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工业旅游联系方式生产联系 有哪些有投入产出联系 有没有具体的例子。

从投入产出表看湖南金融业发展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为各经济主体提供投资和融资的渠道,一个地方金融业的发展, 直接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续能力。本文利用最新编制的湖南201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分析湖南金融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特点,从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的视角,梳理金融业与湖南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为更好地了解金融业对湖南经济的支持作用,促进湖南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一、湖南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
  金融业包括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十二五”期间,湖南金融业总量不断扩大,增加值由2010年的 463.1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04.18亿元,是2010年的2.4倍。其中货币金融服务增加值 831.84 亿元,占金融业比重为75.3 %,资本市场服务增加值 183.52 亿元,占金融业比重为16.6% 。2015年湖南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比2010年的2.9%提高了 0.9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比重为8.9%,比2010年的7.3%提高了1.6个百分点。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1%,比GDP年均增速高4.7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年均增速高3.8 个百分点。金融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1.8 %提高至2015年的6%。2016年全省金融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加值达到1268.28亿元,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部门的发展为其他产业提供了金融服务与融资支持,带动了湖南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金融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仅表现为能增加经济总量和支持经济发展,而且可以通过资金支持的差别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根据2015年湖南投入产出延长表测算,金融业为生产提供的服务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2015年金融业提供的中间使用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达到65.6%;其次为第三产业,占26.8%;第一产业比重最低,为7.6%。但比较2010年和2015年中间使用结构,2015年第三产业对金融业消耗的比重上升了 6.1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3个和 4.8个百分点。金融资源产业间分配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十二五”期间,湖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5:45.8:39.7调整为2015年的11.5:44.3:44.2,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3个、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4.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业中间使用变动基本同步。
表1&&湖南金融业的中间使用结构
  (三)金融业投入结构分析
  2015年湖南金融业总投入为2168.61亿元。其中,用于42个产品部门的中间投入(消耗)为1064.43亿元,占总投入的49.1%;新创造的增加值为1104.18亿元,占总投入的50.9%。
  1.中间投入结构
  从金融业对三次产业的中间消耗看,金融部门消耗第一产业的产品很少,只占金融部门中间投入(消耗)的0.1%,对第二产业产品消耗的比重为18.1%,对第三产业产品消耗的比重为81.8%。从金融业对42个产品部门的直接依存程度看,排名前十的部门依次是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8个属于第三产业,2个属于第二产业。
  金融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是指金融业单位产出直接消耗各部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金融业与这个部门的联系越密切,金融业生产单位产出需要直接消耗这个部门的产品和服务越多。根据湖南201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金融业对自身的消耗最高,自我消耗系数为0.133318,即金融业每万元产值中消耗本部门1333.18元,表明金融机构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协作依存关系十分密切。金融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067586,即金融业每万元产值中消耗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产品675.86元,居第二位;金融业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052683,即金融业每万元产值中消耗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品526.83元,仅次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对其自身的消耗,表明金融业的信息化程度高。金融业消耗工业的产品主要是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表2 2015年金融业直接消耗系数前十的部门
直接消耗系数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住宿和餐饮业
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增加值结构
  从金融业新创造的增加值构成看,企业所得的营业盈余超过了一半,占59.9%,国家所得的生产税净额和个人所得的劳动者报酬分别占10.8%和24.7%,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消耗的价值进行补偿的固定资产折旧占4.6%。与其余41个产品部门相比,金融业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附加值较高。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率为50.9%,比2010年的49.7%提高了1.2个百分点;二是利润较高。2015年金融业的营业盈余为660.97亿元,在全省营业盈余总额中占9.8%,不仅位居42个产品部门的第二位,而且营业盈余占增加值的比重最高,达到59.9%,远远大于其它产品部门;三是收入较高。2015年金融业的劳动者报酬为273.07亿元,占全省劳动者报酬总额的比重为1.9%,比重高出金融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0.8个百分点,表明金融业从业人员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
  (四)金融业供给和使用分析
  1.金融业供给和使用概况
  金融业的总产出是指金融部门通过贷款、债券、股票、基金、保险以及其他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总产值,这些产品一部分作为中间产品向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支持,另一部分则作为最终产品满足消费等社会需求。2015年湖南金融业供给总量为 2359.95 亿元。其中,本省金融业提供的总产出为2168.61 亿元,占总供给的91.9%;从省外流入的金融服务为191.34 亿元,仅占总供给的8.1%。从湖南金融业部门资源分配看,各产业部门生产活动中间使用953.49亿元,占金融业总供给的40.4%;最终使用为1406.46亿元,占金融业总供给的59.6%,其中,居民消费使用888.25亿元,占金融业总供给的37.6%。
  2.金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布
  从金融业提供给42个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看,在工业行业中,金融服务分配系数排前十位的是: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0.031732)、化学产品(0.024365)、食品和烟草(0.020622)、非金属矿物制品(0.018916)、专用设备(0.014230)、电气机械和器材(0.00853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0.008008)、交通运输设备(0.007779)、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0.007686)、通用设备(0.006913)。以上数据表明:在金融业每1万元的产出中,用于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使用的为317.32元、化学产品243.65元、食品和烟草206.22、非金属矿物制品189.16元、专用设备142.3元、电气机械和器材85.36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80.08元、交通运输设备77.79元、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76.86元、通用设备69.13元。在第三产业中,2015年分配系数排前五位的依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019211)、批发和零售业(0.01555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01193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0.005934)、住宿和餐饮业(0.004904)。
  3.金融业的产业波及效应
  金融业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金融业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用来测度金融业前向产业关联能力。金融业影响力系数是反映金融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反映金融业后向产业关联能力。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社会平均水平都是1,系数越大,表示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前向推动或后向拉动作用越大,反之亦然。2015年湖南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为1.010792,大于1,比2010年的感应度系数0.975,说明其他行业的发展受金融业的制约程度提高,并高于社会各部门平均水平。2015年湖南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849373,小于1,较2010年的影响力系数0..032209,说明金融业对社会生产的拉动作用小于社会各部门平均水平,对后向部门的拉动作用及整体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不高。
  二、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湖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挥好金融业有效支持湖南实体经济的作用,需要高度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金融业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湖南金融业规模偏小,金融业增加值排位与经济总量的排位不匹配。2015年湖南经济总量28902.21亿元,在全国排第9位,占全国GDP比重为4.2%,而湖南金融业增加值在全国只排在第17位,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9 %。“十二五”期间,湖南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幅度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 2015年湖南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比全国平均水平的8.4%低4.6个百分点。2015年全国金融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5%,湖南只有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2015年湖南金融业增加值总量在中部六省中居第5位,仅高于江西,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中部六省末位。与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更大,湖南金融业增加值只有广东的19.2%,占GDP的比重比广东低4.1个百分点。
表3&&中部省份金融业增加值及比重
单位:亿元、%
  (二)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末,湖南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6220.6亿元,在全国居第 13 位,中部居第3位;湖南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4221.9亿元,在全国居第 15 位,中部居第4位。2015年末全省存贷比为66.9%,比全国平均水平的71.1%低4.2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第 22位。在中部六省中,三个省的存贷比高于湖南,分别为安徽75.1%、江西74.1%和湖北71.4%,说明湖南储蓄向投资转化能力有待提高,金融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引导资金配置,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
表4&&&2015年末中部省份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单位:亿元、%
  (三)制造业贷款比重下降
  2015年湖南企业贷款余额14150.79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59.6%,比2010年的62.1%下降了2.5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贷款余额5527.58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3.3%,比2010年下降了7.3个百分点;中型企业贷款余额4581.69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9.3%,比2010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小型企业贷款余额4041.53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7%,比2010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
  2015年湖南制造业企业贷款余额2271.68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16.1%,比2010年的19%下降了2.9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制造业企业占企业贷款余额的7.9%,比2010年的9.9%下降了2个百分点;中型制造业企业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7%,比2010年的5.8%下降了2.1个百分点。
表5&&湖南制造业企业贷款余额及比重
单位:亿元、%
&&&1330.16
  (四) 传统产业占用的金融资源仍较高
  2015年各产业对金融业中间使用占比为40.4%,比2010年的44.8%下降了4.4个百分点,表明金融业对各产业部门的支持力度减弱。湖南重化工业占用的金融资源仍较高,2015年湖南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对金融业的中间使用最高,其次是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对金融业的中间使用由2010年的16.49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74.89亿元,占全部中间使用的比重由3.9%提高到7.9%;化学工业中间使用由2010年的13.91亿元提高到亿元,占全部中间使用的比重由3.3%提高到6.1%;非金属矿物制品中间使用总量由2010年的7.37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44.64亿元,占全部中间使用的比重由 1.7 %提高到 1.9 %。2015年湖南金融服务分配系数排前的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
  三、政策建议
  (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从2015年湖南投入产出表可以看出,“十二五”时期金融业中间使用变动与同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不完全同步,一些产业结构需要优化的产业没有得到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存在,将可能出现部分行业因得不到资金支持而影响持续发展的情况,并有可能影响整个湖南经济的转型升级。目前湖南经济转型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尚在培育,金融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实现机制,对经济转型升级有着导向作用。因此,下一步要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重点,形成全省上下重视金融、发展金融的强大合力,密切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科技政策和出口政策导向,适时调整增量贷款投向、规模、期限、品种结构,要以信贷结构调整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融资需求,支持企业产业升级和进入高科技领域,使资金配置的方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相协调,实现企业发展与湖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机结合。
  (二)解决企业融资困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目前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企业利润下降,导致一些企业信用趋于下降,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加大等都会促使金融机构选择进一步缩减信贷的策略,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针对企业反映的实体经济资金总体紧张,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要着力解决金融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促进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积极鼓励大中型金融机构开辟和拓展小额、便捷、灵活、多元的融资便利机制,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另外要积极规范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市场,丰富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融券品种,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必要支持。
  (三)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转型
  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困难的重要力量,然而普遍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大量产生可能增加金融风险,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中小金融机构发生的诸多问题又似乎印证了这点,对中小金融机构的这种认识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小金融机构能力不足是金融业高度垄断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要加大向民间资本开放金融市场的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以增加金融业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要在尽力保护中小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的同时,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法规、制度和监督体系,对中小金融机构加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有效防止金融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本身也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意识,坚持市场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始终把风险防控放在突出位置,不断规范自身管理,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努力完善自身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四)推进金融改革,加快金融业发展步伐
  要大力支持并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继续完善金融业内部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积极稳妥地推动金融业改革,切实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提高资产质量和服务质量稳定和拓展客户,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要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机遇,优化信贷投向,充分抓住第三产业对金融产品需求日益增加的机遇,加大对第三产业各部门的扶持力度,以此作为金融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湖南省统计局
相关文档:车间管理,包括哪些方面_百度知道
车间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我有更好的答案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车间管理车间管理主要任务(一)健全车间生产组织,合理组织生产。车间的中心任务是生产,围绕生产提高车间管理水平是车间管理的基本方向。为此,车间应在厂部生产指挥系统的领导下,建立健全统一的、强有力的生产组织机构。根据厂部下达的计划任务,为车间各工段安排生产和工作任务,组织均衡生产,使人、财、物能够得到有效地运转,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二)完善车间管理制度。车间在贯彻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按照经济责任制的原则,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以及车间内部职能组、工段、班组等各项组织和车间主任、职能组长、工段长、班组长、技术人员、工人等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工作有标准,检验有依据,强化车间管理。(三)加强劳动组织。劳动力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关键的因素,人的行为影响着目标的完成。车间在组织生产时,要努力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研究科学的劳动组织和操作方法,制订先进合理的定额,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奖励办法,不断提高工人的技术和文化水平,使工人能够心情舒畅地、操作熟练地去工作,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四)加强工艺纪律。车间生产过程,既是产品形成的过程,也是各种资源的消耗过程。车间要生产出高质量、低消耗的产品,就要加强工艺纪律,严格技术管理,健全消耗、质量管理制度,在保证生产任务的同时,力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把投入到车间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以最优化的方式、最合理、最有效地组织起来,从而取得最高的经济效益。(五)大搞技术革新,促进技术进步。车间要保证高效率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企业下达给车间的生产任务,就要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老设备,合理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车间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使车间所生产的产品和采用的工艺方法、机器设备在技术上是先进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从技术上保证车间提高生产效率,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六)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机器设备是车间生产的主要手段。车间要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就要不断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建立科学的设备使用、维护制度,监督设备使用状况,定期组织设备的中修和小修,不断加强设备和工具管理,防止设备和人身事故,保护工人身体健康,实现高产、稳产、优质、低耗和安全生产。(七)加强核算工作。车间是企业内部的一级核算单位。车间核算由技术核算、统计核算和经济核算三个部分组成。一个企业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车间的生产经营效益,而生产经营效益只有通过核算才能有效地反映、控制和监督。加强车间核算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车间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使车间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八)建立车间指标体系。根据车间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建立起一组能充分反映目的、衡量方案优劣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确定这些目标的要求值和目标的性能特点。(九)车间利润评价。车间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是以价值为标准来评定的,即以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投入产出之比来评价的。车间对管理系统的评价主要是从利润这一角度来评价,即对收益和费用进行综合考虑。评价以模型为基础,通过数学分析,以利润的大小来衡量。车间管理职能(一)、制订计划计划是任何经济管理工作的首要职能;是一切现代化大生产的共同特点;是各项工作的指南;是动员和组织企业职工完成用户需要的产品的重要工具。车间管理的计划职能首先是制订整个车间的活动目标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它能使各道工序以至每个职工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能把各个生产环节互相衔接协调起来,使人、财、物各要素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生产系统。有了计划就有了行动的方向和目标;有了计划就有了检查工作改进工作的依据;有了计划就有了衡量每个单位、每个职工工作成果的尺度。车间不参与对厂外的经营活动。车间制订计划的依据是企业下达的计划和本车间的实际资源情况。车间除每年制订生产经营和目标方针外,主要是按季、月、日、时制定生产作业计划,质量、成本控制计划,设备检修计划。(二)、组织指挥组织指挥,是执行其他管理职能不可缺少的前提,是完成车间计划,保证生产,使之发展平衡,并进行调整的重要一环。车间组织指挥的职能:一是根据车间的目标,建立、完善管理组织和作业组织,如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的选择和配备,劳动力的组织和分配等。二是通过组织和制度,运用领导艺术,对工段、班组和职工进行布置、调度、指导、督促,使其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使相互之间保持行动上的协调。(三)、监督控制监督就是对各种管理制度的执行,计划的实施,上级指令的贯彻过程进行检查、督促,使之付诸实现的管理活动。控制就是在执行计划和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把实际执行情况同既定的目标、计划、标准进行对比,找出差距,查明原因,采取措施的管理活动。(四)、生产服务由于车间是直接组织生产的单位,因此生产服务作为车间管理的一项职能是十分必要的。生产服务的内容:一是技术指导,在生产过程中,要经常帮助职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包括改进工艺过程、设备的改造和革新等;二是车间设备的使用服务和维修服务;三是材料和动力服务等;四是帮助工段、班组对车间以外单位进行协调和联系;五是生活服务。(五)、激励士气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其基础在于车间生产现场职工的士气。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车间负有直接激励职工士气的职责。激励士气,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地吸收职工参加管理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车间任务的完成。车间管理的全部职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履行这些职能的有车间主任、副主任、工段长、班组长及车间职能人员。如何管理车间车间管理是公司经营计划实施的主体,管理过程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方针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的管理者,其管理的好坏,决定了车间生产的正常运作。一、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应是公司企业文化的积极推行者。一个国家,有着其他国家没有的国粹;一个民族,具备其他民族所不同的民族精神;就是个人,也有其与众不同的精神支柱!如此,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民族才能长久不衰,个人才能坚韧不拔。作为一个企业,其精神支柱、其灵魂就是“企业文化”。纵观世界五百强企业,无不非常重视和积极推行公司的企业文化。要想做好生产车间管理,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首要工作就是要积极推行公司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来熏陶员工、激励员工。通过推行企业文化,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发展史,增强其对公司的信任度,使其热爱公司;通过推行企业文化,让员工清楚公司的目标、愿景、发展趋势,提高员工对公司的信心,从而坚定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甘于奉献;通过推行企业文化,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各项制度,使其清晰个人的发展目标,树立竞争意识,从而推动公司的生产发展。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各种场合,积极推行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二、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应会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集体,失去了纪律的约束,势必如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可言。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不仅要熟悉和推行公司已有的管理制度,更要逐步建立完善车间的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出员工的行为规范,起草文件注重可操作性,尽量使每一项行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并根据使用反馈情况及时更新,变无规定可依为有规定可依,从各个方面规范员工的行为。并通过日常的检查督促,逐步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鼓励员工自觉按规程去做,固化良好行为,改正错误行为,为车间管理的正规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应是安全生产的倡导者与实施者。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安全生产是企业、社会发展最根本的保障。不同的工种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要求有不同的安全措施,生产车间安全生产措施、法则,可归纳为对“人、机、料、境、法”五大要素的管理和规范。①“人”,即人的管理。安全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生产车间岗位的人员需求程序应是非常规范的。车间新需求的员工,根据公司所荐人员的详细材料,先形成定岗的初步意向,然后到辅助岗位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在这段磨合期中,车间以责任感强弱为该员工最基本的评价基准,然后根据该员工的操作技能水平、熟练程度等情况进行总评,形成书面资料,反馈给公司,以落实定岗。对初评不能担当本岗位者,车间通过以培训、再教育等途径来提升该员工的综合能力,以达到胜任的目的。如再不能胜任的员工,则谢绝录用。在日常生产中,车间管理者要注重与员工进行沟通,通过表扬、鼓励、奖赏等激励方法增加员工的工作信心和激情。②“机”,即机器设备的管理。机器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条件,是进行安全生产的首要保障。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应根据设备保养的复杂性,对每台设备定制 “设备责任牌”,落实专人负责。公司不定期开展现场管理检查,并建立相配套的奖罚制度,使每个设备责任人形成自觉保养设备的良好习惯。员工在交接班的时候,必须有机器设备运行情况的交接记录,一旦发现机器设备运行异常便可及时报告、及时维护。此外,还应定期组织安排机器设备操作培训或理论培训,以达到安全操作的目的。③“料”,即物料的管理。物料管理是安全生产中的基本因素,由于化学物料的特殊性, 物料性能的转换相当快,也就是说,从低温到高温,从低压到高压,由稀变稠等一系列反应,伴着一种物料的加入,只在瞬间便可完成。车间从领料人员开始着手,应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工艺流程,通晓每种物料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对一天所需物料能做到计算精确。对于不适存放的物料,严禁在车间停留,做到现领现用。领料人员必须对仓库原料进行及时检验,严禁将不合格原料领进车间。为此,车间还应建立专门的考核制度,培养员工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④“境”,即环境的管理。环境可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也是创造优质产品的前提。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应结合“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的5S管理思想,以现场管理为出发点,通过开展自查与互查的方式,结合车间实际制定相应细则。车间各种用品、工具的摆放应当规范,并成为一种习惯。生产车间管理者应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合理化建议”活动,发现、探索各类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建议,并对相关建议进行分析,完善,付诸实施,以达到不断改进的目的。⑤“法”,即操作法,指导书。操作法是引导操作的路线,在操作过程中路线不能变。有的操作工特别是新员工对操作法常有疑惑,作为生产车间管理者,除了解释,还应派出经验丰富的老操作工进行手把手教导,直到他们完全理解和掌握。为了减少安全隐患,车间还应根据原始记录、显示记录仪,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提醒操作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做到操作与规定完全一致。针对每个不同岗位,车间还应制定各岗位的职能考核细则,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奖罚根据考核细则所规定的条例进行,进一步提高操作工在操作工序中的细心程度。总之,作为生产车间管理者,一定要认清:安全生产不是一项阶段性工作,而是长期不断的持续性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还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①安全管理以人为本必须坚定不移。首先是管理层要更新观念,破除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保守思想;其次是要在员工身上下功夫,卡死职工素质关、上岗关和思想关,一切按标准办事。要善于研究职工思想动态,把隐患消除在岗前、岗下;再就是要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工作,做到严而不死,注重感情投入,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②安全管理必须注重对作业过程的控制。一是要建立管理考核机制,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现场作业过程的检查和监督,真正发现和处理动态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消除形式主义;二是对基层部门考核检查,做到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在深入现场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结果检查,杜绝片面性。③安全管理必须实现由外部管理向班组自我管理转变。首先要建立班组考核机制,建立车间考核班组、班组考核小组、小组考核岗位的逐级考核框架,把责、权、利下放班组,将责任和权力变为压力和动力,以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参与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管理中的自控、互控、他控。实现班组的自我管理,才能真正从基础上夯实筑牢第一道防线。④安全管理应做到超前防范,关口前移,抓好典型。一是要主动出击,自寻压力,敢于揭丑。对存在的突出安全隐患,要抓住典型,扩大教育分析,使责任人引起震动,使员工得到教育。二是注重确立防范措施,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日常检查发现和管理工作发现的突出共性问题,迅速制定防范措施,果断予以纠正,查找工作中的关键人、关键岗位,重点加以控制,达到预防问题发生的目的。四、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应注意避免各种不必要的浪费,节约成本和资源。一般的生产工序中,在日常工作中都会产生诸多的“浪费”,其实,在生产管理中,通常也会出现“七种”浪费。这“七种浪费”不仅发生在生产现场,如果仅仅关注现场存在的问题,而不解决被现象所掩盖的本质问题,无疑是舍本逐末,即使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也很有限。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不仅要了解这“七种浪费”产生的原因,更要注意避免和杜绝这些浪费因素,节约成本和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那么,这“七种浪费”是指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一是等待上级的指示、等待外部的回复、等待下级的汇报、等待生产现场的联系——“等待的浪费”;二是工作进程的协调不利、 领导指示的贯彻协调不利、信息传递的协调不利、业务流程的协调不利—— “协调不利的浪费”;三是固定资产的闲置、职能的闲置或重叠、工作程序复杂化形成的闲置、人员的闲置、信息的闲置——“闲置的浪费”;四是职责不清造成的无序、业务能力低下造成的无序、有章不循造成的无序、业务流程的无序——“无序的浪费”;五是“失职的浪费”,这是管理中的最大浪费;六是工作的低效率或者无效率、错误的工作,是一种负效率——“低效的浪费”;七是计划编制无依据、计划执行不严肃、计划考核不认真、计划处置完善不到位、费用投入与收入(收益)不配比——“管理成本的浪费”。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要比生产现场中的七种浪费严重的多,但是解决起来也困难得多。因为生产现场中的浪费大多数可以量化,然而管理工作大多为软性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要想进行量化和细化相对较困难。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如果不能引导车间各级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中的浪费形成共识,齐抓共管,是很难持续有效地长期开展下去的,这就要求生产车间管理要引导大家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鼓足勇气,从消除点滴的管理做起,向着经营管理革新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五、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要学会向上管理和向下负责。在与管理者讨论时,我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会认为管理是向下,而负责是向上的。如果你问大家,你向谁负责?你得到的答复一定是:我们向领导负责;你问大家,你管理谁?那么结果也一定是我管理下属。但这个答复是错误的。向上管理,管理自己的上司:我们知道,管理需要资源,资源的分配权力在你的上司手上,这也是由于管理的特性决定的。因此,当你需要进行管理的时候,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获得资源,这样你就需要对你的上司进行管理。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向上管理:“为了给你、你的上司和公司取得最好成绩,而有意识地配合你的上司一起工作的过程”。所以,向上管理的内容就包括:第一,适合彼此的需要和风格;第二,分享彼此的期望;第三,相互依赖、诚实和信任。向上管理,简单的说,就是发现上司的长处,尽量避免上司的短处;向下负责,为下属提供机会:负责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工作方式。当我们说我们会对你负责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你放在了自己的生存范畴中,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向下负责:“为了给你、你的下属和公司取得最好成绩而有意识地带领你的下属一起工作的过程”。所以,向下负责就包含:第一,提供平台给下属;第二,对下属的工作结果负有责任;第三,对下属的成长负有责任。 向下负责,简单的说,就是发挥下属的长处,尽量避免下属的短处。六、作为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要善于做好生产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现场管理工作,不仅要求现场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还必须对现场各工序的诸多环节了如指掌,熟悉各工种的基本作业,并能够把握住生产线各种管理要素,把现场管理工作处理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表现。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要管理好现场工作,必须要了解现场的管理内容,企业的管理模式,了解企业内部的各项干部制度才能把管理工作做好。①现场管理者要有良好的协调能力。“管”,是管理人和事,把现场管理好,而“理”,是把现场存在的问题处理的有条有理,使现场具有良好的生产秩序和生产条件。在安排工作和处理问题时,现场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是非辨别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不但要在生产线上起领导作用,而且在员工中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对员工、部属以及上级反馈或提出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准确无误的给予处理和解答;当员工遇到挫折,情绪发生变化时,管理者要给予关心,并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使员工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与公司的要求保持一致;当现场工作出现困扰时,现场的管理者要通过各种合理的方法尽快协调解决,特别是员工之间为了工作争执解决不了时,现场管理者要主动了解原因,找出问题点,按照公司的要求,做出合理的处理,使之减少不必要的纠纷。②现场管理者要有良好的配合意识。现场管理者要敢于承担责任,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要积极有效的配合,并要全力以赴,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对于上级安排的生产任务,现场管理者必须按照生产指令带领员工高标准、严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去完成;当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现场管理者要和员工积极配合,妥善处理;若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及时汇报上级领导,对出现问题的原因作出解释,并能够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在上级对此类问题作出合理安排时,要积极配合,按照要求去执行;对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现场管理者更应该主动配合上级领导去共同完成;部门之间涉及工作关系时,则要给予有效的支持,这样才能现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③现场管理者要经常关心员工。生产车间管理者进行现场管理,与员工最亲近。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管理者要多与员工、部属进行接触、沟通,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行为,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只有对每个员工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按照不同人的性格进行教育,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多鼓励员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其不断发挥潜能为公司做更大的贡献。七、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应是使用现代管理工具的多面手。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要想当好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层面,掌握现代管理工具。①5S:当前许多企业正在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却是企业管理者最头痛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导入和实行“5S”。开展“5S”活动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试想,如果员工每天工作在满地脏污、到处灰尘、空气刺激、灯光昏暗、过道拥挤的环境中,怎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而整齐、清洁有序的环境,能促使企业及员工提高对质量的认识,获得顾客的信赖和社会的赞誉以及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 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因此,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不仅要熟悉“5S”、了解“5S”,更要推行“5S”,使“5S”象企业文化一样,无孔不入,深入人心。②六西格玛:前面我们提过,生产车间是公司经营的主体,那么,一个企业存活的基础是什么?回答肯定是“客户”,只有赢得了客户,才能保存企业长久不衰。那么,客户真正关注的是什么?是质量!是产品的质量!由此可见,对于一名生产车间的管理者来说,如何减少缺陷率,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客户,占领市场,显得何其重要。而近几年推出的六西格玛,它不但会提高我们的收益和客户满意度,而且会使得我们在行业中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作为生产车间的管理者,要熟练掌握六西格玛精髓,把它运用到日常生产工作,提高竞争力和运营效率。③量化管理:量化管理是管理中的一门学科,将员工每日工作细化评分,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而且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要将量化管理当作员工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手段,将它与晋职加薪紧密结合起来,并将量化管理具体内容及成绩张榜公布,让员工有所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刺激员工的荣誉感,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④HR考评:一个好的生产车间管理者,也应是一个合格的人事管理者,因为,管理,其主体就是人。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应熟练掌握人事考评制度,熟悉员工的招聘、培训以及晋升程序、要求。将量化管理与人员的晋升结合在一起,合理地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竞争制度;管理者要善于激励员工,培养员工的进取心、积极性,在车间内部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不但要有良好的素质、形象,以及识人用人的慧眼和良好的管理技巧,更重要的是要以公司利益为重,处处从公司的大局出发,站在公司立场处理问题、进行管理,以公司发展愿景为中心目标,带领全体员工高效率的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采纳率:69%
车间管理是指对车间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管理工作。车间管理需遵循以下原则:1.统一领导和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现代工业生产是建立在高度技术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水平越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严格实行统一领导。2.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职工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总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是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或是从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中反映出来的。所以车间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经济工作来做,才能服务于生产,才能确保经济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使车间生产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车间管理主要任务:1.健全车间生产组织,合理组织生产。2.完善车间管理制度。3.加强劳动组织。4.加强工艺纪律。5.大搞技术革新,促进技术进步。6.管好、用好固定资产。7.加强核算工作。8.建立车间指标体系。9.车间利润评价。
  车间现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生产线物料管理;  ②品质管理  ③生产管理  ④5S管理  ⑤设备管理  车间现场管理一定要遵守三现主义,即“现人、现时、现物”  5S管理为:  5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U)、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因其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因此简称为“5S”。  1S——整理  定义:区分要与不要物品,将不要物处理。  目的:腾出空间,提高生产效率。  2S——整顿  定义:要的东西依规定定位、定量摆放整齐,明确标示。  目的:排除寻找的浪费。  3S——清扫  定义:清除工作场所内的脏污,并防止污染的发生。  目的:使不足、缺点显现出,是品质的基础。  4S——清洁  定义:将3S实施制度化、规范化,并维待成果。  目的:通过制度化来维持成果,并显现“异常”之所在。  5S——素养  定义:人人依规定行事,从心态上养成好习惯。  目的:养成遵章守纪的好习惯。
  车间管理主要任务  (一)健全车间生产组织,合理组织生产。  车间的中心任务是生产,围绕生产提高车间管理水平是车间管理的基本方向。为此,车间应在厂部生产指挥系统的领导下,建立健全统一的、强有力的生产组织机构。根据厂部下达的计划任务,为车间各工段安排生产和工作任务,组织均衡生产,使人、财、物能够得到有效地运转,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车间管理制度。  车间在贯彻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按照经济责任制的原则,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以及车间内部职能组、工段、班组等各项组织和车间主任、职能组长、工段长、班组长、技术人员、工人等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工作有标准,检验有依据,强化车间管理。  (三)加强劳动组织。  劳动力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关键的因素,人的行为影响着目标的完成。车间在组织生产时,要努力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研究科学的劳动组织和操作方法,制订先进合理的定额,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奖励办法,不断提高工人的技术和文化水平,使工人能够心情舒畅地、操作熟练地去工作,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加强工艺纪律。  车间生产过程,既是产品形成的过程,也是各种资源的消耗过程。车间要生产出高质量、低消耗的产品,就要加强工艺纪律,严格技术管理,健全消耗、质量管理制度,在保证生产任务的同时,力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把投入到车间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以最优化的方式、最合理、最有效地组织起来,从而取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五)大搞技术革新,促进技术进步。  车间要保证高效率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企业下达给车间的生产任务,就要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老设备,合理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车间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使车间所生产的产品和采用的工艺方法、机器设备在技术上是先进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从技术上保证车间提高生产效率,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六)管好、用好固定资产。  机器设备是车间生产的主要手段。车间要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就要不断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建立科学的设备使用、维护制度,监督设备使用状况,定期组织设备的中修和小修,不断加强设备和工具管理,防止设备和人身事故,保护工人身体健康,实现高产、稳产、优质、低耗和安全生产。  (七)加强核算工作。  车间是企业内部的一级核算单位。车间核算由技术核算、统计核算和经济核算三个部分组成。一个企业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车间的生产经营效益,而生产经营效益只有通过核算才能有效地反映、控制和监督。加强车间核算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车间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使车间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八)建立车间指标体系。  根据车间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建立起一组能充分反映目的、衡量方案优劣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确定这些目标的要求值和目标的性能特点。  (九)车间利润评价。  车间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是以价值为标准来评定的,即以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投入产出之比来评价的。车间对管理系统的评价主要是从利润这一角度来评价,即对收益和费用进行综合考虑。评价以模型为基础,通过数学分析,以利润的大小来衡量。  车间管理职能  (一)、制订计划  计划是任何经济管理工作的首要职能;是一切现代化大生产的共同特点;是各项工作的指南;是动员和组织企业职工完成用户需要的产品的重要工具。  车间管理的计划职能首先是制订整个车间的活动目标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它能使各道工序以至每个职工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能把各个生产环节互相衔接协调起来,使人、财、物各要素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生产系统。  有了计划就有了行动的方向和目标;有了计划就有了检查工作改进工作的依据;有了计划就有了衡量每个单位、每个职工工作成果的尺度。  车间不参与对厂外的经营活动。车间制订计划的依据是企业下达的计划和本车间的实际资源情况。车间除每年制订生产经营和目标方针外,主要是按季、月、日、时制定生产作业计划,质量、成本控制计划,设备检修计划。  (二)、组织指挥  组织指挥,是执行其他管理职能不可缺少的前提,是完成车间计划,保证生产,使之发展平衡,并进行调整的重要一环。  车间组织指挥的职能:一是根据车间的目标,建立、完善管理组织和作业组织,如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的选择和配备,劳动力的组织和分配等。二是通过组织和制度,运用领导艺术,对工段、班组和职工进行布置、调度、指导、督促,使其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使相互之间保持行动上的协调。  (三)、监督控制  监督就是对各种管理制度的执行,计划的实施,上级指令的贯彻过程进行检查、督促,使之付诸实现的管理活动。控制就是在执行计划和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把实际执行情况同既定的目标、计划、标准进行对比,找出差距,查明原因,采取措施的管理活动。  (四)、生产服务  由于车间是直接组织生产的单位,因此生产服务作为车间管理的一项职能是十分必要的。  生产服务的内容:一是技术指导,在生产过程中,要经常帮助职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包括改进工艺过程、设备的改造和革新等;二是车间设备的使用服务和维修服务;三是材料和动力服务等;四是帮助工段、班组对车间以外单位进行协调和联系;五是生活服务。  (五)、激励士气  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其基础在于车间生产现场职工的士气。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车间负有直接激励职工士气的职责。激励士气,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地吸收职工参加管理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车间任务的完成。  车间管理的全部职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履行这些职能的有车间主任、副主任、工段长、班组长及车间职能人员。  如何管理车间  车间管理是公司经营计划实施的主体,管理过程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方针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的管理者,其管理的好坏,决定了车间生产的正常运作。  一、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应是公司企业文化的积极推行者。一个国家,有着其他国家没有的国粹;一个民族,具备其他民族所不同的民族精神;就是个人,也有其与众不同的精神支柱!如此,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民族才能长久不衰,个人才能坚韧不拔。作为一个企业,其精神支柱、其灵魂就是“企业文化”。纵观世界五百强企业,无不非常重视和积极推行公司的企业文化。要想做好生产车间管理,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首要工作就是要积极推行公司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来熏陶员工、激励员工。通过推行企业文化,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发展史,增强其对公司的信任度,使其热爱公司;通过推行企业文化,让员工清楚公司的目标、愿景、发展趋势,提高员工对公司的信心,从而坚定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甘于奉献;通过推行企业文化,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各项制度,使其清晰个人的发展目标,树立竞争意识,从而推动公司的生产发展。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各种场合,积极推行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二、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应会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集体,失去了纪律的约束,势必如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可言。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不仅要熟悉和推行公司已有的管理制度,更要逐步建立完善车间的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出员工的行为规范,起草文件注重可操作性,尽量使每一项行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并根据使用反馈情况及时更新,变无规定可依为有规定可依,从各个方面规范员工的行为。并通过日常的检查督促,逐步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鼓励员工自觉按规程去做,固化良好行为,改正错误行为,为车间管理的正规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应是安全生产的倡导者与实施者。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安全生产是企业、社会发展最根本的保障。不同的工种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要求有不同的安全措施,生产车间安全生产措施、法则,可归纳为对“人、机、料、境、法”五大要素的管理和规范。  ①“人”,即人的管理。安全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生产车间岗位的人员需求程序应是非常规范的。车间新需求的员工,根据公司所荐人员的详细材料,先形成定岗的初步意向,然后到辅助岗位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在这段磨合期中,车间以责任感强弱为该员工最基本的评价基准,然后根据该员工的操作技能水平、熟练程度等情况进行总评,形成书面资料,反馈给公司,以落实定岗。对初评不能担当本岗位者,车间通过以培训、再教育等途径来提升该员工的综合能力,以达到胜任的目的。如再不能胜任的员工,则谢绝录用。  在日常生产中,车间管理者要注重与员工进行沟通,通过表扬、鼓励、奖赏等激励方法增加员工的工作信心和激情。  ②“机”,即机器设备的管理。机器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条件,是进行安全生产的首要保障。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应根据设备保养的复杂性,对每台设备定制 “设备责任牌”,落实专人负责。公司不定期开展现场管理检查,并建立相配套的奖罚制度,使每个设备责任人形成自觉保养设备的良好习惯。员工在交接班的时候,必须有机器设备运行情况的交接记录,一旦发现机器设备运行异常便可及时报告、及时维护。此外,还应定期组织安排机器设备操作培训或理论培训,以达到安全操作的目的。  ③“料”,即物料的管理。物料管理是安全生产中的基本因素,由于化学物料的特殊性, 物料性能的转换相当快,也就是说,从低温到高温,从低压到高压,由稀变稠等一系列反应,伴着一种物料的加入,只在瞬间便可完成。车间从领料人员开始着手,应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工艺流程,通晓每种物料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对一天所需物料能做到计算精确。对于不适存放的物料,严禁在车间停留,做到现领现用。领料人员必须对仓库原料进行及时检验,严禁将不合格原料领进车间。为此,车间还应建立专门的考核制度,培养员工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  ④“境”,即环境的管理。环境可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也是创造优质产品的前提。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应结合“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的5S管理思想,以现场管理为出发点,通过开展自查与互查的方式,结合车间实际制定相应细则。车间各种用品、工具的摆放应当规范,并成为一种习惯。生产车间管理者应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合理化建议”活动,发现、探索各类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建议,并对相关建议进行分析,完善,付诸实施,以达到不断改进的目的。  ⑤“法”,即操作法,指导书。操作法是引导操作的路线,在操作过程中路线不能变。有的操作工特别是新员工对操作法常有疑惑,作为生产车间管理者,除了解释,还应派出经验丰富的老操作工进行手把手教导,直到他们完全理解和掌握。为了减少安全隐患,车间还应根据原始记录、显示记录仪,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提醒操作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做到操作与规定完全一致。针对每个不同岗位,车间还应制定各岗位的职能考核细则,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奖罚根据考核细则所规定的条例进行,进一步提高操作工在操作工序中的细心程度。  总之,作为生产车间管理者,一定要认清:安全生产不是一项阶段性工作,而是长期不断的持续性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还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①安全管理以人为本必须坚定不移。首先是管理层要更新观念,破除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保守思想;其次是要在员工身上下功夫,卡死职工素质关、上岗关和思想关,一切按标准办事。要善于研究职工思想动态,把隐患消除在岗前、岗下;再就是要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工作,做到严而不死,注重感情投入,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  ②安全管理必须注重对作业过程的控制。一是要建立管理考核机制,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现场作业过程的检查和监督,真正发现和处理动态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消除形式主义;二是对基层部门考核检查,做到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在深入现场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结果检查,杜绝片面性。  ③安全管理必须实现由外部管理向班组自我管理转变。首先要建立班组考核机制,建立车间考核班组、班组考核小组、小组考核岗位的逐级考核框架,把责、权、利下放班组,将责任和权力变为压力和动力,以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参与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管理中的自控、互控、他控。实现班组的自我管理,才能真正从基础上夯实筑牢第一道防线。  ④安全管理应做到超前防范,关口前移,抓好典型。一是要主动出击,自寻压力,敢于揭丑。对存在的突出安全隐患,要抓住典型,扩大教育分析,使责任人引起震动,使员工得到教育。二是注重确立防范措施,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日常检查发现和管理工作发现的突出共性问题,迅速制定防范措施,果断予以纠正,查找工作中的关键人、关键岗位,重点加以控制,达到预防问题发生的目的。  四、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应注意避免各种不必要的浪费,节约成本和资源。一般的生产工序中,在日常工作中都会产生诸多的“浪费”,其实,在生产管理中,通常也会出现“七种”浪费。这“七种浪费”不仅发生在生产现场,如果仅仅关注现场存在的问题,而不解决被现象所掩盖的本质问题,无疑是舍本逐末,即使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也很有限。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不仅要了解这“七种浪费”产生的原因,更要注意避免和杜绝这些浪费因素,节约成本和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那么,这“七种浪费”是指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一是等待上级的指示、等待外部的回复、等待下级的汇报、等待生产现场的联系——“等待的浪费”;二是工作进程的协调不利、 领导指示的贯彻协调不利、信息传递的协调不利、业务流程的协调不利—— “协调不利的浪费”;三是固定资产的闲置、职能的闲置或重叠、工作程序复杂化形成的闲置、人员的闲置、信息的闲置——“闲置的浪费”;四是职责不清造成的无序、业务能力低下造成的无序、有章不循造成的无序、业务流程的无序——“无序的浪费”;五是“失职的浪费”,这是管理中的最大浪费;六是工作的低效率或者无效率、错误的工作,是一种负效率——“低效的浪费”;七是计划编制无依据、计划执行不严肃、计划考核不认真、计划处置完善不到位、费用投入与收入(收益)不配比——“管理成本的浪费”。  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要比生产现场中的七种浪费严重的多,但是解决起来也困难得多。因为生产现场中的浪费大多数可以量化,然而管理工作大多为软性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要想进行量化和细化相对较困难。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如果不能引导车间各级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中的浪费形成共识,齐抓共管,是很难持续有效地长期开展下去的,这就要求生产车间管理要引导大家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鼓足勇气,从消除点滴的管理做起,向着经营管理革新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五、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要学会向上管理和向下负责。在与管理者讨论时,我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会认为管理是向下,而负责是向上的。如果你问大家,你向谁负责?你得到的答复一定是:我们向领导负责;你问大家,你管理谁?那么结果也一定是我管理下属。但这个答复是错误的。  向上管理,管理自己的上司:我们知道,管理需要资源,资源的分配权力在你的上司手上,这也是由于管理的特性决定的。因此,当你需要进行管理的时候,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获得资源,这样你就需要对你的上司进行管理。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向上管理:“为了给你、你的上司和公司取得最好成绩,而有意识地配合你的上司一起工作的过程”。所以,向上管理的内容就包括:第一,适合彼此的需要和风格;第二,分享彼此的期望;第三,相互依赖、诚实和信任。向上管理,简单的说,就是发现上司的长处,尽量避免上司的短处;  向下负责,为下属提供机会:负责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工作方式。当我们说我们会对你负责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你放在了自己的生存范畴中,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向下负责:“为了给你、你的下属和公司取得最好成绩而有意识地带领你的下属一起工作的过程”。所以,向下负责就包含:第一,提供平台给下属;第二,对下属的工作结果负有责任;第三,对下属的成长负有责任。 向下负责,简单的说,就是发挥下属的长处,尽量避免下属的短处。  六、作为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要善于做好生产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现场管理工作,不仅要求现场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还必须对现场各工序的诸多环节了如指掌,熟悉各工种的基本作业,并能够把握住生产线各种管理要素,把现场管理工作处理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表现。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要管理好现场工作,必须要了解现场的管理内容,企业的管理模式,了解企业内部的各项干部制度才能把管理工作做好。  ①现场管理者要有良好的协调能力。“管”,是管理人和事,把现场管理好,而“理”,是把现场存在的问题处理的有条有理,使现场具有良好的生产秩序和生产条件。在安排工作和处理问题时,现场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是非辨别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不但要在生产线上起领导作用,而且在员工中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对员工、部属以及上级反馈或提出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准确无误的给予处理和解答;当员工遇到挫折,情绪发生变化时,管理者要给予关心,并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使员工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与公司的要求保持一致;当现场工作出现困扰时,现场的管理者要通过各种合理的方法尽快协调解决,特别是员工之间为了工作争执解决不了时,现场管理者要主动了解原因,找出问题点,按照公司的要求,做出合理的处理,使之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②现场管理者要有良好的配合意识。现场管理者要敢于承担责任,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要积极有效的配合,并要全力以赴,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对于上级安排的生产任务,现场管理者必须按照生产指令带领员工高标准、严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去完成;当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现场管理者要和员工积极配合,妥善处理;若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及时汇报上级领导,对出现问题的原因作出解释,并能够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在上级对此类问题作出合理安排时,要积极配合,按照要求去执行;对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现场管理者更应该主动配合上级领导去共同完成;部门之间涉及工作关系时,则要给予有效的支持,这样才能现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③现场管理者要经常关心员工。生产车间管理者进行现场管理,与员工最亲近。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管理者要多与员工、部属进行接触、沟通,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行为,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只有对每个员工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按照不同人的性格进行教育,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多鼓励员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其不断发挥潜能为公司做更大的贡献。  七、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应是使用现代管理工具的多面手。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要想当好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层面,掌握现代管理工具。  ①5S:当前许多企业正在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却是企业管理者最头痛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导入和实行“5S”。开展“5S”活动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试想,如果员工每天工作在满地脏污、到处灰尘、空气刺激、灯光昏暗、过道拥挤的环境中,怎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而整齐、清洁有序的环境,能促使企业及员工提高对质量的认识,获得顾客的信赖和社会的赞誉以及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 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因此,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不仅要熟悉“5S”、了解“5S”,更要推行“5S”,使“5S”象企业文化一样,无孔不入,深入人心。  ②六西格玛:前面我们提过,生产车间是公司经营的主体,那么,一个企业存活的基础是什么?回答肯定是“客户”,只有赢得了客户,才能保存企业长久不衰。那么,客户真正关注的是什么?是质量!是产品的质量!由此可见,对于一名生产车间的管理者来说,如何减少缺陷率,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客户,占领市场,显得何其重要。而近几年推出的六西格玛,它不但会提高我们的收益和客户满意度,而且会使得我们在行业中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作为生产车间的管理者,要熟练掌握六西格玛精髓,把它运用到日常生产工作,提高竞争力和运营效率。  ③量化管理:量化管理是管理中的一门学科,将员工每日工作细化评分,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而且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要将量化管理当作员工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手段,将它与晋职加薪紧密结合起来,并将量化管理具体内容及成绩张榜公布,让员工有所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刺激员工的荣誉感,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  ④HR考评:一个好的生产车间管理者,也应是一个合格的人事管理者,因为,管理,其主体就是人。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应熟练掌握人事考评制度,熟悉员工的招聘、培训以及晋升程序、要求。将量化管理与人员的晋升结合在一起,合理地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竞争制度;管理者要善于激励员工,培养员工的进取心、积极性,在车间内部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车间管理者,不但要有良好的素质、形象,以及识人用人的慧眼和良好的管理技巧,更重要的是要以公司利益为重,处处从公司的大局出发,站在公司立场处理问题、进行管理,以公司发展愿景为中心目标,带领全体员工高效率的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车间管理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沙电子工业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