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婚,不买房,科技提高生活质量量会不会提高很多

结婚不买房不是耍流氓 理财让家庭生活品质更好|买房|理财师_凤凰财经
结婚不买房不是耍流氓 理财让家庭生活品质更好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日,有媒体发布了一份关于结婚成本的前后对比调查报告,调查称,当前的结婚成本在30年来已经大幅上升。从理财角度看,其实,并不建议花费高昂的结婚成本来结婚,假如适当的缓一缓,可能对未来家庭的裨益会更大,诸如在以下的方面上注意3点:
近日,有媒体发布了一份关于结婚成本的前后对比调查报告,调查称,当前的结婚成本在30年来已经大幅上升。此外,数据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新人结婚时的费用20%-60%来源于父母的支持,其中更有14%的新婚青年的结婚费用,80%至100%靠父母的资助。沉重的结婚成本之下,一部分不得不选择啃老结婚。对此,据嘉丰瑞德理财师的观察,的确现在新人包括婚房购置的、婚宴支出、房屋装修、家具搭配等等,这些开销不得已得依靠双方父母才能共同完成。而另外一部分新人,在高昂的结婚成本之下,则选择了裸婚方式,不需要父母支持,精简的办理结婚。两者近来还有两极分化的趋势。 从理财角度看,其实,并不建议花费高昂的结婚成本来结婚,假如适当的缓一缓,可能对未来家庭的裨益会更大,诸如在以下的方面上注意3点: 1、房子是否一定要结婚时买 几年前网络曾有过一个广为人知的房产销售广告文案,即&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对于新人结婚来说,购置婚房无疑是一笔最大的开支。嘉丰瑞德理财师建议,对于物质条件一般的新人而言,其实不妨将婚房的购置打算缓一缓,如缓一到三年,再买恐怕也不迟。一来是房价的整个趋势还是会走一个温和的行情,今后买房肯定是越来越&便宜&。另外,房子的支出是一笔不少的款,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一般,那么借钱购房,以及未来还贷,将对生活的品质产生较大的影响。再者,腾出的资金可用于做投资,以一些稳健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为例,年化收益率9.6%起,如果用30万的资金来配置一年的话,那么每年就可获得2.88万元利息收益。这部分额外的钱可供,可供度假,让休闲消费的体验来增加夫妻相互的感情。另外,一些二三线城市,如果缓一两年买房,可能房价还会回落,到那时再买房可能也获得更多的好处。 2、观念的转变也很重要 结婚,过去的人结婚似乎并不过于看重物质。当然这有可能是物质本身的匮乏所致。但是,30年前人们对结婚的观念还是值得去部分欣赏的。如两情相悦即在一起,不一定要什么房子、子、豪华家具等等。这些人后来的物质财富,不也都一样不缺吗,而且感情还可以很好。因此,人过于重物质的结婚观念可能需要改变。嘉丰瑞德理财师认为,只要合适、理性的规划好将来的生活就可以了,并不一定要斤斤计较于当下的物质条件,进而背负过多、过于沉重的债务,以及过多的人情债务。其实轻轻松松也可以活得很潇洒,只要进行合适的理财和投资赚钱。 3、长远的规划 当下轻松,并不是说未来不考虑。现代人,应当使用更多的工具,努力的使现有的财富得到更好的增值。过去,存款也有,但是投资的渠道较少,一切只能依靠社会的统筹、国家的安排。而现代人,各种投资、贷款使得生活更加便利,能充分享受现在,又能使得未来也拥有保障。只要做好规划,这些都可以一举两得。如长期类的理财规划,可配置长期的投资型保险或是一些稳健的投资基金,像前者英国保险的投资分红险等,都可以用作长期的资产规划配置。 总的来看,嘉丰瑞德理财师认为,当下的年轻人尽管结婚成本高企,但是如果适当的改变观念、适当的理财和投资,并做好长期的规划的话,其实生活是可以变得更美好的,关键还是看个人的选择。 (理财资讯) 理财超市热门产品更多猜你喜欢
私募 百万资产理财攻略 专属私人定制 私募 新方程星动力S7 全明星私募结集 基金 5月牛基组合推荐 季收益69.82% 基金 公募打新基金 预期年化收益10% 热点 国内顶尖私募平台:私募梦工厂 近一个月涨 16.39% 6年年化复利 30% 预期年化收益 6% 公募| 中欧明睿新起点私募的优秀策略,公募的低廉收费私募| 新方程展博尊享A老牌私募,风控与收益并重固收| 白领无忧理财首选固定收益产品,买的就是安全!
[责任编辑:libi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325
播放数:630
播放数:434
播放数:164329
48小时点击排行||||||||||
最新播报:
新华调查:90后成不买房一代?石家庄年轻人说得看情况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社会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调查结果显示:毕业一年后,约三成90后大学毕业生居住面积不足20平方米,但他们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不愿做房奴。更看重个人价值的90后大学毕业生,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一时间再度把90后买不买房这一话题推到风口浪尖。
那么,石家庄的90后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现在谈买房早了点儿”
刘涛是石家庄铁道学院一名大三的学生,家在市区周边一个城中村。虽然家里有房子住,但是刘涛的爹妈跟他说,如果以后结婚的话,还是要再买一套房子。
刘涛想了一下说:“现在说买房还早了点儿吧,如果我现在说买,到时候出现新情况又不想买了呢?”他笑着说。
在调查中,刘涛的想法代表了不少学生一族的观点。
“我哥毕业之前还说绝对不买房呢,现在要结婚了,还不是一样要买房。所以说作为没有太多现实生活压力的学生,我觉得谈买房太早了。”河北经贸大学大四学生王玲同样说道。
早在2014年2月份,90后创业红人马佳佳提出因“90后压根儿就不买房”一语时,任志强就直接发言说,90后是没有能力买房,也没到买的时候。对于他们而言,现在谈论买不买得起,未免太贪心了。
“成家立业是传统,结婚肯定要买房”
目前许多90后已经接近或者到了适婚年龄,成家立业的压力催生着一群群买房的年轻一代。
现在在一家会计公司工作的张晓宁2013年毕业,工作近两年的她前几天在在亲友的撮合下,认识了现在的男友,两人目前工作稳定,并且打算一年内买上婚房。
张晓宁说:“房子肯定是要买的,成家立业是中国的传统,而且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才感觉在这个城市有了落脚的地方,租房子根本没有归属感。”
除了和张晓宁那样为了家庭主动买房的群体,还有一部分被动买房的人群,他们更多来源于丈母娘的压力。家住保定的周先生表示,在石家庄工作时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在一起后多次拜见未来丈母娘看似一切顺利,但偏偏卡在一个关口上,“她妈妈希望我们在这里能有一套房子。”周先生表示:“虽然压力很大,但为了未来的家庭,房子是肯定要买的。”
“买房是老一辈儿思想,我不买”
有坚定不移的买房一族,当然也有坚定不移提倡放弃买房换取自由的一族。
王鹏是石家庄“土著”,现在在一家传媒公司做摄像师。他告诉记者:“原先的女朋友也石家庄人,但是在谈婚论嫁那一关没过去,因为买房分了手。”
王鹏说,并不是买不起房,只是觉得不一定非要买房,“都是老一辈儿思想了,为什么非要买房。说不定过几年我不想在石家庄呆了就去上海、北京发展了,干嘛买了房子把自己拴在这。”
与王鹏有同样想法的90后女生袁杰也认为有房子不是最重要的,“我就不会要求未来的他一定买房,以后结婚了可以和父母住,将来父母年纪老了,也是需要人照顾的。把买房的钱花在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我觉得更划算。”
“不是不想买,是买不起”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很大部分年轻人选择不买房的原因是自己的收入还达不到买房的要求。
以石家庄的经济水平,90后初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每个月的薪水平均在元,少部分达到3000以上,4000元以上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目前在石家庄市自己经营奶茶店的小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设在石家庄购买一套房每平方8000元,购买120平方米需要96万元,贷款30%首期需要支付大约29万元,剩余67万元,分20年来偿还,每个月偿还贷款就超过4000元,“这还没加上利息以及购房前期的装修和车位费用,这对于我们这些月收益也就4千元左右的年轻人来说多大压力啊!”
也正是由于这部分原因,许多90后年轻人都因为自己收入无法承受供房带来的经济压力或者购房后难以维持原有生活水平而选择暂时放弃购房,他们大多选择缓兵之计,一边赚钱一边存钱,持观望态度居多。
“90后买不买房”不能一概而论
相比80后而言,90后更加追求自我,思想更为开放。也许这些人中的很多人会认为租房住要比买房划算。
“所以租房对刚入社会的人来说是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长远来看,买房肯定更划算,这就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不能以一概全的。”河北师范大学一位教授新华房产对记者说。
“就拿我们项目来说,90后买房的就很多,有些是家里给买,有些是自己挣钱付了首付再慢慢还房贷。而80-100平米之间的两室或三室是90后比较喜欢的户型,价位适中,户型紧凑,最受90后青睐。虽有一部分的90后不愿意买房,而部分人的观点不能以一概全。”石家庄市某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说。
对于90后来说,买房或者不买已经不再拘泥于固有的观点,呈现出多元化的观念和需求。“但是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可以说在90后的群体中不买房的人群确实存在,但是否是主流,是否是一种趋势目前还不能妄下论断。”河北师范大学的教授说。(完)(新华房产调查记者 安海霞)
[责任编辑:不买房、不结婚、不生育,因为他们怕输
日本的新中产是一个充满焦虑的群体,他们忙于考试、升职、买房。所有的生存竞争,都在极度膨胀。
这是半个世纪前的日本。前段时间,书评君发出《》一文回顾彼时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强劲的物质欲和成功欲。同相亲和教育等各种“鄙视链”盛行的当下中国,尤为相似。
日本电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005)以日本东京旧城区夕日町三丁目的一条商店街为背景,再现了1958年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时期的普通人的生活。
但是,这一切已经在消失。
“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一书中提出“低欲望社会”的说法,他用的副标题是“胸无大志的时代”。
贷款期限达三十五年,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且不高于2%,却还是无人问津;丧失物欲和成功欲,对于车和奢侈品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都无法得到刺激。
日本电影《我不是结不了婚,只是不想》(2016)所折射的,不再是半个世纪前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那种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不生育,甚至都不出门,是他们的日常面貌。
更直接的说法是,不买房、不结婚、不生育,甚至都不出门。日本的年轻人正在放弃传统的生存和竞争欲望,退回到个人“清汤挂面”的生活。他们成长于日本经济衰退时期,不堪承受负债之重,恐惧和节俭成为日常生活消费的基本逻辑,而更追求内在自我是否得到满足。
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可能会用两个月的工资买一台iPhone,可能会用父母的钱按揭一套房,继而签下二三十年的房贷,因为对未来经济尚且有一种比较积极的预期。日本的年轻人理解不了这样的行为,为了买房贷下了巨额的债务,对他们来说才是“输”在起点。本文作者认为,这种低欲望是日本年轻人对现实环境的合理反应。
日本三十年经济发展水平变化(),1991年是其停滞起点。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经济展望数据库,2011年9月。图片制作: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网。
然而,这于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而言,是幸还是危?中国经济正在离开高速增长阶段,住房市场的不确定性更是牵动人心,将迎来怎样的个人消费市场?那么你呢,现在怎样看待房子和婚姻?是归属,还是负担?来来来,到留言区和书评君说说。
撰文 | 聂日明
2015年,大前研一提出一个新概念——低欲望社会,年轻人讨厌消费,丧失物欲、成功欲,不愿意背负风险,不像从前世代一样愿意独立购屋,背负几千万(日元)的房贷。现在自有住宅的人,不是请父母帮忙出钱,就是改建父母的房子。年轻男性不买车,年轻女性平时只选购Zara等平价时尚,吃饭也只买超市的便当、饭团,出人头地的欲望也先前世代降低不少。
大前研一,1943年2月生, 日本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著有《无国界世界》《全球舞台大未来》等。他的评论观点尖锐而富有争议,被《金融时报》这样描述:“当绝大部分日本人还在小心翼翼不敢冒犯别人时,大前研一却是生硬率直,有时还单刀直入般地粗鲁。”
《低欲望社会》
作者:大前研一
版本:(日本)小学館 2015年4月
“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
传统观念认为欲望并不是好事,物欲横流、攀比侵蚀了人类的精神追求,也造成了浪费和环保危机。有一些小资青年对自己的消费欲望心生歉意,总想去拉萨朝拜一下,以洗涤自己浮躁的心灵,《冈仁波齐》的热映也有这种因素的作用。
但对日本来说,国民的低欲望并不是好事。一国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生产的产品需要有人购买,不是外国人就是本国人,在全球贸易快速增长消退之时,本国人没有消费欲望,企业怎么会有投资的欲望呢?最近十年,日本政坛反复讨论的就是如何拉动消费需求,包括摆脱通货紧缩、日元主动贬值、量化宽松,这些都是“安倍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曾经的日本
奋斗与物质主义
如何来解释低欲望社会的形成?我们需要明确,低欲望只是日本社会晚近的现象,励志与奋斗曾经也是日本的主流价值观。《一碗阳春面》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篇日本鸡汤励志文,据传在日本也是推崇者众,文章的主题之一就是彰显母子三人面对生活艰辛时的奋发向上,“happy end”时,两个儿子成为医生和银行职员,他们最后露面的时候,“西装笔挺、手臂上搭着大衣”。这篇文章创作于1987年,可见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然是向往成功和奢侈消费。
《日本新中产阶级》
作者:[美] 傅高义
译者: 周晓虹等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5月
二战后日本经济复苏背景下,新兴中产焦虑与前进的众生相。
作为旁观者,1959年的傅高义(Ezra F. Vogel)在《日本新中产阶级》描述了这个阶段日本,居住在M町(位于东京都东郊)的工薪族努力工作,一如日本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有了收入的保障,他们可以购买各种令人艳羡的商品,家庭的购置清单不断的缩减但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尽管富裕的美国人无法理解日本人省吃俭用却又无法抑制对新奇物质享受的渴望。正是这种拼搏精神成就了日本人和日本的富裕,三十年后傅高义再赴日本考察,《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中的日本已经发展了一连串富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生活幸福,傅认为日本已经是“美国的一面有用的镜子”。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
作者:傅高义
译者:谷英等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3月
伴随日本二战后经济的腾飞,新的大企业在城市兴起。傅高义认为日本的成功,并非来自传统的国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来自日本独特的组织能力、措施和精心计划。
那日本是怎么滑向低欲望社会?我们来看一下日本的消费社会变迁史,二战后出生的三浦展在《第四消费社会》中将最近一百多年的日本消费社会划分为四个阶段:二战后到石油危机期间是第二消费社会,石油危机到失去的十年是第三消费社会,2005年到未来的2035年是第四消费社会。
二战后,日本的城市化速度惊人,1955年,日本确立自由主义体制,同时成立日本生产率本部和住宅公团,追求以私家住宅、私家车为象征批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美式中产阶级社会,城市化率从1945年的28%上升到1975年的76%,年均1.6%,同期日本的人口还从7200万提高至1.1亿,增加了近4000万,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3500万,这些都拉动GDP快速增长。
城市化造就了工薪族为主体的中产阶级,基于家庭的消费需求剧增,带来了经济繁荣,从全局层面来看,1960年日本公布收入倍增政策、四年后承办东京奥运会、1968年成为全球第二大GDP经济体、1970年举办大阪世博会;从家庭层面来看,户均耐用消费品数量上升迅猛,在第二消费社会中,日本有“三大神器”之称的洗衣机、电冰箱与电视机同时普及,消费升级的主题是私家车、住宅,这时的消费主体是家庭。
生于第二消费社会最中间的新人类一代,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家庭生活质量日新月异,他们是物质主义倾向最强的一代,崇尚品牌、重视个人感受,消费是幸福的重要源泉,一买到东西就幸福。他们自然不愿意为了家庭而牺牲个人的享受,出现了单身寄生、啃老者,未婚单身比例持续提高,这一代人引领了第三消费社会,消费主体从家庭转向个人,消费升级的主题从家用电器变成个人电器。
经济衰退中的日本
经济持续衰退抑制消费欲望
在第三消费社会的最后十年,物质主义的价值观遭遇了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199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泡沫破裂,经济增长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日本国内外的政商学界对日本经济泡沫的成因做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泡沫破灭的直接原因是日本在1985年签署的广场协议,导致日本出口的竞争力大幅下降,对内放宽金融以应对萧条,导致泡沫泛滥。
与传统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不同的是,日本持续衰退了20年(中间有几次复苏,但力度小、时间短)。长时间的衰退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出于对未来的恐惧,居民不敢消费,居民在泡沫时期欠下的债,在衰退、通缩时期也显得格外的沉重(收入增长停滞,物价通缩致使实际债务增加),居民很难有余钱进行消费。这也是所谓的中产阶级下流化,出现了大量的趋低消费,如优衣库的崛起。
中国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大的危机,还不能理解处于长期衰退中人们的恐惧和节俭,后者无法理解用两个月的工资买一台iPhone的行为,而前者敢这么做的原因是对未来的预期。曾经的日本人也是如此,但现在,为了买房贷下了巨额的债务,对他们来说才是“输”在起点。这种低欲望是日本年轻人对现实环境的合理反应。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
作者:池田信夫
译者: 胡文静
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年5月
池田信夫认为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原因包括:财政赤字过于扩大;日元对美元升值,导致通货紧缩;劳动生产率低下;不平等的薪酬体系。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人对于未来的不安,没有希望的日本人看不到未来。”
衰退是经济周期的结果,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日本的衰退会持续20年之久?泡沫崩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日本都处于“不明就里”的状态,就如何启动经济复苏进行了不少尝试。既然居民消费的信心不足,那么就刺激需求,次贷危机后美国采用的量化宽松(QE)就是日本央行的发明。但从QE、负利率到今天的日本正在实行QQE,日本并没有走出衰退,日本的住宅金融支持机构推出的国民长期固定利率型的房屋贷款“FLAT 35”,贷款期限达三十五年,利率固定且低于2%,却还是无人问津。
低欲望的日本
老龄化与超独居时代
问题显然不在年轻人没有信心,而是社会出了问题。检视日本社会,二战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口的老龄化与少子化。日本人口在2010年到达了顶峰为1.28亿,人少了,社会的消费需求自然要下降。从结构上看,日本劳动年龄人口早在1995年就达到了顶点,之后就一直在下降,而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则一直上升。老龄人口占社会比重的增加,抑制了社会对新奇商品的需求。
劳动年龄人口是社会生产的主力,也最富有消费能力。索洛模型告诉我们,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产出增速取决于有效劳动力的增速和技术进步增速之和,相当多的文献也显得人口增长、人口集聚与技术创新的正相关关系。
日本曾经的泡沫,本质是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抱有较高的预期,但长周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城市化、人口增长与技术创新。1990年前后的日本,城市化率为77%,接近完成,人口增长停滞,未来的增长并没有那么快,这样的经济体跌倒后很难再爬起来,失去的十年再所难免。
在人口这一最重要的变量上,日本落败了,至今为止的发达国家中,尚没有一个国家经历过日本这么大幅度的人口减少。日本15岁以下的儿童数量早在1955年就开始下降,没有丝毫要改善的迹象,强调民族纯洁性也使得日本很难实施宽松的移民政策,日本人口长期快速下降的趋势很难扭转。
《超独居时代:一人化社会的消费趋势报告》(台湾省)中译本
作者:[日] 三浦展
译者:李静宜
版本:天下文化 2014年7月
不婚主义盛行、离婚率持续上升、生育率大幅下滑、高龄化日趋严重等社会现象的演进,由父母小孩共同组成的家庭愈趋式微,独居户跃升为社会结构中的主流。独居化现象势不可挡。
老龄少子的社会,除了消费不足以外,还有很多伴生现象,如单身独居主义的盛行,三浦展在《超独居时代》展示了2035年的日本,年轻人因为不结婚而单身或与父母同居,1990年出生的女性终生未婚率(指到了50岁仍未结过婚)将增长到23.5%,这也间接的限制了陌生男女建立亲密关系,英国BBC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在18岁至34岁年龄段的人群中,有43%表示自己是处男或处女,从未有过性生活经历;同一年龄段中,有64%表示自己没有伴侣或男女朋友。老年人因为丧偶、离婚而独居,其中50岁以上的中高龄独居者占到三分之二的比重(2010年时就已经达到50%)。
日本电影《家族的形式》(2016)中的单身主义。
核心家庭不断的解体,不再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整个社会向一人社会转型,社会的生活形态和消费行为都将随之改变。这也是第四消费社会。消费从第三消费社会的个人化进一步变为孤独化,传统消费社会中家庭拥有的私有住宅、汽车、家电、家具等动力将消费,叫外卖、吃便当占比提高,共享型消费也会流行起来,如合租公寓、住宅区内的居酒屋(而非商业区内)等。共享主义的消费模式选择租借而不是占有,或者循环、重复利用旧物,必然会产生环保意识,生活趋向简约、无品牌,这也第二、三消费社会更高档、更多、更好品牌完全不同,自然会表现出低欲望的特征。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的很多领域都是中国的先行者。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起已经连续五年下降;为了避免经济衰退,中国一直保持宽松的金融政策,致使经济呈现泡沫化;最近十年,中国经历了全球罕见的房地产泡沫,与日本相同的处境是,泡沫一定会破灭,但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大城市青年的结婚年龄越来越晚,少子化倾向显著。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本是已富再老,他们在泡沫前夕,已经有为数众多的在全球富有竞争力的企业,而中国人均GDP尚且不足1万美元,未富已老,唯一可以自慰的可能只有较低的城市化率,还能支撑十余年的经济增长。日本人经历的危机值得我们及时预警,其处置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未雨绸缪。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聂日明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编辑:阿东。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傅高义:膨胀的考试制度,成了通往“新中产”的必经之路
是枝裕和:并不想借电影“治愈”任何人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30岁前不买房买车不结婚,这个90后令人无法反驳 | 吴晓波视频
点击上图,成为会员
超过13万人在听每天半元钱,听吴晓波说世界万千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不久前胡润做出了一个数据:在中国一线城市获得财富自由的门槛是2.9亿。只有到了2.9亿你才能做到自由地规划人生。
但是一个90后创业者却跳出来说不同意。他和他的一群90后创业伙伴以自己为样本进行了讨论,结论是:男性单身创业者一年只要40万就可以归为财务自由。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原则性前提:30岁前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
而这个看上去令人不安的前提,只是他们众多信念中的一个。
很多人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其实垮掉的不是这代人,而是传统的价值观。
这周,吴老师邀请了这位90后创业者孙宇晨——湖畔大学首批学员中唯一的90后,让他给我们聊聊90后那些“摧毁世界”的价值观。
点击上方视频 | 直接收看本周节目
(以下文字根据视频整理)
为什么30岁前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
三十岁之前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是因为我觉得,在30岁之前如果买房买车结婚,99%的90后都要靠找父母要钱满足这个目标。
虽然很多人觉得拿父母的钱是天经地义的,但如果父母给你钱,肯定伴随着他们对你的控制。比如要对你生活在什么城市、做什么工作、和什么人结婚发表意见,甚至命令。我——以及大多数创业的90后——不愿意接受这些控制。
我觉得婚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协作形态,就相当于你和一个人合伙开了一间公司,而且还不是有限责任公司,是无限责任的。只要有一方退出了这个公司,公司就会立刻解散,不能一个人经营下去。结婚比开公司还难。
绝大多数中国年轻人别说合伙开公司,二十几岁刚工作,可能连和同事都相处不顺畅。此时结婚就相当于一个人才刚开始接受正规的协作教育,就去尝试最复杂的协作形式,很容易搞砸。三十岁之前经验太少,三十岁之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肯定比二十多岁时强。
而且,在二十到三十岁这段黄金时间中,如果一个人能够把绝大多数时间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的话,和那些忙于买房、买车、结婚、生娃的人比起来,会更容易变优秀。
王健林/王思聪/邓文迪/董明珠/任正非
谁更算人生赢家
在我眼里,王思聪排第一,其他人并列第二。
并列第二的那些人,都是通过个人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只是每个人奋斗的方法不太一样。
王思聪排第一,是因为他的成功也有个人奋斗的因素。他在电竞这个领域,完全是靠自己打拼,并没有依靠万达,我相信在电竞领域有很多人甚至连万达的王健林是谁都不知道。
能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产生自己的影响力,本来就是一种很稀缺的能力。就算王思聪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以这种能力,也可能很容易打动投资人给他钱,把事情做成。
他还有一个特质:他爸是首富,但他表现得不卑不亢。常有记者问他接不接班,他总是回答,“爱做就做,说不定五年之后我会做”。他对财富、事业都有一种非常淡定的感觉。
而其他四个人总给年轻人一种苦大仇深的感觉。
钱会祸害90后创业者吗
现在出现了很多连续创业者,他们好不容易把一家公司送上市,马上又会去创业,像是职业创业手。
有人说他们只是为了套现,但背后的原因是,现在的创业圈里有一些很大的机会,比如航空领域,比如人工智能,这些机会是不属于初创者的,需要套现一两个亿以后才能去做。
为什么德州扑克在创业圈这么火,其实每个职业创业者的工作本身就类似于德国扑克。打到最后的时候,他们面前的筹码非常多,你觉得筹码会害死德扑选手吗?不会,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不是钱,这只是他玩下一把游戏的基础——终于可以换个高级桌了。
什么是90后的革命
希望90后这代人是新的一代人,和前面的50、60、70、80后都不一样。
我们最核心的特点就是个人主义,所有的东西都以自己个人的出发点为最终考量。第一,不活在别人的视野里,不会因为父母或者社会希望我变成什么样子,我就得变成什么样子;第二,不活在自我焦虑中。
我觉得90后这代人,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回归自我的第一代人。
能够承载我们个人主义的社会土壤已经在渐渐形成,这点特别感谢互联网。互联网的存在让我们不用再论资排辈,而是实现弯道超车,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像90后中产生的新兴职业,声优、自媒体、红人电商、都是个体,一个人就活成了一个时代,每个人都不一样。
相信才华,还是相信时间
我之前相信才华,但后来发现,对于90后来说,时间才是最大的优势,因为我们能熬赢, 50后和70后熬不下去了。
对于我们这代90后创业者来说,我们最大的财富确实就是时间,我们的成长速度很快,年龄基数又很小。马云30多岁才创业,而我们20多岁就创业了,我们比他起跑的速度快,比他的跑步总时间长。
你还知道哪些乍一听惊人
细一想有道理的90后名言
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排名前五将获得吴老师签名《腾讯传》一本
(排名截止2月24日中午12:00)
60后的吴老师对90后还有哪些好奇?
90后具体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
点击下方视频
直接收看本期“吴晓波频道”
跟吴晓波去汉诺威
了解前沿机器人和智慧工厂
对接百名中德企业家/对话中德智造
参观西门子、大众、奔驰、ABB等标杆名企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是买房投资还是提高生活质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