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花园假山水池图片院坝小水池设计方案

当前位置:主动信息公开 & 青川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青川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索&&引&&号:18-05081
主题分类: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扶贫移民局管理员
发布日期:
文&&&&&&号:
关&&键&&词:青川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青川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青川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
青川县发展和改革局
序& 言.....................................................................................................
PAGEREF _Toc \h 1
第一章& 规划基础与背景.....................................................................
PAGEREF _Toc \h 2
第一节& 发展基础..........................................................................
PAGEREF _Toc \h 2
第二节& 主要成效..........................................................................
PAGEREF _Toc \h 9
第三节& 面临挑战........................................................................
PAGEREF _Toc \h 15
第四节& 重要机遇........................................................................
PAGEREF _Toc \h 16
第二章& 总体要求...............................................................................
PAGEREF _Toc \h 19
& & & & &第一节& “十三五”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18
第二节& “十三五”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
PAGEREF _Toc \h 23
第三节& 坚持六个精准................................................................ 24
第四节& 实现路径........................................................................
PAGEREF _Toc \h 29
第五节& 规划依据及范围............................................................
PAGEREF _Toc \h 30
第三章& 目标任务...............................................................................
PAGEREF _Toc \h 32
第一节& 规划目标........................................................................
PAGEREF _Toc \h 32
第二节& 规划任务........................................................................
PAGEREF _Toc \h 36
第四章& 精准到户、到人项目建设内容...........................................
PAGEREF _Toc \h 50
第五章& 解决突出贫困问题项目建设内容.......................................
PAGEREF _Toc \h 57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PAGEREF _Toc \h 57
第二节& 产业发展........................................................................
PAGEREF _Toc \h 66
第三节& 新村建设........................................................................
PAGEREF _Toc \h 72
第四节& 教育与就业....................................................................
PAGEREF _Toc \h 75
第五节& 生态建设........................................................................
PAGEREF _Toc \h 77
第六节& 医疗卫生........................................................................
PAGEREF _Toc \h 80
第七节& 文化惠民........................................................................
PAGEREF _Toc \h 83
第八节& 社会保障........................................................................
PAGEREF _Toc \h 84
第九节& 社会扶贫........................................................................
PAGEREF _Toc \h 88
第六章& 区域发展项目建设内容.......................................................
PAGEREF _Toc \h 97
第一节& 重大交通建设................................................................
PAGEREF _Toc \h 97
第二节& 重大水利建设................................................................
PAGEREF _Toc \h 98
第七章& 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PAGEREF _Toc \h 99
第一节& 精准到户、到人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PAGEREF _Toc \h 99
第二节& 解决突出贫困问题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PAGEREF _Toc \h 100
第三节& 区域发展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PAGEREF _Toc \h 103
第八章& 创新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PAGEREF _Toc \h 105
第一节& 创新责任落实机制。..................................................
PAGEREF _Toc \h 105
第二节& 创新扶贫投入机制。..................................................
PAGEREF _Toc \h 106
第三节& 创新资产扶贫机制。..................................................
PAGEREF _Toc \h 107
第四节& 创新社会扶贫机制。..................................................
PAGEREF _Toc \h 107
第五节 构建返贫识别机制........................................................
PAGEREF _Toc \h 108
第六节 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PAGEREF _Toc \h 110
第九章& 效益预测.............................................................................
PAGEREF _Toc \h 111
第一节& 扶贫效益......................................................................
_Toc \h 111
第二节& 经济效益......................................................................
_Toc \h 111
第三节& 社会效益......................................................................
_Toc \h 112
第十章& 保障措施.............................................................................
PAGEREF _Toc \h 114
“十三五”时期是青川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攻坚期。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的总体部署,为更好地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补齐脱贫工作这块“短板”,引领和指导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19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79个贫困村脱贫摘帽、31796人脱贫解困、全县如期“摘帽”。到2020年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的“3+10”组合拳政策,依据《青川县委关于举全县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决定》,结合县情实际,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证”扶贫工作思路,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资源整合、因户施策、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十二项”重点脱贫攻坚工程,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贫困户脱贫解困,贫困村脱贫退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规划期为 2016年至 2020 年
第一章& 规划基础与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自然地理条件
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川、甘、陕三省结合部,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武都区,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平武县,广元市利州区、朝天区、剑阁县等八县(区)接壤。
青川幅员面积3216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268个村,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6万人。县城地形略呈新月状,以中山地形为主,兼有低中山、低山、丘陵、台地、谷地、小平坝。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海拔3837米,最低海拔491米。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021.7mm ,80%年份的降水量在900 mm 左右,南多北少。年无霜期243天,空气湿度69%--85%,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727.9mm ,陆面蒸发量546.1 mm ,适宜于亚热带植物生长发育,但间有旱、涝、雹、风等自然灾害出现。青川县有林业用地面积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1.86%。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为公顷,疏林地面积为941.6公顷,灌木林地面积为52767.8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为4719.8公顷,苗圃地面积为6.3公顷,无林地面积为25452.6公顷。
二、社会经济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青川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五年。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青川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县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攻坚克难,迎难而上,顺利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青川县属国家生态功能区,是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地震极重灾区县。近年来,我县按照“以人为本、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坚持“基础先行、三产联动、城乡统筹、改革引领、法治助推、党建保障”的发展举措,努力把青川建设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经济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生态青川·美丽家园”。青川先后创建为国家农业产业化基地示范县、全国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基地县、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供销总社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四川省林业产业强县,四川首个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是“中国茶文化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有青川黑木耳、青川天麻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全县GDP实现3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5023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8亿元,工业经济总量达到50亿元,是2010年的4.3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6%。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68%提高到2015年的71.8%。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21.1%提升到2015年的31.1%。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0年的11723元、3872元增长到22714元、8730元,分别增长10991元、4858元。
始终保持发展定力,合力谋求跨越,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灾后重建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人均GDP年均增长13.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6%。我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4年度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0.8:31.3:37.9调整为2015年的23.8:41.2:35。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广甘高速公路和乔木快速公路实现通车,广平高速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兰渝铁路姚渡站基本建成,西成客专青川站争取成功并顺利实施,全县初步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和水运全面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1小时到市、3小时到省。
始终坚持三产联动,重抓产业培育,产业发展取得新成就。生态旅游加快发展。建成了唐家河、青溪古城、东河口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1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四川青川地震遗迹国家地质公园通过省级验收,白龙湖旅游开发有序推进。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第三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县,荣获“全国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县”和“四川省十大最休闲县区旅游目的地”称号。举办了各类旅游宣传营销推介会,打响了“夏青川·爽天下”旅游品牌,旅游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升。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名优茶叶、绿色山珍、风景银杏、木本油料、优质药材、生态养殖六大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品牌优势不断增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7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达到3个,省著名商标达到6个、省名牌产品达到7个、有机产品认证达到17个,建成幸福岛等现代农业园区7个。成功创建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林业产业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生态工业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是2010年的4.36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3家,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家。工业园区面积由2010年的不足1平方公里拓展到6平方公里,形成了竹园经济开发区和川浙产业园、电商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石材产业园“一区四园”工业发展框架。电子商务、金融业加快发展,新设立金融机构2家,累计达到8家,物流运输、邮电通信、餐饮住宿、零售服务业健康发展。
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统筹城乡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城镇建设快速推进。按照“提升县城、开发竹园、活乡强镇、全域新村”思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围绕建设生态安全宜居城市,深入推进地震断裂带拆迁,累计拆除房屋115万平方米,累计改造棚户区8.23万平方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86平方公里。围绕县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建成感恩文化墙、感恩文化广场、人民公园、木牍公园、银杏公园等城市景观。竹园新区建设成效显著,市政功能更加完善。大力实施“活乡强镇”战略,沙州、青溪、关庄、木鱼等重点集镇建设成效明显,三锅乡、马鹿乡撤乡建镇。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22.1%提升至31.1%。大力实施“五大行动”,建成幸福美丽新村94个、新农村综合体10个,改造提升新农村聚居点69个。基础建设成效明显。新建通村公路1070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6.6%;石坝至马公、姚渡至营盘等公路相继建成,实现乡乡通硬化路。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新建、加固微水池6223口,新增灌溉面积1200亩、引蓄水能力40万立方米,解决了8万名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城镇自来水普及率为97.4%,燃气普及率为66.7%,农村自来水受益村达到87.3%。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天然气管网和配气站建设加快,建成数字青川多功能数据中心,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实现全覆盖。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致力构建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绿色生态屏障。全县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均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城镇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9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县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68%提高到71.8%。成功创建为省级优美示范县、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通过验收,县行政中心成功创建为全国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办好惠民实事,群众生活实现新改善。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创新实施“十大救助制度”,每年承诺办理“十件实事”,持续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发展成果实现普惠共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进入快车道,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0年的11723元、3872元增长到22714元、8730元,分别增加10991元、4858元。“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减少贫困人口30359人,年均减少607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末的28.3%下降到2015年末的11.3%,特困村建设和“五步两公示一公告”“五个一”“六到户”精准扶贫模式,得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充分肯定,经验在全市、全省推广。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提标扩面。“五险合一”统一征收,失地农民保险应保尽保,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前教育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高中教育质量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惠城乡居民,成功创建为国家中医药先进县,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建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二级甲等专科医院,24个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卫生院标准,村级卫生站全部达标。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深入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免费生殖健康普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建成国家二级馆,乡镇文化站、农家(社区)书屋、村社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县档案馆建成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青川县志()》完成编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创新建立“十二户联动机制”,建成县、乡(镇)、村(社区)、网格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化解。持续加大安全生产执法监管力度,建成省级安全社区2个、市级安全社区10个,全省非煤矿山安全重点监管县成功摘帽,杜绝了较大安全事故发生。食品药品监管“青川模式”全省推广。深入推进“法治青川” “平安青川”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督导先进县,连续三年荣获全省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县。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积极简政放权,发展活力得到新提升。重点改革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坚持“七权同确”,确权登记承包地52万亩、林地292.15万亩,颁发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6.2万宗。县、乡(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基本建立,全县累计流转耕地、林地18.2万亩。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省级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企业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年检改年报、信用信息公示等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营改增”有力推进。市场监管、教育教学、卫生计生、城市执法等改革稳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强。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实现“两集中、两到位”。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实施先照后证、并联审批和“三证合一”改革;公布县级行政权力清单6190项。大力推进政风行风评议及政务公开等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和县委“八条要求”,三公经费大幅下降,文风会风有效转变。依法行政全面加强。建立健全县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逐步健全。“两法衔接”逐步深入,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水平有效提升。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二节& 脱贫攻坚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县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扶贫开发格局,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综合治贫、全域脱贫的新路子。2011年以来,通过全县各级干部的艰苦奋斗,青川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和《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年)》以来,全县贫困人口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2011年全县贫困人口54371人,贫困发生率28.3%,年减少贫困人口20160人,2014年减贫4485人,2015年减贫5477人,到2015年底有建卡贫困人口21809人,贫困发生率降为11.5%,贫困发生率减少16.8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全县通过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整村推进扶贫新村项目,贫困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产业结构调整、民生建设、乡风民俗、群众精神面貌、基层组织建设、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 &&大力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项目涉及&10个乡镇31个村,完成项目总投资15735.63万元,其中,专项资金5000万元,整合资金6279.5万元,自筹资金4366.41万元。实施庭院绿化55415平方米,硬化院坝18559平方米,房屋改造116030平方米,三改111726平方米,沼气池999口,新建社道12.04公里,新建村道16.3公里,硬化村道39.36公里,硬化社道18.75公里,整治社道2公里,建联户路98.87公里,新建生产便道17公里,新建农家乐73户,人饮管道28800米,人饮工程5处,蓄水池72口,防旱池5口,河堤4400米,堡坎8016立方米,防洪沟8940米,引水渠7560米,漫水桥15处,发展专合社4个,河道整治1000米,节点打造5处,垃圾处理点13处。核桃120000株,核桃示范园180亩,银杏231730株,果蔬产业园300亩,银杏产业园614亩,茶叶990亩,梨树8000株,枇杷树59亩,桃树5149亩,果树2498株。魔芋2246亩,木耳455650棒,香菇125464袋,天麻10亩,药材540亩,养殖土鸡94464只,山羊310只,生猪养殖5444头。技术培训5731人次。
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新村项目。项目涉及35个乡镇38个村,项目总投资17835.32万元。其中专项资金4699.89万元,整合资金8275.27万元,信贷80万元,农户自筹及投劳折资4780.16万元。实施村社公路241公里,农田改造2700亩,小型水利设施55处,人畜饮水工程41处,新建村卫生室4个,新建村文化活动室12个,架设农村低压线网改造2700米,新建体育运动设施39套,劳务扶贫培训2365人,三改4796户,危房改造177户,异地扶贫搬迁81户,建沼气池1900口,建垃圾屋62处。发展林果业2.9万亩,发展牲畜养殖143000头,培育专合组织23个。
大力实施特困村综合治贫战略。201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实施特困村综合治贫战略,制定并实施了第一轮“10+4”特困村脱贫致富三年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特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14个特困村三年累计总投入1.65亿元,占三年规划总投入的181%,其中县财政专项投入309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投入6275万元,部门单位帮扶投入(含以物折资)1149万元,农户投入(自筹和投工投劳)5948万元。全县14个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底的1220元增加到2014年底的5160元(预计数),净增加3940元,增幅323%,已超过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684元平均水平的建设目标。全县14个特困村建卡贫困人口按脱贫标准由2010年底的1348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270人,净减少1078人,减幅80%。通过三年的建设,全县14个特困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产业结构调整、民生建设、乡风民俗、群众精神面貌、基层组织建设、党群干群关系等8个方面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精准对象,打胜脱贫攻坚的“第一战”,按照“五步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一是做到“四有”。即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二是精准识别贫困户。确保全县无“六有”对象识别为贫困户。三是精准识别“回头看”。通过“回头看”锁定了我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796人,在原认定基础上动态增加123人,切实做到了对象精准。
精准目标,明确脱贫攻坚的“时间表”。一是明确总体思路。“党政总览、合力攻坚,精准扶贫、综合治贫,群众主体、整合资源,依法治贫、改革创新”。二是明确总体任务。实施特色产业、农村安居、道路畅通、水利保障、电力信息、教育人才、卫生计生、精神文化、科技创新、生态建设、金融惠民、兜底保障等12项扶贫工程。三是明确“五个一批”路径。建立健全全县31796名贫困群众脱贫台账,实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扶贫攻坚计划,将扶贫脱贫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村社和各年度。
精准规划,绘制脱贫攻坚的“路线图”。制定了《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规划(青川部分)》、《青川县12项重点扶贫工程专项方案》,完成了36个乡镇《年脱贫规划》。贫困村由驻村工作队和乡镇党委政府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基础上,编制了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解困规划。
精准发力,找准脱贫攻坚的“着力点”。一是大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成功创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县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5年,全年接待游客4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二是启动贫困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36个贫困村和第二轮12个特困村项目建设。三是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硬化通村道路、整治通村社道路193公里,新建连户道路共计410公里。新建沼气池3577口,改厨3530户,改厕3668户,改圈3646户,受益2人。四是着力加快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步伐。依托青川特色农业产业优势,优化互助资金及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支出结构,县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资金600万元,积极鼓励贫困群众适度借贷,发展产业。全县贫困户在大户及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椴木木耳300万棒、香菇400万棒(袋),林下套种魔芋及药材3000亩。加大贫困群众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培训贫困群众10000余人次,劳务输出8000余人。五是着力持续改善民生。大力实施“十大救助制度”,用活移民项目资金,完成后扶切块资金200万元、避险解困项目资金5000万元,发放移民后扶资金200余万元。整合民政兜底资金,加大大病救助力度,发放救助资金6000万元。
精准探索,寻求脱贫攻坚的“新路径”。一是在创新投入机制上求突破。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机制,按村均100万元、户均1万元专项资金下达到贫困村、贫困户,重点解决贫困户精准脱贫的问题。整合各类资金重点解决贫困村“摘帽”的问题。二是在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机制上求突破。健全完善了“业主+村集体+贫困农户” 的长效发展机制,既解决精准特惠又兼顾整村普惠,实现“双轮驱动”整村连片脱贫。三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上求突破。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县财政预算安排1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培育资金,选择在10个贫困村进行示范试点,已落实了10个村集体经济项目规划,工作进展顺利。
精准发动,构建脱贫攻坚的“大格局”。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了《青川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成立了由36个县级领导任队长的36个驻乡镇帮扶工作队,以村建立扶贫工作组268个,104个县级部门5000余名干部结对帮扶到户。选派87名优秀干部到87个村任第一书记,采取脱产驻村的形式驻村帮扶,做到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工作就绝不脱钩。二是充分发挥社会的帮扶作用。组织各方社会力量参与贫困村帮扶工作,用好每年1000万元浙江省对口长效帮扶资金,为农民增收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注入新的活力。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扶贫攻坚,积极开展政策助农、信贷支农、信用惠农、服务便农的金融服务工作,推出了小额信贷、电话支付终端、农民银行卡等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满足贫困户脱贫资金需求。三是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调动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作用,建立村互助小组、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村廉勤监督委员会),制定完善“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程序。
精准施策,织牢脱贫攻坚的“保障网”。坚持脱贫销号与返贫挂号动态管理,健全完善公开公示和逐级审核制度,让该进来的进来,该出去的出去,切实提高精准扶贫的针对性。逐乡村制定实施方案,对扶贫任务逐项列表,建立“任务台账”;对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进行公示,定期通报,形成“进展台账”;对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实行跟踪销号管理,形成“问题台账”。
第三节& 面临挑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在贫困地区。特别是我县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贫困片区、地震极重灾区县于一体,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十三五”脱贫攻坚量大面宽,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一、贫困人口涉及面宽,致贫返贫原因多重叠加
我县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到 2015年底,全县还有建卡贫困人口 2180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 11.5%,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全省及全市平均水平,致贫原因多为因病、因残、因灾和资金短缺等,其中贫困户因病致贫就高达 60.05%,因残致贫13.7%,全县有贫困村 79 个,占所有行政村的 29.3%。重大疾病、重大灾害、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等是造成我县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已脱贫人口抗风险能力脆弱,无法实现稳定脱贫,因病、因灾、因学返贫现象突出。
二、发展制约因素多,物质贫困与能力贫困交织
我县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且贫困人口多集中生活在白龙湖库区和边远山区,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整体效益不高,缺乏脱贫奔康的能力和条件,物质贫困和能力贫困长期并存。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更大,政策综合需求高。
三、县级财力薄弱,脱贫攻坚投入不足
2015年县本级财政收入仅1.5亿元,在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的新阶段,单靠自身薄弱财力扶贫,压力凸显、制约加剧,难以满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需求,脱贫解困资金十分匮乏。
第四节& 重要机遇
一、政策环境更加向好
中央、省、市、县就农村扶贫开发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和《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年)》、《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中共广元市委关于集中力量决战决胜扶贫攻坚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定》、《中共青川县委关于举全县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定》,制定了 青川县12项重点扶贫工程专项方案。脱贫攻坚已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和重点项目向西部,尤其是贫困地区重点倾斜,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延伸覆盖。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主要投向“四大片区”和重点县、贫困村,并向全省 88个贫困县派驻了联系领导。
二、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的发展,青川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益事业、基层组织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有效依托国家各项扶贫优惠政策条件下,我县在扩大招商引资、对外开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年来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各项制约性体制机制得到理顺,区域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环境潜能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动力,后发势头和劲头更足。
三、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高度重视脱贫攻坚,我县建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双组长”领导小组,制定了《青川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成立了由36个县级领导任队长的36个驻乡镇帮扶工作队,以村建立扶贫工作组268个,104个县级部门5000余名干部结对帮扶到户。选派87名优秀干部到87个村任第一书记,采取脱产驻村的形式驻村帮扶,做到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工作就绝不脱钩。建立了22人组成的脱贫攻坚督导组。结对帮扶行动的深入开展,贫困群众不甘落后、致富奔康的愿望更加迫切,各级各部门齐抓共建,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氛围空前浓厚,脱贫攻坚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些都为新阶段脱贫攻坚、加快全面小康进程增添了强大动能。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十三五”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县进一步夯实基础、积蓄后劲、提升优势、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根据《中共青川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县政府组织编制了《青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印发大会审议。这里,我从四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关于发展形势。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深入实践,我县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呈现三个特点:我县处于战略机遇期。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全市奋力推进“五大战略”等,这些都为我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机遇,敏于抢抓机遇,就能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我县处于黄金发展期。绿色是我们最宝贵的底色,生态是我们最靓丽的名片。随着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纳入重要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普遍共识,青川面临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我们的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碧绿山川、洁净土壤、美丽家园将使我们在绿色食品、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先行崛起。我县处于负重爬坡期。“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在经历了灾后重建高增长、高投入后,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实属不易。但发展滞后、发展不足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县情,经济总量小、产业培育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财政增收压力大、民生保障水平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们拥有绿色产品,但品牌不响;我们拥有生态环境,但开发不足;我们拥有一方净土,但来去不畅。因此,我们必须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继续发扬“两幅标语”精神,砥砺前行,负重爬坡,奋力推进青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发展原则。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增进全县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坚持绿色发展。准确把握发展新特征,保持专注发展定力,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打生态牌,引领发展新常态,厚植发展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力,不断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和利用好开放发展新的时间契机和空间机遇,扩大全方位开放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水平。四是坚持依法治县。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水平,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五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从严治党责任,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改进作风和反腐倡廉,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关于发展目标。结合我县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支撑条件,我县“十三五”时期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明显提升,改革开放取得决定性成果,把青川建设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经济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生态青川、美丽家园”。具体目标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大关,旅游综合收入和农业总产值分别突破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突破10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0亿元,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更加优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4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贫困村全部摘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绿地率、湿地率、空气优良率、人均公共绿地率等各项环保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73%以上,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治意识明显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开放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关于发展路径。坚定走好符合青川实际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之路,是“十三五”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贯穿规划纲要的主线。一是坚持崇尚创新。围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就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等指明方向和提出要求,以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二是坚持注重协调。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全域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指明方向和提出要求,以加快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三是坚持倡导绿色。围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就加快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持续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指明方向和提出要求,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新青川。四是坚持厚植开放。围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就解决建立完善发展新机制、坚持厚植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工业发展机制、创新服务业发展机制等指明方向和提出要求,以加快形成开放共赢新局面。五是坚持推进共享。围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就解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进依法治县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指明方向和提出要求,以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第二节& “十三五”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共青川县委关于举全县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定》。以消除绝对贫困同步实现小康为目标,以特困村、贫困村为重点,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手段,以改革创新完善机制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一岗双责、全力攻坚,下狠决心,花大力气,出硬措施,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当好“排头兵”,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实现脱贫致富、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双重跨越”,加快建设“生态青川、美丽家园”。
二、基本原则
党政同责,合力攻坚。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按照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四个切实”要求,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确保扶贫开发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综合治贫,精准脱贫。按照扶持对象、扶持项目、资金使用、扶贫措施、驻村帮扶、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要求,坚持政策宣传、规划制定、资金落实、干部帮扶、技术培训、脱贫解困“六个到户”实施精准扶贫,坚持整体联动、系统布局、综合推进,坚持输血扶贫与造血奔康相结合,推进贫困地区协调全面发展,从整体上改变贫困面貌,实现贫困村向小康村、贫困户向小康户“双重”跨越。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增强贫困群众参与制定规划、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扶贫攻坚的内在活力。以扶贫项目为载体,统筹政府投入,集聚社会投入,带动市场投入,发动群众投入,增强投入合力推进脱贫攻坚。
依法扶贫,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贫,严格执行《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切实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增强遵守扶贫法规的自觉性,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发挥扶贫攻坚综合效益。抓好扶贫开发各项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衔接协调、落地见效,提升体制机制的作用和实效,增强脱贫攻坚的动力与活力,提高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节&坚持六个精准
一、扶持对象精准
一是做到“四有”。即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户户填制了到户规划实施“公示卡”,村村建立了贫困户基本情况台帐、减贫规划台帐、增收台帐,乡镇都建立了贫困村贫困户信息簿,县建立完善了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全国联网的信息平台档案。二是精准识别,扎实开展贫困户比对核实工作。确保全县无“六有”对象识别为贫困户,即有购买商品房、政策性住房或在城镇自建房,有财政供养人员户,有购车的,有经营企业、在县城或乡镇的个体工商户、有残疾证号不实,有身份证号重复的。三是全面开展了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回头看”工作。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在建好“六有”信息平台的同时,对全国联网的贫困对象建档立卡信息平台动态管理,切实保障对象精准。
二、扶贫项目精准
一是明确总体思路。“党政同责、合力攻坚,综合治贫、精准脱贫,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依法治贫、改革创新”。二是明确总体任务。实施特色产业、农村安居、道路畅通、水利保障、电力信息、教育人才、卫生计生、精神文化、科技创新、生态建设、金融惠民、兜底保障等12项扶贫工程。三是明确“五个一批”路径。建立健全全县31673名贫困群众脱贫台账,实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扶贫攻坚计划,将扶贫脱贫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村社和各年度。
三、资金使用精准
一是在创新投入机制上求突破,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科学制定县、县级部门、乡镇、村、户“五位一体”的脱贫规划,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将专项资金下达到贫困村、贫困户,重点解决贫困户精准脱贫的问题。各行业部门整合资金、县级财政扶贫资金、部门帮扶资金重点解决贫困村“摘帽”的问题,坚持“双轮驱动”,以精准脱贫促进区域发展,县级财政资金以贷款贴息方式拉动信贷资金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投入方式,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周转金方式投入贫困村项目建设。加大县本级财政资金对贫困村、贫困户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每年不少于1500万元。
四、扶贫措施精准
一是在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机制上求突破,变“输血”为“造血”。大力推进村集体以土地等资产或现金入股方式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贫困农户以专项扶贫资金量化股金入股分红,贫困户以茶园、山林等资源入股分红,健全完善了“业主+村集体+贫困农户” 的长效发展机制,既解决精准特惠又兼顾整村普惠,实现“双轮驱动”整村连片脱贫。
二是把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作为选拔任用干部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围绕脱贫攻坚强化了鲜明的用人导向。抽调18名领导干部组建了4个督查指导组,分片常年常态化加强督查督办,确保各项脱贫攻坚措施落地生根,工作落地见效。
三是在创新社会扶贫机制上求突破,政府主导扶贫为社会共建。重点是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回引县外成功人士参与扶贫,部门帮扶结对扶贫,建立12支扶贫志愿队服务扶贫,加强东西协作浙江省对口帮扶扶贫。建立了省、市、县、乡镇四级结对帮扶工作网络,省扶贫移民局、四川日报集团、省通讯管理局下派4名干部帮扶到村到户,结对“认穷亲”帮扶到户。
五、驻村帮扶精准
制定了《青川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成立了由36个县级领导任队长的36个驻乡镇帮扶工作队,以村建立扶贫工作组268个,104个县级部门5000余名干部结对帮扶到户。选派87名优秀干部到87个村任第一书记,采取脱产驻村的形式驻村帮扶,做到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工作就绝不脱钩。&
六、脱贫成效精准
县委、县政府将扶贫攻坚任务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同时进行了单项目标考评,将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村和县级相关部门,对涉及的每一项重点工作,都明确了具体目标、着力重点、措施办法、责任主体、完成时限。通过人大评议等方式,督促县乡人民政府、县扶贫移民局以及各帮扶部门进一步抓好扶贫攻坚工作。县人大常委会对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了专题评议,加大监督力度。
实施建卡贫困户脱贫承诺制度,让广大贫困群众发扬自强不息,感恩自强的精神,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工作成效显著。明确脱贫标准。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制定了《青川县贫困户脱贫标准》,将脱贫项目建设事项精准规划到户;明确承诺事项。根据建设内容和投资情况,个户需承诺完成的建设事项和自筹资金、投工及完成期限,以县统一制发了《青川县建卡贫困户脱贫承诺书》样本;明确脱贫时间。按照脱贫规划承诺脱贫时间,以村建立脱贫任务台账,对贫困户承诺的情况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告公示;明确验收程序。半年、年终以村组织验收考核组对照脱贫标准,依据每户承诺事项逐户检查验收。建立健全脱贫退出机制。
第四节& 实现路径
坚持综合治贫、精准施策,大力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计划,确保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有劳动能力,通过生产和务工可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扶力度,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商贸流通、生态工业和劳务经济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地方,通过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库区避险解困实现脱贫解困。
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实现低保线扶贫线“两线合一”,率先对残疾人扶贫对象进行生活补贴,对特困五保人员集中供养,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通过提高贫困群众新农合筹资标准、降低贫困群众就医费用支出、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开展地方病特殊救助等方式,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医疗救助扶持。
灾后重建帮扶一批。通过制定落实灾后恢复重建振兴政策,帮扶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受灾贫困群众重建家园,解决因灾致贫返贫问题。
第五节& 规划依据及范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
《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
《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关于开展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川发改规划〔号)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专项方案&等10个扶贫专项方案的通知》(川委厅[2015]23号)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构建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的意见》(川财农[号)
《中共广元市委关于集中力量决战决胜扶贫攻坚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定》(广委发〔2015〕5 号)
《中共青川县委关于举全县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定》(青委发〔2015〕3 号)
《青川县十二项重点扶贫工程专项实施方案》
二、规划范围
本规划以全县脱贫攻坚需求为导向,总体结构“点”、“面”结合:“点”是指以特困村、贫困村脱贫攻坚规划为重点,包括12个特困村,79个贫困村,“面”指以县市脱贫攻坚为基础,包含189个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
(附图:青川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区域图)
第一节&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县委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的要求,到 2019 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 79个贫困村脱贫摘帽、31673人脱贫解困。到 2020 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达到乡镇有标准中心校、幼儿园、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村有卫生室、文化室、宽带网,组有硬化路、动力电,户有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让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二、具体目标
(一)全面完成贫困对象减贫目标
1.贫困人口减贫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青川县减贫7319户,20488人,其中2016年减贫人,2017年减贫人,2018年减贫人,2019年-2020年查漏补缺,巩固提升。36个乡镇分年度减贫目标任务见下表:
青川县“十三五”贫困人口减贫计划表
蒿溪回族乡
大院回族乡
2.贫困村脱贫退出目标任务
青川县现有贫困村总数为79个,计划2016 年脱贫17个村、(含巩固提升2015年实施贫困村11个)2017 年脱贫32个,2018 年脱贫30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2020年巩固提升,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表1:贫困村退出计划
脱贫(提升)
脱贫行政村
17(含巩固提升2015年实施贫困村11个)
黄坪乡解放村、大坝乡大坝村、茶坝乡月明村、青溪镇金桥村、桥楼乡新龙村、房石镇新龙村、新光村、曲河乡银洞村、前进乡长庄村、赵家村、茅坝乡金家村、楼子乡马安村、阳坪村、大院回族乡竹坝村、马公乡朝阳村、骑马乡民主村、红光村
乔庄镇茶树村、黄坪乡青春村、孔溪乡碓坪村、遥林村、瓦砾乡乌龙村、上河村、茶坝乡太平村、青溪镇徐坝村、蒿溪回族乡炭河村、凉水镇学房村、跃进村、胜利村、大院回族乡大茅村、关庄镇群力村、苏河乡毛坪村、东风村、石坝乡三江村、八一村、红光乡陶龙村、竹园镇金河村、白家乡白果村、侯家村、马鹿镇陇溪村、七佛乡新坪村、木鱼镇新潭村、板桥乡新埝村、观音店乡青竹村、沙州镇大湾村、营盘乡都家坝村、高峰村、丁家碥村、姚渡镇柳田村
孔溪乡红岩村、瓦砾乡柳河村、茶坝乡新坪村、青溪镇和平村、桥楼乡苏阳村、三锅镇黄水村、蒿溪回族乡光辉村、房石镇天井村、曲河乡王家村、曲河乡梅花村、乐安寺乡向阳村、乐安寺乡石桥村、茅坝乡曙光村、茅坝乡院子村、关庄镇固井村、石坝乡中心村、苏河乡樟河村、竹园镇银沙村、建峰乡碾子村、青沟村、白家乡火石村、马鹿镇衡柏村、七佛乡盘窑村、金子山乡大磉村、骑马乡大树村、板桥乡铁炉村、观音店乡余坝村、沙州镇青坪村、营盘乡柏杨村、营盘乡东山村
(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实现100%的村通水泥(沥青)路;100%村通电,100%村有宽带网;解决100%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2.推进产业扶贫工程,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群众增收。到2020年,实现贫困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3.发展公共服务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改造8所村小设施建设,九年义务教务巩固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全覆盖,有合格村医的卫生室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以上, 100%的村通广播。
4.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切实解决群众困难。到2020年全部完成79个贫困村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有钢筋混泥土或砖木结构安全住房的贫困农户达到100%。加大新能源设施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项目投入,生态脆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好转,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困难问题。
第二节& 规划任务
一、实施精准扶持脱贫举措
坚持综合治贫、精准施策,大力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计划,确保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1.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有劳动能力,通过生产和务工可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扶力度,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商贸流通、生态工业和劳务经济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表2: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年度计划专栏表
土鸡(小家禽)
1.3技术培训
种养业技术培训
实用技术培训
劳动力转移培训
两后生培训
数量(人)
2.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地方,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库区避险解困实现脱贫解困。
表3: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年度计划专栏表
数量(人)
3.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实现低保线扶贫线“两线合一”,率先对残疾人扶贫对象进行生活补贴,对特困五保人员集中供养,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表4: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年度计划专栏表
数量(人)
4.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通过提高贫困群众新农合筹资标准、降低贫困群众就医费用支出、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开展地方病特殊救助等方式,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医疗救助扶持。
表5: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年度计划专栏表
数量(人)
5.灾后重建帮扶一批。通过制定落实灾后恢复重建振兴政策,帮扶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受灾贫困群众重建家园,解决因灾致贫返贫问题。
表6:灾后重建帮扶一批专栏表
数量(户)
二、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
1、特色产业扶贫工程。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积极发展康养产业、电子商务、劳务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使生态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在绿水青山中赢得金山银山。
表7:特色产业扶贫工程专栏表
生态旅游康养
综合旅游收入40亿元,占农民可支配收入20%
农业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名优绿茶、山珍食用菌等6大特色产业,实现79个贫困村都有集体经济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加大仓储、冷藏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就地转化率。鼓励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村、示范店、示范企业和示范专合组织
每户贫困户至少有 1 人掌握 1项以上致富实用技术和有一个新型农民。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岗位技能、职业技能等“精准培训” 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搞好服务保障。积极扶持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
2、农村安居扶贫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坚持“建改结合,安全牢固,规模适度,完善功能”的原则,注重体现川北民居特色,全面完成贫困地区农村规划内的 D 级和 C级危房改造,加快土坯房等旧房改造。
表8:农村安居扶贫工程专栏表
贫困户危房改造面达到 100%;到 2020年,基本消除所有行政村农村危房。
农村庭院,生活配套建设
达到《青川县贫困户建设脱贫标准》。到 2018 年,100%的贫困户完成“五改”“五通”。到 2020 年,100%的行政村农户达到“五改”“五通”标准。
实现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到 2020 年,积极引导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农户向集中聚居点、集镇搬迁,实现因灾等因素需搬迁的农户应搬尽搬。
农村廉租房建设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行政府主导,村集体组织实施,注重盘活乡镇周转房、农村敬老院、学校等闲置空房。
3、道路畅通扶贫工程。加大乡村公路联网力度,打通“最后一公里”,畅通“毛细血管”。加快推进一批交通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县域路网等级,增强出境交通运输功能,实现“乡镇通油路、村通水泥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运班线”农村交通建设目标。
表9:道路畅通扶贫工程专栏表
乡镇通油路、村
到 2020 年,实现 100%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组通水泥(沥青)路,县、乡(镇)、村和具备条件的组四级道路联网
安保等配套设施
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4、水利保障扶贫工程。实施安全饮水行动。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措施,逐步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贫困地区供水安全工程体系,全面稳定地解决贫困地区群众饮水问题。
表10:水利保障扶贫工程专栏表
水生态治理
到 2020 年,实现所有行政村户户有清洁水,农田水利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生产供用水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农民供用水合作组织体系基本建成,防洪减灾体系及水土保持体系基本建成。
5、电力信息扶贫工程。大力实施贫困地区农村电网升级和光伏工程,提高农村网架结构建设标准,缩短农网供电半径,提高供电能力和电压质量,实现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到村到组到户全覆盖,基本建成县域供电同网同价、网架同强、服务同优、管理同质的城乡电网体系。
表11:电力信息扶贫工程专栏表
实现 100%贫困村电网改造升级,贫困户通电率达到 100%,全面解决低压电问题
贫困村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覆盖
2018年贫困村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覆盖率达到 100%,贫困户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 30%以上,2020年贫困户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 60%以上
6、教育卫生与精神文明扶贫工程。加强学前教育。健全学前教育资助政策,逐步提高幼儿保教费减免比例,对贫困家庭子女免收保教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延伸。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高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中职教育率。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利用专项资金优先支持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设施设备建设。加大乡土卫生人才培养力度,确保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一名合格乡村医生,每万人口有两名全科医生。深入倡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习惯。文化产业、文化体育事业专项资金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
表12:教育卫生与精神文明扶贫工程专栏表
乡镇至少有 1 所公益性幼儿园,全县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 9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6%以上,贫困家庭学生普及高中(中职)教育。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 97%以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100%达标,县至少有一所二级医院;到 2020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 98%以上。
贫困村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等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
县级全民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有序发展,乡镇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民体育健身场地,贫困村有文化服务站(室)、文化院坝、农家书屋。2020 年,县级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壮大,全县所有行政村有文化服务站(室)、文化院坝和农家书屋。
7、科技创新扶贫工程。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围绕特色农产品优良品种培育、保鲜储存和加工,加大科技成果攻关转化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优先在贫困村推广增收效果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
表13:科技创新扶贫工程专栏表
科技示范村和
示范户建设
每个贫困村户户有致富“明白人”,村村要有科技示范项目和一批科技脱贫致富带头人。到 2020 年,全县所有行政村户户有致富“明白人”,村村有科技示范项目。
8、生态建设扶贫工程。加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将贫困村中的宜居自然村作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重点,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扶贫开发资金、行业部门项目资金等投入,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村庄整治,把贫困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
表14:生态建设扶贫工程专栏表
贫困村幸福美丽
把标准脱贫预区域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资源转变为发展资本和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群众增收脱贫良性互动
9、金融惠民扶贫工程。增强服务功能。
表15:生态建设扶贫工程专栏表
金融网点覆盖
实现贫困村金融便民服务网点全覆盖。
“扶贫小额信贷工程”
设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在评级授信的基础上,为建卡贫困户提供 5 万元以下、3 年以内、利率优惠的小额信贷支持。
贫困对象贷款贴息
每年安排 25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等创业贷款贴息
扶贫小额贷款保险
为贫困户增信,对贫困户保证保险保费予以补助。对贫困户人身意外保险保费给予补助
村级互助资金管理
方便群众就近借款贷款,用于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
10、兜底保障扶贫工程。落实好中央、省、市的各项救助政策和“十大救助制度”,构建科学有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
表16:兜底保障扶贫工程专栏表
政策保障兜底
实现低保线扶贫线“两线合一”,做到应保尽保。
集中供养兜底
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扶养人的特困户实行集中供养
医疗保险兜底
贫困人口在县级乡级医院住院新农合补偿取消起付线,直接按补偿标准补偿
第四章& 精准到户、到人项目建设内容
一、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
1.扶持对象。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和务工就业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加大产业培育、就业培训、促进就业等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参与重大项目务工,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到 2020 年,共 14972 名贫困人口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解决贫困问题。
2.建设内容及投资概算见下表:
表17: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扶贫工程专栏表
年度计划(万元)
3.扶持效益。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共惠及7549 户贫困户、14972名贫困人口。培训种养殖业1.2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电子商务技能培训”有效提高,3100人次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劳动力转移培训1万人次,“两后生”培训6000人次;“劳务经济”帮助3448名贫困家庭缓解家庭支出,同时,为贫困家庭和全县培养了新的人才。
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
1.产业项目扶贫和搬迁对象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支持,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地区的贫困对象,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脱贫,做到发展一项产业、安置一方群众,实施一个项目,实现一方脱贫。同时,对非贫困户科学规划,积极有序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到 2020 年,对5517名贫困人口通过“产业项目扶贫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解决摆脱贫困问题。对11129名非贫困人口完成易地搬迁安置。
2.建设内容。整合生态青川、美丽家园大建设、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水电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合理安排搬迁地点、资金和进度,确保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
产业项目扶贫:增加重点产业发展和项目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实现就业或成为产业工人。&
易地搬迁:将贫困人口从生态恶劣地搬迁出来,修路、通电、建校、引水、改地以及补助农民建房,改善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存、发展的基础平台,拓宽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门路,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投资标准:易地搬迁的贫困对象,补助标准为57000元/人。
表18:移民搬迁安置扶贫工程专栏表
年度计划(万元)
3.扶持效益。通过产业项目扶贫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共惠及 1869户贫困户、5517名贫困人口。“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帮助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贫困家庭搬迁至新的居住地,解决其最基本的住房问题;“易地搬迁”使贫困对象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在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实现更好的创业增收。
贫困对象易地搬迁年度计划:
年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517人,其中:人,人,人。三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完善,一年巩固提升,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非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年度计划:年共实施易地搬迁11129人。其中:人、人、人、人、2020年 1954人。
三、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1.扶持对象。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特困群体,如农村 “五保”、特困老年人等,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锁定建档立卡符合低保政策兜底对象,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脱贫。
2.建设内容。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抚养人的特困人员按意愿实行集中供养。对特困人员、孤残智障人员、精神病和重大疾病患者等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实现脱贫的特困群体,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给予保障。率先对残疾人进行生活补贴,对特困五保人员集中供养。逐步实现低保线扶贫线“两线合一”。
按照“五保”、“低保”应保尽保的原则,完成社会兜底保障人。计划2016年低保兜底2267人,2017年低保兜底2642人,2018年低保兜底1807人,2019年低保兜底352人,2020年低保兜底1626人。
表19:低保兜底扶贫工程专栏表
年度计划(万元)
最低生活保障
3.扶持效益。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共惠及3310户贫困户、8694 名贫困人口。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减轻贫困户家庭负担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丧失劳动力人口的增收脱贫。
四、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1.对象与政策。对因病致贫,特别是因患大病、慢性病而导致贫困的人群,采用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措施,帮助其缓解资金压力,消除贫困。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医保补助、门诊和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标准。实行大病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大病救助。
2.建设内容。通过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 2016 年起,贫困人口在县级乡级医院住院新农合补偿取消起付线,直接按补偿标准补偿;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对农村五保户和农村低保户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加大贫困户、残疾人、重大疾病医疗费用救助补助。
表20:医疗救助扶贫工程专栏表
年度计划(万元)
3.扶持效益。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共惠及6961户贫困户、9475民贫困人口。通过“医疗救助”减轻贫困户家庭医疗支出的同时,脱贫的贫困人口又可作为新的劳动力实现增收;“大病医疗保险补助”为贫困对象购买大病医疗保险,一方面为贫困家庭提供医疗保障,另一方面是吸收社会资金帮扶贫困对象。
五、灾后重建帮扶一批&
1.灾后重建对象。通过制定落实灾后恢复重建振兴政策,帮扶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受灾贫困群众重建家园,解决因灾致贫返贫问题。。
2.建设内容。灾后即时救助。灾后第一时间向受灾贫困户发放补助资金和物资,县住建、民政、扶贫等部门负责及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科学规划,优先安排灾区急需民生项目,加快推进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重建。恢复生产。支持受灾村、受灾户迅速恢复生产,在重建中同步考虑致富门路,促进受灾群众增收。
3.帮扶计划。“十三五”期间完成贫困户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是对因地质灾害避让,洪水、火灾等受灾贫困户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完成贫困农户灾后恢复重建900户,其中户、户、户、户、户。
第五章& 解决突出贫困问题项目建设内容
坚持统筹规划,围绕省“3+10”组合拳政策,强力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农村安居扶贫、道路畅通扶贫、水利保障扶贫、电力信息扶贫、教育人才扶贫、卫生计生扶贫、精神文化扶贫、科技创新扶贫、生态建设扶贫、金融惠民扶贫、兜底保障扶贫12项重点扶贫工程,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基础先行,加快推进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交通、信息网络、能源、水利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为重点,构建更加安全可靠、功能配套、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地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着力改善民生,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
一、交通建设
1、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网络
全力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
2.建设任务
优化县域交通网络,配套完善旅游公路,持续通畅农村公路,提升农村客运通达深度,推进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加快公路网络建设。进一步扩大公路网规模和覆盖范围,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总体供给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到2020年建成城乡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村、组有硬化路,有条件的村通客运班车。
表21:道路畅通扶贫工程专栏表
 建设内容、地点
拟建设时间
通村公路畅通工程
路基、路面、桥涵等,
通村公路加宽改造工程
路基、路面、桥涵等,
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见附表)
二、水利建设
1.建设与发展需求
(1)我县将在“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发展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其中包括青江河(清溪至竹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乔庄河省级水利风景区。
(2)全面推进完善流域和乡镇防洪减灾体系,重点加强对重点场镇防洪工程建设、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完善防汛预警预报系统。
(3)通过工程改造、升级、配套、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质量。
(4)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的建设,我县将全力新建1座中(一)型水库、8座小(一)型水库,对11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
(5)完善配套县城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工程,污水处理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建成一批节水示范基地和水源保护地。
(6)配套完善小型水利水保措施,如塘堰、拦沙坝、蓄水池、沉沙凼、排灌沟渠等。同时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开展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7)继续加强水利现代化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平。继续深入开展水利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水行政法制环境,在县域内形成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社会氛围,提高全县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机关各部门、局属各单位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2.建设任务
(1)饮水安全:通过工程改造、升级、配套、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质量。解决乔庄、竹园、木鱼、清溪等36个乡镇的备用水源问题;解决乔庄、竹园、木鱼、清溪等36个乡镇农村12.57万人的饮水提质增效问题。
(2)产水配套:目前县域内无已建成大中型灌区,中型水库曲河水库正在兴建,三锅镇东阳水库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规划在清溪镇丰光、城北灌区新建渠道14公里,加固渠道36公里,新增改造节水设施31套,新建三锅镇明兴、东风灌区加固渠道9公里,新增改造节水设施18套,新增灌溉面积0.3万亩。;板桥乡、红旗灌区新建渠道19公里,加固渠道37公里,新增改造节水设施25套,新增灌溉面积0.5万亩,。
(3)水源保障:规划2017年完成曲河水库工程,新增库容5925万立方米。建成后可为下游8个乡镇6.15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可解决灌区内农村人畜用水,并为下游乡镇及竹园工业区8.85万人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还能解决剑阁县城和宝昭新区的居民生活及工业需水。
加快开展金洞坪水库、和平水库、苏阳水库、张家水库、碾子水库、燕子水库、大沟水库等7座小(二)型水库的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新增灌溉面积1.3万亩。
我县供水设施薄弱,无备用水源工程,不能适应安全饮水的要求。“十三五”期间规划重点建设乔庄水厂、竹园水厂两座备用水源工程,供水总规模达到2万立方米。
(4)水生态治理
①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规划完成枫林庙湾里水库、枫林风向岭水库、砂石龙洞沟水库、砂石太平山水库、荡盖上水库、青石寺水库、龙潭岩水库、田门垭水库、李家湾水库、上马村水库、樊家山水库等11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以保障1.23万亩农田的灌溉需水。
②抗旱防汛工程
应急抗旱:规划完成新建整治山坪塘103口,新建蓄水池17464口,新建整治泵站78座,新建整治渠道674.3公里等“五小水利”工程项目。
堤防工程:规划新建乡镇防洪护堤18公里,加固13.1公里。乡镇堤防按照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设;农村堤防按照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设。重点建设乔庄镇茶树、木鱼镇、骑马乡、孔溪乡益家坝、瓦砾乡场镇、竹园镇东曹、关庄镇高坝、三锅镇、清溪镇等23处防洪堤与集镇护坡工程治理项目;孔溪乡三盘子、板桥乡老场镇、关庄镇场镇、曲河乡老场镇等4处堤防加固工程。
重点建成三锅镇民兴村鱼池里、民利村张家院、茅坝乡群英村群院河、黄坪乡毛塔子等4处防洪堤与护坡治理工程。
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及预警系统建设:规划在曲河乡、营盘乡、骑马乡、石坝乡等乡新建排洪沟渠共84公里,投资0.50亿元。重点治理包括姚渡镇汉道河、清溪镇渭南河等28条河沟,进行疏浚清淤,除杂去乱,理顺洪水出路,保证行洪断面,共计359.4公里。
规划建设36个重点山洪沟及小型水库防汛视频动态监控系统,包含水情、工情、旱情、灾情等信息的采集系统,覆盖县(区)的网络(通信)系统及水雨情业务、防汛业务、抗旱业务等应用系统;整合资源,扩展和提高异地会商能力;提高信息的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科学、高效、安全的防洪抗旱决策支撑体系,实现防汛抗旱指挥的科学化、标准化、智能化管理。
城镇内涝防治工程:规划完成乔庄镇、青溪镇、三锅镇、关庄镇等11个重点乡镇的排涝工程建设,共计治理改造撇洪沟113.5公里,治理排涝河道30.5公里,新建排涝渠系122公里,配套桥梁39座。
(5)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
规划进行河道小流域综合治理328.6平方公里。重点建设乐安寺乡后坝河、三锅镇东阳沟、大院乡大院河、桥楼乡苏阳沟、韩家沟、清溪镇渭水河、孔溪乡遥林沟等7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对宝珠寺水电站库区消落区进行生态修复治理,。
(6)水土保持工程
新增茶坝乡茶坝河、姚渡镇汉道河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7平方公里。修筑梯田(梯地)和推行保土耕作措施,变“三跑”(跑水、跑土、跑肥)为“三保”(保水、保土、保肥),灌溉条件差的不适宜耕作的15°~25°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栽种水果和早熟蔬菜,沟边、河边、四旁地栽植油桐、乌桕、花椒等经济林木,侧重发展水保型薪炭林和优质牧草。配套完善小型水利水保措施,如塘堰、拦沙坝、蓄水池、沉沙凼、排灌沟渠等。同时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开展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7)农村水电工程
规划新建曲河一级电站、新顺一二级电站、七岔口电站、鹅项岭电站,总装机容量2.21万千瓦。新建南坝至曲河110KV输变电工程65公里。青溪电站、杨村子电站、楼子电站等3座电站扩容增效共计1000千瓦。启动农村水电增资减排工程,到2020年全面完成乡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8)水利保障项目建设
继续加强水利现代化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和完善全县雨情、水情、工情、汛情、旱情、水质等信息监测网络和自动采集、传输、处理系统。建成全县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覆盖全县、连接省、市水管部门的水利信息高速传输网络,初步实现防汛抗旱异地会商。建设重要水库、大中型涵闸、大中型灌区、大中型泵站的自动监控系统。建成水务电子政务、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网络系统,逐步推进管理信息化。补充水利应急管理设施,为县域内的1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装备应急抢险设施及物资,以增加机动性,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加强水利科技推广、培训,新建水利科技基础设施。加强水政执法能力,补充执法设备、执法培训、普法宣传、执法经费、水质检测设备,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新建乔庄、清溪等36个乡镇基层水务服务机构,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及设备购置。通过融资或资产划转评估的资本金进行注册,组建青川县水务总公司等水务企业,下设青川县城市供排水公司、青川县水务物流公司、青川县农村水务公司等,在10个重点乡镇组建水务站。
表22青川县水利保障项目建设工程表
拟建设时间
小流域治理
水源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附表)
三、电力建设
1. 目前,贫困村中尚存在大电网线路入村不彻底、部分农民依旧使用小电网的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必须要优先解决大电网线路的铺设问题;建立完善农村电网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责任,提高用电安全意识,规范用电秩序,排查并集中解决电网隐患问题,同步对供电设备缺失的地方进行供电设备的配套。
2.建设任务。到 2018 年,实现 100%贫困村电网改造升级,贫困户通电率达到 100%,全面解决低压电问题,组有生产用电,户能安全用电;到2020 年,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电网改造升级,组有生产用电,户能安全用电。
表:23青川县电力扶贫项目建设规划工程表
拟建设时间
青川地方电网2016年贫困村电力扶贫项目
新建10KV线路75.15km,10KV配电变压器45台,低压线路122.68km,改造户表1511户
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见附表)
四、通信建设
1. 通信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铺设覆盖工程作为基础工作中的重要方面,需要集中力量解决。
2. 贫困村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覆盖率达到 100%,贫困户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 30%以上。到2016年实现所有行政村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覆盖率达到 100%,贫困户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 60%以上。
表:24青川县通讯网络建设投资概算工程表
数字化校园建设
远程教育站点
防灾指挥体系
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建设
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见附表)
第二节& 产业发展
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经济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积极发展康养产业、电子商务、劳务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使生态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
一、农业产业建设
1.充分发挥青川资源优势,强化良种保护和农业技术推广,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大力发展六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发展粮油生产。
2.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种养品种和空间结构,不断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大力发展六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调整优化品种结构,着力突破名优绿茶产业,扩大面积,提升质量,拓展市场。大力发展绿色山珍,重点发展黑木耳、香菇、竹荪、羊肚菌和魔芋;推进木本油料产业提质增效,重点发展核桃和油橄榄,巩固提升银杏风景产业和山桐子产业;稳步发展养殖业,重点巩固发展草食畜牧业、中蜂养殖和生态水产业。
表:25青川县产业扶贫项目项目规划工程表
拟建设时间
绿色山珍产业
木本油料核桃
优质药材产业
生态畜牧业
风景银杏产业
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
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见附表)
二、旅游产业建设
1.打造以“生态”为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康养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以生态文化为灵魂、绿色产品为特色、精品景点为支撑、旅游产品为载体、产业融合为核心的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格局,使青川成为中国西部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2.倾力打造“熊猫故里、养生福地”和“生态青川.美丽家园”核心品牌,以唐家河、青溪古城、四川龙门雪山(官帽山)古道、阴平古道和青川生态文化园(县城)、白龙湖休闲康养度假旅游为主要推介产品,逐年推出白龙湖景区、荞鱼洞景区、青竹江百里山水画廊、地质生态公园等核心支撑景区,提升青川旅游品牌形象和美誉度。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将东河口打造成“5.12”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国家级纪念地,有序推进东河口、唐家河摩天岭、青溪古城、蒿溪拱北、乔庄、房石六个红色旅游景区(点)建设,进一步丰富旅游品牌内容。
表:26青川县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规划工程表
生态旅游项目
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见附表)
三、新型服务业建设
1.坚持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加快实施“服务业示范引领工程”,大力推动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区域协调、产业互动、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
2.实施电子商务发展“12345”计划,紧紧抓住国家供销总社电子商务试点县、阿里巴巴集团“村淘”项目建设契机,推进县城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培育特色智慧农业和康养智慧旅游电子商务产业,构建三个电子商务园区、五大体系,努力把青川建设成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先进示范县、中国西部乃至全国电子商务强县。继续实施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双百市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推进物流业与交通运输业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川甘陕物流网络,加快构建乔庄、竹园、姚渡三大物流中心,基本建成商业总量适度、经营业态多样、组团结构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实现政银企良性互动,金融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信用体系向农村延伸,基本消除全县8个金融空白乡镇,辖内金融资产质量和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表:27青川县电子商务扶贫项目规划工程表
拟建设时间
县城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培育特色智慧农业和康养智慧旅游电子商务产业,构建三个电子商务园区
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见附表)
四、生态工业建设
1.始终坚持工业强县理念,按照“突出项目,打造平台,扩量提质、创新服务”的工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切实抓好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高生态工业发展质量。始终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走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
2.做大做强竹园经济开发区。按照“一水中流、两山环抱、两核聚集、七区分布、一环串联”的总体用地规划布局,采用生态设计、绿色采购、“三废”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等新技术新理念来完善工业园建设,建成新型工业园区。不断提升四大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川浙合作飞地产业园对外开放窗口,重点引进培育电子、冶金、有色金属产业;加快促进青溪石材产业园围绕花岗岩石材产品链、废料链、配套链适度拓展该园区面积,发展循环经济;做优做强木鱼绿色食品产业园和三锅土特产加工集中区,大力发展青川优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按照生态园区和智慧园区要求完善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孔溪小企业创业园围绕青川土特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和智慧园区建设,实施二期扩建工程,增强工旅融合发展功能。
表:28& 青川县生态工业扶贫项目规划工程表
扩容竹园经济开发区
利用3-4年时间,竹园经济区开发面积和开发强度达到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应标准
提升四大产业园区
生态产业园区要求不断提档升级产业园,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见附表)
五、劳务产业
充分挖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潜力,准确掌握贫困村劳动力就业情况,有针对性地搞好贫困家庭劳动力继续教育、转移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养。整合培训资源,抓好对贫困劳动力的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开展80、90后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按政策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实现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搞好服务保障,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开展创业培训,并按政策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以助农增收、脱贫致富为核心,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省级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县建设为平台,深入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全域幸福美丽新村。到2020年,全县幸福美丽新村覆盖面达到95%以上,让广大农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一、住房条件改善
1.坚持把扶贫解困作为新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把解决贫困群众住房作为重大民生工程。
2. 加快实施7093户农村危房改造,统筹实施农房抗震设防改造。配套完善新村基础设施,优先实施水、电、路、通信和广播电视等配套,加大“三建四改”户办工程建设力度。
表:29& 青川县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规划专栏表
拟建设时间
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见附表)
二、产业提升
(一)建设与发展需求。坚持产村相融,强化新村的产业支撑。按照“产业进基地、基地园区化”和“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品成园”,每个村在综合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建成1至2个规模适度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园。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坚持长短结合、种养结合、立体种植、循环经营,抓好特色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快速持续增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采取订单、租赁、托管、入股等方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二)主要的建设任务。到2020年,建成21万亩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园。
拟建设时间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园建设
(三)投资估算及筹措(见下表)
单位:万元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园建设
三、环境整治
(一)建设与发展需求。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完善减量收集、资源化利用、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墅水池效果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