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英文基本情况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火热 多家公司披露关联信息
作者:来源:证券时报网 07:58
  雄安新区概念股严重分化之后,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接棒。投资者关心的是,哪些上市公司和粤港澳大湾区息息相关?
  有的上市公司主动披露,或表示有积极影响,或称影响尚不确定。
  塔牌集团(月12日晚公告,公司是广东省本土唯一一家水泥上市公司,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塔牌集团最近两个交易日均涨停。
  世荣兆业(002016)则公告称,珠海市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城市之一,公司的主要房地产项目位于珠海,本次“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可能带动包括珠海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但相关具体政策及规划尚未出台,对珠海房地产市场及公司的具体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更多的上市公司则是在投资者的追问下进行了回复。在沪深两市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问题的数量,堪比雄安新区。部分公司便顺势将自身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关系进行了说明。
  有投资者问招商蛇口, 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是否有土地或项目储备?未来公司如果是否有计划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开发?
  招商蛇口回答,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土地储备资源,未来也将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多的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开发。
  投资者追问长青集团,公司是否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答曰,公司总部及制造基地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属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公司期待粤港澳大湾区具体规划的出台,能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佳的环境与动力。
  位处北京的广联达(002410)也被问及在粤港澳大湾区是否有业务。广联达回答,公司在新加坡和香港设有全资子公司,业务覆盖港澳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
  有细心的投资者注意到,隆鑫通用(603766)有子公司在珠海、广州、从化,提问公司是否会在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受益匪浅。
  隆鑫通用淡淡的回答,“公司将密切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谢谢关注。”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当今世界,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效应称之为“湾区经济”。
  在今年的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4月11日李克强会见林郑月娥时表示,今年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推出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债券通”。
中证公告快递及时披露上市公司公告,提供公告报纸版面信息,权威的“中证十条”新闻,对重大上市公司公告进行解读。
中国证券报官方微信中国证券报法人微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我要评论
已有条评论
主办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225号 邮编:100010 网站备案号:ICP备号
邮箱:drc@drc.gov.cn
&&|&&&&&&&&&&&&&&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几个重大问题的看法,在粤港澳大湾区再造几个香港!
中小城市与产业战略定位+资本+投资+运营=特色产业投资运营机构
通过资本战略架构设计,构建有价值的战略定位,形成差别化的标的资产
特色案例推荐
战略研究院:“人文+”城市、旅游地产、产业园区、商业街、复合商业地产,企业战略课题
您当前的位置:&>&
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几个重大问题的看法——在粤港澳大湾区再造几个香港!
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几个重大问题的看法——在粤港澳大湾区再造几个香港!
  深港合作圆桌会议是一个由社会智库组织的平台,社会智库的价值就在于超前、战略思维,因此,我们在研究和讨论问题时观点可以超脱一点、长远一点,从制度、体制、机制的角度研究得更深刻一些。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深港合作来带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要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来考虑深港合作。我想从这个角度谈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按行政的传统的思维做规划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大湾区的规划是个什么性质的规划呢?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如果按照传统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可能是一个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比如将“9+2”个城市画一个大饼,用行政的或主观的意志,确定规划范围内的主要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比如指定谁是龙头,谁是龙尾,谁是龙身等等;也可能是一个城市间产业合作和发展的规划,比如用行政指令指定这个区域内,哪个城市发展金融产业,哪个城市发展高科技产业,哪个城市发展工贸产业等等;也可能是一个区域交通设施建设的规划,比如再修几条铁路、发展几个机场,形成什么样的交通网络等等。
  据我所知,几十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广东省曾经做过很多类似的规划,包括“珠三角发展规划”“泛珠三角发展规划”等等,但是实践证明,这些规划实质上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通常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会议上讲讲,媒体上宣传宣传,过一段时间很少人提及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历史上看,广东珠三角的崛起,靠的是改革开放大政策大环境,靠的是珠三角尤其深圳在改革开放方面夺得先机,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的活力和优势,是城市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带来了高速发展。没有城市、企业和市场的活力,仅靠国家和广东省的规划,是不可能有珠三角的繁荣发展。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中各个城市形成的发展规模和历程、主导产业的形成,甚至主要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讲都不是完全按照广东省有关部门的规划发展起来的,而是靠城市竞争、企业竞争、市场竞争的活力来推动。
  因此,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应该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从指导思想上看,应以市场为主导,鼓励竞争,激发活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城市区域发展规律,认真总结几十年珠三角高速发展的宝贵经验,而不能仅仅靠行政的、政府的、甚至是计划经济的传统搞规划;从内容上看,不能仅仅是个城市区域空间发展规划、产业合作规划、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而应该是个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全方位的综合发展战略规划,能够进一步激发城市、企业和市场的活力,争创科技创新、产业集聚、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新优势,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一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跨进世界知名大湾区和城市群之列。
二、大湾区规划方向应该是珠三角国际化
  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中,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经与世界经济和全球化连为一体的名符其实的国际化城市,并且是单独特别关税区和自由港的香港和澳门。另一部分是经济上与世界紧密联系,但并未完全实现国际化的珠三角9个城市。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说,珠三角这9个城市的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了,并且成为国际跨国公司的主要投资区域、中国最大的进出口基地和世界制造工厂,在社会、文化等方面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加强。但总体上讲,这9个城市仍然没有与世界连为一体,“9”和“2”之间仍然是被分割为两个部分,没有形成像欧盟那样各区域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全面融合的一体化的经济社会体系。
  这些年来,包括9城市在内的内地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广州、深圳的经济总量已接近或超过香港,而港澳特别是香港经济遇到了很大困难,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因此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方向就可能有两个选择,一种是从发挥内地优势帮港澳,特别是帮香港的角度出发,制定更多的类似CEPA那样进入内地更多市场的政策,使香港分享内地经济发展的“红包”。另一种是从进一步改革开放、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帮助9城市和港澳融为一体、推动实现大湾区国际化、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制定大湾区的发展规划。
  我认为,大湾区规划的方向总体上讲,应该是从港澳带动9城市国际化、全球化出发,在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带动9城市进一步在经济、社会等方面与港澳接轨、与世界接轨,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三、打造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体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是经过城市间、企业间的产业合作、科技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和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不断增长,而是应该有更长远的战略构想和战略目标。
  从经济层面来讲,参照欧元区的模式,实现粤港澳经济高度一体化,打造大湾区“经济共同体”,使其成为人员、货物、资金、劳务、信息、技术、科技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最畅通、最活跃的地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湾区经济中心城市群,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贸易、服务、高科技、制造业中心,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地区,成为中国走进世界、联系世界的最便捷连接地带。
  从社会层面来讲,未来大湾区地区各城市在社会、教育、文化、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也应逐步相互融合,融为一体,使大湾区全体居民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最高、文明程度最高、公共服务最完善的区域。实现社会层面的融合,虽然困难很大,但我相信,这一定是未来大湾区发展的方向,否则,没有社会层面的融合,大湾区经济融合也会受到很大制约。
四、解决好大湾区规划与“一国两制”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制度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和问题,其中最困难,也最重要的是制度和体制的创新,特别是如何处理大湾区的改革开放与坚持“一国两制”的关系。
首先,如何处理“一国两制”的问题。毫无疑问,“一国两制”是大湾区规划和发展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最大的制度红利。假如没有“一国”,在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澳门作为葡萄牙殖民地的背景下,谈不上大湾区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没有“两制”,就没有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与独特优势,就难以保障港澳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战略地位。但是另一方面,客观的讲,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思想不解放,不全面深化改革,“两制”可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的一个最大制约。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如何在保持“一国两制”基本原则前提下,重新认识“两制”的内涵,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逐步实现政治上“两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一制一体”,这是未来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如何处理和解决大湾区9城市之间的行政关系,实现“行政异城,经济社会同城”的目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实践说明,各城市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着不同的诉求,当涉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利益的时候,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涉及到11个城市,在未来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是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次,如何处理好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在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往往更多的讲城市之间的合作和统筹安排。但实际上,在城市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起主导作用的是竞争和独立,城市之间的竞争和独立既是珠三角成功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当前珠三角存在很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大湾区规划和发展,单独靠行政手段和行政规划来给各个城市做分工,比如让香港主要搞金融,深圳主要搞高科技,广州主要搞商贸等等,恐怕这个规划一定不会有人理睬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大湾区中的各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既需要有合作更需要有竞争。如果没有竞争,没有活力,就根本不会有珠三角的过去和现在,也没有大湾区的未来。比如,没有与香港、广州机场的竞争,深圳机场也可能早就被边缘化了,正因为有深圳机场的竞争,才使香港、广州有了更大的压力,才促进香港机场、白云机场更好的发展;没有港口间的竞争,广州、深圳就不会跻身世界级的集装箱大港。没有企业间的竞争就没有产业的发展,没有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没有城市群体的崛起。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主要还是靠竞争,形成各个城市,各个企业万马奔腾、千帆齐发的竞争上进的态势,促进大湾区的大发展、大变革,同时在竞争的基础上,做一些适当的协调,适当的引导分工,使各城市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样才能促进大湾区的共同繁荣。
五、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是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根本保障
  首先是解放思想。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从长远来看,应该是“9+2”在保持两种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衔接,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严重挑战。例如,大湾区经济社会要不要继续对外开放?要不要与国际接轨?要不要纳入全球化体系?大湾区还要不要再造几个香港?在理论上如何重新认识“一国两制”?等等。没有一系列的思想解放,不解决一系列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就难以迈开实质性步伐。
  其次要大胆进行一系列体制改革。要实现大湾区内经济一体化的构想,实现人员、资金、商品、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最优组合,发挥湾区内部高效的资源配置,必须对现有的制度、体制、机制进行一系列改革。例如,要实现商品的自由流动,就必须进行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贸易政策、关税政策的重大调整,把香港自由港的政策扩展到整个大湾区;要实现资金的自由流动,就必须对金融体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加快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实现外汇自由兑换、港币在大湾区流通等等。没有这些项目的改革,没有这些重大政策的调整,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也难以深入下去。
六、规划和建设更多珠江大桥,治理好珠江黄金水域
  作为世界级大湾区城市群的规划,交通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所以我认为交通应该成为大湾区规划和建设的突破。大湾区的交通骨架从战略意义讲,主要是珠江东西横向大桥和广州至港澳的纵向珠江下游的综合规划整治。
  横向主要是多修大桥。珠江下游东西两岸的交通是整个大湾区交通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珠江口建成和在建的已有虎门大桥、深中通道、粤港澳大桥以及南沙铁路大桥等四座大桥。我认为,从长远来看,珠江上再架四五座桥都不会多。回想一下,30多年前,长江上只有两座桥——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可现在长江上的桥梁已经有几十座甚至上百座。30年前珠江上没有一座大桥,而现在的虎门大桥已经非常拥堵,深中通道通车后应该也是一个堵桥,港珠澳大桥如将单Y变双Y,过不了几年也一定是个堵桥。交通规划一定要超前,不能等到现在大桥已经严重拥堵时再规划建设新的大桥。像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拥有六千万人口的世界级城市群,未来即使建十座大桥也不会觉得桥多了。
  南北纵向的交通,除了高速路和广深港高铁外,最重要的珠江下游的以交通为中心的综合整治。珠江不仅是大湾区通向世界的一条重要黄金通道,同时,珠江口两岸又是深圳、香港、南沙三大国际集装箱港口。但珠江面临着水体污染、港口布局、河道治理、两岸岸线利用等一系列的问题。试想,如果粤港澳大湾区中间的珠江航运不能畅通无阻,水体严重污染,两岸到处是冒着黑烟的烟囱和混乱的小港口,这样何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湾区城市群呢?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规划一定要把珠江的以交通为主体的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综合保护、综合开发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来进行规划布局、建设和管理。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我们还有很多体制、机制和制度问题需要思考和研究,这些长远和战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深港合作。希望大家能够跟踪这些问题,发挥我们的专长,集合大家的共同智慧为深港合作做出贡献。
(本文为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张思平在最新一期深港合作圆桌会议上的总结发言。)
Copyright & 2015 - 2016 深圳市前海动能投资有限公司& 深圳市动能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422被浏览99,852分享邀请回答762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9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粤省官员: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已基本定稿 准备报批|定稿|规划|粤港澳大湾区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粤省官员: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已基本定稿 准备报批王玉凤11月7日,据媒体报道,广东省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黄锻炼日前在香港的一场推介会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已基本定稿,准备报国务院审批,争取年底公布。当地区域观察人士称,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多的仍是在规划层面,但是各地政府间的互动和联系正在加强。大湾区规划已经基本定稿据悉,黄锻炼表示,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港澳办下周将与广东省政府,就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召开最后一次的意见徵求会。他指出,广东省非常重视大湾区发展,从399个大项目中挑选约100个项目,加强与香港对接。黄锻炼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他希望将大湾区打造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粤港创新圈和创新创意基地、促进两地在技术、人才、产业等深度融合。关于规划初稿的消息此前也有官方披露。10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在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也表示,7月1日签署框架协议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加快了实质性的步伐,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广东、香港、澳门,正在加快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该规划将为未来大湾区的建设提供蓝图。这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目前已经形成初稿,正在抓紧征求意见。今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也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了合作的目标、原则、重点领域以及体制机制安排。区域内各地政府均在积极筹划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多的还是在规划层面,但区域内各地政府都在加强互动和联系,特别是深港两地。比如说:今年年初,香港特区政府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将在占地87公顷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立重点创科研究合作基地,吸引海内外顶尖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此外,整个河套区和“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均适用香港特区的法律和土地行政制度。外界普遍认为,这一举措有可能打破两地的行政体制障碍,促进互联互动。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曹钟雄说:“在大湾区建设上,各个城市都在积极筹划和规划阶段,各地政府都在抢位和站位,力争寻找差异化和协同发展的路径。大湾区未来建设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如何规避过去的同质化竞争,及如何处理过去同质化竞争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进行深入地动态调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已经正式贯通。这个超大型跨海通道关系粤港澳三地和珠江两岸未来经济发展格局,建成及通车后对于缓解珠江口两岸的交通压力、增强两岸之间的联系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