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省的经济挤水分水分最大

以下三原因促使多省经济数据主动“挤水分”:经济数据缩水成趋势以下三原因促使多省经济数据主动“挤水分”:经济数据缩水成趋势风水诀百家号新闻链接:近日,内蒙古、天津等省份主动核减GDP、财政收入等数据引发关注。地方为何主动“挤水分”?南都记者了解到,地方财政压力日益突出是一大原因。此外,我国将于2019年实施地区生产总值(GDP)统一核算改革,促使地方主动调整。专家分析认为,在强调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地方经济数据“挤水分”或成趋势。截至目前,已有辽宁、内蒙古、天津三个省(区市)承认经济数据造假问题或主动核减财政经济数据。最早曝光的是辽宁。在中央巡视组“回头看”之后,辽宁省时任省长陈求发在2017年1月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今年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曝家丑”,指出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等数据有水分。1月11日,媒体从天津滨海新区两会了解到,滨海新区2016年GDP从超万亿元下调至6654亿元。三省份的数据核减力度都相当大。经济数据“挤水分”后,辽宁GDP增速曾出现“断崖式”下降,一度成为全国唯一GDP负增长的省份。内蒙古2016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核减幅度达到26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核减幅度更是达到40 %。滨海新区2016年GDP核减幅度至少超过30%,而滨海新区GDP总量约占天津的一半以上。地方为何主动核减财政经济数据?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范子英对南都记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是地方财政压力突出的问题。范子英介绍,和GDP数据不同,财政收入数据牵扯“真金白银”。地方财政收入数据报得越高,上缴中央的部分也越多,实际留给地方自己的就越少。因此,虚报数据会加剧地方财政压力,最严重的情况是出现财政亏空,收不抵支。二、争取中央财政补贴争取中央财政补贴,被视为另一个促使地方核减财政收入数据的因素。据《人民日报》报道,辽宁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指出,财政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三、明年各省GDP统一核算:2019年即将实施地区生产总值(GDP)统一核算, 长期以来,我国各省(市区)GDP由省级统计机构核算,加上“GDP至上”的政绩观驱动等因素,形成各省GDP合计远超过全国GDP的怪现象。GDP统一核算改革将有利于实现地区GDP汇总数据与国内GDP数据的衔接。有利于正确把握各地经济形势以及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在改变过去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政绩导向下,在强调高质量发展、弱化GDP增长目标的背景下,地方经济数据“挤水分”或成趋势,而“缩水”后的经济数据也将更健康!注:以上来源南方都市报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风水诀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一起谈人生谈理想谈生活,交流传统文化!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辽宁内蒙承认GDP注水后 还有哪些省市经济有水分_新浪网
辽宁内蒙承认GDP注水后 还有哪些省市经济有水分
经济观察网
  原标题:辽宁、内蒙承认GDP注水之后,还有谁?
  经济观察网&记者&杜涛
  在2017年年初辽宁承认经济注水之后,2018年初又一省区曝出经济数据不实问题。近日举行的内蒙古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称“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
  “财政空转主要是针对财政收入指标好看一点,经济数据也会更漂亮一些。财政数据压缩的话,其他的数据也会压缩。”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告诉记者。
  财政空转是什么?所谓财政“空转”,是指财政部门年初确定的收入目标过高,年底难以实现,只好弄虚作假,通过财政部门向企业拨款后,再由企业将资金以税收等形式缴回财政,通过倒账虚增收入、虚列支出,完成每年的增长指标。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财政部早在2015年就要求各地开展清理检查,严肃查处本地区财政“空转”行为。经济观察报了解到,财政部对采取“空转”方式虚增财政收入的判断是,这会扭曲经济运行情况,误导宏观调控决策,与新预算法的要求极不相符,要求坚决防止和纠正这种行为。
  2014年通过的新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对虚列政府收入和支出的责任人,根据情节给予降级、撤职或开除的处分”。
  新华社报道,在日举行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区县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一些地方盲目过度举债搞建设。
  经财政审计部门反复核算,内蒙古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同时调整2017年收支预算预期目标。调减后,2017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2016年公布数据下降14.4%,剔除虚增空转因素后同比增长14.6%。
  经过初步认定,应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基数也相应核减。
  此外,内蒙古还决定叫停一批政府过度举债项目,争取用3年时间把政府债务率降到合理水平。
  据新华社报道,在内蒙古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还指出政府债务问题。自治区党委表示,停建、缓建一批政府过度举债的项目,坚决叫停包头地铁项目和呼和浩特地铁3、4、5号线项目,全面梳理在建和计划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自治区党委提出,要化解政府债务、银行不良贷款和农村牧区高利贷,从2017年起,利用3至5年、争取用3年时间把政府债务率降到合理水平。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客户服务热线: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举报邮箱:六张图看穿哪些省GDP注水
又为何给经济数据“挤水分”?
干货!六张图看穿哪些省GDP注水 哪些地方经济在崛起
杠杆游戏 撰文|张银银
辽宁、内蒙古、天津都自曝家丑,承认自己GDP注水,并开始挤水。
不少媒体都热议此事,杆友们对此很关注,也很想知道下一个自曝GDP注水的有谁?应该说,在中央的压力和新统计核算要求面前,一些地方率先挤水,实际是明智之举。否则之后更狼狈、难堪。
判断一个地方经济数据靠谱否,一个地方处于上升还是下滑周期,有很多指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年份的数据变化、起伏,并不一定代表大趋势。自曝家丑的地方GDP有水分,其实没自曝的或许更有水分。
要看和谁比、怎么比,还得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对比。怎么看穿这一切?财税数据很难撒谎。较长一段时间里财税收入的变化,特别是人均情况,很能反映一个地方GDP含金量、发展趋势。
较长一段时间内财税收入的变化,特别是人均,很能反映一个地方发展趋势
从(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的变化等角度,思考一个地方水分程度,都有一定合理性,能说明一些问题。但这些数据都相对容易造假。而财政数据,财税收入则相对可靠。因为收入的钱要么是要分成上缴,要么作为开支要花的。
同时,经济的发展最终会变成财税收入,如果GDP猛增,财税收入却不协调,这分明是有问题。
个别年份、一定数据的粉饰是有的,此前和最近都有曝出类似造假,但长期财税数据造假,拿什么上缴,拿什么花?
所以,地方往往会在某个(些)年份,主动调整自己的财政收入数据,以避免长期的麻烦。
对于城市一级来说,涉及到和省级、中央的财税分成,简单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变化趋势,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可能东部省会城市吃亏——他们对省级财政的贡献较大,自己却分得不算多。
西部省会城市往往则可以占到便宜。因为省级政府财税分成一般不算高,大多都愿意支持所谓的强省会。
因此,从财税角度看城市发展趋势,需要国税、地税,财政分成情况都考虑进去。
去年以来,自曝家丑的主要都是省级政府,辽宁、内蒙古、天津,还有哪些省经济滑坡,大家很想知道。当然,还有哪些城市经济数据造假,大家也想知道,但杠杆游戏没这么多时间,今天暂时不分析各大城市的情况。
先从财税收入角度,把各省这些年的财税收入变化做个阶段性盘点。从中,各位杆友应该可以发现亮点。
恰好,前段时间,有一篇“六省一市养全国”的文章很火,他是从各省国地财税总收入、支出角度来思考。
虽然该文对我国财政制度存在一些不全面阐释,比如各省的财政收入并非简单来自于本省的贡献,如证券印花税、关税等,都是全国或其他地方贡献的。同时土地财政、上年结转等考虑也不够周全。
但无论如何,一个地方有证券交易机构,有强大的进出口吸纳、汇聚能力,始终是一个地方强的象征。所以说,这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
既然那篇文章的朋友,已经从全口径财税角度分析过了,同时他只是分析了2016年的数据,并不能反映各省近些年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杠杆游戏换个角度,看看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就是不加中央财税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结转等自己所挣、可以花的钱到底有多少。并拉长时间,近些年,各地又是怎样在变化?
较2008年,湖北、江西、重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次提升最多,贵州、天津次之,山西、辽宁、黑龙江下滑惨不忍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这些年的标志性事件。金融危机后,各省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呈现不同的走势。可以说,今天各省的发展情况,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转折的。
今天,杠杆游戏就来统计、分析一下2008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变化情况。
图1.2008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排名 数据来源|我国统计局,制图|杠杆游戏·张银银
2008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排名显示,东部经济强省市,人口、经济总量大省普遍排名靠前。特别是彼时辽宁排名非常好,位列我国第7。
当然,比如四川、河南、河北排名都在前十,不代表这些省经济发展层次就很高。因为人口多、体量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靠前不奇怪。
下文第三部分,杠杆游戏会具体分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创造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到了2016年,辽宁已经退步到16位,而大黑马湖北闯进了我国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前十,第9。2008年时,仅为15。
图2.2016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排名 数据来源|我国统计局,制图|杠杆游戏·张银银
天津也从2008年的16位,冲到了2016年的11位。
如下图3,更大的黑马还有江西、重庆,排位上升6个位次。分别从2008年的23、21飙升到17、15。
和天津一样,西部欠发达省份贵州也实现了5个位次提升,通过8年的努力,从26位上升到21位。一举超越资源大省山西、新疆,以及广西、吉林、黑龙江。
图3.2016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次较2008年变化数据来源|我国统计局,制图|杠杆游戏·张银银
最悲催的是山西,2008年确实是黑金大省的转折点。当时,山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居全国12,到了2016年已经下滑到22位。足足下滑了10个位次。
还有这年主动挤水分的辽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次如上文所述掉出前十,下滑了9个位次。同样的东北难兄难弟还有黑龙江,下滑了6个位次,甚至不如西部欠发达的云贵、广西等。
此外云南也下滑2个位次,意外的是福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滑3个位次。其余内蒙古、广西、吉林各下滑一位。
有趣的是这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次不变的,有发达的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沿海较发达省份山东。也有差强人意的河北,以及在中西部还不错的安徽、陕西。而西部和沿海明显欠发达的甘肃、宁夏、青海、西藏、海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次也没发生变化。
对了,最有钱的广东,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32亿元,攀升到10390.35亿元,成为我国第一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破万亿的省份。
江苏也高达8121.23亿元,其余五六千亿的还有上海6406.13亿元、山东5860.18亿元、浙江5301.98亿元、北京5081.26亿元。
从第7位的四川开始,明显降档,只有3388.85亿元,其余过3000亿元的还有河南3153.47亿元、湖北3102.06亿元。
从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位次看,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内蒙古、重庆、海南、福建GDP比较实打实
8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的变化、位次的提升或下降,一定程度可以反映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谁在掉队、遇到困难。
但考虑到各地人口数量不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同,看总量或者位次变化还是有些缺陷。
那么,接下来,杠杆游戏将对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排名变化,进行分析。从中可以非常直观看到,哪些地方的人均地方财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较高。
经济发展,是一个地方每个个体创造财富,和财税的能力的综合反映。如下图4。
图4.2008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排名 数据来源|我国统计局,制图|杠杆游戏·张银银
2008年时,上海、北京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就破万元。哪怕是第三的天津也不到6千,和沪京差距极为悬殊。
再接下来,发达的浙江、江苏、广东,彼时经济还未大面积滑坡的辽宁,都在3000多元。巧的是,当时辽宁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都是第7。
8-12位的内蒙古、福建、山西、山东、重庆,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00多元。12位之后的则都不到2000元,贵州、西藏甚至不到1000元。
应该说,200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我国各区域经济发达程度非常契合,中西部仅有内蒙古、山西位居前十,彼时资源经济效应还很明显。
而当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居第4的山东,人均就没那么好看了,当然也不错,能排11位。此外,西部的重庆也还不错第12。
当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前十的四川、河南、河北,换算成人均都不好看,分别排22、28、19。
到了2016年,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前三,依旧雷打不动。上海、北京奔上2万元元,将冲击3万元。天津也达到1.7万元,明显比后面的高不少。所以说,天津GDP可能有一定注水,但其人均创造财税的能力依旧超级强劲。这么说,有些地方可能注水更多。
图5.2016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排名 数据来源|我国统计局,制图|杠杆游戏·张银银
除非常住人口数据故意报低,否则依旧无法否认天津是沿海、东部发达地区。当然,作为城市比较,天津确实风头明显不如深圳、广州、杭州、重庆等。
2016年,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前五,变化是江苏反超了浙江,不过差距不大。一个刚破万元,一个即将破万元。
图6.2016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次较2008年变化数据来源|我国统计局,制图|杠杆游戏·张银银
辽宁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则从2008年的第7,掉8个位次(见上图6)到2016年的15位。资源大省内蒙古还上升一位,坐上了人均第7,有趣。重庆上升4个位次,从12位冲到了第8,海南也上升4位,排到第9。福建反倒退步一位第10,不过依旧捍卫前十,可以忽略不计。
值得注意,2016年,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前十的省份,最低的都接近7000块。而11位开始则下了一个台阶。
总的来看,8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次,最大升浮是西藏,上升了14位。贵州、湖北、江西也分别上升了10、9、8个位次,显示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一些效果,不仅仅是GDP提升,人均财税贡献实打实。
最悲催的是黑龙江、山西,其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下滑12个位次。辽宁、河北、云南各下滑8、7、7个位次。
剩下的省份变化不算大、或稳定。
颇为好玩,年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常住人口创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次没有变化的天津、湖南、河南、广东、上海、山东、北京,要么是经济发达地区,无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是人均都排名靠前;要么就是排名相对差一点,守住排名已经不错。
为何多个省份要争相给经济数据“挤水分”?
摘要:浙商证券认为,“挤水分”既是为了在推行统一核算后防止历史经济数据前后“打架”,又有做低基数以便获得更多转移支付的考量。
辽宁、内蒙古之后,天津也宣布“挤掉”GDP水分。
如果说统计造假与一段时期内“唯GDP论英雄”、或地方干预统计情况有关,那么“挤水分”的动力又来自哪里?
浙商证券固收团队分析师孙付认为,“挤水分”既是在推行统一核算后防止历史经济数据前后“打架”,又有做低基数以便获得更多转移支付的考量。
地方争相“挤水分”
此次天津宣布滨海新区GDP收入大降三分之一,让“GDP注水”变成热点话题。
天津广播1月11日发布微博披露,天津滨海新区两会上重新调整了GDP统计数据,2016年滨海区GDP从万亿元下调至6654亿元,降幅达三分之一;预计2017年GDP7000亿元,同比增长6%。
此外,内蒙古在今年1月3日表态,挤掉财政收入虚增空转以及工业增加值存在的水分。根据浙商证券报告显示,2016年内蒙古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016亿元,减调后为1486亿元。
图片来源:浙商证券
辽宁的“缩水”经历更早,2017年初辽宁省确认财政数据造假问题,调整后15 年辽宁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25.6 亿元,同比下降33.4%。
背后动力:防止数据“打架” 获得更多转移支付
浙商证券固收团队分析师孙付认为,挤水分一方面是为了提前应对2019年起国家统计局将推行的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防止历史前后经济数据“打架”的情况。
统计局在日宣布,将在2019年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从原来的各省区市统计局负责,改革为国家统计局组织领导、各省区市统计局共同参与。
具体来看,推行统一核算后将解决过去地方核算明显高于全国核算的历史问题。
图片来源:浙商证券
另一方面,调减“注水”的经济数据更容易获得财政转移支付。
在17 年以来财政部连续通过50 号文、87 号文、92 号文对PPP、产业基金、政府购买服务多种渠道进行规范管理后,地方政府融资冲动难以满足,同时地方债受制于债务限额难以突破,因此做低经济数据以获得更多财政转移支付则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融资手段。
地方债务中央“不兜底”
浙商证券指出,“中央对地方债务不兜底,政府对非政府债务不兜底”的表述,也抑制了地方政府对隐性债务的偿债意愿。
财政部于去年12月23日发布《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称未来地方债监管工作将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放到第一位。
同时,报告强调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除了密集出台的文件,中央还在去年持续披露地方违规举债的案例和举债手法。
根据浙商证券统计,包括且不限于出具承诺函(四川巴中市、江苏省、贵州省、河南驻马店市)、平台融到资金后划拨给其它单位(成都市新都区)、违规使用置换资金(江西丰城市、湖北黄岩市)、向单位员工举债(山东济宁邹城市)等形式。华尔街见闻
免责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创作者看到,欢迎联系“中国资本联盟”认领(可发邮至:或直接在公众号留言),如觉侵权,敬请通知“中国资本联盟”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平台微信公众账号:CACNORG。(投稿、商务合作(微信号:ccuorg)、各金融资本机构人员招聘信息(要求合法正规金融资本机构、招聘信息要全面真实、平台免费发送。)发送邮箱:)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数据下滑 挤水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