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业的格局说起:互联网金融竞争格局算不算金融

FutureCar.com
面向国内投资者,介绍未来汽车产业链投资机会的媒体
手机上的财经电台
优质内容创作共享平台,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公关效率的应用工具
集图文快讯,视频直播,FM和付费频道的移动端产品,永无休止的24小时全球科技金融资讯直播
互联网金融2016格局初现
【摘要】以2015年底的e租宝事件为转折点,互联网金融领域残酷的洗牌开始了。洗牌也就意味着新格局的诞生,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互联网金融可能的格局和各个互金企业可能的生存空间。
&·&& 07:00
作者: goldsem&&&
图片来源: 达志
2013,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2014,野蛮生长2015,鸡犬升天2016,一地鸡毛,格局初现互联网金融从2013年开始蓬勃发展,纵然屡有跑路,纵然良莠不齐,但是政策的宽容,媒体的支持,使得这个行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欢呼声中冲上了天空。经济金融领域屡见不鲜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也发生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以2015年底的e租宝事件为转折点,互联网金融领域残酷的洗牌开始了。洗牌也就意味着新格局的诞生,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互联网金融可能的格局和各个互金企业可能的生存空间。第一梯队,互联网金融天王部队互联网金融食物链的最上层自然还是巨头的天下。要么是互联网巨头,要么是金融巨头。首先来看互联网三大巨头BAT的打法。阿里自不用多说,且不论支付宝,其蚂蚁金服2015财年盈利30亿以上,估值超过600亿美元。蚂蚁金服依托支付宝,阿里的生态圈,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独步天下。百度基本已经废掉了,整个市值才667亿美元。虽然百度曾经也亦步亦趋的搞支付,搞理财,但是这些棋子早已成为死棋。归根到底,百度搞互联网金融先天不足,它没有“账户”和“场景“。在民营银行申请,牌照申请中还缺席,也许从侧面显示出百度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退缩或者放弃。 一个搜索引擎,也就只能靠”旗下13块过亿用户APP“和”200亿投资“来继续自己的故事了。最有可能和阿里过招的只有腾讯了。 腾讯有互联网金融的现象级产品,微信红包,并由此瞬间开始挑战马云苦心经营多年的支付宝。但是腾讯心头之苦在于,腾讯电商布局的失败,即使入股京东,也无法在产业链级别上形成和阿里一样完善的数据体系。 腾讯社交体系的数据含金量自然是远远低于阿里基于商业交易的数据。这也是为什么马云在过去一段时间大谈特谈DT时代,赤裸裸的炫富和扎针啊。 腾讯独特的内部竞争机制也对其互联网金融发展造成一定困扰,微信红包VS QQ红包,理财通VS微众银行、财付通VS微信支付,内部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内耗不断。难以完成对阿里的对等布局。再来看看金融巨头的互金部队。金融巨头搞互联网金融的排头兵自然是另外一个小马哥的后花园,陆金所了。背靠平安大树,陆金所自然一路风光无限,最新估值大约185亿美元,很多人都想学陆金所,其实没有一个人能学得了。归根到底,陆金所吃的是金融牌照套利的饭。即便如此,陆金所2015年亏27个亿,2016年还得亏4个亿,预计2017开始盈利。 最近陆金所非常不爽的地方在于监管层对于非标金融产品投资人与底层资产穿透性运作愈发严厉的监管。通俗的讲就是,不再允许做信托,资管,私募的大拆小,哪怕有牌照,哪怕你设立n层SPV,一剑穿透。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交易所的价值就出来了。蚂蚁金服、中投保、恒生电子一起设立了浙江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百度跑到西安也搞了个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还有贵州天安金交所,重庆金交所,合众人寿的吉林金交所,中民投和粤交所合作。彩云之南的云南很可爱,一个省就有四个金交所。恩,扯远了,回到陆金所,是平安集团下的一盘很大的棋的一枚重要棋子,是互联网系巨头们的需要学习的参考系和对标竞品。陆金所要死将会是死在小马哥,明天系的折腾与内耗上。前些日子很多人还会把京东金融拿出来和蚂蚁金服,陆金所之类的对比。其实我认为京东金融和真正的巨头还不在一个量级。 京东集团2015亏了94亿人民币,京东金融肯定贡献良多。 除非京东和腾讯停止眉来眼去,直接同居结婚,否则很难和阿里这样玩儿生态的高手过招。同样的道理,万达金融,乐视金融,国美金融,小米金融等一系列含着金汤勺出身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还处于画饼阶段,放在第二梯队辱没了家长,放在第一梯队又名不副实。第一梯队简单总结: 蚂蚁笑,阿狗哭,企鹅陪着在跳舞,百度已经很落伍。第二梯队,互联网金融元老企业第一梯队天神的战斗,凡人就不要操心了。 互联网金融企业元老企业的辗转腾挪,才是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广大投资人关心的重点。宜信,人人贷,积木盒子,红岭创投,铜板街,盈盈,PPMoney, 火球网,微贷网,玖富系等等,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对象。我们先来看元老们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一,规模获取资产的瓶颈。互联网金融平台去获取金融借贷资产和电商采购数码相机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决定了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发展不能以传统电商思维去运营。电商靠规模,靠流量,标准化的产品,边际效应不强,规模越大,成本越低。金融产品不一样,规模越大,风险成本同步放大。举个栗子,电商交易1台单反相机和交易100台数码相机的成本可能是1:5的关系。互联网金融企业给1个人放款和给100个人放款的成本可能是1:50的关系,因为这100个人,不是标准化的。所以,靠规模化产生超额利润,比较困难。这里顺便补充一个观点,大家都喊资产荒,资产荒,资产荒,这其实是一个悖论。以笔者最近半年的经历,金融资产其实非常多,问题在于你有没有能力看懂这个资产,你的资金成本是否和资产风险匹配。每个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有自己的能力半径,是企业自己的能力半径阻碍了资产的获取,而不是市场上没有资产。二,监管政策持续不明朗。当元老们放款规模在几个亿的时候,监管的不明朗是好事儿,这样才有自由发展和野蛮生长的空间。当规模做到几十个亿,几百个亿的时候,CEO们,股东们,其实真真正正盼着监管啊。最新的消息是互联网监管细则继续征求意见,要推迟到明年出台,让大家先摸索着干。 大企业最怕这个了,政策方向没猜对,说死就死啊。也举个栗子,到底什么叫资金池?到底什么叫自融?法律上,没有任何明文规定。当然这也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我们监管层的政治智慧。高手在民间,神仙在庙堂啊。三,盈利尚需时日。业界敢出来说自己赚钱的真是凤毛菱角。铜板街这样奔着近千亿交易量的平台,也就是到了去年年底才有了微利。宜人贷也是为了美国IPO,强行变魔术,做出了几千万利润。唯一一个腰杆儿硬气盈利不错的微贷网,还需经历一段时间资产劣化发酵的考验。在目前对互联网企业盈利能力的一片质疑的舆论环境中,元老们也是颇有压力的。具体来看,第二梯队的元老们都在往以下三个方向突围。一,转型做财富管理。人人贷花了3000万人民币买下www.we.com域名,以彰显其转型财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的决心。 积木盒子,从2015年初也开始做了战略调整,千辛万苦,不遗余力,连抄美股的路都快被趟出来了。宜人贷仿佛也在往这个方向前进,但总感觉比较犹豫,要么是想法太多,要么是受宜信牵制太多。二,做大数据。大数据技术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互联网金融平台大规模获取资产瓶颈的问题。大数据也不是谁都能做的,第一要有数据,第二要有人才。宜信具备很好的条件,有9年线上线下运营的数据,有合纵连横获取多方数据的资本,有方以涵,Joyce这样海龟大将,还有钱。手里也这么多好牌,也难怪宜信现在是最不慌不忙,慢慢来的公司。另外一家玖富虽然没有宜信这么耀眼的光环,也通过收购孵化,摸出一手漂亮底牌,和宜信一样,一中一美,都花大力气搞大数据。三,投资人机构化,平台交易所化。铜板街要搞铜金所,微贷网开始对接机构客户,机构客户的场内资金,自然还是便宜很多。央行冲上云霄的M2的货币供给量,首先还是落到机构的口袋里。大平台积累的一段时间的数据以后,有了和机构资金合作的能力,这也是美国Lending Club发展的现状。当这些互金平台回首过去,到互联网上肉搏,获客成本800~1000块都觉得便宜的日子。他们会觉得那就是长征,而现在,他们已经快到了陕北。第三梯队,占山为王,深挖洞,广积粮。第三梯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就太多了。和第二梯队企业相比,第三梯队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寻找立足点。在大格局下,不被阿里,腾讯,陆金所三个太阳烤死,不被第二梯队挤死。各家平台都有自己的道道,我不敢多说,只能以自己运营的乐米金服为例做一个分析。对于第三梯队的部队来说,生存的一个关键词是“垂直行业”。怎么理解呢,以乐米金服为例,我们只懂汽车金融,而且是很懂汽车金融。最近有朋友跑来找我问,上海的房产抵押项目你做不做?我想这个好啊,上海的房产要是出问题,哪行哪业都肯定先崩掉了。安全边际高,利润还不错。董事会一讨论,做不了。为什么?我的整个风控团队平均做了十来年汽车资产的风控,房产怎么做不知道。新建团队?半年磨合成熟期后,我再去和国诚金融PK?国诚金融已经专注上海房产抵押贷款领域好几年。我们胜算几何?且不论房产资产爆一个雷就是核弹,汽车资产爆一个也就是小手雷。再来看最近如火如荼的电商消费金融, 乐米金服也想做啊,利润奇高,风控简单。但其实也做不了。为什么?不掌握交易的入口,整个交易的闭环里,你只是一个陪衬。承担了90%的风险,获取了10%的利润。大机构一进场,马上成为炮灰。有人会说垂直领域盘子小。套用马云的话说,那是咱没想象力。还是汽车行业,中国汽车保有量1.6亿辆,汽车金融渗透率大约20%,美国大约80%。足够给多个平台精耕细作共赢了。对于第三梯队的部队,还有一个关键词叫“成本控制”。这里包含运营产生的成本和风控产生的成本。运营成本好理解,本来中小平台的获客成本就偏高,也没有基金豪门烧砸抢,自然需要精细化运营。风控产生的成本其实在整个平台成本里会占很大比重。风控的效率和坏账率要做一个平衡。不能是花了100块钱,规避了10快钱的风险。综上所述,不太理解很多中小平台,能够上各种类型的标的产品。 还是占山为王,垂直行业,深耕细作,才能活得长远。不管是消费分期、保理、租赁、产业链金融、类资产证券化,都要有自己的行业立足点。最后收个尾,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也就三四年时间,格局初现。大家不要神话互联网金融,也不要妖魔化。这就是一个依托互联网技术为大家经济生活提供服务的新兴行业。
&&&&&&&&&&&&&&&&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作者的其他文章
京ICP备号-1
京ICP证150581号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9号富尔大厦502室
联系电话:010-
微信公众号
金评媒微信公众号
或其它登录方式
手机验证码&:
输入新密码&:
再次输入密码&:
或者,您可以
重复密码&:
或其它登录方式杨建国:互联网重塑中国金融新格局|金融产业|杨建国_凤凰财经
杨建国:互联网重塑中国金融新格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4月17日,2015年上海嘉定金融硅谷创新金融与服务外包峰会在上海金融谷培训中心召开。在演讲的最后,杨建国从产业集聚的角度,重点剖析了上海金融谷如何从产业高度,改变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版图。
杨建国在上海嘉定金融硅谷创新金融与服务外包峰会上做主题演讲 4月17日,2015年上海嘉定硅谷创新金融与服务外包峰会在上海金融谷培训中心召开。本次峰会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为背景,以互联网金融、金融服务外包为两大主线,集结全国互联网金融政、商、产、学、研领军人物,共襄盛举,探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格局、趋势、风险及未来之路。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应邀出席并作主题演讲。 当前,中国金融业发展不断推进,金融改革日渐深入。在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金融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备受关注。从技术层面,信息科技的深度应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正在推动金融业态产生巨大的变革。 演讲中,杨建国首先围绕&改变&和&颠覆&两个关键词,聚焦互联网为中国金融带来的新格局。杨建国说,从&改变&来看,一方面,包括银行网银、第三方支付在内,传统金融正在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手段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阿里金融、P2P等则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思想来改变交易结构。从&颠覆&来看,比特币正是利用互联网颠覆传统金融的最佳代表。 在互联网改变和颠覆&新常态&下,中国金融又呈现出那些特点呢?杨建国从产业的角度进行了详细说明。从金融产业的发展趋势上来看,随着传统金融企业竞争加剧、以地产投资价值减弱为代表的居民资产重配、非标整顿和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资产重配,财富管理将决定金融也的未来,混业经营成为必然。 根据《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显示,94%的小微企业日常资金短缺额度不超过50 万元,64%的小微企业日常资金短缺额度不超过10 万元。演讲中,杨建国以阿里金融与银行单笔小额收费对比为例:&单笔小额信贷的操作成本在阿里金融为2.3元,而银行则在2000元左右&,指出从互联网金融本身的特点来看,基于互联网金融普惠性、低成本、征信功能、便捷性,以及微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有着天然的&适配性&,这也意味着,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发展空间。 互联网对中国金融格局的重塑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方面的推层出新,同样也激发了在区域间金融中心的竞争。杨建国以上海金融谷为例指出,一方面,以北上深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中心,在发挥老牌金融中心优势、保持传统金融态势稳健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成立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区来适应中国金融新格局;另一方面,天津、重庆等城市,将打造金融中心城市列为战略高度,力争后来居上,抢占互联网金融中心地位。 随着&一带一路&蓝图正式出炉,以及亚投行的筹备逐渐深入,金融业在迎来政策机遇的同时,也将迎来国际区域竞争。与纽约、伦敦、日本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我国国内金融业大而不强, 金融机构存量主要集中于银行体系,金融发展的结构相对畸形,金融业大而不强。演讲中,杨建国建议,中国金融应以&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为机遇点,以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业为发力点,打造大而强金融业,实现我国金融的二次腾飞。 论坛当天上午,上海金融谷举行了开园仪式。作为国内首个金融与服务外包产业园,上海市经信委和上海市金融办认定的&上海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该园区通过广泛吸引金融产业上、下游企业进驻,实现金融服务外包和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规模与聚集效应。 作为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不同行业、形态以及模式下的产业集聚。在演讲的最后,杨建国从产业集聚的角度,重点剖析了上海金融谷如何从产业高度,改变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版图。 杨建国说,上海金融谷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紧紧围绕&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从互联网思维出发,将金融、服务外包、总部经济与高新技术等产业与互联网有机的融合起来,以全新的产业园模式,驱动金融服务行业发展,构建了互联网金融产业新高地。
[责任编辑:wangft]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601
播放数:22640
播放数:15472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辨清本质】从金融业的格局说起:互联网金融算不算金融..._互联网金融_传送门
【辨清本质】从金融业的格局说起:互联网金融算不算金融创新?
从金融业的格局上看,P2P和众筹等新的融资手段,虽然属于金融创新,却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一种补充,是锦上添花的增量市场,不会对现有格局产生巨大冲击。而结算、支付和利息收入代表了一般用户对银行最主要的需求。互联网金融算不算金融创新  互联网巨头染指金融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谷歌公司2011年推出了谷歌钱包,去年,还入股了被认为最有可能改变支付业未来的公司Ripple Labs。亚马逊已经开始提供基于Kindle的支付和转账服务。苹果正在探索基于iPhone和iPad的手机钱包和支付。这些公司有很大的差异,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不是银行,却在银行经营多年的地盘上施展拳脚。  在传统银行家们眼中,这些入侵者是一群怪胎。它们擅长运用各种你闻所未闻的新技术,乐此不疲地寻找更有效率的方式来替代现有的金融手段。它们一边悄悄地挖着传统银行业利润的墙角,一边在监管者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它们在两大战场上同时开疆拓土,其中一块是借贷,比如那位从业者所提及的P2P。  美国最大的P2P公司是Lending Club(谷歌是投资者),其贷款规模在过去八年里翻了30倍,而且三分之二的投资来自机构投资者。  但是,即便加上排名第二的Prosper,美国两家最大的P2P公司的贷款总额为50亿美元,与美国高达1.8万亿美元的无担保个人贷款总额相比,不过3‰。  我赞同这种说法,即P2P市场的增速令人咂舌,但要是说这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市场则言之过早;相对于金融业的庞大躯体,这不过是一个千分之几的“粉刺”。  那么,如果P2P是个次战场,真正的主战场在哪里呢?  法国零售银行协会(EFMA)和印度Infosys对全球150家银行进行调查,请他们回答谁会是他们接下来最大的潜在威胁,让人意外的是,谷歌成为首选。一个月前,招商银行的一位副总裁曾经告诉我,他们最担心的不是诸多“宝宝们”,而是拥有指纹阅读技术的苹果来做支付怎么办?这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银行业的整体格局中,支付才是真正的主战场。  同粉刺般大小的P2P市场相比,支付简直就是一座金山。  2012年,全世界的商业银行有34%的收入来自支付类,规模达到1.3万亿美元,并且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钱从银行流向支付类的账户,这是银行不愿意看到却每天都在全世界发生的事实。  美国的一个零售联盟,包括沃尔玛、CVS和埃克森美孚等大公司,正在建立一个移动支付体系;美国三家电讯巨头(AT&T;、T-Mobile和Verizon)正在联合建立自己的移动支付和虚拟钱包。  这些非银行类企业进军支付,最重要的原因是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数据时代。  支付不只是交易的完成,还包括信息数据的搜集。一方面,传统支付跟不上互联网时代对支付的便捷要求;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商家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提供精准营销和基于支付的金融服务。  业界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微妙的变化,支付行业的供应链正在改变。支付功能可以被分解为支付和信息搜集。前者正在被标准化、商品化,由成本最低的供应商提供,比如谷歌;信息搜集的功能则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这种微妙的变化因为技术的驱动而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银行家们的担心将会变成现实,互联网公司比如谷歌或者阿里巴巴,将成为最主要的支付方。它们向社会提供完全免费的支付类服务,代价只不过是一个几秒钟的广告画面。  支付是金融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最古老的金融工具,也就是钱,是用来结算和支付的。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现在的银行已经忘记了。  在历史上,金融业做大往往是从支付开始的。所以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得支付者得天下,而现在是得移动支付者得天下。  不管银行是不是愿意承认,它们在移动支付的大潮中已经落后并扮演次要角色。这种深刻的变化意味着支付垄断的终结。
从金融业的格局上看,P2P和众筹等新的融资手段,虽然属于金融创新,却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一种补充,是锦上添花的增量市场,不会对现有格局产生巨大冲击。而结算、支付和利息收入代表了一般用户对银行最主要的需求。支付和利息收入结合的产品(如余额宝)以及和信用额度结合的产品(如信用卡)会对传统金融机构造成正面冲击,直接导致存款搬家和银行竞争力下降。  今年以来,监管层频频释放收紧互联网支付、倒逼第三方支付回归小额的风声。这样做,无非是将金山一般诱人的支付类划分成传统金融机构的地盘,留下“粉刺”般大小的P2P和众筹等增量市场,算是一种安全和创新的平衡。但是,如果你真正明了金融创新的国际趋势,就会分辨出来,这种地盘的划分既不符合世界潮流,也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  作者:陈龙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DBA及校友事务副院长 源:新浪财经==推荐优秀公众号==【互联网金融中心ID:jinrongx】分清互联网金融行业迷雾,对新金融(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两类的企业、机构、产品等以专业剖析。给粉丝造福利,同时服务优质企业招聘人才、资源对接,对普惠金融起到助力作用!【P2P网贷观察ID:wangdaiguancha】为网贷行业提供研究与分析,提高行业的透明度,为投资人提供靠谱的平台。==无敌分割线==微信名:互联网金融微信ID:iefinance网站:未央网http://www.weiyangx.com纸媒:《互联网金融观察》如果你不想被社会淘汰请关注。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包括比特币-虚拟货币、众筹模式、p2p、互联网或移动支付、互联网银行、电商小贷、金融服务)进行分析。新型的金融服务更接地气,欢迎关注。免责声明: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其联盟关注人群超千万级。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互联网金融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互联网金融 最新文章互联网+金融布局:四大制高点|互联网+|互联网金融|资产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互联网+金融布局:四大制高点
  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业而言,思维不同所反映出的是两个行业本身特性与多年来行业发展规律的不同。
  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用户+云+端”的思维可能显得过于抽象和简化,给人不知从何入手的感觉;而对互联网公司来说,价值链的思维可能显得过于陈旧和繁琐。但从长远来看,两种思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将是互联网+ 金融竞争与融合的必要前提。
  对于互联网+ 金融的组合而言,应关注的核心制高点有四个:基础设施、平台、渠道、场景。基础设施:蕴藏无限创新可能此处的基础设施,主要指支付体系、征信体系和基础资产撮合平台。
  支付体系是互联网金融的不二法门,且竞争刚刚开始。支付是人们对金融最朴实的需求,也是应用场景最为丰富的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的诞生和发展首先起源于支付。如今,互联网金融巨头们同样以支付为金融的切入点。例如,余额宝的迅速发展依托于支付宝的普及,而支付宝的发展又依托于淘宝电商的壮大。腾讯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是首先从支付切入,并力求通过丰富的应用场景(如过年红包、理财和打车等)提升其支付工具的活跃度。与此同时,各大银行及三大运营商也纷纷推出“电子钱包”和“手机钱包”业务。支付业务本身并不是盈利的来源,但它是汇聚流量和积累数据的重要手段,其流量和数据是开展其他金融业务的底层基础。
  在移动金融的背景下,支付被赋予了极大的活力。首先是介质创新。例如,英国的巴克莱银行曾推出一种名为“Pay-Tag”的支付贴纸。用户只要将该贴纸与银行卡绑定,并将其贴在手机或身体部位上,即可完成几十英镑以内的小额支付。PayPal 也与三星合作,开发了基于三星智能手表的支付客户端,令客户能够通过手表的界面操作完成支付。中国在移动支付介质上的创新同样层出不穷,比如基于芯片的近场支付、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光子支付等。银联、通信运营商、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等纷纷发力介质创新,并力争控制核心标准。
  目前的支付主要还是基于买卖关系的交易支付,但未来是否有可能出现更广义的支付,比如基于社交或人情的双向支付乃至多边支付?可以说,支付领域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并有可能一步步颠覆人们对支付的预期和想象。
  另外,虚拟货币和网络支付协议的兴起对全球各国中央银行的中心化地位以及传统的支付汇兑体系构成了挑战。货币的角色和形态未来会如何发展?互联网支付汇兑体系会如何演变?这一切尚有待观察。信用体系面临的问题是:中心化还是多元化?支付的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经过特定的加工和整理就能够成为信用基础。未来,随着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数据的种类、数量和时效性将得到极大提高,对个人的信用互联的评价体系也将更为多元、立体和即时。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发布,我国社会征信的法律基础和标准体系有望在未来几年逐步完善。征信体系将会继续维持政府主导的中心化格局,还是逐步向市场化、多元化发展?这一切也同样值得期待。
  基础资产撮合平台,则可能促成直接融资的大发展。基础资产撮合平台是指股权、债权、产权、林权、地权、碳排放权等基础资产的交易和撮合平台。此类平台的发展主要源自中国社会融资结构的改革。目前中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是6 ∶ 4,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手段较为单一,而在美国这一比例是3 ∶ 7,金融危机前一度达到过2 ∶ 8。未来,中国将改变社会融资结构倒挂的局面,去中介化是趋势所在,而互联网金融新型业态的发展将加速去中介化的实现。
  平台: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延续
  平台,是指连接两个或多个特定群体,为其提供行为规则、互动机制和互动场所(常常是虚拟场所)并从中获取盈利的一种商业模式。拉卡拉公司创始人孙陶然在《平台战略》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一个成功的平台往往需要做好几件事:一是选择平台战略的企业需要有能力积累大规模的用户,二是需要提供给用户有着巨大粘性的服务,三是需要有合作共赢、先人后己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平台商们正在纷纷践行以上准则。
  首先,在积累用户方面,一些平台商通过社交圈的扩散实现了用户数的快速增长。开心网在成立时仅有300 名种子用户,但这些用户通过上传照片、发表日记和游戏互动等方式不断吸引亲友的加入,如同涟漪般层层扩散开来,其结果是开心网在短短15 个月内注册用户数激增10 万倍达到3000万。另一些平台商则通过导航方式汇聚多方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流量的导流。融360 是中国国内金融导航网站的领跑者,通过与2000 家银行、小贷公司、典当行等机构开展合作,提供贷款、理财、等多项金融产品的搜索、比价、推荐及咨询服务,自2011 年年底成立以来,已积累了千万级的客户。
  其次,在建立客户粘性方面,一些平台商通过实现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以及对服务的整合来增加客户粘性。
  平安一账通是差异化服务的代表。它通过一个账户一套密码的单一登录实现了跨、保险、投资等多个账户的金融服务,并提供了整合的资产负债汇总,帮助客户全面查看和管理金融资产。
  最后,个性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产品推介和定价的个性化上。传统金融的一个思维定式是: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由于成本高昂,因此只能被用来服务高端客户,而长尾客户只能获得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但随着大数据的应用和普及,个性化不再为高端客户专属。例如,亚马逊的推荐系统能够根据客户的人口属性、搜索、浏览、收藏和交易记录推算客户的需求和偏好,并向其推荐适合的产品。类似的做法也已在金融领域得到应用。例如,花旗银行通过信用卡消费记录向客户推荐适合的商家并提供折扣,从而拉动其信用卡交易量。
  平台模式在互联网行业被广泛应用,因此当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业务时,也自然地延续了这一战略。但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平台仍是相对陌生和抽象的概念,如何改变思路及试行平台化运营,可能是传统金融的又一突破点。
  渠道:多渠道整合是关键
  渠道的核心议题是多渠道整合,即客户能够自由选择在何时通过何种渠道获得怎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其背后是机构的不同渠道在产品和服务、流程、技术上的无缝对接。这一点对于拥有较多实体渠道资产的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尤为重要,需要通过两方面的转型来实现:一是渠道定位从“以我为主”向“以客户为主”转型,二是实体渠道功能和布局的转型。
  一方面是渠道定位向“以客户为主”转型。
  传统金融机构对渠道互联网化的尝试由来已久。从1997 年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一网通”至今,几乎所有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建立了互联网渠道。但传统的网银或手机渠道,只是更多地将网点的流程电子化、网络化,仍是从金融机构流程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而非从客户需求和便利的角度进行改造。因此,金融机构多渠道整合的难点并非在于技术,而是在于思维的转变。
  另一方面是实体渠道功能和布局的转型。
  虽然实体渠道对金融机构来说是重资产、高成本,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客户对实体渠道的心理依赖,尤其是针对复杂产品和服务的面对面交流的需求不会消失,因此实体网点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实体网点需要转型,比如更多地将目前低价值的简单交易(如现金存取、转账汇款等)转移到ATM和电子渠道中,从而使网点人员有更多时间来进行销售和咨询工作。
  此外,网点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也需要适当调整,将目前单一的大网点业态逐步调整为多种业态相互配合的布局,比如通过“区域中心综合网点+ 大量便捷网点”的形式以较低的成本覆盖更广泛的区域,或结合周边市场设立专业网点(如专业小微金融网点、专业财富管理网点)以提升服务针对性等。
  场景:找准客户生活的主场景
  “金融的生活化”,是指金融不是独立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而是嵌入在众多的生活场景中,让人感受不到金融的存在,可它实际上又无处不在。
  因此,互联网金融版图的扩张实际上依靠两个维度的扩展,一是扩大目标客群,二是占领客户的生活时间。扩大客群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地域扩张、年龄层扩张、财富层扩张等。而占领客户的生活时间则需要占据尽量多的应用场景,即流量入口。研究显示,占据用户上网时间流量最多的是娱乐、沟通、信息获取和电子商务这四大类活动。互联网金融巨头们对客户时间的争夺也紧紧围绕这几大领域展开。
  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逐步意识到,它们所熟知的金融产品开始与场景合为一体,单纯依靠产品本身来实现差异化已变得越来越困难。只有将产品与场景以及客户需求紧密结合,才能被客户所接受。因此,许多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加强对场景的布局,比如建行和工行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平安集团向二手车和房产交易进军并建立起开放的万里通积分平台等。
  然而,场景之争远远不止于此。
  在未来对场景的争夺战中,关键是要找准客户生活的主场景,并以此作为核心应用的切入点。这种主场景既有可能是线上的,也有可能是线下的,它不一定占据客户最多的时间,但往往链接的是客户最基本的需求。例如,住宅小区的门禁卡链接的是客户每日回家的基本需求,门禁卡是否有可能是一个核心主应用?能否在此基础上叠加各种辅应用?由此,未来对场景的争夺,可能需要考验机构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对客户深层需求的理解,并对机构真正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力度进行考验。 ■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金融业格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