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十万元浦发信用卡取钱在还钱如果不还钱发不发逮捕证

我欠支付宝1万,有人上门说是警察有逮捕证,说是刑事,不还钱就 - 110网免费法律咨询
您的位置:
&& 查看咨询        今日活跃律师: &&&&&&&&&&
待解决问题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我欠支付宝1万,有人上门说是警察有逮捕证,说是刑事,不还钱就
江西-南昌市&03-23 22:32&&悬赏 0&&发布者:ask201…… & 回答:(1) 剩余时间:
我欠支付宝1万,有人上门说是警察有逮捕证,说是刑事,不还钱就会拘留
您也有法律问题? 您可以 发布咨询,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私密留言:
[江西-南昌市]
回复时间:
要注意核实,
问题答案可能在这里 →
无锡推荐律师
最佳律师解答
(钟如超)()&
(白俊江)()&
(缑小丰团队)()&
(宋雪桂)()&
(孙国军)()&
(郎海华)()&
最新回复律师
北京 海淀区
上海 长宁区  很多所谓的精英盲目崇拜美国 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 说这个话的人都是没去过美国的人 可惜美国绝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大家可以看看事实  饥饿美国-1/7的美国人靠食品救助过活    圣安东尼奥。一名志愿者在所属富足生活教会下的一个食物救济站协助分发食品。(摄影:埃里克盖伊,美联社)  弗吉尼亚,洛顿——在弗吉尼亚,贝尔沃堡,当35岁的玛丽斯莫林伯格,打开一包她母亲找到的麦片粥和方便面时,她放声大哭。要没有这些,她就无法养活她的四个孩子。  “说真的,当我打开家里食品柜时里面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我拿什么喂我的孩子啊?”斯莫林伯格一边抬着手摆弄着一袋新鲜食物一边说。  斯莫林伯格是定期拜访洛顿社区活动中心食品救助站的50个军人家属当中的一员。她一走进门,志愿者们就会亲切地(向她)挥手打招呼。  “我们也不知道怎么熬过去” 斯莫林伯格说。还有四个孩子需要她的照顾,而他的丈夫被派到韩国去了。“过去几个月,实际上,这里简直就是恩赐之地。”  在全国范围内,62万户军人家庭,相当于25%美国家庭需要食品救助,据“供养美国”200个食品救济点提供的数据研究结果  “结果让人震惊” “供养美国”首席执行官鲍勃艾肯说。”这意味着美国人民务必要作出取舍。他们不得不在喂养孩子、公共设施使用费(注:例如水电气等)、房屋租金和医疗之间做出选择。”  研究发现, 4600万美国人,相当每7个美国人就有1人依靠食品救助站和食品救济活动来养活自己和家人。  “饥饿,在美国差不多每个州都存在” 艾肯说。”城市里存在这个问题,郊区存在这个问题,农村也一样。”  琳达帕特森,洛顿社区活动中心执行主任(注:类似街道办主任),说,人们总以为那些要食品救助的是骗人的。  (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人们总以为那些需要食品救助的都是些乞丐、没工作的)  “来这儿的人都是底层工人。他们都有份工作。当中有校车司机,医护实验室技术员,接待员,还有打扫你孩子学校楼道的清洁工,他们只是因某种突如其来的遭遇而无法糊口。”  美国对饥饿研究发现了都是谁在使用食品救助站:  6%是黑人,20%是西班牙裔美国人,43%是白人,11%是其它。  33%含至少一个患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  65%含18岁以下的儿童,或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  “孩子们去上学,不是去为了学习而是盼着能吃点东西,”食品救济总部发言人。霍洛威萨米亚说。  (注:某些州公立学校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早餐和午餐)    弗吉尼亚,贝尔沃堡,35岁的玛丽斯莫林伯格是经常拜访洛顿社区活动中心食品救助站的50个军人家属当中的一员。(图片来源:娜塔利迪布拉西)  洛顿社区活动中心发现,由于十一月的食品福利券被砍,需要食品救助的人数增加了18%,帕特森说。  “我们很多家庭,如果他们来不了了,就要在支付租金,或他们孩子们当晚吃的东西之间做出选择,”帕特森说。住户每月收到供养美国网提供的救济金中值为927美元。  47岁的西妮马克萨斯在洛顿是一名推销员。她说“工资根本不够用而且他们还不让你加班”, “另外,弗吉尼亚刚出的食品券很难申请的到。”  食品券计划又名补充营养援助计划,现在称作食品券。马克萨斯通过食品救助站来为她自己和她14岁获取食物能有超过了一年半了。  最近她开始上食品救助站开办的营养课。”这种课太棒了,”她说。“我学会花最少的钱就能吃得健康。”  在过去一年里,食品救助站渐渐注重健康饮食。研究发现,79%的人看了食品救助站的报告(发现)买了便宜的,不健康的食物刚好只够养活自己的家人。  “我们发觉有一种变化。人们开始理解饮食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食品救助总部区的埃里森马耶夫斯基说道。”他们想要更健康的食物。他们正寻求乳制品,肉类和新鲜农产品。  “来寻求我们帮助的人们,更常来了“,马耶夫斯基说道,”我们再也不会来“一次”突然中止了,我们是他们主食的主要提供者,所以让这些健康食品变得唾手可得非常重要。
楼主发言:568次 发图: | 更多
  4. Bob   9TH JULY 2014 - 20:11  Any "test" like this can be taken with a grain of salt. When teachers in the US give these test, the first thing they tell the students is this test will not count against you.   So what do the children do, not try. Why would they. They know that it has no bearing on them personally. Most of these "studies" are the same standardized test that the kids are told don't count against them.  这种“测试”并不可信。美国教师们安排这些测试时,首先会告诉学生这个不算分。  所以这些孩子会怎么做呢?不认真。为什么要认真?他们知道这种测试不会算到他们头上。大部分“研究”都是标准化的测试,孩子们被事先告知了不算分。  5. ashdbasf d fjvgyhbfgdfguhdfgfg   9TH JULY 2014 - 20:12  more loans = fail.  bankruptcy and rebuilding from nothing and learning a lesson = learning a lesson and earning what you have and not being a debt slave for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at cling to the edges of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lest they be surrounded by the poor saps that they are using and abusing financially for their gains at any cost.  更多的贷款=失败  破产后从头来过并学到教训=学到教训并挣回你应得的,而并不是成为欠债的奴隶。那些金融机构吸在北美大陆边缘,以免被它们为了利益而不惜成本利用、剥削过的穷人包围。  6. Jack1236   9TH JULY 2014 - 20:21  Yep the American Student Loan Crisis is real. The banks like ignorant people.  对啊,美国学生贷款的危机是真的。银行喜欢无知群众。  7. LucyJ   9TH JULY 2014 - 20:22  "A free market economy like ours is only as strong as its consumers"  America's consumers are weak  The rich are getting richer  but there is no Middle class left  and the poor are getting poorer  China's economy is rising and USA's economy is falling  because USA Congress gave much of our manufacturing to them via trade deal in   which is the greatest mistake USA has ever made in our history  “我们这种自由市场经济的能力,是由消费者的能力来决定的”  美国的消费者很弱  有钱的更有钱  但中产阶级消失了  而穷人则更穷  中国经济腾飞而美国经济衰落  因为年美国国会把我们的制造业卖给了他们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错误
  8. LucyJ   9TH JULY 2014 - 20:41  Considering that USA is 17 trillion in debt  its no wonder many kids wouldn't know fiscal management  because our federal govt has set a bad example for them  In 2000 USA had little debt  To go from less than a trillion to 17 trillion in 14 years  tells us all our politicians need to take a fiscal management class  Our students are learning money mismanagement from our federal politicians  美国已经欠了17万亿的债  怪不得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要理财  因为我们的联邦政府给他们立了个坏榜样  2000年美国债务很少  14年间从不到1万亿变成了17万亿  这告诉我们所有的政客就必须去上一堂理财课  我们的学生从这些联邦政客身上学会了乱花钱  9. ashdbasf d fjvgyhbfgdfguhdfgfg   9TH JULY 2014 - 20:53  @8. LucyJ  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balance sheet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and to the loans I've taken, one loan under God, irreversible, unpayable, with debt and injustice for all.  回8楼  我宣誓忠于联邦储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我所承受的、以神的名义的、不可逆的、不可还的、非正义的贷款。  10. LucyJ   9TH JULY 2014 - 20:57  My state Illinois has the most debt in all of America because Chicago is the worst money managers in all of America except Washington DC  Michigan is getting their water cut off  despite the fact the largest body of water in North America is next to them  I am worried Michigan is going to sell their Great Lakes  which is bad resource and money management  我们伊利诺伊州全美债务第一,因为芝加哥的资金管理在整个美国是最渣的,除华盛顿以外。  密歇根都快要断水了  虽然他们旁边有个北美最大的淡水湖  我担心密歇根会把大湖给卖掉  他们资源和资金的管理实在太差了
  11. Handsome Johnny   9TH JULY 2014 - 21:12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well developed students long on theory but short on practise. But the above phenomena probably best explains how American Bankers create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es due to dumbing down and how Eastern Bankers are catching up with less resources better managed  发展中国家擅长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是实际操作,但以上现象可能解释了为什么的美国银行家制造了全球金融危机,而东亚银行家则用更少资源和更好的管理赶了上来。  12. imemomeme   9TH JULY 2014 - 21:45  Does Mr Zurcher ever write anything about Britain.  Nah, no advertising revenue in that.  这位记者有写过关于英国的事情吗?  哦不,那样就没有广告收入了。  13. Bob   9TH JULY 2014 - 22:14  China's standardized test determine the future of that person, so yes they are going to try hard to do well at it.   Lets see where do I want to go for a heart transplant or if I want to send something to Mars, Hmm. This study has no bearing on reality.  中国应试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所以当然啦他们都很会考试。  可要说我更愿意在哪儿做心脏移植手术、或者要送东西去火星的话……哼,这研究一点都不符合实际  14. Mahanaxar   9TH JULY 2014 - 22:41  My friends whose parents gave them an allowance do pretty well with money. My friends whose parents just paid for everything are completely hopeless. I had a savings account from birth. Some people graduate college without knowing how to write a check.  我朋友里面,那些父母给零花钱用的挺会管钱,那些所有东西都是父母买的则完全指望不上。我一出生就有了个银行账户。有些人大学毕业了都还不会写支票。  15. Jake   9TH JULY 2014 - 23:24  Most 15 year olds in the US aren't old enough to drive a car by themselves, let alone work a steady job. It shouldn't be a surprise that they have poor money management skills. They can now stay on their parents' insurance plans until they're 26. There's little incentive for them to learn these things until they have more responsibilities.  在美国大部分十五岁的孩子还不能自己开车,更别说是找份稳定工作了。糟糕的理财技能并不意外,他们现在可以靠父母的保险计划一直活到26岁。很少有东西能激励他们学这些事情,直到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  16. bespokesman   9TH JULY 2014 - 23:38  Why am I not surprised with the outcome of the research. I suspect a majority of US teens couldn’t find China on a map even if their cell phone depended on it. As far as their financial illiteracy: Why should US teens care about all that financial stuff when they’ve got both parents working full-time trying to earn enough money to buy everything they demand? After all, it’s their birthright!  为什么这研究结果我一点都不奇怪呢。我怀疑大部分美国青少年没法从地图上找出中国来,即使他们的手机都是从那儿来的。美国青少年干嘛要关心理财之类的?他们有全职父母供给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不管怎么说,这是他们生来的权利!
  17. hizento   5 HOURS AGO  There is a saying "A fool is soon parted from her money" which confirms who the fools are in the world that are unable to keep a tab on their financial matters. This extend not only to teens but to their governments.  有句老话叫“傻瓜留不住钱。”,说明这世上不能按计划理财的都是傻瓜。这范围包括青少年,还有他们的政府。  18. Handsome Johnny   2 HOURS AGO  people learn more about money, the less money they have  they learn the value of a small amount in emergency   american immigrants are more financially astute than born americans  学的越多钱就越少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留一点小钱以防万一就行了  美国移民比本土美国人更精明。  19. Dave19711   2 HOURS AGO  Of course 15 year old Americans would not be toward the top. As a not so long ago former American teen, no 15 year old has anything more than maybe a savings account and only a minority have part time job at that age. They don't have loans or credit cards or anything of the sort. Some might have a debit card, but that's about it.  十五岁的美国人当然得不了最高分。作为不久之前还是美国青少年的我可以说,十五岁的小屁孩最多就是有个存款账户,很少有人会去打零工。他们也没有贷款或者信用卡之类的东西。有些人大概会有贷记卡,不过仅此而已了。  20. bcyy   2 HOURS AGO  I believe that this test is biased, and is not representative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Chinese parents typically empower children to deal with family financial matters at around age 10, so at age 15, they usually have achieved full financial maturity. My high school started teaching stock market speculation in our first year, even though it was never tested.  我相信这个测试带有偏见,并不能代表整体情况。中国父母在小孩十岁左右就让他们参与家庭理财事务,这样他们在十五岁时就能养成一个成熟的理财观。我高中第一年就开始教我们股票市场的投机行为,虽然没有考过试。  21. Hynes   2 HOURS AGO  Looking at the PISA rankings, your report is inaccurate. It is the city of Shanghai who came top, not China as a whole. Shanghai are consistently top in PISA scores due to their education system style. It is therefore unfair to say China outperforms the US.  仔细看了下PISA排名,你这篇报道写的不对,排名最高的只是上海这座城市而已,而不是整个中国。上海一直在PISA得分很高,因为他们教育系统的风格就是这样。所以要说中国比美国表现好是不公平的。  22. yowatusay   1 HOUR AGO  It's not fair, if there were Chinese/American students in the mix that took the test then the score would have been higher than if there were just regular Americans in there.  这不公平,要是把华裔/美国裔的学生混在一起做测试的话,得分一定比只有纯美国人的高。
  你这样打公知们宣扬美国民主好的掉渣的老脸合适吗?
  80后围炉座谈录:为什么我们不想让孩子在美国上学  在国人趋之若鹜地把不及弱冠的孩子送往美国接受教育的时候,一对跨国夫妇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让女儿接受中国的教育,举家移民中国。这是为什么呢?以下是他们耐人寻味的讨论:  Kay的爸爸(年龄:26,国籍:美国,教育背景: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计算机本科)  “我不想让女儿在美国上学最大的顾虑还不是学校,是美国文化。”  有三个最主要的原因:  一、美国文化中Anti-Intellectualism(反智主义)太严重,最明显的是在中小学。大家最想当的是cool kids(酷小孩),cool kids都是不爱学习的,如果你爱学习,大家都认为你是nerd(书呆子),嘲笑你孤立你,如果你喜欢学习,成长环境很负面,一路要承受很多同辈的不认同。  二、在美国从小就“被接触”大量毒品和性。要从小就开始抵制,而且不断有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迫使你尝试,这对于教育是很大的干扰。  三、男女非常不平等。当然,世界上哪里男女都是不平等的,但在美国文化中尤其严重。我特别反感美国文化从小就宣传女生要hot(性感),要slutty(风骚),作为女孩子在美国成长的社会氛围特别不好。你看看中国十三、四岁的女孩子,照出相来穿着校服,戴着厚眼镜,很学生样。美国十三、四岁的女孩子都不喜欢自己的年纪,每天化妆去学校,穿像成人一样的衣服。你觉得哪个更接受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哪种文化更健康?在美国长大,女孩子如果不好看,或者不融入这种氛围,会有很大的同辈压力,被排斥,对于女孩子学习是很大的干扰。  Kay的妈妈(年龄:26,国籍:中国,教育背景: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本科,南加州大学东亚文学硕士)
  一、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校园回忆  我认为我的孩子在中国长大、受教育比在美国快乐的可能性更大。我给加州大学、耶鲁大学都做过几个学期的助教,后来上研究生也教过很多美国大学生,这些年我都在问我教过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当然,能上这些学校的通常学习比较好,他们回忆起中学却没有一个说喜欢或者带着怀念的情绪,都不喜欢自己的中学生涯。相反,我和我的朋友们,现在都毕业几年了,对于校园生活都带着美好的回忆。这么多年过去,还是非常留恋学生时代。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形成这种反差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现在有一种潮流,国内媒体倾向于宣传国外中小学作业少,下午三点放学,孩子多么多么快乐,已形成大趋势。这些陈述是否属实还有待商榷。其实在西方,上私校(一般私校教育水平高于公共学校)的中学生也是下午三点放学,然后开始上各种课外班,补课到晚上八、九点,好学校的学生年级越高,压力越大,我先生回忆起高三时候每天晚上都12点后睡觉。  更重要的是,快乐和幸福感都是一个复杂的事情,不是作业少就等于会更快乐。有两个影响快乐的因素容易被人忽略:第一个是成就感。其实你观察小孩子穿鞋,或者搭一会儿积木高楼,就能发现人类从小开始就对自己经过努力完成某种任务、达到一个结果感到自然的快乐和欣慰。成就感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那究竟什么是成就感呢?一个重要因素是必须有努力这个过程。譬如一个人考两科,一科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准备也考得很好;另一科要付出很多努力,然后才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这个人一定是对后者印象更深刻。  我个人在美国念研究生的感觉是很没有意思,因为并不需要多么刻苦,不准备随便答卷成绩都是一等,这样的成绩不代表任何付出,自然没有记忆深刻之处;相反,回忆起大学时代经常挑灯夜战、但大家都刻苦、即使你付出全部努力也未必获得一等成绩的日子,那时的记忆更隽永。所以,这点令我看蔡美儿的书时马上理解了她的意思,我很同意,绝对不是没有压力的孩子就会更快乐。这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我觉得通过努力获得成绩对于孩子是更深刻的快乐,这种经历会进入更持久的精神层面。在国内接受教育,从小就有很多竞争,很多压力,要取得任何成果,必然需要努力,这个过程和这种经历本身对于美好回忆的形成是很有深远意义的。  影响快乐的另一个因素是集体主义。我说的集体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生活状态。国内人口密集,从小到大有很多经历其实都是集体主义的。譬如,上中学上早自习,晚自习,大家一起做课间操眼保操;大学住宿舍,早起刷牙遇到甲乙丙,大家一起上课自习,逛街卧谈,过了很多年我才明白这些在一生中都是头等有意义的事,因为随着人离开校园开始工作,结婚生子,会越来越脱离集体的影响,然后会意识到那些经历的独特和同辈情谊的可贵。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机会经历这些时刻。我上大学时四个同学住一个寝室,我先生上大学在斯坦福两个人一间,地方大了他就感觉更快乐了吗?未必。相反,他自己说,我和我大学室友的感情四年下来确实比他在美国学校和同学建立的更深。  集体主义的另一个作用是帮助你日深月久,积累如何与人相处的经验,这些对人以后的生活工作成家立业都是很重要的。在美国长大,人口不密集,所以如果我不喜欢你,我就另找一个地方,用空间来避免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在中国长大,你不喜欢你家邻居,能立刻搬家么?我们大学时室友通常都是四年不换的,如果你不喜欢室友,怎么办?一定要找到欣赏对方、和平相处的方法,一定要学会与人交际。  刘瑜有篇文章叫《集体体操》,写得特逗特实诚特刘瑜。她回忆了自己脱离“单位”,漂泊海外这么多年,没有了集体组织多年自由自在以后的心理状态,其中一段特别写实:  “我已经31岁,但是有时候,我希望有人突然敲我的门,大喊:起来了,起来了,做早操了!  然后我骂骂咧咧、睡眼惺忪地起床,去刷牙洗脸,走廊上碰见老大和老二,水房里碰见老三和老四,回到宿舍,看见在梳妆打扮的老五。然后朝阳下,混迹于成千上万人,我伸胳膊踢腿,从伸展运动做到整理运动。  就算我是厌烦这一切的,可是后来我发现凡是令你烦躁的,其实帮助你防止抑郁。当然抑郁和烦躁谁比谁更可恶,好比自杀与他杀谁比谁更可怕,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个人对于集体主义抗抑郁功能深有体会。在美国,校园生活没有任何集体主义生活状态,看似自由自在,但时间久了就发现这种状态下人真的容易抑郁,就连我教过的学生20岁不到,父母掏钱供他们上的昂贵私校,从来没有什么人生挫折苦难,但有好几个都在吃抗抑郁的药,或者多动症药的。这些年在美国我从一开始看到20岁人吃抗抑郁药感到吃惊,到见怪不怪,因为身边美国孩子吃抗抑郁药实在很普通,而且越是私校富人区,这样孩子越多(当然并不是说穷人不抑郁,但一是穷人担心生计问题是第一位;二是这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无力承担医疗费用有直接关系)。至于刘瑜说的抑郁是否一定比烦躁更糟?我倾向讨论的是有选择没选择的问题。生活在一个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果烦躁你可选择避开人群自己宅,如果抑郁你可以选择人群;但如果在没有人群没有任何集体主义生活状态的地方,你却没有人群选,只能“被宅”,结果是“被抑郁”。
  二、中国的教育制度更为公平  中国教育有其自身的问题,但总体而言,教育的选拔制度是很公平的:学习好的同学去好学校,很简单。任何制度都需要一个选拔标准,这里的标准是统一化的考试,这是最能避免教育腐败的选拔方式。相对于美国财富决定教育这种标准,我让孩子在中国接受教育心里会感觉更公平。   举个自己的例子,我上大学时,我身边北大同学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父母各个行业都有。还有不少同学家境比较困难,就系里这个小样本看,比例大概10%吧,都靠各种助学金或者自己做家教完成了学业。  美国的segregation(区域分化)非常严重。如果你有钱,你的轨迹是这样:从小上私校,一年2-4万学费;大学上好的私校,一年4-5万。你的同学都是同一阶层,即使中小学去的是公共学校,因为是按住房分学区的,好学区房都很贵,所以能去富区富学校的家庭也是一个阶层的。  我曾在耶鲁北大项目做了一年助教,两学期大概一共有40多个耶鲁的学生,没有一个家庭不是中产以上,大概一半学生家里都是有游艇,或者开旅馆的。我也请我先生回忆过他大学认识的所有人的家庭状况是怎样的,他努力回忆了大概100个,最后说想到有一个同学是家庭经济不好拿助学金的。  反之,如果是穷的家庭,住在不好的区里,可以预见教育环境是非常差的,因为第一学校很差,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同辈压力。你的同辈大部分都不愿读书,大部分也不会试图脱离这个环境,因为他们看不到好的例子,更不相信自己有不同的可能。我有位同事,来自洛杉矶著名的乱区,那里帮派活动猖獗。他回忆起初中同学,大部分都加入了帮派,现在已经没几个还活着。他很庆幸地说:“如果不是我搬回菲律宾上学,我肯定也跟他们差不多。”  关于美国教育与财富的直接联姻,一位在上海生活多年现在美国教书的女老师,同时也是我喜爱的作者,在一篇题为文章《为何我说在美国寒门难出贵子》中也有深入分析,从美国学校假期长导致金钱直接决定孩子能否持续学习,到贫困区危险治安情况,和贫困区孩子对于不相信自己能活过40岁这种预期对学习态度的影响,都是非常现实的因素。  我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人,需要丰富的经历,增长更多的见识,接触不同社会阶层,而不是把其它人群的生活简化为新闻中的一个名词。美国社会阶层固化,流动性很低,这种大环境对人的心智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障碍。  Kay爸爸补充:“是这样,不知哪个只有半个脑子的人立法,规定公共学校的资金来自这个学区房子的房产税(在美国有房产的人每年都需要交大约房价总值1%,2%的房产税,各个州和区数字不同)。所以不用多高的智商就马上可以料到,有钱的人都住一起,这个公共学校自然超级有钱。圣地亚哥(Kay爸爸长大的地方)我们区附近有两个学校,有一个是超级有钱的高中,我家不在那个区所以我不能去。这里高中一般都有停车场(高二高三学生和老师都开车去学校),你看我们学校的车都是沃尔沃之类老车,那个学校停的车好多都是跑车,几十万美金的车,给上高中的小孩,对对,还有Delorean,嗯? 没见过么? 就是Back to the Future(科幻电影《回到未来》)里那种车。”(此时穿插Google图片,兴致高昂地展示该车)  Kay爸爸接着说:“美国人不喜欢承认‘社会阶级’这个概念,所以假装美国不是一个阶级社会,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其实根源一样,因为大家不喜欢承认‘有钱的人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样基于这种理想主义,美国人不愿意支持‘学习好的孩子得到更好教育’的制度,这样说起来是哦,不是好坏学校之分,不是有钱没钱的学校,大家都去同一个公共学校。所以不能像中国一样选拔好学生进好学校或者一个班。你也可以‘买进’一个好学校,就是在好学区买房。但当然这些操作都不是在表面上进行的。  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既然好学生不能被选拔去单独的班或者学校,那必须和学习水平相对低的呆在一个班,每个班级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怎么讲课呢? 只能给中等水平的同学讲,所以结果是好学生永远都是觉得上课很无聊,讲课慢……”  Kay妈妈插话:“这是难以避免的,无论什么制度,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有各种水平的。老师只能按中等水平讲。”  Kay爸爸:“对,但这就涉及一个程度问题。美国的教育制度积极地阻止了聚集好学生的可能。基本情况是学习好的学生不能得到更适当的教育,成了被浪费的资源。”
  三、中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地方。如果你不在中国长大,不可能理解它。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中国对于世界认识的智慧是绝对值得深入了解的。不在中国长大,会错过这笔宝藏。  美国的整体思维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大众深受媒体洗脑,缺乏对外面世界的了解,生活在被宣传为“最好的”国家里。我一直很赞同冯唐所说的:“人心应该相对复杂起来,不要从小就是标准答案,不是对就是错。”人类文明几千年下来,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结果不过是排除异己,不是圣战就是文革。我和我先生都认为这种黑白世界观根本不符合世界上大部分现实。人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态度,而中国人的世界观整体上比较理性。  如果指望孩子在美国长大还可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周围有太多例子,即使家长努力让小孩子说中文上中文课,小孩子都是要和别的小孩一样,“为什么别的孩子都不学中文跑去玩而我要学?”自然抵制学中文。很多小孩子上学后在家里也是父母问中文,孩子答英文。反之,国内大家都在学十八般武艺,小孩子希望跟着朋友,是有学习动力的。  除了以上顾虑之外,我也有一些硬件上的考虑:首先,国内文化氛围好,书店多,学习条件好。小小一个地区都有很多家好几层的书店,各种书籍和音像资料应有尽有。我和我的很多同龄人一样,中学大学都度过了很多无事在书店晃荡的日子,至今很怀念。我非常喜爱的一位作家,在全世界33个国家居住过,最后还是由衷感叹,要说文化氛围和学习条件,还是国内好。
  其次, 学费有所值的问题。现在各界人士都认为,美国继房地产崩盘后,下一个危机是学债的崩溃。确实,这里几乎人人都有学债,有的多得惊人,譬如如果培养一个医生,医学院一路教育投入大概50万美金。更有新闻报道,年轻人身负十余万学债,订婚时未向对方说明,对方知道后感觉受到欺骗而悔婚。  我和我先生同龄,2003年上大学,斯坦福学费是每年40000美金,北大是每年4900元人民币,四年下来差距极大。(Kay爸爸补充: 那是我上学时,现在可能更高了)但这两校的教育水平真的差这么多么?! 由于我和我先生都比较话痨,对各种事情讨论很多,认识五年每天还是聊天都能不间断聊几个小时,就我们这几年个人体会来看,我们俩除了专业知识很多互不覆盖(一个文学,一个数学和计算机),其余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深度都差不多。当然,在美国上私校,更多时候并不是为知识,而是为了校友人脉。这就看你认为花三五十万美金来积攒所谓人脉是否值得了。(Kay爸爸补充: 你花的每分钱绝对得到了更多的教育,我的教育不可能超过你的50倍)  人们只会买自己认为物有所值的东西。现在较好的私立大学通常学费每年4-5万美金,还在不断涨,人们认为值得才会支付,但随着经济不振,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断下降,无法支付高昂学费(如同当初房产危机无法支付月供)最后结果自然是不选择昂贵私校。现在已经有不少外籍居民离开美国回到家乡让孩子在家乡上大学。  父母对孩子总是尽心尽力。但做理性的父母在我看来也是养育好孩子的条件之一,我认为,如果一个家庭,有三五十万美金反正常年放着没用,可以送孩子去上私校。但作为普通人家,完全没必要所谓砸锅卖铁就为孩子投钱到一个产出值不可量的私校上。我和我先生都来自普通家庭,我们认为孩子将来怎么样也一样要靠她自己,父母教养已足够,没什么必要为她铺路。替她把路都铺好了,还算是她的人生么?  Kay爸爸:“我再来说说教育本身的一些情况吧:  第一,美国教育这些年来越来越侧重“different learning types”(不同的学习型,大致理论是每个学生如何学习,接受信息是不一样的,譬如有的听讲课就可以理解,有的就不可以),所以如果只用一种方式,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理解。我认为这个理论是有道理的,用多种方式“因材施教”有好处。不幸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个理论很多时候其实只不过让很多孩子“feel good”(感觉好)而已。他们会说:“哦,不是我学习不好,只不过我不是visual learner(视觉学习型)而已。”不过是给了他们更多借口。  第二,美国教育还有一大块是“团队合作”。我认为这是完全失败的一块教学,从来没成功过。给你讲讲我的亲身经验吧,所谓“团队合作”通常情况是这样:在这里长大的美国孩子对于什么是可接受的标准感觉完全不同,有的学生觉得得个B或C就可以了。所以“团队合作”的任务发下来,团队里那些标准低的学生总是等到最后一分钟不得不做才开始,然后马马虎虎就算完了,那些overachievers(总是超越期待去完成更多更好的人)比如我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所以每次结果就是我一个人做好这个项目,帮别的学生得A。   当然,“团队合作”通常有张纸,可以写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什么,但你如果如实写你做了什么什么,别人只是偷懒,基本没做,团队其他人当然恨死你,你也倒霉。所以标准高的人永远是“lose lose”的情况(不可能赢的情况)。总之,“团队合作”实际应用中就是最用功的孩子帮其他孩子得A。  第三,美国教育这些年一大趋势是标准化考试越来越多,老师的自主选择越来越少。老师都有一个单子,上面列着必须讲的内容,这个单子只有越来越长,从来没减短,所以老师越来越被迫去覆盖所有测试内容。这取决于不同老师,有的老师严重,有的好些。我高中有个历史老师,上课就是让我们拿荧光笔,说哪行哪行划哪句话,再有哪行哪行划哪句,然后考试都是考划的重点。也有时候先做样题,就是和最后考试非常相似的题目。我特别讨厌这种教学,我认为好的教学是启迪人,传授知识,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听,不知道哪部分要考到,最后考的是你的理解。可惜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划重点,而且还会对不这么明显告诉你考题的老师施压,所以老师越来越受制于测试。  第四,美国教育还有一个趋势,在我说就是家长越来越自私,有个漫画我觉得很形象:第一张是50年代,一个小孩考了F(不及格), 爸爸对着孩子说:“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么回事?)第二张是现在,小孩考了F,爸爸对着老师说:“What's wrong with you?!”现在趋势是家长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孩子特别好,如果分数不好,肯定是老师的问题,总是指责老师不对。  我也特别反感上学的时候,每次考完总有学生去和老师争论“为什么给我B/C”然后每天追着老师,就是期望让老师烦到受不了来给自己要分。真忍不住想说:“Deal!(面对,应对之意)这根本是你自己不努力!”  第五,美国学校里有一种风气,“数学是让人讨厌的学科。”现在已经不再是教育,而是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恨数学” 就像“每个孩子都讨厌西兰花”一样,反正大家都这么认为,“讨厌数学”才是正常的。所以,中学里,总有学生上课挑战老师“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这些想象的数字?”要老师花时间来辩解证明为什么要讲这个。总在浪费时间。最后我们数学老师画了个表,放在一边,列了好多职业和这些职业应用到的数学。  我不喜欢这种文化。我认为老师不应该被放在需要为自己辩解为什么讲某些知识的位置上。不能因为某些学生觉得自己长大可能去百货公司卖东西不需要某些知识就必须被迫辩解为什么还要传授知识。
  Kay爸爸最后的总结是:“我对美国教育想到的就这些。当然,也有可能因为我是一个高标准的人,我个人对于教育制度有很高的期待,所以你听到我抱怨的地方比较多。其实,总体说来我觉得我的高中挺好,大概有50%的老师都是好老师。我对好老师的定义就是真的让我学到了知识。”  Kay父母还与Eric/Grace夫妇就中美教育进行了讨论(Eric夫妇简介: Eric,生于美国,小学四年级随父母举家回台湾,读完高中以后进入斯坦福,现斯坦福电子工程学博士; Grace,生于美国,小学开始回台湾上学,高中后进入美国大学,现任某富裕学区小学老师,工作第八年。双方系台湾上学时中学同学。)  Kay妈妈:“Eric,你能不能简单概括下你这些年经历中美教育最深刻的感受。”  “我觉得亚洲和美国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态度,根本上在于社会文化的不同。在亚洲普遍尊敬知识分子。在台湾如此,我想大陆应该也差不多,你说教授?大家自然会觉得啊很有知识让人尊敬。在美国你说教授? nobody cares。(谁在意呢?)因为美国成功的标准,大家尊敬的,那就是要会赚钱。”  Kay妈妈:“嗯,是的。那具体到学校教育,你觉得两边各有什么优势呢?”
  “我觉得亚洲的教育优势在于,它很重视读书,会教你如何读书,让你能把书念得很好。我上了斯坦福以后发现我读书比周围同学都快很多,所以同样时间我就可以掌握更多内容,这绝对得益于我一直在台湾受的教育。但是亚洲教育的问题也在于这点,我有些同学,读书不好,但是比如会摄影什么,很好很有天赋,但因为书读得不好,受到很大压力,一直没有自信,最后摄影什么的也没有很好发展。”  Kay妈妈:“对,因为亚洲在观念上还是觉得读书最重要,所以是一种单线发展,首先,要努力读书,读书不行,再考虑别的。”  “对,其实美国这里也有一条主导的线,就是体育,我也有一些台湾朋友,在台湾上学时学习很差,后来到了美国,但是长大后某天突然发现他们也上了斯坦福之类,就很吃惊:‘What happened?’(怎么回事?) 发现很多都是靠体育。所以,如果学习不好,但有别的特长的学生可能在美国有很多机会发展,也有机会上好大学,但在台湾就没有。”  Kay妈妈:“Eric,你是四年级回去的,你当时什么感觉?你觉得这个时间段对你的教育影响怎么样?”  “四年级回去,感觉压力很大,你也知道美国这里小学学不了什么,回去那一年基本什么都不记得了,就是读书读书,我还记得我妈妈专门教我数学(注:Eric父母,早年回台湾后久未回美,最终放弃美国绿卡,定居新竹,均为大学教授。)”Eric 想了想,补充道:“其实我觉得我弟弟得到了the best of two worlds(两边最好的东西),他回去时是一年级,所以他国文比我要好很多,他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也可以读,比如看金庸啦;英文很难的哲学什么也可以读。(Eric弟弟,与其兄上同一中小学,大学斯坦福,专业经济学,现在北京,任职研究人员。)”  Kay爸爸:“你们两个什么打算?将来有了孩子会在这里还是在台湾上学?”  Grace:“大学两边都可以,能上斯坦福当然很好,台大也很好,但可能更难考。中小学应该是回台湾上,其实真的要看小孩怎么样,如果小孩很聪明,是读书的料,还是在亚洲更好,学习氛围好; 如果不爱读书,可能在美国压力会少一些,然后有特长也会有发展,不会被打压到。”  座谈结束时Kay爸爸总结:“我们希望培养一个独立的孩子,当然希望她在工作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我认为美国鼎盛的年代已经过去,工作机会越来越少,生活水平越来越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只会越来越小,最后成为与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相当的经济体。中国经济会越来越大。所以父母当然应该让孩子到有更多机会的地方去。”  Kay妈妈:“在有国籍不同父母的家庭中,怎样养孩子不可避免包含了双方关于世界趋势走向的判断。我们意见一致,这真是非常重要的。我想起来以前看北京的一个外国刊物做调查,调查在京居住的外国人为什么选择居住在北京,其中第一条是‘身处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自己会有历史的参与感。’现在美国社会多年生活的经历让我特别理解这段话。社会氛围对于一个人心态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却是至关重要的。根本上说,我最希望的是孩子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
  美国高昂的大学学费,成了许多人一辈子的困扰  美国《赫芬顿邮报》日报道,在9月30日结束的2013财年中,美国教育部从联邦学生贷款中获取了超过425亿美元的利润,这不算最高,2011财年,美国教育部从联邦学生贷款中获取利润达479亿美元。  (一个靠学生贷款赚取巨额利润的政府,是个什么样的政府?是个为民做主的政府吗?)  国会预算办公室表示,如果国会和奥巴马不同意暂时降低学生贷款利率,教育部2013年的利润将达800亿美元以上。而另一方面,财政部和美联储官员警告政府,1.2万亿美元未偿还的学生贷款为经济增长带来巨大风险,美国人减少借贷、消费、投资、储蓄,只为偿还大学学费贷款。  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表示,“大学费用暴涨,1万亿债务让毕业生们在生活中挣扎,政府应该向学生投资,而不是从他们身上榨取巨额利润。”据悉,平均每名学生贷款借款人背负着超过26000美元债务。数据显示,近年来美国大学学费高速攀升(下表),上大学对许多美国家庭来说,已变成难以企及的梦想。
  大学生告诉奥巴马: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是很难供得起孩子上大学  美国多个地方媒体在当地时间日不约而同报道了一位普通的美国女生金塞?巴顿(Kinsey Button)。因为她在9日得到了一次与总统奥巴马的单独会面。    以下为美媒报道:  金塞?巴顿没想到,此前她写给一封信,竟会帮她带来一次与总统的会面。8日,巴顿借到了一个电话,告诉她可以见到总统。巴顿是得克萨斯州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被邀请参加奥巴马在奥斯丁(得州首府)的演讲。  巴顿说,“这个机会太好了!我不仅收到了白宫的回信,还能见到奥巴马总统。”  “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是很难供得起孩子上大学的,我想让总统知道,而且像我这样家里父母都下岗的,更是件难事。”巴顿在信中写到。“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还是政治,现在我们被逼的只能选择两党中一党的立场,连自己的想法都不能有,甚至不能什么都不选。我觉得还是两党合作,才会给我们创造更多福利。”  (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是很难供得起孩子上大学的 --- 这种情况在中国供养个大学生有问题吗?)  但巴顿强调说,自从收到白宫来信和邀请,家里的情况似乎好了起来,父亲刚找到了一份工作,“我现在开始对国家经济有信心了”,巴顿说,“不再那么担心失业率和大学生就业率了。”  在9日的活动上,巴顿打算谈谈自己的故事,她说,“我相信很多美国人和我的家庭一样面临着很多问题,我觉得奥巴马总统也表达了他的一些担忧。我很高兴他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在演讲时也着重强调了一遍。”
  美国梦的成本:一年13万刀,而美国一半家庭收入低于5万刀  美国《今日美国》日发表文章,“美国梦”的成本:一年13万美元。  文章中说,“美国梦”——相信通过努力工作和自由掌控命运而取得成功并使孩子得到更好的机会——这一美国人的核心动力正变得遥不可及,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2013年的数据,目前只有八分之一的美国人能够实现“美国梦”。  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对记者说,“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了‘美国梦’的破碎。”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已经了解他们的处境。布鲁金斯学会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梦”不可实现。  《今日美国》计算了四口之家“美国梦”一年的成本,数字均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计算。住房:17062美元;生活用品费用:12659美元;交通费用:11039美元(一辆车);医疗:9144美元(保险外的自付部分);税:总收入的30%;教育:9000美元(两个孩子的费用及为上大学储蓄);养老保险:17500美元……总和:130357美元(人民币81万元)。  当然,住在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的话,这点儿钱也是无法实现“美国梦”的,而要住在中西部乡下地区,“美国梦”相对更容易实现一些。可是,中西部乡下又似乎不是实现“美国梦”的地方。  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为51000美元(既一半的家庭低于这个值)。文章最后说,尽管“美国梦”还存在,但能承受它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美国教育是促进GDP的典范:助学贷款拖垮的纽漂贫穷而年轻  和我国的北漂一样,漂泊在纽约的美国年轻大学毕业生有着一个奋斗的梦想,但一线城市高昂的房租并不是“纽漂”实现梦想的绊脚石,大学的助学贷款却快要将他们压垮。  据2014年最新数据,美国有4000万大学生靠高昂的助学贷款上学。据2012年,美国大学生债务规模成为仅次于房贷的第二大债务。《纽约时报中文网》将目光聚焦在三位现在和曾经的“纽漂”,他们为了拥有更好的未来,背上了助学贷款上了大学,但毕业后的他们,才真正体会到负债意味着什么——因负债房东不愿租房,因负债与多个陌生人共处一室,因负债只能离开纽约……  近几十年来,对于年轻人而言,迁居纽约已经变得不甚合理。那些工作所支付的薪水不够用,实习期间完全没有工资,而房租,从任何正常的标准上看,都高得让人望而却步。  现如今,在上述内容中,还得新增一类经济上的现实:猛增的助学贷款债务。较之以往,现在有更多学生得到了数额更大的贷款,仅过去十年,教育负债就翻了三倍,攀上1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万亿元)。数量空前的一批大学生,带着埋过膝盖的财务赤字毕了业,开始了他们的成年人生活。    2010年,蒂尔尼?库克(TierneyCooke)刚来纽约,就面临一个严峻的选择:是付房租,还是偿还学生贷款。她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曾借助贷款度过四年时光。而毕业后的第一份当保姆的工作很难帮她支付账单。  每月的总还款额“将近1000美元(约合人民币6230元),”库克说,“我不可能不付房租。我无法把那种情况当成一种选择。”  最终,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26岁的库克,在数字广告业找到了一份工作,但仍筹不到足够的钱同时支付房租和还贷。  由于几次忘了还贷,她的信用评分大减,还连累了她的父亲。因为父亲与她共同签署了这笔贷款。于是,库克把一人独居的梦想强压了下来。  “我得承担应尽的责任,不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库克说,继而又补充道,她在那条虚线上签下名字的时候,还是个一无所知的孩子。“刚刚十八、九岁的年纪,就同意承担数万美元的债务,我根本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美国高等教育,才是把教育产业化做成抢钱的典范....
  咱还给负产出的美国大学买单么   近日,看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由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专家和中国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所发起的智库型非盈利研究机构)的一篇报道说,全球有一半以上的野鸡大学在美国,误入野鸡大学已经成为海外留学一大隐患。而该文将“野鸡大学”定义为办学以营利为目的,通常采用与知名大学院校容易混淆的名称,以混淆视听的方式招收学生,以各种手段钻相关国家法律漏洞,滥发文凭的大学。  读了两遍,个人感觉这个定义有点宽。尤其在美国,法律本身就是各方律师和利益集团讨价还价的工具,所谓“漏洞”更是一个在林林总总的各类法律条款上难以界定的概念。既然谈到了美国大学现状,就借此文浅谈一些关于美国大学和申请方面的入门概念,希望有益于对此话题有兴趣的人,增加了解,破除迷信(无论是对美国大学还是美国文凭),也算倡导大家详查卖家底细了。  第一个问题:美国一共有多少大学呢?  首先说说什么才算大学吧。国人概念中的大学其实通常是美国所说的four-yea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那么根据the Association from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美国大学联合会)的数据,大约有2600所以上,并且每年还在不断增加,加上two-yea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注意,这也算colleges,通常学生会获得一些专业认证的学位,譬如消防员等)这个数据达到4000所以上。通常在美国说大学包括universities和colleges,两者有何区别呢?坊间最容易理解的一点便是通常universities包含research的功能(研究研发)而colleges并没有。  第二个问题:这些大学都有什么特点和区别?  首先,从资金方面讲全美大学有公私之分。在这2600所里,超过1800所以上都是私立,仅有大约600所是公立。请注意,譬如赫赫有名的加州公立大学所有分校都是公立,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大学,公立并不是说学费就免费了,只是学费少很多,相对私立的每年动辄三四万刀学费,加州大学每年一万多刀显得很毛毛雨。当然这是对加州居民而言,对于外州和国际学生来说,这些学校的学费等同私立。而且大学开支不仅是学费,还要算上住宿费、交通费、书本费等(对于习惯了国内书价的学生来说,这里随便一本教科书就上百刀的价格不可不算入消费)。其次,不同大学有不同功能,如liberal arts school 和universities侧重不同(后文详述),community colleges(社区大学)侧重社区服务,任何人只要想去都可以,for-profit colleges(直译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大学。如果想知道美国哪些大学属于此类,参考此清单)是过去20年里全美高等教育增长最快的一块儿(猜测这类大学估计就是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文中定义的“野鸡大学”了)。
  第三个问题:美国文凭含金量究竟有多少?  让我们先看看美国的高中毕业生有多少。年大约会有三百万毕业生,2008年的史上高峰也不过三百三十万人,之后逐年下降,预计2019会迎来一个高峰,也不过恢复到三百三十万。而全美大学平均录取率在50%左右,而今美国高中毕业生普遍不仅仅申请一所大学,统计数据显示全美四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生申请超过7所以上的大学。而我所在旧金山半岛地区的学生平均申请10-15所大学,也就是说选校得当,任何一个申请大学的毕业生都会接到4-6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看了全美的平均大学录取率和大学数量以及每年毕业季申请大学的高中生数量(请切记并不是每个毕业生都会申请大学,即使假设三百万全部都申请,分到几千所院校每间不过每所1000人,而这是远远不可能的),第一个凸显的问题就是供需关系。简言之:僧没那么多,当然就学校不同难度不同,但客观来说,进入美国大学基本很容易。  供需关系直接引发的问题就是大学收支问题,也就是说独立经营的近两千所大学都要保证收大于支才能保证开门。即使是公立大学如加州大学日子收支也是大问题,近年因为政府的budget cut日子不好过,直接导致了伯克利等多家院校多门专业无法继续而关门大吉,比如我同事五年前上的工科专业如今已不复存在。在平均大学数目年年增加,彼此竞争激烈招生不足的情况下,增加国际生已是所有大学的首要战略,所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数年入美大学门槛的降低和文凭含金量的缩水。当然在此讨论的是平均情况,对于有着国际声誉的所谓全美排名前几的学校来说,并不存在非常大的宣传需要。对于这个排名也值得一提。通常大家知道的全美学校排名是U.S.News制作(全称U.S.News and World Report,大部分国人听说过的排名50内的学校都出自此),而这家本来濒临倒闭的企业几十年前鲜有人知的灵感突现决定搞这个排名的历史也很有趣,值得一看。  U.S.News家的排名常年被美国教育领域人士诟病,一大原因是它的排名标准各因素里首要一个就是endowment size(私立学校重要资金来源就是校友捐款,说白了就是这家学校有多少钱,够不够直接?这也是为什么常春藤总是在这排名前十的一大原因)。而今年Forbes搞了一个不一样的“全美顶尖大学排行”,排名首要因素主要是如今六位数的大学学费,说白了这排名依据的就是:面对六位数的大学学费,家长和学生觉得这钱花得值不值?而怎么考虑值不值呢?譬如我家娃进去了,四年里按时毕业的可能多大?这些老师究竟有劲没劲?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四年毕业率这事儿。美国大学虽然叫four-yea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全美大学生四年可以毕业的比例低于50%,大学生终身从大学毕业了的也才刚过50%,所以four-year graduation rate(四年毕业率)是各个学校每年招生季大肆宣传的重头。虽然大部分都是在69%还是71%上较真,但一旦过了70%就可以骄傲了,所以大家也不要听一次哪个哪个开公司的大学没毕业就受刺激一次,其实这些人不过是那50%的众生中一个而已,周围乌泱泱一大堆呢。  今年夺得Forbes最值排名冠军的是非常春藤的斯坦福大学,数所常春藤大学在此的排名都掉出了前十。好吧,那请问知道第二是哪间学校的请举手?有木有啊?好,答案是一间liberal arts 大学:Pomona College(大家一听肯定一片嘈杂声:“这是啥学校?这在啥地儿啊?”)。  其实在美国,各类liberal arts colleges数目可观。liberal arts school通常比综合性院校小很多,基本只有本科部,侧重教学而非研究,基本侧重传统基础学科而没有很多新鲜的学科如商科等,譬如因为乔布斯而被人熟知的Reed和因为宋美龄广为人知的Wellesley就是这类代表。班小,人少,和教授联系多,而且基本确实是教授上课,不像加州大学、斯坦福等大院校基本都有诺贝尔获奖者,但这些人可不是给你本科生上课的,都是搞研究的而已,因此口碑甚好。我同事中也有数位譬如本想接MIT(麻省理工),但最终去了Amherst College(Five Colleges 之一)。毕业后称“幸好当年没去麻省,我去了Amherst终身不悔”的。须知这些院校学费绝不比常春藤低,但在亚洲地区并不为人知,因此并非留学生首选。
  而近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网上授课开始流行,美国for-profit colleges大学的急速扩张也激发了各个方面的社会评论,这类院校直译意思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大学”。虽然这类大学一直都存在,但在1992年后,美国以营利为目的的大学数目剧增,这些大学质量不一,甚至不乏被本地人广为认可的学院,如旧金山艺术大学,目前教育界对此类大学褒贬不一,赞扬者认为这些院校帮助很多公司提供了专科人才,而且“存在即合理”,过去二十年的剧增证明了它的优点;而反对声音则提出这类院校的存在让学生背上沉重学债,是学债危机的一大诱因。而远道而来的留学生,如果不是对此类院校某个专业项目特别感兴趣,而仅仅是为了一张文凭而来,那么我也只能对这位说声“算清账单,各安天命”了。对于广大的亚洲地区来说,美国的for-profit college从办学理念和目标到授课方式、文凭难度等各方面,都与亚洲大学传统的理念背道而驰,实在不如鸡肋。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现状,对于越来越多漂洋过海的新一代留学生来说,美国文凭究竟值不值?这张纸对以后的人生起什么作用?在国际化加剧越来越多公司不拘一格全球跨国跨地招聘的新情况下,实在需要细细考量。美国前教育部部长William Bennet曾称大学为“需要未来返资的投资,长期使用的大件”,呼吁家长学生算产出来看待大学(原话是“a long term purchase with the return on investment(ROI) being the future earnings potential of a graduate”)。计算ROI的方式是把大学花费、学债和一生工资代入计算。计算的结果用Bennett的话说是“全国3500所大学里显示出有‘正产出’的大学不超过150所。”而对有着“读书最光荣”传统和观念的我们来说,纵然不太可能让高中毕业生先摁计算器再考虑大学,但至少不继续为美国这些负产出的上千所大学盲目买单也算保住了理性的底线吧。
  我在美国管课后辅导中心的日子   这是我摘自某个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的博客   新年开始接手参与管理全美某连锁课后辅导公司湾区一中心的工作. 该机构面对从幼儿园到12年级(相当于高三)的学生, 根据每个学生需求制定个性化课程. 但实际来的学生60%都是高中生为了应对SAT或者科目的, 剩下30%是初中生为了参加私立中学标准化考试而奋斗的, 还有10%是中学生的弟弟妹妹之类的小学生搞写作和数学. 说白了主打业务是帮助学生提高各种标准化考试成绩:如SAT /CAT1-12/ISSE/SSAT. 然后帮助学生强化各个科目, 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申请大学(鉴于美国大学录取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 由此衍生了一整条社会产业链. 譬如, private college counselor, 说白了就是考了个执照的私营大学指导, 以指导学生申请哪个大学, 如何针对该大学提交怎样的材料等等为生,湾区的一般收费1万左右).   该课后辅导机构在湾区有数个中心, 咱工作地点有固定学生100多个, 于是开始了天天和各种各样的学生以及家长斗智斗勇, 高浓度大容量体验人间百味的美好生活.   先有学生: 有父母是亿万富翁来上课偷同学计算器的高中生, 有内心强烈需要关注趁你和别的家长会谈在门外脱裤子来引起注意的高中生, 有父母办投资移民留守国内, 高二自己来美国现在申请常春藤一心准备毕业回国去"改变中国, 因为我觉得中国人真比美国人有太多优势了, 中国未来肯定比美国强"的学生, 有父母都是韩国名医但嫌孩子太不听话从初中便送到美国一年只见父母6天英文至今依然成问题的学生, 有爸爸蹲监狱妈妈超失败只有奶奶关心教育用房子做collateral从银行贷款让孙子来这里但孙子只想打拳击不要学习的...前有学生后有家长, 有孩子上7年级已经在EPGY(斯坦福的项目, 类似于中科大"少年班", 但主要是提供网络课程) 非为了某个奖金来考SAT, 然后指望一周让小孩从2000分提到2400(满分)的家长; 有为儿子跆拳道黑带无比骄傲然后突然发现孩子绩点2点几上大学成问题大受刺激的家长;有监视儿子手机发现儿子有女朋友于是开始打电话"他不听我的, 听你的, 你必须跟他谈话"的家长; 简单的家长情况是大多都是离婚的, 分居的, 复杂情况则有入了邪教抛夫弃子一去不复返又过了几年才离的, 双方离婚一方再婚然后前后婚姻里4个孩子都来一起上课的...   咱现在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 虽说理论上说咱不是老师应该不用管教学, 但有学生A需要"复习" 功课(引号的意思是美国中学一般小考前会给学生一张纸, 列出测试题目内容, 让学生提前温习这些, 称此为"review"), 于是跑来说"拜托拜托请你和我一起复习溶剂溶质这章好不好", 然后开始帮他, 发现这位高二的大神以为"盐水里的盐是solvant(溶剂)水是solute(溶质)," 然后你问"啥时候考试啊""明天"后面还有16道题...一会儿做SAT数学题错了的B同学来问你, 题目如下:" 圆的半径是6, (纸上画了整个圆形的一部分,) 告诉你该部分圆形对应的圆周是整个周长的1/9, 问这部分圆的面积占整个圆面积的多少" 这位高二同学觉得这题难得不得了, 讲了三遍他终于明白了你替这位马上要考SAT的急死了急死了, 还不能显出来, 还使劲鼓励该同学"这题是很tricky(靠!tricky个头!)你能行能行能行啊" 不然大神压根放弃了不来学了怎么办; 再过会儿, C的SAT词汇改完了, 发现50个题竟然错了37个, (少于85%就是below mastery需要重做)但当然没人愿意学词汇, 正要去鼓励该同学好好学词汇啊词汇, 一个4年级的小朋友跑过来:"What's dorm-life?" "What does 'quell' mean? " 还没讲完, 又一个SAT的学生过来:"It says I got 50% in faulty comparison. I don't know what that means..."(faulty comparison 语法错误, 譬如句中你拿一个人和一项活动之类的来比)
解释完正暗自感慨: 啊呀, 看来英文真是挺难的, 哪里有四年级中国小朋友不明白中文"宿舍生活" 的, 对了, 这要考SAT的只有50%该咋办咋办...还没想出对策, 收到总部会计的邮件:"小水瓶, 某个申请当老师的填表的某处某处你没填完就传真来了, 改正1, 2, 3..."啊啊啊!!! 还没改完又有某位以龟毛著称的家长本周第5次来电:"我要把第一个孩子周一的课改到周四, 第二个孩子周四的课改到周三, 第三个孩子周三的课改到周六..." 再然后要谈话的第一对家长到了, 这对特色是正闹离婚, 爹脑子里以为儿子和自己很铁, 妈和儿子实际上很铁, 爹以为孩子成绩差是妈不看重的结果, 每次来双方爆吵, 不得不兼职免费婚姻辅导/心理医师; 这还没啥, 下一场才是今天的艰难主题: 辅导老师都尽力了, 这位同学也真的挺努力的, 但就是SAT模拟测试从来没提高, 怎么对家长说?偏偏家长还是韩国驻美外交官, 强大的话语权问题...哎呦妈呀, 别说晚饭咱从没吃超过15分钟, 就连膀胱咱都给设计好日程表, 尽量在下午3点前完成当日任务(中学下午两点半放学, 课后辅导机构从下午3点半开始上课. )  这工作让咱每天深刻地体验着"操的是卖白粉的心, 挣的是卖白菜的钱"; 同时也导致咱每天去上班前就先感到无比振奋: 今儿咱又要高浓度大容量地体验人生, 迎接挑战了耶!哦啦啦!   [节目预告] 即日起本台强力推出&我在美国管课后辅导中心&三大专题栏目:   1 教育专题 下期预告 &要养孩子先致富& 故事A面 下下期 故事B面  2 人物专题 &美国课后辅导中心众生相&
下期预告 妈妈入邪教以后  3 情感专题 &boss, boss, 我爱你&
  我在美国管课后辅导中心 之 要养孩子先致富 A面   话说俺有一大学挚友, 自大学时代起便时常对中国教育制度狂吐槽, 2007年大学一毕业遂飘洋过海, 来米帝上研究生院专研教育, 转眼毕业了开始在私立学校教书.   前几天看她更新状态:"中国教育制度真是比美国好太多公平太多了..."  引起下面一小搓人积极讨论.过一会儿加条回复:"这里好学区的学校穷人的孩子完全没有机会上啊... "  过了两天俺俩打电话闲扯, 她长叹:"我觉得起码在中国大家还能意识到这个社会是有别的阶层存在的; 在美国阶层已经完全隔绝, 完全固定化了. 靠! 我觉得在这里一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完全就是另外一个宇宙, 两个不同的阶层之间没任何交叉, 大部分人好像没任何机会去意识到这个社会还有别的阶层."  电话这头俺狂点头:"至今为止我觉得在美国最扯的一点是只要你说上的是什么学校, 别人立刻知道你家大概有多少钱...当然, 还有更snobby(很难翻译, 但效果就是惹人嫌)的就是某些城市里别人会问你'你的邮编是多少?' 的聚会(道理一样, 通常从邮编立刻可以知道你的经济状况)..."  一句话概括: 样本越大, 越明显的美国教育基本特点就是教育资源和家庭财富完全呈正比.   具体怎么讲呢? 我很佩服的一个现在纽约教书的女教师曾对美国基础教育有过深入分析, 她认为"在美国寒门难出贵子"的种种原因中第一条重要因素便是: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越长, 家庭财富对教育的影响越小.但美国小学和中学下午两点半放学, 这时间段和大人上班没法衔接, 那么放学以后的时间学生做什么呢?   家境富有=孩子有更多资源.   譬如来课后辅导中心. 拿俺工作的这所连锁辅导机构的湾区中心举例吧, 按小时计费, 每小时70刀(而且不是一对一, 一对三). 但家长必须事先一次买好一定的小时数. 以后可以再续约. 这么久以来我在该中心见过的上百学生合同里90%以上的是刀以上, 其中大约一半都是一次10000刀以上. 大约是该中心口碑比较好, 80%的家长还会在用完小时数后续签, 很多学生合同里有三四张10000刀以上的合同.  2. 再譬如, 美国每个中学都按自己的课程教, 公立中学师资水平, 课程难易参差不齐, (也有附近公立中学的老师希望来此课后辅导中心兼职, 因为中心招老师前要先测试老师水平, 申请的公立中学的老师没有通过测试无法在此任教). 为了避免很多弊端, 有钱人的孩子可以选择上私立学校. 或者说, 上私立学校的绝大多数是有钱人的孩子(除去可能不到1%的有奖学金). 且不论私立学校是否一定比公立好的问题(美国私立学校是不参与地区性标准化考试均值排名的, 因此学生水平很多时候无法衡量). 仅仅看私立学校的费用, 便知道这样的学校绝对不是公共教育的一部分.   湾区私立学校:  私校收费低端的Sacred Heart (Atherton), University High(SF):     (注解: 美国preschool 指幼儿园, kindergarten学前班. 要注意有公立/私立学校之分是指小学以上. 并没有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之分, 所有幼儿园都是私立.表中半天幼儿园一年1万9. 全天2万1.  要注意: 幼儿园的时间half day (半天, 意思是9点到12点, ) full day (全天, 意思是9点到2点半 ), 那么产生的一个问题是: 2点半和家长下班时间不一致, 怎么办呢? 好, 从2点半到5点或者6点属于extended care(延长照顾), 额外收费. 收费大多和half day一样或更多. )
  私校收费高端的Woodside Priory    Crystal Springs: 说明了家长需提前交2500刀来保证一个位子, 可分期付款等, 有书本费400-600刀    为了帮助大家对于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有更具体化的大致概念, 简单概述下湾区生活工资和成本. (因为每个人的税都是不同的, 所以说工资都是税前,除贫困线下的低收入税额低或免税外, 单身一般交稅35%-40%, 婚后家庭共同报税大约交25%-35%, 简单说如果工资10万, 实际每月得6000. 工资5万, 实际每月3000. 不买房的话, 租房价格大约两室公寓2000+, 一室公寓1500+. 因为没有公共交通, 车险+汽油+车维修也是必须的生活成本, 普通车贷+月耗70%以上人交大约500-700. ) 工资方面, 湾区除了医生律师和成功商人外, 工资一族中最高的应属程序员, 资深程序员工资约10-15万. 数据表示湾区单身生存的最低工资大约5万.   湾区十大私立中学(很多包括从幼儿园起小学到高中)年收费均值3万8左右.   话说俺拿着工作资料回家, 边看边抽气:  "靠! 课本一年要400-600刀!"  小人爹看了一眼:"喂, 当你一年要付4万的时候, 有谁会看这几百刀啊?"   学费是交了, 还有各项苛捐杂费: 学术活动费100刀, 周末活动费700刀, 新生设备费1000刀, 注册费1200刀...譬如Woodside里我最喜欢的一项收费叫"宿舍毁坏押金" 200刀. 既然是押金么, 我猜测还是有可能退还的. 于是赶紧问美女boss:"嘿, 这不是你的高中么? 宿舍毁坏押金意思是不是会还给你?"  boss微笑着摇了摇头. "Never(从来没有). 就是一费用名字."  那么有人说了: 好吧, 私立学校咱不上, 不还有公立学校么? 这就要回到学校资金直接来自房产税的教育制度了.   旧金山外郊区学区大多是比较富裕的区, 在美国富区=好校区. 湾区的房价基本是距离旧金山城市越近, 价格越高. 旧金山半岛上除Hillsborough, Woodside几个区以外(房价基本在500万以上), 和最南部San Jose(生活成本最低, 大约60-70万就可以买到三室房子)经济危机后处于低谷的两室房价大约是100万起, 三室房价一百二十万起.   用小人爹一句话表示: "在美国富人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物价, 把这个区一切都搞得非常贵, 永远不用和穷人的孩子一起上学."
  我在美国管课后辅导中心 之 要养孩子先致富 B面   话说上回咱讲了美国教育"要养孩子先致富"的体制,
讲义中心思想一句话概括就是: 学生在校时间短(下午2点半放学)的现实导致了美国教育的实质是把学校教育的任务分了一半给家长, 家庭财富与教育资源呈正相关.  现在翻过硬币, 看另一面: 家庭财富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分配, 但是, 资源分配与成果一定是正相关么? 拥有更多资源的学生必然有更好的结果么?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解决不了钱的问题基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但解决了钱的问题绝对不等于解决了其他问题.   目前个人观察总结钱解决不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起反作用的方面有三, 均以D打头, 以下简称3D:   1 Drive(动力). 老话"富不过三代" 之所以贴切是因为点到了人性深处:第一代奋斗致富, 第二代可能发扬光大, 第三代应有尽有, 还会奋斗么? 工作至今我印象最深的感受是:十几岁的孩子中真正有兴趣和梦想(任何兴趣/梦想都算)的可以说太少了, 就像成人世界里我渐渐意识到的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一样: 除非有自己非常热爱的工作, 否则大部分人可能都很难在一辈子无需工作的前提下坚持工作.不论拉丁古谚的预言如何精准:"怎样的生活才有意思?" "Work and love."但可能对这世上大部分人而言, 如果有足够多一辈子不需要再工作的钱, 也就不会再工作.
  在这么一个不怎么令人振奋的前提下, 如果有"将来我要工作"的需要, 那么"我要追求找到我喜欢的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动力, 帮助学生十几年中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因为这些训练对于将来工作能力的养成是必要的. 但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恰恰因为家境决定了他们一辈子无需工作, 大多没有动力也不认为有任何必要去学习, 就算是为了认识到自己的长期兴趣所在.   一个11年级(高二)学生的爸爸是80年代做汽车维修起家的房地产商,用他的话说"我已经知道我儿子不可能去斯坦福, 不可能去伯克利, 我的希望是他能去一个state university(州立大学,通常对成绩等要求很低, 极其容易进), 只要他能拿到一个学位, 将来能先找份工作至少证明他有一定能力, 我将来就可以把business传给他.但我刚带他的成绩单去private college counselor那里, 发现居然他连上大学都成问题!" 这位同学绩点目前2点几(高中一般绩点标准满分是5, 2点几一般有数科不及格), 数学在学几何(通常是10年级, 相当于高一课程), 生物挂了需要重考, 理想是去chico state, 因为他的表哥在那里"having a blast(过得很爽之意)"(注解: 该校是著名的party school: "派对学校" 通常指学生以开party抽大麻吃喝玩乐为主的学校, 该校名声远达南加州, 口碑是"从来没有人从这里学到任何东西")...
  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大一部分与现实甚为脱节. 咱boss的boss曾讲过一故事: 她工作初期曾和一个有意来上课的学生及家长初次会谈, 这场对话精彩部分是:  学生: "我的理想是将来要过一份体面的生活."  "你认为的体面生活是什么样呢?"  "我要四室一厅的房子, 有一个花园. 每年去海边度假一个月. "   "哦, 那你觉得多少工资可以过这样的生活?"  "嗯, 3万5."   据boss的boss说, 该生父母当场就没憋住哈哈大笑. 然后他听说父母需要挣多少钱后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真的么?你们赚这么多?"   boss的boss最后总结:"从此以后我就打印了一张表, 上面是有高中学历/大学学历的平均年收入, 放在会议室宣传资料里. "  的确, 因为父母一向提供的生活就是这样, 学生对生活成本基本没有概念, 却已接受这就是他应该过的正常的生活: 直到与现实撞车的那一天到来.   2 Dependency(依赖性). 一位在湾区教学8年的朋友曾对我讲:"我发现如果是父母都上班的, 通常孩子比较独立, 学习比较自主; 反而是比如妈妈在家的, 对孩子学习关注越多的, 孩子越不会自己学习. "  这点很符合课后辅导机构.
  譬如: 有位9年级(相当初三, 但在美国是四年高中的第一年)学生, 3年前被在韩国作医生的父母送到美国, 所有的学校课程都有私人家教, 但结果不过是她过去三年一直都让家教帮自己做作业. 因为工作的课程辅导中心有条原则: 不允许带学校作业来让老师教. 这个辅导中心成了她面对过的第一个对她自己有要求的地方, 种种斗争不一一道来, 但她渐渐意识到这些对自己的要求最终转换为对自己的帮助, 自己开始坚持来, 但要真正摆脱对辅导的依赖,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譬如, 我渐渐发现中心里越是和我熟悉的学生通常越依赖我. 问我越来越多各类问题:"S, how do you show formula instead of value in Excel? (在Excel里怎么在格里显示公式而不是结果?)" (咱虽然不知道, 但咱知道有个东东叫google啊!)  "S, isn't central angel the same as radius? (多边形里)" (我好想撞墙啊, 大哥, central angel是个角, radius是条线好不好?)  "S, how do you spell manicure?" (怎么拼写"修甲"?)  "Why do you want to know?" ("你为啥想知道?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问我问题的小孩才4年级)  "Because I just got one. " (我刚去修了个甲)  "Alright... M-A-N-I-C-U-R-E." (人都修了, 咱除了告诉人还能说啥呢...)  "S, do you know if I need work permit for internship in the summer?" (我暑假实习需要工作许可么?)   "S, what are the synonyms for business people?"(商人有什么近义词啊?)  "What kind of business people? Corporate? International trade?"(哪种商人?)  "In general." (统称)  "Entrepreneurs? " (看了眼她作文, 其实更像是写创业者类)  "That's great, S!Thank you so much!"  咱通常根据对方年龄决定是怎么回答: 直接告诉结果还是给些提示. 但有时真的很想给那些依然在问我单词和基本几何概念的高中生一嗓子:"你知不知道有样东西叫课本? 你知不知道有个东西叫google? 你知不知道其实你自己也可以找到答案? "  算了, 现在要谈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则是: 家长的依赖性! 对, 没错, 家长绝对有对于课后辅导班的依赖性!  虽然有些问题是现实的: 譬如, 美国学校下课早, 法律又不允许孩子独自在家, 那你让孩子2点半后去哪? (这也是家庭主妇多的原因之一) 咱感觉很多家长让孩子来上课, 只是为了让孩子在晚上回家前能有个去处.   但还有些问题则是意识层面的. 咱个人认为给学生一个机会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点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很重要的。遗憾的是, 我发现很多家长已经形成了对辅导机构, 而不是对孩子本身能力的依赖. 曾和一对父母有过这么一场对话:   向孩子父母详细分析了这位6年级同学来辅导中心的初步测试结果后:"如你我所见, 她现在的结果表明很重要的一个根本问题是阅读量. 我个人觉得, 她没有必要现在来这里上课, 也许她可以先自己多读一些书, 什么书都行. 譬如, 你们可以设定一个家庭阅读时间, 你俩可以读自己的, 她可以读她的, 有这么一个时间段以后她也许更有动力去找自己喜欢的书读, 因为她知道反正这段时间内也干不了别的. "  "嗯. 有道理, 这个以前也有提过. 不过我想问下: 这里有6年级的孩子么? "  "有啊. "  "那你为什么收别的6年级同学?不收她呢?"  ( 晕! 又不是诺贝尔提名, 进个课后辅导班也要竞争?! )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情况. 譬如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不大可能自主学习; 还有一些是为了申请私立中学的考试. 但因为对你们的情况比较了解(该同学姐姐来这里上课), 我个人认为你们有这样的机会让她发展自主阅读的能力. 再说, 欣赏阅读是一种很愉快的体验, 她一生都可以受益. 从时间来看, 她还有机会形成这种体验,到了8年级时候可能功课要求更多, 去寻找和欣赏这种体验的机会会更少。"
  家长点头, 大约理论上是认同的, 但仍不甘心地继续问:"但是我们担心别的孩子都来上课后辅导, 她现在不来以后来的话会不会跟不上?"   叹气...虽然最后这对父母在劝说下暂时没有让孩子来上课后辅导, 但咱隐约感到这孩子离上课后辅导的日子不远了...说到底, 这世上谁都无法改变谁, 如果父母对于课后辅导的依赖度远远大于对于孩子本身的依赖度, 那么基本可以预计这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主学习型的可能性非常小, 因为父母基本从没给他/她机会去成长为这样的孩子.   3
Discipline(纪律性/自控性). 看一位我很喜爱的旅居世界各地的作家写各国学校: "英/美最好的名校, 环境, 师资, 设施一流, 可欠缺品性上的培养; 瑞士的名校又太过自在, 不像是求学, 倒像是在渡悠长假期. "   咱没见过欧洲学校, 不敢妄言, 对美国学校, 深以为然. 且说discipline这一条. 大约几年前, 咱第一次听孩子爹回忆说美国小学基本上老师花90%的时间管纪律时, 尚持颇为怀疑的态度. 现在则对此坚信不移.   中心定期给学生进行诊断测试, 6年级的学生中没有一个可以自觉地坐下完成2小时的测试(中间想去上厕所随时可以去), 咱只能搞成竞赛:每次30分钟, 休息5分钟, 再回来...即使这样依然无法专心完成;   高二的学生有数学小测, 第一天来"拜托拜托给我讲讲嘛", 第二天测试完咱问:"嘿, 怎么样啊?""我没料到小测时间这么长, 很吃惊啊!""是么?多长时间啊?""差不多半小时或者40分钟呢"...咱真的很无语...  根据"10,000-Hour Rule" (1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任何领域的专业人士, 至少需要1万小时的投入. 更多时候, 不投入一定的时间甚至无法给自己一个机会去了解是否喜爱某项活动。但我越来越怀疑如果一个学生到17岁都不能坚持做1小时题, 将来又有多少可能真正完成1万小时.   现在美国风行的Kumon(始于日本的小学课后教育), 核心就是重复. 结果证明重复做数学题的频率和学生对基础数学的掌握直接相关. 而亚洲教育早就明确一点, 重复和坚持是词汇/数学类基础知识的关键.   还有一些家庭问题则涉及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特征. 譬如, 在第一代移民家庭中, 很多家长难以建立和孩子相同的认知, 成为激烈的冲突型家庭. 譬如亚洲家庭里对于长辈的尊敬是受到社会认可和鼓励的. 但美国社会充斥了对youth culture 的推崇, (格外宣扬"青年文化"的反面则是对于家长的敌对情绪蔓延, 这种情绪同样受到整个校园和社会的认可.一人抱怨"I hate my parents."(我恨父母)基本可以保证附和声一片."个人印象很深的是在一次学会家长谈话中, 高中生李凯文(注:保护学生个人信息, 文中一律化名)对着父母和所有在场人大声说:"Bottom line is, I have zero respect for my parents. (说到底, 关键是我对我的父母尊敬度为零.)"   也曾经历过第一代移民父母带着孩子来咨询, 情景如下: 孩子英文流畅, 是课程/学校等话题的主谈; 妈妈不断问:"我问这个不知道是不是有点早, 但我还是想问问哈: 我们家长帮不上什么, 但真的很想帮她, 譬如大学申请的推荐信, 要和哪些人建立关系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的, 我们应该什么时候开始? " (孩子高一)
爸爸则坐在旁边椅子上, 一直低头看手机, 过半天突然问: "这个你们说的考试(SAT)多长时间?" "3小时40分钟, 也就是大约4小时." 孩子在旁边很是尴尬,立刻说:"我们刚才都讲过好几遍了, 你不听..."
  妈妈还在不停问: "你觉得明年(孩子申请大学)我们作为父母可以帮忙做什么?"   咱最后特诚恳委婉地表示:"推荐信我个人建议最好是非常了解和欣赏她的老师来写. 你想想, 从招生委的角度看, 他们要看几百封, 大部分可能都差不多, 除非你找到Oracle的CEO一类写, 否则这些名字在他们看来都差不多. 但是, 如果非常了解她的老师来写, 会有真的情感在其中. 有没有真情在其中一看还是不一样的. 至于家长, 没有什么特别可以做的, 我个人建议是她申请学校那年你也许可以少唠叨一点, 学生在学校已经有很多压力..." 孩子眼睛立刻亮了:"听到没有? 妈妈?少唠叨少唠叨..." 但这位太焦虑的妈妈依然在忙着讲她的视角:"我知道很多压力啊,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才想要帮她, 但又不知道怎么帮..."  有点悲哀地暗想:
这样的家庭在孩子更大后很有可能成为激烈冲突型的家庭. 我有很多朋友是第一代移民家庭的, 听过他们各式各样的激烈家庭冲突, 希望这家人是例外.   教育, 如此复杂而有趣的一个体系. 要养孩子先致富的专题先到这里, 如果说A面讲的是体制, 那么B面讲的则是人性. 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有时呈现的负相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体制和人性的冲突: 资源越多有时可能越没有动力, 越有依赖性, 也越无法投入.
  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方面来说是教育最重要的一方面, 我认为是给孩子一个机会成长为依赖自己的孩子: 自主阅读, 学习, 提炼信息(甚至明白自己需要哪方面的帮助也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因为没有人是百科全书能知道所有, 但养成习惯能自己去寻找答案来增长认知的那些孩子, 将来可能看得更多走得更远生活得更有意思.
  美国课后辅导中心众生相
我的妈妈入邪教后   上班第一天,一个皮肤黝黑戴眼镜的男生门也不敲就咚咚咚进了办公室,他看着我, 第一句话是:"你的工作很无聊吧?"  "我刚开始, 还不知道啊!"  他笃定地强调: "一定很无聊,因为世上所有工作都很无聊。"  "好吧, 那你将来想做什么?"  "牙医。牙医赚很多钱。"  "Well, 你知道律师也赚很多钱哦!"  "律师太辛苦。我要去so and so 学校, 这里可以少上两年医学院, 然后就可以当牙医了。"  这个男生就是拉文,15岁, 9年级, (相当于国内初三, 美国是四年高中, 9年级是高中一年级) 这是我和拉文的第一场对话。  第二天,中心助理阿米肚子疼上医院去了。拉文来了发现阿米不在。  “阿米上哪去了?”  "你在跟我说话?你知道人都是有名字的吧. "  "好好, 小水瓶, 阿米去哪里了?"  “她肚子疼上医院了.”  "她怀孕了?"  "拉文!她没有怀孕。"  "你怎么知道?"  "我怎么知道与你无关. 你做今天的vocab了么?"  ......  据阿米转述隔天拉文见到她的第一句话是:“是个男孩还是女孩?”   阿米26, 未婚未孕.  第三天, 拉文一进门, 大声说:"今天我数学小测考到mastery了!" (考85以上就算mastery, 所谓"熟练掌握"程度。)   "恭喜恭喜很棒啊!"  但下面才是他要说的重点:"我爸从来没这么为我骄傲过, 所以我让他给我买了个新的iphone! 4s! 快看快看!"  阿米翻翻眼睛: "你不是已经有iphone4么?那个怎么办?"  "我上周在亚马逊上卖了,卖了400刀。"  "你这完全是欺诈嘛!"  "还没包括电源,耳机呢!对,我同意,买的那人是个傻逼。"  我: "Watch your tongue!"
(拉文,注意你怎么说话!)  "Sorry, 总之, 我爸好骄傲啊, 然后我就带他去了苹果店, 他说为什么我们来这啊, 我说因为我要一个新的iphone嘛! 看, 这是我第5个iphone了, 哦, 如果算上还有三星啥的第六个手机了诶。"   ...
  后来我升职当主管了, 中心又给我招了个助理姑娘,姑娘上班第一天, 我抢占先机正式通知她本中心有一个学生叫拉文, 拉文出没, 不要吃惊。事实证明: 这是我一生中所做过的无数个英明决定里最未卜先知的一个.   因为一小时后拉文就出现了, 他大摇大摆地进来, 见到新助理, 上下打量了这姑娘几眼, 第一句话是:“你脖子上是吻痕么?” (她脖子上有一颗痣)  助理周三放假, 拉文周三出现时发现了:“她去哪儿了?”   “你为什么关心这个?”   理直气壮: 她很辣!  话说昨天吧, 一个女孩学生很喜欢我的上面画了娃娃的钱包, 问我拿去看, 拉文向来不错过任何有人群的场合, 立刻蹦过来, 女孩打开钱包, 拉文一把拿去翻出各种各样的证件会员卡, 看到我的学生证, 大声道:  "You went to USC? Why
are you working here?" (你去的是USC? 那你为什么在这儿工作?)  " 'Cuz I like you. " (我喜欢你嘛)...  "Man, the economy is bad...must be the economy"(靠, 经济这么差, 肯定是经济太差)  唉, 人生观世界观这事儿吧, 跟太不一致的人没法儿说: 不知道如果他知道之前管他的俺美女boss 去的是MIT, 又要说什么了...  拉文的事迹还有种种:俺boss讲拉文为了引起轰动效应,曾专门选在她和某个特别保守的亚洲妈妈谈话时在办公室门外脱裤子,而且还脱了两遍,原因是后来他得意地向老师转述究竟怎么回事时又脱了一遍。因此拉文声名远扬, 从北加州直达东岸总部, (总部管100多个中心, 全美+温哥华中心基本都知道本中心有一个叫拉文的人才)。   某天, 拉文很郁闷地出现在我面前: "我明天生物小测, 你帮我复习好不好?"  "不. "  "为什么? "  "因为你自己可以复习. "  "我不会, 不明白, 拜托拜托. "  "我事先讲好: 我可以帮你复习, 但过程中一 不准问东问西问跟生物不相干的; 二 不准玩手机."  "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坏?我好受伤."  "Take it or leave it. 给你三秒钟. "  "好好好, 我接受我接受, 真是!"  "你的粉纸呢?" (注: 小测都是先发一张纸, 上面列出要测试的内容, 让学生复习, 这张纸通常是粉色的)  我站起来, 带拉文去一间学习室,关上门, 刚坐下他立刻掏出手机, 我直接站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用卡怎么还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