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00篇 第一文库网 www.wenku1.com
【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网友提问,专家在线解答,一共有10个相关问题。
1、技能社会化:如果想要在这个社会里好好的生存,就必须得参与社会的实践,努力学好各门知识,在社会中磨练自己的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2、政治社会化:作为社会的成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意识,努力的朝国家想要的人才发展,接受和学习国家的政治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发…
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不同立场和角度观察会得到许多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我们从社会化过程的基本活动入手,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教导生存技能、传递社会文化、完善自我观念和培养社会角色四个方面。如果从社会化过程发生的…
简述时态法的基本内容? (一)、时态法—按其计量所属日期的汇率进行折算 (二)、报表项目折算汇率选择 A、资产负债表项目。现金、应收和应付款项--现行汇率折算。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历史成本计量-历史汇率折算。现行价值计量--现行汇率折算。实收资本、资…
1、 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4次)P114 答:(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2、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有哪些?(4次)P345 答:(1)针对…
.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答: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意义:①理论上…
1.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一、基本内容(1)法律主义(成文法主义)。罪刑法定主义所要求的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2)禁止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禁止事后法是指只能适用行为时的法律,而不得适…
简述备课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成功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既然是准备,那么它就带有一定预见性的。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和把握更多的有效的信息之后,才能作出更好的准备。备课就是为了更好的教学而做的必要准备。备课环节注重知识触发源的形式构造。那…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包括诸多范畴: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这里仅限于《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
1简述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自己祖国的责任,是将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调整个人,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励和凝聚各族民族的精神支柱。 基本内容:1)对祖国的忠诚与…
中国宗法制度 1、教学目标: (1)掌握家庭、家族、宗族三个概念的含义。 (2)对传统家族观念和基于家族观念的伦理思想进行客观辨析。 (3)了解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和特点。 (4)了解宗法制度对封建社会的维系及对国民心理的影响。 2、教学时数: 3课…
、简述基本领导方法的内容。 【参考答案】 基本领导方法的内容,可分为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两个方面。 (1)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有: ①开调查会。 ②解剖麻雀。 ③走马看花和下马看花。 ④胸中有数和种试…
1、 简述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 证据裁判原则,又称证据裁判主义,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于诉讼中事实的认定,应依据有关的证据做出;没证据就不得认定事实。 随着诉讼理论的发展,证据裁判原则的内容不断地发展与充实。在现代诉讼制度下,证据裁判原则至少包含以下几…
简述双基训练的基本内容 (1)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其他东西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分析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原理五 :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 : 市场通…
简述园林设计图纸的基本内容 作者:于博 李霞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3期 摘 要:在进行园林设计之前,首先要进行现状调查工作,从而逐渐由现状出发而得出方案,对于较大较复杂的工程,必须制作现状分析图。 关键词:设计图纸 园林设计 一套完整的园林…
简述程序公正的基本内容 程序公正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审判人中严格遵守程序规则,全面、公正、平等保障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行使诉讼权利和从事诉讼活动。 一般认为,其程序公正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裁判者的独立和中立。中立是指“与自身有关的人不应该是法官”…
简述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 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经历了一个管理重心由资产转向负债,又由负债转向全面综合管理的变化过程。资产管理理论强调的是使资产保持流动性,在负债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资产结构来满足流动性要求。而负债管理理论强调的是通过扩大负债去…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式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师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唯物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揭秘试题背后的真相 题文答案 考点梳理 举一反三 当前位置:魔方格 >政治>价值规律>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文答案 题文 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__________…
⒏简述内容分析发的信度分析基本过程 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内容作系统客观的量化分析法它的一般过程是先建立研究目标然后依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的总体.选择分析单元,按照可以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并抽取有代表性的资…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在行政法调控行政权的历史长时期中形成,并由行政法学者所概括归纳的。概括、归纳的方法不同,对基本原则的表述也不相同。选择各国行政法基本原则中形成历史较长久、适用较普遍、为人们较广泛认同的若干原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行政法的实体性基本原…805被浏览196,322分享邀请回答59212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家庭和国家”合理吗?www.zhihu.com这个问题,我早就说过了,这里也不重复了。就像玄处说的,你要Make ***a Great Again,靠的是年轻人的996。最后,是要有996,其次,是要有年轻人,首先,你得还有中华民族,对吧。你要连孩子都养不起,何谈家庭,又哪来的中华民族呢?从托儿所到大学的全包式教育一定会有的,某种角度上已经有了,只是你不这样认为而已。现在很多城市家庭已经是父母在外上班,晚上回家睡觉。孩子在外上学,晚上回家睡觉。父母与孩子就晚间这几个小时的时间相处(而且还不一定能保证),谈什么抚养呢?穷人已然被社会剥夺了抚养的时间,又怎么可能再被督公剥夺一次呢?你不可能剥夺一个人身上没有的东西。再看农村很多地方的留守儿童,幼儿园那是没有的,小学就是走读或者开始住校,初中还是住校,高中。。。很多情况下初中读完了就开始出去打工,好一点的去读个中专、技校什么的。父母能都在外面打工,一年见一次,请问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抚养可言呢?(可以参考最近的“冰花男孩”)这话本身是没多大问题的,但表述出来就挺。。。挺【美丽新世界】的。(尤其是后面还有延迟退休的一段)就单从撕下这温情脉脉的面纱的举动来讲,是不合适的,没有照顾好一部分人的心理。当然这种设想从柏拉图开始就一直存在的,也是统治阶级始终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培养下一代?不是一个继承人,而是如何培养整个社会的继承人群体。6289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儿童社会化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儿童社会化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 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儿童社会化是人的过程中的第一步,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儿童社会化内容
大致包括5个方面:①基本生活技能教育。使儿童掌握吃饭、穿衣、语言表达等人类最初行为方式。②促使自我观念发展。使儿童能分清自我与非我及两者的关系。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儿童逐渐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系。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儿童逐步适应,具备社会公德。⑤培养。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游戏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等。儿童正是通过一连串角色的培养和认定,使自我心理内容客观化,自我行为表现与社会规范渐趋一致。
儿童社会化途径
主要有:①。它是童年生活的首属群体(见),儿童进行社会化的第一个基本单位。它对一个儿童个性的形成、特定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调节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②伙伴群体,即“游戏群体”。它对儿童社会化具有比较大的影响。③学校。是次属群体,制度化的社会机构。在这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育机构里,儿童人格得以发展成熟。④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以及各种信息等都会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儿童社会化主要阶段
儿童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儿童社会化的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来划分,有以下几个转折时期:①0~1岁。胎儿从母体内环境转入母体外环境,开始和周围的人发生一种最初的交往。②1~3岁。儿童通过对走路和说话的学习练习,扩大了人际互动和社交范围,在了解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3~6岁。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心理发展变化快,个性开始有所表现,意识和行动的独立性倾向表现得最强烈。④ 6~11、12岁。显著特征是情绪比较稳定,任性、执拗的现象逐渐消失,扮演的“角色”多了,人际关系也复杂起来。懂得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开始意识到自己人格的多面性。⑤女孩11~12岁,男孩13~14岁。是儿童青春发育期的开始,他们开始摆脱童年的稚气,进入少年时期,由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能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独立性大大加强。同时社交范围扩大,朋友和伙伴开始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儿童都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图文】第四章 幼儿的社会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四章 幼儿的社会化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课本
《幼儿心理学》王振宇主编
第一节 幼儿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幼儿语言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的亲子关系
第四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第五节 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儿童社会化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儿童时期作为社会化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其主要任务是为个体成为社会正式成员做准备,亦称预期社会化。毕生发展心理学指出,儿童和青少年期是社会化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如果儿童社会化发展顺利,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就会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的技巧,从而推动社会进步。[1]可见,儿童社会化在整个人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研究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则是必不可少。
从国际上的角度看,儿童社会化相关研究自上世纪30年代兴起一直缓慢发展,进入80年代,相关的研究论文、报告、专著才大量增加,许多国际性学术会议都开始将儿童社会化作为重要专题。而在中国,到了最近二三十年,方开始对儿童社会化问题越发重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儿童社会化的研究发展加快,有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该领域可以说受到了空前的重视。[2]而在所有儿童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中,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比例是最大的,可见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方向还是着重于影响因素上的。从学者们对于该课题的重视亦可看出研究儿童社会化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 一、概念界定
儿童社会化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将儿童社会化解释为:个体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而在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中的解释是: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获得语言、思维、情感及基本的社会生活知识的过程。夏利民认为,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他所处社会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1]根据纪红艳所作的定义:所谓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3]而李幼穗则认为: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过程。[4]卫根泉的解释是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学习和内化,掌握该社会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与价值体系的过程。[5]而在薛素珍看来:儿童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6]对于儿童社会化的解释,笔者较为赞成薛素珍的看法,同时将本文的儿童定义为0-14岁的少儿。
所谓影响即是对他人或周围事物所发生的作用。(军事大辞海)其包括:①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起作用;②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汉语倒排辞典)而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宏观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生活的微观社会结构,如家庭、学校等。根据周宗奎等部分学者早期的归纳总结,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家庭、学校、同伴。[2]而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媒介至今已深深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今学者们普遍地将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归纳为四类:即家庭、学校、同伴、大众传播媒介。故笔者将从这四个方面整理、归纳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二、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作为童年生活的初级群体,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语言、行为以及教育子女的态度和方式,都深刻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在社会系统中,家庭成为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也是一个无可比拟的第一社会环境。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项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从出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人们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家庭当中渡过。因此,家庭就成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由于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性,学者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深入广泛一些。不同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透析了家庭里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化所造成的影响。下面将其分类整合:
(一)家庭结构
美国学者波沙特从家庭结构的角度看,提出了家庭人际互动定律,即家庭内部人际关系构成的总数为n(n一1)/2
(n为家庭人口数)。由此证明,家庭人际关系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而变得复杂多样起来,对幼儿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化进程的加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从相同的角度分析,我国学者李生兰亦持相同观点,其认为在代际多的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接收着来自不同模式的社会化影响。与代际少的家庭相比,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的家庭对幼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成长来讲是利多弊少的。[7]然而,我国学者吴凤岗的研究结果却表明,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水平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两代人家庭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合群性、聪慧性、情绪特征、自尊心、文明礼貌及行为习惯等九个方面均好于三代人家庭幼儿。[8]
两种观点表明看似矛盾,但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他们只是研究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罢了。这样也恰巧让笔者更清楚地看到了几代人共同居住对儿童成长的利与弊,至于哪者占上风则是因人而异的,如果祖辈属于较偏爱甚至于溺爱孩子的,那很显然,弊大于利;假若祖辈知识渊博,经常会对孩子言传身教,那么利大于弊。
(二)子女数量
有的学者从家庭子女数量的角度来分析,如学者邹玉书就指出,在多子女的家庭中,父母的感情需要分给每个孩子,在物质和文化生活上也是如此。父母不可能全部身心放在一个孩子身上,某个儿童也不可能独占父母的感情。由于长期和兄弟姐妹接触,使儿童一方面知道了人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兴趣和行为方式,知道了他必须和他人共事,分享家中的一切,包括空间、家长、食品、玩具以及父母的爱;另一方面逐渐懂得了在尊重自己的同时怎样尊重别人,学会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这是他们走向社会的一个良好基础。而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物质流、感情流、文化流的焦点,没人分享这一切,容易产生利己心理,缺乏社会交际能力。[9]
(三)教养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特从家长教养方式的不同来分析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认为儿童教养方式有两个重要维度。一个维度是向儿童提出要求;另一个维度是对儿童的责任。两个维度的组合产生了如下四种儿童教养方式:①权威型教养方式,这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教养方式。②专制型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子女易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在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困难。③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在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子女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蛮横,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奉献,只知索取,在社会中很难与人相处。④漠不关心型教养方式,此种方式由于子女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尊重,使他们认识不到自身的存在价值,缺乏感情归属。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缺乏,行为放荡,玩世不恭,易形成冷酷的、具有攻击性的性格,子女行为问题发生率高。[10]
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从80年代开始兴起,最常见的亦是参照鲍姆林特的分类,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即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即放任自流型)和放纵型(即漠不关心型)。[11]故在此不再赘述。
(四)家庭环境
学者周宗奎从家庭的物质环境分析,他认为:经济状况好的家庭,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可能性较经济困难的家庭大,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更优越的生活和教育的环境,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12]而邹玉书则从家庭的文化环境分析,在他看来,父母的文化素养是家庭中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因为父母的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父母的理想、情操、家庭关系、生活方式,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他补充,但并不能机械地认为凡是父母文化素养高的孩子一定比父母文化素养低的孩子优秀。父母的文化素养只是给儿童的社会化、给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能否充分利用这个条件,还在于儿童自身的努力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9]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场所。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家庭因素的分析从而让笔者更全面细致地了解了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意义。
三、学校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学校是孩提时期的次级群体,其对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性仅次于家庭。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校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其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是有意识的、系统的、长期的。学校对个体社会化的教育影响主要以课程为载体,由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专业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来实施。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儿童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以及积极的情感、行为与品格,引导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学校的各个方面均对儿童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学校环境
从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中叶,以杜威、克伯屈、拉格等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家注意到了学校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并开始关注学校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他们认为,学校制度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直接的制度约束以及体现在制度中的观念意识、行为准则等实现的。而学校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整个精神风貌的体现虽然无形却实实在在地对儿童的思想认识、学习态度、社会动机等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乃至整个精神面貌和人格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凝聚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教学的活动方式,因而构成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就物质形态而言,良好的学校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校园充满生机、师生心情舒畅,像无声的语言,通过各种情趣、意向、准则等,潜移默化地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打下美好的烙印。[13]
(二)教育体制
邓红认为学校的教育体制对儿童社会化有着不同方面的影响。在积极方面,她认为学校的教育体制能够使儿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粗浅的社会文化知识,并帮助儿童完善自我观念;培养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加强了儿童社会交往与合作的意识。而在消极方面,她认为学校会使儿童对权威产生绝对服从,并促使儿童追求整齐划一的“集体主义”。另外还会使个别儿童萌发取悦他人的意识;亦会使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加强。[14]
&&& (三)教师
童莹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学校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童莹认为,由于教师在儿童心目中特有的神圣、权威的地位,来自教师的各种引导与影响更容易为个体所接受。儿童经常会模仿教师,并以教师的态度、信仰、特征、价值观作为他们自己的参照系。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而教师对孩子的期望同时也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即标签理论。[15]17学校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虽仅次于家庭,但目前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不论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是不及对于家庭因素的研究的。故笔者认为从这一角度上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探讨。
四、同伴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6]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在各种文化中,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仅次于亲子关系。”[17]因此,重视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可以为儿童科学地、创造性地、高效地学习提供重要保证。笔者将学者们关于同伴影响的研究作出以下分类:
(一)同伴关系性质
学者纪红艳认为同伴关系的性质不同造成了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良好的情绪情感及社会交往能力,可以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同伴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同伴交往,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困难。与其他儿童相比,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更易出现下列问题:退学(或逃学),孤僻、退缩、冷漠、压抑或存在其他心理障碍,乃至加入不良团伙。[3]
(二)同伴间友谊、冲突、社会地位
童莹认为同伴间的友谊和冲突极其社会地位均会对儿童社会化造成不同影响。①同伴间的友谊使得儿童逐步了解与人相处的原则的规范,了解人与人应相互谦让,互助互爱。并让儿童学会如何能更好地进行合作;②同伴间的冲突迫使儿童在争论中迅速地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化到以别人、社会为中心;③同伴中的社会地位对儿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受欢迎”的儿童比“不受欢迎”的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在同伴中拥有更大的社会影响、更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他们也为其他同伴提供了良好的模仿对象,成为其他幼儿学习社会礼仪、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信息源。[15]20-21
(三)同伴模仿、认同
刘国权认为儿童通过向同伴模仿、认同和受同伴榜样的强化得到行为规范的社会化。当一个儿童看到别的儿童因某种行为受到奖励,他也会模仿这种行为。同样,当自己或他人因做某些攻击或破坏性行为受到同伴的冷遇和惩罚时,儿童就会克制这种行为。这样儿童逐渐地掌握了初步的行为准则。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受他人的喜欢或避免惩罚。所以,在良好的同伴群体中可使儿童形成忠诚、讲信用、互相帮助、平等共处等良好的行为品质。在不良的同伴群体中则易形成比较庸俗的“哥们义气”、“相互包庇”、“自私自利”等小群体意识。甚至是反学校、反社会的行为规范。[18]
同伴的影响对于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固然重要,但相对于其他三个影响因素,其算是影响较轻的。所以学者们对于这方面的涉猎还是比较少的。笔者认为应该适当地给予更多的关注。
五、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取的各种通讯手段,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大众传媒因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的社会化影响越来越大。在西方国家,电视被社会学家称为是儿童的“主要社会化力量”。[19]大众媒介影响了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社会化的发展亦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学者们对大众传媒的关注度也大大上升。笔者综合百家观点,选取三种影响最为广泛深入的媒介进行分析,并将学者们认为的不同媒体对儿童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作出整合:
&&& (一)电视
随着电视技术的普及和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传媒无孔不入地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和我们所处的世界。电视机旁的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童莹认为,由于电视的形象性和收视的随意性,比起严格的学校教育来说更容易被儿童接受,也比学校更早进入儿童的生活,因此电视对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儿童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它在改变成年人生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儿童的心里,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15]22另外有学者断言:“儿童在学校和家庭完成的社会化过程已经或正在逐渐由传媒,尤其是电视取代了。”[20]电视向儿童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儿童可以直接通过电视认识许多事物,了解大量的科学知识。当然其中也不乏许多的负面影响。
(二)儿童歌曲
赵润红指出:儿童歌曲是儿童生活中最常见的艺术形式,儿童歌曲除了能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之外,还具有社会功能,如政治功能、教育功能等,如抗日战争中宣传抗日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就兼具政治和教育的功能,不同的儿童歌曲在不同的年代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不同的作用,儿童歌曲是儿童社会化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19]
(三)儿童读物
儿童读物,是以儿童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印刷媒体,一般是以书籍或杂志形式表现出儿童乐意接受的内容。作为儿童接触和认识世界的一个途径,它能帮助儿童掌握知识、丰富情感,促使儿童形成社会适应的能力,使儿童在智慧和心理上得到正常发展的机会,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接触印刷媒介多的孩子智力发展加快,道德得分提高,尤其是儿童文学类和知识类的书籍对孩子的益处最大,而且一个孩子如果从小没经过必要的文学熏陶,知识的根基和思考问题的深度都会受到影响。另外一些市场上的口袋书小人书等人物的行为也会成为儿童的模仿对象。[21]
综合起来,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认知、社会行为、性别角色、道德发展等几个方面。当下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对儿童的影响也在日益加大。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愈加重要。另外,网络的发展也在日益普及,学者们似乎对这方面的关注少了一点。笔者认为网络的影响亦是不容忽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容营销包括哪些方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