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高增长长,低通胀”如此完美 A股“遇利好却不

拒绝访问 | diyitui.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diyitui.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06f88dff4ba438e-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为什么“高增长、低通胀”如此完美 A股“遇利好却不涨”?_网易财经
为什么“高增长、低通胀”如此完美 A股“遇利好却不涨”?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为什么“高增长、低通胀”如此完美 A股“遇利好却不涨”?)
本文作者为广发策略研究部门陈杰、郑恺、曹柳龙,原文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广发策略研究&。
在上周的周报中我们还提到投资者在争论到底是&久盘必跌&还是&夯实底部&,而本周市场就已给出了&跌&的答案。而在下跌的背后更让大家困惑的是:近期发布的宏观数据显示经济运行处于&、&的阶段,但是市场为什么完全没有正面反应呢?
其实在最近半年A股经常出现类似的&钝化&反应,即&遇利空不跌,遇利好不涨&,这使得很多&投资常识&反而到了今年都不好用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源于市场预期的&固化&:
1、虽然宏观数据在改善,但是市场对经济改善持续性的预期已经&固化&&&投资者普遍认为明年上半年宏观数据会再次回落,本轮经济改善最多撑到年底。8月工业增加值从6%上升至6.3%,PMI从49.9%上升至50.4%,这都是今年以来最强的改善幅度,然而市场并没有因此而兴奋。因为大家普遍认为目前的经济数据改善是地产周期、库存周期、基建周期三大周期共同发力的结果。但是地产周期已经有&见顶回落&的特征,而补库存周期一般都不会超过半年,因此市场对经济改善持续性的预期已经固化&&即到了明年上半年,很可能地产周期和库存周期会同时消失,届时单靠基建发力不可能再把经济稳在当前的水平,宏观数据又会再次拐头向下。
2、虽然通胀数据在回落,但是市场对货币政策空间的预期已经&固化&&&投资者普遍认为即使通胀很低央行也不会再放松货币政策了(当然也不会进一步收紧)。8月CPI从1.8%大幅回落至1.3%,创年内新低,然后市场也没有因此而兴奋。如果是在以前,低通胀一定会引发投资者对央行降息降准的遐想,但是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央行同时面临房价高涨和汇率贬值的压力,会担心降息降准可能刺激地产泡沫或者引发资本外逃。因此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也已经固化&&即央行对短期货币工具的应用已经得心应手,在今年不会再贸然进行降息降准的操作了,当然也不会收紧货币政策。
3、如何打破对经济改善持续性的预期固化?&&至少要等到明年上半年才存在被打破的可能性。目前投资者对本轮经济回升周期的预期是&最多撑到今年底&,而要打破这个固化的预期,至少也要等到明年上半年了&&因为在今年底之前,无论经济数据是继续改善还是转向下滑,其实都没用:如果宏观数据继续改善,那么就有人会说&反正明年上半年还是会回落&; 如果宏观数据开始下滑,那么又有人会说&你看吧,果然撑不过今年底吧&。只有等到明年上半年,如果经济数据还能强势向上,才能真正打破投资者对经济改善持续性的固化预期。
4、如何打破对货币政策空间的预期固化?&&只要央行再次降准或降息就可以打破,但这确实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央行在近期再次降准或者降息,那么市场完全有可能打破僵局,直接向上突破。但问题是这确实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们认为除非在看到经济、通胀、房价、美元兑这四者都同时出现回落之后,央行才可能重启降准或者降息,而这个条件确实太过苛刻了。
5、在对经济和货币政策的预期都已固化的环境下,唯一的突破口只有&利率&&&最近半年,利率确实曾出现过偏离货币政策的波动,并且阶段性打破了市场的僵局。一般来说,利率的方向和货币政策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不过在某些外力的影响下,利率确实可能阶段性地偏离货币政策的方向&&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今年6月中旬到8月中旬,央行的货币政策始终维持稳定,但是在资金&加杠杆&配债的影响下,债券收益率又下降了30个BP,当时这种利率下行就曾阶段性打破了市场的僵局&&A股市场在当时出现向上反弹,并且活跃度明显提升,结构性热点也层出不穷。
6、市场应对:如果接下来利率水平继续稳持稳定,市场就将仍然处于&钝化&阶段,&久盘必跌&之后可能还是&跌不深&。上周A股市场出现了&久盘必跌&,但是在对经济和货币政策的预期已经固化的环境下,如果利率水平也继续维持稳定,那么就很难出现让人恐慌的利空因素。再加上根据我们近期的路演反馈,还有很多保险资金在等着&跌破2900点抄底&,因此本轮下跌很可能还是&跌不深&,也许大盘指数都跌不破2900点就又会出现小反弹。
7、不过要警惕在年底之前利率出现阶段性&向上偏离&的可能性,进而使市场钝化被&向下打破&,一旦发生就是真正的减仓信号。在货币政策稳定的环境下,在6月中旬到8月中旬曾经出现了利率的&向下偏离&。不过我们认为在年底之前,利率&向上偏离&的概率远大于&向下偏离&&&6月中旬到8月中旬利率的&向下偏离&,背后的推手在于资金&加杠杆&配债,但是近期央行已经不断通过&锁短放长&提高了杠杆资金的时间成本,再加杠杆的难度较大。而近期宏观数据出现向上改善,实体收益率在回升,反而可能导致资金&脱虚向实&,这样就会抬升资金利率;另一方面,如果美联储在年底之前再次加息,导致中美利差收窄,那么也不排除国内利率水平会跟随性上升。一旦以上因素造成利率&向上偏离&,就可能带来市场钝化被&向下打破&,那就真正到了该减仓的时候了。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本文来源:华尔街见闻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拥抱黄金时代:较高增长+较低通胀拥抱黄金时代:较高增长+较低通胀盛世点金百家号国君固收 ·利率周报 |摘要:“经济增长回暖、劳动力市场表现良好为主要经济体逐步启动货币政策正常化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但通胀水平持续低迷又使得政策制定者仍为宽松货币政策保留了一定空间。”——人民银行17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3《全球较高增长、较低通胀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历史上的高增长+低通胀时期都有何特征?遵循惯例,将CPI处于0-3%区间定义为低通胀,并结合中美两国的政策目标划分小区间。对于增长,一方面参考历史数据,另一方面结合同期货币政策的表现倒推出官方认为经济增速大致落于哪个区间。此外,借鉴学术问题的探讨,了解增长与通胀的在当时是否处于相对高或低的区间。中美历史上四次典型的“黄金时代”:①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发生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历史大背景之下,出现了高经济增长、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并存的特征。②货币财政双刺激政策下,美国经济迎来02-04年的小周期反弹。③我国80年代前叶,体制改革释放巨大红利,实现“平滑式”体制转型。④03-06年期间,以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为起点,出口及投资两大驱动因素带来了宏观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材料、工资以及利率等要素维持低位,企业成本压力并不大,通胀风险可控。高增长+低通胀的组合将如何演绎?①驱动因素不同,导致“黄金时代”持续时间不同。以技术进步、体制革新为主导因素的“黄金时代”持续时间可长达5-10年。而以货币宽松以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驱动的经济增长,则极为有可能触发通胀风险,从而导致“黄金时代”持续时间仅3-4年。②“黄金时代”之后发生“滞涨”的风险更大。虽然起因、特征、持续时间均有很大差异,但宏观经济的后续发展无一例外均为“滞涨”的组合,表现为经济增速快速下滑,但通胀水平短期内仍处于上行,反应滞后于经济增速。③16年末至今的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暂时看不到终止的迹象。在四季度货政执行报告的专栏3中,央行比较清晰地判断,全球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处于高增长和低通胀的组合,这与我们年度策略观点一致。④大类资产配置宜向股票倾斜,对债市谨慎乐观。从过去几轮“黄金时代”大类资产表现中,不难发现股市多为牛市,16年末以来的A股结构性牛市也符合历史规律。对于债市而言,在市场已经对通胀风险预期充分但尚未兑现的情况下,利率已经发生超调,未来一段时间债市的波段交易机会较为确定,我们维持对债市谨慎乐观的判断。1.周度市场总结:全球股市反弹,债市跌幅收敛央行大额净投放,债市紧张情绪缓解。节后首个交易日,国内债市跟跌美债,期债主力合约T1806低开1毛左右,日内维持低位震荡,收盘跌0.27%,对应现券收益率上行约3bp。现券成交非常清淡,长端利率上行2bp左右。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连续大额净投放,节后首个交易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净投放3500亿(顺延到期的MLF已于节前续作),提前做好对冲CRA逐步退出的准备,周五完全则对冲了到期的国库现金定存,并实现净投放1100亿元。受OMO操作及流动性宽松提振,债市紧张情绪缓解,长端利率小幅下行1-2bp。美股反弹一波三折,A股迎来开门红。“黑色一星期”后美股反弹一波三折,受1月份通胀数据超预期,以及“鹰派”的FOMC会议纪要影响,20-21(周三-周四)日连续两个交易日收跌;随后重拾上涨态势,23日(周五)主要股指大幅反弹1%以上。随着恐慌情绪缓解,全球股市均迎来反弹,只是强弱程度略有差异。A股节后首个交易日迎来开门红,上证综指跳空高开,且量能有所放大,节后两个交易日,上证综指、上证50和创业板指累计涨幅分别为2.81%,2.97%和1.34%。权重板块领涨,银行、非银、煤炭、房地产等行业板块涨幅居前。2.历史上“高增长+低通胀”时期都有何特征?近期的增量信息中,除了外盘波动以外,需要关注的是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在节后资金面宽松的情况下,央行连续大额净投放,相较于“鹰派”的FOMC会议纪要,国内货币政策对于“稳健中性”仍然显得“定力十足”,而市场可能对此预期“不足”。此外,市场还存在一大预期“过度”的问题,即对于通胀风险过度担忧,然而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措辞来看,央行可能更认可未来一段时间是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的组合。历史上看,中美两国均经历过数次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其特征如何?后续又将如何发展?对当前经济表现是否存在预示作用?大类资产表现将如何?下文,我们尝试一一回答上述问题。2.1.如何定义高增长与低通胀?一般而言,测度经济增长紧盯实际GDP同比增速,而各经济体最关注的物价指标无疑为CPI同比增速。较为容易定义的是通胀水平的绝对高低,学术上通常将CPI同比增速维持在0-3%区间定义为低通胀,而对于经济增速的高低则无明确界定方法。通胀水平相对高低需要结合经济增速进行判断,比如通过“漂移缺口”(GDP增速减去CPI涨幅)综合两大宏观指标定义增长与通胀的组合,然而如何划分高低区间也并没有认可度较高的统一说法。本文中,我们遵循惯例,将CPI处于0-3%区间定义为低通胀,并结合中美两国的政策目标划分小区间。对于增长,一方面参考历史数据,另一方面结合同期货币政策的表现倒推出官方认为经济增速大致落于哪个区间。此外,借鉴学术问题的探讨,了解增长与通胀的在当时是否处于相对高或低的区间。2.2.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经济”美联储在12年公布并于18年修订的“Statement on Longer-Run Goals and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中明确提到,2%的CPI同比增速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因此,2010前我们定义0-3%区间为低通胀,2010年后调整为0-2%。对于增长的绝对高低,并没有较为官方的认可,地方联储主席会形成相应的增长预期,但并不能武断地认定满足政策要求即为高增长。从历史数据来看,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增速相对平稳,实际GDP同比增速的中位数为2.75%。我们把GDP同比增速超过2.75%,或接近2.75%且处于环比提升阶段的定义为高增长。结合货币政策相对平稳,既不处在持续宽松阶段也不处于加息周期中。美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奇迹,经济增速中枢为3%,通胀水平维持在3%以下。此外,21世纪初经济增速处于复苏区间,货币政策处于从放松走向收紧的转折点,因此年期间也可定义为高增长+低通胀。16年至今与02-04年类似,经济增速回升,通胀处于1-2%区间,符合政策目标,而美联储也从15年末进入了加息周期,16年货币收紧节奏加快。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奇迹。上世纪9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经济扩张期,出现了高经济增长、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并存的特征。总体而言,这一“新经济”奇迹发生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历史大背景之下,美国进出口占GDP比重从80年代中期的18%上升至90年代末的24%,高新技术产值占GDP比重从15%上升至30%以上。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信息技术产业在90年代前五年为美国创造了1500多万个新的就业机会,是美国失业率降至过去30年来最低水平的重要因素。此外,传统的货币财政政策施策得当。90年代初美国财政赤字创下近300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随后克林顿政府通过精简政府机构、压缩军费开支、缩减社会福利等措施在90年代末期实现了财政预算的平衡,避免了经济过热的风险。而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则于93年宣布放弃货币供应量而改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并宣布采用“中性”的货币政策确定实际利率水平。02-04年的小周期反弹。长达十年的经济扩张周期步入尾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911”事件冲击,美国经济自90年代末期至20世纪初陷入困境,GDP同比增速从4%快速下降至1%,CPI则降低至1.6%左右。2001年6月,布什政府签署了总额1.7万亿美元的减税法案,仅当年就实现退税额4000亿美元,给美国经济注入了信心。此外,美联储自2001年开始连续11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低至1.75%,贴现率从6%降低至1.25%,政策利率水平达到了40年以来的最低,较低的利率刺激了国内的房地产和汽车消费,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02-04年期间,GDP同比增速快速回升至3.8%,CPI同比增速从1.6%回升至2.7%,美国经济迎来了小周期反弹。大类资产表现:股市大牛市,债市牛长熊短。90年代为美国股市的大牛市,道指从90年代初期的2800点上涨至90年代末期的11200点,涨幅达到400%,同期纳指从380点上涨至近5000点,涨幅超13倍。02-04年,股市从熊市中走出,由于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确定性反应滞后,因此股市的走牛速度慢于经济回暖,但事后证实02年正是新一轮大牛市的起点。90年代美国债市呈现牛长熊短的特征,以1994年为分水岭,利率从大牛市切换为震荡市,但整个90年代利率处于下行的大趋势中。其中,1Y美债从8.4%下降至6.2%,低点则不到3%;10Y美债收益率从9.4%下行至5.5%,最低点为5.2%左右。主要的两波调整分别发生在94年和98年,因CPI存在上行压力而货币政策边际收紧。02-04年,债市仍旧沉浸在上一轮的货币宽松利好中,对于经济以及通胀的复苏反应钝化,短端与长端利率分别创下新低于0.88%和3.13%。随着03年货币政策发生专向以及经济回暖进一步得到数据的确认,利率拐头向上,短端调整尤为剧烈。2.3.中国历史上两次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代”过去,我国经济增速长期处于相对高增长中,体现在绝对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亦好于主要大型经济体表现。然而,考虑到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能够逃脱经济周期的循环往复,本文中对于高增长加上一重限定条件,即GDP同比增速处于上升阶段。对于通胀表现,基本原则仍遵循惯例的0-3%,而3%也是2000年以后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锚定的通胀目标值。结合以上两个指标,年为较为典型的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代”,实际GDP同比增速从5%上升至15%,翻了三倍,而CPI同比增速则维持在2.0-2.7%区间。90年代开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定第二年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目标,若以此作为衡量依据,则历史上有11个年份达到了政策要求。考虑到1996年单一年份不具备持续性,2002年及2009年实际为通缩,而2012年开始货币政策已经边际放松,连续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且经济增速逐步下台阶。综合以上考虑,我国历史上的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代”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前半段,年以及16年至今。80年代前半段,体制改革释放巨大红利。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政治波动后,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国家战略中心转移至经济工作,并带来了80年代初期的“平滑式”体制转型,城镇集体所有制重新受到重视,民营经济崛起,个体及私营经济先后得到政策保护和鼓励。1980年是制定并实施的“六五”计划首次提出了国民经济到2000年“翻两番”的长期战略目标。总体上看,“六五”计划的目标基本实现: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至1985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1929亿元,比1980年增加786亿元,实现了收支平衡;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五年间进出口总额达到2300亿元,比前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200%。加入WTO,充分融入世界经济的03-06年。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出口同比增速从2001年的0.1%快速上升至2003年末的50.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同比从不到20%上升至55%。出口及投资两大驱动因素带来了宏观经济的飞速发展,实际GDP同比增速从不到10%增长至14%。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期间全球经济处于复苏阶段,主要大宗商品,如有色金属、工业原材料、天然橡胶等价格大幅上涨,但我国并未出现大的通胀压力。一方面,我国基础能源主要为煤炭并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直至07年一直为煤炭净出口国),对原油等依赖度不高;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依附于土地生存的农民被迫专向城市务工,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工资以及利率等要素维持低位,企业成本压力并不大。大类资产表现:股市牛熊各半,债市由熊转牛。年股市最大的特点为风格切换,存量资金从小市值绩差股向大市值业绩较好的股票流动,典型的例证为03年前半年“五朵金花”备受追捧,因而在02年的下跌中,高价股的跌幅大于低价股的跌幅。03-04年博弈政策为主基调,从国有股减持,到对“国九条”政策解读的巨大分歧,多空双方间歇性具备主导优势,股市震荡因此加大。2005年至2006年,在经济高速发展,股权分置改革,开放式基金大量发行,人民币升值带来大量热钱流入等利好的推动下,上证指数持续上扬,更于当年底一举突破01年创造的2245历史最高点,走出了一轮爆发式大牛市行情。总体而言,经济持续增长加上通胀水平维持低位,股市表现受到政策以及微观交易结构驱动的程度更为突出。02-04年期间,利率水平两次发生“超调”,由于03年之前通胀水平持续低位,市场忽视了经济率先企稳的信号,10Y国债收益率中枢维持在3%左右。03年年初,非典冲击、资金面持续宽松、利率债供给缩量,10Y国债利率一度逼近2.6%。这一阶段,市场对于通胀的认知不足,利率被超买。随着CPI逐步回升并有加速趋势,基本面企稳的信号进一步明确,利率在对以上利空进行反应的同时,过度反应了对于货币紧缩的预期,表现在04年10月28日首次加息前10Y国债利率已经自03年低点上行了270bp,而工业增加值已经于04年年初高位回落,通胀水平亦于04年年中快速回落。04年债市“非理性”崩盘,利率被超卖。05年以央票发行利率下行为起始点,超卖的利率向合理水平修复,但06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存贷款基准利率先后上调,债市再度走熊。3.高增长+低通胀的组合将如何演绎?回顾中美历史上典型的四次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代”,有以下特点:①驱动因素不同,导致“黄金时代”持续时间不同。以技术进步、体制革新为主导因素的“黄金时代”持续时间可长达5-10年。比如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及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叶。而以货币宽松以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驱动的经济增长,则极为有可能触发通胀风险,从而导致20世纪初的“黄金时代”持续时间仅3-4年(美国2002-04年,中国2003-06年)。② “黄金时代”之后发生“滞涨”的风险更大。从上文分析的四个历史阶段来看,虽然其起因、特征、持续时间均有很大差异,但宏观经济的后续发展无一例外均为“滞涨”的组合,表现为经济增速快速下滑,但通胀水平短期内仍处于上行,反应滞后于经济增速。最为典型的是我国的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实际GDP增速从1984年的15.2%快速下滑至1991年的9.3%,而同期通胀水平从84年的2.7%上升至88年的18.8%,随后才进入下行通道。16年末至今的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暂时看不到终止的迹象。在四季度货政执行报告的专栏3中,央行比较清晰地判断,全球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处于高增长和低通胀的组合,这与我们年度策略观点一致。从历史规律来说,高增长和低通胀的组合一般持续3-10年,16年末至今仅一年多时间。此外,过去几次“黄金时代”的终结无非以下几个原因:①经济上升后期结构性矛盾突出,比如90年代美国财政大量盈余、美元大幅升值、恶化的经常性账户、国内过低的储蓄率与过高的消费增长;②事件冲击,比如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08年次贷危机;③通胀走向过热,导致货币政策转为紧缩,比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及20世纪初期。站在当前时点,以上三个风险暂时都没有明显迹象。政策是否也会“超调”?本轮经济增速与通胀风险均弱于以往,但货币政策却反应更快。从货政报告中的措辞来看,特别是低通胀的持续性超出了全球主要央行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面临一定不确定性。16年末以来的较高增长+较低通胀,一方面,经济增速并未达到历史的相对高位,与前几轮“黄金时代”相比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收紧速度已经快于以往,表现在通胀仍旧处于相对低位的情况下,距2%或3%的目标值仍有一定差距,但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已经开始行动。那么政策是否也会发生“超调”?央行称,“若通胀持续低迷,货币政策可能以更渐进的方式走向正常化”,或许市场已经对政策的收紧反应过度。大类资产配置宜向股票倾斜,对债市谨慎乐观。从过去几轮“黄金时代”大类资产表现中,不难发现,美国股市多为牛市,其中1990s更是创造了长达10年的超级牛市。21世纪初,我国因结构性、制度性因素导致市场波动尤其特殊性,因而参考意义不大,但16年末以来的结构性牛市也符合历史规律,即高增长+低通胀利好股市表现。对于债市而言,则体现出熊长牛短的特点,主要因为利率对于通胀反应更为敏感,很多时候会发生“超调”,比如02-04年期间,市场预期从通缩转为通胀,利率先后被超买和超卖。我们判断全球范围内,18年仍有可能延续较高增长+较低通胀组合,那么参考17年,大类资产配置宜向股票倾斜,而在市场已经对通胀风险预期充分但尚未兑现的情况下,利率已经发生超调,未来一段时间债市的波段交易机会较为确定,我们维持对债市谨慎乐观的判断。4.宏观经济及利率市场回顾4.1.宏观经济基本面:信贷增量超预期,地产销售放缓4.1.1重要数据更新信贷多增,社融少增。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9万亿元,同比多增8670亿元;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86万亿元,同比多增2.38万亿元。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7亿元。M2同比增速回升至8.6%.4.1.2高频数据跟踪发电耗煤增速冲高回落,高炉开工率企稳。上周6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同比(月度移动平均)增速冲高回落。春节错位效应之下,2018年同比高点超出2017年,但是从但从周耗煤量来看,82.3万吨也达到了2017年的高位水平。产能利用率方面,各产业链利用率保持低位,但高炉开工率略高于节前水平。整体看,宏观数据的真空期内,经济失速风险较小。地产销售同比增速收窄。上周的30城地产销售数据显示,销售面积增速转正后,冲高回落,重新进入负增区间。分城市来看,一二三线城市销售面积走势一致。从百城供应土地规划建筑面积(4周移动平均)来看,农历新年前后,供地面积同比增速快速上升。食品价格环比涨幅扩大,生产资料价格环比持平。根据最新的商务部周度数据,节前最后食品价格周环比增速1.3%,涨幅扩大0.7个百分点,蔬菜价格环比大涨主要原因。生产资料价格环比持平。4.2.美债收益率追踪:短端利率上行,期限利差缩小美债期限利差缩小。上周,美国短端利率呈上升态势,3M美元Libor利率收于1.9436%,较前期有小幅上升。长端10Y国债收益率上行5bp至2.88%。上周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增量信息包括:①2月23日当周天然气钻井数为179,高于前期值的177;②2月23日当周石油钻井数为799,高于前值的798;③2月23日当周总钻井数为978,高于前期值的975。上周美国政策层面的信息包括:①美联储向国会公布2018年2月货币政策报告;②2018年FOMC票委、克利夫兰联储主席Mester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论坛参加“货币政策目标评估”的小组讨论;③2018年FOMC票委、旧金山联储主席Williams就经济前景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发表讲话。4.3.全球大类资产:美元指数上行,大宗商品多数上行全球股市多数上涨。上周,美国、中国、韩国、日本、德国、法国、巴西、香港、俄罗斯和澳大利亚股市分别上涨0.55%、2.48%、1.23%、0.79%、0.26%、0.68%、3.28%、0.49%、2.99%、1.62%、4.63%、和4.48%。英国、意大利分别下跌0.69%、0.71%。全球债市普遍低迷。上周,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和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上行1bp、36bp、23bp、34bp和48bp。美国、意大利分别下行1bp、4bp,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节前维持不变。美元指数上行。上周,美元指数上行0.85%,欧元、日元、英镑、澳元和瑞郎分别对美元贬值0.89%、0.53%、2.07%、0.45%、0.88%、和0.93%。人民币对美元升值0.1% 。大宗商品多数上行。上周,黑色系整体上行,天然气、动力煤、螺纹钢、铁矿石和布油分别上涨2.42%、1.24%、0.38%、1.67%和3.56%;有色系普遍下行,黄金下行1.4%,铜下行1.03%;橡胶上行2.80%,大豆上行1.45%。4.4.流动性:人民币贬值,离岸资金利率整体下行人民币贬值。上周,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收于6.338,离岸人民币即期汇率收于6.3264,人民币对美元较前期有小幅贬值,在岸离岸人民币价差转正。上周日间交易和夜盘冲击变动幅度不大。截止2月14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96.12,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走弱。上周,即期询价成交量82.10亿美元,较前期有大幅减少。离岸利率整体下行。上周,在岸市场利率多数下行,隔夜、2周和1月银行间质押利率分别下行4bp、18bp和31bp,1周上行24bp。离岸市场利率整体下行,隔夜、1周、1月和12月CNH HIBOR分别下行137bp、66bp、16bp和6bp。上周央行逆回购投放5800亿,1200亿国库现金定存到期,货币净投放4600亿。4.5.利率债及衍生品:利率债需求旺盛,二级市场收益率变动不大一级市场:利率债需求旺盛。上周,国债发行100亿,到期450亿。上周发行的0.25Y国债中标利率比前一日二级市场收益率低17bp。二级市场:收益率变动不大,国债、金融债成交量减少。上周国债成交量为512.39亿,较前期有所减少,金融债成交量为1163.50亿,较前期有所减少。春季前后国债收益率整变动不大,1Y、7Y、10Y国债收益率基本保持不变,3Y、15Y、20Y下行1bp、5Y上行1bp。国开债收益率变动不大,1Y、3Y、10Y、15Y和20Y国开债收益率基本不变。5Y上行2bp、7Y下行1bp。国债期货下跌,IRS利率上行。上周,国债期货下跌。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F1806收于95.9350,下行0.11%,T1806收于91.7950,下行0.16%。上周FR007IRS1年期收3.5532%,较前期上行2bp。GUOTAI JUNAN Securities FICC Research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盛世点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综合金融信息,金融板块精彩演绎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增长 低通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