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14.15年太原钟楼街上有个卖田园汉堡为什么不卖了的叫什么名字来着,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别称"并州","晋阳",简称“并”,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阅读全文关注话题分享阅读全文1.9K43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1.4K19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1.4K23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65512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65219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6,196太原柳巷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是太原历史最悠久、最繁华的商业街,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与记忆。柳巷,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商业闹市区,是个购物的街区,是太原的“王府井”、“”式的,也是太原市一条历史悠久最繁华的商业老街,具有三百多年的商业历史,拥有中国四大夜市之一、华北地区最大的夜市,日人流量多达二十余万。大凡外乡人到太原市出差旅游时,都要在柳巷里走一走,用心体味一番晋商的遗风。
太原柳巷传说
说起柳巷来,那在太原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街道之一。它繁华,繁华到百货俱全、店铺栉比、一家接着一家;它热闹,热闹到人流熙攘、、络绎不绝;它古老,古老到没有一个人能说清它究竟问世于哪一朝、哪一代。至于这条街为什么要叫柳巷?似乎也成为一个谜,难觅真谛。不过,在老柳巷人的口中,却代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明朝皇基的开创者——,在北伐灭元的战争中,挥戈直指元军的军事要塞——太原。驻扎太原的元军,凭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优势,,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将军,为了解守敌详情,遂亲自化装成樵夫,混进太原城卧底。不料,事不机密,常遇春的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 。当他刚刚穿过太原城东门外的 ,混进朝曦门时,就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将军急迫之中,杀开一条血路,拐入城墙根下的一条小巷,钻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
这所残颓的小院里,只住着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残杀,儿子又被元军抓夫,一去不归。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统治者。她见这位樵夫被元兵追杀,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进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闯入院中搜寻,柳氏装聋作哑,将他们哄走。
常大将军获救后,深谢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要打仗了。为不使您老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明朝大军见到柳枝后,便会尽心保护。”
不过几日,明军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首。由于常遇春审清了城中敌情,安排了内应坐探,明军里应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军士兵,按常大将军的命令,看到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护,秋毫无犯。
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的光复,便把门首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发芽、吐翠。插入街头巷尾的柳枝,随着时光的推移,长成了小柳树、大柳树、老柳树。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绿柳成荫,枝条烟娜,凉爽惬意。于是,一个美丽的街名“柳巷”,来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传说,往往揭示着历史。据地方志书的记载,柳巷起初并不是一条繁华的大街,而是一条院落破旧的市井小巷,居住着饱经风霜的穷苦市民。是清中叶的那一场大水患,淹没了城南和城的商市街巷,商贾们才逐渐向柳巷、桥头街一带迁转,使这条僻静、萧条的小巷,变成店铺毗连、行商坐贾云集的闹市。尤其是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柳巷的商品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太原当时的商业中心。“大隆祥”、“庆记”等五大绸缎庄,在这里竞争;“大兴茂”、“志成”、“福利生”、“庆华源”、“履华新”等鞋庄 ,在这里角逐 ;“中华”、“中德”、“顺天立”等药行 ,在这里争衡 ;“恒隆源”、“东方德永”、“近亿号”、“三和兴”、“三义永”、“”等菜店、茶庄、点心铺、水果铺,在这里发迹。享有盛誉的“正大饭店”、“晋隆饭店”,在这里新建洋式楼堂,烹炒中西大菜,经营豪华旅馆,达官贵人多下榻消遣于此。
柳巷商市的畸形发展,急速膨胀,使不少京、津、豫、冀的商贾们也慕名接踵而至。津商黄厚甫在河南经营的“华泰厚”服装业,在柳巷开办了太原的“华泰厚”;天津著名的“”大药店,在柳巷建立了“乐仁堂”分店;冀贾两兄弟集资,也在柳巷一隅,经营起“”食品店;……一时间短短的一条柳巷,变成了寸土寸金的商业大闹市,云集了四五十家商铺。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叶,日本侵略军践踏了太原,柳巷的店铺纷纷倒闭,商贾大都破产,一派调蔽萧条的景象,直到太原解放前夕,都难以恢复往日的元气。
是新中国的诞生,挽救了濒临灭顶的太原商业和商市柳巷,使古老的柳巷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80年代以来,老商号迅速恢复,新商店急速增加,商品之丰盛,种类之齐全,成交数额之巨大,超过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问巷北之唐槐,你经历了千余载沧桑,问巷畔之明柳,你经历了数百载磨难,可曾见过如今之盛世?你倾诉吧,向涉足于柳巷的每一个中外游人!
太原柳巷历史沿革
太原柳巷初成
1、天时地利人和
2008年11月,柳巷大修完工在望,在这条街上追溯其百年历史时,是什么样的让不同年代的商户们云集于此?
太原地名研究专家说,讲起天时,首先就要提起一条老铁路。1897年,山西巡抚胡骋之秉承前任“利用晋铁”的理念,上奏朝廷,建议在河北及山西太原间修一条铁路,以便晋铁外运。1907年,竣工。铁路的修建活跃了山西的商业,此后的二三十年间,外地的商贾货品沿这条铁路鱼贯而入,成就了柳巷这条著名的商业街。
2、铜锣湾步行街
再说到地利,就不能不提到光绪年间,一场大水淹没了当时最热闹的 (即现)一带,商贾和住户无奈向地势稍高点的一带转移。其实首先热闹起来的不是柳巷,而是市。开化市前身为,清末寺里烟火凋零,为维持生计,僧人不得已典出前院,成为商贾经营之所,开化寺便渐渐变为“开化市”。辛亥革命后,寺院被辟建为市场,后来一再扩建,1922年,共和市场正式改名为。当时的开化市总面积1200平方米,有200余家中小商户,三教九流都包罗其间,人称太原的“”。
开化市的兴盛带来的商圈效应,此为“人和”。开化市兴盛初期,柳巷还只是一条小巷,偶尔有市井小贩在此摆摊,也是生意寥落。但随着京津豫冀的商贾们接踵而至,柳巷迎来了巨变的机遇。
太原柳巷兴盛
84岁的生在太原城,从小就住在大濮府,而柳巷、开化市则是她最常去的地方。
马秀英说,她的祖籍是,父辈来的太原,“太原矿多,厂多,好活人。”那时柳巷周边有不少从河南河北逃荒来的,并且形成了各自的圈子,河北帮多做食品;河南帮做衣帽鞋类;京津帮开医药铺子……马秀英说,也许是风气所致,老太原人只做大买卖,不做小生意。有点家产的,把院落租给外乡人,房租足以过日,就过着悠闲的生活。没钱的,多是出去打短工,干的是拉大车、挑水、打煤糕等营生,但也过得挺好。马秀英的父亲曾是老字号糕点店稻香村的伙计,马秀英回忆说,当年有钱人买糕点都要到柳巷来,因为这里有两家最有名的糕点店,稻香村和老香村,卖的是地道的京味和苏式糕点。
其实不光是糕点店,当时最好的绸缎庄——大隆祥、庆记;最好的鞋庄——福利生、庆华源、履华新;最好的药行——乐仁堂、顺天立;最好的饭店——正大、晋隆,都云集于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柳巷——一条宽不过四五米、长不过二三里的小巷上有着四五十家店铺,行商坐贾云集,这样的规模闻名全国。如果说开化市是太原的大栅栏,那么柳巷就是太原的王府井。
齐韶景先生是“庆华源”股东的后人,“庆华源”是最早在柳巷开业的鞋庄之一。齐先生说,开化市集中了小商小贩,柳巷则是云集了大门脸。东西稀罕洋气,价钱也比别的地方要高出许多。比如说服装,当时太原人大多还穿土布或绸缎中式褂服,而华泰厚则是从上海等地进呢料,做西式洋服;比如说干鲜杂果,本地的只卖一些核桃花生瓜子,近亿号则有南方来的果仁、鱼干……齐先生说,那时有钱人家多半在店里留有账簿,买了什么都记在账上,到年终岁末,再统一结算,平民则现金购买。不过店里都有规矩,伙计不得看衣下单,把人分三六九等。
太原柳巷低潮
做买卖的居民区
从上世纪20年代起,柳巷就成为太原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地段。直到上世纪60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柳巷两旁的商店纷纷关门,房屋经租或收归国有后,分配给市民成了住房,柳巷也从一条商业街变成了居民区,不过柳巷四周依然是商业网点最为集中的地方。
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她说,二轻商场、妇儿商厦……这些地方很多人可能听都没听过,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百姓生活用品供应匮乏的年代,这些地方承载了老太原人许多温馨的回忆。那时太原市的商业网点极少,街头的小卖铺里只卖副食日杂,所以就算买个针头线脑,也会到柳巷这边来。
那时柳巷这边的商店规模大,花色品种也多。张丽萍说,在那个什么都要号证的年代,买什么都要仔细思量,比如说一人一年只有七尺布票,刚够做一件衣服。一般商店里只有蓝黑白这三种颜色的平布,但在二轻商场,花色就多,有白底小花的的确良,还有格子布、条纹布、灯芯绒。主妇攒上一年的布票,年底到柳巷挑拣半天,才能选到合适布料,给孩子做几件花花衣裳。至于想买缎子被面、自行车这些稀罕的物件,更是只有在柳巷这边才行。
太原柳巷复苏
1、老字号一度门庭若市
过完1979年的冬天,走在柳巷的街上,人们开始感觉有些不同,什么时候,柳巷的街道两旁又挂起了老招牌,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马先生1982年进入“华泰厚”工作,这是山西惟一一个荣获中华老字号品牌的服装企业,上世纪80年代初,华泰厚门前每天早上五六点就有人排队,因为店里一天只放十个号,而且一过国庆就不再接活。做一件衣服,定好布料后,要三个月才能拿到。每逢周日,店里卖布的柜台前就挤满了人,一匹布,一个多小时就卖光,简直跟抢似的。
衣服要穿华泰厚的,饺子要吃的,元宵要吃老鼠窟的……那段时间,是柳巷众多老字号的鼎盛年代,家家都有每天刚一开门,顾客便一哄而上的热闹和辉煌。历史悠久的老字号重现辉煌,建国后形成的新名牌也在分庭抗礼,妇儿商厦、柳巷大鞋店、开明照相馆……马先生说,那时的太原人,不管买不买东西,星期日都要来柳巷逛逛,窄窄的柳巷挤满了人,真是摩肩接踵。
上世纪80年代的柳巷,老字号挑起了大梁,但细心的市民也发现,街头摆摊的个体户越来越多,他们的商品价格便宜、样式新颖时髦。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不少个体户从四面八方的地摊转移到柳巷的铺位里,柳巷又迎来一个新的转变。
2、年轻人逛街必到柳巷
穿时尚,在柳巷。这条街,在太原年轻人的心里,有着特殊的地位。
3、借街经商能沾光
1984年,从天津轻纺学院服装设计系毕业。1986年,王华英出嫁时,她母亲和婆婆掏出当时所有的积蓄,凑了3万元,买了一个立达商城的铺位给她做礼物。当时王华英还不理解,花这么多钱,买一个图纸上的小方块,值不值得。母亲说,你不懂,这个礼物,你会受益终生的。1991年,立达交工,王华英的母亲在那里开了家服装店,1993年起,往外出租,开始年租金8000元,而后渐涨到4万元。2002年,王华英从单位下岗了,可她一点没有沮丧,反而有一点轻松,“怕什么呢,这下我可以安心地开自己的小店,穿各种漂亮衣服,再也不用看别人的眼色了。”
在柳巷卖服装有什么优势呢?王华英说,比如说立达吧,同是进货卖衣服,这里的商铺早期有一大批搞美术的人在这里开店,眼光自然与众不同,时尚中还能传达自己的品位,服装有了气质,自然吸引了一大批顾客。其实,柳巷上的其他商场也一样,各有各的风格,所以很多爱美的年轻人都会把这条街作为自己逛街购物的必到之处。
4、走走逛逛吃吃好快乐
上世纪90年代起,各品牌服饰店开始移师柳巷,早期的专卖店有新大陆、真维斯、欢腾,大型商厦有立达、工贸,到后来,梦特娇、金利来等当时的一线品牌都在柳巷开设了连锁店,而后又有了大型商厦贵都、中昌,名品进驻让老百姓体会到品牌的魅力。
新世纪初的柳巷,是太原市最繁盛的地方。白天,可逛逛老字号,寻觅深厚的历史;也可去贵都这样的大商厦做一个白领丽人,或者到立达享受淘宝的乐趣。晚上,柳巷则是另一番景象,地摊一字排开,搭个铁架子就能开张,东西便宜,销量也好。摊贩后面是大排档,有煎炒烹炸的大餐,也有一碗面皮、凉粉的小吃。下了班,一路走走逛逛吃吃,就是一晚上的快乐时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当时在太原讲课,至今讲起那时的柳巷还很感慨,像柳巷这样集中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立体式消费结构,什么消费层次都能在此找到自己合适的产品,这样的商业街,在全国也少见。
5、大型商场拔地而起
1988年,太原市对柳南、、原棉花巷一带的旧城区进行改造开发,开始推进柳巷现代化商业的进程。
提起1988年柳巷柳南的开发改建,就不得不提山西省三晋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三晋开发公司)。作为第一家大规模开发柳巷,并推动其成为繁华商业区的开发商,三晋开发公司缔造了省城许多著名的大型商场,包括立达百货、工贸大厦、贵都百货、联洋百货等。
现任三晋开发公司总经理回忆,1985年,太原市政府决定对柳巷柳南进行开发。三晋开发公司具体负责拆迁、开发改建工作。1988年,柳南开始大规模拆迁;1990年之后,柳南一带除了安置居民的回迁房外,还增加了许多临街门店,配套了大型商场。“那个时候,总部在天津的太原立达商场是全华北区域最大的国营百货商场。许多外省来的人们都知道来太原买东西要逛立达商场。”王一伟说。
随后的几年内,三晋开发公司相继开发了贵都、华都(现缤缤服饰广场)等商场,这些大型商场群带动了周边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大规模开发的进行,经济价值得到提升,柳巷越来越多的商业机会被发现,因此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进入。
6、曾领数年繁华
1996年,柳巷夜市横空出世,短短三四年里一跃成为全华北最大的夜市;2002年,由于脏、乱、差,政府决定取缔夜市。当年的柳巷夜市办主任、现迎泽区建设管理局局长冯大成说:“夜市作为普通老百姓喜爱的一种消遣方式,时至今日也有一定的需求,但绝对不会再出现在柳巷,柳巷再也不会回到过去了。”
10年前,许多太原人的夜生活方式只有一个——去柳巷逛夜市。1996年开始兴建的柳巷夜市,有过太多的辉煌:曾经是太原的著名夜景之一;曾经是全国著名的夜市之一;曾经是许多外来投资者的首选地……用冯大成的话说,柳巷夜市真正让柳巷成为太原、甚至山西的地标。
1996年之前,尽管当时太原一些流动人口密集的地段,如、等地有些不成规模的夜市雏形,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山西,“夜市”对许多人来说还很陌生。为更好地促进柳巷商业区的发展,太原市政府决定在流动人口最为密集的柳巷建立夜市。
起初,太原市政府计划投资50万元,加上民营企业的投资,推动夜市稳定起步。现任山西名洋百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敏锐地嗅出了夜市的巨大商机,他提出全部自筹资金建夜市,不需要政府投资,但要分一半收益。
得到政府首肯后,1996年,柳巷夜市正式开始营业。为保证柳巷夜市的顺利发展,政府成立了柳巷夜市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
夜市兴起之初,只有两百多个摊位。“根据地段不同,普通摊位每月租金500元,地段好、人流量大的摊位600元以上。”一位当年的摊主回忆说。
随着夜市人气的急剧飙升,柳巷夜市的摊位日渐紧缺。1999年至2000年,夜市的摊位急增至八百多个,巨大经济效益让投资者着迷。柳巷夜市不仅成为全华北最大的夜市,也成为太原的一张新名片。“当时夜市的一个普通摊主,年收益都在十几万、二十多万元。”冯大成说。当年,许多南方投资者就是冲着柳巷来太原投资的。
2002年,柳巷夜市最繁华、最鼎盛时期,问题开始显现。一些市民对柳巷夜市的脏、乱、差很难接受。每天高达二十多万人流量的柳巷,有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同一时期,全国其他城市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考虑到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政府决心叫停夜市。“消息发布时,许多商贩,甚至普通市民都不能接受,柳巷夜市已经成为太原人生活的一部分。”冯大成说。为此,相关部门做了许多大规模的宣传、动员工作。2003年,柳巷夜市彻底从太原市民的视野中消失。
7、老字号空留余香
2003年,柳巷桥头街旧城改造工程启动。改造后,柳巷、开化寺商业区成为整体,现代化都市商业气息越来越浓。但与此同时,许多曾在柳巷发展、起家的老字号,却挥别了曾经的舞台。
2003年,柳巷第二次大规模改建随着宝地置业集团进入山西,开始加快进程。同年3月,柳巷桥头街城区旧城改造工程开工,目标是“打造太原王府井,塑造中国西部第一街”,规模浩大,是“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最大的危旧房改造项目”,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动迁住户1900户,单位140个。
同年,开化寺街一带进行了“亮化工程”改造。原先昏暗的路灯及一些没有安装路灯的背街小巷,都亮了起来。居住在开化寺后街的老住户说,路灯亮了,开化寺街一带的居民心也亮了,附近的商户生意也更加兴隆了。
随着改造进程的逐渐深入,最大的旧城彻底消失。2005年,铜锣湾国际购物中心建成,成为柳巷附近的又一个地标。过去的棚户区变成了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商业群体。
但与之相伴的是不少“老字号”的黯然离去。在柳巷居住了多年的社区干部牛广琴说,过去到柳巷转一圈,好吃好喝好玩的东西全能拎回家。如今,老人们爱吃的头脑找不到了,孩子们爱吃的蛋糕也不好找了。当年,柳巷柳北区域聚集着老太原各行各业的老字号:、清和元、一间楼、华泰厚、老香村、双合成等。2005年柳巷改造完毕后,许多老字号都搬离了生存多年的柳巷,这其中有、顺天立、乐仁堂、,包括最后一个搬走的有170多年历史的双合成。曾经辉煌的老字号,退出了柳巷这个大舞台。
8、好大一个柳巷
在许多太原人心中,柳巷并非单指横亘在与之间的那条不宽的街道,而是指整个柳巷商业圈。之所以用柳巷为代表,源于人们多年来的习惯。
,上世纪70年代出生。对于儿时的张丽和其他住在老太原巷子里的孩子们来说,开化寺街和钟楼街一带是他们的乐园。孩子们喜欢的漂亮发卡,印着阿童木图案的衣服,还有好吃解馋的认一力饺子和街道两边冒着热气的烤羊肉串。“那时候,无论是针头线脑还是衣料被罩,大人们都会去钟楼街买。在那里,人们和小贩热烈地讨价还价,乐此不疲。”
9、专卖店纷纷进驻
时光的脚步,从1996年开始,明显地加快了。
那一年,在钟楼街开了第一家连锁专卖店,此后欢腾、苹果、堡狮龙等纷纷开设专卖店。后来,兴起,紧随其后开业的贵都、华宇购物中心、,将宝姿、、、纪梵希等在北京市场上均有上佳表现的品牌,连同最新的时尚潮流引入太原。
10、高档时尚堪比西单
事实证明,钟楼街——柳巷——开化寺街,几乎是当时所有时尚女孩购物场所的变迁路线。20年前,人们在钟楼街买衣服,商场里灯光昏暗,人们却兴致勃勃;10年前,大伙儿又被柳巷崛起的窗明几净的专卖店纷纷吸引,纷至沓来;再后来,最热闹的地段移到了开化寺街,它集中了好几家极具规模的商厦,人们频频光顾,大饱眼福,等待打折。“与西单相比,我们的柳巷一点都不差。”参加工作以后,张丽经常往返于北京和太原两地。在她的心目中,柳巷商圈就是太原最高档、最时尚的购物地点。
张丽认为,柳巷的引人注目在于,它的繁华并不仅仅是一条街道的繁华,实质上是包括钟楼街、柳巷和开化寺街在内的一个商圈的共同繁华。这个圈子的外延甚至涵盖了边、、等一大批街道。
太原柳巷老字号的保护
1、老字号该咋保护
柳巷历次改造与发展,有一个绕不过的坎就是老字号。说起改造过程中老字号的搬迁,有人用“心痛”或“可惜”来形容。也有人认为,老字号已跟不上现代化商业经营模式的步伐,应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
2、双合成董事长赵光晋的观点
再次提起搬迁,赵光晋说只有“心痛”二字。赵光晋认为,、老棚户区适时改造是必须的,但在改造过程中,政府部门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字号应该多些爱护。对于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太原来说,柳巷的商业气息太浓,缺少文化底蕴。柳巷要繁华,也应该繁华,但繁华不能脱离历史。
3、“一间楼”董事长吴保平的观点
2008年9月,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一间楼”烟酒店,从繁华的柳巷搬迁至铜锣湾国际购物中心大濮府路。吴保平说,最初公司的员工都不想搬,放不下多年来的感情,“但事实是,柳巷经过一次次改造,发展越来越迅速。”吴保平认为,老字号是一种历史文化,但想要真正留给后世子孙,必须真正做大做强,否则光靠一块老牌匾没用。
4、三晋开发公司总经理王一伟的观点
王一伟说:“老字号搬离柳巷,确实很可惜。”他认为,如果当年的老字号都能完全保留下来,如今柳巷的价值会大大不同于现在。但从老字号自身来看,能否跟得上柳巷快速的发展节奏,是个现实问题。
5、宝地置业集团董事长杜清江的观点
认为,老字号是传统文化,传统不等于落后。他认为,传统老字号已经不能适应柳巷的现代化商业经营模式,老字号应该保护,但不是教条主义、机械化地保护。
6、迎泽区常务副区长侯富田的观点
侯富田认为,柳巷内的许多老字号经过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自行改建、装修,导致老字号的面貌古不古、洋不洋,既不能体现老字号的韵味,也不能适应柳巷的发展和定位。此次柳巷改造过程中,改造办公室对柳巷内现存的老字号进行了整体规划。例如,老香村、华泰厚等,改造办特意按照两家老字号特有的风格进行了设计。
太原柳巷竞争对手
——长风商圈崛起
谁都无法预料,与山西汽车制造厂相邻的那条“小路”,会在1998年之后,迅速崛起,一跃而成太原的——亲贤北街。
1998年,太原市重新划定行政区,划入,城市建设向南推进的思路豁然明朗。新区划的确定,立刻引来政府大规模的,民间资本也迅速向南挺进。随着一批颇具规模的餐饮、娱乐企业的进入,以及拓宽、长治路改造、长风街通车,亲贤北街“寸土寸金”的地位已无可动摇。
柳巷商圈一家独热的状况,此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2002年11月,太原第一家外埠大型百货商场百盛在亲贤北街开业。2005年,北京选址与梅园百盛一街之隔的和信摩尔,把德国赫姆勒、上海克瑞特以及韩国KANGS美容美发机构、上海智比玩具等的代理商或高档消费品成功引入,看重的同样是太原在高档消费市场仍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推崇的依然是以世界顶尖品牌为主打的精致生活理念。而刚刚开业不久的世贸购物中心,则与北京燕莎、梅园百盛比肩相望,展开了高端消费的争夺之战。
毋庸置疑,这里有全新的商业业态、全新的规划布局、全新的交通条件。但是,作为省城新兴的商业区,亲贤北街——长风街商圈同时也面临配套设施不足、业态分布不合理等硬伤。然而,随着一系列商业规划的逐步实施,亲贤北街——长风街商圈正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多元化的商圈升级。
太原柳巷战略升级
一个城市的地标 一个时代的“背景”
如同北京的、上海的、成都的一样,柳巷一直是太原最繁华的商业区。多年来,柳巷商圈的商业价值已潜移默化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而经改造后精致的步行街将进一步提升柳巷商圈的商业感觉。
11月15日晚8时,柳巷改造工程并未因周末而停顿下来。人潮涌动中,好几家新的店面正忙着装修。皮具代理商老杨告诉记者,柳巷改造还没结束,但房租已经涨了不少。“我这间小店年租金已经从原来的50万元涨到75万了!”老杨表示,虽然在城南开了新店,但他不会放弃柳巷,因为“柳巷对太原人的影响力太大了”。根据他的判断,柳巷改造之后,人流量会更多。“我现在在城南两家商场都有了自己的专柜,但是临街店面也是品牌宣传的重要手段,柳巷还是比较适合开设专卖店。”老杨说。
曾经有一段时间,随着城南新商业区的崛起,以柳巷为代表的城北商圈商业优势一度减弱。迎泽区副区长侯富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推进柳巷商业街向现代化商业中心区发展,迎泽区在几年前就开始着手进行柳巷升级战略,根据规划,柳巷最终将建设成为聚集国内外著名品牌,功能齐全,业态丰富,集购物、旅游、休闲、餐饮、文化、娱乐于一体,体现传统文化、彰显现代文明、富有时尚魅力的知名商业街区。“这次柳巷商业中心的升级改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商业的升级,通过品牌调整,由开化寺街上的大型商场和高档专卖店来实现现有商业业态的升级,使之成为高档的购物一条街;而柳巷原先的中档商场则继续服务大众,适应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对新建项目的定位,要求引进时尚的、能与周边形成错位经营的商业。”侯富田透露。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城市格局在变化,如果一个商圈和商业街没有独特的地方,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再老的资格,再风光的历史都无法掩盖华丽的褪色。毫无疑问,在柳巷改造的同时,柳巷商圈也面临着新的脱胎换骨。在侯富田心中,他希望未来敞开的柳巷步行街就像王府井、南京路、春熙路那样,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一个时代的“背景”。
太原柳巷地理位置
南起迎泽街,北至府东街。商圈还包括了向西的鼓楼街。
太原柳巷植柳的里巷。
唐 韩愈 《柳巷》诗:“柳巷还飞絮,春馀几许时。” 宋
《郊行即事》诗:“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第四十回:“那消两三日工夫,这一千里堤路,早已青枝绿叶,种的像柳巷一般。”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田园汉堡为什么不卖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