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问我美联储主席在电视上和美国总统唱反调会不会连累银行行长被穿小鞋,如何回答通俗易懂?

和特朗普唱反调 美联储副主席:别忘记金融危机的教训!
  ()美股讯 美联储副主席菲舍尔(Stanley Fischer)认为,尽管近期经济有放缓迹象,央行仍将在2017年提高三次利率。  菲舍尔在接受CNBC采访时认为,经济和通货膨胀率的大部分时间都与季节性因素相关。  美联储副主席费希尔:“美元最近一直在走低,美元贬值对美国经济“有一定的帮助”。当我们制定货币政策时,不会将总统特朗普关于美元的看法纳入考量。”   特朗普预计将在周五签订放松金融监管法案,美联储副主席费希尔认为撤销多德-弗兰克法案的部分内容可能会造成严重影响,警告人们别忘记金融危机给出的教训。  Fischer还提到了本周末将迎来大选首轮投票的法国,说法国退欧“将是一件非常大的事”。   继昨日达拉斯联储主席Kaplan之后,Fischer是本周又一位公开发声支持今年三次加息预期的美联储高官。这并非偶然。因为最近疲软的经济数据已让市场怀疑美联储能否实现预期的加息进程。   近期公布的3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创十个月新低,3月CPI出现13个月来首次环比下降,3月核心CPI更是七年来首降。更重要的是,在上月末共和党医改计划在国会折戟后,市场对特朗普能否实现竞选时承诺的减税和基建促增长计划开始失去信心。
责任编辑:bzh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以下为热门自选股
代码|股票名称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习近平计划”与全球金融新十字架(修订)|美联储|德拉吉
我的图书馆
“习近平计划”与全球金融新十字架(修订)|美联储|德拉吉
[摘要]:未来十年,欧洲很关键,如果欧洲跟美国一起挤兑中国,中国将很难受,如果欧洲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甚至跟中国友好合作,中国就立住了。导读:未来十年,欧洲很关键,如果欧洲跟美国一起挤兑中国,中国将很难受,如果欧洲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甚至跟中国友好合作,中国就立住了。过去十年,中国跟美国捆得很紧,从各方面配合美国,美国对外忙着反恐,对内忙着消化危机,没怎么给中国穿小鞋,一不小心中国冲到老二位置了,还坐二忘一。现在中国已经是大象了,还咋韬光养晦?未来十年是美国战略上战术上全方位挤兑中国的十年,如何跟美国斗而不破,是莫大考验。未来十年,俄罗斯跟中国会像冬天里的两只刺猬,相互取暖,彼此警惕。日本很明确,非洲是纵深。好在咱们新老大不错:菩萨心肠,霹雳手段,佛祖智慧!这篇文章读起来有点困难,大家辛苦了!“习近平计划”与全球金融新十字架——近期全球主要央行的决定及其利益博弈分析我们先快速回顾下近几天全球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事件:5月8日,欧洲央行在5月货币政策会议后宣布,维持基准的主要再融资利率于0.25%不变,维持隔夜贷款利率于0.75%不变,但德拉吉随后表示“如有需要,欧洲央行愿意六月采取行动。”5月7日,晚10点,美联储主席耶伦于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听证会就货币政策及美国经济前景作证。耶伦称,将继续维持高度宽松的政策,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增长快于去年,劳动力市场已大幅改善,但离令人满意还很远,当警惕美国房产市场风险。同时,耶伦首次提到了地缘政治风险。5月7日,日本央行(BOJ)公布最新会议纪要,大多数委员认为只有是达成2%目标所需,日本央行就应继续执行量化宽松(QE)。5月6日,中国央行公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月前李克强总理提到的“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写入了央行最新一期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作为下一阶段指导思路之一。半年来,货币政策从“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演变到“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外交领域也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俄罗斯“妥协”:5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金宣布与欧洲安全组织达成一致,称已从乌克兰边境撤军,呼吁乌克兰东南部推迟举行地方全民公投,并认为“基辅现政权与东南部直接对话是解决危机的关键。”我们已经看到,在耶伦“鸽派”证词和“超级马里奥”讲话前后,指数经历了暴跌到暴涨。这种走势隐含了很多疑惑和悖论,就是美元现在到底追求什么?我们先把判断讲出来,今年美元只会有很有限的升值,总体仍然会追求弱势。中国央行的“免责声明”和中美同时存在的利率背离现象6号,中国央行发布了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到底货币政策往哪里走?如果有人说他看出来了,那多半是想象。实际上,除了要对喊话,央行就没有说太多实质性的东西,甚至连外汇和问题也没有讲,这份文件可视为央行的免责声明。之所以中国央行如此谨小慎微,MFI在之前的研究《小型四万亿将是一场精神分裂行动》中已经交代过了,可能讲的不是很清楚。简单说,当下中国的货币政策腾挪空间甚小,在量上取决于国内,但在质上取决于国际环境。这不是说中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内外是相互挤压的,美联储退出QE挤压了中国宽松的空间,贬值挤压了美国加息的空间,而欧洲宽松的空间则受到紧张的地缘政治的挤压。这样失去纪律的货币其腾挪空间也被大幅压缩。可见,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的余地都不大。这是我们理解当前全球金融市场的基本场景。即便已经跌到1.8%,中国央行仍然像在袖手旁观。由于中国央行发了这样一份“免责声明”,不仅中国国内,全球市场都感到无从下手。在中国陷入困境的时候,美元却动能不足。华尔街投行普遍对此前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感到兴奋,积累了庞大的做多美元的冲动。但令市场痛苦的是,作为风险风向标,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却反而从5月6日0.427%下滑到9日的0.387%。做多头寸的平仓可能导致了上周二美元的全线暴跌,但又在一天后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的一张口头支票的号召中反向操作,导致美元暴涨。即便如此,美国国债2年期国债收益率颓势不改。此时我们注意到一对奇特的“利率背离”同时存在于东西半球:中国经济下滑,但是利率曲线(2年以下曲线,2年期视为中期风险偏好指标)依然陡峭,2年期国债收益率依旧维持在3.8%左右;而美国经济复苏,但利率曲线依然平滑到几乎毫无起色。这是不是偶然的?一个猜测性的解释是,中国央行同时在中国外汇市场和美债上进行对冲操作。一季度央行持续干预已经形成了共识,央行资产负债表留下了痕迹,外汇占款数据显示,央行通过向商业银行全力买入美元、卖出人民币,从而导致中国货币市场短端流动性冗余和美元相对人民币升值。同时央行可能在美债上买长卖短,相当于针对美联储退出QE进行反向的扭曲操作,这样就压低了美元。如此对冲操作似乎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其目的是保证人民币可控贬值。这启发我们思考一个大胆的问题,美联储如果用目前如此单一的政策工具,是否能有效控制美元?美联储花了3轮QE才把美元从避险货币变成套利货币,现在要把美元重新变成风险货币,前提是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完全复苏。但是在退出QE的背景下,美联储干预经济的能力被严重削弱。美国国会实际上也对美联储越来越不信任,在这种限制下,美联储实际上已不能购买MBS或者其他私有部门债券的,而只能购买政府债券。可以猜测,如果美联储能持续定向的干预房地产市场,则中国房地产就真的非常危险。戏剧性的是,现在中国开始定向干预房地产,而美国却不能了。这会让耶伦做起事情来可能越来越分裂,上来之后,她选择逐步削减QE的效果是非常缓慢的,因此可能不得不动用利率工具,但加息对流动性的打击可能过于严苛了。这样,耶伦就不得不更耐心的等待实体经济复苏的底子变硬,甚至只能在回收流动性的路上走走停停。因此,对美国目过于平滑利率曲线的解释更主要的,应当是它包含了这一疑虑:是不是美国经济数据还不能推动美元风格的切换?美联储被削权之后,耶伦的讲话可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我们仔细看下美国现在的经济状况。一季度美国经济遭遇严寒,4月份超预期,这是观察美国非常好的样本。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们看到美国出现和中国貌似差不多结构:投资不足,消费增长。只是性质不同。虽然美国一季度只增长了0.1%,但是如果剥离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和政府支出,个人消费环比仍增长1.6%;4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去年8月以来新高,零售消费环比超1%,消费信贷增长0.4%,美国家庭开始加杠杆了。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能源价格反弹,PMI指数连续4个月上升。就业市场修复的非常好,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分别为11.3万、17.5万、19.2万和28.8万,失业率降到6.3%,为2008年9月来最低水平。可见,美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已基本修复,并开始启动经济的正反馈。如果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美国现在大体处在2009年以来新一轮朱格拉周期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理论上后面会紧跟着一个投资加速的过程。但是,由于上一个朱格拉周期被压缩了,只有8年时间(),所以这一轮周期可能长达11-12年,很漫长。这也决定了这个转换阶段可能不会顺利,一波三折。美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从危机期间70%以下的低点回升到了现在的78.7%,从这个逻辑上讲,只有美国产能利用率持续稳定在81%的历史均值上方,才有加息之条件。美联储主席耶伦是看到了这一点的,所以她7号在国会的证词中出人意料的显得信心不足。目前看,全球结构调整最好的的确是美国,但是否美国已取代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坚呢?IMF是这么看的,但我们MFI却不苟同。对美国来讲,这个过渡期如果冒进就会变成二次探底。这个冒进,在政治上就是过快过度触碰中国外交底线,在金融上就是过早过陡峭的推升美元,在经济上就是过高估计消费复苏的弹性和可持续性,在政策上就是过早退出对房地产的刺激。耶伦7号在国会的证词中一方面肯定了经济稳步复苏,同时破天荒的谈到了房地产和地缘政治对美国经济的风险。她说的正是这个事情,美国要防止冒进。美国这几年调整过来靠的是什么呢?坦白讲,就是“债务货币化”和“再房地产化”,虽然奥巴马提再工业化,但实际上是再房地产化在起作用。一般认为,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和能源产业(页岩气)对本轮美国复苏有重要作用,但我们认为它们可能只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是房地产。比如说,苹果高达1000多亿的库存现金却无处释放,这说明美国新技术产业还没有真正实体化;美国IT企业的资本支出也没有大幅提高。至于页岩气革命的确提供了数十万就业岗位,但产业GDP方才1000亿美元。再房地产化的本质是移民需求和避险投资推动美国房地产复苏。如果我们再简化一个模型,就是美国通过货币殖民与中国进行了债务重组,把债务转移给中国,把需求、资产甚至人口转移到美国。债务重组完成了,美国才谈得上再工业化,因为这相当于把中国产能消灭了。看上去美国进行的有声有色,美国地产在复苏,消费引擎重新点燃。但三月份,美国不管是成屋销售还是新屋销售均创出去年7月以来的新低,而库存则攀升至近1-2年的新高。年,美国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月均同比增长率仅为0.48%,也就是说,再房地产化并未让美国人的收入改善,如果这一过程不能继续,美国经济就只能沿着下轨行走。而现在美联储又失去了对房地产定向干预的工具,耶伦是很担忧的,而中国央行的“不作为”更增加了她这种疑虑,中国不按常理出牌,下面我会讲到。总之,我认为耶伦这一次讲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美国重新评估退出QE,美国可能会引导全球持续的宽松。中国不按常理出牌给美元施加的压力那么,中国是如何不按常理出牌的呢?其一是,中国2月份以来通过主动的人民币贬值,和持续的实质上的流动性控制,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部分风险释放的主动权;其二是,中国并非循规蹈矩,不加息也不大幅贬值,而是选择用一条奇特的利率曲线(如下),来定向干预资产价格。这条曲线的本质是,通过短端和长端加杠杆,支持腰部去杠杆;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差别化的利率管制,如通过国开金融债引导长期国债利率下行,用SLO和SLF提供廉价短期资金,同时逐步放开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刚性兑付。这实际上让中国有能力在适度紧缩中,保证经济系统的基本稳定性和仍较高的无风险收益率。中国在努力保持自己世界最佳投资目的地的条件。其三是,中国动用非常规手段,试图切断国内资产逃逸的通道。我们看到,前两天,瑞士宣布它将承诺将自动向其他国家交出外国人账户的详细资料,我们都懂,这将为中国反腐和追讨贪官海外资产提供关键支持。美国显然不会欢迎这件事,贪官对美国房地产非常重要。美国的地产现金购房率已经从去年的60%下滑了10个百分点,如果没有更多移民去美国买房,按照美国的人口老龄化曲线,房价不出意外一年内会重归跌势。瑞士为什么愿意干这件事呢?其背景是《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7月1日即将生效,这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订的第一个FTA。这涉及到中国最重要的战略,即正在启动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要讲清楚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先要把欧洲和讲清楚。欧洲跟谁走,如何逃脱索罗斯给出的宿命?耶伦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称为“突出的风险”,担心乌克兰冲突可能拖累美国经济。但是我们想,乌克兰怎么直接冲击美国经济呢?乌克兰问题的背后是中俄试图联合欧洲冲击美国整个TTIP结构。8号,俄罗斯总统普金走了一步险棋,宣布与欧洲安全组织达成一致,从乌克兰边境撤军,呼吁乌克兰亲俄的东南部推迟举行地方全民公投,并认为“基辅现政权与东南部直接对话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俄罗斯与欧洲就乌克兰问题达成了妥协,而这个谈判是绕开美国进行的,因此美国和它支持的基辅政权迅速反驳俄罗斯“并未撤军”。俄罗斯目前不想乌克兰成为自己的另一个阿富汗噩梦,以退为进,而欧盟如果不解决,没有俄罗斯的天然气和在中东问题上的战略协同,欧洲的将被迫绑在美国的船上,即我们之前说的欧洲日本化。欧洲为他的贵族精神付出的代价,不仅是家门口的地缘冲突,还包括欧元汇率。一年多来欧洲央行一直顶着巨大的要求宽松压力,进行艰难的财政重组,并取得一些成效。欧元兑美元持续走强,但欧洲内部的区域冲突持续不断。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欧洲大陆的问题和中国大陆的问题在形式上有些相似:统一的货币政策、区域间财政政策上各自为政,自行发债(欧洲是国债,我们是平台债),而且经济结构和贫富差距甚大;默克尔一直在掣肘欧洲央行的货币行动,李克强也一直在控制杠杆;欧洲监管机构一直在敦促银行业通过压力测试,也与去年以来中国对金融机构持续的风险监管类似。索罗斯一直激烈批评欧洲这么干,他认为应该首先发行欧元债券,宽松货币,让银行更多的贷款以救助经济,再来实施欧元区整合,否则将渐入日本式长期衰退。索罗斯不敢这样攻击中国,因为中国的体制和中央财政干预能力、产业组织能力和金融安全机制(外汇管制和巨额)、军事体系竞争力毕竟与欧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中国类似的风险也正浮出水面:银行自发紧缩信贷引发区域金融债务违约蔓延,产业基础和财政薄弱,尤其是中西部一些多民族地区社会冲突抬升。仅从这个逻辑讲,重庆正如西班牙,新*疆正像乌克兰,是有共通点的。索罗斯是对的吗?如果孤立的看待欧洲,索罗斯的确是对的。默克尔和习近平都明白这个道理。但不是没有办法。习近平访问欧洲给默克尔开出的药方是,与俄罗斯一道,利益互换,用自贸区群,打通欧亚大陆桥,用大陆版马歇尔计划,解决过剩产能。这就是新丝绸之路。当然,这是美元、美国的噩梦,索罗斯还可以像攻击一样攻击美元获得暴利,但他肯定不愿意看见这一天。欧洲走在这个分叉口上,到底跟谁走?或者主要偏向哪一方?美国一定会破坏俄罗斯与欧安会的协议,会推动基辅政权继续反恐东进,形成东欧割裂带。如我们上面所讲,欧洲屈从于美国之后,必然会走上索罗斯给出的道路,唯一的办法就是自行放水。因为美国已经不再具备二战后实施大规模马歇尔计划拯救欧洲的能力。所以欧洲也面临着人格分裂,它表现为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之间的冲突。欧盟委员会周一(5月5日)说,“欧元区的通缩风险极低,但今明两年涨势回升速度将较预期更为缓慢,部分原因在于欧元走强及景气复苏乏力。”已经表明不太可能放水;而德拉吉在8号的记者会上称:“如有需要,欧洲央行愿意在6月采取行动”到底会不会行动?“采取行动”是什么意思?把基准利率最后打到0、大规模QE、小规模的QE?德拉吉留下了余地,他也决定不了,虽然他声称坚持欧央行的独立性。欧元会不会宽松,取决于欧元被冲击的高度;宽松多少,则取决于中国和俄罗斯愿意为欧洲分担多少地缘政治风险。欧元最终的立场,则取决于是中国向欧洲如何进行利益交换。欧元如何宽松背后的日本因素和地缘政治考虑先来看第一方面,美元对欧元冲击有多严重?我们看5月8号全球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德国1.45%逼近11年新低,西班牙和意大利分别创纪录新低2.90%和2.94%。葡萄牙10年期国债下降至8年低点。这种场景是极其罕见的。这可能意味着欧洲债券市场存在严重的泡沫。而这个泡沫就是强势欧元带来的,经过中国的严打,套利资金涌向了欧洲,2月以来人民币贬值过程正对应欧元升值过程,中国把2013年的痛苦转嫁到了欧洲身上。或者说,日元狂贬之后,全球资本试图寻找另一种避险货币,人民币显然不适合也不愿意,现在欧元暂时扮演了这一角色,问题是这个面具要带多久?在中期来看,要取决于日元何时回归避险货币。日本超级QE后,3月份日本核心1.3%,看上去有效果,但其中能源进口价格大幅上升是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日本这样彻底两头在外的经济体,追求CPI是舍本逐末,应当追求PPI,实质上是工业品贸易的改善。因此,欧元和日元之争,可以本质的理解为高度趋同的日本工业和德国工业的PK。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去比较日本贸易条件和德国贸易条件,在这种汇率结构中谁更好受些。这涉及到贸易结构、竞争对手、能源成本、结算货币方方面面,这里不细说了。我们抓住两点:一是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中国在中端制造业上与日本展开激烈的价格战和市场争夺(东南亚),而不断向德国开放高端市场;二是日本80%进口用外币结算,而出口结算比例则只有60%,相当于汇率错配,日元贬值会恶化日本产品的成本。这就导致了日本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4月份全球PMI指数受到日本极大拖累,下降4.5到49.4,而德国继续扩张至54.1,欧元区53.4,也在扩张中。这其中有中国一份苦劳。回到我们上面所讲的,如果按照PPI计算,日本实际上仍在通缩中,按照GDP平减指数而不是CPI计算,也是负增长。这是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日本的超级宽松没有将日本带出通缩,甚至恶化了环境。于情(安倍赌注)于理(日美利益交换),黑田东彦都会在今年再放一轮水。这一轮水可能才会真正考验欧元区的PMI,考验欧元能否挺住。但等欧元宽松之后,可能全世界突然会发现,日本还是那个紧缩的日本,日元还是那个避险的日元,日元很有可能在新一轮贬值之后再大幅升值。那为什么我们说是美元对欧元而不是日元对欧元的冲击呢?因为日元是术,美元是道,只有在美元愿意对日元升值的基础上,日元才可能去冲击欧元。美国不会无底线包容日元贬值,毕竟日美在等工业上冲突很大,像我们上面所讲,当有一天美国发现“再房地产化”动能衰竭,移民数量下滑,经济沿着下轨行走的时候,美国就不得不重新重视起出口和汇率,那个时候美国会中断QE退出。那么就会形成美日英同步宽松,再逼中欧的局面。我只能讲这个逻辑,你若非要问我是什么时候,我只能说下半年很有可能。再讲第二个方面。“取决于中国和俄罗斯愿意为欧洲分担多少地缘政治风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首先取决于中国南海的冲突程度,其次取决于在中东地区中俄给美国制造多少麻烦,能否帮助欧洲从美国口中夺下中东能源地区的一定控制权。中国也在走险棋,既要在家门口牵制美国,又不能让自己陷入泥潭,最怕全线作战,最好的办法是集中火力拔掉其中一个钉子户。在南海这两天与菲律宾和越南硬碰硬,似乎有这个意思。同时,中国有意通过中东问题转移南海压力和对敲美国。在中东,中、俄、欧逐渐掌握主动权,但却可能导致复杂矛盾并发。伊朗释放了几个月的缓冲期,叙利亚已被俄罗斯完全回收;4月30日,沙特公开展示进口资中国的东风-3导弹;上月,法塔赫和哈马斯出人意料的结束内战达成和解,以色列总统佩雷斯4月访华,这几天,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和总理内坦尼亚胡同时访华,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显然中国试图兼顾与以色列的历史基情,及威胁以色列的现实利益。中欧关系将是未来十年最具全球冲击力的双边关系中国向欧洲让渡利益,已经讲过多次了。3月习近平访欧带去了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虽然不尽圆满,但大方向似乎已敲定了。如果大家用心,应该注意到习近平访华后新华网连续发表了“习近平主席访欧阐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评”,现在已经是第五篇。这标志着中国外交重心已发生重大转移,上一届政府是联美,这一届政府是回归欧亚大陆。习近平去北大说要找个象棋大师给“外交部官员好好上上课”,这话不是随便说的。目前中欧在快速推进金融合作。3月底,中国人民银行与德国央行签署了关于在法兰克福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的谅解备忘录;德意志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即将落地;5月8日,卢森堡分行成功发行15亿元人民币“申根”债券;法兰克福今年将发行第一只人民币债券。中德君子协定,要把法兰克福推向欧洲人民币离岸中心。央行找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来当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而打虎行动中反复牵扯出美国投行,这也不是偶然的。未来几年,欧洲金融机构在华有很好的机会,欧洲也会是中国很好的OFDI目标区域。接下来,人民币会加速依托欧洲推进国际化,人民币的衍生品体系构建为时不远了。再接下来是中国和欧洲国家的自贸区谈判,一个一个的谈,分化美国的TTIP。双方经济结构又互补,在能源、基础设施、军工、生物医药、消费品等多个领域都可以深度互嵌。中东是欧洲的后花园,如果能解决中东问题控制石油的话,中俄欧三方即可一定程度颠覆掉美元本位。这当然是理想状态。这条路走下去相信也会百折千回,从东欧到新疆这几千公里布满了子弹孔。但我相信中欧关系将是未来十年最具全球冲击力的双边关系,并且也会显着提高中俄关系的影响力。再回头来说欧元问题。如果中欧关系快速推进,政治互信,就能一定程度上用外贸扩张来抵消汇率压力。中国和欧洲如顶住不防水或不大幅放水,则意味着全球进入单边的通缩预期,会将全球经济拉入二次探底。主动释放风险当然非常痛苦,相当于中欧都在打七伤拳,在阵痛中各自重塑财政体系,也是一种刮骨疗伤的办法。对中国来讲,在国内只能用财政政策、国家金融和政治高压兜底,在国外,中国会加速启动马歇尔计划南线(即海上丝绸之路),这两天李克强去非洲4国签署60份文件,也会加快对南亚次大陆的整合,其代价可能是频繁的军事冲突。“习近平计划”和全球金融市场新十字架好了,经过漫长的分解,我们基本可以看到目前全球政治-经济-金融的新格局,中国启动了以新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和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非洲)为主线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为了以示区别,我们姑且命名为“习近平计划”。在“习近平计划”的理想框架下,欧洲、俄罗斯和中国互相靠拢,欧洲德国化、俄罗斯和中国帝国化,以此对抗美日英同盟。与冷战不同,这是大陆经济体与海洋经济体之间的分立。这在金融市场将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十字架:美元和人民币关系是纵轴,主导格局,决定全球金融市场的性质(通缩还是)和资源分配方式(海洋分配还是大陆分配),而日元和欧元关系是两翼,双避险货币,影响内部结构;而十字架的中心是卢布,俄罗斯与任何四方都是三角博弈关系,可能在每一场区域冲突(激起相应的货币冲突)中,都不能幸免,无论是乌克兰、中东、南海、东北亚。俄罗斯被制裁以来,资本外逃超过3000亿美元,牺牲很大了,卢布是高风险货币。俄罗斯往哪个象限靠一点,都是有全局影响的。当然,现在它与中国的同盟关系日益紧密,上面我们也讲了,通过与欧安会妥协乌克兰问题,俄罗斯在重新协调与欧洲关系。目前金融市场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中国与德国关系,中国能不能最终说服德国让欧元向人民币靠拢?为了达成与欧元的结盟,那么人民币可能需要更多相对欧元升值,减轻欧元压力。但目前人民币是盯住美元,绑在过去的政治关系上,那么很自然的,出于破坏中欧结盟,美元仍会控制在低位盘旋,把欧元顶在难受的高位,这是过去一年来美国经济持续修复,但美元指数持续下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个状态依旧会持续下去,美元指数这两天的反弹不会是反转。那么人民币与欧元怎么才能绕开美元达成交易呢?人民币要加速与美元脱钩,这是未来3年中国金融最重要的战略。当局所说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汇改,本质上就是这个意思。第一步我们要扩大人民币浮动区间,这件事正在做;第二步实施真正的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按照贸易权重调整货币权重。目前美元和影子美元(港元、日元)在人民币一篮子中的比重约70%,显然太大了,以后欧元比重可能会上升到40%-50%,同时港元脱离联系汇率制度,前面当局推沪港通,已经表明要把人民币和港元相融合,或者说捆绑;同时增加其他货币如韩元的比重。这样,人民币实现双挂钩,一定程度挂钩欧元,可以帮助人民币对欧元的利益输送,也可以帮助欧元和人民币一同来动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的蛋糕。所以,我们看到了上面所讲的,中欧加快中欧金融融合。这件事情刚开头,在产业融合和区域融合上,漫漫其修远兮。因此,这个十字架的雏形,固然给中国拉开了战略纵深,腾出了至少半年时间给中国,以相对从容的解决国内经济危机,但人民币短期内仍然只能孤军奋战。在短期内(一年),对人民币,欧元只能在立场上给予一定支持。欧洲有它的精神洁癖,它有大陆和海洋双面本体性?,与中国和俄罗斯很不同,它注定会摇摆和妥协。下半年也完全有可能形成最后一次美日欧英四国央行陆续放水局面,届时中国也将被迫加入。其后果是,一番折腾之后,于内于外,人民币资产都还有一轮较大力度下跌。中国要做好这个准备。(来源:MFI金融研究 作者:江勋、熊婷婷、宋禹君)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