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持有观点 英文歧视不存在的观点的学者

定义/就业歧视
五花八门的就业歧视所谓歧视,简言之,指不平等地看待。 的学者往往将歧视与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就业歧视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工人仅仅因为他们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或者说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工人与劳动生产率无关的个人特征的评价。 尽管歧视作为一个概念基本含义人们能够予以感知,但是其内涵与外延人们尚存争议。鉴于此,在《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和建议书》(第111号公约)中给“就业歧视”下了一个较规范的定义:任何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作的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取消或有损于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从而构成就业歧视。
界定/就业歧视
某类劳动者不能获得与其他劳动者均等的机会国际条约对就业歧视的界定为实现反就业歧视的目的,在各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得以订立,力图为在国家和地区内反歧视设定最低的标准和范例。这包括:反种族歧视方面的《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方面的,方面的1951年国际劳工组织第100号公约《对男女工人同等价值的工作付予同等报酬公约》,就业方面的国际劳工组织第111号《劳动和职业歧视公约》等。 在这些公约里都对具体的歧视作了某种界定,虽然每个公约都限于消除具体类型的歧视,但这些定义对于人们在法律上清楚界定就业歧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借鉴国际公约对于歧视的界定时,人们不能忽略另外一个被视作是歧视的例外的相关概念,即(有时又称为平权行动)。积极行为(affirmative action,positive action)是指为了纠正已经存在的歧视行为,法律强制或者用人单位自愿给予某些法定人群优惠的行为。积极行为是实现事实上平等的工具。秘书长采取暂行特别措施将联合国各级女性官员的男女比例提高到50/50的行政指示就是典型的例证。《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第1条第4款规定了这样的特别措施“专为使若干必须予以必要保护的种族或民族团体或个人获得充分发展而采取的特别措施,以确保此等或同等享受或行使或基本自由的,不得视为种族歧视”。 其他地区和国家对反就业歧视的界定欧盟 欧盟在进行成文法化之前,判例法已经预先对于歧视的含义作了限定。欧盟的判例法清楚地阐明,并非任何区别对待都等于被禁止的歧视,只有那些没有客观或者合理理由的区别对待,即非追求合理目的或者手段和目的不相称的区别对待才是被禁止的歧视。以此为前提,适用于欧盟成员国的的规定,“鉴于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并有权受法律平等保护的基本原则”,“任何依法享有的权利应当得到保障,而不因任何诸如性别、种族、肤色、语言、增交、政治、或其他见解、民族、或社会出身、同少数民族的联系、财产、出生或者其他身份等理由而受到歧视”。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对《议定书》的解释报告,这一界定是一种非穷尽的列举。之所以没有将其他的类型,比如身体或者精神残疾、性趋向以及年龄也加以列举的原因,是为了同《》第14条保持一致性,以免使成员国误以为不被列举就不属于保护的范围。 而欧盟《建立劳动和职业平等待遇基本框架》指令的第一条对就业歧视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在该指令中,就业歧视包括和。该指令先规定了歧视的类型限于宗教、或信仰、残障、年龄或者性趋向。接着指出,直接歧视是指因前述的原因对于相似条件给予另外一人较差的待遇。而间接歧视指因为所属群体不同而在适用表面中性的条件、或者实践将导致某一类群体处于不利境况时的情形,但是如果有合法目的,并且为实现该目的所必需和恰当的情况除外。 其他国家和地区
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歧视的法律调控机制比较分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完善的平等法律制度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都有法律明文规定禁止直接和间接歧视、建立了独立的机构协助被歧视人、并规定了积极行为来保障平等的实现。在这一目录下的典型国家包括、、、、和。而其他国家则分散在多个法律中,且往往没有健全的体制来保障个人诉讼。中国由于对于就业歧视研究的匮乏,中国学者对于就业歧视的含义都有着不同的观点。概括来看,中国学者对于就业歧视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将就业歧视限定于狭义的就业过程或就业机会歧视 有学者紧紧围绕的规定指出,“就业歧视是对平等就业权的侵害,所谓是指具有劳动能力,达到法定年龄的劳动者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选择用人单位从而平等地获得参加社会劳动的机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年龄、肤色、、个人身体等不同而遭受歧视的权利。” 也有学者给出了类似的定义,认为就业歧视是指“条件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某些与个人能力无关因素的影响,自己不能够享有与他人平等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其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的现象。”     2、采取列举歧视表现的方法进行界定    有学者采取列举方式表述了普通观念中对就业歧视的理解,指出,劳动力就业中的歧视包含三种不同的意义:一是表现为心理上的不喜欢,这是以招聘考官的个人喜好而定的;二是不公平对待,即对应聘者以不同的方式对持;三是不公平待遇,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主要是指劳动者的就业权利、社会地位、工资、方面,它使劳动者在进入市场时就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 3、根据歧视的类型进行界定 有学者根据歧视存在的不同类型,比如是基于还是等,对就业歧视做出了如下的定义:“就业歧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过程,其根源在于社会习俗,并被那些剥夺弱势群体的较好的教育与工作机会的体制所强化。它主要是指因种族、性别、年龄、地域、所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不同而给予的不平等待遇。根据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原因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绝对不平等和相对不平等。” 4、中国现行法律对就业歧视的界定 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中,针对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定主要由以下法律规范构成: 第一,宪法的规定。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为平等就业奠定了原则和精神基础。《宪法》第42条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宪法》第4条、第36(条、第48条规定了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的人、妇女的平等地位及法治原则等,包含了平等就业的含义。 第二,中国批准的国际条约。中国批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和第7条也规定了工作权。 第三,法律规定。《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第13条特别强调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其它单行如也包含着平等工作权的规范。
类型/就业歧视
市场性歧视市场性歧视是指以某种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习惯的方式对某些人群进行排斥和限制,而这些限制和为法律法规所禁止。因此,这种歧视也称为显性歧视。如公开歧视妇女、少数民族和持不同宗教信仰的劳动者,做出这些歧视行为的主体存在的违法举动主要是由于市场自我调节失灵造成,受歧视者权益可以通过行政执法和司法途径得到救济,消除这些歧视应当从加强政府管制以及司法力度上入手。 制度性歧视制度性歧视主要是由于制度不衔接,体制摩擦而引起的,这种就业歧视现象常常在转轨经济中出现。它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制度性歧视,意指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层面上以法律、法规、条例、政策的形式将含有歧视性的内容予以制度化,这种歧视性的制度本身带有不合理性或非正当性,但是由于带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形式,歧视性的制度在实践中被赋予强制执行力,故这种由于法律体系不统一造成的歧视类型又称为隐性歧视。如传统的政策性壁垒以及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下的户籍型歧视、制度制定不科学导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等。另外一种是消极的制度性歧视,亦即制度对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性做法缺乏可供调整的法律依据,市场经济中规制歧视的法规存在缺位的情况,这是由于法律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所造成的。
中国现象/就业歧视
户籍制度与城乡就业歧视从歧视对象上来看,中国劳动者在就业的过程中碰到的主要歧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户籍制度与城乡就业歧视。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表现得最为严重的就业歧视来源于现存的,固定的户籍制度从制度上支持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增加了流动迁移成本和流动成本,限制了劳动者在平等基础上自主择业的权利。户籍制度带来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甚至多元分割的局面,带来就业市场歧视现象的同时,不仅农村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劳动力也无法得到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这种人为的制度障碍有悖的机理。 这种局面的根源可以追溯为行政力量对市场进行制度性干预的结果。从历史上看,大多数的政府都对国内迁移实行控制政策这些国家也存在着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即对城市工人进行保护,对迁移劳动力采取歧视的态度。有学者通过政治经济学分析后认为,城市居民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动机,通过影响的政策制定过程,帮助形成了排斥外地民工或外地人的歧视性就业政策,造成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这种扭曲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实际上是城市偏向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改革以前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扭曲,是优先发展战略的内生要求,是通过一系列事先决定的制度机制形成和维持的。改革以来仍然存在着并常常被强化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利益要求,并主要通过地方政府的政策实现。忧虑的城市居民通过各种游说活动,诱致出政府保护(歧视)政策,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2、性别歧视。 在就业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方面,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劳动法》第十三条特别强调了妇女享有和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然而在现实中,即使有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就业双方的法律关系,但是就业领域内仍存在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许多用人单位为了回避劳动法所规定的不得解雇怀孕以及妇女的规定,不愿意雇佣女性,或者在雇佣时对男女求职者采取不平等的标准。在就业市场上,明确限制性别的招聘广告比比皆是。许多单位虽然表面没有对性别作出限制,但是一进入面试程序就“男性优先”。还有某些私营企业在女职工孕期采取“变岗变薪”的方法来侵害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当然,从性别歧视问题来看,突出的是女性在就业市场上遭遇的性别歧视,也有些用人单位也根据自己的意愿只招收女性或者女性优先,这也构成对男性劳动者的歧视对待。 3、年龄歧视。在一些招聘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年龄的限制性条件,比如招收文秘人员,一般要求女性,年龄在22岁~28岁。同时,由于中国众多,就业结构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规定了几近苛刻的年龄界限,将一大批年龄较大的求职者排斥在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将用人的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有的单位采用强迫的方法使达到一定年龄的受雇者自动离职或者退休,或者当受雇者达到一定年龄,其升迁就受到影响。 4、。身高也成了歧视的对象。在中国,社会上普遍嫌矮爱高,认为身材欠高人士形象不佳,此非工作能力有什么缺陷。而身高多由因素决定,非个人们所能控制的。有的用人单位往往在招聘公告上对求职者的身高做出硬性规定,身高未“达标”的求职者,连面试机会都被剥夺。也有的单位,如某地的教育部门重新认定教师职业资格时,规定身高160厘米以下的男性不得当教师。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还遭受其他类型的歧视,例如经验歧视,在一些招聘广告中,常常有经验的要求,这使得一些没有工作经验的或无工作经验的人望而却步。更令人不能理解的是血液歧视,有的公司在招收销售人员时就要求血型为O型或者B型;姓氏歧视,有媒体报道,一位经营的老板在招收营业员时,拒绝录用一位姓裴的女性求职者,原因是因为该女性的姓与“赔”谐音,对于生意人来说不吉利。
原因/就业歧视
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形形色色的歧视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原因的导向上来区分,可以认为有两种:一是需求导向型,一是供给导向型。 所谓“需求导向型”,歧视的主体是企业或内属于多数人口群的,这些企业或企业内属于多数人口群的雇员对属于少数人口群的雇员或其他雇员抱有本能性偏见,正是这种偏见将属于少数人口群的雇员置于最低工资水平下从事最不理想的工作,或甚至失去工作的境地。 所谓“供给导向型”,歧视的主体不是企业。产生歧视的原因在于劳动力本身。劳动力在进入市场之前,由于既定的社会中各种制度,诸如户籍制度、婚姻制度、家庭中劳动分工、教育体系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预期和在生产率方面的不同人口群之间的差异,而劳动力市场上职业及工资等方面不平等即歧视只不过是这种差异的反映而已。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似乎也不是上述两种模式中的一种可以套用的。对于现阶段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有学者认为是需求导向型(歧视主体是政府)与供给导向型的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界对就业歧视现象的研究相对成熟,最早对这方面研究的书籍之一是加里·贝克尔于1957年出版的《》。其所研究的歧视问题主要是基于偏见基础上的、主要以代表的不同人口群之间的歧视;而家阿瑟·刘易斯研究的歧视是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现代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对转移向现代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中的传统部门的劳动力的歧视。但总体来说,对于就业歧视的研究,经济学界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或者完全令人信服的歧视理论。
显示方式: |
共有407个词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0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03:15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无人幸免9
06:47:52  @牛联社73
22:26:00  @牛联社7-06
-0521:19  @牛联社-051
8:50:14  @牛联社73 177楼
22:26:00  @牛联社7-06-0521:19  @牛联社-  邓一上来为什么大砍军工?政府穷的没钱。老百姓要吃饭,没钱建化肥厂,老百姓要穿衣,没钱建服装厂,老百姓要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政府没钱扩大生产。老百姓要看电视,政府没钱引进电视机生产线。所有经济部门,都像是嗷嗷待哺的小鸟,都向政府要食吃,所以毛时代,凡是老百姓需要的商品,没有不紧俏的,没有不要票的  —————————————————  美国至今对华高科技封锁,不允许向中国购买美国高科技企业,你看不见?  -----------------------------  所谓限制高技术,限制的是与军事相关的高技术。你若是真想买美国的高技术,首先你不能让对方感觉到你是个威胁。整天嚷嚷打航母,打卫星,打钓鱼岛,某某鹰派少将又讲话了。美国还把高技术卖给你,你当美国真是SB?
  另一个《穹顶之下》,关于钢铁的几个数据。  1、除个别年份,19世纪末至一战前国际粗钢价为10~30美元/吨,一战至二战前为100~200美元/吨,二战至80年代为200~400美元/吨,近年为450~600美元/吨。  根据“美元时间”网站(dollartimes.com)及一战前金本位制度后期,美元含金量浮动情况,1910年的100美元购买力大约相当于1930年的180美元,1950年的250美元,1980年的800美元,美元。  2、建设汉阳铁厂(含配套矿山、炼焦、铁路、电厂、港口等)用白银500万两(时约折300万美元),是当年清政府年收入(约0.77亿两)的6.5%。日本设计指标年产6万吨钢的八幡制铁所,耗用1920万日元(折合白银1280万两或860万美元,甲午赔款),占当时日本政府正常年收入的24%。通常建设每万吨钢产能需100~300万美元(1910年美元)。又如70年代台湾高雄钢厂两期总投资879亿新台币(24.42亿美元)建成325万吨钢产能,在外汇充裕全部海运进口澳洲优质铁煤矿不需配套矿山、选矿、铁路等基建投资的情况下,每万吨钢产能投资751万美元。  因我国铁矿石品质差,绝大多数矿山为30%以下的贫矿(美、澳、印多为60%以上的富矿),且共生复合矿石多、矿体复杂,不利于开采和冶炼,不邻海交通不便,冶炼工艺复杂等原由,单位投资远高于正常情况。如攀钢的建成就是以成昆铁路和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研制成功为前提。前30年结束时,我国万吨的钢产能(含配套矿山、炼焦、铁路、电厂、港口等)至少须投资100亿美元(1910年美元),或800亿美元(1980年美元)!  仅此一项就占前30年GDP总和(以当年汇率折算为2.80万亿美元)2.9%,占前30年财政总收入(以当年汇率折算为0.78万亿美元)10.3%。(账面用款肯定低于此数,这从侧面也证明了当年的GDP因统计、计算方式、“调拨”“冬修”“民办”等无偿低偿劳动和各种原因存在被低估的现象)  3、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中国的汉阳铁厂、日本的釜石田中制铁所和八幡制铁所初建时都屡屡失败,经数年至十多年的改造方能勉强产钢,但依然价高质劣。  20世纪初在进口钢铁每吨售价30余两白银的情况下,汉阳铁厂的钢铁因质量太差,以低于成本的每吨23两白银出售都无人问津。而日本,釜石田中制铁所的钢铁质量之差以至于大阪炮兵工厂用于海岸炮的炮弹铸造材料时,不得不加一道精炼工序,称为“釜石再制铁”。而且100磅重的价格2元30钱,进口钢铁只有1元左右。即使如此“品质恶劣,价格又高”日本政府依然坚持采购,直到八幡制铁所建成后并入国营的日本制铁。  后发国家工业化初期的产品如果没有国家违反“市场规律和自由贸易原则”的“循私”采购和庇护,重工业的发展必定举步维艰。事实上,正因为北洋及国府的不闻不问,汉阳铁厂很快就深陷衰败亏损之中;最终在“兵荒马乱”的一战和“黄金十年”(钢价涨至每吨100美元以上)这本应是钢铁业利润最丰厚的时期,却被日本以国家力量巧取豪夺,沦为八幡制铁所的廉价原料产地。  4、1921年,中国产钢7.7万吨,为北洋时期最高年产量;同年,印度18.6万吨,日本产钢86.5万吨是中国的11.2倍。  5、1934年,中国产钢5万吨,为国府主政时期最高年产量;同年,印度81万吨,日本产钢384.4万吨是中国的76.9倍。  6、1943年,日据东北产钢84万吨,加上关内和国府控制下的几个小型钢厂等,全国名义钢产量达到解放前历史最高92.3万吨;同年,印度136.4万吨,日本本土产钢782万吨。  7、1949年,中国产钢15.8万吨,不及欧洲小国比利时,人均不到300克,连全国每户一把锄头也不能满足,还不及黑非洲的津巴布韦——他们1943年人均产钢3.3公斤,1949年人均9.6公斤!;同年,印度137万吨,“几乎夷为平地”的日本产钢311.1万吨是中国的20倍。占世界人口近1/4的中国人总产钢量仅占当年世界总产钢量的0.1%,在世界上的位次是第二十六位!  8、1980年,在30年后,中国年产钢3712万吨,接近德国(4384万吨),超过了法(2318万吨)英(1128万吨);增长235倍,远高于日、德、美等国的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快增速;但是人均用钢量仍仅38公斤;同年,印度951万吨,日本产钢11140万吨是中国的3倍。  9、2011年,再30年后,中国年产钢68528万吨,超过世界钢产量前10名其它国家的总和,人均509公斤;同年,印度7220万吨,日本产钢10760万吨约中国的1/7。  10、前30年中国累计产钢4.3亿吨,按二战后的最低钢价(200美元/吨)计算,全部进口至少需近900亿美元;另一方面,为建成3712万吨钢产能所投资的800亿美元(1980年美元)仅相当于1980年所产钢铁价值的11倍。  所以即使仅从经济效益出发,钢铁上所投资的800亿美元也是划算的,更不要说其建设对国内相关产业、就业和工业化进程的积极作用。  11、1980年仅以抗旱排涝所用的农用抽水机为例,全国已拥有258.3万台农用排灌电动机289.9万台农用排灌柴油机,合计548.2万台(国家数据http://data.stats.gov.cn/index)。如果全部进口,给个良心价大中小各型均价100美元,至少需5亿多美元。  5亿多美元!我用这笔钱的1%来建厂自己造不更好?这东西到70年代连社队企业都在生产,既解决剩余劳力问题,又工农业全面发展。  不过这也有个前提,就是国家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否则原材料哪来?技术工人哪来?运输物流怎么办?别的不说,548.2万台抽水机,至少需硅钢等各种合金材料共50多万吨,仅重量就已超过民国“黄金十年”产钢量10年总和或1949年产钢量的3倍!如果全部依靠进口也是约2亿美元。  12、1949年中国钢产量自美国的1/448、日本的1/20开始,1980年增长到美国、日本的1/3,再到1997年以10894万吨超过美国(9846)和日本(10455)居世界第一,直至2013年,全球粗钢产量16.49亿吨,中国占比49.8%,中国钢产量用64年从世界的0.1%增长到占世界的一半。人均用钢量近600kg,超过了工业化国家人均300kg的用钢水平和供钢水平。  但是在粗钢蓄积总量这个世界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上,完成工业化的美国粗钢蓄积总量71亿吨(人均24吨),日本38亿吨,前苏联56亿吨,2010年中国粗钢蓄积量57.5亿吨,人均仅美国的1/6,如果中美国两国维持2012年产量不变要60年中国才能和美国持平。  13、美国钢产量最高纪录12611万吨(1979年),英国钢产量最高纪录2832万吨(1970年),法国钢产量最高纪录2702万吨(1974年),德国钢产量最高纪录5940万吨(1974年)(西德5323+东德617),苏联钢产量最高纪录16307万吨(1988年),日本钢产量最高纪录12020万吨(2007年),韩国钢产量最高纪录5140万吨(2007年)。美英法苏德人均峰值都在500~800公斤,只有日韩人均峰值超过1吨,主要原因是日韩大量出口汽车和船舶,间接出口钢材。  中国的峰值人均钢产量应该高于英法而低于日韩,大致和美国相近在700~800公斤左右,预计10年内钢产量达到10~11亿吨的峰值。
  @不说假话2015
07:56:53  你的基本观点,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过了,如尚钺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可是他的观点,当时就受到黎澍、范文澜等人的有力批驳,你还要重复尚钺的观点,未免太荒唐了。  -----------------------------  @信息资料员-11 08:12:01  范文澜那个家伙,捏造出荒谬的什么林则徐是“睁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这种屁话,这才是真正的“歪曲中国近代社会的
实际”,就是前面说的诽谤
给自己脸上贴金。  -----------------------------  范文澜骂曾国藩是“汉奸刽子手”,蒋介石却把曾国藩当成自己的祖师爷,现在有些人又把蒋介石当成自己的祖师爷,所以这些人对范文澜恨之入骨。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何均的《蒋介石的罪与罚》一书(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不说假话-11 12:18:08  范文澜骂曾国藩是“汉奸刽子手”,蒋介石却把曾国藩当成自己的祖师爷,现在有些人又把蒋介石当成自己的祖师爷,所以这些人对范文澜恨之入骨。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何均的《蒋介石的罪与罚》一书(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  姓毛的也一样表示过“独服曾文正”。  骂曾国藩还需要范文澜干什么?辛亥革命时革命党早就已经干过的事情了。类似性质的事情,对蒙元许衡的谴责,更是丘浚就早就进行过了。  但是范文澜通过胡扯吹捧林则徐“睁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诽谤历史给他们自己脸上贴金,这是逃不到的事情。
  商君书: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穷民就是爱民  
            
  @牛联社73
18:50:14  邓一上来为什么大砍军工?政府穷的没钱。老百姓要吃饭,没钱建化肥厂,老百姓要穿衣,没钱建服装厂,老百姓要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政府没钱扩大生产。老百姓要看电视,政府没钱引进电视机生产线。所有经济部门,都像是嗷嗷待哺的小鸟,都向政府要食吃,所以毛时代,凡是老百姓需要的商品,没有不紧俏的,没有不要票的。政府剩点钱都干嘛了?全都造飞机大炮了,而这些钱投进去就等于是打了水漂,连声响都听不见。而生产民......  -----------------------------  @有马-05 20:31:24  基本属实,可是毛时代的外部环境和邓时代差距太大,而且
立国,国家已经被痛揍了一百多年,没被亡国灭种已经万幸,因此
对军工和国防的紧迫心情也无可非议。  国家能够独立自主,能够安心发展经济科技,在许多人看来天经地义,或者说认为这是世界大环境的必然结果。其实就是这些貌似天经地义的事,真的是用了几代人的巨大牺牲才换来的。国家不被讹诈不被打击不被严重战略威胁,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模式发展,这才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桀骜不驯,不守寻常规则,不怕鬼不信邪,如此的性格也给了整个国家以拼搏追赶的信心。他就敢用压低全国人民基本福利的办法建设工业,就敢拿落后一代的武器反抗讹诈和威胁,就敢直接破掉地主资本家的私产祖产,就敢鼓动群众把迂腐文人斗到臭,就敢把整个国家脑子里的那点小农和市侩积习让你自己拔掉。当然,他也一度敢把全国人民赶进集体食堂,这是错误——不管对错,他都能干成!  -----------------------------  @牛联社73 156楼
21:19  人类历史上,没有比二战后再好的国际大环境了,有很多原来比我们还穷的国家发展成了发达国家。毛是闲的没事自己瞎折腾玩,谁会讹诈你,你有什么可值得讹诈的?从意识形态上说,毛要解放全人类,从个人野心上,毛并不满足于只当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死时获得两个封号,一个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另一个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导师。没人要打你,是毛自己总想着要打仗。  毛主席说,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  ------------------------------  牛联社同志,能告诉我二战之后有几个国家成为了发达国家吗?新加坡?韩国?他们和中国有可比性?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和有十个孩子的家庭,谁更容易致富?毛闲的没事?谁会讹你?苏联表示躺枪!萨达姆同志表示冤枉!还有卡扎菲,叙利亚的阿萨德同志,他们为什么要和美国作对,乖乖接受美国领导不好吗?有吃又有喝!
  @Timothychen75
22:32:11  @牛联社73
22:26:00  @牛联社7-06
-0521:19  @牛联社-051
8:50:14  邓一上来为什么大砍军工?政府穷的没钱。老百姓要吃饭,没钱建化肥厂,老百姓要穿衣,没钱建服装厂,老百姓要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政府没钱扩大生产。老百姓要看电视,政府没钱引进电视机生产线。所有经济部门,都像是嗷嗷待哺的小鸟,都向政府要食吃,所以毛时代,凡是老百姓需要的商品,没有不......  -----------------------------  这个也是没道理的,工业之初肯定是没竞争力的,李斯特当年面对英国的竞争优势力主保护本国工业就是此理。保护的目的不是保护落后,而是工业避免被别国控制。发达国家总是倾向于让落后国家成为附庸。  ------------------------  @牛联社73 190楼
23:01  落后也有落后的优势,比如劳动力成本低,更容易吸收外来投资。特区没几年没,(应该是1986年),纺织服装业出口就超过原油出口成为中国第一大创汇产业,如果说中国今天有点工业基础的话,也不是毛打下的,而是那些打工仔打工妹打下的,因为有了更多的外汇,才可能更多的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制造业水平的提高。  发达国家要你这个附庸干啥?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发达国家也希望你发展,当然发展是........  ------------------------------  你确定你说的是中国人的思维?不是灯塔们的思维?
  @Timothychen75
22:32:11  @牛联社73
22:26:00  @牛联社7-06
-0521:19  @牛联社-051
8:50:14  邓一上来为什么大砍军工?政府穷的没钱。老百姓要吃饭,没钱建化肥厂,老百姓要穿衣,没钱建服装厂,老百姓要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政府没钱扩大生产。老百姓要看电视,政府没钱引进电视机生产线。所有经济部门,都像是嗷嗷待哺的小鸟,都向政府要食吃,所以毛时代,凡是老百姓需要的商品,没有不......  -----------------------------  这个也是没道理的,工业之初肯定是没竞争力的,李斯特当年面对英国的竞争优势力主保护本国工业就是此理。保护的目的不是保护落后,而是工业避免被别国控制。发达国家总是倾向于让落后国家成为附庸。  ------------------------  @牛联社73
23:01:56  落后也有落后的优势,比如劳动力成本低,更容易吸收外来投资。特区没几年没,(应该是1986年),纺织服装业出口就超过原油出口成为中国第一大创汇产业,如果说中国今天有点工业基础的话,也不是毛打下的,而是那些打工仔打工妹打下的,因为有了更多的外汇,才可能更多的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制造业水平的提高。  发达国家要你这个附庸干啥?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发达国家也希望你发展,当然发展......  -----------------------------  @自由梦中无限 206楼
01:01  发展可以,但是不能独立自主,这就是西方人的观念。你只看到纺织业的成功,却没看到支撑这个行业的条件。机械,原料,有素质的劳动力可都是毛打下的基础。  发达国家肯定不想要这么大的附庸,临了控制不住誰附庸谁真不好说,所以才有了七块论。这个世界有了核武器才转变了思维,学着共存,之前不是你死我活?  ------------------------------  牛同学只看到中国发展之后去欧美消费,却没看到类似华为、中兴等企业发展之后抢了西方国家的饭碗,因为中国人不会永远甘做拿血汗钱去换别人奢侈品的奴隶
  @今天下午有风
11:59:20  @信息資料員
23:56:00  如果没有工业化因素,谁能为我解释,数千年“包产到户”粮食平均单产也不曾高于100公斤,1984年怎么就上了240公斤?是菩萨供的高还是风神龙王入了党?  ----------------------------------  果然又是这种卑劣无耻的手法。  搬出一两年的数字上下嘴皮子一碰就“数千年“包产到户”粮食平均单产也不曾高于100公斤”,姓毛的和包......  -----------------------------  @信息資料員 80楼
12:03  你又有什么证据汉代不可能有这么高的亩产??  ------------------------------  层主知道粟是什么东西,长什么样吗?
  春过雪消
20:13:42  是啊,在你眼里,只要有商品流通那怕是一枚贝币的买卖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所以中国从来就不曾有过自然经济。对于这种奇葩观点恐怕没人能和你说得下去了。  但是,我还是低估了你的身分,不知你是斯大林的亲爹还是赫鲁晓夫的亲爷,能如此肯定“156个项目”并非特殊情况下的一锤子买卖,苏联会继续、并长期倾家当产地支持中国工业化?  历史
上,不计军援和贷款,美国从年,对台经济援助共17.85亿,超过1952年台湾GDP总额。不考虑军援的资金替代作用等对经济的促进,仅用经援总额除以1949年人口计算,台湾人均受援232美元;以人口比例计算等于大陆得到1252亿美元,这个金额是欧洲马歇尔计划援助总金额的10倍,或1950年苏联GDP(约1000亿美元)的125%,或美国GDP(2930.7亿美元)的43%,或大陆GDP的5倍!  如果是你当政,苏联就能如此脑残连续十多年送来自己GDP的5%以上,外加大量优惠贷款?  做梦吧。  -----------------------------  @信息资料员2016
20:49:00  一枚贝币??中国东周开始就已经使用金属货币了,早不是什么贝币了。  我上面已经说过,只有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商品大范围参与流通才是市场经济。如果商业只限于一个一个城市内部,这还是自然经济。这说的还不够清楚吗?这就是春秋末到战国开始的,标志就是春秋末的初税亩法地土地私有制出现。  《货殖列传》写得清清楚书,见过评价,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和亚当斯密如出一辙,这就是因为他们都是生活在......  -----------------------------  @春过雪消 290楼
13:16  在湖北、河南曾大量出土原产于海滨的贝币,不正是证明了在东周以前甚至夏商以前就有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商品大范围参与流通”?  按照你的观点,“这还是自然经济”?  所以按照你的观点,中国从来就不曾有过自然经济,早在三皇五帝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了。  ---  对了,新为你们发现了“区种(田)法”确实存在的证据:唐代李绅写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粟........  ------------------------------  小朋友,看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经济到底是什么类型,不是抓住一点来分析,而是要看主体经济是什么类型。就好像现在中国还有计划经济的成分,难道就能因此否认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了吗?同理,自然经济条件下有商品的流通和交易,就能因此否认自然经济的存在吗?
  @章水閒雲
13:07:24  小朋友,看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经济到底是什么类型,不是抓住一点来分析,而是要看主体经济是什么类型。就好像现在中国还有计划经济的成分,难道就能因此否认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了吗?同理,自然经济条件下有商品的流通和交易,就能因此否认自然经济的存在吗?  -----------------------------  判断中国春秋晚期战国以后是市场经济,就是从主要经济结构来看的。  要是从商品流通判断,还能再往前推起码上千年的。  胡扯“自然经济”无非是为了维持姓毛的屁话。
  春过雪消
21:16:32  什么是试验?你可以去学习下上面我贴出的《“3414”田麦试验报告》,学习要点:试验方法、目的、记载、分析、结论,诸要素明确,方法合理,逻辑清晰,最关键是:可重复。一个试验得到的结论,必须可以被其他人以相同条件进行重复,才能证明其结论是正确的,而不是偶然获得的错误结论,这才是《“3414”田麦试验报告》和我的试验让人可以完全信服的原因。“吴慧引用的汉代、清末的实验数据”最欠缺的就是“可重复”。汉代至......  -----------------------------  @信息资料员-10 22:19:41  拿一年的实验数据就推测整个
上的产量不可能高过这个数字,这就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对
的诽谤。这不是帽子,是惯用的卑劣伎俩,有部分已经被戳穿了,还有更多的没有被戳穿。  这也不是一例,其他类似的诽谤还有很多,随便就可以举几个上来,比如“百代犹行秦政法”这种屁话就是典型的诽谤,停滞论鬼话的罪魁祸首,再比如也是把50年一年的文盲率指标一拍脑袋胡说成整个
的常态,我早......  -----------------------------  不学无术、乱扣帽子的典型,你的观点实际是:  虽然在良种化、化肥农药齐备的今天,全国的粟平均亩产也不过百多公斤;  虽然汉代至清末所广泛具有的农业措施和技术在今天都是明确的、可再现的,而历年全国无数次试验都证实没有化肥就达不到高产;  虽然连你作为法宝的“区田法”依然是“深耕”、“密植”、“全苗”、“重肥”等一直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并被列入“农业八字宪法”的措施;  虽然吴慧所算出来的亩产量在同样的技术措施下无法重现,而试验最为重要的就是其结论必须可以被其他人以相同条件进行重复;  虽然吴慧所算出来的亩产量部分数据同样是把一时一地的“指标一拍脑袋胡说成整个历史的常态”;  但是,吴慧算出来的全国粟平均亩产“汉代281市斤”无论如何都是正确的,谁知道古代农民会不会人人都能用内力催苗增产呢?谁知道古代农民会不会人人都懂某种早已失传的增产秘法呢?  所以,古籍的数据是否正确、是否具代表性不容质疑,吴慧的计算、折算方法不容质疑,否则就是“故意诽谤历史”和“惯用的卑劣伎俩”!  太吓人了!  科普一下:“3414”试验不是什么“一年的实验数据”,而是根据测土配方的要求,全国几乎所有县(包括我)实施了多年的试验,网上一搜就是一大堆,我贴出的只是其中一个。它的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效田间试验方案。“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该方案除可应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的拟合以外,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的拟合。例如:进行氮、磷二元效应方程拟合时,可选用处理2~7、11、12,求得在以K2水平为基础的氮、磷二元二次效应方程等等,以找出肥料最佳用量。此外,通过处理1可以获得基础地力产量,即空白区产量,所以其试验成果也可用于分析是否施用化肥的产量对比。现从多年多点多作物试验综合分析,化肥因素在现有产量结构中因作物不同大致占40~60%。也就是说,仅仅没有化肥即使保留良种、农药等其它工业化因素,全国粮食平均亩产就将从350公斤降到180公斤以下。  如果全国粟平均亩产真能达到“汉代281市斤”、“明代前期亩产是343市斤”,以其抗旱耐瘠的优良特性和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玉米根本不可能取代它的地位。  算了,不想和你浪费时间了,我没条件和你们比,坐在电脑前就有钱,我必须要跑田坎才能养家糊口。  你复制粘贴这么多,无非就是:  1、中国春秋战国以后就不再“封土建国”,没有了独立如邦国的贵族庄园,所以春秋战国以后就不是“封建主义”,主流观点的“封建主义时期”应称为“前资本主义时期”。  2、“把农民生产的粮食有一部分供给自己消费作为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的证据,这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即便现在,农民生产的粮食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供给自己或者亲戚消费的情形,难道说现在的社会还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么?如果那样的话,现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说有自然经济,再把自然经济的帽子扣到中国古代的社会似乎也并无多大意义”。所以,只要存在商品经济成分,无论其在经济体中比重多少,哪怕只是一两年才赶次场的老农卖了两个鸡蛋就迈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3、中国的庄园经济(汉、晋)和小农经济(包括租佃和自耕农)都有跨地域的商品交换,不同于欧洲的贵族庄园仅有内部交换(?),同前一条,所以中国不是自然经济。所以“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农村当然不是工业社会,但是绝对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大变化,是由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农村经济向商业交换经济、城市经济转化”。  4、“以每个长周期王朝为起点,商品经济开始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商品经济力量还无法上升为资本主义的力量,整个社会就开始瓦解崩溃,经过大破坏大动荡后,商品经济受到极大程度的破坏,社会力量的重组也完成,于是进入下一个长周期王朝,进行新的循环。这就是中国从战国以后历史的本质所在!在宋朝以前,商品经济的发展之所以无法上升为资本主义,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萌芽不存在,在印刷术普及之前,星火意识无法上升到燎原意识,商品经济再发展,也不可能上升为资本主义,所以社会的周期性崩溃动荡,也是必然的。而到宋朝以后,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受到外部蛮族力量的侵略,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扼杀,商品经济的力量同样无法上升为资本主义,于是也同样呈现出周期性崩溃局面。就如同一个孕妇虽然怀孕了,但突然受到外力的打击,同样只能以出血流产告终。”  看似有道理,但是,你的部分观点根本是荒谬和自相矛盾的:  1、如果单纯将“封建”定义为“封土建国”,那么中国确实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只有“宗法专制社会”,这亦是学界所公认。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是从政治制度范畴的feudalism引申出的社会制度范畴的概念,它实际上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定义的。你把政治制度范畴的概念和社会制度范畴的概念混为一谈,就和把物理学的“质量”与管理学所谈的“质量”混为一谈一样可笑。  2、自货币产生伊始,就有了“大范围频繁的商品交换”,在夏商之前,河南湖北就在使用产于海滨的贝币购买山西、四川的盐和安徽、江苏的铜。无论如何闭塞的山村,盐和铁都必须向外购买,“就广大农民来说,食粮和其它部分生活必需品由自己生产,部分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须通过购买”,事实上历来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的现象相当广泛。如果说“把农民生产的粮食有一部分供给自己消费作为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的证据,这是站不住脚的”就把带少量商品经济成分的经济体算作商品经济,肯定是不合理的。其后果就是这样的笑话:早在罗马帝国、埃及法老帝国、加纳帝国之时,包括中世纪的欧洲、非洲,全世界都已经迈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连卖了两个鸡蛋的老农都是商品经济,中世纪的欧洲当然也是。  所以,某一经济体性质的判断只能视其那种成分比重更大,自然经济比重更大就是自然经济体,反之就是商品经济体。  3、所以,在当年的中国,社会经济之中商品经济的比重有多大就成了关键。  你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全国的商品都已经参与市场流通了”、“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但是:  =待续=
  A、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城市与农村距离之远(空间、心理)……使得现在我们不可能因“北上广”而认定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更不能因扬州、临安、金陵、汴梁、长安等城市的繁华和商业化就认定“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农村当然不是工业社会,但是绝对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正如《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所说“青岛经过德国和日本几十年经营,隔着海湾边上不到20英里的一座村庄却依然如故。除了新建的基督教堂与传统的神祇并肩存在和花生壳被城市新工业收买之外,当地人民的生活几乎与近在咫尺的大城市毫不相干。农作的方法与工具仍是千百年的旧习,商业也限于赶集及流动小贩往来。”即便只距青岛不到20英里就已如此封闭;即便是交通如此发达的现代,依然是“欧洲的城市,非洲的农村”;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当年,城市和运河百里之外有多少商品经济?  B、你也在说“货币地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确实,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就曾出现过以金代租的现象,隋唐时期也有货币地租,但不容否认的是,这些都是偶尔出现,以后又都恢复到实物地租,或者只是作为实物地租的补充。到上世纪中在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江浙也只流行于余姚、嘉兴、南田等县种植经济作物的沙田,加上折租占比也不到1/3。而红楼梦中乌进孝送地租也是送的各形各色的猪、羊、鸡、鸭、米、炭而非银子。这说明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需要货币地租的历史阶段,而地主也还没有发展到“经营土地”的商业农场阶段,所收取的地租主要用于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当时的商品经济比重远低于自然经济比重。“大部分生产只为满足自己和地主消费的小农经济虽然也有商品交换但肯定是自然经济”。  C、部分认同“4、”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商品经济力量还无法上升为资本主义的力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品经济力量太弱小。  如果当时的商品经济真如你们所说的高度发展、极为强大……  我无法想象:一个如此强大的经济力量居然局促于城市人口仅占1%~10%,而绝大部分农村在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宗法、伦理、道德、权威的族长乡绅管理之下,就连大商巨贾也在仅仅为收租而大肆购田,而不是象16世纪的法国为提升政治地位而买地,或如英国一样建立商业农场或牧场。英国圈地运动之前城市人口已达到了约20%,而工业革命之前达到了60%以上。  我也无法想象:一个如此强大的经济力量居然一直任由主流思想的歧视却近2000年在思想界悄无声息,直到活字印刷发明后500多年的明末才有微弱的声音(李贽、黄宗羲、王夫之等)。而活字印刷传播到欧洲后200年就出现了启蒙运动。  我也无法想象:一个如此强大的经济力量居然一直如此隐忍,从未借宋末、元末、明末的混乱图谋政治影响,象英国创建“新模范军”一样利用自耕农对失去土地的愤怒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哪怕只是翻出一个失败的浪花!  D、任何经济力量,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谋求思想力量和政治力量,以打破之前旧势力对它的歧视和禁锢。如果它悄无声息只能说明它的力量还没有成长到足以挑战旧势力的程度。而启蒙运动之前的英国和明末以前的中国就是商品经济悄无声息积蓄力量的时期。所谓“资待社会”、“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无论什么称谓,都只是在描述当时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比重的上升并逐渐赶超自然经济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完成以前,肯定不是以商品经济而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就如英国,也是在“圈地运动”完成之后,地主圈占土地成为商业牧场主发展养羊业卖羊毛,农民被驱赶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之后,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才超过了自然经济,走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门前。  不幸的是,中国的这一发展进程却被满清打断了。  E、以“氰化钾,可能占整杯水质量的比例”来比喻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之间的博弈并不恰当,因为这是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意大利(威尼斯?)二十万人口就被当成是资本主义起源”,但是,二十万人口占意大利多大比重?更何况威尼斯当时就是独立的城邦。而南宋时临安、泉州富可敌国,农夫也能穿丝履,商品经济当然超过威尼斯;但其人口、土地加在一起也不过全国半成,在国内的政治、思想、经济博弈中也是当然毫无发言权。这就是“比重”的重要性。  4、最后强调一次:“社会化大生产”就必须是全社会分工协作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和物都成为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生产都是为交换而生产才是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不可能一两年才赶次场的老农卖了两个鸡蛋就迈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不可能全国10多亿亩耕地中有数百万亩在从事桑、棉等商业种植,全国就迈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不可能全国仅有1%~1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工业仅有手工业且产值只有农业产值的零头,也是迈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所以“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农村当然不是工业社会,但是绝对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  工业化的困难,我在主贴中已经说的很多,也许1949年由你来执政就真能让苏联连续十多年送来自己GDP的5%以上,外加大量优惠贷款,让大陆拥有和台湾相当的人均工业化资金吧。  不想再浪费时间了。
  @春过雪消
22:00:24  不学无术、乱扣帽子的典型,你的观点实际是:  虽然在良种化、化肥农药齐备的今天,全国的粟平均亩产也不过百多公斤;  虽然汉代至清末所广泛具有的农业措施和技术在今天都是明确的、可再现的,而历年全国无数次试验都证实没有化肥就达不到高产;  虽然连你作为法宝的“区田法”依然是“深耕”、“密植”、“全苗”、“重肥”等一直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并被列入“农业八字宪法”的措施;  虽然吴慧所算出来......  -----------------------------  你莫非以前古代就没有肥料了吗??  我转的东西可以有部分被吞了,也可能你是故意装没有看到。  我贴的东西从来没有把封建社会仅仅从政治层面定义成“封地建国”,主要是就是从经济层面考察的,彭述之引用经典的定义,就是从经济方面的自然经济为主和政体方面的诸侯割据两个角度考察的。杜车别归纳了封地建社会的扩展定义是 建立在经济割据上的政治割据,说得很清楚,政治割据是建立在经济割据上的,经济割据瓦解了,政治割据也就立不足了。陈独秀还有一种定义表述:“土地附著于封主,农民附著于土地,工人附著于行会”,三种表述不一样,所指的社会形态是一样的,对中国封建社会是什么时候的定位也是一致的。  “所以,只要存在商品经济成分,无论其在经济体中比重多少,哪怕只是一两年才赶次场的老农卖了两个鸡蛋”这纯属你臆测污蔑!要是按你讲的这种标准,那市场经济的拐点就不是春秋晚期,起码要再往前推一千多年了。  “如果说“把农民生产的粮食有一部分供给自己消费作为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的证据,这是站不住脚的”就把带少量商品经济成分的经济体算作商品经济,肯定是不合理的”,这句屁话也完全属于你的梦呓,“农民生产的粮食有一部分供给自己消费”并且与现在作比较,当然是这种自己消费的现象占少数而不是你胡扯的“少量商品经济成分的经济”。  封建社会以前的贝币,没有证据是通过民间的商业流通运到内地的,我也说了,完全可能是各部落之前的贡品,也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当然存在广泛的民间商业。但是春秋以后的市场经济为主,是有大量文献记载的。我上面贴的多篇论文说得很清楚了,汉代就有了不少千人以上规模的手工工厂,人口十分之一的流民,大量雇工出身的历史人物,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分离,二成的平均利润率,这些都是写得明明白白了。  以后历代经济资料更是到处都是。  你一直是搬根本就没有关系的东西,拿二十世纪初,二十一世纪一些小村的地方的状态记载推测想象以前的状态,这就属于对历史的严重诽谤。什么“农作的方法与工具仍是千百年的旧习”,看到过几年的状态就敢这样上下嘴皮子一碰“千百年”,这属于一种诽谤历史的惯用卑劣伎俩。
  @春过雪消
22:00:24  不学无术、乱扣帽子的典型,你的观点实际是:  虽然在良种化、化肥农药齐备的今天,全国的粟平均亩产也不过百多公斤;  虽然汉代至清末所广泛具有的农业措施和技术在今天都是明确的、可再现的,而历年全国无数次试验都证实没有化肥就达不到高产;  虽然连你作为法宝的“区田法”依然是“深耕”、“密植”、“全苗”、“重肥”等一直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并被列入“农业八字宪法”的措施;  虽然吴慧所算出来......  -----------------------------  你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义都没有搞清楚,领主和地主,农奴和农民是完全不同性质的。  领主和农奴是封建社会的特征,地主和农民已经是前资本主义了。  我上面复制的贴子就专门有一节分析领主制和地主制的五点重大区别的。地主就是投资土地的商人,土地是买的,私有,和农民之前是雇佣关系,或者是雇佣农民给工资,或者就是农民租地给地租,这和现在企业与雇员,房东与房客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区别。  领主的土地则不是私有的,只有使用和收税,不能卖掉。
  留名  
  @春过雪消
22:01:35  A、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城市与农村距离之远(空间、心理)……使得现在我们不可能因“北上广”而认定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更不能因扬州、临安、金陵、汴梁、长安等城市的繁华和商业化就认定“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农村当然不是工业社会,但是绝对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正如《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所说“青岛经过德国和日本几十年经营,隔着海湾边上不到20英里的一座村庄却依然如故。除了新建的基督教堂与传统的神祇......  -----------------------------  “一个如此强大的经济力量居然局促于城市人口仅占1%~10%,而绝大部分农村在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宗法、伦理、道德、权威的族长乡绅管理之下,就连大商巨贾也在仅仅为收租而大肆购田,而不是象16世纪的法国为提升政治地位而买地,或如英国一样建立商业农场或牧场”,这段屁话也一样不是极度无知就是故意污蔑历史给自己脸上贴金,古代不是什么“绝大部分农村在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宗法、伦理、道德、权威的族长乡绅管理之下”,晚唐就出现了打破宗法结构的民间结社,宋代以后民间的自治结社更是大兴,光在天涯我就见过有两个贴子介绍:   《中国公民社会---乡约共同体》   《曾经的中国传统,现在还有吗?》  没有伦理道德的社会,无论是两头的哪一头,离现在都太远了。  至于“大商巨贾也在仅仅为收租而大肆购田”,土地和农产品只是利润最低的投资渠道,资金是哪儿利润高去哪的,只有在国内市场饱和或者竞争失败,或者战乱受创无法投资时,部分资金才会转入农村投资利润低的土地和农业,国内市场一恢复,国际市场一开辟,资金马上就是从农村转流向城市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宋代那一轮,明代中期以后的那一轮,都是一样,土地一卖,套现投资国内工商业市场和海外贸易了。  至于什么“为提升政治地位而买地”,这更是天大的笑话。提升政治地位还用得着买地吗?欧洲即使买了地也只不过是第三等级,还只不过是先秦的“士”的地位,中国前有察举,宋代以后科举有正常渠道直接进入朝廷参与甚至是把持政权,不管社会阶段,直接掌握意识形态解释权,相当于欧洲封建社会第一等级教士的地位了。
  @信息资料员-12 22:28:44  你莫非以前古代就没有肥料了吗??  我转的东西可以有部分被吞了,也可能你是故意装没有看到。  我贴的东西从来没有把封建社会仅仅从政治层面定义成“封地建国”,主要是就是从经济层面考察的,彭述之引用经典的定义,就是从经济方面的自然经济为主和政体方面的诸侯割据两个角度考察的。杜车别归纳了封地建社会的扩展定义是 建立在经济割据上的政治割据,说得很清楚,政治割据是建立在经济割据上的,经济割据瓦解了......  -----------------------------  “我也无法想象:一个如此强大的经济力量居然一直任由主流思想的歧视却近2000年在思想界悄无声息,直到活字印刷发明后500多年的明末才有微弱的声音(李贽、黄宗羲、王夫之等)。而活字印刷传播到欧洲后200年就出现了启蒙运动”,  这段屁话又是不是无知就是故意诽谤历史。  中国的商业经济和阶层的思想绝不是什么“一直任由主流思想的歧视却近2000年在思想界悄无声息”,前面就提到,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就已经和亚当斯密如出一辙了,汉代桑弘羊已经是典型的重商主义的主张了,王莽干预的经济的手法之激烈,见过评价已经接近罗伯斯庇尔了,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之间的争论,经济思想上已经相当于凯恩斯和哈耶克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辩论了,丘浚都已经提出劳动价值论了。不知道这些信息你了解多少。等会可以再转几个贴子让你长长见识。  对了,我前面复制的那几章的那个经济史长贴,开头第一章就是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鬼话的系统批判,这大概也是这几十年来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蓄意捏造出来的,恶果极其巨大的鬼话之一,实在不行我可以把那一章也全转一下。
  @春过雪消
22:01:35  A、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城市与农村距离之远(空间、心理)……使得现在我们不可能因“北上广”而认定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更不能因扬州、临安、金陵、汴梁、长安等城市的繁华和商业化就认定“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农村当然不是工业社会,但是绝对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正如《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所说“青岛经过德国和日本几十年经营,隔着海湾边上不到20英里的一座村庄却依然如故。除了新建的基督教堂与传统的神祇......  -----------------------------  至于什么启蒙运动,只不过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与瓦解,转向前资本主义时的思想,中国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到了这个社会阶段了,我前面一直引用大量资料观点说春秋战国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瓦解转向前资本主义的时候,春秋时的思想状态就已经达到启蒙时期的程度。  中国和欧洲的居区就是欧洲前资本主义同时获得内陆和海外国际市场,又没有经过多次侵略者打断,所以欧洲很快经到前资本主义到了工业资本主义,在思想演化上时间比较短。而中国则以宋代为界分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两截,思想演进上相对比较慢。  但是也完全可以按社会阶段对应,汉代的天人感应(原自春秋公羊派)的思想相当于自然神论,王充、魏晋玄学相当于新自由主义,宋明理学体系就相当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了。
  @春过雪消
22:01:35  A、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城市与农村距离之远(空间、心理)……使得现在我们不可能因“北上广”而认定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更不能因扬州、临安、金陵、汴梁、长安等城市的繁华和商业化就认定“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农村当然不是工业社会,但是绝对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正如《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所说“青岛经过德国和日本几十年经营,隔着海湾边上不到20英里的一座村庄却依然如故。除了新建的基督教堂与传统的神祇......  -----------------------------  “一个如此强大的经济力量居然一直如此隐忍,从未借宋末、元末、明末的混乱图谋政治影响,象英国创建“新模范军”一样利用自耕农对失去土地的愤怒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哪怕只是翻出一个失败的浪花!”这段屁话,还是一样,不是无知就是故意诽谤历史。  
《纪念中国的克伦威尔,唐末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巢》  黄巢就是科举落地,没有正常渠道获得政治权力才暴动的。宋代以后科举地位、范围、都大大提高扩大,从隋唐的吏员的选拔变成了官员的选拔,工作性质就是现在说的事务员和政务官的区别。可以直接从正常渠道参与甚至把持政权了,还用得着暴动吗??  失败的浪花?明代商业税都明存实亡了,老板和工人联手,直接把皇帝派下来的税收特派员打死一大批,结果还是皇帝让步了结,这还是什么失败的浪花吗?这已经是决定性的胜利了。  上面就说了,前有察举,后有科举,还用得着暴动图谋政治影响?东汉魏晋的门阀,就有不少是这类富商。如果非要说暴动手段,晚唐就已经出现了,王仙芝、黄巢,那是货真价实的资产阶级革命。黄巢提出的纲领,“天补均平”,这和荷兰独立战争(尼德兰革命)时提出过的经济纲领,还是英国克伦威尔革命时的约翰李尔本的“平均派”纲领完全一样,黄巢不仅打击了各地藩镇和长安的唐皇室,更加重要的时攻占广泛的扫荡了盘踞在那里的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大量阿拉伯、波斯外商的群体。这躲失败的浪花够大了吧。我在煮酒就发过一个贴子:
  @春过雪消
22:01:35  A、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城市与农村距离之远(空间、心理)……使得现在我们不可能因“北上广”而认定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更不能因扬州、临安、金陵、汴梁、长安等城市的繁华和商业化就认定“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农村当然不是工业社会,但是绝对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正如《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所说“青岛经过德国和日本几十年经营,隔着海湾边上不到20英里的一座村庄却依然如故。除了新建的基督教堂与传统的神祇......  -----------------------------  所谓“资待社会”、“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无论什么称谓,都只是在描述当时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比重的上升并逐渐赶超自然经济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完成以前,肯定不是以商品经济而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就如英国,也是在“圈地运动”完成之后,地主圈占土地成为商业牧场主发展养羊业卖羊毛,农民被驱赶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之后,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才超过了自然经济,走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门前,看了这段屁话,我又不知道是我上面贴的东西不全,被吞了还是你故意装看不见了,  ““资待社会”、“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无论什么称谓,都只是在描述当时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比重的上升并逐渐赶超自然经济的过程”,这不过又是你的梦呓或者故意污蔑!  “资待社会”、“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都是市场经济,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区别。  “前资本主义就是传统共运社会学称呼工业革命以前的市场经济的名词,彭述之指这就是马克思称呼欧洲这个阶段的词语,他和陈独秀也都用这个名词称呼中国两千年的同样阶段。  而杜车别提出的的“资待社会”概念和沿用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两个名词,差别也只不过是,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推广普及为前提,宋明理学体系的建构为条件的思想上所谓“星火意识上升为燎原意识”这个区别,而不是经济上是不是市场经济的区别,按他的理论,资待社会是还没有进化到工业资本主义的条件,工商业资本发展下去会侵蚀政府财政收入降低控制力,在内乱中政权更迭甚至给外敌入侵制造机会而崩溃,资本主义萌芽则是指已经有了进化到工业资本主义的条件,只要正常发展下去肯定可以到工业资本主义。按彭述之理论,以宋代为界,杜车别的“资待社会”和“资本主义萌芽”也可以称为前资本主义国内市场为主阶段和获得海外国际市场的阶段,都是市场经济是肯定的。  至于英国的所谓的圈地运动,土地私有制出现作为可以买卖的商品,也一样是春秋晚期就出现了,以初税亩为标志,早就已经开始了,上面转的论文已经说了,汉代就有人几百万规模,占人口十分之一的流民作为 雇工来源了,出现了大量千人以上的手工工厂和大量雇工出身的历史人物,早就已经是“农民被驱赶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只不过在没有获得彭述之说的海路国际市场这个前提下,城市工商业不足以吸纳大部分流民就业,官方对土地买卖一直有一些法律上的限制,类似于证券交易的T+1,单向操作机制,宋代以后有了海路国际市场以后,土地兼并频繁带动快速的流民城市化,明代中期的那一轮规模更大,这已经和英国圈地运动的城市化没有任何区别了。
  @春过雪消
22:01:35  A、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城市与农村距离之远(空间、心理)……使得现在我们不可能因“北上广”而认定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更不能因扬州、临安、金陵、汴梁、长安等城市的繁华和商业化就认定“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农村当然不是工业社会,但是绝对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正如《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所说“青岛经过德国和日本几十年经营,隔着海湾边上不到20英里的一座村庄却依然如故。除了新建的基督教堂与传统的神祇......  -----------------------------  E、“以“氰化钾,可能占整杯水质量的比例”来比喻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之间的博弈并不恰当,因为这是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意大利(威尼斯?)二十万人口就被当成是资本主义起源”,但是,二十万人口占意大利多大比重?更何况威尼斯当时就是独立的城邦。而南宋时临安、泉州富可敌国,农夫也能穿丝履,商品经济当然超过威尼斯;但其人口、土地加在一起也不过全国半成,在国内的政治、思想、经济博弈中也是当然毫无发言权。这就是“比重”的重要性”  看这段混帐话,你又搞错了,“以“氰化钾,可能占整杯水质量的比例”原文说的很清楚,是针对明代的海外贸易顺差利润额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的比喻之一,而不是你胡扯的什么“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之间的博弈”,市场经济早在春秋战国就取代了自然经济了,以后只有在一些个别的时候,比如魏晋战国内战市场受创,资本有一段时间投资到农村和偏僻的庄园,有一些像自然经济,但是像也不等于是,这毕竟也是投资,而不是封地,就像姓毛的侮辱宋襄公说“蠢猪似的仁义”,也不等于说宋襄公就是一头猪。  “二十万人口意大利多大比重?”
南宋时临安、泉州“不过全国半成”,看这两句屁话,不知道是神经错乱了还是故意找茬,如果算“二十万人口意大利多大比重?”,那就要算四十万人占临淄人口多少比重,临安、泉州市民数也是临安、泉州人口多少比例?  如果问临安、泉州占全国人口多少,按就要问意大利占整个欧洲人口比例多少,这才是准确的比较方法。  而且说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起源是因为欧洲只有意大利才是市场经济,中国却绝不是只是临安、泉州是市场经济,只不过这些工商业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贸易比其他地方发达得多而已。  何况前面转的饶会林的论文,汉代就有几百万规模的流民,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稍微百度一下就知道,赵冈的《中国历史的城市人口》里的结论,北宋城市化率是20.1%,南宋是22.4%,这还是平均水平,像大城市,像汴梁、临安,更是50%以上了。  就算工业资本主义兴起,也肯定是从一两个地方开始影响其他地方的,不可能像“世界革命”那样遍地开花的。
  @春过雪消
22:01:35  A、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城市与农村距离之远(空间、心理)……使得现在我们不可能因“北上广”而认定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更不能因扬州、临安、金陵、汴梁、长安等城市的繁华和商业化就认定“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农村当然不是工业社会,但是绝对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正如《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所说“青岛经过德国和日本几十年经营,隔着海湾边上不到20英里的一座村庄却依然如故。除了新建的基督教堂与传统的神祇......  -----------------------------  最后强调一次:“社会化大生产”就必须是全社会分工协作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和物都成为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生产都是为交换而生产才是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这是只是基本常识,春秋晚期初税亩以后,连土地都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当然就是“全社会分工协作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就是“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和物都成为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生产都是为交换而生产”。  上面引用了大量论文了,最明显的,再复制一遍孟子和许行门人的对话:  另外从孟子同当时著名农家学派许行门徒的一段辩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冲破了自然经济的束缚。孟子中的这段记载如下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  ‘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冠。’  ‘奚冠?’  ‘冠素。’  ‘自织之与?’  ‘否,以粟易之。’  ‘许子奚为不自织?’  ‘害於耕。’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然。’  ‘自为之与?’  ‘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转引自[16]p37)  这一段辩论,正如曾兆祥评论的那样“人们不能不承认,孟子对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必要性讲的极为透彻而生动”。  -------------------------------------------------------------------  这段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典型的农业经济职业者许行的生活用品、农具都是用农业产品从市场上交换的。  土地、农业产品都是商品,都是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原料和商品基地。
  话说到这里了。晚了,资料明天再复制
  欲盖弥章
  春过雪消
22:00:24  不学无术、乱扣帽子的典型,你的观点实际是:  虽然在良种化、化肥农药齐备的今天,全国的粟平均亩产也不过百多公斤;  虽然汉代至清末所广泛具有的农业措施和技术在今天都是明确的、可再现的,而历年全国无数次试验都证实没有化肥就达不到高产;  虽然连你作为法宝的“区田法”依然是“深耕”、“密植”、“全苗”、“重肥”等一直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并被列入“农业八字宪法”的措施;  虽然吴慧所算出来......  -----------------------------  @信息资料员-12 22:28:44  你莫非以前古代就没有肥料了吗??  我转的东西可以有部分被吞了,也可能你是故意装没有看到。  我贴的东西从来没有把封建社会仅仅从政治层面定义成“封地建国”,主要是就是从经济层面考察的,彭述之引用经典的定义,就是从经济方面的自然经济为主和政体方面的诸侯割据两个角度考察的。杜车别归纳了封地建社会的扩展定义是 建立在经济割据上的政治割据,说得很清楚,政治割据是建立在经济割据上的,经济割据瓦解了......  -----------------------------  1、又看了下原文,“以“氰化钾,可能占整杯水质量的比例”确实是我理解错了。  2、古代除了粪肥和绿肥(包括塘泥)还有什么肥料?我主贴第一段就说明了这两种肥料的来源都极为有限,仅以土壤中N元素的平衡计算就无法保证亩产维持在100公斤以上。  3、我已经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不可能因“北上广”而认定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更不能因扬州、临安、金陵、汴梁、长安等城市的繁华和商业化就认定“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农村当然不是工业社会,但是绝对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即便是交通如此发达的现代,依然是“欧洲的城市,非洲的农村”;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当年,城市和运河百里之外有多少商品经济?  事实上,当年交通运输能力对商品流通的限制远超你的想象,长途陆路运输军粮千里之外十不存一,在军事行动之外,离开水路后商业流通价值极低。  你例举许行,和“像汴梁、临安,更是50%以上了”这种单独城市的市民比例是无意义的。  4、“如果问临安、泉州占全国人口多少,按就要问意大利占整个欧洲人口比例多少”  欧洲是个统一的国家?威尼斯的政策法令颁布修改既不需要意大利也不需要欧洲的同意。  5、“我也无法想象:一个如此强大的经济力量居然一直任由主流思想的歧视却近2000年在思想界悄无声息,直到活字印刷发明后500多年的明末才有微弱的声音(李贽、黄宗羲、王夫之等)。而活字印刷传播到欧洲后200年就出现了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以“天赋人权”反对“君权神授”,黄宗羲主张“君为民害”应限制君权,保护私产。这些才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的经济力量在思想界最基本的反击,麻烦你告诉我自战国之后,黄宗羲之前谁还有这样的思想传播?  6、拜读了你的大作《纪念中国的克伦威尔,唐末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巢》之后,忽然没有回复的欲望……  克伦威尔进入伦敦后先后颁布了《航海条例》等一系列法律,发展工商业,保护资产阶级利益,发动一系列的商业战争。黄巢在长安可有相似的法令或宣言?更关键的是,当时的英国还有远比克伦威尔更激进的政治派别(共和派、掘地派等);唐末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除了“天补均平”这个口号之外,可有详细点的政治宣言,或其它政治派别的宣言?  算了,你完全是生活在一个妄想的世界里,和我们这个次元根本没办法交谈。  居然有……  我认输了。
  @春过雪消
11:15:02  1、又看了下原文,“以“氰化钾,可能占整杯水质量的比例”确实是我理解错了。  2、古代除了粪肥和绿肥(包括塘泥)还有什么肥料?我主贴第一段就说明了这两种肥料的来源都极为有限,仅以土壤中N元素的平衡计算就无法保证亩产维持在100公斤以上。  3、我已经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不可能因“北上广”而认定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更不能因扬州、临安、金陵、汴梁、长安等城市的繁华和商业化就认定“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农村......  -----------------------------  无论发达不发达,现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地方都是到工业资本主义了,发达不发达,不影响工业资本主义的性质。现在的工业资本主义也肯定比19世纪发达得多,但是社会阶段一样。  无论农村的经济怎么样,都成了城市产业中的一环,成了粮食原料基地,参与交换,这就已经够了。  经济状态不是以行政国界分的,中国的地盘比整个欧洲都大,要是比较,就必须按同样的地盘,还有考察资源等其他因素进行对比,按不是按什么行政国界对比。我上面引的赵冈书里的资料,汴梁、临安的数字不是平均指标,平均城市化率指标也是北宋南宋都超过20%  上面说战国就已经转向市场经济,战国中国也还没有统一呢,就是转向市场经济,才推进政治兼并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宋代开始有了国际市场。工业资本主义的催生本来就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哪一个民族能完成的,就需要世界市场的推动,这肯定也不只是经济上的往来,也有各地区文化科技成果的共同作用。要是以国界划分经济区,就不可能到工业资本主义。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以“天赋人权”反对“君权神授”,黄宗羲主张“君为民害”应限制君权,保护私产。这些才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的经济力量在思想界最基本的反击,麻烦你告诉我自战国之后,黄宗羲之前谁还有这样的思想传播”,这段鬼话又是缺乏基本知识的鬼话了。  中国历史上从来有过皇帝句句真理的狗屁说法,谏议大会,拾遗之类的专门官职秦汉就已经设立了,系统化理论化的学说,到宋明理学建构就已经形成体系了,和黄宗羲类似的思想,程颐、朱熹就已经明确表述过了,明代类似的理论更是一抓一大把,光在天涯有贴子介绍的就有何心隐、吕坤,要是说晚明,表述的比黄宗羲更加精确透彻的人更是可以列出一大串名字来,黄宗羲只不过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而已。  更是早就制度化了,宋代以后海外贸易,明代形成世界市场,已经有了到工业社会的条件,宋代和明代的操作系统软件,本来就是为了驾驭工业文明完成的准备,制度上已经是非常标准的英美海洋法系的结构,只是晚明在葡萄牙、日本、闯贼、建虏四线夹击下没有及时转入战时状态才没有挺过去。“天赋人权”那一套自然神论的扯淡,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较量都不见得够格。  至于说保护私产,这还用嘴上喊吗?什么叫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交换获取利润,只有是私有财产制,东西分你的,我的,他的,才会有交换。要是都像网络资源一样谁都可以下载,那就不必交换,没有交换了。所以事情很清楚,只要是市场经济,无论嘴上怎么讲,实际上肯定就是财产私有制。  法令?脑子进水吧?法律不能高于经济结构这不算什么高深的知识吧?资金是找到利润投资的,哪儿赚钱去哪里,不是看了法令投资的。那段著名的话怎么说的,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法律。利润就是农村最低,国内工商业市场高,海外贸易最高。隋唐时中国航海技术还没到,是阿拉伯人垄断着航海技术单方面来华的,黄巢把他们扫荡了以后,宋代中国的航海技术赶上了,国际市场的巨额利润就会把各种资金吸引过去,国内市场的流向海外贸易,农村的流向国内市场,这比任何法令都好使。
  下午要去图书馆听一堂讲座。  现在先贴一部分资料,能贴多少是多少,剩下的回来再贴;  姜东锡 《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
  第一章 《宋代以前商人和商业资本概论》  从人类历史的般情况来看,先有商品空换,后有商业资本,其后才有商业,再其后才有专职商人,最后形成商人阶级。专职商人出现之前,从事商品变换者都是兼营性质的商人,尚不是真正典型的商人。在出现专职商人之后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专职商人与兼职商人并存于世,此消彼长,后者时常多于前者。明乎此,观察中国古代商业资本和商人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就比较容易了。  一、中国古代商业资本和商人的起源  商品交换活动,起源很早。《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传说之事,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但这一传说,尚缺乏有力的佐证。现在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至迟在夏朝之前的尧舜时代,我国就已出现商品交换活动。  《管子·揆度》记载说:尧舜的时候,‘北用禺氏之玉,南贵
正援之珠”。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说:‘尧之治玉下也......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说:“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索隐》:“就时犹逐时,若言乘时射
利也。《尚书大传》日:‘贩于顿丘,就时负夏’。’  上述记载,均为晚出,且属传说,不可能全部确切可信,但它们都指明尧舜时代已经存在商品交换活动。根据考古学界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大汶口文化“进入中期以后(公元前3500年左右至公元前2400年左右——作者注)经济发展较迅速,象牙器、玉器、白陶器的多量出现、轮制陶器技术的开始使用,部说明手工业生产已从农业中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①。独立手工业的出现,既表示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完成,又预示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开始。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出现一些商品交换活动是势所必然的。与大渡口文化时间相近,但略晚一些的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年)中,曾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墓地出土彩陶盆、骨纺轮、海贝等②。海贝的出现,说明商品交换正在逐渐发展。到齐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铜器冶铸、制造业③。表明手工业发展很快。而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迸商品交换的发展。
接下来的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出现商业资本。在古老的商品交换的不发达时期都是以物易物,没有货币、汉代人就已指出:“古者市朝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所无,抱布贸丝而已。”④  ---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简本》,第93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②同上书第108页。  ③同上书第120页。  ④《盐铁论·错币篇》。  ---------------------------  在反复的长期的物品交换过程中,慢慢形成一些媒介性商品,例如兽皮、布匹、珠玉、海贝、农具等。由于海贝具有体积小、不变质、易计量等优点,成为中国最早的货币。汉代人首先指出“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①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确实发掘出大量天然海贝、骨贝、石贝②。不过,应该承认,夏代的天然贝和仿制贝,究竟是装饰品还是货币,或者两种功能兼备,还是一个很难确证的问题。汉代人和后世学者(包括笔者在内),都是从夏商周货币发展演变的链接关系中作出的判断。最重要的是,学者们都认识到,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货币。司马迁早已指出:“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③,所以,夏代的天然贝和仿制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
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货币并不全是资本或商业资本,这取决于它所实际发挥的职能。但货币是资本或商业资本最重要的代表。恩格斯指出:“如果生产商品的社会把商品本身所固有的价值形式进一步发展为货币形式,那末还隐藏在价值中的各种萌芽就显露出来了。最先的和最重要的结果足商品形式的普遍化。甚至以前直接为自己消费而生产出来的物品,也被货币强加上商品的形式而卷入交换之中.于是商品形式和货币就侵入那些为生产而直接结合起来的社会组织的内部经济生活中,它们逐破坏这个社会组织的各种纽带,而把它分解为一群群私有生产者。”④概言  ----  ①《盐铣论·错币篇)。  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65年第2期。  ③《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④恩格斯《反杜林论》,《马恩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  之,早期货币加速产品的商品化,促进商品交换,并进而加速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许多学者早巳证实,夏代私有制已很发达,兹不赘论。拟着重探讨夏代商品交换情况。据《左传》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舟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①从中反映出,远方之物纷纷进贡到夏朝,夏朝的物品非常齐备,从《尚书·禹贡》记载来看,大禹治水范围空前广泛,从黄河流域拓展到长江流域。大禹所到之处,都向夏朝进贡当地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土特产品。在历史上,进贡是各民族,各地区间物资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进贡往往不是无偿的单向进贡,时常与商品流通相生相伴。大禹治水时的广泛而规模巨大的进贡活动,极有可能也伴随着商品流通。《尚书·益稷》记载,大禹治水时说:“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鼓励人们懋迁有无,加强商品贸易。把产品从长江流域运输到黄河流域,没有一定的资本是不行的,上引《左传》、《尚书·禹贡·益稷》,系春秋战国作品,对夏之记述多有不实,但夏遗址出土海贝,说明上述记载并非全部荒诞无稽。  在以物易物的情况下,买和卖一般是同时完成的。货币产生后,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被分成两个独立的行为,握有较多货币之人便有可能成为专营商品买卖的商人。据《逸周书·殷祝》记载:商汤起兵灭夏时,“士民闻汤在野,皆委货扶老携幼奔,国中虚”。“国”为城市,“委货”可释为扔掉商品。若上文可信,那就表明,夏末期的城市中已有做买卖的人了。这些人究竟是争营还是兼营,目前尚难判断。倒是从中反映出,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已出现商业。  -----  ①《左传》宣公三年---------------------------  随着商品交换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到殷商时期出现专职商人。商代盛行饮酒,反映其酿酒业和粮食生产的进步。纺织、制造、冶铸等手工业,都有巨大发展,尤其是青铜冶铸业达到高峰,‘可母戊鼎”令人惊叹。手工业的进步,促进商业的发展。后世把做买卖之人称为商人,显然足受商族人的影响,也由此反映出商代人经商之风的流行。《诗经·商颂·殷武》称赞商都之繁华“商邑翼翼,四方是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在这种背景下,商代货币空前增多。仅1969年刭1977年蟹阳殷墟西区发掘的939座商墓中,出土殉贝2459枚①。在安阳小屯村附近发掘的“妇好”墓,出土海贝多达6880枚②。据鉴定,这些海贝分别出产于台湾、南海等海域。此外,仿制贝也越来越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在河南、山西晚商墓葬中新出现铜皿,证明商代已进入金属铸币阶段。由于商业的发展,职业商人逐渐增多。现存商代饕餮纹青铜鼎有这样图案:一个荷贝(货币)立在船中,一个在用手划船,像是外出做买卖。拥有较多货币和奴隶的人,最有条件经商,从事长途贩运。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职业商人的首要组成部分。其次,一些贫困低微的自由民,也是职业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在《天向》中说:“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盐铁论·讼贤》说:“太公之贫困,负贩于朝歇。”表明出身寒微的姜太公曾是朝歌、孟津的一名商贩。商代业余经商的兼职商人,人数更多。《尚书酒诰》:“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周初的统治者命令妹土的殷遗民,首先要专心致志地  -----  ①《一九六九——一九七七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②《殷墟妇好墓》,文物日版社1980年出版。  -----------------------------  种好庄稼;农事完毕,可吼牵着牛车到远处经商,用来孝敬父母。说明商末周初的农民业余经商者不在少数。
  二、商人阶级的形成——西周与春秋  西周初年,“太公年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①齐国工商业率先发展起来,显然得益于姜太公的极力倡导。当时的齐国工商业,估计是分为官营与私营两种的“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机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②。管仲是通过加强工商业官营、官府干预等措施而富国强兵的。因此,齐国始终有一大批工商业者直接隶属于官府。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局限于齐国,是比较普遍的。
“工商食官”的说法出自《国语·晋语》:“公食贡,大夫食邑,上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尽管学者们对“工商食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主义 学者观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