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人口红利如何生命延续的意义 孩子

你现在的位置:>
二孩政策,人口红利如何延续&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字体大小:【】【】【】
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一年来,我国新增人口1846万。全面二孩政策在未来将给我国人口发展带来哪些改变?如何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进行了相关采访。
二孩政策,人口红利如何延续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说,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第一年,全国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为1846万,是2000年以来出生规模最大的一年,较“十二五”期间的年平均水平增加了200万人。那么,全面二孩政策未来将给我国的人口形势带来怎样的变化?又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呢?
二孩政策将延长人口红利期
普遍观点认为,全面二孩政策可以有效降低计划生育的行政管理成本,实现公民平等生育权利的回归。而配套政策的同步实施,也将提高生育政策调整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虽然政策的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人口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但能减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给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调整带来难得的缓冲期。
相较于单独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将给人口发展带来哪些改变?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生育高峰在短期内出现,但不会出现严重出生堆积。由年期间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结果来看,新增出生人口并不如预期,这和当今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转型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生育观念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同时,现代社会的生活、就业、教育、医疗的成本有了极大的提升,导致人们生育意愿大大降低。据此判断,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并不会带来出生率的猛增和人口数量的剧烈反弹。
根据专家测算,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目标人群扣除“双独”“单独”和“双非独”“农业一孩半”地区一孩育龄妇女后,新政策目标人群在9000万以内,其中超过40%的目标人群年龄在40岁及以上。全面二孩政策每年新增出生人口规模达到或超过800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高峰期可以提高400多万,平稳期可以提高100万-200万。
张车伟认为,生育政策的调整并不能扭转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但能够延缓老龄化的速度,增补劳动力人口数量,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延长人口红利期。从人口绝对规模来看,政策的调整使得人口峰值由2026年的14.21亿人提升到亿人,2050年的劳动年龄人口由7.99亿人提升到8.33亿人;从人口负担方面来说,生育政策调整使得“人口机会窗口”的关闭时间点由2031年延长到2035年。由此可以明显地发现,目前的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微乎其微,未来需要更大力度的生育政策变动。
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
人口发展通常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人口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特征;第二阶段表现为人口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特征;第三阶段表现为人口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特征。在人口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的过程中——人口的出生率大幅降低,使人口抚养比快速下降,从而提供了资本快速积累的可能性。而受到人口发展第二阶段高出生率的影响,此时的劳动力供给依然充沛,从而提供了劳动力不断增长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其潜在增长率。潜在增长率又是由资本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供给要素共同决定的。当人口从第二阶段转向第三阶段时,这种特殊的人口结构特征恰好为快速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和劳动力供给条件。此时,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称之为人口红利。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能否出现人口红利以及人口红利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在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是否出现了婴儿潮;第二,在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当婴儿潮进入生育年龄阶段时,人口的出生率是否出现大幅降低。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婴儿潮进入其生育年龄阶段时,人口出生率迅速降低,使得我国出现了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更明显的人口红利特征——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加,人口抚养比持续降低,进而使我国的潜在增长率达到9%-10%。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认为,随着新生儿在15年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2030年之后两种效应将共同决定潜在增长率。首先,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将增加,进而一个国家的潜在就业增加;其次,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虽然人口抚养比还会持续上升,但是增速会下降,资本形成率递减速度下降,进而改变资本存量。因此,在2030年之后,潜在增长率将出现逆转,高方案下的潜在增长率反而最高,相反,如果维持现有人口生育政策,2030年之后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将会呈现一个迅速递减的趋势。
“因此,全面二孩政策对中短期的潜在增长率和长期的潜在增长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短期,全面二孩政策对潜在增长率产生微弱的负向影响;然而在长期,全面二孩政策对潜在增长率产生明显的正向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放松生育政策,也难以改变人口红利消失的整体趋势。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来源应该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蔡昉说。
调整社会经济体制以应对劳动力市场萎缩
为应对不同时期的人口问题,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同时也积累了解决人口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发展变化存在自身的规律,不能完全受政策所控制,生育政策固然能够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我国即将面临的劳动力资源萎缩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避免,必须从社会经济体制的整体出发,及早做出适应人口发展变动趋势的战略部署。
张车伟认为,首先,仍然需要持续监测生育行为,进一步调整生育政策。全面二孩并不是生育政策调整的终点,应该根据实际的生育指标发展变动趋势,及时做出调整或保持生育政策的决策,以调节人们的生育行为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结婚和生育年龄的一再推迟,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为避免落入“低生育率陷阱”,我国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放宽生育限制,甚至取消生育限制。
其次,完善生育相关配套措施,共同创造和维护人类繁衍后代的良好环境。人口的再生产是关系国家兴亡和民族复兴的大事,必须从战略高度,保护家庭的生育权利,为妇女生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应该从女性教育、就业、产假、医疗等社会公共政策出发,鼓励和引导符合政策的育龄妇女在宽松环境下生育,实现长期稳定适当的生育率。
最后,从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出发,应对劳动力市场萎缩和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不能改变劳动力人口数量下行的轨迹,也无法挽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再拥有劳动力资源优势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无法逃避的问题。除了调整生育政策延缓人口结构恶化的速度之外,必须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减少经济对劳动力资源的依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和健康城镇化,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李小彤)
保障女性就业权利 完善二孩政策配套服务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可以说是家家关心、人人关心”——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如此形容全社会对二孩问题的关注,她风趣地将之形容为“甜蜜的烦恼”。
  顾虑:想生,怕遭就业歧视?利好:高度重视解决女性职业之困
  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专题调研显示,在不愿生育二孩的母亲中,有60.7%是出于孩子无人照料而放弃生育;在有3岁以下孩子的18-45岁城镇女性中,有近1/3的人因为孩子无人照料而被迫中断就业。
  全国妇联原党组副书记孟晓驷说,希望加快出台全面二孩政策的配套措施,且更为精准、更有温度,使妇女能够生育和工作兼顾。
  在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傅莹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暴露出一些新问题,比较突出、反映比较多的就是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她呼吁全社会转变观念,尊重女性就业的权利。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说,卫计委同各部门强化妇幼保健服务供给,合理规划产科、儿科、教育等资源,推动建设标准化的母婴设施,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推动各地进一步完善延长产假、设立陪产假等制度。
  据教育部门统计,3岁以下幼儿仅有不到4%在托幼机构照看。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解决好托幼问题,也是解决女性就业之困的有效举措。
  王培安介绍,一些地方积极探索解决群众生养子女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南京市政府推进小学弹性离校,学校为学生提供延时照顾服务,上海市妇联将牵头建设社区幼儿托管点,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等等,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顾虑:想生,找不到产科床位?利好:“十三五”期间将增加产科床位8.9万张
  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第一年,全国新出生人口1867万人,其中,有45%来自两孩家庭。面对出生人口的骤增,如何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加强生育医疗保健服务。
  日前,李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是要通过加强省市县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医院内部挖掘潜力等方式,在“十三五”期间增加产科床位8.9万张,基本满足生育需求。由于生育二孩的人群中,高龄孕产妇较多,复杂情况也较多,要依托骨干医院,加强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建立绿色通道,加强转诊网络安排,确保母婴安全。此外,要加强儿科医生、助产士等紧缺人才培养,在职称评定、待遇上向紧缺岗位倾斜。要打造全程服务链,使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检查、住院分娩、儿童保健、预防接种等各个环节的全程式服务更细心、更贴心。
  顾虑:想生,幼儿园难进?利好:增加公办、扶持民办、加大培训
  “目前,入园难的问题确实比较突出,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贵州省六盘水市实验小学教师吴明兰认为,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目前,全国公立幼儿园只有86000多所,而民办达到15万多所,近2/3的儿童在民办幼儿园入园。他表示,在公立幼儿园方面,将支持动员一些公办单位,新建一批幼儿园,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在民办幼儿园方面,继续支持、扶持他们发展,但是发展的方向是走普惠的道路,即面向大众,收费合适,质量合格,政府会给予一定的扶持。此外,还要加大培训力度,解决幼儿园教师短缺的问题。
  “要用‘洪荒之力’来解决这个孩子父母亲、爷爷奶奶高度关注的问题。”陈宝生说。
  一些地方已经按照这种思路开始为破解“入园难”而努力。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7年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扶持发展普惠型民办幼儿园。
  顾虑:想生,经济压力大?利好:将考虑适当增加相关专项开支扣除项目
  “生了二宝,意味着双倍的生活费用、教育费用,还得换房换车,怕养不起。”网友“静静的雪”说。
  二孩的养育无疑直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这是很多家庭不敢生或者不愿意生育二孩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关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这是要考虑的。”财政部部长肖捷曾表示,个税改革方案的基本考虑是,将部分收入项目比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等,实行按年汇总纳税。还将考虑制定另一项新的政策,就是适当增加与家庭生计相关的专项开支扣除项目,如有关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会考虑在内。(胡浩 施雨岑 史竞男)(图表漫画 小米/绘 图表数据来源:新华社 图表内容来源: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查报告》)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 翟振武:2050年劳动力将增加三四千万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人口峰值将比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多出近4000万人左右。”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认为,如果不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到2030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口总量大概是14.1亿多。如果全面放开二孩的话,2028年人口总量会达到14.5亿左右。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人口峰值将比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多出近4000万人左右。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劳动力下降速度变慢,将为经济转型赢得更多时间。”翟振武表示,长期来看,如果不放开全面二孩政策,劳动力总量是会逐渐下降的,到2022年后下降速度会比较快。有了全面二孩政策,到2030年,我们劳动力下降的速度会变慢,因为现在生的孩子在2030年就开始进入社会,劳动力的总量也比不放开全面二孩要多,大概到年多3000万左右。尽管不能改变未来劳动力下降的趋势,但是能减缓下降的速度和程度。
翟振武指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是8.35亿;如果不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32年劳动人口大概是8.32亿。到2045年前者是7.48亿,后者是7.18亿。2050年就差更多了,不实施全面二孩要比实施二孩政策少3000万-4000万劳动力。
“我国经济要转型,原来是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来发展,不是靠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来支撑经济起飞。”翟振武表示,在未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如果劳动力下降太快,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速度跟不上,对经济还是有伤害的。因此,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劳动力下降速度变慢,将为经济转型赢得更多时间。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彭希哲:应将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
“生育行为是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和支持的系统工程。国家应采取措施将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至少是部分社会化。”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认为,企业因女职工生育而受到的影响,政府应介入并建立相关机制分担这部分成本,如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和延长享受时间等。另外在鼓励企事业单位建设托儿所和幼儿园时,政府可对企业自办的托儿所和幼儿园给予适当补贴。
不少国家意识到解决女性工作和育儿家庭责任之间冲突的重要性,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新西兰带薪产假中的“薪”是由政府发放;俄罗斯产妇半薪产假中产妇所领工资40%的补贴由国家社会保险基金支付。
在保障女性生育权和就业权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双亲共同参与婴幼儿照料事务的重要性,推行“男性产假”“父母共享育儿假”。瑞典实施“育儿假的男性配额制度”,在480天的带薪产假中,60天是“父亲产假”,不可转让给配偶;父母若共同使用育儿假,每天可获得5欧元的“性别平等奖励”。彭希哲认为,这种做法一方面向社会传递了父亲应该同样履行育儿责任的正面信息,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女性育儿负担,有助于保护女性的就业权利。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宋健:完善全面二孩配套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宋健认为,完善生育政策应与相关协调配套政策同步进行。
宋建指出,目前我国的生育服务证制度、社会抚养费制度和奖励扶助制度还需要调整和完善。原来的生育服务证制度需要办理各种手续和等待计生部门的审批,程序繁琐。他认为需要为符合政策生育者提供尽量宽松的政策环境。
“另外,放开二孩后,社会抚养费制度也面临调整,征收对象、程序、标准和经费的使用等,也需要有法律依据并令人信服。此外,政府应该为按照计划生育要求生育的家庭建立全覆盖、高标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构建国家层面的计划生育家庭社会保障安全网。”宋健说。(任紫整理)
【】【】【】
更多关于&的文章
今日重点资讯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电话010--(编辑部)&E-MAIL:
Copyright(c),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号您当前位置: >
> 二孩政策,人口红利如何延续
二孩政策,人口红利如何延续
时间: 16:00:54&&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编辑:王胜
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一年来,我国新增人口1846万。全面二孩政策在未来将给我国人口发展带来哪些改变?如何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进行了相关采访。
二孩政策,人口红利如何延续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说,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第一年,全国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为1846万,是2000年以来出生规模最大的一年,较&十二五&期间的年平均水平增加了200万人。那么,全面二孩政策未来将给我国的人口形势带来怎样的变化?又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呢?
二孩政策将延长人口红利期
普遍观点认为,全面二孩政策可以有效降低计划生育的行政管理成本,实现公民平等生育权利的回归。而配套政策的同步实施,也将提高生育政策调整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虽然政策的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人口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但能减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给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调整带来难得的缓冲期。
相较于单独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将给人口发展带来哪些改变?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生育高峰在短期内出现,但不会出现严重出生堆积。由年期间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结果来看,新增出生人口并不如预期,这和当今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转型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生育观念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同时,现代社会的生活、就业、教育、医疗的成本有了极大的提升,导致人们生育意愿大大降低。据此判断,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并不会带来出生率的猛增和人口数量的剧烈反弹。
根据专家测算,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目标人群扣除&双独&&单独&和&双非独&&农业一孩半&地区一孩育龄妇女后,新政策目标人群在9000万以内,其中超过40%的目标人群年龄在40岁及以上。全面二孩政策每年新增出生人口规模达到或超过800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高峰期可以提高400多万,平稳期可以提高100万-200万。
张车伟认为,生育政策的调整并不能扭转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但能够延缓老龄化的速度,增补劳动力人口数量,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延长人口红利期。从人口绝对规模来看,政策的调整使得人口峰值由2026年的14.21亿人提升到亿人,2050年的劳动年龄人口由7.99亿人提升到8.33亿人;从人口负担方面来说,生育政策调整使得&人口机会窗口&的关闭时间点由2031年延长到2035年。由此可以明显地发现,目前的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微乎其微,未来需要更大力度的生育政策变动。
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
人口发展通常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人口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特征;第二阶段表现为人口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特征;第三阶段表现为人口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特征。在人口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的过程中&&人口的出生率大幅降低,使人口抚养比快速下降,从而提供了资本快速积累的可能性。而受到人口发展第二阶段高出生率的影响,此时的劳动力供给依然充沛,从而提供了劳动力不断增长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其潜在增长率。潜在增长率又是由资本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供给要素共同决定的。当人口从第二阶段转向第三阶段时,这种特殊的人口结构特征恰好为快速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和劳动力供给条件。此时,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称之为人口红利。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能否出现人口红利以及人口红利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在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是否出现了婴儿潮;第二,在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当婴儿潮进入生育年龄阶段时,人口的出生率是否出现大幅降低。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婴儿潮进入其生育年龄阶段时,人口出生率迅速降低,使得我国出现了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更明显的人口红利特征&&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加,人口抚养比持续降低,进而使我国的潜在增长率达到9%-10%。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认为,随着新生儿在15年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2030年之后两种效应将共同决定潜在增长率。首先,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将增加,进而一个国家的潜在就业增加;其次,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虽然人口抚养比还会持续上升,但是增速会下降,资本形成率递减速度下降,进而改变资本存量。因此,在2030年之后,潜在增长率将出现逆转,高方案下的潜在增长率反而最高,相反,如果维持现有人口生育政策,2030年之后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将会呈现一个迅速递减的趋势。
&因此,全面二孩政策对中短期的潜在增长率和长期的潜在增长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短期,全面二孩政策对潜在增长率产生微弱的负向影响;然而在长期,全面二孩政策对潜在增长率产生明显的正向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放松生育政策,也难以改变人口红利消失的整体趋势。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来源应该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蔡昉说。
调整社会经济体制以应对劳动力市场萎缩
为应对不同时期的人口问题,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同时也积累了解决人口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发展变化存在自身的规律,不能完全受政策所控制,生育政策固然能够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我国即将面临的劳动力资源萎缩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避免,必须从社会经济体制的整体出发,及早做出适应人口发展变动趋势的战略部署。
张车伟认为,首先,仍然需要持续监测生育行为,进一步调整生育政策。全面二孩并不是生育政策调整的终点,应该根据实际的生育指标发展变动趋势,及时做出调整或保持生育政策的决策,以调节人们的生育行为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结婚和生育年龄的一再推迟,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为避免落入&低生育率陷阱&,我国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放宽生育限制,甚至取消生育限制。
其次,完善生育相关配套措施,共同创造和维护人类繁衍后代的良好环境。人口的再生产是关系国家兴亡和民族复兴的大事,必须从战略高度,保护家庭的生育权利,为妇女生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应该从女性教育、就业、产假、医疗等社会公共政策出发,鼓励和引导符合政策的育龄妇女在宽松环境下生育,实现长期稳定适当的生育率。
最后,从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出发,应对劳动力市场萎缩和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不能改变劳动力人口数量下行的轨迹,也无法挽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再拥有劳动力资源优势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无法逃避的问题。除了调整生育政策延缓人口结构恶化的速度之外,必须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减少经济对劳动力资源的依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和健康城镇化,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李小彤)
保障女性就业权利 完善二孩政策配套服务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可以说是家家关心、人人关心&&&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如此形容全社会对二孩问题的关注,她风趣地将之形容为&甜蜜的烦恼&。
顾虑:想生,怕遭就业歧视?利好:高度重视解决女性职业之困
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专题调研显示,在不愿生育二孩的母亲中,有60.7%是出于孩子无人照料而放弃生育;在有3岁以下孩子的18-45岁城镇女性中,有近1/3的人因为孩子无人照料而被迫中断就业。
全国妇联原党组副书记孟晓驷说,希望加快出台全面二孩政策的配套措施,且更为精准、更有温度,使妇女能够生育和工作兼顾。
在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傅莹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暴露出一些新问题,比较突出、反映比较多的就是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她呼吁全社会转变观念,尊重女性就业的权利。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说,卫计委同各部门强化妇幼保健服务供给,合理规划产科、儿科、教育等资源,推动建设标准化的母婴设施,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推动各地进一步完善延长产假、设立陪产假等制度。
据教育部门统计,3岁以下幼儿仅有不到4%在托幼机构照看。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解决好托幼问题,也是解决女性就业之困的有效举措。
王培安介绍,一些地方积极探索解决群众生养子女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南京市政府推进小学弹性离校,学校为学生提供延时照顾服务,上海市妇联将牵头建设社区幼儿托管点,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等等,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顾虑:想生,找不到产科床位?利好:&十三五&期间将增加产科床位8.9万张
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第一年,全国新出生人口1867万人,其中,有45%来自两孩家庭。面对出生人口的骤增,如何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加强生育医疗保健服务。
日前,李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是要通过加强省市县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医院内部挖掘潜力等方式,在&十三五&期间增加产科床位8.9万张,基本满足生育需求。由于生育二孩的人群中,高龄孕产妇较多,复杂情况也较多,要依托骨干医院,加强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建立绿色通道,加强转诊网络安排,确保母婴安全。此外,要加强儿科医生、助产士等紧缺人才培养,在职称评定、待遇上向紧缺岗位倾斜。要打造全程服务链,使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检查、住院分娩、儿童保健、预防接种等各个环节的全程式服务更细心、更贴心。
顾虑:想生,幼儿园难进?利好:增加公办、扶持民办、加大培训
&目前,入园难的问题确实比较突出,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贵州省六盘水市实验小学教师吴明兰认为,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目前,全国公立幼儿园只有86000多所,而民办达到15万多所,近2/3的儿童在民办幼儿园入园。他表示,在公立幼儿园方面,将支持动员一些公办单位,新建一批幼儿园,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在民办幼儿园方面,继续支持、扶持他们发展,但是发展的方向是走普惠的道路,即面向大众,收费合适,质量合格,政府会给予一定的扶持。此外,还要加大培训力度,解决幼儿园教师短缺的问题。
&要用&洪荒之力&来解决这个孩子父母亲、爷爷奶奶高度关注的问题。&陈宝生说。
一些地方已经按照这种思路开始为破解&入园难&而努力。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7年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扶持发展普惠型民办幼儿园。
顾虑:想生,经济压力大?利好:将考虑适当增加相关专项开支扣除项目
&生了二宝,意味着双倍的生活费用、教育费用,还得换房换车,怕养不起。&网友&静静的雪&说。
二孩的养育无疑直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这是很多家庭不敢生或者不愿意生育二孩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关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这是要考虑的。&财政部部长肖捷曾表示,个税改革方案的基本考虑是,将部分收入项目比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等,实行按年汇总纳税。还将考虑制定另一项新的政策,就是适当增加与家庭生计相关的专项开支扣除项目,如有关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会考虑在内。(胡浩 施雨岑 史竞男)(图表漫画 小米/绘 图表数据来源:新华社 图表内容来源: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查报告》)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 翟振武:2050年劳动力将增加三四千万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人口峰值将比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多出近4000万人左右。&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认为,如果不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到2030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口总量大概是14.1亿多。如果全面放开二孩的话,2028年人口总量会达到14.5亿左右。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人口峰值将比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多出近4000万人左右。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劳动力下降速度变慢,将为经济转型赢得更多时间。&翟振武表示,长期来看,如果不放开全面二孩政策,劳动力总量是会逐渐下降的,到2022年后下降速度会比较快。有了全面二孩政策,到2030年,我们劳动力下降的速度会变慢,因为现在生的孩子在2030年就开始进入社会,劳动力的总量也比不放开全面二孩要多,大概到年多3000万左右。尽管不能改变未来劳动力下降的趋势,但是能减缓下降的速度和程度。
翟振武指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是8.35亿;如果不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32年劳动人口大概是8.32亿。到2045年前者是7.48亿,后者是7.18亿。2050年就差更多了,不实施全面二孩要比实施二孩政策少3000万-4000万劳动力。
&我国经济要转型,原来是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来发展,不是靠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来支撑经济起飞。&翟振武表示,在未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如果劳动力下降太快,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速度跟不上,对经济还是有伤害的。因此,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劳动力下降速度变慢,将为经济转型赢得更多时间。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彭希哲:应将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
&生育行为是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和支持的系统工程。国家应采取措施将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至少是部分社会化。&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认为,企业因女职工生育而受到的影响,政府应介入并建立相关机制分担这部分成本,如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和延长享受时间等。另外在鼓励企事业单位建设托儿所和幼儿园时,政府可对企业自办的托儿所和幼儿园给予适当补贴。
不少国家意识到解决女性工作和育儿家庭责任之间冲突的重要性,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新西兰带薪产假中的&薪&是由政府发放;俄罗斯产妇半薪产假中产妇所领工资40%的补贴由国家社会保险基金支付。
在保障女性生育权和就业权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双亲共同参与婴幼儿照料事务的重要性,推行&男性产假&&父母共享育儿假&。瑞典实施&育儿假的男性配额制度&,在480天的带薪产假中,60天是&父亲产假&,不可转让给配偶;父母若共同使用育儿假,每天可获得5欧元的&性别平等奖励&。彭希哲认为,这种做法一方面向社会传递了父亲应该同样履行育儿责任的正面信息,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女性育儿负担,有助于保护女性的就业权利。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宋健:完善全面二孩配套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宋健认为,完善生育政策应与相关协调配套政策同步进行。
宋建指出,目前我国的生育服务证制度、社会抚养费制度和奖励扶助制度还需要调整和完善。原来的生育服务证制度需要办理各种手续和等待计生部门的审批,程序繁琐。他认为需要为符合政策生育者提供尽量宽松的政策环境。
&另外,放开二孩后,社会抚养费制度也面临调整,征收对象、程序、标准和经费的使用等,也需要有法律依据并令人信服。此外,政府应该为按照计划生育要求生育的家庭建立全覆盖、高标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构建国家层面的计划生育家庭社会保障安全网。&宋健说。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APP直接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独二孩政策出台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