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混泥土厚20公分预算厚30平方混碍土的沙、石,水泥用多少?

280平米地面铺16公分厚的混泥土,需要多少水泥石子和沙_百度知道
280平米地面铺16公分厚的混泥土,需要多少水泥石子和沙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应该是四百多方!
应该是四百方,沙子和石子对半,一方跟六袋水泥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家都在搜:
扫描二维码安装房天下APP
手机浏览器访问房天下
> > 问题详情
280平米地面铺16公分厚的混泥土,需要多少水泥石子和沙
浏览次数:0
应该是四百多方!<
房天下知识为您分享了一条干货
请选择房屋所在省份
装修总预算0万元
卫生间:0元
扫一扫下载房天下装修
扫码即获10000套家居设计案例
手机动态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邮箱/手机号码!
请输入密码!
没有房天下通行证,
下载房天下APP
提问获取更多回答
ask:2,asku:1,askr:118,askz:35,askd:13,RedisW:0askR:27,askD:173 mz:nohit,askU:0,askT:0askA:201
Copyright &
北京拓世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Tuo Shi Hong Y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一立方砂浆需要多少水泥、沙子
一立方砂浆需要多少水泥、沙子
M7.5砂浆配合比:水泥:砂=320公斤:1450公斤
其他补充解答:
补充回答1:393.96立方米 m10水泥砂浆需要多少平方米沙子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一立方砂浆需要多少水泥、沙子》相关的作业问题
是什么强度的砂浆M10、M7.5还是M5的,砂浆的强度也要根据材料检测中心对你所送得材料检测后的材料质量决定的.所以不好讲
你问的问题我无从下手,简单和你说说吧,一立方混凝土用石子,水泥,砂,不是我做在这儿就能算给你的,混凝土是有标号的.C20,C25,C30这些是表示强度等级的,等级不同,混凝土配合比就不一样,混凝土配合比是石子,水泥,砂材料送检后在实验室完成的,至于要求低的环境,用经验配合比,比如自家盖房子,你下次可以这么问;C20的混
一立方37墙用M5水泥砂浆:0.24立方 0.24立方M5水泥砂浆:水泥0.052吨 砂子0.252立方
c50混凝土 水泥480 砂650 碎石1154c25水下混凝土 水泥383 砂789 碎石1046c25泵送混凝土 水泥370 砂719 碎石1077c25普通混凝土 水泥353 砂691 碎石1128c30混凝土 水泥395 砂661 碎石1174c30泵送混凝土 水泥426 砂718 碎石1076c20混凝土 水
首先要知道水泥的品种:不同的水泥用量不一样;然后要知道所拌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同时石子的大小砂子的粗细也直接关系到水泥的用量.普通水泥袋装的基本上每袋50±2Kg.
这个没有固定的数据,这要通过原材料质量,反复做试配得来的,具体可参见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按每立方米混凝土容重2400kg计算,该配合比每立方需用材料为水泥264kg,砂685kg,石子1316kg,水185kg.石子的体积约0.75方.
12墙一个平方需要64块标准砖 18墙一个平方需要96块标准砖 24墙一个平方需要128块标准砖 37墙一个平方需为192块标准砖 49墙一个平方需为256块标准砖计算公式:单位立方米240墙砖用量1/(0.24*0.12*0.6) 单位立方米370墙砖用量1/(0.37*0.12*0.6) 空心24墙一个平方需要80
你说的是混凝土配合比吧,严格来说:应该由有资质的实验室根据石子级配,砂子粒径、含泥量,水泥标号等参数进行试验试配后确定具体数量.我可以提供一般情况下的数量比例,你参考下!技术要求 \x09强度等级: C20 \x09抗渗等级: \x09塌落度 /mm : 160 ~ 180 原材料 \x09水泥: P.O 32.5 \
240墙:529块(红机砖); 0.226m^3(75#砂浆) ;你算的叫工料分析;(套用劳动定额),因地区的不同,划分子目;单位材料用量;人工用时;都略有差异,您的计算方法,结果,肯定没问题,只不过套用定额子目,我不太了解,还需自己检查.
我知道一平方24墙需要128块砖但是不知道需要的水泥和沙子) 2.粉刷1公分厚一平方24墙需要多少沙子和水泥?(墙粉1公分厚) 3.浇房顶一立方米需要多少水泥(用什么型号的为好?)、石子、砂子和钢筋(用什么型号的)?4.浇一立方地需要...
看是什么标号的混凝土了C30每立方米约:水:175kg 水泥:461kg 砂:512kg 石子:1252kg C10每立方米约:水:180kg 水泥:230kg 砂:780kg 石子:1240kg
水泥50公斤,砂150公斤左右.
水泥=436/1.69=258Kg砂子是已知436,碎石=258*2.43=626.9kg,水=258*0.438=113kg,外加剂=258*5%=12.9kg.砂子含水3%*436=13.08kg,436+13.08=449.08kg是每方砂的重量,碎石含水1%*626.9=6.27kg,626.9+6.27=63
由于没有给出混凝土标号,暂以最常用的C20为例:c20的混凝土每一立方含:水:190kg、水泥:404kg、砂子:542kg、石子:1264kg.
不测量,谁也不可能给出混合好的混凝土比重,胶的价格也会不一样,所以谁也不可能给出多少钱一方,!只能是自己根据原料的价格大概估下
20吨 再问: 过程啊~~ 再答: 假设X吨砂浆中含有30傻子,则3/5*X=30,X=50,所以需要水泥2/5*50=20吨。 小学生题目。
1:6:1.5,按你的比例分别的重量是:水泥12kg,沙子69kg,水19kg
路面用混凝土C25标号,按建筑工程消耗量标准含量计算425水泥 用302公斤最大粒径40mm碎石用0.89立方中净河沙用0.55立方净水用1.15立方共用人民币水泥0.3*420+碎石0.89*若60元+河沙0.55*120元+水不用花钱=245元左右.如果用C20标号大概在230-240元左右.就是少放5/100的水当前位置: >>
黑龙江省土壤资源区划
黑龙江省土壤资源区划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黑龙江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一)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张广才岭顶峰,海拔 1 450-1 600 米 之间。 (二) 绿色针叶林土:主要在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分布在大兴安 岭的中山、低山和丘陵区,平均海拔 500-1 000 米,占全省土 壤总面积的 9.94%。 (三)暗棕壤:暗棕壤是黑龙江省山地主要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 岭和由完达山、张广才岭及老爷岭组成的东部山地,大兴安岭 东坡亦有分布。 海拔为大兴安岭东坡 600 米以下, 小兴安岭 800 米以下,东部山区 900 米以下,其中耕地 115 万公顷。 (四) 白浆土: 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东部山区, 除齐齐哈尔、 大庆、 大兴安岭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其中耕地 1 16.36 万公顷。 (五)黑土:是黑龙江省主要耕地土壤,除牡丹江外其他各地均有分 布。 主要集中分布在滨北、 滨长铁路沿线两侧, 其中耕地 360.62 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31.34%。 (六)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其中耕地面积 158.91 万公倾 (七)栗钙土:俗称白干土,主要分布在泰来县,其中耕地 1.03 万 公顷。 (八)草甸土:是黑龙江省主要耕地土壤之一,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其中耕地面积 302.5 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26.2%。 (九)沼泽土: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但有由寒温带向温带、由东部湿 润区向西部半干旱区逐渐减少的趋势, 其中耕地面积 38.2 万公 顷。 (十)泥炭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和北部, 其中耕地面积 1.22 万公顷。泥炭总储量约 115 077.12 万米 3。 (十一) 盐渍土: 黑龙江省盐渍土属内陆型盐渍土, 包括盐土、 碱土。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其中盐土 13.23 万公顷,碱 11.11 万公 顷。 (十二)石质土: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 等山地丘陵区。 (十三) 火山灰土: 主要分布在五大连池火山群、 鸡西火山熔岩台地、 镜泊湖火山口周围等地,其中耕地 0.17 万公顷。(十四)新积土:主要分布在江、河水系的两岸,其中耕地 19.39 万 公顷。 (十五)风沙土:主要分布在嫩江及其支流、河湖、漫滩和低阶地, 其中耕地 14.62 万公顷。 (十六)水稻土: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全部为耕地。 具体土壤简介及分析(一)山地草甸土成土环境 山地草甸土位于中山山顶局部水湿条件较好的平缓部位。 由于海拔较 高,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与基带相比,山顶部位气温至少要低 8-15℃,年降水量可增高 1-2 倍。一年中有大半时间云雾弥漫,相对 湿度高达 70%-90%,土壤积雪和冻结期长达半年以上。由于山顶风 强,乔木生长困难,仅有灌丛及耐湿性草甸植被生长,有的山顶过去 曾为木本植物所覆盖,因受火灾影响,林木消失,逐渐为耐风耐寒的 灌丛及草甸植被替代,有的形成草毡层,地表生长地衣和苔藓,植被 覆盖率在 90%以上。 山地草甸土的形成特点是: 1.殖质积累明显.山地 草甸土所处环境由于气候冷凉,土体湿润,草甸植被生长茂密,每年 能提供大量植物残体,但分解缓慢,从而积聚于土体中,使土壤有机 质和腐殖质明显富集,形成草根层或草毡层和较厚的腐殖质层。腐殖 质层的有机质含量多在 50 克每千克以上,高者可达 150-300 克每千 克,而且积累深度也可深达 50 厘米。在东北山地区,山地草甸土有 时地表还形成泥炭化的薄层粗腐殖质层,土壤碳氮比值较高,在 12 以上,高者可达 20 左右。土壤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胡富比达 2 以上。不同植被群落的腐殖质组成有较大差异。由灌木草丛或灌木 组成的群落,含富里酸较多,胡富比低于 1,多在 0.5 以下。由芒草、 茅草组成的群落或含草本植物较多的灌木丛组成的群落, 也含较高的 富里酸。 2.矿物风化缓慢.山地草甸土的成土母质以各类母岩的风化残 积坡积物为主,部分为黄土堆积物,土体大多浅薄,厚约 50 厘米左 右。在冷凉、湿润的气候条件及频繁的冻融与干湿交替作用下,物理 风化作用强,矿物化学风化作用弱,粘粒矿物化学组成无明显分异。 加之受侵蚀作用影响,土体中粘粒含量低而粗砂粒、石砾含量高,并 夹有岩石碎片,底部为半风化母质层。3.潴水氧化还原特征明显。由 于山地草甸土区降水量大,地势平缓,加之土层含有机质量高和粗骨 性强,土体经常处于潴积滞水状态。在季节性干湿交替影响下,铁锰 氧化还原作用十分活跃,在草皮层下均可见到明显的锈纹锈斑,局部 低洼地段还可出现潜育化的土层, 显示出土壤形成过程中潴水氧化还 原作用的特征。 形态特征 山地草甸土剖面一般较薄,在草皮层下,通常仅见薄层土壤,个别地 段土层略较厚。剖面呈 As-Ah-C 或 As-Ah-Cu-C 构型。草毡层(As) 厚薄不一,根系交织成网,松软,有弹性。我国东部中山区的山地草 甸土,在土体上部为草根层,有的为厚 2-3 厘米未分解或半分解的凋 落物层(O) 。腐殖质层(Ah)发育明显,厚约 30 厘米,呈暗棕色或 暗黑色,团块状结构,疏松。底土母质层(C)分化不明显,棕色调 为主, 土质砂性, 有较多半风化石砾及石块, 潮湿, 常见锈纹斑 (Cu) , 及微量粘粒淀积物。 山地草甸土质地轻,颗粒粗,且多含石砾。 理化性质 山地草甸土土体全量化学组成中均以硅、铝、铁的氧化物为主。土壤 淋溶作用不强,但氧化铁略有迁移,而钙、镁、锰氧化物则表现微度 富集。同样,剖面各土层的粘粒硅、铁、铝氧化物含量及分子比率在 剖面中并无明显分异, 硅铝率在 2.2-3.9 之间, 硅铁铝率在 2-3.3 之间。 粘粒矿物大多以水云母为主,次为高岭石、蛭石及少量蒙脱石、绿泥 石,南方山区为多水高岭石伴三水铝石,或伴少量水云母、伊利石、 绿泥石,蛭石。充分表明土壤风化发育度较弱,但同时也反映了土壤 发育的南北分异特征。山地草甸土呈酸性反应,pH4.5-6.0,表土层略 低于心、底土层。土壤交换性酸一般含量均较高(大于 2me/100g) , 其中以交换性铝为主,尤以南方山地草甸土更高。交换性盐基总量变 化较大,但表土层高于心、底土层,反映了生物的复盐基作用。交换 性盐基组成中,交换性钙占 50%以上,次为交换性镁和钾,交换性钠 很少。土体有效阳离子交换量 3-14me/100g,而粘粒有效阳离子交换 量可达 20me/100g 以上,均以表土层为高。土壤盐基不饱和,但有时 表土层趋饱和。山地草甸土土层薄,发育弱,但有机质积量高。草毡 层及枯枝落叶层的有机质含量在 200 克每千克左右, 表土层含量也在 100 克每千克以上,心、底土层略减,但含量仍高达 20-30 克每千克, 说明土壤生物积累显著,并具有机腔体向下淋移特征。与土壤有机质 含量呈正相关的全氮含量相应增高,表土层 2-7 克每千克,心、底土 层 1-2 克每千克。土壤 C/N 在 10-25 之间。全磷含量并不高而全钾含 量接近,这均与成土母质属性有关。此外,土壤各种速效养分含量均 高,碱解氮一般 200-400 毫克每千克,表土层可高达 500 毫克每千克 以上,速效磷含量表土层大于 25 毫克每千克,速效钾大于 500 毫克 每千克,以下土层锐减.除此以外,土壤有效微量元素中,铁、锰.锌, 铜除个别外,其含量均明显高于缺素临界值,仅有效钼和硼大多分别 含量 0.05 毫克每千克和 0.3 毫克每千克,略低于缺素临界值。 利用与改良 山地草甸土土类续分山地草甸土,山地草原草甸土和山地灌丛草 甸土三个亚类。 山地草地土分布地形平缓,无土壤侵蚀,各种养 分含量高,目前生长茂密的草甸植物不仅涵养水源,且可提供大 量优质牧草,有利于辟为天然放牧场所。 山地草原草甸土 一般 无水土流失,植被生长量大,土壤潜在肥力较高,是良好的季节 性放牧场。但若过度放牧,草场明显退化,垦为农用则易引起水 土流失。因此应保护和更新草场,加强管理,提高产草量,发展 畜牧业。 山地灌丛草甸土土体厚度 40-70 厘米。多含石砾,质地 轻粗。草根盘结层厚约 5 厘米,有机质含量 150 克每千克,也可 高达 300 克每千克。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 50-100 克每千克,向下 逐渐降低为 10-20 克每千克。全氮含量相应增高,腐殖质层可达 10 克每千克以上。土壤 pH4.5-6.0,以腐殖质层为高。交换性酸 含量高,盐基不饱和。山地灌丛草甸土的腐殖质组成中,富里酸 明显高于胡敏酸。长白山区的土壤 H/F 比大多在 0.5 左右,西南 山区的则是胡敏酸占优势,胡富比在 1 以上。 山地灌丛草甸土的 自然肥力较高,但由于海拔高,地面坡度陡,不宜造林。应保护 现在生长茂密的灌木、矮林和草类,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的积极 成土环境 山地草甸土位于中山山顶局部水湿条件较好的平缓部位。由于海 拔较高,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与基带相比,山顶部位气温 至少要低 8-15℃,年降水量可增高 1-2 倍。一年中有大半时间云 雾弥漫,相对湿度高达 70%-90%,土壤积雪和冻结期长达半年以 上。由于山顶风强,乔木生长困难,仅有灌丛及耐湿性草甸植被 生长,有的山顶过去曾为木本植物所覆盖,因受火灾影响,林木 消失,逐渐为耐风耐寒的灌丛及草甸植被替代,有的形成草毡层, 地表生长地衣和苔藓,植被覆盖率在 90%以上。 理化性质 山地草甸土土体全量化学组成中均以硅、铝、铁的氧化物为主。 土壤淋溶作用不强,但氧化铁略有迁移,而钙、镁、锰氧化物则 表现微度富集。同样,剖面各土层的粘粒硅、铁、铝氧化物含量 及分子比率在剖面中并无明显分异,硅铝率在 2.2-3.9 之间,硅铁 铝率在 2-3.3 之间。粘粒矿物大多以水云母为主,次为高岭石、 蛭石及少量蒙脱石、绿泥石,南方山区为多水高岭石伴三水铝石, 或伴少量水云母、伊利石、绿泥石,蛭石。充分表明土壤风化发 育度较弱,但同时也反映了土壤发育的南北分异特征 利用与改良 山地草甸土土类续分山地草甸土,山地草原草甸土和山地灌丛草 甸土三个亚类。 山地草地土分布地形平缓,无土壤侵蚀,各种养 分含量高,目前生长茂密的草甸植物不仅涵养水源,且可提供大 量优质牧草,有利于辟为天然放牧场所。(二)绿色针叶林土棕色针叶林土是中国寒温带湿润地区明亮针叶林或暗针叶林下形成 的,具有灰白色亚表土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山地 垂直带上部,自然植被以针叶林为主,气候条件的主要特点是寒冷而 湿润(三)暗棕壤暗棕壤是在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和针阔混交林下发育形成的, 剖面构型 为 O-AB-Bt-C,表层腐殖质积聚,全剖面呈中至微酸性反应,盐基饱 和度 60-80%, 剖面中部粘粒和铁锰含量均高于其上下两层的淋溶土。 暗棕壤又名暗棕色森林土,过去曾一度被称为棕色灰化土、灰棕壤。 直到 1960 年,经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才正式确立为暗棕色森林土 即暗棕壤。 暗棕壤分布很广,是东北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一类森林土壤。 分布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完达山及大兴安岭东坡,其范围北到 黑龙江,西到大兴安岭中部,东到边境乌苏里江,南到四平,通 化一线。 暗棕壤总面积 4019 万 hm2,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 古自治区。 土壤类型: 暗棕壤 PH 值: 5.4-6.6 有机质含量: 10.0-275.8 全 N 含量: 1.49-13.19 全 P 含量: 0.37-1.21 全 K 含量: 15.7-19.3 (Dark brown forest soil)温带湿 润地区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是中国建国后由棕色森 林土划分出来的独立土类。 地理分布 暗棕壤分布很广,是东北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一类森林土壤。 分布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完达山及大兴安岭东坡,其范围北到 黑龙江,西到大兴安岭中部,东到边境乌苏里江,南到四平,通 化一线,暗棕壤总面积 4019 万 hm2,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 内蒙古自治区。 暗棕壤分布广,向北(向上)过渡为棕色针叶林土,向南(向 下)过渡为棕壤,其分布范围北起黑龙江东到乌苏里江,西起大 兴安岭中部,南到辽宁省的铁岭、清源一带。具体分布与大兴安 岭东坡海拔 800m 以下,小兴安岭海拔 900m 以下,完达山脉和长 白山海拔 1100m 以下。是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森林土壤之一。在 全国其它山区的垂直带谱中棕壤之上也广泛分布有暗棕壤。 由于 特定的地域分布,常伴有特殊的成分条件。年平均气温为-1~5℃ 之间,年≥10℃积温 ℃,土壤冻结深度为 1~2,最深可 达 3m,冻结时间为 120~200 天。甚至有些地区季节性冻层特别明 显。年降雨量 600~1100mm,无霜期 115~135 天,属温带湿润气候 区。 自然植被主要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因气候湿润, 植物种类繁多,共有 2000 余种。针叶树种主要有红松、沙松、鱼 鳞云杉和红皮冷杉等阴性和半阴性树种。 落叶阔叶树种种类很多, 主要有白桦、黑桦、枫桦、蒙古柞、春榆、胡桃楸、黄菠萝及水 曲柳等。林下灌木及草本繁茂,常见的灌木有毛榛子、山梅花、 刺五加、卫茅和丁香等植物。常见的草本植物有木贼、轮叶百合、 银线草以及苔原属等。目前,虽然次生林的比重在逐渐加大,但 仍然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林区。该区的地形主要为山区。 母质大都 是花岗岩、安山岩、玄武岩的风化物,也有少量的第四纪黄土性 沉积物。 成土环境 暗棕壤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一年中有水热同步的夏季和漫长严寒 的冬季以及短暂的春秋两季。由于分布地域辽阔,从小兴安岭至 青藏高原东南部,因此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很不一致。年降水量 为 500-1000 毫米,年均温-2-8℃。东北地区年温差较大,而日温 差较小;西南高山地区则年温差较小,而日温差较大。最冷月平 均气温为-5-28℃, 最低极值可达-45℃,最热月平均气温为 15-25℃。土壤冻结时间约 7 个月。暗棕壤区的共同特点是冬季少 雨雪,约 60%-8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降落,年降水变率较大,干 燥度一般 1.0 以下。无霜期多为 150 天。.晴棕壤的水平分布区多 为低山和丘陵, 山岭多作东北-西南走向, 仅小兴安岭呈现西北向, 并与大兴安岭连结。 山岭的海拔高度多在 500-1000 米,只有少 数高于千米。最高峰白头山达 2744 米。花岗岩分布最为广泛,另 有变质岩和新生代玄武岩的覆盖。小兴安岭北部有第三纪陆相沉 积。暗棕壤的垂直分布区山峰多在 2000 米以上,山势险峻,多陡 坡,一般坡度在 25°以上,构成这些山岭的岩石种类繁多,包括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各种常见岩石,因而暗棕壤的成土 母质大多较粗松,仅玄武岩风化物的质地较粘重。中国东北地区 暗棕壤的原始植被为红松阔叶林。以红松为主,伴生阔叶树种有 杨、椴、榆和蒙古柞等。林下灌木及草本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 毛榛子、山梅花、刺五加等。草本有薹草。 此外林中还有攀援檀 物如猕猴桃、山葡萄、五味子等。原始林因采伐、火烧后形成以 山橱和白桦等为主的次生阔叶林或杂木阔叶林,林下早春草灌更 加繁茂。垂直带上的暗棕壤的森林建群种有云杉、冷杉,混生树 种有铁杉、红杉、高山栎等,林下植物以箭竹多见。暗棕壤地区 普遍存在季节性冻层,各地土壤冻结的深度、冻土融冻的速度和 冻层融通的时间不同,一般的在初夏才能化通。冻层未融通前恰 似一厚隔水板,表层土壤融冻水和大气降水均被阻滞于表层,顺 坡侧渗,造成高阶地分水岭、山前平原和坡下呈现季节性沼泽化 现象。森林中地面枯枝落叶层吸水保水力强,具有幂的作用,防 止地表水分蒸发,更使表土含水量增大,造成短期地表过湿状态, 促使土壤中铁被还原。 成土条件 (1)气候:暗棕壤属我国东北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土 壤冬层深,表层冻结时间 150 天左右,冻结深度 1――2.5 米,年 平均气温在-1――5C,年降雨量 600-1000mm ,年降水分配极不 均匀,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半数以上。 (2)植被: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共有植物 2000 种, 主要的针叶树种有红松,冷杉,云杉长白落叶松;阔叶树种有白 桦,黑桦枫桦,春榆,胡桃楸,水曲柳,紫椴及各种槭树。 (3) 地形:地形主要为低山,中山,丘陵的部分平坦的谷盆地。 (4)母质:长白山,张广才岭等分布最广的岩石为花岗岩,其次 为玄武岩;小兴安岭主要为花岗岩和片麻岩,成土母质为这些岩 石和破积物以及一部分为第四纪湖积冲积物。 成土过程 弱酸性淋溶过程: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林分组成复杂,地被 物生长茂盛,森林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其中所含各种养料元素 经微生物分解后补充到土壤中,林下的草本植物有庞大的根系, 有机质解过程较快,土壤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其组成一胡敏酸 为主弱酸性,代换性盐基含量丰富,盐基饱和度高,因此暗棕壤 具有较高的肥力。 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树木郁闭,湿 润,降 水量大,集中于夏季,土壤中产生了强烈的淋溶过程,致 使暗棕色森林土成弱酸性反应,并含有一定量的活性铝。季节性 冻层的存在削弱了暗棕色森林土的淋溶过程,因被淋洗灰分元素 受到冻层的阻留。由于冻结,土壤溶液中的硅酸脱水析出,淀附 于全土层内,致使整个土壤剖面均有硅酸粉末附着于土壤结构表 面,于后成为灰棕色。 诊断特征 (1)暗棕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可达 50g/kg~100g/kg,有的 甚至高达 200g/kg。而且,明显具有森林土壤的特点,即有机质 含量有表层向下锐减。腐殖层不厚,一般只有 20cm 左右。表层腐 殖质中胡敏酸含量较多,H/F&1.5,向下明显降低,至 20cm 以下 只有 0.5~0.6;活性胡敏酸含量占胡敏酸总量的百分数在剖面中 由上向下递增,由 45%~85%,说明土壤中富里酸和活性胡敏酸有 较强的向下移动能力。 (2)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以表层最高,可达 25~35cmol/kg,向下 则明显降低。盐基饱和度也有与阳离子交换量相同的变化趋势, 表层可达 60%~80%。与盐基饱和度相关的 pH 值在表层可达 6.0 左 右,向下降低,下层只有 5.0 左右。 (3)土体中的铁和粘粒有比较明显的移动过程,而铝移动则不明 显。 层粘粒部分的 SiO2/R2O3 多在 2.2 以上。 A SiO2/Al2O3 在 3.0 以上;B 层的 SiO2/R2O3 为 2.02,SiO2/Al2O3 为 2.82;底土层的 硅铁铝率则又有所增大。粘土矿物鉴定表明,暗棕壤的粘土矿物 主要以水化云母为主,并且含有一定两的蛭石、高岭石。 (4)土壤水分状况终年处于湿润状态,季节变化不明显。土壤表 层含水量较高,向下剧烈降低,相差可达数倍。枯枝落叶层含水 量可高达 400g/kg~800g/kg,50cm 以下只有 200g/kg~300g/kg, 由于湿度较高,土温温度降低,土壤冻期较长,冻层厚度较深, 有的地区 6 月间 20~30cm 土层尚未融化,有些地区甚至到 8 月土 层尚不能完成融化,造成滞水现象比较严重。 (5)暗棕壤的质地大多为壤质,从表层向下石砾含量逐渐增加, 粘粒在 B 层中有所增加,但与棕壤相比不十分明显。 主要性状 暗棕壤剖面可分成 A oo ,A o ,A ,Ab ,B ,C 等层次。 A oo(枯枝落叶层) .Ao 层(暗色半分解有机质层):厚约 4-5cm 左右,由林木凋落物及草本残体构成,可见白色菌 体疏松,有弹 性,向下过度明显。 A1 层(腐殖质层):色暗灰,厚约 8-15cm ,团粒至团块状结构, 壤质,根系密集,有蚯蚓,多虫穴,向下过度不明显。 AB 层(过度层):灰棕,粒状结构,壤质。有木质出根,较紧实, 有时可见碳屑,向下过度不明显。 B 层(淀积层):棕色,核状至块状结构,壤质至沙质,较紧实, 有木质根, C 层(母质质层):棕色,近于母岩颜色,半风化石砾很多,结 构不明显,石砾表面有时可见铁,锰胶膜,紧实,全剖面多 SiO2 粉末。 理化性质 ①A1 层腐殖质的含量高(平均),其组成以胡敏酸为主,养分以 持效性有机态位主,集中于 A1 层,向下则显著下降。 ②A1 层 PH 值约为 5.5-6.5,成弱酸性,代换性阳离子以 Ca ,M g 为主,含少量 H,AL。阳离子交换量为 25-40 厘 mol /千克土,盐 基饱和度表层最高,可达 60%-80%,自 A1 层向下,代换性 H,AL 增多,盐基饱和度降低,酸性增加。 ③各层均有活性 Fe ,A L ,由以活性铝最多。 ④粘粒(粒径〈0.001mm 〉含量在 B 层中稍增。黏土矿物以水云 母为主,伴有蛭石,高岭石,礞脱石较少。此种黏土矿组成表明 具有较大的吸收性能,淋溶过程较弱,并能供应较多的 K。 形态特征 暗棕壤具有良好的土壤物理性状,为林木或作物的生长奠定了优 越的土壤环境条件。暗棕壤的腐殖质层因土壤生物积累作用强, 有机质含量高,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其容重值一般小于 1 克/ 立方厘米。在我国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青藏高原边缘及川西山地也有分布。暗棕壤形成特点主要表现为 弱酸性腐殖质累积和轻度淋溶、粘化过程。针阔混交林每年可归 还土壤较多的凋落物,且林下多草本,故土壤表层有较强的腐殖 质累积过程,形成暗色腐殖质层。温暖湿润的气候,土壤盐基遭 淋失;在腐殖质层之下,水热条件稳定,具有明显的残积粘化过 程,形成棕黄色粘化层;土体中下部通常有铁锰胶膜淀积,形成 棕色淀积层。暗棕壤腐殖质含量高,表层微酸性,是肥力较高的 土壤。在我国是名贵木材红松的中心产地。平缓坡地可辟为农田, 适种大豆、玉米,也可发展果树业及栽培人参。 亚类划分 根据暗棕壤的发生学特点、诊断学特征,可将其分成典型暗棕壤、 白浆化暗棕壤、 草甸暗棕壤等五个亚类, 其主要差异可参考图 3-2 及有关说明。 (一)暗棕壤 为典型亚类,主要分布与山地的缓坡顶部及山腰处,面积较 大,具有暗棕壤的典型特征。 (二)草甸暗棕壤 草甸暗棕壤主要分布与平缓的地形上, 多为坡脚或河谷阶地。 植被多为次生阔叶林或疏林草甸植被。表层为富含腐殖质的暗灰 色粘壤土,略有团粒结构。表层以下为 AB 层,呈灰棕或灰色,团 块结构,在向下为棕黄色的 B 层,在此层中常出现有铁锈、铁锰 结核或灰色条纹,具有草甸过程的特征。腐殖质层较厚,有机质 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较高,铁的还原淋溶较强, 但粘粒移动弱,粘粒在剖面中分化不明显。 (三)白浆化暗棕壤 白浆化暗棕壤主要分布于暗棕壤地区的平缓阶地、平顶山或 漫岗顶部的排水较差处。植被多为针阔叶混交林,母质较粘,多 为洪积、残积和洪残积物,也有部分黄土状沉积物,属暗棕壤向 白浆土的过渡类型。剖面中具有 Ah-E-Bt--C 层层次组合。与典型 暗棕壤亚类的主要区别是在表层以下有一明显的呈黄白或黄白相 间的白浆化层。 (四)潜育暗棕壤 潜育暗棕壤主要分布于河谷、坡麓、高阶地中的低平处。多 生长红皮云杉、臭冷杉、赤杨和林下草甸植被。土壤含水较多, 排水不良,甚至部分地区有岛状永冻层存在,以致表层有明显的 潜育现象,常相成腐殖质泥炭层。表层以下的土层中常有水渗出, 有潜育斑块,呈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较低,质地较粘。剖面由 Ah-Btg-G-C 层次组成。 相关土类区分 1 、与棕色针叶林土的区别:棕色针叶林土中酸性淋溶比暗棕壤 强,因此,暗棕壤在剖面中的灰化想象较弱,如 SiO2 粉末及灰化 淀积现象等均不如棕色针叶林土明显。 2、与白浆土的区别:白浆土在剖面,中有明显的白浆层和典型的 淀积层。虽然暗棕壤也有一部分有白浆化作用发生;但层次分化 不如白浆土明显,并且土层不厚,全层呈暗棕色,多含角砾石, 无明显的淀积粘化层。 3、 与棕壤的区别: 棕壤则主要分布于暖温带。 暗棕壤与棕壤相比, 暗棕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淋溶作用较弱。具体表现为淀积层 中没有明显的粘化现象,但有铁锰胶膜和较多的 SiO2 粉末。 利用与改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暗棕壤地区已不能继续进行单一的林业木 材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暗棕壤资源的综 合开发利用已成 为可能,在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 益。现对暗棕壤开发利用中须予注意的几个问题分述于下。暗棕 壤区具有发展林、农、工、商的巨大的潜在资源。肥沃的暗棕壤 不仅可提供木材,森林内还蕴藏着经济效益高于木材的各种经济 植物,据调查森林中有常用中药 100 多种,草药 300 多种,食用 野果、野菜、蘑菇多种。因此认真保护森林,贯彻森林法可维护 暗棕壤的天然肥力,还可以不断提供药材与绿色食品。暗棕壤区 有大面积可供放牧的天然草甸,为发展牧业的良好场地,同时林 农产品的再加工品(如木材制品、酒、香料等)既可丰富市场, 还可出口创汇。过去曾有过片面追求完成出材指标,实行大面积 皆伐,更新造林又不能即时完成,加上育苗、造林的质量不高, 以改造的多,活的少,成林成材的更少。地面裸露,或采取不恰 当的造林整地方法,导致水土流失,因此应采育并重,采伐不能 过量,营林必须加强,才能实现采育平衡,否则沃土流失,再次 恢复森林是很困难的,其恶果不只影响林区,还会殃及水系下游 的河流泛滥,发生洪涝灾害。暗棕壤区的荒山荒地部分已垦为农 田,由于耕作不合理,平地土壤肥力下降,坡地水土流失严重, 一般三年后即露出心土,被迫撂荒,甚至恢复草被亦非易事。 因 此坡度较大地区,应立即退耕还林;已垦耕为农田的应注意培肥, 维护地力,要认真贯彻土地法,不能盲目开荒和弃耕,更不能因 为挖掘药材、采集山果、开矿筑路等随意破坏森林与土地。 主要 有以下几点: (一)合理采伐 所谓合理采伐,一般是指不宜进行大面积的皆伐,对于 25° 以上的陡坡、石塘上的森林应作为保安林,应实行经营择伐,其 采伐强度应不大于 40%。其它林地采伐强度一般也不应大于 60%~70%。这样可以把生长旺盛的幼龄林木合理保存下来,使之很 快成材,大大缩短轮伐期。只有对单层同龄过熟林才能采用小面 积皆伐,并在皆伐之后立即进行人工营造针阔混交林,加强抚育 管理,使其一步到位,达到项极群落的最佳状态。总之,只要做 到合理采伐,科学管理,综合经营才能不断扩大森林资源,发挥 土地潜力。 (二)因地制宜 对于大面积采伐迹地及火烧迹地,应该迅速采取人工更新, 并促进天然更新,尽快恢复成林。 人工更新应注意适地适树。落叶松、红松、水曲柳和胡桃楸 等喜肥喜湿,一般应营造在山坡中下部腐殖质中厚层的典型暗棕 壤或草甸暗棕壤上,尤其是红松,它是材质优良的树种,要求土 壤条件较高,最适合在草甸暗棕壤和典型暗棕壤上种植。云杉、 桦木等适应性强,能耐瘠薄,可以种植在土壤条件较差的白浆化 暗棕壤和灰化暗棕壤上。另外,抚育更新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潜育暗棕壤必须注意开沟排水。 2、对速生丰产林和种子林,可以考虑施用氮磷化肥和石灰, 以增加其营养和改善其生态环境。 3、造林前必须整地,清楚地被物,最好是进行秋整地。这样 不但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增加地温,缩短造林时间,而 且也可以提高造林活率。 (三)合理开发 暗棕壤作为林业基地,主要应作为发展林业之用。但是,为 了解决林区部分粮食和蔬菜的供应,可以考虑在草甸暗棕壤、潜 育暗棕壤及腐殖质层较厚的典型暗棕壤上适当开垦一定面积,种 植农作物和蔬菜。 种植作物可选择耐寒早熟的作物品种,如麦类及马铃薯、甘 蓝、萝卜及白菜等。也可根据山区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多种经营, 可以发展养蚕、养蜂和种植果树,以综合利用和开发山地资源。 此外,暗棕壤地区也可以发展人参更为适宜。积极开发食用 菌生产,例如人工养殖灵芝等高贵食用菌和名贵药材也是暗棕壤 地区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四)合理利用 除了上述种植业外,还可根据山区土地、林草、景观优势, 因地制宜地开辟林间牧场(养鹿、养牛等),林间果园,以及旅 游、狩猎等业务,真正做到把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暗棕壤的山区,山坡陡、土层厚,一旦采育失调,过采过伐, 就会产生水土流失,使土壤丧失生产力,所以山区经营与管理的 一条重要前提与手段就是千方百计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四)白浆土白浆土是在温带半湿润及湿润区森林、草甸植被下,在微度倾斜岗地 的上轻下粘母质上, 经过白浆化等成土过程形成的具有暗色腐殖质表 层、灰白色的亚表层―白浆层及暗棕色的粘化淀积层的土壤,剖面构 型为 Ah-E-Bt-C(或 Cg 或 G)。白浆土的白浆层含有大量的 SiO2 粉 末及下层的铁锰结核。发育于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有 周期性滞水淋溶的土壤。 白浆土-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是在腐殖质层下有一灰白色的紧实亚表层,即白浆层, 厚 20~40 厘米。 白浆土主要分布于半干旱和湿润气候之间的过渡 地带,世界各地都有存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东北部 和吉林东部,以三江平原最为集中。白浆土分 3 个亚类:① 白浆 土,黑土层较薄,厚 12~17 厘米,白浆层明显,肥力较低;②草 甸白浆土,黑土层厚 14~23 厘米,白浆层发育较弱,肥力较高, 是白浆土向草甸土过渡类型;③潜育白浆土,黑土层厚 15~22 厘米,地表有短期积水,是白浆土与沼泽土之间的过渡类型。白 浆土改良的中心环节是补充有机质和矿质养分,深耕打破心土层 或逐步加深耕层,改善土壤水分及物理性状。 白浆土-分布 白浆土 527.2 万 hm2,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东北部。 北起黑龙江省的黑河,南到辽宁省的丹东―沈阳铁路线附近;东 起乌苏里江沿岸,西到小兴安岭及长白山等山地的西坡,局部抵 达大兴安岭东坡。 垂直分布高度, 最低为海拔 40~50m 的三江平原; 最高在长白山,可达 700~900m,大抵南部较高,北部较低。近年 也有在淮北发现白浆土的报道。白浆土地区气候较湿润,年均降 水量一般为 500~700mm,作物生长期降水量达 360~500mm;平均气 温-1.6~3.5℃,≥10℃积温 ℃,无霜期 87~154 天,土 壤冻层深 1.5~2m,表层冻结约 150~170 天,干燥度 0.7~1 左右, 属于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区。 白浆土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河湖粘土沉积物,质地粘重,一般 为轻粘土,有的可达中至重黏土。白浆土发育的地形部位主要为 丘陵漫岗至低平原,主要类型有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盆地和 山间谷地、熔岩台地和山前洪积台地。地下水埋藏较深,大致在 8~10m 以下。由于母质粘重,透水不良,可形成一个天然的隔水 层。因此,地下水对白浆土的形成和发育影响不大。白浆土的初 始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岗地),由于人为砍伐和林火,逐渐为次 生杂木林、草甸及沼泽化 白浆土种水稻可趋利避害 草甸植被代替,主要植被类型有:红松阔叶林;兴安落叶松―白 桦混交林;山杨、白桦、柞树等次生林;杂类草的五花草塘与小 叶樟、苔原等沼生植被。目前,除低地外,大部分已垦为农田。 种类繁多的植物生长茂盛,留下大量有机物和灰分元素,对白浆 土形成过程中的有机质积累、酸性中和及盐基饱和度的增高至关 重要。 白浆土是吉林、黑龙江两省的主要耕地土壤之一,仅黑龙江 省白浆土面积为 330 万 ha,占全省总土地面积 7.47%,全省总耕 地面积的 10.08%,在耕地土壤中居第三位。 白浆土-形成过程 白浆土的形成过程,曾昭顺认为,白浆土的形成过程,具有潴育、 淋溶、草甸三种过程的特征。由于这些过程仅在土层上部进行, 又可称为表层草甸―潴育―淋溶过程,或简称为白浆化过程,白 浆土就是白浆化过程的产物。 1、潴育淋溶 白浆土的成土母质是第四纪河湖沉积物,质地粘重,透水性差, 由于土壤冻层存在,每当融冻或雨量高度集中的夏秋季,土壤上 层处于周期性滞水状态,雨季过后蒸发量剧增,上部土层迅速变 干,因此表层经常处于干湿交替过程,导致土体内铁锰等有色物 质的氧化―还原的多次交替。当土湿以还原过程为主时,铁锰被 还原为低价状态,并随水移动,一部分随侧渗水流淋洗到土层外; 大部分在水分消失时因氧化而变成高价状态,原地固定下来,形 成铁锰结核和胶膜。由于铁锰不断被淋洗和重新分配的结果,使 原来的土壤亚表层脱色形成灰白色土层―白浆层,通常称这一过 程为潴育淋溶。 2、粘粒机械淋溶 白浆土分布区降水充沛,土壤中粘粒产生机械性悬浮迁移。即土 壤在干湿交替过程中,干时土体产生裂缝和孔道,湿时粘粒分散 于下渗水流中,并随下渗水流沿着裂缝与结构面向下移动,土壤 裂隙与结构面都有明显的胶膜和粘粒淀积物,这种粘粒的机械淋 溶过程仅是粘粒的位移,而无矿物和化学组成的明显的改变。 3、草甸过程 白浆土地区在植物生长期是高温与多雨同步, 草甸植物生长茂盛, 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明显,荒地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 100g/kg 左 右,Ca、Mg 及植物所需其它营养元素也明显富集。 剖面形态 白浆土的形态特别明显,一般具有腐殖层、白浆层、淀积层和母 质等 4 个发生层次。 Ah 层:腐殖质层,一般厚度为 10~20cm,腐殖质含量较高,荒地 多在 40g/kg 以上,湿时呈暗灰色(10YR4/1)。中壤至重壤,粒 状―团块状结构,疏松根系 80%~90%分布于此层。有的剖面 Ah 层 有少量铁锰结核。层次向下明显整齐。 E 层:白浆层,厚度一般在 20cm 左右,灰白色(10YR7/1),湿 时浅黄色(5Y6/3),雨后常会流出白浆。以粉沙为主,质地中至 重壤,结构呈水平层理的片状,湿润状态下结构不明显。有较多 的白色 SiO2 粉末,紧实。植物根系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常常低 于 10g/kg。该层有大小不等的铁锰结核或锈斑(潜育白浆土)。 Bt 层:粘化淀积层,厚度 120~160cm,一般分为三个亚层,其中 Bt2 为典型的粘化淀积层,Bt1、Bt3 为过渡层。棕褐色(10YR5/3) 至暗褐色(10YR4/3),小棱柱状结构或小棱块状结构,群众称为 “蒜瓣土”,“棋子土”。结构体表面有明显的机械淋溶淀积的 粘土胶膜,棕褐色的腐殖质、铁锰胶膜和泥裂隙面分布的白色 SiO2 粉末,有少量铁锰结核,潜育白浆土则有锈斑。质地粘重, 轻粘土至中粘土,有的达重粘土。粘紧,不透水,植物根系极少, 向下层逐渐过渡。 C 层:母质层,通常在 200cm 以下出现,质地粘重,为第四纪河 湖粘土沉积物,棕色(10YR4/4)或黄棕色(10YR5/6),Cg 受潜 育影响呈现灰色(5YR6/1)。潜育白浆土母质层多为 G 层,而母 质层下有沙层时,往往有铁磐层。 基本形状与诊断特征 1、白浆土典型剖面构型为 Ah-E-Bt-C(或 Cg 或 G)。 2、机械组成:白浆土质地比较粘重,表层 Ah 及 E 多为重壤土, 个别可达轻粘土,Bt 层以下多为轻粘土,有些可达中粘土和重粘 土。机械组成以粗粉粒(0.05~0.01mm)和粘粒(&0.001mm)为最 多,粘粒在剖面上分布,表层(Ah 或 E)为 10%~20%,左右,B 层(Bt 和 BtC)为 30%~40%,在结构面或裂缝中,可见到移动的 粘粒有光学定向性,其 Ah&1.2,高者达 2 以上。Bt 层高度粘化, 是粘粒淋淀的结果。从表层与 B 层粘粒含量悬殊可见质地变化不 连续,呈现明显“两层性”。 3、水分物理性质:白浆土容重 Ah 层为 1.0t/m3 左右,E 层增至 1.3~1.4t/m3 左右,至 Bt 可达 1.4~1.6t/m3 以上;孔隙度 Ah 层 可达 60%左右外,E 层和 Bt 层急剧下降,仅有 40%左右;白浆土 透水性各层变化如图 3-3。Ah 层透水速度块,约为 6~7mm/min,E 层透水极弱,透水率为 0.2~0.3mm/min,Bt 层以下几乎不透水。 因此白浆土水分多集中在 Bt 层以上由于 Ah 层浅薄, 容水量有限, 一米以内土体的蓄水量,即白浆土“库容”(饱和持水量―毛管 断裂含水量)仅有 148~164mm,而黑土则为 284~476mm。因此,白 浆土怕旱怕涝,是农业生产的一障碍因子。 4、白浆土的化学性质 (1)有机质含量及组成:荒地白浆土 Ah 层有机质含量较高, 可达 60g/kg~100g/kg 左右,垦后头 3 年有机质迅速下降,耕种 30 年后,有机质含量稳定在 30g/kg 左右。E 层有机质含量急剧降 至 10g/kg 以下。由于黑土层薄,有机质总贮量不高。腐殖质组成 在 Ah 层以胡敏酸,H/F&1;E 层与 Bt 层 H/F&1。 (2)pH 及交换性能:pH 微酸性,6.0~6.5 左右,各层变化不 大,E 层与 BC 层出现中性频率较高。交换性能受腐殖质和粘粒分 布的影响很大,均以 Ah 层和 Bt 层较高,E 层较低;代换性阳离 子组成以 Ca、Mg 为主,有少量交换性 Na 和 K。盐基交换量 Ah 层 每百克土在 20~30cmol/kg,Bt 层每百克土 21~29cmol/kg,而 E 层仅每百克土 11~15cmol/kg;盐基饱和度 Ah 层 70%~90%,E 层 70%~85%,Bt 层下则为 80%~90%。所以,白浆土是盐基饱和度较高 的土壤。 (3)养分状况:白浆土全氮量,拒 20~60 个剖面统计,Ah 层 最高,荒地为 4g/kg~7g/kg,耕地下降到 2.9g/kg,E 层可急剧降 至 1g/kg 以下;全磷量较少,Ah 层为 1g/kg,E 层为 0.7g/kg;全 钾量较高,Ah 层为 21.6g/kg,E 层为 22.9g/kg,Bt 为 22.8g/kg; 微量元素的锌、锰、钼、硼等均以 Ah 层最高,但养分总贮量仍为 较低水平。 5、矿物组成:白浆土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伴有少量高岭石, 蒙脱石和绿泥石。土体全量化学组成在剖面上有明显分异,Ah 层 和 E 层 SiO2 含量较 Bt 层高,而 Al2O3、Fe2O3 较少,Bt 层以下 明显增高,硅铁铝率变化呈上层大,下层小的趋势,其值为 5~7 左右。 白浆土-亚类划分 土类之下分为三个亚类,即白浆土、草甸白浆土及潜育白浆土。 (一)白浆土 又称岗地白浆土,是最接近中心概念的亚类。它相当于美国 土壤分类中的冷凉淋溶土,粘淀漂白软土,强发育湿润淋溶土; 联合国土壤分类的漂白和松软粘磐土。分布在地势起伏的漫岗地 上,地下水位在 20m 以下,植被多为柞、桦、椴、山杨等落叶阔 叶树次生杂木林。 层一般 15cm 左右, 层发育较厚, Ah E 约为 20.7cm 左右,粘粒淋淀指数 Bt/E 为 2.92,剖面上有铁锰结核而无锈斑, 垦后易遭水土流失,逐渐变为瘠薄地。 (二)草甸白浆土 也称平地白浆土。它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的粘淀漂白软土、 强发育湿淋溶土,联合国土壤分类的松软粘磐土,漂白淋溶土。 草甸白浆土分布在平坦地形部位,植被为丛桦、柳毛子等灌木丛 及小叶樟等草甸杂类草,草甸过程有一定发展,Ah 层腐殖质积累 较白浆土多,一般厚度约为 14~23cm,E 层厚 20cm,Bt 层可见到 铁锈斑,粘粒淋淀指数 Bt/E 为 1.33。其它性状参考土类描述。 (三)潜育白浆土 又称低地白浆土。它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的湿粘淀冷凉软土 和漂白湿淋溶土;联合国土壤分类的潜育潜育淋溶土。潜育白浆 土分布在低平地形部位,雨后地表有积水,地下水较该高。植被 为小叶樟、柳毛子、三棱草等草甸沼泽植物。土壤剖面 Ah 层一般 为 15~22cm,比前两亚类均厚,暗灰黑色(10YR3/1),有机质含 量在三个亚类中最高。E 层薄,一般为 15cm 左右,有锈斑。Bt 层多呈暗灰色(10YR4/1),小核块状或近似粒状结构,是由矿质 胶结而成,表面淀积粘土膜,有多量锈斑,并具有蓝灰色(5Y6/1) 潜育斑。往下有明显的潜育层,其它性质参考土类描述。 白浆土-区分 1、白浆土与棕色针叶林土的区别:在于它在 SiO2 粉末富集的漂 白层之下有明显粘粒淀积层,而棕色针叶林土的淀积层是铁、铝、 腐殖质淀积,粘粒增加不明显。 2、 白浆土与棕壤、 暗棕壤的区别是在粘化层之上有明显的白浆层, 而后两者则无。 利用和改良 对分布在岗地上的白浆土主要是防治水土流失;对分布在低平地 区的白浆土则主要是注意合理排灌,或改种水稻。白浆土改良的 中心环节是补充有机质和矿质养分,深耕打破心土层或逐步加深 耕作层,改善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主要措施有:①施用有机肥 料,实行秸秆还田,以及种植绿肥、牧草和施用泥炭等。②增加 化学肥料,主要是氮、磷混合肥料的施用量。由于白浆土全磷含 量低,有效磷含量更低,单施磷肥也有显著效果。③深耕改土。 在不使白浆层过多地翻至表层的前提下,结合施用有机肥料,逐 步加深耕作层,以改善底层透水不良的性状。 [1](五)黑土黑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 它相当于美国分类的变 性土土纲和联合国分类的变性土单元。 本土纲包括中国现行发生分类 制的砂姜黑土、潮土、石灰土、赤红壤、水稻土诸土类中具备变性特 征者,因为中国以往未设立变性土独立单元,1985 年初拟的中国土 壤系统分类才将其列为独立土纲。 简介 所谓黑土,乃指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 3%至 10%之间,特别利于包括 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一种特殊土壤,主要分布在 温带混交林。有地质专家指出,每形成一公分厚黑土需时 200 年至 400 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则达到了 1 米,以至于可以“捏把黑土 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这片被黑龙江、嫩江和松花江包围的土地,在 200 多年时间里被满族 人视作“龙兴之所”而禁止开垦,直至 1947 年,一群穿着灰绿色军装、 脚套乌拉草鞋人的进驻才打破了寂静。而此时,不仅距共和国成立还 有两年的时间,距国家专门设置的农垦部成立更早出了九年。 世界上有三块著名的黑土地: 一块在美洲―――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 域;一块在欧洲―――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一块在亚洲―――中国 的松辽流域和三江平原。 中国黑土和黑土性土壤的分布区均在受夏季风影响的区域内。 黄瑞采 等报道过中国黑土和黑土性土壤的十大 地理分布区,指出中国黑土 主要见于淮北平原、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盆地、山东半岛西部和北部 平原、海南岛北部和雷州半岛四个地区,以淮北平原分布最为广泛, 黑土性土壤则多分布在其他六个地区。 全世界黑土总面积约为 340 万 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 2.46%。中国黑土总面积尚未有过统计。 成土条件 母质 黑土在各种基性母质上发育,包括钙质沉积岩、基性火成岩、玄武 岩、火山灰以及由这些物质形成的沉积物。这些母岩母质中丰富的斜 长石、铁镁矿物和碳酸盐有利于黑土的发育。据报道,印度黑土的母 岩为:从玻璃质玄武岩到粗粒玄武岩、泥质石灰岩等多种母岩。中国 黑土涉及的母岩母质有石灰岩、玄武岩、第三纪河湖相沉积物以及近 代河流沉积物等,但以石灰性母质为主。 地形 黑土在海拔 1000 米以下的平坦地貌面(如高原面、平原和台地) 或低洼地(坡地下段及盆谷地)都有分布,以海拔低于 300 米的地形 为多。地形坡度一般不超过 2―3° ,但有些地区(如火山地区)坡度 达 15―16° ,也有黑土发生。中国黑土多分布在低平洼地,但在一些 低丘、台地上也有发育,如福建漳浦县和龙海县沿海、广东省海康等 地 。 黑 土 分 布 区 常 可 见 到 特 殊 的 土 壤 发 生 地 形 ―― 粘 土 小 洼 地 (gilgai) ,这是一种小盆和小丘组成的微地形,起伏高度一般不超过 1 米,水平距离 2 至 100 米,是因不同的内压力而引起地表面弯曲。 粘土小洼地在各地出现的频度不同。 气候 黑土在热带、亚热带以至温带均可发生,分布区气候的最普遍特征 是季节性干旱,但旱季的长短各地相差很大,包括干湿季分明的季风 气候, 一年内只有一两个月湿季的较干旱气候和只有几星期水分不足 的湿润气候。年降水量少至 150 毫米,多可达 2000 毫米,但多数为 500―1000 毫米之间,年平均温度一般为 15.5―16.5℃。 时间 黑土母质的绝对年龄可始自全新世至更新世之间,在基岩上发育 的,则可追溯到中更新世或更早;而在经运移的土壤物质或其他沉积 物上发育的,则在中更新世或更迟。黑土的相对年龄属于幼年,原因 如下:许多黑土是在冲积、湖积以及火山物质等近期母质上发育的; 黑土的自翻转作用是使其保持幼年性的另一个因素;在半干旱气候 区,由于缓慢的风化速度限制了剖面发育;基性母质不断释放出丰富 的 Ca、Mg 盐基使土壤中蒙脱石矿物保持稳定;在坡地,则因迅速的 剥蚀作用,表层不断遭冲失,使土体保持浅薄和幼年状态。 植被 黑土在自然条件下的典型植被是草地或热带稀树草原。 成土过程 (一)蒙脱化过程 蒙脱石占优势的粘粒矿物组合是黑土中活跃成土过程的基础。 黑 土的蒙脱石由两个途径而来:一是由母质中继承下来,如较湿润气候 下的冲积物、钙质岩以及火山碎屑物质多富含蒙脱石矿物,成土环境 延续了蒙脱石的存在;二是新生成作用,即在含有盐基和二氧化硅的 碱性水溶液作用下,通过非膨胀性铝硅酸盐粘粒的复硅作用而产生, 或者由原生矿物向次生矿物转化而成。印度德干高原的一些黑土,苏 丹、埃及尼罗河冲积物发育的黑土、美国南部大平原的黑土,其蒙脱 石矿物都是继承母质而来;而南非、肯尼亚、以色列、澳大利亚昆士 兰的一些基性火山岩发育的黑土,蒙脱石的新生成作用是主要的。新 生成作用也是中国一些黑土中蒙脱石的重要成因。 在低洼地发育的黑 土,由于地形因素引起地球化学过程中物质分异,风化物中丰富的溶 解硅和盐基有利于蒙脱石的合成;分布于低丘、台地等正地形上的黑 土,其蒙脱石则多由原生矿物转化而来,如福建漳浦由暗黑色气孔状 橄榄玄武岩风化物发育的黑土之所以富含蒙脱石矿物, 是由于该种母 质中的玻璃质在重结晶过程 (又称脱玻化) 伴有广泛的蒙脱石化, 中, 形成大量的蒙脱石,成土时间尚短,这些蒙脱石矿物得以大量保存于 土体中。 (二)开裂过程 开裂过程是黑土另一主要成土过程,这是富含 2∶1 型膨胀性矿 物的粘质土壤在明显干湿季气候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土壤干燥时土体 强烈收缩并形成纵横裂隙,深可达 1 米以上,地表附近的宽度可达 10 厘米。深大裂隙的形成,对掺混土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干燥 时,大裂隙的边缘受到降水、动物活动、人类耕作等作用,上层物质 向下跌落,填充于裂隙内,重新湿润时,土壤膨胀,裂隙闭合,土体 底层因增添了额外物质,膨胀后必然要产生较大的体积,造成挤压使 土壤向上运动。如此经过多年循环,下层物质进到表层,而上层物质 降到下层,这称为自翻转作用(又称自幂作用) 。这种机制赋予黑土 剖面性状的特殊性: 一是剖面均一化, 即在裂隙所达到的颇大深度内, 土壤变成了均质体,发生层分异不明显,土色、质地、有机质含量无 显著差异, 有机质与矿物质充分混合而高度复合二是具有滑擦面和楔 形结构, 表下层土壤受挤压而相对移动过程中造成明显程度不同的劈 理和磨光面(滑擦面) 。楔形结构是土壤基块受到由倾斜方向膨胀压 产生的剪切力作用而造成的;三是地表出现粘土小洼地,是由干湿交 替引起两裂缝间土壤“隆起”而产生的小起伏微地形。此外,下列现象 也是黑土中自翻转作用的佐证: 在新开挖剖面的心土层中夹有植物残 落物,说明有上部物质陷落到下部;有些质地匀细的黑土,表层却常 能见到石块,是下部物质被挤到上部的结果;显微镜下观察,有些黑 土在不同深度局部可见破碎的淀积粘粒胶膜, 这是由于土壤翻转作用 使原先形成的胶膜破碎,拌入整个土体。应该指出,开裂过程是黑土 的普遍现象,但土壤自翻转作用的强弱,与气候干湿交替强烈程度、 植被茂密程度、人为利用频繁与否密切相关,据报导,中国黑土的自 翻转作用不甚明显。 主要性状 (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黑土没有特定的诊断层,以下列变性特征作为诊断依据:① 土 体厚度超过 50 厘米;②各层中至少含 30%粘粒;③在多数年份中的 某些时候,土壤出现深而宽的裂缝(在 50 厘米深处的宽度≥1 厘米) ; ④至少具备下列特征之一:滑擦面、粘土小洼地、楔形结构(长轴与 水平方向成 10° ―60° 夹角,出现在 25―100 厘米深度范围内) 。 (二)形态特征 由于黑土形成过程中的自翻转作用,使其剖面均一化,发生层分 异不明显,土体构型大致呈 A 或 Ap-Bw-Ck 或 C,发生层之间渐变 过渡。 黑土剖面还具有以下形态特征:土色的色调一般为 2.5Y 或 10YR,色值为 2―3,彩度很少超过 2,因黑土的腐殖质常与矿物质 形成稳定的复合体, 使其土色出现超过实际有机质含量水平通常所能 呈现的暗色;剖面没有淋溶或淀积作用的明显迹象;表层具有明显的 团粒结构,其下是棱柱状和楔形结构,结构体由上而下变大。 (三)理化性质 黑土膨胀系数很大,干湿体积变化范围为 25―50%;持水量大, 但有效性差;湿时可塑性强,耕性很差;有机质量不高(5―30 克每 千克土) ,C/N 比值为 10―14;粘粒含量&35%;阳离子交换量大 (25―80 厘摩尔 (+) 每千克土) 交换性盐基 , (尤其是 Ca2+和 Mg2+) 含量也很高,盐基饱和度多在 50%以上,并随深度递增;pH 值多在 6.0 至 8.5; 蒙脱石是占优势的粘土矿物, 其次是云母类矿物 (石灰岩、 珊瑚、泥灰岩发育的则少) ,高岭石也是常见矿物,其含量随风化度 递增,碳酸盐和石膏可出现在心土层,常见于湿润黑土和干热黑土的 滑擦面上。 土壤分类 国外对黑土的分类研究较细,如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黑土续分为 4 个亚纲 7 个土类。 中国黑土分类研究起步不久。据初步研究资料,中国的黑土可分为 2 个亚纲 5 个土类。潮湿黑土亚纲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指具备潮湿土 壤水分状况或土表 50 厘米深度内有斑纹特征的黑土,该亚纲含有两 个土类:青粘土指原砂姜黑土中具变性特征者;棕粘土指原潮土中具 变性特征者。湿润黑土亚纲具备湿润水分状况,包括三个土类:黑粘 土是在石灰岩地区平浅坝地上发育的原黑色石灰土中符合变性特征 者;暗粘土是玄武岩上发育的赤红壤、砖红壤中具备变性特征者;红 粘土是在第三纪湖相沉积物上发育的红色或棕色石灰土中有变性特 征者。 现将各土类主要特征简介如下: (一)青粘土(Greenclaysoil) 本土类分布于安徽、河南、山东以及湖南、湖北等省,以淮北平 原分布最广, 与砂姜黑土呈复区分布。 除具有潮湿黑土的诊断特征外, 还具有下列特性:湿态亮度&3.5,干态亮度&5.5,湿态彩度&2,有机 质含量&15 克每千克土。 形态特征明显, 在暗灰色或灰棕色的表层 (耕 作层)之下,有一厚达 40―60 厘米的粘质黑土层,往下过渡到具有 明显水成特性的底土层,常见有各种形状的砂姜(石灰结核) 。 (二)棕粘土(Brownclaysoil) 棕粘土大致与原来潮土中的潮粘土和湿潮土相当, 零散分布于黄 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及其以南的淮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河谷平原的 低平洼地上。 棕粘土除具有潮湿黑土的诊断特征外, 还具备下列特性: 表层湿态亮度≥3.5,干态亮度≥5.5,湿态彩度≥2,呈棕或红棕色。与 青粘土相比,本土类土色较艳,粘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略低。 (三)黑粘土(Blackclaysoil) 黑粘土相当于美国分类的暗色湿润黑土, 是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平 浅坝地上的黑色厚层粘重土壤,与黑色石灰土构成复区。黑粘土除符 合湿润黑土诊断特征外,具有以下特性:表层湿态亮度&3.5,干态亮 度&5.5,湿态彩度&2,有机质含量≥40 克每千克土,且有石灰反应。 在中国各类黑土中,本土类有机质含量最高(多为 50―100 克每千克 土)且有机质层深厚(20―30 厘米) ;碳酸盐常以假菌丝、白色粉末 或结核等形式出现于剖面中。 (四)暗粘土(Darkclaysoil) 暗粘土相当于美国分类的艳色湿润黑土,零星分布在海南岛北 部、雷州半岛以及闽东南沿海一些低丘台地上,曾称为黑赤土或暗赤 土,与砖红壤或砖红壤性红壤成复区分布。本土类除具备湿润黑土诊 断特征外,具有下列特性:表层湿态亮度&3.5,干态亮度&5.5,湿态 彩度 2―3.5,有机质含量&50 克每千克土,无石灰反应。暗粘土以其 彩度较大、有机质含量较小、全剖面均无石灰反应等特征区别于黑粘 土,以具有变性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和脱硅富铝化作用微弱区别于砖 红壤或砖红壤性红壤。 (五)红粘土(Redclaysoil) 红粘土相当于美国分类的艳色湿润黑土,主要见于中国南方,与 红色或棕色石灰土成复区分布。本土类除符合湿润黑土的诊断特征 外, 还具备下列特性: 表层湿态亮度≥3.5, 干态亮度≥5.5, 湿态彩度≥2。 它以具有变性特征且粘粒硅铝率≥2.4 区别于红色或棕色石灰土。 相对 于中国其他黑土类型,本土类除土色呈艳色外,pH 值和阳离子交换 量均较低。 利用与改良 世界各地的黑土主要用于种植棉花、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糖 蔗或作为牧场,用于放牧的面积最大。黑土的自然肥力很高,但耕性 差,水分有效性低,在有动力机具和灌溉条件下,其农业生产潜力才 可得到发掘。农艺利用依气候而异,但因其粘粒含量高和湿时渗透性 低,使这些土壤适于种植淹水的作物,而不宜种植用材林。黑土的非 农业利用常出现许多工程上的问题。 道路、房屋、管道等会受土壤胀缩的影响而移位和扭曲,应十分注 意。这些土壤吸收污水性能差,应在土壤水分饱和、粘粒膨胀后测定 其透水性数值才有意义, 因为若在旱季土壤开裂时测定其透水性数值 会使人误解该土壤透水性特别大,这是环境管理上应予考虑的问题 编辑本段中国分布 温带半湿润气候、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是温带森林土壤 向草原土壤过渡的一种草原土壤类型,目前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将黑 土列入半水成土纲中。 我国黑土分布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中东部广大 平原上。美国黑土分布在中部偏北的湿草原带,故称湿草原土。 我国黑土地处温带半湿润地区。 四季分明, 雨热同季为其气候特征。 土壤母质粘重,并有季节冻土层。夏秋多雨,土壤常形成上层滞水, 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漫长的 冬季,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 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土体内盐基遭到淋溶, 碳酸盐也移出土体,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季节性上层滞水引起土壤 中铁锰还原,并在旱季氧化,形成铁锰结核,特别是亚表层表现更明 显。所以,黑土是由强烈的腐殖质累积和滞水潴积过程形成,是一种 特殊的草甸化过程。自然状态下,黑土腐殖质层可厚达 1 米,养分含 量丰富,肥力水平高。黑土开垦后,腐殖质含量下降,因母质粘重, 土壤侵蚀明显,这是黑土利用中需引起注意的问题。黑土是我国最肥 沃的土壤之一, 黑土分布区是重要的粮食基地。 适种性广, 尤适大豆、 玉米、谷子、小麦等生长。 世界分布 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大块,除了中国东北黑土外,还有两块分布 在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它们在开发过程中也曾经受 到过水土流失的严峻考验。 乌克兰平原的面积约为 190 万平方公里,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 积约为 120 万平方公里,它们和东北黑土地一样,都分布在四季分明 的寒温带, 由于植被茂盛, 冬季寒冷, 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 分解, 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黑土有机质 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因此世界 三大黑土区先后被开发成重要的粮食基地。 与东北黑土地有所不同, 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 势平坦,坡地较少,土壤主要受到风的侵蚀,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 代,由于过度毁草开荒、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这两个地区 相继发生破坏性极强的“黑风暴”。1928 年,“黑风暴”几乎席卷了乌克 兰整个地区,一些地方的土层被毁坏了 5 至 12 厘米,最严重的达 20 多厘米。在美国,1934 年的一场“黑风暴”就卷走三亿立方米黑土,当 年小麦减产 51 亿公斤,举国震惊。为保护黑土地免受侵害,国外两 大黑土区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围绕合理规划土地和建立 科学耕作制度等开展研究,大举营造农田防护林,采取保土轮作、套 种、少耕、免耕等办法,充分发挥耕作措施与林业措施相结合的群体 防护作用,经过 40 年的治理,已见成效。 作为与美国密西西比流域沿岸及乌克兰第聂伯河岸并称的全球三 大黑土带,在古《山海经》中便有记载的北大荒,横跨从东经 123°40′ 到 134° 40′的 11 个经度, 纵贯北纬 44°10′到 50°20′的 10 个纬度, 总面 积多达 5.76 万平方公里。 我国黑土区的开发比国外两大黑土区晚,大规模开荒垦殖始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近二十年来,我国已逐步加大了对黑土地水土流 失治理的力度。 (六)黑钙土 发育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和草原植被下的土壤。其 主要特征是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量大于分解量,土层上部有一黑 色或灰黑色肥沃的腐殖质层,在此层以下或土壤中下部有一石灰 富积的钙积层,故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西部地区。 中国大多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尤以大兴安岭东 西两侧、松嫩平原中部、松辽分水岭地区,以及向西延伸到燕山 北坡和阴山山地的垂直带谱上更为集中。 其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 腐殖质累积和钙化过程。黑钙土由腐殖质层、腐殖质过渡层、钙 积层和母质层组成。一般分为淋溶黑钙土、草甸黑钙土、黑钙土 和碳酸盐黑钙土 4 个亚类。中国的黑钙土地区有大面积的农地和 辽阔而优质的天然草场,还是建设防护林的重点地区,具有发展 种植业和林、牧业的基础和优势。黑钙土潜在肥力较高,有相当 一部分适宜发展粮食和油料作物。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分不足,干 旱发生频繁,需要进行补充灌溉。 狭义的黑土,广泛分布于苏联南部、欧洲中部和北美中部温带至 寒温带半湿润气候(年降雨量 400―600 毫米)下草原地带的一个 土壤类型。A 层平均含腐殖质 8―10%,黑色,富含交换性钙, 团聚体形成的多; 下接浅色的过渡层, 再下为碳酸钙淀积的 C 层。 黑钙土是一种极为肥沃的土壤,小麦产量高,因此分布该种土壤 的地带被称为世界粮仓。 (七)栗钙土 栗钙土发育于温带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其主要特征是剖面上部呈栗 色,下部有菌丝状或斑块状或网纹状的钙积层。在美国的《土壤系统 分类》中已将大部分栗钙土划归软土。此类土壤在法国称棕色土,在 加拿大称棕色和暗棕色土。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分类中, 则仍沿用栗钙土的名称。 简介 栗色的土壤。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腐殖质含 量比黑土少,是比较肥沃的土壤 。包括栗钙土、棕钙土和灰钙土, 是中国北方分布范围极广的一些草原土壤。 这类土壤均具有较明显的 腐殖质累积和石灰的淋溶一淀积过程, 并多存在弱度的石膏化和盐化 过程。 栗钙土 湿带半干旱地区干草原下形成的土壤,表层为栗色或 暗栗色的腐殖质量,厚度为 25~45 厘米,有机质含量多在 1.5~4.0%; 腐殖质层以下为含有多量灰白色斑状或粉状石灰的钙积层, 石灰含量 达 10~30%。中国栗钙土土壤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内 蒙古高原的栗钙土具少腐殖质、少盐化、少碱化和无石膏或深位石膏 及弱粘化特点,而西部新疆地区在底土有数量不等的石膏和盐分聚 积,腐殖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但土壤无碱化和粘化现象。 栗钙土可以分为普通栗钙土、暗栗钙土、淡栗钙土、草甸栗钙土、盐化 栗钙土、碱化栗钙土及栗钙土性土。 定义 (一)栗钙土的中心概念 栗钙土它是温带半干旱气候,干草原自然 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具有松软表层,并在 1m 内的某个部位出现 钙积层。 典型的剖面构型为 Ah-Bk-C。 全剖面盐基饱和, 值 7.5~9.0。 pH (二)栗钙土的边界定义 1、与黑钙土的区别:黑钙土的 A 层厚度 及有机质含量较栗钙土大,Bk 层出现深度较深,CaCO3 含量也少于 栗钙土,黑钙土呈 Ah-AB-Bk-C 构型,AB 层的腐殖质具有向下的舌 状、楔状过渡特征,而栗钙土 A、B 层间过渡明显。在两者分布的过 渡地区,往往因地形引起的水分差异而相互镶嵌分布,如阴坡发育黑 钙土而阳坡发育成为栗钙土。2、与棕钙土的区别:棕钙土 A 层更薄, 有机质也少,Bk 层层位更高,常见石化钙积层。而且棕钙土的亚表 层具有铁质染色的棕色特征。剖面下部有石膏聚集,而季风区的栗钙 土一般没有。3、与栗钙土的区别:栗钙土 A 层有机质少于栗钙土, 因温暖风化而具弱粘化 Bt 层, Bk 层的石灰质聚集明显少于栗钙土。 其 形成过程 草原腐殖质积累过程其基本过程同于黑钙土,但干草原植被的特点 是:第一,其地上生物量干重约 450~1800kg/ha,仅为黑钙土区的草 甸草原的 1/2~1/3;第二,其地下生物量为其地上的 10~15 倍,高者 可达 20 倍,主要分布在 30cm 表层中。所以干草原区的植物根系量 更大。定位研究表明,地上凋落物一年左右便可腐解,地下部分每年 死亡腐解约 35%~40%。较强的微生物风界使有机质积累量不如黑钙 土。草原植被吸收的灰分元素中除硅外,钙和钾占优势,对腐殖质的 性质及钙在土壤中的富集有深刻影响。 石灰质的淋溶与淀积其基本过程也同于黑钙土, 只是由于起火更趋干 旱,所以石灰积聚的层位更高,积聚量更大。当然,石灰质积聚的厚 度及 CaCO3 含量与母质及成土年龄有关。 残积粘化 季风气候区内蒙古自治区的栗钙土, 雨热同期所造成的水热条件 有利于矿物风化及粘粒的形成, 典型剖面的研究和大量剖面的统计均 表明栗钙土剖面中部有弱粘化现象,主要四残积粘化(无粘粒胶膜) , 与钙积层的部位大体一致,往往受钙积层掩盖而不被注意,所以也称 之为“隐粘化” 。处于西风区的新疆的栗钙土则无此特征。编辑本段 剖面形态与中心概念相应,有如下的剖面特征: Ah 层:厚25~50cm,暗棕色至灰黄棕色(7.5YR3/3~10YR5/2) ,沙壤至沙质粘 壤,粒状或团块状结构,大量或根及半腐解残根,常有啮齿动物穴, 向下过渡明显。 Bk 层:厚 30~50cm,灰棕至浅灰色(7.5YR6/2~10YR7/1) ,沙质粘壤 至壤粘土,块状结构,紧实或坚实,植物根稀少,石灰淀积物多呈网 纹、斑块状,也有假菌丝体或粉末状。向下逐渐过渡。 C 层:因母质类型而易,洪积、坡积母质多砾石,石块腹面常有石灰 膜;残积母质呈杂色斑纹,有石灰淀积物;风积及黄土母质较疏松均 一,后者有石灰质。 基本特征 1、 剖面构型为 Ah-Bk-C 或 Ah-Bkt-C。 2、A 层有机质含量10~45g/kg , 因 亚 类 和 地 区 而 异 。 C/N 为 7~12 , H/F0.8~1.2 , E4/E6*4.1~4.5。 层有机质锐减至 10g/kg 左右, 减至 0.6~0.85。 Bk H/F 3、主要亚类碳酸钙剖面分布反映淋溶程度的差异及潜水的影响。 4、pH 在 A 层为 7.5~8.5,有随深度而增大的趋势。盐化、碱化亚 类可达 8.5~9.5(10) 5、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其次是伊利石 。 和蛭石, 受母质影响有一定差别。 粘粒部分 SiO2/R2O3 的在 2.5~3.0 间,SiO2/Al2O3 为 3.1~3.4,表明矿物风化蚀变微弱,铁、铝无移 动。 6、除盐化亚类外,栗钙土易溶盐基本淋失,内蒙地区栗钙 土中石膏也基本淋失, 但在新疆的栗钙土 1m 以下底土石膏聚集现 象相当于普遍。反映东部季风区的淋溶较强。 亚类划分 根据主要成土过程的表现程度,栗钙土分暗栗钙土、普通栗钙土、淡 栗钙土、栗钙土性土,按照伴随的附加过程在剖面构型上的表现及新 的特征,可分为草甸栗钙土、盐化栗钙土和碱化栗钙土。 (一)普 通栗钙土 是最接近中心概念的亚类,大部分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 的 钙 积 半 干 润 软 土 ( Calciustoll ) 部 分 类 似 弱 发 育 半 干 润 软 土 , (Haplustoll) ,与联合国分类中的钙质栗钙土(CalcicKastanozem)类 似。形态及诊断特征可参考土类说明。 (二)暗栗钙土 剖面构型以 Ah-AB-Bk-Ck 为主,也有 Ah-Bk-Ck。大部类似美国土壤分类中的 钙 积 半 干 润 软 土 ( Calciustoll ) 与 联 合 国 分 类 中 的 淋 溶 栗 钙 土 , (LuvicKastanozem)类似。1、区域分布特点:在栗钙土土类中本亚 类分布的温度较低,降水较多(年均温-2℃,年降水量 350~400mm) 。 在内蒙它分布在栗钙土亚类以东,与黑钙土毗邻。 2、暗栗钙土的地 上地下生物量比栗钙土亚类高,其 A+AB 层厚约 35~55cm,有机质 含量在内蒙高原为 15~45g/kg,AB 层呈渐变,与黑钙土有舌状延伸 明显不同。 3、钙积层约 20~40cm。CaCO3 含量平均约 140g/kg,东 部季风区多于西部。PH7.5~9,有随深度而增高的趋势。 (三)淡栗 钙土 剖面构型为 Ah-Bk-Ck。 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的钙积半干润软 土 ( Calciustoll ) 和 部 分 干 旱 与 联 合 国 分 类 中 的 钙 质 栗 钙 土 (CalcicKadtanozem)相当。 1、区域分布特点:它是栗钙土与棕钙 土间的过渡亚类,气候更为温暖而干旱,年均温 2~7℃,年降水量 200~300mm, 具有轻度荒漠化生境特点, 淡栗钙土常与少量盐化栗钙 土构成复域。 2、淡栗钙土植被的生物量比栗钙土亚类低。A 层有机 质含量 10~20g/kg。地表常有轻度风蚀沙化特征。 3、钙积层出现部 位及石灰质含量均高于其它亚类,时有石化钙积层。 4、石膏及易溶 盐在新疆淡栗钙土 C 层(有时 B 层)普遍出现,但东部季风区的淡 栗钙土则罕见此特征。 (四)草甸栗钙土 地下潜水 3~4m,或底土短 期水分饱和引起潴育过程。剖面构型为 Ahk-Bk-Cg。A 层有机质含量 20~50g/kg,厚约 30~50cm。钙积层上下界逐渐过渡。 (五)盐化栗 钙土 分布在栗钙土、淡栗钙土地带中地形低洼、易溶盐在土体和地 下潜水中聚集的地形部位,如湖泊外围、封闭或半封闭洼地、河流低 阶地、洪积扇缘等,常与草甸栗钙土、盐渍土构成环状、条带状复域 或复区。剖面构型为 Az-Bkz-Cg。 (六)碱化栗钙土 主要分布在内 蒙高原、呼伦贝尔高原上小型碟形洼地、粘质干湖盆、河流高阶地, 以及母质为第三纪灰绿色泥页岩、白垩纪杂色沙岩的地区,其形成多 与母质或底下潜水含有苏打有关。常与栗钙土、暗栗钙土及碱土构成 复区。剖面构型为 An-Btn-Bk-Cy。碱化层 pH9~10。 (七)栗钙土性 土 其形成和分布与贫钙的沙性母质有关,多见与暗栗钙土地带中。 少量的钙质在较强淋溶条件及透水性良好的沙性母质中很难形成钙 积层,有时近 1m 深的底土中有弱石灰反应。全剖面盐基饱和, pH7.5~8.4。除缺 Bk 层外,植被及剖面形态均类似暗栗钙土。剖面构 型为 Ah-AC-C 或 Ah-AC-CK。编辑本段利用与改良 干草原栗钙土地带是中国北方主要的草场,历来以牧为主,作为天然放牧和割草 场。近百年来渐有较大规模的农垦,在内蒙目前垦殖率约为 12%~13%,而 90%以上分布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暗栗钙土、栗钙土、 草甸栗钙土三个亚类中。 以一年一熟的雨养农业为主。 由于降水偏少, 年际变幅大,干旱主要限制因素。加上耕种粗放,农田建设水平低, 风、风蚀的破坏,土壤资源退化明显。统计表明,耕地表层有机质较 自然土壤减少 200~300g/kg。 产量低而不稳。 茅 栗钙土上生长的针广大牧区由于草场保护与建设跟不上畜牧业的发展,长期超载过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壤在植被覆盖降低后发生沙化、盐化、退 化。据内蒙统计,目前栗钙土土类沙化面积已逾 800 万 hm2,盐化面 积 50 万 hm2。 应针对栗钙土的自然条件、土壤性质和存在问题,并 考虑到经营利用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利用方向和改良措 施。 1、栗钙土虽属农牧兼宜型土壤,但雨养旱作农业受降水限制,总的利用方向应以牧为主,适当发展旱作农业与灌溉。考虑到历 史和现状,暗栗钙土应以农为主,农牧林结合;栗钙土以牧为主,牧 农林结合,严重侵蚀的坡耕地应退耕还牧;草甸栗钙土农牧结合;其 它亚类均以牧为主。 2、干草原产草量较低,年际和季节间变化大。应有计划在适宜地段建设人工草地,种植优良高产牧草,改良退 化草场,提高植被覆盖度,防止土壤沙化、退化。应严格控制牲畜头 数,防止超载过牧。 3、栗钙土耕地肥力普遍有下降趋势,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农牧结合,增施有机肥,推广草田轮作,种植绿肥 牧草,增加土壤有机质。在农田及部分人工草场施用氮、磷化肥,并 根据丰缺情况合理施用微肥,是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有水源地区 应根据土水平衡的原则发展灌溉农业,建设稳产高产的商品粮、油、 糖及草业基地。4、 农牧区都应建设适合当地条件的防护林体系,保护农田、牧场,改善生态环境。但在有紧实钙积层的土地,应以灌 木为主体,不宜种植乔木林。(八)草甸土发育于地势低平、受地下水或潜水的直接浸润并生长草甸植物的土 壤。属半水成土。其主要特征是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殖质层较厚,土 壤团粒结构较好,水分较充分。分布在世界各地平原地区。 简介 分布在世界各地平原地区。中国南方草甸土由于长期耕种, 大部分已发展成水稻土和其他耕种类型土壤;北方主要分布在东 北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及其河沿地区。草甸土的形成 有潴育过程和腐殖质积累过程。草甸土有腐殖质层、腐殖质过渡 层和潜育层。草甸土可分为暗色草甸土、草甸土、灰色草甸土和 林灌草甸土 4 个亚类。由于草甸土肥力水平较高,生产潜力较大, 已广为利用。但在水分过多时易出现湿害或受洪水威胁,有的还 受盐碱影响。注意防洪排涝和治盐碱是利用改良的关键。 草甸土-成土环境 潮土区的沉积物类型差异大,颗粒组成各不同。统计资料表明, 黄河冲积平原区 的砂土类沉积物,砂粒含量高达 90.37%;壤质类沉积物中,砂粒 及粉砂粒含量高;粘土类沉积物中,粘粒含量较高,达 39.71%。 而长江与淮河冲积平原,砂土类及粘土类沉积物中的各级砂粒与 粘粒含量均不及黄泛区的同类质地高,而壤土类沉积物中的粉砂 粒与粘粒大多高于黄泛区的同质地类沉积物。不同河系沉积物中 颗粒组成的差异,是导致潮土理化性状差异的重要原因。在黄河 冲积平原区的潮土,常由于砂、壤、粘质沉积物相互堆叠,不同 质地土层的性态特征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分物理性状。粘土层质 地粘重,结持紧,毛管作用力弱,阻滞土体中水分上下运行;砂 土层毛管作用力更弱;壤土层固砂粘颗粒适中,毛管作用力强。 不同质地土层排列的土壤性状各异,对土壤供水供肥、洗盐排盐 及作物根系的生长有直接影响。 中国大部分草甸土是在温带湿润、 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下形成的。年均温 -4-10℃,年降水量 200-1000 毫米,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量的 80%左右,土壤冻结 期长达 5-7 个月,冻深 1-2 米。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暖多雨, 秋季气温多变,冬季漫长寒冷,有利于草甸植物的生长和有机残 体腐殖化,形成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腐殖质层。 草甸土-形态特征 耕作层 受耕作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土层。厚 15-25 厘米不等,土色比 心、底土层稍暗,浅灰棕色至暗灰棕色,湿时彩度 2.5-3.5,呈屑 粒状、碎块状及团块状结构,多须根与孔隙,常含砖瓦屑、煤渣 和蚯蚓粪。因质地类型不同及有机质含量多寡,其形态有异。砂 质土色泽浅淡,以单粒状为主;粘质土色泽趋暗,以块状结构为 主。盐化土壤地表可见灰白色盐结皮,碱化土壤地表可见薄层蜂 窝状结壳,耕作层中常见蜂窝状孔隙。 亚耕层 紧接耕作层之下,长期受耕作机具的挤压作用所形成厚 5-10 厘米不等,色与耕作层相近,结持较紧,块状或片状结构,根系 与孔隙显著减少。 氧化还原特征层 由土壤毛管水频繁升降引起土体中氧化与还原作用交替进行 下所形成。在土块结构面及裂隙、孔隙间具有棕色锈纹斑、铁锰 斑为主要特征,有时尚可见雏形砂姜及铁子。此层多位于心土, 厚 30-60 厘米不等,潮润,以块状结构为主。 母质层 显示沉积物基质色调、具明显沉积层理的土层,基本上无生物活 动等成土特征,因位于土体底部,受地下水浸润影响大,氧化还原特 征也较明显,有时也见蓝灰色潜育层或埋藏生物特征。2.剖面质地土 层,不同质地土层构成的剖面形态构型是潮土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 砂、壤、枯河流沉积物相互叠置,构成了潮土剖面质地土层排列的多 样性。 根据不同土壤质地土层中各粒级组成及在农业生产上影响的相 似性,可将多级制的土壤质地归纳为四类或五类质地类型。进而规定 在潮土剖面中各质地类型土层出现的部位与厚度差异概括为均质型、 厚体型、夹层型、垫底型及三段型等质地剖面构型。由于剖面中各质 地类型的土层厚薄和排列层位不一,剖面性态各异。草甸土的基本发 生层是腐殖质层 (A) 和锈色斑纹层 (Cu) 腐殖质层厚度一般为 30-70 。 厘米,最厚可达 100 厘米,干态色调呈暗棕灰色-浊黄橙色,多团粒 或屑粒状结构,松软,根系多。锈色斑纹层干色为灰黄棕色-黄橙色, 其出现深度与潜水位上升高度有关,潜水位最高若达到 1 米左右,通 常在 20-30 厘米开始出现锈斑;40-50 厘米可见大量锈斑。有的还具 有铁锰结核。潜水位最高若为 2 米左右,则在土体下层方能出现锈 色斑纹,所以锈色斑纹层一般出现在 50-80 厘米。 草甸土-理化性质 潮土深受着沉积物质地类型及耕种利用的影响,结构、孔隙度及透 水性等物理性状很不一致。 质地类型在水平分布与垂直下切面上的变 化尤为频繁,常常砂、壤、粘土层相间,构成不同质地剖面的土壤, 其水分物理性状与农业生产性状显著不同。 不同河系沉积物使土壤质 地类型也表现有区域性特点。黄淮海平原区潮土的质地交错复杂,类 型差异对比性强, 主要为壤土, 次为粘壤土、 砂质壤土、 砂土和粘土, 沉积物中粉砂粒与粘粒含量较高,分别为 25%-45%与 30%-50%,长 江、淮河、珠江沉积物以粘壤土为主,粉砂粒与粘粒含量较之为高; 滦河沉积物以砂质壤土为主;雅鲁藏布江河谷中的潮土含有 10%- 30%的砂砾,并常见多量砾石。潮土耕作层大多为屑粒状、碎块 状、团块状结构,砂土者为单粒状,粘土者为小块状。亚耕层为 块状或核块状,高寒地区在冻融作用下可形成鳞片状。心土与底 土层大多为块状结构,或显层状与隐层状沉积层理,在沿淮河洼 地区,常见有 1-3 毫米,厚粉砂与粘壤土相间的“干层状”沉积层 理。 潮土有机质含量不高,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低,一般为 2%-16%,结构系数 65%-85%,随质地由砂至粘,团聚体和结构 系数相应增高。水稳性团聚体中,直径大于 0.25 毫米的团聚体为 7%-41%,粘质土高于壤质土和砂质土。潮土的孔隙度与土壤质地 明显相关。总孔隙度一般为 47%-53%,毛管孔隙度为 39%-43%, 质地由砂至粘,其数值递增。通气孔隙度一般为 8%-14%,以壤 土、 粘壤土为高, 砂土、 粘土为低。 潮土的最大吸湿量为 2.%-6.5%, 凋萎含水量为 3.5%-9.5%,田间持水量为 20%-28%,饱和持水量 为 32%-42%,粘土高于壤质土与砂质土。土壤渗透速度以砂质土 与壤质土为快,当土体中夹有厚 10 厘米以上粘土层时,透水性明 显减弱。草甸土的腐殖质组成中,活性腐殖质含量较低。经分析 结果表明,草甸土和石灰性草甸土的性状相近,活性腐殖质的平 均含量不高,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均小于 1,光密度 E4/E6 的 比值也较低,表明土壤腐殖质移动性小,对矿物质分解的影响也 很小。胡敏酸含量小于富里酸,胡敏酸的芳构化程度较低。 草甸土-利用改良 潮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类旱耕地,占中国总耕地面积的 16.55%,仅次于水稻土。其分布范围广,地形平坦开阔,水热资 源充足,是中国粮、棉、油及一些名特优产品的重要产区。潮土 区自然资源优势与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进一步合理利用与开 发潮土资源,对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草甸土属 较肥沃土壤,其所处地形平坦,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水分充足, 成土母质含有相当丰富的矿质养分,土体较深厚,适宜多种作物 和牧草生长,并能获得较高产量,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农牧业土壤 资源。盐化草甸土盐分含量高低不一,是限制生物产量的主要因 素。在干旱区,结合旱灌淋盐;在半湿润区,修建条、台田,配 合其它农业技术措施综合治理,或改种水稻,或作放牧用地。碱 化草甸土多数碱化层均含有苏打,碱性强,土壤物理性质差,改 良难度大,宜于牧用。(九)沼泽土沼泽土(bog soil)是发育于长期积水并生长喜湿植物的低洼地土壤。 其表层积聚大量分解程度低的有机质或泥炭, 土壤呈微酸性至酸性反 应;底层有低价铁、锰存在。 形成过程 沼泽土大都分布在低洼地区,具有季节性或长年的停滞性积水,地下 水位都在 lm 以上,并具有沼生植物的生长和有机质的嫌气分解而形 成潜育化过程的生物化学过程。停滞性的高地下水位,一般是由于地 势低平而滞水,但也有是由于永冻层渍水,或森林采伐后林水蒸发减 少而滞水者。沼生植被一般分布的是低地的低位沼泽植被,如芦苇、 菖蒲、沼柳、莎芦等,但在湿润地区也有高位沼泽植被,其代表为水 藓、灰藓等藓类植被。 沼泽土的形成称为沼泽化过程。它包括了潜育化过程、腐泥化过程或泥炭化过程。 泥炭土则三个过程都有: 潜育化过程 由于地下水位高,甚至地面积水,使土壤长期渍水,首先可以使土壤 结构破坏,土粒分散。同时,由于积水,土壤缺乏氧气。土壤氧化还 原电位下降.加上有机质在燃气分解下产生大量还原性物质如 H2、 H2S、CH4 和有机酸等。更促使氧化还原电位降低,Eh 一般小于 250mV, 甚至降至负数。 这样的生物化学作用即引起强烈的还原作用, 土壤中的高价铁锰被还原成亚铁和亚锰。结果是: (1)铁锰氧化物由不溶态变成可溶态的亚铁和亚猛,发生离铁作用,它们能随水 沼泽土 , 特别是随流动的地下水而淋失, 使土壤或浅灰或灰白色。 (2)亚铁或亚锰如不流失者,其亚锰为无色,亚铁为绿色。它们可使土壤 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同时在沼泽土中还会形成蓝铁矿 [Fe3(PO4)2? 8H2O]及菱铁矿 (FeCO3) 这些亚铁化合物都是无色的, , 在季节性旱季,土层上部可能变干而出现氧化状态,这些亚铁化合物 氧化后,前者呈蓝色。后者呈棕色。从而使土壤呈青灰色或灰蓝色, 有时还有黄棕色锈纹。 上述的潜育化过程,其结果是形成土壤分散,具有青灰色或灰蓝色,甚至成灰白色的潜育层。不论沼泽土或 泥炭土约有这一过程而产生的潜育化层次。 泥炭化或腐泥化过程 沼泽土或泥炭土由于水分多,湿生植物生长旺盛,秋冬死亡后,有机 残体残留在土壤中,翌年春季或夏季,由于低洼积水,土壤处于嫌气 状态。有机质主要呈嫌气分解,形成腐殖质或半分解的有机质,有的 甚至不分解,这样年复一年的积累。如果伴随有地壳下沉,不同分解 程度的有机质层 逐年加厚,这样积累的有机物质、称为泥炭(peat) 或草炭(twit) 但在季节性积水时,土壤有一定时期(如春夏之交) 。 嫌气条件减弱,有机残体分解较强,这样不形成泥炭,而是形成腐殖 质及细的半分解有机质,与水分散的淤泥一起成腐泥。泥炭形成过程 中,植被会发生演替。一般泥炭形成时,由于有机质矿质化作用弱, 释放出速效养分较少,如果沼泽地缺乏周围养分来源补充时,下一代 沼泽植物生长越来越差,甚至不能生存,在寒冷地区,则最后被需要 养分少的水藓或灰藓等藓类植物所代替, 这样使原来由灰分元素含量 较高的草本植物组成的富营养型泥炭, 逐渐为灰分元素含量低的藓类 泥炭所覆盖。这就形成了性质不同的三类泥炭,前者称为低位泥炭 (LowmoorFenpeat),也称为营养丰富泥炭(Eutrophicmoor);后者称 为 高 位 泥 炭 ( Highmoor , Peatmoor ) 也 称 营 养 贫 乏 泥 炭 (Oligotrophicmoor) ,水藓泥炭;两者之间以森林植物茎秆落叶为主 体,混有草类和藓类而形成为中位泥炭(Intermediatemoorpeat)或称 营养中等泥炭(Messtrophlcmoor) 、森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浇混泥土隔层多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