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创业 2017中美综合国力差距创业者之间的差距在哪儿

创业心态不同 中美创新差别在哪里|创业者|创新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创业心态不同 中美创新差别在哪里
  人头攒动的创业咖啡厅里,耶鲁大学医学院金发碧眼的卡茨博士正侃侃而谈。这位“Gene-in-Cell”团队的负责人希望将人类的身体免疫系统“变为一支军队”,而科学家们则是这支军队的“将军”,击溃白血病和一系列免疫系统疾病。这里并不是硅谷,而是在青岛举行的中美创客论坛暨中美创新创业大赛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青年带来了各种“黑科技”。有清华大学的男生开发应用,为爱好者召集球友;也有来自华盛顿的留美博士,用3D打印解决口腔医疗问题。
  “中美创新创业合作既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纽带。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人的因素。”山东大学校长张荣说,“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推动创新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创新创业基因。”
  这些年轻人的交流,正在为两国创新带来变化。
  尚年轻的中国创新生态圈
  “硅谷的团队往往会比北京的团队更专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海归高技术创业者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坦承。这与技术能力无关,也并非所获支持不够,实际上,常常是过于热情的关注导致的。
  他在中国创业的朋友们取得阶段性的成绩后,立刻成为宣传模范,每隔几周就要接受各种来头的参观与接见。他们握手、交谈、介绍经验,科研计划不得不被打乱。
  在他眼中,这尴尬的背后,是一个尚年轻的中国创新生态圈。资本难免浮躁,恨不得资金下去半年就有回报,而科技创业却往往需要面临漫长的研发阶段。创新创业团队在资源上过于依赖政府,因而缺少发言权。政府保姆式地支持,缺乏科技创业孵化的经验,又难摆脱宣传任务。
  芝加哥大学创新中心主任John Flavin打开一张ppt,图片上,五颜六色的圆圈交互连接,圆圈上标着“大学”“企业”“社会”“政府”,他们各司其职,创新就此发生。高校输送人才,生产点子,而市场则引导创新生产。
  “孵化器也好,政府也好,透明是非常重要的。” Flavin给记者解释芝加哥创业生态经验时说:“有什么措施,有什么标准判断,都要在规章里写清楚;有什么决策,也要及时公布出来。”
  不仅机构,创业者也需要透明度,这也是国内创业者常常忽视的。
  “不了解情况,美国投资人也着急啊。”卡茨博士耸耸肩。生物医疗的研发要经历基础理论研究,生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往往要以几十年计,这也是为了保证安全和效果必须付出的代价。面对投资方,他们的团队不怎么谈情怀,而是以医学生绝对理性的方式沟通。
  团队将一个宏大的远期目标分解成无数的短期小目标,及时地与投资人沟通。这样,他们即使还没看到自己的钱回来,知道每一步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也可以安心。
  在这样年轻的圈子里,国内外创业者的心态也多有差别。
  令来自华盛顿的创业青年白博士感到激动的是,国内的双创大潮高涨,创业项目层出不穷。但他也注意到,这些项目中的大多数只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稍微跳高一点点,创新一点点,少有平台式的创新。
  卡茨博士所做的,就是“平台式”的创新。他们所专注的T细胞疗法,专注的不只是DNA,而是RNA的结构。目前,他们仅仅以一项疾病为靶。一旦技术成熟,更多的科学家和医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参照已有的规律,调动免疫系统的大军,向各类免疫类绝症发起进攻。
  尽管研发旷日持久,但这位医学博士非常自豪。每一天,团队都冒出新点子。他们甚至想到:如果标注细胞加以消灭可以攻克绝症,那么标注细胞后进行复制,是不是可以治疗先天性贫血呢?这些点子大多因为成本和精力不足而被放弃,静静地沉睡着,等待着合适的未来。
  “我们在做创新的创新。”他笑笑说。
  硅谷、青岛、芝加哥,创新不以地域区分
  中国的创新需要国外经验,而国际创新也不能缺少中国的存在。
  “我们需要中国。”卡茨博士说。在他眼中,这个不算成熟的圈子,潜藏着巨大的能量。
  他来到青岛,为将要进行的临床研究寻求合作医院。这种致力于消灭人类病痛的新疗法,在追求安全与疗效的道路上,不能仅仅有美国的案例。而另一方面,中国与世界上的任何一片国土一样,同样需要创新成果。
  事实上,中国已经拥有了几支研究T细胞疗法的团队,有的来自清华大学等本土高校,也有的来自大洋彼岸。卡茨并不把他们当成竞争对手,而是看作一起开拓新边界的伙伴。
  目前,卡茨的项目在中国和美国都设立了实验室,在美国主要专注于前沿开发,在中国主要专注深入实验。在他眼中,中美在科研环境方面的差异,远远不如高校与市场之间的差异大。
  中美面临同样的问题。据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介绍,这所研究性大学每年能诞生150项专利技术,但“真正能够转化成生产力,能够变成产业落地的非常少,可能5%都不到”。他觉得,原因有两个:一是研究转化为市场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很多懂技术的并不懂市场;二是高校很难锁定社会层面的需求。
  耶鲁大学的知识成果转换由专门机构OCR负责,连接起高校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为还未走向市场的技术估值是一项麻烦事,和很多中国同行一样,卡茨需要与OCR不断谈判探讨,希望能为自己的技术多争取一些分量。而他自己,则努力地适应从一个科研工作者到一个项目负责人的转化。
  “到哪里,都需要认识关键的人物,为你的项目打开一扇门。”卡茨笑言,“中国和美国没什么不同。”
  除了金发碧眼的新面孔,也有为梦回来的游子。Mancala生物科技的创始人陈思十几岁随父母移居北欧。这个地方显得太闲适和稳定了,装不下他一直以来的创业梦。这个成绩优异的博士毫不犹豫远赴硅谷,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工作。在那里,他找到期待已久的热情。一次回国之旅,他感受到了同样的节奏。
  陈思希望能解决故土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他的机会。在北欧,社保资源健全,人们多拥有家庭医生,大医院也不会人满为患。他的项目是一种医学测量仪器。他希望能在中国的小医院和诊所中推广这种仪器,以此来缓解涌向大医院的就医压力,进一步缓解医患矛盾。
  “我现在每天睡4个小时,我周围的人也是。”他哈哈一笑,“创业嘛!”
  在美国乔治城大学的华裔教授Shuigen Xiao看来,美国的西海岸创业中心非常独特的一点是“旋转门”政策。
  这扇门开在大公司与初创公司之间,员工看到机会,可以通过这扇门离职创建自己的公司。如果失败,大公司依然非常欢迎他们,认为这些尝试过的人吸取了经验教训,对公司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他们依然可以通过这扇门回到公司里。
  如今,这并不是仅限于美国的现象。海尔集团轮值总裁周云杰发现,这几年,企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小圈子。小微公司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员工由雇佣下的执行人,变成直接面向市场创新的合伙人。不断有人退出,也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进来。
  海尔电器集团察觉到一个痛点:孕妇坐着看电视不舒服,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则好受许多。来自全球各地的人针对这个需求提出了解决方案,最终,一个来自美国硅谷的创业者想出了投影的点子。海尔集团在世界范围内征集了制造资源方和采购供应商方。
  一个无边界的团队被建立起来。2015年,这家小微公司众筹1500万元,今年刚刚谈完了第二轮的融资,大概估值在2.5亿元。
  有嘉宾表示,创新的体制很难说到底是中国好还是美国好。
  生态圈的交融,是人的交融
  在胡金焱看来,中美两国将面对共同的问题,也从彼此获得宝贵的经验。创新领域的国际交流不仅将带来经验的交换,更重要的是人的交流。
  山东大学正在建成以工程训练中心为基础的实习实训功能区,覆盖全校所有学生。而“工程师文化”也是硅谷创业文化的核心。
  而英国莱斯大学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校长David Leebron意识到:教育应该采用更多新的方式,单纯把知识告诉学生的话学生容易忘记,但是如果参与进来的话学生会记得更清楚。而参与,可以让学生对问题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需要创业英雄啊。” John Flavin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
  在这个层面上,美国创业文化是可以复制的。中国青年,照样可以被乔布斯和扎克伯格的故事激励,走出自己的道路。
  而属于两国青年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中国研究院院长、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吴甘沙眼中,“变革的力量”正在不断积累,“新能源化、智能化、网联化、出行多样化、共享化”……“万类霜天竞自由”。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创业者的本质工作都应该通过产品体验、细节、...
本人对狼性文化持谨慎态度,主要考虑的是它在执行中可能存在的变...
特斯拉Model 3短期内达到40万的预订量表面看可喜可贺,但随着而来...
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每个舱都是20吨级。
苹果去年从旧iPhone、iPad和Mac中回收了2204磅(超过1吨)黄金,价值为4000万美元。中美创业环境有什么不同?来自硅谷的中国创业者这么说|界面新闻 · 科技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八月底,《纽约时报》制作了一部名为《中国正如何改变你的互联网》(How China is changing your Internet)的短视频,对微信进行了介绍。截至目前,视频的播放次数如今已达百万级。
这一数字,体现的更多是美国人对于中国科技环境的未知与好奇。以往中国创业Copy to China的模式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科创事业的发展使得海外的创业者们不得不开始对中国模式进行观察研究,模式因此也变成了to Copy China。
而这种未知,同样出现在中国创业者们的眼中。他们也十分好奇,在大洋彼岸的硅谷,科创环境与中国又有何不同?在中国创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美国创业是否还有特点,值得中国的创业者们深入学习?
有关中美两国科创状况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随着G20峰会在杭州的召开,以及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的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两国创业者互相深入了解的愿望开始加深。
9月4日,在英诺天使基金主办的一场创投交流会上,来自美国硅谷的一些中国创业者们就中美创业环境的现状给出了看法。在他们的眼中,相比于美国硅谷创业,后起的中国创业正走在一条新的道路上。
黄效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C2C垂直社区Xberts的创始人之一。在今年夏天的Y Combinator训练营中,Xberts是唯一一个入选的,由中国人创办的企业。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他,对于硅谷当地的创业氛围十分了解。谈到两地对比时,黄效认为,中国创业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行业的垂直细分化。
&以O2O为例,前些年风口到来的时候,中国就出现了垂直方向上很多的O2O公司,&黄效说,&但在美国,创新是很多元化的,从生物基因到无人机,什么都可以尝试。&
这种差异,体现的是中美两地创业出发点的不同。黄效认为,中国创业者的思维是运营驱动;而美国的创业则大多是需求驱动。
他表示,在Y Combinator的训练营中,美国本土的创业者往往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市场的变化也导致了他们的创业目标经常会同步变化;而在中国,创业者们更多的是聚焦于热点,集体进入风口,追求运营的数据。&两种增长的方式并不一样,&黄效说。
在吸引投资方面,中美两地的投资趋势也有不同。硅谷创业公司艾拉物联中国区总经理张南雄表示,在早期投资阶段,美国投资者一般比较谨慎,且投资数额较少;而中国创业的早期投资速度相对较快,但在后期或许会遇到瓶颈。
&从创业的角度来看,A轮、B轮的发展比较简单;但从C轮开始,投资人关注的东西就会变多:市场占有率、团队构成、能否盈利。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后续运营中得到解决,&在谈到美国创投状况时,张南雄说。
对硅谷风投和创业项目来说,自去年年底开始出现的资本寒冬还在继续。这使得一些美国的创业项目选择远跨重洋,来到中国寻求投资。而如何熬过这一寒冬,硅谷创业者们的看法大同小异。
张南雄说,美国资本寒冬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投资人目标的收窄。&以往投资者会关注行业内排名1-10位的企业,现在他们只会关注第一名,最多第二名,&张南雄表示,&因为只有这类公司才能获得市场,得到收益。投资者现在关注的,首先是一家公司能不能赚到钱。&
而黄效在Y Combinator训练营中,同样学习到了相关的创业理念内容。他说,在如今投资缩减,企业估值开始下降的情况下,创业者们同样需要学会如何去盈利。
&在美国,我最近听到最多的就是要摆脱对于资本的依赖,&黄效说,&在训练营的三个月中,大部分的公司都会关注一个点,就是它们是不是profitable(可盈利的)。如果在训练营结束的时候,这些项目还不能够证明自己能够赚钱的话,那在寒冬之中它们会遇到很大的挑战。&
至于&中国硅谷&深圳的未来发展,创业者们基本认为,如何吸引人才,是政府需要关注的主要方向。张南雄和黄效均认为,深圳和硅谷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教育基础,高校林立的湾区是硅谷的人才库;而深圳想要发展,同样需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相关文章界面记者推荐阅读23被浏览5,878分享邀请回答491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美差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