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医学最优化原则生产技术)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工商管理系列教材:运营管理(第2版)》 李建华【摘要 书评 试读】图书
iPhone/iPad/Mac
Android手机或平板电脑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获取Kindle阅读软件的下载链接。
通知出版社:
没有Kindle设备?,或者下载免费 。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第1版 (日)
平装: 389页
23.8 x 17.8 x 1.6 cm
品牌: 上海人民出版社
ASIN: B003DTCFVC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图书商品里排第224,161名 ()
第一部分 运营管理导论第1章 运营管理概论1.1 运营管理的含义1.2 现代运营管理的特征1.3 运营管理的任务和目标1.4 运营管理对企业及个人的作用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参考文献第2章 生产过程与生产类型2.1 运营管理的对象2.2 运营管理的流程视角2.3 生产过程的组织2.4 生产类型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参考文献第二部分 运营系统设计第3章 运营系统战略决策3.1 运营战略的概念及决策程序3.2 企业竞争优势与运营战略3.3 制造业生产系统战略决策的定位工具——产品—工艺矩阵3.4 服务业运营系统设计矩阵3.5 运营战略内容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第4章 设施的选址和布置4.1 选址4.2 物质系统的布置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第5章 能力规划与设计5.1 生产能力的基本概念5.2 生产能力的度量与评价5.3 生产能力的规划与决策5.4 生产能力规划的相关理论5.5 学习曲线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第6章 供应链管理6.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6.2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6.3 采购管理6.4 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6.5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第7章 综合计划7.1 运营计划体系概述7.2 综合计划的概念7.3 综合计划的基本决策方式7.4 综合计划的制定策略7.5 综合计划的优化方法7.6 服务业综合计划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第8章 库存管理8.1 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8.2 独立需求的库存控制系统8.3 定量控制系统的库存模型8.4 定期控制系统的库存模型8.5 单周期库存模型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第9章 企业资源计划9.1 ERP的发展历程9.2 MRP的基本原理9.3 MRPⅡ的基本原理9.4 ERP的基本原理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参考文献第10章 作业排序与控制10.1 作业排序问题的概念10.2 制造业中的作业排序问题10.3 服务业的作业排序问题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参考文献第11章 准时制生产与大规模定制11.1 准时制生产的内涵与基本原理11.2 准时制生产方式的计划体系11.3 准时制生产方式的看板系统11.4 实现准时制生产的组织措施11.5 MRP与JIT的比较与融合11.6 大规模定制生产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第12章 最优化生产技术——基于TOC的OPT12.1 OPT系统的基本原理12.2 OPT系统的九条原则12.3 TOC与MRP及JIT的比较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参考文献第13章 项目管理13.1 项目管理的基本特点13.2 项目组织13.3 项目工作结构分解13.4 项目计划与控制13.5 网络计划技术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案例分析参考文献
看过此商品后顾客买的其它商品?
克拉耶夫斯基(Krajewski.L.J.)
F.罗伯特·雅各布斯 (F.Robert Jacobs)
3 星3 星 (0%)0%2 星2 星 (0%)0%1 星1 星 (0%)0%与其他买家分享您的想法已确认购买希望亞馬遜可以像原來一樣採用紙盒,而不是塑膠袋,以防書本劃傷
||已确认购买内容好,物美价廉,上课用的。实惠。
||已确认购买内容不错,章节分的很清楚
||已确认购买上课老师要求买的书。
||已确认购买二手书的质量还不错,较为完整
||已确认购买老师推荐用的书,总体上还行
||已确认购买书很好,内容很值得研究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管理信息系统ppt
&&&&一,信息的涵义 iso 的定义: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对人们有用的数据。该定义明确了两点: (1)信息仍然属于 数据的范畴,区别在于是经过加工后的; (2)信息具有价值。 数据和信息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术语,但它们又有一定的区别。 首先是概念不同,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指数 字,而且包括字符、文字、 图形等;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其次,&&&& 数据只有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信息。 二,信息的度量 不同的数据资料中包含的信息量可能差别很大:有的数据资料包含的信息量多一些,有的 则少些, 甚至不包含信息量。 数据资料中含信息量的多少是由消除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程 度”来决定的。在获得数据资料之前,人们对某一事物认识不清,存在着不确定性,获得数 据资料之后, 就有可能消除这种不确定性。 数据资料能消除人们认识上“不确定性”的大小, 也就是数据资料中所包含信息量的大小。 那么,信息量的大小如何衡量呢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 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 则发出的 信息量就大;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小,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小。如果事先就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内 容,那么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 三、信息系统的定义 信息系统的定义如下:输入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输出信息的系统,称为信息 系统。更可详细定义为: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并向有关人 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 四,计算机信息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和信息并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是一个人造系统,他由使用、维护与管理计算机的人、计算 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 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五、信息系统的类型 (1)作业信息系统 ①业务处理系统。 ②过程控制系统。 ③办公自动化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一个组织(单位、企业或部门)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 相结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 思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 六,计算机辅助管理大体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 事务处理 系统综合处理 支持决策 综合服务。七, 、现阶段的几个典型信息系统 (1)电子数据交换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 edi)是以电子邮件系统为 基础扩展而来的一种专用于贸易业务管理的系统,他将商贸业务中贸易、运输、金融、海关 和保险等的相关业务信息,例如订单、发票、运单、采购单、银行对账单、报关单、商检证 明、保单、进出口许可证等商业交易资料,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快速传 递。 2)经理(总裁)信息系统 经理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 eis)是 20 世纪 80 年代 中期出现的面向组织高层领导, 能支持领导管理工作, 为他们提高效率和改善有效性的信息 系统,最主要的是使经理能够利用该系统辅助制定战略计划和经营决策。国内有时也将 eis 称为总裁信息系统或高层管理信息系统等。 (3)战略信息系统 战略信息系统(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 sis)是一种支持企 业赢得或保持竞争优势,制定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的信息系统。 (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简称 cims) 是由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及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现代管理方法和先 进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5)internet internet,又被称为国际互联网络,是由美国国防部于 1969 年建立的高级研 究项目部门网-arpanet 网发展而来的,它是美国国防部专门为了进行国防项目研究而建立 的网络 6)intranet intranet 称为企业内部网, 是将 internet 技术应用于企业或组织内部信息网 络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企业信息管理以 internet 技术为基础。 (7)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是指通过网络以电子 数据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 交易活动、 金融活动和相关的 综合服务活动。 八、信息系统对未来组织和社会的影响 (一)、信息系统对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影响 1 信息资源观念与信息系统地位的确立,使企业组织结构向菱形结构发展 2 信息与决策支持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使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3 基于信息网络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了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4 信息系统对企业变革的使能器作用,增加了企业过程重组及组织结构优化的成功率 (二)、信息系统对社会的影响 信息系统对社会较显著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经济发展、人们生活与工作方式、科 研与教育、法规与政策等方面。 1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对生活与工作方式的影响 3 对科研与教育的影响 4 对法规与政策的影响 (三)、当代管理环境的变化 1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 2 经济形态的变革 九, 、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 1 现代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基于信息网络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了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对计划职能的支持 对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的支持 对控制职能的支持 2 信息系统使得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发生变革 信息系统对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影响: 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 各部 门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 有利于上下级和成员之间的沟通, 可 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统一的、 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 大大降低了内部信息交流 的成本,从而使得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发生变化,也就是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距离缩短, “金字塔”型的官僚体制开始崩溃。 生产组织由多级梯阶的金字塔式结构向扁平化、分散化、小型化、虚拟化转变 (如下图) 。这里扁平化是指减少决策层次、下放权力,加强横向联系与协调。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一、 (企业)管理信息的定义 ----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是对数据加工处理的产物。 二、管理信息的来源(课堂提问) 1、内部信息 2、外部信息 三、管理信息的作用 1、管理信息是重要的资源:管理者管理的资源有人力资源/原材料物资资源/机器资源(设 备、能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五类,前四种有形,一般称之为物质资源;而信息资源是无 形的,由于其描述的对象具有价值,为此称之为为概念资源。 管理者是利用概念资源来管理物质资源的。 2、管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3、管理信息是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从控制论的观点看:管理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传递、 加工、判断、决策(利用)的过程。管理活动通过信息反馈,调整生产经营活动。 (见下图 示) 4、管理信息是系统内外联系的纽带。 四、管理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1、管理信息的特点 (1)原始数据来源的广泛性 (2)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3)信息量大(如某企业集团存储数据达 4000g) (4)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5)信息收集加工与使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一致性(需要有信息标准) 2、管理信息的分类 1)按信息的稳定性分:固定信息/流动信息 a、固定信息(静态信息) :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在各项管理工作中 重复使用,不发生质的变化。它是企业一切计划和组织工作的重要依据。 工业企业中的固定信息主要由下面三部分组成, : a 定额标准信息:如产品结构、工艺文件、消耗定 额、评价标准等; b 计划合同信息:计划指标体系、合同文件等; c 查询信息:各类标准、制度、价目表、人事档案、设备情况等。 实行计算机管理后,它们成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中的主要内容。固定信息约占企业 管理信息系统中周转的信息量的 75%,信息系统的建立,都是从组织和建立固定信息文件开 始的。 b、流动信息:也称作业统计信息,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进程和实际状态的信息,处 于变动之中,要及时收集,据此分析评价实际经营活动。 c、划分固定变动信息的标准: 信息稳定系数=(信息项目总数-变动数)/信息项目总数 通常以一年期来计算, 通常把信息稳定系数在 0.85 以上的信息划分为固定信 息。由于固定信息并非一成不变,因此要定期维护。 2)按决策层次划分:战略/战术/业务信息。 五、管理信息处理的内容 即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 数据的收集和输入,存储,加工,传输,提供(利 用、反馈等) 六、管理信息处理的要求 及时,准确,适用,经济(不同管理类型的管理活动所要求的信息是有差别的 ) 七,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管理信息系统——是指以应用数学、管理科学、决策科学、运筹学、控制理论和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的,用系统思想分析、设计和建立的一个由人、计 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他能实测企业 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 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八、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面向管理 2、综合性——对整个组织的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 3、人机系统 4、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 5、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九、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1、计算机硬件 2、计算机软件 3、数据及存储介质(录音、录像、微缩胶卷、 纸张等) 4、通信系统 5、非计算机系统的信息收集(如传感信号等) 6、规章制度 7、工作人员(计算机和非计算机的操作、维护、设计、管理、分析、应用等) 十,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目前,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描述与划分尚无统一的模式。 ) 1、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层次结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讲义第1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高级管理人员 (决策、计划) 经理 支持 系统中级管理人员 (控制、决策) 管 理 信 息 系 统决策 支持 系统知识工作系统职能人员中央数据库业务 信息 系统市场 子系统生产 子系统财务 子系统其它 子系统2、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职能结构 3、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结构 由于各职能子系统也有不同层次的信息处理结构,每一个子系统有可以分为四个主要信息 处理部分,即业务处理、管理控制(战术管理) 、和战略管理,再考虑到结构中数据、模型、 知识及公共应用软件等资源的配置,可将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综合地表示如图 2.3 的形式。 十一,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 1、生产过程特征的影响 不同行业:采掘业、冶炼业、制造业 物料相同形态变化的不同,生产过程不同,管理的复杂程度不同、企业转产改行的灵活性 等。 2、组织规模的影响 3、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影响 4、信息系统与人:计算机的特点、人的特点、人机结合(交互) 十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根据我国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实际情况和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对象的不同,分别介绍如下: 1、国家经济信息系统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3、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 4、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 5、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等。 十三,mis 与现代管理方法 1、mrp:即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是在产品结构的基础之上, 运用网络计划原理,根据产品结构各层次物料的从属和数量关系,以每一个物料为计划对 象,以完工日期为时间基准倒排计划,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料下达计划时间的先后顺 序而制订的计划。 2、mrpⅱ即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是在闭环 mrp 基础之上, 把物流和资金流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完整的人机交互式的生产管理系统。它主要完成企业的 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功能,mrpii 可以在周密的计划下 有效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控制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3、erp 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 学的最新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供的企业(以制造业为代表)整体经营管理解 决方案。erp 超越了传统 mrp-ii 的概念,吸收了准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c)等管 理思想,扩展了管理信息系统的范围,除财务、分销、生产管理、人力资源外,还集成了 质量管理、 决策支持等多种功能, 并支持国际互联网(internet)、 企业内部网(intranet) 和 外部网(extranet)、电子商务(e- business)等。 4、jit:即准时制生产(just-in-time),是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严格来说 jit 是一种生产技术而不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中心思想是 消除一切无效作业与浪费,实现在&仅仅在需要的时刻,按照需要的数量,生产真正需要的 合格产品,从而控制库存,甚至追求零库存的理想境界。jit 重视对员工多种技能的培训, 提倡合理化建议;强调对物流的控制;突出质量管理。一般说,jit 适用于工序相对固定的 重复式生产类型。 5、lp:即精良生产(lean production) ,也称作精益生产,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 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体系,它汇集了后勤保证体系和供给链的核心思想及 jit 的哲理,综合 了单件小批量生产与大批大量生产的优点,以实现用较少的投入生产出能满足客户多方面 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lp 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按客户 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步组织生产,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lp 要求杜绝浪 费,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消除一切不对产品增值作用的无效劳动。lp 高度重视人的 作用和团队精神,要求人们进取不懈,永无止境地追求尽善尽美。 6、cims 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是以计 算机系统为工具,将企业的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系 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柔性制造系统(fms) 、成组技 术(gt) 、决策支持系统(dss)及 mrpⅱ等等. 7、 bpr:即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指企业在广泛应用信 息技术的情况下,以生产经营过程为中心,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关心客户的 需求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目的,对企业内外业务工作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加以重新设计 和组建。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重组、生产流程和业务流的重组。 8、opt 即最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 的管理思想。opt 提出了一种新的均衡编制与排产方法,与传统的强调生产作业优先级的确 定、能力计划的编制等的管理方法不同,opt 强调物流的优化。opt 方法正确认识到影响制 造系统产出率的瓶颈环节,通过优化瓶颈环节的物流,提高制造效率,并对所有支持瓶颈 环节的排序计划的工作环节排序。 opt 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追求物流平衡,而不是能力平衡。 (2)非瓶颈资源的利用水平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潜力,还由系统中其他一些约束来确定。 (3)进行生产,并不总是等于有效地利用了资源。 (4)在瓶颈资源上损失了一小时,就等于整个系统损失了一小时。 (5)在非瓶颈资源上节约十小时,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6)瓶颈环节决定了系统的产出和库存。 (7)传输批量并不总是等于加工批量。 (8)加工批量应当是可变的,不是固定的。 (9)同时考虑系统的所有约束条件,才能确定优先级。 opt 方法的运用可大幅度减少在制品的数量。 9、am 即敏捷制造 (agile manufacturing),是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 思想。这种方法面向现代企业集团化、虚拟化的需求,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对市场反应的 敏捷性和适应能力。敏捷制造作为一种制造哲理,目的是提高企业生产和经营上的敏捷性, 及时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其核心在于通过虚拟企业的形式,最大 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 由于 agile 企业的目的在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敏捷化生产,因而也不可能有千篇一律 的模式,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做法,但都具有以下特点: (1) 设备柔性。 (2)组织上的敏 捷性(3)高素质综合型人才。(4)企业的虚拟化。 10、ce:即并行(同步)工程 本章小结 1、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是指以应用数学、管理科学、决策科学、 运筹学、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的,用系统思想分析、设 计和建立的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加工、维护和使 用的系统。他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 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管理信息系统具 有面向管理、综合性、人机系统、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由计 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及存储介质、通信系统、非计算机系统的信息收集、规章制度、人 员组成,具有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信息处理结构。 2、mrp、mrpⅱ、erp、jit、lp、cims、bpr、opt、am、ce 等现代管理方法必须以计算机的 应用为基础,二者的结合可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是对数据加工处理的产物。 4 管理信息处理的内容 (即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 数据的收集和输入---存储--加工---传输----提供(利用、反馈等) 第二章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 1、作业层信息系统 一、作业层信息系统-----------用来记录完成交易或作业的人员、数据库、过程和各种 设备、软件的有机结合,它是其它信息系统的基础。作业层信息系统是面向数据的,处理 的数据是历史数据。即:事务处理系统(tps:transaction processing systems) 也 称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electra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s,它是针对经营管理 中的具体事务(财会、销售、库存管理、工资结算、考勤等)来辅助管理。人员把发生的 数据进行记录、输入、处理后制成报表,提供给管理人员。 tps 是最低层的信息系统,往往是分离式的,单独处理某一项事务。例如:物资出入库、工 资发放、记帐等,它们不共享数据库,有专门的软件和硬件等。 tps 的主要目的: 帮助作业层管理人员减轻处理原始数据的负担, 提高处理具体事务的效率。 tps 的特点:是企业信息系统的最初级的形式,是企业其它信息系统的信息产生器。 tps 的功能:数据输入—处理—数据库的更新—文件报表的生成—查询 业务处理周期,包括 5 个步骤 数据输入,业务处理(批处理,联机实时) ,数据库的维护,文件报告的产生,查询处理 二、企业常用的作业层信息系统 1、会计数据处理系统(ais:the accountion is) 2、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 point of sale) 3、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4、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 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2、知识层信息系统 一、辅助企业专业人员为企业投资、开发新产品等而使用的十分专业化的信息系统。 二、企业常见的知识层信息系统 1、财务信息系统(fis: financial is) 2、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 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4、办公自动化系统(oas:officer auto system 3、管理层信息系统 一、管理层信息系统的内容 1、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比如:市场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人事 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等。 2、决策支持系统(dss: 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 --------- 是在半结构化和非结 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 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 系统。 3、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 intelligence 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 决策支持系统(dss 1、结构化决策: 结构化决策问题相对比较简单、直接,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固定的 规律可以遵循,能用明确的语言和模型加以描述,并可依据一定的通用模型和决策规则实 现其决策过程的基本自动化。早期的多数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求解这类问题,例如,应用 解析方法,运筹学方法等求解资源优化问题。 2、非结构化决策: 非结构化决策问题是指那些决策过程复杂,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没 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依,决策者的主观行为(学识、 经验、直觉、判断力、洞察力、个人偏好和决策风格等)对各阶段的决策效果有相当影响, 往往是决策者根据掌握的情况和数据临时作出决定。 3、半结构化决策: 半结构化决策问题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一定规 律可以遵循,但又不能完全确定,即有所了解但又不全面,有所分析但又不确切,有所估 计但又不确定。这样的决策问题一般可适当建立模型,但无法确定最优方案。 dss 的结构:1、数据库子系统 2、模型库子系统它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是最重要的也 是较难实现的部分。3、方法库子系统 4、对话子系统 或者:1、语言子系统 2、知识库子系统 3、问题处理子系统(核心) 二、模型库系统模型不同于数据,模型库也不同于数据库。如何表示模型,如何组织模型 库,模型库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有哪些,这些问题是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关键。目前尚未 出现成熟的商品软件,也没有关于模型库系统的统一标准,模型库系统的开发是由研制者 自行完成的。 4、战略层信息系统 一、战略层信息系统专门为最高管理层决策者设计的,具有相当的计算能力和通讯能力。 二、战略层信息系统的内容 1、经理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 也称为战略信息系统;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2、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mrpii 可以使企业产生如下(5 点)效益: 1 可以改善企业经营决策,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及所处的竞争地位。企业领导可以随时了解 企业生产、销售、库存等运作情况和财务状况。 2 实行规范管理,促进企业工作与生产效率的提高。 3 降低库存。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在实施 mrpii 的企业中,库存资金的占用一般可降低 15%~40%,资金的周转次数可提高 50%~200%。 4 合理利用资源。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5 由于与财务系统的集成,可以大大减少对财务收支上的差错与延误,减少经济损失。同 时还可以及时了解生产成本,辅助财务管理业务的运行。 mrpii 系统分为五个计划层次: 经营规划(business planning, bp),生产计划大纲,主生 产计划(mps)。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pac),生产作业控制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讲义第二章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 襄樊学院初期mrp 初期mrp 初期mrp mrp mrp mrpii mrpii erp erp利用主生产调度(mps),物料用量清单、库存和 未交货单等,经计算得到未来的物料需求,并进行订 单的补充和修改。闭环式的mrp,能适应主生产计划的改变,又能适 应现场情况的变化。 mrpii将企业的生产制造、财务会计、市场营销、 工程管理、采购供应以及信息管理等各个部门纳入整 体管理之中。在mrpii基础上,集成了质量管理、设备、仓库、 运输、项目、市场信息、金融投资、法规与标准以及 电子商务、过程控制接口、数据采集接口等管理,成 为覆盖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章 mis 的战略规划与开发 第 1 节 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 诺兰模型: 第一阶段:初装 第二阶段:蔓延(推广) 第三阶段:控制 第四阶段:集成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 第六阶段∶成熟 一,mis 战略规划的概念 战略问题是指关于一个组织生存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和长期性的问题。管理信息系统的 战略规划就是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提出来的,它通常包括主要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实现目 标的途径和措施等。,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既可以看成是企业战略规划下的一个专门性 规划,也可以看成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mis 战略规划内容、作用, 1、战略规划内容 2、战略规划的作用 (1)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 (2)通过制定计划,找出存在问题,更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 mis 系统必须完成的 任务,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指导 mis 系统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3, 、战略规划应考虑的问题, (1) 、设计方案时,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使系统方案符合技术发展趋 势;2、投资要适中,避免不必要的浪费;3、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装备和力量;4、要有明确 的目标;5、规划系统实施的阶段划分要明确,原则:效益优先、分段实施;6、重视信息 系统的集成;7、员工的信息化培训。 三、mis 战略规划的组织 (-)规划领导小组 (二)人员培训 (三)规定进度 (四)制定战略规划的具体步骤(1--9) 1、确定规划的性质。明确 mis 战略规划的年限及具体的方法。2、收集相关信息。 3、进行战略分析。对 mis 的目标、开发方法、功能结构、计划活动、信息部门的情况、 财务情况、风险度和政策等分析。4、定义约束条件。根据单位(企业、部门)的财务资源、 人力及物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义 mis 的约束条件和政策。5、明确战略目标。根据 3、4 的 结果,确定 mis 的开发目标,明确 mis 应具有的功能、服务范围和质量等。6、提出未来的 略图。给出 mis 的初步框架,包括各子系统的划分等。7、选择开发方案。选定优先开发的 项目,确定总体开发顺序、开发策略和开发方法。8、提出实施进度。估计项目成本和人员 需求,并列出开发进度表。9、通过战略规划。将战略规划形成文档,经单位(企业、部门) 领导批准后生效。 四,制定 mis 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一、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简称 bsp) bsp 法的作用 1、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 致性。 bsp 法的工作步骤 用 bsp 制定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要的工作步骤为:l、准备工作。2、调研。3、定义 业务过程(又称企业过程或管理功能组) 4、业务过程重组。 5、定义数据类。6、定义 。 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7、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 8、完成 bsp 研究报告,提出建议 书和开发计划。 u/c 矩阵的应用 bsp 方法将过程(或称流程)和数据类两者作为定义企业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 具体做法是利用过程/数据矩阵(也称 u/c 矩阵)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矩阵中的行表 示数据类,列表示过程,并以字母 u(use)和 c(create)来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和 产生。 下面介绍用 u/c 矩阵方法划分子系统的步骤。 u/c 矩阵 是通过一个普通的二维表来分析汇总数据 表的纵坐标
表的横坐标
定义为业务过程类变量(yi) 定义为数据类变量(xi)数据与业务过程(即 xi 与 yi)之间的关系
u —— 使用 use
c —— 建立 create 数据正确性分析 数据守恒原理(principle of data conservation):
数据必定有一个产生的源,而且必定有一个或多个用途。 在 u/c 矩阵中: 每一个列只能有一个 c; 每一个列至少有一个 u; 不能出现空行或空列。 u/c 矩阵的主要功能 通过 u/c 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及时发现前段分析和调查工作的疏漏和错误; 通过 u/c 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分析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对 u/c 矩阵的求解过程最终得到子系统的划分 通过对子系统之间的联系(“u”)可以确定子系统之间的共享数据。 u/c 矩阵及其建立 首先进行系统化,自顶向下地划分; 逐个确定其具体的功能(或功能类)和数据(或数据类) ; 填上功能/数据之间的关系,即完成了 u/c 矩阵的建立过程。 正确性检验 (1)完备性(completeness)检验:指对具体的数据项必须有一个产生者(c)和至少一 个使用者(u) ,功能则必须有产生或使用(u 或 c)发生。 (2)一致性(uniformity)检验:指对具体的数据项必须有且仅有一个产生者(c) (3)无冗余性(non-verbosity)检验:指 u/c 矩阵中不允许有空行和空列。 u/c 矩阵的求解 就是对系统结构划分的优化过程。 基于子系统划分应相互相对独立,且内部凝聚性高这一原则之上的一种聚类操作。 u/c 矩阵的求解过程常通过表上作业法来完成。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 调整表中的行变量或列变量,
使得“c”元素尽量地朝对角线靠近,
然后再以“c”元素为标准,划分子系统。 系统功能划分 系统逻辑功能的划分:在求解后的 u/c 矩阵中划出一个个的方块,每一个小方块即为一个 子系统。 划分时应注意:沿对角线一个接一个地画,既不能重叠,又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数据和功能; 小方块的划分是任意的,但必须将所有的 “c” 元素都包含在小方块内。 二、关键成功因素法 组织的信息需求分析方法有两大类, 一类是全面调查法,上面讨论的企业系统规划(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简称 bsp)法就属于这一类方法。 另一类是重点突破法,即首先抓住影响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组 织的信息需求。现在讨论的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简称 csf)就是 这类方法应用的典型。 2、csf 方法步骤 (1)了解企业(或 mis)的战略目标。 (2)识别所有成功因素。 (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 (4)识别性能指标与标准。 关键成功因素法与企业战略规划密切相关,企业战略规划要描述企业期望的目 标,关键成功因素法则提供了达到目标的关键和需要的测量标准。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 就需要对关键成功因素进行认真和不断的选择和度量,并时刻注意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以便进行动态的调整。 四,企业流程重组 一、企业流程重组(bpr)概念 企业流程(业务流程)的概念: 为企业在完成其使命、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必需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组活动。 由于业务流程比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相对稳定,面向业务流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机构 与管理体制变化时能够保持工作能力。然而,只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业务流程才在 管理改革与信息系统建设中受到特别关注。在此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管理的层次 结构与职能结构。 二、企业流程重组应遵循的原则 (1)有一个明确的、具有启发性的目标,即共同远景。 (2)充分考虑顾客价值。 (3)必须服从统一指挥。 (4)充分做好横向及纵向沟通。 (5)认识流程再造的两大要素——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人员组织管理。 (6)树立典范、逐步推进,充分利用变革的涟漪效应。 三、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要先做好以下几四方面工作: (1)以核心生产能力为中心,重组业务流程。 (2)以顾客为起点,再造整合企业业务流程。 (3) 围绕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 其他方面也要采取配套措施, 对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为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提供良好的保证。 (4)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四 流程重组(再造)的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发现准备阶段;第二阶段:重新设计阶段;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五,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 一、系统开发方法 (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生命周期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在生命周期法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目前比较成熟和常用的方法还是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从前面的阐述中我们 知道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实际上是“生命周期法”的延续,下面我们就研究“生命周期 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是新的方法,是以后发展方向! 生命周期法 正像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从出生、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到死亡 一样,软件也有生命周期,它是指软件产品从形式概念开始,经过开发,使用和不断增补 修订,直到最后被淘汰的整个过程,通常这个生命周期分为七个阶段: (1) 可行性研究与计划; (2) 系统分析; (3) 系统设计; (4) 程序设计; (5) 系统测试; (6) 运行和维护; (7) 废弃(终结) 。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基本原理 原理一:用户的积极参与 原理二:使用问题求解方法 原理三:严格按划分的阶段和活动进行系统开发 原理四:文档的标准化 原理五:检查点的设立 原理六:分而治之的思想 通常软件的生命周期又可分为三大部分: (1)系统分析期系统分析:包括可行性研究与计划、系统分析; (2)系统设计期:包括系统设计; (3)系统实施期:包括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系统运行和维护。 生命周期法适合场合:在软件需求比较明确、开发技术比较成熟、工程管理比较严格的场 合下使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需求比较明确,适合于使用生命周期法进行开发,以下我 们将以生命周期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来讨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二)、原型法(prototyping) 1.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在获得用户基本需求说明的基础上,投入少量人力和物力,快速建立一个原始模型, 使用户及时运行和看到模型的概貌和使用效果,并对需求说明进行补充和精化,提出改进 意见,开发人员进一步修改完善,如此循环迭代,直到得到一个用户满意的模型为止。 2. ⑴ ⑵ ⑶ ⑷ 原型法包括的内容 功能选择 构造原型 运行和评价原型 修改和完善原型 原型法工作流程 1、用户提出系统要求 2、识别、归纳上述要求 3、开发一个模型/原型 4、评价模型 5、模型不可行处理 6、模型不满意处理 7、修改模型 8、确定模型后的处理 n、实际系统开发、运行、维护等 三) 面向对象方法 (四) case 方法 三、信息系统开发的策略 1、购买现成产品:2、利用外部资源: 3、自行开发: 4、使用者自建开发: 四,系统开发的要点 1、识别信息系统开发:信息需求/信息处理/管理模式/等的确定性程度和现有条件环境状 况. 2、进行可行性研究: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方面的可行性、社会(环境)方面的可行性和时 间可行性分析. 3、应遵循的原则:领导参与/优化与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实用和实效/规范化/发展 等原则. 4、做好准备工作:基础准备、人员准备、计划准备等。 本章小结 1、本章介绍了诺兰阶段模型。该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初装、蔓 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等六个阶段。 2、mis 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的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mis 长远发展的规划。战 略规划的内容包括: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单位现状;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 术发展的预测。 3、mis 开发方法大致分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等几类, 各有优缺点和适用场合。用结构化系统开发 mis 可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等几类。 4、介绍了开发方法的选择和信息系统开发的要点。 第四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就是研究现有系统的管理业务和数据处理流程,改善其中不合理部分,确定用户 的需求,增加用户需要的新功能,并以计算机为基础,确定出新系统的功能界面,建立新 系统的逻辑模型,编制出能反映新系统功能、特点、运行环境等的系统分析报告书,报有 关部门审批。 一,系统分析的任务 即开发信息系统之前,需要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 详细调查与分析,确定用户的需求,最后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或称逻辑模型(管理模型 和信息处理方法)。明确开发的信息系统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以及信息系统做些什么来 解决问题(即信息系统应该具有哪些功能) 。 二、系统分析的方法 结构化系统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 是一种应用普遍的、 简单实用的方法。 它采用“自上而下、 逐层分解” 的方式,将一个复杂系统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子系统,如果子系统还复杂,继续分解。系统 规模再大,系统分析工作的复杂程度不会随之变大,只是多分解几层而已。特点体现在: 面向用户、用户参与、强调调查、管理业务数据分解、利用图形工具分析和构建新方案。 三、系统分析的内容与步骤: (一)系统初步调查与可行性分析; (二)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调查分析; (三)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 (四)业务流程分析; (五)数据流程分析 ; (六)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七)完成系统分析报告 1 就是调查了解用户的要求及观察环境,包括企业的管理现状和人、财、物的使用状况,企 业内部分工及内部业务往来等。从技术上,经济上,操作可行性上和其它方面(如组织上、 人员上)去研究确定并论证新(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 2 分析用户在业务和管理工作中对信息的需求以及对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加以明确。 3 设计一个新的信息系统,应首先进行组织的重新设计,应当把建立新系统看成是对组织的 一种有目的的改变过程。找出现行组织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使得信息系 统建立在机构重组之后,让组织和信息系统更好地相互适应。 4mis 应建立在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之上. 业务流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项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发现和处理系统调查工作中 的错误和疏漏,修改和删除原系统的不合理部分,在新系统基础上优化管理活动和业务的 处理流程。 5 数据流程分析是把数据在组织(或原系统)内部的流动情况抽象地独立出来,舍去了具体 组织机构、信息载体、处理工作、物资、材料等,单从数据流动过程来考查实际业务的数 据处理模式。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流动、传递、处理、存储等的分析。目的是要发现和解决 数据流通中的问题,如:数据流程不畅、前后数据不匹配、数据处理过程不合理等。一个 畅通的数据流程是今后新系统用以实现这个处理过程的基础。 6)新系统拟定的业务流程及业务处理方式 2)新系统拟定的数据指标体系和数据流程 3)新系统的逻辑结构及数据资源分布 4)新系统拟采用的管理方式、模型等 5)与新系统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建立 6)系统开发资源与时间进度估计 第 2 节 可行性分析和详细调查 一、可行性分析的任务: 就是明确信息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来自信息系统开发的迫切性; -----可能性取决于资源和条件是否具备。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讲义第四章mis的系统分析二、可行性分析的内容1.预估费用支出 2.项目的经济效益需求与环境调查 需求与环境调查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管理可行性等 管理可行性等1.软硬件技术能 否满足系统提出 的新要求 2.开发人员的水 平可行性分析报告 可行性分析报告评审审批 评审审批1.管理人员的态度 2.管理方法是否科 学,相应管理制度的 改革时机是否成熟需求分析应分析哪些需求 用户需求是指新系统必须满足的所有性能和限制; 需求分析应分析哪些需求 用户需求是指新系统必须满足的所有性能和限制; 需求包括:
可靠性要求
安全保密性要求
以及开发费用和开发周期
可使用资源等方面的限制 其中
功能要求是最基本的,包括数据要求和加工要求。 四、可行性分析报告 可行性分析的结果要用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形式编写出来,内容包括: ①系统简述; ②项目目标(见案例 13、26) ③所需资源、预算和期望效益; ④对项目可行性的结论 可行性分析结论应明确指出以下内容之一: ①可以立即开发;②改进原系统;③目前不可行,或者需推迟到某些条件具备以 后再进行。 四、详细调查的目的、原则
详细调查的对象:现行系统(包括手工系统和已采用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
调查范围 (1) 组织机构与功能业务; (2) 可用资源与限制条件; (3) 业务流程; (4) (5) (6)数据和数据流程; 决策方式及过程; 现系统存在问题及用户要求。 目的:在于完整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下一步 的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做好准备。
原则: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
调查的方法可以采用: 召开调查会、访问、问卷调查法、参加业务实践、查阅企业的有关资料等。 第 3 节 管理业务(manage business)调查分析 一、组织结构调查 组织结构指的是一个组织(企事业、部门、车间、科室等)的组成以及这些组成 部分之间的隶属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通常可用组织结构图表示。 组织结构调查内容
弄清组织内部的部门划分,
各部门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信息资料的传递关系
物资流动关系以及资金流动关系
此外,还应详细了解各级组织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新系统的要求等。 二、管理功能调查 功能层次图来描述从系统目标到各项功能的层次关系 三、管理业务流程调查 调查管理业务流程应顺着原系统信息流动的过程逐步地进行,内容包括各环节 的处理业务、信息来源、处理方法、计算方法、信息流经去向、提供信息的时间和形态(报 告、单据、屏幕显示等) 。 描述管理业务流程的图表有: 1. 管理业务流程图 管理业务流程图(transaction flow diagram, tfd)就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 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 程中的不合理的流向。 业务流程图图例没有统一标准,但在同一系统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理应是一致的 2 表格分配图 表格分配图可帮助分析员表示出系统中各种单据和报告都与哪些部门发生业务关系。 3 组织/业务关系图 是一张二维表格,横坐标表示组织各部门,纵坐标表示业务,用特定的符号表示业务与 组织之间的关系. 第 4 节 数据流程(data flow)的调查分析 数据流程调查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包括: (1)原系统全部输入单据(如入库单、收据、凭证) 、输出报表和 数据存储介质(如 账本、清单)的典型格式。 (2)弄清各环节上的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 (3)在上述各种单据、报表、账本的典型样品上或用附页注明制作单位、报送单位、存放 地点、发生频率、发生的高峰时间及发生量等。 (4)在上述各种单据、报表、账册的典型样品上注明各项数据的类型(数字、字符) 、长 度、取之范围(指最大值和最小值) 。 一、 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 1、调查数据汇总分析的主要任务: 首先将系统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分为如下三类: 本系统输入数据类 本系统内要存储的数据类 本系统产生的数据类 然后再对每一类数据进行如下三项分析: 汇总并检查数据有无遗漏 数据分析,即检查数据的匹配情况 建立统一的数据字典 2、调查数据的汇总 (1)将系统调查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业务过程进行分类编码,按处理 过程的顺序 排放在一起 (2)按业务过程自顶向下地对数据项进行 整理。 (3)将所有原始数据和最终输出数据分类整理出来。 (4)确定数据的字长和精度。 3、数据分析 --确定收集数据的具体形式以及整体数据的完备程度、一致程度和无冗余的程度。 数据分析的主要内容
u/c 矩阵(分析汇总数据的工具)
数据正确性分析 数据项特征分析(1)u/c 矩阵 是通过一个普通的二维表来分析汇总数据 表的纵坐标
表的横坐标
定义为业务过程类变量(yi) 定义为数据类变量(xi)数据与业务过程(即 xi 与 yi)之间的关系
u —— 使用 use
c —— 建立 create (2)数据正确性分析 数据守恒原理(principle of data conservation):
数据必定有一个产生的源,而且必定有一个或多个用途。 在 u/c 矩阵中: 每一个列只能有一个 c; 每一个列至少有一个 u; 不能出现空行或空列。 二、数据流程分析 1、数据流程分析的目的
是把数据在组织(或原系统)内部的流动情况抽象地独立出来,舍 去了具体组织机构、信息载体、处理工作、物资、材料等,单从数 据流动过程来考查实际业务的数据处理模式。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流 动、传递、处理、存储等的分析。 数据流程分析的目的 是要发现和解决数据流通中的问题,如:数据流程不畅、前后数据 不匹配、数据处理过程不合理等等。
一个畅通的数据流程是今后新系统用以实现这个业务处理过程的基 础。 ◆数据流程图(data flow diagram)——反映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 ◆数据词典(data dictionary)——对数据流图中各文件及数据流(帐、证、表、卡)按 规定格式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确切的解释。 3、数据流程分析 方法: 采用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由粗到细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就得到一个大系统的分 层数据流程图。这样的一套分层数据流程图可清晰的展现出一个复杂系统的模型。 通常采用结构化分析方法的“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先总体,后部分”的思想,即把 一个软件系统抽象为一个逻辑加工单元,然后对这个加工单元的组成部分进一步分解,就 得到了一层的分解图。再把一层分解图的每一个逻辑加工单元分解,又得到了二层分解图, 如此继续,直到每个逻辑加工都是最小逻辑加工为止,也就是说,所有的业务流程全部描 述完毕。再给出数据流图中文件、数据流等的数据词典. 4、数据词典:据流图描述了处理逻辑及数据流等之间的关系,但并未说明其中各个元素含 义即各个文件、数据流的具体内容与结构。 数据词典---是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另一工具,他和数据流图密切配合,能够清楚的表达 数据处理要求。数据词典就是对数据流图中各文件及数据流(帐、证、表、卡)中的最小 单位数据项按规定格式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确切的解释。 三、功能/数据分析 功能/数据分析 是在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整体地考虑新系统的 功能子系统和数据资源的合理分布而进行的系统化的分析。 采用 u/c 矩阵 1、u/c 矩阵的主要功能 通过 u/c 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及时发现前段分析和调查工作的疏漏和错误; 通过 u/c 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分析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对 u/c 矩阵的求解过程最终得到子系统的划分 通过对子系统之间的联系(“u”)可以确定子系统之间的共享数据。 2、u/c 矩阵及其建立 首先进行系统化,自顶向下地划分; 逐个确定其具体的功能(或功能类)和数据(或数据类) ; 填上功能/数据之间的关系,即完成了 u/c 矩阵的建立过程。 5、数据资源分布 所有数据的使用关系都被小方块分隔成了两类:
一类在小方块以内;
一类在小方块以外。 在小方块以内所产生和使用的数据,则今后主要放在本系统的计算机设备上处 理; 而在小方块以外的 “u” ,则表示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这些数据资 源今后应考虑放在网络服务器上供各子系统共享或通过网络来相互传递数据。 四、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数据处理方式 1、成批处理方式:按一定时间间隔(小时、日、月)把数据积累成批后一次输入计算机进 行处理。 2、联机实时处理方式:面向处理,数据直接从数据源输入中央处理机进行处理,由计算机 即时做出回答,将处理结果直接传给用户。 第 5 节、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1、新系统拟定的业务流程及业务处理方式 2、新系统拟定的数据指标体系和数据流程 3、新系统的逻辑结构及数据资源分布 4、新系统拟采用的管理方式、模型等 5、与新系统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 6、系统开发资源与时间进度估计 系统分析报告 编写系统报告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⑴ 概述 ① 计算机系统的背景材料; ② 企业概况和组织机构; ③ 可行性分析报告; ④ 新系统名称、目标和主要功能。 ⑵ 现行系统概况 ① 现行系统详细调查材料; ② 现行系统的逻辑模型; ③ 用户需求分析; ④ 存在问题与改进意见。 ⑶ 目标系统逻辑模型 ① 新系统的目标、范围和结构; ② 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分层数据流图、数据词典、子系统的初步划分、系统逻辑需求分析) ; ③ 新系统功能分析及性能要求; ④ 确定新系统的管理模型 ⑤ 新系统存在的问题。 ⑷系统设计实施初步计划 ① 工作任务分解及计划进度; ② 软、硬件资源需求; ③ 经费预算。 本章主要内容回顾如下:信息需求分析,织结构与功能分析,务流程分析,据与数据流程 分析,能/数据分析,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一、系统设计的任务与目标 系统设计的任务,简单的说就是解决新系统“怎么做”的问题,即根据系统分析得到的逻 辑模型,设计出一个能在计算机上实现逻辑模型全部功能的具体方案,即物理模型。系统 设计通常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部分。 系统设计的要达到如下六个目标: ⑴总体设计。即建立系统总体模块结构图,定义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和控制关系的信息系 统流程图; ⑵系统代码设计。 ⑶数据存储设计。即确定数据库文件的结构、数据完整性、数据安全性、读写特性及数据 库的存储区域等; ⑷输入/输出设计 ⑸系统软硬件配置设计。 ⑹详细设计。即采用某种表达方式,详细描述各模块功能实现方法和步骤。 系统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 2、灵活性。 3、可靠性。 4、经济性。 第二节 系统设计的方法 结构化设计方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设计方法,适用于任何软件系统的结构化设计。 结构化设计方法与结构化分析方法相衔接,是进行信息系统设计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总体结构设计方法 1、系统模块(功能)结构图 结构化设计方法,采用类似于结构化分析的“由大到小”、“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基 本思想描述(分解)系统。结构化设计方法,首先以数据流图为基础导出系统模块(功能) 结构图。在导出系统模块(功能)结构图的过程中,以独立性、低耦合性、高内聚性、公 共模块作为模块划分的原则。先将系统数据流图中的加工转换成模块,再将各大模块继续 划分为较小的模块,直到每一模块都是功能单一的模块。 总体结构设计方法 模块结构图是用流线连接矩形框组成的有层次关系的图形,其中矩形框里标明模块的名字, 也可以在矩形框内指明模块的功能或功能名称,如图 2.10 所示。 结构化设计是将一个大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再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 自顶向下,层层分解,完成系统的全部功能。 模块究竟如何划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严格的、绝对的标准,好的模块划分方法不是 唯一的,同一个问题由不同的设计人员考虑,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但是评价模块结构图 模块划分的质量高低,也就是评价标准,主要看模块的划分是否符合下面四项基本原则。 模块划分的四项基本原则: ⑴ 模块间的独立性 ⑵ 模块间的低耦合性 ① 数据耦合:② 特征耦合③ 控制耦合④ 公共耦合⑤ 内容耦合 ⑶ 模块的高内聚性 ①功能聚合:一个模块内各组成部分为执行同一功能而存在,并且只执行一种功能。 ②顺序聚合:一个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中,前一个处理动作产生的输出,是后一个处理动 作的输入数据。 ③通讯聚合: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功能都能使用同一输入数据或相同的输出数据。 ④过程聚合:模块内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动作,虽不相同,但没有什么联系,且都受同一控 制源的支配。 ⑤时间聚合:模块内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动作只和时间有关。 ⑥逻辑聚合:模块内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动作在逻辑上相似,但其功能彼此无关,也不相同。 ⑦机械聚合:模块内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动作彼此没有任何关系。 2、信息系统流程图 功能(模块)结构图主要从功能的角度描述了系统的结构,但并未表达各功能 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而信息系统流程图是表达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事实上, 系统中许多业务或功能都是通过数据文件联系起来的。例如,某一功能模块向某一数据文 件中存入数据,而另一个功能模块则从该数据文件中取出数据。再比如,虽然在数据流程 图中的某两个功能模块之间原来并没有通过数据文件发生联系,但为了处理方便,在具体 实现中有可能在两个处理功能之间设立一个临时的中间文件以便把它们联系起来。 二、详细设计方法 通过总体设计阶段,采用结构化设计方法,以数据流图为基础导出了系统模块结 构图,给出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以及相关的数据库,而详细设计则是要给出模块结构 中各个模块的内部过程的具体描述。 详细设计的表示形式种类和方法很多,如流程图、n—s 图、ipo 图、warnier-orr 图、pad 图、判断树、伪码(类××语言)等。我们采用流程图结合类数据库(foxbase+)语言(伪 码)的方法来表达模块的具体算法。 (1) 流程图 流程图是使用得最广泛的描述过程方法,流程图中方框 代表一个处理步骤, 一个菱形框代表一个逻辑判断条件,箭头表示一个控制流,如下图展示了结构化设计的三 种基本控制结构图。 第三节 系统设计的步骤 一、总体结构设计 1、系统功能结构图 采用结构化设计方法,以数据流图为基础导出系统模块结构图。在导出系统模块 结构图的过程中,以独立性、低耦合性、高内聚性、公共模块作为模块划分的原则。先将 系统数据流图中的加工转换成模块,再将各大模块继续划分为较小的模块,直到每一模块 都是功能单一的模块。 模块结构图较直观,全面反映了整个模块的结构及功能组成,也是详细设计和程 序设计的一个总依据,因此模块设计是关键。 2、信息系统流程图 根据功能模块结构图和系统数据流程图设计出信息系统流程图 二、系统软硬件配置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应根据系统的目标, 系统的性能, 如信息存储及吞吐量、 响应时间、 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兼容性、保密性等,确定物理配置的方案。 ⑴ 体系结构 适合管理信息系统的配置方案及体系结构有以下几种: ①批处理方式 ②联机处理方式 ③分布式处理方式 分布式处理最典型的体系结构就是局域网结构。 ⑵ 数据库文件的组织形式。 数据库文件的组织形式指一个文件中记录的排列方式,它决定了文件的存取方式(读写方 式),文件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①顺序组织方式:其内部的记录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按先后顺序处理,即按记录 存储的物理顺序处理。具有这种组织方式的文件叫顺序文件。当数据量大时,顺序文件的 存取速度比较慢。任何一个数据库,都可以按他的顺序组织方式使用。 ②索引组织方式:为了实现快速操作,我们对数据库文件按需要的关键字建立索引。具 有这种组织方式的文件叫索引文件。按索引关键字在索引文件中能实现快速查询,就好像 在图书馆利用索引卡查找书籍一样。因此在数据库文件设计时,应根据每项业务对文件使 用上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宜的存取方法和文件组织形式。 四、系统代码设计 代码也称为编码,他是用数字、字母或其他符号代表事物或概念的名称、属性或状态。 ⑴ 代码设计的原则: 代码是对事物或概念唯一性的一种约定。因此代码设计必须遵守一 定的规则。 ①唯一性:每一代码唯一标识某个事物或概念。 ②科学性:编码的结构也应该是一个合理的科学体系,能客观反映信息体系的有序性。 ③规范性:代码设计要与国际、国家或部门及行业的标准靠拢,同一种类对象的编码应该 统一。 ④实用性:编制代码既便于人们识别,又利于计算机处理。 ⑤扩充性:需留出足够的备用编码位。 五、输入、输出设计 (一)输入设计 1、输入设计的原则 (1)控制输入量。 (2)减少输入延迟。 (3)减少输入错误。 (4)避免额外步骤。 (5)输入过程应尽量简化。 2、数据输入设备的选择 输入设计首先要确定输入设备的类型和输入介质,目前常用的输入设备有以下几种: (1)读卡机。 (2)键盘一磁盘输入装置。 (3)光电阅读器。 (4)终端输入。 3、输入检验 二)输出设计 1、输出设计的内容 输出设计的内容包括: (1)有关输出信息使用方面的内容,包括信息的使用者、使用目的、报告童、使用周期、 有效期、保管方法和复写份数等; (2)输出信息的内容,包括输出项目、位数、数据形式(文字、数字) ; (3)输出格式,如表格、图形或文件; (4)输出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卡片输出机等。对行打机尚须注明字/行,行/页。 (5)输出介质,如输出到磁盘还是磁带上,输出用纸是专用纸还是普通白纸等 2、输出设计的方法 输出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格信息。 (2)图形信息。 (3)图标。 3、输出报告 设计输出报告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方便使用者; (2)要考虑系统的硬件性能; (3)尽量利用原系统的输出格式,确需修改,应与有关部门协商,征得用户同意; (4)输出表格要考虑系统发展的需要。 (5)输出的格式和大小要根据硬件能力,认真设计,并试制输出样品,经用户同意后才能 正式使用六、编写总体结构设计说明书 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 ⑴ 概述 ① 总体设计的目标与任务 ② 系统主要功能 ③ 系统设计环境 ⑵ 系统配置方案及体系结构 ① 系统体系结构; ② 计算机系统配置; ③ 费用预算。 。⑶ 数据库设计 ① 需建立的数据库; ② 数据库的组织形式; ③ 数据库的存取区域; ④ 数据库结构设计; ⑤ 数据库文件的属性。 ⑷ 管理信息系统代码设计 ① 代码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② 管理信息系统的代码体系; ③ 代码设计的评价。 ⑸ 输入/输出设计 ⑹ 模块结构设计 ① 新系统数据流程图设计; ② 初始模块结构图设计; ③ 优化模块结构图设计; ④ 模块说明书; ⑤ 模块设计说明与评价。 以上是总体结构设计说明书 应该具备的内容。 七、详细设计 总体设计给出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图、模块与模块间的联系以及相关的 数据库。详细设计则要给出每一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法和步骤编制出详细设计说明书供程序 设计使用。 在详细设计阶段,软件开发人员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决定实现每个模 块的算法,另一个是用什么方法精确地表达这些算法。 详细设计方法有很多,前面已经提过,现我们根据需要,可以用程序流程图、 类数据库语言表达模块的算法,也可以是两者同时使用来表达模块的算法。 详细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各模块的算法,用程序流程图、类数据库语言自顶 向下逐步细化设计。 八、编写详细设计说明书 详细设计说明书按功能模块分成若干章节并包括以下内容: ⑴ 每一模块用类数据库语言或流程图写的详细设计说明; ⑵ 每一模块涉及到的数据库文件及数据组织方式; ⑶ 其他说明,如模块界面的描述、辅助的表格或公式说明、限制条件等。 详细设计说明书写完之后,应该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查修改,因为程序设计是按 详细设计“翻译”的。 本章小结 1、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功能结构的划分、系统环境的配置、确定系统的计算机处理流程 2、代码设计:代码设计的原则、代码结构的类型、代码的检验、代码设计的任务与方法 3、输出设计:确定输出内容、选择输出方式、输出格式设计 4、输入设计:确定输入内容、选择输入方式、输入格式设计、输入数据的校验 5、数据存储设计:文件设计、数据库设计 6、其他设计:对话设计、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第六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转换 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项目管理、人员培训、数据 准备与录入、系统转换和评价等。系统实施阶段既是成功地实现新系统,又是取得用户对 系统信任的关键阶段。mis 的规模越大,实施阶段的任务就越复杂。为此,在系统正式实施 开始之前,就要制定出周密的计划,即确定出系统实施的方法、步骤、所需的时间和费用。 并且要监督计划的执行,做到既有计划又有检查,以保证系统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一节 物理系统的实施 -、计算机系统的实施 ·计算机系统是否具有合理的性能价格比; ·系统是不是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 ·能否得到来自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等。 二、网络系统的实施 网络系统的实施主要是通信设备的安装、电缆线的铺设及网络性能的调试等工 作。常用的通信线路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电缆以及微波和卫星通信等。 第二节 程序设计 二、程序设计的目标 (-)可维护性 (二)可靠性 (三)可理解性 (四)效率 三、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面向过程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两种不同的应用程序设计方法,以后基本上 都是使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进行应用程序设计,但它继承了面向过程应用程序设计 方法的一些思想和方法。 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是用结构化编程语句来编写程序。它把一个复杂的程序分解成若 干个较小的过程,每个过程都可以单独地设计、修改、调试。其程序流程完全由程序员控 制,用户只能按照程序员设计好的程序处理问题。 这里着重介绍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以及它的建立、运行和编辑,常用命令的 基本格式、功能和用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面向过程应用程序的基本结构、设计 方法及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路。 1、程序的设计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要求每个程序只允许使用三种程序控制结构来控制计算机命令 的执行。 ⑴顺序结构 ⑵判断(选择)结构 ⑶循环结构 只有三种控制结构的程序具有以下优点: ①结构清楚。 ②程序的正确性、易验证、可靠性高。 ③便于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设计程序 ④易于理解、维护。 2、程序的调试与验证 编制完程序后,就可将源程序输入计算机进行调试验证,调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错误、 修改错误,并确认该程序是否实现了详细设计说明书规定的功能。 当单个程序全部调试验证完毕、确认无误后,程序设计员就可以着手编制程序设计说 明书,逐条地说明该程序的处理细节、出错处理等,并和源程序清单一起归档。 这里的测试指对单个程序的测试,不是指程序的组装测试。它作为管理信息处理系统 的技术文档,供今后的系统测试、系统维护使用。 第三节 软件开发工具 -、电子表格软件 二、数据库管理 三、套装软件(set of software) 四、可视化(visual basic)编程工具 五、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 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已由原来单纯辅助编程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成为支 持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如生成数据流程图、生成功能结构图和各种文档资料等)乃至整 个系统生命周期的大型软件环境,称为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 简称 case) 。 case 中集成了多种工具,这些工具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其特点是为系统开 发提供了全过程的开发环境。 第四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测试 通过测试所发现的错误类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与用户功能和性能需求不一致的;另一类 是与设计文档不一致的。系统测试要求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同时参与测试工作。整个 测试过程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测试的方法 ⑴模块测试 ⑵组装测试 ⑶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的目的则用于检验系统是否实现了《用户需求说明书》规定的全部功能和性 能,确定系统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功能测试也叫确认测试。 ⑷黑盒测试法 2、测试工作的组织 ⑴制定测试计划 ⑵选取测试人员 ⑶准备测试环境 ⑷实施测试计划,做好测试记录,处理意外事件。 3、测试报告的编制 测试报告用于反映测试的全部过程和测试结果,对于象管理软件这样的应用软件系统, 重点应描述功能测试(也就是确认测试)的结果,每一功能作为一个条目在测试报告中加 以刻画,描述的内容包括软件应该具有的能力、性能的限制、存在的缺陷、进一步改进的 措施。并在测试报告的最后对该软件是否达到既定的要求,是否可以取代手工管理系统作 出评价。 4、用户手册的编制 ⑴功能、性能和特点描述 功能描述:指对使用本系统可以接受的输入和能够产生的输出加以规定。 性能描述:指对数据计算精度、允许的最大和最小数值、输入响应时间等方面的描述。 特点描述:指本管理软件系统在适应性、安全性、保密性方面的考虑。 ⑵运行环境描述 ⑶系统的安装与初始化的描述 ⑷输入过程的描述 输入过程的描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① 输入数据和如何准备编码; ② 输入数据通过何种方式输入到计算机中,是联机输入、终端输入;还是脱机输入等; ③ 输入格式描述,包括描述不同记录、不同项目的输入次序、输入要求、如何开始一个新 的输入,如何结束一个新的输入,如何结束一张表或一个记录的输入,如何修改或作废一 个输入等; ④ 输入格式举例。 ⑸ 处理过程描述 描述将输入转换或输出需运行哪些功能,运行这些功能的前提条件和先后次序,如何检查 这种运行的有效性等。 ⑹输出描述 输出描述的内容包括:输出对象、输出时间、输出方式(即用打印、显示、磁盘、磁带还是 其它方式产生输出)、输出有效性检查(即如何确认产生的输出是完整、正确的)和输出格式 等。 ⑺查询描述 说明使用者通过哪些途径在屏幕上或打印机上迅速查到所需要的信息。 ⑻出错处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的描述 第五节 系统切换、运行及维护 一、系统切换 系统切换指由旧的、手工处理系统向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过渡。 信息系统的切换一般有三种方法: (-)直接切换法 (二)并行切换法 (三)试点过渡法 系统切换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将给系统的顺利切换创造条件。 1、新系统的投运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的整理与录入工作量特别庞大,应及早准 备、尽快完成。 2、系统切换不仅是机器的转换、程序的转换,更难的是人工的转换,应提前做好人员的培 训工作。 3、系统运行时会出现一些局部性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系统工作人员对此应有足够的准 备,并做好记录。系统只出现局部性问题,说明系统是成功的,反之,如果出现致命的问 题,则说明系统设计质量不好,整个系统甚至要重新设计。 二、系统运行管理及维护 1、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 2、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维护的内容包括: (1)程序的维护。 (2)数据文件的维护。 (3)代码的维护。 本章小结 1、 系统实施是系统开发的最后阶段,也是将前一阶段的设计结果最终在计算机系统上实 现的阶段,这一阶段包括: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系统调试及系统的切换、运行和 维护、系统的评价等 2、 物理系统实施的任务主要是根据系统目标做好设备的选型。 3、程序设计中,可应用模块化程序结构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提高程序的可靠性、可维 护性、可理解性和开发效率。 4、系统切换是系统实施的最后阶段,一般有直接切换、试点过渡、并行切换等方式,在系 统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5、系统投入运行后,要定期对系统的功能、软硬件性能、应用状况和系统的经济效果进行 评价,以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七章 信息 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第 1 节 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 一、确定信息系统开发的方式 开发的方式有四种:自行开发、购买商品化软件、委托开发、移植(二次开发) 。 二、项目管理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合理管理人员: 1、系统工作人员:负责系统分析和设计,他们应当既精通管理业务,又是计算机专家。 2、程序员:负责编写和调试程序。 3、操作员:包括上机操作人员和数据录入人员。 4、硬件人员:负责机器维护和保养工作。 5、项目负责人:相当于系统开发的总工程师,应当精通管理业务,熟悉计算机技术并具有 相当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拟定和实现项目工作计划 为了有条不紊按计划完成系统开发工作,要制定好项目工作计划,经常检查计划完 成情况,分析滞后原因并及时调整计划。 1、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工作的编制 先确定以下问题: (1)开发阶段、子项目与工作步骤的划分; (2)子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与子系统的开发顺序; (3)各开发阶段、子项目与工作步骤的工作量; 随后,用某种或多种工程项 目计划方法(甘特图、网络计划图等)制定出具体工作内容与要求,落实到具体人员。 2、信息系统开发项目进度的控制 通过计划执行的监督和检查、计划延误的分析和解决等活动实现。计划延误原 因: (1)开发活动的工作量是凭经验估计的 (2)开发过程产生不少实现未估计到的活动。 (3)由于需求或其他情况变化,使已完成的成果要作修改。 解决措施: (1)事先在工作计划中留有一定的宽裕度。 (2)经常与用户交流,随时掌握发展动向,及时明确不确定性问题。 (3)当关键线路上的活动延误时,要作为重点及时予以解决。 (4)增加开发人员,充实薄弱环节。 (5)上述措施难以有效解决问题时,对原定计划作调整。 (三)计算机系统的选用 计算机系统的选用是一种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没有最优解可求,但一些基本的可 行的选用原则是有共识的,以下是考虑的因素: 多看专业报刊和广告、多听取专家的意见和供应商的介绍。 在质量有一定保证的前提下,根据系统方案的实际需要确定规格和档次,不求气派 或虚名。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更新换代极快,长期考虑、一步到位的策略对计算机硬件决不 可取。 为保证售后服务,要选择成熟、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尽可能不采用多家供应商集成 的策略。 系统规模较大时,采用招标方式供应商。 硬件与软件、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开发工具应整体考虑 四)系统开发的合同 (1)系统开发一般是分步实施的,前期投运与最后完成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因 此合同要包括阶段要求的条款,也可采用一次签约分段生效的方式。 (2)要带有足够的与合同同样有法律效用的附件,以说明委托或合作细节,以及 具体的技术要求。 (3)要由企业负责合同的专业人员或法律顾问审阅合同,保证合同基本条款的规 范性,避免潜在的风险。 (4)各方在签订合同时不仅要注意开发要求和条件,也要考虑开发成功后的成果 归属权问题,这是常遇到的纠纷焦点、应该事先予以明确。 五)系统评价 参加首次评价工作的人员有系统研制人员、系统管理人员、用户、用户单位领导和 外来专家。以后各项评价工作主要是系统管理人员、用户和单位领导参加。 系统评价的内容包括: 1、对信息系统的功能评价; 2、对现有硬件和软件的评价; 3、对信息系统的应用评价; 4、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果评价。 (六)制定相应文件 在开发 mis 的每个阶段都应制定好相应的文件,明确工作目标和职责范围。 mis 投入运行后,要在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定期对其运行状况进行集中评 价。并提出今后系统改进和扩展的方向。 系统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系统日常运行记录和现场实际测试数据。通常,新系统的第 一次评价与系统的验收同时进行,以后每隔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 三、人员培训 建议企业管理人员信息系统知识培训安排 第 2 节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一、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 1、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2、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 3、系统的适应性维护 二、系统文档的管理 1、文档标准与规范的制定 2、文档编写的指导与督促 3、文档的收存、保管与借用手续的办理 三、系统的安全保密 1、安全:为了防止有意或无意的破坏系统软硬件及信息资源的行为发生,避免企业遭受损 失所采取的措施。 2、保密:为了防止有意窃取信息资源行为发生,使企业免受损失而采取的措施。 第 3 节 信息系统的评价 一、技术方面: 1、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 2、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 3、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与层次 4、系统的质量 5、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性 6、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二、经济方面(直接): 1、系统的投资额 2、系统的运行费用 3、系统运行所带来的新增效益 4、投资回收期(值得商榷,因为收益衡量) 三、经济方面(间接): 1、对企业形象的改观、员工素质的提高所起的作用 2、对企业的体制与组织机构的改革、管理流程的优化所起的作用 3、对企业各部门间、人员间协作精神的加强所起的作用。 第 4 节 信息管理部门 一、信息管理部门职责: 1、信息系统研发与管理 2、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 3、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 二、组织结构类型 三、cio(信息主管 1、cio 的职责 参与高层管理决策 负责组织制定信息政策和信息基础标准 负责组织开发和管理信息系统 负责协调和监督各部门的信息工作 负责组织管理信息资源 负责管理信息管理部门 2、cio 的知识结构 3、cio 的能力结构 组织指挥能力 决策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 创新能力 应变能力 本章小结 1、 信息系统的管理包括系统生命周期中开发和运行两大阶段的管理。本章从开发项目管 理、运行管理及系统评价等三个方面叙述了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并对企业信息管理 部门做了基本介绍; 2、 信息系统的开发是在系统规划后进行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等阶段研制工作的总称。 信息系统的开发项目管理包括开发人员的组织、工作计划的制定、落实、监督和控制等活 动:开发人员的组织工作主要有专业要求与人员的确定、开发组织的建立、任务的分工及 开发工作的协调等。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是新系统投运后为使其在生命周期内发挥预期的 作用与产生效益所开展的工作,它包括日常运行的管理、系统文档规范管理、系统的安全 与保密等。
15:06:16 14:55:29 14:36:43 14:31:20 11:45:11 11:44:59 11:09:25 11:00:15 10:10:24 09:39:5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学伦理最优化原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