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东北三省好玩的地方哪些地方的经济还行?

失速的东北三省
  核心提示:中国重化工业的一路高歌,最先成就了东北三省,但随着重化工业进入尾声,东北经济的告急,某种程度上也为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支点》特约记者 李晓芳
  “巴士上的这位新铁人沉默、憔悴,忧虑的神情让长着雀斑的额头起了皱纹。他依旧体现着东北的命运,但所处的却是个充满挑战的新时代:正当中国其它地方都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狂潮中欣欣向荣时,一度叱咤风云的东北却陷入萧条。整个东北就像王铁人一样,正拼命寻找脱困之路。”
  这段2006年国家地理封面报道《日出东北》中的文字,在将近十年后的今天再度被拎出来投射东北,似乎依然适用。
  在过去的一年里,“倒数”、“垫底”,大概是东北宏观经济适用率最高的词汇:、两省经济增速排名倒数,更是连续垫底,甚至在一季度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的罕见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东北区域经济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份量一直在持续下降,期间虽几经努力,但始终增长乏力,尚未显现出好转迹象,内生型增长机制,更是一直未能形成。
  东北经济告急,实际上也为整个中国经济拉响了警报――当中国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是否也会遭遇类似当前东北这样的增长“天花板”?中国能否顺利完成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惊险一跃?
  连年亏损
  对于东北的一些大型国企而言,2014年是相当煎熬的一年。尤其是煤炭、钢铁这类曾经是东北辉煌象征的巨无霸企业,纷纷陷入了巨亏的泥潭。
  截至2014年9月末,黑龙江省最大的国有企业,同时也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龙煤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17.18亿元,同比下降约25%,利润则是全线亏损――净利润亏损额高达45.78亿元,相当于集团2013年度净资产的27.46%。
  无独有偶,与龙煤集团邻近的煤业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7.47亿元,占公司2013年净资产的22.56%;而拥有、黑龙江和三个矿区,辽宁省最大的煤炭集团沈阳煤业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前三季度,净亏损高达7.6亿元,上年同期则亏损2.32亿元。
  为了扭转亏损局面,龙煤集团正逐步实施“分家”计划,将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家单位由原来的分公司变为子公司,龙煤集团总分体制变为母子体制;吉煤集团则通过折股缴纳采矿权价款来降低资产负债率。
  但一位煤炭行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东北区域内经济差,需求不足,因此三大煤炭企业的亏损问题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实际上,就在2014年7月,因亏损过于严重,不堪重负的龙煤集团关闭了四个矿井,其名下双鸭山七星煤矿的3000多名工人被迫下岗。
  类似的事件也出现在钢铁企业中。黑龙江省伊春市最大的民营企业,占伊春经济总量的40%,对当地税收贡献超过60%。2014年,西林钢铁被官方证实负债高达200亿元。2014年9月,西林钢铁阿城分公司全面停产。
  事实上,无论是煤炭企业巨亏,还是钢铁企业停产,都只不过是东北经济下行的缩影。
  东北“沦陷”
  2014年,被遗忘许久的东北再次回到聚光灯下,却是因其经济增速持续报警。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2014年,全国有25个省份未完成预期增长。其中,、黑龙江、辽宁、吉林、位列倒数。黑龙江GDP增长5.6%,低于预期2.9个百分点;辽宁增长5.8%,低于预期3.2个百分点;吉林增长6.5%,低于预期1.5个百分点。
  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口仅占全国8%的东北创造出了占全国16%的工业产出,成为中国最富有的区域之一,但通过30多年的数据对比发现,东三省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处于不断下滑的状态。
  根据国家的公开数据,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时间里,东北三省的GDP占全国比重不断下降。其中,辽宁省的GDP占比从1984年的6.08%下降到2012年的4.78%,黑龙江省从4.42%持续下降到2.64%;吉林省降幅较小,从1984年的2.42%降到1997年的1.85%,其后占比一直在“1”字序列中徘徊,直到2008年才重回“2”时代,并于2012年达到2.3%。
  从经济排名来看东北,三省的位次也是一条不断下滑的曲线。
  辽宁省1978年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三,1995年跌至第七,此后便一直处在第七、第八名的位置;黑龙江省1978年排名第八,1984年跌出前十,2013年,其GDP总量排全国第十七名;吉林省1978年位居第十八名,几十年的发展中并无太大变动,2005年时跌至第22名,一直维持到2012年。总体来看,辽宁、吉林GDP总量平均下滑5个位次,而黑龙江下滑将近10位。
  从某种程度而言,东北已经从工业时代的领头羊沦为如今的跛脚鸭,说东北经济“沦陷”,亦不为过。
  率先撞墙
  作为中国工业化最早、重工业程度最深的区域,东北曾经无比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一五计划”提前实现,期间,东北初步建成了一大批工业基地,如长春一汽、(,)等。“二五”和“三五”时期,东北工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愈来愈强调发展重工业,偏向采掘业,如辽源煤矿、抚顺煤矿等。
  “四五”期间,的开发,让“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成为当时中国的代表声音,被誉为“工业摇篮”的东北,甚至一度占到中国重化工业份额的90%。然而,在东北工业率先发展到巅峰时,相应的问题也最先暴露出来。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到了90年代初期,建立在煤矿、石油等原材料工业基础上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陷入困境,许多传统优势产品由于竞争力低,市场日益萎缩。
  1993年到2003年,国企改革开始,东北的国有经济完全暴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重视效率的市场竞争大潮中,沿海地区渐渐赶超东北。
  进入本世纪后,东三省的鹤岗、鸡西、双鸭山、伊春等煤炭、森林资源富集区已濒临枯竭,面临着必须全面转型的压力。
  除了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也是东北经济难以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长期的发展中,东北结构偏向于资源型企业以及重化工业,随着石油产量的放缓、煤炭价格的大跌、基础建设投资的减速,东北经济被裹挟其中。
  国家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这对产业结构更为单一的黑龙江来说,打击尤重。能源工业占黑龙江工业增加值的近60%,仅一个大庆油田就占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2014上半年大庆工业增加值增速跌入负值,自然拖累了黑龙江的经济增速。
  工业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撞上发展的天花板,如的鲁尔工业区,伯明翰等。对于东北来说,现在暴露的问题再不能靠短期的增加投资等方式解决,这种长期发展积累下的结构性问题,只能依靠彻底的转型。
  努力转型
  东北并非没有意识到自身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黑龙江典型能源城市大庆,在1992年就开始 了产业多元化探索,被称为“二次创业”。原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表示,大庆的产业多元化探索走的是“石油与非石油产业并重的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去年九月份,大庆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仪式在哈尔滨举行。作为高端制造业项目,沃尔沃汽车是大庆接续产业的战略龙头项目。除了沃尔沃,大庆近几年还培育了忠旺新型铝材、新华(大庆)国际石油咨询中心等一批战略项目。这些项目无一例外都是大庆产业多元化探索过程中的重要动作。
  大庆市还在城市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实施“5?10?15”计划――即集中打造5个销售收入超千亿的集群产业――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现代装备、汽车制造、商贸流通,以及10个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重点产业和15家营业收入超百亿的骨干企业。同时对经济结构提出了更大的调整:到2020年,大庆市非油经济比重将达到70%左右。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则于2008年提出八大经济区构想,试图进行转型,并在金融危机后针对可能下滑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四大骨干产业“遏下滑”。此后,又提出十大产业战略,即在发展传统产业之外,大力发展战略性。
  辽宁则选择面向大海。2005年提出开发沿海经济带,实施“五点一线”开放开发战略。所谓“五点”,即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经济区、丹东产业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一线”则指从丹东到葫芦岛的1443公里长的滨海公路。
  随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出台,以“五点一线”为核心,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发展等方面,确立辽宁沿海经济带2020年前的发展方向,并于200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
  曾经参与起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的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宋玉祥表示,“在早期沿海开发中失去先机的东北地区,有望借这次契机迎头赶上,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央政府同样在挽救这片黑土地。
  2003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的口号,以期让东北成为带动中国发展的火车头。同年,《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对东北的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城市转型等问题作出指导。东北十年振兴计划由此拉开。
  2009年,国务院针对东北发展现状,再次发布文件――《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14年,新一届中央政府在8月份发布《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举措的意见》,共分十一个方面、35条政策措施,因此被称为“国35条”。在这次的新意见中,明确将“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效果欠佳
  从目前结果来看,种种转型尝试效果尚不明显。
  以黑龙江为例,在实施“八大经济区”、“十大产业”战略之后的2014年前三季度,能源工业占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56.2%。2012年,大庆整个产业结构中,工业占比仍高达80.9%,第三产业仅为15.3%。
  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陈永昌在2006年便曾撰写专著《破解结构性矛盾与体制性障碍》,尖锐地批评了当时改革遇到的四大结构性矛盾和四大体制性障碍,并且提出了调整和优化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但直到今天,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性问题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如果仅仅有以资金、项目、技术方面的支持,是治标不治本的。”黑龙江省科技经济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祝福恩在去年4月对黑龙江进行40天的深度调研后表示。
  对于东北振兴十年计划,吉林省智库研究员刘庶明认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存在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城市经济进入双轮驱动阶段,一个是工业驱动,一个是服务业驱动,但不论是在中央出台的文件,还是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呈现的思路,始终禁锢在工业思维中,市长提支柱产业也还是集中在工业上。
  “这是东北发展的很大问题。”刘庶明说。
  拉响警报
  东北的经济滑坡,有其发展的特殊性,然而作为一个发展近百年的传统工业区,它的“沦陷”其实极具普遍性。
  世界上的几个最重要的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等都经历过与中国东北一样的衰落历程。它们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矿产富集之地,凭借能源兴起,产业结构都较为单一,集中在煤炭、钢铁、装备制造等行业。随着工业的不断推进,其发展瓶颈也逐渐显露: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结构单一无法形成完整产业链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传统工业区的不可持续,也显示出转型升级的迫切与必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东北的失落或许仅仅是个开端。实际上,随着能源经济带的西移,已经有其他地区开始步东北的后尘。在东北资源不断减少时,中西部的能源地位逐渐抬升,煤炭、石油等资源同样丰富的山西、、内蒙古、等地开始崛起,而它们日后也极有可能将面临东北现在的困境。
  例如以煤炭“兴家”的山西,在统计部门最新公布的2014年度数据中,辽宁、黑龙江的经济增速排名倒数第三、第二名,而山西以4.9%的经济增速垫底全国,省会太原的经济形势更是不容乐观,2014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仅为0.1%、2%和3.1%。
  山西省省长在1月28日的山西省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未达预期,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化工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工业总体疲软。
  山西也连续两年将“一煤独大”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今年的报告中单列篇章,着重对“煤炭革命”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构想。
  东北的问题绝不仅仅只是东北的问题。作为中国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东北实际上已经把问题和盘托出。东北经济的告急,某种程度上也为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支点杂志2015年3月刊)
(责任编辑:HN025)
03/12 11:3103/10 19:5003/10 14:1303/10 08:4103/10 04:1903/09 16:3102/27 06:0202/27 00:08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涓滃寳涓夌渷缁忔祹涓轰綍澶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北三省城市经济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