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考研视频,画图说明某种一般均衡,要涉及4种及其以上的市场

2018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0) (0) 本站小编
23:16:18 阅读(0)
下载地址:目录
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一部分 历年考研真题 2013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9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8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7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二部分 指定参考教材课后习题  说明: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试科目指定教材为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本部分内容包括上述两本教材课后习题详解。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引 论  第2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3章 效用论  第4章 生产论  第5章 成本论  第6章 完全竞争市场  第7章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第8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第9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10章 博弈论初步  第11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1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14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16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17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18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19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第20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21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22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第23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第三部分 指定参考教材章节题库  说明:本部分内容包括上述两本指定教材章节题库,参照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试科目指定教材内容以及历年考研真题进行编写,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章节题库  第1章 引 论  第2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3章 效用论  第4章 生产论  第5章 成本论  第6章 完全竞争市场  第7章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第8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第9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10章 博弈论初步  第11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章节题库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1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14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16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17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18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19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第20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21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22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第23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 2015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2015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2015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三)
&&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考研专业课,我们在分析整理各院校公布的考试大纲、指定教材以及历年真题的基础上,针对全国412所院校12872个考试科目,精心编著了考研专业课辅导系列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不同一般意义的传统题库,本题库是针对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试科目而编著的专业课复习题库,包括历年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和模拟试题四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历年考研真题。本部分内容包括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年考研真题,并对考研真题予以详细解答。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解析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第二部分为指定参考教材课后习题。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试科目指定教材为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本部分内容包括上述两本教材课后习题详解。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第三部分为指定参考教材章节题库。本部分内容包括上述两本教材章节题库,参照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试科目指定教材内容以及历年考研真题进行编写,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根据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进行押题,其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风格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完全一样。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圣才学习网│经济类(http://jingji.100xuexi.com/)提供全国各高校经济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同门师兄师姐一对一辅导(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经济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试科目的考生。
本书更多内容>>
内容预览第一部分 历年考研真题2013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一部分 微观经济学部分(共75分)一、名词解释(3×5分=15分)1.洛伦兹曲线答:洛伦兹曲线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因此得名。它是用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队,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就是洛伦兹曲线。如图1-1所示,为该图的洛伦兹曲线。图1-1 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如果所有收入集中在某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则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如果任意人口百分比都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线。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平等,也不是完全不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洛伦兹曲线既不是折线,也不是45°线,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且凸向横轴的曲线(如)。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洛伦兹曲线越凸向横轴,越接近折线;反之,就越靠近45°线。2.公共资源答:公共资源指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资源。一单位的公共资源仅能使用一次,但却不能阻止任何人使用这一资源。公共资源有着如下两个特征: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二是其使用不受限制。由于使用不受限制,没有人对新加入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应负责,使得公共资源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个人收益,进而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地的悲剧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产权归属不够明确。公共资源与公共物品一样,也没有排他性,想使用公共资源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是,公共资源具有竞争性,一个人使用公共资源减少了其他人对它的享用。例如,海洋中的鱼是一种竞争性物品:当一个人捕到鱼时,留给其他人捕的鱼就少了。但这些鱼并不是排他性物品,因为由于海洋浩瀚无边,对渔民所捕到的鱼收费是困难的。3.一般均衡分析答: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二、简答题(3×10分=30分)1.结合图形,分析政府实行最高限价的动机和后果。答: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如图1-2所示,原先产品市场的均衡点为,即均衡价格为,均衡数量为。为限制价格(),当价格为时,需求量为,供给量为,()为实行最高限价后的产品短缺的数量。图1-2 最高限价产品的短缺会导致市场上消费者排队抢购和引发黑市交易。为了维持产品的限制价格,政府通常会采取产品配给的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打击黑市交易。生产者也可能粗制滥造,降低产品质量,变相涨价。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均呈“U”形,导致这一特征的作用相同吗?答:虽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形,但二者形成U形的原因是不同的。(1)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之所以呈U形,即最初递减然后转入递增,是因为可变要素的边际报酬先递增后递减导致的。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最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因此,在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下,短期平均成本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之所以呈U形,是由规模的经济或不经济决定的。随着产量的扩大,使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增大,因而产品的生产经历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这表现为产品的单位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长期平均成本经历一段递减阶段以后,最好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化的利益已全被利用,这时可能进入报酬不变,即平均成本固定不变阶段。而由于企业的管理这个生产要素不能像其他要素那样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困难和成本越来越大,长期平均成本将最终转入递增。3.在完全竞争厂商长期生产中,一旦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该厂商就应该退出生产吗?答:不应该退出生产。理由如下:(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进退壁垒为零,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当典型企业存在超额利润时,大量企业就会进入市场,导致价格下降和成本提高,利润降低;反之,企业则会退出,导致价格上升和成本下降,利润提高。只有当每个企业都获得零利润时,进入和退出行为才会停止,市场达到均衡。因此在长期生产中,厂商的经济利润必然为零。(2)厂商一旦利润为零,它不会退出市场。其原因在于,此处的利润是指经济利润,而不是会计利润。在长期,竞争使得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此时,厂商只能够获得正常利润,即企业家的报酬。此时该厂商所在的行业进入了成熟阶段。三、计算题(1×10分=10分)假设在一个非完全竞争市场上存在两个垄断厂商,其成本函数分别为,,需求曲线函数为,,求:1.若市场上这两个厂商合谋,那么这两个厂商最大利润时各自的产量分别是多少,均衡价格是多少?2.若这两个厂商达到古诺均衡,那么利润最大化时各自的产量分别是多少,均衡价格是多少?3.若这两个厂商达到斯塔克伯格均衡,那么利润最大化时各自的产量分别是多少,均衡价格是多少?解:1.若两厂商合谋,总成本函数为,则总利润函数为:总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解得:。由于两垄断厂商的边际成本相同,即,故量厂商将平分产量,有:。此时均衡价格为:。2.古诺均衡时,垄断厂商1的利润函数为:厂商1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可得厂商1的反应函数为:垄断厂商2的利润函数为:,同理可得厂商2的反应函数为:。联立垄断厂商1和垄断厂商2的反应函数可得:。此时均衡价格为:。3.假定厂商1为领导者,则由第2小问可知厂商2的反应函数为:,则此时领导厂商1的利润函数变为:厂商1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解得。从而厂商2的产量为:。均衡价格为:。四、论述题(1×20分=20分)结合图形分析,为什么正常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吉芬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答:(1)正常商品和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变动方向是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决定的。替代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不管商品是正常物品、还是吉芬物品,商品降价后都有正的替代效应,表明只要该商品降价,消费者就会用该商品去替代其他商品的消费,即消费者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但是,收入效应则视商品性质而定。因此商品价格下降对商品需求的影响最终取决于总效应,不同的商品其总效应不同。(2)正常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的原因如图1-3所示,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正常商品。是价格变化前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商品1的价格下降后,商品需求量增加到。商品1需求量的增加量为,这便是商品1的价格下降所引起的总效应。图1-3 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果作一补偿线,使该线与价格变化后的预算线平行,并与价格变化前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则切点处对应的对商品1的需求量就是在商品价格变化后,剔除了收入效应的消费量。因此,就是商品1价格下降后的替代效应,就是商品1价格下降后的收入效应。可以看出,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3)吉芬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原因如图1-4所示,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物品。商品1的价格下降前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点和点,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可得:为替代效应;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而且,负的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为负值。在图1-4中,点必定落在、两点之间。图1-4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吉芬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但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就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学部分(共75分)五、名词解释(3×5分=15分)1.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答:单一规则货币政策是指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胜任两项任务: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一个主要根源;能够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据这一认识,货币主义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的最佳选择。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答: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各种自动稳定器作用有限。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经济方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政策时滞。从认识到总需求的变化到各种乘数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②挤出效应问题;③政治阻力;④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一方面乘数大小难以确定;另一方面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而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3.实际余额效应答:实际余额效应是指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降低导致货币购买力的增加,从而使消费和投资两者都增加的理论。实际余额效应是以色列经济学家帕廷金把庇古效应与凯恩斯效应结合起来提出的。它既考虑到了价格水平变动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也考虑到了价格水平变动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实际余额效应理论在揭示这些影响时遵循的是这样的思路:①个人在处理持有的货币余额与在货物和服务上的消费的关系时,具有一种理想的模式;②价格水平下降,持有的货币实际价值上升;③一定数量的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增加了;④原来的理想模式被打破,且个人的流动资产有多余了;⑤一部分增加的流动资产被用来购买货物和服务,消费增加;⑥一部分流动资产被借出去,这使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增加,利率降低;⑦利率降低,引起投资增加。这样,实际余额效应既增加了消费,也增加了投资。六、简答题(3×10分=30分)1.GDP有哪三种核算方法,说明为什么三种核算方法的结果是一致的?答:GDP的核算方法包括:生产法、收入法及支出法。(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GDP的概念,生产法核算国民收入的原理就是以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为标准,计算经济社会的GDP。(2)收入法。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③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⑤资本折旧。因此,按收入法计得的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3)支出法。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居民消费,还有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及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因此,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为:。上述三种方法,在核算国民收入时,虽然核算的标准不同,但是从理论上来说核算的结果都是一致的,这时因为:经济社会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从全社会看,总产出就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也就是说,生产的GDP总量就等于总产出等于总收入。2.影响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因素有哪些?答: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以商品和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需求和欲望,消费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凯恩斯需求理论,通常用消费函数来表示消费需求,其中表示自发消费部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具体而言,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支出最主要的因素,居民收入水平滞后于经济增长,导致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后劲不足。同时,中国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于劳动报酬中的工资性收入,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并不完善,投资渠道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因而使得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消费不足。(2)收入差距扩大。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称为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低收入规模相对扩大,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低收入水平对应更高的消费倾向。但是由于支付能力所限,这部分需求无法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收入差距的扩大时收入和财富向城市居民和富有群体聚集,导致整体的平均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3)居民消费倾向偏低。由凯恩斯需求函数可知,消费倾向决定了边际消费增加数量的多少。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偏低,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增加了居民储蓄的预防动机,居民不得不增加储蓄来应对教育、养老、医疗、失业风险,从而严重拖累了居民现期消费能力。同时,户籍制度、人口结构变动、中国居民重储蓄轻消费的传统消费观念也影响居民消费倾向。从而消费倾向偏低,储蓄倾向偏高,使得消费需求不足。3.为什么经济学家将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答:(1)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2)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是指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是一致的失业率水平。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是由自然失业率假设决定的。自然失业率假设源自于自然率假设,自然率假设最初用来说明产出的长期增长趋势。产出在长期中表现出稳定的增长率,这个增长率被称为自然率,它决定于技术革新、劳动供给的增长、投资率和制度安排等实际因素,与总需求无关。短期内,由于经济人预期价格的误差,总需求的变化能够影响产出,使之偏离自然率水平。长期内,经济人对通货膨胀有正确的预期,劳动市场又回到长期就业水平,产出回到自然率水平。与自然率相对应的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市场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自然率假设阐明,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3)当实际失业率低于这一失业率时,预期通货膨胀率就会加速上升,实际通货膨胀也会上升,经济就过热。自然失业率和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描述的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如果能够把实际失业率基本保持在自然失业率或者是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的水平上,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的调控目标。无论是自然失业率还是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它们都是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相对应的失业率,因此经济学家将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七、计算题(1×10分=10分)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已知货币需求,货币供给,消费函数,,投资函数,,求:1.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利率和投资;2.若增加60,求新的均衡时国民收入,利率和投资;3.若增加10,是否存在挤出效应?挤出是多少?解:1.由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可得:化简可得曲线方程为:。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则有:,可得曲线方程为:。联立曲线和曲线方程可得:,。从而投资为:。2.若增加60,则新的曲线方程为:,联立曲线方程,可得:,。此时投资为。3.若增加10,则此时由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可得:化简得新的曲线方程为:,联立曲线,可得:均衡利率为,均衡收入。此时投资为:。故存在挤出效应,挤出为:。八、论述题(1×20分=20分)结合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为什么“一些国家如此富裕,而一些国家如此贫穷”?怎样解释中国的增长奇迹?答:(1)国家间贫富差距的原因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一般不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其中生产要素由土地、劳动和资本存量组成。由于各国经济增长因素不同,从而一些国家富裕,一些国家贫穷。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的差异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其基本公式为:其中,为人均资本,为人均产量,为储蓄率,为人口增长率,为折旧率。上述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减去项。项可以这样来理解:劳动力的增长率为,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这一用途的储蓄为。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总计为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人均储蓄超过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的上升,即,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表明:若其他条件相同,储蓄率或投资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富裕,在这些国家中,劳动力人均资本量较高,因此人均产量也较高。相反,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贫穷。在这些国家,面对人口增长,为保持资本—劳动比率不变,需要把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这种资本广化的要求使得资本深化变得更为困难,从而使得人均资本量减少。②技术进步率的差异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产出是资本和有效劳动的一次齐次函数。令,表示有效劳动平均的产量;,表示有效劳动平均的资本。则生产函数可写成:对公式两边取自然对数,然后对时间求导,可得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其中,为技术进步的增长率,假定是外生给定的。引入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分析图如图1-5所示。图1-5 引入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从图1-5中可以看到,就稳态分析而言,引入技术进步并没有使稳态分析的结论产生大的变动。表1-1说明了考虑到技术进步情况下,新古典增长模型在稳态时,四个重要变量的增长率。表1-1 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稳态增长率由表1-1可知,技术进步会引起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一旦经济处于稳定状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比率。因此,在长期,一国技术进步率的差异决定了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率,也决定了一国贫富程度。(2)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解释中国之所以出现经济长期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高储蓄率和引进外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大力引进外资,增加资本存量,同时高储蓄高投资,使得稳态水平提高。②土地制度改革,造就大量的“人口红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使大量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住解放出来,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③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中国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使得经济快速增长。④制度因素。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改革,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的制度红利,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制度支撑。下载地址:
发表评论 已经有0条评论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22:04:40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22:02:45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08:10:32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08:08:58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08:08:49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1:01:19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1:01:15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1:00:55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1:00:53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1:00:10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1:00:08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9:52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9:48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9:41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9:07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8:49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8:46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8:33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8:27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8:26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8:16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8:15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8:09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7:58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7:55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7:53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7:51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7:49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0:57:48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法自拔西方经济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