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萧山湘湖南苑幼儿园是不是要9月上旬才接房哦

低首付 龙州新城 配套成熟 随时入住
低首付 龙州新城 配套成熟 随时入住
您的网络状况不太稳定,请检查网络并刷新页面
需要升级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需要安装新版flash.
志联地产 - 志联地产缤纷时代分行志联地产缤纷时代分行志联地产缤纷时代分行志联地产缤纷时代分行
¥元/平米环比2月↑22%
¥元/平米环比2月↑
暂无历史数据
默认为参考首付和参考贷款,您可以更换下面选项获得自己的专属贷款详情
公积金贷款
商业贷款是以银行信贷资金为来源向购房者个人发放的贷款。
公积金贷款是指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享受的贷款,国家规定,凡是缴存公积金的职工均可按公积金贷款的相关规定申请公积金贷款。
是指所贷款的额度总额占房款总额的比例。按揭成数=贷款的额度/房款总额
税费由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等构成。具体税费因房
源不同有差异,详情请咨询经纪人。
参考首付:22.20万&(&0成&)
贷款金额:51.80万&(&成&)
支付利息:万&(&利率%&)
输入验证码


打败了65.3%的同城经纪人
房源真实:5.0打败了49.8%的同城经纪人
服务效率:5.0打败了64.9%的同城经纪人
用户评价:4.9打败了0%的同城经纪人
点击查看电话
提示
您是经纪人账号,请下载随时微聊
微信扫一扫,在线聊
在线沟通更高效
数百万真实有效的二手房信息尽在安居客
实时更新价格信息。
Copyright&&&&www.anjuke.com&All Rights Reserved&&&&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黄帝陵: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
炎帝陵:宝鸡市南七公里处渭滨区神农乡常羊山。
1.周文王陵:咸阳周陵乡周陵中学内。
2.周武王陵:咸阳周陵乡周陵中学内。
3.周成王陵:咸阳市周陵镇陵照村南。
4.周康王陵:咸阳市周陵镇陵东。
5.周穆王陵:西安市长安区。
6.周共王陵:咸阳市毕塬上。
7.周幽王陵:西安市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
1.隋文帝泰陵:西安市杨陵区五泉乡双庙坡村。
2.隋恭帝陵:咸阳市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
1.秦始皇陵:西安市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
2.秦二世陵: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西曲江村南半坡上。
汉十一陵:
1.文帝霸陵:在西安市东郊的霸陵原。
2.宣帝杜陵:在西安市南郊的杜陵原。
3.武帝茂陵:兴平市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
4.昭帝平陵:咸阳市秦都区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间。
5.成帝延陵: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马家窑村。
6.平帝康陵:咸阳城北7.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大寨村
7.元帝渭陵: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
8.哀帝义陵:咸阳城北6.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南贺村。
9.惠帝安陵:咸阳市韩家湾乡白庙村。
10.高祖长陵: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
11.景帝阳陵:咸阳市秦都区张家湾机场汽车专用公路西侧。
唐十八陵:
1.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乾陵: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
2.僖宗李儇靖陵:咸阳市乾县东北4.5公里的南陵村。
3.肃宗李亨建陵:咸阳市礼泉县北12公里的石马岭。
4.太宗李世民昭陵:咸阳市礼泉县东北2.5公里的九嵕山主峰上。
5.宣宗李忱贞陵:咸阳市泾阳县西北30公里黄村北的仲山之上。
6.德宗李适崇陵:咸阳市城北45公里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
7.敬宗李湛庄陵:咸阳市三原县东北十五公里陵前乡柴家窑村东250米
8.武宗李炎端陵:咸阳市三原县东北17公里徐木塬桃沟村北。
9.高祖李渊献陵:咸阳市三原县东北徐木乡永合村。
10.懿宗李漼简陵:渭南市?富平县西北三十公里长青乡紫金山(又名虎头山)。
11.代宗李豫元陵:渭南市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庄里乡檀山。
12.文宗李昂章陵:渭南市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天乳山(俗称教杆岭)。
13.中宗李显定陵:渭南市富平县北十二公里的宫里镇三凤村北的凤凰山。
14.顺宗李诵丰陵:渭南市富平县东北20公里的虎头山上。
15.睿宗李旦桥陵:渭南市蒲城县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
16.宪宗李纯景陵:渭南市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三合乡金炽山。
17.穆宗李恒光陵:渭南市蒲城县城北十五公里的尧山西岭。
18.玄宗李隆基泰陵:渭南市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
&/code&&/pre&&/div&
黄帝陵: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
炎帝陵:宝鸡市南七公里处渭滨区神农乡常羊山。
1.周文王陵:咸阳周陵乡周陵中学内。
2.周武王陵:咸阳周陵乡周陵中学内。
3.周成王陵:咸阳市周陵镇陵照村南。
4.周康王陵:咸阳市周陵镇陵东。
5.周穆王陵:西安市长…
&p&儒家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文化骨髓当中了。可以说不管你表面多反感儒家文化,儒家思想都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和思维模式中了。哪怕在号称最反传统的破四旧的60年代到70年,我们仍然能从其中看到明显的儒家文化的烙印。&/p&&p&&br&&/p&&p&比如毛泽东大力兴办文化教育,通过四个样板戏、红色歌曲等一系列革命文艺作品等来宣传自己的思想,来改变社会风俗。这其实就是儒家的理想的一种体现。在《荀子·乐论》曾说:&&b&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b&&所以毛泽东在建国后的文化建设,行为方式上,堪比儒家的礼乐教化。他通过人民最喜闻乐见的音乐戏剧等方式来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社会习俗,正是儒家移风易俗的思想所倡导的。而从儒家思想看,毛泽东作为圣人应该属于文王、周公的地位。&/p&&p&&br&&/p&&p&而为什么毛泽东选择的音乐大多都取材于民间,并且改编于民间呢。这是因为朝代动乱,民国失德,导致上流社会只剩下靡靡之音。所以就不得不“&b&礼失求诸野&/b&”。所以从这点来说,新中国取材民风实际上是类似于孔子修订诗经。&/p&&p&&br&&/p&&p&而《诗经》有风、雅、颂。风反应的是地方的民歌风俗。风在红歌里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强烈的民族地域特征,红歌中的各种风格的民族献曲反应了普世帝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雅是正声雅乐,它体现在具有浓厚西方和苏联色彩的各种大型舞蹈表演上,以芭蕾舞和交响乐烘托出红色革命的优雅与端庄。颂则主要体现在对革命烈士与战争胜利的歌颂上,体现了人民革命的神圣性和不容置疑的法统地位。&/p&&p&&br&&/p&&p&&br&&/p&&p&我个人也很喜欢儒家文化。我认为儒家文化也是无法真正摆脱的。他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自觉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而且儒家文化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积极和现实的智慧,并不是完全地落后于世。只是现在市场上良莠不齐,市场准入关口把控不严,政府机构面对这些培训机构骗子缺乏有力作为,导致很多打着传统名义的女德班、国学班滥竽充数,鱼目混珠,以次充好,宣扬各种封建迷信糟粕。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国人对于传统思想大多是叶公好龙,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总想从儒学中汲取到成功学经验,因此也就很容易被人骗了。&/p&
儒家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文化骨髓当中了。可以说不管你表面多反感儒家文化,儒家思想都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和思维模式中了。哪怕在号称最反传统的破四旧的60年代到70年,我们仍然能从其中看到明显的儒家文化的烙印。 比如毛泽东大力兴办文化教育,…
&p&转一篇他的文章,其他部分不用看,看加粗部分: &/p&&p&&夔&与&癫狗&:中国与澳洲的远古亲缘 &/p&&p&作者:朱大可&/p&&p&  澳洲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在考古学上充满了巨大的疑惑。澳洲中部出土的早期人类化石,经过基因技术分析,证实澳洲土著来自南亚地区,但距离中国似乎还有一步之遥。&/p&&p&  早在1991年,我曾在台湾《艺坛》杂志上撰文,认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著名人物(有时是动物形态)&夔&,就是澳洲袋鼠或袋牛一类的动物。这当时在学术界引以一阵小小的争论。其焦点在于:神话能否作为古代史研究的依据?其实这种争议完全是无谓的,因为对神话内在语义的解码,无疑是历史分析的一种方法,尽管它比考古学和史书似乎不可靠,但在考古学和史籍记录缺损的情形下,神话分析或许可以弥补人对于远古时代的迷茫。&/p&&p&  夜间在灯下细读《山海经》、《黄帝内经》、《尧典》、《国语》等中国古代典籍,是我海外生涯中的一种难以言喻的乐趣。我注意到,&b&早在三万至二万五千年以前的黄帝轩辕氏时代&/b&,中国内地就已经出现过澳洲袋牛一类的动物(这类动物由于当时的大量捕捉和杀害而遭致灭绝),它的名字叫&夔&(音读若&奎&)。尽管行动迟缓,却能发出巨大吼声,《山海经.大荒东经》形容它&状如牛,苍身(灰白毛皮)而无角&、&其声如雷&。由于皮革坚韧而富于弹性,被制成战鼓,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p&  《大荒东经》甚至绘出了这种袋牛的侧视图形:站立姿势、后肢发达,前肢则因细小而遭到忽略(后被误解为&一足&,盖源于此种忽略,又有孔子他老人家借题发挥,称&一足&并非指一只脚,而是指一个就够了,如此等等,令人莞尔),其外形与袋鼠极其酷似。《海外南经》还指出,这种动物来自东海七千里以外的&流波山&,这无疑是指称澳洲或新几内亚群岛。&/p&&p&  另一个非常有趣的&巧合&是,&夔&(KUI)的第一个音,是&K&,而大袋鼠(袋牛的姻亲兄弟)——KANGAROO的第一个音位也是&夔&。这种对应性在远古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名词的第一个发音(我称&首位音位词根&)十分坚固,往往能够经受住上万年时间的考验而保持原貌,因此它成了辩认上古事物的重要线索。&/p&&p&  &夔&和KANGAROO发音的互相对立表明,&KANGAROO&并不是澳洲土著或白人殖民者后来为袋鼠所起的名字,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称呼,&b&并且在二至三万年以前就已经由澳洲土著教给黄帝及其臣民&/b&,并为后者所掌握和使用,直至今天。&/p&&p&  更耐人寻味的证据还在于,清代马啸《绎史》援引《黄帝内传》称:&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内传》还称&玄女&是鸟首人身的女神,其实&玄&就是黑色,&玄女&就是黑色或深色皮肤的女人,而这正是澳洲或太平洋岛屿土著的重要体征之一。&/p&&p&  根据这两则神话记载,我们可以推断,早在黄帝时代,澳洲土著使节就已经抵达中国内陆,并携带大批袋牛,为黄帝制作皮鼓,以支持黄帝对蚩尤的战争。澳洲土著与汉人的交往,正可谓渊远流长。&/p&&p&  《山海经》中还有一些可能与澳洲有袋类动物相关的描述,我也不妨在此加以援引,以期得到更多研究者的响应与斧正。《海外南经》称,东方海上有所谓&贯胸国&,&其为人胸有窍&。这可能就是对澳洲有袋类动物胸前育儿袋的一种直观描述。可惜这段文字过于疏简,到了汉代便遭到训沽学家的严重歪曲。一部名叫《异域志》的书甚至称&贯胸&就是&穿胸&,其国人胸前皆有一洞,地位高的人士往往叫仆役用竹木穿过胸窍,像抬轿子似地抬着走路,从而使这一地理陈述变成了一堆胡言乱语。&/p&&p&  《山海经》中的另一段描述可能也指涉了澳洲的有袋类动物,那就是《海外北经》所说的&拘缨国&;其国人&一手把缨&。汉儒郭璞的注解声称,这段话&言其人常以一手持冠缨也&。更可笑的是,现代学者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辞典》&拘缨国&条目中发挥说,&缨&字其实记作&瘿&字更妥,瘿,也就是一种颈部肿瘤。根据袁珂先生所得出的结论,&拘瘿国&就成了一个其国民整天用手护着颈部肿瘤的可笑世界。但在我看来,这个&缨&字其实就是&婴&字的误记。拘婴,就是用育儿袋围护幼兽,它明确地描述了澳洲有袋类动物的基本形态。&/p&&p&  如果说&夔&、&玄女&、&贯胸国&和&拘缨国&,都是中国上古文献中的澳洲事物,那么在澳洲土著人地的世界里,有没有来自上古中国的奇妙礼物呢?&/p&&p&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澳洲野狗DINGO入手。这种被土著人驯化的野狗,有着一个非常中国化的名称,将其读音直译过来就成了&癫狗&。大多数澳洲研究者认为,最早的&癫狗&大约六千年以前出现于澳洲大陆,而它们可能来自亚洲,其中一部份学者则进一步认为它们来自印度,而在中国学者看来,它的中国名字已经明确地揭示了它的真正来源。&/p&&p&  &癫狗&这个名词显然是按照汉语的造词规则建立的:首先,它是规范的双音节词,这正是商周以来汉词双音节化的一个范例;其次,它是按照汉语构词法的&偏正结构&(&癫&为偏、&狗&为正)而&营造&起来的;第三,在这个语词中,&癫&的语义就是&疯颠&和&失常&的意思,它恰好描述了这种狗所具有的野性。我不认为这种在DINGO和&癫狗&之间的语音及语义的惊人一致仅仅是一种历史的巧合,恰恰相反,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表明早在商代,中国人就已经乘坐航船抵达澳洲,并留下了这种令人疑虑的动物。而对于土著人来说,癫狗是友好的动物伴侣,它们最终成为他们狩猎的助手以及守望家园的士兵。&/p&&p&  中国人和澳洲土著在上古时代的互访和互赠礼物的活动,显然是在一种极其困难的情形下进行的,这种勇气本身是令人赞叹的。越过漫长的苦难与死亡,两个古老的大陆建立了经久不息的联系,成为超越阔大时空的奇迹。夔与癫狗是这一奇迹的见证。&/p&
转一篇他的文章,其他部分不用看,看加粗部分: "夔"与"癫狗":中国与澳洲的远古亲缘 作者:朱大可 澳洲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在考古学上充满了巨大的疑惑。澳洲中部出土的早期人类化石,经过基因技术分析,证实澳洲土著来自南亚地区,但距离中国似乎还有一步…
为何环保应成为中国经济新动力 (香港科技大学經濟系教授 雷鼎鸣)&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15a553f44b64d49eb7380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1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15a553f44b64d49eb7380_r.jpg&&&/figure&&br&中央电视台前主播柴静去年拍了套名为《穹顶之下》有关内地雾霾的纪录片,轰动一时,最近《财富》杂志更把柴静选为全球领袖中的第28位,突显环保问题的受到重视(对雾霾的分析,可见本栏日的拙作〈《穹顶之下》的雾霾经济学〉)。&br&&br&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华北,柴静建议用水把煤先洗一洗以减少污染是否行得通,又或她有关能源分析的数据,都存有争议,但《穹顶之下》的确引起人民对环保的关注;据说中央领导人也曾召开讨论雾霾的会议,柴静的努力,并无白费。&br&&br&森林消失 象群迁离&br&&br&雾霾只是中国环保问题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丶 人类不断对自然界作出需索的条件下,环境是否不可能得到改善?我过去曾提出「环境库兹奈斯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的概念,指穷国收入上升时,会因工业的引进而污染增加,但到了人均GDP超越美元左右的转捩点後,人民对环境的诉求愈来愈高,愈肯花费资源改善环境;再加上社会有更多的资源与财富控制污染,环境问题会得以改善。中国的人均GDP已在8000美元左右,再过几年便可进入世界银行所划分的「高收入国家」行列,EKC第二阶段的条件已逐渐形成。&br&&br&在技术上,APEC蓝是一种启示,政府要有蓝天,蓝天便真的如期出现,可见中国并非无能力改善环保,问题是这要付出多少代价而已。走些弯路,犯些错误在所难免,但如何可少走一些弯路?&br&&br&我们若要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环境问题,并制订出有效政策,须从更宽广的视野丶更长远的历史角度思考人类的行为,以及他们与大自然的互动。人类大肆破坏大自然,已有数千年历史,EKC显示出的乐观前景,是以高收入新科技为前设条件的,但无论未来怎样走,起点却是不能脱离过去的历史。&br&&br&澳洲的汉学家艾文(Mark Elvin)於2004年出版了一本书《大象的撤退》(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对中国4000年来的环境史提供一个别树一帜的角度。在现代工业出现前的数千年中,人类破坏大自然最严重的行为,莫过於大量砍伐树木,摧毁森林。艾文认为,若要看中国历史上少了多少森林覆盖的面积,更简单的办法莫如观察大象撤出神州大地的过程。&br&&br&大象与森林有?特殊密切的关系。大象怕冷怕热,需要树林阻挡阳光长时间的曝晒,每天需要大量的食物与水,後者不但要作饮用,而且是降温的工具。大象的适应性不强,它们栖息的地方若失去树林,便活不下去;但大象迁移的能力却很强,日行数十公里,绝无问题。根据这些条件,某地的树林砍伐殆尽後,大象是必会迁离的,跟踪大象撤退的路径,等同知道森林消失的轨迹。&br&&br&艾文大量引用内地学者文焕然在《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一书中提供的资料,指出4000年前,在今天北京附近的地方有?大量大象活动繁殖,其後大象逐步南迁,到了2000多年前,主要栖息地已转至长江与淮河之间,以後南迁不绝;到了宋元明期间,华南广东福建一带,野生大象仍多,今天则只在云贵边陲小量地方才见踪影。&br&&br&大量植树 覆盖增加&br&&br&古代华北有象?不要忘记,河南省中原地方别名是「豫」,此字由象而来,显示古时中原是象群栖息之地。商朝的文物器皿和甲骨文中,象常有出现(另一庞然大物犀牛在中国历史上,跟象也有类似的重要性)。夏商时代,华北天气远比今天温暖,象的南迁,会否只是天气後来变冷所致?这只是部分原因, 文焕然等人有查核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发现在秦汉时期气候一度回暖时,大象只是从淮河流域一带稍为北返,没有再回归到夏商时期的老家,原因正是华北的生态早已变化,不少树林已遭破坏。&br&&br&为何要斩树,并且要赶走象群?原因是农民与象有利益冲突,前者须拓地耕种,砍树焚林,是他们取得土地的手段,且野象可能践踏农地,尤其是一些给群象所逐的孤零零流氓象的破坏力更大。中国的农民并不喜欢大象。&br&&br&我曾有疑惑,象在南迁过程中要渡过黄河长江等天险,它们没有船,如何做得到?我有此疑问,盖因受象棋中的象不能过河这一观念所惑,以为象不懂游泳,殊不知象实乃超级泳手,其体形巨大,排水量惊人,可浮在水中,其长鼻可轻易伸上水面呼吸,有此天赋异禀,在水中连续游泳五六小时轻而易举;有说斯里兰卡的大象都是从印度渡海游过去的,黄河长江根本挡不住它们。&br&&br&数千年来,中国的农民便是不断斩树作燃料,开垦土地耕作并多生育人口,历代中有关大量伐木的记载也多得很,唐代柳宗元的诗《行路难》便是一例。我念大学时,曾写过篇研究习作,是关於中国树林的。依稀记得,解放初期,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剩下等於国土面积的5%左右,与世界当时三分一的覆盖率相差巨大,中国的环境遭破坏得实在厉害。五十年代,中国大力推行植树造林运动,据官方统计,到了五十年代後期森林覆盖率已回升至10%,但当然离世界的平均覆盖率仍甚远。&br&&br&今天情况又如何?有关世界各地森林覆盖率的数据,不同机构所报道的,往往有些差异,我只选取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WDI)的数据。据WDI的数字,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於1990年是16.7%丶2000年是18.9%丶2013年是21.9%;近10多年来,种树造林运动规模巨大,每年新造树林面积大约等於一个麻萨诸塞州!不过,21.9%与2013年世界平均的30.3%森林覆盖率仍有很大的距离。&br&&br&我们也要注意,2000年世界森林覆盖率比今天更高,是31.2%,这意味?在世界不少地方,其社会不是在造林,而是在摧毁树林。例如菲律宾在二十世纪中,森林覆盖率便从70%跌至20%,印尼丶越南和非洲不少国家都有类似的严重情况。上述情况与EKC的道理吻合,穷国在发展过程中对破坏环境往往毫不在意,甚至是不遗馀力。中国近年的改善,虽仍未足以补救几千年来的破坏,但在造林这单一项目上,总算是进入了EKC的第二阶段,即收入提升後会逐步改善环境。&br&&br&中国造了这麽多树林,是否已经走上修补环境的不归路,以後一切向好?这又未必。2013年中国的人均可耕作土地只得0.08公顷,与世界的平均0.2公顷差别很大,与欧洲和中亚的0.46丶美国的0.48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土地的压力仍大,城镇人口激增,在个别地方仍须伐木。&br&&br&更大的问题是,过去的造林效果是否理想?华北地区缺水,沙漠化严重,中国所种的树品种单一,主要讲求树根可深入土地低层吸收水分,有时新造树林中的土地表层变得更为缺水,可以抓得住沙土的草不能生长,风沙继续肆虐,新种的树能否存活是一大挑战。&br&&br&环保科技 大有需求&br&&br&环保的科技问题可以通过研究解决,更基本的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如何定位才能使人类得到可持续的丶最大的幸福。我们其实不能责怪我们的先辈为何不断伐木破坏环境,不这样做,以从前的科学水平,他们有能源煮食丶有土地耕种吗?他们连生存也有困难;但今天条件已不一样,经济的富足与科技的进步已可使我们从另一层面订定策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并非不可达到。&br&&br&上文提过,治理雾霾的核心问题是愿不愿意付出足够的代价,其他与环保有关的问题亦如是。这便构成一个典型的经济议题:付出资源,搞好环境是否符合经济效益?据一些估计,中国每年因大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的人可能高达50万人。生命有价,按照关於雾霾经济学我去年的拙作所订定的假设,每年少50万人死亡,粗略估计等於每年创造了5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此种效益在传统的GDP计算上不会包括在内,但这只是GDP计算上的缺失,并不等於生命无价值。每年5万亿元的回报,假设市盈率是10,那麽投入50万亿元的资源去改善环境也是符合成本效益之事。&br&&br&常有人认为中国产能过剩,其实这只应针对煤炭钢铁等生产过剩的行业,经济中有另一些部分,是产能严重不足的,环保便是一例。把资源从产能过剩的地方抽过来投在改善环境之上,正是在新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br&&br&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上面的分析并不适用, 原因是古人若要生存,扩充耕地才是硬道理,而且当时也未有出现因工业化而带来的雾霾与其他污染,生命并未受到污染威胁,但现时情况已不一样,中国已在EKC的拐点中转了方向,未来数十年,环保及相关的工程与科技在中国大有需求。
为何环保应成为中国经济新动力 (香港科技大学經濟系教授 雷鼎鸣) 中央电视台前主播柴静去年拍了套名为《穹顶之下》有关内地雾霾的纪录片,轰动一时,最近《财富》杂志更把柴静选为全球领袖中的第28位,突显环保问题的受到重视(对雾霾的分析,可见本栏2015…
谢邀。&br&当然有啦。例如我国经济大发展的宋代。&br&以下引用自《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br&&blockquote&第二章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br&正是由于宋代城市人口众多,工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就出现了城市发&br&展和环境卫生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宋代城市环境卫生状况,兹将其按空间来划分,主要&br&有街道卫生状况、河渠、湖泊、水井卫生状况以及空气卫生状况。 &br&一、街道卫生状况 &br&两宋时期,城市呈现出了与以往时代完全不同的状态,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坊市&br&合一,城市街道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当时城市街道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br&(一)侵街造成的街道混乱 &br&唐末以来,人口的增加以及坊市制度的打破造成城市土地使用紧张,侵街就成为了&br&人们解决生存空间狭小的途径。 &br&唐文宗时,长安左街使上奏“伏见诸街铺,近日多被杂人及百姓诸军诸使官健,起&br&造舍屋,侵占禁街”。①可见,唐时的长安(今陕西西安),侵街现象已初现端倪。五代&br&时,因为开封城中人口众多,居民侵占街衢修造房屋,导致街道中难以过“大车”,“民&br&侵街衢为舍,通大车者盖寡”。周世宗为此下令:“悉直而广之,广者至三十步”。 ②看得&br&出,此时的开封,侵街不仅使街道狭隘,也致使街道曲折不直,由此,朝廷才从这两方&br&面入手治理侵街,一方面顺直街道,另一方面规定街道必须宽阔至 30 步。 &br&入宋后,侵街现象更加严重。《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就有这样的材料: &br&京城衢巷狭隘,(宋真宗)诏右侍禁、阁门祗侯谢德权广之。德权既受诏,则&br&先撤贵要邸舍,群议纷然,有诏止之。德权面请曰:“今沮事者皆权豪辈,吝屋室&br&僦资耳,非有它也。臣死不敢奉诏。”上不得已,从之。③ &br&虽然当时宋真宗亲自下诏,要求拆毁侵街建筑,却受到“贵要”大户纷纷抵制,皇帝不&br&得不收回成命。然而,侵街现象过于严重,特别是“沮事者皆权豪”,使得志在广街衢&br&的谢德权以死相逼,才得到了继续拆毁侵街建筑的命令。在襄州(今湖北襄阳),“道旁
① 王溥:《唐会要》卷 86《街巷》,中华书局 1955 年版,第 1576 页。 ②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92,显德二年十月丁未,中华书局 1964 年版,第 9532 页。 ③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51,咸平五年二月戊辰,第 1114 页。 &br&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br&18 &br&之井,反在民居之下”。其中,侵街最严重的是原宰相夏竦所开邸店,知州周湛在整治&br&时,被诬告扰民,以至于他被调离本郡,徙知相州(今河南安阳)。① &br&元祐五年(1090 年),给事中范祖禹上书宋哲宗皇帝,指出:“有司毁拆屋舍太过,&br&居民不无失所,虽百姓多侵街盖屋,毁之不敢有怨”,但还是“乞先降指挥,除大段窄&br&隘处量加撤去外,无令过当拆屋。”②事实上,北宋中后期,针对这样的侵街现象,的确&br&没有“过当拆屋”,这才出现了北宋东京城繁荣的商业景象。 &br&南宋时期,侵街现象与北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临安城内“城郭广阔,户口繁夥,&br&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③甚至像明州&br&(今浙江宁波)这样的一般城市中也因为“生齿既繁”,导致“侵冒滋多······跨衢而&br&宇”。④ &br&尽管侵街的普遍存在,是受到两宋时期人们对金钱、利益过度追求的影响,但它却&br&造成了城市混乱无序的结果。道路、桥梁被公私宅舍、商家店铺等建筑物所占据,大大&br&破坏了宋代的城市环境。 &br&(二)城市生活垃圾造成的街道污染 &br&宋代城市中人口众多,像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都在 130 万以上,每日产生的生&br&活垃圾不计其数。这些垃圾部分是被人直接倾倒在道路上,甚至临安别试院也是“粪壤&br&堆积”。⑤宋政府针对这种情况作出了“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⑥的规定。宋宁宗时,&br&知富阳县(今浙江富阳)程珌在看到衢州(今浙江衢州)、婺州(今浙江金华)城市洁&br&净后,非常羡慕,他说:“每见衢、婺之人,收蓄粪壤,家家山积,市井之间,扫拾无&br&遗”⑦,并以此为例来劝谕富阳百姓。可见,当时很多地方是很脏乱的。另外,一些民&br&间习俗也多在街道中进行,同样留下了很多垃圾。开封城中居民在祭祀时,往往“拦街&br&设祭”。⑧苏州城中居民娶妇时,“以灰和蛤粉,用红纸作数百包,令妇自登舆,手不辍&br&掷于道中”。⑨在城市中,婚丧嫁娶对街道的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污染。 &br&
①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90,嘉祐四年十二月壬戌,第 4600 页。 ②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 19《乞车驾所过不毁民屋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00 册第 246 页。 ③ 吴自牧:《梦粱录》卷 10《防虞廵警》,第 150 页。 ④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 3《坊巷》,第 5020 页。 ⑤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97,绍兴三十二年二月丁未,中华书局 1956 年版,第 3324 页。 ⑥ 窦仪:《宋刑统》卷 26《侵巷街阡陌》,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416 页。 ⑦ 程珌:《洺水集》卷 19《壬申富阳劝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71 册第 455 页。 ⑧ (元)脱脱:《宋史》卷 125《礼志》28,第 2917 页。 ⑨ 庄绰:《鸡肋编》卷上《近时婚丧礼文亡阙》,第8页。 &br&第二章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br& 19&br&同时,城市是各地的政治经济中心,来往商旅众多,大量以牲畜为动力的交通工具&br&也行走于城市道路上。仅《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牲畜就有 60 多头,《东京梦华录》&br&所记载的太平车也是“驾车人在中间······前列骡或驴二十余,前后作两行”。①如此&br&多的牲畜行走在城市中,必然产生大量的粪便,也对街道环境造成了污染。 &br&(三)其他 &br&宋代城市道路多为土路。“红尘昼夜飞,车马古今迹”,②这是司马光用来描写开封&br&城道路的诗句。不难看出,当时开封城中道路尘土极多。不仅皇帝出行要洒扫道路,甚&br&至达官贵人们出行也要“细车前列数人,持水罐子,旋洒路过车,以免埃 蓬勃”,③这&br&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临安人将这种洒过水的路称之为“水路”。④城市中砖石路&br&数量不多,慈溪县(今浙江慈溪)修筑一条“石板筑砌,路阔七尺”的砖石路,也是因&br&得到丞相的命令才修筑而成,之后城中居民“欲榜以‘相公路’”。⑤可见,砖石路的修&br&筑并非易事。史载“江南街衢皆甃以砖,与北方不侔”,⑥应有夸张之嫌。 &br&由于砖石路数量极少,遇到雨雪天气,交通便“泥滓狼藉满街衢”⑦。镇江(今江&br&苏镇江)大市口地处繁华,往来车马甚多,造成道路泥泞不堪。⑧会稽(今浙江绍兴)&br&城中“遇雨,泥淖几于没膝”,“往来病之”。 ⑨甚至在大臣去世,皇帝吊唁也因为道路泥&br&泞而不能成行。元丰六年(1083 年),高密郡王宗达去世,宋神宗“欲即幸其第”,适逢&br&阴雨,道路泥泞难行,只好先行修路,几天以后才得以成行。⑩ &br&另外,遇到战争或者自然灾害之时,往往“流民饿殍充满道路”,11死尸堆积街头。&br&南宋初,建康城被金兵攻破,“四城中头颅手足相枕藉,血流通道,伤残宛转于煨烬之&br&间”。甚至两年之后,收复的建康城中仍然“阡陌沟渠暴骨皆充斥”。12大量的死尸抛弃&br&在城中,严重污染了街道卫生、城市环境。 &br&
① 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 3《般载杂卖》,第 113 页。 ② 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 2《都门路》,巴蜀书社 2009 年版,第 77 页。 ③ 周煇撰,刘永祥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 2《凉衫》,中华书局 1994 年版,第 53 页。 ④ 周煇:《清波杂志·别志》卷中,丛书集成初编,第 2774 册第 136 页。 ⑤ 梅应发:《开庆四明志》卷 2《驿亭桥路》,中华书局 1990 年版,第 5944 页。 ⑥ 周煇撰,刘永祥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 2《凉衫》,第 53 页。 ⑦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 1《水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35 册第 8 页。 ⑧ 镇江古城考古所:《镇江市大市口宋代水井清理简报》,《南方文物》1996 年第 1 期。 ⑨ 张淏:《宝庆会稽续志》卷 1《街衢》,中华书局 1990 年版,第 7100 页。 ⑩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33,元丰六年二月丙寅,第8023页。 11 赵抃:《清献集》卷 7《奏状论久旱乞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94 册第 845 页。 12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 43《义冢》,中华书局 1990 年版,第 2041 页。 &br&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br&20 &br&二、水域卫生状况 &br&城市中的水域包括了河湖、井水等多个方面,宋代城市所面临的水域污染也是以这&br&些为主。 &br&(一)河湖卫生状况 &br&关于宋代城市中河湖的污染,史料中的记载可谓汗牛充栋。这些史料可分为以下三&br&个方面:一是城中居民占用河道;二是城中生活垃圾向河渠的排放;三是亡没尸体随意&br&丢弃于河道中。 &br&两宋时期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土地资源紧缺,在侵街现象出现之外,也出现了侵占&br&河道的现象。宋仁宗时,东京城中达官显贵“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道不通”。①元&br&祐年间( 年),杭州城内,运河“两岸人户复侵占牵路,盖屋数千间,却于&br&屋外别作牵路,以致河道日就浅窄”。②南宋临安城中的情况也是如此,《梦粱录》中有&br&这样的记载: &br&茅山河,东自保安水门,向西过榷货务桥,转北过通江桥,一直至梅家桥,旧&br&德寿宫之东,今宗阳宫有茅山河,因展拓宫基填塞及民户包占。虽存去水大渠,流&br&至蒲桥后,被修内司营填塞所不及,故道今废之久矣。③ &br&可见,临安城中普通百姓、官僚甚至皇室都有侵占河道的情况。再如临安城有三条排水&br&渠也“为居民湮塞”,④明州城中居民“跨壕造浮棚,直抵城址,不惟塞水道,碍舟楫”。&br&⑤这种现象的出现,造成了河渠阻塞、排污不畅、河水污染等严重的后果。请看下面一&br&则材料: &br&(淳熙)七年(1180 年),守臣吴渊言:“万松岭两旁古渠,多被权势及百司公&br&吏之家造屋侵占,及内寨前石桥、都亭驿桥南北河道,居民多抛粪土瓦砾,以致填&br&塞,流水不通”。⑥ &br&临安城万松岭旁的河道,是当地居民抛洒垃圾、废弃物的场所之一,最终导致河道堵塞。&br&
① (元)脱脱:《宋史》卷 316《包拯传》,第 10317 页。 ② 苏轼:《苏轼文集》卷 30《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870 页。 ③ 吴自牧:《梦粱录》卷 12《城内外河》,第 179 页。 ④ 吴自牧:《梦粱录》卷 11《堰闸渡》,第 168 页。 ⑤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 3《公宇》,第 5023 页。 ⑥ (元)脱脱:《宋史》卷 97《河渠志》7,第 2400 页。 &br&第二章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br& 21&br&而西湖也 “庖厨湢室悉处其上”,①达官显贵们在此“濯秽洗马,无所不施”。②作为杭&br&州城的重要水源地,厨房、浴室建于其上,各种洗涤活动也在此进行,必然导致西湖的&br&污染。淳祐二年(1242 年),明州地方官陈垲说道:“(米行河)两岸居民,节次跨河造&br&棚,污秽窒塞如沟渠”。③时人在规劝人们节约粮食时写道:“世人弃残饮食酒酩于沟渠,&br&皆为地神收贮于此,俟其命终,则令食之。”④这说明,当时人们确实有将残茶剩饭随意&br&倾倒的习惯,并由此造成环境污染。 &br&在战争或自然灾害之后,大量的尸体也被抛弃到河渠之中。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br&六月,知秦州(今甘肃天水)张炳言:“先受诏以仓粟粜与贫民,使者刘文保复赍诏诏&br&臣罢之,民饥益甚,转死沟壑者愈众。”⑤大中祥符初年,张傅知楚州(今江苏淮安),&br&遇到饥荒,在向转运使求赈粮而不得后,他发出了“民转死沟壑矣”⑥的感叹。咸平三&br&年(1000 年),泰州(今江苏泰州)疫病流行,“饿死者不少,无人收拾,沟渠中皆是死&br&人”。⑦ &br&宋政府推崇土葬,对尸横沟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宋初年,宋太祖下诏:“王&br&者设棺椁之品,建封树之制,所以厚人伦,而一风化也。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br&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⑧因为这项政策,致使许多贫民死后无力安葬,只能随意&br&丢弃在河渠之中。宋徽宗在《居养安济漏泽事物仰监司廉访分行所部按察御笔》中就写&br&道:“贫无以葬,或遗弃水中”;⑨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 年),建康城内外,“民间因有死&br&人之家,无力买地埋葬,以致弃在沟壑”。⑩ &br&由于河渠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导致人们误入河中溺死,也客观上造成了对河水的&br&污染。如临安城中大部分河道两岸没有护栏,以至于有醉汉“夜行经过,如履平地,往&br&往溺死”,每年达数十人之多。11 &br&
①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 33《六井》,第 3656 页。 ②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 33《六井》,第 3656 页。 ③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 12《叙水》,第 5154 页。 ④ 洪迈:《夷坚志·丙志》卷 8《黄十翁》,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432 页。 ⑤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8,太平兴国二年六月癸卯,第 406 页。 ⑥ (元)脱脱:《宋史》卷 300《张傅传》,第 9975 页。 ⑦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46,咸平三年三月丁未,第 1003 页。 ⑧ 王偁:《东都事略》卷 2《太祖本纪》2,第 382 册第 29 页。 ⑨ 佚名:《宋大诏令集》卷 186《居养安济漏泽事物仰监司廉访分行所部按察御笔》,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681 页。 ⑩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 43《义冢》,第 2042 页。 11(明)陶宗仪:《说郛三种·说郛一百二十卷》卷 20《行都记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67 页。 &br&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br&22 &br&(二)井水卫生状况 &br&不仅是河湖,城中的井水也屡遭污染。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地下水是井水的来源,&br&污染了地下水就必然会污染井水。所以,无论河渠、废井,只要是污染了土壤就有可能&br&造成井水污染。 &br&考古发现的镇江宋代古井,其上部四米是用宽 14 厘米、厚 3 厘米的半断砖,下面&br&用两端有凸凹桦的弧形砖连接砌成的,井壁光滑①。然而,像这样结构的水井在宋代并&br&不是大规模修筑的,景定四年(1263 年),姚希得考察建康城诸军寨的水井,就得出“甃&br&井少,土井多”的结论。②由于宋代水井多为土井,井水与土壤之间没有阻隔,所以土&br&壤中的有害物质就非常容易对井水造成污染,特别是城市中街道、河渠污染严重,直接&br&对土壤、地下水造成了危害,进而加重了对井水的污染。 &br&城市中人口众多,商家林立,每口水井都承担着很大的供水任务,极易造成井水污&br&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北宋前期开封城中的水井已满足不了当时的需要,&br&直到庆历六年(1046 年),京城在“去官井远处益开井,于是八厢凡开井三百九十”,③这&br&才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南宋临安城中有井 45 处,每处井&br&口多寡不一,④城中居民日常生活都赖于此,生活垃圾掉入井中,也会导致污染。另外,&br&由于水井使用频率非常高,致使井水缺乏自净时间,经常处于浑浊状态。宋人也认识到&br&了这一点,时有语称:“井水不打他便清,只管去打便浊了”,⑤又有:“一井水终日搅动&br&便浑了”。⑥再者,有一些不讲公德之人,用水时不知道保持井水卫生,苏轼就曾在井口&br&“洗我两足泥”。⑦更有甚者,出于军事目的或有其他犯罪动机,往井中投毒。宋真宗时,&br&辽国曾派人在永静军(今河北东光)境内,“潜置毒于瓶甖,投之井中”,其目的就在于&br&毒害我边界居民。⑧ &br&由于各种原因,死尸也时常出现在水井中,造成井水的污染。嘉祐四年(1059 年),&br&欧阳修在知开封府任上,“日阅公事内,有投井、投河不死之人,皆称因为贫寒,自求&br&
① 镇江古城考古所:《镇江市大市口宋代水井清理简报》,《南方文物》1996 年第 1 期。 ②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 39《制使姚公希得任内修甃诸营寨水井》,第 1975 页。 ③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58,庆历六年六月丙寅,第 3831 页。 ④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 37《城内外井》,第
页。 ⑤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 59《牛山之木章》,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1393 页。 ⑥ 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卷 3《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705 册第 90 页。 ⑦ 苏轼:《苏轼诗集》卷 43《自雷适亷宿于兴亷村浄行院》,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2367 页。 ⑧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59,景德二年二月癸卯,第 1319 页。 &br&第二章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br& 23&br&死所”;①谏官余靖在劝宋仁宗体恤百姓时说道:“有父子夫妇携手赴井而死者,其穷至&br&矣。”②看得出,生活困穷之人将投井作为结束生命的一种方式。此外,井还是杀人藏尸&br&的一个去处,《宋史》中就记载了青州城中“有杀人投尸井中”;③景德四年(1007 年),&br&河南府发生一起特大盗窃杀人案,知府向敏中派人四处搜寻尸首,结果“得之井中”。④&br&若是在战争期间,这种情况更是严重,建炎元年(1127 年),庄绰在从南阳经许昌到商&br&丘的路上,看到中原大地 “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⑤ &br&除了人尸之外,动物失足坠井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特别是遇到蝗灾时,到处都是飞&br&蝗,井里也不例外。景祐元年(1034 年)三月,开封府判官谢绛言:“蝗亘田野,坌入&br&郛郭,跳掷官寺,井堰皆满”。⑥这些人畜尸体投入井中后,必将带入各种病菌,对井水&br&卫生造成极大的破坏。 &br&三、空气污染 &br&空气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空气污染的因素很多,最主要因素&br&有两种:第一是天气情况,第二是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 &br&(一)沙尘及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 &br&沙尘天气往往伴随大风出现,携带大量尘土,使空气污浊不堪,造成严重污染,在&br&宋代,这样的恶劣天气也时有发生。根据《宋史·五行志》及《文献通考·物异考》的&br&记载,从端拱二年(989 年)到北宋末,仅首都开封一带出现的扬沙天气就有 16 次之多。&br&兹列表如下:
①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89,嘉祐四年正月丁酉,第 4547 页。 ②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50,庆历四年六月丁未,第 3634 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 299《田瑜传》,第 9948 页。 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65,景德四年六月庚申,第 1465 页。 ⑤ 庄绰:《鸡肋编》卷上《金刚经之效应》,第 21 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 295《谢绛传》,第 9845 页。 &br&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br&24
&br&表 2-1 北宋时期开封府扬沙天气情况表(部分)
&br&情况描述
&br&资料来源 &br&端拱二年(989 年)
&br&京师暴风起东北,尘沙曀日, 人不相辨。 &br&(元)脱脱.宋史》卷 67《五行 志》5。 &br&淳化三年(992 年) 六月 黑风自西北起,天地晦暝。 同上。 &br&景德二年(1005 年) 六月 大风吹沙折木。 &br&(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06 《物异考》12。 &br&景德四年(1007 年) 三月 京师大风,黄尘蔽天。 同上。 &br&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 &br&六月 京师大风起巳位,吹沙扬尘。 同上。 &br&大中祥符七年(1014 年) &br&三月 京师大风,扬沙砾。 同上。 &br&天禧四年(1020 年) 四月 &br&大风起西北,飞沙折木,昼晦, 数刻止。 &br&同上。 &br&天禧四年(1020 年) 五月 &br&暴风起西北有声,折木吹沙, 黄尘蔽天。 &br&同上。 &br&天圣六年(1028 年) 二月 大风,昼暝。 &br&(元)脱脱.宋史》卷 67《五行 志》5。 &br&康定元年(1040 年)
大风,昼暝,经刻乃复。 同上。 &br&熙宁四年(1071 年) 四月 京师大风霾。 同上。 &br&元祐八年(1093 年) 二月 京师风霾。 同上。 &br&靖康元年(1126 年) 正月 &br&望夜,大风起西北有声,吹沙 走石,尽明日乃止。 &br&(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06 《物异考》12。 &br&靖康元年(1126 年) 二月 大风起东北,扬尘翳空。 同上。 &br&靖康二年(1127 年) 三月 风霾。 &br&(元)脱脱.宋史》卷 67《五行 志》5。 &br&靖康二年(1127 年) 四月 大风,吹石折木。 &br&(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06 《物异考》12。 &br&第二章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br& 25&br&该表只是根据上述两文献所记载的有明确表述为扬沙天气的材料而得出,他书所记&br&不在此列,未被史书记载的更是无法统计。从上表来看,北宋开封附近的扬沙天气有以&br&下几个特征: &br&第一,扬沙天气贯穿整个北宋一朝都有发生。 &br&第二,扬沙天气多发生在春、夏两季。在有记录月份的 14 次中,发生于正月的有 1&br&次,二月的有 3 次,三月的有 3 次,四月的有 3 次,五月的有 1 次,六月的有 3 次。这&br&其中又以二、三、六月最多。 &br&第三,扬沙天气在北宋前期多发生于春末以及夏季,后期多发生于春季。 &br&第四,扬沙天气大多发生在白天,仅靖康元年(1126 年)正月一次是晚上出现的。 &br&第五,扬沙天气的强度大。景德四年(1007 年)三月与天禧四年(1020 年)五月&br&的两次沙尘都达到了“蔽天”的程度。而端拱二年(989 年)的一次竟 “尘沙曀日,人&br&不相辨”,可以认为达到了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的强度。 &br&第六,扬沙天气中的沙尘多为西北风所带来。在记有风向的 7 次中,4 次为西北风,&br&2 次为东北风。仅有 1 次为东南风,即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六月,“京师大风起巳&br&位”。 &br&拿今天来看,我们所经历的扬沙天气,多在春季,盛夏的六月几乎没有,1000 年前&br&的宋代开封为什么不然?另外,北宋前期与后期发生扬沙天气的季节有明显变化,这其&br&中定然有气候、地理方面的原因。先来看一下形成扬沙天气的过程: &br&图 2-1 扬沙天气形成过程图 &br&
注:造成开封地区扬沙天气的高压主要为蒙古高压;大气环流要经过沙源地才能形成扬&br&沙甚至沙尘暴。 &br&纬度、地形、 海陆关系等 造成的温度 差
&br&气压差 &br&大气环流 (风)&br&扬沙、沙尘 暴
&br&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br&26 &br&发生扬沙天气除了要有沙源地以外,一个重要的气候条件为:当地的气压要明显低于沙&br&源地,在没有较强暖湿气流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形成强对流天气。根据北宋前期与后期&br&东京扬沙发生时间的季节变化,结合图 2-1,可以肯定地说,北宋前期开封地区与蒙古&br&高原形成的气压差要大于后期。在蒙古高压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北&br&宋前期开封地区的气温要高于北宋后期;今天开封的气温要低于北宋前期,而与北宋后&br&期接近。 &br&当然,如果考虑到蒙古高压的变化,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东南暖湿气流的&br&影响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鉴于文章主旨,这里就不作讨论了。 &br&不仅开封地区,其它地区发生扬尘天气的也有很多。例如,熙宁六年(1073 年)四&br&月,北京馆陶县(今河北馆陶)“黑风”。①淳熙十六年(1189 年)六月,“行都钱塘门启,&br&黑风入,扬沙石”。②而衢州的江山县(今浙江江山),每年春天都出现扬沙,当地人“谓&br&之‘黄沙落’”。③总之,宋时扬沙天气在北方是经常出现的,不仅“害桑稼”,④而且严&br&重影响了空气质量,造成空气污染。 &br&不仅是扬沙,雾霾天气在宋代也经常出现,严重地破坏了空气质量,《宋史·五行&br&志》中对雾霾天气也有详细记载: &br&天圣四年(1026 年)十月甲午,昏雾四塞。 &br&靖康元年(1126 年)正月丁未,雾气四塞,对面不见。 &br&建炎二年(1128 年)十一月甲子,北京大雾四塞,是夕,城陷。三年三月,&br&车驾发温州航海,乙丑,次松门,海中白雾,昼晦。六月,久阴。四年三月乙丑,&br&四方雾下如尘。 &br&绍兴三年(1133 年),自正月阴晦,阳光不舒者,四十余日。五年正月甲申,&br&雾气昏塞。七月,刘豫毁明堂,天地晦冥者累日。七年,氛气翳日。八年三月甲&br&寅,昼晦,日无光,阴雾四塞。乙卯,昼夜云气昧浊。四月,积雨方止,气雾四&br&塞,昼日无光。 &br&隆兴元年(1163 年)五月丙午,朝雾四塞。二年六月,积阴弥月。 &br&乾道二年(1166 年)十一月,久阴。五年正月甲申,昼蒙。六年五月,连阴。&br&六月,日青无光。
①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 306《物异考》12,第 2407 页。 ② (元)脱脱:《宋史》卷 62《五行志》1 下,第 1360 页。 ③ 庄绰:《鸡肋编》卷上《衢州黄沙落》,第 29 页。 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65,景德四年三月甲寅,第 1449 页。 &br&第二章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br& 27&br&淳熙六年(1179 年)十二月乙丑,昼蒙;十三年正月丁亥,亦如之。 &br&庆元二年(1196 年)二月己卯,昼暝,四方昏塞。三年二月丁卯,昼晦,昏&br&雾四塞。六年十一月辛卯,嘉定三年(1210 年)正月丙午、十年正月乙未、十三&br&年三月壬辰,皆昼蒙。① &br&材料中显示,两宋时,北京(今河北大名)、温州(今浙江温州)、临安等地频频出现大&br&雾天气,严重到“对面不见”。金兵南下时,正是利用大雾的有利时机,攻破了城池坚&br&固的北京大名府。 &br&雾与沙尘天气一样,均包含有大量的烟尘粒子,使空气变得“昧浊”,危害人体健&br&康。两宋时期,这两种天气的出现频率之高、影响之严重,都是宋代城市空气污染的重&br&要表现。 &br&(二)城市生产生活造成的空气污染 &br&城市生活生产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也是造成宋代城市空气&br&污染的重要因素。 &br&1.城市人口带来的大量碳排放 &br&二氧化碳的超量排放不仅造成了空气污浊,而且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控制碳排&br&放量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重要任务。由于宋代与现在的各个方面都不能同日而语,所&br&以研究宋代的碳排放,只能以唯一不变的人本身作为对象了。根据国际通用的英国石油&br&公司(BP)所开发的碳排放计算器②,除去所有现代电器产品的排放,计算得出每个人&br&一年要向大气中排放大约 1.2 吨二氧化碳。结合前文得出的宋代城市人口数量,可得出&br&每个城市每年由人口自身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br&东京人口 130 万,年碳排放量 156 万吨; &br&临安人口 130 万,年碳排放量 156 万吨; &br&大名府人口 27 万,年碳排放量 32.4 万吨; &br&苏州人口 83.4 万,年碳排放量 100 万吨; &br&建康人口 30 万,年碳排放量 36 万吨; &br&温州人口 16.8 万,年碳排放量 10.1 万吨; &br&
① (元)脱脱:《宋史》卷 62《五行志》1 下,第
页。 ②&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ritishcouncil.org.cn/climatecool/Carbon_Calculator_Flash_of_China_Website/Chinese_Version/deplo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ritish Council&/a&&br&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br&28 &br&衡州人口 8.6 万,年碳排放量 5.2 吨; &br&台州人口 8.4 万,年碳排放量 5.1 吨。 &br&为了能进一步说明这些碳排放量对城市空气造成的危害,我们将东京城区与开封府&br&整个地区每平方千米人口的年碳排放量进行一个对比。 &br&据考古发现,东京外城东墙约 7660 米,西墙约 7590 米,南墙约 6990 米,北墙约&br&6940 米,①面积约为 53.1 平方千米。按城区人口 130 万计,则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br&2.4 万人,每平方千米年碳排放量约为 2.88 万吨。 &br&以元丰时开封府整个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 13.6 户②,乘以宋代北方户均人数 9&br&人,得出开封府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2.4人,则每平方千米年碳排放量为146.9吨。 &br&单以人口计,开封城区每平方千米年碳排放量是整个开封地区平均值的 196 倍,如&br&果再算上城乡植被覆盖率的差距,则这个倍数会更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宋代城&br&市的空气要比乡村浑浊的多。 &br&2.城市垃圾造成的空气污染 &br&城市街道与水域中的垃圾堆积,也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br&1038 年),欧阳修看到的夷陵(今湖北宜昌)城街道狭隘,“不能容车马”,当地居民人&br&畜共居一室,“灶廪匽井无异位”,污秽不堪,“虽邦君之过市必常下乘,掩鼻以疾趋”;&br&③巴州(今四川巴中)原州衙旁有几亩土地,“荒秽不治,其日久矣······间有好事者,&br&足迹及之,往往掩鼻蹙额,唾之而去”,宋徽宗时,宗泽贬任巴州通判时,“ 斩荆棘、&br&锄蓬茅、易败坏、泄污潦,因髙而基之,就下而凿之,首构一堂,独擅群胜”,“臭腐化&br&为神竒”,并为此撰文纪念。④ &br&而道路河湖中时有腐烂的人畜尸体,对空气的污染也很严重。宋神宗时,潞州(今&br&山西长治)城中,无主尸骨“暴露残骼,马牛践驰,游稚鞭击,秽蒙泥沙,痛梗榛棘,&br&严霜烈日,谁尔覆匿,人或过之,掩鼻屏息”,为此,通判李昭玘将他们一一收敛,并&br&作文祭奠。⑤ &br&
① 开封宋城考古队:《北宋东京外城的初步勘探与试掘》,《文物》1992 年第 12 期。 ②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辽宋金元时期》,第 398 页。 ③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 39《夷陵县至喜堂记》,第 562 页。 ④ 宗泽:《宗忠简集》卷 3《贤乐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5 册第 38 页。 ⑤ 李昭玘:《乐静集》卷 8《祭枯骨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2 册第 293 页。 &br&第二章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br& 29&br&3.城市生产生活对空气的污染 &br&宋代城市中的手工业,种类繁多。仅东京城官营的广备攻城指挥所属的就有:“大&br&木作、小木作、皮作、大炉作、小炉作、麻作、石作、砖作、泥作、井作、赤白作、桶&br&作、瓦作、竹作、猛火油作、钉铰作、火药作、铁作、青窑作、窟子作”①等 21 类。而&br&民间的手工业作坊也非常多,《梦粱录》中记载: &br&其它工使之人,或名为作分者:碾玉作、钻卷作、篦刀作、腰带作、金银打&br&钑作、裹贴作、铺翠作、裱禙作、装銮作、油作、朩作、砖瓦作、泥水作、石作、&br&竹作、漆作、钉铰作、箍桶作、裁缝作、修香烧烛作、打纸作、冥器等作。② &br&如此众多的手工业作坊,特别是上述大炉作、小炉作、铁作等金属冶炼方面的手工业生&br&产,产生的废气数量大、毒性大,严重的污染了城市空气。除手工业之外,城中昼夜不&br&息的饭店、酒楼,也产生了大量的油烟,像成都城中,“元夕每夜用油五千斤”。③而东&br&京的马行街更是如此,蔡絛就深有感触,他曾写道: &br&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蚊蚋。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br&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故永绝蚊蚋。④ &br&每个地方都深受蚊蚋之苦,而马行街中“永绝蚊蚋”,显然是因为这里商业繁盛,产生&br&的大量油烟不适宜蚊蚋的生存。 &br&另外,宋代北方地区还大量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之用。宋代东京城内的官办煤炭场就&br&有 20 家之多,“河(汴河)南第一至第十石炭场,河北第一至第十石炭厂”。⑤庄绰曾回&br&忆说:“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⑥而今天重要的产煤区陕北地区,&br&在宋代已经大规模地使用煤炭了。“沙堆套里三条路,石炭烟中两座城”,⑦从这句宋人&br&描写延州(今陕西延安)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延州已经普遍使用煤炭作为燃料,&br&以致整个城市笼罩在煤烟之中。对此,沈括也有亲身体验,他说: &br&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曰:“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br&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⑧ &br&
①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30 之 7,第 2995 页。 ② 吴自牧:《梦粱录》卷 13《团行》,第 191~192 页。 ③ 庄绰:《鸡肋编》卷上《各地岁时习俗》,第 21 页。 ④ 蔡絛:《铁围山丛谈》,第70页。 ⑤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56 之 48,第 3649 页。 ⑥ 庄绰:《鸡肋编》卷中《石炭》,第 77 页。 ⑦ 庄绰:《鸡肋编》卷上《川陕驿路纪事诗》,第 17 页。 ⑧ 沈括著,胡道静校正:《梦溪笔谈校正》卷 24《杂志》1,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745 页。 &br&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br&30 &br&煤烟“墨人衣”,甚至与洛阳城的尘土一样多,当时延州的空气污染之重可见一斑。 &br&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以及煤炭的使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甚至&br&还导致了一些地方的降雨产生了化学变化。例如,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 年),临安&br&府新城县(今浙江富阳县西南),“天雨黑水终夕”。① &br&总之,由于宋代城市的长足发展,使得当时城市中面临着诸多的环境问题。城市规&br&划被打乱,侵街、侵河现象严重,城市中充斥着大量的污染物,而这些污染物又造成了&br&河渠堵塞,空气污染等各方面的严重问题&br&
① (元)脱脱:《宋史》卷 62《五行志》1 下,第 1360 页。 &/blockquote&
谢邀。 当然有啦。例如我国经济大发展的宋代。 以下引用自《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第二章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正是由于宋代城市人口众多,工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就出现了城市发 展和环境卫生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宋代城市环境卫生状况,兹将其…
&p&是啊,很多人总是认为自己在主体民族统治下,就是人上人了。南渡过江的士族多是黄河以南和司马睿联系较深的世家大族;至于河北士族很难越过黄河长江去投奔你晋、你凉。王猛弱冠之年,恰好是公元345年,门阀政治蒸蒸日上之际,东晋政权寒素弟子比例仅仅占1.8%。作为一个单寒士人,没有门第可依靠,没有宗族乡里部曲佃客奴婢为资本,作为后赵人王猛凭什么要为东晋效力?&br&再说一句不是什么人都能过江的,东晋可不欢迎那么多的流民,即使郗鉴经历千辛万苦,带领宗族乡里佃客越河渡淮,然而又能怎么样呢?王师可不欢迎您,别自作多情了。这么多的流民让我晋老为难了,流民纪律性差,多打家劫舍、亡命之徒,大晋又难以掌控流民军队,况且富庶的三吴土地就那么多,凭啥要给流民?得罪了三吴豪强,大晋还要不要立足?别给大晋添乱,就是你们最大的功劳了,好好在北方抗胡吧。&br&“从郗鉴南行先驻合肥,以后频繁往来于合肥、建康之间的情况看来,郗鉴率有流民是可信的。但南来流民大体上是屯驻合肥,未得过江。流民帅所率流民不得过江而至建康,这在当时是通例。”——《东晋门阀政治》&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0d375ab8e3afb4e5f09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6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0d375ab8e3afb4e5f09c_r.jpg&&&/figure&&p&有脸责怪北方士人么?&/p&&p&(荀)羡谓(贾)坚曰:&君父、祖世为晋臣,奈何背本不降?&坚曰:&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托命。既已事人,安可改节!吾束脩自立,涉赵历燕,未尝易志,君何匆匆相谓降乎!&&br&牛晋之政&br&大较江东政,以伛儛豪强,以为民蠹,时有行法,辄施之寒劣。如往年偷石头仓米一百万斛,皆是豪将辈,而直打杀仓督监以塞责。&br&南望王师又一年??结果&br&时石季龙新死,其国大乱,遗户二十万口渡河,将归顺,乞师救援。会裒已旋,威势不接,莫能自拔,皆为慕容皝及苻健之众所掠,死亡咸尽。&/p&&hr&&p&很多人说我在这里不谈论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观念,我不了解宋以后的民族观念,但是魏晋南北朝是没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且不说华夷之辩也不等于近代的民族主义意识。&/p&&p&姚大力则认为从留下来的大量史料来看,大多数人对元的抵制,还是出于忠诚于旧王朝的动机;对他们从种族观念出发的民族主义意识,不应当想当然地予以过高的估价。至于个中原因,我们已经在前面简单地讨论过了。&b&有些学者现在说,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原民族主义”的萌发时期。在我看来,这种“原民族主义”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它也是带有国家主义性质、而不是种族性质的“原民族主义”&/b&。&/p&&p&正如胡鸿先生在《能夏则大与渐慕风华》书中所说:“整个古代与中古时期,除了各级政治体能够有效地组织人们共同行动,其他的“群体”如阶级、性别、地域、职业群体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某些宗教成功地组织起大量人口,也只是因为他们建立了教团性质的政治体,太平道、五斗米道的例子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族群”或族群意识即使存在,也绝无可能让全体成员像近代民族主义运动那样万众一心地行动。在古代,如果缺乏政治体,一个社会学分类意义上的群体无法发出共同的声音,也无法为...”&/p&&p&民族本身就是个舶来品,从历史研究寻找建立现代国家的合法性依据已成为历史研究的常态。然而“民族”是近代中国才引入的概念,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对民族的理解都有所差异。梁启超较早意识到欧美国家的民族-国家模式与中国传统的不和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可以解决的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证明中国也是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二是:反对西方民族理论的普世性,强调中国自有“天下主义”的传统,多民族可以和谐共存。现在看来,大多数人都是采取第一种思路并进行发挥。革命派看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在于保满、保皇,革命派采取【强调血缘】的种族民族主义立场,通过重新塑造“黄帝”这一个符号,将“国族”抟成一个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整体。辛亥革命后,革命者遂放弃种族民族主义观念,转而提倡五族共和,宣扬【中华民族】的观念。经过孙中山的发挥,“中华民族”开始具有现代的中华民族的意义。终究还是政治大于学术研究的范畴。仅有一个符号是不行的,还需要通过追溯历史来证明其由来,从而使“中华民族”成为可信而且无可置疑的“知识”。从而引发了二十世纪民族史研究的热潮。在历史研究中,古代民族与现代民族可以建立起一一对应的谱系关系,【华夏-汉族-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发展的主线。尽管研究遭遇了种种危机,都不肯放弃【华夏-汉族】作为一个民族的观点,因为他担负着为新生的中华民族寻找悠久绵长的历史渊源的使命,从而证明为基础建立的国家所具有的合法性。这是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即使遭遇斯大林学说的直接否定,也没有放弃。古代华夏是不是民族,是一个涉及国族构建的意识形态问题。&/p&&p&推荐几篇文章&/p&&p&刘浦江:&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zOTE2MTA0MQ%3D%3D%26mid%3Didx%3D1%26sn%3D5c4e7b574fcae950739bfb%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元明之变是民族革命吗?&/a&&/p&&p&姚大力:&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60Wsid40fY11aw6ceVHyJ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a&&/p&&p&王明珂:&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eibo.com/ttarticle/p/show%3F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炎黄子孙是谁?——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a&&/p&
是啊,很多人总是认为自己在主体民族统治下,就是人上人了。南渡过江的士族多是黄河以南和司马睿联系较深的世家大族;至于河北士族很难越过黄河长江去投奔你晋、你凉。王猛弱冠之年,恰好是公元345年,门阀政治蒸蒸日上之际,东晋政权寒素弟子比例仅仅占1.8…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49655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北地区&/a&范围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为汉、回、藏、蒙、维等多民族的交汇地,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关系一直比较紧张。近代以来,清廷&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766152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东南地区&/a&战事不断,西北地区控制逐渐松弛,终于在同治年间爆发了大规模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585407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回民起义&/a&,后&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13005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左宗棠&/a&采取收降的方法镇压了这次起义,但也给今后马家军割据一方打开了大门。&br&马家军集团在取得地方军政大权后,采取各种手段向当时的掌权势力示好,以确保自我的利益,同时谋求机会扩充实力,前后历经晚清政府、北洋国民政府、&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13104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南京国民政府&/a&等多个时代,采用此韬光养晦之法,终在&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508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蒋介石&/a&统治期间势力发展到顶峰。&br&“老五马”活跃在晚清时期,曾跟随甘肃提督&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82188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董福祥&/a&参加过与“&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ss_c%3Dssc.citiao.lin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八国联军&/a&”入侵北京的战斗,因作战勇猛引起全国人民瞩目;&br&“中五马”活跃在民国前期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31695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北洋军&/a&政府时代;&br&“新五马“活跃在民国后期的南京国民政府时代,此时“西北五马”在蒋介石支持下势力发展到了顶峰,鼎盛时期兵马合计有20万人以上。&br&“新五马”包括&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宁马&/a&(马鸿逵、马鸿宾)、青马(马步芳、马步青)、&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甘马&/a&(马仲英)三大&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16398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军事集团&/a&,其中以“青马”最为凶悍,双手沾满了“&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66730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路军&/a&”将士的鲜血。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不少将士倒在马家军的屠刀之下;解放战争期间,一野没少吃马家军的亏。1949年7月,&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ss_c%3Dssc.citiao.lin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彭德怀&/a&率领一野四个兵团发动&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解放大西北&/a&战役,短短数月将盘踞西北塞外四十余年的马家军扫出历史舞台。&br&马步芳流亡海外,1975年客死沙特麦加;&br&马步青逃往台湾,1977年病逝于台北;&br&马鸿逵逃往美国,1970年病逝于洛杉矶;&br&马鸿宾率部起义,1960年病逝于兰州;&br&马仲英1934年7月前往苏联,后不知所踪。&br&参考资料&br&西北马家军&br&作者:&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tag/%25E7%258E%258B%25E7%258E%%25B4%25B5/author_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王玉贵&/a& 出版日期:1999 页数:273 &br&章节目录&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第一章 西北马家军的起家&/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青海马氏家族的崛起&/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二、宁夏马氏集团的形成&/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第二章 马麒、马麟统治青海&/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马麒对青海政权的控制&/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二、马麟对青海政权的控制&/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3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第三章 马步芳统治青海&/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3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早期经历&/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4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二、围堵红军&/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4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三、参加抗日&/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5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四、“六大中心工作”&/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5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五、独裁统治&/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8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六、经济掠夺&/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9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七、摧残文教事业&/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0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八、几次反马事件&/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1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九、兄弟阋墙&/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2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智擒王德尼玛&/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2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二、歼灭伪皇达儿六吉&/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2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三、督甘的失败&/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2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四、统治绥远&/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2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五、在军阀混战中&/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六、叛冯投蒋&/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3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七、重视回民教育&/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3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八、晚年岁月&/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3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早年岁月&/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3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二、叛冯投蒋&/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4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三、宁省主席&/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4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四、孙马混战&/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5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五、“围剿”红军&/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5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六、出兵抗战&/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6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七、独裁统治&/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19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八、经济掠夺&/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20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九、权力纷争&/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21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十、反马浪潮&/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22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马鸿宾就任甘肃省主席&/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23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二、马呈祥率部进入新疆&/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23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三、马仲英率部入新&/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23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四、青马伸手西藏&/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24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马步芳集团土崩瓦解&/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25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二、马鸿逵部全军覆灭&/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chaoxing.com/ebook/detail.jhtml%3Fid%3Dpage%3D26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三、马鸿宾率部起义&/a&&br&民国西北马家军军史&br&第一波 河州三马&br&河州,也就是现在甘肃临夏,诸马的发源地,也号称中国的小麦加。(小熊如果按照标准抒情历史写法,可以从山川地理侃到风土人情,顺带抄几首古诗词,咿咿呀呀罗嗦个半天。但现在赶时间,前戏全省了,直接进高潮)。&br&话说清末陕甘回乱,河州也出了个三个大人物。&br&马占鳌,字鼎臣,河州人。幼学经,24岁“穿衣”(伊斯兰经堂用语,结业)归来任本庄清真寺开学阿訇。时为河州回军首领。&br&马海晏,河州人。家中务农。小时习猎,练就骑射。年长,在积石关至拉卜楞一带,作“驮脚”生意。偶然机会救过拉卜寺楞的活佛嘉木祥四世,因而出名,不及十年,家业日富。时为马占鳌麾下先锋,常倚以陷阵。&br&马千龄,河州人。家中本也是穷的丁当响,也好武艺,也跑单帮。和上面马海晏差不多,也是在一个偶然机会下救过蒙古的一对贵族夫妇,在牧区出了名了,慢慢也就富了。回乱起,贡献了家财,也在马占鳌帐下听用。&br&有造反的,自然就有平乱的,简而言之,左宗棠入甘,先平了势力最大的金积堡的马化龙,随后矛头就指向河州。战术呢,是所谓的兵分三路,弧形合围,滚营前进(小熊也不懂兵法,反正战役不是本文重点,大致说一下就是了)。马占鳌的应对,就是在太子寺用黑虎掏心战术大败左军。所谓黑虎掏心,指的是马占鳌用马千龄之计,遣马海晏率三百敢死队,每人携水壶,杈子枪,土坯,木榫各一,利用春节清军过年之际,于年初四夜,潜入清军核心阵地新路坡,连夜构筑高垒三座。时值隆冬,以水浇之,第二天就是冰垒了。清军震恐,就开始攻垒,同时马占鳌在外围反攻清军大营,战至初六,也就是当年2月14日,情人节这天。清军主将凉州总兵阵亡,随后三天左路指挥也挂了。清军全军崩溃,回军大胜。&br&出人意料的是,马占鳌此时却主张以胜求和。当然反对的居多,马是这么说的:再打,一来败的可能居多,二来就算胜了,终极目标无非建国,偶是来不了皇帝的,如果你们谁有能力,那我就干到底。(小熊分析,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占鳌的确觉得胜算不大,想和,二来,也有试探成份,若小熊在场,大喊一声:东方红,太阳升,小马哥你就带同志们干吧。他未必没有干下去的野心。可惜当时的反应是众人默然)。小马哥于是决定降左。场面比较有意思,以梅花鹿两头,角上挂“天下太平”横幅,自以铁索缚身,着草履,率亲子并诸将子十人入营请降。时人谓之“十大少爷进安定”。左宗棠很高兴,特别是对马的长子马七十五,亲为改名“马安良”,字“翰如”,勉其成才。&br&招安之后,自然就是慢慢的升官,就不多说了。要提的是第二代们的纷纷出场。三马各有很多子侄。这里单表最出名的几个。&br&马占鳌,最有本事的两个儿子,安良,国良。一个掌军,一个掌教。&br&马海晏,也有两个,马麒,马麟。还有一个老三,马凤,不巧早年被藏民杀了。&br&马千龄,四个儿子,要说的老二马福禄,武举出身,四弟福祥,果敢机敏。&br&机会总归是有的,庚子事变,甘军勤王。马福禄战死在正阳门,算是露了脸了。福祥代了兄职。马海晏带了麒,麟一路护驾,病死在途中。马安良爸爸死的早,此时算起来是西北诸马的第二代掌门人。自然功高莫过救驾,事平之后各有封赏不提,再进第二波之前,河州老三马全都因伤病挂了退场。&br&第二波,辛亥风云&br&辛亥之前,西北诸马大致分为两军。&br&一支,以马国良为首,称精锐西军。麾下有马麒,马麟各色人等。&br&一支,以马福祥为首,称昭武军,隐约间自成系统。&br&辛亥西北局势,还是比较混沌的。陕西变色,但是陕甘总督长庚却还节制着甘肃(为什么陕甘总督的治所会在兰州而不在西安,小熊也不太明白)&br&长庚,字少白,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以县丞保知县,凭战功累迁至陕甘总督。但处事寡断,西省人多称之为:“长半年”意拖沓。会各方变报闻,犹疑不定,幸升允至,乃请之为帅。&br&升允,字吉甫,号素庵,蒙古镶黄旗人。举人出身。历多要职,因反立宪被革,闲居西安。长安军变,由东柳巷家中逃出(位于汉城,这就是幸运。要是住在满城,估计也出不来了。史载长安其时有旗户2万,折合4~5万人口,待到城破,两天一夜之后只剩下不足2千活人了),至兰州。&br&长,升的计划:挥甘军反攻西安,并与新疆,伊犁清军会合,仿庚子例,迎宣统西狩。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br&变化一,马福祥之昭武军,不动。福祥借口是要给他他老爸马千龄守孝三年,时间未到。&br&变化二,秦陇复汉军死守乾州,马国良之精锐西军久攻不下,而且袁世凯密派毅军赵倜部20营入陕暗助秦军,西援凤翔,东援乾州,并以朝廷之命,矫诏升允,嘱其不得东进。&br&变化三,退位诏下,升允暗扣诏书不发,但还是事泄(乾州守将张云山把报纸射到马麒的大营)。小马当时就恼了,咨文升允:经理,现在了总公司也倒了,董事长也下岗了,你还在这使唤傻小子呢?升允只能把逊位诏明示三军,人心立马就散了。&br&变化四,马福祥联名马国良在兰州逼宫,拥护共和,逼走了长庚。升日后避居俄国,作诗曰:“老臣尚在此,幼主竟何如.倘遇上林雁,或逢苏武书。”(这位仁兄其实是蒙俄混血儿,不去玩大蒙古国,反倒为满洲国奔走呼号,而且还自比苏武,实在是看不懂)&br&利益的再分配。&br&辛亥后,马福祥得到宁夏镇守使,昭武军入宁,史称宁马。并送子马鸿逵入质,担任袁世凯的侍从武官。&br&马国良扼守甘,凉,力能左右兰州政局,史称甘马。亦送子马廷勷入质,担任袁世凯的侍从武官。&br&马麒也不甘久居人下,买通甘督赵惟熙亲信(出钱的就是被他老爸救过的嘉木祥活佛),担任西宁总兵,所部号“宁海军”,史称宁马。&br&江山的稳固&br&马国良扼守甘,凉,与历任甘督皆不和,倒和南方接近,护法讨段失败,势力被皖系甘督张广建压回河州一带,失去兰州,不久病死,子廷勷,廷贤接任,甘马日衰。&br&马麒接受幕僚建议,求聘湘人黎丹为首席谋士。(黎丹,字雨民,号无我,祖父黎培敬是晚清云贵总督,而且他还是湖南都督谭廷闿的表弟,当时在甘肃任职,不得颐)。马麒去访他时,据说他正在弹一曲凤求凰,小马要闯进去,幕僚拉住小马讲程门立雪的典故,说此人就是偶们万马堂将来的西门吹雪,小马就忍了,等他弹完,三顾茅庐如此一番,阿黎就提出了“定海拓边”的一揽子方案。然后是入清,用其谋,逼走西宁知府廉兴(旗人,借口是廉兴包庇在此避难的升允),马麒坐稳了西宁镇守使的位置,靠贿赂买来青海蒙番宣慰使的名衔。绞死了宗社党吕光(正白旗人,有东北到此反民复清,还真有着口号,小熊也晕),给袁总统登基演了出好戏。又赶上西姆拉会议,率先通电反对,狂赚政治分。彻底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州南苑公租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