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养老保险补助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吗

股票/基金&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若干探讨
作者:李栩栩
  【核心提示】独生子女政策在宏观上对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中国国情、计划生育政策本身等因素,城市的独生子女家庭比重较大。而独生子女家庭如何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养老成为许多人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  关于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这一问题,国内学者讨论的主要是自1979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所形成的一代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所面临的养老困难。经过实践活动前期的试调查,结合相关文献,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讨论独生子女成员的家庭中赡养者对待老人的观念和行为;二是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后其子女对待他们及其他老人的观念和行为。  之所以选择城市的独生子女家庭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于城市独生子女所占比重更大,且本身具有特殊性,下文将详细阐述,对其进行研究更具代表性。  笔者采用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以点带面,着重讨论城市独生子女所面临的养老问题,虽然这种研究由于只能做一些前瞻性的探讨而存在困难,但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渐进入老年,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有必要且很有意义的。  二、独生子女家庭结构  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结构往往被认为是“四二一”的三代共存的人口结构,即独生子女代(第三代)1人,独生子女父代(第二代)2人和祖父母代(第一代)4个家庭人口所组成的家庭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是居住在一起的,这种结构更多的是解释了独生子女家庭的代际关系。图:独生子女家庭的“四二一”结构  资料来源:原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4,(05).  1.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说到独生子女家庭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孩子的唯一性和单代性。也就是说,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都已经简化到了最简单的程度,独生子女既是家庭传宗接代的唯一,也是老年供养的唯一。并且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现存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政策等等,家庭子女养老在目前和未来都将是最主要的养老支柱,这也就使得人们的目光多聚集在“四二一”结构中最底层的“1”。若寿命上能够实现三代人共存,且父代和祖父母代处于完整的婚姻状态,那么独生子女将要同时供养6个中老年长辈,至于其父母将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虽然以上情况的出现是属于比较几段的类型,实际中是需要满足一些基本前提的,但不可否认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由于其人力资源上的短缺,所以其家庭养老供养前景不容乐观,老年人的赡养可能会是一个大难题,从而成为将来社会和家庭的突出矛盾之一(风笑天,2000;林戈等,1999;柳玉芝等,1997)。  笔者选取了一位22岁的女性大学生,通过对其进行访谈,了解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独生子女,其对于家庭养老等相关问题的一些看法。在本次访谈的过程中,访谈对象提到,对未来赡养父母这一问题有所思考是由于家人生病这一情景所引发的。对话内容如下:  A(笔者):你对“养老”有具体的概念吗?  B(访谈对象):坦白说,之前都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觉得这事儿离我挺远的,可能在我成家立业以后才会遇到吧。不过之前家人生病住院,让我稍微有些想法了。  A:能具体讲一下吗?你怎么开始意识到的?  B:因为住院需要陪床嘛,长辈那会儿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兄弟姐妹多,人多力量大,能排排班。忽然想到我爸妈只有我一个人,如果遇到不好的事情,我自己一个人能应付得过来吗?  A:医院当时有护工吗?应该可以协助的吧。  B:有是有,但觉得毕竟不是亲人,照顾起来一怕不方便,再者也觉得可能会不尽心,要是我的父母,累点儿也要自己照顾,这样比较放心。  A:那你觉得在养老这方面,独生子女家庭有些吃亏吗?  B:如果只从人数上,应该有些吧,怕将来工作了之后分身乏术。子女多的话,一个孩子没时间,其他的兄弟姐妹也能去陪陪父母。但要是独生子女的话,父母只有一个孩子可以指望,和子女在一起的时间肯定会少了吧。不过要是子女都不孝顺,再多的孩子也没用不是吗?所以应该也不能只看有多少孩子。  通过以上的访谈记录,可以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如若出现父母同时生病住院的情况,独生子女就无法兼顾了。虽然有一些可借助的外部力量,但从子女内心来讲,赡养的责任和义务并没有因此而减轻。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而言,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无形中分散给了每个子女,也就是所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子女有选择的余地,即根据自身的条件改变赡养父母的方式。独生子女家庭却很少能够选择,如果父母丧失劳动能力而无收入来源,那么就要既负责养老的经济来源,又负责其生活照料,面临的压力只能一力承担。  而从人口学的角度,原新(2004)提出,独生子女面对六个老人的供养局面只是问题的表面,对独生子女家庭的代际分析应引入年龄和时间(见下图),将会有不同的理解。图:独生子女家庭代际年龄、人口与支持关系  原新提出以下假设:(1)夫妇的年龄相同(2)妇女在25岁生育且终身只生育1个孩子。当第二代(独生子女夫妇)生育他们的孩子(第三代)时,年龄只有25岁,而他们父母(第一代)的年龄只有50岁。当第三代达到婚育年龄(25岁)准备生育第四代时,第二代人为50岁,第一代人为75岁。  在家庭的生命周期中,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在代际经济关系上,财富流动既有上一代向下一代的流动,也有下一代向上一代的转移,代于代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利的特点(郭志刚,1996)。也就是说,在孩子成年之前,第二代(独生子女父母)和他们的父辈一同抚养孩子,即“二+四”抚养“一”;当第三代长大成人之后,又可以和第二代共同承担起供养第一代的任务,即“二+一”供养“四”。在城市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配套体系及设施较完善,老年人能享受到退休金、良好的医疗条件等等福利,有助于帮助老年人延长自我照顾的时间,从而推迟进入全面依赖子女照料的阶段,减轻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  2.“子代中心”的家庭观念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最典型的特点,家庭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的分配都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有N个成年子女,就代表有N份资源,无论是金钱还是实物,相较于独生子女家庭中,成年独生子女的一份资源,老人将有机会享受更多的资源。因此在资源有限,且抚养子女和教育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可能会选择将更多的资源投向下一代。如之前曾有新闻报道爷孙两人同患白血病,因为家庭经济实在困难,拿不出钱治疗两个人,爷爷为了挽救孙子的生命,决定放弃治疗。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在少数。在分配出现困难时,究竟是优先考虑老人,还是孩子,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这的确是个两难选择。  三、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责任分析  1.家庭责任  家庭养老是我们传统的养老方式,以上对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分析,也是旨在说明正因为子女对于老人的重要性,能带给老人的精神、心理慰藉是其他养老方式所远远不能比拟的,所以独生子女才会在赡养老人上承担更多。但也应看到这种方式的短板所在,一方面是上文已提到的独生子女时间、精力有限,每位老人不一定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另一方面则是独生子女若不在身边,那么就很难照料父母的日常生活。目前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口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年轻人渴望着外面的世界,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到遍布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从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到离开祖国前往异乡,地理距离的遥远使得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功能不可避免地弱化。  在访谈过程中,围绕家庭责任笔者询问了访谈对象以下几个问题  A:你将来会为了父母选择在本地或者近一些的城市工作、定居吗?  B:嗯,其实我倒没有考虑这么多,现在的话主要还是看机会吧,毕竟觉得父母年纪并不是特别大,自己可以照顾自己,所以想先考虑自己的因素。如果将来需要的话,可能会为父母考虑的更多一些。  A:觉得赡养父母对你而言是件困难的事情吗?  B:现在没有什么感觉,一直以来都是受父母的照顾。不过现在不是人口老龄化很严重吗,而且现代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怕自己到时候工作和家庭不能平衡,也许那时候就觉得有困难了吧。  A:有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B:没有考虑,虽然刚才说有挺多种养老的方式,并且社会力量现在也逐渐参与进来,但因为我们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我觉得主要还是靠子女、靠家庭。无论哪种方式,我认为让父母开心最重要,他们觉得自己过得好,那我们才能问心无愧。  其实访谈对象的回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说是许多年轻人的共同心声。因为访谈对象目前仍是在校大学生,对于赡养父母并没有系统全面的规划,将其认为是比较遥远的事,目前还是以个人发展为重。这其实也不难理解,不停加班、无私人时间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生活的常态,作为子女,他们之所以牺牲宝贵的家庭生活,也有部分原因是为了让家人享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使家庭责任在养老过程中的实际落实上出现难题,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照料方面,子女面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局面。  家庭责任在养老过程中的实现,不仅受作为主体的子女左右,老人本身的财产状况、职业地位、乃至性格特点等因素也会产生影响。以农村养老为例,土地在养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客观上保证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城市中,土地在养老中的作用则是集中体现在了房屋置产这方面。目前城市中有些老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如果子女孝顺,愿意并且也能够伺候其终老,房子就留给儿孙;要是子女不孝或者不在身边,把房子卖了住进养老院就是了。由此可见,具有不同经济条件的老人在对家庭养老的依赖程度上是有差异的。  2.社会责任  我国城市中的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而产生的,属于“政策性”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步入老年后将面临着养老的各种困难。与之相关的政策有一些行业会发放给职工独生子女费,但大多只持续到子女18岁成年。此外,部分省市也已经开始对独生子女家庭进行以发放养老补贴为主要形式的尝试,日山东省公布实施的《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独生子女父母为企业职工的,退休时由所在单位按照设区的市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三十发给一次性养老补贴》。”  访谈对象也提到其父母有这方面的保障  A:那请问你的父母现在仍在工作吗?在哪里?是有稳定收入、五险一金的职业吗?  B:是的,他们还没有退休,就在济南,是稳定的职业,至于五险一金,我知道的退休金和住房公积金是肯定有的,至于其他的我就不太清楚了。  虽然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负担不可过分渲染,但是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养老面临的风险性,决定了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支持的不可替代性(原新,2004)。子女作为老年人家庭中最重要的支持资源,多子女和少子女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最根本的差别是有子女和无子女。根据我国生命表死亡概率推算,至少有8~9%的独生子女在55岁以前因患疾病或者非正常原因死亡(《人口研究》编辑部,2004),大约涉及到800~900万个家庭。年幼的独生子女发生意外,年轻的父母或许还有机会再生一个孩子;但如果是成年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父母可能会因为年龄大而无法再生育,只能度过凄凉的后半生。  09年在杭州“70迈”事件中被撞身亡的谭卓,在他去世两年后,已经52岁的谭卓母亲不顾高龄产妇的危险毅然决定生下了他的弟弟。这个孩子对于沉浸在悲痛中的谭家人如同救命稻草一般,谭家人因为这个新生命的诞生终于可以看到生活的希望了。而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家庭却是永远也走不出丧失子女的阴影了。  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遵守政策,将个人生育权利让渡给社会利益,因此在遇到困难时,笔者认为社会应给予独生子女家庭更加人性化的关怀,在这些家庭遭遇不幸时,社会请不要袖手旁观,让他们独自承担苦痛。不能只是冷冰冰地要求人们执行政策,政策的制定同样也要带有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让人们真正感到幸福,社会真正达到和谐。而对待养老这一事关千家万户,甚至民族千秋万代的问题时,更要有这种理论高度和人性关怀。  而对于独生子女因求学、就业等原因离开父母的家庭,社会化养老的发展同样是势在必行的。如目前社会大力推广的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通过将部分家庭养老的功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尽可能分化独生子女家庭所面临的风险。社会化养老已向城市老人养老的货币资源、照料的人力资源、情感资源、机构资源等领域不断深入,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从客观上说,社会化养老因发展的时间、条件所限,配套设施、制度仍不健全,目前在管理和实施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再加之主观上受传统“孝”文化的影响,社会化养老可谓任重而道远。访谈对象就曾表示虽认为社会化养老是一种途径,但并非首要选择  A:请问你对养老的方式有哪些了解?  B:退休金,这是钱的一方面;还有就是像老年公寓之类的,应该就是为老年人提供照料的一些地方;再者应该就是家人照料,在家里过晚年生活的那种吧。养老不是已经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了吗,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对养老有责任的。  A:那你有倾向的养老方式吗?  B:嗯,我觉得首先要子女赡养,毕竟是自己的父母,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不赡养老人,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至于老年公寓这类的机构,那是子女实在没有时间,并且父母也同意的情况下才会去吧。我觉得这些机构养老的发展还不太成熟,觉得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把父母送去那儿的,这样挺不好的。  A:为什么觉得不好?  B:不是有些虐待老人的事情吗,我觉得管理不是很健全,而且我觉得父母应该还是更希望在家里养老吧,家里更舒服。  A:不是怕周围人的眼光?  B:可能也会有一点吧,怕别人误会说我不孝敬老人之类的。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与农村的独生子女家庭相比,有其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如实际享受的福利政策、更健全的配套设施,但同时也面临着亲戚少,可依靠的家庭内部力量缺乏等不利条件。对于这些问题,既不能盲目悲观夸大,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会使其更加难以解决,也不能单纯认为只要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增加子女数量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笔者认为,社会化养老的趋势不可逆转,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应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相互融合,就实际情况取长补短,以长远的眼光去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探索恰当的养老方式,不仅实现“老有所养”,更能让老年人们度过愉快的晚年生活。
理财精品推荐
特色栏目: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及影响因素_思想理论_人民论坛网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及影响因素
—基于河南省调研数据
发现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和身体状况四个因素影响着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的选择,最后提出通过合理的措施以期能够为响应国家号召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能够安享晚年。
【关键词】独生子女父母 & logit回归模型 机构养老&&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二胎政策全面放开,这让计划生育政策从此成为了历史。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我国的基本人口政策,是为了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计,截止目前就有2亿多夫妇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由此可见,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已经占据了相当大比重,成为主流家庭模式。独生子女衍生出的&四二一&家庭或&四二二&家庭,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八四二一&家庭,在赡养与抚养结构上呈现&倒三角&,形成&养老倒挂&现象,与多子女家庭养老相比,独生子女家庭将遭遇更大的养老困境。响应国家政策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逐渐地进入老年。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孩子,谁来养老?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现状是什么?他们的养老意愿是什么?什么因素会影响到他们的养老意愿?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探寻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以及养老意愿和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不仅有益于响应国家号召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也可以为&独子养老&时代普适性养老政策的设计与安排提供有益借鉴。
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在河南省郑州、洛阳、安阳、许昌四个地区分别进行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及意愿的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四个地区50岁以上的独生子女父母。问卷采用分层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组合的方式,采用拦截式访问。此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446份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养老现状及养老意愿两大方面。
样本分布情况。在446份有效样本中,其中男性人数为248人,占55.6%,女性198人,占44.4% ;在年龄结构方面,50~60岁比例占45.1%,60~70岁比例占47.4%,70岁以上比例占7.5%。在学历结构方面,小学及以下比例占9.3%,初中比例占34.0%,高中比例占26.5%;中专比例占9.3%,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占20.9%;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占92.2%,离婚占1.8%,丧偶占6.0%;在职业分布方面,农民占6.3%,政府事业单位占25.7%,国有企业占40.7%,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占12.3%,军人占3.0%,其他占12.0%。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分析
独生子女父母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生活自理能力比较高。从实施计划生育以来,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很多都是刚刚步入老年,整体来讲还是比较年轻的。从我们调查的主体来看,他们的年龄基本上都是在50~65岁之间,目前来讲,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好的占到75.4%,生活完全能自理的占到92.2%。
独生子女父母收入来源多元化,主要以工资和退休金为主,子女供给为辅,月收入有结余。在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独生子女父母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退休金(65.7%),其次是工资所得(25.4%),子女供给(16.4%),而也有部分父母适当配置了商业保险(8.6%)、投资了房地产、股票、基金(16.0%)等。从对收入来源进行的描述性分析中显示,文化程度越低的独生子女父母的主要所得是来自于子女供给,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会越高。在我们所调查的父母中,平均收入为2685.77元,支出为1702.76元,略有结余。
独生子女父母的独居比例较少,父母对于子女的孝顺程度整体较满意。通过调查发现,独生子女父母中,现与配偶居住的比例最高(53.7%),其次是与配偶及子女居住(32.1%),而单独与子女居住的只占到(7.5%)。通过分析,选择非常愿意与子女居住的比例中,愿意的占59.3%,不愿意的占22.7%,一般的占17.9%。通过生活上平时照顾老人,生病时照顾老人,金钱上资助老人,各方面顺从老人,体贴和令老人开心,经常问候老人等方面我们做了调查评分,发现独生子女父母认为孩子普遍比较孝顺。在整个评价得分中,金钱上资助老人的分数最低(3.89分),主要原因是受访者的孩子比较年轻,属于自己顾得上自己的阶段,还没有更多的经济能力给予老人太多资助。而在生病时照顾老人方面整体来讲做的还是比较好的,得分是最高的(4.3分),正好反映了独生子女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居家养老是独生子女父母的主体养老方式,整体对目前养老方式满意。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95.9%),其中满意的比例占到79.8%,不满意的仅为0.7%。居家养老是以家为养老平台,以相对固定的社区环境为养老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为独生子女父母提供照料和服务直至养老送终。这种养老方式的优势在于:熟悉的环境、人际关系、养老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从选择的变化趋势看,但凡这一代老人有可能,就会坚定不移地选择各种居家养老方式,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是紧密相关的。
社区养老提供服务少,机构养老问题多。在居家养老中,目前能够提供的有社区养老服务的占到35.7%,而提供的类型中主要的只有户外健身点(58.8%)和老年活动室(44.3%)。而真正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少之甚少,大家更期盼家庭保健医生能够为自己晚年的健康保驾护航,但调查中有专门的家庭医生的少之甚少,只有6.3%。在我们的调查中,河南省目前机构养老的平均费用是2645.45元,比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大多数不愿意在养老机构的原因中除了注重家庭因素外,费用高和服务态度差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理性、独立养老的观念略有上升。不同情境下的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养老方式的具体选择是不同的、动态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面对具体的养老方式选择时,独生子女父母随着他们在不同生命进程阶段的不同的自理能力、年龄、经济收入等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着动态变化。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只有4.1%的人选择机构养老,而当身体健康程度越来越差的时候有36.2%的人选择机构养老。从我们的调查发现,有59.3%的独生子女父母愿意与孩子住在一起,而有22.7%的父母都不愿意跟孩子住在一起,他们希望有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希望不给孩子添加负担。他们其中有66.5%的人都已经不再认为养儿就是为了防老,独立养老的意识在逐渐加强。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是什么影响了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文章主要通过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收入、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8个因素来考察。
从性别来看,男性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占83.5%,女性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占73.5%。不同性别的人在养老方式上的选择具有显著性差异(&2=3.723.p=0.054)。
从年龄上看,不同年龄的人对于养老意愿的选择并无太大的差异。卡方检验(&2=0.823.p=0.663)也证明了年龄与养老意愿之间并无显著性相关。
从婚姻状况上看,已婚的人群愿意居家养老的比例为79.18%,而离婚和丧偶的人群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为(40%)和(87.5%)。不同婚姻状况在养老方式上有明显差异,卡方检验也证明了婚姻状况与养老意愿之间呈现显著性相关(&2=5.726.p=0.072)。
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及以下学历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为91.67%,初中为84.44%,高中(中专)为80.28%,大专及以上为60.71%,文化程度越低选择居家养老的意愿程度就越高,反之文化程度越高选择机构养老的程度就越高。卡方检验(&2=15.634.p=0.004)证明不同的文化程度与养老意愿具有显著性相关。
从职业来看,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群对于养老意愿存在着差异,农民更倾向于居家养老(94.12%),他们的思想相对来讲比较保守,而政府事业单位的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比较低一些(78.26%),卡方检验(&2=17.824.p=0.007)也证明了不同职业人群与养老意愿之间呈现显著性相关。
从收入来看,不同的收入人群的养老意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收入越低和收入越高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越高,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现象。卡方检验(&2=10.102.p=0.039)也证明了收入与养老意愿呈现显著性相关。
从身体健康状况看,身体较健康的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会高一些,身体不健康的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更高一些。但卡方检验(&2=6.296.p=0.178)证明了健康状况与养老意愿并无显著性相关。
从生活自理能力来看,生活完全自理的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为80.41%,生活半自理的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为65%,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为0.00%。由此可见,随着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差,选择机构养老的倾向也已更高。卡方检验(&2=6.405.p=0.041)也证明了生活自理能力与养老意愿呈现显著性相关。
综上,我们得到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收入和生活自理能力在p=0.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显著性相关。
养老意愿选择模型的构建
一是计量模型的选择。对于模型的选择,由于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定性变量,故使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中因变量只能取两个值1和0(虚拟变量)。二项logit回归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养老方式的选择作为因变量,是0-1型二分变量,因此可以构建一个二项逻辑回归模型,对影响养老方式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因变量为&1&表示&居家养老&,&0&表示&机构养老&,解释变量为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收入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是模型输出结果与分析。将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收入和生活自理能力6个变量以wald向后筛选的方式纳入二项逻辑回归模型中。从回归结果来看,经过筛选后,留在模型中的有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和身体状况仍具有统计意义,以下将主要解释上述变量:
表1. 养老方式影响因素的二项逻辑回归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性别对养老意愿选择的影响十分显著。回归系数为正,显示男性对养老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幂值显示的是男性选择居家养老的倍数是女性1.750倍。可见男性到了年老时对于家的依赖性更强一些。文化程度对养老意愿的选择也非常显著。回归系数为正,显示文化程度越高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就越大。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决定了父母思想的开放程度。文化程度越高,独立自养意识也越强。职业对养老意愿的选择也非常显著。可以看出所从事不同的职业对于养老的观念有所不同。身体状况对养老意愿有相当的影响。回归系数显示生活能自理的人群较不能自理的人群更趋向于居家养老。幂值显示生活能自理者选择居家养老的比是不能自理的2.857倍。这种差异非常符合老年人的心理,不到万不得已,父母是不会给孩子添太多麻烦的,只要身体允许绝不给孩子增加更多的压力。
政府方面。一是积极发展社区养老,加大机构养老投入,改善机构养老现状。总体来看,我国政府凭借其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以及规划来对社区养老服务加强管理。但目前来看,具体的实施层面还需要加大进一步的投入和改进,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更多的老年人既能够享受在家的其乐融融,又能享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增加机构养老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的注入。打造更多的老年宜居环境,使机构养老具有家庭化的优势,人性化的特点,温馨的感觉和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二是多渠道、多途径培养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根据调查发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很大的一个期望是希望有家庭医生。但目前为止我国的医疗人才还是很匮乏,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对于养老护理队伍更是稀缺,对于老年护理人员来讲,不仅需要专业水平,更需要的是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因此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打造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养老机构人才。
从独生子女的角度。一是独生子女应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针对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大多在经济上都较为独立,他们虽对孩子目前的孝道较为满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孩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由此对于孩子来讲,更应当在闲暇之余常回家看看,能够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一丝慰藉。二是鼓励独生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随着交通的不断便利,距离已经不是问题,但一旦父母的健康出现问题,孩子势必从体力和精力上都会出现问题,&四二一&问题就凸现出来了,&常回家看看&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日常生活照料、较长期的护理就成了非常紧迫的需求,回归子女家庭能显著改善老人的生活品质。我国可以借鉴新加坡、日本等国家鼓励两代人就近居住的经验。国家可以要求房地产企业拿出部分房源作为母子房,对于购买此类房型的业主给予一定的优惠比率,在税收方面给予某些减免。
从独生子女父母角度。一是增加经济独立性。调查虽发现,独生子女父母大多在经济上还是较为宽松,大部分的父母都还有一定的经济结余。但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退休金等,对于适度的保险等理财方式配置的少之甚少。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病的高发群体,日渐老去的过程中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也在增长,一旦遇上此费用大多都需要子女补贴的情况,必然会出现经济困难。且由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婚房基本已经花费掉了他们毕生的积蓄,再加上孙辈隔代抚养费用支出等,独生子女父母要学会充分利用剩余资金提高自己的积蓄总量,学会进行理财规划,以增强其自身晚年的经济独立性。同时独生子女父母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健康方针,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为老年生活储蓄健康。二是树立&自养&意识,独立养老。从独生子女父母自身来说,应转变对子女养老的依赖,需要逐步培养"独立养老"的意识。现如今社会流动性增强,行业竞争激烈,使独生子女不得不远离父母,在外拼搏,即将步入老年的独生子女父母应该充分理解子女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理的安排,延长自理生活的时间,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学会主动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将对子女的依赖降到最低,积极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实现&自我养老&。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管理学院)
责编 /张蕾
[责任编辑:张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生子女养老补贴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