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直接发电好还是煤转油练颗粒燃料与煤炭对比发电好

榆林煤化转型高端化_新浪榆林
榆林煤化转型高端化
榆林日报-榆林网 康爱军 贺宝利评论
锦界工业园区
  导读:陕西神府煤田大开发伊始,有关煤炭资源开发的“顶层设计”中,宏观产业政策就引导资本对资源进行“深转化”,从而掀开了国内外能源经济在资源开发中不断升级转型的全新样本。
  第一次国内煤炭市场疲软态势下,市场倒逼中民营资本以“煤炼焦”为突破口,实现了我国全新的兰炭、金属镁等新型材料的创新。国内煤炭市场再度疲软的态势下,由国有与民间资本联手借助科技创新,开展以“煤炭化工”代替“石油化工”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全新“核动力”的创新转型,作为曾经是典型的后发赶超区域,榆林在煤化产业转型上,不断向高端化拓展延伸。榆林煤化的转型升级,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体经济不断依托“自主创新”顽强成长的崛起历程。
  陕西的煤化在陕北,陕北的煤化在榆林。历经多年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转型,榆林正在向千亿吨级国家大型煤炭基地、三千万千瓦国家大型煤电基地、千亿吨级高端煤化工基地、百亿吨级新型材料基地、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迈进。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则由发改委和工信部制定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方案提到,规划布局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宁东、新疆准东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一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4月10日,在由榆林市市长尉俊东主持召开的常务会上,作出了成立榆林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设立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金的决定。
  凭借富足的能源资源而创造出天量民间财富的榆林,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相关数据显示:在第一次国内煤炭市场疲软的态势下,由民营企业主导的煤炭资源初级转化的实体产业,带动榆林能源经济走出低谷,创出陕西新增长一极的神话;而在国内煤价再次理性回归时,市场倒逼中,陕西民营经济与国有能源巨头共同推动“煤化”产业的升级、转型,推动着陕西能源经济突破“资源诅咒”后,实现着新常态下的华丽转身。
  “我们有1600多亿元的民间资本闲置在区域各大银行,如果有产业基金来撬动并放大,引导共同参与高端能源化工,陕西的煤化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又将是一番姹紫嫣红。”陕西第三大省属煤炭巨头榆能集团董事长宋玉琪,在谈及榆林未来煤化产业的高端化时,自信十足。
  A、破“资源诅咒”理念的可持续
  陕西的煤炭工业起始于渭北一带,早期铜川矿务的煤炭开采,曾经名噪一时。上世纪80年代初,陕北神府特大煤田的发现,开启了陕西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序幕。
  开发之初,国家“顶层设计”依照市场化法则,准许“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原则,开创陕北能源经济发展新方式。
  “但陕西的能源资源开发,走了一条与国内外能源经济发展不同的道路。没有简单地挖煤卖煤,而是在产业布局发展上,引导企业搞转化。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借鉴国内外能源经济发展经验,力求突破资源诅咒的困局。”榆林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扬介绍道。
  1989年,来自原国家计委《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的出笼,标志着“顶层设计”开始注重资源的“深转化”,也推动着陕西煤炭的大开发。
巡查运输系统
维修人员对管材进行除锈、刷漆处理
综采战线的“排头兵”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之初,仅仅是挖煤、采油、输气,只有‘能源’没有‘化工’。国内外能源经济地区矿竭城哀的悲剧一直刺激着陕西的地方管理层。”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一名原任领导回忆。
  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02年,榆林修编《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时,首次提出“高起点,大规模,新机制,抓转化”。
  当年10月,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向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三个转化”理念,即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气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
  2003年初,陕西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三个转化”视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被正式提出。当年6月8日,陕西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陕西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座谈的会议纪要》,指导地方能源化工建设。
  2007年4月,陕西省政府第五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座谈会议纪要中,又提出产业发展的“三个延伸”,即向配套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下游增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延伸。
  “为了推动榆林能源转化向更高层次迈进,陕西每年在榆林召开一次陕北能源化工座谈工作推进会,会议规格高、层次高。从2003年开始,每次会议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参加。2015年开始,陕西有关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中首次明确提出‘高端化’。”榆林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王军回忆。
  经过多年的发展,榆林已经构建了原煤—发电、原煤—兰炭—电石或铁合金—金属镁、原煤—兰炭—煤焦油—清洁燃料油、原煤 (天然气)—甲醇—烯烃或醋酸、原盐—烧碱、聚氯乙烯等循环型产业链。
  榆林形成了以煤、油、气、盐采掘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成为“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相关数据显示:历经“十五”时期的“大上项目”、“十一五”时期的“跨越发展”和“十二五”时期的“转型升级”三个阶段的发展,榆林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的集聚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典型、陕西新的经济增长极、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地。
  B、“用煤先取油”再造新大庆
  “单独的工艺流程已经没任何问题,系统流程中粉尘卡壳关预计很快就会突破。我们正在攻克生产过程中的稳定运行问题!”榆神工业区管委会负责政工宣传的许海峰说。
  许海峰所讲的,是指在国家级开发区引进孵化的陕西富油能源化工企业,正在攻克我国粉煤炼焦提取煤焦油的新型煤化工艺。
  原来,整个陕北煤炭资源整合后,被淘汰了的落后产能采掘工艺所生产的块煤,被粉煤所代替,新采掘工艺下煤矿煤炭产量的70%形成了粉煤。
值班人员巡查供电设施
华电榆横煤化工
华电榆横电厂
  原本以块煤为原料的炼焦产业,使得块煤市场价格高昂,而粉煤市场价格一路低迷。打通粉煤炼焦工艺,是民营企业家多年的梦想。
  该项目是科研合作项目,就在有限资本即将耗尽之时,该项目得到我国第四大能源巨头陕西煤业集团的鼎力支持,让创新试验得以顺利进行。
  “陕煤已经启动了‘富油’的扩大升级版。一旦大规模的商业化得以推广,榆林地方煤炭粉煤产能的相对过剩问题就会解决。而从煤到焦油、再到榆林版煤制油的全新产业链条,形成良性大规模转化的商业路径,其商业价值无法估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权威专家张相平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
  神木富油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将粉煤炼焦提油成功;浙江大学流化床煤干馏与锅炉结合,煤气生产甲醇,回收煤焦油,兰炭作为锅炉燃料发电,已取得中试成功;神木县被称为“榆林版”煤制油的陕西天元化工,已经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相关资料显示,陕西地方能源巨头延长、陕煤与地方民营企业参股合作的煤炼焦项目,几年前早已展开,近两年的趋势是煤焦油制汽柴油。延长石油在靖边以煤油气为原料的综合实验探索已经取得成功。有消息证实延长石油计划利用新技术在榆神开发区上马新的制油化工项目。
  榆林市发改委主任郭培才认为,榆林已经具备卖煤先取油的大规模工业产业推广条件,正在引导大面积推广。
  记者采访了解到,按照科学实验及工业化运行,相比央企大手笔投资的煤化工,陕西地方产业的煤炭热解分质利用,具有投资低、转化高、资源耗费少、环保门槛低等优点。
  与国内其它地区煤炭资源相比,榆林煤富含油适合热解,热解产业发展规模大,生产技术相对领先,中间产品也初具规模,大规模工业化工艺路径成型,新型商业路径已经打通。
  “榆林目前工业化吨煤出油率是8%,而理论试验煤热解加氢加催化剂,出率最高可提高到20%-30%。若以工业化出油10%计算,榆林‘十二五’末5亿吨煤炭产能中,50%的煤用以热解转化,出油即达5000万吨,加上现有地方1000万吨石油原油产能,榆林等于再造了个大庆。而榆林煤化的大面积商业化推广,必将破解我国石油对外能源依赖的困局。”郭培才分析道。
  C、兰炭产业催生治理雾霾新利器
  榆林版的煤制油,已经经历了长达10多年的商业化工艺路径探索。
  “九五”以来,在陕西地方政府的大力发展推动下,中低温煤干馏技术不断改进推广,使榆林兰炭业逐渐形成一大产业。
  2006年,榆林兰炭企业已达294家。2007年开始,地方政府以环保产业标准倒逼企业,以节能减排为目的“关小上大”,对该产业进行产业整合升级,在榆林形成了17个兰炭工业园区和5个集中生产点,从而形成兰炭产业的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到2008年,国家工信部出台兰炭行业准入标准。兰炭这一榆林民间草根产业,最终获得国家产业层面的认可。
  “兰炭产业的形成,起初完全是民间资本在市场自由化的海洋里苦练遨游的产物,但在升级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舍弃了当时已经是地方财政税收重要来源的巨大利税,以行政手段强行驱使炼焦行业‘关、停、并、转’,但我们换来了产业的脱胎换骨。”榆林市环保局原执法大队队长回忆道。
  到2009年,榆林兰炭产能实际达到848.3万吨,转化原煤1441万吨。而以兰炭为原料的下游产业电石、铁合金、金属镁等产业链也已形成。
  数据显示,到“十一五”末,榆林兰炭及下游产业实现产值119.89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7.4%,而金属镁产业在国际范围内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
  “榆林兰炭产业,已经走出高耗能、高污染、低循环的初级阶段,开始步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实现降耗、减排的经济增长新模式。”陕西省环保厅一名负责人评价。
  日,榆林兰炭正式获得环保部清洁能源推广资格,有了进京治理雾霾的通行证。
  中国石油大学李术元教授指出,京津冀如果将民用燃煤换成榆林的优质兰炭,每年至少可向大气中少排放40万吨二氧化硫、30万吨氮氧化物。
  榆林市发改委重大项目办负责人马富全介绍,事实上榆林能源行业产能的相对过剩,正被升级转型的全新产业所逐步化解。榆林的煤焦油,不但被当地榆林版的煤制油全部化解,而且还吸纳了远在新疆市场的部分产能。神府兰炭全部产能尚不足6000万吨,仅煤制甲醇一项,央企几个大项目一旦开工,整个鄂尔多斯能源“金三角”地区的产能,完全可以吸收消化。
  D、切换创新驱动“核动力”
  “站在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度上看,2016年,横山借助撤县设区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真正实现了招商引资、现代能化产业的高端化新布局。”榆林横山区区长周建国说。
  横山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随着榆林城市规划向西南方向拓展,其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横山的发展,完全是典型的后发区域借助现代科技、依托能源巨头,布局大产业,实现追赶超越的创新。几年前,横山还是依靠传统农业、小煤窑、小火电发展的落后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能源资源优势,真正实现了区域经济突破性的高起点、大跨越发展。”榆林横山区区委书记王效力说。
恒源煤气中转站
DCC装置区施工现场
  记者调查了解到,横山的飞跃原因,一是引进地方能化巨头榆能集团投资上百亿即将建成国际一流的百万千瓦级电厂。二是争取到了陕北至山东潍坊1000千伏的特供高压输电线路的源头枢纽,输电枢纽的聚集效应,奠定了横山成为国家“西电东送”源头火电基地的地位。三是让央企中煤、华电、山东兖矿将目前国内外领先的高端化工项目布局在县域境内。
  横山是近两年榆林招商引资谋求“高、大、上”的一个缩影。
  “我们在煤化工产业布局思路上,也曾尝试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探索。”神华陕西煤化工负责人仝瑞雪说。
  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拿来主义”不同的是,神华尝试着以“资源换技术”。
  位于榆神国家级开发区内的国内目前最大的煤炭精细化工项目,部分已经开始商业化运营,化工项目所涉及到的科技工艺,已经实现了95%的国产化。
  神华陕西试图实现华丽跃升的煤炭精细化工,仅仅是能源“金三角”范围内“国之重技”的“一技”。
  同样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运营的,还有中煤陕西在榆横工业园区投资千亿的煤炭化工。
  2月27日上午,由陕西精益化工计划投资46亿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场平在神木开工。据了解,该项目是目前国内首套大型化的煤基芳烃生产线,全面系统地实现了煤炭分质、深度利用,是一套煤炭转化利用的新型产业化路径,在世界范围内也属超越领先。
  同样,在榆横工业区内,一项国家“863”计划早已完成工业中试的煤转芳烃国之重技,已经做好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前期手续准备。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煤炭化工的升级转型,在榆林随处可见。“从2016年开始,发改委汇合科技局,专门给榆林境内的企业搭建了一个煤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并提供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大胆试错。平台一搭建,让许多企业感叹:今后在创新路上一定要互通有无,避免少走弯路。”杨扬介绍。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榆林地区煤炭深转化技术创新探路在众多企业中已呈现出井喷状态。据悉,榆林已经公开的科技创新项目中,已有6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近两年,榆林依托科技创新,已经成功研发了低阶煤中低温干馏、粉煤热解、煤焦油加氢等技术,并在国内外推广,多项技术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煤炭分质利用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占据国内领先地位;建成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煤电一体化项目国华锦界电厂,拥有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兖矿100万吨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华电集团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延长集团全球首个煤油混炼工业示范等成果通过鉴定。
  E、“煤化”破“石化”对外依赖困局
  “榆林煤化工的创新转型,既有材料、工艺的创新,也有新产品与市场开拓的创新;既有渐进式的创新,也有颠覆式的革新,目前的趋势是向高端化、前沿化迈进。”陕西省科技厅一官员分析。
  记者调查分析发现,榆林将煤化产业向纵深、精细、高端的不断推进,也是多年来地方政府坚持从产业布局理念到制度机制,再到管理服务创新的结果。
陕西未来能源煤间接液化项目
  借鉴国内外培育孵化区域核心产业的经验,榆林将核心产业“园区化为载体”作为管理与服务的着力点,做到了配套设施完善、管理体制理顺、能源化工企业科学合理布局,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产业的集群化效应尤为明显。目前,集群产业特色基本形成,府谷煤电化载能工业区重点发展了煤电、载能产业;榆神工业区高端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明显;榆横工业区以煤电一体化、煤液化、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特色为主;靖边能化综合利用园区以煤、油田伴生气、渣油裂解干气三种原料结合生产甲醇下游产品,在资源的综合利用走出新路。
  榆林也注重让不同属性的资本“聚合”,共同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榆林最早在国内开始探索让不同所有制经济参与共同合作,大力发展混合制经济成分所有制,让资本不分民营国有,鼓励跨行业、跨区域合作发展能化工业。
  “项目的高端化也有赖于环保产业的前期严卡准入、后期严查严管。榆林对重大转化项目,坚持量水而行,能源转化效率、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必须达到准入值;把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约束载能项目准入、布局和规模的重要前置条件;新建化工项目必须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工艺,努力做到‘零排放’。同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制度。”陕西省环保厅一权威人士评价。
  在榆横工业园区,一个即将运行的大型工业化项目值得大书特书,那就是华电煤制芳烃。
  这是国际范围内首例利用清华大学科研成果进行煤制芳烃工业化转化的创举,也是科技部“863”重大专项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之一,是继国内科研机构与能源企业合作完成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等重大现代煤化工技术之后,又一重大创新,是一项堪称颠覆性创举的国之重技。
  这项由清华大学主持研发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应用,将彻底颠覆传统芳烃原料的取得,依赖于石油化工取得一家独大的工艺路径。届时,进口芳烃动辄上万元的天价,也将随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应用推广,必然身价暴跌。
  “华电利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煤制芳烃技术,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的成功,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一个以煤为原料,生产全产业链石油化工产品的国家。”陕西省科技厅一名官员如此评价,换句话说,我国利用现代科技,全部打通了以煤代油的四大类现代化工基础原料的生产工艺。烯烃、芳烃、烷烃、炔烃四大类基础化工原料,已经都在榆林实现了实体产业化。中国乃至世界石油化工历史,或许将由此改写。
  据了解,除了华电,国内能源巨头神华、中煤、兖矿、延长、陕煤、陕西有色等,都在榆林落脚。
  “我国是富煤少油,煤炭资源占能源总量的70%,利用现代科技搞煤转油、搞煤代油的石化产品转化,有着成本低的核心竞争优势,而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突破石油资源短缺制约、摆脱对外石油能源依赖。”陕西省发改委一名官员分析。
  2016年8月,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在榆林调研后指出,榆林在煤化工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在国家能源转型中具有战略意义。
  “实际上,榆林在总结国内外能源资源开发经验的基础上,以深转化为突破口,已建成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作为国内外顶尖能源化工产业的孵化器,榆林两大工业园已经体现出资本高度密集、科技含量国内外顶尖、能源资源深度转化的特点,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雏形已经具备,必将引领国家规划的能源‘金三角’地区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创新。我们两大园区的建设目标就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如是解读。
  “5年乃至10年前已经布局,动辄投资百亿的特大型化工项目,从2015年开始陆续释放产能。如今我们试图设立煤化工高端产业投融资基金,计划撬动榆林庞大的民间资本,引导资金向高端化、大循环、低成本的产业集群注入,榆林必将重塑我国现代化工业体系升级转型新样板。”尉俊东判断。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资料照片)煤制油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2003年我国总达11.783亿吨,其中,煤炭占67.86%,石油占23.35%,天然气占2.5%,水电占5.43%,核能占0.83%。我国拥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年探明储量均为1145亿吨,储采比由年116年下降至2002年82年、2003年69年。而石油探明储量2003年为32亿吨,储采比为19.1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原油产量只能保持在1.6~1.7亿吨/年的水平。
煤制油基本信息
煤制油简介
煤制油(Coal-to-liquids, CTL)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包含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煤的直接液化将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直接液化合成液态,并脱除硫、氮、氧等。具有对煤的种类适应性差,反应及操作条件苛刻,产出燃油的芳烃、硫和氮等杂质含量高,低的特点,在发动机上直接燃用较为困难。工艺是以合成气为原料制备烃类化合物的过程。合成气可由天然气、煤炭、轻烃、、等原料制备。根据合成气的原料不同,费托合成油可分为:煤制油(Coal-to-liquids, CTL)、(生物质制油 Biomass-to-liquids, BTL)和天然气制油(Gas-to-liquids, GTL)。煤的间接液化首先把煤气化,再通过费托合成转化为烃类燃料。生产的油品具有十六烷值高、H/C含量较高、低硫和低芳烃以及能和普通以任意比例互溶等特性。同时,CTL具有低,密度小、体积热值低等特点。
煤炭因其储量大和价格相对稳定,成为中国动力生产的首选燃料。在本世纪前50年内,煤
煤制油装置
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预计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将由%、%、%达到2005年50%左右。我国每年烧掉的约3000万吨,的短缺仍使煤代油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以煤制油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趋势。
煤制油相关政策
从2006年到2011年,国家几乎每年都要出台一个关于煤化工的指导文件:2006年,发改委连发两道禁令——“不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以及“在国家煤炭液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前,暂停煤炭液化项目核准”;日,发改委再次发布《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煤制油项目投资风险大,不能一哄而起,全面铺开;2009年年底,下发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抑制煤化工产业的盲目发展。
煤制油间接液化
煤制油技术梗概
煤的间接液化工艺就是先对原料煤进行气化,再做净化处理后,得到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原料气.然后在270C ~350C左右,2.5MPa以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出有关油品或化工产品。即先将煤气化为合成气(CO+H2),合成气经脱除硫、氮和氧净化后,经反应使H2/CO比调整到合适值,再Fischer-Tropsch合成液体燃料。典型的(Fischer-Tropsch)催化反应合成柴油工艺包括:煤的气化及煤气净化、变换和;F-T合成反应;油品加工等3个步骤。气化装置产出的粗煤气经除尘、冷却得到净煤气,净煤气经CO宽温耐硫变换和脱除,得到成分合格的合成气.合成气进入合成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压力及催化剂作用下,H2和CO转化为直链烃类、水及少量的含氧有机化合物.其中油相采用常规石油炼制手段,经进一步加工得到合格的柴油。F-T合成柴油的特点是:合成条件较温和,无论是、流化床还是浆态床,反应温度均低于350℃,反应压力为2.0~3.0MPa,且高。间接几乎不依赖于煤种(适用于天然气及其它含碳资源),而且反应及操作条件温和。间接法虽然流程复杂、投资较高,但对煤种要求不高,产物主要由链状烃构成,因此所获得的很高,几乎不含硫和。
由生产合成气、再经费-托合成生产合成油称之为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法早在实现工业化生产。南非也是个多煤缺油的国家,其煤炭储藏量高达553.33亿吨,储采比为247年。煤炭占其一次能源比例为75.6%。南非1955年起就采用煤炭气化技术和合成技术,生产汽油、、柴油、合成蜡、氨、、、α-等石油和化工产品。南非费-托合成技术现发展了现代化的Synthol浆液床反应器。萨索尔(Sasol)公司现有二套“煤炭间接液化”装置,年生产液体烃类产品700多万吨(32万吨/年、塞库达675万吨/年),其中合成500万吨,每年耗煤4950万吨。累计的70亿美元投资早已收回。现年产值达40亿美元,年实现利润近12亿美元。
煤制油技术发展
当前,我国己投入工业化示范的煤制油项目有5个,产能达160万吨。根据煤制油项目进展情况和几个煤制油企业规划,到2015年煤制油产能可达1200万吨,2020年可达3300万吨的规模。
预计,按照高中低三种增速计算,到2015年我国煤制油的生产规模分别达到600万吨/年、1000万吨/年、1200万吨/年。到2020年高增长情景下可达5000万吨/年。
现阶段,我国煤制油行业处在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中试点阶段。数据监测显示,截至2012年底,已经投产的项目中煤制油总产能为170万吨/年,其中神华集团居于主导地位,占总产能的74%。根据煤制油项目投产企业的占比,推算出2012年中国煤制油项目生产油品的总规模达到106.08万吨,与2011年相比,有所下降。
我国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铁基、钴基两大类催化剂费-托合成油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究及工程开发,完成了2000吨/年规模的煤基合成油工业实验,5吨煤炭可合成1吨成品油。据项目规划,一个万吨级的“煤变油”装置可望在未来3年内崛起于我国煤炭大省山西。中科院还设想到2008年建成一个百万吨级的煤基合成油大型企业,山西大同、地区几个大煤田之间将建成一个大的煤“炼油厂”。最近,总投资100亿美元的朔州连顺能源公司每年500万吨煤基合成油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计划2005年建成投产。产品将包括不低于90号且不含硫氮的及合成柴油等近500种化工延伸产品。
2015年9月,我国首套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在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的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投产,并产出了优质油品。该项目核心技术采用兖矿集团自主研发的低温费托合成专利技术。该技术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吨油品催化剂消耗低,为国内外同类催化剂消耗的30%左右;柴油选择性高,柴油收率达75%以上,比国内同类技术高30%以上;费托合成反应器生产强度大,是同类直径反应器产能的1.5倍;碳转化率高,煤气化单元采用兖矿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碳转化率高达98%~99%;热电联供系统总体热效率可超过90%。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满足国家能源战略对间接液化技术的迫切需要,2001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和联合启动了”煤制油”重大科技项目。两年后,承担这一项目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与我们常见的柴油判若两物的源自煤炭的高品质柴油,清澈透明,几乎无味,柴油中硫、氮等污染物含量极低,高达75以上,具有高动力、无污染特点。这种高品质柴油与汽油相比,百公里耗油减少30%,中硫含量小于0.5×10-6,比欧Ⅴ标准高10倍,比欧Ⅳ标准高20倍,属优异的环保型清洁燃料。
煤制油直接液化
煤制油技术历史
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加氢工艺在德国实现工业化。但当时的煤液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1973年的世界,使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相继开发了多种第二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如美国的氢-煤法(H-Coal)、(SRC-Ⅰ、SRC-Ⅱ)、供氢溶剂法(EDS)等,这些工艺已完成大型中试,技术上具备建厂条件,只是由于经济上建设投资大,煤液化油生产成本高,而尚未工业化。现在几大工业国正在继续研究开发第三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缓和、油收率高和油价相对较低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几种煤直接液化工艺有:德国IGOR公司和美国研究(HTI)公司的两段催化液化工艺等。我国北京煤化所自1980年重新开展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现已建成煤直接液化、油品改质加工实验室。通过对我国上百个煤种进行的煤直接液化试验,筛选出15种适合于液化的煤,并对4个煤种进行了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条件研究,开发了煤直接液化催化剂,液化油收率达50%以上,煤炭科学院与德国RUR和DMT公司也签订了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项目协议,并完成了云南煤液化厂。拟建的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年处理(液化)褐煤257万吨,气化制氢(含发电17万KW)用原煤253万吨,合计用原煤510万吨。液化厂建成后,可年产汽油35.34万吨、柴油53.04万吨、6.75万吨、3.90万吨、硫磺2.53万吨、苯0.88万吨。
煤制油可行性研究
我国首家大型神华煤直接液化油,进入实地评估阶段。推荐的三个厂址为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上湾、马家塔、松定霍洛。该神华煤液化项目是200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这一项目是国家对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措施,是将中国丰富的煤炭能源转变为较紧缺的石油资源的一条新途径。该项目引进美国碳氢技术公司煤液化核心技术,将储量丰富的神华优质煤炭按照国内的常规工艺直接转化为合格的汽油、柴油和。该项目可消化原煤1500万吨,形成新的产业链,效益比直接卖原煤可提高20倍。其副属品将延伸至硫磺、尿素、聚乙烯、石蜡、煤气等下游产品。这项工程的一大特点是装置规模大型化,包括煤液化、天然气制氢、煤制氢、空分等都是世界上同类装置中最大的。预计年销售额将达到60亿元,税后净利润15.7亿元,11年可收回投资。
煤制油甘肃煤技术突破
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煤炭转化中心自主研发的配煤液化试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于配油产率高于单煤液化,据测算,采用该技术制得汽柴油的成本约1500元/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此前的煤液化只使用一种煤进行加工,甘肃煤炭转化中心在世界上首次采用配煤的方式,将甘肃大有和两地微量成分有差别的煤炭以6:4配比,设定温度为440℃、时间为60秒进行反应,故称为“配煤液化”。试验证明,该技术可使煤转化率达到95.89%,使油产率提高至69.66%,所使用的普通催化剂用量比单煤液化少,反应条件相对缓和。
甘肃省中部地区高硫煤配煤直接液化技术,已由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完成实验室研究,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腾达西北铁合金公司与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也签署投资协议,使”煤制油”产业化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为给甘肃省”煤制油”产品升级换代提供资源保障,该省同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就该省中部地区高硫煤进行”煤制油”产业化前期研究开发。经专家测定,产油率一般可达到64.63%,如配煤产油率可达69.66%。该项目付诸实施后,将为甘肃省、靖远、窑街等煤炭转化和产业链的延伸积累宝贵的经验。
煤制油其他相关
煤制油技术总结
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利用正处方兴未艾之势,我国应加大煤炭气化技术、煤间接液化和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和推行力度,并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将我国洁净煤技术和应用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煤制油煤变油的开发
发达国家不搞煤变油的历史
据了解,目前南非拥有一套年产800万吨油品的煤变油工厂,是世界上唯一大规模的煤变油商业工厂,并为该国提供了60%的运输油料。其实美、德、日等发达国家也都有成熟技术,但它们为什么没有投入工业化生产?
据介绍,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由于石油紧缺,德国就开始研究煤制油技术。二战前,德国已建成17个工厂,生产420多万吨汽柴油。到了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中东大油田的开采,低成本的石油大量充斥市场,每桶2—1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再搞煤变油在经济上就很不合算。直到1973年,中东实行石油禁运,油价被炒高,达到每桶30多美元(相当于现在价格80多美元),这时,大规模的煤制油研发又掀起高潮,美、日、德都纷纷投巨资研究,并建设了试验工厂。但是,在这些国家,煤变油始终没有真正投入商业运行。这是为什么呢?
据专家测算,当原油价格在28美元以上,煤变油在经济上就比较划算;低于这个价格,煤制油就不划算。因此,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国际油价一直处在低位,煤变油自然不会受到重视。但是,各国技术已相当成熟,可以说倚马可待,只要市场需要,就可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直到最近两年,国际油价一再攀升,煤制油重新被各国提上议事日程。美国去年起又开始搞间接液化,法国、意大利也开始进行。但从项目启动到开工建设,至少需要5年准备时间,而油价频繁变动,时高时低,人们往往反应滞后,使决策举棋不定。
中国搞煤变油有优势,但不会成为油品生产的主方向专家认为,在我国搞煤变油有着显著的优势。我国富煤少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口原油逐年攀升,从年10年间,年均递增15%以上,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10年间,我国进口原油增长9.18倍,每年花去大量外汇。由于油价上涨,2004年进口原油比上年多支付550亿元人民币。因此,专家认为,从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角度考虑,也应该努力想办法,从多元化出发,解决能源长期可靠供应问题,而煤变油是可行途径之一。
同时,中国是产煤大国,西部产煤成本(特别是坑口煤)相对较低。神华集团副总经理、神华煤制油公司董事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吨煤开采成本美国是20.5美元,神华神东矿区不到100元人民币,很显然,神华煤很有优势。
此外,中国投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据估算,年产250万吨柴汽油的生产线,在美国需投资32亿美元,而在中国仅需20亿美元。
煤制油煤制油技术意义
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加氢工艺在德国实现工业化。但当时的煤液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相继开发了多种第二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如供氢溶剂法(EDS)、(SRC-Ⅰ、SRC-Ⅱ)、美国的氢-煤法(H-Coal)等,这些工艺已完成大型中试,技术上具备建厂条件,只是由于经济上建设投资大,煤液化油生产成本高,而尚未工业化。1973年的世界,使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现在几大工业国正在继续研究开发第三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缓和、油收率高和油价相对较低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几种煤直接液化工艺有:德国IGOR公司和美国研究(HTI)公司的两段催化液化工艺。我国北京煤化所自1980年重新开展了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现已建成油品改质加工、煤直接液化实验室。通过对我国上百个煤种进行的煤直接液化试验,筛选出15种适合于液化的煤,液化油收率达50%以上,并对4个煤种进行了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条件研究,开发了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煤炭科学院与德国RUR和DMT公司也签订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项目协议,并完成了云南煤液化厂。液化厂建成后,可年产汽油35.34万吨、柴油53.04万吨、6.75万吨、3.90万吨、硫磺2.53万吨、苯0.88万吨。拟建的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年处理(液化)褐煤257万吨,气化制氢(含发电17万KW)用原煤253万吨,合计用原煤510万吨。
目前,中国远远满足不了对石油高速增长的需求,造成对进口原油和的过度依赖。同时,进口容易受到出口国家政治经济是否稳定、运输路线是否受到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能源问题愈发突出。这样的被动局面是需要改变的。为此,寻找原油日趋重要,对煤炭的利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南非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当时南非政府开始研究煤液化的可能性,主要目的在于摆脱对石油的高度依赖性,保护南非,提高能源供给安全。几十年过去,通过妥善利用大量,南非还获得了诸多方面的利益,包括增加就业机会,使原本过度依赖农业与采矿业的国民经济实现了工业化。
中国现在所处的环境条件与沙索在南非初创之际极为相似,特点就是 “富煤少油”,特别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据介绍,15家商业规模的煤液化工厂的总产量将可以替代中国2020年石油进口量的15%。
当今,人类石油需求量逐年增多,而世界的储量逐年下降,两个曲线之间会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空位。‘煤制油’便可以填补这个空位。”“煤制油”技术有助于中国摆脱对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过度依赖,从而提高能源安全。从中国的来看,中国具备开发 ‘煤制油’产业的各种战略驱动因素。”
.电缆网[引用日期]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颗粒燃料与煤炭对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