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银员会遇到顾客讨价怎么解决哪些过分的顾客比如还没买单就拿一部分选购商品出去,再比如拿一件商品要收银员刷两件的钱

您好, []|
周其仁回应“中国领先世界”论调:改革取得了成就,但还没有那么伟大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并非一直在做改革;相反,大多数时间是在酝酿、讨论、准备改革的条件,只是“关键的几锤子改革”见效了;最近几年的改革,“讲的雷声很大,做的雨点很小”:正如一头大象得了感冒,不能拿一个小勺给喂药,即便药方是对的,量也不够。
时间跨入2018,始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也步入第四十个春秋。曾经,“改革开放”是中国从上到下十多亿人的图腾:那意味着可以吃饱肚子、可以自由择业、可以去更广阔的精彩世界闯荡,那意味着生活越来越富裕、意味着人们的尊严与权利日渐有保证,意味着明天会更好……只是,此刻,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在自豪于改革开放取得耀眼成就的同时,值得再咀嚼“改革开放”,到今天。改革开放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已不再如过往那般狂飙突进、气势如虹;当下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中国经济整体上正处于原有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一部分是竞争性成本的上升、另一部分则是体制性成本的显著上升――而新的独特性竞争优势尚未确立的“三明治”状态,亟待突围。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经济体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更需要新的改革动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研究者和参与者,北大教授周其仁试图在《突围集》一书中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答案。籍《突围集》出版之机,《经济观察报?书评》专访周其仁教授,求解改革之惑。在周其仁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并非一直在做改革;相反,大多数时间是在酝酿、讨论、准备改革的条件,只是“关键的几锤子改革”见效了;最近几年的改革,“讲的雷声很大,做的雨点很小”:正如一头大象得了感冒,不能拿一个小勺给喂药,即便药方是对的,量也不够。“中国经济今天的体量已经不是三四十年前的体量,一件事就地动山摇的,要是没有一定的药量,根本看不到显著效果。”周其仁说,“这是中国改革新的形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对美国减税冲击的最好回应 是中国主动降低体制成本问: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后,国内对于中国经济形势的认识似乎逐渐有了分歧: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原有成本优势逐步丧失而新的独特性竞争优势尚未确立的转型升级关键时刻,因而应继续改革开放;另一些则认为,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发展速度依然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并因此而自信起来,隐隐有输出“中国模式”的冲动。在您看来,当下中国经济的历史坐标(以改革开放为维度)和国际坐标(对外比较)处于什么位置?周其仁:同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也可以说有分歧,但其实是观察的角度不同。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应该没有人会否认。但是说我们的成就伟大到了一点问题也没有,恐怕也没有人会接受。不过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侧重。过去的经验,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掩饰,研究解决之道,是中国经济不断取得新成绩的不二法门。我相信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也是这么过来的。成本优势的变化,就是值得面对的问题。中国刚开始开放的时候,国家好穷,人民也好穷,工资、能源、土地价格等等,什么都很便宜。搞开放,外资愿意来,其中一个吸引力就是成本低廉。中国自己的产品,拿出去,特别进入发达经济体的市场,非常有价格竞争力。这就带来中国的出口导向,带来高速增长。这是我们走过来的路,很成功。问题是,成本优势会变化。问:成本上升,尤其是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这几年被广泛谈论。特别是去年曹德旺先生在美国设厂及其对两国营商成本的比较引起广泛讨论,而“体制成本上升”,则是您的独到观点。周其仁:成本有各种各样的,一些成本是在市场竞争里形成的――比如经济增长很热,劳动力大家都想雇,工价就升高;一块地,你想拿,我也想拿,地价就贵。所以,经济发展一定会带来成本上升。挑战就是,生产率增长得是不是更快。工资贵,其实工作人口的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加,市场就变厚,是个好事情。但如果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生产率提升得不如要素价格涨得那么快,那增长就不可持久。这种市场竞争导致的成本上升,是增长一定会遇到的问题。还有一种成本,我把它称为体制成本,那就是成体系的制度运行的成本。譬如从1995年到2012年这段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阶段,涨得最快的并不是工资――工资总额跟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差不多,不过略为高了一点点――涨得非常快的是税收、是法定社会保障缴付,还有政府的土地出让金。这类成本跟市场竞争导致的成本变动不同,带有体制的强制性,如果没有法律政策方面的主动调整,它降不下来。十八大以来,在降低体制成本上,政府这方面还是努力的。降得最快的,应该就是“腐败税”下来了。过去办事情找人、托关系、打点,政商关系方面的企业耗费惊人,甚至不办事也往官员那里扔一包钱。其实所有这些,最后都加到企业成本中去了。其他方面,税费也在调减,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及调低社保缴纳。但我国体制成本的下降空间还是非常大,不少消极的社会现象,包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投资中的浪费等等,基础还是国民收入中的政府板块偏大,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继续降低体制成本。现在美国减税,开启所谓全球减税竞争。有舆论抨击,特朗普要打减税仗。当然可以抨击,问题是,用词语去抨击,到底有没有用?我的看法,还是要面对现实,主动应对美国降税后全球竞争的格局变化。其实美国也是对全球竞争态势作反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成本优势崛起,超出所有人的预料,根本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美国对此不做反应,维系不了他的全球地位。贸易保护主义等等,是美国的消极反应,遏制不了中国。减税和国内改革,才是美国的积极反应。这一反应,就把球重新踢了回来。要明白,成本优势不是恒常不变的,发达国家过去凡价皆贵,但全局开放竞争和危机,迫使他不断做出调整。曹德旺讲的那些,我认为值得重视。我也在宾夕法尼亚州看过中国开在那里的制造业公司,算算那里的地价、电价,外加美式招商引资的税收优惠,想想我们的人均收入远比美国低,我觉得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评估。对特朗普减税冲击的最好回应,是中国主动降低体制成本,重振中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我之前讲过的,现在是“三明治”,中国成本优势不再显著,但独到性优势远不突出。《突围集》主要讨论的就是如何突这款“三明治”之围。降税费还不够,
还要把无效行政开支大幅砍下来问:在体制成本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是税收,您也讲,不赞成经济学家提加税的建议,并提议在宪法中确定总税负上限,而目前国内对中国宏观税负的总体水平的看法颇不尽一致,就您的研究来看,中国的宏观总税负究竟是什么水平?和中国以前比、和主要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比,中国的总税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周其仁:这个有很多专业测算,如世界银行前不久公布的全球税负排名。千万别形成一个风气,外面表扬我们的,大肆报道;别人基于事实的批评,就假装没那回事。不相信统计排名也可以,观察一下周遭的现象,政府有钱很耀眼,但很多钱花得可不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过去多有,但数现在的贵,真的是非常贵。“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现在说废话的时间成本、走形式主义所占用的空间、机会成本,比过去贵了多少倍啊!中国今天也不是一家两家企业走出去,对不同国家的企业生存环境,是可以有客观比较的。当然,对总税负的概念、测算有不同看法,专业上永远有更精准的改进余地。问:如果中国需要减税,哪些最需要减?总税负减到何种水平才是和中国当下经济相适宜的?周其仁:我以为要紧的是,降税要与“减支”并行推进。里根那波供给经济学留下的教训是,放松管制和大福降税时,没有同时推进减少政府开支。只降税、只松管制,而不简政,那降税、松绑都不可能持久,减着、松着,加税加管制又卷土重来。从实际情况看,我们这里简政的余地很大,把叠床架屋、头重脚轻的权力架构的编制、预算砍掉,才是反对“四风”的治本之策。这样看,解决体制成本减弱中国经济竞争力问题,光降税费还不够,还要把无效行政开支大幅砍下来。问:相比于减税,关于加税的观点也不少,比如房产税的提议,这十年来一直屡屡冒头。您怎么看?周其仁:这个我过去发表过意见。我们这个地方,最容易被接受的意见就是加税;但不能说所有加税都是错的。我当时的建议是,税改要注意控制总税负。如果总税负已经偏高,那么加任何一种税、包括非常必要的税种时,要同时减一个或一些已有税种,至少别让总税负再加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就对房产税做了部署,也在上海、重庆做了试点。到底,试得怎么样,应该有个细致的总结。该做的事情不等于一定做得好,改革不仅仅是必要不必要,紧迫不紧迫,还包括方向对头的事情能不能真正妥当落地。房产税跟中国过去主打的流转税很不一样,不管业主是不是马上有收入,只要物业的市值上升,税就增加。这在操作上难度不小。真要实行,就真要好好当个事,涉及千家万户老百姓(59.000, 0.43,0.73%)的税收变革,鲁莽不得。也别以为国外行得通的办法,国内就一定也行得通,必须找到适合国情的办法。问:一般而言,大家会觉得改革开放是个逐渐降低体制成本的过程,何以近些年体制成本不降反生?周其仁:天下没有成本一直下降这回事。成本曲线,边际上降到一个点以后无可避免要掉头上升。企业如此,行业如此,地方如此,国家也如此,无一例外。所以,降下来的体制成本重新掉头上升,不意外。出路何在?抽象讲,就是永远不能在一条成本线上做文章。要审时夺势,与时俱进地移动到新的成本线,不断将成本曲线向右下方推移。用日常语言说,就是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突围集》讲来讲去,就是讲创新才能突围。问:从感知到的氛围而言,最近几年企业家也在讲商业成本之外的不确定性因素、不安全感,甚至超过了对商业成本上升的关注,如何解这个结?周其仁:不确定性――这是你的语言表达的――意味着驾驭经济、对付未来遭遇挑战,甚至过去的经验也推不出来未来一定是个什么样。其实,企业家――或者任何一个方面的事业家――的使命就是对付不确定性。你讲的不安全感,有一个来源是转型社会的政商关系。水实在浑,不适应不行,但也有尝到甜头就上瘾、把权力搅买卖当正常生意做,越搅越大、越搅越深。等到反腐加力,拔出萝卜带出泥,一圈一圈地出事。这方面要给“安全感”,怕是谁也给不了,社会机体终究要净化,否则还不烂死?究竟怎么对付,全世界的顶级商学院可能也教不了。只有复盘经验,从中吸取营养。王石的万科很早就高调宣称不行贿,是不是就没生意做了?也没有。不行贿拿不到好地,但拿到了差地也做成好楼盘,不也一样可以立足出头?当然,遇上野蛮生长的环境,想不低头也过不了关。是不是没得选?我看到的还是有人善选:譬如用脚投票,到风气较好的地方去发展。实在不成,也别把违心、违德、违法的事做得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啊。至于把权力买卖当成“主业”经营,那哪一天灭了顶也别埋怨谁。所以,事情要分开讨论。不要一说体制问题,就以为谁也没办法。经验说,总有例外。同样的体制环境,同样的“机会”,总也有人就是不入流,宁丢利益也保留清醒和距离;更多人对权力搅买卖,反正想沾光也沾不着。潮流一变,原来没机会的,就有了新机会。新技术对于观念突破、体制突破和利益格局突破,都有非凡功效问:除了关注经济发展的成本优势问题,近几年您对培育经济的独特性竞争优势――创新关注颇多,去以色列、美国考察,有哪些可以跟我们分享的?周其仁:这跟我关注成本优势变化是一个逻辑的延伸。因为要么想办法让成本降下来,或者升的不那么快;要么另辟蹊径:给定较高的成本负担,如果能够生产附加价值更高的新产品,岂不开拓出新的竞争优势?我最早在伦敦问,人工成本、办公楼租金等等,都是天价,那她们从事什么生产,才承担得起如此高昂的成本?产品升级啊,做汽车没有竞争力,专做发动机就好一点,后来做发动机的追兵也围上来了,那做航空发动机的就杀出了重围。中国后起,遭遇成本挑战也顺延靠后。不过你起的越急、越成功,成本优势的挑战就越尖锐。问题是一样的。其实,无论观念、组织还是体制,惰性都是普遍存在的。创新要突破,但方方面面的惯性可不容易突破。如果我们还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的老本可吃,谁愿意费那个劲儿搞创新?比如过去我们的商场可牛啦,企业产品要放进去,各式各样的费用令人咂舌。批评四起、骂声不断,但一个时期之内,谁也没办法。谢天谢地,来了一波电商大潮,人们跑到互联网上“剁手”,大商场租金就下来了。另外一个例子是城市出租车服务,早该改一改、变一变了。但像任何体制一样,一旦形成,改起来可不容易。结果冒出来一个滴滴,局面很快冲开。期间一大功臣,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打车软件。正是得到这些经验的提示,让我明白,新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技术手段,它对于观念突破、体制突破和利益格局突破,都有非凡功效。问:您提到了滴滴的例子,最近几年,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扩展,一些人相信技术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那技术进步能替代改革、打破垄断吗?周其仁:为什么新技术有过人之处,你就看案例,你看滴滴打车软件,就把交通部的整个管理体制搅了个稀里哗啦。但科技创新要在体质层面真正完成合法化,还有很长路要走。现在比较融洽的地方是深圳,机场下来,有“网约车”专用候车地点。其他几个大都市,还要求司机非“本地户籍、本地车牌”不可,动不动扣车罚款。我也写过拍案惊奇――市长书记都不一定有本市户口,开个滴滴车的,非要本地户籍,是何道理?这也说明,技术进步也离不开观念、体制创新的配合。问:在培育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方面,政府、政策能扮演什么角色?比如之前有些地方政府设立创业基金,批评声音不少。周其仁:这种实践当中的事就让他做,先做起来。我能做的工作,就是有机会多看看,看明白了点评一二,供读者批评参考。别指望我这样的能教实践者怎么去做,真没这个本事。创新过程中政府该干什么,企业该干什么,科学家和大学该干什么,经验里都有,好好看,认真品,写出来也许有点参考价值,也许有助于降低实践者的信息成本。至于让我划线,应该这么干、那么干,真的没有那份能耐。就像80年代,没有一件先做起来的事,一开始就头头是道、非常理想的,还不是碰来碰去,如果能够总结经验教训,那就容易上路一些。不管哪件事,总要合乎规律才行得长久。别把我们经济学家惯得以为自己真能“给世界立法”,登高一呼,然后大家照做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那是致命的自负。至于差不多每件事情都有不同意见,挺正常。我的观察,真正做事的那些事业家和企业家,不同意见和声音并挡不住他做事,但不同意见可以提醒他注意方方面面,兼听则明,把事情做得更好。不要忽略在取得后发优势的同时,可能还掩盖着后发劣势的危险, 更不要轻易激活后发劣势问:您对改革开放的学理阐述的核心论点之一是,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在原来超级国家公司全盘国有的基础上逐步界定产权、从而创造了市场交易的可能,如果沿着您这个界定产权的解释关照当下现实,改革还需要怎样推进?周其仁:因为分析一个复杂的事件要有一些思维模块、一些惯用的东西,用包产到户、产权理论,无非是用概念讨论这个问题,用别的语言也可以讲。我的看法,产权界定从来不是一个瞬间的,“产权”跟过去教科书讲的“所有权”不是一个事,所有权一天就可以改过来;产权不一样,技术一变化,环境一变化,人民的预期一变化,是界定了再界定,是一个过程。比如,街上原来没有共享单车,谁也不清楚街道究竟是谁的,有了共享单车,单车多了、甚至多到把路都堵上了,那就要重新界定,到底行路权、骑车权、停车权,究竟怎么划界。所以,产权界定就是这个道理,资源的价值没有发现之前没什么界定的问题,因为界定要成本,要有了问题才推动界定。中国改革,就是从过去很多认为不需要界定的地方走向发现需要界定。按这个思路往下看,比如国立大学教授的发明和发现,究竟怎么算贡献?这里没有国家资源不行,没有教授个人的努力也不行。问题是,成果一出来,究竟如何界分,是难度蛮大的挑战。界定不清,很多科研努力、特别是向市场转化的努力,就可能供给不足。最近的经验还提示,界定不清,已经形成的成果不但转化不力,还可能争议四起、纠纷频出,甚至让发明人身陷罪罚,各方共输。问:我隐约有个感觉――不知道对不对,最近几年虽然各方面也还在谈论改革,但不仅调子降下来了,讨论没那么深入了,甚至似乎很多人已经不怎么相信“改革”了,如何重新唤起人们对改革的信任?周其仁:经济学上讲边际递减,“改革”也不能免。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改革”这个词,有行动时是个动词,没行动那就是个名词。回到中国现实,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作为纲领或大政方针一直存在,说明深得人心。但是改革也不是年年月月天天都有行动的,实际上很多时候,并没有推出改革的行动,而是在准备、酝酿、试探、或只是做局部实验。这里有一个关键,是改革跟革命不一样,改革是又要过日子,又要做系统性变革。过日子叠加体制机制变革,就不可能那样顺畅。特别是容易改的改得差不多之后,深层改革之难,是题中应有之义。另外,中国经济体量今非昔比,改革力度如何与今天经济体量相匹配,值得关注和研究。问:过去大家比较认同“后发优势论”,随着近几年一些新情况的出现,“后发劣势”的谈论越来越多,您认为中国当前是否处在了“后发优势”向“后发劣势”转变的轨道上?周其仁:早年杨小凯讲过这个问题。我的理解,小凯不是不知道有后发优势,但他认为由于享受到后发优势,就容易回避关键领域的改革,以至于形成后发劣势。经验上也显示,中国发挥后发优势获得高速增长,会让很多人觉得成就如此巨大,干嘛还要改啊。很多人甚至认为输出“中国模式”的时候到了。仔细看,到今天我们在原创方面的贡献还不够多。大多数成就,还是跟跑的成就。从原子弹、高铁、互联网到电商、社交、共享打车,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但论到原创――最初的想法和核心技术――还是人家先发,我们跟随,在跟随中发挥应用性、组合性创新。所以讲回来,后发优势要充分利用,但不要忽略在取得后发优势的同时,可能还掩盖着后发劣势的危险,更不要轻易激活后发劣势。首都既然是政治中心,也就同时是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心, 要承认大都市有扶贫功能问:您也关注过城市化问题,并且特别强调高密度城市管理的探索。几年前,政策层面对城市化一度寄予厚望,之后逐步降温,但行政主导的城市化、行政主导的城市管理体制不仅没有改观,似乎愈演愈烈,这个局面怎么打破?周其仁:城市由密度来定义,这个观念不容易普及。现在一讨论城市就是大中小,在我看来,缺一个维度:在多大面积的地方上有多少人。没有密度概念,很多问题扯不清楚,像三百万人就可以修地铁,那是“四万亿”投资时的一个派生物。当时着急放项目,够三百万人的城市就可修地铁,而不问三百万人占多大地方。密度不够,同样三百万人,地铁修一个赔一个。最近叫停包头地铁,不是不够人数,而是不够密度。我们的城市区划,本来就连城带乡,过去还有个郊区概念,现在所谓“城乡一体化”,弄得完全没法与世界一般城市对标。像重庆,几十个区县,几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城市吗?至于北京,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挤到北京来,背后的力量机制值得细察。全世界单一制国家――不是联邦制的――首都差不多都是头号城市。巴黎、伦敦、东京,莫斯科、墨西哥城,都是所在国首位度最大的城市。德国也许例外,那是因为“二战”把柏林给切分了。两德统一后,柏林重建热火朝天,应该用不了太久就会是欧洲中心都市。要承认大都市有扶贫功能。那是送上门来的扶贫,如果推出去,完成精准扶贫的难度会提高。北京周围大片地区比较穷,但凡挤到北京来,干点啥也比老家强。当然,中国今天国际(22.790, -0.22, -0.96%)地位提升,国事国务活动对首都提出新要求。这也是现实问题。北京的当务之急,是先把首都核心区做达标。其实,在核心区里没多少农民工。像金融街(10.460, 0.18, 1.75%)周围堵车,哪里是民工弄堵的?恐怕还是大机关、大央企、大部门,并不承担首都核心职能,却在核心区里占据过多资源。从这方面去清,见效快。文章来源 | 经济观察报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将应届生论坛分享给朋友:
关注应届生:
查看: 65348|回复: 124
董事长, 积分 20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40 积分
从此不再开口就紧张:如何在任何场合讲话都不怯场
作者:哈里森?莫纳斯 拉里娜?凯丝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
作为具有社会性的高级动物,所有人都必须自信而有效地与人交流,以便别人倾听我们的思想,得到我们所需的一切。如果由于害怕而不敢这样做,我们就只能过一种抑郁寡欢的生活。我们希望你确信:你现在体验到的感受并非罕见。我们能帮助你消除对公共场合发言的畏惧感,一次性克服各种妨碍或削弱你与他人交流的能力“症状”。我们知道你有许多话要说,也坚信你一定能战胜心中的恐惧。
如果没有我们了不起的作品经纪人丽塔?罗森克兰兹,这部作品是不可能问世的。我们感谢丽塔深思熟虑的意见、对作品编辑和完善持有的锐利眼光,以及对我们这项宏大工程的信念。我们还要向位于麦克劳希尔的编辑唐娅?迪克森表示感谢。除了极富感召力的激情之外,唐娅还为我们提供了巨大支持,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这大幅度提高了这部作品的质量。我们还要感谢其他与本书问世有关人员的努力,这其中包括鲁思?马尼诺、贾尼斯?莱思、彼得?威斯曼、劳拉?斯塔雷特和凯?施莱姆巴奇。
  哈里森希望向他所有的老师、导师和榜样表示衷心谢意,这些人一直激励他成为一名更优秀的训练师、教练和交流专家。他要特别感谢陶森市立大学的理查德?E?瓦兹教授、演讲家兼作家费格斯?雷德?巴克利,以及同辈的演讲教练拉里?特蕾西中校,因为这些人为本书提供了主要灵感源泉。他们的研究报告、作品以及讨论令人信服的交流、危机时刻的思考以及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演讲等方面的稿件,已经帮助全球的学生和专业人士成为更优秀的雄辩家和交流大师。
  哈里森觉得,妻子阿斯莉对他的爱和对他生活的坚定支持,以及他亲爱母亲罗斯威萨留给他的深刻记忆,为他提供了灵感和动力,使他得以追求人生的激情和梦想。哈里森还要感谢所有好友,这些朋友逗他笑、促他思、迫他听,而且在需要时提出可贵建议。他们是(无特定顺序):拉奇德?巴里格、克里斯?拉巴尼、斯图亚特?杰什戈仁、托德?韦斯、拉里娜?凯斯和迈克尔?齐默里。还要特别向斯科特?霍普斯和戴夫?克雷格致谢,在这里提到他们的同时,哈里森说还应当给予他们以丰厚的报酬才像话。哈里森感谢所有这些朋友的友谊和支持。
  由于哈里森的家庭成员对于他的今天劳苦功高,因此,他的爱和感谢之情有许多都属于母亲罗斯威萨、继父贾努斯克、父亲查尔斯、妹妹坦加、叔叔罗兰德、婶婶莫妮卡、舅舅奥古斯特,以及大家庭中许多照料他、深爱他、宽容他的成员。跟哈里森如影随行的小猫杰克是他人生的另一挚爱。达克斯猎狗皮纳特和巴特尔姐妹俩在他的心目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拉里娜希望感谢她的老师、教授、导师、领导和论文答辩和会主席,这些人对她渊博的学识以及与人分享所学知识的愿望功不可没。她要感谢宾夕法尼亚大学焦虑症治疗与研究中心的全体教职员工,感谢他们帮她锻炼提高助人战胜焦虑感的水平。她要特别鸣谢埃德娜?福阿、黛博拉?罗斯?里德莉、乔纳森?休佩尔特和迈尔斯?劳伦斯,感谢这些人在她为客户治疗社交与发言焦虑症时提供的管理和咨询。她还要感谢为社交焦虑症和发言恐惧症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包括马丁?安东尼、理查德?海姆伯格和戴维?克拉克,这些人的研究不仅让无数专门研究并治疗焦虑症的专业人士受益,而且让世界各地的客户受益。
  拉里娜还要向那些给她机会与听众分享思想观点、体验到演讲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的会务筹备人员(当她进入专业演讲领域时,是他们慧眼识才,力排众议,将她推上了讲台)深表谢意。拉里娜特别鸣谢她的虚拟空间管理员、“维多利亚商业解决方案”的辛迪?格林威,此人在她经营的企业“表现与成功辅导培训”成长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她还要感谢网站设计者、经营网站的安吉拉?尼尔森,此人设计了本书网站。拉里娜荣幸地要提到以下这些合资伙伴的名字,他们是:哈里森?莫纳斯、萨姆?罗森、乔?维塔尔、特里?莱文、米拉娜?莱辛斯基、马克斯?沃格特和汤姆?比尔。
  拉里娜认为,她在职业生涯中取得的成就源于家庭成员及亲朋好友的强力支持,包括她的父母埃里克和卡罗尔?凯斯、姐姐尼科尔,祖父母及外祖父母莫雷玛、约翰、伊尔、琼和凯撒,叔叔和婶婶阿尼尔和罗杰尔?凯斯以及所有好友。她要感谢自己亲历的所有庆祝宴会以及与多娜、查克以及詹共度的时光。拉里娜对她的爱人约翰致以绵绵无尽的谢意,没有他,她无法想象自己还能像现在那样专注、有灵感、幸福,丈夫在她的生活中起着伟大的“首席技术官”作用。她还要感谢与她作伴的小狗、葡萄牙水犬马吉,感谢她出色的撕纸能力和整天挥之不去的笑厣。 序  言
你一直为之恐惧的时刻来到了。随着讲台下的听众一一坐定,窃窃私语声逐渐平息,人群开始安静下来,一双双眼睛开始将目光集中在你身上。有些脸孔正在充满期许地微笑着,另一些人则在漠然地打量着你,静候好戏开场。你觉得如梗在喉,心在胸膛中狂跳;你感到嘴唇发干、舌头生津。
  你竭力想笑一笑,然而面部的肌肉却像瘫痪了一样。曾经反复演练的开场白好像突然从记忆深处消失,你所能感受的,仍然是那种曾经多次完全控制你身心的恐慌感。
  所有人都遇到过这种事——从面向公司股东发表演说的《财富》500强企业CEO,到面向满满一礼堂同学和教职员工作口头发言的学生。你也可能是一个项目经理,希望在公司集会上提出独创的思想观点,但是却担心由于发言而成为在场人员关注的“众矢之的”。
  是的,从这样那样的角度讲,有些场合的确让你感到压力。然而,许多在职业生涯中必须以发言为己任的人,却能想方设法度过难关;无论形势好坏,都能走出困境。也就是说,只要害怕发言而导致的恐惧感不占上风,我们都能恢复正常的发言水平。可由于无法适时而自信地表达思想,所以有些人只能对职业生涯中那些“绊脚石”干瞪眼。
  不过,这种对于公共场合发言的恐惧感,并不只影响那些正在青云直上的“弄潮儿”,或为事业发展奋力打拼的企业家。它能使任何带有某种目的与别人交流的人发挥失常。它对有些人士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无论什么社交场合,只要他们必须在规模不等的观众或听众面前陈述自己的思想,就会极力退避三舍。
  我们写《做自信的演讲者》一书的目的,在于帮助所有深受这种恐惧感之害的人。我们理解你的苦境,因为我们曾经帮助成千上万名遇到过同样现象并为此痛苦不堪的人。这些现象曾迫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敢参加社交活动,使他们在事业生涯中坐失发展机遇。
  作为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所有人都必须自信而有效地与人交流,以便别人倾听我们的思想,得到我们所需的一切。如果由于害怕而不敢这样做,我们就只能过一种郁郁寡欢的生活。
  我们希望你确信:你现在体验到的感受并非罕见。我们能帮助你消除对公共场合发言的畏惧感,一次性克服各种妨碍或削弱你与他人交流的能力的“症状”。我们知道你有许多话要说,也坚信你一定能战胜心中的恐惧。 第一章  当恐惧左右你的时候
萨拉在凌晨4点突然醒来。哦,不!她蓦然睁开双眼时这样想。今天终于来了。我到底怎样做才能安然度过这一关?萨拉这一天必须当着50个人的面发言。作为一家中等规模公司的销售主管,在最近的晋升之前,她已经成功避免在大型公众场合发言。而现在,她再也睡不着了——她脑子里所能想到的只有一件事,就是5个小时之后站在50个人面前,成为所有目光聚焦的焦点。老板肯定会后悔她为什么要提拔我,她想。
  5小时后,萨拉站上讲台,面向听众。她感到浑身冰凉,似乎一下子想不起一个字来,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移动。她觉得浑身无力,头晕目眩。萨拉想努力组织语言,但却双手发抖,简直担心讲稿会掉到地上。在一阵长得犹如5分钟的片刻停顿后,她对自己说:“开始说话——他们可全都盯着你呢,别紧张!”她开始讲话,却发现舌头干燥得无法动弹。此时她所能想到的就是喝点水。这样下去会成为一场灾难,她想。她向听众中扫视一眼,觉得台下的人个个都露出恼怒和烦躁的神情,于是全身上下不寒而栗。时间才过去两分钟,却已经让她饱受折磨。她怎样才能顺利度过难关,站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上30分钟呢?
* * *
  由于盛情难却,乔恩接受了在工作中结识的一个老熟人的邀请,此刻正在前去参加宴会的路上。他走得很慢,因为他打心眼里并不想去。参加宴会的客人中,他认识的寥寥无几。考虑到事态还没有糟糕到“去了会怎样”的地步,他决定只身前往,因为那样的话,身边就没有人看他笑话了。“我真应该找个借口不参加这次宴会!”他大声自言自语。乔恩特别不喜欢参加同事举办的宴会,因为参加这种聚会时,他必须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闲聊,而恰恰是这一点让他感到特别不安。虽然他对自己在工作场合作正式发言感觉不错,但一遇到“侃大山”或参加社交活动,他就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他根本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什么时候说合适。他害怕自己会说出一些蠢话,或者陷入尴尬境地,或者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惹恼别人。
  由于在事业中春风得意,因此乔恩害怕别人“察觉”出他患有“发言恐惧症”,担心自己的“小把戏”被周围的人识破。同事们似乎都很喜欢他、尊重他,他不想把这种合意的局面搞得一团糟。等到赶到宴会现场时,他已经在考虑怎样想办法尽快脱身了。
?这两篇故事中,哪一则你能对号入座?
  ?你害怕在有人倾听时讲话吗?
  ?在公众场合发言的想法是否使你感到厌恶?
  ?你是否极力避免和老板或其他权威人士说话?
  ?在别人面前说话时,你是否感到不安、心跳加快、脸颊飞红或双手颤抖?
  ?你是否觉得:如果在公众场合说话时能做到自如、自信,在事业生活和社交场合就能走得更远?
  ?在社交聚会场合,你是否尽量不讲故事,或者避免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
如果你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很肯定,那么这本书会使你的人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你是否患有“发言焦虑症”?
  如果你正在读这本书,那么多半已经知道自己是否担心在公共场合发言。你知道自己:
你害怕起立当着别人的面说话。
  你极力逃避必须主动说点什么的场合。
  你尽量隐藏自己,以便不被他人点名提问。
  不得不发言时,你总是尽量迅速而简要地说两句,以便使自己不必长时间饱受折磨。
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过,让你感到庆幸的是,我们也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是一个团队,成员包括一名专业发言培训师(哈里森?莫那斯)、一名认知行为心理学家和擅长于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的成功教练(拉里娜?凯斯)。我们已经为数百名和你一样的朋友提供过帮助,而且我们所有成员都学会了怎样管理自己的“发言忧虑症”。
  事实上,多数人对于公开发言或多或少都有些紧张。如果某些人不怕站起来在别人面前说话,那通常是由于他们做了大量练习。
  如果你的确对演讲心存某种不安,那么问题就变成:你对于公开场合发言的担心有多严重?
  不妨回答以下问题以便一探究竟。
  每个项目的分值为1到5分。
            1   2    3    4    5
  一点也不  稍有点  有一些  很多   极为严重
  我就这样  没错   没错  没错   我就这样
1、在一小群人(3到10人)面前说话时我非常紧张。  2、我对自己必须和陌生人说话感到担心。  3、当我认为自己必须当着别人的面说话时,心会砰砰直跳。  4、我最紧张的时刻是和老板或其他权威人士说话的时候。  5、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尽量避免发言或陈?观点。  6、别人看着我说话时,我会感到手足无措。  7、通常情况下我不愿意在宴会和其他社交聚会场合讲故事。  8、我不会主动致祝酒辞。  9、我担心自己的声音让人听起来很陌生,或者在发表演说时浑身打颤。  10、如非绝对必要,我不会主动说话。  11、我担心自己在上台说话时会忘掉台词,或者在不经意的交谈中没有可聊的话题述说。  12、由于不敢大胆发言,我在工作中已经吞下一些苦果,比如得不到提拔或者发表观点时让人觉得不知所云。  13、当着众人的面起立发言是我最害怕的事之一。  14、发言时,我觉得别人很可能会对我作出不好的评价。  15、发表讲话时,我极力避免回答问题。  16、通常情况下我不在会议上大声说话。  17、如果对回答的正确性无法百分之百确认,我是不会说一个字的。  18、在公共场合发言时,我害怕自己会当众出丑,或者认为别人会失去对我的敬重。  19、知道自己必须发言时,我一般会感到浑身发热、出汗或脸红,焦急地等待轮到自己时该说点什么。  20、我认为要是不发言最好,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别人就不会看到我的紧张情绪了。得分情况
  80到100分:特别怕发言
  你很可能是那种一到公共场合发言就特别紧张或者竭力避免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的人。《做自信的演讲者》一书将帮助你认识这些不寻常的恐惧感并战而胜之。
60到80分:比较怕发言
  在公开场合发言可能使你感到相当不适。你或许完全避免出席许多发言场合,痛苦地熬过另一些发言场合。我们将手把手地教你战胜担忧情绪,培养一个雄辩的演讲家所拥有的所有技能。
40到60分:有些怕发言
  有些发言场合会让你焦虑不安,然而另一些场合则让你感到比较自在。本书将帮助你学会怎样利用自身的勇气和激情,并让它们为你所用。慷慨激昂的演讲者有一些特定技能,掌握这些技能有助于你树立自信。
20到40分:稍有些怕发言
  尽管公共场合发言的某些方面使你稍感不适,但总体而言,你对于发言并不那么紧张。如果是这种人,你就能通过本书各章节的知识,学会更多高级发言技能,比如抓住听众的心、锤炼语言技巧以及寻找发言的良机。
与担心公共场合发言有关的真相
  你也许听过不少谈论导致恐惧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改变自己不再恐惧的话。你所了解的信息中,有些可能是已经帮助过你的有用信息,另一些则可能是不准确的或者毫无用处的信息。我们的目标在于向你提供想要的特定信息,以便你能对焦虑和不安有全面了解——并向你传授战胜它们的手段。
  了解紧张情绪起作用的方式,如同拥有一张描述陌生领土概貌的地图:没有它,你就会迷路、茫然和沮丧。一旦有正确的信息作为支撑,你就能集中精力,就会感到安全,就能满怀信心地朝着目标所在的方向前进。
  对公共场合发言的恐惧仅仅是众所周知的表象。实际上,这种恐惧的深层含义远不止一开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些内容。伴随公共场合发言同时出现的还可能会有另一种恐惧,使你体验到一些强烈的生理感知,比如心快要跳出胸膛、浑身颤抖以及汗如雨下。这些感知也许让你苦不堪言,因为它们会使你产生强烈的不自在感,或者因为别人可能会注意到你的这些表现。
  此外还存在另一种恐惧,就是害怕这些行为表现会造成消极的社会后果,比如,除了对发言人的负面评价之外,还会带来批评、难堪、羞辱以及对一个人名声的损害。对公共场合发言的恐惧一般和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有关,即“你会认为,如果别人觉察出你的不安和担忧,他们很可能会据此对你评头论足。”人们一般害怕给别人留下粗鲁、愚钝、讨嫌、无礼、不招人喜欢、不自信、无魅力等印象,或者让人觉得与他们所谈到的人或听众不能相提并论。你是否也有同感呢?
  正如我们提到的那样,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是极为常见的现象,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有过类似体验。发言紧张其实是社交紧张的表现。在公共场合发言紧张并不一定意味着你患有“社交紧张症”或“社交厌恶症”。如果恐惧感已经给你造成很大损失,而你也认为自己可能患有“社交厌恶症”,那么不妨请心理学家或精神病专家进行鉴定。《做自信的演讲者》并不能替代认知行为疗法,来治疗“社交厌恶症”。
  对多数人来说,当众发言不自在是完全正常的现象:不要忘了,害怕演讲是美国成年人最害怕的事情之一。我们将引导你一步步成为充满自信的发言者。你还可以通过请教练指导来提高自己,以便获得额外的练习和信息反馈。可以访问网站获取免费资源。
为什么发言让你紧张不安
  我们大部分客户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是那种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的人呢?”要想战胜不安情绪,就应该理解这种情绪起作用的方式,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过,比这更重要的是懂得怎样战胜这种情绪,因此,我们现在就花点时间帮助你辨别它、认识它,然后用本书其他篇幅讲述怎样战胜它。
  为了对生物要素与环境要素的综合效果作出反应,我们就形成了担忧情绪。换言之,基因“接通”的方式和你对身边世界的感知方式,与你是否容易产生恐惧感以及应对恐惧的能力如何存在着密切联系。
你的生物要素
  有些人的生理倾向使其很可能以一种焦虑不安的方式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这种能力是遗传得来或与生俱来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属于这种人,可能就会注意到:你的家庭成员中有许多人经常对某些事忧心忡忡,或者对这样那样的局面表现出恐惧和担忧。
  这种在家庭成员身上体现出担忧情绪的现象,可能预示着一种生物要素即易紧张,也可能标志着一种共享环境的出现——即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你也学会了怎样担忧和不安。如果家庭成员没有居住在一起,那么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焦虑和不安更可能代表一种遗传要素。生物要素和遗传要素结合到一起的结果,就是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体验到各种形式的焦虑感。
  你可能还想不明白为什么担心自己对于当众发言忧心忡忡。这可能是性格所致,比如你天性害羞(见下述);可能是由于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可能是由于你对于公开发言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难忘经历;也可能出于其他各种原因。无论担忧的根源何在,你都应该懂得这种恐惧感是自然的。其强烈程度可能因人而异,但是多数人对于在公开场合发言都很担忧,对别人怎么看他们都很在乎。
你的人生经历
  有许多焦虑反应是通过与环境接触产生的。孩子能通过观察父母和其他人来学会怎样应对不同环境。如果总看到人们作出恐惧反应、流露出担忧之情或者表现出害怕的情绪,他们就认为形势不安全、害怕是对的。
  从环境中学会焦虑不安还有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建立在我们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如果面临某种可怕的形势,并从心理、认知和行为上体验到以述的反应,那么我们多半会产生对此类形势的畏惧感。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样的形势时我们畏缩不前,那么就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感觉,因为面临同一局面时,我们越是极力躲避,恐惧感就越会增加。
  许多害怕发言的人都记得一两件自己公开发言而结局很糟糕的例子。以下这些现象你是否听起来有些耳熟?
  我还记得上高中时,有一次我必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报告。我认为自己准备得很充分,但是站在那里时,我的脑子里所能想到的就是下面的同学都在盯着我。我呆若木鸡,只好悻悻地回到座位上。同学们都不留情面地嘲笑我,那种感觉简直太可怕了。
  15年前的那一天如今依然历历在目。在大学的一次心理学课上,我必须站起来以弗洛伊德为主题讲一段话。我对于谈论他的性心理观感到局促不安,于是怔怔地站在那里,一字一句、结结巴巴地捱过了苦恼的10分钟。我有话说不出来,脸红脖子粗。我当时穿了一件红色衬衫,我还记得当时自己想:我脸上的颜色是不是变得和身上的衬衫一模一样呢。我发誓再也不当着众人的面发言了。
  每个人依次上前作自我介绍、说一些俏皮话时,我却不安地坐在那里。我试图说点什么,但是越是快轮到我的时候,我却越紧张。该轮到我发言了,我极力想开个玩笑,接随之而来的却是死一般的沉寂。我如同受到奇耻大辱,再也想不出一个字来。我暗自对自己说,这次留下的可怕的坏印象肯定一辈子都让我不得翻身。
  在办公室召开的会议上,我站了起来,但由于双手抖得厉害,我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语调。我太局促、太紧张了,同事们肯定看到了我如同热锅蚂蚁般的失态,肯定会认为我这人特别没出息。
有一种不堪回首的经历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也会滋生在公共场合发言的紧张感。当你听到别人在谈及你的发言能力或外表举止却表现出否定态度或者嗤之以鼻时,你便会产生这种紧张感。有位客户说,她有个领导曾在她作公开发言之后羞辱她。这位领导当面说她的脸当时红一阵白一阵、话说得不明智、说话的声音让人听不懂。不用说,下次如果还要上台发言,她肯定会倍加紧张。
羞怯与内向
  有些性格内向或天生害羞的人当众发言时会感到不自在。内向这种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遗传性,内向的人一般不愿在公众场合说话。此外,他们更倾向于当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并且更可能比其他人喜欢深思熟虑、反省自己、文雅安静。他们往往只喜欢特立独行。这种现象使他们得到发言锻炼的机会更少,也减少了抛头露面的场合,而这两种后果都能增加焦虑和不安。
  有些学者相信害羞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形式之一,另一些人则认为害羞与性格内向大同小异。与不太害羞的同伴相比,胆小怯懦的人通常更可能对发言感到恐惧不安。内向的人不一定就害羞。和性格内向者一样,害羞的人在聚会场合讲故事、发言以及表达思想的锻炼机会更少,因此这些人在发言场合更可能如坐针毡。
  不过,发言恐惧症在那些性格开朗、位高权重的人身上也普遍存在。人们往往惊奇地发现,一些最爱交际的人在听众面前站起来发言时也表现得紧张不安。外向而合群的人在某些场合也许觉得非常自在(比如面对面的二人谈话),但是在另一些场合则局促不安(比如当着一群人的面说话)。
  恐惧感是根据我们对担忧作出的反应方式来保持和增加的。当你面临某种形势焦虑不安时,作出的本能反应就是尽快摆脱当前局面。我们都知道这种感受,所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随便置身何处都行,就是别在这里。”我们想尽快摆脱当前让人伤脑筋的局面,并且永远都不想再遇到第二次。逃避不仅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也是增强焦虑感的一种主要行为方式。虽然你或许不能确认自己为什么会浑身不自在,不过这不要紧,因为最要紧的是你对这种不自在作何反应。所以,如果你现在还不敢肯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焦虑感,那也不要担心,因为你不一定必须明确无误地搞清楚它源于何处之后才能克服它。我们将在本章后面的内容中进一步详细介绍逃避行为。
  你问有没有什么好消息?那就是: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改变对公开发言的感觉。我们将帮助你实现这个目标。
(原文第13页图: 焦虑 行为:逃避 短期 长期 时间 逃避与焦虑)
焦虑不安的4大成因
  焦虑由“焦虑的4大成因”或叫4种主要成分组成,即:生物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思想反应。感到焦虑时,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所有这些成分的存在。比如,我们只注意到“我的心跳得像要撞出胸膛一样!”或者“我觉得此刻每个人都在笑话我。”
  实际上,这些成分的每一种都会引起和促进“忧虑循环”。这4大因素共同起作用使得焦虑产生,而在你发现自己焦虑之前,它就已经信马由缰、遏制不住了。现在我们就逐一介绍它们,以便你可以自行鉴别,而这种鉴别能力的培养恰恰是击败恐惧感的第一个主要步骤。
生物反应:我的心都要跳出胸膛了!
  卡洛斯坐在会场时,觉得心快要跳出胸膛。马上就轮到我发言了,他想。如果我没有准备好怎么办,如果无话可说怎么办?他的心跳得更快了,而且觉得开始浑身发热。要是我将夹克脱掉,是否会被他们视为失礼?要是所有同事都注意到我出汗,会怎么样呢?他感到极度痛苦。哦,不,我现在压力那么大,我站起来当众出丑只不过是片刻的时间而已!
恐惧感古往今来一直都没有消失过,因为它通常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你面临危险时,危险能使你的身体和心理主动为你提供保护。所有人在面临真正或凭空想象的危险时,都会体验到一种害怕的反应。
  交感神经系统会导致产生肾上腺素,这种激素给你的暗示是“要么知难而上,要么临阵脱逃”。在丛林中遇到狮子和在体育场面对一群人时,身体作出的反应是一样的。所有人都了解这种感觉,它是由神经能量的快速流动造成的。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会引起许多生物反应。这些最典型的反应包括以下内容:
?你的心脏在胸膛里狂跳,因为血液改为只向全身的关键器官流动。你还觉得头脑猛然一热,并由此脸红。
  ?你可能觉得手足潮湿而冰冷,因为血液此时向全身的主要肌肉群流动。你的双手可能开始颤抖和震动。
  ?你的汗腺开始激活,开始出汗。
最后,这种反应终于停止,因为肾上腺素受到身体其他化学物质的破坏,或者是由于副交感神经系统参与进来。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抵消交感神经系统产生的效果。它能使你感到浑身放松。因此,尽管有一段时间恐惧感非常强烈,但这种恐惧感却能被副交感神经系统所阻止。从生理学上讲,人要想永远保持焦虑和紧张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多数焦虑情绪都具有自我适应能力,或者很快消失。随着你顺着此时的内容往下看,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思想反应:我一辈子再也无法面对这些人!
  伴随生理要素一起出现的主要是一种认知要素。这些要素便是迅速贯穿你头脑中的干扰性想法。你开始拥有一些独特的想法,它们是“要么知难而上,要么临阵脱逃”这种生物反应的真实写照。这些想法如:
?怎样才能在必须当众说话、当众出丑之前便逃之夭夭呢?
  ?这种场面够我受的,每个人都会对我评头论足。
  ?我要把自己的面子丢尽;我看上去真像个傻瓜。
有时候,思想反应先于生物反应出现,有时候则是身体先有反应,思想随后产生。这表示此类想法能促使你的肾上腺素作出反应,或者表示此类想法是因为你注意到自己心跳加快而导致的。
  你可能还注意到自己难以集中精力、想起某些事和人。你可能会开小差,无法实现思想聚焦。你还可能注意到:紧张时会想不起来已经想好的话;或者是嘴上读着什么、耳朵听见什么但却心不在焉。
  艾伦?贝克博士被许多人誉为“认知疗法之父”。许多与他一样的认知治疗专家对人在焦虑时产生的想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这些想法详细描述出来。贝克博士等心理学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人们面临在公众场合发言之类的恐惧时,往往会体现出一种典型的思想模式;此时,这些思想会受到他们消极情绪的影响。由此,思想更多地受到情感而非理智的驱使,从而形成一种循环反应,因为某些想法(我要是说出蠢话怎么办?)能激起焦虑感,而焦虑感一旦激起,思想就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情感驱使,越来越少地受到理智指挥(比如,这下子可真要命!)。
  下面是人们在公众场合发言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常见认识误区。看看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如果其中某一条让你觉得“似曾相识”,就把它记下来,因为我们在后面某一章会讨论怎样战胜这些有害的思想模式。
?“不成功则成仁”的极端想法。当你认为自己的发言要么一鸣惊人、要么一塌糊涂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想法。思想是泾渭分明的,你很难站在中庸的立场上去思考。比如:哦,不,我的心刚刚停跳了一下,这说明大事不好!
  ?算命式的想法。这种思想模式是指预测自己知晓未来,而且这种预测往往是灾难性的:如果我站在那里,每个人都将失去对我的半点尊重,我在工作中永远都不会得到提升。
  ?在劫难逃的想法。即高估当前局面的负面影响:听众们会酣然入睡或者哄堂大笑,可能再也不想听我说话,而我在工作中也许再也没有一个可以交谈的对象。“在劫难逃的想法”是指在评估某种形势让你付出的代价或者造成的后果时,对其程度或灾难性后果过于夸大。
  ?情感推理。即认为:由于你觉得焦虑不安,所以事态会糟糕得不可收拾。作出这种推理是以情感而不是以逻辑思考为基础的,也就是说:鉴于我非常紧张甚至反胃,我肯定讲不好话。
  ?将能力最小化。就是过低估计自己应对所处环境中各种困难的能力:如果我在某个时间点上突然忘记台词,肯定再也没有补救的机会。当然,你此时全然忘记或低估了自己在过去是怎样应对困难局面的。
  ?一叶障目。即只侧重于分析形势的某个负面,而忽略了所有积极的、自在的或相反的一面。比如说:坐在正中间的那个人确实在瞪着我;我说起话来肯定像个傻瓜。而与此同时,你却没有注意到坐在此人周围的那些点头微笑的听众。
  ?高估概率的思想模式。就是高估某件可怕事件出现的概率,比如:如果迫不得已要登上那个讲台发言,我肯定会晕过去。而事实上,你长这么大从来还没有晕过呢。
你有过与此类似的想法吗?如果当着众人的面发言让你紧张不安,那么你也许有过类似想法,哪怕你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些思维方式能激起并强化焦虑情绪。当你处于某个处境而焦虑不安时,十有八九是由于你把环境解读得比实际情况更危险。这便是我们将所有由焦虑产生的想法称为“认知错误”的原因。因为这些想法是头脑按照情感而非理智去思考而产生的。
行为反应:快让我离开这儿!
  焦虑还拥有行为成分。这种想摆脱当前局面的愿望极为常见。面临令人恐惧的局面时,我们在作出“要么知难而上,要么临阵脱逃”反应的同时,也经常有一种僵立当场的强烈冲动。你体验过这种“犹如探照灯照耀下的梅花鹿”的感受吗?犹如你的大脑一片空白、身体完全瘫痪一样。以下是人们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时出现的一些常见行为反应。
  希望尽快逃避让人惊恐的形势或者企图摆脱尴尬局面,这是我们在面临可怕事物时最常见的行为反应。有时候,我们会落入作出“知难而上”反应的陷阱,以一种自卫或攻击性的态度说话。我们可能会说一些事后追悔莫及的话,或者本能地对某种局面作出反应。
  总体而言,像发言焦虑不安时所做的一样,当你在发言不自在时,最常见的行为就是逃避,即处心积虑地摆脱发言。我们会制造许多借口,如“哦,我倒是很想讲一讲,不过确实有事需要处理”,或者是“非常遗憾,我没法出席并讲话,因为我住在乡下,怕赶不回去。”我们善于提出各种各样既富有创意又无可挑剔的借口,不是吗?
  也许你在某些形势下根本无法逃避发言,那么此时你一般会怎样做呢?你也许希望尽快说完话一走了之。当着别人的面说话却紧张不安的人,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尽量缩短发言时间。由此带来的表现通常是匆匆讲完话、回答问题的字数宁少勿多。有位客户对我说,他本来想通过“说真的,这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的方式回答问题,但由于神经紧张,他认为自己的回答应该越短越好,于是干脆就说一个字“不”。
  指你紧张不安时作出的动作(你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这些动作)。这里指的并非你为掩饰紧张情绪而做的动作,那些动作指的是过度补偿行为(见下文);而是指你内心不安的外在体现。
  紧张行为包括在衣兜里摸索零钱、玩弄铅笔、将双手绞在一起、梳理或抚摸头发、反复改变身体重心、坐立不安或者加快语速。
过度补偿行为
  过度补偿行为是使焦虑情绪难以排解的元凶。当我们试图竭力弱化形势的惊恐面、想努力控制焦虑情绪或者希望向别人隐瞒自己的害怕心理或身体表现时,便会出现这些行为。比如说,你可能想把双手藏起来,以掩饰双手的颤抖;说话非常少,以便不会说出令自己难堪的话,或者反复强调已经很鲜明的观点。
  实际上,当我们朝着某些人或站在这些人面前说话时,此类行为反倒会保持或增强我们的忧虑感。这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没有这些忧虑感就不能顺利度过当前的局面。其实,没有过度补偿行为同样能顺利发表讲话,懂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与人们普遍的看法相反,这些过度补偿行为其实反倒会留住焦虑情绪。事实上,最新研究表明,这些行为是造成发言紧张的主要原因。
  这些行为当中,有些对你的表现起着直接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回想发言内容可能使你的声音听起来刻板而不自然;吸吮一块硬糖会使你难以开口说话;在大脑里反复排练将要出口的台词会使你反应迟钝,而且使你的话听起来像是照本宣科。
  另一些行为则是有害的,这主要是因为你可能像 ** 一样,对它们产生巨大的依赖性。你可能认为,不做这些动作,你就无法正常发言,就无法本能地说话。在本书中,我们将教你怎样做到不依赖这些行为模式也能在各种时机和场合自如发言,因为这些行为其实只能使你的表现适得其反,使你更加紧张不安、表现更加糟糕。
情绪反应:我受不了了!我的感觉能好起来吗?
  导致焦虑感形成的第4个变量是你的情绪。你也许意识到自己在面临发言场合时感到焦虑、紧张、关切、受惊、恐惧、担忧、不安、焦急、急躁、忧心、神经质或惊慌。
  在经过漫长的痛苦阶段之后,另一些感受开始粉墨登场。如果你逃避那些必须当着众人面说话的场合,就可能会体会到这种逃避行为对你的职业生涯或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能导致沮丧、灰心、失落、绝望或恐惧等感觉的产生(当你最终逃不过“上台发言”这一劫时,就会产生恐惧感)。
  克林特是我们的一个客户。他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情形:他参加一次会议后,和所在公司的最高主管一同返回时,感到垂头丧气、烦躁不安。他说,他在开完会之后非常担心,认为这次会议自己的表现不佳。他为事业生涯的前途感到绝望。
  你再也不想在公共场合说话,并体验所有消极情绪了。随着你学会如何改变与公共场合发言有关的思想模式、行为和其他反应,随着你获得更多练习机会、完善自我并重拾自信,这些消极感受将逐渐消失。你将能以亲身经历的痛苦为动力,推动自己一直向前,实现自如发言的目标。正如拉里娜所言,“人生中最大的秘诀之一,就是怎样将痛苦变成成功。”
征途漫漫……
  考虑到你已经懂得怎样辨别发言焦虑症的4大组成部分,可以说,你向战胜这种焦虑迈出了一大步。在接下来的两章里,随着你对如何辨认恐惧心理有更深了解,我们将回答与公众场合发言心理恐惧有关的所有重要问题,并清除有关公开发言的常见神话和认识误区。你将了解发言焦虑现象自我体现的最常见方式。
  在《做自信的演讲者》第二部分,我们将为你揭示为战胜焦虑做好准备的奥秘所在。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一些有效工具,无论在今后任何时刻,只要你需要发表讲话,就可以运用这些工具;第四部分则进一步探讨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运用这些工具,怎样创造锻炼发言技能的良机。
  到了本书的末尾,我们相信你已经掌握了成为一名高效而自信的演讲者所需的一切素质。
你听到或想到的与焦虑有关的观点当中,有许多根本就不正确。其实,你在发言时为战胜恐惧而做的一切,只能使感觉更糟而非更好。有关焦虑的错误认识使人们千方百计去克服焦虑感,然而人们所做的一切,却只能使他们在发言时更紧张。
  现在我们担任的角色是你的私人教练,任务是打破与发言恐惧症有关的神话,并提供对这种恐惧感的正确认识。懂得这一点,你就能克服与公共场合发言相关的各种压力和紧张情绪了。阅读本章内容时,不妨认真思考你对每种神话的态度;你过去一直相信那些使你感觉不佳的认识,但是,一旦走出认识误区,你就能顺利改变这些看法了。
与焦虑有关的12大神话和认识误区
  神话一:焦虑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持续增强
  许多人担心如果不采取措施控制紧张情绪,这种情绪今后就会越来越难控制,或者认为迟早会出大事。还有些人害怕焦虑感会持续增强直到失控,害怕自己会发疯,害怕颜面尽失,担心今后无法面对同样的局面或者心脏病发作。其实并非如此。
  当你烦躁不安时,神经系统的交感部分会被激活,你会感到肾上腺素在体内急剧奔涌,使你心跳加快,同时伴以出虚汗、手足打颤。这种反应会自然减退,因为神经系统的副交感部分会起到降低焦虑情绪的作用。我们称此为“适应能力”。你的身体和思维会适应这种焦虑感,从而导致焦虑感逐渐减弱。
  适应能力(或者叫“对焦虑的习惯性”)会持续出现,使恐惧感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弱。这是一种生物反应系统。你的焦虑感会递减。每种有生命的有机物都有适应能力。拉里娜有一位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同事喜欢说这样一句话,“连海参都有自适应能力。”
  如果我们特别紧张,形成适应能力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总体而言,形成适应能力的时间长短与恐惧的强度有关。换句话说,恐惧感越强烈,神经系统适应它花的时间就越长。
  有人之所以显得没有形成自适应能力(换言之,总觉得焦虑感居高不下)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过度补偿行为使焦虑情绪得以保持。过度补偿行为起到了人为地降低或阻碍焦虑感的作用。而正是这种作用的存在,使适应能力无法形成。
  把焦虑感想象成一个浮在水面的小球。如果你向下按它,它还会再冒上来,是不是?将球向下按犹如逃避某件事,或者运用某种过度补偿行为。如果不将小球向下按(换言之,不作出过度补偿行为或逃避行为),小球也能慢慢地径自漂到远处。我们可以把飘向远处的小球比喻成随时间推移或由于适应性形成过程而自然减弱的焦虑感。
  有时候,焦虑感主要表现为“先行焦虑”。其意思是说,恐惧感在某种形势出现之前达到最高,因为此时我们在期待它、为它到来做准备。之后,一旦我们置身于形势当中,焦虑感就会逐渐减弱。逃避只能使担忧情绪徘徊不去。倘若形势带来的主要压力在你的预料之中,那么只要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你就会很快形成适应能力。
神话二:焦虑感是危险的
  你可曾认为自己体验到的焦虑感是有害的?是否认为由于过度紧张而有受伤害的危险?你是否试图对自己说:我最好尽快平静下来,否则麻烦大了?
  许多人认为恐惧感本身便会带来伤害。这是因为,你害怕焦虑之后会在现实中造成负面后果。焦虑和压力的叠加效果的确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这没错;但是,如果说焦虑感在当时、当场就会直接导致精神崩溃,那就言过其实了。
  恐惧本身是一种生理反应,类似于参加体育比赛或上下楼梯时产生的反应。你会出汗、心脏砰砰直跳,脸红心慌、头重脚轻,还可能手足颤抖。我们在一段高强度跑步或者上完强度很大的骑自行车课之后,不会认为自己身处危险。为什么发言紧张时会这样想呢?因为正如我们讨论的那样,焦虑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想办法脱离现实。最担忧的时候,我们似乎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会昏倒或突发心脏病,但这些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
  其实,天长日久,无论是恐惧感还是焦虑感,都会对我们起到保护作用。恐惧感和焦虑感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你而不是伤害你。这些情绪能起到使你为某种可怕局面做好准备的作用。
董事长, 积分 20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40 积分
神话三:焦虑会使你表现更差劲
  人们普遍认为,之所以表现差劲,是因为感到焦虑不安。其实,这种看法恰恰是形成焦虑的主要原因和保持力量。战胜了这种信念,你很可能就会克服大部分紧张情绪。
  恐惧时,我们通常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形势的走向。你认为这是评估你外在表现的有效性和质量的正确方法吗?如果你认为不是,那么你就开始懂得恐惧起作用的方式了!至于为什么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形势的走向是不正确的,有好几个原因可以解释。
1、我们有许多情感都是别人看不见的。有人认为自己做的某些事别人看在眼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关于这一点,有一些较常见的例子,比如:认为“我的脸涨得像个红番茄,因为我觉得浑身发暖”;认为“肯定形势不妙,因为我心跳得厉害”;认为“我肯定说了一些蠢话,因为思维已经失控”。
  2、担忧时,我们的想法会歪曲。考虑到人在高度焦虑和担忧时思想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下降,因此此时下定的许多结论都无效。
  3、我们是自己最苛刻的批评家。当我们还在后悔忘记把某件事说出来的时候,听众却在为我们刚才提出的4条了不起的观点兴奋不已。
  4、人很可能在体现出某些紧张情绪的同时,还能使别人给予你的发言或表现以很高评价。通常情况下,我们评价一个人表现如何,其依据是我们从他的表现中收获了什么、其主题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如何,以及可见的素材质量如何等等。表现出紧张情绪并不能抹杀所有这些。事实上,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不安还能使别人喜欢上你。
不错,如果你看上去紧张得厉害,人们对你的评价可能会降低,但是这很可能只是8分和10分之间的区别。拉里娜经常让那些在别人面前发言时表现紧张的客户上台讲话,然后让旁观者评价他们的表现。她不止一次地发现,高度紧张与表现不佳并无关联。发言者的焦虑程度可能为9分(假设焦虑程度最高可达10分),但同时表现也可能得9分(以10为最佳表现计算)。有人经常说这样的话,“我能看出乔发言时的确紧张,不过他却能坚持往下讲,而且还能妙语连珠,这种超强能力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
  由于很多人在发言时显示出不安的迹象,因此,即使他们表现出某种焦虑的征兆,大家也不会过于惊奇或不舒服。关键在于你在表现出这种焦虑情绪时作何反应。在这里我给大家一点提示:退一万步说,以过度补偿行为(比如一再认为自己刚刚说过的某个观点是错误的)或逃避行为(离开发言现场)作出反应至少不会被听众看好。
  此外,评价者对目睹的焦虑表现的评价,几乎永远没有发言者自以为的那么高。发言者可能给自身焦虑程度打8分,而旁观者可能只给他打3分。这进一步证明了一种看法:我们内心感觉到的和实际表现出的并不一致。
神话四:别人看到你焦虑不安时,会自动给你以负面评价
  多数人都不会因为看到你紧张而自动给你以负面评价。实际上,人们发现别人在表现出某种不安迹象时反而更显得平易近人、更加真实、更加谦逊。一般情况下,过于自信、自以为是、自高自大或趾高气扬的人反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从另一方面讲,适度紧张的人往往被人视为诚实可信。有些研究甚至觉得,人们认为容易脸红的人更招人喜爱、更讨人喜欢。
  即便别人看到你焦虑时不积极地评价你,也不一定会给你以消极评价。人的印象是在多个变量综合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焦虑不过是其中一个因子而已,往往甚至连因子都算不上。
  此外,即便不算大多数人,可以说大部分人对于在公开场合发言或多或少都有些担忧,因此,当他们看到你紧张不安时,可能对你正在经历的困窘局面深有同感。他们甚至可能希望帮助或支持你。
  你也许不明白:要是那些以貌取人的笨蛋以否定眼光看我怎么办?对了,听起来似乎你恰恰回答了自己的提问。这些人只是以貌取人的笨蛋。此类人的存在是永远避免不了的,不过你只用自问这个问题:即便这样又能如何?为什么要在乎这些人怎么说、怎么想?他们总是要鸡蛋里挑骨头,即便你不紧张,他们也会从你的声调、头发或鞋子上找出毛病来。这种人通常自己便存有不安全感,以貌取人不过是他们采取的补偿行为而已。
  如果你非得在乎他们的想法不可(比如说此人是你的老板),我们可以为你提供许多技巧,帮助你变得更有信心。眼下的问题是:你必须首先亲历焦虑感,然后才能够战胜它,而当你亲历了焦虑感之后,结果很少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具有灾难性。
神话五:要是逃避可怕的局面,焦虑感便会逐渐减弱
  这是一种普遍看法,它之所以有大量市场,是因为建立在一种自然反应之上。不妨想想别人把我们弄疼时会发生什么——我们会想办法逃脱和躲避。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便是这个道理。小时候,你是否烫过自己或者被蜜蜂蛰过?你是否此后设法远离火苗或对所有蜜蜂惟恐避之不及?肯定会这样,因为这是人自然的、本能的反应。
  遗憾的是,在这个问题上,这种自然反应是最无效的反应。逃避行为出现时,焦虑感便会上升。
  焦虑感之所以会随着逃避行为的出现而上升,是由于逃避行为使你不可能确证或反证自己担心的后果是否属实。比如,如果当着很多人的面发言,紧张感可能逼迫你自以为在当众出丑。如果你避免当着许多人的面发言又会怎样呢?是的,你可能永远不知道这种基于焦虑感作出的预言是否正确,于是就情不自禁地假定自己的预言是对的,认为你最好不要当着一大群人的面发言。
  你越是逃避某种事物,恐惧感就越会有增无减。假如你一直都害怕黑暗。让室内的灯连续亮上4个月,始终不让它熄灭而导致漆黑一团。你觉得晚上电灯突然熄灭而让你置身黑暗中时,会发生什么呢?你肯定胆战心惊。这里的关键在于:逃避行为会增强焦虑感,而战胜这种行为的关键便是停止逃避。
  “先行焦虑”(即在发言场合来到之前便紧张不安)是逃避行为导致的。其反应包括:
?只要有了必须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的心理准备,恐惧感就会油然而生。哪怕连续好几个月都不必在公开场合说话,但只要想起发言或演讲,我还是不由得忧心忡忡。
  ?发言的前一天夜里,我感到十分紧张、胃痛难忍,甚至辗转反侧,通宵无法入睡。
  ?发言的当天早上很可怕。我战战兢兢、紧张不安,脑子里不停想着可能发生哪些问题。
  ?在参加一次会议的途中,我开始感到紧张。当我认为主持人可能叫我站起来发言时,感到一股热潮涌遍全身。
  ?快要发言时,我觉得自己似乎被一股害怕的浪潮撞击。心跳得仿佛快要停止,我变得脸红脖子粗。我想,哦,别这样!
先行焦虑可能发生于发言前的任何时刻。这种焦虑可能于发言前几个月持续挥之不去,也可能作为一种惊恐的感觉,在你快要开口讲话时才猛然出现。这种焦虑感和你真正开口说话时感到的担忧并非一回事,相反,它指的是你就发言问题思考和酝酿时产生的紧张感。这种情绪往往是指对某件即将到来的事情的担心。许多人说,他们在构思发言时无法摆脱的那种恐惧感,要比真正开口发言时怀有的感觉更糟糕。
  你越是逃避某个局面,就越会紧张地等待这一局面的出现。如果你编造巧妙的借口和由头中,以逃避在公共场合发言,那么下一次必须讲话时,你很可能就会产生很强的先行焦虑。因此,你应当停止逃避,直面焦虑。你将发现自身的适应能力很快形成,因为一般来说,一旦置身形势之中,你就会发现原来局面远远没有事先预料的?样艰难。
神话六:多练习、多试讲,便会无所不能
  人们一般认为发言之前应该多练习,这样一来,发言时就不仅对素材驾轻就熟,而且说出来也琅琅上口。尽管事实的确如此,但是过度准备也可能矫枉过正。如果试讲的次数过多,那么这种演练便会成为一种过度补偿行为。天长日久,你会认为自己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排练而即兴发言(这种情况经常会出现),结果肯定会表现不佳。这便导致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你很快便会把发言的成功归功于反复练习,认为不经常地、高密度地试讲便无法在公共场合说话。事实上,在某些场合必须做即兴发言或无准备的讲话时,这种想法便会使你的自信心荡然无存。
  我有一位客户叫玛丽亚。她说,她在每次发言之前大约要练习100遍,而这种做法在“问答”阶段来临前一直很奏效。如果有人就她尚未准备好的问题提问,她脑子里想的就是:哦,坏了,对此我毫无准备!她的问题在于:认为自己经过无数次练习之后能够自如发言,而一旦说到事先没有练习的内容,她便不知所措。
  过度练习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发言的声音让人听起来就怀疑你经过反复演练。多次练习过的讲话肯定会枯燥无味、照本宣科。你发言的效果让人听起来像读稿机发音那样一字不差,而不会使人觉得是有感而发。
神话七:将发言内容写下来再读几遍,就不必担心为回想要说的话而搜肠刮肚了
  同样,这种看法只对了一半。多写几张便笺以便在发言期间起到提示作用,这固然是个好主意,但千万不要照稿子念。
  你是否见过写好之后再读出来的发言?它的效果怎样?多半是让人不胜其烦、苦不堪言。既然成功发言的关键之一在于和听众交流,那么开口讲话时应该怎样做呢?你所能与观众互动的惟一途径便是发言稿。就算真想读一篇发言稿,也一定要做到迅速低头看一眼以唤醒记忆,然后再抬头发言。
  有人经常担心:如果不把发言内容全部写下来,那么发言时怎样才能不忘词?不要忘了:你肯定已经针对此次发言进行过练习,因此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你不需要书面文字来提醒自己说点什么。写几张简明扼要的小纸条也许有帮助,但是纸条的数量和上面写的内容都应当尽量少。
  带着书面发言稿还会使你更加焦虑不安。它能带来许多问题:“要是忘了发言内容怎么办?”“倘若讲稿的页码顺序错了怎么办?”“要是我在读稿时找不到正确位置怎么办?”“怎样才能做到读稿的同时注视听众?”因此,你最好只写出发言要点,以便起到提示和指导作用。
神话八:发言完毕后,就算听众有问题要问,也不要让他们提出来
  发言时忽略问答阶段似乎不太明智,当然,这要视发言的类型而定。听众可能想不通为什么他们不能发表看法并提问。其关键在于这种目中无人的行为是一种逃避,而你现在已经知道逃避行为是多么有害。你越是逃避提问,那么当你最终必须回答听众的提问时,回答起来就越难。
  与这则神话相对的是:如果当着陌生人或者“刺头”发言,你可以问他们一大堆问题,这样他们就无法再盘问你的个人隐私了。
  有时候,人们之所以避免回答和自己有关的问题,是因为谈论个人事务要比谈客观事物难得多。多提一些问题以便显露兴趣、向听众示好,这很好,但也不要对自己避而不谈。你要事先决定将自家的家底透露到什么程度,然后再就回答棘手问题(比如私人问题)进行练习。
神话九:在团体场合不坐前排或两侧,淡出主持人视野,以免台上的人点名提问
  这是我们在课堂、会议、谈话节目和其他场合常用的一种策略。你是否竭力逃避与台上发言人的目光接触,使得没有人能看见你并向你发问?这让我们想起小孩子怎样拿手捂住脸,以为你再也看不见他们。
  其实,这是一种最糟糕的策略,因为它是逃避行为,通常不会成功。你仍然可以看到手背后的孩子,不是吗?
  解决方案:即便你对发言人所说的内容一无所知,或者不知道怎样回答提问自己的问题,仍然应该坐在一个显眼位置并进行目光接触。让你起立回答问题的可能性不会因此而提高,而由于没有逃避当时的局面,你反而会获得更多自信。
神话十:涂脂抹粉、站在讲台后等方式可掩饰紧张情绪
  你能辨别出这些动作是什么行为吗?
  就这一点而言,至此我们可能已经讲得很明确,而你也知道它们是过度补偿行为。懂得了这一点,你也能在不进行所有这些行为的前提下自如地发言了。
  通常情况下,这些行为甚至要比紧张本身的迹象更引人注目。你认为紧张感很可怕,于是便用双手遮住自己的脸、在脸上涂脂抹粉,希望别人看不见你正在脸红(拉里娜甚至有些男客户都这样做);或者不敢正视听众,生怕他们看到你。这些行为要比脸红本身糟糕得多。如果脸上堆满化妆品,就会显得俗气而没有吸引力,这又让你感到不太自信。如果你试图掩饰双手以便别人看不到它们在颤抖,那么你看上去就显得僵硬、不自然。如果你身穿高翻领衣服以便掩饰胸部的红污点,那么你的脸便可能变成深红色。不要过多指望各种此类行为。虽然这些都可称之为“解决方案”,但解决的结果却是越来越糟。
  你知道吗:有社交场合,有时脸红会被别人解读为好现象?研究脸红的专家更喜欢称之为“社交性面部血管舒张”,因为皮肤黝黑的人的皮肤也能变红(尽管人们通常不这样认为)。研究人员得出这样的结论:脸红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始终得以保持下来,这并非没有缘由。面部血管舒张有助于消除压力、转移不合意的注意力,还表示通过非口头语言为失态表歉意。因此,你要大胆面对恐惧感,不要设法寻找支撑。你应该做的是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我们将帮助你做到这一点),而不是努力掩饰紧张情绪。
神话十一:运用“把听众想象成没穿衣服的样子”、“穿超人斗篷走路”之类的伎俩可缓解压力
  其实,这些“小把戏”会使你显得不伦不类,提高起副作用的压力水平。
  成功发言的关键,在于全神贯注于首要任务:与听众沟通。像这种旨在缓解焦虑感的愚蠢把戏,实际上只会增加压力,因为它们阻止你与听众沟通。
  这些手段还使你更难以将思想集中于所谈论的话题,从而使你显得文不对题。事实上,它们的存在只能使你产生一种控制自身焦虑感的错误感觉,除此之外没有他用。你应该迅速忘掉这些把戏,学会到底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对焦虑感的控制。
神话十二:发言之后再回顾发言时说的话对我们有好处
  如果你以一种建设性的、客观公正的方式评价自身表现,这种评价可能有益无害。不过一定要说实话:你在度过演讲场合之后分析“我是怎样走过来的”的时候,真的能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吗?如果真能做到,那很好,不过,人们对于在公共场合发言感到不安时,他们感兴趣的谈话内容通常是这样的:
?我真不敢相信竟然说了那样的话——我多傻呀!
  ?那些人肯定认为我一点水平没有。我敢肯定他们看见了我焦虑的样子,而且不明白我凭借这种表现怎会爬到经理职位。
  ?还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我竟然没有讲,本来我应当讲。我当时太紧张了,甚至一点都想不起来。
  ?这太让人难堪了。我今后究竟怎样再面对亲朋好友、父老乡亲?他们肯定不明白我怎会有那么糟的表现。
  ?我敢肯定,人们在我说话时肯定烦得要死。我使他们昏昏欲睡。在他们听到过的声音中,我说话时的声音肯定最单调。
  ?他们肯定看到我双颊绯红、浑身发抖。他们也许以为我是因为害臊和不自在。他们再也不愿意和我说话了。
你是否在发言后有过与此类似的想法萦绕在心头?你最终会讲完话,而现在你又不得不艰难度过另一个过程,就是“庸人自扰”。我们称此为“算旧账”。正如你想象的那样,这样做于事无补。
  “算旧账”是指发言之后再反思自己的经历多么可怖、多么糟糕。在“算旧账”期间,我们往往专注于自己产生的所有不良感觉、当时应该说点什么、“要是以更加无可挑剔的方式说那些话就好了”、“我本来应该尽量少犯错误”以及“不知那样做会带来什么可怕后果”等等。你认为在这些想法的驱使下,你愿意再次站在别人面前说话吗?恐怕不会这么认为。我们将在下一章教你怎样摆脱并消除这些想法的干扰。
  用事实说话
  你现在不仅知道这些神话为什么不攻自破,而且已经掌握了一些重要的事实真相,这些真相将有助于你管理发言时产生的焦虑感。战胜发言恐惧症的重要一步,就是学会怎样从这些认识误区摆脱出来,重新定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某些人来说,要想战胜发言恐惧症,只用改变错误认识和不正确的信念就可以了。而对另一些人而言,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练习、掌握更多的技能。我们将在本书通篇深入探讨怎样改变这些不正确的理念和行为,以及深入分析怎样以更自信、更鼓舞人心的信念和行为取而代之。
  在下一章,我们将识别10种最常见的发言场合;在这些场合中,通常都会出现与发言有关的紧张感。无论哪种场合适合你,你都应该思考以上错误认识是不是产生并保持恐惧感的元凶。
这是你吗?
  正如你刚才在自我评价发言紧张感的严重程度时了解的那样,恐惧感越强烈,这种感觉向各种发言场合渗透的可能性就越大。有人认为我们只会在面对许多听众发言时才恐惧不安,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许多人还害怕面对另一些需要他们发表意见的场合。而有些人虽然在面对许多听众时发言无所畏惧,但在遇到另一些小型场合(如小型社交聚会、与老板对面交谈)时却惟恐避之不及。
  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有许多表现形式。在本章,我们将提出10种导致发言者焦虑不安的最常见场合。当然,除了这10种最有可能在发言时出现紧张情绪的场合之外,在许多其他场面中,你发言时可能同样觉得浑身不自在,而且每个人的经历和体验都互不相同。
  了解这10种场合时,你要问自己在哪种场面下能得到更多的信心和自在感。正如你将看到的那样,有些场面出现在工作场所,而另一些则出现于社交场合。我们建议你将各种场合的内容介绍全部读完,哪怕觉得相应的标题对你并不适用,因为这些对你“陌生”的场合,可能描述了你正在经历而且想努力改变的感觉。只要觉得哪种场合于你适用,就把它记下来,因为在本书中,我们将通过具体步骤,一步步带领你寻找解决方案,战胜在这些场合发言所经历的恐惧感。
场合一:在会议上发言
  姚与所在公司的其他经理坐在一起开会。公司的部分高层主管也亲自出席,于是姚开始紧张不安。今天我必须讲一点让人听起来觉得耳目一新的观点,他想。我无话可讲,而在场的其他人却讲得那么巧舌如簧,呆会儿轮到我时,我看上去肯定像个傻瓜。同事们肯定搞不懂我到底是怎样爬到这个职位的。随着会议进行,他变得越来越焦躁,因为他意识到自己一句话还没有说,而马上就要轮到他发言,否则会议便当场结束。姚浑身冒汗,心中暗暗祈祷,但愿没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失态。他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说点什么好”上,以至于不知道会议内容进行到了哪里、其他人在说什么。
你遇到过与姚类似的经历吗?出于多种原因,在会议场合发言并不容易。首先,当时可能有一些权威人士出席。这种情况会导致另一种类型的发言焦虑心理,下面我们在介绍第四种场合时会具体讨论。
  其次,会议的开法往往不太清楚。对那些当着众人的面发言时多少有些紧张的人来说,在会议进行到一半时加入谈话内容显得尤其艰难。有时候,你想在会上说点什么,但由于过于紧张说不出来;或者虽然你想说,但却有其他出席者率先开口。这种感觉你体验过吗?它是多么让人沮丧?你其实已经鼓足勇气准备发言,但却无法抓住机会,因为别人比你早了一秒钟,或者比你更果敢,所以抢点了先机。
  还有一点同样让人垂头丧气:没想到别人发表了你酝酿已久的观点,而且由此得到如潮好评,于是你再也没有了畅舒已见的欲望。如果经历过这种事,你肯定知道那种感觉会让人发疯。不过好在有一点:它能推动你、驱使你战胜焦虑感,下次在想到一些重要的思想观点时,你便能抢先一步了。
  在会议场合发表意见的第三个难处,在于你必须在准备时间不多的情况下即兴说点什么。不安的想法和焦虑的表现使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焦虑会干扰理性思维过程,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想不起来人或事等问题,还会使你看上去神情恍惚、开小差。当你蹙眉或准备开口说话时,有时会一下子想不起来将要发言的主题,是不是?
  发表观点还有另一个常见问题,就是某些同事可能自以为是,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或者在会议 ** 尽风头。这些人是你的对手,能够随时主导谈话进程,或者在别人交谈时不露痕迹地参与其中。虽然以一种轻快或随意的方式说话不失为值得提倡的行为,但我们并不想把你也培养成这种人。当别人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地说话时,你想要开口通常比较困难。在此类情景下,说话的人可能趾高气扬甚至盛气凌人,这使得你顺着他的话茬插一句话更加困难,在你紧张时更是如此。我们将为你提供应对此类局面的解决办法,并贯穿于本书的内容中。
场合二:赴宴并与某个陌生人会面
玛丽亚周六下午要参加邻居家的聚会。她刚刚搬到这里居住,许多邻居还不认识呢。丈夫去了乡下,因此她只好独自一人去邻居家。周六早上,她就觉得不舒服。肚子隐隐作痛,浑身不适。她开始担心到了聚会现场该和谁说话。她一边往外走,一边感到恶心。
  胃这样疼痛,我怎样吃东西呢?她不禁想。人们会以为我是吃野餐时吃坏了肚子,所以什么也不想吃。要是他们认为不吃东西显得无礼、认为我不喜欢他们做的饭,或者觉得我这个人是由于吃腻了热狗和汉堡才不爱吃饭,那该怎么办?我可不想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走进邻居家大门的时候,玛丽亚心想:我该和谁说话,该?点什么?每个人都已经有了交谈的对象。我该打断他们的谈话吗?接着,主人走过来,将玛丽亚介绍给另一位邻居。玛丽亚和对方打了招呼,但是之后再也想不出该说点什么了。她想:他们肯定以为这个新邻居怎么这么奇怪,而这种看法今后也会使我丈夫难堪!
善于交际或发言自如的人往往在宴会之类的非正式社交场合也会感到不安。有时候,人们已经三五成群地凑到了一起,这时,我们走到他们面前自我介绍很是困难。许多人担心打断群体的交谈会被人视为无礼举动,或者担心自己在交谈时说不出有趣的话来。
  除了发言之外,人们还对自己的外表、吃相和喝相以及怎样才能保持矜持不放心。如果你为自己外表的某个方面不自在,就会觉得宴会对你是个威胁。拉里娜有位客户在一个下午参加联欢会时,担心她“可怖的皮肤”在“光天化日”之下会使自己窘迫。在出发前往聚会地点之前,她在皮肤上抹上厚厚的脂粉,戴上巨大的太阳镜,到了现场又避免与别人进行目光接触,以此掩饰头脑中想象的皮肤缺陷。
  另一些人担心自己招人烦、无魅力或不讨人喜欢。其实,紧张情绪会减弱个人魅力,因为你对自己的焦虑感太关注了。在本书中,我们将帮助你减少害羞,以便你能完全展示自己的本性。你还能在网站上找到增加个人魅力的免费资源,其中包括自我评价“你的魅力指数是多少?”以及专题报告“每次一张嘴就能卓尔不群、吸引他人:获得信心和魅力的10大秘诀”。
  食物也会带来一大堆问题。许多人担心自己夹食物是否合适,或者生怕把食物或饮品溅到别人身上。他们担心食物塞进牙缝。另一些人担心自己吃东西时,别人会看到他们的手在明显颤抖。还有一些过于肥胖者、沉湎于身体“缺陷”以及体重过轻的人,在参加社交聚会时会面临另一种压力,因为这些场合通常以食物为中心进行。以下是在聚会场合吃东西时人们经常关心的一些内容:
?如果我吃“长膘”的食物,别人会想:怪不得她那么胖——瞧她都在吃什么!
  ?如果我不吃预加工过的食品,别人会认为我粗鲁无礼;但是,如果我吃,又会吃得过多,重新走到不健康的老路上去。
  ?我怎样才能做到荤素搭配、吃东西时与人交谈?
  ?如果有人对我说话时,我嘴里包满了食物,该怎么办?
  ?如果我想开个玩笑、微笑或大笑,但嘴里却含着东西,该怎么办?
  ?我不想主动开口说话,让人注意到我大腹便便(我的大肚子是T恤衫遮盖不住的)——我宁愿混到人堆里不显眼。
你有过这些焦虑的想法吗?
  当我们遇到某个素不相识的人时,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不说错话。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在个人交往和职业关系中极为重要。许多人担心第一次遇见陌生人时倘若说了错话,就永远无法改变对方对自己的印象。如果对方是某个在你生活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人,那么与这种人说话时,会进一步增强你的紧张情绪。你也许注意到了:和一个素未谋面的新朋友谈论你自己(比如对方问你养家糊口的职业是什么)时,你通常感到不舒服。聚会的氛围会使第一印象的作用程度成倍上升,因此有人说在这种场合你会感到更大的威胁,并非没有道理。
场合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务行业遇到难缠顾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