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育 优势计划相对有什么优势

当前位置:&>&&>&&>&&>&&>&&>&
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情况评估简要报告
中国工程院
  一、实施进展情况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从2010年起组织实施了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计划实施以来,教育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参与高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落实,总体进展显著。
  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参与院校:第一批61所,第二批133所,第三批14所。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中,本科专业1257个,研究生专业514个。签约实施卓越计划的企业数10415家。
  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125所,改革试点项目178项,其中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6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2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39项,“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1项。另外,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综合改革试点64项。在中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共有44所高校申请立项95个,其中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29个、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43个、面向农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23个。
  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其中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3项,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0项,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7项。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66所,各高校共设立培养基地92个,其中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58个,涉外法律才教育培养基地22个,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2个。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
  1.及时出台文件,注重顶层设计
  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确立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整体目标和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对“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明确了“卓越计划”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并确立了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改革实践教育模式、建设专兼结合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开放共享机制、保护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等工作重点,为落实“卓越计划”的教育教学环境提供了保障。
  2.因地制宜推进,加大省级统筹
  “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厅局协同和联动,出台了对省属“卓越计划”高校的管理、指导和支持的多项政策,也先后启动了省级的“卓越计划”,提供了各种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3.发挥高校作用,强化特色办学
  随着“卓越计划”实施的不断深化,需要大量经费投入,各高校多渠道自筹经费,以保障“卓越计划”的实施。从调研情况来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经费主要来源有四个部分:国家投入、省级投入、高校投入和企业投入。
  为保证卓越计划的有效实施,各高校不断加强组织管理、加大领导力度,完善组织机构,进一步细化机构职责,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认真组织落实,整体进展顺利
  “卓越计划”分五方面开展。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集成与创新能力培养;三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具有一定行业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四是扩大对外开放,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五是制定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标准,高校按标准培养人才。
  二、实施情况评价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取得突破,推进了与培养卓越人才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建设,毕业生整体质量获得行业认可
  卓越计划的目标一方面旨在培养面向各个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师、医生、农林及法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以实施该计划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高等医学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及高等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医学教育、农业教育和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从目标达成情况来看,卓越系列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培养了一批获得行业认可、具备很好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取得突破,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为卓越计划的后续实施和最终目标达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参与“卓越计划”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部分高校学生就业率达100%,学生素质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从实施“卓越计划”学校提供的案例信息看,不少用人单位表示“卓越计划”的毕业生专业水平有优势,给予毕业生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一定认可,不少单位与高校合作关系密切,提前“预订”毕业生。
  各高校以卓越计划为突破口,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各高校进行资源整合,改革和完善了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建立了不同类型、适应于不同学校和学科专业特色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在医学教育方面,各试点项目相继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创新评价考核方法,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形成了符合各自定位的培养模式。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启动相对较晚,目前各院校针对卓越计划对改革试点项目的要求,已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法律教育方面,各校借“卓越计划”逐渐改变法学教育传统的规模庞大、授课效果不好、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努力探索“点面结合”的教学制度框架;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学校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具备高基本素质和国际视野,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并提供自主学习支持系统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当前“卓越计划”实施中不同学科领域都依据自身学科人才培养特点展开了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工程教育方面,各校通过开展培训和跨界学习逐步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工程实践师资队伍。医学教育方面,各试点高校在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建设中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在教学实践中相继建立导师制,对承担课程的教师开展培训。农林教育方面,各参与院校非常重视师资的组建配备,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如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为卓越班配备学术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
  (二) 战略部署必要性——实施卓越计划对提升我国竞争力发挥巨大的关键性作用,其部署必要、目标明确、下达及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
  实施卓越计划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匮乏。卓越计划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未来将承担起推动工程、医学、农林和法律领域不断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从而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起到重要的智力支撑作用。
  201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 该计划是针对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形势的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其核心目标之一。卓越计划为“2011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和培养模式创新经验。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各高校和相关单位的反馈来看,卓越系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若干共同问题,主要包括:
  1.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够充分
  教育部为保障计划的实施给予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调动相关主管部门参与卓越人才项目的配套政策,很多校外单位和相关部门不主动、不积极。此外,工作中的交流平台缺乏,某些专项课题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配套政策支持,各单位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也难以快速扩散。
  2.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不足,对“卓越计划”相关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持续投入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一些专项课程无法开展,实践基地的教学功能没有激活,不能持续地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影响了卓越计划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经费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参与单位对“卓越计划”项目的持续性关切。
  3.企业和行业部门参与机制不够健全
  校企合作是“卓越计划”的特色与基本保障之一,同时也是建设的重点与难点。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企业和行业部门参与机制还不健全,没有专门针对它们参与项目的优惠激励政策和机制。在开展学生实习实践方面,部分企业和行业部门出于安全、责任以及自身经济利益等方面考虑,通常缺少参与该项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校企联合培养与师资建设方面,对企业或行业教师的遴选聘任、授课地点、授课形式、授课时长、授课内容、评价考核等还没有具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4.高水平师资短缺
  师资队伍建设能否满足需要,关乎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建设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师资队伍是卓越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经费、人才引进等机制限制,导致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积极性有限。
  5.培养特色不够鲜明
  就“卓越法律计划”而言,虽然各大高校相继成立了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但在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凸显三个类型的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之间的区别和特色,因而不能培养出符合基地定位的卓越法律人才。
  6.标准和管理有待统一
  当前,通过卓越计划推动相应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还做的不够。如我国存在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需求,但是缺乏相对应的标准和规范。支撑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政策机制、条件保障亟待完善,包括如何保证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卓越医学人才“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政策和机制等。法律、农林、工程等领域存在同样的问题。
  “拔尖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中涉及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缺乏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没有统一的培养标准和要求,更没有统一的管理。 八年制办学模式过于多样化,如“5+3”、“2+6”、“4+4”、“八年一贯制”、“两段制”、“单一博士学位制”、“双学位制”等等。我国办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已有十余年,但是探索阶段至今尚未结束,八年制多模式现状继续存在和发展,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约束。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要求下,八年制毕业后教育又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二)建议
  针对卓越系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对该计划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支持
  由于工程师、医生、农林人才、法律人才四个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开展的时间长短不同,各个计划进展不平衡,建议教育部和相关行业部门对于较晚开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宏观指导,明确和落实相关的支持政策措施。
  教育部在卓越计划实施时,需落实给出的一系列优先支持政策。包括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研究生推荐、面试、招生、新增学位点、国际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针对有些行业部门参与项目的主动性不高问题,建议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充分调动行业参与卓越人才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交流与合作的缺失,建议由教育部指导各试点高校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全国性的经验交流会,加强各高校之间、高校与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广试点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对于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试点高校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计划”持续进行
  卓越计划的实施证明,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且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应针对经费短缺问题提出方案。为确保卓越计划的顺利进行,建议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资金投入办法,建立以国家为主导、地方、企业参与,各方共同投入资金的保障体系。在下拨项目经费时,教育部可明确额度与方向,监督经费的配置和使用,确保各项教育经费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3.建立长效机制,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行业积极性是实现卓越计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教学实践环节就难以完成。政府既要通过政策和规定使得合作教育成为企业的义务和社会责任,又要制定优惠和补偿的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优先支持、职称晋升、教学补贴等。对于参加卓越计划的高校,政府要通过制定专项拨款政策、建立成本分担机制、设立校企合作项目、挑选企业建设实践教育基地等方式鼓励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协助高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要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既要激励和鼓励本校专职教师挂职,也要从行业引进高端人才,出台满足卓越人才计划要求的教师考核与评价标准,建立相应的聘任制度和薪酬政策,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5.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培养特色
  对于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的问题,除了由教育部主导明确各类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定位之外,仍须各高校自主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要科学统筹安排本、硕、博学位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高校要找准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背景,并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同时要不断修正和完善本校各个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形成一个“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个性”的教育课程体系。要在注重课程体系的价值性、权变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模块化或“平台 + 模块”的课程结构。
  6.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规范培养质量评价
  制定一些行业通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以指导各个行业、专业的教育发展。由教育部主导改革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敦促培养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范,保障培养单位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通过完善外部监督体系、搭建质量监督信息平台等措施全面客观地加强对各实施院校的监督和指导。面对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需求,需要建立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同质等效的医学教育学位等级体系,建立教有标准、育有规范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支撑这个体系的政策、机制和条件保障。
  在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上,高校要以通用标准为指导,行业标准为基础,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可行的、可实现的以及可评估的微观标准。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忠建丰)出自 MBA智库百科()
  卓越计划,全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的重大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发展道路、建设和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培养,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三是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和体系。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的工程人才。
  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为此,高等工程教育要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明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
  一是要更加重视工程国家发展战略;
  二是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
  三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四是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优势增强我国的和综合国力。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和的相关专业。要特别重视国家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 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一、创立高校与行业和企业人才的
  二、以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
  四、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
  五、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政策支持,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行业主管部门和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共同采取措施,破解难题,教育界要加强与界的合作,高等学校要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本地区企业参与“卓越计划”,并对本地区参与计划的高校予以重点支持。
  国务院主要参与部门:人社部、财政部、工信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建部、交通部、商务部、国资委、质检总局、安监总局、、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主要参与行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中国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等。
  1.教育部
  教育部将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安排,主动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有关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政策、实习安全与保险政策、联合培养企业的财税政策等,为实施“卓越计划”,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教育部在五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该计划的实施: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二是以强化工程能力与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国家留学基金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际交流和海外企业实习。五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制订通用标准,与行业部门联合制订行业专业标准,高校按标准培养人才。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2.中国工程院
  启动“卓越计划”,加紧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加快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高度重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积极支持和配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改革,并围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组织开展了相关的咨询研究。
  实施“卓越计划”,需要科技界、教育界和企业界携手合作。为支持计划的实施,工程院推荐了十多位院士,与教育部联合组建“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卓越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目的就是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将各方面专家的智慧凝聚到“卓越计划”的具体实施之中,确保科学推进“卓越计划”。
  3.住建部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高校土建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优秀人才的经验。住建部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卓越计划”给予支持
  一是与教育部门、行业学协会、企业、高校共同构建土建类专业“卓越计划”组织管理体系。
  二是研究制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职业标准,为“卓越计划”培养提供依据。
  三是选择部分通过土建类评估的院校参加“卓越计划”的试点。
  四是鼓励建筑企业、勘察设计机构及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卓越计划。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3页& 7页& 2页& 4页& 6页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卓越计划"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Copyright & 2017 www.xue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卓越教师计划
卓越教师计划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span class="WP_VisitCount" url="/_visitcountdisplay?siteId=70&type=3&articleId=2
&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卓越教师计划一.培养目标定位为充分发挥物理系教师教育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深化物理系教师教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努力为我省基础教育培养一批引领示范型的卓越教师。通过本项目实施拟达到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如下:总体目标: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强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物理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引领服务基础物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卓越教师。具体目标:1、师德高尚。充满爱心、甘于奉献、志存高远、勇于创新,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2、专业过硬。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3、技能娴熟。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学校、班级管理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能力。要熟练掌握物理课件制作、文献检索方法,具有研制开发教学资源和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4、仪表儒雅。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端庄大方,做到为人师表。二.培养模式1.双导师联合培养。采取校内外联合培养,配备校内、校外(实践导师)两个导师。2.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一体化。“学习—见习—实习”四年内不断线,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3.定制培养。卓越物理教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前三年按大类培养,第四年对入选学生定制培养内容,以一对一方式,落实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为导师,进入卓越教师实训基地学校实习实训,同时进行创新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方面的专题研习。正是基于上述培养模式,体现了“执行个性编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定制教学,学生集中管理;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进行重点培养;夯实学科专业基础,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培养特色。实施对象实施对象为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全体学生。培养与支持措施基于“理论与实践导师联合培养;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并重;班级授课与定制专题研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评价方面按照过程性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实习成绩由校内外双导师共同评定。在机制方面,设立相关的激励政策:1.设立专项奖学金2.研究生推免优先3.优先推荐境内外高校交流学习4.优先推荐学校招聘5.毕业时颁发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卓越教师实验班学员”证书&三.实施方案(一)选拔方法1、选拔条件(1)参与选拔的学生须是在读的三年级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2)立志从事教师工作,品学兼优,政治思想道德高尚,热爱基层教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身心健康。(3)已经修读的各门课程成绩达到良好以上(不含补考成绩),在班级中位居前50%之内。(4)各级各类竞赛获奖者优先。(5)以第一作者或者第二作者(指导教师第一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的优先。(6)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普通话等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者优先选拔。2、选拔人数初定选拔20人,分一个班。根据选拔条件,个人申报,统一面试考核,确定入选名单。3、选拔程序及时间(1)5月下旬,各班级在大学本科物理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中宣传发动,组织学生报名;符合条件的学生提出申请,填写《浙江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申报表》(见附表);(2)6月初,物理系根据各班报名情况,结合选拔条件进行初筛,确定最多40人入选进入面试,并于6月15日前将名单报送数理信息与工程学院教务办。(3)6月下旬,教务办统一组织面试,确定选拔学生名单,之后公示5个工作日,无异议后正式录取。(4)9月初,“物理卓越教师”实验班正式开学。(二)培养模式1、3+X模式“实验班”原则上按照3+X模式进行。其中,“3”代表前3年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其中理论知识包括教师教育类课程、物理专业基础课、物理专业拓展课与相关通识课程,实践技能培养包括教育见习、教育调查、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等;“X”代表双导师指导下的专题研习、定制实习、教师资格证书及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等。2、“双导师”制实验班将采用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实施“双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个校内专业导师和一个校外实践导师,校内导师由物理系负责安排,为物理学科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经历的副教授以上教师,校外导师由物理系联系卓越教师实训基地学校具体安排,尽可能安排物理特级教师、有教学教研特长或获省级以上奖项的中学物理名师。3、多样化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在教师教学技能方面,鼓励模拟课堂、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现场教学等。将基础教育专家请进课堂,对“物理教学论”、“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物理教学设计”、“物理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物理教学策略”、“物理测量与评价”等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课程采取物理教学论专家和中学名师一起授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精选研习研究专题,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训练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前三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主要通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各级各类课题项目、物理系已组织多年的自制教具比赛、趣味物理实验比赛、物理协会等形式进行,特别是教学技能竞赛、物理创新竞赛、力学竞赛、挑战杯、跟专业导师做课题等。第四年,其中一学期为与中学特级教师、名师一对一指导的教育实习,实习内容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各环节、班主任工作等以外,在中学导师指导下完成至少一项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专题,完成至少一篇中学物理教研论文。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深化专业知识,锻炼创新实践能力,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为成为卓越教师打下坚实基础。5、多元化考核方式在考核评价方面,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采取笔试、口试、论文、实验(调查)报告、实践测评等多样化评价方式,着重考核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核标准由校内导师制定,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审定,最后由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进行监督和总体质量评估。(三)课程设置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都在原教学计划的前三年中完成。第一届试点卓越教师班将在11级试行,所以,对11级的试点班,在第四年需要调整强化的内容相对较多。12,13级相应调整。对于14级后的,前三年的教学计划也将相应调整。从以往浙江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的比例看,以往专业知识这一块对应的课程设置是相对合理的,14级以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中将更加强化与中学物理教学相结合、相衔接的模块,特别加强普通物理课程的教与学,理论物理课程则结合物理系教师的科研特长和具体学生的喜好及专长有选择有重点地强化。教师教育类课程:课程类别课程名称教学形式教育学拓展课程教育学原理,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师法规,教育教学案例等班级授课、现场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讲座等形式心理学拓展课程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物理学拓展课程现代物理观下的中学物理专题研究,现代物理学进展,物理学史专题研究学科教育学拓展课程物理教学论,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物理教学策略,物理课堂教学技能,物理教学设计,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物理教育论文写作,物理实验教学与研究,高中物理综合性实践活动,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等教育技术学拓展课程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物理Dislab研究实践课程物理教学微格,物理教育见习,物理教育实习,物理教育研习,普通话训练,三笔字训练,课件制作,学生课外活动方案设计等这些原教学计划已有的课程在前三年完成。各类专题研究大部分在第四年完成。(四)组织管理1、数理信息与工程学院成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政策制定、职能部门关系的协调、人财物资源的分配和调配。2、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进行业务指导、实施监督和总体质量评估,并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进行质量监控。3、数理信息与工程学院教务办负责“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实施管理及教师管理,各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管理、指导等工作。四、就业服务与深造指导进入实验班的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享有就业或深造优先推荐权。五、保障机制为确保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信息与工程学院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人才、资金和教学设施等基础保障:1、根据各专业发展需要,形成一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增加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聘请校外专家的讲课费、实习基地建设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费、学生见习、社会实践的交通费、专家指导费等。3.完善实践课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为保证实践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建立健全督导听课、监管和检查制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