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为什么这么火,增速这么快

东北经济“僵尸化”严重令人震惊 谁是罪魁祸首?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东北经济的僵尸化令人震惊,这还是在中央连续多年要致力振兴的背景下。从根源上理清东北衰退的病因,不仅事关东北,还事关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达1840年就开始的历史大转型的彼岸。
  若论资源之丰富,产业之坚实完整,起步点之高,全国无一地区能与东北相媲美。但是东北的困境却最为明显。最近几年在中国各省GDP增速排名中,最后垫底的总是少不了黑吉辽三省的影子。去年的冠军就是辽宁,只不过是倒着数。最新出炉的一季度GDP数据让人大跌眼镜,最后五名就是黑吉辽加上山西河北。其中辽宁省GDP首现负增长,全国唯一。
  为什么会这样?东北是怎么衰落的?今年以来,网上已经有了许多讨论。
  看清楚东北经济,需要有宏观历史视野。中国经济版图就像光谱的排列一样,从最北边的红色极,逐渐过渡到最南边的蓝色极。所谓红色极-红色系,就是北方苏联式经济模式的影响区、辐射区;所谓蓝色极-蓝色系,就是南方英国式经济模式的影响区、辐射区(基地是晚清时期的广州、改革开放后的香港)。中间的长三角一带,则是两种模式的混合影响区。
  东北在成为红色极点之前,日本实际控制,竟然形成一段史无前例的经济辉煌期。这里面含着经济发展的基因密码。
  东北曾经的辉煌同样令人震惊:在日本投降的1945年,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东北占85%,台湾占10%,中国的其余部分(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重庆等等所有地方)全部加起来却只占5%。上个世纪30年代,运行于南满铁路新京至大连区间的亚细亚号特快列车已经是全封闭式空调车厢。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东北1949年以前的历史,讲的只是奉系军阀压榨百姓,伪满洲国的14年讲的只是日本如何奴役人民,而对东北当时工业情况的描述却是一片空白。读罢曲晓范先生的《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才如梦初醒般的惊讶于东北昔日的霸气。
  跟今天东北人口外流相反,当时东北人口猛增:1936年1月,全东北人口3097万,到年底猛增到3701万人,1941年达到4229万人。由此形成了上个世纪世界最大的移民潮,就是所谓的闯关东。成千上万的关内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阻碍移居东北,与现在东北人口流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常识是:抛开政治因素等精神层面的原因,普通民众愿意前往一个地区主要原因还是目的地富裕。这与现在东北人都愿意移居北上广一个道理。就像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去美国欧洲,却没听过冒险偷渡去卢旺达津巴布韦。
  到1945年,东北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雄踞亚洲第一。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在《沈阳:1949》中曾经这样介绍:“日本和德国败亡之后,东北这个地区就成了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的第四大工业区”。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线两侧工厂烟囱林立,城市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绵长工业区”,沈阳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1931年,东北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9.3%,而新中国建国50多年后的2003年,这个比例才达到57.5%。1943年,东北生产了全中国88%的生铁,93%的钢材,93.3%的电,95%的机械,形成了庞大的特种钢等当时领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业。而20世纪30年代,长春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管道煤气的城市,是中国第一个规划地铁(包括环城高速公路)的城市,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讯线路采用地下管线,也是亚洲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
  显然,得东北者得天下。所以毛泽东有言:“要想得天下,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争夺东北”,“如果关内拿不下来,先定都长春”。
  当然,日本狼子野心大力发展长春(伪满洲国时称新京)和东北,一方面是因为战争需要一个庞大的工业基地来保障军事供应。另一方面是希望新京成为新京都,并幻想50年后将日本首都从东京迁到新京来。但是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侧面的观察角度,他们是如何发展东北的。
  日本善于学习.明治维新,从不自作聪明的搞类似“日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东西,而是老老实实的承认就是落后了,原原本本的学,绝不偷梁换柱,也不搞新瓶装旧酒。政治上推崇宪政、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学习英国的市场经济,逐渐走向强大。也许是日本人天赋不高的原因吧,日本从来不能原创,日本的经济模式定型之后,就是一半英国一半德国。东北经济最辉煌的年代,经济治理的基本思路就是如此。
  二战日本战败,丧失东北,东北落入苏联军队之手,物资颇受洗劫。然而底子毕竟雄厚,建国后仍是“长子”,加上地理便利,优先成为苏联援助的重点地区,成为红色极点。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南方民营企业的崛起,东北衰落之象就立即暴露了。当年与华盛顿媲美的长春,当年与巴黎称为姐妹城的哈尔滨,世界闻名的工业地带东方鲁尔沈阳,以及完全由德国规划设计的大连,均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沦落为国内二三线城市。
  苏联经济模式看似轰轰烈烈,其本质却是必将造成经济运行僵尸化。建国后,东北就像苏联的影子,除了数量上的增长,质量越来越差。现在提起东北,往往令人想到破败的重工业,成群的下岗工人。经济体制的僵化,形成了观念的保守,共同导致了目前东北的困局。至今,东北的气氛依然是计划经济笼罩。典型就是国有企业占比高。东北地区国企资产占比超过50%,而其他地区平均仅为38%。国企的低效和高亏损率并不鲜见,但在东北地区尤其严重。该地区2014年的国企亏损率达32.4%,而其他地区国企的亏损率为26.2%。
  我们还可以从“树立典型”一事来看看东北的思维方式和民众观念。东北树立的英雄典型不少:王进喜,因为爱国,所以坚信中国有石油,以至于跳到池子里用身体当搅拌机,靠这些能建好石油产业吗?近些年,东北又捧出一个姓郭,自称傻子的“先进形象”。这些思维方式无论在香港深圳,更不用说在纽约伦敦,就算是在长三角地区,都是不可想象的(连华西村那么红,玩的都是市场经济和公共资源的混合游戏)。试想,沉浸在这种思维环境中的官员和民众,怎么能充分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运行内涵?这种思维方式和民众观念,估计只有鸭绿江对岸的朝鲜同志能超过了。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13年之后的日,中央下发《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央力挺的心态不可谓不热切。
  上述意见面面俱到。总体概括,大致可以总结为继续输血。例如新的东北振兴计划,要在3年内投资1.6万亿云云。可是输血能解决问题吗?强大的东北衰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打的不仅仅是东北人的脸。其实,如果思路不变,方式方法不变,这钱即便不打水漂,效果也是可以想象的。
  东北问题,是系统性的、根本性的、战略性的。没有刮骨疗毒的劲头,东北就走不出泥淖。靠少数干部的更换无济于事,今年落马的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就曾在发达的苏州地区历练多年,然而他并没有改变东北的困局。
  振兴东北其实说难也不难,南方曾经上演过的,理论上完全可以在东北再演一次。就在东北陷入困局的时候,南方的深圳却正在若干产业领域风生水起、领导世界。东北问题的根本,仍是在于政府越俎代庖,市场缺位。这个体制的节不打开,后面的一切就无从谈起。
  看不懂财经新闻怎么办?不懂赚钱技巧怎么办?扫描下面二维码或关注【搜狐财经:sohucaijing2013】微信号,给你想要的!
(责任编辑:柳龙龙 UN827)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深度好文】东北经济衰退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的图书馆
【深度好文】东北经济衰退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前几年东北人口流失导致衰落的言论甚嚣尘上,有很多人问我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只想问一句,人口流失是原因吗?那是结果。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口流失?这才是我们应该探究的。一、东北经济为什么会衰退?有人说是东北太冷了。这个我不认同。反例1: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讲,哈尔滨是东方小巴黎,经济相当发达,汇集了大量外国人,现在哈尔滨还有许多当时的欧式建筑。大家可以看看《夜幕下的哈尔滨》这类讲那个时代的电视剧就明白了,东北那时候是那么冷,同时又是那么发达。反例2:闯关东大家都知道吧,那时候东北比现在冷。我爸爸小时候冬天最冷-35~-40摄氏度以下都有,而现在,能到-30摄氏度都很罕见了。辣么冷,为啥人口不是流失的,却是流入的?所以,仅凭气候寒冷来说明问题有些偏颇。另有一类人说,东北腐败严重,思想观念落后,找工作全凭找关系,成年人成天就知道喝酒,不思进取。这个情况确实有,但似乎也没有说透,还是用现象解释现象。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作为东北妹子的玲珑,今天就给大家细细讲讲。我们先从流失的人口说起。目前流失的人口有两类人,一类是有钱有闲阶级,以国企公务员退休人员为主;另一类是新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对于第一类有钱有闲阶级来讲,选择一个气候宜人的地方养老是无可厚非的,所以东北有很多有钱人跑海南去了,以至于一个退休的婶婶到三亚去,闲的无聊一个人都不认识,正郁闷呢,坐窗边发呆,耳边却传来了熟悉的广场舞音乐!!!恍惚间仿佛回到了黑龙江,下楼一问,哎妈呀,都是老乡!世界可真小啊~这可不是杜撰的,是真事!这部分有钱有闲的高消费人群的流失,无疑对东北的消费,乃至房价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在全国房价飚涨的今年,任你北上广深楼价翻倍,我大东北楼价依旧“岿然不动”,美其名曰响应国家号召稳楼市,其实谁人不知,实在是没市场啊!高净值人群纷纷抛售房产,向南迁徙,由于走的着急,手中有几套房子的都急着变现,所以都是带精装修便宜卖的,这批人卖房子直接拉低了房地产市场价格。至于他们为啥敢卖这么便宜,为啥不心疼钱,在此就不表了~~~总之,有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的人都走了或在走的路上,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已经已断一半(对于投资,只断了民间投资的一部分,还有政府投资可以拉动,具体不展开了),对东北经济的打击是重大的。至于为什么东北有钱人喜欢往外走,别的地区的有钱人数量比东北多,往外迁徙的比例却没东北高呢?我觉得是基因问题。一方面是“文化基因”,因为东北是“文化沙漠”,大多东北人都是闯关东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满族人,没有太多自己的文化渊源。一个没有太多自己文化的城市,人们对他的留恋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是“生物基因”所致,因为这些人是闯关东人的后人,他们体内的基因就带有“走南闯北”的特质,所以东北人很少有想把自己孩子留在身边的思想,都希望孩子可以出去闯一闯,毕竟自己也是闯出来的。而文化深远浓厚的中原和南方地区,大都希望孩子能留在家乡,他们有种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的归属感。第二类人是80,90,00后大学生、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他们代表了知识经济时代东北的未来,如果说有产阶级代表东北的现在,那么这些高素质人才则代表着东北的未来,他们一旦出现不可逆转的流失,东北的未来就堪忧了!以我的中学同学(老家都东北的)为例,留在东三省发展的,不到三分之一,而且考入名校学习好的都没留东北,基本都北上广深杭这个地方发展了。为什么学习越好学历越高的人群越不愿留在家乡?是他们不爱家乡吗?不是的,实在是家乡的发展机会太少了。东北唯一发达一点的就是大连沈阳了,还有些大企业供高学历人才选择,其他城市真是了了的。为什么会这样?一是市场环境所致。国企占比过高,市场没有活力,也没有多少政策优惠,无法吸引企业过来,进而无法为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据不完全统计,东北地区国企资产占比超过50%,而全国其他地区仅为38%。近年来,受国企效率低下和高亏损拖累,从2013年起,东三省年GDP增速一直是全国倒数。二是经济形态发展所致。众所周知,东北以重工业为主,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当时重工业是经济龙头,东北经济也雄踞前列,东方小巴黎不是随便叫的~但后来经济发展模式变了,从工业时代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环境污染的重工业成了落后的代表,资源丰富也不在具有绝对优势。与此同时,东北的政治地位也下降了,政策的倾斜让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东北作为资源重地,却处于被剥削的境地,各种资源低价甚至赔钱向南方输送,能赚钱能发展才怪。三是官僚腐败所致。东北官僚主义盛行,权力寻租严重,甚至出现过有企业来东北投资,管事的官员要钱还不够,直接要干股,如此蚕食私营企业,还有谁愿意来?私营企业没有发展空间,年轻人想找个工作不托关系很难,所以有志青年都去南方了,那里找工作不用花钱,凭本事就行。我的同学中,学习好的基本都没留东北,有个学医的闺蜜留广东当医生了,问她为啥不回来,广东辣么远,说话也听不懂~她说她的工作回东北至少要花30万才行,在广东一分钱不用花,而且在东北的大环境下,以后晋升还要花钱,她不想浪费钱。如果说“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导致的人口迁徙是东北衰退的重要原因,那么,深圳更是“文化沙漠”,基本都是外来人口,为什么那么有吸引力?所以,“基因问题”只是其中一条客观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高层的政策遗弃,从而导致经济结构畸形没有活力,权力寻租空间大,反过来巩固了其官僚主义作风,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一个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谈发展就是空谈!看看东北,就是传统的垄断企业的天堂!一点活力都没有!二、那么东北还能复兴吗?我认为,很难,除非政府下大力气扶持。为什么?这还要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说起。社会经济形态主要包括四类,即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原始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以地租为主要收入形式的经济。工业经济,又叫资源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在工业经济阶段,生产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资源( 包括通过劳动形成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来进行。而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是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来创造价值。东北的兴盛期是满洲国时期(19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是工业经济时代,那个时代,拥有资源就拥有了一切,资源就是生产力。当时东北正是因拥有丰富的资源而成为军事要地,也成为了政治、经济要地。而如今,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尚不说东北资源被掏空,就算没掏空,也注定成为被遗弃的地方,因为这个时代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信息的开放互通,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最好。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互联互通很重要。但东北的地理位置决定它被边缘化了,他是内陆城市,不要紧,他还是边缘城市,地理位置边缘化,互联互通就很难,信息交互就少,知识经济发展就慢。虽然互联网时代很多信息都可以在网上获取,我说东北地理偏僻所以信息不畅似乎不合理,但大家想想,互联网上的都是几手的信息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是不会呈现在网上的,那么多名人会所是干什么的?那么多专家培训是干什么的?可以这么说,同样是北大研究生院,在北京本部的,郎咸平等著名经济学家去讲座论坛的次数是北大深圳研究生学院的好几倍。同是北大学生,他们获取的信息就差了好几倍。如果北京人获得的信息是一块肉,南方发达城市就能喝口汤,等到东北连骨头渣都不剩了。请问著名经济学家有几个来过东北讲座的?著名论坛峰会有几个在东北举行的?这些核心的信息才是成长的关键!北京为什么聚集了那么多企业家,那里获取信息,交换信息就是比别的地方快人一步,这一步,很可能就是其他人一辈子追不上的!南方之所以发达,一方面是政府大力扶持,但政府不傻,他为啥扶持?因为有机会,扶持一把就能上去,南方在地理位置上有地缘优势,在航空港发展起来以前,水运一直是成本最低的交通运输方式,所以在港口城市做生意成本就比内陆低,而现今,随着航空港的崛起,中原航空港运输成本将会是最低的,所以经济发展方向有向中原倾斜的痕迹。这一点从攀升的房价上可见一斑。所以,不论如何,东北这个疙瘩都不占优势啊。也别骂政府偏心,政府要从全局考虑,那里有发展前景就集中精力发展哪里,这也是没毛病的,毕竟他着眼的是中国在国际的地位,自己家里谁多一点肉,少一口汤的,也就没那么打紧了~所以,东北,既没有了往日的资源优势,也没有现今社会最稀缺最值钱的知识信息优势,也就失去了政府的宠爱,试问,他还能发展多好?三、东北还能做什么?依我看,如果真想振兴东北,简单讲,需要以下四措并举。一是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二是贸易对外开放,建立自贸区;三是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建立保税区。四是实行人才引进战略,政府给予大力支持,解决住房配偶等问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留住知识,留住人才,经济才会发展的好!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东北怎么了?数据让李克强连喊“揪心”|东北|经济|数据_新浪新闻
东北怎么了?数据让李克强连喊“揪心”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一图观政
  4月10日的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说:你们的数据的确让我揪心。东北振兴战略实行逾十年,这一次,东三省交出的答卷却不尽如人意。
  2014年,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是5.8%、6.5%、5.6%,位列全国后五位,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面对低迷的东北经济,李克强立下军令状:“今年年底,我们要回过头‘算总账’,东北三省必须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完成。”
  经济增速下滑,由来已久2012年开始,东北经济增速一路下滑。2013年,东三省的经济增速已经低于全国各省市GDP的平均增速。到2014年,东三省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后五位。
东北三省GDP增速排名
东北三省GDP增速与全国GDP增速
  东北经济下滑已不是新鲜事,为什么李克强总理现在才开始“放狠话”?一方面,今年一季度以来,东三省的多项经济指标继续走低,从全国四大板块看,当前经济总体指标最低的就是东北。另一方面,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干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这句看似温和的话语内涵深刻,接下来李克强说:“对于忽视民生、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要‘动刀子’、‘出重拳’、公开曝光,坚决追责!”这意味着,若尸位素餐,则“乌纱”难保。
  增速缓慢,就让人揪心?
  若单以经济增速的快慢来评论一个地区的经济走势,未免有些偏颇。江苏,浙江和广东,这三个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在31个省市的GDP增速榜单中,排名也一直位于中后。2014年广东GDP增速位居第22位,浙江排名第24。
  然而,和东三省不同的是,江苏,浙江,广东三省的GDP总量始终位于全国前列,近两年GDP增速也呈上升趋势。此外,2014年三省的GDP实际增速均接近其预计水平,相比之下,东三省GDP的实际增速和预计水平相差甚远。从某种程度上说,苏浙粤三省的GDP增速缓慢属于计划之内,然而黑吉辽的经济表现,则属于“计划外”。
2014年GDP预计于实际增速
  曾经“老大哥”,如今成“老大难”
  东北经济之所以让人揪心,和其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大关系,尽管振兴东北的口号喊了十余载,但是东北经济发展如今却似力不从心,老工业基地真的“老”了吗?
  一、能源,不成优势,便是“包袱”?
  李克强总理说,东北地区有资源优势,不发展没道理。然而随着政策调整,就现有的能源利用方式而言,黑吉辽的能源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曾经支撑了东北工业整体的平稳运行。数据显示,至2013年年底,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三个产业,在东三省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均接近30%。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回归理性,国家开始控制能源消费、治理大气污染,这对煤炭、石化等重化工业产生了较大影响,石化行业表现低迷。有能源总比没有能源好,但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只有对现有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才是真正的发挥出了能源优势。
2014年6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收入变化
  二、不能靠“输血”,还要会“造血”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东北经济对投资的依赖严重。2013年,三省的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均高达60%以上。依赖投资是全国范围内的通病,但是东北地区的矛盾尤为凸显,2013年全国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0.4%,比东北三省低10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原有传统优势产业被中西部抢占,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没有形成,内生动力不足,单方面依赖投资或许只能是死路一条。
东北地区原有主导优势装备产品全国占比变化
  5年前,李克强总理就表示长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持续。东北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宠儿,曾经享受到了不遗余力的政策倾斜,深陷对国家政策和投资的依赖中,导致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如今目前国家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考核重点有所调整,投资动力减弱,东北经济发展的弊病暴露无遗。
  三、工业比重不降反升
  中国的经济发展向着“新常态”的目标迈进,整体经济结构变得更趋平衡,2014年,中国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首次超过制造业。但是,东北却反其道而行之――制造业在该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不降反升,服务业的贡献出现下降,与振兴规划的方向背道而驰。
  2013年东北GDP中, 制造业份额从十年前的47%上升到50%。英国《经济学人》周刊今年年初发表题为《东北再度陷入寒冬》的文章称,东北的经济结构正在恶化,变得更加依赖于投资和制造业。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全都涌入了采矿业、重型装备制造业和建筑业之中。
  潜在危机――老龄化来袭
  除此之外,东北三省还存在着一个更为隐蔽的隐患――人口危机。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虽然辽宁每年还有大约20万的净流入,但是远比不上一个北京市。
  然而,东北的生育率也低于全国水平。201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18,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黑吉辽的总和生育率位居全国倒数五位,分别为0.75、0.76和0.74,仅高于北京和上海。较高的人口流出量以及较低的出生率,使东三省不得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2013年辽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1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3个百分点。
  东风何时来
  李克强认为,东北有工业基础,人才队伍,自然资源,中国经济潜力最大、爆发力最强的地区就是东北。有人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形容目前的东北经济,而这里的东风就是指有远见的,敢闯敢干的领导干部。
  在“网易跟贴”上,有关东北经济的讨论吸引了网友的热切参与,矛盾直指领导干部庸为,乱为,不作为。有网友评论说:“所谓东北振兴就是房地产振兴。等房子不盖了,经济就倒退回10年前。东北的问题,我估计很难有根本的改观。”还有人说:“对上,中央要反思,对下,还是从反腐败和反不作为下手吧?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李克强在近日就东北问题放狠话,“对于不干事不作为的,要抓一些典型案例,坚决问责,从严治理!”这或许意味着,将有一批庸官、懒官为此付出代价。
  有人说经济发展不能只靠数据说话,归根到底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2007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通过全省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来追踪经济动态。这种算法被称为“克强指数”。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有人对“克强指数”赋予了新的意义――失业率、居民收入和环境指数。然而,这些新指标同样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硬性标准之上的,就如总理所说:“如果我们的经济没有一定的速度保证,那靠什么保障百姓就业?靠什么改善民众生活?”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周刊、赛迪智库、中国经济导报、第一财经等。
文 / 助理观察员 李唯嘉 王珊珊编辑 / YIN制图/ 唐子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2017年东北三省经济PK:辽宁GDP增速由负转正 吉林同黑龙江经济差距拉大(附图表)
中商情报网讯:目前各省份陆续揭晓了2017经济“成绩单”,东北经济出现回暖迹象。2017年辽宁、黑龙江GDP增速均有所回升,特别是辽宁GDP增速由负转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仅黑龙江完成GDP增长目标,吉林同黑龙江经济差距拉大。 东北增长回暖 辽宁、黑龙江GDP增速回升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东部地区投资增长8.3%,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增长6.9%,增速与1-11月份持平;西部地区投资增长8.5%,增速位居四大板块之首;东北地区投资增长2.8%,增速继续稳步回升。 投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依然靠后,但东北经济出现回暖迹象。2017年东北三省GDP总量55430.8亿元,同比增长6.0%。数据显示,除了吉林省2017年GDP增速略有放缓外,辽宁、黑龙江GDP增速均有所回升。 辽宁增速由负转正 吉林同黑龙江经济差距拉大 2017年辽宁经济总量依旧最大,GDP总量23942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实现了由负转正,2011年以来,辽宁经济增速单向回落的状况发生了趋势性改变。据悉,2018年辽宁GDP增长目标为6.5%左右。 2017年吉林GDP总量15288.9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较2016年下降1.6个百分点。据悉,2017年吉林同黑龙江经济差距逼近千亿,较2016年差距有所增大。 2017年黑龙江GDP总量16199.9亿元,同比增长6.4%,为近四年来最高。数据显示,近几年黑龙江GDP增幅由2014年增长5.6%至2015年增长5.7%、2016年增长6.1%、2017年增长6.4%,呈现平稳向好的趋势。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仅黑龙江完成GDP增长目标 吉林黑龙江下调目标 2017年东北三省GDP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辽宁,低于全国2.7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东北三省仅黑龙江完成了2017年GDP增长目标。2017年辽宁、吉林、黑龙江GDP增长目标分别为:6.5%左右、7%左右、6-6.5%左右。辽宁距离GDP增长目标还有1.3个百分点,吉林则为1.7个百分点。据悉,2018年辽宁在未完成2017年经济增长目前的情况下,并未调整2018年经济增长目标,貌似辽宁对经济增长信心十足。相反,吉林下调了GDP增长目标,调整为6%左右,下调了1个百分点。黑龙江调整了措辞,将6-6.5%的经济增长目标改为6%以上。
请把您的建议告诉我们
温馨提示:为了提升您的浏览体验,本网站不建议您用"IE"浏览器打开。如继续浏览请对您的浏览器进行升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