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箫山区第一高等职业学校城厢镇经济宿

帐号:密码:下次自动登录{url:/nForum/s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url:/nForum/n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
贴数:1&分页:袋鼠^好困亚..发信人: kangaroo (袋鼠^LaTex...), 信区: Zhejiang
标&&题: 杭州市志(民情风俗篇)&&&&&&&&&&&&&&&&&& vivas&&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Mar 13 18:41:23 2005), 站内 && 发信人: paladine (挖好坑,灌纯水,恩那就酱紫,hoho), 信区: Geography&&&&&&&& 标&&题: 杭州市志(民情风俗篇)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May 28 14:34:50 2003), 转信 && 概述&&&& && &&&&&&&&&&杭州的民情风俗,是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
地由广大人民所创造、所丰富而逐步衍变而成的。它为杭州增添独特的江南风情。 &&&&&&&&&&&&&&&&&&&&&&&&&&&&&&&&&&&&&&&&&&&&&&&&&&&&&&&&&&&&&&&&&&&&&&一 &&&&&&&&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说明,杭州最早人类
活动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征的民情风俗。他们有的在山上构建半穴居式的房
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设适应地势低洼的干栏式屋舍。他们利用石头打磨石犁、石
锛,从事稻谷、芝麻等农耕生产;利用弓箭、石刀,从事狩猎活动;凿刻独木舟,
编织渔网,进行捕鱼作业,形成了原始农业生产上的一整套习俗。他们还能用石轮
纺织麻布,用石针缝制衣服,雕琢精美的玉器和烧制陶器,来改善、装饰自己的生
活。 &&&&&&&&春秋战国时,杭州地属越国或吴国,后并于楚。秦汉时杭州地开始建县,
当时的钱唐县是武林山麓一个小县,临江滨海,以水为邻。《汉志》载:“吴粤之
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剑,轻死易发,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数与楚接战,互
相兼并,故吴越风俗,略与楚同。” &&&&&&&&隋朝置杭州,兴建州城,开凿江南大运河,对杭州城市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隋志》载:“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鱼稻富饶,不忧饥馁,信鬼神,喜淫祀。
”又载:“吴郡余杭,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商贾并辏。其人君子尚
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 自唐以后,杭州进入全国著名城市的行列。杭州的城区从城南的江干扩大
到城北的武林门。城市人口从原来的1.5万户猛增到10万余家。经济繁荣,还与日
本、朝鲜等国建立通商贸易关系,杭州已成为“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随着杭州
城市的发展,社会风俗也渐趋都市化,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丧、岁时、庆
典、礼仪等民情风俗,都有了相应变化。诗人白居易曾在他的诗中,讴歌唐代杭州
“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的社会风俗,“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岁时风
俗,“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的西湖夜游风俗。 &&&&&&&&&&&&&&&&&&&&&&&&&&&&&&&&&&&&&&&&&&&&&&&&&&&&&&&&&&&&&&&&&&&&二 &&&&&&&&&&杭州的民情风俗自北宋以后,变化较大。首先,杭州曾经历我国历史上
两次人口南迁的影响,形成南北风俗的大融合。西晋时,北方屡遭战乱,晋室南迁
,北方的士大夫甚至平民也随之纷纷渡江,云集富庶的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
郡)地区,南方大片土地都成为东晋贵族的田庄。因此,北方风俗也影响杭州。特
别是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贵族入侵中原,赵宋政权南迁,建都杭州,大批士庶渡江
南下。南渡的北人将原有的家法礼俗一并带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风俗起了很
大变化。&&&& &&&&&&&& 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后,经济日益繁华,社会风俗更加多样。当时,杭
州已成为北方商贾集中的地方,尤其从汴京迁来的军器制造、土木营造、纺织、印
刷等工业和手工业作坊,纷纷在杭州重新建立基地,商贾也纷纷开店设肆。云集的
商品,丰富的民物,使杭州出现许多著名的街市,如米市、菜市、羊市、鱼市、肉
市、柴市以及花市、灯市、珠宝市、猴市等等,至今在杭州仍保留着许多相关的街
巷地名。《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当时杭州有四百四十行,一条横贯南北的御街,或
称“天街”,从北首的斜桥向南,一直通到凤山门,路面均铺石板,两旁商肆林立
,“无一家不买卖者”。南宋《梦粱录》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
俱是”,不但白天营业,夜市也与日间无异。“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
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趁早市者,复起开张”。 &&&&&&&& 当时杭州最多的是饮食行业,市民宴饮、品茗成风。据《都城纪胜》记载
:“京城食店,多是旧京师人开设。”这些店铺都还保持北方饮食习惯,以适应南
渡北人的口味食俗,连南宋皇帝赵构也怀念乡情,要去品尝一下宋五嫂亲手烹制的
北方鱼羹美味,因此,“宋嫂鱼羹”这道名菜一直流传下来。 &&&&&& “南人吃米,北人吃面”。杭州人本以米饭为主食,后因北方流寓人多,面
食骤然增加。北宋京师上层社会妇女的衣饰,南渡后也传到杭州。连最时髦的“瘦
金莲”、“方莹面丸”、“遍体香”等化妆品,也在杭州逐渐流行起来。《梦粱录
》“民俗”条曾记载这样一件事:“自淳祐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
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成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 南宋杭州的岁时风俗,在南渡初年,与北方风俗还有很大差异。但到南宋
末年,经一百五十多年长期的揉杂以后,南北风俗已渐趋于融合。如将吴自牧《梦
粱录》中所记南宋末年杭州岁时风俗,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记北宋汴京岁时
习尚作一比较,几乎两者之间,没有很大差别。明人沈士龙为《东京梦华录》作序
中说:“余尝过汴,见士庶家门屏及坊肆阖扇,一如武林,心窃怪之。比读《东京
梦华录》所载:‘贵族士女小轿不垂帘幕,端阳卖葵蒲艾叶,七夕食油面糖蜜煎果
,重九插糕上以剪彩小旗,季冬二十四日祀灶,及贫人妆鬼神逐祟’,悉与今武林
同俗,乃悟皆南渡风尚所渐也。” &&&&&&&& 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满月、百日、周岁的仪式礼节,也渗入了中原的
习俗,娱乐风习也有不少是继承北方遗留下来的习俗。北宋汴京有“瓦舍”,南渡
后的杭州也出现了游乐场所“瓦舍”,而且为数众多。影戏的初时只以素纸雕形,
南渡后用羊皮加上彩色装饰。说唱诸宫调的,汴京有孔三传编传奇灵怪,入曲说唱
,后杭城有女艺人熊保保及后辈女童仿效学唱。随着北人的南来,连奉祀的神庙,
也迁建杭州。 &&&&&&&& 北宋士大夫崇尚园林,也成为南宋官僚阶层的一种习尚。当时,西湖四周
都建起园苑。《梦粱录》中说:“杭州苑囿,俯瞰西湖,高挹两峰,亭馆台榭,藏
歌贮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元朝李果《风俗通义》题辞中说:“上
行下效谓之风,众心安定谓之俗。”宋室南渡,君臣耽乐湖山,过着花天酒地的奢
糜生活,上行下效,也形成市民阶层“四时幽赏”、行乐西湖的风气。 &&&&&&&& 杭州都市风俗经过南北融合,已基本上在生产、生活、婚丧、岁时、娱乐
等方面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风俗习尚。 &&&&&&&& 元、明、清三代都继承、发展了这些风俗。同时,元、清两代因少数民族
掌握中央政权,影响所及,杭州民情风俗还渗透、融合了蒙、满族的部分风俗。清
时还有因对清廷统治不满,专敲穿黄马褂的清贵族的竹杠,出现了“刨黄瓜(褂)儿
”等杭州俗语。&&&& &&&&&&&& 杭州的民情风俗,在长期封建统治下,具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但自鸦片战
争以后,杭州的近代风俗受到西俗的影响,经常出现旧俗中有新的因素。新俗中又
有旧的形式等新旧交错的复杂现象。辛亥革命后,杭州旧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婚姻礼
教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社会、礼仪习俗,相应起了变化,但是,由于民间风俗的
传承性,有的习俗仍在延续。而且,在接受外来西方文明的同时,有些坏风陋习也
传人进来。 &&&&&&&&&&&&&&&&&&&&&&&&&&&&&&&&&&&&&&&&&&&&&&&&&&&&&&&&&&&&&&&&&&&&&&&& &&三 &&&&&&&& 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的民情风俗起了除旧布新、移风易俗的
巨大变化。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歪风邪气、陋俗恶习有的被清除,有的被取缔,新的
社会风气正在逐步形成。&& &&&&&&&& 新的社会体制的建立,使旧的家庭体制起了相应的变化。原来杭州几世同
堂的大家庭墙门结构已基本解体。随着《婚姻法》实施,男女婚姻自由,封建包办
、强迫和买卖婚姻制度已经废除,晚婚和计划生育,以及尊老爱幼,正成为新的社
会风尚。丧葬方面,也作了改革。春节、端午、重阳、冬至等传统的古老岁时节令
,大部分都保持原来的习俗,并增添一些新内容,如春节前后的“拥军爱民”、“
拥政爱民”,向离退休老干部、职工慰问拜年;清明时节青少年祭扫革命烈士墓,
等等。此外,还新增“三八”妇女节、“三一二”植树节、“五一”劳动节、“五
四”青年节、“五一四”母亲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九九”老
人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新的节日。 &&&&&&&& 但是,在出现大量新风的同时,还有许多旧俗,甚至陋俗,不时沉渣泛起
。为把杭州建设成为美丽、清洁、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杭州市正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优良传统,改革陈规陋俗,塑造杭州新形象,树
立一代新风尚。 &&&&&&&&&&&&&&&&&&&&&&&&&&&&&&&&&&&&&&&&&&&&&&&&&&&&&&&&&&&&&&&&&&&&&&&&&&&& 四 &&&&&&&& 杭州历代丰富多采、复合多变的民情风俗,引起古今文人学者的关注,产
生了多种记述杭州民情风俗的著作,这为我国民俗研究增添了珍贵的篇章。 &&&&&&&& 杭州是南宋的京城,都市民俗空前发达,在《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
胜录》、《梦粱录》和《武林旧事》等著作中有着充分的描述,成为研究南宋杭州
民情风俗的重要文献史料。成书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耐得翁的《都城纪胜》,
全书共有市井、诸行、酒肆、食店、茶坊、四司六局、瓦舍众伎、社会、园苑、舟
船、铺席、坊院、闲人、三教外地等十四门,大都为民俗事项。《西湖老人繁胜录
》注重南宋都城的民艺、民社、民食、民乐记载,反映市民文化生活和游艺活动情
况,显示出繁胜的杭州民俗。《梦粱录》为南宋钱塘吴自牧回忆之作,全书二十卷
,前六卷以岁时为序,记述杭城风俗,后十四卷记杭州都城建置、西湖风光、塔院
铺肆、历代人物、民俗、物产等等。其中如湖船、观潮、祠祭、山川神、古神祠、
土谷祠等具有浓厚的杭州地方民俗特色。《武林旧事》为周密所辑,全书十卷,民
俗材料以卷二的元夕、舞队、灯品,卷三的祭扫、浴佛、迎新、端午、乞巧、中元
、中秋、观潮、重阳、冬至、岁除以及卷六的诸市、瓦子勾栏、酒楼、诸色伎艺人
等最为详实。 &&&&&&&& 南宋以降,以专著记述杭州民情风俗的,有南宋周密《乾淳岁时记》、明
代陈善《武林风俗略》、清代范祖述《杭俗遗风》、王同《武林风俗记》等。范祖
述的《杭俗遗风》,全书分时序、乐善、声色、婚姻、丧葬、寿诞、排场、俦品、
饮食、女工、驰名、备考等十二大类,一百八十条,对清代杭州民情风俗作了详尽
记述。 &&&&&&&&&&此外,有关杭州民情风俗的记述,还散见于元陶宗仪的《辍耕录》、杨
维祯的《东维子文集》、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清陈璨的《西湖竹枝词》
等书。 &&&&&&&& 杭州现代的民俗学研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发展起来的。特别是
在30年代,钟敬文、娄子匡、钱南扬、江绍原等老一辈民俗学家发起创立杭州中国
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周刊》、《民俗学集镌》以及26种民俗学丛书,成为我国民
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杭州的民俗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发展,
特别是80年代开始,在浙江民俗学会成立的推动下,杭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也建立民
俗学研究的相应组织,开展各项民情风俗的调查和研究,并为《浙江风俗简志》、
《中国风俗辞典》、《中国民俗源流集成》等撰写部分篇章或辞条。 &&&& && && 第一节 农副业&&&& && &&&&&&&& 一、送春牛图 &&&&&&&&杭州民间立春日,有春官送“春牛图”预兆丰收的风俗。此俗始于南宋,
俗称“打春牛”。《武林旧事》载:立春“前一日,临安府造进大春牛,设之福宁
殿庭。及驾临幸,内官皆用五色丝彩杖鞭牛。”《梦粱录》载:“街市以花装栏,
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清末,杭州尚有
此俗。立春前一日,杭州府知府,暨总捕厅、总事厅、水利厅同知,及仁和、钱塘
两知县,均着官服,坐无顶无帷显轿,全副执事,至庆春门外先农坛迎请勾芒神,
供于神亭。勾芒神彩画端正,长约二尺,头有双髻,立而不坐,手执牛鞭,似牧童
之像。迎时,神亭前又有纸牛、活牛各一头,或抬或牵,随之而行,即所谓春牛。
可任人鞭打,俗谓“鞭春牛”。并有彩亭若干,供瓷瓶于中,插富贵花,及“天下
太平”、“五谷丰登”等字。伴以大班鼓吹、台阁、地戏、秧歌,沿街唱舞,意为
劝农。进城之后,夹道聚观,争掷五谷,称为“看迎春”。最后将勾芒神及春牛供
于杭州府衙门前,挂灯结彩。至立春之前一时,勾芒神起身,上城隍山,称为“太
岁上山”。迎春之日,如遇下雪,杭人俗称“踏雪迎春,大熟年成”,主丰收。此
俗至民国而废,仅存一般无业游民,身穿红袍,头戴乌帽,扮作春官模样,而手持
《春牛图》,上画红、黄、青、白各色土牛,并书来年农事节候,串门挨户,去送
《春牛图》。或有以麻袋蒙头,作牛鸣声,由春官牵之,至店家唱曰:“黄牛到,
生意俏”;至农家则唱:“黄牛到,五谷好”,以索取钱物。 &&&&&&&& 二、开秧门 &&&&&&&& 民间对每年第一次插秧,叫“开秧门”,结束插秧那天,又叫“关秧门”
。农家对“开秧门”十分重视,须备晕腥酒菜、香烛黄纸,在田边或土谷庙祭烧,
祈求保佑丰收。插秧劳动辛苦,农家都备好鱼肉酒饭,一般一天吃四餐,如请人帮
忙插秧,主人除热情招待,还要说些慰劳话。早餐,每人规定要吃两个鸭蛋。鸭蛋
称“种田子”,有“吃了种田子,将来谷子饱满”,“吃了种田子,秧苗不会浮”
的说法。午饭、晚饭,特别丰盛,要吃“种田酒”和“种田肉”。杭州郊区习惯妇
女拔秧,男人插秧。拔第一把秧,习惯先将秧根擦手,以防“秧疯”。插秧时,必
须把秧把平均地抛在待种的水田里,俗叫“打秧”。田种完后,如有多余秧苗,不
能乱丢。有的地方将秧把抛入池塘,有的地方成把插在田边。 &&&&&&&& 三、吃新米饭 &&&&&&&& 早稻收割后几天,开始吃新米饭,有的将第一碗新米饭以及酒菜,供在祖
宗堂上,请祖先一起尝新。还有的地区,要备些酒菜,请至亲好友吃新米饭,共庆
丰收。 &&&&&&&& 四、投龙祈雨 &&&&&&&& 这是干旱之年,杭州民间祈雨的一种古老风俗。西湖,古称钱塘湖,传有
钱塘湖龙君。唐时,建有嘉泽庙,春秋祭祀,以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唐宋
以来,除春秋祭祀外,每逢天旱之年,都要到嘉泽庙,向钱塘湖龙君祈雨。特别是
吴越和南宋时,每逢大旱年间,皇帝都要亲临嘉泽庙举行隆重的“投龙”仪式,敬
献三牲,宣读祭文,然后向钱塘湖龙君跪拜,掷“投龙简”。这种投龙简,银质,
上刻祈雨祭文,及皇帝年号、时间。解放后疏浚西湖时曾发现五代钱鏐、钱弘俶、
钱弘佐时期的五枚“投龙简”。杭州除西湖龙王庙外,还有两处祈雨的龙王庙。一
处在龙井,三国时龙井已为民间投龙祈雨之处,宋时建龙王祠,又名
惠济庙。另一处在吴山,又称龙神庙,清康熙南巡杭州,曾亲笔书“灵佑安阁”匾
额。 &&&&&&&& 五、农具挂红 &&&&&&&& 郊区农家,秋收冬藏以后,还有让农具休息的风俗,称为“挂红”。在腊
月二十八、二十九日,用方块红纸,写上“福”字,贴在稻桶、风车、谷柜等大农
具上;锄头、镰刀、扁担等小农具用红纸条贴上,有的还要挂一副元宝锭,以镇魔
辟邪。 &&&&&&&& 六、采&&茶 &&&&&&&&&&西湖茶乡有“女采茶、男炒茶”的习俗。开采日,全家要吃青团子。炒
茶之夜,要吃红糖鸡蛋。采茶讲究时间,茶谚说:“前三日早,正三日宝,后三日
草。” &&&&&&&&&& 七、戴蚕花 &&&&&&&& 这是杭嘉湖养蚕妇女的一种信物民俗事象。蚕乡女子,到杭州各寺院祈求
保佑时,头上都要插一朵用红纸做成的纸花,称为“蚕花”。民间传说,这是西施
首创的,西施去吴国前,亲手给越国采桑姑娘分送蚕花,祝越国蚕桑丰收。从此,
蚕娘簪蚕花,相沿成俗。所谓“蚕花”,最初由蚕娘采一朵油菜花来戴,不等枯萎
就要丢弃。后来,西湖香市及各地庙会,有人专门做纸扎蚕花设摊叫卖。 &&&&&&&& 八、蚕猫辟鼠 &&&&&&&& 所谓“蚕猫”,是一种象征物。养蚕农家最恨老鼠啮咬蚕种纸和蚕茧,世
代传承着一种用蚕猫避鼠患的习俗。蚕妇们不仅将蚕猫作为避鼠物,而且也作为一
种观赏的传统工艺品。民间创作的蚕猫样式有彩绘、剪纸、泥塑等。剪纸蚕猫大都
由蚕妇自己用红纸剪出各式各样蚕猫图像,贴在花窗、墙壁或蚕匾上。农村蚕户喜
爱泥塑彩绘蚕猫。每逢清明前后,蚕妇们都要到杭州半山娘娘庙烧“蚕香”,在香
市上购买泥塑彩绘蚕猫回去放在蚕房里,或馈赠亲友。清人范祖述《杭俗遗风》记
载:“半山出产泥猫,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无不购泥猫而归,亦一时之胜
会也。” &&&&&&&& 九、蚕月禁忌 &&&&&&&& 四月是蚕农最紧张繁忙的养蚕季节,俗称“蚕月”,旧时官府催征税收、
邻里庆贺等都不进行,农家嫁女娶妇也都推迟举行,蚕禁森严,家家闭户,每家蚕
房门口都贴上一张红纸,上写“蚕月免进”四字,不许生人进入。 &&&&&&&& 蚕房禁忌更多,如忌室内扫尘,忌炙爆鱼肉,忌油火纸在蚕室内吹灭,忌
附近舂捣声,忌敲门窗,忌槌锡箔,忌在蚕室哭泣,忌烧皮毛乱发,忌酒醋辛辣,
忌当日近风,忌西晒日照,忌暴热骤寒,忌不洁人人蚕室,忌吸烟,忌油漆,忌一
切烟薰等。 &&&&&&&& 十、植树护林 &&&&&&&& 杭州有良好的植树造林传统。早在民国初年,即于清明时节在西湖风景区
及周围群山植树,营造经济林和观赏林。之后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开展全市
性的植树活动。同时也十分重视护林,每年清明至冬至进行封山,严禁上山砍伐。
解放后,香樟、桂花、梅树等成为布置公园风景点和林带的重要树种。 &&
第二节 手工业&&&& && &&&&&&&&&&一、三百六十行 &&&&&&&& 杭州工商界素有三百六十行之说。行之名,始于南宋。南宋周辉《清波杂
志》记有肉肆行、海味行、鲜鱼行、酒行、米行、酱料行、宫粉行、花果行、茶行
、汤店行、药肆行、成衣行、丝绸行、顾绣行、针线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
棺木行、故旧行、仵作行、网罟行、鼓乐行、杂耍行、采辇行、珠宝行、玉石行、
纸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林行、陶士行、驿传行、铁器行、花纱行、巫行等三十
六行。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而约计
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皆就成数而言。 &&&&&&&&&& 二、五行八作 &&&&&&&& 这是杭州民间泛指各行各业的传统俗称,源起南宋。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
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
”则是小手工业。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团行》载:“有名为‘团’者,如城西花
团、泥路青果团、后市街柑子团,浑水闸鲞团。又有名为‘行’者,如官巷方梳行
、销金行、冠子行、城北鱼行、城东蟹行、姜行、菱行、北猪行、候潮门外南猪行
、南土北土门菜行、坝子桥鲜鱼行、横河头布行、鸡鹅行。更有名为‘市’者,如
炭桥药市、官巷花市、融和市南坊珠子市、修义坊肉市、城北米市。”“其他工役
之人,或名为‘作分’者,如碾玉作、钻卷作、篦刀作、腰带作、金银打鈒作、裹
贴作、铺翠作、裱褙作、装銮作、油作、木作、砖瓦作、泥水作、石作、竹作、漆
作、钉铰作、箍桶作、裁缝作、修香浇烛作、打纸作、冥器等作分。”元、明、清
至民国,这种“行”、“市”、“作分”(作坊),各行各业仍沿用。 &&&&&&&& 三、拜师收徒&&&& &&&&&&&& 师徒关系,在旧社会民间有严格规定。工场作坊或行业店铺招收学徒、伙
计,事先须经亲朋好友介绍引见,然后定期举行拜师礼,有的在逢年过节,有的在
行业祖师生日。拜师时,点上大红蜡烛,请师傅上坐,学徒要行三跪九叩大礼。杭
谚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拜师礼后要请“拜师酒”。有的要给孝敬师傅的
红包,有的还要签订师徒合同。 &&&&&&&& 一般拜师以后并不马上学手艺或学生意,而是先做店内杂务。他们的工作
辛苦,却没有工资。每天吃的冷菜剩饭,每月发点理发零用钱,年终只发几块压岁
钱。旧时,杭州剪刀行流传一首民谣说:“学徒盖的旧被头,出师穿着破布头,在
世睏在炉灶头,死后丢在荒山头。” &&&&&&&& 四、丝&&行 &&&&&&&& 专门为绸庄收购土丝的行业组织,清中叶后,逐渐聚集下城东街路、坝子
桥、新桥、武林门及胭脂桥一带。 &&&&&&&& 丝行于每年元宵节后一天,即正月十六日开市。按旧规这天要准备每桌八
菜加暖锅的午餐,招待来客。清早门面大开,红烛对烧。行员伫立内外,招呼背包
农民。来者以本地土丝多,亦有外县来客。有丰富经验的掌柜,眼、手、心三到,
通过观察、手触、估算捆扎物重量,唱价秤码,使卖户口服心服;不然,就有损信
誉。秤好付款以后,就请买户挑选,适用的买去,对帐结算,剪除附着物,再秤一
遍净丝,来日上税,送往其家。这种交易俗称“抄庄”,即代客买卖。 &&&&&&&& 丝行也有季节性,初春淡季,得各显神通,寻找货源。有库存的丝行,可
销售存货。阳春三月,机户“歇脚”,整顿织机,丝行亦趁闲放假探亲。四月“小
满”过后,农村忙于换选剥茧,缫丝出卖。五月旺季,肩挑背担的蚕农成群结队而
来,春蚕丝最多,继以夏蚕丝,一直持续到七月。亦有外县来杭卖丝的,在杭一宿
两餐,例由丝行供应。 &&&&&&&& 五、机坊机工 &&&&&&&& 杭州丝织机坊历史悠久。相传唐朝宰相褚遂良(杭州人)的后裔,“得机杼
之巧,归杭传里人”,使杭城“机杼之声,比比相闻”。当时,杭州机坊生产绯绫
、白编绫、纹绫等丝织品,所织柿蒂花纹的绫,极为出色。褚氏曾为后代从事丝织
业者所推崇,在褚家堂(现改为忠清巷)建立“通圣土地庙”来祭祀他。 &&&&&&&& 南宋杭州还试制出“三法暗花纱”等新丝织产品,仿制日本、朝鲜诸国的
名产“兜罗绒”。明清至今,杭州一直是江南丝绸的中心。 &&&&&&&&旧时杭州机坊,大都集中庆春街以北的城东一带。织机手艺从缫丝、络经
、纹样到织机,大都父授予子,世代相传,沿袭成俗,手艺精湛的机工,被称为“
巧儿”,身价百倍,但多数机工,收入微薄。 &&&&&&&&清道光、光绪年间,机工多次利用机神庙集会,建立组织,推选行首,采
用散伙、停工、聚众评理和阻运货物等多种方式,向机坊主开展斗争,要求增加工
资,改善机匠生活待遇,保障职业。机坊主们串通地方政府,施行镇压。至今杭州
东园巷机神庙里还保存着清道光二十五年和光绪三十年,刻着地方政府颁发的镇压
机坊工匠的苛刻禁令的石碑。 &&&&&&&& 六、丝绸花样图案&&&& &&&&&&&&杭州民间丝绸织品的花样,丰富多采,琳琅满目,大都沿用寓意吉祥如意
、福禄寿喜的花样图案。其类型以纹样摹本来分,大致如下: &&&&&&“摹本一花”:荷莲三秋、芝仙竹寿、四季富贵、大八吉、万古长春、福禄
寿喜、万代庆寿、大三秋、寿山福海、福寿图、鱼庆三多(双鱼、牡丹、石榴、桃
)等。 &&&&&&“摹本二花”:大寿字、三秋、正身一品、太少狮、新松亭、福寿三多、蕉
鹤、一品富贵、龙光、竹林鹦鹉、海棠蝶、万丹、江山万代、新耕织、芝仙寿、龙
凤双喜、净双喜、五福寿等。 &&&&&& “摹本三花”:新大秋、新菊蝶、净竹叶、芝仙三多(灵芝、牡丹、石榴、
桃)、芝仙富贵(灵芝、竹、桃、牡丹)、玉堂富贵、水浪金鱼等。 &&&&&&&&“平花四花”:梅兰竹菊、四令如意、万字(&&卍 )长锦、三秋万字、八信
寿、散八吉、菊花金鱼、如意双龙、水浪洋蝶、钱边万字、荷丹蝶等。 &&&&&&&&“摹本五花”:芝梅蝶、净百福、净三元、净冰梅、子丝蝶元、竹菊梅、
富贵连元、菊蝶、净如意等。&&&& &&&&&&&& 七、丝织“三堂” &&&&&&&& 观成堂、大经堂、云锦堂是杭州民间丝绸业同业公会组织。观成堂完全由
绸厂组成;大经堂由下城机户组成;云锦堂由郊区机坊、机户组成,并下分新塘处
、尧典桥处和闸弄口处。 &&&&&&&& 观成堂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在忠清巷内成立。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重建于今银洞桥保信巷(原丁丙的住宅),占地二十亩,改称绸业会馆。建筑巍
峨,层楼叠起,内有武帝殿,及祭祀进财之神的天意阁。一时成为南北丝绸业商贾
商议业务、交流行情、集散丝绸、切磋技艺的所在,对发展杭州丝绸业起了一定作
用。 &&&&&&&& 八、机神庙 &&&&&&&& 杭州丝织机匠都崇拜机神。传说机神是轩辕黄帝,养蚕织帛是他妻子嫘祖
西陵氏发明的。明朝时,杭州庆春门东园巷始建有机神庙。机工把自己的丝织技艺
、买卖生意、机坊的兴隆以及自身的生活保障等,都寄托在机神身上。每逢春秋两
季,用三牲五畜进行祭祀,仪式十分隆重,宣读祭文,三跪九叩。机匠若招收徒工
,也在这里行拜机神、拜师的仪式。晚上,同行聚餐,演敬神戏。机神庙平时有专
人管理,供应茶水,作为机匠和机坊主交流行情、做买卖、磋商技艺的聚会场所。 &&&&&&&&&& 明朝中叶,涌金门设立杭州染织局,因大门油漆朱红,俗称“红门局”。
上城机坊为了接货、买卖方便,又在附近建造机神庙。后来艮山门外的机坊主因进
城交通不便,又在艮山门闸弄口建立机神庙。为了区别起见,涌金门机神庙称为上
机神庙,东园巷机神庙称为中机神庙,闸弄口机神庙称为下机神庙。中机神庙建庙
早,最受机匠尊重。清乾隆下江南时,多次到杭州,曾亲身察看红门局织工织绸技
艺,谕饬浙江督抚每年奏报浙江蚕收、丝织情况。当时浙江督抚等官员为祈求蚕作
丝绸业兴隆,重修东园巷机神庙,并立先蚕殿、碑,遗迹至今尚存(在今东园巷小
学内)。上机神庙地处市中心,附近茶坊酒肆林立,作为全市机坊主的交易中心,
最为热闹。因此,至今仍有“闹市口”之称。 &&&&&&&& 九、“头顶天,脚踏边” &&&&&&&&这是从前杭州的一句俗语,意思就是头上要戴“天章”帽子,脚上要穿“
边福茂”鞋子,这是杭州鞋帽业所产的两家名牌产品。 &&&&&&&&边福茂创业者名边春象,鞋匠出身。清道光年间,他在下城五老巷口茶店
门口设一鞋摊,给人革+尚鞋和订做鞋,由于手艺精良,不少顾客慕名而来。不久
,他积资将茶店盘进,开设鞋店,店名“福茂”。边福茂制鞋,技术上总结出“宽
蹬一字平,穷腰富后跟”的制鞋十字经验,赢得顾客信誉。 &&&&&&&& 杭州帽业最负盛名的当推“天章”,始业于清光绪年间,前店后场,自制
自销,以“瓜皮帽”和“毡帽”起家。民国16年(1927年)以后,随着市场形势变化
,逐步向“呢帽”、“皮帽”、“童帽”等时新式样转移。 && && && && && && &&
第三节 商业&&&& && &&&&&&&&&&一、东菜西鱼南柴北米 &&&&&&&&&&这句民间谚语,始于南宋。据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记载:“杭州四门
谣: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后来,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一书中
注释说:“车驾临安,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西门则引湖水入城中,以小舟
散给坊市。严陵、富春之柴,聚于江下,由南门而入。苏湖米,则来自北关。”直
至清末民初,杭州城郊的这种经济布局仍未变化。城东庆春门外一片菜园,农民习
惯种蔬菜,供应城市。城西涌金、钱塘门外是西湖,饮水全靠六井和西河(现已筑
防空通道的浣纱河)引西湖淡水人城。同时,西湖亦产鱼,日供城市。城南风山门
外,从钱塘江水运来的木材,都聚集江干,然后运送人城。城北武林门外,来自苏
州、湖州的粮船,都集中湖墅米市巷一带。“金江干,银湖墅”,这是民间对“南
柴北米”的具体形象的美称。货源盛时,江干钱塘江上,从开(化)港、衢港、下港
、桐港运来的上江二十多个县的木材,均集中这里,木排连天,金黄一片。湖墅十
里长街,来自杭嘉湖粮船经江南运河集中于此,米行堆满米屯,犹似银山座座。&& &&&&&&&&&&&& 二、“五杭四昌” &&&&&&&& 这是旧时对杭州商界名店名产的民间俗称。清时,杭州大街小巷布满大小
店铺。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产自销、工商合一的店铺;前门开店,后设工场作坊,技艺世代
相传,十分重视商品质量和信誉,涌现许多名店名产。如杭扇、杭剪、杭线、杭粉
、杭烟,即所谓“五杭”。《杭俗遗风》载:“扇店推芳风馆为首,其余则张子元
、顾升泰、朱敏时等;线店推张允升为首,其余则胡开泰、张大森、鼎隆昌等;粉
店推裘鼎聚为首,其余则关玉山、金建候等;烟店推达昌为首,其余则陈四海、迎
丰、天润、天隆、玉润等;剪刀店则推张小全(泉)一家而已。” &&&&&&&& 另一类是纯商业性店铺。有专营某一种商品的专业商店,也有经营数种商
品的综合商店。著名的有称为“四昌”的四家大南货店,即顾德昌、胡宏昌、胡日
昌和冯仁昌。 &&&&&&&& 三、杭州老字号 &&&&&&&&这是指杭州历史上在工商界年代悠久而享有一定声誉的名厂名店。杭州的
老字号,首推创设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的张小泉剪刀厂的前身张小泉近记剪号,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为了发展这些名厂名店老字号的经营特色,如今已恢复
原来牌号的有都锦生丝织厂、云裳丝织厂、张小泉剪刀厂、孔凤春化妆品厂、胡庆
余堂制药厂、民生药厂、王星记扇厂以及张允升百货商店、颐香斋食品商店、邵芝
岩笔庄、边福茂鞋店、万隆腌腊商店、广合顺皮革鞋料商店、方裕和南北货商店、
采芝斋食品商店等。 &&&&&&&& 四、行会、公会 &&&&&&&& 行会,是旧社会中民间同行业的传统组织形式,有手工业行会和商业行会
等。行会订有“行规”,定期聚会,先是在茶肆中,如南宋《都城纪胜》“茶坊”
载:“又有一等(茶坊)专是诸行借工卖伎人(手工业者)会聚行老处,谓之市头。”
行会组织,历代在名称上有所不同,明清时,不称行会,而称“公所”、“会馆”
等,民国以后,又改称为“同业公会”。 &&&&&&&& 杭州市各商业公会,都约定俗成的订有同行规约。主要内容有:(一)凡商
业欲开新店或分店,须向公会领取会员证方准营业;(二)凡同业应交纳公会月费,
按月照交不准拖欠;&&(三)凡非加入本同业公会的会员,不准兼售、专营本业货物
,以清界限;&&(四)凡同业行家不准兼理店铺营业,店铺不准兼理行家营业;(五
)凡新开同业商店须离原有老店左右前后各十间门面,方准开店营业。各商业公会
集会地点,大都选定在各业祖师神庙,定期聚会,还分春秋两季祭祀各业祖师。 &&&&&&&& 五、行&&帮 &&&&&&&& 行帮是民间同行业或地域性的传统行会组织。以行业相称的,如山货帮、
药材帮、皮货帮等;以地域相称的,如广帮、川帮、宁绍帮、扬州帮。各行帮在杭
州经营各有特色,如宁绍帮经营金银首饰,宁波帮还经营水产海鲜,徽州帮经营茶
、漆、典当等,理发、浴室业多为扬州帮,打铁补锅多为义乌帮,泥水木匠多为东
阳帮,等等。这些行帮在杭州都设有同乡会、同乡会馆等,以加强本籍人的团结,
互相帮助解决在外地经商的困难。 &&&&&&&& 各行帮都订有规程章则,有“业规”、“帮规”、“会章”、“公议条规
”等不同名称。手工业的行规,一般规定原料的分配、产品的价格、雇工的待遇、
师徒关系等。商业的行规,一般规定同业关系、销售限制、经营管理办法等。 &&&&&&&& 六、会&&馆 &&&&&&&& 大致有行业联络型和同乡联络型两类,或两者兼有。会馆设有董事会,日
常由董事长主持其事。 &&&&&&&&行业联络型会馆,主要是同行之间作为交流信息、接洽贸易、商议事务的
场所。民国初年,据《旅杭纪略》调查,主要会馆有书业(在吴山)、米业、箔业(
在湖墅)、柴业、木业、茶业(在江干)、钱业、衣业(在柳翠井巷)、绸业(在银洞桥
)、丝业、机业(在艮山门)、药业、烟业(在望仙桥河下)、典业(在忠孝巷)、布业
(在布市巷)、酒业(在下板儿巷)、扇业(在下兴忠巷)等。这类同业会馆中,如绸业
、木业、盐业、蚕业等,还办有子弟学校,以及资助贫病等公益、慈善事业。经费
由所属各商行分担及热心人士赞助。后来发展成为各种同业公会。会馆一般有较宽
敞的房屋,布置优美雅致。&&&&&&&&&&&&&&同乡联络型会馆,因杭城为省会、商业中心,同乡会馆林立,如幽冀(在
荐桥)、山东(在新开弄)、湖南(在三元坊)、楚北(在金刚寺巷)、安徽(在柴垛桥)
、福建(在羊市街)、云贵(在抚宁巷口)、两广(在十五奎巷)、山陕甘肃(在管米山
)、江宁(在木场巷)、常州(在吴山赵公祠)、余姚(在许衙巷)、江西(在武林门)等
。这类会馆主要以某一地区、某些行业的人为主,既同乡又同业,如安徽会馆以旅
杭典当朝奉为主,金华会馆以旅杭木匠、泥水匠和成衣业为多,宁绍会馆以金银业
、烟酒业等居多。平时,除按期举行同乡会外,还帮助外来杭州的同乡安排膳宿,
解决特殊困难,同乡客死异地则代为丧葬,有的还兼有殡葬停柩的性质,以便集中
运回故土安葬。每逢岁时节日,同乡会办有团聚活动。 &&&&&&&& 七、行商行贩 &&&&&&&& 专门指城市里设行摆摊,专门从事收购、贩卖日常生活和各类土特产的经
纪商人。杭州的行商,在市内大街小巷设有各种商行,诸如米行、茶行、鱼行、柴
炭行、砖瓦行、木材行等,这些行商除自己下乡收购外,也为各地来杭农家外销木
材、茶叶、稻米、鱼鲜等土特产,以收取佣金、回扣。 &&&&&&&& 行贩以收购日常生活用品,再转手贩卖为生。主要分摊位行贩和桩头行贩
两类,杭州人俗称他们为“坐山老虎”。《杭俗遗风》叙述:坐山老虎者,菜市中
之行贩也。凡摆菜摊于人之店铺门前,他人不敢占其分毫地位者,名坐山老虎,价
既昂,口又凶,惯欺生客,故以老虎名之。其实,不仅仅菜市中之行贩,其他行贩
也多大秤进小秤出,欺行霸市,都可称为“坐山老虎”。桩头行贩,一般多有店面
,并雇有帮手,其货物多从商行或批发价进得,亦有与农户挂钩成批收购,如蔬菜
、水果等直接到产地论亩包产收取,多售给团体单位老买主,成批进出,不做零星
小买卖。 &&&&&&&& 八、青龙吉利 &&&&&&&& 杭州商业界春节期间辞旧迎新,有不少传统习俗。 &&&&&&&& 除夕夜,商店都要在财神堂上吊串“纸元宝”,意为财神送宝。钱柜上则
贴财神菩萨图像,贴上“一本万利”等吉利红纸条。秤尾要扎上红线,秤钩要吊只
“纸元宝”。招牌上还要挂上神马,称为“青龙吉利”。夜半封门,先放“封门炮
”,祭门神,然后将门关上,以写有“封门大吉”字样长红纸两条,交叉斜贴门上
,随以红皮甘蔗两支倚门,称为“戤门甘蔗”,取甜福倚门的意思。此外,各商家
店铺都有摆“分岁酒”的风俗,亦叫“吃岁饭”、“吃年夜饭”,宴请店内掌柜、
管帐、跑街、店员等。管帐必须随带当年帐目清单,俗称“红单”,向老板汇报。
席间,老板亲自执壶,为一年辛苦的职工斟酒。酒毕,都要吃一碗“油菜汁水年糕
汤”,意思是来年油水好,赚钱多。如果辞退职工,只要把席上的菜肴鱼尾巴朝向
他,那位职工一见自明,当晚即卷铺盖,黯然离店。 &&&&&&&& 大年初一,各商店虽不营业,但必晨起开门,燃放“开门炮”,并以红纸
一条,书写“元旦书红,万事亨通”,“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语,贴于店堂上
,以图一年吉利。 &&&&&&&& 九、争接青龙 &&&&&&&& 杭州各商家十分重视元宵节,上灯前,各商店铺肆都要在门前张灯结彩。
十二日上灯,清晨要请职工吃汤团,十八日落灯,晚上则吃年糕。所谓“上灯圆儿
落灯糕”。&& &&&&&&&& 元宵期间,商家都有“争接青龙”的风俗。杭俗:元月十二日,各龙灯都
要到吴山龙王庙参赛,挂红点睛,俗称“龙灯开光”。随后,各路龙灯,飞舞下山
,分别到大街小巷、富商巨贾家去舞龙灯、开利市。各店家为了“接青龙”都要争
相迎人。舞龙者则高举龙头,在招牌上兜一圈,然后,绕着厅堂、店铺,盘旋飞舞
一番。有的舞龙者,还边舞龙灯,边吟吉利词,如:“天下太平万年长,青龙飞舞
到店堂;一祝店家生意好,财源茂盛达三江;二祝店上多利市,生意兴隆四海旺;
三祝东家身健康,多子多孙财满堂。”唱得店主高高兴兴,赐予香烛、点心和酒资
红包后,才离去。也有的店家因付给的酒资太少,得罪了舞龙者,舞龙者如将龙灯
倒退而出,俗称:“倒拔龙”,意为诅咒店家一年生意不利。 &&&&&&&& 十、喜接财神 &&&&&&&& 年初一到年初四,除茶坊、酒肆、杂货店等俗称“长生店”的商号照常开
业外,一般都要到年初五接过财神,才开门营业。 &&&&&&&& 年初五为“财神日”,亦叫“五谷财神日”。此日祭仪隆重,祭品习惯用
猪、羊、鸡、鹅、鱼等。猪用猪头,称为“利市”,旁边摆一猪心和猪尾巴;羊摆
羊头,中设一刀羊肉,表示用了“全猪全羊”。鸡鹅都要雄的,意思是鸡啼鹅叫,
闹猛兴旺。鱼,多用两条金红的活鲤鱼,用红纸遮眼,寓意鲤鱼跳龙门,吉庆如意
,有的还把供毕后的鲤鱼由两人去放生于江河之中,以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
茂盛达三江”的彩头。 &&&&&&&& 各商店对新年第一个顾客登门,十分礼重,有敬奉“元宝茶”的风俗,即
在茶水中放上两枚青果或金桔,认为开年头一桩生意顺利,全年生意就会顺顺流流
。 &&&&&&&& 十一、青龙招牌 &&&&&&&& 又称“青龙匾”,为旧时民间传统的商业广告形式。清末民初,杭城各行
各业商铺店肆,虽各有自己的营业范围和经营特色,但是店堂的格局,大都相类似
。即一个当街的曲尺形柜台,临街一面的柜台上,陈列着商店的主要商品;另一面
柜台,则为向顾客营业的场所,柜台的里端,大都竖着一块“青龙招牌”,长方形
,黑底金字,题的大都是名家书写的正楷大字,而因行业不同,有的说明商品的道
地正宗,有的说明所经营商品的历史渊源,如: &&&&&&&& 酒店多题“太白遗风”、“刘伶停车”、“杜康佳酿”等; &&&&&&&& 米行多题“食为民天”; &&&&&&&& 水果店多题“南北果品”、“四时鲜果”等; &&&&&&&& 酱园店多题“调和鼎鼐”; &&&&&&&& 锡箔庄多题“洪武遗风”; &&&&&&&& 亦有的“青龙招牌”上,题有“童叟无欺”、“戒欺”等,以标明商店的
道德规范。&&&& &&&&&&&&&&十二、市&&声&&&& &&&&&&&& 市声叫卖,是古时商业宣传最原始的习俗,也是杭州市商业传统的民俗标
志。市声主要是那些从事交易的小行商、小摊贩,为使顾客了解自己所经营的商品
,用口头语言或物品作出的各种表示。 &&&&&&&& 杭州市声,南宋已有。《梦粱录》、《都城纪胜》等记载,南宋艺人已有
市声社组织,专门模仿各地叫卖声的表演。传袭至今,杭州独脚戏还保留有“各地
小贩”这一传统节目,绘声绘色,逗人发噱。 &&&&&&&& 杭州市声有两种,一种是叫卖声,一种是代声。叫卖声是直接说明所售商
品的口头宣传,内容带有极大的宣传性和诱惑性,形式上多有节奏性和音乐性。杭
州的叫卖声,丰富多采,四季都有,&&日夜不分。如春季,姑娘们沿街挨门吟卖的
卖花声:“嗳嗳兰花!”夏季街头的叫卖西瓜声:“嗳十勾儿来卖十个,金子黄糖
卖十个!”秋天则一片卖糖炒栗子、炒白果的叫卖声:如“嗳!现炒玉白果,香又香
来糯又糯,一个铜板买十颗!”冬天则沿街或挨门挨户有“磨剪刀铲厨刀!”的吆喝
声。&&&& &&&&&&&& 市声中的代声,是以其他物器声音代替叫卖的一种方式。从前,除个别以
洋号洋鼓吹打外,大多数采用打击声。如摇小鼓,表示破布换糖;打钹表示修补破
锅;敲梆,是卖馄饨的信号;摇串铃,是走方郎中的声音。 &&&&&&&& 十三、幌&&子 &&&&&&&& 这是杭州旧式商店的营业标志,是用来招引顾客的市招。南宋时,杭州酒
店门前,常用竿挂一块布,称为“酒旗”、“酒帘”或“望子”。以后各店家都在
自己店铺前悬挂一种表示自己商店性质的标志,称为“幌子”。这种幌子随着多年
的应用逐渐趋向统一,成为社会公认的商业标志。 &&&&&&&& 幌子的式样、色彩和制作质料是丰富多采的。形式及纹饰随店铺的性质、
经营商品的不同而异。大致可分“文字幌”、“形象幌”、“实物幌”、“象征幌
”四类。文字幌用木板制成长方形、正方形,两面涂以黑漆,文字少而精,一目了
然,如杭州旧时,有的酱园写“酱”,当店写“当”等等。形象幌是用所售商品的
模型形象作幌子,如旧时杭州有的中草药铺常画一只葫芦,表示出售中草药。实物
幌即采用所售商品作为幌子,也就是说卖什么挂什么,如有的扇子店以大折扇做为
幌子,鞋子店做一只大皮鞋。象征幌,即采用商店的象征物,日久天长约定成俗:
理发店,都用红、白、蓝三色组成螺旋形灯柱,作为象征性标志,一望而知是理发
店; &&&&&&&& 十四、市&&语 &&&&&&&&&& 俗称“行话”。这是都市社会各行各业特有的语言习俗现象。 &&&&&&&& 诸行市语,历史悠久,南宋以来,杭州都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笔记文献中,都见有当时杭州都市时代
特征的市语、行话。&&&&&&&&&&&& 市语、行话,因各行各业而不同。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
委巷丛谈》说:“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行,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
等语也。”清代翟灏《通俗编》卷三十八《识余》曾辑录清时杭州各行关于数目字
的市语多种,如: &&&&&&&& 米行:则一子,二力,三削,四类,五香,六竹,七才,八发,九丁,十
足; &&&&&&&& 丝行:则一岳,二卓,三南,四长,五人,六龙,七青,八豁,九底; &&&&&&&& 绸绫行:则一叉,二计,三沙,四子,五固,六羽,七落,八米,九各,
十汤; &&&&&&&& 钱行:则一田,二伊,三寸,四水,五丁,六木,七才,八戈,九成。 &&&&&&&& 市话有的流传至今,有的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异。如“敲竹杠”一语,目
前有的地方叫“斩一刀”,有的行业叫“杀猪”。 &&&&&&&&&& 十五、商店禁忌 &&&&&&&&&&旧时杭州各商家店铺,禁忌甚多。如店员在店堂门口不可打呵欠、伸懒
腰、手托门枋等,认为这些会把生意赶跑。店员站柜台,背不可朝外,背朝外为大
忌,对顾客不礼貌。扫店堂,只能往里扫,不可往外扫,称谓金银财宝扫进门。如
肉店卖猪头要称“卖利市”,烧猪头要称“烧利市”。药店习规更严,逢年初进货
,须进“胖大海”和“大莲子”,取大发大利的意思;学徒进店,先拣“万金枝”
、“金银花”和“金斗”,取意黄金银子,也有拣“柏仁”的,因“柏仁”似米粒
,培养徒工细心办事的作风;说话也常以药名讨彩头,如“连翘”称“和合”,“
红毛大戟”称“大吉”,“贝母”称“元宝贝”,“桔络”称“福禄”等等。药店
店员还忌嗅药,送药要说送补药,否则认为是触其霉头。 &&&& &&
第一节 饮食&&&& && &&&&&&&&一、主&&食 &&&&&&&&杭州为“鱼米之乡”。原始先民吃谷米习俗历史久远。南宋,杭州人口骤
增,谷米消费更大。当时,北关门外已形成米市,遍布米行、米铺。《梦粱录》载
:每日街市食米,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皆需之铺家。一般勤俭人家,都习惯吃
早籼,俗称“尖米”,烧制的米饭,虽粗硬,但能耐饥,价亦便宜。富裕之户,以
吃晚粳为主,俗称“晚米”,米饭较香软。逢年过节,也吃糯米和面食品。 &&&&&&&& 城市居民一般一日三餐(二干一稀),郊区农户农忙季节一日五餐。烧煮干
饭,淘米三次,加水烧煮,并习惯铺以饭娘(冷饭),既节约粮食,又能使饭松软,
烧至水干,然后焖熟。饭店、食堂以竹笼蒸饭。蒸法先将米水浸三、四小时,加水
烧至米化,然后捞到蒸笼上蒸,蒸至米粒柔而无核,便可食用,柔软喷香。饭铺出
售,每碗堆如塔尖,俗称“门板饭”、“驼半碗”。另一蒸法,即将米淘净,放在
钵头或碗内,加水蒸熟,便于分食。稀饭习惯有两种做法:一是将隔夜饭,加水烧
滚,杭州人称为“泡饭”,夏令早餐,都习惯吃泡饭。童谣说:“冷饭头儿茶泡泡
,霉干菜儿过一吊”,意思是泡饭过霉干菜。二是用米煮粥,亦可加绿豆、豌豆、
红枣烧制成粥,可作夏令点心食用。 &&&&&&&& 二、蒸谷米 &&&&&&&& 杭州有吃蒸谷米食俗。蒸谷米是将稻谷用蒸笼蒸熟以后再晒干,经砻、舂
后食用,所以也称“熟米”。该米胀性好,易保藏,食后也易消化,对老年人尤适
宜。蒸谷米传说是吴越相争时,吴国要越国献优良稻种,越国大臣文种献计,将种
谷蒸熟后再送给吴国。结果吴国人种了,都不出秧苗,造成大荒年,民心大乱,越
国趁机灭了吴国。越国臣民大喜,以余下的蒸谷,加工成米,食之示庆。从此相沿
成吃蒸谷米习俗。 &&&&&&&& 三、糯&&米 &&&&&&&& 杭州民间喜吃糯米,特别是岁时节日。年节,除打年糕外,都要以糯米包
粽子。除夕家宴,或宴请客人,席上必有莲子、枣子、瓜子、核桃、细沙做成的八
宝糯米饭和甜点心。清明吃青糯米团子。五月端午,民间也有包粽子、吃粽子食俗
。八月十五,民间都要以南瓜烧熟后,去皮加糯米,烧南瓜糯米饭吃。 &&&&&&&& 平常日子,糕团食品店也经常出售糯米烧卖、糯米团子、甜酒酿、猪油细
沙汤团等等。 &&&&&&&& 四、年&&糕 &&&&&&&& 杭州每逢年节,民间都有吃年糕的食俗,这是借年糕谐音,取其“年高”
、“年年高”的意思。民间吃年糕还有纪念伍子胥的说法。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命
伍子胥建造城池。城建成后,他对左右部将说:我去世后,如果吴国遭难,人民饥
苦无着,你们可在东门下掘土数尺,民饥可救。后来,伍子胥遭谗身亡,越国乘势
进攻吴国。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灾难,民不聊生,饥民遍野,众人在危难中忽然想起
伍子胥生前说过的话,于是拆砖挖城,竟发现基砖是用糯米作成的。众人喜悦,蒸
食充饥,缓和了饥荒。后人为纪念伍子胥备战备荒之功绩,每年过年都要做年糕来
纪念他。 &&&&&&&& 杭州人过年,还要将年糕做成元宝、如意、十二生肖等形状,作为请年菩
萨供祭的礼馍。春节期间,杭州“颐香斋”还专门供应百果年糕、脂油年糕等风味
年糕,作为送礼佳品。 &&&&&&&& 五、杭菜流派 &&&&&&&& 杭州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中“浙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南宋建都杭州,当时的饮食烹饪技艺,已达到鼎盛时期。杭州菜就在此基
础上,集前代饮食发展之大成,扬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盛之优势,吸收北方的烹饪
技艺,融合西湖胜迹的文采风貌,“南料北烹”、“口味交融”,形成自己独特的
风味,成为江南菜中独树一帜而富有古都风格的“京杭菜肴”。 &&&&&&&& 正宗杭菜由于烹饪风格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原分为“湖上帮”和“城里帮
”两种不同的流派。“湖”派重视原料的鲜、活、嫩,以鱼、虾、时令蔬菜为主,
讲究刀工,口味清鲜,突出本味。代表名菜有西湖醋鱼、清炖甲鱼、春笋鱼+步鱼
、生炒鳝片、火丁蚕豆、莼菜汤、满台跳(醉虾)等。“城”派用料以肉类、蔬菜为
主,菜肴粗中有细,注重“鲜咸合一”,经济实惠,以鱼头豆腐、咸件儿、咸肉春
笋、豆豉鱼、三虾豆腐、荷叶粉蒸肉等为它的代表名菜。 &&&&&&&& 六、西湖醋鱼 &&&&&&&& 西湖醋鱼,民间俗称西湖醋溜鱼,是杭州传统名菜之一。 &&&&&&&& 西湖醋鱼的历史,得从八百多年前南宋杭州的“宋嫂鱼羹”说起。据说北
宋末年,金兵入侵,康王赵构南逃,建都临安。当时有一妇人,人称宋五嫂,不甘
受入侵者统治,也同小叔从北地逃来临安,在西湖边以捕鱼为生,勉强度日。一次
,小叔淋了暴雨得病卧床不起,五嫂正在为小叔煮鱼烧蛋以进补身体,不料官兵前
来抓壮丁建造皇宫,宋嫂向官兵求情别抓卧床不起的小叔,不慎碰翻了灶上的酒醋
瓶,等官兵走后,锅中的鱼蛋已煮成羹状,但小叔吃着却觉得异常鲜美,胃口大开
,很快恢复健康。此后,邻里仿作,成了家常美味鱼羹。后来南宋孝宗皇帝游西湖
时曾召见宋五嫂,经品尝鱼羹亦大为赞赏,御赏重金,并赐酒旗为幌,准此独家烹
鱼羹、沽官酒。“宋嫂鱼羹”经不断改进提高,成为鱼肴中之名菜。创业于清道光
年间的楼外楼菜馆继承这道名菜,创新成鲜嫩酸甜、有蟹肉滋味的“西湖醋鱼”,
并以“京人宋嫂首创,西湖第一珍馐”加以宣传,成为杭州名菜之首。&&&&&&&&&&&&&&七、东坡肉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之一。相传北宋元祐年间,苏东坡第二次出任杭州
地方官,见西湖久不疏浚,葑草蔓生,已失去蓄泄作用。遂发动数万民工疏浚西湖
,筑堤灌田,造福人民。完工之日,全城百姓杀猪煮酒,奉献给苏太守。苏东坡坚
辞不受,但感到盛情难却,想出一个主意,命厨师将送来的肉切成小块,“慢着火
,少着水”烧好,连酒一起送给民工。厨师误以为酒肉一起烧,结果烧出的肉,特
别香醇味美,别致可口。苏东坡面对西湖,与民工同吃。民工们就把这美味的肉叫
“东坡肉”。 &&&& “东坡肉”,在杭州已流传八百多年,以天香楼烹制的“东坡肉”最负盛名。 &&&&&&&&&&&&八、南乳肉 &&&&&&&&&&南乳肉以五花条肉调以红腐乳卤汁焖制而成。民间称它为“一品南乳肉
”。传说南宋衰败,元兵大举南侵,当时权相贾似道独揽朝政,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朝野对他的误国祸民,怨声载道,恨之入骨。因此,民间将贾似道的一品官衔名
移到家乡菜南乳肉上,用以表达对贾似道寝皮食肉的心头之恨。所谓“权相误国唾
千古,乡菜传世称一品”。从此,“一品南乳肉”也成为道地的杭城名菜佳肴。 &&&&&&&& 九、叫化童鸡 &&&&&&&&&&“叫化童鸡”,是杭州天香楼等杭菜馆最早推出的传统风味佳肴,已有四
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是“叫化子”偷了鸡,一时没有锅子烧,就用泥土将毛鸡连头
带脚糊成一团,拾柴火把鸡煨熟,就地一摔,焦土崩碎,鸡毛随焦土剥落,就成香
喷喷的“叫化鸡”。 &&&&&&&&“叫化鸡”,因它奇味特佳,经历代厨师在烹饪上不断改进,现以“叫化
童鸡”、“叫化八宝鸡”等名称,成为江浙一带传统名菜。 &&&&&&&& 十、清蒸鲥鱼 &&&&&&&&&&鲥鱼为江海回游的名贵鱼。明、清时,钱塘江至富春江水域春夏之交第
一批捕得的鲥鱼,必须先送官府,始准继续捕捉,民间也有以鲥鱼上江早,作为丰
年的征兆。相传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到富春江寻访隐居江边的严子陵
时,曾品尝鲥鱼,称赞此鱼味美。 &&&&&&&&&&十一、龙井虾仁 &&&&&&&&“龙井虾仁”的发源地,是辛亥革命后在灵隐开设的“天外天”菜馆。“
天外天”地处西子湖边和龙井茶产地,所以,虾仁选用西湖里产的鲜活大虾现剥;
茶叶选用清明前后采摘的龙井嫩茶。 &&&&&&&& 此菜取料讲究,清鲜味美,虾仁玉白、鲜嫩,茶叶碧绿、清香,色泽雅丽
,风味独特。 &&&&&&&& 十二、鱼头豆腐 &&&&&&&&“鱼头豆腐”相传为清乾隆皇帝“御封珍馐”:一天乾隆皇帝微服游吴山
,突遇暴雨,挨饿半日,下山后人一小饭铺求食。当时菜已售完,主人只得将吃剩
的半只鱼头凑上块豆腐同烧,勉强成碗。谁知乾隆是头遭儿挨饿,狼吞虎咽,饱吃
一顿,只觉胜过御膳宫宴,回京后常要御厨烧鱼头豆腐,但总感到不及杭州那一餐
味美。后来乾隆再次来杭就重赏御封,并题“皇饭儿”三字。从此,小店生意兴隆
,扩大店面,取名“王润兴”。“鱼头豆腐”,经济实惠,烧制简便,至今已成为
杭州家庭日常食用佳肴。 &&&&&&&& 十三、太和鸭子 &&&&&&&& 太和鸭子是杭州太和园酒家以自己店号命名的创新菜肴。太和园创建于民
国15年(1926年),当时6名厨师合股开办,因北京故宫有一座太和殿,殿内有六根
蟠龙金柱直抵殿顶,而他们也正好六人,便取名“太和”。 &&&&&& “太和鸭子”,选用活鸭现宰,用酒代水,将鸭子和煸过的蒜、葱、姜同时
焖烤,烤熟后再在鸭子表面抹上酱酒。因其原汁原味,香酥可口,油而不腻,成为
杭州名菜佳肴。&&&& &&&&&&&&十四、文龙酱鸭 &&&&&&&& 文龙酱鸭,为杭州酱鸭中享有盛誉的传统腌制佳肴。在洪如嵩补辑的《杭
俗遗风》记载:“酱鸭一味,以杭城绍酒店所制者为佳。每岁八九月间,各酒肆皆
自制酱鸭,多者数百,少者亦百余。然要以文龙酒店所制为独步。该酒店开设于清
波桥侧,远自申江亦有来购者,一过冬至,即销售一空。凡老居杭城及嗜中物者,
类皆知之。” &&&&&&&& 如今,文龙酱鸭早已名存实亡,代之而起的是“天香楼”菜馆等的杭州酱
鸭。 &&&&&&&& 十五、西湖莼菜汤 &&&&&&&& 西湖莼菜汤,原名“鸡火莼菜汤”。 &&&&&&&& 莼菜,为西湖著名特产之一。叶片显椭圆形,呈暗绿色,嫩茎和叶背部都
有胶状透明物质。在历史上,以“三潭印月”莼菜最为著名。此菜滑嫩清香,营养
丰富。 &&&&&&&& 十六、素&&食 &&&&&&&& 杭州历来寺院众多,素食影响民间。南宋作为京城的杭州,出现了不少素
菜馆、素食面店,当时供应的素菜已十分丰富,《梦粱录》上列举有夺真鸡、两熟
鱼、假炙鸭、假羊时件、假煎白肠等上百个品种。素面有笋辣面、三鲜面等等。 &&&&&&&& 清末民初,西湖四周素菜馆不下几十家。除天竺、灵隐、虎跑、净慈、六
和塔各寺院、房头办有斋堂、素食店外,市区著名素食店有功德林、素春斋、素香
斋、素馨斋四家。功德林历史悠久,为标准素食处。民国17年(1928年)7月13日,
著名文学家鲁迅来杭曾应友人邀请,在功德林晚餐,连平时反对素菜荤名的鲁迅,
面对杭州一些著名素菜也大感兴趣。尤对“清炖笋干尖”一菜,鲁迅大为欣赏。后
面三家有“三素斋”之称誉,为杭城道地素菜馆。 &&&&&&&& 现在,市区素食行业有素春斋和灵隐斋堂两家。至今已有七十年历史的素
春斋,集寺院、宫廷、民间素肴于一厨,素料荤做,以荤托素,味可乱真。 &&&&&&&& 十七、片儿川面 &&&&&&&&&&片儿川面是杭州奎元馆老店历史上最具名声的面点之一。相传片儿川面
,还是奎元馆初创时小面店的看家面,清时全省到杭州来赶考的各地读书人很多,
店主为招徕这些读书人的生意,就以雪里蕻菜、笋片、猪肉片烧制成的大众化面专
门供应外地穷苦书生。有一次,一位年轻秀才来吃面,只要一碗阳春面,店主见他
眉清目秀,家境贫寒,特赠送他一碗片儿川面,外送三只茶叶蛋,祝他连中三元。
后来,这位秀才中了贡土,放榜之日,特到店里向店主致谢,因小面店尚没有招牌
,就提笔写了“奎元馆”三字。从此,奎元馆的片儿川面名声大振,食客盈门。 &&&&&&&& 奎元馆的片儿川烹调与众不同,要先将笋片、肉片与雪菜用沸水氽煮,再
加人工手制的面条烧煮而成。因“氽”与“川”同音,“片儿氽”就叫成“片儿川
”。 &&&&&&&& 十八、西施舌 &&&&&&&& 西施舌,又叫“兰花舌”,是杭州传统的风味小吃。这个小吃所以称为“
西施舌”或“兰花舌”,就是因为它形如舌头,清香甜润,使人联想到西施的娇美
和兰花的馨香。 &&&&&&&&“西施舌”先用水磨粉作成皮子,裹入枣泥、白糖、板油、核桃肉、金桔
脯、糖佛手、青梅、红瓜、糖桂花、瓜子等馅料,放入舌形模具揿压成形。不论汤
煮或油炸,都美味可口。 &&&&&&&&&&十九、幸福双 &&&&&&&&&&幸福双,是杭州家喻户晓的传统名点。由杭州著名老店知味馆创制,系
一种油包类点心。“幸福双”的豆沙馅,采用赤豆制成,用赤豆假借“红豆”,取
“红豆生南国,粒粒皆相思”的诗意。馅中配有“百果”。一般都是配对供应,象
征未来幸福成双的美好意愿。 &&&&&&&& 二十、猫耳朵 &&&&&&&& 猫耳朵是著名的杭州传统小吃。它是用拇指捏成一只只类似猫耳朵形状的
“麦疙瘩”,故名。 &&&&&& “猫耳朵”,本是清官的御膳小吃。70多年前,杭州知味馆的点心师傅,仿
照御膳制法,精选杭州地方出产的各种名贵配料,调制而成佳味。风味别致,十分
清口开胃。 &&&&&&&& 二十一、吴山酥油饼 &&&&&&&&吴山酥油饼是杭州传统名点,至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号称“吴山第一点
”。 &&&&&&&&吴山酥油饼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说源于宋初问世的名点“大救驾”,后
南宋迁都杭州,世人为借故讽政,便仿制“大救驾”,希望南宋朝廷记住开国的艰
难,不要丧权辱国。此点以吴山所制最为有名,故得“吴山酥油饼”的美名。二说
起名于北宋苏东坡。当时,苏东坡任杭州知州,一天公余兴浓,身披蓑衣,脚着芒
履,冒雨游吴山,见众人争购油饼,也买几只,解下酒葫芦,坐在野花丛中,品尝
起来。觉得此饼香脆松口,味道特佳。问店家有何美名?店家回答:“山野小吃,
无什么美名”。苏东坡细观此饼,一层层、一丝丝,像身上蓑衣一样,便随口说道
:“好,既无雅名,就叫它蓑衣饼吧!”因为,苏东坡为此饼取名,从此,吴山“
蓑衣饼”,生意兴隆,声名远扬。因为,“蓑衣饼”与“酥油饼”,字音相谐,又
加此饼本身又油又酥,后来就改称为“酥油饼”。 &&&&&&&& 二十二、桂花鲜栗羹 &&&&&& “桂花鲜栗羹”,是一道有浓厚杭州地方特色的时令名点。相传,唐明皇时
,有一个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把大地照得晶亮。月中嫦娥见到杭州西湖的迷人景
色,禁不住翩翩起舞,震得月中“天香桂子落纷纷”。半夜时分,杭州灵隐寺的德
明和尚正在积善厨中烧栗子粥,见有无数芳香扑鼻的小颗粒飘落粥中。清晨,众僧
吃了这种粥,都说特别好吃。德明师父便把散落在寺院中的桂子拾起来种在对面山
上。第二年中秋节就成树开花了。这座山就叫“月桂峰”。从此,桂花在杭州西湖
落户繁殖。而桂花栗子羹粥,经不断改进,配以著名的西湖藕粉,便成了现在的“
桂花鲜栗羹”。 &&&&&&&& 二十三、朝&&糕 &&&&&&&& 朝糕是杭州民间传统的早点糕饼。这种朝糕,据说原是专供上早朝官员吃
的糕点,起源于南宋。后来,传人民间,因这些糕点都在早上当点心食用,故沿用
“朝糕”之名。 &&&&&&&& 杭州制作的朝糕,大都以米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果品、调料,品种有:
黄条糕、水晶糕、薄荷糕、绿豆糕、豌豆糕、茯苓糕、松花团子等十余种。以颐香
斋、五味和等百年老店制作的朝糕最负盛名。朝糕除在店面门市外,还有零售小摊
小贩,提篮顶盘,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到处叫卖。旧时,每天清晨,“颐香斋条
头糕!”“黄条糕,水晶糕,薄荷糕,茯苓糕!”乡音声声,悦耳动听。 &&&&&&&&&&二十四、油炸桧 &&&&&&&& 油炸桧是杭州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民间传说:南宋年间,民族英雄岳飞
被卖国贼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以“莫须有”罪名害死于风波亭后,杭州百姓个个愤
恨不平。那时,在秦桧每天上朝经过的望仙桥畔有家油煎饼小店,一天,店主王二
又见秦桧坐轿而来,他随手抓起两个面疙瘩,捏成两个形似秦桧夫妇的面人,背对
背地粘在一起,丢进滚油锅去炸。一面炸,一面高喊:“大家来看‘油炸桧’罗!
”消息传开,人人赶来观看,还都想吃一吃“油炸桧”。老百姓当初吃“油炸桧”
是为了解解恨,但一吃味道不错,吃的人越来越多。从此,“油炸桧”便传遍全国
各地,成为大众食品。后来为了方便,“油炸桧”不做成人形,而用两根面条一绞
,人油锅一炸而成,俗称“油条”。 &&&&&&&& 二十五、葱包桧儿 &&&&&& “ 葱包桧儿”是杭州特有风味的传统小吃。传说望仙桥畔王二油煎饼店炸
“油炸桧”出了名,一时众起仿效,油炸桧店林立杭城。王二有时炸多了,一下子
卖不出去,冷了又软又韧,味道不佳,更无人买。他对秦桧夫妇的心头之恨,还愤
愤难平,就将冷油炸桧在热锅一烤,把烤熟的油炸桧同葱段卷入拌着甜面酱的春饼
里,再用铁板压烤,烤到表皮呈金黄色,油炸桧“吱吱”发叫,王二方才解恨,他
拿起来一吃,觉葱香可口,便取名叫“葱包桧儿”,一直流传至今。 &&&&&&&&&&二十六、宓大昌旱烟 &&&&&&&& 宓大昌旱烟,旧时曾被称为驰名全国的“杭烟”鼻祖。 &&&&&&&& 宓大昌创始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在外国卷烟侵人中国市场以前,吸烟
者习惯用长烟管吸旱烟。宓大昌业主为保证烟丝质量,远至广东南雄、江西广丰,
近至萧山四邻,而以新昌为重点设庄收购烟叶。采购时有专业师傅评级定价,以在
大伏天受过日露的烟叶为上乘,购进存放三年,越陈越好。制烟时自有一套传统程
序。 &&&&&&&& 宓大昌旱烟有十多个品种,以元奇、呈奇为主要产品,市场广阔,远销到
新疆、云南及东北各省。 &&&&&&&& 抗战胜利至解放前后,名为“杭烟”的宓大昌旱烟,终被行销广泛的卷烟
所逐步取代。 &&&&&&&& 二十七、茱萸酒&&菊花酒&&屠苏酒 &&&&&&&& 农历九月,气候初寒,制茱萸酒,饮之可以御寒、健身,俗传可“辟邪”
,南宋已盛行杭州民间,《梦粱录》记载:“今世人(于重阳节)以菊花、茱萸,浮
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如今,茱萸酒俗已废,而
以菊花制酒,市上尚有出售,名称为“菊花酒”。 &&&&&&&&&&饮屠苏酒也为古代杭州岁时饮食风俗,相传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家人团
聚,都要饮屠苏酒,以除邪气,避瘟疫,祈一年平安。屠苏为药名,其方用大黄、
椒、桔梗、桂心、防风、白术、虎杖、乌头等八种中药合而为剂,名“屠苏散”,
除夕用以调酒,称“屠苏酒”。饮时,年幼者先饮,老者后饮,全家共饮,可去病
消灾。 &&&&&&&& 二十八、龙井茶叶虎跑水 &&&&&&&& 龙井因茶而驰名中外,虎跑以泉饮誉古今,虎跑泉水泡沏的龙井绿茶,色
青味甘,清香醇厚,历来被誉为西湖“双绝”:“饮之舌根尽留芳,香馨整日回九
肠”。因此,“龙井茶叶虎跑水”,成为杭州一句著名民谚。 &&&&&&&& 二十九、七家茶&&元宝茶 &&&&&&&& 七家茶为杭州茶乡饮茶习俗,相传起源于南宋,至今尚流传西湖茶乡。每
逢立夏之日,新茶上市,茶乡家家烹煮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糕点,馈送亲友比
邻,以象征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 &&&&&&&& 春节民间有敬元宝茶习俗。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至亲好友,相互往来
,恭贺新喜。讲究的人家,首先敬一杯元宝茶,在茶中加两颗青橄榄,或金桔,以
取新春吉利的意思。饮茶而佐以橄榄、金桔,清脆可口,茶味更香。 &&&&&&&&&&三十、婚礼敬茶 &&&&&&&&&&茶在民间旧式婚礼中,自始至终都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茶树长成后必然
开花结籽,所以,民间订婚时,男方以馈赠茶叶为礼,加上其他饰物和糖果包等等
,称为“下茶”,有预祝生男育女的含意。在新娘的嫁妆中,一般都陪嫁有八角式
的锡制茶瓶,供贮藏茶叶之用。结婚行礼后,新郎新娘的长辈行拜见礼时,除向长
辈三叩首外,还要献上香茗,作为一种尊敬的象征;长辈要摸出红纸包的拜见钱,
放在茶盘上,仪式才算结束。当晚,还有闹新房时的敬茶。婚后第三天,新娘还要
在喜娘的陪伴下,挨户向四邻敬茶。 &&&& &&
第二节 居住&&&& && &&&&&&&& 一、瓦&&房 &&&&&&&& 旧时,杭州郊区多茅草房,城区的瓦房也大多简陋。杭州民间的瓦房是用
“汉瓦”(弧形小瓦)覆盖。一般瓦片下不铺东西,仅以明瓦开一排天窗,以便屋内
照明,俗称“清盖瓦”。富裕人家在瓦下铺以篾片,或做天花板,以防灰尘降落。 &&&&&&&&&& 杭州民间盖瓦房,房顶上瓦的行数,十分讲究。都喜用单数,恶用双数。
据说木工始祖鲁班,乳名“双”,为避其讳,盖瓦也不能成“双”。50年代以来,
杭州民间始出现一批用机制大片瓦(俗称“洋瓦”)盖顶的瓦房。 &&&&&&&& 二、墙门住宅 &&&&&&&& 墙门住宅大都有石库大门,外筑封护墙,组成院落。中轴线建有轿厅、客
厅;两翼建内厅、花厅、边厅;厅前为天井、厢房、下房。花厅前叠山砌池,栽名
树佳花,布置清雅,为宅内园囿。厅后植竹,观赏实用。少者一进,多者三进、五
进、七进。各进有廊、弄贯通,进与进之间有封护墙相隔,可防火防盗。建筑构件
以木、砖、石,并有雕刻装饰。此类墙门住宅,大都建于明清之际。著名的如岳官
巷四号的吴宅,清呤巷王宅,元宝街的胡宅等,已成为杭州市著名的古建筑。 &&&&&&&& 墙门住宅大都采取传统的座北朝南的建屋风俗,使整座住宅有充分向阳取
暖的条件。杭谚说:“有钱不住东西屋,冬不暖来夏不凉。” &&&&&&&& 三、庄园别墅 &&&&&&&& 早在南宋,杭州环湖已有私人花园。元明清以来,地主官僚占湖划地,围
地建园之风甚盛,可谓:“十里湖光十里笆,编笆都是富豪家”。清末民初,杭州
著名的庄园别墅,有苏堤映波、锁澜二桥间的小万柳堂,俗称蒋庄;花港观鱼旁的
高庄;西里湖卧龙桥畔的汾阳别墅,一名“宋庄”;亦称“郭庄”;丁家山的康有
为别墅,俗称康庄等等。甚至连犹太商人哈同,亦在平湖秋月旁筑起“哈同花园”
。 &&&&&&&&&&此类庄园别墅,除有园林绿地,还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如晚清粤人
刘学询建筑在西里湖丁家山前隐秀桥西的“水竹居”,俗称刘庄,占地36公顷。背
山濒水,环境幽静。庄园建筑豪华,陈设古朴别致,为西湖第一名园。这些庄园别
墅解放后经重新修建后大都已作为园林胜境对外开放。 &&&&&&&& 四、建屋风俗 &&&&&&&& 杭州民间视建造房屋为人生一件大事,关系到家庭兴旺和子孙昌盛。整个
建房过程中,民间有选地、选材、选日、立柱、上梁、落成、庆贺等习俗。 &&&&&&&& 杭州民间旧时建屋最重视上梁,盛行一套喜庆、隆重的上梁仪式。上梁吉
日选定后,诸亲好友都要送礼庆贺,并且出力帮工。 &&&&&&&& 上梁开始时,燃放“高升”、“百子”爆竹,山区还有放铳、敲锣鼓的。
正梁钉有红绸布,随着大梁缓缓而上,泥木作头师傅先唱《上梁歌》,正梁敲进两
边榫头时,再唱《酒浇梁歌》,随着吟唱《抛梁歌》。梁上长串鞭炮燃放,下面鼓
乐齐奏,四周围观群众蜂拥而上,争抢梁上抛下来的馒头。 &&&&&&&& 上好正梁,接着钉椽子、盖瓦片。 &&&&&&&& 上梁这天晚餐,新屋内要摆“上梁酒”,主家除给作头师傅以“上梁红包
”外,还得按桌向工匠、帮工及贺客们一一劝酒道谢,分送“上梁元宝”,还要给
附近四邻分送“上梁元宝”。 &&&&&&&& 建房仪式,以“请鲁班”和“过新屋”作为结束。 &&&&&&&& 五、建屋厌胜和禁忌 &&&&&&&& 杭州民间建屋过程中,还有种种厌胜和禁忌习俗: &&&&&& “泰山石敢当”厌胜习俗。吴越民间建房时,常常要在房屋墙脚竖上一块“
泰山石敢当”的石刻碑碣。竖“泰山石敢当”,是一种原始先民对山、石信仰崇拜
的残留遗风,世代传承,给人们带来所向无敌、战胜邪恶的一种心灵上的信心和力
量。 &&&&&& “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厌胜习俗。吴越民间凡盖新房建新屋,上梁仪式
时,有的地方用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大吉大利”。将它贴在梁上,以求平安。 &&&&&&&& “太岁头上禁动土”禁忌风俗。吴越民间旧时风水家选择新屋地基时,常常
有—句禁忌口头禅:“太岁头上不能动土”。方士术数家将太岁所在方位视作凶方
。民间又将“太岁”演变为物化的凶神,认为建造新房动土时从地中掘到的“肉块
”(一种菌类植物),就是凶神“太岁”。以为见到这太岁主大凶,往往会使主家家
破人亡,天长日久,自然而然成了“太岁头上不能动土”的禁忌习俗。&&&&&&&&&&“筑墙忌哭声”的禁忌习俗。吴越民间造屋筑墙最禁忌听到哭声,特别是
女人朝墙哭。如果哪户人家开工筑墙时,听到女人的哭声,不管当天雇多少工,要
花多少工钱,一定要停工,以后另选黄道吉日再行开工。如果已筑起墙,听到女人
哭,还必须将筑好的墙推倒,以后重新再筑。这与“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有关
。 &&&&&&&& 六、迁居风俗 &&&&&&&& 旧时迁居新屋前,必须择吉日前去掸尘、打扫,有的住房需刷白或糊墙纸
。迁居之时,首先搬迁之物,都有传统规定。第一批搬人者为发篮、梯子、节节高
、万年青、吉祥草和柴米等。发篮,为杭州竹制土篮,糊以彩纸,篮中贮头发等物
,悬于厅堂庭柱之顶角,取兴旺发达的意思。梯子,杭州俗称“步步高”;晒衣用
的多枝桠竹竿,杭州俗称“节节高”,都取节节高升的意思。万年青、吉祥草各两
盆,置于堂前画桌左右,意为吉祥如意,万年常青。直柴和大米两担,亦取柴米富
裕的意思。&&&&&&&&&& 接着,移神堂和祖宗堂于正屋之高处或厅堂左边上方。祖宗堂、神堂迁入
后,便搬家具、箱笼、杂物。最后,选择吉日良辰,全家老小才搬人,主人需坐轿
,以朱漆盘恭奉神牌和祖宗神主,手持香三枝。虽在白天,亦须请人以灯笼、火把
为前导。全家齐集新宅后,预先有亲友迎之人屋,并以灯烛导之登楼,彼此不交一
语,取俗谚“闷声大发财”之意。然后,饮糖茶一杯下楼,这时亲友才齐声祝贺。
当天设宴,称谓“乔迁喜酒”。亲友均需送贺礼,有的送绸缎贺轴,上书“乔迁之
喜”四个金字。此风始自南宋,《梦粱录》称“乔迁酒”为“暖房”,认为是“睦
邻之义”。 && && && && && && &&
第三节 交通工具&&&& && &&&&&&&&&&一、花&&轿 &&&&&&&& 结婚喜庆时,专供新娘乘坐的轿子,大都向彩结行租用。杭州花轿十分讲
究,连顶高约一丈上下,周围均用红绸,扎结各样凤鸟牡丹花卉,四角挂琉璃连珠
灯,下坠大红绣球。夜间则添换四面玻璃灯,每面可燃烛十支,连顶及四周可以点
烛一百多支,光辉灿烂,十分耀目。抬花轿的轿夫也习惯穿红扎绿,腰系红绸带。 &&&&&&&&&&&&&&&&二、轿&&埠 &&&&&&&&&&清末民初,杭州著名的大轿埠有72家,各埠均有当官值班。其余小埠,
遍及全市和风景区,有110处。小轿埠均由大轿埠管辖。轿夫除官府的轿班、豪富
商贾私人雇用轿夫外,其余一律划分地区归轿埠管理。轿夫大都是世代相传的劳苦
贫民,落埠须出一笔落埠钱。每个轿埠均设竹筒一个,中放竹签,上书轿夫姓名。
有来雇轿者,可以抽签叫签,以分前后,避免抢生意。抽中之签,放置筒外,轮完
为止。所得酬金,轿埠抽一成,如以多报少,查获者须罚唱堂会一夜、全埠轿夫草
鞋各一双,所以,无人敢作弊。 &&&&&&&& 三、骡&&马 &&&&&&&& 以骡马作交通工具,杭州也有悠久历史。《古乐府》“苏小小”一诗载: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骑马游湖,古已有之。清末民初,杭州清波门、武
林门一带均设有马棚,专门经营骡马租借业务,供行人代步。每到春三月西湖香市
季节,马棚主都牵骡马到涌金门、清波门去赶香市,租给游人。这种骡马经过专门
训练,行走稳妥,而且识途,既可省游人徒步之苦,也可作旅游的向导。 &&&&&&&& 四、人力车 &&&&&&&& 人力车,俗称“黄包车”,又称“洋车”。清末在杭州流行,辛亥革命后
,兴建马路,由高大铁木轮改为胶皮轮,在没有公共汽车前,成为民间最普通的交
通工具。车夫大都由轿夫转业改行,每天向车行租车。车行有行规,除先交押金和
找保人外,每天须交车租,按四六或三七拆帐。政府对人力车管理也严,各街道有
指定停车处,车费以站计,不得乱收费。车夫还需穿蓝色背心号衣,不得沿途争揽
来客,不得酒后拉车等等,犯者需罚款处理。 &&&&&&&&&&五、货&&船 &&&&&&&&&&旧时杭州货船有大、中、小各种。大的都用木帆船,一般有一至三支桅
杆,顺风时可张帆行驶。大货船大都装运砖瓦、沙石料,前(后)舱为住家,一家男
女老小生活在船上。中货船大都装运大米、食盐,小货船装运蔬菜、水果等。这些
货船,来自金华、兰溪、衢州一带的,俗称上江船;来自苏州、扬州一带的,俗称
江北船,因为操这种货船的大都为苏北人。这批货船一般都从运河或钱塘江转入城
内中河、东河各集散码头。如砖瓦、沙石集散拱宸桥,木材集散在江干,大米集散
在米市巷,食盐集散在盐桥,蔬菜、水果、海鲜集散在菜市桥一带。各码头都有接
待货船和客商的坐商、货栈。 &&&&&&&& 六、渔&&船 &&&&&&&& 旧时世世代代在钱塘江、运河和西湖上捕鱼为生的渔民大都以渔船为家。
有的以网捕捞,有的以鹭鹚鸟捕鱼。下午捕到的鱼虾,次日早晨到江干望江门、湖
墅卖鱼桥鱼市场出售。上午捕到的鱼虾,亦有划着小鱼船,沿中河、东河叫卖。入
夜,渔船大都停泊在江干三廊庙、湖墅卖鱼桥以及西湖南北山一带。&& &&&&&&&& 七、香&&船 &&&&&&&&&&俗称烧香船,是嘉兴、湖州、苏州、无锡一带下路香客乘坐的快船、蓬
船的总称。每年西湖香汛,大都由香头组织本乡本村育桑养蚕农妇,集体来杭烧香
拜佛,以祈一年蚕花丰顺。西湖香汛,从农历正月底开始,到清明节止,最热闹期
间为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此时香船蜂拥杭城,一般都停泊松木场,多时可达千余
艘,少时亦有五六百艘。松木场各湖荡都有荡主,凡香船停泊,每日须交停泊费。 &&&&&& &&
第四节 器用&&&& && &&&&&&&&&&一、杭式家具 &&&&&&&& 杭州家具在造型艺术上博采众长,逐步形成“杭式家具”的独特风格。“
杭式家具”主要采用浮雕、悬雕、半悬雕及阳雕等传统工艺,选用红木、楠木,或
高级柚木、曲柳等薄木贴面,精心制作。 &&&&&&&& 旧时,富裕人家结婚时,卧房有“全踏步”大床,雕龙凿凤。床上图案,
一般有兰花、牡丹、菊花、梅花,象征一年四季鲜花盛开;遮枕花板浮雕荷、鱼、
福禄寿禧等,象征夫妻和睦、白头偕老。月洞门旁边有十八只抽斗,可放糕食、水
果、糖、扇、手炉、草纸等。床边有马桶箱、踏脚板。此外还有三层三门黑漆雕花
大橱、箱柜、带镜梳妆台等。客厅,有画桌、八仙桌、太师椅、茶几等。 &&&&&&&&二、锡&&器 &&&&&&&&杭州民间俗称“ 鑞器”。清末民初,杭城富裕人家都习惯用传统的锡器。
城内有锡制作坊,专门浇铸制作各种传统锡器: &&&&&&&&锡制茶叶罐,杭俗喜用锡制茶叶罐,装盛茶叶不会变质,能保持原有香味
。形状有四方长形、六角圆形。 &&&&&&&& 锡制酒壶,杭俗喜庆节日宴会都用锡制酒壶,可放在热水中暖酒,并能较
长久保持酒温。 &&&&&&&& 锡制祭器,旧时富裕人家都藏有一套锡制祭器,杭俗喜庆婚丧、祭神祭祖
都要用锡制蜡烛台,平日放在厅堂的画桌中间作装饰用。考究的大型锡制蜡烛台,
上面浇铸出盘龙飞凤。相配的锡制香炉,为镂空狮子戏绣球。除锡制烛台、香炉外
,还有高脚盘、低脚盘两种,一套二十只,农历除夕祝福时使用,装盛干鲜果品。 &&&&&&&&&&&&其他如中药店等,亦都有传统的锡制大型丹散膏丸容器。 &&&&&&&&&& 三、拐&&杖 &&&&&&&&&&杭州拐杖十分著名,既是旅游西湖爬山涉水的“伴侣”,也可作为“杭
州一日游”的纪念品。杭州制作的拐杖,做工精细,刻意翻新,传统品种有: &&&&&&&& 野生山藤制作的虬龙拐。通体如虬龙盘曲,古趣盎然。 &&&&&&&& 竹节拐。用杉木加工成竹节状,拐面绘有西湖风景,轻巧耐用。 &&&&&&&& 龙头、猴头、马头拐。用香樟和果木拼接而成,坚固结实。拐头用樟木雕
刻动物头像,表情生动,装饰性强,手握舒适。&& &&&&&&&& 金龙雕、孔雀雕拐杖。拐杖全身雕成一条龙或者一只孔雀,采用变形手法
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 半圆雕贴拐杖。在乌黑发亮的拐杖上贴上木质本色的仕女、动物、花鸟半
圆雕,雕贴点缀的拐杖,别有风味。 &&&&&&&& 装配杖。是一种可以拆卸的携带方便的手杖,用铜、铁、合金铝做配件,
分两段、三段组成,柄上嵌龙镶凤,用时装配,携带方便。 &&&& &&
第五节 卫生医药&&&& && &&&&&&&& 一、掸&&尘 &&&&&&&&掸尘,亦称“扫尘”,为杭州民间岁时打扫卫生习俗。南宋吴自牧《梦粱
录》称:“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
,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当时掸尘时间在除夕,以
后演变为一般多在十二月二十以后,各家即择历书上宜于扫舍宇之日,进行扫除,
房屋多者,分期打扫。民国钟毓龙《说杭州》记载:“杭俗谓之掸尘。扎竹枝为大
帚,承之以竿,屋角檐隙,无不加以扫除;桌椅杂物,无不加以洗涤,预备过年。
”竹帚用后,在谢灶及请年祗时作送神引火之用,烧时爆裂有声,亦为送旧迎新之
意。至今已衍变为每年春节前的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成了新的卫生风
尚。 &&&&&&&& 二、除五毒 &&&&&&&& 除五毒是杭州民间节日传统卫生习俗。一般都在夏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举行
。是日,常用艾叶、菖蒲、蒜头插挂门窗上,在墙角、床下等处撒石灰,以驱除虫
毒。从前,郊区农村妇女还要剪出“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蜘蛛)葫芦形
窗花,贴在窗上、墙上以厌胜辟邪。 &&&&&&&& 三、雄黄酒 &&&&&&&& 杭谚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于此日将蒲根切细、晒干,
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亦有单独用雄黄浸酒者,故名“雄黄酒”。民间认为雄黄
酒可以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同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
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
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平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人家,
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 四、挂香袋儿 &&&&&&&& 香袋儿,又称“香囊”,为民间端午节日佩挂的小巧饰物。南宋周密《武
林旧事》“端午”就有宫廷分赐五色香囊的记载。端午前,妇女多以色彩鲜艳的丝
织物缝制成圆形、菱形、三角形、鸡心形,甚至生肖动物形、小孩形等,内装香料
或雄黄,分赠男女儿童佩戴,用以辟邪。除家人自制外,市场上亦有人专门赶制香
袋儿,供端午节日销售。 &&&&&&&& 除香袋儿外,民间还有挂“五毒索儿”、“五毒扇”的。钟毓龙《说杭州
》记载:“以红绿线制成图形,盘虎、蛇、蝎、蜘蛛、蜈蚣等于上,系于小儿之臂
,名‘五毒索儿’,即古之长命缕也。”“又用小扇,画蛇、虎等五物,名曰五毒
扇,皆取以毒制毒之义。” &&&&&&&&五、六月六沐浴 &&&&&&&&杭谚有“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之说。时届六月,天气渐热,民间习
惯此日多为小儿洗浴,妇女沐发。此外,民间还有在此日曝衣晒霉,曝书防蠹的习
惯。&&&& &&&&&&&& 六、槿树叶洗发 &&&&&&&& 槿树叶洗发为杭州民间传统卫生习俗。相传天上织女每逢七月七日要用槿
树叶洗头发,因而青丝乌黑,光洁美观。杭州妇女每于七月七日一早,就到井边打
水,把已采摘的槿叶捣碎滤汁,浸在水里,调成胶水状,然后洗头,当晚要向织女
乞巧。据此,民间又称七月七日为“洗头节”。 &&&&&&&& 七、施医施药 &&&&&&&& 施医施药是杭州民间一种优良风俗。早在北宋苏东坡守杭时,就开办惠民
局、安乐坊,专门收纳贫苦罹病百姓,给予免费医治。民国时,洪如嵩在《杭俗遗
风》补辑中记载:“杭州施医局,通计城乡内外,不下十余处,有完全慈善性质者
,有慈善而兼营业者。完全慈善性质者,如同善堂、普济堂、劝善局,皆病人往诊
,不取分文。局中所聘内外科医生,亦一时知名之士,遇春日,则施种牛痘,亦不
收费。此外,或收号金,或收药费,均无一定。” &&&&&&&& 八、中药六大家. &&&&&&&& 杭州胡庆余堂、叶种德堂、万承志堂、方回春堂、张同泰国药号、泰山堂
,都是清时开设的中药老店,素有中药六大家之称。以上六家不仅年号古老,而且
丹散膏丸俱全,各有特色。如胡庆余堂从古今四百多个验方中,研究试制出十四大
类中成药,因选料精良,配制认真,药效优良,西湖香市期间,来自农村的香客,
慕名采购,营业十分兴旺。 &&&&&&&& 九、中药行 &&&&&&&& 杭州是浙江省中药材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省中药材收购、加工、
转销的中心。如杭白芷、杭荆芥、杭白菊等,都是浙江省传统道地药材。杭州中药
材行业,据民国37年(1948年)统计达151家,如集中在望仙桥河一带的就有恒丰、
三慎、义成、元大、阜泰、广生等十多家大药材行,一到药材收获季节,就派人分
赴省内外各产地去采购,并都设有仓库,贮藏药材。有的还有加工场,进行分拣、
加工、切削、捆扎,然后运销上海及东北各地中药店。 &&&&&&&& 十、草头郎中和草药店 &&&&&&&& 杭州有句俗谚:“草药一味,气死名医。”这说明民间草药有其特殊的治
疗功效。在旧社会,从业者被称为“草头郎中”、“走方郎中”,或摆地摊,或串
街走坊,也有开个草药铺,坐店应诊的,虽不能登大雅之堂,也不能和中药店里坐
堂的中医师平等相视,但草药价廉又有疗效,亦能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所接受。因
此,“草头郎中”亦受到一定的欢迎,有的还在民间颇有一定的声誉。 &&&&&&&& 十一、撮药、煎药、服药 &&&&&&&& 服用中药,民间有一套撮药、煎药、服药传统习俗。 &&&&&&&& 到药店去买药,俗称“撮药”。若途中要停留,到别人家去,撮来的药包
须悬挂在门外什么地方,不能携人人家门槛,否则认为将晦气带人别人家犯忌。双
方谈话时,要避免“药”字,而用“糖汤”代替。 &&&&&&&& 中药最好用瓦罐、炭火煎。煎好倒入碗内,碗口要盖上包药纸,横搁一筷
,用以避邪。一帖药服完后,药碗不洗,将它倒合着,直至将药全部服完才可洗碗
第一节 婚礼&&&& && &&&&&&&&一、说&&媒 &&&&&&&& 杭州民间婚礼,基本上沿袭南宋婚礼的习俗遗风。旧时男女婚配封建色彩
极浓,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请媒婆说合,叫做“穿婚”。男、女方问卜得吉“定帖”
后,男家择日备礼邀女家,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如女方中意,即以金钗插于
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之“压惊”。 &&&&&&&&二、订&&婚 &&&&&&&&正式结婚前的一种仪式,古称“缔姻”,又称“传红”。订婚这天,两家
都挂灯结彩,厅上供和合二仙神马,燃点红烛,邀请亲友吃订婚酒。 &&&&&&&& 三、行&&聘 &&&&&&&& 订婚后,男家要行聘,古称“纳征”,现在俗称“聘礼”、“财礼”,根
据男家情况,以送金银、绸缎为主。女家受聘,亦必有答礼,称为“回盘”。 &&&&&&&& 四、发&&奁 &&&&&&&& 结婚日期确定前一日要发奁,俗称“发嫁妆”。旧时,富裕大户嫁妆甚厚
。嫁妆先在家中布置陈列,何桌在先、何物在后,都有一定的格式。到了男家必须
照样陈列。最前面的嫁妆,必为子孙桶,桶内盛有红蛋、喜果各一包。女家嫁妆无
论如何丰富齐全,唯眠床必须男家准备。女方家长必须在棉被内放一些“花生”,
以讨“生儿育女”化生的吉利。 &&&&&&&&五、迎&&娶 &&&&&&&&婚礼的正日,俗称“拜堂”。早一日下午,花轿抬至男家大厅,晚间,百
烛齐燃,灯火辉煌,称为“亮轿”。女方早一日亦要备席请新娘,称为“辞家宴”
,俗称“别亲酒”。 &&&&&&&& 古俗,婚礼系昏礼,须晚间举行。杭俗大都在日间,拜堂之日,以巳午未
三时为多。花轿从男家出发,到女家后停在厅上。新娘由喜娘伴随着遍辞父母和家
属亲戚,然后,由一人执红烛,一人执红灯笼,引上花轿。花轿由四人杠抬,官宦
人家还可以鸣锣喝道。这也是浙江女子出嫁的特殊风俗,相传系南宋康王赵构为感
谢宁波女子救命之恩而特地封赠的“半副銮驾”。 &&&&&&&& 六、三朝回郎 &&&&&&&& 即新亲上门,就是女方亲属上男方去,旧时都要在结婚第三天举行。现在
男方习惯第二天就邀请女方父母及兄弟姐妹上门。旧时还有吃三道茶等礼节,现在
吃一餐新亲上门酒。婚后三天,新郎偕新娘一同回娘家,拜见岳父岳母,俗称“双
回郎”。旧时,新娘回娘家,多则住一月,少则七天,再由新郎接回家。 &&&&&&&& 五四运动后,知识界渐渐带头自由恋爱,文明结婚。近年来父母包办婚事
已经少有,但结婚讲排场习俗仍存。 && && && && && && &&
第二节 生育&&&& && &&&&&&&& 一、求&&子 &&&&&&&& 旧时,早在结婚之时,杭州就有种种生儿育女的口彩与祝愿。如在新房撒
喜果儿,即撒枣子、栗子、桂圆、莲子,预祝新娘早(枣)立(栗)贵(桂圆)子(莲子
);有的撒花生、红蛋,预祝新娘开花(花生)结果(红蛋);有的撒红枣、花生,预
祝新娘早早(红枣)花生(三男二女隔开生)。结婚十个月,便生男孩,俗称“元宝红
”,此子称为“花烛子”,全家老小喜庆,亲朋好友祝贺。结婚三年不育,婆媳就
到天竺灵隐向观音烧香求子。长期不育,婆家就要设法延医服药。 &&&&&&&& 二、孕妇禁忌 &&&&&&&& 妇女一旦怀孕,杭州俗称“有喜”,这期间有许多祖辈相传的禁忌和习俗
忌食:孕妇禁食生姜,以防生下子女为六指;禁食兔肉,以防孩子兔唇;忌食鸭子
,吃了鸭子,孩子会摇头;忌食腥辣,认为会使婴儿胎垢多。临产前忌食桂圆等补
食,认为吃了分娩难等等。 &&&&&&&& 避讳:孕妇不能伸手取高处物件;不能登高跳跃;不能跨越绳索,认为绳
索像胎儿脐带,跨后要缠身难产;不能满屁股坐板凳,否则胎位后坠形成难产等等
。 &&&&&&&& 以上种种孕妇禁忌和避讳,大部分属于封建迷信,但也有一部分是为保护
孕妇和胎儿健康,世代传承下来的良俗。&&&& &&&&&&&& 三、催生礼 &&&&&&&&&&产妇达月,产期将届,外婆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市箫山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