人口的年龄结构基本吻合)中,发现港澳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到大湾区生活、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足,不利于大湾区汇聚港澳青年人才,影响三地的交流合作。

提案同时指出,近年来粤港澳交流活动逐渐趋于频繁,交流活动规模不断扩大,但一般活动主体、活动对象都是以港澳精英青年为主,较少关注到人数更为庞大的普通青少年,活动影响力对基层群体较小。

据团省委、省青联调查发现,超过60%受访港澳青年认为在内地居住手续办理过于繁琐,认为在公务员考试录用和事业单位聘用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和约束也多于内地居民,许多企业也因为港澳人士聘用程序较为复杂而放弃,导致港澳青年在大湾区的就业机会不足。

今年全国两会上,香港前青联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吴杰庄递交的提案里也提到,目前在投资方面,在部分行业里香港人和香港企业还是会被当作外企,比如演艺行业现在香港演员是与外国演员分在一类的,而国家有明文规定国内一些综艺节目等制作,参与的外国人不能超过一定比例。这意味着制作方只能找很少一些港人参与,而这时他们通常就会选择那些“大咖”,也就导致年轻人来内地发展的机会很少。再比如法律行业、IT行业都存在这个问题,另外像互联网行业,如果港资在内地注册公司,很多牌照都拿不到。

主持:南都大湾区工作室

粤港澳大湾区信息中枢,南都智库产品

预告:下期将分析比较湾区各市为港青入粤提供的平台,并探讨广东最有望在哪些方面获得体制和机制上的突破。

各县(市、区)体育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文件和《浙江省体育局关于2018年体育教练职务评审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浙体人〔2018〕285号)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2018年度台州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计划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台人社发〔2018〕62号)的要求,现将2018年体育教练员国家级、高级、中级职务资格评审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强化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落实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规定,按照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要求,各单位根据核定岗位结构比例内的空缺岗位数和工作需要,公布年度拟聘岗位数及岗位任职条件;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评价标准和具体岗位任职条件,向本单位申报竞聘,并作出竞聘履职承诺;各单位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充分考虑评审人员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工作表现、专业技能及履职承诺等各方面因素,根据“好中选优”的原则,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全面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

(二)严格掌握报评条件。各单位在推荐参评对象时,必须按照《关于转发《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和《关于〈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若干问题的说明》的通知》(浙人职〔1997〕216号、浙体人字〔1997〕433号)文件及有关评审文件规定的条件执行,对未达到规定学历、资历的申报人员,要按破格条件从严掌握。一般情况下,不得越级申报和“学历年限双破格”申报高级职务任职资格。

(三)严肃申报纪律。申报对象的《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等送审材料应在所在单位范围内进行公示,对公示期间反映有问题的应予以认真调查核实;申报对象和单位要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并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真实性保证书》(附件1)上签字盖章。对在申报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申报对象,其申报材料一律予以退回,并从评审次年起3年内不得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已参加评审取得资格的取消其资格。在各类人事考试中违规违纪人员,并记录在浙江省诚信系统中的,在出发期内原则上不得申报参评。

为规范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工作,防止申报中“挂靠”行为,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要求,申报对象须提供当地人力社保部门出具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证明》,并要求在现单位连续交纳半年以上,还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对象须提供签订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或事业单位身份证明材料。

(四)评审结果公示。高级教练员任职资格的评审结果在正式发文公布之前,在浙江省体育局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中级教练员任职资格的评审结果在正式发文公布之前,将在台州人才网站或台州体育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

报送材料必须真实规范,并一律使用电子版本,双面打印,装订成册(材料装订要求详见附件3)。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不予受理。各级、各单位在推荐时,必须对送审对象进行资格审查。

(一)材料清单一份,粘贴在材料袋上,并在首行注明姓名、单位、项目、申报职务、身份证号码和联系电话,如破格申报,须同时标注破格推荐,之后列明全部申报材料清单。

(二)单位在送审报告及评审委托书中对相应岗位空缺情况作出说明,否则材料不予接收。

(三)《评委会评审对象资格审查花名册》一份(附件6,A3打印,附电子文本)。

(四)事业单位人员申报对象应在单位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申报并提交《事业单位人员职称申报岗位信息表》(附件2,A4打印)。

(五)评审中、高级填写《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附件10,A4打印)一式四份,评审国家级填写《体育教练员职务申报表》(附件4,A4打印)(一式三份),均不得使用复印件。

(六)中、高级填写《推荐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附件7,A4打印),一式二十份,国家级填写《2018年度推荐审定国家级教练人员情况汇总表》(附件5,A3打印),一式二十五份,并加盖填表单位公章。

(七)任现职以来的有关著作、论文。其中评审高级、国家级教练任职资格的须送任现职以来正式发表的论文两篇。所有著作、论文均应在文稿右上角注明发表时间、发表的刊物、期号、获奖情况等(要求原文一份,复印件一份),并加盖推荐单位主管人事部门印章,并注明年月日。

(八)《专家对教练员论文鉴定表》(附件9)一份。须由申报人所在单位从外单位聘请两名以上同行专家对同一论文或论著分别进行鉴定,鉴定意见必须注明是否具备拟申报职务任职资格所需的学术水平。具体要求为:

本通知及附件所列表格,可登陆台州市体育局网站下载(/)。

临时工在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八年之久,没有签合同,没有给缴纳任何,有什么劳动法规可以让现有单位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港籍如何在事业单位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