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创业好吗?想30岁离开国企企自己去创业。

该文章内容可能包含未经证实信息,如您已证实,请点击举报,了解更多内容请查看
从国企辞职下海创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从国企辞职下海,自助创业,坐拥百亿资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木兰会上,步步高投资集团张海霞分享了自己25岁离开国企,并与先生创业步步高,从零到一的心路历程。以下为张海霞在木兰会上的演讲内容,经编辑修改,在此与每一个为前路迷惘的你分享。我想你会明白,她身上的这份霸气与优雅的来源。
我问过同龄女性朋友一个问题:假如让你重回到25岁,你的选择是什么。我猜想她们也许会说,我一定要抓紧时间好好谈几次恋爱,趁着年轻没有负担周游世界,或者说千万不要嫁给企业家之类的。结果她们众口一词:如果我重回25岁。我可能要多买几套房,特别是河北雄安的房。
当然这个结果有很多玩笑的成分。但是我们看到,其实我们并不想让时光倒流,重回25岁。我们羡慕脸蛋能掐出水来的小女孩,但是我们想想曾经的自己,我们无怨无悔的拼过命,我们全力以赴的追过梦。现在的女强人对得起过去的小女孩。
那个小女孩在九十年代是国企的一名营业员,不断努力,天天向上。从营业员做到柜长,又从公司的团委书记提拔为总经理助理。每每想起我那时候在国企的工作经历,我挺自豪的。那个时候的生活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岁月静好。后来我明白了,我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你扛着。90年代国企的铁饭碗谁为你扛,是那个时代。历史车轮向前,这个时代一定会变。
我在众人羡慕的铁饭碗里品尝到不同的味道,这个味道叫改变。于是,在前途一片看好的情况下,我辞职了,和我的先生一道从零开始,一起创业。这都是在短短几年当中。
辞职那天我还哭了一场,感受到前途茫茫。但是我内心又比较坚定,是十分坚定,因为我知道国营企业,铁饭碗的日子一定不会长久,这个时代一定会改变的。于是乎,那个坐在国企办公室,过着朝九晚五、闺密生活的小女孩就这样毅然冲进风雨里,开始了创业的旅程,也开始了我们最初推着三轮车挨家挨户推销我们代理的商品的时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推三轮车的经历,年轻一代肯定没有。对一个女孩子来讲,驾驭一辆三轮车比汽车还难。难就难在上坡推不动,下坡拉不住,拐弯时候稍不留神就一定会翻车。这个时候也像我们迷茫的青春一样,总觉得有外力驱使着自己,自己又感觉很无能为力。这样风里来,雨里去,女孩子就变成了女汉子。
如果时光倒流,我一定会对二十多岁从国企走出去的女孩说,你做得真棒。因为有你,我才能在未来不断归零,不断改变,不断出发。
过去别人都说,你是女企业家的时候,我挺不开心的,好像带点歧视的色彩。比如说你不是一个企业家,你是一个女企业家。你不是一个作家,你是一个女作家,或者你不是一个教授,你是一个女教授等等。为什么一定要在职业前面强调女性身份呢?
后来我慢慢改变了,也许是一种褒奖。因为女性在男性的丛林当中生存发展,的确就不太容易,但是我们偏偏巾帼不让须眉,大家知道女排比男排打得漂亮;数据显示全国女硕士的数量高出男生几万人。麦肯锡显示企业女性成分多的,资本回报率高出50%。当然,我的企业也有70%的女性。所以,如果现在有人说我是女企业家,我会从中辨别他是欣赏、赞叹的意思。
我记得这一段时间,我相信所有的朋友们都特别关注到网上疯传的初中女生写给未来的一封信,信中写到“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说得真好。我们这些做企业的人,哪个不是风尘仆仆,哪个不是风风火火,但是在大到女总裁的内心深处一定会留给小女孩一个角落,在那个角落我们不必雷厉风行,可以长裙摇曳;在那个角落里我们不必显示自己的强悍,而可以保持自己的天真;在那个角落里,可以不计较年龄,因为每一个年岁都有自己的青春。
宋代有一首宋朝无门慧开禅师诗,是这么写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儿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其实也是告诉我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景。唐代诗人更加说明的是,“青春须趁早,岂能长少年”。人的确不能长少年,但是我们心却可以总青春。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明知未来有险要,也会激情满怀。重点来了!
中国电信第十一期创新孵化
(重点领域+专项命题)
项目招募中!
◇ 项目在线申报:www.189chuangyi.com(天翼创投官网)
◇ 征集范围:
中国电信总部各部门各级公司,各研究院,各专业基地,主实业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各分支机构的产品研发团队和有志于创业的员工
◇ 征集领域:
重点孵化领域:智慧家庭、大数据、互联网+;
专题孵化:基于天翼智能网关的大数据创新、视频相关内容和应用创新。
(天翼网关运营中心和天翼视讯全程提供资源、伴随孵化。)
◇时间安排:
线上项目申报:日—4月16日
项目调查、初评、终评及其他工作:5月上旬前
政策与服务
◇政策支持:
-孵化培育期间岗位不变、照常发薪;
-为项目团队提供扶持资金;
-获得天翼创投公司化运作的项目可由项目团队持股经营;
-项目公司化2年内成员认可选择返回原单位,岗薪等级保持不变。
◇孵化服务:
-坚持“专业孵化+产业资源+”的孵化模式;
-为入孵团队提供一流的办公环境、业务运行环境、移动互联网专业技术平台、客户体验环境等孵化服务;
-邀请行业专家、知名投资人举办讲座与培训,对项目进行跟踪指导;
-帮助孵化团队与电信和社会资源实现快速对接。
◇创翼天地易信群(扫码入):
◇登录天翼创投官网:www.189chuangyi.com,进行项目申报,了解更多信息!
我们已整装待发,等待你的到来。&
天翼创投,和创业者一起成就梦想!&
&Saying硅谷是创业者的圣地,谷歌、苹果、脸书都诞生在这里。但这已成为过去时。当今商界最大的动力已经不再局限于硅谷。很多国家和地区,由于迫切的发展需求,催生了新的模式和新的机遇,创业在全球遍地开花。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硅谷一样好的条件和政策,这些地方的创业者们所面对的难题难上加难。埃尔米拉o贝洛斯丽从事全球发展、创业和外交政策方面的工作,在她的新书《世界的另一面:硅谷之外的7个创业故事》中,记...&雄安新区火了。有人夸我有先见之明,准确预见了保定要设立新区。然而并没有。不过似乎是偶然中的必然。这是2015年6月我贴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招聘广告。当时我已经确立保定作为大本营,并开始组建团队。招聘里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当年马云带10多个人回杭州,后来杭州成为互联网的一个中心。现在回保定正是明智之选,未来保定也是中心!我也在通一些安卓群发了,因为看到有人夸好牛逼的招聘广告,当时还特意截图留念了。...&看过网络小说的都知道,有一种小说特别受欢迎,就是关于“重生”类的。此前的电视剧《锦绣未央》就是根据网络小说《庶女有毒》,讲述的是一个侯门庶女前世遭人陷害,意外重生,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虽然电视剧没有了重生这个梗,但是人们依然期待重生,能够重新再活一次。其实不管主角是拥有怎样的奇能,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当人们遇到烦心事时,总会想,如果过去可以重来一次就好了。但是历史不能重演,但是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顺便赚点钱”是一种理想的工作状态,但大多数“公司人”都无法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这种美好体验。为了拿到公司给的稳定收入,“公司人”会将老板的喜好置于自己的喜好之上,并日复一日的在格子间里实现自我价值。“自由”和“稳定”这两个词汇天然就是矛盾的,于是,就有那么一小撮自由意识强烈的“公司人”,为了不看老板脸色,或者是追求格子间之外的自由,会选择辞掉工作,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花卷君就认识...&先生为兰用已知照亮未来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先生为兰我一直都认为:广州、上海、北京、深圳,四个城市的创业气质不一样――虽然,全地球的创业城市,空气里都写着“城市与野心”、“欲望的城市”、“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立足于创业,城市与城市之间,不一样在哪里,很微妙。唯一能肯定的是,在你探究一个城市在发出着什么样的(创业)消息时,答案常常会出乎意料。硅谷创业教父PaulGraham在2008年写过一篇博客,他...&
公众号推荐
阿尔法智库是权威媒体《当代金融家》杂志旗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官方网站-中国之光网官方
旨在宣传中国农业银行湖北分行企业文化,树
老挝中国总商会全心全意为您提供中老企业服
联想金融作为联想集团旗下的金融服务平台,
智佳金服网络金融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将投资者
货源真实、需求真实的网上不锈钢材采购交易
欧浪网(eulam.com)创立于200
介绍菏泽电商发展大数据
中缅商贸信息网定期发布中缅(经济、贸易、半数90后想去体制内工作 自主创业成为传说
  原标题:评论:半数90后想去体制内工作之忧
  日前,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某网站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49%的人表示毕业之后想去体制内工作。
  对于90后对体制的向往,舆论称之为&显示出极其的实用主义&。但我看来,这更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体制外的发展空间狭窄,制约了大学生就业的社会需求,持续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大学生之所以愿意选择国企,无非看重国企的福利、待遇,这和国企所拥有的资源和垄断地位有关。从职业选择角度说,大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事业空间,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企业、岗位,无可厚非,但国企的一枝独秀,反衬出其他用人单位的弱势,而那些弱势的行业、工作,本应该蕴藏更大的社会活力。
  在强势的国企面前,民企的吸引力,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学生创业,就成为一个传说&&虽然调查一再显示,我国有七八成的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意愿,可那只是意愿,在就业时,这些大学生连民营企业都不愿意选择,怎么可能真心想创业:大学生创业的企业,不也是民营企业,甚至是微型民营企业吗?如果他们都不看好民营企业的前景,会看好自身创业的前景吗?
  也有一些今后想创业的学生,选择到国企去锻炼,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国企,可能会结识更多的体制内之人,也为今后创业积累人脉资源,抱着这种想法的创业,本就不健康,但却很符合现实国情。
  只有拓宽体制外的就业之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而要拓宽体制外的就业路,关键在于打破国企的垄断,开放市场,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目前被体制内国企经营的领域。同时,国家努力消除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社会福利保障的差距,让每个劳动者享有同样的基本社会福利。
  在体制外自由发展,也才能激励更多学生增强竞争意识,提高能力和素质。这不是说,在体制内发展就不需要学生有能力,但客观而言,目前的体制内工作,对从业者提出了更多专业能力之外的要求,比如人脉关系、公关社交等等,这对学生群体的成长,会带来负面影响,有的学生就靠着父母的人脉关系找工作,还有的学生就在学校里学习&江湖&上的一套生存技能。也就是说,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带来学生竞争意识的增强,在竞争意识之下,在大学里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和素养,反而让一些学生另辟蹊径,甚至搞歪门邪道。
  只有市场的充分竞争,才能带来教育的充分竞争,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实行大学生自主择业,希望通过自主择业,来促进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20多年过去,高等教育质量却在下滑,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更加严重,其中的原因值得反思:我国的市场竞争机制并不完善,而高等教育还受困于计划体制。只有开放市场,完善机制,打破高等教育计划体制,大学生的择业面才会拓宽,社会才会给大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施展才能的舞台,大学生也才能真正重视自己才能的提高。
  冰启(上海 学者)
责编:陈超
环球兵器库为天下军迷,倾力打造环球第一兵器数据引擎!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贴排行
环球时报系产品大家觉得在国企上班好还是自己创业好_百度知道
大家觉得在国企上班好还是自己创业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国企比较稳定,福利待遇也好。创业会辛苦,但成功后应该比在国企赚钱多。看你自己的打算了。(如果是我,我选择在国企工作,稳定呀)
采纳率:84%
来自团队:
各有各的好的,国企上班稳定但也有竞争,有竞争才能上位。而自己创业的就要努力,很多事都要自己考虑,决定,风险比较大。但年轻人都有冒险精神。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离开大佬去创业-离开BAT去创业的人 后来怎样了?
离开大佬去创业-离开BAT去创业的人 后来怎样了?
一 : 离开BAT去创业的人 后来怎样了?  品牌推广就用这几招,七月活动立减500-1000元
  创业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从业者,无疑是一场痛苦并快乐着的冒险,Snapchat 一夜成名的故事激励着程序员们。今年 6 月,科技媒体 TOPBOTS 评选出了 20 位驱动中国人工智能改革的行业领导者,其中 10 人出身百度。可见,在中国大厂出身的创业者已经悄然形成了一批耀眼的梯队,他们拥有天然的创业优势。   但任何公众关注到的现象都存在幸存者偏差,抛开那些被媒体关注到的少数宠儿,大厂出身的创业者们,他们的普遍现状究竟如何?100offer 进行了一次针对平台候选人的调查,关注那些出身大厂、并有过创业经历的候选人们,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吴国华:创业失败,但还想去国外闯荡   在接到访谈邀请时,吴国华显得有点含蓄,他试图提醒我们,自己并不是一个合适的被采访者,因为自己「没折腾出啥结果来」。   吴国华在大学时研究的是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技术,2006 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进入职场。   学院里的研究方向并不容易被应用到技术领域,吴国华空有一身屠龙之技,在现实面前只得寻找适合自己编程技术方面的工作。   好在他运气不错,毕业没多久,甲骨文公司录用了他。吴国华的工作内容是负责数据组件的维护与 Oracle 11g R2 的 RAC 的 srvctl 和 wlm 部分测试,在甲骨文一待就是四年。   「真正接触到软件产品,是到腾讯之后了。」2010 年,吴国华从甲骨文离职,进入腾讯科技上海分公司,负责企业 QQ 产品的自动化测试工作。   在新的岗位上,对于软件的测试、开放、迭代等流程优化成为吴国华每天的工作重心。那时,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井喷式发展的风潮已经悄然来临,而 BAT 的提法也开始大行其道。身在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每天对中国最成功的软件产品执行测试工作,吴国华心中的产品冲动也逐渐萌发。   1 年后,吴国华与几位好友一道从原公司辞职,组建了团队。「当时正好有几个朋友,都是大公司技术背景出身,就想着我们合作做一个产品出来,肯定不差。于是就出来创业了。」他们构思的是一款生活方式类 App,面向当时概念刚刚热起来的「中产阶级人群」,在设计制作主打产品之余,吴国华的团队还利用技术优势为其他创业者提供外包制作服务赚取外快。   事实很快证明,吴国华和他的朋友们想得太简单了。   都是昔日的好兄弟,大家在事业起步后,除了每天辛苦写代码、讨论产品走向,剩下的时间就开始展望如何分配股权。交流一多,团队里开始有了不一致的声音,「总有人不满意,那时候我就开始后悔了,没能早点解决股权分配上的讨论。」   与团队内部矛盾同时浮现出水面的,是市场的冷漠,他们推出的生活方式类产品在多平台上线后,并未获得预期中的下载量。吴国华感到了一丝失落,同时还是意识到仅仅有技术的团队未必足够支撑一家创业公司。   「我们几个创业者,都是技术出身,当时的团队非常缺一个能够把握产品和市场走向的人。」由于团队成员互相知根知底,当围绕产品用户市场进行讨论时,总是你一言我一语,每次开会都成了众说纷纭的茶歇时间。   这时唯一能支撑吴国华收入的是外包工作,但这是他辞去 BAT 的工作来这干活的目的吗?经过了八九个月的困顿、争执与思考,吴国华觉得自己的创业举动实在是冒失了。   2012 年秋天,吴国华离开了曾经寄予厚望的创业团队,重回老东家甲骨文,负责上海 ODI 组员招聘工作、组内培训和工作协调等,之所以选择回老东家,是因为有机会获得一份赴美的 L1B 工作签证。   Г当时我刚创业失败,回到老东家,心里肯定有不甘心。正好听说了当时甲骨文可能提供出国工作的签证,我很动心。出国和创业一样,都是另一种新生活的开始。」   但一系列变数让期待中的 L1B 签证并未落实。吴国华感到彻底地失望:「为了那次海外工作,我做了很功课,但最后没成。」   出国工作,就这样成为了萦绕在吴国华脑海里的一个执念。2017 年,他成为 100offer 在上海的候选人之一,与平台线下工作人员的沟通过程中,吴国华表示出了对海外求职的强烈兴趣,并对新加坡的工作氛围格外关心。   这时他早已离开了甲骨文,甚至也结束在甲骨文之后的一份工作。「甲骨文的氛围还是比较传统的,至于后面一份工作就更接近于国企了。」吴国华厌倦了在僵化的机构内从事技术工作,多年来他一直沉浸在这样的事务里,创业也好、出国也好,在现实面前被一推再推。   吴国华决定不再等了,他在提交的简历里,明确提到自己有意向前往海外,并且强调期待的公司是「全力以赴」型的团队,甚至是「996工作制」的作息安排。   对多数人而言,赴海外工作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家庭、生活习惯、文化差异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吴国华想得比较直接,「这些因素我都有考虑,但是相比之下,趁着年纪不算大,出去闯一闯对我更有吸引力。」吴国华看上去仍保留一腔和年龄略显违和的热血,「我一直都很有闯劲。」   马建:变现股份,重回 BAT 当高管   见面当天,马建告诉我们,他的生活最近变轻松了不少,「比之前舒服太多了。」他说的之前,指的是自 2012 年到 2017 年这 5 年中的创业史。   马建的履历十分光鲜,他在 2008 年进入百度担任产品经理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喜欢说自己受到百度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那种扁平化式的管理方式。」   2012 年,他做出了辞职创业的决定。在此以前,马建的创业动作早就开始过,甚至可以追溯到大学时代。但这次,马建认为是一个值得脱产投入的时刻。   「那会我们发现应用分发是一片蓝海。」此前,马建熟悉的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来自流量,而实际上,下载站进行应用分发的变现效率远高于此。凭借这一认识,马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推出下载站产品。随后,他几乎将自己的应用分发软件发布在微软所有的平台上,其中最主要的是 Windows Phone。   资本市场迅速拥抱了马建,他的公司实现了迅速融资,并在 2015 年挂牌新三板。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作为创业者的马建都表现得非常成功,当大部分创始人还在为用户增长发愁时,马建的应用商店已经斩获了上亿用户。但危机也已潜伏已久。   高估值的背后是巨大的业绩压力。要想获得更多的注资,马建需要将公司做到上一轮融资等额的价值,而他却发现,国内的投资市场在 2015 年开始进入所谓的寒冬,「融资难度明显变大了,我每天开始睡不着觉,压力特别大。」   让马建烦恼的还有他所赖以斩获用户的平台&&Windows Phone,发展的很低迷已成现实。马建的产品几乎都是围绕 Windows Phone 而做的,如果这个操作系统像塞班一样衰落,那该怎么办?   马建犹豫之下,选择碰碰运气:「我察觉到了 Windows Phone 的乏力,但那时真的不愿意相信微软会失败得这么彻底。」   2016 年,马建的公司全年亏损九百万。「非常震惊,我意识到该退出的时候到了。」几个月后,马建卸任了董事长职位,并将公司控制权交出,在兑现了自己的股份后,马建恢复了自由状态。   「前后想了半年多,还是有不少收获的。」他开始反思自己无条件信任百度的扁平化管理机制,在这之前,他以为那是最合理的企业制度。但四年多的创业经历告诉他,扁平化的公司架构仍会暴露出软肋:「当企业人数超过 100 人的时候,扁平式管理效率往往会变得极低;另一个问题在于,如果创始人不够有魅力,那么这样架构的公司中,第一线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投入程度会变得很弱。」   也许,前往一家具备成熟管理架构的企业回炉再造一番,对自己来说会是不错的选择。2017 年 5 月,马建以 P9 的职务等级加入一家 BAT 大厂,负责短视频生态及周边业务。   在拿到 offer 前,马建给不少他自认为可以胜任的企业职位投递了简历,但得到的反馈与他预期差距巨大。他自己分析,这是由于创业者并不容易得到雇主的信任,因为首先创业者的形象通常很不安分,这与雇主的招聘利益相左。此外,创业公司的管理者很难有效证明自己的才能&&尤其当创业故事并不顺利时。   「我还是很认可现在这家的,他们愿意接受在互联网里摸爬滚打过的人。」如今的马建,拿着超过百万的年薪,完成了从 BAT 员工成长为 BAT 高管的旅程。至于创业,马建想得非常坚决,「五年内不会考虑了,我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   徐子秋:连续创业,终于盈利   在这一系列访谈里,徐子秋算是一个「守得云开见明月」的特例。他也是目前仍在创业的受访者。   故事还要从 6 年前说起,当时还在阿里巴巴的产品经理徐子秋与一位好友合计捣鼓一个项目。徐是计算机科学出身,但有一颗文艺青年的心,合作的好友在一家知名 4A 广告公司担当资深设计。   从 2011 年起,俩人便陆续利用业余时间规划自己的产品,对于和产品打交道的人而言,Side Project 不算什么新鲜事,徐子秋的优势在于身为产品经理,同时兼具技术能力。   「我学的是 CS,编程底子不错,同时又做了这么多年产品。」比这让他们更感到自信的,是徐子秋对于 UI、UX 的审美。「现在是消费社会,人们对好的设计需求很高,这方面我朋友就能帮到我很多。」4A 公司的设计师刚好能够帮助徐子秋完善前端页面的视觉。   但徐子秋邀请他合作的目的并不仅仅在此,他试图做一个面向设计师的众包网站。   「所谓零工经济嘛,你肯定也听说过,国内有几家平台,但说实话,给人的印象很糟糕。我们当时想做一个有品质感的,面向设计师和广告人的众包服务平台。」   在参考了 Upwork、99design 等一系列海外知名平台后,徐子秋弄出了一个设计众包软件 demo。   「但这个项目没能继续运营下去的。用户上不去。」   对产品本身,徐子秋并不缺乏洞察能力,不论是早期的设计师众包灵感,还是后来联想扩展而成的私单运作平台,在几年后都出现了类似的成功运营的互联网项目。   徐子秋发现他的弱点在于 BD(商务拓展)这块,「我们两个人发现很难推广自己的 Side Project,以前在阿里,没有察觉到这方面会这么困难。」   既然没有人,那就先去凑团队。2013 年夏天,以他为中心,一支七八个人的团队被组建起来。同一时间,徐子秋从阿里辞职,「不敢 all in 的创业者都只是在投机」。徐子秋认为应该给自己一个背水一战的理由。   这次他们的项目早已不是那个设计师众包平台,徐子秋认为设计行业并非自己所长,并且市场不会特别大。这次他盯上的是一款职场社交类产品。   「那时领英进入中国势头很猛,但他毕竟是外国公司。」根据过去对中国市场的认知,徐子秋坚信国内出现数家能和领英分庭抗礼的职场社交平台,既然现在还没有出现,他想试一试。   花了 7 个月的时间,徐子秋的团队捣鼓出了 App 的测试版本,并在朋友中进行推广,凭借朋友邀请朋友的模式,2014 年 3 月,这个初生的 App 已经有了一百多位内测用户。然而这款职场社交项目的运气止步于此。「有点生不逢时吧,我们高估了职场社交软件的受欢迎程度。」   再次失利让长期合作者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徐子秋坚持继续做下去,而设计师则决意退出。徐虽然感到失望,还是答应了对方的退出条件。   尽管失去了合作时间最长的伙伴,但由于徐子秋的坚持游说,团队没有散。他们决定先以接外包私活的形式维持生计。   半年后,转机到来,一位朋友将另一位创业者介绍给徐子秋,对方有资金支持和媒介资源,但急需一支有战斗力的技术团队。两人约见了一面,聊得很尽兴。「我们之间有短板互补的作用。」作出合伙决定的时间很快,徐子秋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带领他的团队加入了对方的项目里&&新项目是以知识付费为核心的互联网产品,这次他踩中了风口。   2017 年 7 月,电话里的徐子秋言谈仍充满热情,让人很难想到他背后是长达数年的连续受挫。徐的公司已走上正轨,团队也从不到二十人&&其中七个还是徐子秋带去的&&扩张到了今天的接近两百人,并已实现盈亏平衡。   关于创业,徐子秋的体会是,自己在阿里的经历并未让他少走多少弯路,有很多草根出身的创业者比他更快获得了成功,也有很多名牌满身的创业团队还在等待救命稻草。   「能够咬牙坚持很重要,我指的不是对一个 idea 或者技术的坚持,而是对创业的坚持,一件事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你自己都想不到的变化,也许机会就等在那里。」徐子秋言谈间有一丝暗自庆幸的意味,转瞬即逝。   总结   大厂出身给候选人带来的无疑有先进的技术理念和开阔的视野,甚至能让人更有自信。但想要创业的人仍需明白,创业本身就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正如上文中的马建所说,创业就意味着投入一百二十分的智力和努力,并且仍然大概率得不到回报。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接触到的大量创业者做出创业举动的原因并不复杂。它们来自几个方面:   市场创业气氛的鼓舞   大厂技术身份带来的合伙机会   对财务回报和社会地位回报的向往   开发出可商业化的专利产品   通常而言,最后一种最容易通向成功,但其在创业理由里所占比例不高。大部分创业者仍然是受到创业气氛的鼓动、或者出于对创业者身份的追求而组建团队。   当然,创业的回报也异常丰厚,即使公司没有被收购或者上市。他们也可以像马建一样,通过创业来完善自己的履历,进而曲线实现加入大企业成为高管的机会;也可以增长自己对于企业经营的认识,开阔视野,寻找到更高的追求。有一部分创业会愈战愈勇,如徐子秋般连续创业,投资人或合伙人往往青睐他们。   总之,创业并非人人都能参与,出身大厂也许能够为你增加一定胜率,但你得知道:在创业这件事上,不成功是普遍常态,成功者才是异数。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吴国华、马建、徐子秋均为化名) 二 : 离开o逝去午夜的钟声早已敲响 我也早已等候多时 这份爱 有些重 我想我担不住 你狠心留我去承受(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不如趁早放弃 闹钟钟声早已响起 我却不想起 这铃声 很熟悉 我却记不起 你的心远去 我的坚持死去 你何时离开 我最后才知道 这样的离开 这样的人生 如此不堪 大大的帽檐 酷酷的眼镜 湿湿的眼眶 没错 我是哭过 这痛 好痛 这泪 好苦 原来 伤痛那么苦三 : 让“大佬”见鬼去吧 创业者应该向身边的人学习!
  导读:许多创业者都对大佬的&至理名言&趋之若鹜,但这恰恰走入了误区&&大佬们的&大梦想&、&大情怀&,未必适合还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你。在互联网的社群时代,&去中心化&的群组学习,反而是更适合创业者的学习形态。   这几年的朋友圈以及公众账号一直充斥着这样的文章:《马云的励志金句》、《雷军:我们要做风口上的猪》、《xxAPP获xx百亿融资,创始人xx在xx峰会讲出惊天秘密》&&抛开这些标题党,这种文章的可读性,以及所谓的大佬干货对创业者真的有用吗?进入2016年,我在回顾2015年的同时也在思考,所有的创业屌丝为何一味崇拜所谓的&大佬&、&大神&,而只向&大佬&学习又是不是个谬论?   年前的时候,几位创业朋友小聚,在场有几位所谓的&大佬&。本人作为90后创业晚辈,自然想把握一切能够学习提升的机会,于是聚精会神地听大佬讲述他们的江湖风云。也许是因为无知者无畏,我提出了一些细小的产品疑问,但这位大佬竟然全然不知自己产品的bug。这让我意外的同时又觉得奇怪,为何一个大佬竟不知其产品的问题,或者迭代版本中新添的功能呢?回家后,我仔细想了想,也许这位大佬并非不懂产品,但已脱离基层产品端好久了,因而导致他看起来不是那么真懂用户。大佬所教给我们的也许是在&道&的层面上,但是他同样需要靠近用户端去了解市场需求。   也许,只向&大佬&学习是个伪命题。对于屌丝创业者而言,大佬的&至理名言&对于你完善产品,以及满足用户需求是不是真的有帮助呢?初创团队在一个App原型都没做好的情况下,就急忙听所谓的&大梦想&、&大情怀&,是不是有点自我麻痹呢?每个人都憧憬当下一个时代的马云,是不是真的可以如愿呢?   前阵子,一篇文章《5年前节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宾嘲讽,如今他们都欠他一个道歉》火遍了朋友圈,我们在觉得方xx和张xx态度恶劣的同时,是不是又可以说这个&民间科学家&深受爱因斯坦以及诺贝尔的影响,觉得自己可以颠覆之前所有理论,自创门派呢?其实这个道理跟创业者听乔布斯、巴菲特的言论一样,更多的人都没能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虚幻了自己罢了。   社群的探索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有着很深的影响,&去中心化&更是许多创业者讨论的核心问题。那么,&去大佬化&是不是这种社会化群体里人与人之间互相学习的一种方式呢?以所谓人格魅力体鼓吹的社群,其实并没有达到所谓的社群理想状态,依然如同勒庞的《乌合之众》里的群体描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如今,一味信奉所谓的大佬之言,而失去独立思考能力,也导致了众多创业者在生计都有问题的情况下,还梦想成为下一个乔布斯。很多时候,规则背后还有&规则&,但你永远不会从公众言论里了解和熟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老夫子说出这句话已有几千年,但为何我们依然只爱听&大佬&的呢?其实,所谓的学习,不是只向&大佬&学习,更多的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学习,而学习也是深度社交的工具&&通过知识和观点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认同。因此,我喜欢通过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认知,去捕捉同道中人和过滤&过客&,我也依然相信一个艺术家和一个企业家,一个理科生和文科生可以深度交谈和互相学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不变的本质是最深层次的理解和连接。   正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我们的学习已突破了原有的方式,即时通讯以及社会化传播大幅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从本质上做到&去中心化&,而KOL也是这个时代的必需品。我们期望着人人都可以独立思考,有时候&直言不讳&、&童言无忌&未必不是真理。对于初创团队来讲,除了建立思维模式、深挖用户需求,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学习与连接则更为重要。   作者简介   陈菲菲,90后创业者,人格分裂的姑娘,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视频节目《胸大吾脑》创始人,长期对财经科技保持独立的观察与思考,分析创投圈(贵圈)的现象和问题。更多精彩观点,请关注微信号&菲言菲语&。 四 : 创业者做产品:请离开你的道路,去用户的海洋里
  导读:创业者在做完产品的第一个版本的时候,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现在,我该做什么?另一个与之对举的问题是:为什么那些用户并不做我想让他做的那些事情?   
&   本文作者Caleb Roenigk,原文为《Get Out of The Way》,发表在Medium,讲述了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开发和迭代私密社交应用 Path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创业者在做完产品的第一个版本的时候,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现在,我该做什么?另一个与之对举的问题是:为什么那些用户并不做我想让他做的那些事情?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很简单,来自于一个设计领域的哲学道理:Get Out of The Way。别小瞧它,这个准则帮助 Path 在改版时获得 50 倍的 DAU 增长。   记得我们搭建第一个版本的 Path 时,那个时候是 2010 年,所有人对于移动互联网非常兴奋。同时,业界也开始讨论公共网络带来的巨大转变,例如将人们的隐私都放到一个广阔的层面。   Dustin (Path 的一位联合创始人)和我,都是来自小城镇,都对摄影有着极大的热情。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想法,就是希望人们可以将沉淀在手机中的照片与最为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分享。因为那个时候互联网上分享照片的方式都太公开,同时新一代移动手机让人们在短信和电话之外做的最多事情就是照相。 因此,做 Path 的初心是希望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有一个私密的空间来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照片。   
&   在 2010 年的年末,Path 发布了对外的第一个版本,很快我们获得了 1 万的日活用户。成绩虽然喜人,但是我们很快开始进入文章最初的那个状态,不停地自省:现在我们该做些什么?同时,另一个问题似乎更加迫切: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增长?   那个时候,我听到了一个 Facebook 早期发展时候的事情。在最早的 Facebook 版本中,它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信息网站,人们能够获得是他人的档案,与他人沟通的机会。而当 Facebook 上线了更改档案中照片的功能时,一下子激发了用户们的热情,有些用户甚至在一天之内多次更改了他们的头像。   
&   不仅如此,那个时候,70% 的外部点击都来自于个人页面的网页快照,而那个时候人们在 PC 端最常用的照片分享应用是 Flickr。   关于这个思考,更好的例子可能来自 Twitter,创立 Twitter 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创造一个更加活跃的生活日记,它具有几个属性:实时的,随时更新,让你在走路都让你方便更新自己的状态。依照这个原则,Twitter 最重要的产品特点是是对于文本的 140 字限制(下图为早起 Twitter 的形态)。随着时间的增长,Twitter 增加了许多功能来帮助用户提升用户体验,例如加入 @的功能,可以提及事件的当事人,同时#功能可以发起话题,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   当创业者开始搭建产品的最初形态时,会不断去追问和思考产品最初功用是什么,不过要小心这样思考会让你给未来的用户打上一定的色彩,去期待他们也会如你们一样使用和喜爱你的产品。要知道,绝大多数时候,这个场景是不会发生的。用户想法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可能会以一种惊奇的方式在你的产品中实践他们的想法。而如果你想要获得更大的成功,那么就必须深入地研究他们的行为,离开你原有为自己和他们所设的道路。   对于 Path 来说,在 2011 年的时候,我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使得我们的日活保持在 1 万,之后很难再去获取新的用户群体了,用户的增长速度也在下降。对于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最担忧的是事情无法懂得用户真正的需要什么。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研究用户的行为,终于在用户每日发布内容上发现想要去寻找的&金矿&。   用户在 Path 里不仅仅分享他所拍摄的照片,还包括了其他许多内容,更确切的说,用户在使用 Path 作为他们生活的每天日记,然后将自己的很多细节分享给朋友和家人。而之所以用户喜欢这么做,也正是因为 Path 是一个私密社交应用,可以给家人和朋友分享更多。   
&   所有的观察和思考最终让我们开发出了 Path 的第二代版本。在更新后的版本中,用户不仅可以分享照片,还可以分享音乐、位置、想法以及心情等等。我们甚至与 Nike 合作,让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分享锻炼数据。这次新的改版发生在 2011 年的 11 月,也就在那个月之后我们停滞很久的 DAU 终于发生了一次大的增长,在仅仅两周的时间里获得了 50 倍的增长。   这次的经验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在之后每当我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时,都会回去看看用户,在他们的行为去开拓自己的想法。说到这里,这句话最重要:记得别让教条挡在你和用户之间,要勇于离开自己的跑道。 五 : 大型科技公司的离职潮:创业公司是更好的去处? 根据Jobvite发布的一份报告,2013年,大量员工从包括Google、微软、思科和苹果在内的大型科技公司跳槽去了创业公司。 这份报告显示,Twitter从Google和微软挖走的员工最多,其次是Dropbox和Box。苹果的前员工主要跳槽去了Airbnb,Hulu,Nest,Spotify,Square,Uber和Yelp等。 金融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公司也正在发生这样的离职潮,员工们开始向科技公司跳槽。Jobvite发现,花旗和富国银行的大量员工正在向linkedIn、Twitter、Square和Yelp等科技创业公司投简历。航天航空企业波音和Lockheed Martin同样流失了大量人才,这些员工大多去了SpaceX。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员工更愿意前往快速成长、未来发展良好的创业公司,哪怕这意味着他们要放弃当下舒适的工作。与创业公司相比,大型科技公司往往欠缺创业文化,有时候甚至连员工都憎恨自己公司出品的产品。而跳槽去创业公司,有时就意味既一份更加新酷奇的工作,也意味着更高的薪水。 此外,大型科技公司的跳槽状况与管理层的变动有很强的关系。例如,自从Marissa Mayer担任CEO以来,雅虎员工离职率降低了44%;而自从Steve Ballmer宣布退休以来,微软的离职率增加了46%。 当然,不管是从哪里跳槽到哪里,归根结底的原因也正如马云所说的: 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1、钱,没给到位;2、心,委屈了。这些归根到底就一条:干得不爽。员工临走还费尽心思找靠谱的理由,就是为给你留面子,不想说穿你的管理有多烂、他对你已失望透顶。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
猜你喜欢的:
本站推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开国企后悔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