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中国未来的发展只能依靠

《中国经济新常态》
  人民出版社 出版
  《中国经济新常态》一书,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论述为依据,从新挑战与新机遇、新特征与新趋势、新理念与新思维、新动力与新举措等角度阐释中国经济新常态。该书的突出特点是力图从战略高度科学认识新常态,从全局角度辩证看待新常态,详细阐述经济增速换挡、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福祉共享等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与基本特征,并对未来一个时期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改革路径作了探索。《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国内首部系统性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新常态”思想的理论著作,对于准确把握、深刻领会、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论述极具参考价值。
国家行政学院是中国政府设立的最著名的高中级公务员、高级管理和研究人才的培训机构,是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决策服务、开展政策研究的重要智库。经济学教研部是国家行政学院内设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主要负责围绕政府经济管理开展教学、科研、咨询和评估等工作,也是研究中国经济运行和政府管理的重要机构之一。
导言|从战略全局研判中国经济新常态
基于对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分析判断,基于对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和质量效益提高的深刻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年 5月和 7月对经济新常态做了重要论述,在11月份的 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对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和全面深化改革等做了阐释,在 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九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多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风险挑战极为严峻的情况下作出的重要战略性判断,揭示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新变化,研判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成果,也是发展经济学的新突破。我们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认识新常态,辩证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全方位优化升级,加快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
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挑战与新机遇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必须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而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最主要特征就是“三期叠加”,因此理解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首先就要对“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进行科学理解、准确研判。
第二章?经济全方位优化升级:新特征与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将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作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之一。目前,我国经济正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要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水平,主要增长动力必须做相应转换,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增长动力适应“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征。
第三章?保持战略定力与平常心:新理念与新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A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新常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实现的,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奋斗才有可能实现。未来一段时期,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既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稳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努力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又要在战术上主动作为,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第四章?全面深化改革:新动力与新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涉及 15个领域、 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这些重大改革举措正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强大动力。新常态下,我们要更加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遵循好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这“三大规律”,实现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积极释放“中国红利”,坚定不移地把改革事业推向深入,促进中国经济形成中高端水平和高效率增长的新常态。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科学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日 09:00:00
来源:《红旗文稿》2015/15  作者:刘玉辉
引领大国经济,需要坚毅的定力和勇敢的担当,更需要驾驭全局的战略智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容应对,果断准确地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引领我国经济迎接新机遇、迈上新征程、走向新时代。
  一、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只有科学认识新常态,才能更好适应新常态,自觉引领新常态。
  1.新常态形成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外部因素和内在条件互相作用的结果,是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
  外部因素影响: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受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拖累效应影响,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结构调整之中。与此同时,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但这种机遇更多地表现为倒逼的压力。我们要积极主动化压力为动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提质、增效、升级
  内在条件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转换是由内在条件决定的。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根本原因,是由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出现新变化所导致的。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储蓄率和投资率双降,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放缓,要素成本上升,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由此,我国经济发展必然进入以增速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风险多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
  2.新常态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是我国经济经历较长时期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高速增长阶段之后,将要进入一个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内部结构全面调整、重塑、升级和再造的必经的历史过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出诸多与以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速度变化。本质上说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低排放、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绝不仅仅是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的背后是经济发展理念、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发展模式、调控方式、动力机制等等一系列的调整和转变。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将从GDP一维转向经济、社会、生态、人文多维,将兼顾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均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文效益的统一。只有这样,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和客观结果才会从畸形到正常,从失衡到平衡,实现由粗放型增长顺利转向集约型增长。
  二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层级低、产业素质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的顽症和痼疾,也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根源所在。如何使我国经济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的低端和底部,迈向中高端和顶部?果断结束旧常态,积极进入新常态,就是要痛下决心,优胜劣汰,择优扶优,淘汰落后,使我国经济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低端和底部逐步迈向中高端和顶部。当然,这个转轨过程是相当痛苦的,甚至会伴随一定风险,要做出一些牺牲。风险是成长的代价,代价是成长必须支付的成本。早转争主动,越晚越被动,暂时的痛苦是为了谋求长远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只有做优做精,做大做强,我国经济才会行稳致远,不断向产业结构更高级、经济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阶段迈进。
  三是动力转换。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之源。一方面,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奥秘和优势所在,也是新常态的一个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要重塑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经济发展要由原来的主要依靠要素资本驱动,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更多依靠科学技术、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的全方位创新推动,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的优化和提升来支撑。
  四是多重风险。撇开变化多端、风险重重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波诡云谲的国际竞争不说,单就国内经济环境来看,由旧常态下遗留过来的资源能源困境、生态环境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高泡沫的地产风险,以及以影子银行、地下钱庄和高杠杆率为主要特征的金融风险,在现阶段集中显现,互相关联,效应叠加,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矛盾挑战之艰巨前所未有。开启新常态,结束旧常态,就是要善于准确认识风险,理性把握风险,顺利化解风险。
  二、科学把握新常态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实际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它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进行经济发展战略设计和抉择的理论基点,也将是我国政府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必须参照的基本思维坐标。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常态,必须遵循下述原则。
  1.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新常态,深刻领会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所贯穿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防止形而上学倾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来看,新旧常态的产生、存在和转换,都是经济规律所使然,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客观过程。因循守旧不行,迷恋旧常态、拒绝新常态,会被历史淘汰;满足现状也不行,新常态来了却视而不见,甚至以旧常态思维和心态抵制新常态,会坐失良机,陷于被动。尊重规律、顺势而为,自觉认识它、主动适应它、积极引领它,才能推动发展,加速发展;否则,违背规律、逆势而动,无视它的存在,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影响发展、贻误发展,付出巨大的代价。既要有顺应规律、适应新常态的平常心,又要保持利用规律、引领新常态的进取心,保持思想上理论上的清醒和行动上的自觉,只有这样,才能跨越新常态、走出新常态、迈向新境界。
  2.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新常态,深刻领会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所展现的理论勇气、创新思维和创造智慧,防止庸俗化倾向。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与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生产力的发展则是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构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更新的客观的历史过程。科学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要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自觉把握和主动用好客观经济规律,抓住有利时机,全面推进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系统改革,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切入点,扎扎实实优化我国经济的基本素质、整体结构、发展质量,使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自觉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速度更合理、结构更优化、动力更科学,不断迈上历史发展新阶段。同时,必须防止把新常态庸俗化的倾向,一些领导干部以新常态为借口,大搞庸政懒政,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反而振振有词,大找客观理由,这样只会抹黑新常态、贻误新常态。
  3.必须坚持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把握新常态,深刻领会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所体现的战略智慧和思想精髓,防止随意泛化的倾向。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思想路线。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趋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是源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有其特定的科学内涵和适用范围,也必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化而获得新的内涵。现在一些人把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都归结为新常态,随意泛化新常态,存心贬低新常态。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所揭示的基本规律、理论精髓、科学方法,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引领新常态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引领新常态必须开拓新境界
  历史发展反复证明,随意强行超越历史阶段不行,但被动应付、消极等待也将被历史淘汰。我们必须善于谋定而后动,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以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动力机制的全方位创新,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升,不断开辟我国经济发展新境界。
  1.学懂弄通,把新常态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来学习和研究,增强理论自信、实践自觉。要科学认识、主动适应、自觉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系统学习和整体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有关经济改革与发展方面的重要论述和判断。众所周知,由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没有可以遵循的先例和现成的理论,导致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学界泛滥,言必称西方成为时髦,食洋不化的现象比较普遍,给我们造成的损失和负面效应难以估量,这种局面必须尽快扭转,否则将贻害无穷。我们必须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善于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体系表达中国理念,用中国人自己的理论观点阐释中国经验。因此,应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说体系,打造我国经济理论品牌,展示中国理论风采,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强大的学理支撑。
  2.求真务实,将新常态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来贯彻和遵循,不断开创我国经济发展新局面。在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遵循经济规律,这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内在要求。要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主动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就是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呵护自然,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保护绿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银山,向生态文明要动力,谋求既造福当代又惠及子孙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这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在新常态下,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是注重改善民生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将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创造潜力、释放社会活力、解放发展动力。
  3.学以致用,把新常态经济学作为思想法宝和行动指南,化解新矛盾、应对新风险、迎接新挑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今后的路会更艰难,也更加考验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智慧。当前,产能过剩矛盾凸显,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楼市风险、地产风险等诸多潜在风险逐步显现,这些矛盾互相交织、风险互相关联,极易引起连锁反应,我们必须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打好政策组合拳,才能顺利抵御风险、化解矛盾、应对挑战。站在全球角度和战略高度来审视,新常态也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全新的内涵和条件。伴随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全球竞争日趋加剧,世界经济形势日益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和不利影响增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乱象和变化多端的世界经济格局,我们要始终头脑清醒,站在时代潮头,理性应对,主动布局,抢抓机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赢得新希望。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责任编辑:吴强 李民圣
( 网站编辑:张盼 )“十三五”规划纲要系列解读之三
从习近平谈“十三五”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三大密码
日09:28&&&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3月24日电 (万鹏)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通过。“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也是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体现。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份五年规划,既是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未来五年把握发展方向和节奏的基本遵循,也是国际社会探寻中国发展道路的“密码”。《纲要》中多次提到“强国”的概念,如“人才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制造强国”、“文化强国”、“贸易强国”等内容,表达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雄心壮志。从去年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所作“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到今年两会正式通过的《纲要》,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密码。
密码一: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明大势才能谋大事。“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全面审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曾着重强调“十三五”规划应如何适应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
此次发布的《纲要》,在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中,延续了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重要判断,指出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同时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纲要》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趋势性变化,强调要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要求进行战略谋划。”张占斌分析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但同时,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
“《纲要》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放在主要目标的第一位,发展主线更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张占斌向记者谈到,《纲要》首先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共25项,从这些目标的设定看,能够保持理性务实思考。有些指标要求更加稳妥,甚至留有余地,比如GDP6.5%-7%的区间设定。在此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发展主线,就是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指出,《纲要》强调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现在看,今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是紧迫任务。
密码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
新常态要有新作为,新作为要有新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纲要》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从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理念和发展主线,充分体现了发展新理念,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纲要》的篇章布局。
其中,从第二篇章到第七篇章着重强调创新发展和可以激发增长新动力的发展领域,包含了技术创新体系、体制创新要求、产业创新目标等;第八篇、第九篇强调了协调发展,包括了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第十篇着眼于绿色发展,着力于生态环境建设;第十一、十二篇强调开放发展;第十三篇至十五篇着眼于共享发展。这也正如总书记在《建议》说明中谈到的,“建议在内容上重点是确立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思路、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而一些具体的工作部署则留给纲要去规定,以更好体现和发挥建议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谋划‘十三五’和未来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张占斌向记者谈到,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新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所有亮点中的最大的亮点。
密码三: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补齐短板上多用力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习总书记在《建议》说明中的论述,指出了脱贫攻坚必须直面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把握的思路和方法。
纵观《纲要》全文,围绕“短板”这一主题的词汇多次出现,其中,“贫困”出现了47次,“扶贫”出现了36次,“脱贫”出现了20次,《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强调在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短板上多用力。”张占斌向记者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也就是说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些大道理要实现,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张占斌分析指出,到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还有不少短板,《纲要》突出的是贫困人口脱贫、农业人口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我们必须采取雪中送炭的精神,精准克难,打赢攻坚战。如果我们光喊口号,不能把这些事情真正办好,那么,党和政府的信誉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所谓的“塔西佗陷阱”。正因如此,我们在冲刺阶段,必须打起精气神,真抓实干,以出色的业绩回报人民的信任,捍卫党和政府的形象。
相关新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热点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对经济进入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