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行为监管告诉你,人们购买保险的行为是一套怎样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告诉你:为什么股票亏损投资者不愿抛售?
我的图书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告诉你:为什么股票亏损投资者不愿抛售?
10月9日,2017年诺贝尔奖的最后一个悬念——经济学奖被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奖项颁给了对行为经济学产生贡献和影响的美国经济学奖、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泰勒(Richard H Thaler)。理查德·泰勒是谁?行为经济学是什么?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位谁都没猜对的经济学家。泰勒于1945年出生。1974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Robert P. Gwinn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在国民经济研究局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除了行为经济学,泰勒的研究领域还包括金融学领域、决策心理学。泰勒的学术观点是:一是禀赋效应。在1980年的论文《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中,塞勒教授首次提出“禀赋效应”的概念。所谓禀赋效应,就是指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其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没有拥有它之前大大增加。在和卡内曼合作的一项著名实验中,塞勒教授向人们证实了禀赋效应的存在。在这个实验中,他们先发给被试一个茶杯,并用巧克力去进行交换茶杯,结果人们都不愿意放弃茶杯。而在后来的实验中,他们先发给被试一块巧克力,并用茶杯去交换巧克力,结果却发现人们不愿意放弃巧克力。被试是随机抽取的,按理说不应该存在着系统性的偏好偏差,为什么在前一次中,他们会钟爱茶杯,而在后一次实验中它们却钟爱巧克力呢?原因就在于禀赋效应的存在——一旦我们拥有了某物,那么再让我们放弃它就很难了。应该说,禀赋效应的提出对于传统经济学的挑战是很大的。例如,它直接挑战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根据科斯定理,当交易成本为零的时候,初始产权的划分并不会影响物品的最终配置状态,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交换来让物品配置到对其评价最高的那个人手里。但是如果“禀赋效应”是存在的,那么初始产权的配置就很关键了。二是跨期选择和自我控制。在传统经济学看来,人是理性的,可以对长期的消费和投资做出合理的安排。但是事实并非这样。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有个词叫做“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也就是说,你今天对明天的关心,与明天对后天的关心是不同的,比起未来人们往往更重视眼前。如果存在着“双曲贴现”,那么人对于未来的规划就未必是最优的。如果这时存在一个外部的力量来进行干预,可能会让个人福利达到更高水平。在公共政策领域,和以上理论相关的一个重要政策就是社会保障。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让政府来办理社会保障是不合适的,因为会造成很多浪费。相比之下,让个人自行储蓄可能会更好。从传统经济学角度看,以上论证当然是对的,但是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看,这一论述却未必正确。塞勒曾和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卡斯·桑斯坦合作过一本著名的书《助推》,里面就重点论述了由于“双曲贴现”行为的存在,个人的储蓄行为可能不是最优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保障的合理性正了名。三是关于心理账户的研究。为什么炒股的人喜欢卖出赚钱的股票而不舍得卖出巨亏的股票?首先来考虑一个问题:你准备去电影院里看场电影,可就在去电影院的路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插曲一:坐车的时候,你发现丢了50元公交卡,这时你还会按照原计划去电影院花50元钱看吗?插曲二:坐车的时候,你发现几天前花50元买的电影票丢了,这时你还会继续去电影院重新花50元钱看吗?在前一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选择继续看电影;而在后一种情况中,大部分人放弃了计划。他们悻悻地想,看网上的资源也是一样的。——同样是损失了50元钱,怎么就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呢?被测试者内心不自觉会产生两个心理账户:“电影账户”和“公交账户”。第一种情况,即公交卡丢失时,相当于“公交账户”受到了意外损失,与电影票本身没有关系,也没有理由不去看电影。第二种情况,即电影票丢失时,相当于本来的“电影账户”忽然遭受损失,人的感觉更可能是“我如果继续坚持要看电影,就相当于花了多一倍的钱买了一张票”,由于“超支”,最终导致大多数人选择放弃看电影。理查德·塞勒在1985年曾进行过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提出了一个如今在经济心理学中十分热门的概念: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往往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并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人们在进行各个账户的心理运算时,普遍特点是并没有追求理性认知范畴中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层面上的“满意最大化”。比如,区别对待账面损失和实际损失。我们容易将抛售后的股票亏损和未抛售的股票亏损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感觉上,抛售之前是账面亏损,抛售之后才变成实际亏损。而在客观的时点上,二者没有实质差异。一个人拥有十只不同的股票,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我们关注的应该是这十只股票所构成的这个组合的整体涨跌。但在现实中,我们除了关注整体的涨跌外,还会关心每只股票的涨跌状况。当某些股票跌得很惨时,我们也不肯“割肉”,把资金放到业绩更好的股票上,而宁愿继续持有它,等着回本。48元的中国石油跌到20元,就是亏损了28元,但持有到这个时候的投资者可能更愿意继续持有,因为这感觉只是账面亏损,卖出了,就变成实际亏损了。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他继续持有到10元。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跟亏损多少没有关系,跟它是否值这个价才有关系。盈利资金再投资时,谨慎度降低。投资者往往在潜意识里认为卖掉其他股票的盈利资金,反正是赚来的钱,处理的谨慎程度可能低于工资收入等其他投资资金。心理账户的提出,对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冲击是很大的。传统经济学告诉我们,“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不应该影响进一步的选择。但是,如果存在着心理账户,那么沉没成本就会严重制约进一步的选择行为。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理查德·泰勒的贡献在于:在个人决策的经济和心理分析之间建立了桥梁。2017年呼声最高的经济学奖“候选人”都有谁?2016年,来自哈佛大学的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om)凭借在契约领域(关于合同、执行薪酬等)的贡献获得诺奖。在过去的获奖者中,已经有关于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和博弈论等领域的学者。诺贝尔奖一直很难预测,不论是大众参与感更高的文学奖,还是高深莫测的物理学奖、化学奖,最终的获奖者总是与热门预测不符。而预测经济学奖的难点在于,不仅提名名单保密,而且候选人的学术研究涵盖气候变化、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等众多领域。不过,吃瓜群众还是会从“引文桂冠奖”(被称为“诺奖风向标”)中寻找线索。科睿维安公司于9月21日宣布了“2017年科睿维安引文桂冠奖”(原名“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更名为“科睿维安引文桂冠奖”)。评选出3组引文桂冠奖,共计7位经济学家入选:1. 加州理工学院行为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科林·凯莫勒(Colin F. Camerer)及卡耐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教授乔治·列文斯坦(George F.Loewenstein),因对行为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而获奖;2.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经济学教授罗伯特·霍尔(Robert E. Hall)。获奖原因是,对劳动生产力的分析及其对经济衰退和失业的研究。3. 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荣誉教授迈克尔·詹森(Michael C. Jensen)、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荣誉教授斯图尔特.梅尔斯(Stewart C. Myers)、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拉格拉姆·拉扬(Raghuram G. Rajan)。获奖理由:在阐明企业融资决策维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002年至2016年,已有43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获得了诺贝尔奖。除此之外,去年“落选”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M.Romer)因其著名的“内生增长理论”再一次成为今年呼声最高的人选之一。除此之外,有三位常年的热门候选人(也是“引文桂冠奖得主”),因于今年去世而失去参评资格:威廉·鲍莫尔(William Baumol)。前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高级研究员,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因提出“鲍莫尔成本疾病”而闻名;安东尼·阿特金森(Anthony Atkinson),前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高级研究员。他在收入不平衡、福利国家的贡献以及公共部门经济学等领域有深入研究;斯蒂芬·罗斯(Stephen A. Ross),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的创始人。自1969年以来颁发的48个奖项中有一半被两三名经济学家分享;只有过一位女性获奖者;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67岁。相对于那些高深莫测的研究,泰勒的研究显得更加“亲民”,而且,他赢得了诺贝尔奖的青睐。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身世说起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身世有些“凄凉”。1896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遗嘱中只设立了5个领域的奖项: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也就是说,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的“亲儿子”。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一个很长的原名:“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简称是:“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它是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为了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所以,它比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晚了好几十年。因为血统不纯正的问题,经济学奖常常被人诟病。有人怀疑瑞典国家银行的真正目的是“为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争取公信力”。一些诺贝尔家族的后人主张将其更名或彻底废除。2001年,诺贝尔颁奖典礼100周年时,四位诺贝尔家族的成员在《瑞典日报》上发表了一封信,坚称这所谓的经济学奖贬低了真正的诺贝尔奖的格调;2005年,诺贝尔的曾侄孙彼得·诺贝尔(Peter Nobel)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经济学奖把自己打造得好像真的是诺贝尔奖一样,但实际上却只是经济学家为了提高自己的名声而采取的公关策略。”被当做公关策略、金融市场投机者的奖励、蹭热,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历了不少坎坷。不过,“干儿子”还是得到了诺贝尔的公平待遇,其提名流程、评选标准以及颁奖仪式和与诺贝尔其他奖项一样,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只不过,在诺奖的网站上,可以赫然看到几个大字:“Not a Nobel Prize”——你不是我亲儿子。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我是老喻,欢迎关注“孤独大脑”,这里有我关于思考的思考。“我开始思考,什么是应该放弃的次要的东西,放弃了它我才能集中精力追求最重要的。而归根结底,只有一件事对我来说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和你在一起。”--安德烈·高兹
如上,一道”简单”的选择题。你按红色按钮?还是绿色?这道题比想象中有趣,我试着回答一下:1、根据期望值理论,绿色按钮价值5千万;2、很多人仍然愿意选拿到确认的100万,因为他们无法忍受50%几率的什么都拿不到;3、换而言之,假如一个人无法承受“什么都没有”,那么右边的选择就相当于“你有50%概率得到一个亿,有50%概率死掉”。你当然无法承受死,何况高达50%几率;4、开放地想,假如你拥有这个选择的权利,你可将右侧价值五千万的选择权卖给一个有承受力的人,例如两千万(甚至更高)卖给他;5、继续优化上一条,考虑到增加“找到愿意购买你该选择权利的人”的可能性,你可以只用100万(低首付)卖掉这个权利,但要求购买者中得一个亿时和你分成;6、再进一步,你可以把这个选择权做成彩票公开发行,将选择权切碎了零售,两块钱一张,印两亿张。头奖一个亿。对比5,风险更低,收益更大;7、鉴于6的成功商业模式,开始募集下一笔一个亿作为头奖,令其成为一项生意。8、按照P/E估值,募集20亿,公开上市,市值100亿。从100万到100亿,让我们研究一下背后的数学原理。经济学里有三个风险决策概念:期望值,期望效用,展望理论。期望值: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一个离散性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或数学期望、或均值,亦简称期望,物理学中称为期待值)是试验中每次可能结果的概率乘以其结果的总和。换句话说,期望值是随机试验在同样的机会下重复多次的结果计算出的等同“期望”的平均值。(来自维基百科)例如,掷一枚六面骰子,其点数的期望值是3.5,计算如下:期望效用:在微观经济学、博弈论、决策论中,期望效用是一个效用理论,指在风险情况下,个人所作出的选择是追求某一数量的期望值的最大化。该假说用于解释赌博和保险中的期望值。(该概念为解决“圣彼得堡悖论”而生)展望理论:1970年代,卡内曼和特沃斯基系统地研究展望理论。长久以来,主流经济学都假设每个人作决定时都是“理性”的,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如此;而展望理论加入了人们对赚蚀、发生机率高低等条件的不对称心理效用,成功解释了许多看来不理性的现象。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我想探索几个有趣的话题:1、反人性的“每一步都按照整体最优概率做决策”,是传统意义上成功人士的第一秘密;2、穷人将自己的“概率权”廉价卖给了富人,概率权是更隐蔽、更大笔的剩余价值剥削(并不代表我认同剩余价值的概念);3、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就是依靠每一步都独立、冷血的计算最优概率,从而战胜人类。例如阿尔法狗;4、然而,非理性,冲动,有可能成为人类最后的堡垒。(我以后会单独写这个)先过一遍基础概念。期望值理论(智者的基本决策工具)根据期望值理论,100%几率得到5000万,和50%几率得到一个亿,是一回事情。贝叶斯定理,是聪明的决策者使用频率最高的简单公式之一。说明:“用亏损的概率乘以可能亏损的金额,再用盈利概率乘以可能盈利的金额,最后用后者减去前者。这就是我们一直试图做的方法。这种算法并不完美,但事情就这么简单。”(By巴菲特)举例a:(来自高盛前CEO鲁宾的传记)“在两家公司宣布合并后,乌尼维斯的股票交易价为30.5美元(合并宣布前为24.5美元)。这意味着如果合并事宜谈妥的话,来自套利交易的股价上涨可能3美元,因为乌尼维斯公司每股股票将会值33.5美元(0.6075&贝迪公司每股股票的价格)。如果合并没有成功,乌尼维斯公司的股票有可能回落到每股大约24.5美元。我们购进的股票有可能下跌6美元左右。我们把合并成功的可能性定为大约85%,失败的可能性为15%。在预期价值的基础上,股价可能上涨的幅度是3美元乘以85%,而下跌的风险是6美元乘以15%。3美元&85%=(可能上涨)2.55美元-6美元&15%=(可能下跌)-0.9美元所以,预期价值=1.65美元这1.65美元就是我们希望通过把公司30.50美元资本搁置三个月所得到的收益。这就算出了可能的回报率为5.5%,或者以年度计算的话为22%。比这样的回报率再低一些就是我们的底线。我们认为不值得为了低于20%的年回报率而支付我们公司的资本。“鲁宾特别解释道,这就是他每天要做的事情,看起来似乎是赌博,而且的确也经常会输掉。但他要确保的,是大多数时候赚钱。举例B:(来自《黑天鹅》作者)塔勒布在投资研讨会说:“我相信下个星期市场略微上涨的概率很高,上涨概率大概70%。”但他却大量卖空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赌市场会下跌。他的意见是:市场上涨的可能性比较高(我看好后市),但最好是卖空(我看坏结果),因为万一市场下跌,它可能跌幅很大。分析如下:假使下个星期市场有70%的概率上涨,30%的概率下跌。但是如果上涨只会涨1%,下跌则可能跌10%。未来预期结果是:70%&1%+30%&(-10%)=-2.3%,因此应该赌跌,卖空股票盈利的机会更大。如芒格所言,巴菲特每天做的,都是算这个简单数学问题。与其说是一种数学能力,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模式。知道容易,做到极难。概率有时候显得“反直觉”。举例C:一辆出租车在雨夜肇事,现场有一个目击证人说,看见该车是蓝色。已知:1、该目击证人识别蓝色和绿色出租车的准确率是80%;2、该地的出租车85%是绿色的,15%是蓝色的。请问:那辆肇事出租车是蓝色的概率有多大?答:该车是绿车但被看成蓝车的概率是(0.85&0.2),该车是蓝车且被看成蓝车的概率是(0.15&0.8),所以该车真的是蓝车的概率是((0.15&0.8)/【(0.85&0.2)+(0.15&0.8)】=41.38%)。即,该车更可能是绿色的。会不会和你的大脑直觉有些差异?我们的大脑做工虽然非常令人惊叹,但在有些数学直觉方面,显得非常稚嫩。然而,期望值理论无法回答,为什么红色按钮价值低到100万,仍然有很多人选择?期望效用理论(野心或者恐惧)丹尼尔·伯努利在1738年的论文里,以效用的概念,来挑战以金额期望值为决策标准,论文主要包括两条原理:a、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一个人对于财富的占有多多益善,即效用函数一阶导数大于零;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断下降,效用函数二阶导数小于零。b、最大效用原理: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回到文头的案例。选择红色按钮,立即变现100万,放弃价值5000万的选择权,一方面是因为“满足于”100万,就其财富而言,100万已经带来数量级的变化,而再多一个数量级也想象不到;另一方面,是想规避绿色按钮50%的归零风险。对归零的恐惧感,远大于多拿到4900万的期望。确切说,选择红色按钮,交织着“期望效用理论”与“前景理论”的综合作用。前景理论《别做正常的傻瓜》引用因前景理论获得诺奖的卡尼曼的总结:a、在得到的时候,人们都是风险规避的;b、在失去的时候,理性者是风险规避的,“正常的傻瓜是”是风险偏好的;c、理性的决策者对得失的判断不受参照点的影响,而“正常的傻瓜”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例如理性决策者不会非要等到回本才抛掉一只应该抛掉的股票)d、正常的傻瓜通常是损失规避的。如同行为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认知与情感的因素,会令人作出不那么“理性”的选择。例如,财富的基数,作为参照点,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去按红色和绿色。也有例外。扎克伯格不过是中产家庭出身。他仍能在公司成立两年的困难阶段,拒绝了雅虎的10亿美元收购。你是马上就拿到10个亿,还是以百分之几的可能性在数年之后拿到1000个亿?--这个摆在扎克伯格面前的选择,多么像本文开篇那个按钮选择。比较而言,扎克伯格的绿色按钮(失去惩罚)要残忍得多。数年后,snapchat以类似的方式拒绝了扎克伯格的30亿美元收购要约。这便是硅谷的精神之一。仅靠发财梦,很难驱动太大的事业。财富观、雄心壮志、年轻,让他们按下了成功概率远低于50%的绿色按钮。曾经和一位老兄聊天,他说,我们最缺的,其实就是有个老爸告诉自己你很牛逼。为何书香门第或者财富世家会一出一大串牛人,除了基因,资源,可能还有以下原因:1、有足够高的参照点,不会被小利益勾走,更能承受风险(其实是低概率的),从而捕获高回报;2、身边一群人的示范效应;3、被点燃的内心激励。他们比平常人更不容易“廉价”甩卖自己的概率权。
被放弃的概率权1、贫富差距的关键决策点上,“穷人”放弃了自己的概率权益;2、所谓赢家的秘密就是,坚持按照优势概率行事,哪怕屡屡受挫也不更改人生下注的原则;3、买彩票是最为昂贵的关于概率选择权的自暴自弃,所以被称为收智商税。钱多的话就价值投资,钱少的话就赌一把。--这可能是投资领域最被广泛实施的愚蠢。小概率的事情很难实现,看起来反而容易;大概率的事情则显得路途遥远,其实到达目的地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放弃自己的概率权,选择舒适的小概率,其实是在用自己本来就微薄的资源,去补贴“成功者”。为什么聪明人无法赢得赌局?假如人生是一场概率游戏,假如我们的一连串选择决策决定了最终结局,那么,聪明人貌似该有“先天优势”。而事实并非如此。概率来自赌博。帕斯卡和费马对赌博奇特结果的兴趣,引发他们提出了一些概率论的原理,从而创立了概率论。以赌场玩家“不输”概率最高的21点为例,赚钱的秘密是:1、选一个“友好”的赌场(相当于选对行业);2、对玩儿法基本功滚瓜烂熟;3、如电影《决胜21点》般数牌;4、在优势概率下,加大下注;5、不管结果如何,始终如一地执行以上策略,情绪不波动。聪明人能够做好1-4。但是对于“反人性”的5,是许多聪明人的弱点。在赌场,你要面对各种干扰,例如:最好的下注时机却没有位置,隔壁赌客的抽烟,大胸美女的晃眼,以及担心害怕。谷歌技术团队与职业棋手,联合研究了阿尔法狗对李世石的棋谱,从中能看到“人工智能”在进行这项人类最难智力游戏时,到底是如何思考的。阿尔法狗几乎会在每一手棋时,都计算自己的赢棋概率。即:对它而言,每一个决策点都是独立的,阿尔法狗都会冷静的寻找“当下”的最大获胜概率。如本文前面所提及的鲁宾、塔勒布、巴菲特,他们差不多都是一个人肉阿尔法狗,坚持按照概率行事,经常看起来是“反直觉、反人性、反舒适”的。绝大多数聪明人,还没有这种智慧,以及伟大的行事方式。被收彩票智商税的蠢人,和懂得概率但不能坚定实施的聪明人,又都无法逃脱一个陷阱:欲望。在强烈的欲望面前,聪明人认为自己的运气会提升自己的概率。笨人认为勤能补拙。所谓成功者的确非常勤奋,但此非充分条件。成功者是选择的结果,其成功秘密都是事后归因。所以,有另外一种比智商税更隐蔽的税:发财梦税。这能解释两个常见“经济现象”:1、为什么中国的商业街总在装修、换商家?(对比而言,国外的商家很少变迁)2、为什么大量淘宝店主们愿意为一份低于工资的收入,24小时勤奋工作着?街头频换换手之商铺的过高租金,网上创业者不计回报的拼搏,正是在为发财梦付出溢价。如何不贱卖选择权?许多人生选择题,除了abcd,还可能有一个“其它”选项。对了对付德国人的密码机,图灵决定“以机攻机”,然而领导不批预算,并喝令他服从上级命令。图灵同学灵机一动问:你的上级是谁?随后给丘吉尔写了封信搞掂十万英镑。我可以按红色,也可以按绿色,意味着我拥有选择权。我可否有另外的变现渠道呢?第三条路,出卖选择权,将其卖给VC和PE,是利用资本的风险喜好与承受力,分享了100万与5000万之间的价值地带。有趣的是,财富世界为一穷二白的年轻人留下了一个暗门。他们并不因自己渴望100万而非得错失5000万。他们只需要更广阔的视野。这是当下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分配核心驱动力之一。亦为资本的美妙之处。对于“选择权”的决策思想与行动模式,决定了最终的财富食物链。
人生选择有限人生有很多个选择时刻,不能总是被“概率”和“最优”驱使。就像《怒海争锋》里,杰克船长暂时放弃追杀敌船,选择停靠小岛,满足船医梦寐以求的达尔文式科学考察。想起一个朋友,夫妻选择将创业和置业延后,将时间留给成长中的孩子。许多美好事物和美好时刻,都是因为一些“不计算”的选择。安德烈·高兹说:“我开始思考,什么是应该放弃的次要的东西,放弃了它我才能集中精力追求最重要的。而归根结底,只有一件事对我来说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和你在一起。”当然,最好我们手上有足够的、靠阿尔法狗概率计算法赢得的筹码,供自己去挥霍,或是帮助那些没有人生赌场权的人。例如盖茨的慈善基金。也许选择本身比财富更重要。如果说时光是最宝贵的财富,比时光还有限的人生选择呢?我想起1995年毕业后独自去广州,遇到一位师长,他见我有些无师自通的灵性,不吝在旁人面前赞“这是天才少年”。(时光总是嫌老爱幼,迄今为止尚未有人称我是天才中年。)他注册自己公司的时候,头疼选名,于是说:不如就叫“选择”。于是这公司成为我加入的第一间公司,其名字蕴含着广泛的人生隐喻:“选择有限”公司。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姜文晶_NN3211)
http://dingyue.nosdn.127.net/6lN68gaiNK=tAaGDgZaBSBNbayi3zyEDprRWpWXd9iA4D3transferflag.png您所在的位置: >
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经济学
发布时间:
  因为这段时间在美国访问,所以这一届诺贝尔奖装熟大会,我原本计划不参加了,从人人都喜欢说的文学奖开始就懒得说,只打酱油参加了国庆朋友圈摄影大赛。。不过经济学奖既然如此,还是聊一下嘛。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泰勒 (Richard H Thaler),获奖理由是他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奖金为900万瑞士法郎,算下来技术700多万吧,京沪内环买房困难。
  2014钱归钱,学术归学术。泰勒获奖其实非常符合人心,早几年行为经济学领域的朋友聊天中就觉得他有可能,而2013年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席勒就以在资产定价实证分析领域有重要贡献获得获奖。
  经济学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反思其实仍旧在进行之中,问题主要存在于宏观经济学领域,而个人认为行为经济学恰恰经济学未来最有革新意义的领域,二者的结合值得期待。
  我已经准备好文章了,读完之后不过瘾,文末有彩蛋,阅读原文可以看到链接只能帮到这里了。
  理查德泰勒 芝加哥大学多年,刚刚拜访过芝加哥大学贝克与弗里德曼经济学研究中心(The Gary Becker Milton Friedman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s),这里是已经是诺奖得主最多的学校之一,经济学更是世界前列。发张图片感受一下。
  &你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变得主流?&当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到访中国时候,一位知名媒体人曾经如此问他。他无奈地笑了笑说,&直到我获奖为止&。作为耶鲁大学著名教授与畅销书作家,席勒以&动物精神&、&非理性繁荣&等概念为读者熟悉,其成就之一就是在传统金融领域引入行为经济学概念。而他所谓的&获奖&,其实也就是最近两三年的事,他在2013年因&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金融学是受行为经济学影响最大领域,以席勒的成就,尚且在主流经济学如此被孤立,可想而知,整个行为经济学在学界状况如何。某种意义而言,选择行为经济学的学者都有点离经叛道,因为这是一条走的人很少的路,但在这条路上做出成就的人,往往也富有主流经济学不常见的智慧。理查德泰勒也是其中一员,属于在行为经济学领域正在冉冉升起的明星,著名行为经济学家卡尼曼就曾评价&泰勒最大的优点或者说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他很懒。&泰勒新著《错误的行为》不仅可以看做他个人对于行为经济学求索之路,也可以看做行为经济学如何开枝散叶变得主流的过程,正如他所言,五十岁以下经济学家都会谈及行为经济学。
  他从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他青年时候就赶上行为经济学发轫阶段,得到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等人指导,也是是丹尼尔o卡尼曼论文合作者,罗伯特o席勒也曾引用过他的研究。他的研究聚焦于心理账户、自我控制、公平与金融等。
  泰勒对于经济人认知的颠覆与他刚当老师时候一次经历有关。他当时教微观经济学这门课,学生对他很不满意,理由是其中考试成绩很低。因为他期待考试对学生考察可以有差异性,分为不同等级,这也意味着他的考卷对于大家来说有点过难,最终他也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差异性足够大,然而总分为100 分的考试,全班的平均分却只有72 。他之所以最初这样设计,也是因为最终的考试成绩是以A、B、C、D划分的,考试分数其实不影响大家等级,但是学生对于72的平均分很愤怒。
  作为年轻老师,惹得学生不高兴不是件好事,泰勒希望保住饭碗,于是他做了弥补,他把考试总分从100 分提高至137 分。如此一来,如果学生答对其中70% 问题,但平均分却能达到96 分,其实考试难度比上一次略难。但是结果出来后皆大欢喜,虽然学生们知道满分是137,但是137不容易与百分直接这算,看到自己分数接近或超过100 分,大家欣喜若狂,而不会思考自己在百分制下的成绩。
  学生们看起来很愚蠢,但经济学家们也没好多少。他去芝加哥大学求职时候,面试完经济学们同仁们送他出来,结果在停车场看到地上有20美元,他毫不犹豫捡起来,结果大家都哈哈大笑:这是一场故意的测试。这个场景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很反讽:按照芝加哥学派的名言,如果地上有钞票经济学家也不会捡,因为如果是真的,别人一定早就捡起来了而等不到你来捡。这个小插曲看起来最终没有影响泰特在芝加哥大学求职。
  行为经济学的一连串研究对象,很多时候看起来像人类蠢事傻事集合大全,让跌眼镜之余,其实也让人重新思考这些看似&错误&的行为背后认知。这些认知有什么帮助呢?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展开。
  首先,就人性与经济学的判断而言,人并不具有经济学理想中的理性,至少生活中大部分情况不是,在做关键决策时候也并不是,换而言之,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人天生具有非理性倾向,甚至理性往往是感性的随从,即人是理性动物。这并不是对于主流经济学的全然颠覆,而是拓展经济学对于人性的认知,经济人的模型不用被抛弃,但是大家应该认识到其有限性。
  其次,上述这点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会改变很多既定思维,不仅是个人生活之中,在管理学以及公共政策中也有很多帮助。行为经济学影响最大领域是金融学,原因就在于金融市场数据的丰富和完善可以迅速检验,对比之下,宏观经济学因为很难检验,所以对于行为经济学接纳有限,而泰勒就最期待行为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发展。即使行为经济学目前在宏观经济学影响有限,但是还是可以在宏观政策方面给出给帮助,毕竟经济学家是对公共政策影响最大的学科。很多时候公共政策不仅要有好的动机,有经济学的传统考虑,也应该考虑行为经济学角度的意见。
  比如泰勒时常提到一个案例,即教师在开学前领到奖金比学期结束领到奖金,对于学生的帮助更大,泰勒以往和政届人物合作的助推很多思路也与此有关,他曾经与白宫人士卡斯桑斯坦合作过一本《助推》,建议政府应该用&助推&的手段帮助民众做出最佳决策。
  最后,从大历史的角度审视当下,我们可以对非理性行为以及行为经济学有着更多思考。正如外界所持续鼓噪的那样,这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的非理性其实有了更多价值。人类进化到今天,绝不仅仅是理性的结果,也是非理性的结果,这些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往往源自数百万年前的进化遗迹。某种意义上,非理性和理性一起塑造了人类,帮助人类的进化,这其实就是人类智能的突出之处。
  对比之下,人工智能的进步往往体现在确定规则之下的博弈,比如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的阿尔法狗之类,那么未来来看,人类优势可能是在不确定情况之下的博弈,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的动物性其实是在保护人类。更进一步,越是计算的时代,那么对于各种非理性行为以及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就更值得挖掘,在一个人脑遭遇机器超越的时代,这或许会成为科技飞跃与人类自救的最后一张船票。
(编辑:baqicaiji8888)
[泡泡网平板电脑频道] 联想今年在欧洲市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与欧洲大区总裁蒋凡可?…
《星际》已经在上周末的展中公布。Chris Roberts和他的团队通过下面的视频给大家展现…
[提要]近日,外事办主任刘渊接受了财经频道记者专访。 编者按: 9月12日,人民外事办公…
鉴于石油济柴连续两年亏损,深交所决定对其股票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今天(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们的非理性行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