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广东德能风电有限公司邱志辉

风电年轻人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风电年轻人
环球企业家
  核心提示:与邱乔斌一样,驻守在中国风电一线现场的还有数千人,遍布戈壁、草原、荒漠和海上,他们几乎都是80后甚至是85后年轻人,有着机械或电气高等学历背景。
  邱乔斌永远也不会忘记去年4月份的六天六夜&在上海东海大桥向东8公里的海上,八级台风把天空与大海混为一体,巨浪和电闪雷鸣让接他的船难以下水。他被困在一座海上风机的集装箱房里,吃了六天的矿泉水蒸白米饭。
  这位27岁的前大学校园萨克斯手是中国第一批海上风电现场工程师。当他的同学热衷于成为一名电脑程序设计员或跨国公司白领时,邱加入了。他拿着还算不错的薪水(刚毕业即月薪六七千元),在西北和东北边陲荒凉之地的风电场过着远离现代文明的生活。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后,枯燥的工作曾触发他敏感的诗人情怀,写下一首名为&青春民工&的短诗。
  不过,这一切也许是值得的。过去5年里,邱和他同样年轻的同事们亲历了中国从无到有进阶为全球最大风电市场,而他所在的华锐风电也成为中国最大风机制造?商。
  即使在以速度著称的中国,这一过程所具有的摧枯拉朽之势也令人吃惊,并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争议。正如同年轻的邱乔斌一样,中国在风电技术上如一张白纸,最初生产的风机质量也差强人意,但在政府强有力的决心和中国企业所擅长的大规模制造双轮驱动下,它们开始重新定义这个行业在过去20年里形成的游戏规则&不断扩大全球风电装机总量,迅速提升单机装机规模,孵化出以为代表的新技术路线,直至最近,开始挑战全球风电最后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海上风电。
  邱乔斌所在的上海东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正是中国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如果天气足够好,你可以在东海大桥上远望到它们&高出海平面90米,多达34台的风机规整地排成5列,塔筒底部和基座护栏被涂上了醒目的黄色,似乎在宣示着对这一海域的捍卫。
  4年前,中国政府决定启动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外资风机企业是其合作首选。但几个外资公司报价均超出了政府承受底线,且在技术转让上也颇为犹豫。此后,项目组从上海、新疆一直询问到北京,没有一家国内企业敢接下这个项目。
  这些谨慎情有可原,海上风电高于陆上2至3倍的发电成本,对风机可靠性要求极高。20年前,欧洲就已开始涉足海上风电,到现在仍未大规模商业化。最后询问到华锐,如同这家企业此后所表现出来的进取风格一样,华锐董事长韩俊良很快就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这太重要了,如果干不成,中国的海上风电在萌芽当中就夭折了。&韩俊良说。
  最终,34台耸立在东海上的风机给了中国政府开启海上风电的决心。2010年,中国海上风电招标达100万千瓦,而欧洲发展20年的装机规模也不过300万千瓦。
  这一切的承接者,正是邱乔斌这样的年轻人。与邱一样,驻守在中国风电一线现场的还有数千人,遍布戈壁、草原、荒漠和海上,他们几乎都是80后甚至是85后年轻人,有着机械或电气高等学历背景。他们被称为现场工程师,从风机吊装指导、调试,再到后期运维无不参与其中。你还可以把他们看作中国风机的贴身保姆和消防队,中国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一线试验员。有关中国风电的一切疑问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答案。
  东海&拓荒
  日,东海大桥风电示范项目的首台风机吊装。从这一天起,28岁的刘志鹏开始行使中国首个海上风电项目现场负责人的职责。他显得比实际年龄要成熟得多,脸上时刻挂着微笑,听人讲话时身体微微前倾,谈吐甚为谨慎。&刘哥业务上对我们很严,但私下里却像兄弟一样。&一位更年轻的工程师说。
  这是一个精挑细选的日子,在几乎没有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自2007年底华锐做出承诺,有超过500人的研发、生产、数据分析团队在夜以继日地推进海上风机计划。在此前一个月,一切工作就绪了,在综合考虑了海上施工适宜的潮水水位、海底软硬度以及天气因素,他们决定在当天早上吊装第一台风机。
  头天晚上6点,刘志鹏和吊装团队配合把风机固定在一艘特制的船上,驶向8公里之外的吊装海域。为了这一天,华锐对刘志鹏进行了缜密的安排。包括他在内的7名年轻人被派往全球风能的发源地荷兰培训,曾在20*40米的大水池里模拟海浪逃生术。此后,刘志鹏又到华锐大连总装厂和装配厂,亲历了海上风机从零件到最终的成型。2009年2月,刘志鹏受命来到上海,带着第一批12名工程师驻扎在南汇区泥城镇荟萃新村42号的一幢三层小楼里。
  不过,即使如此,与海外的同行相比,刘志鹏的资历也是太少了。这位前首钢的年轻工程师直到2007年3月才加入华锐。在2008年,他辗转了八个风场,大部分时间在超过半年时间都在下雪的内蒙古。环球企业家
  核心提示:与邱乔斌一样,驻守在中国风电一线现场的还有数千人,遍布戈壁、草原、荒漠和海上,他们几乎都是80后甚至是85后年轻人,有着机械或电气高等学历背景。
  对整个中国风电行业而言,这也是摸石头过河的过程。负责吊装的中交集团虽然海上作业经验丰富,但从未安装过这些高达90米的庞然大物。他们曾设想过利用吊装设备在海面上现场组装,但即使风平浪静,船体的细微抖动也会让安装出现偏差。最终他们决定在岸上把整台风机组装完毕,把整个风机运到海上的水泥基座上。为此,中交集团定制了一条船专门运输风机。
  刘志鹏他们的任务是保证运输过程中,风机不会因颠簸而出现构件移位。船行驶到一半,狂风暴雨突然而至,海水打到了甲板上,水深及膝。运输船设计的极限抗风为八级,但刘感觉已经是超过八级,一颗心悬了起来。虽然风机上有叶轮锁、液压刹车的双重锁死,他还是不时跑出来看风机的状态是否正常。午夜12点,船在夜晚颠簸了六小时后终于抵达现场。等到天亮,刘志鹏爬到90米高的机舱内,发现设备一切正常才长舒一口气。
  虽然是亚洲第一台海上风机的吊装,但事先在计算机和试验场地都经过无数次模拟,业主方上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对吊装过程信心满满,甚至专门准备了一艘船供有关官员绕吊装现场参观。待在基座上的刘志鹏,看着巨大风机缓缓落下时,内心也充满了成就感。
  海上项目的启动,悄然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追随中国风电从内陆到沿海的路径,大批年轻人从内蒙古、海南、江苏、黑龙江来到上海。刘志鹏、余晓明等12个工程师住在东海大桥阳山岛上搭建的简易板房里,刘志鹏需要不时地提醒来自宁波的施工团队开会要用普通话而不是江浙话,并且接受清淡的饮食口味。第一台风机正式吊装完成,他们泥城镇的第一顿饭点了红烧肉、回锅肉、炒鸡蛋和啤酒。他们经常在海上一待就是几天。若被分配应急小队任务,则会在船上待命,整整一天随着船在风浪中飘荡。&压力很大,心里没底,在海上住了几天,心里开始烦躁。&邱乔斌回忆说。
  与此前的反复推演策略一脉相承,华锐决定先安装3台样机,以给后来的风机提供借鉴。事后证明,这是非常必要的策略。因海上施工难度大,导致风机中一个小部件&机舱散热补偿器安装就要花费一整天时间。后来的31台直接就在装配厂安装好。而之前设计的在机舱内使用的铝合金梯子,每次打开至少需要三个人,攀爬时也得有人扶着。后来的风机梯子直接换成了钢结构,固定在机舱内。
  刘志鹏亲历了华锐第一批1.5兆瓦风机的调试运维,而东海大桥项目团队的40多人几乎都有超过两年的经验。调试的过程并无多大挑战,但天气却成为从始至终的挑战。
  离岸最近的风机距离港口8公里,编号为31401的退役渔政船是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刘志鹏曾设想了海上的各种情形,也到荷兰做过模拟培训,但真实的海上行船远比模拟情形可怕&风平浪静的海平面十分钟内就会电闪雷鸣,他们曾遭遇海浪使船上下浮动达3米,只能趴在船板上,祈求海浪消失后迅速靠岸。&我感觉坐船比干活还累,差不多消耗每天体力的60%。&邱乔斌说。
  出船时间非常挑剔,完全根据气象而定,风速超过12米之后再不会出船。若天气好,一般到下午三点左右船就必须从风场驶回,天黑后船易撞到海上的渔网。在现场两年,刘志鹏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天气预报,预估未来三天的风况,再安排船何时出海和具体工作。
  去年3月,正是工期紧张的时候,却连续刮了20多天大风,船无法出海。刘志鹏做出了一个决定&住在风机里。每个约20平米的风机平台上,除了与30层楼同高的巨大风机外,还有一间约八平米的白色集装小屋,内置一个上下铺,折叠床,还有电饭锅、电磁炉、冰箱、空调。工期最赶时,30多人都住在风机旁的集装房内,刘志鹏自己在风场最长住过七天。风机上几乎没有手机信号,这群年轻人最大的享受就是看海上落日。
  不过,让刘志鹏意料不到的是,这最终导致了中国风电行业一个流传甚广的传闻&因为风机故障太多,华锐只能派人日夜守在风机上随时待命。有关这群年轻人在风机上做什么,甚至都成了行业内一种时髦的猜谜游戏。
  刘志鹏对这一说法表现出了少见的气愤。他解释,住在风场不仅能避免海上交通的危险与不便,还能提高工作效率。最后27天,刘志鹏们完成了最后15台风机的调试。到了调试后期,刘志鹏将他的人四人一组分了11组,来加快调试进度,而在陆上风场则每个项目一般才2、3个小组,每组最多两人。这些细节都秉承了华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风格。&我们认为,做一件事情,花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短期内解决,比花少量的人和物长时间来解决,带来的收益和回报要高。&刘志鹏说。这也可以看做是6年来外界对华锐略显激进风格的一次非官方解释。环球企业家
  核心提示:与邱乔斌一样,驻守在中国风电一线现场的还有数千人,遍布戈壁、草原、荒漠和海上,他们几乎都是80后甚至是85后年轻人,有着机械或电气高等学历背景。
  过去6年中,华锐以低价快速占领市场份额和建立强大的客服运维团队著称,有人认为这是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应有策略,但也有人将之视为冒失的大跃进,迟早会付出代价。但华锐无疑正成为事实上的赢家之一。在今年4月初,全球权威风力发电行业咨询机构BTM发布了2010年《世界风能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华锐新增装机容量超过GE位居全球第二,所占全球市场份额至11.1%。
  事实上,东海大桥项目谈判之初,华锐特性就已显现。考察团队来华锐考察时,韩俊良把零部件合同、国际共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合同、所有的图纸都摆出来,让10位考察人员一张张看,但韩要求不能拍照、不能复印、不能带出他的办公室,最后考察人员在韩的办公室住了三天,他们惊讶于华锐是国内唯一一家在开发3兆瓦和5兆瓦机组的企业。其时,华锐刚刚凭借1.5兆瓦机型,拉升中国风电市场进入兆瓦时代。
  刘志鹏认为华锐总是扮演吃螃蟹人的角色,这次也不例外。华锐的海上风机通过了GL(德国船级社)认证。世博会期间,加拿大风能协会会长参观风场后,也竖起了大拇指。因为有海上风电的运行经验,华锐也在去年1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上中标60万千瓦,成为最大赢家。
  2010年华锐年会,东海大桥项目现场获得了优秀现场奖,刘志鹏被提拔为华锐沿海项目的现场副负责人。华锐为即将在江苏布局的大规模海上风电项目储备了170名工程师,刘志鹏的职责之一就是向他们分享他过去2年的经验。东海大桥项目现在由余晓明接手负责,他带领的40多名工程师中,也有些是为将来做的资源储备,&我们得给下边人有些交待,把经验往下传。&26岁的余晓明说。
  达阪城&深耕
  在距离上海8000多公里的新疆达坂城,也有一批与刘志鹏他们使命相似的年轻人。
  整个戈壁被3月下旬的一场暴雪覆盖了,在湛蓝天空和连绵雪山映衬下显得更加荒凉。达坂城是中国风电的起源之地,1989年丹麦政府送给中国的150千瓦风机仍然屹立在戈壁上,&金风科技&、&&、&华锐风电&在过去6年里遍布这里的戈壁滩,使其成为中国风电发展的活着的历史。
  3月18日夜晚,海黎斌、王麟、夏扬、沈春山等20人备好工服,等着风电场业主的电话。他们来自金风科技旗下专门给风电场提供运营维护的天源公司,业主方龙源电力线路检修,来电后需他们逐台爬上风机,检查自我保护系统是否正常。
  凌晨两点后,他们不知不觉睡着了,直到第二天中午才等到业主的通知。他们搭乘皮卡车来到66台风机的项目现场。海黎斌分配好了每个人要负责的风机后,皮卡在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风场扫荡了好几遍。暴雪覆盖了汽车经年轧出的路,司机只能凭借记忆重新找路。
  海黎斌是新疆乌苏人,2009年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来到这里,他既是金风兆瓦级风机的第一批运营维护工程师,也是天源&这一专注风电场服务商业模式的第一批践行者。当记者见到他时,因为项目经理休假,24岁的他临时晋升为代理经理。
  他手下来了八个新人,这些年轻人带着初到风场的新鲜感,还未检查主控柜,就顺着爬梯往65米高的机舱爬。海黎斌发现后挨个给他们打电话:&赶紧下来,没爬的别爬了,都不看在下面能否解决问题,你们爬得不累吗?&电话完毕后,他挨个跑到每台风机检查,发现有几台风机仅仅需要给水冷柜加热即可解决问题。
  晚上7点多,所有风机重新开始运转,海黎斌带队撤离风场。一天工作后,他们有些疲惫,夕阳的余辉落在戈壁,远处的雪山逐渐清晰。一位年轻人拿手机放起了音乐,是筷子兄弟的《老男孩》。
  海黎斌他们是天源在新疆最忙的团队。这是天源第一个兆瓦级风电项目,金风从兆瓦级机型开始选择了直驱技术,由电子传动系统代替了机械传动系统。此前600千瓦、750千瓦风机的机械故障多,但容易发现和解决,最难不过更换零部件。而1.5兆瓦的直驱风机电气设备多,增大了排查难度。这大大增加了海黎斌他们的工作量,也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技术优化的职责。
  今年1月的一天。有一台风机通讯突然中断,整个65米高的塔筒布满了400多个通讯节点,天源三个工程师花了四天的时间把所有节点排查了一遍,都没有找到问题。濒临绝望时,他们意外发现光纤丝有一处断掉才解决了问题。
  王麟以前在北京一家软件公司工作,但他更喜欢广袤的戈壁,不用再忍受北京拥挤的交通、无尽的加班和快节奏的生活。在戈壁上度过了自己26岁的生日时,他收到了一个三层蛋糕,他说很高兴结识了一群&一辈子的兄弟&。对他们而言,这里还是一个颇有前途的中转站。这个项目成为新疆兆瓦级风电的培训基地,在这里历练过的人出去后要么担任了项目经理,要么到电控部、研发部做技术层面更高的工作。环球企业家
  核心提示:与邱乔斌一样,驻守在中国风电一线现场的还有数千人,遍布戈壁、草原、荒漠和海上,他们几乎都是80后甚至是85后年轻人,有着机械或电气高等学历背景。
  达坂城风场中,最北边的两台高达80多米的风机最为显眼,他们是金风下线的单机容量最大的两台机型&2.5兆瓦和3兆瓦的样机。张安辉、何家源、李国昌、毛军四人是金风驻达坂城风电场项目部成员,24岁的张安辉是负责人。
  风机调试期间需要人24小时在这里守卫。在这两台风机旁边,都有一间十来平米的铁皮小屋,除了平时固定的巡检,出故障时维修外,他们一般都待在小屋里。
  3月中下旬达坂城风场的温度是零下20度,这成了大家的聊天话题。&我曾经在东北的一个风场达到过零下35度。&何家源说。&我在内蒙古的时候有零下39度。&另一个来到项目部的工程师说。
  低温、大风的风场环境,已经在张安辉的脸颊留下类似于高原红的印记。1987年出生的张是新疆人,从新疆水利水电学校毕业,读书期间就开始在金风实习。张安辉的同学有20多人都在金风工作,几乎都在一线风场,遍布了金风规划了五大风区。
  因为是样机,张安辉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接待来自金风总部的工程师。仅一个下午,张安辉就在小铁屋接待了三拨来样机安装新设备和监测的人。&我真希望自己有分身术。&他说。参观或者调试设备的工程师年龄、资历、学识都比张安辉高,但张明显已能够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应付自如。
  一天工作完成后,司机开着金杯车往宿舍走,刚出风场,张安辉发现2.5兆瓦风机的叶片停止了运转,立刻叫司机往回开,在风机旁停下来。张跳下车,跨过脚下齐膝的雪堆,往风机的控制室跑去。两三分钟后,叶片缓缓重新转动,&水冷方面的问题,压力稍微有些高,减压就行了。&张安辉说。此时是晚上8点,达坂城的夕阳刚刚落下。
  作为金风现在运行的最大机组的亲历者,他们对风电行业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小机型到大机型,中国的研发、试验速度都非常快,我刚做完1.5兆瓦项目,马上就上手2.5、3兆瓦。&工程师李国昌说。政策倾斜和可再生能源配额催化中国风电短短两三年时间就走完国外十多年所需的发展历程。张安辉看守的2.5兆瓦样机已经结出果实&批量生产在即。
  六年前,政策给中国风机企业孕育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擅于抓住机会的企业开始大步前迈。金风开始尝试直驱技术,华锐最早研发3兆瓦、5兆瓦大容量机型,他们速度拉动了整个中国风电行业的发展,使得速度高于全球速度3至4倍。这些年轻人正是这个行业超常规发展的承担者。
  29岁的银磊是中国风机企业最新进取的缩影。银是金风科技第一批600千瓦项目的运维工程师,后承担金风从德国VENSYS引进的首批1.5兆瓦机组的调试工作。在首批5台样机调试时,德国工程师在一些重要元器件坏掉后都会带回德国修理,所有的文件都是德文书写。甚至在调试风机时,他们会对银磊说,&对不起,请你们出去,这是保密的。&
  银磊他们的应对办法是,在控制面板上装了一个抓屏软件重现操作。只是没有人讲解,必须自己摸索。银磊不小心卷入的博弈,恰是当时整个中国风电行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中国企业技术储备不足,又有快速上马项目的巨大需求,引进国外技术几乎成为通用的手法。而外国技术供应方一方面看重中国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小心翼翼地提防技术流失,遂出现这种亦合亦敌的关系。
  不过这种&偷师&已成为过去式。随着中国企业的快速崛起,不仅当年的老师VENSYS被金风在2008年成功收购,金风这样的中国一线企业的技术能力也在挤入全球一线阵营&银磊正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
  2007年,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在国外参观风场时注意到SCADA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大大提高了风机维护效率,回国后希望金风也能有这样的系统。银磊成为承担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一方面他大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另一方面从金风600千瓦、750千瓦、1.5兆瓦风电现场一路走过来,了解风机实际运行的情况。
  接到这个任务时,银磊才25岁,回想当初心情时他说,&就像你走路一样,如果有人带着你走你不会觉得害怕,或者说你后面有很多人你也不会害怕,但就怕你走路发现前后都没人,而且没有方向。&此前,全球也只有GE和维斯塔斯在使用SCADA系统。
  银磊从金风软件部门找到两个帮手,三人开始下风场进行数据采集。仅2007年上半年,他们的足迹就遍布吉林白城、吉林查干浩特、辽宁昌图、宁夏长衫头、甘肃安西,以及新疆达坂城等近10个风电场。环球企业家
  核心提示:与邱乔斌一样,驻守在中国风电一线现场的还有数千人,遍布戈壁、草原、荒漠和海上,他们几乎都是80后甚至是85后年轻人,有着机械或电气高等学历背景。
  经过几年摸索,金风现在已有第一批3400台风机接入SCADA系统,约占金风所有运行风机的六成。去年年初,银磊负责的SCADA系统中心成立,由海归专家和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的硕士构成。当采集数据量足够大时,除了远程监控外,SCADA系统更大的意义在于预警和产能预报,这两项功能国外也处于开发阶段。银磊希望自己搭建的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去申请专利。
  鸡西&继承
  与华锐和金风这批年轻人见证中国企业从无到有的快速进阶不同,在黑龙江&另一个风电火热之地,有一条截然不同的风电发展路径。主角是跨国公司和他们一线的年轻工程师们。
  4月初的黑龙江鸡西市密山县还是积雪遍地。清晨,27岁的李征带着他的8人小组从密山县城开车出发,途径大片大片枯黄的玉米地,前往20公里外山上的风机场,那里将高耸起维斯塔斯的54台风机。
  李征的越野车里播放着有&大自然的心灵投手&之称的班德瑞专辑。李征8个人配备了5台车,住在密山最好的宾馆,每个人一间。很显然,他们是更体面的牛仔。
  李征和远在新疆和东海海域的同龄人在工作与生活上的差异,也是中外风机企业风格的隐喻&与中国企业建立在贫瘠的技术和工作条件上的激情相反,跨国风机企业一直是风机领域技术和管理标准的传道士。但最终,中国企业的速度以及政策的倾斜,令外资企业在5年内由最初75%的市场份额跌落至10%。外资企业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和谨慎风格,反成为缺少变通的注脚。
  作为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商,维斯塔斯是外资企业中践行本地化最彻底的一个。随着2010年底维斯塔斯在北京的全球研发中心奠基,其在中国建立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全产业链体系。这让他们成为外资风机企业中市场份额排名最靠前的一个。
  李征本人既是维斯塔斯固有价值观的传承者,亦是其本土化的具体成果之一。来维斯塔斯之前,李征曾在天津一家医院做设备维护,因受不了&在国企熬年头&的生活,2006年10月经朋友介绍参加维斯塔斯的一次面试。面试官问了他一个问题:&我有可能三九天把你发到东北去,有可能三伏天把你发到广东去,就是这样,你能不能做?&李征回答,能。
  李征先是被派到印度接受了三周全英文培训。回国后足迹遍及内蒙古、江苏、浙江、东北,甚至同样风电行业同样起步的韩国。与维斯塔斯所有的中国工程师一样,他们需要先跟着国外工程师实习,而他们的领导&现场项目经理&在很长时间里也都是由外国人来担任的。直到2008年维斯塔斯(中国)的首席运营官首次由中国人担任情况才发生了变化。李征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担任密山县风场现场经理的。
  李征租了山脚下的村委会的一套约80平方米的房子作项目部。风机还处于吊装阶段,李征的工作是确保施工方按照维斯塔斯标准施工。他的基本工具是办公室内几乎覆盖了一面墙的,从风机吊装到最后验收的100多个流程图。每完成一个步骤,李征会在对应的表格上填上具体时间。为了控制施工方的质量,液压泵等关键工具也由维斯塔斯提供。他们相信自己的工具质量更有保障,而且每隔半年还送回北京检查。
  即使在这个东北山村的简陋小屋里,也无处不体现这一家跨国公司的风格。所有文件都是中英双语,包括提醒洗手液位置的标签。院子内有七个蓝色集装箱依次排列,作为临时库房,分别放置着备用工具、吊装工具等备件。每个备件都分区域存放,库房内每个抽屉上都有标函。
  李征要求所有现场人员的安全带放在安全带包里,整套工具要从小到大排列,需要什么工具可以随时取到。这就是维斯塔斯在现场推行的5S管理模式(Sort, Setting order, Shine, Standarize, Sustain,精益管理下面的一个工具)。这让一些从国内企业跳槽过来的人适应不了。&这些老人工作能力很行,但就是养成不了这个习惯。&李征说。
  一次会议上,维斯塔斯总部严厉地批评了在风场一线的中国工程师的散漫习惯。随后为20多个区域经理和现场经理花费100多万的课程费,在北京、呼和浩特、厦门三地举行专门培训。
  李征贯彻着维斯塔斯对风机检查的300多项既定的质量标准,三个维斯塔斯的现场工程师一天就能完成一台风机上的300多项检查,若不达标则拍下照片给施工方责令整改。这种严谨风格有时候也会让业主方感觉&难受&。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业主曾希望晚上也继续施工吊装。李征拿出维斯塔斯风机夜间吊装实施办法来给他们看&单实现足够强度光照而需购买的灯光设备就高达几十万元,业主只得作罢。环球企业家
  核心提示:与邱乔斌一样,驻守在中国风电一线现场的还有数千人,遍布戈壁、草原、荒漠和海上,他们几乎都是80后甚至是85后年轻人,有着机械或电气高等学历背景。
  以前李征遭遇现场技术问题,只能通过内部平台软件向丹麦总部求救。但由于时差问题,没办法迅速获取帮助。在维斯塔斯研发中心成立后,他能够得到实时的后方支持。
  在回驻地的路上,李征接到一个电话:为了核实一个之前已经解决了的零部件故障,总部的德国工程师希望李征能够派人到已经吊装完成的27台风机里检查拍照,看运行情况。而李征一贯的处事方法是等到检查项目累积到一块后,再上风机一次检查,如此能节省员工的体力和时间,毕竟爬上80米高的风机不是个轻松活。但德国工程师却坚持让他现在就派人去检查,这让李征有点生气,感觉对方没有考虑中国员工的劳动强度。回到宾馆李征又邮件沟通,最后总算说服了德国工程师。
  即使作为现场项目经理的李征,偶尔也受到跨国公司体系的&束缚&。维斯塔斯固定于每月15号的财务报账系统,这让现场花钱灵活的李征两个月贴了十多万元在项目上。
  2010年3月,李征在浙江台州风场,刚成婚的妻子也来到现场,李征请了一天假去拍婚纱照,最后婚纱照的背景就是风场。维斯塔斯员工宿舍的标准是至少一人一间房,妻子也尽量跟随着李征住在风电现场,也因此放弃了一份需要经常出差的工作。李征对自己待过的风场很有亲切感,&有时候我总说自己,上午还在这个城市,中午路过一个城市,晚上又跑下一个城市。&对于现场生活,李征没有什么抱怨,从农村出来的他吃得起现场的苦,期待着负责更大的现场项目。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2016年度风电统计数据点评:吊装数据略超预期,这个冬天不太冷
扫描到手机
扫描到手机,随时[继续看!]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扫描左侧二维码,就能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还能分享到微信或微博。
15:53来源:巨灵信息
新增装机容量略超预期(23GW)。考虑到2015年历史性的抢装潮透支了2016年的部分需求,以及中东南部项目工期延误对销量造成的冲击,2016年完成上述规模的吊装量实属不易。2017年不利因素影响减弱,行业回暖概率较高。我们认为风电下行的趋势不会持续,主要是由于下游风电场收益率较高,叠加标杆电价下调的刺激,2017年行业有望实现20%以上的增长。
区域上,传统“三北”地区的新增占比已从时的80%降至60%以下,风电开发重心向中东南部低风速地区转移的趋势明显,根本原因是在当前的电价体系下IV类资源区项目收益率较高。
设备端,行业整合仍在持续,边缘厂商逐渐退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目前行业前十名的市占率已接近85%。龙头企业市场份额继续扩大,金风科技不断巩固龙头地位,远景能源在第二集团中首次胜出,设备端双寡头格局隐现。
运营端,以五大发电集团为首的大型能源央企开发力度逐渐减弱,中小型运营商撑起行业增长空间。风电产业链上的企业以及各省级能源公司则在加大开发力度,未来几年将成为行业增长的动力来源。
海上风电保持了2014年以来的高速增长势头,目前累计容量已达163万kW,占风电累计容量的1%,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希望很大。海上风电设备供应商格局呈现上海电气一家独大的局面,远景能源、金风科技具备一定竞争力。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2017年风电行业回暖,预计全年年风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20%以上,中长期内业内龙头企业有望在风火平价进程中胜出。建议关注盈利能力出众、份额持续提升的直驱风机龙头金风科技(002202,买入),零部件细分行业,建议关注塔架行业龙头天顺风能(002531,未评级)。
风电装机不达预期
2017年招标规模不达预期
限电改善低于预期股份有限公司
每日精彩好文,尽在好买财富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收听好买财富官方微信
微信号:howbuy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0.8%
0.60% 0.6%
0.60% 0.8%
0.60% 1.5%
0.60% 1.2%
0.60% 1.2%
0.60% 1.2%
0.60% 1.2%
证监会首批独立基金销售机构
银行级加密,保障安全
好买获得腾讯B轮投资,全面提升客户金融服务体验...
掌上基金人人都是基金经理
行情、资讯、热点,一手掌握
精选牛基,抓住每一次赚钱机会
7X24小时,随时随地买卖基金
2.扫描下载到手机
注册领红包
扫一扫,立即下载领取
新手专享新手适合买什么基金?
第一次,安全最重要
货币基金七日年化:
3.97%(07-11)
买的少一点,试试水
看看大家都在买什么
本周热销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