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推广APP的时候花了很多钱却没普通话什么时候推广的突出效果是为普通话什么时候推广的?

花3万多投资APP 上线的却是一个空壳
投资手机APP及注册关键词等“买卖”很火,但其中猫腻很多,律师称若进行夸大宣传或完全虚假宣传,可能构成合同欺诈
一个陌生来电邀请参会,会上鼓吹投资一个手机APP(手机软件),花几万块买下,就可自己运营做电商,或者坐等升值几十倍后转手,一本万利。你会动心吗?
来自深圳的刘乐、黄祥和来自广州的嘉嘉三人都动心了,他们分别与广州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翼&信息)签订购买手机APP合同,但发现货不对板,承诺成一纸空文。
投资手机APP、关键词也能赚大钱?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此类“买卖”在各地频频上演,这到底是移动互联网经济下的投资风口,还是皮包公司进行概念炒作?
“高大上”会议兜售APP
去年11月,深圳一家减肥美体店的老板刘乐,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邀请她去一家酒店参加一个移动互联网的会。“电话里的那个人就说是一家公司的,现在什么国家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我们进行网络创业,搞‘互联网+’,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样子。”
刘乐心有疑虑,但心想开会而已,就过去听听他们说什么。她还是留了一个心眼,没有带钱及卡过去,以防被骗。到了酒店现场,刘乐很受用,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阵仗,迎接人员夹道欢迎,穿着工工整整的制服,面带微笑,每个人都要验证过手机邀请码才能进场。
入座后,会场的大屏幕开始滚动播放视频,是有关马云、马化腾的成功视频,还有国家政策。
刘乐记得,随后一个中年女人上台开始“打了鸡血一样”地演讲。“就说注册一个APP关键词之后,这个APP就是你的了,别人都不能使用。你交钱,他们帮你注册,帮你把这个APP做出来,你可以自己用这个APP做网上商店,等你哪天不想要的时候就可以卖出去。”
女演讲师宣布“现在开始抢注”之后,原本站在一旁的业务员纷纷扑向在座的听众。
现场的高音喇叭里面不断传出某某注册成功某某名字APP,高亢且激昂。“营造出一种大家都买,你不买就吃亏的感觉。”刘乐动心了,通过微信转账支付了一千元人民币的押金,注册了一个名为“掌上减肥中心”的APP,由于没有携带钱、卡,只好留下店铺店址,让对方过几天再来找她拿钱。
等来APP却是空壳子
过了三天,一个经理和一个业务员到了刘乐的店里,当时业务员准备了一份“七八页厚”的策划书,里面详细地写满了商业计划。“包括怎么做这个APP,怎么宣传,怎么赢利,总之写得很详细。”刘乐说。
“听完之后就觉得这个东西真的可以赚钱。”刘乐说,也是有点贪心,想把自己的小店做到线上线下结合,这样可以把生意做大,所以就相信了他们的话。后来,刘乐找父母借了2万块钱,交了第一年的服务费。
与之前的热情不同,刘乐交钱之后,翼&信息对她的态度急转直下,就再也没主动联系过她。据刘乐提供的合同样本,上面清楚地写着“收到资金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合同约定的APP的开发”,但是一个多月过去迟迟没有动静。
刘乐着急地催促业务员,但答复千篇一律,“说别急,做APP总要时间,肯定会上线。”后来,业务员和经理又来到了刘乐的店中,要求再多交一年费用。“意思是不交第二年的钱,第一年的钱就相当于白交了。”
刘乐又找了朋友凑了1万8,通过支付宝转给了业务员。接下来,刘乐又陷入了漫长的等待,业务员用各种理由推脱。为了应付刘乐,业务员甚至说因为圣诞节快到了,美国的Apple公司要放一个多月的假,这导致他们的APP没法上线。
到了1月末,APP终于上线了。下载下来后,刘乐傻了眼。“就是一个空壳子,上面什么都没有。”记者在AppleStore上下载了这个名为“掌上减肥中心”的APP,打开后丝毫没有美感,而且向下拉之后,还有一大片的空白区域。
“虽然简单了点,但怎么样也算是出来了。我让他们帮我做宣传,可是他们就是没有反应。”按照策划书的承诺,“一个月内下载量达到2万及2万以上”,刘乐的“掌上减肥中心”到现在下载量还是个位数。
找不到的公司令人崩溃
感觉受到了欺骗的刘乐,打电话给业务员刘星要求退钱。“跟他们承诺的东西完全不一样,这个东西我不做了。”但刘星却“人间消失了”。“他说他妈妈得了癌症,他要回去照顾他妈妈,然后辞职了,不在公司干了。”刘乐说。
3月份,她报警了。但警察的回复让刘乐沮丧不已:“这件事不好办啊?给你打个比方,你长得漂亮,一家模特公司给你拍照片,说可以帮你出名。你交了钱,他们拍了照片,但是你没有出名,你能说人家模特公司骗了你吗?”
走投无路之下,7月初,刘乐拉着哥哥刘谢直接找到了刘星名片上的公司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中288号705办公室。说明来意后,705办公室里的人员感到一头雾水:“什么翼&信息啊?根本没有听说过,是不是找错了啊?”
早在一个月前,同样觉得上当受骗的黄祥就曾经来到过这里。说明来意后,办公室里的员工也是一头雾水。黄祥知道地址应该是假的,于是临走前留下了自己的名片,并叮嘱办公室的员工说,要是再有人来,就把名片给他们。
黄祥共花了1.8万块,购买翼&信息推销的APP。同样扑空的刘乐联系上了黄祥。通过这个渠道联系上黄祥的还有嘉嘉,她在广州做生意,也被骗了1万8。三人加起来,一共有7.6万元。
套模板可做简单APP
查询显示,刘乐“掌上减肥中心”APP的开发商为“yao fu”,点击“开发人员其它APP”选项,一共罗列了135个APP。这些APP来自天南地北,如“广西五料香”、“掌上南通网”、“重庆装修”、“舌尖上的苏州”等等。而且以上APP的样式简单,大小均为6M左右,而且下载量小。
其实制作一款APP需要多少钱呢?曾在某家新媒体公司工作的市场总监告黄先生告诉记者,“便宜的话在淘宝6万元有一个,但是你要私人定制的,要做到有设计感,使用户黏度高,那几十万都是正常的。1万8,一个程序员一个月的工资而已,肯定只能套模板。”
记者在百度输入“APP制作”,排在搜索结果前几位的,都是免费制作APP的网站。通过这些网站,选择自己喜欢的模板,修改样式后便可生成一款简单的APP,就如流水线生产一样简单快捷。
夸大宣传构成合同诈骗
“据我了解,现在这种APP‘买卖’,网络关键词‘买卖’纠纷,近几年都特别多。”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分析道,这种纠纷构成犯罪的可能性小。
“不过,商家为了业务促销,进行了夸大宣传或者完全虚假的宣传,也构成合同欺诈,这种小店主可以要求撤销合同,退还合同款项。”赵占领指出,维权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时,这种宣传承诺基本都是通过口头方式进行的,受害者通常也没有保留证据。
“像找不到办公地址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工商注册地跟实际经营地不一致,后者没有公开。二是只是注册了一个空壳,工商注册时又借用或冒用了他人的地址。”赵占领告诉记者,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很可能涉嫌诈骗犯罪了,不仅仅要承担合同欺诈的民事责任了,还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广东天穗律师事务所的刘锋律师告诉记者,翼&信息既然在工商局有备案,那么印有它们公司印章的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应的。“这个APP的价值由市场决定,刘女士交了3.8万元,她可以根据APP的实际使用效果等等,认为翼&信息提供的APP服务没有达到其承诺的价值,就是说不值这个钱。”(陈强 何鑫)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Huanqiu.com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环球时报系产品花了3个月开发APP,却败在了推广上!
封闭开发3个月做出来的App,却发现在推广上举步维艰。你尝试了好几种方式,都效果很差,团队士气变得越来越差。于是你们开始换定位,换方向,最终大家的热情被彻底消磨掉,App寿终正寝。
看到网易包地铁的效果这么好,你也申请大笔预算包了一个地铁站,每个文案都精心设计,每张图片都仔细打磨,最后却发现只带来了几百个激活。
你听说很多产品最初都是靠在论坛发帖推广的。于是也注册了几个小号去贴吧、豆瓣、知乎发帖。忙活了一天,第二天早起一看,贴吧的帖子全被删了,豆瓣只有2个跟帖,其中1个是广告,知乎0赞。
我们运营常栽跟头,但在推广上栽的跟头尤其多,尤其狠。每次栽跟头,都可能造成真金白银的浪费,市场窗口的错失,团队士气的萎靡。
而在推广上栽跟头的原因,往往是下面三个:
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
什么时候做推广?
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产品上线后。毕竟没有产品,推广什么?
在这我举个自己的例子,因为这方面我吃过大亏。
15年,我所在的公司准备开发一款夺宝产品。由于市场上夺宝产品已经很多,需求算是得到了充分验证,公司又有一些推广资源,大家都觉得做起来问题不大。
产品上线后,我们才发现CAC远超预期,LTV却比预想的低很多,好像一个无底洞,怎么做都是亏,最后只能放弃。
所以什么时候做推广呢?在产品构思的阶段,就要开始推广了。
这个阶段推广的目的,是验证。通过最快速的方式验证产品方案,验证CAC,验证LTV,验证用户留存率和推荐意愿。验证的维度越多,时间越早,弯路走的就越少,资源浪费也越少。
比如,我们当时完全可以申请一个其他夺宝产品推广渠道的身份,用自身资源导一波量,估一下CAC和LTV的水平。
那些辛辛苦苦做上线,却一推就死的产品,往往都跳过了验证阶段。这就是所谓的入手太晚。
推广在大方向上分为三类:渠道、内容、邀请。
渠道,指通过购买流量获取曝光和新增;
内容,指在UGC平台投放软文;
邀请,指通过老用户分享获取新用户。
渠道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聊的足够透彻,邀请已经成为每个App的必备功能,内容推广也有着大量攻略。
但关键在于,你要选择哪个方向主攻?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思考另一个问题,从完全陌生到体验产品,用户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果你有过向身边好友推荐产品的精力,你会发现他们拒绝的核心原因往往只有两个:听不懂,不敢用。
这两个原因,其实对应着两大门槛,认知门槛和信任门槛。
从完全陌生到体验产品,用户跨越了这两大门槛。
将两个门槛按维度模型分组,产品被分为四类。而这四类产品对应的推广方式,则全然不同。
1)低信任×高认知=内容推广
摩拜单车、得到这类产品,开创了全新品类,属于典型的低信任门槛,高认知门槛。
对于这类产品,内容是最好的获客方式。通过内容,将产品的模式、功能和愿景解释清楚。
摩拜作为业内首家共享单车,普通用户看到也往往不知道怎么玩。因此摩拜做了大规模的品牌宣传,讲产品、讲价值、讲情怀。让大家理解共享单车这款产品。而且还能借力打力,比如现在有赞微商城很火,摩拜就马上入住有赞,这或许就是不把推广方在一个菜篮子的典型做法吧。
与摩拜类似,得到App开知识付费先河。尽管有着庞大的罗友做基础,罗振宇仍然通过视频、公开演讲、行业峰会、事件营销等方式,反复教育用户心智。
2)高信任×低认知=分享推广
借贷宝、美团、京东金融等金融产品和付费产品,属于典型的高信任门槛,低认知门槛。
这类产品最佳的获客方式是分享。低认知门槛意味着分享门槛低,用户不用磨破嘴皮子解释产品是怎么回事。而好友背书则解决了高信任门槛的问题。
借贷宝很早就认识到,用户很难通过大规模的曝光,就信任一款理财产品。因此它采用醉赞分销宝(zzxiaoyan6996)三级分销制度,以用户拉用户的方式,快速扩大体量。14年,全国各地都是借贷宝的推广团队,注册绑卡送玩偶、送台灯、甚至直接送钞票。通过这种方式,借贷宝迅速完成了用户量级的原始积累。
还通过积分宝的形式,扫海报领取积分兑换奖品,有成功引流到APP下载,短短几天活动品牌曝光量几十万次。效果很明显,这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互动营销推广。
3)低信任×低门槛=渠道推广
网易新闻、今日头条、墨迹天气等工具类产品,及大多数的免费产品,则是低信任门槛,低认知门槛。这意味着他们只需要做大量的曝光,就能获得用户。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地铁里经常做广告的产品,通常都属于此类。
4)高信任×高认知=展会地推
如果你发现to C产品在这个象限,那应该是做早了,较大可能成为先烈。
这个领域多是一些to B产品,一般通过展会、地推等方式拓展用户。
5)产品的门槛是可变的
产品所处的象限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运营手段的升级,产品功能的改变,产品的认知门槛和信任门槛,也在不断变化。
比如原来D区域的京东金融和美团。
京东金融等理财产品,通过一种方式巧妙的解决了信任问题——向用户赠送体验金。用户不必自己投钱,通过体验金就能直观感受到投资收益,且收益可提现。通过这种方式,京东将自己迁移到了C象限,可以通过渠道进行大规模投放。
美团在初期,发现大量注册用户没有购买行为后,同样采取了体验券策略,推出了1分钱吃麦当劳巨无霸等活动。成功迁移到C象限。
顺手解答一个困惑,为什么这两年个人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值钱?
因为在所有渠道中,几乎只有个人微信公众号能解决高认知门槛、高信任门槛的问题。
低估难度的问题,在内容推广方向尤其严重。很多人以为随便发发帖,用户就哗啦啦的来了,最后却发现效果很差。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社区都有着自己的显性和隐性的规则。而掌握这些规则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去试错。
在这我举个自己尝试运营知乎账号的例子。
这次尝试前后花了大约3周时间,总共投入10小时左右。
做内容推广,最要紧的是弄清UGC产品的规则。我首先研究了下知乎的分发机制,知乎的信息流主要包含三类:
1. 关注问题的新答案
2. 关注用户点赞、收藏的答案
3. 关注领域赞数上升较快的新答案
我的核心目标是为了获取精准的曝光,量级越大越好。计划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小算盘拨拉的啪啪响。
我很快选好了一个问题:高级运营和普通运营有哪些区别?
我称其为主问题。主问题的关注量为2.5w,且有较大的百度搜索权重。
我把自己的文章贴了上去,然后把答案分享给自己的粉丝好友,挨个的拉赞。还厚着脸皮把黄有璨和白琦拉来点赞。
之后我一口气选了8个问题,逐个贴上公众号的文章。每个答案下面放上其他问题的链接。
到晚上我看了一下,主问题一共拿到了200个赞,其他问题0赞。
一周之后,主问题的赞缓慢增长到了229个。其他问题的答案也拿到了10-50个赞。
趋势符合判断,但增长速度比预想的要慢。
于是我转而寻求其他的可能性。引入维度模型,我将知乎文案按关注数和相关度分为四类。
A类已经尝试过。C类没有价值,只剩下B、D两类了。
这时候很多人会去做B象限,哪个问题火我答哪个,不管是否和我的领域相关。
记得我们在上一篇文章里的渠道三大定律里的精准定律吗?不同渠道,越精准,CAC越低。
所以千万别去做B类。
原因很简单:
我在运营里都拿不到高赞,在其他领域能拿到的概率有多大?
即使拿到了,吸引来的粉丝并非运营er,对我的价值又有多大?
看来只能试试D类了:潜力问题,及时占坑。
逻辑倒也成立,找到有潜力的问题,在尚无专业答案的时候先占上坑,随着问题曝光量级增大,大家一看,“呦,就你说的还比较专业,点个赞吧!”
于是我找到运营类的新问题,按时间排序,一页一页的翻。花了大约5小时,陆陆续续回答了11个问题。
一周后,这些问题里最多的拿到了14个赞,剩下的基本0赞或1赞。
且找问题和专门编辑答案,都很花费时间。
最终我确定,当前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方式,就是把新文章粘到高票答案里。
这是截止到今天的数据。比想象的慢,但势头还好。我每次只需要把自己的文章粘贴到知乎即可。
通过这个例子,你应该已经发现,内容推广的门槛其实很高。
如果真的想通过内容推广,你至少需要0.5-1个人力,2-3周的规则熟悉时间,选取一个UGC平台深耕。而且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要想象一篇内容拿到几百上千的注册,其可能性仅略大于H5爆红。
在推广上栽跟头的原因,包括三个:
对应的解决方式也是三个:
1)在产品策划期即开始推广 你要通过推广验证尽可能多的维度。由于这个阶段产品尚未产生,你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解决,可以代推广竞品、可以做一个简陋的Demo,可以通过运营方式手动支持。关键在于早,早才能少走弯路。
2)分析产品特性,选择推广方向
你要结合自身产品特性,判定认知门槛和信任门槛,选择最合适的方向投入。
渠道推广,起量快,量大稳定。适合信任门槛、低认知门槛类产品 内容推广,起量慢,量小稳定。适合低信任门槛,高认知门槛的产品 分享量级,起量慢,量级取决于户体量。适合高信任门槛、低认知门槛的产品 通过运营手段和产品升级,产品可以降低某个门槛,完成象限的迁移。
3)充分重视,给足资源
如果做内容推广,你要充分的估计难度,准备好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耐心。无论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豆瓣,操作的难度都不小,建议将精力集中在一个而非多个平台。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如果一个APP创业团队在调试不完善,还有许多BUG就花大钱做推广,这样好吗?
我一个朋友开公司创业做了一个app是非常有前景,但是这个app还有许多bug的时候就上线了而且上线花了很多钱去做推广这样好吗?
做事情,就要留一些残缺,等待以后慢慢完善。因为人们总是期待更好的东西出现,如果你做的东西,一上来就很完美,没BUG,那就没有进步的空间了,慢慢就会失去市场
行业规则我不是很清楚,我只是作为一个用户谈谈感受。
前段时间有个零食送货上门的app,推广宣传各种高大上,优惠也特别多超吸引人。我平常不怎么爱吃零食但这天天宣传得我就去下了一个准备买点。
然后就是,从注册到最后下单付款,什么网络连接异常、超时,闪退,卡顿,选了半天的东西动不动就全没了,宣传的优惠付款也各种莫名其妙的算法。(同一时间我试了别的app,完全流畅,网络没任何问题)
反正到最后弄了20几分钟还是没付上款,然后删了。我这真是算有耐心的,室友下完搞了几分钟就骂了句什么*河蟹*app然后删了。反正以后它宣传再也没管过。
你可以找熟人先试着体验下,看这些bug到底影响有多大。如果跟我上面说的那样,那只会让人无限反感你。现在app这么多,同质化严重,又没有大技术壁垒,不用你的他有一万种替代品,如果真的有一款app在有许多bug已经影响到使用了,你是会期待着他的更新修复bug还是会使用其他app代替?况且是一款新上市的。
现在除了微信,qq有些许这样的底气吧,“老子有许多bug,瞅啥,先用着,等下个版本修复”,随便一款就算已经成熟的软件,也不敢这样吧。如果一款全新的app,我想,还是先再研发研发吧。不说趋于完美,至少楼主描述的“许多bug”,许多啊,到底会怎样影响到用户体验呢。万一就让尝鲜的一批用户受不了了呢。
以上只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说的一些话。如果有推广、IT、软开等专业人员看见觉得一些想法太low,或者完全错误的想法,不要笑话啊。
楼主你说的hupu客户端?????我擦,别小黑屋我啊,我随便说说而已
App应该做到种子用户试用,在试用期迅速迭代出能够推送至市场的版本,然后开始扩张。
劣质App是自取灭亡,如果你的市场好商业模式好,这样就相当于直接把市场送给潜在的竞争对手了。
你是说刚面世那会的微信么
滴滴的案例 ,就是不成熟的APP上线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471人参加团购399.00元&1099.00元
284人参加团购169.00元&699.00元
2020人参加团购668.00元&969.00元
476人参加团购908.00元&969.00元
2734人参加团购649.00元&699.00元
675人参加团购348.00元&999.00元
887人参加团购149.00元&229.00元
2811人参加团购99.00元&229.00元
525人参加团购949.00元&1599.00元
406人参加团购359.00元&599.00元
346人参加团购538.00元&990.00元
316人参加团购333.00元&699.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推广公司赚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