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百花丛宋素云怀孕景德镇陶瓷多少钱

您是不是在找:
买家还在看:
当前位置:
关注行业资讯
景德镇陶瓷艺术酒瓶1斤装 中国红牡丹球瓶一斤装酒罐 存白酒药
detail3e达人选购¥35.00¥3800.00¥3860.00¥¥13.50
detail3e周边优质供应商山东省德州市广东省深圳市贵州省遵义市贵州省遵义市
加工定制:
同参数产品
同参数产品
包装层次:
同参数产品
包装型式:
同参数产品
同参数产品
慧聪网厂家高新区素云瓷轩为您提供景德镇陶瓷艺术酒瓶1斤装 中国红牡丹球瓶一斤装酒罐 存白酒药的详细产品价格、产品图片等产品介绍信息,您可以直接联系厂家获取景德镇陶瓷艺术酒瓶1斤装 中国红牡丹球瓶一斤装酒罐 存白酒药的具体资料,联系时请说明是在慧聪网看到的。
detail3e相关商品推荐¥35.00¥3800.00¥3860.00¥¥13.50面议¥5198.00¥25.00热门商品推荐 ¥35.00 ¥3800.00 ¥3860.00 ¥ ¥13.50 面议 ¥5198.00 ¥25.00
detail3e店内热门商品¥100.00¥50.00¥105.00¥35.00
detail3e其他包装材料相关资源其他包装材料热门产品搜索其他包装材料相关热门专题更多&热门商机最新商机
提示:您在慧聪网上采购商品属于商业贸易行为。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卖家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卖家负责,请意识到互联网交易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推荐使用,保障您的交易安全!
所在地:江西省&&
联系人:付小龙 & 先生
136 ******
请供应商联系我
手机号不能为空
姓名不能为空
请供应商联系我
您对该公司的咨询信息已成功提交请注意接听供应商电话。
detail3e关于白酒
detail3e同类其他品牌
detail3e您是不是在找
您采购的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您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手机号码
*采购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采购数量/单位:
请输入采购数量
请选择单位
*采购截止日期: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input id="valid_Code1" maxlength="6" placeholder="请输入验证码" name="VALIDCODE" class="codeInput" onkeyup="this.value=this.value.replace(/\D/g,'')" onkeypress="if(event.keyCode
57) event.returnValue =" type="text">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发送成功!
慧聪已收到您的需求,我们会尽快通知卖家联系您,同时会派出采购专员1对1为您提供服务,请您耐心等待!
136 ******
联系人:付小龙&销售部 销售经理
公司名称:高新区素云瓷轩
备注:点击关注按钮后才可自动收到卖家电话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按字母分类 :瓷器鼻祖的日志
瓷器陶人款大全
热1已有 3140 次阅读&
宋代景德镇窑陶人款&宋代景德镇窑瓷器上的陶人款,主要见于青白瓷盒上。景德镇有很多私家制作青白瓷盒的作坊,从国内外已发现的实物资料看,这时出产的青白瓷盒,有很大一部分在外底印有作坊主的标记,其格式为阳文直书“某家合子记”,“盒”均写作“合”。已发现的有许、段、蔡、吴、汪、蓝、朱、徐、程、张、余、陈、潘等13家。这种瓷盒在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均有发现,仅朝鲜就出土6种,共70余件。其性质与宋代磁州窑瓷枕所署“张家造”、“赵家造”等款识相似,都是商品竞争的反映。此外,长沙宋墓中出土一件盒子,底印“段家子大”款,有人认为这属于段家大房的作坊。其他器物上的陶人款,见有景德镇湖田窑出土的影青注壶,壶把上戳印“李十哥口小四玄壶”,出土的制瓷工具上刻有“吴六郎政和七年二月初五日吴惠成”。出土的瓷泥照,有的刻划“郑家泥”,有的刻划“丘小六泥”,说明宋代景德镇已有专门从事瓷胎原料加工的作坊与工场。&宋代德化窑陶人款&宋代德化窑陶人款主要见于瓷盒上,但与景德镇青白瓷盒上的陶人款相比,数量少得多。见有带反书印文的“颐草堂先生雕造功夫”款的瓷盒。早年流散到新西兰的一件宋代瓷盒,上面印有“后山颐草堂英雕造功夫”款。两件盒子不仅造型特征相同,而且款字中的“雕”字,都是刻制印模时漏掉后又补刻在下方的,说明它们是同一个时期,在同一作坊,使用相同的印模印制的。“功夫”又作“工夫”、“公夫”,是宋代手工业中的习惯用语。在宋代文物中,带“功夫”字样的款铭还见于石砚、铜版和铜镜等。再如浙江江山窑出土的青白瓷印纹方瓶,瓶底阳文反书戳印“周家公夫”四字;武义县出土的一件印纹盒子,底部亦戳印“练八郎公夫”五字。另外,德化碗坪仑窑出土的粉盒,盒底和盒盖凸印“林立”姓名款,出土的碗、碟等器的内壁有用毛笔手笔的“林”、“张 ”等姓氏和姓名款。&宋代其他窑陶人款宋代耀州窑及受其影响而生产青釉刻、印花装饰瓷器的河南临汝、宜阳、新安、内乡等窑,多在器内模印阳文、阴文或刻划姓氏,这些姓氏可能是作坊主或陶工的记号,也可能是订烧者的标记。如耀州窑的“赵家”、“王”等;临汝窑的“童”、“吴”、“段”、“赵”等;宜阳窑的“吴”、“和”、“吉”、“思”、“刘” 等;新安窑的“吴”、“杨”、“惠”、“张”、“同”等;内乡窑的“田”等。另外,鹤壁窑发现书写、摸印的姓氏铭文有:赵、杨、张、刘、李、宋、褚、柳、林、金、苏、崔、郭、马、孔、何、赵一盘等。扒村窑发现书写的姓氏铭文有:张、秦、花、纪等,广西藤县中和窑瓷器及匣钵上刻划或模印的姓氏和姓名款有:刘五盘子、梁四个、梁四、莫三郎、林、程、李、谢、黎、刘、梁、朱、伍、任、马、周、莫一 、莫十、莫一立、陈三、文三、林四、刘四、李伍、李六、李九、欧二、欧小二、区二、龙二、龙六、程八、黎司、小二、小三、小六、小七、二金、而知、李公造、李小一等。广西永福窑遗址出土的宋代花腔腰鼓,鼓内书写蒋四、蒋小八等工匠名,出土的青釉炉残器,腹刻“蒋子弟供口舍”等款,福建建窑黑釉盏的外底有阴刻“张一”名款的。江西赣州七里镇窑发现的姓氏、姓名款有:赵小二、陈立、崔十四、张、刘十、吴口、李、好七、封立、木、肖、王、王口口、小田、赵口口、洪立、洪四、本、小本、重、刘立、崔、白又口等。l980年2月广东南雄苍石发现的宋代陶坛盖上刻有“绍圣四年十六日钟博士谨记”。1976年浙江武义岩坞墓出土的宋筒形陶器腹壁刻有“九政自造火口元丰六年八月十九日元”。
辽、金、元代陶人款&辽、金、元时期陶瓷器上的陶人款与宋代相比,数量有所减少。赤峰缸瓦窑辽代茶叶末釉鸡腿瓶,肩上刻划汉人姓氏孙、徐等,属于工匠姓氏抑或物主姓氏,尚不得而知。]987年北京密云出土的辽绿釉净瓶腹部釉下刻一“杜”字。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金代瓷器中,有一件磁州窑系& &白地黑花罐,罐腹墨书“佛光普渡大安二年张泰造”,“张泰”无疑是工匠名。上海博物馆收藏一金代瓷枕,枕外底墨书“大定二年六月六日口家造”,惜工匠姓氏不清。山东淄川坡地元代窑址中发现的金、元窑具上,刻有“刘三公瓦底”、“于三“、“叶子成”等人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元磁州窑白地赭彩花卉纹罐,肩部以釉下赭彩环书“至正拾壹年七月 九日小河东陈家亲造”。元磁州窑系白地黑花枕外底有戳印“张家造”、“古相张家造”款的。元龙泉窑青瓷器上的陶人款有“张”、“高”、“仲夫”、“项正”、“项宅正窑”等。韩国新安沉船打捞出的元龙泉窑莲瓣纹罐,底边有墨书“元字柒拾叁号匠”。元吉州窑瓷枕上有于外底戳印“元祖郭家大枕”款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的钧窑双耳兽足炉上,有阴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铭文,当为元代中期至大二年所制。另见有山西三彩龙莲纹香炉上署以“至大元年汾阳琉璃寺诏任塘城造”。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两件青白瓷碗,碗底有一墨书八思巴文“ ”字,译成汉字是“张”或“章”,这无疑是物主的姓。&明代陶人款&主要见于景德镇瓷器上。如天顺时有:天顺七年大同马氏。正德时有:何玉清造。嘉靖时有:陈文显造、陈守贵造、陈守钊造、程 自造、邓奎自造、程氏自造、程景自造、吴文自造、唐比自造、刘信嘉靖年制、嘉靖年西谷制等。万历时有:沈氏、仙关吴震、青华仙子吴震、程玉梓造、荆桂、少溪、紫芝主人监制等。天启时有:天启年米石隐制、天启三年唐氏制、仁波佳制、王远选造、少溪置用等。崇祯时有:王远监造。这些陶人款多写楷书于器物外底。明代龙泉窑瓷器上的陶人款多模印而成,见有:顾氏、石林、三槐、李氏、清河制造、张明工夫等。顾氏是正统时名匠顾化成。明代广东石湾窑陶器上的人名款,出现于明代晚期,均为印章式款,见有:陈粤彩、杨升、可松等;明代德化窑瓷器上的工匠名款,多为篆字印章款,见于塑像上的有:何朝宗、何朝宗印、张寿山、陈伟之印、林学宗印、林朝等。皆印于塑像背部,印章式样有葫芦形和方形两种,其中以署“何朝宗“或“何朝宗印”者最为著名。另外,在明代德化窑炉、盘、杯等器物上发现的陶人款有:林氏子信、子信、冶仙、 之、文荣、文荣雅制、明师等。&清代陶人款&多见于景德镇瓷器上,从顺治至宣统,几乎历朝均有,以乾隆时最为多见。顺治时有:许世文元制。康熙时有:春育主人珍藏、吴仲兴晓山主人、商山仿古、善山仿古、峰霞山人、渭水渔翁、中山人、程子受、东海鼎臣、雪庵、卉庵、璞庵、西园等。雍正时有:江鸣皋造、耀华藏器、瑞锡琼制、瑞锡琼瑛、公输监制、歧博古制、玉清雅制、雍正甲寅沈阳唐英敬制普陀山圆通殿。乾隆时有:昊十九制、壶隐老人、壶隐道人、泉制、瑶华道人、唐英、唐英敬制、唐英俊公氏、唐英隽公、俊公、沈阳唐英、沈阳后学蜗寄唐英敬录、沈阳唐英敬制、钦命榷陶使者沈阳唐英敬制、蜗寄唐英制、榷陶使者唐英制、督陶使沈阳唐英题、蜗寄居士清赏、蜗寄居士古柏堂,蜗寄题、沐斋居士制、陶成居士制古泉堂、陶成居士陶成堂印、陶成堂制、陶成堂印、陶铸、陶榷、乾隆甲辰俊公赠品、陶人、榷陶呈星使、蜗寄老人、唐英之印、隽公、乙因雅制、翟宝珍、玉峰、石林、陶珍、韩睦宗等。嘉庆时有:完颜氏、俊公自制、福海珍藏、佩珂制等。道光时有:解竹主人制造、正斋主人、熊氏壁臣仿古、查小山制、赵之谦、学山小筑、养园仿古、沈恰如制、健庵雅制、福英供奉佛天、珠峰、祝岭雅藏、乐敬宇置、琴南手制、醴渠自制、醴泉自制、道光年冯氏制、仙源陈国治作道光 四年、道光丁丑秋九月善宝属陈国治作、王炳荣、李裕元、马衡和等。同治时有:王炳荣、李裕成等。光绪时有:澹园居士、素云道人、燕赵悲歌之士孔子后四十一癸卯制、湘源郑氏子孙宝用、乐道堂主人制、熊氏壁臣仿古。清代景德镇瓷器上陶人款多落于器外底,也有个别落于器口边、腹壁、圈足内壁。清代德化窑瓷塑上的陶人款有:何朝春、许云麟、许裕源制、博及渔人、许云麟制等。多为篆字印章款,印章式样行葫芦形和方形两种,款字既有阳文,又有阴文。另见有“珍和金记”长条形竖行楷书款。清代德化窑盖罐和瓶上有“顺和苏记”阴文刻款。清代石湾窑陶器在康熙年间有:两来正记、文如壁等;乾隆前后有:源益店、大昌、宝玉、如璋、来禽;道光前后又有:黄炳、霍来、冯铁来、瑞号等。&明、清紫砂陶人款&明、清时宜兴紫砂壶上多署工匠姓名款。文献记载的明代制壶名家有供春、时朋、董翰、赵良、元畅、时大彬、李仲芳、徐士衡、蒋伯 、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陈用卿、东仲美、沈君用、惠孟臣等,其中以时大彬最为著名,但这些名家的真品,今天已很难见到。且由于后人滥仿,即使偶见署名款的作品,也常使人真假难辨。时大彬的作品是最突出的例子。幸而6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明代晚期墓葬中出土了几件署时大彬款的紫砂器,为鉴定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标准器。1984年江苏无锡县甘露乡崇祯二年(1629年)墓出土一件三足圆壶,壶把下方的腹面上阴刻横排楷书“大彬”二字;1986年底,四川绵阳明代晚期墓出土一件紫砂圆壶,壶腹上阴刻“大彬仿古”四字款;1987年,福建漳浦万历四十年〔1612年〕墓出土一件鼎足盖圆壶,外底阴刻“时大彬制”四字款;1987年,陕西延安柳林乡崇祯十二年(1639年)墓出土一件紫砂提梁壶,腹部阴刻“大彬”二字。以上紫砂壶上的刻款,均为楷书体,字体端庄,规整洒脱,下刀时重,起笔方面锐,笔划之间干净利索,毫不脱泥带水。清代紫砂壶名家迭出,成就可观的艺人有陈鸣远、邵玉亭、王南林、殷尚、陈荫干、邵旭茂、杨季初、陈县生、畅彭年、虔荣、邵大亨、瞿子冶、邵友兰、黄玉麟等。这些名家多有落款的作品传世,其中以陈鸣远、陈曼生的作品最为著名。清代紫砂器上出现印款,以上名人作品上的姓名款,或刻、或印、字体或行、或楷、或篆,均极规整。如所见传世陈鸣远南瓜式壶,腹部刻有“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诗句,句后刻“鸣远”,均为行书字体,其下又有“陈鸣远”方形印章。传世陈曼生匏瓜壶,腹部刻“饮之吉匏瓜无匹”句,句后刻“曼生铭”,均为行书字体。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陈曼生覆斗式紫砂壶,壶体一面刻“其气清华七碗之后能浚紫霞”句,句后刻“曼生”二字,字均为楷书体。再如邵友兰在其所制砂壶上的落款,有椭圆式带边纹的“阳羡邵友兰制”,或带边方章“友兰秘制”、楷书小印“友兰”等。陈荫千制竹节式紫砂提梁壶,在外底印有“陈荫干制”方形篆书章款。&民国陶人款&年民国时的陶人款主要见于景德镇瓷器上,较著名的有“郭世五”、“&&斋主人”、“陶务监督郭葆昌制”等,皆为方章红彩篆书或揩书款。郭葆昌,字世五,号“ 斋”,人称郭五爷,河北定兴县人,曾在北京西安门德聚成古玩铺任职,是景德镇御窑厂历史上最后一任督陶官。
刚表态过的朋友 ()列表网公众号列表活动随时有扫我活动不错过
下次自动登录(公共场合慎用)
使用合作网站账号登录:
收藏成功!
您可在个人中心,查看
类&&&&别:
面议&&每件
商家地址:
江西景德镇市昌江区新都民营陶瓷园116-
查看联系方式
查看联系方式
联系我时说明在列表网看到,说不定有意外惊喜哟!
微信扫一扫,快速拨打电话
温馨提醒:小物件少数量发快递,小物件多数量发物流,大物件一律发物流,不发快递!产品产地:江西景德镇产品名称:景德镇陶瓷酒坛子 50斤装瓷器酒罐酒缸酿酒具 高档手绘收藏酒瓶产品规格:高CM,肚径CM,底直径CM,口内径CM。产品包装:坛子一个(含盖),纸箱加木架包装。 本坛子采用的是高白泥手工拉坯加上手绘图案经1380度高温烧制而成了的。高白泥的坛子比普通泥的坛子要白很多,黑点针眼情况极少。手工拉坯的坛子比灌浆工艺的坛子要厚重稳定,放在地上不易侧倒,烧制出来的坛子不容易出现变形等情况。手绘的坛子会给坛子提升一定的升值空间,喜欢的亲们可以买下收藏哦!~
产品价格不包过运费,不含配件,不开发票。需要开具发票的请另加钱。 0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列表网栏目上看到的,谢谢!
小贴士:高档手绘孔雀瓷器酒坛子 景德镇50斤装陶瓷酒罐酒缸酒具 批发定做信息由列表网网友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列表网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列表网免责条款。
请在查看您收到的留言
手机号码:
获取确认码
已发送(120)
所在城市:
留言内容:
快捷留言:
想了解一下详情,请尽快联系我。
我对您的商品感兴趣,请尽快和我联系。
高档手绘孔雀瓷器酒坛子 景德镇50斤装陶瓷酒罐酒缸酒具 批发定做 相关广告
金牌会员推荐
&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一、纪年款
  (一)宋代纪年款
  1、宋“景德年制”款
  按照文献记载,景德镇窑以皇帝年号命名官窑纪年款,始自宋真宗景德年间。但以“景德年制”为款识的景德镇宋官窑实物,至今未能发现。
  2,宋“至道元年”款
  “至道元年”(995)款为宋定窑器署款,而且刻饰在瓷器外壁上,具有题铭记事性质。
  3、宋“明道元年”款
  “明道元年”(1032)款为宋代虎纹瓷画的署款。由于受绘画载体材质理化性质的影响,宋代纸绢画遗存甚微,因而此器显得十分珍贵。
  (二)元代纪年款
  1、“至正十一年”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磁州窑菊纹罐上的“至正十一年(1351)七月二十九门河东陈家翔造”款铭,为元磁州窑民窑器款。
  2、“至正年制”款
  近年,黑龙江省扶余县古代墓葬出土的釉上彩缠枝番莲纹碗碗底“至正年制”款为明代嘉靖??万历间的仿款。
  (三)明洪武款
  明洪武年间,皇廷御器,按照需要临时下达国内几个重要产瓷区烧造。如果需用量大,则调工匠赴京(今南京)置窑烧制。对此,明万历版《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作了具
  体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
  九十年代,南京明故宫故址出土了洪武官窑残器。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洪武”纪年款的官窑器。
  (四)明永乐款
  1、永乐官窑款
  永乐初年,明代皇廷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烧造的御器,书写“永乐年制”四字款识。
  永乐官窑款,大多为篆体。或用青料书写,或在胎骨上刻饰,再用透明釉罩盖。
  (1)青花书写篆体“永乐年制”官窑款
  笔道浑厚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折角处为圆角,结构严谨整饰,气象雄浑豁达.款外围双圆圈,或围图案,或围花纹(例如鸳鸯、狮子滚绣球、团花)。
  (2)刻或印篆体“永乐年制”官窑暗款
  篆体“永乐年制”暗款,刻或印饰在器内底心或内壁,字体风格与青花书写篆体款相近,款识外围单,有的单圈外 围花饰几何纹。
  (3)楷体永乐四字官窑款
  明景德镇御器厂故址出土的永乐釉里红残器口沿,用釉里红书横式“永乐元年”或“永乐四年”。
2、历代寄托永乐款后世仿款,笔道生硬折角。
  (1)明万历寄托永乐款
  半行书半篆书,朴质稚拙,有的仿款“年”字犹似“季”字,款铭外围一圈练条般的装饰带,款字大多安置在器内底。
  (2)明天启??崇祯寄托款
  字体犹如万历寄托款,款铭外围的装饰带,或由延绵的涡纹组成,或由双排练条般的花式构成,装饰带比万历寄托款的装饰带更为宽阔。
  (3)清康熙寄托款
  康熙寄托款的字体,具有明万历??天启的遗风,但比万历?天启时流畅自然,款铭外不加圈栏,也无花饰。
  (五)明宣德款
  1、官窑楷书款
  宣德官窑款,好似出自一人之手,清秀端庄,浑厚遒劲。“德”字沿袭汉碑中的古体,字的右半边“心”上没有一横,而成“德”字。而且双人旁的两撇,斜度较大。字体风格深受明初书法家沈度的影响。
  宣德官窑款,以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为常见,其次为青花“宣德年制”楷书款。
  2、官窑篆书款
  篆书款极为少见,但景德镇明代御器厂故址出土了两件双圈篆书“宣德年制”四字青花款残器。
  4),款识料色浓淡不匀,刚朴肃穆,富有永乐官窑四字篆体款的遗韵。
  3、官窑款的色相
  宣德宫窑器载款的器底釉面,白中闪青,晶莹滋润,并有橘皮纹。
  宣德官窑款,一般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或在进口料中适当掺入一些国产青料写就。呈色多为浓重的纯蓝,深邃处有铁的结晶斑,但款铭色泽浓淡不一,并同覆盖款铭的透明白釉紧密结合,使得笔划的四周,好像蒙上了一层白雾。用八倍以上的放大镜在强光下审视,款色多雾暗而下沉,器身和口内、足内釉薄处,闪
  有明显的牙黄色;浓釉处微闪淡青色。
  4、宣德官窑款的布局
  宣德款,落款位置变化多,或底足,或器内心,或口沿,或肩部,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宣德款识遍器身”。
  (1)宣德官窑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
  多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双圈是用毛笔借助旋转陶车在圈足上写就,显得工整规矩,但圈线的色料浓淡不一,圈线的粗细也不一致。如果落款位置在器壁上,则多采用单行横排,外面不加圈栏。
  (2)宣德官窑楷书“宣德年制”款
  有的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有的单行横排,无圈栏。
  5、历代仿宣德款
  自明嘉靖至民国,历代都有仿宣德款的窑器,但仿款的字体风格与宣德款,特别是宣德官窑款有明显的差异,笔法走势不是过硬,就是太软,或者过于工整,或者草率行事。仿款色泽,涣散、浅淡又浮于上面。
  (1)明嘉靖仿宣德官窑款
  嘉靖仿宣德官窑款为楷书,敦重而缺乏宣德官窑款那种刚劲浑厚的神韵。“年”字写法又与宣德款截然不同,而与“正德”款中的“年”字相近。有的学者把它视为“正德”仿宣德款的作品,但从仿款的呈色上分析,青中泛灰蓝,属嘉靖时回青与石子青混合使用的色相。另外,载负款字的器底釉面,白中略泛灰黄,釉
  薄而平滑,无橘皮纹,也富于嘉靖器物的特征,加之瓷画的构图、色相无不闪烁嘉靖瓷器的风采。
  (2)明万历仿宣德款
  万历仿宣德款识的器件较多,仿款一般为楷书,但属信手写来,与宣德本款相去甚远。
  (3)清康熙仿宣德款
  多为楷书,字体结构有的富有宣德款的遗韵,但款字书写偏瘦。有的康熙仿款,“德”字与宣德款迥异,其右半边“心”上有一横。有的康熙仿款,采用行书而与宣德款迥然有别。
  (4)清雍正仿宣德款
  楷书,多采用竖排三行构图方式,有的径直写“大明宣德”,规矩有余,活泼不足;敦重有余,浑厚不足。
  (5)清乾隆仿宣德款
  格调不一,有的过于浑厚而显得臃肿,有的单薄,缺少阳刚之气,与宣德官窑款相去甚远。
  (六)明天顺款
  英国戴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收藏的“卵白釉印花凤纹盘”的盘心间印饰的“天顺年造”款,乃属目前所知的天顺朝惟一带纪年款瓷。对于它的年代,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它是元代“天顺”
  年(1328年)枢密院在景德镇御土窑定烧的器物。因为此盘壁的印花凤纹间,印有“枢府”二字;第二种意见则认为它是明代天顺年间(年)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官窑器。其理由:&#9312;元代创烧的卵白釉瓷,一直延烧到明代天顺年间;&#9313;其型制和底足与元瓷不合,而与明瓷接近;&#9314;款识的布局与排列也不具备元瓷特征。由于笔者未看到实物,对于他们的是与非,无法下结论。只好向读者客观介绍这两种观点。
  (七)明成化款
  1、官窑款
  (1)字体特征
  明成化官窑款,犹如出自一人之手。用笔自然,肉中有骨,柔中见刚,既挺拔瘦劲,又笔道圆润。
  孙瀛洲先生在谈到成化官窑款识的字体结构时说得好:“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七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窄千年应悟,成字一点头肩腰”。孙先生说的第一句是指“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不高。
  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笔,撇直而生硬。第三句是指“化”字的单人旁和“七”旁上端相平,或
  接近相平。第四句是指“制”字的下部“衣”的第二笔一横,很少越过右方的立刀以外。
  第五句是指“明”字右边的“月”,上窄下宽,“年”字呈肥胖状。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的与头平,有的与肩平,有的在腰际。
  (2)色相特征
  成化官窑款,大多采用青料书写,少数以色釉拔白的技法来表现(见图典第17页)。青花书体款字的青色,沉淀浓淡不一,青料四周好像浮雾欲盖,在强光下,用放大镜审视,款字上隐现一层云雾和如珠的气泡。
  (3)布局
  成化官窑款常以竖排双行形式来构图,一般安置在器底,外围双方框或双圆圈。围饰的方框用手工画成,线条规整度欠精密,并遗有因运笔轻重不匀而留下的浓淡不一的色料痕。围饰的圆圈,由于在陶车上操作,较为规整,但也往往遗有
  色料浓淡的烙痕。明成化官窑款,也有少数横排一行或单排作半环形排列,
  安置于器物外壁口沿处。
  2、民窑款
  成化民窑款,一般分为“大明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造”两种署款方式。民窑款识多为楷书,但与官窑字体有别。其中“化”字书写较别致:字的左边单人旁中的一撇长而刚劲,撇下的一竖较短;右边的“七”旁,笔划转折有力而呈锋刃状。
  3、历代仿成化款
  成化官窑器,胎骨细润晶莹,造型玲珑秀奇,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画面淡雅幽婉。早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成化窑器就身价显赫。对此,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野获编》有所记载:“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历代仿成化款的窑器很多。
  (1)明嘉靖仿成化款
  半楷书半行书的字体,其中“成”和“化”,颇得成化款的遗韵,但“年”字书写独特,中间一横特别长,与嘉靖某些本款较为接近。仿款外围双圆圈或不加圈栏。
  (2)明万历?崇祯仿成化款
  万历?崇祯仿成化款,书写草率,“成”字中的一点,大多点在腰际,少数点在肩上。
  仿款的写法也多,有的写成“大明成化年制”;
有的写成“大明成化年造”;有的写成“成化年制”;有的写成“成化年造”。“年”字中间,往往写成三横。
  (3)清康熙?乾隆仿成化款
  清代仿款,多为楷书,规矩端方,缺乏成化官窑款那种柔中见刚的神韵。
  (八)明弘治纪年款
  1,官窑款
  弘治官窑款多为楷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篆书官窑款。
  (1)楷书官窑款字特征
  弘治官窑楷书款,字体工整灵秀,笔划纤细柔和,一改成化瘦硬劲挺之风采。从款字的结构来看,大”字的横划较短,结体瘦长,
  “弘”字左边的“弓”大,右边的“厶”小;“治”字的水傍三点,绝大多数低于“台”傍。“台”傍的“口”部底下?
横常突出,形如“口”。“制”字下面的“衣”部的横划
  常常超过上面的“制”部。
  (2)官窑篆书款的字体特征
  弘治官窑篆书款,存世已不多见。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地绿彩高足杯上的篆书“弘治年制”官窑款来看其字体,特别是“年”、“制”二字,有永乐、宣德官窑篆体款的遗风,显得浑厚雄健、挺拔秀美。
  (3)官窑款识布局
  从存世的弘治官窑器来看,其款识绝大多数为“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双圈款,款字书写比宣德、成化官窑款要小,但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较大,因而整个款识所占器底的面积要比宣德、成化官窑款大。
  款识外面双圈的笔线比成化款细微工整,接笔痕也不像宣德、成化官窑款那样粗犷泼辣。
  2、民窑款
  弘治民窑纪年款,有“大明弘治年制”和“弘治年造”两类。字体稚拙,“年”字多作“ ”与“ ”,与官窑款相去甚远。
  (九)明正德纪年款
  1、官窑款
  明正德官窑款,以楷书“正德年制”四字和“大明正德年制”六字为主,其中又四字款为多。
  (1)款字特征
  正德官窑六字款的“大”字,
  ?横笔划稍短,开脚均匀。“明”字的“日”旁和“月”旁不齐头,“日”比“月”稍微低些。“正”字上面的横划较短,底横最长,而且上中下三横都平整。“德”字同宣德官窑一样,“心”上缺少一划成“德”字。
  “年”有两种写法,一为“ ”,一为“ ”。
  (2)布局
  正德官窑款,以四字或六字楷书款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有的用青料书写,有的用红彩描成,有的用刻款来表现。
  正德官窑款大多安置在器底,其字体比弘治款略大,布局也比弘治官窑款更为疏朗宽松;其款识所占的底足面积比弘治款还要大些。
安置在底足上的“大明正德年制”
  六字官窑款的排列有两种方式:一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一为双行竖排,外围双方框。民窑款也为双行竖排,一般外围双圈。
  四字官窑款,款识大多安排于底足,少数横排一行布列于器口外或内沿下,或直排一行于器壁,个别作半环形安排于圈足内口沿下。
  横列于器口沿下的官窑款,则以横列一行,外围双方框的形式展现。
  安置于底足的六字官窑款,字体较大,布局疏朗开阔,外围双圈或双方框。不少双圈六字官窑款,开阔到近足墙下。
  (3)款字色泽
  正德官窑青花书写款,色泽分深浅两种。浅淡者色呈灰暗,与青花器纹饰的色调一致。正德官窑红彩款,深者黑红,浅者艳丽。
  2、民窑款
  正德民窑纪年款,有三种表现方式:一为“正德年制”四字款,外围双圈; 一为“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
外无圈栏;一为“正德年造”四字款,外无圈栏。
  (十) 明嘉靖款
  1、官窑款
  (1)字体特征
  明嘉靖官窑款,多为楷书,未见篆书。运笔遒劲,笔粗色浓,结体健美,刚柔相济,苍劲中飘秀逸。
  从款字结构来看,
  “大”字通常开脚较宽,一撇一捺均顿笔明显。“明”字的“月”旁一撇,弯曲明显。“嘉”字中部的“吉”字,下面的“口”部较为宽扁。“靖”字左边的“立”旁位置较高,常与右边“青”旁的上半部看齐。
  由于嘉靖皇帝掌国长达45年之久,明代后期,景德镇御器厂掌写款识的陶艺家另换他人,尽管其署款沿用前辈字
  体,但字体风格毕竟有所变化,例如“靖”字左边的“立”下 移,“嘉”字中间一横加长。
  (2)布局
  嘉靖官窑款大多以“大明嘉靖年造”六字款为常见,很难见到四字官窑款。款识大多安排于底足,少数横排一行,布列于器口外或内的沿下,或直排一行于器壁,个别作半环形安排于圈足内口沿下。
  安置于底足的六字官窑款,字体较大,布局疏朗开阔,外围双圈或双方框。不少双圈六字官窑款,开阔到近足墙下。
  2、民窑款
  嘉靖民窑款,虽为楷书,但与官窑款的字体有别,笔力欠苍劲。嘉靖民窑,除了“大明嘉靖年制”外,还有“大明嘉靖年造”,但不见“嘉靖年制”四字款。嘉靖民窑款中的“年”
  字往往写成“ ”或 “ ”或“ ”。
  3、清康熙仿嘉靖款
  康熙早年,一度禁止民窑在瓷器上署本朝年号,不少窑产权且寄托前朝款识。他们的仿款,不去临摹原款,而是按照书写者自己的功力信手写来,圆润有余,刚气不足,因而与嘉靖官窑原款相差甚远。
  (十一)明隆庆款
  1、官窑款
  (1)署款方式发生变化
  明隆庆在历史上只存在六年,景德镇御器厂的制瓷工艺与艺术风格,相去嘉靖朝无几,但署款方式却发生重大变化。
  嘉靖官窑款,绝大部分都是“大明嘉靖年制”,而“造”字款(即“大明嘉靖年造”)仅见几例。
隆庆官窑款,则一律改署“造”字款,即“大明隆庆年造”。
  (2)字体特征
  隆庆官窑款字,笔划挺拔劲利,顿挫有力。款字中的“隆”字,书写独特,其右旁下部,有下述三种变化:“正”(隆),或“ ”( ),或“
  (3)布局
  多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或双方框,也偶尔可见一行竖排。围饰款识的双圈或双方框,往往线条粗细不一,转折也不太规整。
  2、民窑款
  隆庆民窑款有“大明隆庆年造”、“大明隆庆年制”和“隆庆年造”三种署款方式。
  民窑六字款,无论是“大明隆庆年制”还是“大明隆庆年造”,均无圈栏。民窑“隆庆年造”四字款,一般外围单圈或单方框。
  隆庆民窑字体自成一格,与隆庆官窑截然区分开来,有的“年”字成“ ”,有的则写成“ ”。
  (十二)明万历款
  1、官窑款
  (1)字体特征
  万历官窑款,端庄中寓瘦劲,但写款时往往横划轻,竖划重,显得拘谨刻板。万历官窑款中的“大”字,撇捺顿挫有力;“?”字的草写法,有“   
””和“艹”两种;“?”字上部的“林”部,有的写成“ ”,有的写成“ ”。
  (2)布局
  万历官窑款多用“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万历官窑款的布局,继承嘉靖官窑的遗风,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宽松。万历官窑款落款的位置变化较多,有的写在足边,有的写在口边,有的写在肩部,有的写在器底。
  万历官窑款布局颇具特色,有的上以覆莲映衬,下以折枝莲托护,好像一块招牌;有的则用花形来表现:正中署四字篆书“德化长春”,围以方框,框外再以钱纹形式,环以“万历年造”四字。
  (3)色泽
  万历官窑款,大多用青料书写。前期青花官窑款的色泽与隆庆相似,色调浓艳;中期除部分浓重外,大都出现浅淡或灰暗的色调。
  2、民窑款
  万历民窑有“大明万历年制”和“大明万历年造”两种,字体写法受官窑影响,大多行书带草,与官窑相去很远。
(十三)天启??崇祯纪年款
  天启?崇祯时期,处于多事之秋,政局动荡,经济萧条,因而后世很少见到署官窑款的瓷器。
  天启民窑款有二种格式,一为“天启年制”,竖排双行款;另一类为“大明天启年造”,竖排双行款。均用半行半楷的字体在器底或内底正中书写,或用双圈围饰,或用简笔花卉组成的装饰带围饰,字体风格闪烁着嘉靖、万历民窑款识的遗风。
  崇祯民窑署款多为“大明崇祯年制”,六字竖排双行,外以双圈或单圈围饰,款识字体,特别是“年”字书写,沿用明代中期的格式。
  (十四)清顺治纪年款
  据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景德镇陶录》载:“国朝建厂造陶,始于顺治十一年,奉造龙缸……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亦未成。十七年巡抚张朝磷,疏请停止”。因此,传世的顺治官窑器较为少见。
  顺治款,一般以青花钴料书写,笔势有明代遗风,字体工整,柔中见刚。其格式有两类,一为“大清顺治年”,一为“顺治年制”。前者,双行竖排,外围以双圈;后者,也为双行竖排,但无圈栏。
  (十五)清康熙纪年款
  1、官窑款…
  (1)类型
  据文献记载,康熙十九年,清廷才正式于景德镇御器厂烧造御用瓷器。康熙宫窑款,以青花钴料书写为多,其次为珐琅彩款,印款和刻款较少。青花书写款,青花呈色纯净明艳,深沉于透明釉之下,如同写于胎骨之上。
  (2)字体与布局
  康熙官窑款,楷体占95%,篆体只占5%。康熙前期,官窑楷书款,笔划粗重,苍劲挺拔,古拙浑
  厚,布局宽大;后期字体渐趋清秀。楷体“康熙御制”官窑款,多用进口珐琅彩料写就,字体遒劲敦厚,外围双方框,方框的外边线较宽。蓝色珐琅彩料款,因釉料厚,色调比雍正时深重。
  六字楷书官窑款中的“清”字,有两种写法:一为“清”,一为“ ”。“康”字下部的“水”多断开为“ ”
  或“水”。“熙”字上部多由一撇和目字状的“臣”与“已”或“巳”组合而成。 康熙篆体宫窑款,则为细硬的铁线描。
  (3)应用
  康熙珐琅彩瓷,一般书“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康熙色釉瓷、青花釉里红和彩瓷,大多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小型精致的康熙豇豆红瓷、天蓝釉瓷等宫廷文房用具,往往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2、民窑款
  康熙早期,民窑器多书本朝年号,但是款字草率,缺乏艺术性。
  3、历代仿款
  晚清和民国时期,有些作坊产品仿写康熙年号,但徒有形似,缺乏康熙真款的神韵。
  (十六)清雍正纪年款
  雍正官窑款,由专人负责书写,字体基本一致。青花楷书款与篆书款同时并用。
  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官窑款“大清雍正年制”,为早期流行的款式,字体柔弱、略草。
  雍正晚期官窑款,多为宋椠体的正宗小楷,工整秀丽。青花色调大多纯正。也有少数深浅不一的。篆书款书体变化较多,有的方正规矩,有的草率不恭,有的笔路圆润。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圆圈官窑款,主要用在青花和粉彩瓷器上。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官窑款,多用于颜色釉瓷器上。“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官窑款,多用于仿钧釉、炉均釉,
  或茶叶末釉瓷器上。“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官窑款与“雍正年制”四字楷书堆料,只用于珐琅彩瓷。雍正堆料款的蓝料色彩较康熙时为淡,字体也小。
  (十七)清乾隆纪年款
  乾隆朝历时达60年之久,烧造量又大,写款者几经易手,所以,乾隆官窑器的款式变化较多。
  从总体来看,乾隆官窑器与雍正朝一样,楷书与篆书同时并用。但是,乾隆官窑款却以篆书款为主
  乾隆官窑楷书款,有的作六字三行横排,布局与雍正官窑相同;有的作六字双行竖写,字体介于楷书与隶书之间。
  乾隆早期篆书款,多作四字两行或六字三行排列,往往围有单圈。中晚期流行的格式,大都作六字三行排列,无圈栏。
  乾隆官窑篆书款的字体,变化万千,风格柔丽而工整。乾隆官窑款的色调,以青花为主,也有抹红或珐琅料。青花料款色调深沉,蓝料款呈色则清新悦目。
  (十八)清嘉庆纪年款
  嘉庆官窑款以“大清嘉庆年制”篆书款为主,结体方正平稳,外无圈栏。楷书款较少。
  嘉庆官窑白釉器多书篆体刻款。施豆绿釉的粉彩器,常见篆体抹红款。霁蓝描金器,则书金彩款。
  嘉庆民窑,篆体与楷书款兼有,有“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也有“嘉庆年制”四字篆书款,有的带方框。
  (十九)清道光纪年款
  道光官窑款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为
  主,行笔圆润流畅。道光官窑窑变釉、茶叶末釉和炉均釉瓷,常用篆书刻款。官窑白釉器,篆书刻款与青花款兼用。个别官窑粉彩器,偶见“道光年制”四字红底描金款。
  道光民窑器,则“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与“道光年制”四字款间用,书体一般不太规整。
  (二十)清咸丰?宣统纪年款
  咸丰官窑改变了过去官窑款以六字篆书款占主导的局,而转以六字楷书“大清咸丰年制”青花款为主。少数官窑器也用六字篆书款。另外还有少量抹红款、刻款和描金款。
  同治青花与白底红彩官窑器,多用两行六字“大清同治年制”或四字“同治年制”青花楷书款。官窑粉彩器,大多为四字楷书款。茶叶末釉和窑变釉,多见刻款。光绪官窑器,往往“大清光绪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与六字青花楷书款同时并用,但楷书款见多。其字体修长,工整清秀。部分色釉瓷,特别是茶叶末釉,则用刻款。光绪民窑器,多见“光绪年制”款。
  宣统官窑器,以“大清宣统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为主,也有抹红和墨彩款。
  二、干支款
  干支为古人用以记年月日的十干与十二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也称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也称地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顺次以十干同十二支循环相配纪年,六十年重复一次,周而复始,循环使用,俗称“六十花甲子”。以干支年号,作为瓷器的底款,虽然在明弘治时就已启用,但主要流行于清代康、雍、乾三朝,其中又以康熙瓷数量为多。晚清和民国的干支款识,多用于瓷画的题跋。
  三、大明年造与大明年制款
  从笔者收藏和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的古瓷残片的胎骨、画面和底足特征来看,以“大明年造”为底款的器物,虽然早在天顺末年就已出现,但以嘉靖朝最为风行。明代前期器物的“大明年造”款识,排列较紧密而拘谨,般聚集于器底中央,外围双方框。
  嘉靖年间的“大明年造”款识,排列较松散而活泼,所占器底面积较大,多以单圈或双圈围饰。
明代“大明年制”款识出现稍晚而且数量较少。
  四、大清年制款
  据《浮梁县志》记载,康熙十六年,浮梁县知县张齐仲下令禁止景德镇各个窑场在瓷器上书写康熙纪年作为款识。由于这种历史背景,康熙年间的景德镇瓷器署款方式才会“百花齐放”,“大清年制”款即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同治、光绪年间,肃顺独揽宫廷大权时,瓷器底款也一度署“大清年制”字样。
  康熙年间的“大清年制”款,雄浑刚劲。 同治、光绪年间的“大清年制”款,则飘滑无力。
  五、堂名款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唐代以前,“堂”、“殿”通称。唐以后,专以帝王所居为殿,官府治事处所称堂。明清瓷器上的堂名款,大多为达官贵人定烧器物所用。明代堂名款瓷器稀少。清代康熙朝瓷器以堂名款为识,广为风行,表明康熙时期的士大夫阶层对瓷器艺术特别钟,一个侧面显示了时代的审美趣味。
  康熙堂名款的命名,一般有三重含义。一为道德修养,如:慎德堂、怡德堂、应德堂、心逸堂等;二为祝愿经济繁荣和官爵的永保,如:恒丰堂、兆余堂、兆裕堂、世锦堂等:三为赞颂,如:美玉堂、金玉堂、佩玉堂、碧玉堂、正玉堂、美旭堂等。
  雍正、乾隆堂名款瓷器与康熙朝相比,不仅数量大为减少,而且命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康熙朝的堂名款,闪烁一种对道德修养和事业追求的蓬勃向上的开拓性。雍正朝的堂名款,却转而为固守自律,如“淡宁堂”、“天宝堂”等。乾隆朝的堂名款,则流露出一种小心翼翼的自我保护的谨慎心态。
  在字体风格上,康熙与雍正、乾隆的堂名款,也变化鲜明。康熙朝的堂名款,书体刚劲挺拔,富于阳刚之美。雍正朝的堂名款,书写清新秀丽,具有一种柔美之态。乾隆朝的堂名款,则拘谨端方。
  六、斋名款
  斋,意指书房。以斋名作为款式的瓷器,多为文人学士定烧的器物。主要风行于明末和清代中前期。
  崇祯的斋名款有白玉斋、博古斋、雨香斋等。康熙的斋名款有集雅斋、芝兰斋、寿古斋、金兰斋等。
  明末的斋名款,一般书于器内底。康熙的斋名则置于器 物的底部。
  七、宫名款
  以皇宫名作瓷器的款式,主要见于宋瓷和清光绪窑器。“奉华”、“慈福”、“聚秀”为北宋宫殿名。“禁宛”似为“禁苑”之误。按照冯先铭先生的意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窑实物,底刻“奉华”、“慈福”、“聚秀”铭文是瓷器到宫廷后刻的,字体比较秀丽。
  4),引自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瓷器图说》,现为台北故宫的藏品。原名为“宋汝窑粉青奉华尊”,底径9.4厘米,底部款字,走刀圆润,刻痕内用料彩填饰,似出自清乾隆宫廷艺术家之手。本书收入的“储秀宫”和“体和殿”款,均出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八、府名款
  本书收入的“使司帅府公用”款“元青釉大盘”,出自南朝鲜新安海底元代沉船。此器表明,元代皇室用瓷除了选用景德镇御土窑的枢府釉瓷外,还定烧浙江龙泉青釉器。这与元代典籍的记载合拍。按照《元史》卷七十四的记载:“中统(年)以来,杂宋金祭器而用之。至治初(1321年),
  始建新器于浙江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
如果说,“使司帅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那末“内府”款,则为皇家用瓷。因为在古代,“内府”乃指皇室仓库。
  元代“内府”款和明永乐“内府”款,两者距离时间不远,款字风格比较接近。元代和清代,以府名作为款识的瓷器,较为稀少。明代府名款瓷器,有一定数量,署款、布局也富于变化,但字体大多为楷书。
  九、官字款
  越窑、耀州窑和定窑都曾烧造过官字款瓷器,其中以定窑瓷器为多。其时代有晚唐、五代和北宋。
  瓷器上的官字款,不是“官窑”的代名词,而是意指定烧单位。
  唐宋时,与“官”字有关的机构有两个,一是“太官令”;一是“甄官署”。前者专管皇帝的饮食。后者,既要负责供应宫廷用瓷,又要承担皇帝赐给大臣丧葬用的明器。
  考古资料表明,除了定窑窑址和窖藏外,唐、五代、北宋和辽的一些皇室重臣墓中,如临安晚唐钱宽墓及其妻水丘氏墓、北京辽赵德钧墓、赤峰县辽驸马卫国王墓等都出十过官字款瓷器。这类器物,乃是由“甄官署”定烧,用于皇帝赐给已故大臣的丧葬用瓷。当然“甄官署”定烧的官字款瓷器,还可作它用。
  十、吉言款
  吉言款主要流行于明代。自洪武立国,直至崇祯消亡,历时276年,吉言款瓷器一直绵延不断。
  纵观明代吉言款瓷器,以嘉靖、万历两朝的数量最巨,命名也伙。这与当时皇室提倡有关。
  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求长生不老,二十多年深居宫中,不见朝臣,炼丹求仙,终以服方士丹药而送命。
  万历皇帝迷信道教方式,与其父不同,他知道人死是不可避免,但相信死后灵魂永存,于是探纳申时行的建议,一
  心寻找归天后的乐园,大肆营造定陵,以求死后依然享受皇生活。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仅景德镇御器厂的官窑器的型和装饰,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而且广大民窑产品及其款式的命名,也闪烁着道教文化的深深印痕。
  嘉靖瓷器吉言款,大多安置于器底,多用行书写就,字体较大,外围双圈,或无圈栏,或排列成“钱纹”状。有的“?”字写成“万”,与今天的简化“万”字相同。有的“命”字,写成“
  十一、供器款
  在古代,有些佛道信徒往往在窑厂定烧供器,并请制瓷匠师在供器上书写敬献供辞,及其进献时间。烧成后,奉献给寺庙。
  我国元青花的发现,就是从对一件供器款铭瓷的研究而 揭开其面纱的。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发现了两件带有至正
  十一年铭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其中一瓶,颈部自右至左,用 青料题记5行62字:“信州路王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
  献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
  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另一个花瓶的型制、纹样和题铭,与前瓶近似,仅题铭中有一字之
  差,即前瓶的奉圣弟子为张文进,此瓶的弟子为张文身。这两件花瓶后被英国伦敦戴维德基金会收藏。美国人波普博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依据英国伦敦戴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这两件花瓶,对照伊朗阿德别尔寺和土耳其伊思坦布尔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瓷进行研究,分离出一批元代烧造的“至正型”成熟的青花瓷,并出版了两本书,从而
  激起了海内外研究元青花瓷的热潮。
  1)记录了唐英的籍贯、官阶、职务:“养心殿总监造,钦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关,兼管江西陶政、九江关税务,内务府员外郎,仍管佐领加五。沈阳唐英敬制,献东霸天仙圣母案前,永远供奉。乾隆六年春月谷旦”。这段供辞,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对研究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督陶官唐英的业绩和景德镇瓷器艺术的发展,都有重大参考价值。
  十二、公司款
  民国时期,全国各地新办瓷业公司(工场)达三十多个。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个,即醴陵“湖南瓷业公司”和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
  (一)湖南瓷业公司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熊希龄在湖南醴陵姜湾,创办“湖南瓷业学校”。在此基础上,又筹股5万银元组建“湖南瓷业公司”,由熊希龄充任经理,下设圆器厂、琢器厂、机械室、电灯室、化学室,规模较大。创釉下五彩,并于年间,先后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博览会和意大利世界博览会,获得奖章。1918年(民国七年),遭战火重创,后经艰苦重建,可惜无法恢复元气。
  (二)江西瓷业公司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西巡抚逢时向清廷上疏开办景德镇瓷业公司,建议“官方筹银10万两,余由该道自行集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奏改商办:“江西景德镇瓷器公司,原拟官商合办,至今未有切实办法。去年,李嘉道来沪集股,与上海道瑞?会商,该公司不如改归商办较有把握”。
  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农工商部对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核准立案。
  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正式成立,性质依然为官商合办。由张季直、袁秋舫和瑞君华认私股。官方由冀、鄂、皖、苏、赣五省协款。原拟集资40万银元,实际只筹集到20余万。主持公司业务的是祁门贡生康特璋。公司设本厂和分厂两处。本厂设于景德镇,沿用传统制瓷工艺。分厂设于鄱阳,进行实验改良。聘请从日本窑业学校毕业归国的张浩采用机械制瓷,试验煤窑烧炼。并在九江、上海、汉口等处设立发行所。初创阶段,窑业一度繁荣。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五省协款中断,元气大伤,鄱阳分厂中缀。残余资本集注于景德镇本厂而为局部经营。
  十三、陶艺家款 见陶艺名家
  &#9679;陶瓷款识
  纪年款
  堂名款
  吉言款
  赞颂款
  花样款
  陶人款
  &#9675;纪年款
  纪年款是在器物上用写、刻、印等不同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我国古代瓷器款式,大部分属于纪年款。
  纪年款可分为两大类:书以当时的帝王年号者称年款;用六十年周而复始的甲子表明年号者称干支款。明清两代的年款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六字款常书二行,首二字为朝代名,中二字为年号,末二字则为“年制”或“年造”二字。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
  四字款则缺朝代名,首二字即为年号。如“成化年制”、“雍正御制”等。干支前加上当时帝王年号,如“大明成化元年乙酉”款。单纯使用干支的并不多。另外,也有只书朝代,而缺年号者,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款,属于特殊现象。
  纪年款的款字,多用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款外多加边饰,常见有双圈、双线方框或单圈,个别也有无圈框或用双长方框的。无论何种形式,款字均为竖写,极少横排书写的。
  纪年款以官窑瓷器运用最多,但部分民窑尤其是景德镇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略为草率,不及官窑规整。
  &#9675;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斋名和“清赏珍玩”之类的文字烧在瓷器上,作为私家烧藏的标志,这种铭款就是堂名款,或称私家藏款、室名款、斋名款。堂名款内容包括堂名、居名、斋名、轩名、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制品之人有封建帝王、皇亲显贵、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少数良工名匠。
  堂名款在明代以前极其罕见,明代的亦多见于后期。入清以后则各朝皆有,尤以康熙、乾隆时盛行,且形式多种多样。同纪年款一样,堂名款也多见于官窑制品。
  &#9675;吉言款
  在瓷器上烧上具吉祥意义的词句或短语,以表示祝愿的款识,称作吉言款。早在三国西晋时的青瓷上,就可以见到“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等字样。宋元时期则有“金玉满堂”、“寿山福海”、“佛光普渡”、“家国永安”等吉言款。
  明代的吉言款多出现于晚期,且以民窑器上最为流行。如正德时的“天下太平”;嘉靖、万历时的“万福悠同“、“长命富贵”、“福寿康宁”、“食禄万钟”、“三元及第”等等。还有只题一、二字的,如“双利”、“吉兴”、“福”、“寿”、“万”、“贵”、“善”等。
  清代吉言款,一般沿袭明代,也常见于官窑器,如康熙六旬庆典七寸碟,四周围以淡赭饰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有的礼器,则题“喜”字款,以有署以“庆”字或以蒙古文作吉言款识的。
  吉言款款试亦多种多样。像“福”即有单、双线方框或双圈内草书“福”字的,有无圈框而用粗笔道在碗内底大书一“福”字的。“长命富贵”款写法也有两种,一是双圈内书写两行;一为钱形,四字对书于穿孔四周。“万寿无疆”、“永庆常青”款则往往采取以花捧字的形式。
  &#9675;赞颂款
  赞颂款即赞颂、欣赏瓷器的款识。虽然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就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赞颂款铭,但它的流行却是在明清两代。
  明代的瓷器上有“玉堂佳器”、“上品佳器”、“昆山美玉”、“昌江美玉”等四字款;也有“美玉”、“雅珍”等二字款;一般都在款识之外环以单圈或双圈,圆圈大小各异,个别也有无圈者。晚明赞颂款,多带“佳器”二字。清代有赞颂款的瓷器,多属私人,故又称私家款,如“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珍藏”、“雅玩”、“玉”、“古”、“珍”等;字数比较多者,则有“奇玉宝鼎之珍”、“其石宝鼎之珍”等等。
  &#9675;花样款
  用含有寓意的纹样图案作为款识,呈“花样款”,亦称“记号款”。
  花样款多为民窑所用。明代已流行,到清代则形式更为繁多:一、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图、八宝、琴棋书画、八音器、及礼服上所绣的十二章等。二、佛教符号。如八吉祥及转轮王的七珍。三、道家符号。最著名的为八仙所持物,汉钟离的还魂扇,吕洞宾的宝剑,李铁拐的葫芦,曹国舅的绰板,蓝采和的花篮,张果老的渔鼓,韩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笊篱)。
  四、“豆腐干”款。在双圆圈中心绘双线方框,框内再绘横竖相间的线条。五、“四朵花”款。在双圈内绘不太规整的“四朵花”,简单的仅绘四个“&”或四个有如眼睛的“花”。六、其他花样。动物类的如龙、凤、鹿、鹤、龟、还落,植物类如松、竹、梅、蟠桃、瑞草、灵芝、树叶等。
  &#9675;陶人款
  在瓷器上署以陶工、作坊主、店主姓名、或陶店名号的款识,称“陶人款”。
  陶人款在早期青瓷上即已出现,但常常与纪年、赞颂、吉言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铭文。单独陶人款,直到明清时才可见到,而且比较少,特别是官窑器上更为少见。清初官窑器可偶见督陶官的款识;乾隆以后,督陶官形同虚设,陶人姓名才见于款识。
  陶人款的格式,一般是在匠人姓名后加一“造”字。也有光书姓名、姓氏或店号的。
  &#9675;仿款
  仿款,就是在当代所制的瓷器上,仿写前代的款识。有些仿款并不一定是存心作假,而是因羡慕前代著名瓷器或其他原因。如清初的康熙、雍正两朝曾有过仿写前代款识的旨意。仿款由明正德年间开其先河,以后无论官窑民窑,仿者越来越多。入清以后,制瓷技术迅速提高,为仿古瓷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当时统治者嗜古成癖,使仿古之风更加盛行。
  要分辨仿款和真款,必须仔细观察款识的风格、笔法、字体、位置、款色、和字数、结构,并结合器物的造型、胎质、釉色、装饰等方面互相印证,认真推敲。
  辨伪,首先可以从研究各代款识不同风格入手,将真假款识相互对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款字的书写笔法、字体结构、排列形式、落款的部位。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其次,注意款识的用料和颜色。以青花写款为例:元代和明初的颜色深厚下沉,有黑色结晶斑点和凝而不舒的现象;尤其宣德时,蓝色中有黑、灰等色杂夹其中。成化款则舒展清晰,蓝色优美;嘉靖事青中泛紫,十分浓艳;万历以后色调匀净,但发色不深,清初作品也大抵如此。康熙款色调明快,幽倩艳丽;道光以后则蓝色涣散,浅淡上浮。
  三、历代陶瓷款识的鉴定
  陶瓷器上的款识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种图案款识。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陶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真伪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鉴定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款识的类别 陶瓷器上的款识大致可分为六大类:纪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图案款及其它特殊类款。
  1.纪年款:纪年款是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纪年款可分为两类:一种用当时帝王年号,称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等。另一种用天干与地支组合的,称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吉旦”、“乾隆丙午”等等。纪年款以官窑瓷器为多,但部分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较草率,远不及官窑规整。瓷器上用干支纪年款的以明清时期较多。
  2.堂名款:指私人定烧瓷器的所刻、印、书写的自家堂号。内容包括堂名、斋名、轩名、府名、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堂名款明嘉靖时已见有,如“滋树堂”、“东书堂”等堂号,明代后期流行。入清以岳各朝皆有,尤以康熙时盛行,如“中和堂”、“慎德堂”、
  “拙存斋”、“复香轩”等等。
  3.人名款:指工匠或私人定烧陶瓷上所刻、印、书写的名字或别名。如三国时越窑青瓷上的“
  师袁宜作”,唐代长沙窑“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宋代磁州窑“张家造”瓷枕等等。明清时期多见,如“陈守贵造”、“天启元年米石隐造”、“春育主人珍藏”等等。
  4.吉语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写的吉祥语,表示赞颂、祝福。晚明至清代最为流行,如
  “万福修同”、“富贵佳器”、“天下太平”、“福寿康宁”等等。也有只题一个字的,如 “福”、“寿”等。
  5.图案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画的纹祥图案记号,亦称“记号款”。图案款多数为民窑所用。明清两代最为流行,如八卦、太极图、八宝、海、兔、双鱼、灵芝等等。
  6.其它特殊类款:还有一些不能归入以为类别的,如“茶”、“酒”、“琅〓”等字,统称为其它特殊类款。
  (二)、款识的起源及其发展
  远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发现一些刻划符号。如仰韶文化类型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已发现各种刻划符号270个。此外,山东龙山文化,以及上海马桥、浙江良渚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不少刻符;青海省乐都、甘肃省半山所出土的陶器上还发现了彩画符号。这些刻或和彩画的符号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雏形,也是我国陶瓷款识的滥觞。商周时代,瓦和陶器上的刻字,多数为编号,少数为人名。春秋战国时期的砖瓦、陶器上的刻符和文字,各地都有发现,逐渐增多。秦汉时期的陶器和砖瓦的文字非常丰富,所涉及的内容亦较前广泛。陶器上的文字绝大部分内容是反映陶手工业的情况,如器物的编号或记号(一、二、三……等),制陶手工业的官署名(左司空、右司空、大水、北司等)、作坊名(安陆市亭、栎市、杜亭等)、陶工名(义渠、伙、成、苍等),另外还有地名(宜阳、新城、蓝田等)、器物所有主名(北园吕氏缶、下贾王氏缶等)、器物置放地名(宫厩、大厩、丽山〓宫等)等等,在瓦当和顺上还开始出现一些吉祥语(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延年益寿昌等),大凡后世的款识类别,此时大多已具备,开了中国陶瓷款识的先河。目前所见瓷器上最早的款识是浙江省鄞县出土的一件东汉青瓷双系盘口壶,底足刻有隶书“王尊”二字。带有纪年款铭的瓷器,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如南京赵士岗墓出土的一件越窑青虎子,其腹训刻划“赤鸟十四年(251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款铭,不但有纪年,并且有烧制地点、工匠名等内容。浙江省绍兴古墓出土的一件青瓷谷仓,顶部的龟碑正面刻划“永安三年(260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的款铭,内容包括纪年以及祝愿的吉祥语。南京清凉山吴墓还出土一件熊形油灯,上刻“甘露元年(265年)五月造”的款铭。这是三件十分难得的具有纪年款的器物,它为我们正确断代提供了标准器。其款识的共同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近草书。西晋时烧制的一种青瓷扁壶,各地有不少出土,形制奇特,短颈,扁腹,广底,两侧各有系由于发现有的器物底部刻划有“先姑〓一枚”、“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的款铭,才使我们知道,这种青瓷扁壶在当时称为“〓”。汉代文献上记载有一种罂,《汉书》颜师古注:“〓,长颈罂也”。但罂究竟是何物?长期以来不得而知。1972年南京化纤厂晋墓出土一件青瓷长颈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由此使我们得知器的名称和器物属主的名字,原来这种长颈壶,即称为“罂”,与文献记载相符。
  唐代陶瓷款识仍以刻划为主,但已有在釉下用彩书写的款铭出现。从窑口来看,刻划者多数为越窑,用彩书写者以长沙窑为多。其内容不仅有纪年款、人名款、产地款,还有带有商品广告性质的款铭。字体绝大多数为草书,楷书少见。刻划与写的部位皆不固定。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越窑青瓷执壶,腹部刻划有三行文字:“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847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这件器物的款识记录了当时年号的改换。浙江嵊县出土的一件越窑青瓷罂,腹部刻划“元和拾肆年(819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壹千文”17字,详细地标明了制作日期、器名、价值。浙江宁波出土的一件印花碗,碗内底有“大中二年”四字,则为内容单纯的纪年款。此外,还有刻划文字的青瓷墓志铭,内容有纪年、人名、事迹等等。唐代长沙窑以彩书写款识,很多具有商品广告性质,这是长沙窑的一大发明,如“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卞家小口天下有名”、“言满天下无口过”等等。在外销器物上,还用阿拉伯文书写“真主最伟大”,以适应和迎合阿拉伯人民的需要。唐代著名的邢窑白瓷中有刻“盈”、“翰林”字款,或书写“翰林”字款的产品,“盈”是宫廷内“大盈”库的简称,表时它们是官府的用品。此外,1978年浙江省临安发现了吴越王钱廖之父钱宽的墓葬,出土19件白瓷,多数底部有’官”或“新官”字样的刻款,这批晚唐时期的白瓷精巧细洁,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款识的含义也清楚地告诉了人们。五代越窑青瓷中也有刻“官”字款的器物发现,如浙江省临安五代墓出土的一件越窑双系瓶,腹部刻划“官”字款。
  唐代至北宋河南瓷窑生产一种瓷忱,枕底往往刻有某家作坊制作的款铭,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瓷枕,枕底刻“杜家花枕”四字。传世品中还有刻“裴家花枕”四字的。宋代瓷器款识远较前代为多,铭文内容有作坊标记、工匠姓名、制作年月、唐诗宋词、吉祥语句、宫殿名称和宫廷用瓷专用款铭等等。总的特点是款识文字趋于简明,仍以刻划款为主,但书款逐渐增多,印款亦较前期增如。以下是宋代瓷器主要款识内容越窑,所见的纪年款基本上都是北宋的,年号有“太平戊寅”(978年)、“淳化二年”(991年)、“熙宁四年”(1071年)等,这种四字纪年款与后代的同类款只已无多大差别。也有款识文字较长的,如绍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集的一件北宋越窑粮罂瓶,腹壁划有“上虞窑匠人项霸造粮罂瓶一个献上新化亡灵王七郎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记”31字,说明它是北宋初(998年)上虞匠人项霸造的一个“粮罂瓶”,内装粮食给王七郎的随葬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定窑:定窑瓷器款识多达十数种。有刻“官”、“新官”字款,大多数是碗、盘,也有少量的瓶、壶和罐。出土及传世品的定瓷中,有刻“尚食局”、“尚药局”款的,以“尚食局”为多。字铭均刻于盘底,但早年流散国外的一件平底碗,碗外壁由右向左横刻“尚药局”三字。宋代殿中省下设6个局,尚食局是管宫廷伙食的机构,沿药局是宫廷的医疗机构。带有“尚食局”款的器物当是放食品的,带有“尚药局”款的当为放置药物所用。定窑瓷器中还有刻“五王府”“〓定”以及与宫殿建筑有关的“奉华”、“德寿”、“慈福”等款铭的。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定窑小杯,内用红彩书写“长寿酒”三字,十分少见。
  钧窑:宋代钧窑器带款铭的很少,主要是刻一至十的数目字。从对钧窑窑址的发掘和研究中,找到了数目字的确切用意,即数目字越小,器物越大。“一”是同类器物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十”是最低或口径最小的。钧窑器中还有刻“奉华”,“省符”字款的。
  汝窑:汝窑瓷器仅见两种款识。一为“奉华”,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另一种款识刻一“蔡”字,刻“蔡”字款的无疑是物主的姓氏。磁州窑:磁州窑瓷枕带作坊款最为流行,如“张家造”、“张家枕”、“张大家枕”、“张家记”、“古相张家造”、“李家造”、“赵家造”、“王家枕”等等,以“张家造”字款为多。此外,磁州窑系瓷器中,还见有“家国永安,赵家枕永记,熙宁四年”(1071)年字款瓷枕以及用黑彩书写“醉乡酒海”、“清沽美酒”等字句的。景德镇窑:宋代的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闻名,已有制作盒子的专门作坊,大都在底部印有作坊主的姓氏。已发现的有十几种,如“蔡家合子记”、“许家合子记”、“张家合子记”、“吴家合子记”、“段家合子记”、“段家子大”以及“程”、“徐”、“汪”、“朱”、
“蓝”诸姓。
  龙泉窑:以碗心印阴文“河滨遗范或“金玉满堂”多见。德化窑:德化窑青白瓷盒子上有刻“颐草堂先生雕造功夫”9字款的,“功夫”又作“工夫”,是宋代手工业中的习惯用语。
  建窑:宋代盛行斗茶,建窑烧制的黑釉茶盏适于斗茶,因此一度为宫廷烧制供斗茶用的黑盏,底足刻“供御”和“进〓”字款。此外,还见有临汝窑瓷器内印阳文“童”或阴文“吴”字,吉州窑瓷器印有“吉”、“记”、“山”等字样的,表明作坊主或工匠的标记。宋代黑釉加金彩瓷器上,还有书写“寿山福海”吉祥语的。名目繁多,不胜枚举。辽瓷的款识,纪年款有“轧二年田”、“轧三艾廿一”等。“轧”和“艾”都是契丹文,分别为汉文的“乾统”和“月”。乾统为辽帝耶律延禧的第一个年号,乾统二年即公元1102年。款识中还见有“孙”、“徐”等汉人姓氏以及“官”字款。文字都是刻划在器物上的。金代瓷器款识以墨书为多,也有刻划的,款位置大多在器物的底足部。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年白瓷瓶,底足上刻“时皇统元年(1141年)三月二日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黑花鸟纹虎形瓷枕,枕底墨书“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六日&#9633;家造”;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黑花罐的罐腹墨书“佛光普渡大安二年(1210年)张泰造”。另外,还发现书有“泰和”、“正大”等年款的金加彩器物。
元代的款识,刻、划者少见,大多是书写。以下是元瓷主要款识内容:
  景德镇窑:英国达维特基金会收藏的一件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其颈部青花书写“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圹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这就是著名的“至正型”花瓶。江西也发现一件青花釉里红盖罐,颈及肩部有“大元至元戊寅(1338年)六月壬寅吉置刘大宅凌氏用”款铭。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元青花在器底及盖里以墨书书写“礼”、“乐”、“射”“御”
、“书”、“数”,将周礼中的六艺书于器上。元青花中还有书写“天下太平”、“寿”字的。
  元代景德镇所产的卵白釉印花瓷,花卉间往往印有对称的“枢府”两字款。枢府即枢密院,是当时掌管国家军事大事的机构。还有印“太禧”、“福禄”、“玉”等款的。“太禧”是元代专掌祭祀的“太禧宗〓”的简称。龙泉窑:元代龙泉窑瓷器上款识大量出现,多为印款,如“张”、“王”、“富”、“福”、“寿”、“大吉”、“金玉满堂”、“项宅正窑”等等。大致可分为吉语和窑业主、工匠姓氏两类。还发现“八思巴文”款识,八思巴文是元代颁行的统一文字。磁州窑:元代磁州窑瓷器器腹上,常用墨书题写诗句,如元大都出土的一件白瓷罐,腹壁上书写:“百草千花雨气新,今朝陌上尽如尘。黄州春色能于酒,醉杀西园歌舞人。”如此长篇诗名装饰,是元代磁州窑的特殊风格。随着中国制瓷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瓷器款识达到高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9679;明清瓷器款识综述
  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建立和发展,瓷器上的款识趋于系统化、规范化。民窑瓷器的款识则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以下按朝代分而述之。
  &#9675;明代
  洪武:洪武一朝,未发现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民窑也极少见,仅见有青花书写“福”、“
  寿”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县发现“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刻划在罐腹,系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
  建文:未发现署年款的瓷器。
  永乐:明清两代,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作为款识,始于永乐。款式仅见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一种,未见有楷书款。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方明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端视,砚底刻“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十字篆文,经仔细比较,与瓷器上永乐款识字体相似。因此,永乐官款可能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写在瓷器上。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体式。民窑青花器上有书写“福”、“禄”、“寿”等字的。
  宜德:宣德时期,帝王年号款激增,大多数为楷书,也有与永乐一脉相承的篆书款。款式仅见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大多数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宣德年制”四字款少见。刻款有楷有篆,以楷为主。未见有印款。款识外常围有单线圈、双线圈、长方框及长方框外加双圈等,也有无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较随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里心、器盖等处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款识还见有“大德吉祥场”、“敬权”等,民窑青花中见有“福”、“寿”等字款。
  正统、景泰、天顺:正统、景泰二朝未见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正统一朝,迄今仅见民窑器楷书“正统元年”和“正统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见。天顺朝仅见四件:一件印“天顺年造”款卵釉云凤纹瓷盘,为官窑器,现收藏于英国达维护特基金会。另两件书“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一件书“天顺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炉。
  成化:以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为主,款识外,有的加双圈,有的加双方框,也有无圈框的。官窑罐类,还有在底足写“天”字款的。民窑款识有写“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
  弘治:以青花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两行款为主。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款,多为刻款。尚有以红彩写“弘治年制”和“上用”款的,亦系官窑器。民窑器有写干支年款的,如“壬子年制”(弘治五年,1492年)。也有写“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吉语款的。
  正德:正德官款主要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款和“正德年制”四字楷款,其中以四字款居多。有书写款,也有刻划款。除了用汉文外,此时亦有用阿拉伯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民窑器常见“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还有“长命富贵”、“天下太平”等吉语款。
  嘉靖:嘉靖官款一般都在底足书写“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并带有双圈;器口边书写六字横款者少见,但大盘、大缸等的口沿处也见有。款式有青花、红彩、刻字涂金等数种,均为楷书,未见篆书。款字的排列形式,有两行直款、单行横款,也有环形和十字形六字款的。民窑器中有写“嘉靖制造”、“大明年造”年款的。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东书堂”等。人名款激增,如“陈守贵造”、“邓奎自造”等等。吉语款也增多,如“富贵佳器”、“福寿康宁”、“国泰民安”等等。另有写“金〓大蘸坛用”款的器物,系当时的道教用器。
  隆庆:所见官窑年款都写“大明隆庆年造”六字两行楷款,“隆庆年造”四字两行款少见。款外常围以双圈或方框。隆庆款识有青花和红彩两种,红彩款多用于彩器上。
  万历:官款以“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四字两行款少见。有的款外带双圈,也有不带圈的,或六字款呈环形。有青花和刻划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增多,如“徐〓庆堂”、“纯思堂”、“程廷梓造”、“万福攸同”等等。
  天启:官款以“大明天启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也有书“天启年制”的。民窑中书纪年款的见有“天启元年”、“天启八年”、“天启三年唐氏制”以及“大明天启米石隐制”等等。堂名款、吉语款有“竹石居”、“白玉堂”、“同乐佳器”、“仁波佳器”等等,还常见图案款,如兔子、灵芝、方胜等等。
  崇祯:崇祯时期署官款的器物少见,有“大明崇祯年制”及“崇祯丁丑”(崇祯十年,1637年)等。民窑盛行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如“翔凤堂”、“甲戊春孟赵府造用”、“富贵佳器”等等。
  &#9675;清代
  顺治:顺治官款少见,有“大清顺治年制”六字两行楷款,款外有双圈。署“顺治年制”四字的,一般无圈框,均为青花款识。民密器署干支纪年款多见,如“顺治丁〓年”(1657年)“庚子年制”(1660年)等,堂名款、吉语款减少,见有“继善堂”、“百花斋”、“西畴书院”“玉堂佳器”等等。
  康熙:官窑瓷器的纪年款主要有两类:一是“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一是“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写于珐琅器上。官窑器中也有写干支纪年款的,如“康熙辛亥(1671年)中和堂制,”中和堂曾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中的居住之所,因此,署“中和堂制”款的器物是宫内御用之器。康熙朝瓷器款识种类繁多。按书体分有:楷书、篆书、行书,官款绝大部分是楷书,少有篆书款。按颜色分有:青花、釉里红、金彩、红彩、紫褐色款以及紫、黑、黄、蓝等料款。按款外线框分有:双圈、单圈、元圈、双边正方框等。按排列形式分有:六字两行、三行款,四字两行及四字环形款等。民窑一般无年款,但其它种类款很盛行。
  雍正:官窑年款较多见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双圈或方框。珐琅彩器款识有“雍正年制”与“雍正御制”四字,一般为两行竖写并围有方框的楷书款。在茶叶末、炉均及仿钧器上,则见“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雍正年制”四字古钱形款,则主要见于花盆一类器物底足。雍正朝的堂名款不及康熙时期多,著名的有“朗吟阁制”楷书款,为雍正未登极之前烧制的,朗吟阁是当时雍正的读书处。堂名款还有“养和堂”、“希范堂”、“致和堂”等;人名款则见有“江鸣〓制”、“冯宅”、“松年”等;吉语款少见;图案款有一定数量,如灵芝、鼎、花押等等。
  乾隆:乾隆朝的官窑年款,有楷、篆两种书体,但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主。多数不加圈框。以青花款为多,还有金彩、红彩、蓝料彩与刻款等。堂名款之多,较康熙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名款中,以“唐英”、“瑶华道人”等有名,唐英为督窑官,瑶华道人为乾隆的王子。
  嘉庆:官款以篆书为主,少有楷书,大多为“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民窑款识篆、楷均有,六字或四字,但字体草率。出现图章式的篆书款。
  道光:官款与嘉庆时体式大致相同,大多为“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款。以青花和红彩写款。
  咸丰:咸丰朝又兴起以楷书署款的风气,官窑大多署“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篆书款减少。除青花款外,还有红彩款与刻款。民窑器中十分盛行图章式篆书款,并影响后世。
  同治:官款以楷书为主,大多为“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两行和“同治年制”四字两行楷款。以青花、红彩或金彩书写。民窑器大多用红彩图章式篆书款。
  光绪:官窑款识楷、篆并用,以楷款为多,署“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款,也有四字两行款,多数不饰圈框。有青花、金彩、红彩及刻款等体式,大体同于前朝。民窑款识较草率。
  宣统:官窑款误解有青花、红彩与墨彩款等,署“大清宣统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多,一般无圈框。民窑款识与前朝类同。
  &#9679;款识辨伪举例
  历代陶瓷器上的款识五花八门,类别繁多,根据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是鉴定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观察款识要注意书法、字体、字数、位置、款色、结构和内容等,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
  在鉴定中遇有可疑之处,应特别注意,细加推敲,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举一些款识辨伪方面的例子。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十分著名。英国达维护特基金会收藏的一件汝窑圆环形火照,上有“大观元年岁次丁亥三月望日将作少监监设汝州资窑务萧服视合青〓初试火照”三十三字款铭,这件带款铭的火照长时期被视作中国陶瓷史上的珍贵资料。但是,我们仔细推敲就发现了问题。火照是用来测定窑内温度的,其形状一般都是〓形,下部尖形是为了便于插入放满砂粒的匣钵里钩出。但这件火照为圆环形,直立插放十分不便,历来窑址中也没有发现过这种形状的火照。同时把印有瓷窑务官萧服的名字写在火照上,放入窑内去烧,这也不合情理。此外,火照是十分普通的东西,一般因陋就简利用器坯改做,凡带款铭的都出自工匠之手,随意写成,字迹潦草,而这件火一反寻常,制作规矩,字体工整,决非出于工匠随手之作。因此,这是一件骗人的假古董。
美国人普鲁玛1935年在福建建窑窑址调查时,曾采集到一件兔毫盏标本,碗外壁下部有阳文“大宋显德年制”六字款铭,1977年日本出版的《世界陶磁全集、宋代》收录有此标本,显(954—960年)为五代时后周(951—960年)最后一个年号。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皇袍加身,建立宋朝。假如该件兔毫盏是宋代烧造的,决不可能再用前朝“显德”年号,联用在一起,这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忌讳的事情。再从年款的落款部位、字数、风格等来看,在宋瓷中从未见有过。因此,这也是一件制作拙劣的假古董。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宋代定窑白瓷折腰碗,底足刻“凤华”二字款铭,在国内外书刊上多次被发表介绍,一些学者认为“凤华”是宋代宫殿的名称,因此,肯定这是一件宫廷用器。经过专家的仔细观察和研究,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理由如下:底足上的“凤华”二字刻款处,釉层破裂,说明系后人刻上去的,什么时候刻上去的,现在很难确定。从字体看,无论是风格或笔划与现在所见其他“奉华”、“凤华”款均不同,特别是“华”字令人注意。综合其它情况来看,也有不少疑问。宫廷用瓷质量要求很高,质次的宫廷决不会采用。这件折腰碗制作工艺上很粗糙,属定窑中一般制品。定窑采用覆烧,其烧制工艺优点之一是可以防止水平变形,所以定窑器物中盘、碗之类变形较少,但此碗可见变形现象。定窑的纹印花、划花、刻花极为精致,尤以印花见长,一般精良的定窑器,特别是宫廷用瓷,都有花纹装饰,但此碗全器没一点装饰花纹。尤其底足的制作特别粗陋,有一部分甚至没有施釉而露胎,这在定瓷中是少见的。此外“凤华”
作为宫殿名称,不见于宋代文献记载。因此,可以认为“凤华”二字是后人刻上去企图以假乱真的伪款,此碗不是宋代宫廷用器。&#57348;
英国达维特基金会收藏有一件有名的卵白釉瓷盘,盘内印云凤纹及“天顺年造”四字楷款。这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有纪年款的卵白釉器。1980年曾在日本展览过。英国和日本的一些研究者认为该件瓷盘是元代天顺年(1328年)烧造的。对这件瓷盘的断代,笔者持不同看法,曾著文发表于日本有关杂志。其主要理由如下:从出土和传世的实物看,元代卵白釉瓷盘制作的一般特征是圈足小,足壁厚,足内无釉,足底中心有乳钉状突起,底径与口径的比例大体为1&#8758;3之间。但带“太禧”款铭的元代卵白釉瓷盘底足要大一些。达维护特基金会收藏的这件瓷盘,底足大,底径与口径的比例约为1&#,底足斜削,足底呈“火石红”斑点,呈现出明代早期盘、碗制作的特征。再从历史的角度考察,1328年元泰定帝死,天顺帝即位,顿时皇室内乱,战争烽起,天顺帝在位仅一月余即被撵下台,生死不明。因此,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情况下,恐怕连天顺帝即位的消息还未来得及传达到南方的景德镇,天顺朝已寿终正寝。因此,元天顺朝在景德镇烧造“天顺年造”官瓷,这是不可能的。此外,从款字的书体、排列位置来看,在元瓷中也从未见过。那么,这件瓷盘是什么时代烧造的呢?过去认为卵白釉瓷的烧造下限在元末,但据明代文献《格古要论》记载,卵白釉瓷一直到明代早期还在继续烧造,近年来,明初卵白釉器不断有所发现,文献与实物相互印证,从而改变了现今人们的看法。综合前述理由,这件瓷盘当为明代早期的制品,即明代天顺年(年)烧造的。
  5. 明代瓷器款识辨伪:
  永乐款字浑厚圆润,字体结构谨严。纪年款均为“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凡四字楷书或六字款误解者,多系后仿。明代嘉靖、万历,清代康熙、雍正及至民国,均有仿永乐款识,但笔法生硬,无圆润柔和之感。宣德款字遒劲有力,楷书所写“德”字,“心”上无一横,如有一横者,即伪作。篆书所写
  “德”字,“心”上有一横,字体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自明代正德起,就有仿写宣德年款伪作,所以,结合器型、胎釉等风格,仔细观察之后,便易区分。成化款字苍劲有力,以中锋用笔,笔法圆润流畅,具有时代特色。楷书所写“成”字,最后一点点在上中下均有,不很规范;所写“〓”字,下面“衣”的一横,不超越上面“制”右边的刀偏旁。天字罐的“天”字均无圈框,有者即假。成化款识历代多有仿写,如清代康熙、雍正所仿成化青花器,可谓逼肖,但仔细观察,可发现字体纤弱,不如真款那样刚劲有力。弘治款字纤细清秀,字体小而规整,一改宣德、成化刚键有力的风格。清代有仿弘治款,但字体较大,有的甚至把“治”字错写成了冶”字。正德款识结构比较松散。“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书,所写
  “明”字。“日”、“月”两字上面基本保持平行;所写“德”字,“心”上亦元一横;所写
  “年”字,上面一横最短,此为正德年款的鉴定要点。嘉靖款字笔划较粗,柔中有刚。明末清初、民国仿嘉靖年款颇多,仿品精细,字体十分相似,鉴定时尤须慎审,另外需结合造型、胎釉等特征多方面进行考证。万历款字工整有力。“〓”字头的写法,有“〓”和“〓”两种。清代康熙及民国时都有仿万历款,日本亦有仿制,几可乱真,也应注意鉴别。
  6. 清代瓷器款识辨伪:&#57348;
  康熙款字特点是挺拔清秀,所写“康”字下半部的“水”字,一般写成“〓”;“〓”字衣无上点。民国时仿康熙款甚多,但字体相似较少,大多相差甚远。康熙珐琅彩器,底款应为“康熙御制”料款,如书六字款则为膺品。雍正款字似一人独写,故有特色,为历代仿写所不及。道光、咸丰和民国时仿雍正款颇多,但字体较大,笔划柔软无力,可以区分。
  乾隆款识以篆书体为主,所写“乾”字,一般写作“〓”形,但也有不太规距而与之略有差异者,所以,在鉴别中不能一概而论。后世的仿款,光绪时字体粗大;民国时细弱无力。
还有一种后加款,也应注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在旧器或新器上加写加刻稀有年号,即现存陶瓷中款识少或无的时代,如宋代“绍熙”、明代“洪武”等,使人无法对照比较。(2)将旧款旋切下,再嵌于膺品底部。民国时最为流行,鉴定时要注意圈足底部胎釉的异常痕迹。
  总之,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假款是能够识别的。但在鉴定器物时,也不可只据款识就轻易地对鉴定的器物予以肯定或否定,只有结合实物多方面印证,才能作出最后结论。
  &#9679;古陶瓷鉴定的一般法则
  ——鉴定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一)、鉴定的目的:古陶瓷鉴定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辨别真伪,判断时代、产地和质量优劣,揭示历代陶瓷的内涵及价值。
  (二 )、鉴定的内容:1.辨伪: 2.断代: 3.断窑口:
  (三)、鉴定的方法: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
  鉴定陶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以碗、盘一类器足的主体。可见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有了准确的器形概念,善于体会各时代器形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好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确的分寸,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产品。
  2.看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看工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柔佳 素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