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预期值管理管理很重要

当前位置:经济学题库>
问题:  &#xe6
[问答题,论述题] 预期管理是如何利用了预期自我实现的原理,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进行钻井液密度设计时,如按压力计算,气层密度附加安全系数是()。 ["A、2.5~4.0MPa","B、3.5~5.0MPa","C、1.5~3.5MPa","D、2.5~5.0MPa"]
第一所海军学校组建的时间?() ["A、日","B、日","C、日","D、日"]
钻井液密度的设计目的主要是平衡地层压力,所以必须以地质设计提出的()为依据。 ["A、地层孔隙压力","B、破裂压力","C、分层地层压力","D、上覆岩层压力"]
钻井液密度设计时,油气层以()为钻井前提。 ["A、压死","B、压实","C、负压","D、压稳"]
网络经济下,垄断是否会造成动态无效率?如果是,请结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分析造成动态无效率的原因。
预期管理是如何利用了预期自我实现的原理,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在网络市场中预期会自我实现,引发正反馈的过程,所以说预期的管理也是网络市场中重要的战略之一。消费者预期将成为标准的产品或技术最终会成为真正的标准。 预期管理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预告和广告。预告是一种旨在影响预期的经典策略,宣布一种即将推出的产品,诱导那些刚好在引进之前到达市场的消费者,以冻结竞争对手的销售。预期管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广告,进入网络效应很强的公司都力图告诉消费者他们的产品将最终成为标准,有时甚至夸大销售业绩,以便给消费者造成一种在安置基地领域优先于竞争对手并处于领导地位的影响,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加入他们的网络。 在预期管理中,很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公司本身难以说服顾客相信他的网络规模和安置基地很大,这时,要想让消费者相信并加入网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和其他公司结成联盟,并且对联盟进行宣传,给消费者造成一种网络规模庞大的印象。
●&&参考解析Ahui高辉l从中卡之战看预期管理是多么重要 - 美篇
/&&&&Ahui高辉l从中卡之战看预期管理是多么重要
扫码分享到微信
Ahui高辉l从中卡之战看预期管理是多么重要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随着伊朗男足主场2-0战胜阿曼,中国男足奇迹般的搭上了世预赛亚洲区12强赛的末班车,这是国足时隔15年、3届世界杯铩羽而归后,终于重返世预赛亚洲区的决赛轮次。
看完这个新闻,基于对新闻的不解和朋友圈及各群的热议,多年不看球的我又小小的关注了一把国足。发现是18年世界杯的预选赛的预选赛国足入围了。
在我的概念里,中国这么牛逼,足球就应该也很牛逼,这个成绩犯得着让大家那么高兴吗?想了想,大家高兴还是有高兴的道理的。
不知道曾在哪听说过一个很扯淡的故事,说有两个家庭,一个家庭的老公每天回家都把自己赚的钱全部交给老婆,有一个家庭的老公家暴,每天回去打老婆一顿。有一天,那个老公忘记交钱了,第二天他老婆因为抱怨到处说自己老公不好。第二个老公恰巧那天喝多了忘记打老婆了,他老婆第二天因为赶紧他不打自己了跟别人讲自己老公非常好。
“预期管理”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理论发源。根本而言,这是指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社会预期,力求经济政策效果最大化,而副作用最小化。之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古德哈特甚至启用了一个新术语“预期主义”,着重分析了在货币政策中管理和引导预期的核心作用。 总览全球,从“理性预期”到“预期主义”再到新潮的“前瞻性指引”,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预期管理”已经在相关经济政策中多有体现。如今,中国也正加入这一前沿政策实践,其思路和操作则更具自身特色。
本来是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过引进后,被儒家文化一融合,可以大而化之了。引用一群里哥们一段话,来证明这种预期管理的效果:“很为大家的欢腾诧异,这是进世界杯了么?预选赛的预选赛出线有啥可提的?哎还是国足高,以前老不能进世界杯,被骂成个球了,结果一狠心老子烂死算了,现在能进预选赛就成一大成绩,也是多年职业联赛有功啊,呵呵,球迷真好糊弄。”
回过头再想想那两个老公我就来气。但事实上,预期管理做的到位,真的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股市,预期管理也很重要,我国股市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异常波动,自3月“两会”以来趋于稳定,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股市的预期正在发生改变:一是经济形势预期趋于稳定和好转;二是股市政策预期发生较大改变,包括调整注册制改革规划、重申证金公司入市维稳、叫停拟议中的战略新兴板。
说到微观,客户的预期、领导的预期、员工的预期、父母孩子的预期,不管是一项生意,一件事情,一个愿望,都需要管理,管理好了,好事才是好事,也许才有意外的惊喜。如果没有管理预期,可能会经常性的出力不讨好,甚至伙伴朋友反目等等甚至更恶劣的情况……
做预期管理不是偷奸耍滑,他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智慧的总结,中国儒家文化和佛学文化都有云:势不可去尽,话不可说尽,凡事太尽,缘份势必早尽。
<ads :show-footer='true' :recommend-ads='{"type":1,"js":"管理学及其重要性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管理学及其重要性
&&管理学得重要性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xe64e;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预期管理评价
本报告是《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17》之分报告三,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郭豫媚博士。
预期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信息沟通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对公众预期予以引导,从而使得货币政策调控事半功倍。国际经验表明,预期管理在实践中确实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为公众提供了更为清晰和准确的货币政策目标,有效引导了公众的长期通货膨胀预期,更好地达到了稳定通货膨胀的目的。再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通过持续使用前瞻性指引政策引导预期利率下行,从而降低了长期利率水平,有效地稳定了经济。
对中国而言,预期管理同样非常重要,因为预期管理能够成为现有货币政策体系的有益补充。目前,中国货币政策正处于转型期,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逐渐降低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尚未完全建立,货币政策有效性出现明显下降。在此情形下,中国非常有必要采用预期管理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据“大宏观”团队的测算,强化预期管理能够将目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40%左右。
2016年以来,中国对于预期管理也愈发重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善与市场的沟通,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以加强宏观调控的预期管理。日,人民日报刊登《权威人士再谈当前经济》一文,指出“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指引,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可见,预期管理已成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预期管理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加强预期管理和提高宏观政策效率。
一、预期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
从发达国家预期管理的历史经验来看,预期管理一直以来都很强调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则相对更加专注于使用前瞻性指引。因此,有必要首先了解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前瞻性指引的概况,尤其是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前瞻性指引能够有效管理公众预期的理论机制,进而更好地从这两方面对中国预期管理进行评价。
1.货币政策透明度是预期管理的重要方面
现代央行与历史上早期央行最大的差别在于货币政策更加透明。基于Lucas(1972)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才有效。因此,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央行都非常神秘,货币政策透明度很低。然而,现实中由于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公众一般无法形成理性预期,因此预期到的货币政策也能发挥有效作用。Brunner(1981)、Blinder(1998)和Woodford(2001)等人就对央行货币政策不透明进行了批判,他们认为一个更加透明的央行能够给市场提供更多的信息,并通过影响公众信息集来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
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能够有效引导预期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透明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不确定性对预期的影响,从而稳定预期。通胀目标制正是通过确立通胀率的目标,向公众提供了一个“名义锚”,促使公众通胀预期不会因某些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出现急剧上升。二是,货币政策信息会通过改变私人部门的信息准确度和预测能力,进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此透明的货币政策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是,透明的货币政策能够提高央行信誉,增进市场信心。Mishkin(2010)指出,通货膨胀目标制成功稳定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透明的通货膨胀目标使得中央银行对公众高度负责,进而有助于构建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和对货币政策的支持。
因此,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成为全球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实践中的重要任务之一。Dincer&Eichengreen(2007)调查了年全球100家央行的网站建设、报告发布和出版物等情况,发现其中89家央行的透明度有明显提高,其余11家的透明度没有明显变化,但没有一家央行的透明度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前瞻性指引也成为预期管理的重要方面
前瞻性指引是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核心在于通过发布未来货币政策路径(一般是利率路径)等前瞻性信息来引导公众预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名义利率逼近了零下限,导致以引导短期政策利率为主要手段的传统货币政策几乎没有调控空间。在此背景下,美联储于2008年12月率先实施了前瞻性指引政策,就未来货币政策利率路径进行沟通。此后,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国央行也纷纷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前瞻性指引。
前瞻性指引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渠道起到引导市场预期和稳定经济的作用。一是利率渠道。由于影响投资和消费决策的是长期利率,因此货币政策调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长期利率。根据利率期限结构理论,长期利率等于当期短期利率与预期短期利率的加权平均。因此,通过前瞻性指引引导公众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可以达到影响长期利率的目的。上述渠道在短期名义利率降为零后尤为重要。二是信心渠道。信心反映的是市场对未来经济运行状况的预期,在消费和投资决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前瞻性指引所描述的未来政策利率路径,能够使市场了解到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决心,在经济低迷时期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
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前瞻性指引政策确实起到了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Campbell et al.(2012)运用事件分析法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方法发现,美国的前瞻性指引政策能够有效引导市场预期,起到了减小经济波动的作用。Svensson(2015)总结了美国、新西兰和瑞典前瞻性指引的实施情况,指出前瞻性指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成功地引导了市场预期。
[责任编辑:熊宪斌]
二、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不高
结合关于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已有研究,本报告通过定量测算发现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仍然不高。若以满分100分来度量货币政策透明度(分值越大透明度越高),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仅45分。相比之下,若将Dincer&Eichengreen(2014)的货币政策透明度测算结果转换为百分制,则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货币政策透明度均在70分以上,瑞典和新西兰更是在90分以上。下面将从目标透明度、信息透明度、决策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四个方面详细地对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
1.货币政策承担的目标过多,削弱了货币政策目标透明度
目标透明度主要考察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否透明,是否明确且容易让公众理解。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央行是否对货币政策目标进行正式声明。对目标进行正式声明有助于明确货币政策目标,提高目标透明度。二是,货币政策是单一目标还是多重目标,若货币政策有多重目标,是否确定优先目标。不同的目标之间可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会造成公众难以判断货币政策会在矛盾的目标中如何取舍,从而降低目标透明度。而多重目标下给定优先目标或者直接采用单一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有助于防止目标间产生冲突,能够使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即目标更加透明。三是,目标是否量化。量化目标有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政策目标,使目标透明度上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全球央行广泛采纳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改善货币政策目标透明度最为有效的工具之一。其一,通货膨胀目标制不仅在制度上承诺实现通货膨胀目标,而且向公众传递货币政策制定者所设定的目标和相关计划,这反映出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会对货币政策目标进行正式声明。其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制度上承诺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因此符合单一目标或多重目标下确定优先目标的要求。其三,通货膨胀目标制体系下央行均公布中期通货膨胀率目标的数值,即对目标进行量化。可见,通货膨胀目标制较好地满足了目标透明度的三方面要求,能够显著提高目标透明度。
2016年,中国在目标透明度的第一个和第三个方面做的相对较好。就第一个方面而言,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均会在官方报告中进行声明。每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中都会声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目标。例如,中国央行(即指“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中国央行”)在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要“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从而明确将“金融稳定”纳入2016年货币政策目标中。就第三个方面而言,尽管《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没有给出量化目标,但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能够量化的目标明确设定了量化目标值。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的年度政策目标。
但是,中国在目标透明度的第二个方面仍有所不足,即货币政策目标过多且缺乏优先目标。2016年的货币政策不仅延续了2015年“稳定增长、结构调整、降成本、汇率稳定和金融稳定”这五个调控目标,而且在中国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进一步纳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由于在上述目标中并未明确设定优先目标,导致货币政策目标透明度显著下降。
表1: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目标
注: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来源于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货币政策的信息透明度整体较差
信息透明度是指与货币政策有关的经济信息是否公开透明。主要涉及以下三类信息。第一类是央行用于政策分析的宏观经济模型。第二类是反映货币政策力度和效果的基本经济数据,比如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GDP、失业率和产能利用率等。第三类是央行对通货膨胀和GDP等经济变量的定量预测。预测数据包含了大量有关当前经济状况和未来经济形势的信息,央行作为权威部门所公布的经济预测更是对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因此,央行经济预测信息是影响透明度非常重要的因素。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已具有较高的信息透明度。首先,发达国家央行详细公布了用于政策分析的模型。以美联储为例,美联储官网公布了美联储所使用的FRB/US模型和EDO模型。前者主要用于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分析,后者主要用于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美联储不仅给出了这两个模型的具体设定,还发布了完整的程序代码。其次,发达国家央行均定期公布反映货币政策力度和效果的基本经济数据。以美联储为例,美联储官网定期更新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GDP、失业率和产能利用率等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的数据。第三,发达国家央行还对未来经济运行状况进行了定量预测并予公布。预测变量主要包括GDP、通货膨胀、失业率和汇率等。预测频率基本都为每年4次,预测的前瞻跨度在2—3年左右。
表2:主要发达国家央行的经济预测概况
资料来源:万志宏(2015)。
但是,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信息透明度总体仍较差。首先,中国央行仍未公布用于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其次,对于反映货币政策力度和效率的重要经济指标依然没有全部发布。例如,产能利用率一定程度上比GDP更能反映经济冷热和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但中国仍未发布产能利用率的具体值。三是,中国央行仍没有发布官方经济预测。尽管2014年以来中国央行工作论文对GDP、CPI、消费和投资等经济指标进行了定量预测,但该预测结果并不代表中国央行,工作论文首页即明确声明“论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而在《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中国宏观经济展望”中也只有描述性的分析,几乎没有提供给市场额外的有用信息。以2016年第二季度为例,不难发现,中国央行提供的信息基本都是市场早已从政府工作报告或其他文件中所知悉的:
“当然还须看到,未来一段时期内外部形势仍很复杂,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还面临不少挑战。……从国内经济运行看,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的依赖较大,金融等资源进一步集中,民间投资增速及其占比继续下降,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增强,传统动能转型和新动能培育的任务依然艰巨。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一些新领域增长潜力释放不足,影响了经济活力,债务杠杆还在较快上升,区域经济分化较为明显,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暴露逐步增多……”(《2016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责任编辑:熊宪斌]
3.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不透明,降低了决策透明度
决策透明度是指央行货币政策决策的形成过程是否公开透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透明度比较高。以美国为例,美联储在官方网站不仅对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组织架构、决策程序和决策规则进行了明确说明,而且每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声明中均会公布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中各个委员的投票情况。
2016年,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仍处于不透明状态。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除了公布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和参会人员外,所涉及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会议对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看法,二是未来货币政策的调控思路。这两方面内容不仅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相关内容重合度较高,而且并没有涉及到货币政策决策的具体过程,尤其是没有像美联储一样公布各位参会人员对货币政策决策的投票情况。以2016年第二季度为例:
“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形势的错综复杂不可低估。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进一步分化,美国经济温和复苏,欧元区复苏基础尚待巩固,英国公投决定退欧引发市场波动,日本经济低迷,部分新兴经济体实体经济面临较多困难。国际金融市场风险隐患增多。
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按照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6年第二季度例会》)
可以看到,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的内容与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关系不大,没有为公众提供有关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信息,导致决策透明度不足。
中国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委员会对货币政策不具有决策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的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是“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等涉及货币政策等重大事项,并提出建议”。从中不难发现,货币政策委员会只能讨论并建议货币政策如何实施,并不涉及货币政策决策。正因如此,货币政策会议后的纪要中也不会公布有关货币政策决策的实质性内容。
4.货币政策操作透明度相对较高,但仍有不足之处
操作透明度是指央行是否能让公众及时了解到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并理解其意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第一个方面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定义是否明确,比如央行推出的新型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定义、操作方式和操作目的是否有明确说明。第二个方面是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后是否及时公布操作情况。第三个方面是对货币政策操作的意图是否进行详细解释。
2016年,中国央行在操作透明度方面做得相对较好。首先,中国央行对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都予以了及时公布。例如,中国央行决定自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一操作中国央行在2月29日就已发布;2016年2月以来中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常态化,几乎每天都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对于操作期限、规模和利率均在当天及时发布。其次,中国央行对重要货币政策操作的意图进行了及时解释。在2月29日发布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公告中,中国央行明确声明此次降准的目的在于“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但是,中国仍然存在货币政策工具定义不清的问题。例如,在中国央行网站给出的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概述中明确指出,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期限为1—3个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常备借贷便利的期限都是隔夜或7天:从操作规模来看,2016年前11个月99%以上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均是隔夜或七天。
表3:2016年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责任编辑:熊宪斌]
三、中国缺乏前瞻性指引
美国自2008年以来不仅持续使用前瞻性指引政策,而且对前瞻性指引的形式进行了逐步改进,以更好地从利率和信心这两个渠道对公众预期进行引导。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初期,美联储使用的前瞻性指引属于开放式指引(Open-ended guidance,也被称为定性指引)。开放式指引的特点是只提出未来将保持利率在较低水平,但并不明确说明低利率水平将持续多长时间。例如,2008年12月美联储声明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0—0.25%的区间,并将在此水平上维持一段时间。2011年下半年开始,美联储前瞻性指引的形式从开放式转向了日历式(Time-contingent guidance,也被称为时间指引)。日历式指引在开放式指引的基础上引入了明确的政策持续期间。例如,在2011年8月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后美联储指出“直到2013年中期,维持极低的联邦基金利率都是合适的”。2012年末,美联储进一步改进了前瞻性指引的形式,推出了目标式指引(State-contingent guidance,也被称为状态指引或条件指引)。目标式指引是在开放式指引中加入了量化的政策目标。这不仅能够避免日历式指引下货币政策灵活性受到约束的问题,而且明确的政策目标有助于进一步锚定市场的预期。例如,2012年12月美联储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后指出“只要失业率仍处于6.5%以上、未来1—2年内通货膨胀不超过2.5%,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极低水平是合适的”。2016年,虽然美国已进入加息通道,但美联储仍然在使用目标式指引,以加强对公众预期的引导。2016年1月,美联储指出“将保持利率在0.25—0.5%不变,直到未来劳动力市场状况有所改善并且通货膨胀率回升至2%”。理论研究已表明,前瞻性指引的确是央行引导公众预期进而稳定经济的有效工具。美联储主席耶伦在2016年8月的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前瞻性指引应当成为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一员。
然而,2016年中国仍未采用开放式指引、日历式指引和目标式指引这三种形式的前瞻性指引中的任何一种。目前,中国央行仅仅是对未来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调控思路进行笼统描述,对于未来存贷款利率保持在何种水平、货币供应量增速将保持在什么水平等前瞻性指引的核心内容和量化指标仍没有明确说明(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货币供应量的量化目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明确声明,但中国央行作为货币政策执行部门并没有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等重要文件和报告中予以说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的前瞻性指引政策差距较大。以2016年第二季度为例,该期报告从六个方面概括了未来货币政策的调控思路,但均未对货币政策进行前瞻性指引:
“一是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二是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三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四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五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六是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2016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有两种观点认为中国不需要或者不应该实施前瞻性指引,但这两种观点均站不住脚。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尚未受到零利率约束、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仍然有效,因此没有必要实行前瞻性指引政策。尽管中国名义利率还未降至零,但是货币政策的效率已明显下降、政策空间也大幅收窄。政策效率方面,2016年以来,中国出现了M1、M2增速剪刀差,M1增速一度快于M2增速达15个百分点。M1、M2增速剪刀差反映出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房地产销售活跃,货币政策并未较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效率较低。政策空间方面,截至2016年11月末,中国存款基准利率已降低至1.5%,为近30年最低水平。因此,已很有必要使用前瞻性指引来配合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以提高货币政策整体效率和政策可持续性。另一种观点不提倡进行前瞻性指引是因为担心中国央行会由于缺乏经验而造成前瞻性指引失败,进而误导公众预期。但事实上,央行的预测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比公众更为准确。这是因为央行作为政府机构天然具有信息优势,同时作为货币政策执行机构会比任何经济个体收集、处理和分析更多的数据。“大宏观”团队的分析表明,由于央行具有信息优势,通过沟通能够有效引导预期,并最终使全社会福利损失降低近15%。
此外,还必须看到,2016年市场信心已明显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前瞻性指引来引导预期、恢复信心。中国央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家信心和银行家信心都有所不足。2016年第一季度,企业家和银行家信心指数分别降至44%和38%,为新常态以来最低水平。虽然企业家和银行家信心指数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有所上升,但仍处于历史低位。与此同时,民间投资信心尤为不足。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仅3.1%,相比2015年全年10.1%的增速出现断崖式下跌,民间投资信心明显不足。
图1:2016年中国企业家和银行家信心已跌至历史低位(单位:%)
注:相关数据引自中国人民银行。
宏观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前瞻性指引是预期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有鉴于此,本报告考察了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前瞻性指引实施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十分不足。
就货币政策透明度而言,本报告测算发现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仍然不高。若以满分100分来度量货币政策透明度,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仅45分,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本报告进一步从目标透明度、信息透明度、决策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整体不高的原因。首先,货币政策承担的目标过多,削弱了目标透明度。其次,由于中国央行进行货币政策分析的经济模型和官方经济预测数据没有公布,反映货币政策力度和效果的经济数据发布不全面,信息透明度整体较低。第三,中国货币政策决策过程尚不公开透明,导致决策透明度不足。第四,操作透明度相对而言较高,但仍存在工具定义不清的问题。
就前瞻性指引而言,2016年中国仅仅对未来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调控思路进行笼统描述,仍未采用开放式指引、日历式指引和目标式指引这三种形式的前瞻性指引中的任何一种。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的前瞻性指引差距较大。有观点认为,中国尚未受到零利率约束、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仍然有效,因此没有必要实行前瞻性指引政策。但是考虑到中国货币政策的效率已明显下降、政策空间也大幅收窄,实际上已有必要使用前瞻性指引来配合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整体效率和政策可持续性。另一种观点不提倡进行前瞻性指引是因为担心中国央行会由于缺乏经验而造成前瞻性指引失败,进而误导公众预期。但事实上,央行的预测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比公众更为准确,因此不必过于担忧。
基于中国预期管理存在的问题,中国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加强预期管理。一方面,应拓宽中国央行与市场沟通的途径,丰富沟通的内容,努力从目标透明度、信息透明度、决策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四个层面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另一方面,应逐步在货币政策实践中引入前瞻性指引政策,尤其是在市场信心下降、预期恶化的情况下,中国央行应积极通过对货币政策进行前瞻性指引来恢复市场信心。
简介:《宏观政策评价报告》在大宏观视角下结合现代宏观理论和中国国情从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等七大维度对中国宏观政策进行系统全面的年度评价。作为一项创新性的基础研究,报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价值,有助于倡导问题导向的宏观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提高宏观调控效率以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又稳地发展。共包括主报告和四个分报告:《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17》;《宏观政策目标与工具评价》;《宏观政策力度、效率与空间评价》;《预期管理评价》;《宏观政策协调性评价》。
[责任编辑:熊宪斌]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自己的情绪很重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