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家一个云南省哪个县人口最多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口和北京30岁以下人口比起来谁更多

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 钱岳 一席第576位讲者
我们为什么结婚
大家好,我叫钱岳。我是社会学博士,主要做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当助理教授。
首先我想说的是,非常遗憾,我的这个演讲是在一个异性恋为主的框架下讲的,我觉得还有很长的平权之路需要走,希望以后同性恋的人士也可以和我们有一样的选择结婚或者不结婚的权利。
说到结婚,大家可能最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结婚?美国社会学家Andrew J. Cherlin曾在他的一篇论文里讨论了这个问题。基于美国的历史研究来看,美国婚姻意义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婚姻是以制度化婚姻为主。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结了婚之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才可以生孩子、养孩子,婚外性行为或者未婚生育都是不被认可的。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婚姻逐渐从一种制度化的关系变成了一种陪伴式的关系。这个时候,人们强调的是夫妻双方不仅要是彼此的恋人,也应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人们对婚姻的这种期待在以前制度化的关系下是不存在的。
近几十年来,这种陪伴式的婚姻在美国也渐渐地失去主导地位。因为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和男性一样在外工作、赚钱养家,这个时候,当人们评估我到底对我的婚姻满不满意的时候,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在婚姻里面有没有成长,他们的想法、感受有没有在婚姻中得以表达。所以这时候的婚姻就从陪伴式变成了个人化婚姻。
个人化婚姻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成长。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展成一个独立有成就感的自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你的配偶或者家庭牺牲你自己。
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大家被长辈逼婚的时候,如果你反问长辈,为什么要结婚呢?他们不会给你梳理婚姻意义的变化,他们会说,因为大家都结婚了呀。
首先不说别人结不结婚应不应该左右我们的选择,我今天就带着大家退一步来想一想,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这里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一些亚洲国家及地区,30到34岁女性中从未结过婚的人的比例。蓝色的柱子是1970年的数据,红色的是2010年的数据。我把中国大陆的数据先遮起来了,大家可以先猜一猜,我稍后再揭晓谜底。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红色的柱子远远地高于蓝色的柱子,这表示从1970年到2010年,30到34岁女性中的未婚比例已经大大地增加了。举个例子来说吧,中国台湾地区在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女性中只有2%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的时候,这一比例接近40%。
类似的,我们可以看一下韩国。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女性中大概只有1%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的时候,这一比例也增加到接近30%。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红色的柱子都非常地高,这表明目前来说,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女性推迟结婚甚至不结婚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
大家肯定心里很焦虑,中国大陆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大跌眼镜吧?中国大陆的比例非常地低。我们可以看到,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的女性里面只有1%处于未婚状态,2010年这一比例也只有5%左右,基本上和印度尼西亚、印度差不多。
大家心里担心了,糟糕了、糟糕了,这是不是印证了长辈们说的,大家都结婚了?其实这里的数据是全国的数据,也就是说包括农村和城市地区。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今很多的年轻人都是生活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面。
所以为了今天的演讲,我特意去北京统计局的网站上面找到北京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做了一个类似的计算。我没有找到深圳的,是因为深圳统计局似乎没有提供这样的数据。
蓝颜色的柱子表示的是30到34岁北京男性的未婚比例,红色的柱子表示的是同年龄段女性的未婚比例。我们看到,在2010年的时候,30到34岁的人里面,在北京有17%的男性和12%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远远地高于全国平均值。
这里的数据是各个学历的人的一个平均值。未婚比例会不会在高学历的人里面更高呢?我就算了一个本科及以上的数据。
我们看到,2010年的时候,在北京30到34岁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里面,22%的男性处于未婚状态,18%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也就是说,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面,即使过了30岁,也还挺多人没结婚的。
在东亚社会,为什么有这么多高学历的女性不结婚?
我其实从二十六七岁就已经开始被各种长辈称为“剩女”,这也激发了我自己研究女性的学历和婚姻之间的关系。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两个我自己的研究来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不说中国,先看看美国的情况。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是在全世界都在发生的一个变化,有些西方国家甚至出现了女性的教育程度反超男性的情况。我这里给大家展示的是美国从1970年到2014年女性在高等学历获得者中的百分比,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本科学历,黑色的线是硕士,蓝色的线是博士。
我们可以看到,1970年的时候,在本科和硕士学历的获得者中,大概只有40%是女性,60%是男性;博士学历的获得者中只有10%是女性。到了2014年的时候,60%的硕士和本科学位是授予给女性;同年,博士学历的获得者中也有超过50%是女性。所以我们看到,在美国,高等学历的获得者中女性已经开始超越男性了。
我们知道,在中国,高学历女生的家长都很担心自己的女儿学历太高嫁不出去。那美国这样男女教育趋势的变化,难道会导致很多高学历的女性结不了婚吗?
有意思的是,美国很多的研究都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反而她们结婚的可能性越大。而且我们传统认为的丈夫应该比妻子学历高这样的婚配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我自己的一个研究,我比较了1980年和2010年左右结婚的美国夫妻,蓝色的线表示传统的丈夫学历高于妻子的夫妻,绿色的线是丈夫的学历等于妻子的学历,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我们认为比较少见的丈夫学历低于妻子学历的夫妻。
我们可以看一下,在美国最普遍的还是丈夫和妻子的学历是差不多的。1980年的时候,有24%的夫妻是属于丈夫比妻子的学历高,22%是妻子比丈夫的学历高。
但是到了2010年左右结婚的夫妻里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9%的夫妻是妻子比丈夫的学历高,只有15%的夫妻是丈夫比妻子的学历高。也就是说,美国的这个学历匹配的模式,已经从男高女低变成了女高男低。
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是个什么情况?我自己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面,我看了2000年到2008年中国城市地区初次结婚的情况,发现30岁以上的高学历女性确实比20多岁的高学历女性具有更低的结婚的可能性。
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高学历的男性结婚的时候,更可能与学历低的女性结婚。但是女性自己的择偶标准并没有随着年龄而出现太大的变化。
结合刚才看到的韩国、日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女性的未婚比例非常地高,我们就不禁地要问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在东亚社会里面,女性,特别是高学历女性,有这么多人不结婚?
人口学家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Marriage Package,我把它翻译成“婚姻包袱”。提出这个概念的论文它主要是用来解释日本的现象,但是我认为它也适用于其他的东亚社会,包括中国。
它主要是说在东亚或者日本的传统家庭里面,结婚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很多的事情被捆绑在了一起。一般来说就是结婚、生孩子、养孩子、照顾年迈的父母,这些都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婚姻就成为了一个包裹,甚至是一个包袱。
在日本传统的家庭里面,如果夫妻结婚之后想要浪迹天涯,或者说是脱离大家庭当丁克家庭,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会感受到很多的压力。而且很多时候当女性一旦做出结婚的决定了,就被期待着要以家庭为重。她们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并且要督促辅导、拼尽全力地帮助孩子取得学业的成功。
我们知道,现在女性在婚姻之外已经有了更多的机会了,但是在婚姻之内男性并没有相应地更多地去参与家务劳动或者抚养孩子。以前如果女性不结婚,可能她们也不会有很大的事业或者经济上的成就,但是现在,对很多亚洲女性而言,她们一旦结婚,可能意味着她们要放弃自己的事业或者机会。
这个时候,很多女性就会觉得婚姻对她们来说失去了吸引力,由于高学历的女性在这种具有传统的性别分工的婚姻中所获得的回报和效用越来越少,所以她们可能选择推迟或者放弃结婚。
但是在中国城市地区,很多人和媒体用“剩女”这样一个歧视性的语言来描述大龄未婚的高学历女性。剩女这一称谓忽略了女性选择何时结婚或者与谁结婚的自主意愿,因为这一部分女性很可能不是被剩下的,而是为了抵制中国婚姻中不平等的性别关系而做出的选择。
所以与其歧视性地称呼高学历的女性来贬低她们,与其通过社会压力去逼她们结婚生孩子,我觉得更有意义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地改变社会传统,如何制定完善社会政策,去支持婚姻之外的更多的家庭形式。
怎么才能减少离婚的风险呢?
说了这么多结婚,下面我就来说说离婚。
去年的时候我在上海做采访,采访了一个36岁的单身女性。
她跟我说,她说我爸爸妈妈已经不逼婚了,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还没结婚呢,我周围的同龄的小伙伴已经离婚了。她爸爸妈妈就觉得,喔,原来结婚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生活的变数还挺多的。
我是人口学家,所以我还是给大家先看数据。
这个是我从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上找到的数据,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每年的结婚登记数量,是以万为单位,蓝色的线是每年的离婚数量,也是以万为单位。
我们看到,对于结婚数量来说,从1985年的831万增加到了2016年的1143万,大概也就增加了37%、38%左右。我们再看一下蓝线,中国的离婚数量从1985年的46万增加到了2016年的416万,大概翻了8倍左右。
我还找到了北京和上海的数据。我们看到,在北京每年的离婚数量也是从1990年的1.47万上升到了2016年的10.58万,大概是增加了6倍左右。
上海是从1990年的1.64万增加到了2016年的8.26万,也是翻了大概4倍左右。
而且我们注意到,如果我们说结婚的趋势是平稳的、波动的,甚至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离婚近几年来是属于直线上升的状态。所以对于北京和上海来说,到了2016年的时候每年的离婚数已经快赶上每年的结婚数了。
大家可能就想,那怎么样才能减少离婚的风险呢?我就基于以往的研究给大家提供几点,供大家参考。
其实很多研究表明,很年轻的结婚年龄是预测离婚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年轻人往往对自己的认知不足,而且他们往往对自己未来另一半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有错误的预期。
而且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很多成年特征还没有显现,所以随着双方变成熟的过程,很难从一开始就选出一个和自己很适合的伴侣来。我自己回想一下从我没有读博士到现在,我觉得自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是我在年轻的时候可能预测不到的。
美国的研究其实发现推迟结婚是获得稳定婚姻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学者认为那些结婚比较晚的人通常比较成熟,而且较少地做出那些选择配偶上的错误判断,并且他们也更能够应对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当然这个研究是美国研究,我们在中国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可能还需要本土的研究。但是至少这个研究启示我们,与其着急踏入婚姻,不如先让自己变得成熟一点,弄清楚我是谁、我到底适合什么样的配偶,再做出婚姻的决定。
另外有研究认为婚姻的稳定程度在谈恋爱的时候就已经有征兆了。
结婚选我爱的人还是选爱我的人?这是大家都争论的一个话题,如果有选择的话。
一个持续14年的美国研究讨论了恋爱时男女双方对爱的程度、结婚可能性的分歧程度与日后他们离婚的关系。他们发现其实恋爱时双方爱的程度差不多,对感情的未来走向有着比较一致的预期,会提高日后婚姻的稳定性。
他们在解释研究结果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shared reality,共享现实。我们都知道很多人说爱情是盲目的,在恋爱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会极力地表现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有时候会自欺欺人,忽略对方的劣根性。
但是婚姻理论就比较实际了。我们说婚姻就是一个幻想破灭的过程,你在恋爱的时候瞎了眼产生的想法,一旦结婚了都会被更接近现实的感受所代替。
所以对于那些在恋爱的时候就对爱、对他们感情的走向有着比较一致的想法、预期和判断的夫妻来说,这些比较一致的想法为他们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那怎么样才能建立这种共享现实呢?情流感研究所(qingliugan.com )研究发现,花时间在一起并且能够坦诚地聊他们感情的情侣,他们更能够对自己的感情、对未来的发展形成比较一致的判断和体验。爱你的人,你爱的人,都不如爱得一致的人好。
我们知道人的想法、我们的经历以及感情本身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这种共享现实只有通过沟通来获得和维系,从而提高婚姻的稳定性。
如何让婚姻更美满?
说了离婚,下面我就来说一点积极的,如何让婚姻更美满?
这里要回到我们最开始谈的婚姻三阶段。
在制度化阶段的时期,婚姻主要满足的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比如说提供住所、提供食物,帮助我们免于外界的侵害。
到了陪伴式婚姻的阶段,由于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已经可以在婚姻之外获得了,所以夫妻们更多关注的是那些中层次的需求,比如说,爱、被爱、体验浪漫的激情。
到了个人化婚姻的阶段,人们想在婚姻中追求的是他们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比如说自我实现、表达自我,或者说是获得尊重等。
我们可以把为什么结婚和心理学上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起来。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把婚姻想象成登山。大家如果去过西藏的话都会知道,登的山越高会觉得呼吸越困难,每呼吸一口能够给我们供的氧气越少。
所以当我们想象,如果在婚姻中想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之山的顶端,那么我们为婚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越来越少地能够为婚姻供氧。
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妻子对丈夫的要求只是满足她的温饱,那么其实丈夫很容易满足这种不会因人而异的需求。
但是如果妻子要求的是丈夫能够满足她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人对自我实现的定义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丈夫花很多的时间去和自己的妻子交流,去倾听、去帮助她。
但是现代社会什么情况?
现代社会我们工作压力变大了,生孩子养孩子压力也很大,我们可能很少有时间能够在一起。我们常常说,夫妻之间最常见的相处模式就是坐在一起各自玩各自的手机。
一方面我们对婚姻的这种需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其实花更少的时间和伴侣去交流、去诉说自己比较个人化的需求。
简单来说,由于想要登到山顶本来就是越来越难的,但是我们反而越来越难认真地去呼吸,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现在在婚姻里面常常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下面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够减少这种在婚姻中的窒息感呢?
今年情人节的时候,美国著名的婚姻研究专家Stephanie Coontz在《纽约时报》上发了一篇文章,叫作《如何让婚姻更美满?像一个单身人士一样生活》。
她在文章里面写道:
随着人们推迟结婚、离婚率增加,还有平均寿命的延长,我们其实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婚姻之外度过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成功经营自己的单身生活。而且这种技能不仅是有益于那些没有结过婚的人,它对你的亲密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为什么呢?比如说有研究显示,很多人离婚丧偶了之后就觉得仿佛是世界末日了,其实这个时候经历了很多问题并非是由于婚姻结束,而是这一部分人曾经过度地依赖自己的配偶,于是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圈子,或者说是自力更生的能力。
研究发现,其实那些有着牢固友谊的单身老人,无论他们是否结过婚,他们都和已婚的人士一样幸福健康。
友谊还会有益于夫妻,比如说婚姻幸福的妻子在婚姻中遇到冲突,如果她们能够和好朋友讨论,并且重新看待这些婚姻的问题的话,她们通常会觉得和丈夫更亲近。
现代社会人们对配偶的期待要求太高了,总是希望一个人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但是其实“你是我的一切”并不是幸福婚姻的最佳配方。
我的好朋友、上海交通大学的沈洋教授在最近给“缪斯夫人”公众号供稿的一篇文章里面写道:
“我一直觉得爱情在当代社会被过分强调了,越是依赖越是相爱,失去的时候就越痛苦。即使白头偕老,最后的最后还是要一个人离世,或者一个人独自活着……与其强调如何获得爱情,更紧迫地是应该学习如何独处。”
这里我想说的是像单身一样生活,并不是要我们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说我们应该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能够和那些与我们能够互相帮助、沟通、理解的人建立很紧密的朋友关系。
这不仅会让你,而且也会让你的亲密关系都从中受益。
婚姻的未来在哪里?
最后的最后,社会变化这么快,社会学家能不能预测一下婚姻的未来在哪里?
美国从制度化婚姻转变到陪伴式婚姻,再到个人化婚姻,越来越多的人推迟结婚,甚至永远单身。
婚姻专家们开始倡导,不要期待配偶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要学会独处,并维系与其他朋友的关系。同时我们应该理解和接纳更多元的家庭形式。
美国学者曾经预测婚姻会逐渐消失。情流感研究所(qingliugan.com )但是一方面由于制度化的惯性,很多人仍然结婚,但是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其实婚姻根本没那么重要。
最后我想说,愿大家无论结婚与否,都能够积极、快乐、坦然地面对人生。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本世纪末中国人口降到6亿有多可怕【山东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63,030贴子:
本世纪末中国人口降到6亿有多可怕收藏
中国人口在2100年可能跌至6亿, 这意味着不到百年时间内,中国人口将减少一半。对于这一判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绝不可能。  黄文政认为这种反应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人口数量是指数变化的,而人们的直觉往往是线性的。用线性直觉去判断指数变化的趋势,自然会高估短期效应,低估长期效应,而且对长期效应的低估会远胜于对短期效应的高估。  人口变化是一个典型的慢性问题,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段,几乎看不到变化,但放在几十年乃至百年区间来看则是触目惊心。因此,人口政策最忌只看眼前,而是要从长计议,至少要前后各看百年以上。  黄文政提醒,中国人口正在接近峰值,而在峰值附近的一二十年,人口的上升和下降都会非常缓慢,这个特性更让人们难以认识到之后是雪崩式的衰减。  如何才能拨开人口总量的迷雾,看到人口未来变化的汹涌暗涛?多名人口学者建议要聚焦于每年出生人口的变化。中国目前每年出生人口不到1700万,在未来10年,中国处于生育旺盛期23-30岁的女性数量将萎缩40%以上,而中国生育率即便按1.5计算也只有更替水平2.2的68%。  “这两个因素叠加意味着在一代人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出生人口会降到700万以下。再放宽一些也就800万。即使到时生育率能够提升到更替水平,出生人口不再下降并且每个人都活100岁,总人口也不过8亿人。”黄文政说。  在提到本世纪末的人口减少时,郑真真还强调,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减少的是年轻人、新出生的人。这意味着,未来人口总量减少的同时,结构并没有优化,老龄化的挑战更加严峻。这一观点得到受访人口学者的一致认同。  根据易富贤的测算,中国20-64岁劳动力与65岁以上老人之比将从2015年的6.5下降到2030年的3.3、2050年的1.7、2100年的1.1,人口结构不断老化,经济活力持续下降,而这些反过来可能进一步抑制生育水平。  人口学者姚美雄判断,中国未来人口将呈现严重少子化叠加快速老龄化、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结构扭曲状态,这将导致劳动力供应减少、消费和创新能力减弱、养老压力加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这种论点忘记人均寿命增长的影响了,日本已经比中国提前进入老龄社会二十年了,人均生育率跟中国几乎一样低,但是因为寿命增加,直到现在人口还在缓慢增长。
经济已经慢慢走出人口红利了,要那么多人干嘛。一家一个孩子就行了。
日本总务省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日本人口数量已连续4年呈减少趋势,人口总数降至约1.27亿,创下15年来新低。其中,年满65岁者占人口总数超过四分之一近年来,日本人口“少子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令日本财政在养老金、医疗等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每年以1万亿日元的速度不断膨胀,连年累积的财政负担使得日本国债规模屡创新高。日本厚生劳动省6月6日发布的年度人口报告清晰地展现了目前日本人口问题的现状。按照现有趋势,到2048年日本人口将比现在萎缩22%。目前日本人的晚婚和不婚情况越来越严重,预计人口负增长情况可能还将持续数年。观察者网综合华尔街见闻网《日本2013人口负增长创纪录 50年后人口只剩8000万?先看看2013年的几个数据:6月6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最新完成的统计数字,显示日本去年人口负增长再创新高,减少接近24万。报告显示国内婴儿出生数为102.98万人,创下历史新低。而死亡人数减去出生人数的人口自然减少规模则达到23.86万人,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这显示出日本的人口减少速度进一步加快。报告显示,日本去年共有103万人出生,但有将近127万人死亡,这样人口的净增长为-24万。
中国如果十年前放开二胎就会好的多
一个骆驼瘦成马,是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不是骏马
感觉是好事。
六亿就怕一半是黑人和绿人
这些事有点远,我只想知道八零后独生子女们的父母都老了,当年承诺的政府来养老给个什么说法
(1)超低生育率使未来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由于过早的超低生育率,到2025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达到40岁,65岁以上人口超过14%,由“老龄化国家”变成“老年国家”,日本1994年老龄化达到这个水平时人均GDP已经超过美国, 但2025年中国人均GDP仍远低于美国,中国依旧比较穷。  到2028年,以65岁退休计算,中国退休年龄人口将高达近2800万,而此时进入劳动年龄人口仅1500万,中国劳动人口以洪流般的减少。与此同时, 2025年中国25~29岁最具消费活力和创新活 力的年轻人口将比2015年减少41%,房地产、汽车、家电等各产业将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和竞争力下降危机。此时,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基本完成,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将大幅衰减,像 日本一样进入一个又一个“失去的十年”。  (2)超低生育率导致未来中国“又老又穷”  在前期,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看似提高了人均GDP。但在后期,当父母退休后,一对夫妇仅生育一个孩子将大幅降低GDP增长潜力甚至降低人均GDP。对421家庭结构,当最大的一代退休时 ,劳动力一次性减少2/3或4/7!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劳动力减少2/3或4/7,将对家庭经济状况产生极大影响,很可能变穷。国家由家庭组成,家庭如此,国家必然也“又老又穷”。  伴随着年轻人口的飞速减少和未来劳动人口及总人口的大幅萎缩,中国各个产业不久后将依次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许多公司或发展不足或萎缩贬值或低价出售或破产倒闭,未来资产将 面临长期的价值相对或绝对的大幅度缩水。而这些财富的相对或绝对减少将远甚于未来人均GDP相对或绝对减少的幅度。超低生育率将使中国“变穷”!  (3)“社会抚养费”折腾新生孩子家庭  中国家庭不会因少生一两个孩子而变富裕,倒是常因为大额“超生”罚款(“社会抚养费”)把一些家庭罚穷了。而且,“超生”罚款来得不是时候,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不高,刚生孩子花费 大,还临时影响了工作和收入,再罚去3~10倍的年收入,让年轻父母怎样去投资孩子的质量?在低生育率的今天,若把这3~10倍年收入让家庭投资于孩子的营养、教育,培养好下一代,未 来民生压力更轻,经济社会更可持续发展,岂不更好?  多生孩子的父母,不仅自己抚养了孩子,还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纳税养活了政府,何来“社会抚养费”?政府有公平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社会抚养费”是没有公平性可言的。  多生孩子的家庭,为少年儿童相关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增添了内需、就业和间接纳税,为民族未来增添更多希望,为国家未来增添更多发展力量,为社会贡献更多人力资本和劳动者,为国家 未来增加纳税人,降低未来老龄化压力,增添未来社会活力,是对民族和国家的巨大贡献,政府应该补偿其“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否则就是对多生孩子父母的不公平,而“社会抚养费”更 是加重这种不公平。  (4)超低生育率会导致未来严重的养老危机  养老的实质工作人口养活不工作人口、年轻人养活老人,养老问题根本是老年人口比重大、年轻人口不足。一胎政策所导致的421家庭结构,将给未来中国带来沉重的养老压力。而失独家庭, 将因独子死亡而老无所依,人口政策每晚变一年就会给未来增加数以万计的失独老人。  笔者在《大国危途——民族兴衰与人口政策再思考》中指出,由于持续的低生育率,未来劳动力严重短缺,必定会造成物价大幅上涨和服务价格飞涨,让老年人手中的货币大幅贬值。由于持 续的低生育率,造成中国未来重老龄化,经济不景气,使老年人的养老投资大幅缩水。由于持续的低生育率,未来劳动人口比例大幅下降,养老空有制度而严重缺乏劳动力对其投入,社会化 养老方式处于低水平的濒临破产的运转,老人获得的养老资金将相对大幅减少。由于持续的低生育率造成未来劳动力大幅减少,财政收入增加困难,政府对医疗、养老等民生支出必定增长缓 慢或下滑,让老人生活更加凄凉。现在不改变人口政策,将有更多独生子女家庭和失独家庭面临养老危机。  (5)独生子女政策严重弱化中国军力  目前,中国新军人的绝大部分部是家庭“独苗”(家庭的独根香火)。如果现在中国恢复古代“独子免兵役”的传统,现在几乎很难招到多少新兵了,而且绝大部分是所谓的“超生”孩子。  现实表明独生子女新兵的意志并不坚定,不想经历高强度训练所带来的困难。这样的军队怎么战斗?父母和爷爷奶奶们又同意让这样的军队参加战斗吗?过去,中国军队战无不胜的一个隐秘 武器,乃在于兵员充足,战士士气高昂,纵使牺牲一个,家中还有众多兄弟姐妹扛起家庭责任,并且给长辈养老送终。无后顾之忧,自然视死如归。但现在,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一个青年军 人的牺牲,几乎等于断了全家未来希望。这样的军队,还有什么实际战斗力?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不是一个人口强国。”“因为我们的人口结构非常脆弱,独生子女兵比例很高,国防人力资源后继无人。想一想,到2050年 中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老年人口,那谁都敢欺负你。”  (6)继续独生子女政策将给未来增添大量光棍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具有“重男轻女”倾向,但惟独中国有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与国民通过自由生育要男孩的愿望严重矛盾,被迫导致胎儿性别鉴定,带来 严重的性别比失衡。目前中国性别比失衡高达120:100左右,未来五个男性中就有一个找不到老婆。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到2020年,中国将有1岁的男青年,而对应的适宜婚配的20~30岁的女青年只有8262万,男比女高出3300多万。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仅从 1991年到2010年这20年期间,累积新生男性比女性多5565万。现在人口政策每持续一天,一年增加130多万光棍,对应每天有3000女婴因政策原因而被迫流产掉!  (7)现行人口政策降低人口质量且人口逆淘汰  城市人口一般受教育水平更高,经济实力更强,且聪明、成功的人更多的流向城市,因此城市人可以更好的养育孩子。但现行人口政策规定城市人口只能生育一个孩子,是对中国人口的逆选 择,是在淘汰中国更优秀的人口。  独生子女政策严重破坏了政策的儿童成长环境,导致过度培养和溺爱,严重危害中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文化传承。同时,对“超生”妇女的追赶压迫,对新生“超生”家庭的巨额罚款,导 致缺陷婴儿大量增加,严重危害“超生”家庭孩子的成长。  人口质量不仅包括文化素质,还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从生产与创新力上讲二三十岁是创造黄金期。同等教育水平,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人口质量就低,因为人口老化意味着人口质量的下滑。现 在的低生育率就意味着未来的重老龄化,因而少生孩子不能提高人口质量,多生孩子反而更有利于人口质量提高,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人均受教育年限代际差别很大的国家更是如此。  笔者在《大国危途——民族兴衰与人口政策再思考》举过一个例子,假设有三种家庭,分别是每代生育一个孩子、两个孩子、三个孩子;假设爷爷辈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年(小学毕业),父辈 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孙辈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5年(大专毕业水平);假设人均预期寿命为78岁(美国2009年水平),孩子出生的母亲年龄为26岁。在这种情况下 ,三个孩子家庭组成的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2年,年龄中位数为31岁,是一个人口质量较高充满发展希望的壮年型国家;两个孩子家庭组成的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年龄中位 数为39岁,是一个人口质量中等的中年型国家;一个孩子家庭组成的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1年,年龄中位数却高达52岁,是一个人口质量很低又老又没发展前途的国家!  最终,我们的人口政策,不仅让我们失去人口数量优势,还具有人口质量劣势。如果尽快改变,中国相对于美国、印度等国家,将既无人口数量优势也无人口质量优势,最终把未来拱手让给 美国和印度。  (8)继续现行人口政策将导致未来年青人失去希望  在一个年轻人飞速减少和重老龄化的国家,养老压力沉重,经济社会缺乏活力,国家缺乏发展希望,因此年轻人也失去希望。  在任何一个国家,总是孩子与年轻人口超前消费而中老年人口滞后消费,低生育率、老龄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需求长期不振。一切投资需求皆源于最终消费,而一切最终消费都源于人的需 求,低生育率最终结果就是投资需求长期不振。由人口经济社会规律的总和所决定,任何一个经济体,长期的生育率低下最终会导致长期的“失业魔鬼”和青年失业问题。  笔者在《大国危途——民族兴衰与人口政策再思考》中指出,目前欧洲、日本的青年问题和青年失业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过去低生育率所造成的。现行人口政策,不是给未来年轻人和子孙后 代一个更好的社会,而是一个重老龄化、经济社会缺乏活力、民族国家缺少希望的社会。现在改变人口政策,就是给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希望和降低压力。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社会的生命载体,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一切的实力归根结底都依赖于人口的实力。没有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民族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持续的实力与竞争力。纵观未来世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制度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结果。未来“大国的兴衰”,将更多是“人口的兴衰”。
独生子女政策是最愚蠢的祸国殃民政策,其危害久远深重。
如果为了中国人口数量暴跌,主要原因一定是意识,而不是政策。
不是怕人口到6亿,而是怕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土地养活4亿人还是可以的,10亿人在将来资源不够
我们在未来的70年后,大部分人都是尘埃。
60多年的和平时期,没有国内战争时期,在中国过去的5000年来是没有的,古代一直是老龄化社会,青壮年死在战场的几率很大。没必要杞人忧天
另外,青年们多存黄金少存钱,古董文玩来一点,房子只需要一套,快乐幸福度晚年。
就这社会真是应了那句话,生起养不起
我发现那几个吧里的武毛祸害没来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楼主是个忧国忧民的好人,但是危机不在眼前很多人看不到,还活在寄生委的谎言里
现在官方很少提到以前的英雄母亲政策。年英雄母亲政策软暴力逼人多生。禁止避孕套等避孕器材生产,鼓励人多生。造成生育率很高。而1970年取消后到1980年跌到2.5。而1980年开始的计划生育,其实没有计生还会继续下跌。但是这三十年平均生育率却是5.8。计生委安5.8算把人口生育率下降到1.8全算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功劳上。实际上1980年已经降到2.5了。中国人特别能生的说法其实是谎言。先逼人多生,又计划生育逼人少生,反而造成世界上最严重的人口问题。如果一开始就不管,生育权还给人民反而更好。本来没有人口问题,正是因为缺乏民主人权反而有了人口问题
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计生三十多年,生育率那么低人口还在增长?原因是寿命延长,楼主没有看年龄结构。1950年人口预期寿命38。现在76。那时过40岁的人少的可以忽略。而现在40以上的中老年人达一半。如果考虑到年龄只拿40以下的人对比就会发现7.8-4.5=3.3亿,这个年龄段的人实际增长不多。而1950年才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到现在才65年,离76岁还差十年呢。一旦到了死亡年龄就是雪崩式衰退。未来老年人达30%,那么中老年人就是奔80%的节奏。巨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下我们极有可能成为被抛弃的一代。 由于长期计生洗脑导致很多人仇视自己的同胞。看网上的称呼吧。什么猪,蟑螂,蝗虫……。也只有国人会这样称呼自己的同胞,计生洗脑就是自相残杀式的洗脑。如果哪天政策变了对错也就变了。今天逼人少生明天就可能逼人多生。不要以被管制,被操纵为荣。
再少也是世界前两名
只要国家适当降低养老费用,重拾子女养老的传统,人口很快就会回升。不要小看华夏文化的生命力,只要传统文化不衰,中国人口就不会有大的衰落。现在7亿农村大多家庭还是两个以上的孩子。
没事,砖家已经给出对策了,就是鼓励少民多生然后在引进黑和绿,那天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但是砖家名字忘了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省哪个县人口最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