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媒体如何挣钱是什么怎么挣钱

网罗全球优质商品,每天不一样的惊喜,每天不变幸福相约
扫码参观店铺
我是大美人
湖南卫视“我是大美人”栏目微信官方店铺
扫码参观店铺
FM93交通之声官方微商城
扫码参观店铺
钱江晚报旗下的微商城,我们卖的不止是产品,更的是生活态度。
扫码参观店铺
都市快抱官方购物平台,用做新闻的好态度认真选择好产品
扫码参观店铺
宁波广播购
宁波广播旗下拥有新闻、经济、交通、老少及音乐五套频率
扫码参观店铺
山东电视台--中国原产递
隶属山东广电传媒集团中国原产递官方商城
扫码参观店铺
茶频道商城
湖南广播电视台茶频道官方微商城
扫码参观店铺
广州日报电商
专注于为广州本地用户提供值得信赖的家庭服务。
扫码参观店铺
广东广播官方正品商城,跟着主播体验优质生活。
扫码参观店铺
快公司中文网
《快公司》为您呈现这个世界上最前沿的商业世界
扫码参观店铺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 -
(浙)网械平台备字【2018】第00003号公关公司的媒介具体是做什么的?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43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分享邀请回答27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5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媒体就是个服务业 做完新闻做公共服务|电视媒体|公共服务|地方电视台_新浪新闻
&&&&&&正文
媒体就是个服务业 做完新闻做公共服务
  现在贩卖一点专业概念就玩转市场的时代过去了,粗糙的电视节目无法产生附加值,在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总让我感叹:电视是个大家伙,成本高,制作周期长,不及时满足社会需求,马上有更低价更方便的其他媒体产品取而代之。
  文/丛育敏
  “晚会到此结束”,随着主持人的甜美声音响起,音乐、灯光、烟花在同一时刻包裹住演播室里的四百位观众。转播车上导播喊一声“OK”,演播室的各个角落开始陆陆续续钻出不少人:导演组、催场、技术、道具组,还有观众席上不敢挪窝的摄像组,这些人此刻神经才松懈下来,伸个懒腰,放松中带着疲惫。我也放下手中的流程表,朝大家做个手势,示意明天上午照例开总结会。
  这是一场很平常的活动。每年,我们台里大演播室举办的各类活动超过200场次,密度很大。每一次活动都要费尽心思,各路视音频、流程对接、构图以及布景颜色等无数专业细节丝毫不敢马虎。此外,一些不起眼的小问题更需花费心思,例如重要嘉宾台下的桌子角会不会撞腿、发言台的尺寸大小、脚垫高度。每接一场活动,我都对自己再次确认:媒体就是个服务业。
  市场倒逼,昂贵的电视开始讲“服务”
  倒逼,让我们积极与其他资源对接,累积更多正面价值,逐步适应新技术新变化。贩卖一点专业概念就通用的时代过去了,粗糙的电视节目无法产生附加值,一些传统节目变得价值有限。在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总让我感叹:电视是个大家伙,成本高,而且新产品的制作周期太长,很多社会需求一闪而逝,若不能及时抓住,马上就有更低价更方便的其他媒体产品取而代之。
  作为地方电视台,虽然其新闻栏目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绝对优势,但也受到新媒体和其他媒体的冲击。今年以来,这种受影响程度愈加明显。台里接地气的另一重点手段是承办活动,这几年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几个部门都在正常节目之外操持出一套应对活动的班底,既提供内容,又提供社会活动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之所以重视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逼不得已。
  既然电视这个大家伙既笨重又昂贵而且制作周期长,我们就必须找到值得市场等待的价值。价值体现在哪?每次活动创意新鲜一点,品质高一点,策划贴近客户一点……做到虽然昂贵,但物有所值,商业与内容联动。媒体就是信息服务业,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人群发生联系,并延展增值服务。是的,服务这个词里有无限的事情要做。
  服务是个专业活。现在部室里每个人都有不同身份。导演、后勤以及相关配套人员都由记者、编导兼任。后勤组要跟交警、保安公司、舞美器材、人员伙食等等打交道,有无穷的琐事;导演组则需涉猎美术、音乐、经济、灯光、设备等多学科知识,永远处在部门协调、协调、再协调的奔波中。
  服务是个细致活。细节细到:事前调整好麦克风的高度来适应不同嘉宾;带上小白板随时以大字沟通,以免突兀打扰嘉宾、领导和观众;颁奖环节观众的朝向;递话筒者的服装颜色等等……这样几百个几千个分解动作才能形成一个流畅推进的演播过程。
  摒弃“高高在上”,才能做好媒体服务
  摒弃“高高在上”,其实不涉及尊严,但事关态度。长期以来,我们作为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往往自诩精英,身段很难放下。而服务行业最重要的就是态度。
  以某知名餐饮企业的经营服务理念为例,一,顾客永远是对的;二,如果顾客错了请参照第一条执行。虽然媒体服务理念不能对其照搬,但将心比心,服务的实质在于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出发,通过细心专业的服务,让对方感到满意,感到有收获。这种思维是媒体人服务态度发生根本变化的起点。媒体人自身已具备发现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突破能力等,但多惯于单兵作战,而且“以我为主”。而服务需要的更多:太多不同学科的专业学识、联络沟通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统筹调度能力,以及从对方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角度,能让我们与市场提出的要求不再对立。一个为某客户做的片子,改了不下十遍,其间编导从暴跳如雷到神经麻木,而客户给出的改进意见依然还是“再大气、再有气势”此类不着边际的词。怎么把创作同对方的要求联系起来?我们也第N次和客户做沟通,才终于找到一个契合点。这个客户从此和我们开始了长期合作。
  年初,我采访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掌舵人王启明。他说,对比江浙,泉州的鞋服民营企业既缺少市场优势,又缺少政府扶持,但这次江浙企业倒了很多,但泉州情况还好,究其原因在于产业链全,更主要是长期都有一种危机感,一直保持紧张。这个回答很有意思,以此反思电视媒体的市场前景,也很有启发。
  除了办活动,电视“服务”还有其他抓手吗?
  忙于一场场晚会、颁奖仪式,周转在商业和内容之间时,我常自问,媒体的功能就在于此吗?媒体人的作用还有更大的空间吗?
  地方媒体资源有限。央视高瞻远瞩,卫视唱娱乐大戏,微博热点不断。相比之下,地方电视台窘境凸显,在热点热度上没法比,其他地区的事也够不着,唯一能形成独家优势的是本地公共服务领域。
  当下,受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趋精细。与此相对应的是不满意的声音频发,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电视媒体所能实现的公共服务跨界打通,就成为很重要的优势。例如,泉州广播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广角”多年以来对民生问题很有号召力,电台访谈节目“政风行风热线”对部门、行业协会实现跨界串联等。根据这些节目内容,改多部热线为同一号码,提高服务水准,加大反馈力度,使之成为打通公共服务的网。
  在此领域,区域性电视媒体原本就做了大量工作,但主要是通过议程设置组成内容产品。但随着网络爆料的迅捷冲击,电视媒体爆料在公共领域吸引力下降。但借助公信力,组建当地公共服务大型平台,更多从大众的角度追求服务黏合度,可以重构在这个领域的接地气优势,做到不仅发现内容,更重要是团结人群,互动交流,提升关注。
  对聚拢关注本地公共领域的普通人而言,本地媒体可组成信任交流的圈子,形成自己人效应,在公共服务格局中发挥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力。这样,它将成为区域性电视媒体的生存支点,更可以延展出很多全新项目,比如打造公共活动空间,引领城市生活;还可以积极整合与置换更多的视频、微博、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资源,建立综合媒体服务。
  在这个信息传播快速而庞杂的时代,电视和各类媒体一样,功能都在拓展;同样,对个体的要求也在相应改变。(作者是泉州广播电视台社教节目总监)
  (原标题:媒体:做完“新闻”后做什么?)
(编辑:SN085)
&&|&&&&|&&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企业如何才能做好媒体公关? - 公共关系
企业如何才能做好媒体公关?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企业公关人员。有些人发展为了很好的朋友,有些人实在是不堪其扰(后面会举反例)。说实话,媒体不是什么“大爷”,媒体跟其他行业一样有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实实在在的需求。只要公关人员能够按照媒体的工作方式来满足媒体的需求,相信媒体公关不是什么难事儿。今天就结合我看到和我思考的,与大家聊聊如何能够做好媒体公关。哦,对了,本文聊的是如何接触正经媒体。“不正经”的媒体各有各的“不正经”,此文不讲。一、接触自己很多公司看到别人被媒体报道就眼红,于是匆匆的联系媒体,希望也能够得到报道。问题很有可能从这里开始了……对于企业而言,不合时宜的媒体曝光可能会为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接触媒体之前我们应该好好的接触下自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1)明确PR目的像我本部分开头说的,很多公司看到别人被媒体报道了,就匆匆寻求报道。为了报道而报道,没有任何准备,这是不行的。在PR之前,企业首先应该非常清楚本次PR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做PR的目的主要有三种:融资、招人和宣传产品。假设PR的目的是为了融资,那么选择的媒体一定要是VC喜欢看的,传递的信息也一定要是VC喜欢的。2)将产品&技术语言转换成媒体能懂的语言不少企业低头做产品,但是在向外传递信息的时候却是一塌糊涂。建议企业在跟媒体进行沟通之前,全面而认真的了解一下自己,明确自己本次PR最想表达的是什么。在阐述产品的时候,可以尝试把自己产品的特点罗列出来,挑选几个亮点,然后使用最准确的语言将产品完整的描述出来。这样才能更加方便媒体抓住你产品最核心的部分。3)别帮媒体准备太多,但也别太少也有一些企业自己写好了产品报道、产品介绍、团队背景,甚至连观点都写好了,剩下的只是希望我们来发而已,这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其实记者坐下来跟你聊聊项目大多是出于兴趣,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你将产品讲清楚了,而不是“帮助”他们准备好一切。二、接触媒体1)了解你要pitch的媒体,然后“对症下药”明确了目的也准备好了需要传达的信息,下一步就是接触媒体了。这一步要求公关人员非常清楚哪些媒体关注哪些领域。举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如果你的产品是一个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传递的信息也是一些前沿技术,那么这篇稿子给到娱乐新闻媒体那绝对会石沉大海。但是,如果你把大数据做成娱乐事件的展现就有可能被编辑采纳,比如用大数据的方式预测一下中国好声音的冠军是谁……总之,要非常清楚你pitch的媒体关注什么。2)找到最合适的记者即使你选对了媒体,但是一家媒体不同记者的关注都有所侧重。用心的公关人员通过阅读不同记者写的文章就可以了解到记者的风格和兴趣点。(比如我们团队的智晓峰就会更加关注智能硬件,书航喜欢写一些扫黄打非的新闻……),投其所好会让你跟记者的沟通事半功倍。同时,我也建议公关人员跟记者保持联系,即使企业没有重大的新闻发布也可以随时保持沟通,及时更新企业产品的进度和新情况,这样当企业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记者才能快速而准确的反应。3)撤稿与改稿这是做媒体PR比较头疼的一件事儿。媒体上面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对企业不好的评价,这都是记者对产品或事件最真实的评论。企业当然会找上门来,要求撤稿以消除影响。我们的做法都会是只修改事实性错误,而不是企业要求撤掉就马上撤掉。遇到此类情况,我建议企业可以先认真看一下媒体所写的内容是否有事实性错误,如果有的话可以直接向媒体礼貌的提出,而不是要求直接撤稿。如果媒体写的负面确实是企业存在的问题,那么这个企业面临的将会是一场危机公关。关于“如何处理危机公关”,这个话题完全值得再写一篇聊聊。三、一些提醒1)PR≠发稿有一些不太懂媒体的企业会认为PR就是可以在网上发各种稿子,所以他们给公关部的KPI也是每天发稿子。我还听说过,某公司开了一个粉丝的聚会,老板要求公关部要发一篇稿子并且要上科技版头条(都有汪峰的病啊)。2)别想要控制媒体媒体确实可以在企业宣传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媒体绝对不是你可以掌控的宣传渠道。媒体会追求新闻的快,观点的新颖和多角度,每一个记者的看法也许都是不同的。所以企业要做的不是让媒体完全都按照企业的节奏和思路来写文章,而是在信息的源头上做好最根本的引导。3)不必花钱买稿其实绝大部分媒体都可以通过正常的沟通得到报道,完全不必想着花钱买报道。不过,一些企业也错误的觉得媒体就是用来发软文和做企业宣传的,公关方式也非常简单粗暴的“用钱买”,这种不尊重的方式也很容易让媒体产生不好的印象。当然,企业这种想法的产生也是由于部分同行有这样的“业务”,此处就不多做评论了。4)不要请二流(含)以下的公关公司帮你做PR很多企业其实非常明白自己不太懂PR,于是乎就请了公关公司来做这件事儿。事实证明,我接触了不少公关公司但专业的非常少。有一些公关公司甚至阐述不明白甲方的产品,但依然会在甲方KPI压力下不停骚扰媒体。当记者不堪其扰的时候,只能对公关公司服务的甲方产生不好印象。5)公司自己是最好的PR渠道是的。如果说PR的话,我相信最好的渠道绝对不是媒体。PR归根到底就是企业与公众沟通,现在微信、微博的使用如此广泛,企业完全可以自己建立一个与公众沟通的渠道,不必完全依附媒体。但是企业想要自己做的有趣、有品质、有影响力,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四、反面教材案例一:买文章A:你们发软文么?我:发。A:多少钱一篇?我:10万一篇。不改稿。注:这是一个真实的对话,10万明显不是我们的“报价”,只是一个玩笑式的拒绝罢了。本文开头我说过,本文只讲正经媒体。正经媒体的记者都愿意花时间听听你的产品,所以有时候用钱来买不如花上一杯咖啡的时间,只要你的故事够好,媒体都愿意动笔写一写。案例二:控制媒体“请于明天上午10:00统一发此文!!!”注:我经常会收到类似这样的群发邮件。媒体的新闻是追求时效性的,如果新闻有价值我们拿到后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发。所以不要想控制或者命令媒体。如果实在是想让媒体配合你的宣传节奏,建议你跟具体的记者进行商量。案例三:不做功课“请问你们媒体的PV是多少?受众是哪些人?发什么文章?每天发多少篇?读者都是谁?能帮我们做什么?……”注:这是我曾经接到的一个电话的主要内容。这个人知道我们媒体的名字,同时也认识我和我身边的朋友,但是他甚至不愿意花时间去Google下……哦,我透露下,这是某智能手表厂商的公关。====扫描微信二维码或搜索添加微信公众号:scbw2006,每天获得最实用的职业信息====
您已点赞!新媒体是如何颠覆了公共领域?
赵月枝:公共领域的分裂,可以追溯到有线电视的出现,至于说媒体使人变“傻”的问题,就更古老了,在电视出现的时候就开始被讨论了。
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和基于其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式的兴盛恐怕应该算作近年来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新媒体的崛起重塑了商业形态,也重塑了人接收信息的方式和人际交往的模式,新媒体当然更直接冲击了传统媒体,冲击是两方面的,一是抢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二是颠覆和替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地位。
媒体形态的深刻转变必然会对社会形态产生影响,这个过程已经发生,而且仍将持续。就这一趋势的相关问题,记者与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赵月枝教授进行了交流。
新媒体转移舆论议题设置权力
记者:媒体有意识形态的功能,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设置社会的议题,培养大体相近的趣味,比如什么样的内容会上头版头条,媒体界有些共通的标准,然后通过媒体本身的影响力传导给社会。这当然涉及话语权的问题,但也不能否认它有正面作用,这是整个社会的公共生活得以成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运作逻辑,相应地它必定会对既有的社会结构产生影响。我想跟你交流一下怎么看新媒体的社会后果这个问题。
赵月枝:其实你关注的这个问题并不是网络时代才开始出现的,实际上从开路电视向有线电视转型的时候就已经引起关注了。在美国,有3大台,ABC、MBC、CBS,都是公共电视台,等到有了有线电视,就开始按不同的兴趣分类了,什么电影台、娱乐台、体育台都出来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学者写了一个书,叫作《分裂美国》,他讨论的问题就是,在开路电视的时代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公共空间,但是有了有线电视以后公共领域就被搞得支离破碎了。
有了网络和新媒体以后,应该说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公共领域不止于原来意义上的那种分裂了,因为新媒体是个性化的。但从另外的角度看,新媒体也是存在议程设置的,而且由于它传播速度快的特性和人们的从众心理,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舆论中心,比如一个个的微博事件。应该说,新媒体既是个性化的,也是集中化的,它还有议程设置,只是舆论中心的主导者变化了。
记者:传统媒体是总编辑主导的,但现在总编辑也在跟着网络跑。
赵月枝:对啊,新媒体的权力结构是不平等的嘛,有些人是带着文化资本进来的,为什么姚晨在微博上影响大?就是因为她是姚晨。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性,但更多的是带来了舆论议程设置者的权力的转移,从传统的媒体领导人手里转移到网络大V的手里了。
记者:汪晖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说法,&资本力量的公知化&,这跟你谈的意思有相通之处,其实还是资本力量在主导新媒体的话语逻辑。
赵月枝:是资本力量在左右,有3种力量形成了联盟,一是维护资本利益的公知们,二是资本家群体里面的一拨人,三是跟随他们的中产阶级,当然了,还包括一些明星。他们的话语背后是西方话语,在我和吴畅畅合作的一篇文章里面,我们把它叫作跨国话语联盟。这套话语确实挑战和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其实传统媒体也很复杂,其中很多人想得跟公知是差不多的,主动把话语权交了出去,以至于传统媒体也内化了这套话语。
这个舆论生态是在中国特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很多问题主流媒体的报道不充分,人们就到网上去找,一来二去舆论就被新媒体占领了。传统媒体也意识到了新媒体的作用,但是他们做的新媒体的舆论引领能力并不强。
记者:回到《分裂美国》涉及的问题,美国公共领域的分裂在现实的政治生态里面有所表现吗?
赵月枝:美国的社会舆论的&极化&趋势是很明显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的所谓战后意识形态共识破裂了,当然战后共识的存在跟美国3大台是有很大关系的。共识破裂后,就反应在政治社会上面了,美国的右翼变得越来越右,保守派越来越保守,恨不得在学校里教进化论都成问题了。不要说战后共识,启蒙共识都要被打破了。另一方面是自由派围绕生活方式做文章,在堕胎、同性恋婚姻、女权问题上都表现得很明显。在政治的分裂以外,还有族群的分裂,包括对移民尤其是拉美移民的恐惧等等。
记者:我最近注意到,白宫雇用了第一位跨性别的雇员,就是民主党政府的一种姿态吧。你提到的这种社会现象肯定跟媒体形式的分化有关系吧,应该怎么看待它呢,是好事还是不好的?
赵月枝:媒体的多元化和小众化确实跟公共领域的碎片化、社会的分化是有关系的,但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个互为条件的关系。可是这种状况你也不能说它就是倒退,因为美国60年代的那个社会共识也是有它的局限性,对某些真实存在的问题也是视而不见的。
美国的新媒体没有像中国这么厉害
记者:回到新媒体本身,在美国和你生活的加拿大的社会里,为什么新媒体没有像在中国这么厉害,没有起到议程设置的功能?
赵月枝:我觉得有社会结构和媒体结构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的过程刚好跟新媒体出现的过程是并行的。美国的主流社会在过去这几十年没有经历像中国这样大的变化,我老说西方社会已经是垂死的、没落的。中国人经历的事情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要反映的事情就会比别人多,也就是说,在新媒体崛起的时段内,西方社会没有产生足够大的要通过它来释放的表达需要,这跟中国的情况不同。另外就是媒体结构的因素,在国内,传统媒体确实没能表达更多人的心声,所以很多人就转向了新媒体。媒体人本身不是也诉诸新媒体吗?他们通过新媒体来表达他们在传统媒体里不能表达的东西。
记者:在西方,新媒体更多的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媒体功能相对少,比如facebook。
赵月枝:对,它没有那么政治化,这也要从社会结构上去找原因。比如美国,主流的社会力量把社会政治变化的动能都给压制下去了,美国也有&占领华尔街&运动,但它的社会精英和中产阶层是比较团结的,社会反抗力量被边缘化了。反抗力量虽然用新媒体来组织,但是主流媒体基本不给他们发声的机会。
记者:随着新媒体的形式的丰富,它改变了很多人接受信息和认知事物的方式,新媒体更加娱乐化,受众吸取的信息也更加个人化。有人说,新媒体会不会把人变&傻&了,你觉得呢?
赵月枝:公共领域的分裂,可以追溯到有线电视的出现,至于说媒体使人变&傻&的问题,就更古老了,在电视出现的时候就开始被讨论了。美国人有个说法,把电视叫作idiot box,傻瓜盒子,还有一个理论是&娱乐致死&,还有传播学者说电视创造出一片wasteland,就是荒原嘛。其实每种新的媒体形态出来的时候,都是带着启蒙的使命的,电视也是要教育人民的,电视是开放的大学,我们不是还有电大吗?问题是电视的教育和启蒙功能很快被娱乐功能代替了,&娱乐致死&不能说电视本身带来的,只能说是对电视的特定用法,特定的电视节目组织方式带来的。我们国内现在不也是这样吗,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到了极端了。新媒体也是一样啊,技术创新是好事,就看你怎么用。
记者:我记得在沙&博士和你的一个对话里,沙&博士提到在农村做调查时发现,有的地方农民用智能手机看黄片,定期去镇上的网吧更新,甚至形成了一个小型产业链。这个案例太有意思了。
赵月枝:关于新媒体,我还可以给你说个笑话。美国有一个传播学者叫做丹&席勒,他写了一本书叫Digital Depression,《数字化萧条》,讲信息技术与资本主义危机的关系,有一次他在餐馆里跟人谈话,说起他的书,旁边有人插话说我们家就有Digital Depression的现象,Depression也有抑郁的意思,席勒谈的萧条,结果别人以为他说的是手机带来的抑郁症。新媒体不只是让人变&傻&的问题,还会引起抑郁,也会使社区的结构或者说人的圈子发生变化。你不再跟身边的人交往了,而是更多地跟远方的人来往,这个传播模式使&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的界限变化了。
记者:这种趋势从宏观上讲,是不是有可能导致Nation也就是我们说的民族的解体,那么进而国家的维系也就成问题了。
赵月枝:你可以说从某个层面它使民族瓦解了,但是从另一个层面又可以说,由于网络的存在,又形成了新的Nationalism(民族主义),因为Nation本身是个虚构的,可以用这种方法虚构,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重构,所以我不认为有了网络以后民族主义会衰落,也许会有新的表现形式。
所有新闻都从财经视角出发很可怕
记者:新媒体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变得诚实了。传统媒体总是企图做出具备公共性的姿态,批判传播学则研究媒体与资本的关系,研究起来还需要分析和拆解,才能揭示所谓公共性的本质。但新媒体把这层面纱给抛开了,它就是商业项目,就是要挣钱的。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不是可以算是好事?
赵月枝:对,代表人民的冲动在新媒体那里已经没有了。也正因为没有了所谓的公共性的约束,它可以肆无忌惮,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会导致连媒体本身存在的合法性都没有了。
在西方,关于媒体合法性的最初论证源于个人的舆论自由,是指在没有媒体的情况下个人发布意见的自由。公共性是商业媒体出现之后为了赚钱而假定出来的,它声称自己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为每个人发声的。最早的报纸是《纽约太阳报》,为什么叫&太阳报&呢,正是因为它是商业性的,是要迎合所有人的,声称自己是公共性的正是因为它是资本家办的报纸,只有掩盖这一点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所以它的公共性论证是以其私人性为前提的,是对其私人性的一种合法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里的媒体的公共性是以政治的公共性来保证的。
我同意你说的,新媒体形态赤裸裸地把公共性的面纱给撕掉了。传统媒体由于蒙着公共性的面纱,那么它逼着自己要兑现一点承诺,另外在美国的3大台时代,由于它用的是公共的无线资源,所以要接受国家的管制。现在到了媒体就是为了赚钱,又在某种程度上不接受管制的时代,话语场仿佛回到了丛林时代。
记者:是否可以这么说,从批判的角度,由于其虚伪性没有那么强了,批判就变得容易了。
赵月枝:没错,揭穿它容易了,但是揭穿它以后怎么办?还是拿它没办法,而且新媒体又制造一种新的迷思,说现在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可是每个人的麦克风是不一样的。
国内的平面媒体,尤其是报纸,很不景气。一方面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做广告的少了,另一方面是新型媒体对广告的分流。目前传播学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新闻之死,其实不是新闻之死,是持续了一两百年的由商业广告支持的新闻模式受到挑战。在国内,过去一些年媒体靠广告的支撑还可以做一些调查性的新闻,不管怎样还有一些公共性和专业性,但以后呢,是不是媒体都小众化了,或者都靠网络上的未经专业采访的信息源来传播信息?又或者大众媒体衰退了,只有小众人群能得到专业的信息服务?布隆伯格基本上就不做大众新闻。这个趋势目前我还真说不好。
记者:对,现在致力于服务所谓高端人群的财经类新媒体特别多,包括各种各样的微信公号,都在企图靠那些有钱人赚钱。
赵月枝:从大众新闻到财经新闻,这种新闻模式的转换很重要,消费财经新闻的是经济精英或自认为是经济精英的人。可是如果所有新闻都从财经视角出发,我觉得这是可怕的,也就是说都从金融资本的角度来看世界了,那别人还能活吗?新闻财经化对公共领域,对民主都不是什么好事。
记者:我在一篇文章里谈过这个现象,即便出了坠机或自然灾害一类的悲剧性事件,财经媒体也会把讨论引向股市的涨跌。过去财经类媒体还只是媒体中的一个品类,未来很可能出现你说的媒体全面财经化的问题,如果所有的媒体都那么看待世界,想想确实很恐怖。
赵月枝:新闻财经化之后,大众也不是会什么都得不到了,但得到的可能只是无厘头的、去政治化的娱乐。比如那位着名主持人做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很多人观看、转发,但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这个片子本身内容和逻辑上的问题,看到就是人家多厉害,能把一个纪录片搞起来。
你不是担心新媒体会不会把人变&傻&吗,这些借助新媒体的表演也会使大家清醒起来。我是相信人民群众的,我觉得人总得相信这个,不相信还活着干嘛呢?我相信在适合的语境下,人民是会觉醒的。
记者: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赵月枝:现在舆论场的态势已经在变化了,跟几年前温州动车事故之后一窝蜂地鼓吹一种声音的情况不同了。这是合力的作用,有上面的因素,有一批被现实教育了的知识分子在发声,人民群众本身也在觉醒。
我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已经认定了既定的方向,我觉得舆论场是可以争取的。这种乱象不能只怪新媒体,而且还可以通过新媒体起到引导作用。公共空间是分化了,但也可能在分化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话语体系,但是能不能实现仍然是要取决于多方面的合力的作用。
责任编辑:翟忙忙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媒体是如何挣钱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