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险中求上一句的路子

富贵险中求的下一句是什么?_百度知道
富贵险中求的下一句是什么?
小他过来一下。
我有更好的答案
生死听天命。富贵险中求
成功细中取,富贵险中求
恶向胆边生
给个满意答案
恶向胆边生
险中生死灭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富贵险中求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正在进入...正在进入...富贵险中求? 一句最害人不浅的谣传
  很多人都相信这样一句话:富贵险中求。通常,人们认为不看准时机冒把险,即便干一辈子顶多也就混个温饱,眼瞅着别人挣大钱,只能羡慕嫉妒恨。
  但是,富贵险中求,这句话的原意却是“富贵险中求,但不冒不必要的风险”。大多数人信奉的都是前半句,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风险”,结局落得一败涂地。正如同人尽皆知的是拿破仑比喻中国为一头睡狮,“一旦他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但这句名言的后半句“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却很少人有人关注。  信错经典,是要害死人的。
  英国历史上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巴林银行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去,然而,最终的宿命却是以1英镑的象征价格卖给了荷兰的ING集团。如此跌宕起伏的剧情,全拜一个被称为“魔鬼交易员”的尼克李森所赐。
  尼克李森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理。从1994年底开始,李森认为日本股市将上扬,未经批准就做风险很大的套汇(一种金融衍生产品)操作,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
  在已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后,李森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
  不幸的是,日经指数并未依据李森的想法走,在1995年1月就降到了18500点以下,在此点位下,每下降一点,就损失200万美元。
  李森继续冒险,试图通过大量买进的方法促使日经指数上升,但都失败了。
  随着日经指数的进一步下跌,李森越亏越多,眼睁睁地看着10亿美元化为乌有。要知道,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8.6亿美元!
  尽管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尼克李森就是一个典型的“富贵险中求”信徒。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在于能够用少量的做大笔交易,若运用得当,能够获取高收益,同样,如果运用不当,将损失惨重。
  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是走平稳路线的。冒风险,而且是很明显的风险,那是白痴才干的事情。
  沃伦?,被称为华尔街股神。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过全球股市的无数风风雨雨,最终把100美元变成了440亿美元的巨额财富。全世界的人不计其数,但大家公认的股神却只有他一个。
  打开巴菲特投资的公司名单,横跨美、亚洲,也像八爪章鱼般从零售、能源到金融、等,包括金属切割公司、浦项钢铁,在香港H股挂牌的中石油,可口可乐、运通、特易购、穆迪公司、富国银行等。
  在名单中,唯独不见这些年热门的高科技股。因为巴菲特从不投资自己不了解的企业,或者在他「圈」外的企业。他所谓的竞争优势圈,就是自己专精、乐于研究的产业。
  巴菲特最著名的投资之一,就是在1980年代时购买了6.3%的可口可乐股票。1989年买入时股价不过4-5元,但1998年已经涨到40元。巴菲特几十年来精心研究企业报表,对企业内在价值有深入的理解,对可口可乐显然非常了解。
  只投资自己了解的领域,而不去冒额外的风险,是作为一个投资人最聪明的决定之一。
  从事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是就是风险,不会骑自行车的人骑自行车有风险,不会开车的人去开车就是高风险。即便是会开飞机的人去开飞机,依然存在风险,更不用说不会开飞机的人了,那就是机毁人亡的危险。
  富贵险中求,其实是一句有很大的误导性的言论。机会确实是闯出来的,但亦需要我们审时度势,把握分寸,做和自己能力匹配的事情,不要冒额外的风险。
(责任编辑:王姝睿 HF059)
理财精品推荐
特色栏目: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贵险中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