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无论中国现在的军事实力力还是经济实力都在世界首位,为什么不一统天下,征服世界。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RDCY观察系列报道之六――
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中国如何应对?
日01:53&&来源:
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第一大事件”,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经济秩序和运行方式。中国崛起对世界与中国意味着什么?显然,这需要一个整体性的观察框架来回答。
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产生自工业革命之后,它的发展需要熊彼特定义的“创新”来驱动,即新技术会创造新的供需结构,最终扩大市场规模。而每当市场规模的扩张遇到瓶颈时,经济危机就会发生。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的最终克服,都是通过新市场的开辟。而新市场的开辟方式大体上可归为三种:(1)通过新技术的爆发式应用创造新市场;(2)在地理上开辟新市场,即通过殖民或军事手段打开新市场;(3)通过金融手段把原先分立的市场连为一体。2008年金融危机持续发酵的关键在于:过去克服危机所采取的方式如今都难以为继。现今世界缺乏可以“推倒一切领域”的技术突破,军事手段开辟新市场的“边际收益”下降到零甚至为负,金融手段整合分立市场是西方仍在不断使用的方式,但“饮鸩止渴”的一面日益凸显。于是,当前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面临的是根本性的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中国占全球工业的比重却在加速上升,这与中国良好的“工业生态”有关。毫无疑问,全球经济的重心将向东亚转移,但世界体系将如何演化,尤其取决于新旧力量的合作与博弈。
结构调整:21世纪全球经济新趋势
自上个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崛起。据统计,期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率超过6%,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甚至超过8%,远高于同期发达国家2.6%的增长率。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可以说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于支撑世界经济、防范危机向更大范围蔓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由美国主导设计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虽说曾经为全球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任何一国货币,包括美元已经不能独自担负起国际支付能力,“特里芬困境”导致美元国际霸权地位出现松动、瓦解。
自从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实力极大提升,国际贸易增长迅猛。截止2014年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和贸易国。同时人民币已经是第二大国际贸易融资货币和第四大国际支付货币。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使用,一方面是对长期以来美元“一统天下”国际货币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丰富了国际贸易支付手段,进而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稳定。
在本世纪金融危机来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重消费、轻生产”的发展模式。在这期间,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低的人力成本、最优惠的税收政策,进而最大化公司利益。与此同时,本国产业出现严重的“空心化”,其主要表现是第一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制造业)的萎缩,和第三产业的繁荣。从而造成了全球产业“由西向东”转移的趋势。事实上,本世纪金融危机爆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过度依赖服务业,使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基础。另外,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也导致金融业虚假繁荣。
鉴于以上问题,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制造业回归”、“就业回归”等措施重整第二产业并提升本国就业市场。例如,美国政府就积极通过诸多财政税收手段,如法人税制改革来鼓励更多跨国公司由“外包”向“内包”转变。相对于美国,欧洲国家本世纪以来,特别是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更强调社会福利改革,主要通过消减福利支出,提高退休年龄等措施来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以上欧美国家的改革措施方向是正确的,但考虑到各种利益集团的不同诉求,再加上固化的政治社会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极大阻力。
国际货币体系已不能仅由西方支撑
美元为世界货币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形成如下模式:(1)世界各国向美国出口商品换取美元,并以美元与其他国家交易;(2)美国同时向各国出口商品,以收回过量美元,防止美元超跌而丧失国际货币的信用。
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实体经济逐渐衰落,美国寻找到“石油美元”作为美元国际货币的基础,并通过武器等高新技术产品和20世纪90年代的IT产业出口,来回收美元,维持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全球经济循环。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意味着:美国实际上已经耗尽了那种能够飞速发展以支撑不断膨胀的货币数量的“毁灭性创新”潜力。
随后发生的三件大事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这三件大事分别是2001年9月的“9?11”事件、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和日欧元区诞生。“9?11”事件之后,美国发动了反恐战争,这实际上是通过军事介入控制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石油的贸易路线,强行确保美元回流渠道安全。另一方面,欧元区诞生后,欧元成为一种具有匹敌美元潜力的替代性世界货币,这对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造成了巨大威胁。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实际上起到了控制欧元区油路的作用,从而为美国提供了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揍贬”欧元的武器。
为了给互联网泡沫之后“无处安放”的巨量美元找到一个支撑,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通过将美联储隔夜银行拆借利率降低到1.0%,压低商业银行融资成本,把资金引向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
而2001年中国加入WTO,也使得中国在工业产品出口大量增加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美元储备,由于美国能够掌控美元回流的流向,因此,中国的美元资产实际上几乎别无选择,只能投向美国国债和其他美元债券。这里的其他美元债券主要就是房地美和房利美“两房”抵押贷款债券。
这样,由于资金的流入,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繁荣。房地产市场繁荣的一大后果就是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和泡沫化,在2007年造成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全球金融危机,是作为世界货币发行国的美国因其产业基础不足以支撑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所导致的全球体系危机。由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产业基础实际上已不可能恢复到足以支撑起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程度,因此世界体系不可能复原,只能寄希望于重塑。
金融危机与“再工业化”之难
世界体系危机的形成根源在于:全球资本(金融)运行的中心仍在西方,但工业中心在过去二十多年里逐渐转移到中国。
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产业空心化,由此,西方的福利体系、金融体系缺乏实体产业支持。在缺乏工业支撑的情况下要维持福利体系和高消费,只能依靠大量“印钞”。西方国家的货币发行机制设计中,货币的基础是国债,而国债的基础是税收。产业空心化加上人口老龄化,导致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税基流失,支出增加”问题,只能通过借债来应付。而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超出了经济体系承受能力,金融危机就会到来。
世界工业转移的大趋势是:在东半球,工业中心从日本移向中国东部,然后目前正在向西扩展,伸入欧亚大陆腹地;在西半球,工业中心从德国向东扩展,逐步与俄罗斯连接。也就是说,工业网正在从欧亚大陆两端向中心扩展。其中,中国是全球工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
能够具体说明工业体系转移导致金融危机后果的例子是欧债危机。
追溯欧债危机的源头,其实可以从“苏东剧变”看起。1991年“苏东剧变”后,苏东集团国家普遍施行了“私有化”过程,原国有经济被廉价卖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苏东“私有化”,“大头”最终不是由这些国家的人民得到,而是由西德的资本家们得到!苏东国家的工业基础原本就不错,这些企业被西德资本家们得到之后,又获得了大量投资,升级改造。两德统一之后至今,德国已向东德区域投入了超过1.3万亿欧元巨资。从企业的逻辑来看,把生产转移到东欧是非常合理的:东欧工业基础良好同时工资低廉。即便在今天,东德的同岗位平均工资水平也只相当于西德的70%左右。
“苏东解体”后的1992年,西欧国家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开启了统一货币的进程。日,欧元完全取代加入欧元区国家的原有货币,欧元区出现。欧元区出现之后,欧元区国家高工资、高福利、富裕的人们,可以使用欧元向东欧国家购买工业产品,享受到了“印钞购物”的货币红利。结果,随着时间的积累,“去工业化”国家在向工业增长国进口产品,形成大量逆差,按经济规律应该贬值本币,但由于共同使用欧元不能贬值本币,就只能以发债借钱弥补,形成大量债务累积。它们发行的公债又被工业增长国(主要是德国)吃进,导致财富越来越流出西欧,流向德国和东欧;而西欧则越来越深陷债务泥淖。可见,欧债危机本质上是由西欧国家在“去工业化”的同时却可以享受欧元红利导致的。
然而西欧国家要想“再工业化”,从根本上面临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人口老龄化。年轻人在社会中占不到足够比例,意味着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和消费人口去支撑工业增长。对西欧来说,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情况:由于“去工业化”,本就不多的年轻人还找不到工作。在法国,29岁以下的年轻人大约四分之一找不到工作,而在西班牙,这一比例甚至将近五成!
由于《申根协定》的存在,协定国之间的人口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这就使得人们可以尝试去工业增长区域找工作,然而从工业增长区域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有更多人才可供选择,可以择优录用,于是,被录用的只是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只能回到本国,成为本国的就业压力来源。这样对于“去工业化”国家来说,劳动力素质又出现了下降,更进一步阻碍了“再工业化”的可能性。于是就不得不选择紧缩支出,勒紧裤腰带还债。但紧缩支出的后果是投资进一步下降,导致进一步“去工业化”。
概括而言,当前西欧已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去工业化”→债务积累→债务危机→财政紧缩→失业→“去工业化”。
全球产业重心大转移
我们可以通过美国、英国发生的情况来看看金融危机的严重性。
美元当前的主要发行机制是,美联储从财政部购买国债,财政部由此得到美元,再以财政支付形式把这些美元注入社会进行流通。而美国财政部支付国债收益率的担保则是未来的税收。也就是说,美元的基础是美国国债,美国国债的基础是未来的税收。要增加美元供应量通常要增发国债,而增发国债就意味着未来要加税。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于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启动了两轮“量化宽松(QE)”来收购金融体系中的“有毒资产”,花掉了约2.6万亿美元,用光了当时的国债发行额度。所以2011年债务上限危机发生之后,美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继续增加美元供应量,就得在未来增加税收,然而加税空间却可以说已近极限。美国国会两党争吵的就是具体该向哪些人加税。
不过,当前美国有3.15亿人口,只有1.15亿个全职工作岗位,依靠社会福利资助的人口则有1.27亿。而1.15亿全职工作人口也不是都可以被加税,因为其中有6100万人年工资低于2万美元。与之相比,据美国证交会前主席克里斯?考克斯计算,算上医保、社保和养老金的未来支出,美国的负债已超过86.8万亿美元。要还上这笔债务,靠给五六千万人加税,每人得多缴多少税?
比美国情况更严重的是作为世界金融运行中心的英国――这是一个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82%的国家,而服务业中最主要的就是金融业。二战结束时,英国制造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达70%,那时的英国可以说有一个技术领先的制造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而目前,制造业占就业人口的比例降至16%左右,服务业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却达到80%。在服务业中,金融业收入极高但吸纳就业人口很少,大多数种类的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多但工资低、岗位不稳定。而英国制造业的情况是,出口额居首位的产品竟然是飞机发动机。这说明,当代英国经济是一个依靠金融这样的少数人产业和飞机发动机这样的最高端制造业来挣钱的经济,这样的产业注定吸纳不了总人口中那些缺少高级技能的人。因此,社会福利体系就会是一个永难填满的无底洞。如果收入增长能够保证这个无底洞还能继续填下去,这个游戏也还能维持。但问题是,在金融危机的局面下,金融业还能继续为英国赚钱吗?在全球经济萎靡导致民航业萎缩的状态下,飞机发动机制造业能为英国带来更多收入吗?
当中国走向全球产业格局中心
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西方国家的经济受到了巨大打击。但中国工业却取得了高速发展。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份额为14%,到2012年则为21%。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62%,而到了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就已经是美国的120%。
2013年,韩国最重要的智库之一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发布了以海关编码作为调查依据的工业品出口量统计,结果表明:2013年全世界工业品占据第一名的产品种类中国有1538种,第二名德国有733种,第三名美国有550种。
在2007年至2013年期间,出口市场占有率占世界第一位的产品数量,中国上升速度堪称“疯狂”。不但全世界的制造业转向中国,中国也存在从沿海在向内地转移的过程。一些沿海地区出现的用工荒和企业的关门是因为产业中心在向内地转移。如2012年的出口,重庆出口同比增长是94.5%,安徽是56.6%,这都表明产业的重心往中西部转移。世界产业重心已经表现出在往欧亚大陆的中心区域转移的趋势。这是世界格局的一个转变大势。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出口产量结构中,机电产品的出口2012年同比增加了8.7%,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7.6%,较2011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中高技术含量工业品出口的国家。
在美国进口的机械设备中,来自中国的份额已从2000年的6.5%稳步提升到2011年的25.7%,中国已逐步取代韩日成为美国的主要机械产品供应商,当然这与日韩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也有关系;日本进口的机械和运输设备中,中国所占份额已从1996年的7.2%提高到2011年的42.7%;金砖四国中,巴西机械和运输设备来自中国的份额已从2000年的2%上升到2010年的16.7%,占俄罗斯的份额相应地从2000年的1.3%提高到2010年的11.8%。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高技术出口在金融危机期间出现了加速下降趋势。全球工业体系中,中美两国的位置变化可以从双边贸易中管窥。作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上海海关2012年前10个月与美国之间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达274.6亿美元,占同期上海关区对美贸易顺差总值的41.8%。2012年前10个月,上海关区从美国进口的集成电路出现了34.4%的降幅,反倒是属于低端工业品的未锻造铜及钢材的进口大幅增长15倍。在进口金额排名前十位的美国商品中,初级原材料竟然占据了四位,包括初级形状的塑料、废金属、未锻造的铜和钢材以及棉花。
目前,西方在经济上仍具有的优势是全球价值链优势,即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上游,可以分配到最多的利润。而支撑这种优势的,主要是历史积累以及品牌因素。而品牌因素的背后是文化因素。举个例子,当今时代,两部不同品牌的手机往往没有实质性的品质差别,并且可能出自同一生产线,但在消费者的认同度上却有巨大差别,这背后的因素就是文化竞争。
中国崛起所需要突破的主要方面,已不是工业整体水平,而是金融与文化竞争力。
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经济局势,表明了西方国家的经济缺乏持续增长的基础。对中国而言,金融危机更多体现的是中国在世界产业格局和金融格局中的地位不相匹配,西方国家仍然可以通过不公平的国际金融格局和产业标准体系来挤占中国的利润。因此,中国未来需要在人民币国际化和品牌建设方面加强布局和努力。
(责编:王政淇、崔东)
韩国学者:G20杭州峰会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本次G20峰会最让国际社会瞩目的是,将第一次就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集体行动计划。这彰显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的情况下承担自身责任的一面,是一种“大国担当”的体现。
G20应加强协调 寻求促进全球经济整体增长
各成员国应大力加强经济供应环节,确保国际贸易在世贸组织框架内进行,同时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提高税收政策的效能和效率,促进投资,打击腐败。【中国史纲50讲】08|草原征服型王超为何能一统天下 - 简书
【中国史纲50讲】08|草原征服型王超为何能一统天下
为什么从西汉开始,草原上会出现像匈奴、鲜卑、蒙古那样的强大游牧帝国呢?而且,这些庞大的游牧帝国,仿佛是一夜之间出现的。为什么是这样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草原游牧帝国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原的统一。正是在秦统一中原,建立庞大的农耕帝国之后,草原上才有可能出现庞大的游牧帝国。游牧帝国是如何建立的这是为什么呢?草原上的资源有限,除了肉、奶等少数产品外,游牧者需要的很多种生活资料都要从南方农耕地区获得。这主要通过两种渠道——战争与贸易,贸易显然是成本更低的办法。问题是,中原地区是否愿意与草原贸易?如果中原没有统一,中原各诸侯国会竞相和草原部落进行贸易,因为它们需要草原上的马。草原马,是战争的利器。不和草原做生意买马的诸侯国,和其他诸侯国一旦打起来,就该吃亏了。如此一来,诸侯国之间竞争起来,草原无论是买还是卖,都能有个不错的价格,小部落们也就没有任何欲望想要联合起来。因为一旦联合了,贸易利润肯定会被盟主剥去一层,还不如不联合呢。但是一旦中原统一,这个贸易关系就变了。中原一统一,就不再有各个诸侯国的竞争,统一的大帝国垄断了中原市场,帝国就可以用政治手段去干涉贸易,要么压低价格,要么干脆断绝贸易。这样一来,草原上的那么多小部落,他们仍然需要那些必需品,却没法正常地买来了,那就只有抢。要从中原帝国手里抢东西,小部落根本不是对手,那就必须联合成为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才行。于是,强大的游牧帝国出现了。联合起来的草原帝国,其人口仍远远少于中原帝国,但却比中原帝国更有战斗力。一方面,草原上是骑兵,对上中原的步兵时,基本是碾压性的优势;它想打你的时候,你跑不掉,你想打它的时候,你追不上,中原一方完全没得玩。另一方面,草原上的生产、生活、战斗的单位是合一的。战斗效率高,后勤压力低,远非中原军队可比。还有一方面原因是,草原上比中原贫穷,对于草原帝国来说,战争近乎是净收益。对中原帝国来说,则战争近乎是净消耗,两边的战争收益和欲望大不相同。这一系列原因,使得草原帝国会对中原帝国构成巨大军事压力。这个所谓的游牧帝国,事实上是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联盟的大可汗通过垄断战利品的分配权,形成一个由战争衍生出来的中央财政。草原的中央财政和中原那种靠税收的财政体制很不一样,它主要是靠战争战利品形成的财政。所以,只要联盟的大可汗,能够持续从南边的中原地区抢来东西,持续垄断战利品的分配权,那么他的帝国统一就能维系下去;一旦大可汗没法带人抢回来东西了,帝国统一也就要完了。因此,对北边来说,对大可汗的第一要求是他必须特别能打;这一条也和南边中原很不一样。我们上一讲说了,中原的官僚制帝国,对皇帝就没这要求,他只要能保证统治的最高正当性,也就是保证公认的继承顺序就行了。但是北方的可汗是必须经常出去打仗的,你不能带头抢东西回来,就没人愿意跟你了。由于对可汗战斗力的要求,意味着可汗的继承人绝不能是小孩。但是草原上战事频繁,可汗的寿命有很大不确定性,当大可汗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很有可能还未成年。所以在草原上,一般来说,继承制不是中原式的父终子及,而是兄终弟及,也就是哥哥死了弟弟来继位。草原的周期性继承危机那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了,等到大哥二哥三哥老幺这帮兄弟全都做过了可汗、都去世之后,接下来该谁继位了呢?第二代的子侄辈们,谁都觉得自己有资格,因为他们的爹都当过可汗啊。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分裂,发生内战。中原有句古语叫做“胡虏无百年之运”,为什么草原帝国没有超过一百年的国运呢?就是因为开国那一代可汗,他的兄弟几个加一块儿也活不过一百年。等到这一代全都去世之后,第二代一定会分裂。我们看到的所谓大汉远逐匈奴、大唐远逐突厥,实际上就是中原帝国终于熬到草原帝国自然分裂的那一天了。只要北边一分裂,南边就有下手的机会了;而南边一定比北边能熬,因为南边有钱啊。除了继承危机,草原上的大可汗还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我把这游牧帝国统一起来了,但我没有足够多的钱把所有的兵都养起来,那么,这些兵就不一定听我的。这些兵听谁的呢?还是听他原来所属那个小部落的小可汗的,只不过这些小可汗认我大可汗做老大而已。因此,草原的大可汗,会始终面临这些小可汗的制约和牵制。比如,在八旗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当大汗的时候,八旗里面只有上两旗是努尔哈赤的,剩下的旗都是别的旗主的。到皇太极的时候又拨走一旗,上三旗是皇太极的,另外五旗都是别的旗主的。大可汗最多只掌握三旗,还有另外五旗不在你手里,大汗就是没有办法独断专行的。小可汗就是军事贵族,军事贵族对大可汗会形成相当强的制约关系。草原上的军事贵族民主制可以长期保持下来,这不是因为大汗宽容,而是因为他没辙。这种统治形式也和中原很不一样。中原这边,在商鞅变法后,军事贵族基本上就都不存在了,以官僚体系为代表的皇权,在中原是非常强大的。于是,我们在中原和草原上,就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理逻辑,以及完全不同的命运循环。就草原来说,它面临的是周期性的继承危机,每逢百年大限到来,它一定会瓦解,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胡虏无百年之运”。草原力量如何注入中原就中原来说,要面对的则是周期性的衰败危机。因为皇帝是靠官僚体系进行治理的,但是官僚体系里面也都是人啊,你没有办法防止具体的官僚利用官位以权谋私的,除非皇帝能力足够强,能够制衡官僚体系。但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只有开国的头两三代君主有这个能力,往后的君主,一辈子生活在深宫,没见识过世界,不知道如何应付官僚体系,这个帝国就会被官僚体系绑架。最初的官僚体系是帝国的工具,但是很快,它就变成一个寄生虫,并且这个寄生虫反过来主导这个帝国。于是,南边的中原帝国就会陷入离心离德的一个状态。由于南边的财富规模足够大、社会散沙化,所以,组织化的反抗很难建立起来,它大致还能耗得下去。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出现另外一个变量,局势就会不一样了:就是气候变化。一旦气候发生变化,人口对资源的压力一下子变得很大,会导致北方胡族大规模南下。对南边来说,他必须使劲儿抵挡,就要大规模征兵和征税。问题是,南方的农民也遭遇气候变化了,他们本来就遭灾没饭吃,朝廷还要加派征税,农民只好起来造反。于是,中原帝国就在内外夹攻的情况下,崩溃掉了。中原帝国要重建秩序,散沙般的社会是无法自我组织起来形成秩序的,需要有一些中间阶层、就是广义的贵族,来作为社会的基石,才能把秩序恢复起来。问题是,中原的贵族多半已经被皇帝和官僚铲除掉了,社会自我组织的能力不行了。而我们前面说了,草原上是始终存在着天然的贵族制的,于是我们会看到,在历史上有多次,中原是通过草原力量的注入,来重建秩序的。草原力量成功注入中原,是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开始的。之后的多次入主的草原力量,也都是来自东北的。二元帝国的治理逻辑为什么都是从东北来呢?这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又一条重要线索。要想把秩序重整起来,首先需要足够强的军事能力,冷兵器时代最厉害的就是草原骑兵。但是,游牧统治者假如不能有效克服周期性的继承危机的话,没多久也会灭亡。克服继承危机的关键是,你能有效掌握中原的税赋;稳定掌握中原税赋的前提是,你得能理解儒家的治理方式;另一方面,你要能稳定控制中原的办法就是,得能利用草原骑兵,懂得草原上的治理方式。纯粹的中原人无法理解草原,纯粹的草原人也无法理解中原。而东北则是中原与草原的过渡带,它北边靠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边靠着辽东的农耕地区。但凡在东北能站得住脚的人,南北这两种治理模式他必须全懂。所以在入关后,他就可以建立起一个二元帝国。所谓二元帝国,就是,在长城以南,能以中原儒家的方式来完成统治,统治者的身份是皇帝;在长城以北,则按草原游牧的方式来完成统治,统治者的身份是大可汗。大可汗在入关后,可以用中原这边的庞大财富,一下把所有的草原骑兵全都养起来,军事贵族就被赎买掉了。在过去,如果大可汗没有战斗力,部落联盟就彻底没饭吃;而今天即便大可汗没有战斗力,也照样有饭吃。大汗从中原获得“饭”,再用中原的“饭”,把草原骑兵给赎买掉,然后再用草原骑兵来控制中原。一个正向的循环就建立起来。到了这种情况下,大可汗的继承逻辑就可以发生变化了。人们再怎么爱弟弟,也超不过爱儿子;继承顺序终于能从兄终弟及转化为父终子及,周期性的继承危机破掉了,“胡虏”就可以超过一百年了。比如大清,一共统治了二百六七十年。这里边也可以看到满洲人的一些历史记忆。比如在《雍正王朝》里面演到的,八爷、九爷他们想要收拾雍正,要搞“八王议政”。我们无法想象会有哪个明朝王爷敢跟永乐大帝或者万历皇帝提出八王议政的要求,因为提这要求就是近乎于谋反了,会被千刀万剐的。但是八爷九爷却会对雍正提出这要求,因为在关外的时候,大汗只能控制两三个旗,八王议政本来就是满洲人生活的一部分。满洲人入关之后仍然有着这样一个历史记忆,所以他们觉得可以这么搞一把。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草原入主中原后,两者都经历了深刻的重构过程,所有的逻辑全都变了,所以“八王议政”很快就被雍正拍死了。今日小结中原的统一的农耕帝国,促使草原出现了统一的游牧帝国。游牧帝国又反过来用军事压力改变中原帝国,并且能在中原帝国衰败时输入秩序,重建社会,建立同时统治中原和草原的庞大帝国。这类帝国,必须能熟练运用中原和草原两套游戏规则。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一个胡汉二元帝国。我们这一周的内容就基本结束了,明天我会带着你做一个系统的回顾。
将军赶路,不打小鬼。
一说到宋代,人们的反应经常是“积贫积弱”。“积弱”最简单的证据就是大宋始终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这构成了大宋的一块心病,为了这块土地,与大辽进行的几次战争都失败了;其他方向的对外扩张也始终不成,乃至最终因为北方无险可守而亡国。 如果说这个“积弱”似乎还说得过去的话,“积贫”则...
《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作者:王明珂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出版年:2008-12 页数: 304 ISBN:8 厦大图书馆馆藏信息 个人评价:☆☆☆☆ 王先生说过,本书算得上是他的另一部...
究竟什么是汉人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在古代的中国,究竟什么是“汉人”? 你不仔细想,不会觉得有问题,但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实际上答案很模糊。 汉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吗?不是。汉人这个概念是汉朝以后才出现的,汉人是根据血统来定义的吗?也不是。中国历史上充斥着各种移民各种同...
一、给你个骄傲的机会 让颉利可汗顺利地满载而归,这便是李世民在棋盘上布下的第一手。目的就是麻痹颉利可汗,让他天真地认为自己对中原政权的仍拥有足够的威慑力。 是的,只需人弱,何需己强。 今天的我或许还没有在塞外与你一决雌雄的实力,但这没关系,骄傲的情绪终有一天会让你露出破绽。...
Table of Contents推荐序第一章 历史偏爱有制度的莽夫长城:从恐惧的纪念碑到民族精神的象征谁在挥动上帝之鞭历史偏爱有制度的莽夫中国香烟的政治经济学被遗忘的前新疆省长高墙内的惩戒与攻心从上海到乌克兰:防暴警察进化史齐步走,以国家的名义“民主”国家如何阅兵梅毒战争...
王勉之 一碗白茶饮, 沸水香飘散。 夜深品秦纪, 累倦休些许。 梦醒一杯浊,
住 院 日 记(三)
星期三睛 今天,遇到四件事。 一、呂主任建议我做个肌电图,此项检查仅二院有。中午,十一点五十分,我到了二院,窗口已停止挂号,询问多人,下午何时挂号。有人说一点,有人说一点半。此时,...
非常好用 真心感谢作者 谢谢你们的努力
所有的看似忙碌的事情,事实上都有轻重缓急 所以当下排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 创青春
春季是胃病多发的季节,所以胃病患者要做到这5点,正确预防胃痛发生。 1.首先是防寒 包括防止受寒和过度的饮食生冷,防止腹部受凉。胃病患者要根据气温的升降适时增添衣服,加强保暖。夜晚睡眠时要盖好被子,尽可能减少因腹部受凉而引起胃病复发或加重的机会。 2.重视饮食调养 胃病患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2017军事实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