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人标准的钱为什么开始从楼市流向私募

中国富人为什么从楼市转向私募基金?
天峰普惠财富管理中心
[摘要]:手握11.76万亿流动资金,乘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股权投资东风,2018又迎开门大吉的私募基金,可谓风头正盛。2月11日晚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2018年1月份的私募基金备案登记数据。小编梳理后发现,这份数据亮点颇多。首先是私募总规模继续高歌猛进,达到11.76万亿元,其中1月份大幅增长6600亿元,豪取近三年单月规模冠军。已登记私募管理人为2.29万家,已备案私募基金为6.91万只。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迫近12万亿元,显示出了当下市场和投资者对私募基金的高度认可。其次,私募内部剧情反转。1月其他类私募增长3500亿元;证券私募结束规模缩水颓势,1月大幅增长3200亿元;但去年市场明星股权创投私募,1月规模则没有变化。对于2018年开门红走势,中国经济传媒协会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柴永强分析称:2017年私募基金规模的大幅增长,主要由股权私募爆发式增长推动。进入2018年,这一现象有所改变,证券类私募大幅回暖,其他类私募也快速增长,这成为1月私募总规模大增的主要力量。证券类私募大幅回暖得益于年初股市的大幅走牛,尤其是A股11连阳,赚钱效应凸显,使得投资者信心倍增,一些准备投向股权和创投类私募的资金,也开始倾向于二级市场。从多家私募产品认购火爆的一幕就可以看到,资金是最聪明的。此外,在近期发行的私募基金中,有不少认购者是从楼市撤下来的投资者。经过近半年来楼市调控政策的狂轰滥炸,高净值人士普遍将私募基金视为非常合适的替代选择。过去很多年里,中国家庭的财富增值高度依赖房地产。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家庭的总资产中,房地产的占比长期徘徊在70%左右,这比美国的两倍还多。”这至少在两个方面显示中国家庭财富的脆弱性:1、资产配置太单一,经不起风险动荡;2、房地产价值不容易变现,中国家庭财富“容易被钢筋水泥凝固”。然而,如今在国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新房限售。不久前,中信银行开始对住房抵押贷款下手了,目前已暂停北京地区200万元以上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随着美联储继续加息,央行很可能跟随加息,之后存量房贷也会受到影响。增量房贷将更少更贵,所以一贷难求会愈演愈烈。不排除在央行和银监会的指导排查下, 越来越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暂停房抵贷,那样整个房地产市场就会大量失去流动性。此外,在刚刚结束的二会上,更是再次强调要推进房地产税立法。这就是彻底锁死流动性的手段,限售之后炒房成本大增,不确定性更大。在这样的环境趋势下,最终炒房团必然将彻底退场,房子就留下了居住属性。可是,如果不投资房地产,还有什么值得投资的“稳定选择”呢?确实,股票、期货、贵金属等等大类投资品,都不是“稳定选择”,它们往往是行情突然好上一两年,然后就会沉寂很长时间。其实,很多年前,欧美国家的家庭投资也是被房地产主导,现今,则是私募基金持续兴起,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成为主流。比如,美国家庭的资产结构中,保险、另类资产(比如不良资产投资)、金融衍生品往往成为“完善多元资产结构的侧翼”,而私募基金则成为美国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最大的养老基金——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其投资回报水平长期处于全美领先水平,而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的资产配置当中,私募基金是绝对的主角。美国第二大养老基金——加州教师退休基金,其投资回报率是美国养老基金中最高的,同时也是配置私募基金比例最高的。加州的养老基金是加州居民的重要财富来源,其投资回报又主要源于私募基金,换句话说,是私募基金创造的绝对投资回报,使加州居民过上了最富裕的生活。私募基金主要投资于绝对回报、实物资产、私人股权等资产类别,只有采取积极型投资,才能获得有吸引力的风险调整后回报。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私募基金,其资金来源中,四分之一以上是养老基金。面对越来越红火的私募基金市场,在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外资资管正在跑步进入中国市场。近期,安中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成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PFM),同时,外资私募惠理投资、富敦投资分别发行并备案了首只投资A股市场的基金。目前,已经有富达、瑞银、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顺纵横、路博迈、安本、贝莱德、施罗德、安中等11家全球知名的外资机构先后拿到PFM牌照,他们的母公司总部分布在亚洲、北美洲、欧洲等,分别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英国、瑞士、意大利、新加坡、香港等。如果说2017年是外资私募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元年,那么2018年将是蓬勃发展的一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快,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前景可期,这些都是吸引全球资产管理公司进军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贝恩公司和招商银行联合发布《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已达到158万人,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65万亿人民币。而截至2017年底,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197万人,并且因为受益于他们投资渠道的多样性及合理的投资布局,财富增长幅度仍保持 21% 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净值人群主要由过去的传统制造企业主向高新企业的投资人、高管集中,特别是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异军突起,呈现明显的高速增长态势。这也反映了趋势投资对个人或家庭财富增长的深度关联性。他们的投资偏好由传统的银行理财、信托、资管,逐步开始追逐高回报的私募股权基金,特别是契约型私募基金逐年被这些高净值人群看好。目前,私募基金已经成为国内高净值人群的标准配置。这背后反映出中国富裕阶层的两大观念变化:1、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寻求资产组合的多样化;2、寻求新的、可靠的主流投资选项。普通投资者因为本金少,可供选择的资产种类也是有限的,随之眼界、视野受到很大局限,导致普通投资者更倾向选择那些“公认最赚钱”的单一资产(比如房地产)。但高净值人士因为本金多,可供选择的资产种类非常多,随之眼界和视野也更宽广,他们更倾向“精细化的资产配置”,并加大对新兴金融资产(比如私募基金)的配置比例。高净值人士则头脑比较灵活,当一项资产出现新的风险因素后,他们会适当调低对这项资产的配置比例,寻求别的更稳妥的投资机会,比如私募基金。一、私募基金操作灵活与公募基金十亿百亿的规模相比,规模较小的私募基金投资操作更为灵活,能及时跟进市场,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快进快出,投资策略众多。除此之外,私募基金的门槛较高,只面向少数特定投资者进行募集,因此能够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资服务产品,满足客户的特殊投资需求。二、私募更规范更安全公募将收益放在第一位,私募更重视风险,私募的监管比信托有过之而无不及。信托有“一法三规”,私募基金有“一法六规”,特别是新规实施后私募大洗牌,行业运作更规范,信息披露更公开,私募产品也更具安全性!*契约型私募基金与合伙制、公司制私募基金比较图三、私募追求绝对收益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的固定管理费较少,主要依靠提取业绩报酬生存,而超额业绩必须在每次净值创出新高后才可提取。因此,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利益和投资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投资者赚到钱,私募才能赚到钱。所以私募基金的激励机制更强,需要追求绝对的正收益。私募基金爆发的背后,不仅仅是资产配置方式的转变,更是经济发展的刚需。在这样的利好环境下,高净值人士也纷纷嗅到了难得的投资机遇。时代的变迁,经济的转型,资产配置的跨越,种种迹象和趋势表明,未来十年将会是私募基金投资的十年,与时间做朋友,收获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回报,还有那份执着而又年轻的财富梦想。& & & & & & &(来源:天峰普惠财富管理中心)
私募基金基金经理:近6月收益:18.26%近1年收益:30.13%基金经理:近1年收益:20.79%今年收益:1.3%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6.5%~ 7%投资期限24月投资起点100万元国民信托发行,投向基础产业格上点评:预期收益率7.8%投资起点100万元格上理财发行,投向金融市场格上点评: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格上财富谨遵《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投资者展示私募基金产品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推介建议。
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机构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机构; (二)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阁下如有意了解或进行私募基金投资,请注册成为格上财富用户以确认您的合格投资者的条件
阁下如有意了解或进行私募基金投资,请注册
成为格上财富用户以确认您的合格投资者的条件
进行调查问卷
根据基金业协会规定,您尚未完成调查问卷
进行调查问卷
您的测评结果未满足相关规定,建议重新测评
您的专属理财顾问会给您详细解答
感谢您的垂询!稍后为您服务!
马上咨询敬请致电理财热线:400-080-5828
咨询服务(预约成功后,格上财富专业顾问将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
咨询阳光私募
理财服务咨询
订阅格上财富周报
咨询信托产品
咨询私募股权
订阅格上研究报告
我愿意接受格上最新的产品和活动信息通知
风险揭示:投资有风险,当您/贵单位进行投资时,可能获得投资收益,但同时也面临着投资风险,比如资金损失风险、运营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您/贵单位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相关风险揭示书和投资协议、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等文件,充分认识投资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从康波周期看:留给中国的最佳时间只有20年_同花顺圈子
扫码下载客户端
看直播&选策略&找高手
从康波周期看:留给中国的最佳时间只有20年
       所有在唱中国经济崩溃论,对中国发展没有信心的,我不知道他们的担忧和逻辑落脚点到底是在什么地方。  房地产绑架中国,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定要崩溃的说法,看过城镇化率对房价的影响吗?用债务来说问题有多严重,中国经济一定要崩溃,这个逻辑我偏向又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无用逻辑。世界历史上国家债务从设计之初就是没有想到会还的,美国、日本的国家债务和财政收入比值甚至是 20:1,也没有见得崩溃。  20 世纪 90 年代,我们国人在海外是非常受歧视的,因为我们穷啊,我们当时连给村子修路的钱都没有;21 世纪的前 10 年,我们实现了工业体系的起飞,完成了国家生命周期高速成长的一段,我们出去的时候可以抬着头跟别人说话,各个国家都求着中国购买商品;最近的 10 年,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全球都在学习中国话,都在受到汉语博大精深恐怖的支配,在迎合中国,因为中国人有钱了。  经过了这 30 年的发展变化,我们应该庆幸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和一个伟大的国度,能让一个 14 亿人口的国家在 30 年时间完成了工业体系起飞准备、起飞、成熟这三个一般来说需要 60 年时间完成的过程,是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  中国工业化的经典性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了起飞准备、起飞阶段的基本阶段特征:1978 年至 2000 年进行了以轻工业发展为主的起飞准备和原始积累,2000 之后进入起飞阶段;  2.具有起飞阶段的三个要素条件:固定汇率、集权政治和贫富分化;  3.具有典型的起飞主导产业,以及重化工业相关的行业的发展。中国起飞的主导产业是房地产,同时也具备钢铁、造船等重化工业的发展。  4.具有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在起飞中进行了以铁路为代表的工程装备的技术积累。这一点对中国未来的产业升级至为重要。  5.遵循了城市化加速、市场扩张以及交通发展的需求扩张规律。  上面的这些经典的过程在工业化理论是各个工业化国家的共性特征。  面对这样的奇迹我们应该感谢三个人( 第三个目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 )。  第一感谢邓小平邓爷爷,他奠定了改革开放这条路不变;  第二感谢朱镕基朱总理,朱总理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搭建了整体社会的高效率运行,朱总理让我们加入 WTO,加快出口、掠夺海外需求创造居民财富;  第三个要感谢的是刘鹤刘军师,他正走上历史舞台,想来只有等到 15 年以后我们才能知道他在金融自由化这条路上的这脚刹车是多么的及时,挽救了工业成熟期政策造成的泛金融化的错误。  展望未来,中国这只世界级雄狮醒了,正在以自身强大的惯性运行,在这个惯性下我们会从成熟阶段走向大众消费阶段,由于刘军师的这脚金融自由化刹车踩得及时,我们有望在世界分工中从第三阶层向第二个阶层迈进,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我们庞大的人口体量和旺盛的工业制造能力,在我们迈向第二阶层时候会把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在经济上彻底的逼到绝路。从国家级别的竞争优势来讲,我们拥有了这样的实力和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迎来中国在低增速、总量变化不大下的中长期繁荣——结构主义经济的崛起。  在世界康波周期萧条期,中国居民财富创造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此为背景,再参照日本的国际经验,和我们内身的规律,我国资本市场将迎来中长期的繁荣。  展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我们是否能跨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庞大,庞大到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打这种包票,中国一定会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我们能依靠什么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呢?至少我偏向认为之前提的几个政策和大家熟知的想法是有问题的。  1)互联网救中国  这个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第一、互联网信息化生命周期已经过了成熟期、迈向衰退周期,其带动的效率提升,和生活便利的使命已经完结了( 30 年的扩散,30 年的繁荣 );  第二、互联网是一种工具,没有创造需求,只是现有需求的重新分配:在国内看到的各种互联网成功案例,哪一家带来新增需求了?貌似都没有,携程的成功,原来的订票点消失了;滴滴打车的成功,带来之前的出租车公司式微;阿里巴巴的成功,带来全国各地区的批发零售市场都死了;京东的成功,让全国各地的电子城人去楼空。  依靠互联网是完全不懂经济的人才能想出来的想法,无知、无知、无知。  2)依靠消费跨国中等收入陷阱(转型)  这个听起来有些道理,但是我也认为这是一个认知错误。美国经济 80% 是消费,工业体系升级的最终阶段是大众消费、超越大众消费( 目前只看到美国是超越大众消费 ),这个特征听起来好像消费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但是我依然认为依靠消费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一个巨大的认知错误。  我们来看看天王在 2010 年 7 月份写的:  「需求的转变不等于消费将在经济增长中占有主要地位。 工业化阶段决定了投资仍然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推动力,从未来十年的方向看,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工业化走向成熟阶段的主导力量,这是工业化结构的继承性。」  工业体系的成熟阶段,消费只能是跟随,不会成为主导力量,即使到大众消费阶段,也只是跟随性,不可能成为主导。  消费不能成为主导是因为消费并不创造居民财富,是居民财富增加的结果,不是居民财富创造的原因。回到我们第一部分所讲的模型中,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总要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自然而然最后就是危机和瓦解。  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样,如果没有居民财富创造这个活水,那么这个国家的消费整体是依次下台阶,最为典型的就是日本「低欲望社会」——买不起、认命。  3)高端制造业  目前的高端制造业集中在半导体上,这个市场具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但是在半导体领域,我们还是要烧钱,还得烧 10 年才能出现京东方这样的企业。没办法,这是作为追赶国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所以以中芯国际为链条的巨大产业链只有炒作意义,没有投资价值,未来的 10 年都是类似京东方前十年一样,更多的是财富毁灭,而不是创造利润和创新。  这是工业化升级的必然,日本企业在做半导体制程也是交了 10 年的学费。不要拿台积电来做对比,台积电是在一个强需求向上攀升的过程中,承接了美国、日本的制造能力才成长起来的( 1987 年成立 ),和中芯国际在大需求周期见顶的成长逻辑是完全不同,中芯国际在未来面临的是类似京东方 2005 年到 2015 年那样的血海竞争。  4)创新:80、90后注定出不来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  我们要去理解这个创新到底是指什么样的创新。  我们总是拿过去 30 年这一轮信息化技术革命浪潮诞生的伟大企业来宣传创业如何的有前途,VC、PE 们如何的盈利。但是我明确的说,从 2018 年开始,这些逻辑都不适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 10 年是强者恒强的时代,新的创新要从大企业内部开端、应用。  伟大的企业诞生和成长是依托大势,在 60 年代汽车产业也是伟大的企业,但是汽车行业到了 80 年代、90 年代,在美国股市里面只有周期性波动。所以80 后、90 后的这两批人注定不会出现伟大的企业家( 伟大的企业家和高管、管理者是两回事 ),是时代注定了这个命运( 概率低 )。康波周期导入期和初期出生的人口,在人生黄金期时间是要在衰退和萧条期度过的,这个时期是成熟、衰退、需求下滑的年代。而 00 后和 10 后的人口他们人生黄金期是在下一波康波周期繁荣期,出现伟大的企业家概率要高很多。  人生就是一场康波周期,注定了几代人的命运。  所以我偏向认为创业对于 90 后的年轻人是一剂毒药,不是符合这个大时代的潮流。对于 80、90 后最适合这个时代的潮流是在大型企业安稳的工作,直到退休。  这个问题再多说一句,创业时代要等到 2035 年以后才适用( 也正好对应的是 00 后这批人进入社会 ),日本在 1990 年之后走向衰败除了我之前说的研发投入不足外,在 1990 年后没有形成多方面、多点式开花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帮助制造业升级的大财团模式,在康波周期繁荣期并不是那么灵活,在创新、创造方面变得死气沉沉,缺少了企业家精神( 缺少冒险 ),康波周期繁荣期是要多点式开花促进创新形成。( 任何的理论框架都有适用期,包括投资 )。  中国繁荣的开始  日本 1975 年之后长达 15 年的繁荣,当时日本经济总量增速是下滑的,但是结构主义经济学大放异彩。所以就不要再拿总量经济来衡量未来一段时间了,因为总量经济在 2010 年 4 月份就失效了,天王在 2010 年说的十分明确「总量经济只能获得反弹时候的胜利」。  我偏向认为中国能走向世界阶层的第二层和大众消费阶段,是因为我们拥有庞大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开始享受工程师红利时代,我们国家龙头企业集群已经形成,企业自发性的研发投入保证了制造业的升级,再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政府政策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1、中国工业体系完整程度无人能及  在全球,论工业体系的完整程度,中国无人能出其右,制造能力强大、工业体系完整、人员众多。为什么苹果是在中国组装生产?还是因为这个庞大的工业体系。  在现在全球各国的工业体系里面,目前能比中国更加复杂的体系只有日本,韩国这种 5000 万人口的级别国度没有讨论的意义。但是日本是上一个康波周期中崛起的工业制造大国,由于失去的三十年,其研发投入上已经不足以支撑保持继续的领先地位,人工劳动力成本使得其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几乎是丧失了市场,我们回想起来歌尔声学、安洁科技、立讯精密的崛起就是抢了日本人的这部分市场。  从工业体系完备程度上,我们拥有了阶层迁越的可能性和基础。  2、中国中高端产品制造能享受工程师红利  依靠普通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企业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个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但是中高端、资本密集型和工程师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红利正在显现,从 2004 年,那一批以隐性失业为代价的每年 280 万大学毕业生,到 2016 年已经达到 760 万人,积累下来 5000 万以上本科专科毕业生组成的工程师大军,还能保证我们在中高端领域形成突破和培养人才,提高产品质量。  这些人相对全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足以支撑我们在相应产品享有人工成本优势。  3、形成了龙头企业集群  2008 年之前,我们是总量经济,规模的组织效率和组织结构优势起不到很好的作用;2009 年到 2016 年,在存量博弈厮杀中,组织效率和组织结构发挥了作用,形成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从成长股的分析成长路径,也是这些企业在第一波机遇之中赚到钱之后进入了平台型公司,巩固自己的地位和位置。  从吉利收购戴姆勒开始,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在国内这个拳场胜出的,有资格进入国际拳场」。  十分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一群这样的龙头企业的出现。  也许之前我们认为这些龙头企业不会有什么弹性和成长,那么未来的 15 年是这些龙头企业在全球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展现其成长魅力的时期。国内的需求不足以支持这些企业的成长,但是国际市场上还有很多的市场空间可以侵占,能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赛场胜出的企业,在面对国际对手并不会太差,当然国际市场品牌和口碑还是需要一定时间建立。  能参与国际角逐的企业是我们未来增加居民财富的发动机和活水,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么日本 2000 年之后的社会经济就是我们未来的社会状况,直到低欲望社会的形成和衰亡。天佑我中华。  从这个逻辑出发,那么中小股票出现类似过去 15 年里高成长的可能性就偏低,因为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好的创新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发起来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研发资源投入并不是那么的充分。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将只有资金筹码价值,而没有中长期投资价值,当然中小企业也有走出很好的成长,只是这个的概率要大大低于过去。  应该说 2015 年的小股票、创业板牛市,加速了没有竞争力企业的下滑和淘汰。一些中小公司股东加杠杆炒作自己的股票或者别人的股票,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中长期重要事情被耽误。而最近三年,这些企业在忙于还债,类似 1989 年日本泡沫破裂后的那 10 年,当时日本企业在还负债表的两项资产泡沫窟窿,耽误了企业的研发升级。这些企业也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机会主义的投机分子企业主将被淘汰,这是给予踏实做事情企业家的奖励。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4、企业家精神保证了产业升级  我们制造业的企业家出现了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什么是企业家,在熊彼得的眼中「只有那些富有冒险精神、勇于把创新活动付诸实践的创新者才是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家」。当年欧菲光能把超募集来的 20 亿资金全砸在触摸屏上,已经体现了企业家精神,虽然有些赌徒的性质,但是是大概率的赌,最后赢了。  我们要感谢民企,因为民企的企业家精神,激活了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大幕。我们的汽车产业被国家层层保护至今,现在如果不是民企的出现和壮大,也许我们的汽车产业依然看不到突围的希望。中国最好的长春一汽现在已经沦落到什么样的地步了。  5、朱格拉周期带来龙头企业积累更好的利润  从朱格拉周期角度,我们大部分的制造业经历了 6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带来的就是供给端的硬约束,需求的增长带来了利润的提升,所以我们看到了钢铁行业盈利达到历史极值( 和供给侧改革有很大的关系 ),煤炭、水泥、玻璃行业都处于这种高盈利状态,推广到其他行业来说,更多的制造业行业固投增速会跌 6 年,为我们传统制造业未来两年保持一个较高盈利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虽然从 2017 年初就都在谈论朱格拉周期的启动,但是依然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有启动的迹象,但是我十分明确的说明,既然是一个 10 年级别的周期,不是 1 年、2 年的数据能否定这个周期的存在,类似炒股抄底,抄底两次不成功,第三次就不敢抄底了,但是却反转了。  一个康波周期,包含了两个库兹涅茨周期,每个库兹涅茨周期包含三个朱格拉周期( 中周期 ),一个朱格拉周期有三个库存周期。  2008 年是制造业投资在低点,2017 年我们制造业的投资又是低点,从 2017 年年初很多卖方宏观在提朱格拉周期的重启,但是这个时间点是在这个朱格拉周期这个中周期中第三库存周期向上的时间点,这个库存周期是中周期最后一个库存周期。  所以我偏向在这里大家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是没有把库存周期纳入到朱格拉周期框架内,中间级别的周期( 朱格拉周期 )要等待库存周期完成,库存周期向下过程中是不可能重启中级别周期的,2018 年库存周期结束,也就是说从 2019 年才能正式讲朱格拉周期。  不管怎么样,熬过两个周期耗死了大批同行的企业,已经成为了龙头,就是剩者为王的时代,剩下的都是利润。养猪行业的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把这个演绎的淋漓尽致。  6、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大众消费约束  贫富差距的情况,削峰填谷政策已经纳入到国家的政策上来,「精准扶贫」也是沿着这方面在努力,虽然在全民财富差距分配的路上,这个只是很小的一步,但是毕竟相比较前些年已经是迈出了一步。  所有 2013 年之前在一二线买房的人,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那是相当的健康。房地产的繁荣和一线名牌、奢侈品的消费是成正比的;国家还有可能把这部分的资产盘活,成为居民加杠杆的力量,虽然这个方式有些饮鸩止渴的味道,但是却不失是一种方式( 很损的招 )。  三四线城市最近两年棚户区改造的货币化安置,实质也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只是把这个钱直接放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PSL 中。货币化安置,在国家层面是做了一次的二次财富分配。这种一次性支付,能维持许多年的消费和内需增加,顺带又解决了 3、4线房地产高库存的压力。简直是神来之笔,也是国家二次财富转移的特殊形态。但是这个政策也有隐患,我们希望在货币化安置之后的这些群体不要加杠杆去买房子,而是量力而为,否则这个将成为中国版的「次贷」。  7、我们的政策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脱虚向实」,是希望制造业回归本源,挤压金融资本的生存空间,促进制造业的换代升级。  「供给侧改革」,在缓解传统企业债务压力的同时,保证金融系统稳定,创造个平缓的环境。  「金融系统去杠杆」的意图更加明显,自我排雷,实际也纠正了工业化体系在成熟期过早进入金融自由化的陷阱,回想起日本金融泡沫造成的长期影响,这一个政策所带来的的影响更加深远,只有再过 15 年,我们才能理解这脚刹车的重要性。只是现如今的金融业还要被这个政策摧残一段时间。  「重提制造业升级」,这次重提制造业升级重点是在:「升级」,而不是重点在「转型」,实乃国之幸事。  总体来说,中国如此庞大的经济体运行起来,强大的惯性能支撑我们还在往工业体系升级这条路上走,中间会有波折和反复,但是整体形势依然向好。我们自己能做的东西越来越多,不要被中国制造业学会了,只要我们学会能做的东西,一定会做到世界最强。从经济上,我们未来一定是要把日本彻底的逼到死亡的绝境,因为中国人口实在是太庞大了.  中国股市的中长期繁荣  过去 20 年 A 股以波动率冠绝全球,能把一个国家的股市指数从 998 两年时间顶到 6124 点,然后再跌回到 1664;能把创业板指数从 585 点直接弄到 4037 点,这个也是一个奇迹,如果巴老在 A 股做公募基金,会被弄掉三层皮,因为公募基金不让空仓。  我偏向这个大幅度波动的背后是居民财富这个大蓄水池在股市资产进出的一个结果。A 股每天 5000 亿资金的成交,想要强行改变他的运行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家队也不行。  为什么资本市场会走向中长期的繁荣?那么我们就要以一个核心思路回顾过去 A 股的大幅度波动的因素,现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导致了这种波动率下降。  整个社会资金分为:i、央行流动性;ii、大类资产配置中债券资金;iii、企业资金;iv、居民资金。  1、 A 股大幅波动之惑:居民财富的股市配置  1)2001 年至2005 年的熊市:实业盈利、脱虚向实  2001 年的高估值破裂之后,2002 年我们正式进入了工业体系起飞阶段,实业的盈利是投入 100 万,半年回来 150 万,股市的那点波动已经没人关心。脱虚向实。  股市中机构、专业投资者占比低,资金沉淀有限,居民财富资金是那个时期主导 A 股的核心力量,居民散户在撤出股市去投资实业,所以我们看到了那四年惨烈的下跌。那时候的基金公司一共多大规模,上证 A 股每日成交金额只有 50 亿。  2)2005 年 998 到 2007 年的 6124:财富创造下的泡沫  2005 年 9 月见到了 998 历史最低点,周天王在 11 月份发布了《走向繁荣》的报告,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的资产价格将开始走向中长期的繁荣。就在 2005 年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正式启动了。说天王能成神是在于他每一次的成功判断和他的推导过程。  这个阶段机构的占比才提升,但是散户贡献了 80% 的交易量,居民财富还是影响股市的核心力量。  3)2008 年到 2012 年:泡沫刺痛后叠加危机的双重阵痛  这个时期机构的力量逐渐加强,尤其是一些大行业,出现了估值天花板和一些长周期投资上才能注意到的价值投资陷阱的问题。虽然这个时期散户依然贡献者交易量,但是机构力量真的要比 2006 年之前强了很多。A 股日均交易额从 6124 的 2000 亿下降到 400 亿,又上升到 2300 亿,再回到 2012 年最低的 300 亿。  4)2013 年至 2015 年:企业、大户资金成为主导,大类金融配置资金成为重要的力量  A 股散户化的沉淀资金加强,边际交易贡献能力在下降,金融机构主导市场的力量在加强,大类资产配置的资金从 2014 年到 2015 年形成一波重要的影响力量,市场初具了估值平稳的合理土壤。  5)2015 年至今:机构力量进一步加强、散户化交易式微  这两年的行情我们已经看到,机构力量得以前所未有的强化。5 年前的时候阳光私募规模能超过 20 亿已经是大型私募,但是现在已经有达到 500 亿规模的阳光私募,要知道 500 亿规模的阳光私募已经达到前十大公募基金的权益投资规模了( 公募基金规模大,债券和货币多,股票权益量并不大 )。机构力量目前在边际交易的贡献程度空前的强大,散户化交易费力不讨好。  上证 A 股的日均交易量从顶峰的 1.3 万亿,维持在 1500 亿到 2000 亿。  我猜测再经过一轮周期,那么 A 股将呈现出机构为主导的市场。  2、站在 2018 年,目前情况发生的一些转变  1)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  2)整体估值正常回归、波动率下降  3)居民财富占比接近临界值  4)投机主义的衰退  我偏向认为在过去 15 年的许多传统交易玩法要出现变化,并逐步淡出市场,而追求绝对回报的稳健投资会慢慢成为主流,当然我原来建立的估值周期还是会存在,这个是人心和人性的反应,只是估值周期会变得扁平,弹性不会那么大。  3、企业盈利、社会居民财富会成为未来股市上涨的资金来源  如果我们能实现产业升级,那么未来企业盈利和居民财富是股市上涨的核心来源。  央妈是所有源头的核心:央妈在源头卡死流动性,大幅度回收流动性的时候,各个资产下跌的顺序如下:1)、债市;2)、股市;3)、大宗商品;4)、房地产;5)、收藏品。  股市资金和债市资金存在相互避风港的作用:当债市开始了下跌初期,债市资金会成为股市的推动力量,部分资金成为股市的边际增量资金( 大类金融机构买股票偏重业绩和蓝筹 ),股市出现大幅度下跌的时候,资金会涌入到债市作为避险,债市出现衰退式繁荣。所以我们能看到在一些年份债市是跌的,但是股市是涨的,收益率和股市出现的是同向运动。  企业资金和居民资金,是跟随性指标:当经济好转,企业盈利,没有庞大的再投资计划和安排,资金作为理财流入到股市( 我们 A 股在 2001 年到 2005 年是实业太赚钱,大家都拿来做实业,不投资股市 )。居民有钱了加入到赌场万转盘,但是他们的资金是后知后觉资金,往往入市高峰期就是找套资金。  在中长期的过程,企业财富创造和理财需求会成为未来 A 股持续上涨的核心资金来源。  中长期的投资机会  投资也要遵循大周期变化,不要过分强调成长和阿尔法,也不要过分强调宏观贝塔,两者间的平衡是一个优势策略。  我们知道的投资大师巴菲特,从康波周期衰退期入场( 1962 年 ),完美的享受了作为康波周期发起国制造的全部红利( 技术创新的红利 )。  巴老从正式入场做资管业,接受的职业思维来自经过康波周期萧条期的格雷厄姆( 思想的传承保证了巴老在 70 年代萧条期业绩稳定,不犯大的错误 ),在康波繁荣期发展壮大( 80 年代进化价值成长,享受全球化进程的红利,2000 之后进化为股权投资,经营企业 )。巴老的投资方式也是随着大周期的时代不断进步和演化。巴老是处于一个国运向上的大周期的国度里,所以世间只出一个巴菲特,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外投资大家,都是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诞生的。我们要学习的是巴老的精神,和适应大时代的投资思路,而不是总将巴老挂在嘴边。  「没有巴菲特的命,却有巴菲特的病」。  在目前的大时代下我认为要从两个路径下寻求中长期的投资机会,我说的这个中长期投资机会是指能在 10 年期级别以上的机会,而不是为了解决 1 年或者 1 个月涨跌的情况。  长波周期可以用产品五阶段生命周期来表示,革新、成长、成熟、饱和、衰退。美国经济和管理学家福雷斯特建立了一个美国 15 个部门的系统动态模型,其中呈现了 50 年的长波:包含了30 年的投资,10 年的市场饱和,10 年的衰退。  在经济学理论界已经证明了宏观经济的这种创新周期,目前我们十分不幸的是在信息化技术市场饱和期的后半部分,即将进入信息化技术的衰退期。在这个阶段未来新的技术和产品还在孕育期,谁也不知道会是什么,从衰退期 10 年的历史规律看,未来的 10 年是不会有任何的这种技术革新苗头。所以如果有人在说某项技术是替代革命性技术,是技术性革命,那么我偏向认为这是忽悠。  未来 A 股的波动率会显著下降,那么过去以波动率为基础所形成的各种方式有可能会失效,短平快、讲究资金使用效率的玩法极有可能会失效,变成钝刀子割肉。  A 股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个贯穿 3 到 5 年时间的风格切换,这一个风格切换有市场本身运行的规律,也是大的宏观背景下产生的必然产物,也许宏观研究的意义就在于理解这种风格变换。  短期1到2年的投资机会  今年到明年资产价格探底的过程中,最好的策略是少量参与,为那个低点随时准备着进场。  在危机爆发后,极有可能各个国家要调整自己政策,财政政策有望成为新的刺激经济手段。需求的增加对现在本来就处于弱平衡的周期大宗品来说,极有可能会呈现一场虚假繁荣,这个繁荣也是天王所说的,大宗品价格在萧条期是100% 的冲高回落。貌似从我个人逻辑推理下来,印证了天王对大宗品价格的判断。那么回想起 06 年到 07 年 A 股资源品牛市清醒有望重新演绎一遍,估值体系一定会不同,但是情景有望类似。  在危机底部 2 年后全球有可能会陷入滞涨,这是消灭现金的开始。也是中国能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所在,但是未来的 10 年一定是中美两国贸易战频发、政治博弈、经济角逐的高峰期。但是切记,我们是要依靠美国人的消费,那是我们能实现阶层跃迁、实现繁荣的根。  这个逻辑判断的基本点是危机爆发——各国财政政策救市,这是核心观察逻辑点。  资本市场中长期的繁荣还要依据制造业升级的程度、股市估值、货币政策等来做年度的调整。如果我们制造业升级成功,那么我们就是日本 1975 年后的 15 年牛市,如果没有成功就是美国 15 年股市大幅度剧烈震荡市。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财富资金流动现象要比海外市场更加复杂,庞大的居民财富蓄水池和略微显得比较小的股市水池,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下,也许伴随金融政策的松紧还会出现大幅波动,所以未来金融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是对估值、大势的理解。  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时间只有 20 年,这 20 年是历史时间的窗口,如果这 20 年我们成功的完成了制造业升级,那么老龄化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没有完成,那么所有的都是问题。  让我们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伟大的中国梦或许是在 2018 年走向了征程。  来源:估值逻辑(ID: guozhiluoji),全文有删减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微信扫一扫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即墨楼市开始降温2017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