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格局爆发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简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过程_百度知道
简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过程
我有更好的答案
(1)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今世界上各国的实力对比和意愿。具体说来,推动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的原因有:①历史地看,多极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没有改变这一大势。②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60%;此后其份量不断下降,到2001年,美国国内总产值只占世界的28%。据估算,15、20年后,该数字还会进一步降低到15%~20%左右。以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的份额试图控制其余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显然是做不到的。③反对单极、主张多极的力量强大,并且越来越强大。除了美国外,其他国家都是多极世界的主张者。可以说,美国的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违背人民的意愿,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不得人心。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谁也离不开谁。这种相互需要也构成了制约单极世界的现实力量。但是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前,美国凭借其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阻碍世界多极化进程。克林顿政府明确将建立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作为其对外战略的目标;北约东扩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是实施其战略的重大步骤。小布什上台后,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明显加强,“先发制人”军事战略具有极强的进攻性和冒险性;退出“反导条约”,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都表明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和行动在膨胀和加剧;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再到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都表明美国要把自己的力量伸向中东、巴尔干及中亚这些原来它没有控制的地区,实现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以实现单极格局的图谋。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简单否定多极化趋势是不对的。我们也要对实现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有正确的估量;盲目乐观或者放弃斗争也是错误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多极化发展趋势只能在曲折中发展。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2)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在 “冷战”时期,大国之间的关系以敌对和对抗为主调。“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国际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大国关系中出现了合作与斗争并存的新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纷纷建立多种战略伙伴关系。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及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多极化的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影响。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战略关系”同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以军事合作为基础的,是共同对付第三国的,而现在这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则具有鲜明的冷战后的时代特点:不以军事合作为基础,而是着重于政治、经济、军事、安全、贸易、环保、科技等众多领域共同合作的需要;不针对第三国,不妨碍同第三国发展关系,而是推动整个大国关系的发展;不结盟,不搞对抗,而是以平等互利的对话解决存在的分歧与争端。因此,大国关系这种重大而深刻的调整,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3)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在“冷战”时期,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这个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4)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安全威胁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地区,国家间的军事冲突依然存在,加上近来美国频繁地对外用兵,这些都表明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依然对世界和平构成现实的威胁。在传统安全威胁相对削弱的背景下,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有组织犯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难民问题和非法移民问题等被视为当今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具有威胁性的因素,尤其是恐怖主义。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对于恐怖主义,第一,恐怖主义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有复杂而深层次的原因;第二,以暴治暴,用军事手段打击和压制恐怖主义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才是根除恐怖主义的根本途径。(5)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表现还非常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本质上与战争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把本国的意志、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的意志、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9?11 事件之后,美国打着反对恐怖主义、维护本国安全的旗号,采取所谓“先发制人”的政策,紧锣密鼓地对外用兵,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没有充分理由和合法性的情况下,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有显著战略意义而它以前又无法控制的地区,表明在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的状况下,美国的霸权主义进一步恶性膨胀。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宁,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国际金融危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回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特色彰显魅力-中新网
回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特色彰显魅力
  2008年从美国开始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和衰退,也令人们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的制度性弊端,而使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更加为世人瞩目。
  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
  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4月2日,该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该公司危机源于参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自此,美国次贷危机逐步蔓延。
  8月初,德国工业银行公布出现82亿欧元的亏损,系因旗下基金及银行本身少量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倒闭;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只基金;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
  美国在2008年开始自救: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低价收购,此举震动华尔街,标志这次贷危机加剧。7月,美联储和财政部宣布救助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国会批准3000亿美元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其股票。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
  随即,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宣布将以440亿美元收购美林;美国政府出资最高850亿美元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美联储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华尔街投行退出历史舞台。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查封、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
  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欧洲各国开始采取措施:提高个人存款担保额度;巴黎银行收购富通集团比利时和卢森堡业务;英政府宣布向本国4大银行注资350亿英镑;乌克兰和匈牙利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紧急贷款。但由于冰岛遭遇“国家破产”,危机已经扩散至整个欧洲。
  当月,全球主要央行先后两次同步降息;八国集团(G8)财政部长会议承诺用“一切可用手段”对抗当前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深层原因
  尽管对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仍有一些争议,但美国宏观政策失误作为重要原因之一却是共识。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强烈的对外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信心。
  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国内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人说是新自由主义造成的,也有人说是凯恩斯主义的问题。而细究两个主义的差别,主要在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前者要求国家干预得少一些,后者要求国家干预得多一些。应当说,危机爆发前美国实行的主要是新自由主义政策,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的色彩就浓了一些。但无论两者中的哪一个都阻止不了经济危机的发生,这是因为,生产过剩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决定的,而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危机。
  中国政府果断出手
  稳定国内经济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沉着应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果断地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部署,使中国经济继续稳健前行。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2009年初,为稳定经济增长,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相继出炉。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制定重点产业的振兴规划,一方面着眼短期目标,即要通过扶持产业发展,应对经济下滑的局势,为实现保增长、保就业的目标作贡献;一方面着眼长期目标,希望通过对各个重点行业进行梳理、重组,并借助财政、税收政策等,形成长久的产业竞争力。
  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方针。扩大内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而稳定外需对于增加就业、促进企业发展、进而拉动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条件。
  协调区域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也是国务院常务会议优先决策的重点领域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振兴重要举措相继推出。
  中国在实现本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对促进世界经济回稳的过程可谓尽心尽力。2009年2月起,中国陆续在欧洲采购超过人民币150亿元(合22亿美元)的商品,以刺激贸易和投资活动。正如英国莱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世界银行顾问帕尼科?德梅特里亚德在2009年初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中国正在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特殊的贡献,并将在应对此次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据证券日报
【编辑:孟欣】
>相关新闻:
>金融频道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全球经济格局新变化与中国应对新策略
-见,在欧美大陆之外,具有后发优势的新兴经济体呈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 现出了群体崛起的态势。根据IMF最新的按照购2014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消 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总量世界前十排序,新兴经济息,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中国GDP总量已 体占据了5席:中国(第一)、印度(第三)、俄罗斯(第经超过美国,达17.6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六)、巴西(第七)、印度尼西亚(第九),占了按购买力16.48%),而美国为17.4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 平价计算的世界GDP总量的31.9%,详见表1。即量的16.28%)。从这一点来讲,美国近150年来 使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新兴GDP世界老大的历史开始被改写?。而根据IMF 经济体也有4席之地:中国(第二)、巴西(第七)、俄在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 罗斯(第九)、印度(第十),占按市场汇率计算的世...&
(本文共13页)
权威出处:
【世界核新闻网站日报道】七国集团领导人近期在七国峰会上表达了支持在2015年晚些时候达成全球气候协议的意愿,并表示全球经济到2100年“去碳化”对于实现气候变化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等七国领导人日和8日在德国南部埃尔毛(Elmau)举行年度峰会,并在会议结束时发布一份联合声明,呼吁就气候变化采取“紧急且具体的行动”。他们表示:“我们确定我们在2015年12月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一份议定书的坚定决心。这份议定书将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一份法律文书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议定成果。它将是雄心勃勃、强有力并具有包容性的,能够反映不断变化的各国国情。”“协议应当加强透明度和问责制,包括在其核心设定约束性规则以跟踪目标的实现进度,并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升目标。”七国领导人表示,“为实现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控制在2℃以下的总体目标,应当使所有国家均...&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10月6日在华盛顿表示,七国集团(G7)已无法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变化,为应对全球性危机,应发挥新兴国家作用,他指出“七国集团已经行不通了,我们当下这个不同的时代需要一个更好的机构,他们将各种职责集于一身,需要一个由各国财长组...&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5月27日,为期两天的七国集团(G7)峰会在意大利小镇陶尔米纳闭幕。从会后发布的联合公报看,七国集团内部在贸易、反恐、难民等议题上取得共识。各方在联合公报中表示,将保持市场开放,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作为发达国家间最具影响力的多边机制之一,七国集团(G7)曾在引导世界经济和全球发展战略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因影响力的显著下降,G7存在的合法性越来越受到质疑。—8日,G7峰会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加米施—帕滕基兴举行。尽管七国领导人努力就包括希腊债务危机、乌克兰问题与对俄制裁、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超级自贸协定等在内的一系列广泛议题达成共识并提出解决方案,但此次峰会却被普遍认为是“无果而终”的“务虚”会议,从而受到作“政治秀”的指责。俄罗斯官方明确指出,“七国集团已不是有效讨论世界问题的最佳机制”。[1]法国媒体也质疑,“七国集团还有何用?”[2]英国《卫报》更是以《破碎的G7及其峰会——无望、分离和过时》为题刊文,认为G7已经是一个垂死的制度,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应该被废除。[3]面对来自内外的种种质疑和挑战声音,G7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确定自身定位,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角色转型中的合法性危机七国集团诞...&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富人俱乐部”七国集团频频向中国举起橄揽枝,中 国应积极融入还是适当疏离?融入或疏离对中国和世界格局将带来哪些影 响?从日本和俄罗斯加入G7后的得失之间中国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世界银 行为此还设立了专门的研究课题。本期圆桌特别“邀请”国际经济和政治 研究方面的专家,解析中国和G7可能的风云际会— 七国对话机制的影响力 钟伟: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七 国集团,从其成立30多年来,在国际 经济和政治领域进行了多边政策协 调,例如在政治领域,关于科索沃战 争以及战争资用分摊的举动;在经济 领域,有著名的广场协议,以及时东 亚金融危机的救助等等。您认为七国 集团自创立以来,虽然没有常设秘书 处等机构,但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 域的多边协调是否有效?其能否时国 际社会产生机制性的影响? 李向阳:“七国集团“是发达国 家协调国际短期经济政策的最主要 的机制。大国之间通过协调其经济 政策可以主导全球经济的走势.影 响各国政府的经济政...&
(本文共9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国际贸易格局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4版:理论·实践
&& 往期回顾 & && &
国际贸易格局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一是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发生分化,东亚经济崛起。美国通过2008年以来的4次量化宽松逐渐走出财政困境,下半年,随着实体经济复苏、房地产强劲回暖、美元升值,美国经济将实现全面复苏。而欧元区随着欧债危机见底,经济也将步入复苏阶段,但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增长趋势也将严重分化,其中北欧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南欧。新兴经济体在较为强劲的私人需求和政府刺激措施的双重作用下,总体经济形势将继续向好,到2014年东亚经济规模可达到17.34万亿美元,与世界第一经济体美国并驾齐驱。二是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挑战,区域经济体内部贸易增强。WTO管理的多边贸易体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力推动全球贸易保障体制的完善和国际贸易更深更广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着新挑战。而在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却越来越繁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商品贸易国,净出口约占GDP总量的49%。对外贸易作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首先,会促使贸易合作多元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45%以上,发达国家是我国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对外贸易流向的过分集中化容易引发贸易摩擦、知识产权保护和汇率争端等多方面问题,这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渐突显。随着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之间的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伴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额实现了连续增长,其中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连年增加,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积极参与东亚经济体内部经贸合作,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通过充分利用经济体内部的贸易优惠政策,增大对东盟国家的贸易出口,这将有利于改善中国对欧、美贸易过于集中的状况。&&&&其次,会促使贸易摩擦增多。长期以来,我国作为贸易出口大国,贸易顺差巨大,随着经济和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摩擦的频率也在增加。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已经连续14年位居全球贸易摩擦目标国榜首,无论是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数量还是遭受的反补贴案件数量,都位列全球第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侵害更加明显。年期间,中国遭受发起调查的反倾销案件数量达到308起,占同期全球的比重达到31.8%,远高于危机前年期间中国占全球18.6%的比重。此外,国际贸易摩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调整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贸易摩擦居高不下,这给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最后,会促使贸易成本增加。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贸易成本中,21%是交通成本,44%是与边境相关的贸易壁垒,7%来自语言差异,14%来自货币的不同,3%来自安全保障。在国内,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经营压力大增。而我国的出口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会进一步挤压产品竞争力,造成贸易成本增加。同时,随着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美元和欧元的相对贬值,我国大量出口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国际贸易成本日益增加。此外,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贸易合作双方容易产生误会、互不信任,导致国际贸易中的道德风险增加,进而增加了贸易成本。&&&&面对国际贸易新格局所带来的上述问题,中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应对:&&&&加深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深化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于实现我国对外贸易伙伴多元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根据我国和东盟各国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竞争优势,完善东亚经济体的分工合作,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分工体系,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另一方面,加强我国边界地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深化东北亚经济交流。&&&&调整对外贸易结构。调整贸易结构对于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地方政府和企业应当转换观念,抛弃长久以来将出口创汇放在首位的做法,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充分学习吸收,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以此来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其次,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发展。要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引导其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最后,优化市场结构,引导市场向多元化发展。要改变过度依赖欧、美市场造成的贸易伙伴单一的局面,在巩固东南亚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中东、中非、中俄等市场,同时积极利用各种博览会、经贸洽谈会招商引资,促进国际贸易市场多元化发展。&&&&降低国际贸易成本。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汇率波动剧烈、持续贬值,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对出口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可以有效规避由汇率波动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对出口企业来说应当是重大利好,可以显著降低贸易成本、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繁荣发展。此外,世界各国在遭受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损失同时,也对当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质疑。当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已刻不容缓,这为我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方晋博士
进入2008年9月之后,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终于爆发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恐慌程度之深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各国政府则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救市行动。不管这场危机最后如何演变,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必将出现重大变化。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发展态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这对于我国应对当前的挑战以及在塑造未来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占得先机具有重要意义。就此国研网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方晋博士。
国研网:当前,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肆虐全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的金融危机?如果与上个世纪30年代初的那场危机相比,本次危机都有哪些特点?
方晋:首先,这次危机影响的范围极其广泛。一方面,危机跨越了绝大多数国家,从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核心――美国爆发,迅速波及到所有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另一方面,危机覆盖了所有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房地产、信贷、债券、股票、商品、外汇市场无一幸免,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包括退休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甚至对冲基金在内的基金公司等均受到冲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和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投机资本在国际间大规模流动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泛滥密不可分的。这是传统金融危机无法比拟的。
其次,这次危机的恐慌程度非常罕见。日到11日,美国股票周跌幅18%,创历史之最;反映银行信贷风险的伦敦银行拆借利率(Libor)与美国国债之间的利差连续上升,不断创出历史最高纪录;连流动性很好、风险相对较低的货币基金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也出现了资金大规模流出和融资困难的局面;由于投资者抢购国债,美国三个月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为负。充分说明市场已经恐慌到了极点。
第三,政府的救市行动不论是速度、力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除了降低利率和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等传统手段之外,各国政府还采取了提高存款保险、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和股权甚至直接接管等措施。美联储还对货币基金市场提供担保,直接购买企业商业票据,等于是中央银行直接对企业进行贷款。1907年银行危机时美国没有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年金融危机时美国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没有证券监管部门、政府不懂宏观调控。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但如此大规模的救市措施仍然难以稳定金融市场说明了本次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
随着这场金融危机不断地深化,对其严重程度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2008年初,国际知名投资家索罗斯曾说“这是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是与年间的金融危机相比较而言。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这是与1907年的美国的银行危机相比。美国总统布什最近发表讲话终于承认“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此次危机在某些方面确实比年间的金融危机或是1907年银行危机更严重。
国研网:自危机进一步深化以来,全球主要国家采取了空前的救市行动,但短期的效果仍不明显,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方晋:金融市场之所以恐慌,政府救市措施之所以没有起作用,根本原因是本次危机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以往。无节制和无监管的金融创新创造出复杂而又难以定价的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大量运用杠杆工具其风险被急剧放大,然后又通过复杂的交易模式传递到其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当市场情况逆转的时候,一次错误的衍生产品交易就可能导致一家金融机构破产,并进一步引发其客户、合作伙伴、交易对手破产,形成连锁反应。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金融机构破产是必然的,但金融机构、监管当局还有投资者都不知道下一个破产的是谁,最终的损失有多大。因此,这场危机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流动性危机(Liquidity Crisis),而是一个破产危机(Insolvency Crisis)。所以才会有恐慌,旨在缓解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措施也效果有限。
国研网:从目前来看,这场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将会怎样?再过一段时间,如果金融危机还不能得到缓解,主要发达国家可能将采取什么措施?我们也注意到,全球联合救市似乎也并不顺利,究竟该如何进行国际政策协调,以此来最终恢复正常的金融市场功能?
方晋:如果过一段时间,金融危机还不能缓解,西方国家政府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实施国有化,并对金融市场采取行政管制。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消对金融机构破产和金融市场崩溃的恐慌。但即使如此,经济衰退已经无法避免了。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防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以及减缓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首先,各国应联手同步采取减息等刺激经济的措施;其次,对面临破产威胁的大型实体经济企业也要做好接管或国有化的准备;最后,各主要国家要及时援助新兴市场国家,以防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引发国际金融体系新的风险。
国研网:不管这场危机最后如何演变,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必将出现重大变化。随着最近金融危机的爆发,您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前景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方晋:年,世界经济曾经出现了高增长和低通胀这一三十年来最好的增长局面。到了2008年上半年,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出现引发了世界经济陷入“滞涨”的隐忧。而随着最近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即全球GDP增长率低于2.5%)和通货紧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次金融危机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严重的信贷紧缩。金融机构彼此之间贷不到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也贷不到款,金融体系的信贷功能基本丧失。因此,世界经济不但可能会陷入衰退,而且很可能是以一种“急刹车”的方式陷入衰退。此外,能源、矿产品、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暴跌,其中国际原油价格过去三个月下跌了45%,国际航运价格指数过去五个月下跌了70%。未来世界经济出现通缩的风险将远远大于出现通胀的风险。
国研网:此次金融危机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世界经济版图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方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陷入经济衰退,且很有可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此次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受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和美国经济和金融联系最密切的其他发达国家。即使西方国家能够解决当前的金融危机,由于信贷紧缩如此严重,经济衰退几乎难以避免。由于此次危机是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引起的,金融机构的资产损失巨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资产价格可能会继续下跌,金融机构也会继续紧缩信贷以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中央银行即使不断减息和扩大货币供给也没有用,因为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出现信贷紧缩、经济衰退、物价下跌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的美国和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都出现过。
由于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外资来源地和出口市场,源生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发展中国家。那些金融市场外资比重较大、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且出口结构单一、自身存在比较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的国家受影响最大,严重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就像部分东欧国家的情况就很严峻。但幸运的是,国际对冲基金业现在也自身难保,这些国家的危机像当年东亚金融危机那样被人为冲击和放大的可能性很小。而那些国内经济规模较大、财政和金融状况稳健、外汇储备充实的国家抗风险能力比较强,这些国家有充分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有能力扩大内需和保证金融稳定,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短期冲击后,有可能率先恢复增长,并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增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尽管这次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定冲击,但毕竟危机的发源地在发达国家,如果发达国家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状态,而发展中国家能够在一些主要国家的带领下重新回到经济增长的轨道,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发达国家不仅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将逐步下降,而且其增长模式和发展理念将受到普遍的质疑,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会被逐渐削弱。世界经济版图将因此被彻底改写。
国研网: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将对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产生哪些影响?
方晋:从过去数十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总体上成功地引导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处于衰退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特别容易滋生。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所以旷日持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并引发了欧洲国家的报复,导致国际贸易体系坍塌。因此,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大背景下,各国应该携手捍卫当前的国际贸易体系,并展示推动多边贸易谈判向前发展的决心,使国际贸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国际直接投资成为抵御世界经济衰退的重要力量。
相反,世界经济体系的另一重要支柱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总体上是不成功的,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投机资本大规模的跨界流动,却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经常性大幅波动,金融危机此起彼伏。其实在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重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呼声就已经很高,但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对此置若罔闻,被其掌控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承担起这一责任。这次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自食其果,改革的共识已经逐步形成。构建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并将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研网: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将对中国产生哪些短期和长远的影响?
方晋:由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这场史无前例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如外部需求减弱,对外金融投资受损等等。由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扩张周期的拐点几乎同步出现,我国经济的下行可能会因此加速。而且,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存在一定泡沫,虽然股票价格已经大幅下跌,但房地产价格下跌才刚刚开始。房地产对实体经济和银行体系的影响巨大,当年的日本和现在的美国都是因为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因此,在短期内我们面临的挑战是非常艰巨的。
国研网: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具备哪些有利条件使我们能够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方晋:首先,我们有充分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我们刚刚进入减息周期,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有很大余地。我国财政收入连年超常规增长,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空间也很大。其次,我国还是一个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化改革远远没有完成,通过改革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有巨大的潜力。第三,我们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足以应对任何流动性危机和国际收支危机,维护金融稳定。
国研网:有人认为,从短期来看,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挑战,但长远来看,金融危机也给我国带来了机遇,您同意这个说法吗?如果如此,在您看来我国应该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方晋:危机带来的挑战是眼前的、现实的;而机遇是长远的、模糊的。能不能转危为机,取决于我们能否成功地应对当前的挑战,取决于我们能否主动地去把握机遇。应对当前的挑战是把握未来机遇的物质基础,但光有物质基础而没有积极主动的意识,同样把握不住机遇。因此,我们需要:
1、坚决、果断地实施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如果我们认定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已经不可避免,而且是以一种急刹车的方式陷入衰退,未来通缩的风险大于通胀的话,我们必须坚决、果断地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果断就是速度要快,坚决就是力度要大。如果非要等有一定滞后性的CPI和GDP数据给出明确信号,经济下行的趋势已经形成,市场信心也已经转坏,再采取行动可能已无济于事。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减息、放松信贷、减税、扩大公共支出,对房价下跌不能放任自流,必要时应出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
有人担心西方国家为救市向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流动性,未来通货膨胀可能会死灰复燃,因此对当前刺激经济增长的态度比较谨慎。但如果西方国家掉进了“流动性陷阱”,即使政府注入再多的流动性,也很难提高金融机构扩大信贷、企业增加投资和消费者扩大支出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很小。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曾长期维持零利率,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重也从15%上升到95%,但经济却始终处于低增长和通缩的边缘。
今年9月份以来,我国已连续三次降息,说明政府十分了解当前形势的严峻性。但政策的力度还可以再大一些,比如说,一次性大幅降息,同时大幅削减个人所得税等等。
2、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深化体制改革,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同样的投入可以带来更高的产出。前几年经济形势较好,各方面都缺乏改革动力。现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改革的共识容易凝聚。我们应该利用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显著下跌的契机,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彻底的政企分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融体制改革不能放松,我国金融业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必须鼓励金融创新和金融行业的大发展。只有建立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国的经济才能保持健康高速的发展,才能在未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重建中有发言权。
3、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
如果应对得当,中国很有可能率先摆脱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继续保持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并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我们要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国不断上升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过程,为实现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出一个最有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我们应坚决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多哈回合贸易谈判进程,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与主要贸易伙伴加强合作抵御贸易保护主义。
其次,在做好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参与各国针对金融危机的救市行动。参与国际救市行动应掌握三个原则:一是优先扶持自己的企业;二是优先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三是优先帮助发展中国家。
第三,在建设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讨论中,我们应主动参与,而且要提出自己的方案。这一方案可以包含下列内容:未来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以何种货币做储备货币?是否需要建立一个世界中央银行,起最后贷款人和金融监管者的作用?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在这一体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为此,我们现在就要做好物质和理论上的准备。
2008年11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