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杨元庆年薪是个合格的CEO,却不是合格的董

打嘴仗:杨元庆是否是个合格的联想CEO
科技讯 2月16日消息,昨天一篇《真相:杨元庆是合格的CEO吗?》一文被朋友圈疯传,今天一篇《你是一名合格的自媒体人吗?》进行反击,再次刷新朋友圈。双方各执一词,到底谁的才是真相,谁才是合格的,可以辩证思维想一下。据了解,第一篇文章的作者迟宇宙表示发布的是原稿,会有些差错和不严谨之处。以下网易科技将列出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文章《真相:杨元庆是合格的联想CEO吗?》分为六个章节,从杨元庆如何上任,经营业绩如何、联想是否值得投资、联想的并购、杨元庆的薪酬、杨元庆带领的队伍进行了剖析。首先,文章列出了从2000财年到2015Q3的联想利润表,并指出杨元庆带领着联想实现了税前利润最高点,但也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出现了亏损,达到了“最差”。其次,文章指出联想市值创造了新高,股价创造了新高,但利润却未创出新高,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还是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吗?”。另外,文章列举了并购的PC业务,移动事件中,联想的成败。并提到了与的对比,文章最后反问,为何仅仅十年事件,被认为是“帝国”的联想集团衰落成了与华为比不公平的公司?直指,是谁造成了帝国的崩溃。另外,文章给出了杨元庆从2004年度到2015年的年薪,在联想净利润中的占比达到了2.63%。质疑其一边拿着高新,一边行着裁员之事。并提出杨元庆坚持股票,看空自己实际控制的公司。最后,文中提到杨元庆带出的领导班子官僚体系庞杂,并提出最有希望挑战杨元庆位置的两个人都离奇的离职了。对于这篇文章,据说联想内部一夜未睡好,第二天“不停联想的人”公众账号写了一篇《你是一名合格的自媒体人吗?》来进行反击。该文列举了4点,指责前文作者有悖媒体人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首先,驳文表示,数据严重失真。原文中提到:“这场并购最终推动2004财年税前利润达到联想集团分拆以来15年最高的万美元,自此便开始呈现断崖式下滑。”驳文指出,原文中不仅将“港币”替换成“美元”,出现硬伤,而且文中“自2004财年开始联想税前利润呈现断崖式下降”更纯属无稽之谈,2005财年,联想还再创税前利润新高。
其次,驳文表示,原文以阴谋论为主基调,断章取义,蓄意引导读者的判断,对联想领导人恶意抹黑,对企业高管正常的人事变动渲染为政治斗争。再其次,驳文表示联想2015年Q3的亏损是Q1财季为了提升竞争力而进行的重组、及两大并购造成的现金摊销。另外,驳文表示原文完全忽略联想过去十五年所取得的全球性成长业绩,把联想所克服的挑战、阶段性的震荡抹黑成战略失当。最后,驳文认为原文试图以偷换概念扭曲事实,误导读者。裁员不等于冗员,企业短期的亏损和长期投资价值没有必然联系。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责任编辑:白鑫_NT4464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为何联想频繁调整,杨元庆究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CEO?为何联想频繁调整,杨元庆究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CEO?观燕秘闻百家号【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深圳】5月16日报道(文/Kelsen)联想中国区将重组为个人电脑及智能设备集团(PCSD)和数据中心业务集团(DCG)。猎云网今天率先报道了本次事件,刘军回归担任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领导中国平台及中国区PCSD业务;童夫尧将担任集团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负责DuyCG中国的端到端业务,以及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业务;陈旭东离开。这一消息也得到了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的确认,他也解释了做出本次调整的考虑。对于本次联想高管调整,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刘军会回归联想,很大因素是moto手机从联想分拆,联想控股增资,未来会独立上市。据了解,刘军离职联想后,出任一家电商企业的高管。童夫尧从中国区总裁调整为全球DCG业务的销售负责人,是为了更加聚焦企业级业务的销售。目前PC业务也是联想的核心业务,而刘军的回归,很可能与联想PC业务今年第一季度被惠普反超有关。在杨元庆带领下,联想调整组织架构频繁,联想甚至被一些业内人士冠以“重组狂魔”的称号,杨元庆是个合格的联想CEO吗?在联想刚上市后的那几年里,杨元庆独立成军,主导了对抗国际品牌的所有战役,让联想电脑的产量从2万台猛增到200万台,占据国内市场三成份额。他在联想和中国企业界的地位,就是在那场惊心动魄的电脑大战中打下来的。日,联想集团完成了分拆神州数码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李勤成为董事局主席,郭为成为其总裁。在“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从47支降至27支时,神州数码被纳入为新增成分股。因杨元庆和郭为团队业务发展迅速,也避免不了接攘冲突。两人分别走向不同的路。联想集团完成分拆后,杨元庆领导下的联想,业绩一直保持增长。2004年,创业二十年的联想再度遭遇“史上最大的寒冬”三年前,杨元庆从柳传志手中接过了一块刻着四个镏金大字“联想未来”的牌匾,正式就任联想集团CEO一职,此后,他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都打了水漂,品牌成长面临空前的瓶颈。在几乎所有股东的反对下——连柳传志在一开始都持反对意见,杨元庆执意发动并购,以蛇吞象,动用12.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业务。同时柳传志在12月8日宣布了一连串与这桩并购相匹配的人事变动,杨元庆出任新联想董事长,原IBM高级官员史蒂芬·沃德担任CEO。联想集团进行重组,联想的核心业务转移为PC及相关笔记本、服务器、外部设备等产品。此外重点发展的业务包括移动通讯设备业务、IT服务、网络产品、软件外包等。那年,杨元庆四十岁。日,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杨元庆正式接替柳传志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它也将在纽约设立总部,在北京和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设立主要运营中心。当时已经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成为全球第三的PC制造商。在12月10日,星期五,香港联合交易所,表现最差的蓝筹个股联想集团股价下挫12.14%,报收1.086港元。联想的财报中显示,这场并购推动2004财年税前利润达到联想集团分拆以来15年最高的万美元,此后开始持续下滑。联想集团CEO斯蒂芬·沃德辞职,由戴尔前高管威廉·阿梅里奥接任。阿梅里奥担任联想CEO,其所被寄予的厚望是整合供应链、渠道、销售等资源。杨元庆试图领衔建立“一套班子、一套人马”,由阿梅里奥负责渠道、营销,刘军负责供应链,贺志强负责研发。在2006年中阿梅里奥继任联想集团CEO后,刘军曾被迫去美国给自己“充电”——先后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参加高级经理人培训课程。在2005年—2008年这段期间内,斯蒂芬·沃德、威廉·阿梅里奥分别出任联想集团的CEO,杨元庆是联想集团最高的领导者——董事局主席。在后来的几年里,联想对并购业务的消化几经曲折,2009年甚至发生季度性巨额亏损,它直接导致了阿梅里奥的出局,柳传志为了换下洋将更是短暂再度出任董事长。2009年之后,杨元庆始终是一线的主指挥,到2013年中,联想在PC领域打遍天下无敌手,跃居全球第一。联想在PC业务上的年获利超过十亿美元,利润率接近6%。在2011年,在联想集团开始恢复元气柳传志再度将董事局主席位置交给了杨元庆。在接下来的几个财年里,联想集团一直保持比较好的利润态势,利润在10亿美元上下的税前。为了拓展移动业务,联想集团又收购了摩托罗拉。日凌晨,联想集团证实以29亿美元从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摩托罗拉移动3500名员工、2000项专利,品牌和商标,和全球50多家运营商的合作关系都归入联想移动业务集团,由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刘军执掌。日,联想集团业务分拆成四块联想集团将全部业务分拆成PC、移动、企业级和云服务四大业务集团。联想将云服务业务集团更名为“联想创投集团(LCIG)”,也就是之前乐基金等相关业务范畴,包括创业公司、小型业务分拆和新技术探索。同时云服务业务下面与个人云、应用相关的业务分散到其他业务集团。日,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涵盖摩托罗拉占市场份额,联想也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2015年中,联想开始大幅度裁员杨元庆突然撤换多年搭档、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移动业务集团总裁、摩托罗拉移动管理委员会主席刘军被宣布离职。甚至甩出“你们太慢了,用榔头敲也敲不醒”的狠话。到2015年三季度,联想出现7.14亿美元净亏损,为六年来首次亏损。对杨元庆的质疑声再度响起。联想集团全球有约6万名员工,日新一轮裁员3200人。截止到联想2015/16财年第三财季,这块业务的收入已同比上升8%至13.14亿美元。如今改名为“数据中心业务集团”,透露出联想侧重基础架构的意愿,大有加大企业级业务发展力度的态度。受2015年全球PC市场走低影响,联想PC出货量在2015/16财年第三财季中下滑了4.5%。但由于同期的惠普、戴尔出货量分别下降了10.1%和5.7%,所以联想以最小的下滑幅度获得了市场份额的增长,最终仍占联想总体营收的62%2016年的联想年会中柳传志直言联想正在迈第四道大坎,主要原因就是全球PC和智能手机业务正在经历全球性的销量衰退周期,所以联想的PC和移动业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联想在财年第三财季为架构重组和手机清库存做了财务减记,而出现了利润亏损之后,一些舆论对于联想未来业务的成长空间表示了担忧,这可以理解,但却忽略了一个掩藏在财报数据之下很重要的事实,企业级服务和云服务业务正在高速增长,联想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硬件设备厂商,努力再向“设备+服务”的业务形态进化。日,在毫无预兆下联想集团突然宣布组织架构重大调整,波及旗下云服务业务、PC业务、企业级业务、移动业务(MBG)四大业务集团。移动业务集团最大的变动来了个“双总裁”,原总裁陈旭东负责中国区市场,艾玛尔伦奎塞恩(AymardeLencquesaing)升任整体海外业务总裁,而摩托罗拉移动全球总裁、首席运营官瑞克·奥斯特洛(RickOsterloh)离开联想。据透露,联想近几季的财报,移动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5/16第一财季,联想移动业务税前亏损额达到2.92亿美元;2015/16财年第二财季,移动业务税前亏损2.17亿美元,其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跌28%,第二季度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仅占3.9%,同比下跌1.4%;即使到了联想整体业务扭亏为盈的2015/16财年第三财季,移动业务仍然税前亏损3000万美元。为此,联想新引进了三名高管加盟,包括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专家芮勇,担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擅长数据中心领域的KirkSkaugen,担任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数据中心业务集团总裁;以及在国际知识产权方面有经验的LauraQuatela,担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法务官。在去年11月,杨元庆宣布,联想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乔健接替陈旭东将负责手机业务。此后,联想先后挖来,原中国电信终端公司总经理马道杰、原天翼电信终端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总经理朱涵等高管人。而陈旭东则将接替即将退休的王晓岩,担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负责全球服务业务。根据联想集团公布2016/17年第三财季来看,移动业务于回顾期内的除税前经营亏损录得1.12亿美元,集团在季度内录得的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跌26%,市场份额同比下跌1.6个百分点至3.5%,移动业务上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减少了23%,至22亿美元。而亏损则扩大至1.55亿美元。在94年的时候,创业十年的联想集团已经在香港上市。柳传志曾在酒店给杨元庆写了一封信,他写道,“联想已经是一番不太小的事业了,按照预定的计划将发展到更大。此刻不对领导核心精心加以培养,将来就一切都是空话。”,在十多年前,柳传志就已经十分看好杨元庆了。但在柳传志的那一场复辟,不知给杨元庆内心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阴影面积。世间万物都具有两面性,杨元庆是一个联想集团合格的领导者吗?结果还是凭数据说话。本文来自猎云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312027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观燕秘闻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最好看的新闻、新鲜事、热点,尽在这里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真相,杨元庆是合格的联想ceo吗_百度知道
真相,杨元庆是合格的联想ceo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杨元庆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风号出品
联想劫:为何说杨元庆做CEO太合格了?
原标题:联想劫:为何说杨元庆做CEO太合格了?杨元庆是个合格的CEO,不是合格的董事局主席。知名媒体人、财经作家、山东老乡迟宇宙老师又写了一篇联想集团的文章,说杨元庆不是一个合格的CEO。一如既往的犀利、富有才思。他的杀伤力力,比前几天中金分析师大幅调降联想股价预期更大。但老实说,迟老师的语辞充满一些主观判断,还有些隐隐的情绪。作为老媒体人,说不好就引来诉讼哈哈。跟迟老师的观点有所不同。我认为,杨元庆不但是一个合格的CEO,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合格的CEO。恰恰因为“非常合格”,所以,很大程度上才造成联想集团今日局面。你会说,这什么逻辑嘛。那我再补一句:杨元庆是一个非常合格的CEO,却不是一个合格的董事局主席。这下明白了吧。这也是联想集团多年以来未能化解的治理结构问题。当年我不如迟老师接触联想更多。不过,我也多次采访过杨元庆本人。他给我的印象是,判断敏锐、善抓战机、雷厉风行、果断甚至到专断、倔强、执行力强大,打起仗来无坚不摧的样子……但我也不得不说出另一面:杨元庆陷入业务与细节太多,不是一个非常善于抽身、务虚的人。他缺乏出色的抽象思维,缺乏将复杂情势、格局传递出来的思想力。在一个变局时刻,在更高的愿景层面,他缺乏重新定位与定义新世界的能力。过去几年,在多个重大场合,我听到他谈论业务细节、产品细节太多,还有太多针对竞品的博弈言论。我很少听到他站在全球视野讲愿景、价值观、人才、教育、生态、产业责任,基本听不到未来几十年的商业判断。作为一个商业领袖,熟悉业务与运营当然好事,但陷入太多,很难承担起一个董事局主席的责任。这与他一身多兼太久深有关联。他没能真正处理好一个董事局主席与一个CEO的关系。前者需要更多务虚,抽身事外,思考、驾驭未来,不能只看眼前,只看明火,要看到更多硝烟,以及未曾触达、甚至不被理解的新世界;后者虽然也要关注未来,但更多需要兼顾长短期目标,落地执行。过去两年,诸多对手、产业同行都经历了重新定位,展示了挑战未来的勇气,包括中国的科技企业,越来越敢于站在全球视野定义未来。BAT、京东、美团、小米、华为、海尔无不如此。而国际巨头尤其美国FANG们更是风云变幻。过去几年,联想集团曾一直执念于手机业成败,以为这是“胜负手”。它纠结复纠结,多少人事变换,人心浮动。它导致一个集团反复出现动荡,充满诸多不确定性。一个足以反映内心的细节是,过去几年,说到竞争,杨元庆的语言里,曾反复提到苹果以及本地安卓阵营的竞争对手。他曾多次揶揄小米,酸楚楚地。下面这个细节我提到多次。2010年世博前,一次采访中,他跟我及少数记者说,未来多年,苹果将是联想集团“唯一瞄准的对手”;2013年年初,他说,联想下一个阶段的战略重点是,全面进攻智能手机和平板市场,目标是苹果与三星。2016年,在美国举行的全球创新科技大会上,杨元庆主题演讲中,几乎没提PC主业,堂堂董事局主席,没有展现出思想力,倒是围绕手机功能讲来讲去。这是很罕见的一幕。后来模块化手机占领北京不少路灯广告,被讥笑为最差的营销。半年之后,他突然开始强调起AI了。在前不久的2017年全球创新科技大会上,他说:“毫无疑问,AI是未来,联想已经赌上身家性命进入这一领域。”截至目前,虽然联想集团将AI定义为未来,但并没对外展示出清晰的路径。再说一遍,杨元庆是一个出色的CEO,不是一个合格的董事局主席。这种一身多兼多年,导致原本子弟兵非常强悍的联想集团,有点万马齐喑了:过去几年,我没有看到在他之下,有哪位高管有出线CEO的可能。我们也没有听到过其他高管站在更高维度渲染集团的未来。他们一没权限,二没这“习惯”。这不是很正常的现象。老实说,联想集团的治理结构缺乏民主与开放的精神。杨元庆压制了联想高管团队的成长,到了放权时刻。这也导致他个人形象一直难以提升到中国乃至全球顶级商业领袖的高度。他陷入细节,反而让人觉得持续自我矮化。而且他的情商实在也难说出色。记得很清楚,在阿里与苏宁战略合作发布会上,本是一次渲染联想集团生态价值的机会,他却暗讽双方婚姻不那么好;深圳IT领袖峰会上,本来一次展望未来的机会,他却在那里暗讽乐视;“两会”以及其他全球重大论坛场合,当其他企业家不断谈论未来愿景时,他不断谈论具体业务,为了减税,努力不停,还喜欢讽刺对手。我不知道杨元庆是否有时间读读书,或者闭关思考更多的抽象世界。看上去,他陷身其中,走不出波特的竞争论,很难出来的样子。虽然我不同意迟宇宙说他不是合格CEO,但若在中国挑选10个顶级商业领袖,我肯定也会把他撇开。他是一个能打仗的企业领导,有个人魅力,但不是一个具有高远思想力的企业家。为何出现这种局面?我想,除了个人性格等自然禀赋,应该跟联想多年来的体制文化遭遇新的时代冲击有关。老联想真让人钦佩。柳传志等人,花了整整一代时间给这家公司灌注了市场化色彩,完成了一场体制变革。虽不彻底,也是丰碑。主人翁文化、发动机文化里,有他们对国家、民族、产业、体制怀有的责任感。杨元庆本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变身自然人大股东,既有联想对他的肯定,也有他本人的责任感。柳传志与联想两位一体,杨元庆的名字也烙印在联想过往的丰碑上它。但老实说,脱离柳传志之后的联想集团,说同样的语言,做同样的事,杨元庆传递出来的信息与力场,至今仍很难超越背后体制的约束,也很难超越柳传志的影响力。这是他与联想本身的历史局限性。而且,杨元庆身为联想集团最大自然人股东,这一特殊角色,也让他无形中裹挟了许多全力。当然,我不太同意迟宇宙为柳传志卸责的观点。我认为,今日杨元庆的表现、联想集团局面,与他同样深有关联:一是他虽然早已淡出联想集团董事会,但作为创始人,他个人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杨元庆的独立性。过去几年,关键节点上,柳传志都没忘记“送一程”,甚至还曾回来担任董事长。之后几年,他也曾不断旁敲侧击。这导致杨元庆本人虽一身多兼,仍然更象个CEO的角色;二是财务面上,联想集团一直是联想控股最核心的板块,无论是后者IPO周期,还是承平经营阶段,都是它的市值管理核心部分。某种程度上,杨元庆持续为联想控股做着嫁衣。年初,柳传志再度谈到旗下其他子公司或独立上市时,除了他本人开始出来一波传播外,杨元庆本人也出来呼应。这跟过去一样他的节奏。我想说,联想集团的决策,很多也考量了控股的利益诉求,导致有些方面失焦。之前,我说联想集团与联想控股的关系越来越敏感,股价一度遭遇戴维斯双杀,其实已经说明它们之间的治理结构仍需要优化。当然,我绝不是否认联想集团的未来。尤其是业务面。我并不同意迟宇宙老师文章里对它的情绪化表达,尤其是“弹指”就不行了。我对这家公司的认知是,它的主业,仍有新的未来,PC形态会有持续变化,但不可能消失。这个领域的存量依然庞大,而它隐含着计算、链接、数据的魅力,它同样具有成为偌大基础设施的潜力。而且,联想也是一家端到端的服务体系,它的价值链从设计到制造,从品牌到服务,从云到端,仍有诸多扩充的空间。应该说,联想将AI定义为未来,虽然还没有太深的路径,我认为仍算一个合理的方向。如果结合杨元庆个人禀赋,老联想的精神,想要彻底打倒这类公司,非常困难。一个变局时刻,它可能不再性感,但市场还离不开它。若要我给杨元庆提点意见,首先我想说:要放下一些架子,尽快提升公司治理。联想集团需要重新梳理战略,杨元庆身边缺乏真正的战略家。要么效仿阿里、京东天们引进新的人才,重新定位新世界;要么赶快卸任CEO,自个跟马云、柳传志一帮多多务虚,给年轻一代放权,落实开放的决策。说到CEO人选,我自己觉得,虽然内心比较喜欢老实人刘军,但他的老联想味道太浓了,已经很难跳出过往路径与思维定势,联想CEO可能需要其他更年轻的人选。参照的公司,可以学习阿里以及最近的京东们。当然,治理的另一面,也包括与联想控股的关系梳理,我们不希望杨元庆过度随着控股的诉求起舞。然后,我会说,希望杨元庆不要老怀着竞争心态去看问题。别以董事局主席的身份经常站队,要有生态观念。联想的压力更多来自趋势变化,来自它对用户、客户诉求的漠视,根本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他需要重新定义未来。过去,他的眼睛似乎只看PC、手机,如今又看AI。一直没有跳出业务,从产业的结构主义层面审视未来。若你观察联想的业务架构,抛开产品线,对标的企业根本就不是杨元庆口中的企业。若要我选变革参照,不会推荐PC、手机企业,纯互联网企业,而是海尔、华为甚至富士康们。海尔,抛开产品线,它与联想的结构更多类似,它的转型,富有结构的魅力。而在中国,真正具有洞察力与执行力的商业领袖,张瑞敏算顶级的一个。华为的ICT与云管端体系,能给联想启示;富士康们依托制造与技术的转型,能给联想商业模式带来新知。最后我想说,联想集团别再过度标榜“国际化”了。要知道,通过收购获得的空间扩张,拓疆价值终会稀释,没有重新立足中国的务实感,太多海外的架子会害了联想。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联想劫:为何说杨元庆做CEO太合格了?_凤凰科技
联想劫:为何说杨元庆做CEO太合格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联想劫:为何说杨元庆做CEO太合格了?
杨元庆是个合格的CEO,不是合格的董事局主席。
知名媒体人、财经作家、山东老乡迟宇宙老师又写了一篇联想集团的文章,说杨元庆不是一个合格的CEO。一如既往的犀利、富有才思。他的杀伤力力,比前几天中金分析师大幅调降联想股价预期更大。
但老实说,迟老师的语辞充满一些主观判断,还有些隐隐的情绪。作为老媒体人,说不好就引来诉讼哈哈。
跟迟老师的观点有所不同。我认为,杨元庆不但是一个合格的CEO,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合格的CEO。
恰恰因为“非常合格”,所以,很大程度上才造成联想集团今日局面。
你会说,这什么逻辑嘛。那我再补一句:杨元庆是一个非常合格的CEO,却不是一个合格的董事局主席。
这下明白了吧。这也是联想集团多年以来未能化解的治理结构问题。
当年我不如迟老师接触联想更多。不过,我也多次采访过杨元庆本人。他给我的印象是,判断敏锐、善抓战机、雷厉风行、果断甚至到专断、倔强、执行力强大,打起仗来无坚不摧的样子……
但我也不得不说出另一面:杨元庆陷入业务与细节太多,不是一个非常善于抽身、务虚的人。他缺乏出色的抽象思维,缺乏将复杂情势、格局传递出来的思想力。
在一个变局时刻,在更高的愿景层面,他缺乏重新定位与定义新世界的能力。
过去几年,在多个重大场合,我听到他谈论业务细节、产品细节太多,还有太多针对竞品的博弈言论。我很少听到他站在全球视野讲愿景、价值观、人才、教育、生态、产业责任,基本听不到未来几十年的商业判断。
作为一个商业领袖,熟悉业务与运营当然好事,但陷入太多,很难承担起一个董事局主席的责任。
这与他一身多兼太久深有关联。他没能真正处理好一个董事局主席与一个CEO的关系。
前者需要更多务虚,抽身事外,思考、驾驭未来,不能只看眼前,只看明火,要看到更多硝烟,以及未曾触达、甚至不被理解的新世界;后者虽然也要关注未来,但更多需要兼顾长短期目标,落地执行。
过去两年,诸多对手、产业同行都经历了重新定位,展示了挑战未来的勇气,包括中国的科技企业,越来越敢于站在全球视野定义未来。BAT、京东、美团、小米、华为、海尔无不如此。而国际巨头尤其美国FANG们更是风云变幻。
过去几年,联想集团曾一直执念于手机业成败,以为这是“胜负手”。它纠结复纠结,多少人事变换,人心浮动。它导致一个集团反复出现动荡,充满诸多不确定性。
一个足以反映内心的细节是,过去几年,说到竞争,杨元庆的语言里,曾反复提到苹果以及本地安卓阵营的竞争对手。他曾多次揶揄小米,酸楚楚地。
下面这个细节我提到多次。2010年世博前,一次采访中,他跟我及少数记者说,未来多年,苹果将是联想集团“唯一瞄准的对手”;2013年年初,他说,联想下一个阶段的战略重点是,全面进攻智能手机和平板市场,目标是苹果与三星。
2016年,在美国举行的全球创新科技大会上,杨元庆主题演讲中,几乎没提PC主业,堂堂董事局主席,没有展现出思想力,倒是围绕手机功能讲来讲去。这是很罕见的一幕。后来模块化手机占领北京不少路灯广告,被讥笑为最差的营销。
半年之后,他突然开始强调起AI了。在前不久的2017年全球创新科技大会上,他说:“毫无疑问,AI是未来,联想已经赌上身家性命进入这一领域。”
截至目前,虽然联想集团将AI定义为未来,但并没对外展示出清晰的路径。
再说一遍,杨元庆是一个出色的CEO,不是一个合格的董事局主席。
这种一身多兼多年,导致原本子弟兵非常强悍的联想集团,有点万马齐喑了:过去几年,我没有看到在他之下,有哪位高管有出线CEO的可能。我们也没有听到过其他高管站在更高维度渲染集团的未来。他们一没权限,二没这“习惯”。
这不是很正常的现象。老实说,联想集团的治理结构缺乏民主与开放的精神。杨元庆压制了联想高管团队的成长,到了放权时刻。
这也导致他个人形象一直难以提升到中国乃至全球顶级商业领袖的高度。他陷入细节,反而让人觉得持续自我矮化。
而且他的情商实在也难说出色。记得很清楚,在阿里与苏宁战略合作发布会上,本是一次渲染联想集团生态价值的机会,他却暗讽双方婚姻不那么好;深圳IT领袖峰会上,本来一次展望未来的机会,他却在那里暗讽乐视;“两会”以及其他全球重大论坛场合,当其他企业家不断谈论未来愿景时,他不断谈论具体业务,为了减税,努力不停,还喜欢讽刺对手。
我不知道杨元庆是否有时间读读书,或者闭关思考更多的抽象世界。看上去,他陷身其中,走不出波特的竞争论,很难出来的样子。
虽然我不同意迟宇宙说他不是合格CEO,但若在中国挑选10个顶级商业领袖,我肯定也会把他撇开。他是一个能打仗的企业领导,有个人魅力,但不是一个具有高远思想力的企业家。
为何出现这种局面?我想,除了个人性格等自然禀赋,应该跟联想多年来的体制文化遭遇新的时代冲击有关。
老联想真让人钦佩。柳传志等人,花了整整一代时间给这家公司灌注了市场化色彩,完成了一场体制变革。虽不彻底,也是丰碑。主人翁文化、发动机文化里,有他们对国家、民族、产业、体制怀有的责任感。
杨元庆本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变身自然人大股东,既有联想对他的肯定,也有他本人的责任感。柳传志与联想两位一体,杨元庆的名字也烙印在联想过往的丰碑上它。
但老实说,脱离柳传志之后的联想集团,说同样的语言,做同样的事,杨元庆传递出来的信息与力场,至今仍很难超越背后体制的约束,也很难超越柳传志的影响力。这是他与联想本身的历史局限性。
而且,杨元庆身为联想集团最大自然人股东,这一特殊角色,也让他无形中裹挟了许多全力。
当然,我不太同意迟宇宙为柳传志卸责的观点。我认为,今日杨元庆的表现、联想集团局面,与他同样深有关联:
一是他虽然早已淡出联想集团董事会,但作为创始人,他个人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杨元庆的独立性。过去几年,关键节点上,柳传志都没忘记“送一程”,甚至还曾回来担任董事长。之后几年,他也曾不断旁敲侧击。这导致杨元庆本人虽一身多兼,仍然更象个CEO的角色;
二是财务面上,联想集团一直是联想控股最核心的板块,无论是后者IPO周期,还是承平经营阶段,都是它的市值管理核心部分。
某种程度上,杨元庆持续为联想控股做着嫁衣。年初,柳传志再度谈到旗下其他子公司或独立上市时,除了他本人开始出来一波传播外,杨元庆本人也出来呼应。这跟过去一样他的节奏。我想说,联想集团的决策,很多也考量了控股的利益诉求,导致有些方面失焦。
之前,我说联想集团与联想控股的关系越来越敏感,股价一度遭遇戴维斯双杀,其实已经说明它们之间的治理结构仍需要优化。
当然,我绝不是否认联想集团的未来。尤其是业务面。我并不同意迟宇宙老师文章里对它的情绪化表达,尤其是“弹指”就不行了。
我对这家公司的认知是,它的主业,仍有新的未来,PC形态会有持续变化,但不可能消失。这个领域的存量依然庞大,而它隐含着计算、链接、数据的魅力,它同样具有成为偌大基础设施的潜力。而且,联想也是一家端到端的服务体系,它的价值链从设计到制造,从品牌到服务,从云到端,仍有诸多扩充的空间。
应该说,联想将AI定义为未来,虽然还没有太深的路径,我认为仍算一个合理的方向。
如果结合杨元庆个人禀赋,老联想的精神,想要彻底打倒这类公司,非常困难。一个变局时刻,它可能不再性感,但市场还离不开它。
若要我给杨元庆提点意见,首先我想说:
要放下一些架子,尽快提升公司治理。
联想集团需要重新梳理战略,杨元庆身边缺乏真正的战略家。要么效仿阿里、京东天们引进新的人才,重新定位新世界;要么赶快卸任CEO,自个跟马云、柳传志一帮多多务虚,给年轻一代放权,落实开放的决策。说到CEO人选,我自己觉得,虽然内心比较喜欢老实人刘军,但他的老联想味道太浓了,已经很难跳出过往路径与思维定势,联想CEO可能需要其他更年轻的人选。
参照的公司,可以学习阿里以及最近的京东们。
当然,治理的另一面,也包括与联想控股的关系梳理,我们不希望杨元庆过度随着控股的诉求起舞。
然后,我会说,希望杨元庆不要老怀着竞争心态去看问题。别以董事局主席的身份经常站队,要有生态观念。联想的压力更多来自趋势变化,来自它对用户、客户诉求的漠视,根本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他需要重新定义未来。
过去,他的眼睛似乎只看PC、手机,如今又看AI。一直没有跳出业务,从产业的结构主义层面审视未来。若你观察联想的业务架构,抛开产品线,对标的企业根本就不是杨元庆口中的企业。
若要我选变革参照,不会推荐PC、手机企业,纯互联网企业,而是海尔、华为甚至富士康们。海尔,抛开产品线,它与联想的结构更多类似,它的转型,富有结构的魅力。而在中国,真正具有洞察力与执行力的商业领袖,张瑞敏算顶级的一个。华为的ICT与云管端体系,能给联想启示;富士康们依托制造与技术的转型,能给联想商业模式带来新知。
最后我想说,联想集团别再过度标榜“国际化”了。要知道,通过收购获得的空间扩张,拓疆价值终会稀释,没有重新立足中国的务实感,太多海外的架子会害了联想。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39317
播放数:20568
播放数:71304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元庆微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