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媒介圈,饿了么平台抽成多少会抽成吗?

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真相 网络主播月入十万其实是假的
【i时代网编者按】近期,成都商报记者走进成都一家网红经纪公司“九鱼传媒”,对其CEO进行专访,探寻那些“月入百万”主播背后的故事。同时记者还采访了国内一些知名网络直播平台公司,在全民直播时代来临之际,这个行业能走多远?它们的商业逻辑和未来又在哪里?
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已经超过200家,活跃在这些平台的网络主播数量更是多到无法统计。
随着网红经济的高歌猛进,其商业模式也不断进化,除了一些自发入驻直播平台、偶然成长起来的主播外,众多网红背后的专业营销团队也若隐若现,大规模培育网红的“网红孵化器”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网络直播平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真格基金、红杉资本、IDG,顶尖投资机构纷纷布局;腾讯、微博、陌陌,互联网巨头相继介入……然而,在依靠网红成为移动时代新的巨大流量入口,享受着流量狂欢的同时,200多家直播平台厮杀混战,也加速了行业洗牌。
网红经纪公司 主播背后的神秘“工会”
在当下最火的移动直播平台之一“映客”上面,你只需要花几秒钟注册一个账号,就能进行直播,手机摄像头内的天地就是你的舞台。然而,要在这个舞台走红却并不容易。2015年成立的九鱼传媒,就是一家专业做网红孵化器的经纪公司,而在2014年,它的前身还只是一个“工会”。
“你所看到的网络主播分两种,一种是有‘工会’的,一种是纯个人的。”九鱼传媒CEO李旭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一两年前,网络主播活跃的舞台主要还在PC端,顶峰时期全国直播平台近200家之多。对于平台而言,一个个去管理主播并不现实,于是就出现了“工会”——一个“工会”吸纳一批主播,批量入住某平台,代表主播和平台谈条件,并对旗下主播进行管理和运营维护。甚至在当时,很多直播平台只允许“工会”入驻,不允许个人主播入驻。2016年以来,全民直播趋势如火如荼,这也降低了主播的入行门槛。李旭称,目前像映客这样的全民直播平台上,很多主播都是自发入驻,这对“工会”造成一定影响,但他们还是会通过其他形式入驻平台,而主播背靠“工会”或经纪公司,也能享受到很多资源的扶持。
顶级主播月入200万?这只是极端个案
此前,网络上流传的一份“某直播平台金牌主播价目表”显示,该平台“身价”最高的主播签约价已达到一月200万。从业三年的李旭认为,其中水分颇大,像PAPI酱这样的顶级网红确实收入不菲,但这也只是极端案例,“如果哪个主播告诉你月入10万,基本上都是假的。”
以专业经纪公司而言,线上挂靠的主播是最基础的业务,公司还会在挂靠的海量主播中挑选优秀者重点培养,形成挂靠主播—艺人实习生—独家艺人的人才梯队。艺人实习生,大多是科班出身,公司会对其进行系列培训,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曝光度。独家艺人则几乎作为公司一员,在公司上班,参与各种策划和拍摄工作,享受最多的资源。
近日,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网红生态白皮书》显示,当前网红经济变现主要模式有广告、电商、打赏、经纪培训、资本等。在九鱼传媒,变现主要有三种模式:平台分成、广告、卖货。李旭说,对于经纪公司而言,平台分成目前占整体营收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地位依然重要,因为他们比较在乎平台的粉丝数据。“你有多少粉丝,这是一个指标,有了指标公司就能给你做很多事情。”
李旭说,在他们公司挂靠的普通秀场主播,月收入大多在数千元,有的主播直播一个小时收到一两千元礼物,但这只是极少数的。艺人实习生和独家艺人的收入会好一些,因为除了有礼物分成、广告收入,还能领取公司的基本工资,以他们旗下的独家艺人为例,月薪保底6000元,加起来月薪上万一般不在话下,但离“月入10万”肯定有一段距离。
直播“水有多深”?记者实测:粉丝、礼物都可以“刷”
外表风光的主播背后到底有多少是注水数据,或许很难有人能说清楚。近日,成都商报记者以个人身份注册了某移动直播平台,测试直播的结果很有意思——记者开启直播后几秒钟后,系统显示有2位观众进了房间,又等了几秒钟,观众数瞬间增至20人左右。实际上,记者遮挡了摄像头,直播屏幕上一片漆黑,没有任何影像和声音,也就是说,即便没有直播内容,记者的房间里依然稳定保持着约20名粉丝。有业内人士揭秘称,这些像“僵尸”一样存在于房间里的“观众”都是机器人,也就是平台“附赠”的,可以造成房间热闹的假象。
“数据靠刷,这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作为业内人士,李旭并不忌讳向记者透露直播数据注水的现象——2014年直播刚开始火,基本上任何主播开播,平台都会挂1千多个观众,造成房间很热闹的假象。现在同样如此,一些平台或“工会”的运营人员还会在房间里维护,假扮正常观众不停给主播送礼物。在李旭看来,这跟“卖吼货”是一个道理,你不去刷礼物,就不能带动房间的气氛,真实用户也就不会送礼,而刷的礼物越多,主播的权重和排名也会靠前,增加曝光度。现在,李旭的公司有10多名运营人员,几乎一人对接一个平台,旗下主播在平台上开播,运营人员就会进入房间帮忙维持秩序或刷人气。
谁在为主播送礼?“小黑号”可能变“土豪”
某周六晚8点20分,在成都女主播“咩咩”的映客直播房间中,系统显示在线观众2970人;20分钟后,观众数增长至1.1万人,随后达到1.8万人。咩咩是成都一位大二女生,目前的粉丝数超过了27万人。
屏幕下方,观众发言络绎不绝;屏幕上方,粉丝送出的礼物也不断刷着屏。无论是发言还是送礼物,在映客中其实都需要充值虚拟“钻石币”才能操作,最便宜的礼物如樱花、西瓜等需要人民币0.1元,最贵的“游轮”价值1314元。记者注意到,短短10分钟直播内,一位网友就连送了200个“西瓜”。直播三个月以来,咩咩总共收获了856万映票,折合成人民币可提现27万元,相当于日均收入3000元。
李旭说,以前她和身边的朋友也曾怀疑是否真有观众送礼物,直到后来她也当过一段时间的主播后才发现,真实观众会在很多主播的房间进进出出,不会马上送礼物,直到某天遇到喜欢的主播,可能会破例送礼物,养成习惯后,以后只要这个主播上线,他都会送礼。“不要瞧不起任何一个小黑号”——这是主播业内流传的一句行话。按照李旭的解释,“小黑号”是指那些没有等级、不送礼的过客,这些人都有可能发展成“土豪”,而一旦对方开了口子送贵礼,送礼的标准就不会降低。此外,这些出手阔绰的粉丝还会组群,和主播在平台之外互动,守护主播。此外,也有人突然进入房间给主播送贵礼,然后就消失了。李旭说,她也没搞懂原因。
红利开始消失 行业加速洗牌
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近期发布的《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红人产业产值预计将接近580亿元。
然而,在浸染圈内多年的李旭看来,这些热闹就像外表绚丽的烟火,事实上,网红经济的红利正在消失,表面风光下实则苦求生存。在他们“工会”2014年入行时,网络直播还是PC端的天下,步入2015年,各大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冒出,全国各个直播平台厮杀惨烈。尤其是2016上半年,全民直播浪潮兴起,以往的pc端霸主地位也逐渐被移动直播平台撼动,目前整个行业大体形成了YY、映客、斗鱼、花椒等诸雄争霸的格局。
“正因为这个行业处在风口,所以它每天都在变化。”李旭说,今年春节,他们公司只放了两天假,因为担心放假太久回来突然变了天。但仅仅过了两天,行业的急速变化依然打乱了他们年前定下的计划。
对于“工会”和经纪公司而言,平台即“工会”依附生存的天花板。李旭说,虽然他们几乎会在所有的主流平台入驻,同时发力,但一旦站错队,就意味着今后的工作将不好开展,比如很多口子被其他“工会”占领后,即便入驻也拿不到好资源,很多政策也是一天一个样,不断在调整。
“你问我网红经济的未来会怎样,我也不知道,平台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必须加快速度,不然就会被大鱼吃掉,挺不过后半年。”李旭预计,这场自去年开始的行业洗牌会在今年下半年加速,很多平台、“工会”、经纪公司都会死去,最终剩下几家“独角兽”。
直播平台还在“烧钱”瞄准的就是90后
无论是“网红”还是网红经纪公司,最终都离不开呈现的平台——网络直播平台。2005年前后,伴随乐视网、土豆网、56网、六间房等视频网站上线,它们带来的用户原创内容“播客”模式也引发全民参与。而伴随智能终端普及、网络环境不断升级,年,以美拍、秒拍、小咖秀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走红。2015年6月,由王思聪投资的移动直播APP“17”突然引爆社交圈,勾起了用户对移动直播的好奇心。于是,从斗鱼、熊猫等新兴游戏直播平台纷纷亮相,再到2016年映客、花椒等移动全民直播APP受到追捧,网络直播席卷全国。
当前的直播到底有多火?在创投行业数据库IT桔子上,记者以“直播”为关键词能搜索到290家创业公司,它们大多都在近两年成立,数量仍在不停增长。同时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视频直播平台已经超过200家,预计全年上线平台将增至400家,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
直播火热背后,也离不开资本的狂热追捧。此前据“新媒体课堂”的数据,在其统计的116个直播平台中,有108家获得了融资。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是逐利的,直播行业一片欣欣向荣,但想分到背后带来的这块蛋糕却并非易事。据记者了解,目前大多数直播平台的盈利模式,除了通过广告、电商、游戏联运等方式,一般靠用户购买“鲜花、邮轮”等虚拟礼品打赏主播,平台在其中抽成,而各家平台的抽成比例也不同。
但目前来看,这些收入在平台的运营开支面前仍是九牛一毛,直播平台几乎仍在烧钱。记者试图联系采访直播行业的“黑马”映客,对方有关人士婉拒了采访。此前有公开消息显示,上线仅一年的映客已拿到超过1.5亿元融资,但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融资金额巨大,但在仍靠大量烧钱占领市场的全民直播行业面前,这笔资金依然不长久,若不引入更多“接盘侠”,平台运营将遭遇瓶颈。
那么,直播行业到底想赚谁的钱呢?在赛富基金合伙人金凤春看来,投资直播平台的逻辑,就是要抓住90后新生代人群。无独有偶的是,花椒直播提供的数据也显示,至5月,平台日活跃用户已超过500万,核心人群主要集中在90、95后年龄段。【责任编辑/陈媛媛】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TA的最新文章城外圈,猪八戒,媒介匣,平台越来越多了,选择却越来越难。_百度知道
城外圈,猪八戒,媒介匣,平台越来越多了,选择却越来越难。
我有更好的答案
自己觉得哪个好就坚持不要经常变动容易上当被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拒绝访问 | lusongsong.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lusongsong.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05407dfb4b2165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您的位置:
逐渐沦为平台打工仔的自媒体还能走多远?
来源:投稿
作者:刘旷
今天,腾讯、阿里、百度、今日头条等平台对于内容入口的争夺越发激烈,而对于内容生产者的自媒体竞争也就日益激烈,甚至流行得优质内容创作者得内容天下。须不知,对于内容生产的自媒体们来说,他们却无形之中成为了内容平台的打工仔。
在滴滴估值超过500亿美元的今天,滴滴平台司机却开始抱怨依托于滴滴的收入越来越低;在今日头条估值超过百亿美金后,众多自媒体的收入也在开始进入寒冬期,这个队伍正在变得越来越壮大,狼多肉少,后进入者更多只能喝点西北风……
曾经:自媒体欲取代传统媒体
据艾瑞统计,2017年微博平台内拥有10万人以上粉丝的KOL数量较2016年增长了57.3%,而微信公众号数量也早已突破1000万大关。自媒体数量急剧增长,其在社会化营销产业中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而,当搜狐、网易等资讯门户,酷狗、荔枝等音频媒体,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媒体,优酷、土豆、熊猫直播等视频媒体纷纷被自媒体攻占后,有人大胆预言:自媒体将会取代传统媒体。
从收入维度去看,自媒体职业者月收入上万元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当自媒体遍布各大网站抢占主流媒体饭碗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在这个言论自由的新时代,挣大钱的渠道又多了一个。自媒体的营收主要来自于品牌主广告、经销商和区域的营销推广费用、以及创作者的自营电商收入,咪蒙、罗振宇等知名自媒体人士就享受到了第一波红利,靠自媒体挣得盆钵满盈。
而从影响力层面看,自媒体之所以能抢占主流媒体信息传播渠道,在各个领域大放光彩,得益于其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可以自制信息并在更大网络平台发布,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也大大增强。从制作到发表,自媒体的高效信息传递是传统电视、报纸媒介所无法企及的。
在技术层面,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新兴的视频网站构成了自媒体现存的主要表达渠道,这些渠道具有非线性传播、零门槛、低成本等特点,而这种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用户发布的信息内容不完全受网站的控制,传统媒体对信息的筛选、以及议程设置的特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三大层面来看,自媒体是有一定价值,它能加速内容市场的发展,但由于新旧媒体在内容上的差异,自媒体要想彻底取缔传统媒体还很遥远。自媒体泛滥会导致其内容缺乏创新,用户流失;且自媒体供给数量大增,其广告价值也随之降低。自媒体月入百万,名利双收的另一面,是自媒体人在这个快时代潜藏的焦虑。
现在:自媒体红海中乱象丛生
无技术难度、低准入门槛、缺规范约束等先天劣势,以及流量竞争强、内容质量低等后天障碍,让自媒体行业逐渐浮现泡沫。今年知名企业频繁起诉自媒体,一场场官司战后,自媒体行业前景令人担忧。
一、自媒体行业陷入诉讼漩涡
众所周知,个人言论自由的权利让自媒体得以萌芽。但是人有千姿百态,代表个人的自媒体也良莠不齐。有的媒体平台为了博取关注而低俗内容泛滥,这些依靠低俗、标题党、造谣、虚假等内容上位的自媒体,正在一步步蚕食、颠覆着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
传统的新闻行业有较高门槛,据中国记协发布的数据,截止2016年底,全国有22万多持证记者。而来自艾媒北极星的数据统计显示,仅是全职的自媒体从业者人数已近260万。也就是说,自媒体从业者的准入门槛之低相当于没有,过于松散的从业者筛查加上仅对内容进行审核的机制无疑给了很多漏网之鱼生存的空间。
另一面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多样且传播速度飞快。当低俗的网络爆文被人口诛笔伐,成为文学圈里的笑谈时,却有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人开始无下限博眼球,一心朝着“爆款”的方向走,只求将钱收入自己的口袋,“骂得好啊,骂得人越多就越有机会火”也成为了一些自媒体人信奉的生存法则。
自媒体的迅速发展酿造了鱼龙混杂的行业氛围。这几年,阿里、滴滴、哇哈哈等众多知名企业都曾经将自媒体起诉至法院,起诉原因不外乎就是自媒体不顾行业道德写黑稿,制造不良言论、攻击企业树立的良好品牌形象。虽然我国已经有很多法令管制网上活动,但大都只是停留在对网站的管理上,监管不严、法律漏洞也是自媒体乱像频生的原因之一。
二、自媒体对流量入口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自媒体发展火热的时期,各个平台都在利用各种补贴抢占大V等内容输出口,今日头条就曾用2000万天价从快手处挖得主播MC天佑。对于内容分发平台来说,优质内容资源至关重要,内容分发出口也息息相关。
今年以来,内容分发平台内部整合的速度逐步加快。5月底,百度百家和百家号进行合并;6月初,阿里文娱旗下的大鱼号完成第一阶段平台接入及产品融合;腾讯撤销了新闻资讯部与产经资讯部,成立内容出品部与资讯运营部,同时成立新闻产品技术部与对外合作部。BAT对内容分发部门的整合战略十分重视,自媒体对流量入口的争夺战会越来越激烈。
对自媒体来说,用户量及影响力是吸引广告主的的关键因素,因而,个别自媒体为抬高广告价格,动起了用户数据掺水的歪脑筋。只要在淘宝上搜索“公众号吸粉”等关键字,就能搜索到打着推广服务幌子的“刷单”产品。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河所说:由于过度追求短期效果和竞争上的恶性循环,自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存在不少“乱象”。
三、优质内容需求强,自媒体生存门槛越来越高
成为一个自媒体人很容易,只要一张身份证件、注册一个自媒体号即可。当社会信息传播发展到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伪原创文、信息流广告、鸡汤文也开始在网络上泛滥。当自媒体用户意识到低劣的文章占用自己日常时间太多之后,开始有意识减少无效阅读,自媒体阅读量频次降低,是大部分自媒体运营人在头条无声无息退出的原因。
在信息传递渠道遍地开花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渠道都可以分到用户流量。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后,自媒体已经没有办法像以前那样,快速通过某个用户量庞大的平台来增加自身阅读量,且其内容生产也开始向专业化优质内容靠拢,自媒体人的生存门槛变得越来越高。
当自媒体遍布网络时,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编辑对生活琐事的流水帐式的记录、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对时事政治的观察评论、对专业学问的探索与思考……这也意味着,用户接受的信息会越来越多,用户的注意力则越来越分散。长久以往,用户对自媒体内容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自媒体的生存门槛也会逐渐变高。
未来:“靠自媒体养活自己”或成嘘头
自媒体由个人主页、博客演化而来,然后经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平台等社交媒体助推,最后通过今日头条、网易自媒体、百家号等资讯品台发展壮大。
然而,根据艾媒调查显示,65.2%网民因公号推送内容少而退订,57.9%网民因公号更新频次低而退订。2018年将近,自媒体红利期已过,“靠自媒体养活自己”会不会成为一个嘘头?
自媒体能否赚钱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用户量以及用户关系,自媒体的用户数多、粉丝粘度高,广告主就会找上们来,这是自媒体存活的基本条件。二是即便10w+的文章,也要看有没有商业价值,如果毫无实际变现的可能,无法对读者产生实际影响,那么这样的自媒体内容也只是昙花一现。三是在自媒体中的排名,也就是影响力。从以上三个衡量标准来看,自媒体的大格局基本已定。受移动端用户红利减退的影响,真正能活得好的自媒体人已经不多了。
如今的公众号已经由开始的个人单打独斗转向了团体竞争,也就是内容已经开始向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输出。资本的介入和产业链的形成让自媒体趋向资本化、团队化和专业化,越来越多的不稳定内容开始被淘汰,人人能靠自媒体赚钱的幻想破灭。
现在的自媒体行业进入了最后的红利期,但还有许多人跃跃欲试。他们渴望能够从零开始,将自己打造成下一个自媒体大V,而多数人则在这条路上茫然地走着。总的来说,自媒体内容创作的未来只能回归到内容质量上,一是在内容供给上增加精品;二是在需求响应上提升针对性。只有打造出一个响亮、可持续生长的自媒体IP,才能赢得用户的长久支持。否则,没有影响力的自媒体要“靠自媒体养活自己”,最终只能是一个嘘头。
刘旷,以禅道参悟互联网、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
本文为作者投稿到『互联网的一些事』,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保留)
您刚刚看过
互联网的一些事,已超50万小伙伴关注!您的浏览器需要支持javascrip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播平台抽成排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