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市场策划岗位目的这个岗位的工作范畴包不包括市场调查在内?或者说需不需要兼顾市场调研?还是会外包?

市场营销职业能力塑造思考 - 营销毕业论文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阅读次数:人次
市场营销职业能力塑造思考
摘要:通过对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分析,明确校企协同合作是塑造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提出通过双导师制、任务型实训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对校企合作机制进行创新性设计。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校企协同合作;职业能力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市场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也对其职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此,普通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转变观念,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培养能即来即用的高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
所谓职业能力,指的是个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一种能够改造社会和自然的能力,是一种从事工作活动的本领。一般来说,职业能力主要由行业通用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和核心能力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行业通用能力指的是从事不同职业活动所具有的共有工作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职业活动的基本能力;岗位胜任能力指的是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职业工作任务的能力;核心能力则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素养,是个体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具体表现为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针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营销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营销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开展和利益的获取。因此,企业在选择营销从业人员时,都非常看重从业者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要求从业者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公平公正、文明礼貌。因此,根据企业要求,围绕上述品质设计相关项目开展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2.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快速发展和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下,营销工作充满挑战性和开拓性。面对挑战,承受压力,端正心态,摆正位置,是每一名营销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敢于接受挑战、勇于承受挫折、善于自我调节、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3.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是营销行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与客户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并能与团队成员一起协调合作,共同为客户提供服务并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4.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现代企业运营中,具有良好专业胜任能力的营销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保证。市场营销的专业胜任能力突出强调的是营销实践能力,即运用所学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企业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营销人才的市场需求,我们在整合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应突出市场营销的实践特色,加大学生在市场调查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公共关系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广告策划能力和促销策划能力等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5.科学的思维能力。市场营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发市场,挖掘客户,应对市场竞争,制定和实施营销策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求营销从业人员具备科学的判断分析和创新性的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
二、开展校企协同的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1.形成“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实践教学新模式。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选择直接就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了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通过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向导学方式对学生的营销职业能力进行塑造,有利于学生在完成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成败在于参与指导的导师素质,因此优秀导师的选拔显得尤为重要。就专业导师而言,应在市场营销专任教师中进行选拔,挑选具有良好师德和高度的责任心,有较强沟通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专业学习和指导能力,有较强实践能力,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依托校内专业导师,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的起源和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悟和认知,为今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企业导师的选拔,一般是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企业中聘请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综合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养的一线业务骨干或企业管理者担任。校外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企业营销实战经验、熟练的营销岗位动手操作能力,是快速提升实践指导水平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力保障。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和实习,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2.构建“任务型”实训项目,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长期以来,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将重点放在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上,忽略了指导学生如何学以致用,致使学生缺乏对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在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下,通过“任务型”实训项目的开展,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帮助学生获得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所谓“任务型”实训,指的是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将所学专业知识有效运用于导师布置的项目任务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从而积累相应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任务型”实训项目的构建,首要环节是设计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项目任务。由于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塑造需要真实的、具体的职业情境,因此结合营销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设计一系列的“项目任务”,由“专项任务”到“综合任务”到最终的“岗位任务”三项合一,共同实现学生营销职业能力的提升。“专项任务”指的是学生在完成专项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利用校内已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单独的项目任务,形成专项职业能力。“综合任务”指的是学生在完成相应岗位群所对应的一系列专业课程后,在具备专项实践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校内的仿真模拟实训,按照市场营销活动的一般过程,完成若干完整的、综合性的实训任务,逐步具备解决项目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岗位任务”指的是学生在系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并掌握相关实践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真实企业的营销实践,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这一环节主要依靠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项目实践以及顶岗实习等形式来实现。3.打造“产、学、研”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合作下的产学研教育教学是应用型本科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核心思想是将传授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环境与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的生产现场环境进行有机结合,使学校、教师、学生在与企业建立广泛联系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质在于教学内容、条件、任务和要求的真实性,即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中,了解企业实际工作的真实运行状况,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亲身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产学研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的开发和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充分整合学校以及企业双方资源的基础上,强调活学活用、因地制宜,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塑造。融合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思想的实践教学平台,是一个包含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生社会实践的综合性平台,充分体现了行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合作企业全面介入和实质性参与的前提下,实践教学平台将情景模拟、项目训练、学生实操融为一体,通过企业化、项目式的运作,给学生提供真实、连续且常态化的实践过程和空间,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了解企业实际工作的真实状况,并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营销问题。实体化、市场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平台,让企业在合作中受益,专任教师在技术服务中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学生在真实环境的实训项目中锻炼成长,真正实现了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共赢。
三、以提升职业能力创新校企协同合作新机制
校企协同创新合作的本质在于突破已有的资源约束和机制体制的障碍,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创新,从而更好的为经济社会服务。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以职业能力塑造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以社会化和市场化为宗旨,全面推动育人理念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改革。1.创新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持久牢固,必须建立规范的合作管理机制。校企合作的关系不稳定、基石不牢固,会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管理的缺失,造成行为约束力的下降。因此,我们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高校和企业三方能动性的基础上,将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调整为“学生自我管理+专业导师管理+企业导师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第一阶段的学生自我管理,表现为由学生自主选出管理者并负责处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第二阶段的专业导师管理,表现为专任教师对学生的项目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进行任务解析、提出职业技能要求,并设计实践项目指导书;第三阶段的企业导师管理,表现为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并实现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2.创新合作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需要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融合,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受益为经济社会带来价值的增值。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围绕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积极与企)业开展订单人才培养的合作新模式,形成高校与产业的资源需求互补以及专业对接,促进与企业的产、学、研等方面的合作共赢。校企协同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菁.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4,(4):85-88.
[2]单文玲,李娜.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塑造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4):45-47.
[3]张海霞.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5,(23):200-202.
[4]张尚民,颜帮全,冉建宇.地方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J]职业时空,2015,(11):52-55.
作者:余丽琼 罗永华 吴肖林 尹启华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本文永久链接: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关于本站: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公务员之家创建历经7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95.4万名会员)、文章最多、口碑最好的公务员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荣登最具商业价值网站排行榜第六位,深受广大会员好评。
公务员之家VIP会员俱乐部
在公务员之家您可以分享到最新,最具有时事和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帮助你更加方便的学习和了解公文写作技巧,我们愿与您一同锐意进取,不懈的追求卓越。
如何加入公务员之家VIP会员
第一步:先了解公务员之家,查看
第二步:或在线支付,汇款即时到帐
第三步:汇款后立刻,将您的汇款金额和流水号告诉客服老师,3分钟内系统核查完毕并发送VIP会员帐号到您的手机中,直接登陆即可。安徽省合肥滨湖新区城市设计
17:08:57来源:平顶山新闻网 分享到:
安徽省合肥滨湖新区城市设计
一、规划背景
2011年7月,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得到正式批复,合肥,迎来跨越发展的新纪元。借助区划扩张,一个辖1万多平方公里市域面积、拥有1200万人的特大国际化都市“呼之欲出。”800平方公里巢湖水域纳入合肥管辖,建设滨湖城市意义更显重大。
滨湖新区在城市跨越发展和环湖发展两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其定位将进一步提升,成为合肥乃至安徽的行政、文化、经济中心。滨湖新区的规划与建设将:
立足“大合肥”,配置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放眼“大巢湖”,带动区域发展,续写文化传奇。
二、规划目标“国际水准的多元滨湖岸线,独一无二的巢湖文化传播中心” 三、规划定位1.国际一流、特色滨水之都2.优势集群、多元活力之城3.城湖共生、低碳生态之地4.出行便捷、绿色高效新区5.立体开发、集约紧凑城市6.传承历史、巢湖文化之源四、规划理念
立足“大合肥”,配置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放眼“大巢湖”,带动区域发展,续写文化传奇。确立10大战略,打造具有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的滨水城市中心。
五、规划原则:8个策略方向
1.合肥成为一个有竞争力和特色的城市,滨湖地区将成为主战场。
2.生动的滨水休闲活动和城市功能。
3.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
4.环巢湖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周边地区的发展带动。
5.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区。
6.通过设计和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7.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
8.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原则下的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放。
六、规划思路
建立四个活力区域、一个系统的环城生态公园、多样的滨水空间、一条标志性中轴、一个新的天际线、导向湖滨的联结交通系统、TOD引导下的环湖发展中心、绿道建设与都市慢生活、CBD立体城市开发、一个巢湖文化纽带。
七、方案特色
1.对原环湖北路线型进行调整,并提出进一步退离湖岸线的设计思路,结合整体功能布局,将退离湖岸的滨水空间与环湖路沿线其他空间有机结合,进行整体设计;
2.对核心区交通组织提出系统的方案设计,将中心区环湖路段交通压力通过地下空间的系统组织实行一定程度的分流与缓解,并对未来核心区地下空间组织模式进行了系统规划设计;
3.对滨水空间进行了系统设计,对湖岸线滨水空间与城市建设空间提出分段控制的设计思路,重点强调了核心区应贴水而建、其他地段远离湖岸建设的发展理念,并实施近远期相结合的建设方式,塑造了较为多样性、活泼型的沿湖滨水岸线空间;
4.从全市域整体规划层面进行统筹布局,提出滨湖新区沿湖岸线功能区总体布局,并结合环巢湖岸线发展的新动态,综合考虑滨湖新区未来发展职能,分类规划建设了环巢湖旅游服务中心与游客集散中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八、规划战略
1.七个活力区域
(1)总部基地:集企业总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版块。
(2)主体公园:集主题游乐、商住地产、城市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版块。
(3)CBD:提供商务办公、娱乐休闲、综合商住等多样功能,打造合肥经济中枢。
(4)文化展示:以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规划博物馆为基础,建设文化展示区。
(5)旅游服务:构筑环巢湖旅游与文化传播中心。
(6)森林公园:利用现有良好植被条件,建设森林公园。
(7)影视基地:影视基地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城市内涵。
2.一个系统的环城生态公园
建设11公里金斗公园,将十五里河、塘西河、北涝圩和滨河生态走廊相互串联, 环城生态格局,同时,引入雨污治理、绿色建筑、新能源、监控调度等生态技术。
3.多样的滨水空间
三种滨水空间体验:
(1)城市中轴
(2)万年埠内港
(3)北涝圩外湾
4.一个新的天际线
17公里核心滨水岸线,展示合肥滨湖风采。沿湖建立:观光塔、主体公园、CBD、文化展示区、旅游服务区、森林公园、影视基地、七大地标组,伸展城市空间。
5.导向湖滨的联结交通系统
建立4横6纵1环的总体路网格局。
环湖北路设置三处无障碍人行节点。
水上交通设置三大码头。
6.TOD引导下的发展中心
建立环湖轨道交通线,串联巢湖沿岸地区,并与区内轨道线接驳,土地开发则以TOD原则为指导,促进站点地区功能开放、复合的发展。
7.绿道建设与都市慢生活
建立开发空间慢行环、商业空间慢行环河独家休闲慢行环三大区域绿道,串联各个功能节点,并通过住区绿道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8.CBD立体城市开发
综合考虑核心区下穿道路及轨道交通要素,集约利用地下空间。
负二层——地下车行环线
负一层——地下步行商街
9.一个巢湖文化纽带
八大特色项目:影视基地、森立公园、游艇码头、文化湿地、夜港明珠、锦绣巢湖、生态乐园、浮山蓬莱。
长垣县城乡总体规划()的公示
一、编制目的
为适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新形势和长垣县未来的发展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城乡建设,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特编制《长垣县城乡总体规划()》。
二、规划范围
(一)县域:行政管理范围,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
(二)规划区:蒲东、蒲北、蒲西、南蒲、魏庄五个办事处以及孟岗镇、满村镇、芦岗乡三个乡镇的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约411平方公里。
(三)中心城区:总面积约为80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年。其中,近期年;远期年;远景2030年以后。
四、发展愿景与目标
规划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注重生态、塑造特色、激发活力”作为发展主题,提出绿色、开放、创新慧城的发展愿景,并确定建设生态宜居的复合型现代城市,打造全国一流县城的总体目标。
五、区域职能
豫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健康产业基地;中原经济区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河南省生态宜居示范县。
六、城市性质
豫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特色装备制造与健康产业基地,绿色低碳的生态宜居城市。
七、城市规模
至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42.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8平方米;至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7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8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7平方米。
八、县域城乡统筹规划
(一)县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至2020年,县域总人口100万人,城镇化水平60%;至2030年,县域总人口118万人,城镇化水平73%。
(二)县域空间结构
规划按照城乡一体的原则采取全域规划角度,将长垣视为一个整体,确定“一核两心多点”、城市带郊区的城乡空间形态。
其中:一核:长垣县中心城区;两心:两个中心镇(恼里镇、赵堤镇);多点:丁栾、方里等9个一般乡镇。并划分中心城区、中心镇的服务与辐射范围。
(三)城乡等级职能结构
依据上位规划指导及长垣县发展需求,结合区域范围内各类产业空间布局,划分四级居民点体系。
一级:中心城区,75万人,豫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健康产业基地,中原经济区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级:中心镇,1-3万人,县域中心镇,为周边城镇和村庄提供部分公共和基础设施服务。
三级:一般乡镇(0.5-1万人)和中心村(0.2-0.5万人),为范围内村庄提供生产、生活服务。
四级:一般村,0.2万人以下,为县域最小服务设施提供单元,以满足基本生活为主。
(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
依托生活圈理论,打破行政界线的束缚,以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城乡居民机会均等为目标,构建分级共享、分效控制、分期建设的配置标准,划分各级生活圈服务范围。
按照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一般村不同等级体系配置相应级别的服务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
(五)综合交通规划
谋划“铁公机”模式,构筑立体交通
1.机场:规划在中心城区西部建设通用航空机场。
2. 铁路:建议铁路主管部门对长垣县新荷铁路客运站升级改造。
积极谋划濮潢铁路、长垣-新乡城际轨道、长垣-开封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并设立城际铁路客运站、货运站。
3.高速:建设S308(龙逄大道段)至济东高速的高速公路连接线,并在满村镇设立高速出入口。
4.国、省道:规划建设G327,S309,S308线至山东G106连接线,实现与山东及东部沿海的零障碍对接。
5.环线交通:规划构建中环、外环县域双环交通网络,促进城镇协作互助发展和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
九、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一)空间结构规划
“一体两翼、三心耀城、多区融合”
一体两翼:一体是指整个中心城区主体,而两翼是指由500米绿化带分割而成的南北两个片区;
三心耀城:三心即是老城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区;西部新城;
多区融合:是指中心城区的若干个组团分区(老城区、城西片区、城东片区、商务中心区、职教园区、防腐产业片区、汽车产业片区、机场片区、健康产业片区、起重产业片区、魏庄片区、西南新城等)相互协调统筹,呈组团式发展。
(二)生态水系景观规划
规划通过梳理现状水系,打通城市绿色廊道,形成“蓝绿交织”的绿地景观系统,打造“双廊抱城、八水绕城、绿脉连城”的景观结构。
双廊抱城:城区内部U字形生态廊道;城区外围天然文岩渠生态屏障;
八水绕城:环绕城区的王堤沟、何寨沟、治岗沟、山东干渠、乔堤沟、丁栾沟、文明南支、二干截渗沟八条水系;
绿脉连城:依托滨水绿化带和道旁绿地形成纵横交错的绿化网络。
(三)城市设计
1.总体形象定位:黄河洲沚、三善蒲城
“黄河洲沚”意为长垣位于黄河之畔的地理格局,同时通过网络化的水系和绿化廊道的梳理形成“洲沚”状的城市生态格局。“三善蒲城”重点从生活和产业两个方面体现。生活方面突出中小城市的特色,围绕打造十分钟生活圈,提出生活休闲化、宜人化、便捷化;产业方面突出品牌化、集约化、融合化的发展策略。
2.总体城市设计框架
(1)城市风貌分区
以“遵循城市生长肌理、构建和谐共生城市风貌”为核心理念,以建设年代为时序、延续历史文脉、保留不同时期风貌特色。
将城市划分四大风貌片区:古城文化风貌区、商务核心风貌区、现代时尚风貌区、都市产业风貌区。
(2)城市色彩
长垣历史悠久,现状建筑风貌具有豫北特色民居建筑的厚重感,城区色调整体以灰色、红褐为主,宜选用中低明度的灰色系为主的色彩,给人以沉静、典雅之感。
规划针对不同风貌分区特点,老城区提出“青砖、灰瓦、白墙”的色彩基调,新城区色彩适当丰富,以米黄和红褐色为主基调。整体色彩控制旨在打造“韵彩长垣”的城市色彩体系。
(3)城市高度分区
长垣县总体高度分区特征为“多低层为主、点状聚集”,注重城市风貌和特色,综合考虑土地开发潜力的前提下,创造宜人高效的城市环境为目标,将城市划分为5 个高度分区。
(4)开放空间系统
开放空间系统以“打造十分钟生活圈”为核心理念。利用水系和生态廊道空间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生态单元,每个单元外围被生态绿地包围,内部有完善的配套设施。通过将城市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滨水生态空间集中,将人流引向公共开敞空间。
(四)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规划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共同构建的路网体系,形成“九横十纵一环”的路网格局。
“十横”:蒲城路、长城大道、人民路、卫华大道、匡城路、山海大道、仁德路、纬四路、纬十路;
“十纵”:西外环、亿隆大道、德邻大道、博爱路、宏力大道、桂陵大道、巨人大道、龙逄大道、景贤大道、东外环;
“一环”:留晖大道、中环路、G327、阳泽路围合而形成的环路。
(五)海绵城市规划
1.建设目标:
到2020年,城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中心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新建工程的年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6%。
2.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
在中心城区西南新城打造一个海绵城市示范区区域,规划面积约4平方公里,以点带面推进长垣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期末下沉式绿地率达到20-30%;可透水铺装率达到30-40%;绿色屋顶率达到10-15%。
(六)综合管廊规划
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一览表
道路敷设条件
一 、2016年-2018年建设管廊
山海大道(城大道-龙逄大道)
60m红线,现状红线未到位,双侧绿廊
结合热力管道建设,主干道
供水、再生水、热力、110kV电力、10kV电力、通信、燃气
龙逄大道(长城大道-仁德路)
50m红线,现状红线未到位,双侧绿廊
结合天影变电站,主干道
供水、再生水、热力、110kV电力、10kV电力、通信、燃气
博爱路(纬二路-纬四路)
结合管线建设,健康城,主干道
供水、再生水、热力、110kV电力、10kV电力、通信
二 、2019年-2020年建设管廊
匡城路(桂陵大道-龙逄大道)
40m红线,现状道路
结合管线建设,商务区
供水、110kV电力、10kV电力、通信
南京路(匡城路-修德路)
20m红线,规划道路
结合道路建设,商务区
供水、热力、10kV电力、通信
崇德路(长恼路-康庄路)
30m红线,规划道路
结合道路建设,商务区
供水、热力、10kV电力、通信
桂陵大道(匡城路-山海大道)
40m红线,现状道路, 双侧绿廊
结合电力入地建设
110kV电力、10kV电力、通信
三 、年建设管廊
龙逄大道(蒲城大道-长城大道)
50m红线,现状红线未到位,双侧绿廊
结合管线建设,主干道
供水、再生水、热力、110kV电力、10kV电力、通信、燃气、污水
山海大道(博爱路-城大路)
60m红线,现状红线未到位,双侧绿廊
结合电力入地,主干道
供水、再生水、热力、110kV电力、10kV电力、通信、燃气
修德路(长恼路-康庄路)
30m红线,规划道路
结合道路建设,商务区
供水、10kV电力、通信、燃气
宏力大道(蒲城路-山海大道)
40m红线,现状道路
结合电力入地,政务区
10kV电力、通信
博爱路(山海大道-纬二路)
60m红线,现状道路
结合电力入地,主干道
供水、再生水、热力、110kV电力、10kV电力、通信
健康路(德邻大道-宏力大道)
30m红线,规划道路, 双侧绿廊
结合道路建设,健康城
供水、再生水、10kV电力、通信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县域城乡用地规划图
县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中心城区功能分区规划图
中心城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图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图
中心城区景观结构图
起讫时间:自发布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
淇县努力提高城乡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质量
一是委托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淇县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两年来,设计单位吸取一线城市成功经验并充分考虑淇县实际情况,不断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在淇县城乡总体规划修编时,贯彻落实了新型城镇化关于城乡建设的要求,坚持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对接鹤壁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坚持统筹兼顾,促进淇县与周边城市的经济社会联系,达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突出淇县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强地区性中心城市职能建设,强化淇县在区域的竞争力。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延续性,突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的生活、文化、经济水平为宗旨,打造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一流城市。
二是突出淇县的历史文化特色。在规划中提出了“商卫故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诗经淇河,历史风光殷殷情切”的淇县历史特色和价值,明确了县域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构建了“一带、一区、一网、一城、一街”的保护框架,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据可依。
三是高质量评审。在近日召开的评审会上,邀请了同济大学教授陈秉钊、北京大学教授董黎明等12名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详细审查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清远燕湖新城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燕湖新城中心区位于清远市区中部,是清远南拓发展,对接广佛,实现城市扩容体质的重要空间载体,将成为清远市新的文化、商业、商务中心。规划范围为:北临北江,东至规划静观路,南至湖城大道,西至新开河,面积约3.70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图
2.土地利用现状
现状以农林用地、村镇建设用地为主,还包括少量工业用地与二类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其中农林用地295.17公顷,占总用地的79.81%,村镇建设用地42.76公顷,占总用地的11.56%。
土地利用现状图
3.功能定位
清远市新的市级商务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休闲体验中心
4.设计构思
城苑一体 —— 水中有城,城中藏苑
水中有城 —— 两脉环城,山水相逢;宫格布局,水聚一堂。
城中藏苑 —— 黄金十字,曲水流觞;岭南精髓,界面营造。
设计构思图
5.功能结构
紧扣“城苑一体”的理念,形成”一心一带、两轴六区“的功能结构。
一心——沿城市中轴和活力水轴交汇处形成中心区的公共中心和生态绿心。
一带——塑造北江景观带,描绘“沿江画廊”景观特色,激活“水岸经济”带,增值城市发展空间。
两轴——打造灵动、婉约、生态的城市中轴和丰富、动感、岭南特色的活力水轴。
城市中轴:打造沟通城市南北,灵动、生态、婉约的城市轴线,串联3大公共空间和6大公共建筑。活力水轴:建设联系中心区和轻轨站区域的东西向轴线,融合岭南文化元素,发展休闲商业。
六区——通过一带两轴串联六个功能区。分别为滨江生活区、现代商旅社区、文化公园区、西商务区、东商务区和岭南水街休闲生活区。
功能结构图
6.土地使用规划
规划总用地369.83公顷,城市建设用地341.49公顷,占总用地的92.34%,主要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居住混合用地等。水域面积28.34公顷,占总用地的7.66%。整体毛容积率为1.37,可容纳的居住人口规模约6万人。
土地使用规划图
7.开发强度控制
高强度区3.0-5.5,沿城市中轴两侧分布,以商务设施用地、商业商务混合用地为主。中强度区1.5-3.0,分布在清远大道以北和城市中轴外围地块、以及岭南商业水街地块,以商住混合用地为主。低强度区1.5以下,以文化设施用地、体育用地为主。
开发强度示意图
8.建筑高度控制
形成轴线地区最高,沿湖、沿江、沿河次高,其他地区较低的高度格局。超高层区150-250米,包括250米的清远塔和湖城大道北侧的商务办公地块。高层区100米-150米,主要为城市中轴两侧的商务办公地块。中高层区30米-100米,以轴线北端、岭南商业水街两侧的商住混合区为主。多层区不超过30米,以沿城市中轴和滨水空间分布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主。
建筑高度示意图
9.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形成”五横八纵”骨干路网。
五横:包括北江一路、湖城大道、清远大道、霞光一路、人民二路,形成中心区连通燕湖新城其他片区以及清远市中心组团的东西向主要廊道。
八纵:包括静观路、沙湖路、青联路、清辉路、连石路等,形成中心区向北连通老城区、江北组团,向南对接龙塘组团的主要廊道。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
10.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按照《清远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2013)的上限配置,设置市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设施。
市级公共服务设施:按150万人口配置,包括图书馆、科技馆等。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按照3-5万人的服务人口规模,包括新型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
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按照1.5-2万人的服务人口规模,包括社区卫生站、托老所、文化站等。
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按照0.45-0.6万设施人口配置,满足组团所需各类日常生活服务。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11.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为57.5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6.86%。其中公园绿地面积40.9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1.98%,防护绿地面积14.45公顷,广场用地面积2.23公顷。
绿地系统规划图
12.城市设计总平面
城市设计总平面
中心区日景鸟瞰图
中心区夜景鸟瞰图
宁波生态走廊工程
宁波生态走廊工程将不适于居住的废弃棕地打造成绵延3.3公里的“活体过滤器”,旨在还原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并可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典范。
区域生态环境
实施——打造“活体过滤器”
水文:蜿蜒的新水道提升水文功能
地形:丘陵山谷系统引导水流方向
通过对周边开发区的开挖与填埋,整个生态走廊区就成了地势起伏的山丘和山谷。这些山丘山谷都是精心排布的,顺着山谷形成的水道不仅可以通过沉积、曝气和生物过程去除污染物,还为含水层的补给提供了保障,在其流动过程中,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水体形态。
植被:本地植物净化水质,营造生活环境
在地势起伏的景观区,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的战略布局体现了设计师对美学、规划、生态和气候的综合考虑。大力种植本地植被将帮助走廊重建多样的植被群落,吸引野生动物栖息于此。河岸的植被、生物洼地和雨水花园可以净化来自附近开发区、其他建筑区等硬质景观的雨水。植物选择营造了独特的地域感:随着地势的变化,植被种类呈现组群差异,根据植物的不同高度、形态和颜色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格局与城市结构融为一体。
生态走廊支撑着宁波新城的开放空间系统,将土地划为多种用途,并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生态走廊全长3.3千米,与周围城市结构和自然体系完美相合。这条绿色丝带与周围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宁波生态走廊通过修复该区生态网络为原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改善了公共环境,为当地和附近居民营造出一个乐趣无限的公共空间,表明中外可持续发展已经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案例及建议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不是缺少建设用地,而是没能利用好建设用地,如果能对存量用地进行改造、规划和重新利用,将极大缓解城市发展需求与建设用地紧张的尖锐矛盾。可以说,城市存量建设用地的再开发成为了必然选择。
国土资源部在广东“三旧改造”经验的基础上,新增了10个省份进行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试点。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在广东、湖北、江西、浙江等多个试点省份,开展了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在开发的相关调研,了解到各地存在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自组织等不同的再开发模式,而不同的模式下,实施成本和最终结果也是不同的。
江西南昌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
社会效益突出
政府积极推动
万寿宫街区位于南昌市旧城中心区,与南昌市商业中心——中山路相邻,是南昌市唯一风貌保持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是最能代表豫章古文化、商贸文化、宗教文化、市井文化和古建筑艺术风格的“活化石”,有保留原貌的价值。改造前,该区域存在建筑破坏严重、事故隐患堪忧、布局散乱、设施陈旧等土地低效利用的现象。
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该区域与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地共同构成传统风貌的特色街区,纳入旧城历史文化旅游系统之中,只能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不得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在经济利益有限的情况下,该区域棚户区改造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万寿宫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需征收房屋建筑面积8.05万平方米,被征收户数约1176户。为了维护城市传统风貌特色,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以及不可移动文物,在规划中该区域并未安排居住用地,仅规划了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产权置换只能异地进行,原使用权人也可以选择货币补偿。在确定补偿标准时,本着让利于民的原则,制定了优惠政策最大化的房屋征收补偿方案。
日,万寿宫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公布了房屋评估价,由于补偿标准很高且提前签约有物质奖励,因此协商补偿工作快速推进,仅花一个多月就基本完成房屋征收工作。
万寿宫项目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街区,还促进了该片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预期土地利用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在再开发后都将得到显著提高。
由于采取了较高的补偿标准,补偿协商过程十分顺利,项目在一个多月之内就完成了全部的房屋征收工作。政府投入的人力资源、时间等社会成本属于可控范围,实施效率较高。
在利益分配方面,原使用权人获得了超过市场价值的补偿,政府尽管承担了较高成本,但却将位于城市中心区价值高昂的商业用地纳入储备,并且随着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的改善,未来的旅游、商贸收入也不容忽视。
广东深圳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
政府先期整理
投资大户跟进
沙湖社区位于深圳坪山新区和盐田区之间,连接两区的交通要道——坪盐通道从这里通过,具有地理位置的优势,按规划将打造成为坪山新区门户节点,形成“一心、两轴、三区”的空间结构,“一心”为旅游服务中心,“两轴”分别为自然景观轴线和人文景观轴线,“三区”包括门户区、产业发展区和生活居住区。
该区域的土地权属呈现出“碎片化”现象,现状国有未出让土地与社区掌握的未征收土地犬牙交错、相互交织,这直接导致社区内可成片开发利用的土地少,历史遗留问题多,难以支撑重点项目落地。
沙湖社区已建成区为143.49万平方米,其中社区掌握的工业用地51.56万平方米、居住用地64.10万平方米。深圳市规土委坪山管理局与沙湖社区对合法用地面积进行了认定。对于合法用地,采取等面积土地置换补偿,在合法用地区间中“就高不就低”,最终确定社区留用地规模为64万平方米,规划用途为二类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共可建设220万平方米房屋,产权均由社区和居民完全取得。
除此之外,原有的98万平方米的建筑物还将按照2800元/平方米获得货币补偿用于重建,共计27.5亿元。截至2014年8月底,当地政府已经与沙湖社区集体和居民达成了补偿共识。
沙湖社区由破旧的城中村区域,规划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旅游、生态居住、创意产业、高新技术研发的综合性现代化片区,凭借坪山新区门户和紧邻坪盐通道的突出优势,目前已经吸引了大批投资落户,其中包括华谊兄弟文化影视城等了一大批市、区级重点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
这一过程中政府和原使用权人都获得了相应的增值收益。
土地整备前沙湖社区股份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以出租33万平方米厂房为主,年收益约3168万元。整备后社区可获得面积10.12万平方米的商业物业和面积5.88万平方米的办公物业作为集体资产,年收益将达到1.32亿元,是整备前的4.2倍。
政府虽然承担了27.5亿元的货币补偿费成本,但却收回了超过60万平方米的储备用地,用于住宅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由于深圳土地资源紧张且该区域交通优势良好,招商前景喜人,土地出让收入和税收收入将远超政府付出的成本。
浙江平湖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
企业“退低进高” 土地生出效益
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平湖市,城镇低效用地规模在728.96公顷至1093.45公顷之间。该市将实施“两退两进”(退低进高、退二进三)作为破解资源要素制约、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依法直接收回、企业兼并重组、企业跨行转型、企业行内提升等方式,推进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
平湖经济开发区内的津上精密机床(浙江)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各种精密数控机床,效益良好而用地不足,而一路之隔的柯福乐纸机织物(浙江)有限公司连年亏损。前者遂采取购买方式,获取后者的39亩工业用地,并保留了原先的厂房。
其间,政府也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作用。当地建立了调查企业数据库,将企业分成A、B、C、D四类。其中“A”类为鼓励发展类,“B”类为自我提升类,“C”类为必须改造类,“D”类为落后淘汰类。及时确定低效用地企业,为腾出发展空间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兼并方选择兼并对象提供了必要信息。在此基础上,政府又积极协调,鼓励和引导两家公司实现兼并重组。
津上公司利用这39亩地上马的数码机床项目总投资达2980万美元,预计销售收入可达8亿元。
这是以双方企业为主导,通过自行协商,政府从中引导、协调来提高用地效率的一种改造模式。成功实施的前提是清楚了解企业绩效、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和畅通进行信息沟通。它充分发挥了优势企业在技术、管理、资本、市场及品牌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资源要素的整合、置换、嫁接和重组改造等,盘活劣势企业的低效存量资产,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带动区域产业升级,还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最终实现了多赢的局面。
湖北襄阳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
旧城区“两拆两迁” 棚户区变综合体
作为湖北省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市,襄阳大范围推进“两改两迁”(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工业企业和专业市场从中心城区外迁)工作。中原路片区旧城改建项目是湖北省襄阳市的第一个棚户区改造项目,规划用地面积30亩,2011年正式启动,由湖北君点公司投资6亿元,规划建成15万平方米的综合体。
该项目共征收150户房屋,房屋面积1.35万平方米,拆迁的商铺、临时建筑面积为1.25万平方米,按80%的比例补偿原业主。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在当地居民的强烈要求下,君点公司同意多加15%的还建面积,采取1∶1.15的比例还建。再加上公共设施和还建的门面、仓库,以及其余货币补偿,项目的拆迁总投资为2亿元左右。因此,30亩土地均价近700万元/亩,同类型地块的净地出让价仅为400万元/亩~500万元/亩。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没有计算君点公司的财务成本、管理成本。
君点公司计划建设的城市综合体是商铺4万平方米,住宅970套,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引进家乐福超市。君点公司计算的住宅开发成本为6000元/平方米,要想有盈利,则房价至少为6500元/平方米,而中原路地段目前的房屋均价不超过4000元/平方米。但君点公司认为未来商品房销售应该不成问题。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总的来看,该项目的实施改变了棚户区“脏、乱、差”的面貌,改善了城市形象。同时,社会资本的引入减轻了政府的资金压力。对棚户区的原业主而言,他们关于补偿安置的一系列利益诉求基本得到了满足,等同于分享了存量用地再开发的潜在增值收益。而君点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虽然预期能从再开发项目中获益,但它已经承担了较高成本,比如相对过高的拆迁成本、住宅开发成本等。该公司是首批从事旧城改造的公司,其后大批开发商涌入襄阳建设城市综合体,该区域住宅开发已存在一定风险。
政府主导模式
在公共利益上发力
当进则进当退则退
政府主导城市土地再开发,在划定再开发区域和确定数量规模时主要取决于对自身需要和偏好的考虑,补偿标准的确定则依赖于实施机构与原使用权人的博弈。尽管现行规则较为模糊,但地方实践仍然取得了明显的短期绩效。然而,现行规则可能导致的长期隐患也不能忽略:
一方面,由于信息失灵,当土地涉及居住、商业等经营性用途时,政府对项目空间区位和数量规模的选择往往是有偏差,再加上偏好大手笔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政府主导的土地开发往往会出现规模过大的情况,从而造成政府财政压力加大、负债加重、土地和建筑闲置等状况。
另一方面是补偿标准过高,部分项目中原使用权人可以得到远高于当前财产价值(含一定比例增值收益后)的补偿,从而造成了包括有损公共利益、不利社会公平、影响未来工作可持续性在内的诸多潜在隐患。
综上,对政府主导的城市低效存量用地再开发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全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应当聚焦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城市土地再开发上,当土地用途主要是经营性用途时,政府应当局部退让,让市场发挥其自身优势进行项目选择,政府应主要起到监管者的作用,在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监督和争议解决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市场参与的城市土地再开发中,政府可以将收储一定面积的土地,配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作为条件,加入与市场机构签订的土地出让协议中。此时,签订协议进行一二级联动开发的市场主体将主导整个项目,但政府不仅实现了完全主导模式下储备土地、改善基础设施的目标,还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财政压力和债务风险。
规范补偿标准的确定规则,形成良好的补偿惯例。我国当前普遍采取的按建筑面积1:1产权置换的补偿标准已经较高。各地方政府要在尊重已有补偿惯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更加规范和统一的补偿标准确定规则,将补偿预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尽早形成良好的补偿惯例。
明确争议解决规则,出台司法强制措施以保障公共利益。应制定规则以解决政府和原使用权人对于补偿标准的争议,建议借鉴香港强制售卖条例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规定取得数量和拥有相应面积均超过90%的使用权人同意时,可以认定补偿标准为公正补偿,此时90%使用权人可以代表集体利益。另外,在行政强制拆迁取消之后,还应在全国层面尽快出台司法强制的细则。
市场参与模式
市场不是万用万灵 政府还应补其不足
市场参与模式的经济激励机制能够调动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存量用地再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激励机制同样会导致自利的市场主体再开发行为的无序和混乱,反而制约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就利益分配而言,由于资源禀赋和博弈能力的差异,市场参与模式也未必都能实现再开发的增值收益在利益主体间的公平分配。因此,市场参与作为城镇存量用地再开发的一种模式不一定必然是最佳的。换而言之,市场参与模式有其适用条件:
首先,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存在互利互惠的可能。正如平湖的案例所显示的,优势企业有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经营困难的企业有着存量用地资源,两家企业的资源互补性强,有着潜在的共同利益。
其次,存量用地及地上房屋权属状况相对简单,利益主体的数量和规模有限。襄阳的棚户区改造涉及过多的利益主体,权属复杂分散。在市场参与模式的激励作用下,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资本和诸多原业主相互讨价还价,大大增加了协商谈判和执行的成本。
最后,政府能够转变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市场参与模式下,政府应为市场主体参与城镇存量用地再开发提供必要信息,促成利益主体的互惠合作;还应为市场参与模式的建立提供原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面对特征各异的存量用地和行为主体,市场参与模式所显示出的成本和效能有所不同。因此,当地政府应根据现实情况,想方设法发挥市场参与模式的优势,同时又要回避或弥补其不足之处。
科学界定城镇低效用地的标准。全面调查摸底城镇低效用地的基本情况,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城镇低效用地信息的系统化和透明化,有利于降低有意参与再开发的市场主体进行信息搜寻的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为市场参与城镇存量用地再开发提供便利。
统筹规划,加强引导,确保市场主体和谐有序参与城镇存量用地再开发。市场主体的自利本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再开发行为决策的盲目性,忽视了同一地区再开发项目的整体情况。例如,许多改造项目不断地被导向房地产行业,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和隐忧。此时,就要加强对市场主体再开发行为的规划引导,从而提高市场参与模式的质量和效益。
大胆创新,针对再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及时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比如,及时出台标准,研究制定历史用地遗留问题、补偿安置、出让金收益分配、“钉子户”问题等方面配套政策。让利益主体在协商谈判时有法有规可依,避免不必要的讨价还价成本,确保市场参与的城镇存量用地再开发项目顺畅进行。
完善市场参与城镇存量用地再开发的激励机制,实现再开发的利益共享。城镇存量用地再开发的实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同时,它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一般社会资本不敢轻易涉足。因此,只有政府“因势利导”,推动再开发的增值收益共享,利用优惠政策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支持它们参与城镇存量用地再开发,才能使得更多的低效用地焕发新的生机。
废弃空间改造经典案例
该公园位于德国钢铁重镇Ruhgebiet,设计师是慕尼黑景观建筑系的PeterLatz教授。70年代的鲁尔工业区面临着环境极度污染和经济严重衰退的双重危机,到了1985年更是濒临毁灭,如何面对这片地狱般的土地,如何帮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杜伊斯堡市政府提出了开放国际竞争的构想,而参与竞争的团队必须花6个月时间与当地的居民互动,集会,讨论,再提出蓝图。最后入围的5个国际规划团队,提出的经费预算从6千万马克到20亿马克都有。而PeterLatz教授正是以6千万马克来执行该计划并最终中标。
六千万马克用于两百多公顷土地上,PeterLatz是如何做到化腐朽为神奇的?
进入公园,首先进入视线的就是一部生锈的火车头,当年它可能运载着无数煤块,如今静静躺在入口处,没有被装饰一新,没有任何文字介绍,却足以告诉你,你到了,就是这里!
PeterLaze将绝大部分原有的设施都保留下来,而并非附加其他新事物上去,废弃的工厂成为主题性展览馆,厂房起重架的高墙和煤渣堆改为攀岩训练场,旧的冷却池作为潜水训练基地,甚至削掉一半的铁皮厂房也成为一个可掀式的露天音乐舞台。“当它是什么,就让它变成什么。”一个工业重镇的历史,就被记录在这些废墟之中,而它们又被赋予新的功能,重新有了生命力。
公园内的绿化一定会令你大吃一惊,你可能会说,这样也叫绿化?恣意妄为的植物在工业构筑物中无处不在,最不可思议的缝隙中也有它们不修边幅的身影。这里演变着一场大自然与人工物的较量,曾经这里寸草不生,工业产物才是主宰,但是如今一切终于过去了,大自然又再次回来,并用巨大的力量将这昔日的主宰慢慢掩盖。PeterLatz让民众一起尝试撒下各种种子,在这片高度污染的土壤中,努力去种想种的植物恐怕只是徒劳,然而看它能长出什么植物来就简单多了。
当年的污水河道被PeterLatz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了改造,他并非填平河道,做些个景观小品或者直接换水,设计自然式亲水河道,而是对周边环境进行改善,设置坡道和雨水可下渗的地表,让污水慢慢自清净化,最后成为一条清澈的生态河流,这个过程可能十分漫长,然而这样的过程却被完整清晰地保留在周遭居民的记忆里,让他们共同体验这条河流从污染到净化的过程。这是百年来的工业发展的历史,百年后更是人类恢复自然的历史。
工业化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人们享受这工业化带来的便利生活,同时也面对着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在这把双刃剑下,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体现了现代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和城市更新的思潮,在废旧工业设施如何进行生态恢复和再利用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启示。
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总体规划
九龙攒珠——重现被遗忘的乡愁
“九龙攒珠”是巢湖北岸村落典型的布局形态,最早可溯于元末明初。在环巢湖周边,天然岗地与农耕文明孕育了极其体现驭水智慧的“陂塘系统”,这种“旱能补水、涝能蓄洪”的水系统恰好体现了当今我们所倡导的生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在长临河一带,以“插草为标、一里一村”的方式形成布局均衡的乡村聚落,定居点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因此这些村名也是中国氏族乡村文化的真实写照。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以“九龙攒珠”为特征的生态水脉与“氏族乡村”所代表的传统文脉构成了长临河镇特殊的双重基因。
在合肥构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背景下,“环湖十镇”中距离合肥中心城区最近的长临河镇率先启动新一轮总体规划,备受社会各方关注。
如何在保护与修复环巢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导环湖小城镇“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愿景,成为本次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环湖十镇之首,紧邻合肥市区的长临河镇镇域总面积157.2平方公里,辖18个村、2个社区,人口5.2万人。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长临河最突出的三大优势。
本次规划重点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特色塑造”四个维度出发,试图为长临河镇构建具有前瞻性与实施性的总体发展蓝图。
1.规划理念——探索环巢湖区域特色小镇发展式
巢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由于过去城市与工业的迅速扩张,巢湖的水质每况愈下。保护、修复巢湖区域生态环境成为研究环湖区域规划的重中之重。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严控城镇建设规模、严禁环湖工业发展已形成全市共识。
在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下,本次规划试图通过协调生态保护、镇村特色、旅游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环湖首镇、生态慢城”为发展目标,探索一种适用于环巢湖地区的新型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创新发展——在建设规模紧缩与生态底线约束的宏观要求下,作为环湖小城镇群中率先编制总体规划的长临河镇具有深远的示范意义。
本次规划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指导思想,摒弃“新城式、摊小饼”的乡镇规划模式,以“适度集聚、多点极化”的创新思维引导全域建设空间布局,在保持传统镇村空间肌理的前提下,形成镇村有机生长的网络发展体系。
特色发展——长临河镇拥有丰富但又分散的特色资源,本次总体规划以资源为导向,以当地乡村 “九龙攒珠”传统布局为雏形,在滨湖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五个精品旅游组团,并分别带动腹地特色村落发展,形成全域范围的“九龙攒珠”格局。各组团之间注重预留生态廊道与田园空间,使当地独有的陂塘系统得以最大限度保留,凸显田园乡村特色,引导城镇、乡村与山水、田园融合发展。
持续发展——为解决当地乡镇持续发展动力匮乏的现实问题,本次规划以旅游休闲产业为主线,以滨湖精品项目为引擎,激活山水、田园、乡村等优质资源,在生态底线管控与村落适度归并的双前提下进行全域范围的旅游产业综合策划, 为增强镇村经济动力、改善镇村配套设施、提高村民收入提供发展路径,从而保障乡镇的持续稳定发展。
2.空间布局——“九龙攒珠”的现代演绎
“九龙攒珠”作为巢湖地区村落传统布局特色,充分体现了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共生关系。本次规划沿承传统的全域空间结构,提出以“九龙攒珠、五脉通湖”为理念构建全域空间发展结构,对全域大型生态廊道与农田板块予以预控,维系当地生态系统完整性,镇村建设区围绕“镇区—社区—村庄”三级体系,以镇村联动、有机生长的模式形成网络化特色发展组团,从而引导建设空间与生态基底融合共生。
规划提出“一带、五廊、五组团”的空间结构:
沿滨湖路形成的滨湖发展带,由南淝河、长临河、玉带河等河流水系和生态农田、林地构成的五条生态廊道,实现巢湖–镇域—腹地联动。由南淝河生态功能片区、长临河城镇发展片区、六家畈传统村落片区、四顶山森林公园片区、黑石咀休闲观光片区,形成五大主题功能片区。
本次规划在严控生态、农田底线的前提下,强调“多规合一”的规划用地布局,结合现状建设综合条件进行建设空间综合识别,在用地布局、指标口径、规划图纸等方面协调一致,充分保障规划用地的可实施性。
在大量针对基层自然村的调研基础上,围绕“村庄规模、生态安全、特色资源、建筑质量、空置率等核心评价因素甄别村落类型与发展方式,提出“村落保护、村落再生、村落拆并”等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搭建层次清晰、特色有别的镇村发展体系,并对村庄不同发展路径提出切实可行、近远结合的村庄布点实施方案。
长临河镇域—环湖大道沿线乡村
3.旅游策划——核心资源挖掘与极化
环巢湖区域作为合肥最密集的旅游资源集聚区,拥有湖光山色的自然风光,也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在“生态为纲、旅游为擎、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下,规划结合长临河北部圩区、南部山区、中部镇村的资源分布特征,以滨湖大道为主线索,形成“渔、镇、文、养、乐”五大旅游主题板块,打造长临河镇区、六家畈、四顶山三个精品旅游组团以及多个特色村落,通过滨湖旅游、人文旅游、生态旅游、水上旅游、马拉松赛道五条特色游线串联,构成覆盖全域的综合旅游体系。
保留村落文化特色,结合乡村经营,以“一村一品”方式激活传统村落,改善乡村配套设施、提高村民收入,保障乡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得传统村落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支撑系统——打造合肥第一座“绿色生态慢城”
在“国际生态慢城”的发展目标引导下,为支撑全域旅游发展,并改善当地镇村居民的出行条件,本次规划提出构建“车行(公共交通)、骑行、步行、舟行”一体化的慢行交通系统,在现状乡村道路基础上结合乡镇集中建设区、特色村落、主要景点进行路径梳理、优化、整合,通过“驿站式”服务节点,为多种慢行交通方式的衔接与换乘提供支撑。
采用“低冲击”的设计理念,以现状陂塘系统为基础,勾连天然河道与主要水体,对主要入湖水系进行综合管控。预留五条镇域生态廊道,保护生态本底及农田基质,划定生态管控边界与城镇发展边界。依托核心资源以小组团生长模式进行建设引导,形成滨湖相对集聚、腹地相对松散的用地格局。在滨湖特色组团强调集约用地,在高端功能品质定位下进行特色开发,形成推动全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引擎。
5.村落再生——恢复环巢湖传统村落形态
自然村落是环巢湖区域非常有代表性的空间特征,长临河镇域散布着众多自然村落。在巢湖环湖区域,水是当地乡镇过去赖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因而形成了广泛的陂塘系统,这种农耕时代产物对本地的生态环境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末清初李鸿章的淮军正是在这样的水系统基础上发展军屯制,形成以“插草为标、九龙攒珠”为特征的村落布局形态。
所谓插草为标形成的“一里一村”构成当地村落分布的基本特点,因地制宜的阡陌村道则成为连接各个村落的通道,这种松散有机的形态本身就蕴含了有机生长的现代城镇发展理论。
当地“九龙攒珠”的形态则更为典型,农耕所需平衡旱涝的多条水渠汇集于村子中央的池塘,村宅顺延水渠呈环状布置,空间层次分明、内部交通井然。正是这样的传统乡村格局使得当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天然的融合关系。
规划没有简单粗暴地拆除村落,首先基于对乡村肌理的重塑,搭建水绿脉络,理顺交通框架,评估村落价值进行适当整合,大部分传统村落得以整治和修复,逐渐恢复环巢湖传统村落形态。注入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一方面激活现有村落活力,另一方面得以留住村民、留住“乡愁”。
6.基于实施的近期规划
如何指导近期实施是本次总体规划的重要目的之一,长临河镇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包括镇区风貌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整治。
本次总体规划的近期实施,围绕滨湖生态保护、风貌提升、环境整治三方面,列出近期实施项目库及建设要点,为近三年的建设提供明晰的路径,在近期规划的指引下,长临河镇目前已完成高铁站建设、河道整治、景区建设、老街区整改等重点实施项目,已经初步搭建起镇区空间结构,为全镇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回顾长临河镇总体规划编制的两年历程,项目组先后赴基地三十余次,不仅与合肥市相关部委交流沟通汇报多次,而且深入到村镇基层,与村民展开深入交流,了解村里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想法,更是跑遍了镇上每一条机耕路,将现有道路有机地整合串联到总体规划的方案中,对全域水文进行了系统调研,提出的水绿脉络符合当地特征。
对镇村两级的配套设施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使得本次总体规划具有很强的实施性和针对性。在编制总体规划的过程中,摸索了环巢湖特色镇的发展模式,为安徽特色乡镇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一种范式。
“盘活存量土地”之北京 上海经验
【引子】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控制增量与疏解存量、坚持市场与政府两手用力、坚持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是未来首都发展的主旋律。土地利用方面,节约集约利用,严控增量,疏解存量将成为“新常态”。
【北京篇】北京的存量土地政策尚不具备系统性、稳定性,多是以委办局向政府请示、政府签报及委办局发文方式发布。因此,我们通过开发利用方式进行梳理分析:
1.教育科研、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建利用方式
根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关于科研类项目用地供应有关问题的请示》,对于教育科研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建项目,可以采用协议方式办理出让手续,这是国有企业存量工业用地利用的最常见方式,不仅可以实现一二级联动,还能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收益。(受减量规划影响,实施难度较大)
2.保障性住房利用方式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配租配售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中低价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设的意见》、《关于研究中心城棚户区改造定向安置房建设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等政策,市属国有企业可以利用自有用地建设公租房、自住型商品房及定向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特别是自住型商品房方式来盘活闲置存量用地,是近两年经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受相关政策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3.发展服务业利用方式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及《关于利用存量资源发展养老等重点领域土地利用实施细则的意见》等政策,国有企业可以利用老厂区、老厂房发展符合规划的服务业,建设养老设施,或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该利用方式既能盘活国有企业存量工业用地,又能获得一定经济收益,并且有相关政策支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4.旧城保护区的翻改扩建利用方式
根据《关于旧城保护区范围有关用地问题的请示》,对于旧城保护区范围(二环内)的改扩建项目,经规划部门和国土部门批准后,可按新的规划条件变更土地出让合同,调整地价水平、出让用途等相关合同条款。但是该利用方式仅适用于旧城保护区范围,适用性相对较差。此外,根据新基准地价和国土部“20号文”,该利用方式需要缴纳高额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企业经济效益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上海篇】针对北京存量土地面临的形势,我们直接连接到同样是直辖市的上海,相比北京,上海可算是存量土地利用政策的“解放区”,从上海的发展路径看,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是必然趋势,是实现城市更新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抓手和途径。
梳理上海市近年来的土地政策后,我们发现相比北京,上海在增量工业用地上,更注重生命周期管理;在存量用地上更注重挖潜商业价值、保留历史文化价值。从存量用地盘活政策上,自2005年起,上海市在市级层面下发了一些列支持性政策。
1、2005 年 11 月《上海市十一五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采用“三个不变”的开发办法,即创意产业园区的房屋产权关系不变、房屋建筑结构不变、土地性质不变,并由此带来“五个变化”,即老工厂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管理模式、企业形态和企业文化等都发生变化。在具体运作方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投资商、开发商和专业机构进行筹划、开发、管理和运营。
2、2008 年 8 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房地资源局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办发[2008]37 号)中提出,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创意产业园区内的工业项目,鼓励“腾笼换鸟”,经过产业部门认定后,在不改变使用权人、土地用途条件下,支持原用地者利用存量国有建设用地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3、2008 年10月《关于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工业用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沪规法〔 号)中提出,积极支持原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与土地,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在符合城市规划和产业导向、暂不变更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的前提下,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4、2014年2月,上海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了今后上海市对于土地利用方面的五大总纲,即“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逐年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大力促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质量,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5、2014年3月,《关于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实施办法(试行)》(沪府办〔2014〕25号)、2016年3月,《关于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实施办法》(沪府办〔2016〕22号)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原土地权利人的积极性,健全利益平衡机制。关于区域整体转型开发,除政府土地收储后整体开发建设外,还允许单一主体或联合开发体采取存量补地价方式自行开发。
6、2016年6月,《上海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试行)》提出,在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营造低成本创新创业环境,支持创新经济发展。支持园区平台发展运营,提高园区平台运营和服务能力,促进园区整体转型发展。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复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城融合发展。简化审批提高行政效率,改进审批管理服务,形成土地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综述,从上海用地政策上看,其较好的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促进低效土地二次开发为原则,形成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五量调控”新思路。
【结束语】
北京、上海都是土地资源约束最突出的特大城市,上海在严控新增建设用地的同时,注重向存量土地谋求发展空间。当下的北京,正在举全市之力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设指标“减量瘦身”,倒逼城市功能提升,但还未像上海一样,形成一个良性城市更新生态循环。北京已逐步走向疏解非首都功能攻坚克难的阶段,如何巩固成效,更好地服务全市功能优化和人口调控,将是下一阶段北京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北京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建筑指标后,盘活存量用地将成为保障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如何发挥存量用地优势,发展“高精尖”产业、弥补城市功能欠账将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北京城市战略功能和定位发生变化,经济已经不是北京的发展重心。因此,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应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思想,结合企业自身需求,制定不以“经济利益”为重心的存量工业用地利用方案。而且,北京原有的以何种规划性质,适用协议出让土地利用政策的存量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已发生调整,更加强调具有实质的科技和创新内容为核心的“聚人少、贡献大”高精尖产业,严控聚集人口的集中办公区。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的现实问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地区特点各异,其转型模式与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这里介绍几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外成功转型发展城市案例。
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经济史教科书中必提的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从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80年代问题越来越突出,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鲁尔区对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市政府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向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三是建立技术园区。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个技术园。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在替代产业方面,以发展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为接续产业,通过产业变革的力量改变了整个鲁尔地区的经济格局。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联邦政府承担2/3,地方政府负责1/3,启动了“煤炭补贴税”,煤炭公司转型后也是以私有资本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在资本运营中发挥了很好作用。
美国匹兹堡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钢铁基地,因为这里有储量丰富的烟煤,铁矿石可以很方便地从大湖区运来,加上熔剂石灰岩也很丰富,这就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在20世纪70年代,匹兹堡地区因资源枯竭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问题丛生,市区人口大量下降,成为美国衰退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
  匹兹堡所以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复兴,首先,得益于市政当局和工商界开始了第二次复兴运动,实施重大的建筑和改建计划。造成交通拥挤的无轨电车被地铁线路取代,新的摩天大厦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最惹眼的是以后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的匹兹堡优质厚板玻璃公司建筑群,匹兹堡从实践中认识到恢复著名的古建筑物的重要意义。
其次,地方发展会议还提出了一份内城建房与复兴计划,被人们称作美国在解决贫民窟住房问题方面规划得最周密和最全面的方案。20世纪60年代,匹兹堡历史古迹基金会开始鼓励保护有历史意义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使其免于遭拆房铁球撞击的威胁。但是,匹兹堡中产阶级和中下阶级缺乏像样的住房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和其他保护组织不同,匹兹堡的保护组织突破以往的作法,不仅设法让中产阶级搬进来,而且还为本市的贫穷居民提供廉价住房,在吸引富裕的年轻专业人员搬进空房的同时,帮助许多贫困家庭留下来。
洛林位于法国东北部,是法国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的重化工基地,类似于中国现在的辽宁。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洛林下决心实施了“工业转型”战略。
  第一,彻底关闭了煤矿、铁矿、炼钢厂和纺织厂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如煤炭虽有资源,但因井深开采,吨煤成本高于世界市场煤炭价格345法郎,而采取逐步放弃的政策。钢铁工业也由于成本高,吨钢售价比进口高457法郎,尽管铁矿资源丰富,采矿、炼铁、炼钢企业也已全部关闭;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重点选择了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将转型与国际接轨。
  第二,洛林还把煤炭产业转型同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并列入整个地区规划。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国土整治部门,负责处理和解决衰老矿区遗留下来的土地污染、闲置场地的重新有效利用问题。自1979年起,为了解决转型中的重大问题,创立了受影响工业专项基金(30亿法郎补助金和贷款)。企业关闭后,迅速抹掉老矿区的痕迹,对其进行重新包装,或建居民住宅、娱乐中心,或作为新厂厂址,或植树种草,等等。
  第三,创建企业创业园,扶持下岗职工创办小企业。由国家资助自身非营利的“孵化器”,为新创办的小企业无偿制定起步规划,在初期或成长期为之提供各种服务,如创造厂房、车间、机器、办公室等条件,还配备专家、顾问做具体指导。在洛林地区,经企业创业园培育,转型后10人以下的小企业星罗棋布,占全部企业的91%。
  第四,洛林把培训职工、提高技能作为重新就业的重要途径,培训后可供选择的职业岗位多达100种以上,90%的人员能重新就业;对再就业职工采用计算机管理,与各地招工局联网,提供求职热线等,使劳动力能够快速转移出去。
洛林转型大约花了30多年时间,尽管其转型成本巨大,但成效显著,使得原来让人很难睁开眼睛的工业污染地,变成了蓝天绿地、环境优美的工业新区,整个地区由衰退走向了新生,今日的洛林已成为法国吸引外资最主要的地区。
日本北九州
日本北九州转型主要是将“产业振兴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相融合。北九州市位于日本九州岛的最北端,煤炭资源较丰富,产量居全国前列。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煤炭资源条件的限制,煤炭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海外廉价石油大量输入的冲击下,煤炭产量大幅度下降。造成大量煤矿被迫关闭,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此,从1961年到1991年,日本政府共制定了9次煤炭政策。从第1次到第7次煤炭政策,日本政府一直认为,煤炭生产规模应维持在一定的数量,为此政府付出了巨额财政补贴代价,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后两次政策调整中,日本政府开始注意煤炭产业的转型,决定在分阶段逐步减少国内煤炭产量的同时,放弃对煤炭行业代价高昂的保护政策。
为此,北九州市开始选择产业转型,他们将“产业振兴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进行综合,制定了北九州市独具特色的地区政策,主要包括在该地区兴办一批现代工业开发区,吸引区域外企业入迁,并按新的产业政策兴办一批新企业,寻求该地区多元化经营。由于北九州市建立了合理的环保产业管理体制及安全的高新技术,所以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北九州在城市建设、环境治理方面获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受到联合国表彰的治理环境典型城市;同时该地区引入高新科技产业也是其转型成功的重要战略安排。以机器人技术为例,目前该地区机器人生产与研发的市场占有率居世界之首,名副其实地成为日本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经过转型发展,北九州现在已经成为日本西部规模最大的产业汇集地之一,同时,还是一个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国际物流基地型城市。
【结束语】以上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概括起来主要缘于以下原因:一是及时选择替代产业;二是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包括培训新技能、资助自谋职业、对吸纳转型需要再就业者的公司给予特殊优惠、扶持创办小企业、再就业管理现代化;三是大力治理矿山和矿城环境;四是制订相关产业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政策;五是加强资源产业的转制,清除资源产业体制障碍,产业转制必须与城市转型相结合,以转制带动转型。这些案例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有着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
上海推进特色小镇的政策思路及典型案例研究
开展美丽乡村、农业休闲旅游建设。对于G1501以西地区,利用总规修编及195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契机,198区域建设用地减量,整合区域内农用地资源,调整农田规划布局,美化农业环境,培育特色农产品,实现农业增效。
——整合农业优势资源,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庆镇农业资源丰富,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塑造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打造民俗质朴的人文环境,演内容摘要:特色小镇作为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抓手,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薄弱地区者展后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对浙江省杭州基金小镇、梦想小镇、临安云安小镇、嘉兴巧克力小镇等5个市8个特色小镇以及上海松江区车墩镇(国家级)、新桥镇、浦东新区合庆镇、北蔡镇等5个区8个基础较好的特色镇村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国内外、市内外发展特色小镇的时代背景和区域禀赋基础,提出上海推进特色小镇的总体考虑和思路举措,并选取松江区新桥镇、浦东新区合庆镇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为上海下一步推进相关工作提出建议。
一、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特色小镇是进入城镇化发展中后期空间发展的新模式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并把城市化进程分为3个阶段,即城市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其中,当城镇化率处于30%-70%区段,资源由农村向城市高度集聚,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工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当城镇化率大于70%,城乡之间的资源互动更加紧密,资源向城市流动的同时,居住和部分产业功能反向流向郊区,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下降(见图1)。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在进入这一阶段后出现了如格林尼治小镇、达沃斯小镇等以现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为主的特色小镇。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1%,绝大多数省份已经进入到从城镇化中期向后期推进的阶段,其中上海的城镇化率为89.61%,浙江为65.8%,江苏为65.2%,以人口、产业、文化等资源高度集聚为特色的“小镇”正在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后期空间发展的新模式。
(二)特色小镇是践行新型城镇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示范性样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取得显着成效的同时,城镇化发展推进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以房地产开发为拉动发展的大规模“造城运动”之后,全国多地出现了大量配套欠缺、无人居住的“空城”,同时,随着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用地紧张,房价不断上涨,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人口激增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矛盾不断加剧。近年来,随着从国家到地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相较于过去的“造城运动”,“新型”城镇化更加突出“人”的需求,更加关注宜居、宜业、宜游,融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突出产业、生态、文化高度融合的特色小镇正是我国践行新型城镇化战略、突出“以人为本”的示范性样本。
二、特色小镇的内涵分析
特色小镇是规划面积紧凑,产业、文化、居住、生态等各类高端资源高度集聚的功能复合型发展区域。特色小镇既不是开发区、企业集群,也不是新城或建制镇,而是在这些区域、集群的基础上复合了多种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相对于开发区和企业集群,特色小镇功能更加复合,在开发区和企业集群仅有产业功能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生活配套等多功能叠加;相对于新城,过去的新城在功能形态上与中心城区相似,但功能能级远低于中心城区,而特色小镇则正好相反,形态特色鲜明,但建设理念和标准并不逊于中心城区;相对于建制镇,特色小镇更加紧凑,讲究“小而精”,不是“摊大饼”,如浙江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三、浙江特色小镇率先成势的原因分析
(一)块状经济的草根性
块状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产业集中、专业化极强,同时又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的经济组织形式。块状经济与区域发展的结合是浙江特色小镇在全国率先成势的重要禀赋基础。浙江是我国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在过去的20多年里,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在浙江形成了近500个工业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块状经济的崛起是近年浙江经济最为突出的一个亮点。无论是义乌的小商品、嘉善的木材、海宁的皮革、绍兴的轻纺这些县域性的块状经济,还是濮院的羊毛衫、大唐的袜子、织里的童装这些镇域性的块状经济,其发展所带来的人口聚集,在浙江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各地注重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培育了各具特色、以民间资本为主、中小型企业居多的产业集群,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生产方式,通过村、乡范围精细分工、协作来进行产品的专业加工生产。
(二)产业升级的迫切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分化现象日益明显。少数块状经济通过与周边城市融合,成为城市经济中的有机部分,或是通过中心镇建设、小城市培育,初步构筑起商贸科技等功能优势,但绝大部分块状经济陷入转型升级困境,活力受损严重。一方面,因轻工产品仿制较易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难度较大,导致企业陷入主要靠不断引进技术、设备来升级产品的不良循环,创新意愿越来越弱。同时,由于普遍缺乏良好商务、人居、教育环境,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导致创新动力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块状经济依赖的规模生产、专业市场销售模式已难适应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消费潮流,特别是在国内外市场基本饱和背景下,价值链低端的薄利多销模式,随用工、用地、环保、商务等成本增加而日益艰难。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浙江传统制造业率先全国面临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三)城乡一体化的长期性
浙江长期以来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从嘉兴经验到德清经验,再到今天的特色小镇,是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结果。1998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2004年,率先制定实施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纲要。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强调新型城市化的核心要义是推动城市化的科学发展,基本内涵是坚持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道路。2010年,率先提出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扩大财权和土地使用权,推动事权下放和人事权改革,特色城镇雏形初显。2015年1月,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特色小镇”作为关键词被提出,其重要性被提升到了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战略高度:“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原则,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七大产业、兼顾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浙江特色小镇得以迅速在全省范围推开,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且民间积极性尤其高涨。透过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看到一些普遍特征,即新时期的城乡一体化面临破题、区域禀赋基础有待激发、城乡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城镇功能提升有待突破。
四、上海推进特色小镇的现实需求
上海推进特色小镇绝不是简单照搬照抄浙江经验,而是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地禀赋基础和发展需要的推进路径。现阶段,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可以用“两后两高”来概括:
(一)“后工业化”
当前上海第三产业比重达70.9%,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54.5%。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当一座城市的服务业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超过工业和农业,标志着这座城市进入后工业社会。上海已经进入这一阶段,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产业大规模涌现,而特色小镇正是金融、科研、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新载体。
(二)“后城镇化”
当前,上海已经基本告别粗放的、以土地为核心的大规模新城开发,进入到环境空间形态改善优化阶段,尤其是要配合大都市非核心功能的疏解,打造郊区宜居宜业小城,重构郊区城镇之间的功能布局。上海市总面积为6340平方公里,而外环以内仅有630平方公里,仅占全市面积的十分之一。过去有太多的机会和资源集聚在外环以内区域,未来,其余外环以外郊区的大片空间将成为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和城市功能更新的发力点和主战场。在功能承载空间上,大都市核心区突出高端服务功能,发挥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大都市边缘区承载科技创新和新兴业态培育功能,新城等城市节点区域体现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三)“高创新”
随着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稳步推进,特色小镇将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重要承载区域。当前,以五角场、张江、徐汇漕河泾、桃浦等点串联起来的中环“创新圈”已经基本形成,而外环大量低端乡镇工业园区亟须转型升级。相对于中环,外环成本更低、生态更好、文化更丰富,可以选择马东、车墩、周浦等一些有条件的区域,进行工业开发区与镇级建成区一体开发,在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形成若干以创新为主的特色小镇。
(四)“高收入”
2015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5万元,位居全国第一,同时上海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总量约达3500万人,相当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全国人口总量。人们追求的是异质化的特色消费享受,缺少配套的农家乐、破败的乡村已经无法满足高收入城市居民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特色小镇可以为推动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土地减量化背景下发展新型都市农业等形式的新型体验经济、推动郊区产业“退二进一”、“退二进三”及农业“接二连三”提供平台载体。新规划、新政策、新定位、新功能等为广大郊区带来新的生机,即以环境整合整治和土地减量化发展为起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策划岗位职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