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切发展律师事务所发展规划的展开都是从一线城市开始慢慢扩延的对吧??

省直部门报送信息采用量[2018年1月]
市州林区报送信息采用量[2018年1月]佛山大规模换将:全部由本土产生 吏治史上经典一幕_网易新闻
佛山大规模换将:全部由本土产生 吏治史上经典一幕(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人 新政 新程
2010年的佛山注定是历史性的 许多年之后,我们或许还记得这年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换将。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重回广州,出任广州市政协主席。他留下的位置由拥有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头衔并在佛山历练7年的陈云贤接任;政绩突出并在佛山奋战18年的山东汉子李贻伟,众望所归地从南海书记成为佛山市长候选人,他拥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头衔;而拥有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杨晓光在市纪委书记岗位上升任市委副书记。南海、顺德、禅城、三水的掌门人换了,高明、三水的区长也换了。在可以稽考的历史上,如此大规模换将,佛山还是第一次。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如此大规模换将,全部由本土产生,还为江门贡献了一个市长。这不能不说是佛山吏治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一幕。这是他们的能力和才干使然,更是佛山的发展气势和态势使然。
当佛山这个全新的执政团队登台亮相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想起佛山感激并惦记的老书记黄龙云。2002年他以省委常委身份主政佛山的时候,把一座充满光荣、也充满萎靡的城市重新激活,迎来了激动人心的年代。他留给佛山的不仅是“经济一环”,还有“政治一环” 陈云贤、李贻伟、杨晓光、梁毅民、邓伟根等等,众多当今佛山政坛上的大员都是黄龙云时代引进、提拔和重用的。没有这样的铺垫,也许就没有这个团队的成型。黄龙云对佛山的深刻影响就体现在这里。
刚刚闭幕的佛山市委全会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执政团队已经领命出征,“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的战斗宣言也已经响彻佛山大地。佛山能否再创辉煌?这是期待,也是悬念。
佛山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城市管理创新迫在眉睫、社会矛盾化解刻不容缓。这也是陈(云贤)李(贻伟)兵团要打的一场硬仗。
几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给佛山下达指令: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环境再造。审视佛山近年所做的一切,“两转型一再造”也才刚刚破题,现在即将进入决战阶段。而这个阶段一定艰难而漫长,没有顽强的斗志,佛山就过不了这道关口。
智慧佛山的提出,无疑是远见的产物。这个目标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最终享受的也是人。没有人的合力和执行力,目标就不能转化为结果。作为一级政府,佛山市政府已经把能够下放的权力全部下放,顺德已经成为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新财政体制也即将大范围推行,面对这样的时局,佛山还能不能号令三军集中力量办大事?
远者来,近者悦。这是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衡量一个好地方的标准,它朴实而深刻。在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纠结博弈的佛山,安全、安心和安逸,无疑是平民百姓给政府打分的最大依据。尽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不断的变化和持续的温情就是对百姓最好的安抚。
“智慧佛山”,需要智慧的人们源源不断地加盟战斗。如果说当年的“星期六工程师”点燃了佛山工业化初期的引信,那佛山的经济转型需要更大的气魄才能实现。20多年前,主政顺德的欧广源就说过三种人最有希望:戴眼镜的人、讲普通话的人、讲英语的人。美的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个顺德逻辑。有人曾经说过:当人才在佛山不再感到孤独的时候,智慧佛山就到了。
佛山更上层楼,就从雄心和宽容开始。
陈云贤:超前思维引领跨越发展
这一次不是普通的交手,而是过去与未来的较量。
较量的内容,是新任市委书记陈云贤,正超前引领佛山与旧有发展方式绝裂。
从一个传统产业重镇跳跃到一个新兴产业中心;
从工业经济迈向信息经济;
从“三旧”城镇走向现代都市;
从制造业思维走向资本思维和创新思维
曾经以统领广发证券“博士军团”而蜚声海内的陈云贤,再次领军佛山领导层“博士军团”,超前谋划一个城市,引导着一场超前的思想革命。
这位前哈佛大学研究员、北大博士,用英语向企业、投资者、媒体介绍佛山,不少现场记者都措手不及;这位“快半拍”的主政者,雷厉风行,不留情面。被下属称为“最难敷衍的领导”
在佛山,在官员印象里,和群众、媒体乃至外国友人眼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陈云贤。
“采访陈云贤是一种享受,采访录音一整理,几乎就是一篇严密的文章。”这是很多媒体记者采访陈云贤的共同感受。有记者总结,采访陈云贤有“三大享受”:一是几乎所有涉及经济社会分析的数字,投资总量、出口比例、企业平均资本负债率、行业产值 陈云贤都可以随口道出,往往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两位,关键是能从枯燥的数字中找出逻辑联系,指出关键问题;二是视野全面,思路清晰,回答记者提问有理有据,“好象一二三四篇章段落就在脑子里”;三是从不照读工作人员准备的稿子,而是直抒胸臆,出口成章,“采访结束时像是上了一节课”。
去年,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会上,时任佛山市长的陈云贤也得到珠三角市长中的最高评分。“佛山的发布会是所有城市中得分最高的,有的城市是事先自行设计问题,。但陈云贤现场表现优雅自信,语音柔和,有问必答、观点清晰,各种材料顺手拈来,更没有安排场外 小动作 ,他的表现符合现代政治家的对外事务规范。”现场负责评分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老师当时对记者说。
最脍炙人口的是这位前哈佛大学研究员、北大博士的得体英语。去年佛山外商春茗联谊会、在香港举行的“粤港金融合作恳谈会暨广东金融高新区推介会”上,他都用英语向在场的企业、投资者、媒体介绍佛山,不少现场记者都措手不及,到处索要他的英文发言稿,但是组织者只能双手一摊,“对不起,陈市长是脱稿即席发言。”
“佛山官员中能进行英语日常交流的也很多,但是像他这样能脱稿英语演讲的基本没有。他的英语发言从结构到用词,显然摆脱了中式教科书英语的生硬藩篱,隐约有西方政治家雄辩的风度,还不忘穿插英式幽默。这即使在香港特区政府的前殖民地官员里也不常见。”一家曾参加众多地方政府招商活动的日资企业的高管如是说。
在佛山高新区一次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签约会上,时任汇丰集团环球营运首席执行官的慕容博赞叹道:“市长流利的英语让整个会谈相当融洽快捷,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陈云贤这种纯熟的对外事务能力给佛山的国际化形象大大加分,从他身上,佛山官员可以学习到一种政务官的规范。
另一方面,佛山官员对陈云贤的“快半拍”也同样印象深刻:“雷厉风行,不留情面。他是我经历过最难敷衍的领导。陈开会、视察很少说空话,也不听下属碍嗦,开门见山。每项工作进度如何、难点何在他都心中有数。下属汇报工作用 加快 、 争取 、 努力 这种模糊的字眼都过不了关。”一位市局公务员说。
让不少部门紧张的是,陈云贤除了听取工作汇报,还大量阅读报刊,而且速度很快,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很多当天涉及到局级部门的报道,我们局一把手都没来得及看,陈书记的有关批示已经来了,要求我们向公众解释。”
对行政效率的高要求,不少官员都不能马上适应。今年2月,陈云贤在东平新城调研时,简短肯定建设成绩后,就开始严厉而不无技巧地表达他对工作进度的不满。他先是抛出千灯湖金融高新区申报、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一环”南延工程建设抢抓时机的成功案例,然后幽默地将“时机”比作秃头上的毛发,“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过去了!”一位随行官员私下说,“他的批评不伤面子,但在场每个人都感受到压力,这种压力来自思想的差距。”
先行与快行
超前引领佛山占先
人们发现,陈云贤的快,不仅是简单的速度概念,而且包含了对发展质量、发展起点的严格要求。与过去草根经济、村村点火的低起点相反,佛山转方式的布局可谓“一步到位”
科学发展,先行先试,陈云贤对这八个字的丰富内涵和巨大威力的理解,往往比部下更进一步。近几年来人们交口称颂的“佛山速度”,就来自陈云贤超过常人的区域经济前瞻视野和要“先行先试”的紧迫感。他屡屡警告,在全国争相布局新兴产业、珠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合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佛山的转方式不是自己跟自己比,而是要放在全局下审视。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的赛跑更残酷,这是一场“赢者通吃”的竞争。人民日报记者在一次采访中问,佛山目前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陈云贤脱口而出:“思想滞后,行动迟缓。”
在陈云贤眼中,佛山正面临深层次的问题: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驱动力仍然是传统的生产要素,缺乏创新;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不匹配;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陈云贤认为,政府的思维不仅不能滞后,而且必须超前于市场,必须进行“超前引领”。受益于国际学术背景和全球发展比较研究,陈云贤有清晰的历史感和位置感,他果断地将这些现状归结为工业化后期的特征,迅速开出处方。他不仅在解决难题,而且是在抢答难题。
在广东省转方式的实践中,佛山也的确屡屡占据先机,外间均评价为“见事早,动手快,措施实”
省内第一个与中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数百高科技项目落户;
抢先与美国LED巨头旭明合作,布局千亿规模“三光”产业,剑指世界前五;
抢先推出创业风险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基金引导计划、企业上市的463计划,“四两拨千斤”引导资本市场服务产业转型;
一个过去低端制造业密集、城市发展落伍,生态环境恶劣的佛山,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大过千亿新兴产业崛起,城市通过“三旧改造”迅速提升,痛下决心关停并转污染企业,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人们发现,陈云贤的快,不仅是简单的速度概念,而且包含了对发展质量、发展起点的严格要求。与过去草根经济、村村点火的低起点相反,佛山转方式的布局可谓“一步到位”。科技创新直接与中科院、工程院项目对接,新兴产业起步就与国际一流巨头联合,城市转型引入国际化的发展商和开发理念。
熟悉陈的人,大都对他这种“先看两步,先行一步”的施政风格耳熟能详:
早在2005年到任顺德区委书记时,陈云贤就提出“政府超前引领”,他说:“不少城市已经做到 有形的手 和 无形的手 结合推动发展,但这只看到一个层面,政府事中和事后的调控,有时并不管用,政府要做到超前引领。”而事实上,超前引领,既需要官员的宏观预判能力和执行力,更要求“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勇气。
2005年,陈云贤提出的“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就触及了佛山的“痛处”。当时欧盟刚刚实施进口电子产品环保指令,时任佛山常务副市长、顺德区委书记的陈云贤就指出,佛山产业结构过于倚重出口和个别行业,中小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抗风险能力较差。
他迅速部署出台了“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和企业“五步走”发展战略,前者重点培植新兴支柱产业,培育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后者则聚焦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由于成效显著,这两个战略后来上升为佛山市级战略。
陈云贤主导的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打破了过往“哪个行业纳税多,产值大,哪个行业扶持政策就多”的利益格局。这一战略通过制定多指标的科学考评体系,决定政府资源的统筹分配。而体系本身的制定,则大力向拥有自主技术的新兴产业倾斜。这种做法,其本质是打破了政府扶持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让资源流向创造性领域,而非陷入低端制造业不断扩大再生产的怪圈。
这种制度不可避免地触及一些既得利益,引来议论纷纷。但到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时,人们不得不佩服这一战略的前瞻性:在金融危机中,由于佛山已先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拥有自主技术的新兴支柱产业经受住了考验,在珠三角城市中“保增长”的战役中率先突围。
当人们为佛山完成“保增长”任务捏一把汗的时候,陈云贤这位经济学家市长又再次出手,大胆预测:“中国经济形势将出现 V 形反转”,有了对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佛山没有急于当企业“救火队”,而是推出“金融三项计划”,由政府小额出资担保,撬动担保公司和银行向先进制造业贷款,并带动创业风险投资。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制度创新,为资本市场上处于低潮期的资本找到了出口,推动佛山各类“行业冠军”排队上市,A股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出现了“佛山板块”。
国际环境、政策转向、发展瓶颈、产业基础,也许这些偶然因素一起出现的机会不会太多,如果再算上遇到一位对宏观经济有精确洞见、在转型非常时期施行非常手段的市长的概率,那真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幸运的是这次偶然选择了佛山。
哲学与梦想
掀动转型思想革命
“四化融合”,是要给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赋予鲜活的生命,要给死物一个脑袋。什么是信息,差异就是信息,信息就是活力,就是中国经济最稀缺的要素 创意、文化、品牌、信用所埋藏的地方
今年5月甫一上任市委书记,陈云贤抛出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又让佛山干部队伍耳目一新,不少人赶紧补课,了解时下“智慧地球”的理念,一时间信息化如何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结合,成为佛山人关心的理论话题。
然而“智慧佛山”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没有立即出台。佛山首先将实施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带到北京,征集中科院、北大、清华顶级专家的意见,又在本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建议。从论证之认真,参与研讨阵容之强大,佛山人隐隐感觉到,“智慧佛山”不同于过去一般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不是一种纯粹的方法论,而是隐藏着一种对经济发展的认识革命。
换句话说,“智慧佛山”不仅是政府口号,也不仅是区域经济路线,而且是一个学术问题,甚至是一个哲学问题:
这一提法背后,隐含了对“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这些与“物”紧密相关的要素以外,对“信息”这一活性元素的高度重视。它提出了转型升级中一个关键又未完全解答的问题:掌握产业链高端位置,有了高新技术等“物”的要素,还缺什么?像富士通这样掌握高新技术的代工企业,它与苹果之间的差距是什么?陈云贤一再强调“让他人为佛山企业贴牌生产”,底气是什么?
在这一意义上,“信息化”还仅仅是人们一般理解的互联网和IT手段的运用吗?还仅仅是资讯的获得、流通吗?
陈云贤在高明调研时,向干部推荐一本书《未来是湿的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在这本书里,作者将大工业化时代概括为“干”的,与之相对则是未来信息经济时代的“湿”的。
过去是有形的产品经济,未来是无形的信息经济。
过去靠牺牲个性追求规模,人为组织推动“干”方式;而未来属于承认差异、尊重个体、关注产品文化内核的“湿”方式。
这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四化融合”,是要给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赋予鲜活的生命,要给死物一个脑袋。什么是信息,差异就是信息,信息就是活力,就是中国经济最稀缺的要素 创意、文化、品牌、信用所埋藏的地方。深读刚刚结束的省委全会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精神,不得不承认,陈云贤的思考触碰了转方式的根本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技术从低到高,生产方式从粗放到集约这种“物”的提升,而且也包含信息、文化等活性要素的提升。需要拥抱的,不是又一次GDP飙升的欢呼,而是一场认识论的革命。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山人发现他们小有成就的照明行业,因为LED技术的融入,跻身这个新兴产业的世界前五;引以为豪的陶瓷行业、家电行业因为与软件业的联手成为行业领先代表。种种迹象表面,最重要的变革,就在人们的头脑里。
截至发稿,关于“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的讨论、思考才刚开始不久,但人们可以期待,佛山这个珠三角最具备闯关基因的城市之一,已经准备好了又一次“超前引领”。也正因为“超前引领”,佛山和陈云贤,都正站在历史的尖锋时刻。
南方日报记者 崔旭明
【博士军团】
见报标题《资本市场上的“博士军团”》
见报日期:日
内容回顾:广发证券最早的一位博士,就是时任公司总裁陈云贤。1991年,他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毕业论文选题正是当时方兴未艾的证券业。毕业之后,陈博士负笈南下,投身于组建不久的广东发展银行,并一手创建了广发证券公司。“他是个运筹帷幄、招贤纳能的帅才。”到1996年,陈博士已经招揽了16名博士到广发旗下,庞大的“博士军团”形成中国证券业的一个奇观。
点评:陈云贤对宏观形势的预判能力,以先行先试引领改革创新的能力,从当年这篇轰动一时的稿件里,能够清晰无误地读到。而当今天人们又开始议论佛山管理层的“博士军团”时,陈谈到了他辩证的看法:“学历高的优势是有大的雄心抱负,也意味着有大的举措。这确实是有利的。但是弱势也明显,首先最担心的就是重言轻行,言过于行;第二是逻辑推理强,有时太理性,有时理论上觉得不应该是这样,会因小妨碍大局。所以说,如果我们真正的力量能够凝结成一个合力,有效地把知识与我们实际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高学历的作用。”
【佛山板块】
见报标题:《全力打造证券市场“佛山板块”》
见报日期:日
内容回顾:陈云贤提出:“借助资本市场来促进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增加其市场份额和国际竞争力,是首选的途径和工作。”
陈打造证券市场“佛山板块”的决心,从以下的话可以看出:“我到佛山以来,推出了不少措施,比如与世界银行接轨、贷款搞环保工作、推出城市可经营项目、培育联合国采购基地、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联合推动中小企发展等。但这一切都没有高过和重过利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改进体制,让民营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这个措施。”
当年,陈提出希望至少有5家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
“不仅形成 佛山板块 的效益集群,而且还能形成佛山一市五区、尤其是南海和顺德的上市集群。”
点评:截至2009年底,佛山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0多家,累计融资超过220亿元。资本之光照耀产业高地,信哉!
超前思维引领跨越发展
“发展佛山悠悠我心,巧借网络谋求富民。这个不容易,踏实做工作这是最大的体会。"
“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效融合,既对传统经济进行改造,同时也对新兴产业进行培植,更重要在经济管理上能够有效借助信息化路径,使经济发展和管理达到国际化标准。"
在佛山,在官员印象里,和群众、媒体乃至外国友人眼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陈云贤。
“采访陈云贤是一种享受,采访录音一整理,几乎就是一篇严密的文章。”这是很多媒体记者采访陈云贤的共同感受。有记者总结,采访陈云贤有“三大享受”:一是几乎所有涉及经济社会分析的数字,投资总量、出口比例、企业平均资本负债率、行业产值 陈云贤都可以随口道出,往往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两位,关键是能从枯燥的数字中找出逻辑联系,指出关键问题;二是视野全面,思路清晰,回答记者提问有理有据,“好象一二三四篇章段落就在脑子里”;三是从不照读工作人员准备的稿子,而是直抒胸臆,出口成章,“采访结束时像是上了一节课”。
去年,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会上,时任佛山市长的陈云贤也得到珠三角市长中的最高评分。“佛山的发布会是所有城市中得分最高的,有的城市是事先自行设计问题,。但陈云贤现场表现优雅自信,语音柔和,有问必答、观点清晰,各种材料顺手拈来,更没有安排场外 小动作 ,他的表现符合现代政治家的对外事务规范。”现场负责评分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老师当时对记者说。
最脍炙人口的是这位前哈佛大学研究员、北大博士的得体英语。去年佛山外商春茗联谊会、在香港举行的“粤港金融合作恳谈会暨广东金融高新区推介会”上,他都用英语向在场的企业、投资者、媒体介绍佛山,不少现场记者都措手不及,到处索要他的英文发言稿,但是组织者只能双手一摊,“对不起,陈市长是脱稿即席发言。”
“佛山官员中能进行英语日常交流的也很多,但是像他这样能脱稿英语演讲的基本没有。他的英语发言从结构到用词,显然摆脱了中式教科书英语的生硬藩篱,隐约有西方政治家雄辩的风度,还不忘穿插英式幽默。这即使在香港特区政府的前殖民地官员里也不常见。”一家曾参加众多地方政府招商活动的日资企业的高管如是说。
在佛山高新区一次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签约会上,时任汇丰集团环球营运首席执行官的慕容博赞叹道:“市长流利的英语让整个会谈相当融洽快捷,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陈云贤这种纯熟的对外事务能力给佛山的国际化形象大大加分,从他身上,佛山官员可以学习到一种政务官的规范。
另一方面,佛山官员对陈云贤的“快半拍”也同样印象深刻:“雷厉风行,不留情面。他是我经历过最难敷衍的领导。陈开会、视察很少说空话,也不听下属碍嗦,开门见山。每项工作进度如何、难点何在他都心中有数。下属汇报工作用 加快 、 争取 、 努力 这种模糊的字眼都过不了关。”一位市局公务员说。
让不少部门紧张的是,陈云贤除了听取工作汇报,还大量阅读报刊,而且速度很快,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很多当天涉及到局级部门的报道,我们局一把手都没来得及看,陈书记的有关批示已经来了,要求我们向公众解释。”
对行政效率的高要求,不少官员都不能马上适应。今年2月,陈云贤在东平新城调研时,简短肯定建设成绩后,就开始严厉而不无技巧地表达他对工作进度的不满。他先是抛出千灯湖金融高新区申报、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一环”南延工程建设抢抓时机的成功案例,然后幽默地将“时机”比作秃头上的毛发,“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过去了!”一位随行官员私下说,“他的批评不伤面子,但在场每个人都感受到压力,这种压力来自思想的差距。”
科学发展,先行先试,陈云贤对这八个字的丰富内涵和巨大威力的理解,往往比部下更进一步。近几年来人们交口称颂的“佛山速度”,就来自陈云贤超过常人的区域经济前瞻视野和要“先行先试”的紧迫感。他屡屡警告,在全国争相布局新兴产业、珠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合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佛山的转方式不是自己跟自己比,而是要放在全局下审视。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的赛跑更残酷,这是一场“赢者通吃”的竞争。人民日报记者在一次采访中问,佛山目前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陈云贤脱口而出:“思想滞后,行动迟缓。”
在陈云贤眼中,佛山正面临深层次的问题: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驱动力仍然是传统的生产要素,缺乏创新;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不匹配;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陈云贤认为,政府的思维不仅不能滞后,而且必须超前于市场,必须进行“超前引领”。受益于国际学术背景和全球发展比较研究,陈云贤有清晰的历史感和位置感,他果断地将这些现状归结为工业化后期的特征,迅速开出处方。他不仅在解决难题,而且是在抢答难题。
在广东省转方式的实践中,佛山也的确屡屡占据先机,外间均评价为“见事早,动手快,措施实”
省内第一个与中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数百高科技项目落户;
抢先与美国LED巨头旭明合作,布局千亿规模“三光”产业,剑指世界前五;
抢先推出创业风险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基金引导计划、企业上市的463计划,“四两拨千斤”引导资本市场服务产业转型;
一个过去低端制造业密集、城市发展落伍,生态环境恶劣的佛山,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大过千亿新兴产业崛起,城市通过“三旧改造”迅速提升,痛下决心关停并转污染企业,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人们发现,陈云贤的快,不仅是简单的速度概念,而且包含了对发展质量、发展起点的严格要求。与过去草根经济、村村点火的低起点相反,佛山转方式的布局可谓“一步到位”。科技创新直接与中科院、工程院项目对接,新兴产业起步就与国际一流巨头联合,城市转型引入国际化的发展商和开发理念。
熟悉陈的人,大都对他这种“先看两步,先行一步”的施政风格耳熟能详:
早在2005年到任顺德区委书记时,陈云贤就提出“政府超前引领”,他说:“不少城市已经做到 有形的手 和 无形的手 结合推动发展,但这只看到一个层面,政府事中和事后的调控,有时并不管用,政府要做到超前引领。”而事实上,超前引领,既需要官员的宏观预判能力和执行力,更要求“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勇气。
2005年,陈云贤提出的“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就触及了佛山的“痛处”。当时欧盟刚刚实施进口电子产品环保指令,时任佛山常务副市长、顺德区委书记的陈云贤就指出,佛山产业结构过于倚重出口和个别行业,中小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抗风险能力较差。
他迅速部署出台了“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和企业“五步走”发展战略,前者重点培植新兴支柱产业,培育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后者则聚焦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由于成效显著,这两个战略后来上升为佛山市级战略。
陈云贤主导的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打破了过往“哪个行业纳税多,产值大,哪个行业扶持政策就多”的利益格局。这一战略通过制定多指标的科学考评体系,决定政府资源的统筹分配。而体系本身的制定,则大力向拥有自主技术的新兴产业倾斜。这种做法,其本质是打破了政府扶持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让资源流向创造性领域,而非陷入低端制造业不断扩大再生产的怪圈。
这种制度不可避免地触及一些既得利益,引来议论纷纷。但到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时,人们不得不佩服这一战略的前瞻性:在金融危机中,由于佛山已先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拥有自主技术的新兴支柱产业经受住了考验,在珠三角城市中“保增长”的战役中率先突围。
当人们为佛山完成“保增长”任务捏一把汗的时候,陈云贤这位经济学家市长又再次出手,大胆预测:“中国经济形势将出现 V 形反转”,有了对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佛山没有急于当企业“救火队”,而是推出“金融三项计划”,由政府小额出资担保,撬动担保公司和银行向先进制造业贷款,并带动创业风险投资。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制度创新,为资本市场上处于低潮期的资本找到了出口,推动佛山各类“行业冠军”排队上市,A股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出现了“佛山板块”。
国际环境、政策转向、发展瓶颈、产业基础,也许这些偶然因素一起出现的机会不会太多,如果再算上遇到一位对宏观经济有精确洞见、在转型非常时期施行非常手段的市长的概率,那真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幸运的是这次偶然选择了佛山。
今年5月甫一上任市委书记,陈云贤抛出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又让佛山干部队伍耳目一新,不少人赶紧补课,了解时下“智慧地球”的理念,一时间信息化如何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结合,成为佛山人关心的理论话题。
然而“智慧佛山”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没有立即出台。佛山首先将实施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带到北京,征集中科院、北大、清华顶级专家的意见,又在本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建议。从论证之认真,参与研讨阵容之强大,佛山人隐隐感觉到,“智慧佛山”不同于过去一般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不是一种纯粹的方法论,而是隐藏着一种对经济发展的认识革命。
换句话说,“智慧佛山”不仅是政府口号,也不仅是区域经济路线,而且是一个学术问题,甚至是一个哲学问题:
这一提法背后,隐含了对“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这些与“物”紧密相关的要素以外,对“信息”这一活性元素的高度重视。它提出了转型升级中一个关键又未完全解答的问题:掌握产业链高端位置,有了高新技术等“物”的要素,还缺什么?像富士通这样掌握高新技术的代工企业,它与苹果之间的差距是什么?陈云贤一再强调“让他人为佛山企业贴牌生产”,底气是什么?
在这一意义上,“信息化”还仅仅是人们一般理解的互联网和IT手段的运用吗?还仅仅是资讯的获得、流通吗?
陈云贤在高明调研时,向干部推荐一本书《未来是湿的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在这本书里,作者将大工业化时代概括为“干”的,与之相对则是未来信息经济时代的“湿”的。
过去是有形的产品经济,未来是无形的信息经济。
过去靠牺牲个性追求规模,人为组织推动“干”方式;而未来属于承认差异、尊重个体、关注产品文化内核的“湿”方式。
这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四化融合”,是要给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赋予鲜活的生命,要给死物一个脑袋。什么是信息,差异就是信息,信息就是活力,就是中国经济最稀缺的要素 创意、文化、品牌、信用所埋藏的地方。深读刚刚结束的省委全会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精神,不得不承认,陈云贤的思考触碰了转方式的根本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技术从低到高,生产方式从粗放到集约这种“物”的提升,而且也包含信息、文化等活性要素的提升。需要拥抱的,不是又一次GDP飙升的欢呼,而是一场认识论的革命。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山人发现他们小有成就的照明行业,因为LED技术的融入,跻身这个新兴产业的世界前五;引以为豪的陶瓷行业、家电行业因为与软件业的联手成为行业领先代表。种种迹象表面,最重要的变革,就在人们的头脑里。
截至发稿,关于“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的讨论、思考才刚开始不久,但人们可以期待,佛山这个珠三角最具备闯关基因的城市之一,已经准备好了又一次“超前引领”。也正因为“超前引领”,佛山和陈云贤,都正站在历史的尖锋时刻。
南方日报记者 崔旭明
陈云贤,汉族,福建上杭人,1955年生。
2003年3月后,任佛山市委常委,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003年5月后,任佛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党组副书记;
2004年10月后,任佛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党组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
2006年10月后,任佛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理市长。
2007年1月后,任佛山市委常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2010年5月起任佛山市委书记。
李贻伟:南海人眼中的智者
上月初,李贻伟被列为佛山市长考察人选后,本报记者曾发短信给5位与李贻伟有过直接接触的政府人员:“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李贻伟,你会用什么词?”在回复的短信中,3条是“智者”、1条是“智勇”、1条是“智勇双全”。
“这7年来,南海开启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发展高峰,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曾在南海区府办做过科长的一位人士说,“更重要的是,他改造了南海干部的思维模式。没有他,南海干部不可能有现在的竞争力,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这代表了南海很多人的看法。6月28日,在南海区党政机构改革大会上,南海区区长区邦敏在会议即将结束时提议,对将要担任其他职务的李贻伟表示感谢:“在南海最低潮时,他来到南海。几年过去,南海进入了新的发展高峰,但大家都看到他头上的白头发越来越多,我们感谢他对南海作出的贡献。”
话毕,全场掌声雷动。
事实上,2003年,当李贻伟调任南海区长之际,正值华光74亿元骗贷案发,引发南海政商界大地震,进入了其发展的最低谷。但7年过去,李贻伟先后与他最重要的两位搭档 时任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刘海和现任南海区区长区邦敏一起,开启了南海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发展高峰。“东西板块”战略融入广佛、“双轮驱动”战略改变南海民营经济独大的经济格局、环保风暴让绿色发展在南海成为可能
爱学习:看报纸看来的招商机遇
让很多人敬佩的是,李贻伟读书并非“无事乱翻书”,而是努力“学以致用”,从书中寻找与南海现阶段发展相联系的规律和趋势。
6月11日,在千灯湖畔的广东金融高新区,富士通华南数据中心项目奠基,这是世界500强企业富士通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世界顶级数据中心,也是广东金融高新区引进的第一个全球IT服务巨头,对于广东金融高新区在服务外包领域的发展影响深远。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项目南海于2008年开始跟进,而南海与富士通的接触则始于一篇报道。在此之前,为了与IBM等企业进行竞争,回到全球顶尖IT企业的行列,富士通于2007年前后开始重新启动全球化战略。
要全球化,中国市场当然是必争之地。南海区经贸局副局长伍慧英回忆,2007年的一天,《ChinaDaily》上刊登了一篇对富士通中国区总经理的采访文章,其中介绍了富士通接下来的发展思路。这篇文章被李贻伟看到了,他意识到富士通发展战略的转变可能会成为南海招商引资的新机遇,就指示想办法与富士通取得联系。
随后,经过这位中国区总经理的牵线搭桥,南海区与富士通株式会社的高层取得了联系。经过多次接触后,双方建立了信任。此时,恰逢广东金融高新区启动建设不久,数据服务业已被列为广东金融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南海与富士通在战略上存在很大的合作机遇,双方由此开始洽谈投资事宜,并于去年11月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看报纸看来一个重要项目,看起来是偶然事件,但其背后却是李贻伟长期学习积累的必然。一个工业大镇的镇委书记说:“和他一起去台湾招商引资,一上飞机就开始看书。去的时候他的箱子是空的,回来的时候已是满满一箱子书。”
李贻伟非常善于从书中寻找与南海现阶段发展相联系的规律和趋势。比如,在南海新农保政策出台前,《社会保障国际比较》、《日本社会保障研究》等专业书籍,他都曾仔细研读。
美国加州政府破产后,李贻伟搜集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文章进行研究,并把这些文章推荐给各镇街主要领导阅读,要他们研究加州政府破产对地方政府的启示。在一次经济分析会上,李贻伟表示,加州政府的破产给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南海这样的发达地区的财政也可能会出现危机,地方政府一定要学会理财。
此话过去一年,关于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的文章不断见诸报端。回想其当时言语,颇有先见之明。
重培训:团体学习才是目标所在
在南海期间,无论是担任区长还是担任区委书记,李贻伟都把学习和公务员的培训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此话用到学习上同样适用。
一个领导如果只有自己水平高,却不能带领整个团队进步,就难以做到有效执行和开发团体创新。这也是管理学大师彼得 圣吉在那本著名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反复强调“团体学习”重要性的原因所在。曾向南海干部推荐《第五项修炼》的李贻伟,必然深谙此理。
去年6月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交流会在南海区迎宾馆举行,25位从日本刚刚学习回来的同学在会上轮流发言,交流在日本学习经济管理的心得体会。25位同学是两位副区长、部分职能局“一把手”及八个镇街的镇长(主任),此前他们前往日本进行了10多天的经济管理专题研修学习。
学习会持续了一天,主持会议的是时任佛山市常委、南海区委书记的李贻伟和南海区区长区邦敏。在会上,“三旧”改造、城市规划、环境治理、环保产业成为讨论的焦点,日本战后的发展历程、日本在环境整治、环保技术、城市规划、旧城改造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六本木新城、宇部市等地的实际案例,被学员们拿出来与南海当下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李贻伟和区邦敏不时插话对学员们的汇报进行点评。
此前,南海也曾派出干部前往新加坡、香港学习。一些重要的学习往往由李贻伟亲自定方向和学习科目,每位学员都被要求回来后撰写学习总结。每一篇总结,李贻伟都会仔细阅读。对于一些年轻干部,李贻伟还经常出题给他们,这些题目往往“不简单”。现任南海区团委书记的陈丽华回忆:“我们去新加坡学习那次,课程结束还没回来之前,他给我们出了两个题:一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同及其分析 ,二是 政府顾客论 。”
在南海期间,无论是担任区长还是担任区委书记,李贻伟都把学习和公务员的培训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例如,在2009年的党代会报告中,李贻伟所提出的核心思路是“勇敢学习、勇敢实践、勇敢创新”,2008年他则提出要“活化队伍、活化土地、活化水资源”。在南海区“十一五”规划中,公务员轮训也被列为重点工作之一,提出“五年轮训一次”。
区邦敏曾向本报记者表示:“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几年南海总是能抓住机遇,取得这些发展成就,我认为这主要是不断学习的结果。不断学习,让南海能够以全球化视野来分析问题,在决策时不至于走弯路。”
定制度:“无为而治”转向“有为有限”
大力推动公务员队伍的学习和培训只是途径之一,如何建立政府团队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制度力量激励政府人员主动学习和进步,才是更为长远的路径选择。
李贻伟之前,南海政府以“无为而治”而闻名,而现在,“有为、有效、有限、有信”的服务型政府成为南海的新标签。过去7年中,南海对政府的职能定位进行了颠覆,服务型政府成为南海努力的方向。
对此,李贻伟曾有一个很具哲学意味的阐述:“政府有两个顾客,一是群众,二是企业,政府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两大客户的需求,把他们服务好。”
政府如何才能做到“四有”?从企业出身的李贻伟一直试图把在商界备受推崇的“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引入政府管理。在此其中,大力推动公务员队伍的学习和培训只是途径之一,如何建立政府团队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制度力量激励政府人员主动学习和进步,才是更为长远的路径选择。
从2004年开始推行的“财政绩效预算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以绩效为中心的财政预算改革,这项从2004年开始逐步试验推行的制度,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人为分钱”的财政分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要获得财政资金都要由绩效说了算、由制度说了算。与传统财政资金分配方案相比,增加了专家评审、财政资金使用(即事中评价)、项目绩效评价等环节,其结果反馈并成为下年度预算分配依据等环节。2008年,这一制度又增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到咨询、听证和审查环节。
在此制度之下,财政资源将根据部门的业绩和成效来进行分配,绩效越好的单位,越容易获得拨款。现在,南海区直部门每一笔超过50万元的财政资金,都必须经过财政绩效考核,这实际上成为规范部门行为和考核部门领导的“硬约束力”,使政府绩效考核成为可能,因为在这种考核之下,“不会花钱”和“乱花钱”的领导显然都不是好领导。
而从管理学角度看,这项制度的推行实际上是构建“学习型政府”的关键步骤。根据“学习型组织”创始人彼得 圣吉的理念,要让一个团队长期拥有活力,在团队目标确立后,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极为重要,有了考核和激励团队成员才有动力不断学习。如果无法对政府部门进行考核,“学习型政府”就无从谈起。
南海的“财政绩效预算改革”会是一个突破吗?对此,李贻伟曾表示,对政府团队的考核历来是个难题,因为绩效的标准和科学量化非常困难,只有在历史的过程中才能够看出效果,不能指望一两年就出成绩,长期坚持非常重要。
李贻伟,1965年11月出生,山东阳谷人,1988年6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轻化学造纸专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2004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2007年顺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刑讼法。
1988年7月参加工作后,历任广东省江门市江门造纸厂工程师、佛山市工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三水市市长、三水区区长、南海区区长、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于7月17日被任命为佛山市委副书记,提名为佛山市长候选人。
【李氏语言】
妙语如珠发人深省
“李氏语言”在南海有很高的知名度。李贻伟善用比喻,很多听过李贻伟讲话的人评价,立意深远富有哲理,但又往往深入浅出,经常用最简单的事例来解释一个高深的道理。媒体圈中的评价是:“很有哲学家的感觉。”
“从前,有个寺里的住持,年纪大了,打算不再出来讲禅,于是一众信徒准备听他最后一次讲人生妙语。他来到寺里,拿出锤子敲大钟,结果大钟纹丝不动,一点声音都没有。信徒们很失望,慢慢都离开了。住持还在不停地敲,过了相当长时间,钟开始发出响声。现在社会节奏很快,很多人都要求效果马上显现,但是能量只有聚集到某一点时,才会发生质变,效果才会慢慢显现。”
日,李贻伟最后一次参加南海区经济分析会时说
“花香自有蜜蜂来。蜜蜂会传播消息,这里花多不多,会通知其它更多的蜜蜂。招商引资也是这样。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靠自己的 花香 这些软性东西来吸引资本。口碑好了,商家自己就会来。”
日,李贻伟在南海区上半年经济分析会上谈招商
“对一些有个性的人才,要不拘一格,用其所长,让每一个干部都切身感受到在南海这样的地方 不怕没舞台,就怕没有才 。”
日,李贻伟在南海区委全会上作报告
“北方种植玉米,往往一排种得很多,长到一定程度,二三十厘米必须要间苗,任由它长,收成一定不高。同样道理,政府也要统筹规划,经过了出苗期后就要间苗,给企业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2007年,李贻伟这样解释南海政府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
“敢于敞开自己、借助外力是成熟人生的标志之一。要学会借助上下级、同事、家人、朋友等来帮助自己卸包袱,用真心换真心。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决心却是必须的,我们要外练筋骨肉,内练精气神,力争做一个可以改变自己的人。”
日,李贻伟在南海区委全会上谈如何学习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虚荣是魔鬼,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如果我们不克制过分的名利欲望,我们就会被欲望俘虏。”
日,李贻伟在南海区委全会上作报告
“赵朴初在他书中写了一个小庙的老和尚,他看到静坐念经的老和尚不怕蚊子,非常佩服地问原因,老和尚说自己心静,所以 身上无孔 ,再大的困难也不怕。老和尚的 随心所欲 来源于他的 静 ,心静后,力量非常大。所以我们要眼光向下看,在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更要心静下来,埋头做事。”
日,李贻伟在半年经济分析会上谈干部修养
“在我们的人生中,很多时候都有很多条路在我们面前。如果可以选择,应当选择较艰难的那条路,那往往是通向成功之路。”
2006年1月,李贻伟解释南海为何提出“2008年重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 三甲 ”的目标时说
“我不建议我们的村长因为这点小事辞职,辞职是畏难情绪,不是英雄,这是没有坚持原则。其实我们计算过,给外嫁女分红后,平均下来就是每人少分28元,两三斤猪肉的问题,小钱里面有大义啊。”
2009年5月,有村长因为扛不住外嫁女问题的压力而辞职,李贻伟如此评价
“要做出一个具前瞻性又符合社会需求的决策,需要承担很大压力。名利、欲望、心理恐惧等因素都会干扰决策,我们学会用减法将欲望减少,将精力集中于一个目标,摒弃干扰,真正看清事情的发展。同时倾听周围、社会的需求和建议,用加法将智慧提升。”
日,在机关创新工作会议上谈决策
南方日报记者 胡智勇
南海之变从学风文风会风开始
在媒体圈中,记者们多认为南海干部普遍“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一些第一次到南海采访的全国性媒体记者,对不少南海干部用全国乃至全球视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感到惊讶。
在南海区委政策研究室207办公室内,两个大书柜靠墙摆放,里面摆满了各种书籍。这些书大部分是李贻伟的。这些书籍涉猎非常广:公共管理、城市经济、区域发展、社会关系研究等各种与政府治理、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关的书籍都有,还有英文原版的书籍和报刊。
在一些书或文章上,不时可看到李贻伟的批注。如在一篇《美国的内城贫困问题》的研究文章上,李贻伟写着,“中心城市的 虹吸 与 溢出 双向效应在我们的身边也在发生中,值得我们警惕。”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南海政府材料的文风。一位长期采访报道南海新闻的记者说,“每年的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薄薄几张纸,总共五六千字,却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几乎没有空话和套话,而且文采飞扬。写起新闻来非常轻松,因为亮点很多,很多工作都很有创新性。”
而在南海的各种会场上,少有拖沓、讲空话、走形式的情况出现,也少有拿着材料照本宣科的情况出现。
除了作党代会报告或者政府工作报告必须要看稿外,李贻伟的会议讲话几乎没有拿着稿子的时候,即使是讲上一两个小时也不例外。在出席一些重大项目的庆典活动时,他也往往习惯于即席演讲,秘书提前写好的稿子往往派不上用场。就在7月19日召开的南海区上半年经济分析会上,不仅参加会议的李贻伟和区邦敏都是脱稿讲话,被安排需要发言的4个镇(街)负责人,也基本上做到了脱稿,拿着稿上台人的也并没有照念,只是偶尔看一下。
在南海区委政策研究室207办公室内,两个大书柜靠墙摆放,里面摆满了各种书籍。一位工作人员说,这些书大部分都是李贻伟的,他觉得对南海的政策研究工作有启发的,就送给政研室,“你看,里面还有不少书他作了批注的。”
翻看这些书籍,你会发现涉猎范围非常广,公共管理、城市经济、区域发展、社会关系研究等各种与政府治理、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关的书籍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其中还有英文原版的书籍和报刊,如《TheEcomonomist》(《经济学人》)、《TIME》(《时代》)等。
在一些书或文章上,确实不时可看到李贻伟的批注。如在一篇《美国的内城贫困问题》的研究文章上,李贻伟写着,“中心城市的 虹吸 与 溢出 双向效应在我们的身边也在发生中,值得我们警惕。”同时,李贻伟还特别写着要把这篇文章复印给分管相关领域的南海其他领导。
在书柜中,还可看到一些哲学、历史甚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比如《哲学的慰藉》等。南海政研室的人士说,“估计是他觉得这些书有助于我们开拓思路、陶冶情操,或者是这些书在思想方面和方法论上有一些独到之处,有助于我们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
甚至,在新闻传播方面,李贻伟也有非常专业的见解,其中不少观点让专门从事这个领域工作的笔者汗颜。曾在南海宣传领域工作过的一位人士曾向笔者透露,李贻伟有一次对他说有空可以读一读传播学方面的书,比如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接触过传播学的人都知道,这是传播学领域的10大经典著作之一,但麦克卢汉的书晦涩难懂也是闻名的。
这对于南海官员的影响是巨大的。曾在南海区政府办工作过的一位人士说,“我觉得很微妙,受他的感染是潜移默化吧,其实他推荐的书我也没怎么看过。但是我会看自己认为要看的书,这跟他是一致的。”在媒体圈中,记者们也认为南海干部普遍“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一些第一次到南海采访的全国性媒体记者,对不少南海干部用全国乃至全球视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感到惊讶。
更让媒体记者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海政府材料的文风。一位长期采访报道南海新闻的记者说,“每年的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薄薄几张纸,总共五六千字,但却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几乎没有空话和套话,而且文采飞扬。写起新闻来非常轻松,因为亮点很多,很多工作都很有创新性。”
而在南海的各种会场上,少有拖沓、讲空话、走形式的情况出现,也少有拿着材料照本宣科的情况出现。在南海,流传着这样一个未经证实的“段子”:李贻伟在担任南海区长期间,有一天他到一个镇街进行调研,该镇镇委书记汇报工作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准备照念。李贻伟一看到,马上说,你准备了材料啊,那拿给我看看吧。材料拿过去后,这位镇委书记继续汇报,当时就紧张得满头大汗。有人调侃地说,“汇报的东西和材料上写的一致还说得过去,就怕汇报的东西和材料上写的不一样那就难办了。”
除了作党代会报告或者政府工作报告必须要看稿外,李贻伟的会议讲话几乎没有拿着稿子的时候,即使是讲上一两个小时也不例外。在出席一些重大项目的庆典活动时,他也往往习惯于即席演讲,秘书提前写好的稿子往往派不上用场。就在7月19日召开的南海区上半年经济分析会上,不仅参加会议的李贻伟和区邦敏都是脱稿讲话,被安排需要发言的4个镇(街)负责人,也基本上做到了脱稿,拿着稿上台人的也并没有照念,只是偶尔看一下。
为何要营造这样的会风?南海区长区邦敏曾说,“短时间内讲清楚各自负责的工作情况,这是对一个领导的基本要求。如果不能讲清楚你那个部门的工作情况,还需要照着稿子来念,那说明你对自己的工作并不熟悉,更不要希望你提出一些创新的想法来。”
杨晓光:和风细雨似兄长
如果说坚守原则、一切按程序办事暗含着西方政治伦理的光芒,那么在待人接物方面,杨晓光的身上又闪烁着中国儒官的特质。这两种特质看似矛盾,却在杨晓光的为官之路上实现了完美结合。
“兄长”、“朋友”,这是老下属评价杨晓光时用得最多的词。
“他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但经常表扬我。”曾任佛山“一环”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现任佛山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的高荣堂说,建设佛山“一环”那几年,只见过杨晓光发了一次火。
轻声细语,这是杨晓光给人的最初印象。即便面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杨晓光也会用商量的口吻与之对话,丝毫没有官员的架子。
杨晓光又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担任中山大学副校长期间,他用9个月时间主导建成了容纳4000人的中大珠海校区,留下了中国高校建设史上的奇迹;担任佛山市副市长期间,他用3年时间指挥建成了全长99.2公里的佛山“一环”,书写了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新高度。
杨晓光还是一个坚硬如铁的人。5月18日,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到纪委调研,杨晓光汇报时直言,在抓机关作风建设上“不够狠”,对存在的问题“还不够动真格,今后要下狠招”。在“一环”这样投资过百亿元的项目中,高荣堂说,杨晓光从来没有向他打过一次招呼说要照顾谁,全部按程序按制度来办事。
古语云:真儒者,必能铁肩担道义;真儒者,理应精思而践履。儒之大者,正是外表柔弱无物,内心则强大无比。从中山大学副校长到佛山市副市长,再到佛山市纪委书记,直至履新佛山市委副书记,杨晓光实现了从学者到政务官的完美嬗变。这位从解放军海军部队走出来的东北汉子,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非“儒者”而不可。
勤奋如斯 “午餐会、晚餐会、晚会”是家常便饭
某晚9:30分,“一环”工地正如火如荼,数公里外的佛山市机关大院18号楼会议室灯火通明,一场针对季华路与“一环”对接问题的讨论正在激烈进行,焦点是要不要开设上下“一环”的通道,这牵涉着今后整个禅城的城市建设走向。
会议召集者是时任佛山市副市长、“一环”建设总指挥杨晓光。他耐心倾听各方意见,最终决定开设能上不能下的匝道,一方面保证禅城市民快速上“一环”享受便利,另一方面不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大家很快达成一致意见,会议一个小时后结束。
“那几年,像这样的晚上办公不胜枚举,我们戏称 开晚会 。”高荣堂说,另外还有“午餐会”、“晚餐会”,都如家常便饭,基本上没有周六、周日休息的概念,总指挥也不例外。
“他随时听取情况汇报。”高荣堂还清晰记得,2004年底,正当季华路东延线准备上马时,对于是否增加广州方向下“一环”匝道的问题,就是在佛山迎宾馆午餐会上解决的。
曾担任佛山市府办综合二科科长、长期跟随杨晓光工作的梁广敏说,“一环”通车后,杨晓光患上了高血压和痛风,“这都是长期劳累、压力大导致的”。
坚硬如铁 “一环”招投标全部按程序办
“市纪委、监察部门和检察院提前介入,全程跟踪, 一环 总投资过百亿元的所有标段招投标都是按公开程序规范操作的。”高荣堂说,经过对比,“一环”各标段中标价是国内同类项目的75%左右,降低了差不多25%,相比于原预算,“一环”整体造价也降低了大约10%。而这还是在当时国内建筑材料大幅涨价的情况下实现的。就在“一环”招投标结束后一个月,全国建筑材料开始大涨价,但工程建设却依然维持着招投标时的价格。
2006年11月,在“一环”通车前数日,杨晓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也表示,建设“一环”最欣慰的事之一,就是“至今没有收到一项有效投诉,没有倒下一个干部”。
这要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梁广敏回忆,当时佛山路桥建设公司的总经理就曾遭遇报复,被人用砖头打破了头,“有一家公司中标后,外包出去给其他资质不够的公司做,被指挥部发现后就把这个标废了。这家公司不但不肯撤出工地,还找个别领导前来说情,但市委、市政府还是坚持原则,于2006年春节前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执行了”。
和风细雨 “管物先要管人、管人先要管心”
善战者,不怒。几乎没有人看见过杨晓光发火,也很少有人听见过他大声说话。
如果说坚守原则、一切按程序办事暗含着西方政治伦理的光芒,那么在待人接物方面,杨晓光的身上又闪烁着中国儒官的特质。这两种特质看似矛盾,却在杨晓光的为官之路上实现了完美结合。正如其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郑永廷教授所评价:“他有管理经营团体、管理高校分管政府工作的经验,深刻认识到管物先要管人、管人先要管心的道理。”
《道德经》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为官之道,总能做到刚柔并济。
“ 一环 建设中,需要处理大量拆迁问题,他采取的是情理法相结合的原则。”高荣堂介绍,对村民合理合情合法要求,杨晓光一定全力满足;对不合法但合情理的要求,除按规定金额补偿外,还考虑通过其他渠道给予补偿,如帮村里改造公路等;但是,对不合法而且不合情理的要求,杨晓光则坚持原则、毫不相让。
对于下属,杨晓光也总能做到润物无声。佛山市纪委一名普通科员说:“多次跟着他办案、教育调研,觉得他非常和蔼,也乐意听取我们的意见。”
高荣堂也有同感,觉得杨晓光非常民主,注重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作用,谦虚听取建议。
学者风范 求学8年完成博士论文
在佛山市纪委,杨晓光的严谨人人知晓。在修改材料时,杨晓光一字一句都不放过,连标点符号都会改好。平时做事也是要求严格,做事说话有根有据。
这样的严谨,也表现在他对学术的追求上。2006年,在“一环”通车前,杨晓光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此时,距离其1998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过了8年,期间他先后分管中大珠海校区建设以及佛山市的城建和环保工作,而这两项工作都是没日没夜的“苦差事”。就是在这种工作状态中,杨晓光最终完成了25万字的博士论文。
到纪委工作后,杨晓光力推学习型团体建设。现在,佛山市纪委经常不定期召开中心组学习活动,要求每个中心组成员每人每年选学一本书进行交流,每次学习活动,必须以一个人为中心,站出来讲这本书的学习体会。每人讲一本,10个人讲加起来就是10本了,相当于参加学习的人每人读了10本书。
“现在腐败分子日益隐蔽化、智能化,纪委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新的办案要求。”佛山市纪委一位人士说。
在一份2009年佛山市纪委中心组成员学习的书单中,杨晓光主持开列了23本书,既有《改革开放三十年》、《谁来拯救美国》等反映社会大趋势的书,也有《大智若愚》、《从里到外说健康》、《庄子》、《学哲学用哲学》等修身养性方面的书籍,中心组成员可以从这份书单里选书读,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找其他书读,但每年必须深读一本书在交流会上主讲。
多才多艺 办案要重视身心健康
现在,佛山市纪委组建了4支不同球队,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和乒乓球,所有人员根据个人爱好都加入了其中一个球队,杨晓光任乒乓球队队长,其他3位副书记分别担任其他3支球队队长,每星期组织一次集体锻炼活动。
杨晓光的业余爱好非常广泛,在音乐方面尤其有着较为深厚的功力。他特别喜欢唱阎维文的《母亲》、满文军的《懂你》,以前还是中山大学合唱团的团长。
杨晓光的乒乓球也打得很好,在去年举行的市直机关乒乓球比赛中,就获得了亚军。
最近两年,杨晓光还喜欢上了书法和画画。从去年起,杨晓光开始练习画竹子。
“我看过他画的第一幅竹子,已经画得非常好了。”杨晓光的中大校友说。
杨晓光与朋友交流心得时坦言,以前搞基建做环保,确实是硝烟弥漫,需要冲锋陷阵,到了纪委就不同了,这是一个非常安静、非常严肃的地方,需要遵守各项纪律、严格执行各项政策、严格听从上级指示,在工作时要做到心平气和,练习书法和画画对工作有帮助。
杨晓光,男,汉族,1955年4月出生,辽宁盖县人,1973年12月参加工作,学历研究生(辽宁大学哲学专业),法学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曾任解放军海军4497部队班长、副排长、团政治处干事、副政治指导员,辽宁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中山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社长,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佛山市副市长等职。2006年12月起任佛山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日被任命为佛山市委副书记。
【重要举措】
建设佛“一环”掀环保风暴
虽然在佛山从政已有7年,但由于风格低调,外界对于杨晓光其实知之甚少。
但说起佛山“一环”、世纪莲体育中心、岭南明珠体育馆,却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些搭起大佛山框架的地标式建筑,正是在杨晓光分管城建时建成的;现在的佛山,环境治理深入人心,并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创模”环保风暴也是在杨晓光分管环保时一手推动的。
当然,自2006年12月担任佛山市纪委书记以来,那些在佛山掀起狂澜的大案要案背后,也少不了杨晓光的身影。
大佛山雏形显现
2002年底,大佛山区划调整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带动五区资源整合,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广东第三大城市,辐射珠江西岸发展,已是迫在眉睫的历史性命题。
2003年5月,杨晓光从中山大学副校长调任佛山市副市长,分管城建和环保,开始了他从学界到政界的转折,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大佛山城市建设。
日,佛山“一环”顺利通车,世纪莲体育中心、岭南明珠体育馆、岭南大道、平胜大桥等代表佛山形象、佛山精神的地标式建筑也陆续落成,这标志着佛山现代化大城市的框架搭成。
环保风暴席卷佛山
曾经,在网络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佛山说 创模 ,全世界人民都笑了”。
这句略带戏谑甚至辛酸的话,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市民对本地环境的强烈不满。但对于“创模”,杨晓光有自己的看法:“创模”并不是因为佛山的环境好,恰恰是因为佛山的环境出了很大问题,这才需要以“创模”为抓手,借助“创模”成熟的指标体系来指导佛山的环境治理工作。
2003年底,在杨晓光的一手推动下,佛山市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目标,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就此展开。到2006年杨晓光卸任佛山市副市长时,佛山“创模”已初步通过了当时国家环保总局评审小组的验收,这也是全国按照“创模”旧标准通过验收的最后一个城市。在此期间,杨晓光主导启动了全市16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开启了对汾江河治理,甚至亲自带队上门查处企业偷排偷放。
时至今日,环保在佛山已是深入人心。今年2月9日,佛山顺利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这也是“创模”新标准实施后全国第一个获得此称号的城市。
对待干部“治病救人”
日,由佛山市委颁发的《佛山市领导干部廉情提醒制度(试行)》开始施行。根据这项制度,佛山市纪委在佛山廉正网上为所有市管、区管干部设立了廉情信箱,针对一些可能发生或已经出现的苗头性问题,给尚未造成违纪或构成轻微违纪但不需要立案的干部以提醒教育。提醒信息由专人通过电子邮件向相关干部发出,确保信息收集和发布的保密。
事实上,虽然自2007年以来佛山全市总共立案查处了539件违纪案件,其中25件涉及县处级干部,包括查处市中院某法庭庭长、市公安局某支队长涉嫌受贿等一批要案,但杨晓光依然认为治病救人,教育好干部在纪委工作中极为重要。
佛山市纪委的一位人士说:“杨书记多次表示,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发现了腐败问题办案当然非常重要,但一定不能忽视对干部的提醒和教育,关心爱护干部也是纪委的中心工作。”
强抓机关作风,加强监督
担任纪委书记后,杨晓光对于机关作风的监督和检查也极为重视。其上任后,佛山市纪委开展了大量的明查暗访活动,如2009年就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窗口单位、重点岗位存在问题进行明查暗访,并制成专题片播放曝光。
现在,佛山市建立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行政投诉电子监察系统,全市有268个行政审批单位纳入了监察系统,处理群众咨询和投诉3万多件。
此外,在杨晓光主导下,佛山又开发了行政处罚电子监察系统和公共资源电子监察系统,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和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交易等公共资源交易也纳入电子监察范围。
【记者手记】
多重脸谱哪个才是真晓光?
“那名保安睁大了眼说, 他是副市长,怎么可能 ?”时任副市长的杨晓光到一名中大老师家做客,停车时不小心把车停在了小区里非停车位上,保安发现后按门铃询问是不是这名老师的车,杨晓光听到后马上下楼重新把车停好,然后对保安连说好几声 对不起 ,向其表示歉意。
杨晓光走后,这名老师告诉保安刚才向他道歉的人是一个市的副市长。“当时保安的表情显得难以置信,他没碰到过这么谦逊礼貌而又身居要职的副市长”。
虽然杨晓光与媒体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但每一个见过他的记者都会对他轻声细语、带着尊重和商量口吻的说话方式记忆深刻。今年5月18日,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到纪委调研时,不少媒体记者参与调研采访。会后,杨晓光主动与媒体记者亲切交谈,对一些媒体需要的补充素材,安排人员准备;对于一些还未成熟的工作设想,告知记者“这些工作还没有展开,只是一些初步设想,我们相互尊重,请大家先不要报道”。
但在汇报中,杨晓光向陈云贤直言工作不足,用词却异常坚定,如在抓机关作风建设上“不够狠”,对存在的问题“还不够动真格,今后要下狠招”。
强烈的对比,让记者颇有“哪个才是真正的杨晓光”之疑惑。
杨晓光又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腻的人。佛山“一环”通车前,他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大家过得非常苦,但历史会铭记为 一环 作出贡献的人,尤其是那些作出了牺牲的村民。”
如今,杨晓光每年都会找一个时间,请当时一起工作过的市、区、镇(街)同事吃饭,聚会叙旧。一名参与聚会的人士说:“他说这就是 一环 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
(记者 胡智勇 刘三琴)
刘海:闯关书记也温柔
“一个地方的发展有爆发期,也有发展期。就好比人的成长,十七八岁时,个子突然间就长高了,但他的身体还不强壮;二十来岁后,他从高度上看没有增加,但身体结实了,更能经得起风雨。”
“我不在乎到底能精简多少人员,合并多少部门,我在乎的是怎样形成公共服务型政府,怎么形成公权力的公平公正。”
“顺德是我人生经历的重要阶段,我会永远记住顺德。谢谢!”刘海最后哽咽地向大家道别。
本周一,顺德召开全体干部大会,刘海正式卸任顺德区委书记,经广东省委同意,他将出任江门市委副书记并提名为江门市市长候选人。
刘海既非出身名校,也没有显赫高学历,却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被媒体誉为中国县域工作经验最丰富的官员之一。
他生于南粤大地,得风气之先,以“改革”著称。从佛山传媒整合到南海并镇改革,再到顺德大部制改革,改革力度一次比一次大。
善于大刀阔斧改革的他也不乏温情的一面,他会跟青年交流、跟市民一起“炒菜”,跟下属官员说“对不起”。
曾在组织部工作过的官员评价他“政治成熟,善于把握宏观大势,思维前瞻”,跟他接触过的市民说他“很细心”“很亲切”。
今年已55岁的他,两鬓有些斑白,但依然精力充沛。5月27日,他从118名县(市、区)委书记中脱颖而出,经广东省委全体委员投票后,当选为广东最优秀的五名县委书记之一,并成为提拔考察对象。
团干出身师学顺德改革
翻开刘海的简历,第一印象就是丰富的基层经验。
青年的刘海一开始并没有选择公务员的道路,1973年毕业后,刘海成了佛山市第五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从教师到副校长到学校党支部副书记,一直在教育线上升迁。十年之后,他开始踏入政界,出任佛山市同济小学筹建组副组长、市教育局副局长。之后他再用了十年时间,成为佛山市石湾区主要领导。
这个升迁路径表面看来平平无奇,但在佛山地区却极具代表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教师无疑是地方上最有学识的“知识分子”,他们能说会道,能读会写,同时从事着学生管理工作,无形中暗合了地方干部许多要求,其中表现优秀者逐渐成为地方干部的一个来源。“曾经做过教师的刘书记,做起报告来十分生动,现场的气氛也十分活跃!”多年以后,在听完刘海的报告后,网友“上帝左手”这样评价。
很少有人会留意到刘海在共青团的经历。在担任团市委书记期间,刘海被团中央选派到美国学习培训,用46天骑自行车横跨美国,行程2500公里。刘海说,当年印象最深的“美国公民教育和道德水平相当高”。后来他主政顺德期间,就大力倡导顺德好人评选工作。
有政治学者总结团干大多拥有的三大特点,一是清廉,二是年轻,三是富有组织能力,这三样都是一位优秀官员所不可或缺的。一位曾在佛山市组织部工作过的干部这样评价刘海,团干出身的他,与一般经济型官员不同,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对宏观把握到位,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富有开拓精神。这些都是历次改革能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因素。
对于这种改革精神,刘海曾溯源至顺德。早在1986年,30岁的刘海就曾跟随佛山市一个工作组到顺德驻点工作,刚好赶上顺德大力办社会企业时期,也正是“顺德模式”的起步期,这种改革的风气给刘海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影响着他后来的执政理念。“早在团市委工作的时候,就把顺德当作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刘海表示,到佛山市石湾区担任主要领导,无论是经济工作、农村工作还是产权改革,都一路跟着顺德学习、比较。即使是后来主政南海,他也一直这样做。
1998年,刘海出任佛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正值盛年的他,更凸显了锐意改革的作风。期间,他兼任佛山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直接指挥和推动佛山传媒的改革,全面整合佛山市内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资源。该模式后来被称为跨媒体整合的“佛山模式”。
入主南海“并镇改革”创造新生产力
六年之后,刘海出任南海区委书记,主政一方。
当时的南海,正面临着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发展难题:1073平方公里的土地遍布17个镇街,过多过细的行政区划使得集聚效能弱化,并引发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发展空间受限、招商恶性竞争等问题。经过调研,刘海最终抛出了“17变8”的并镇改革方案。
一个很少被人关注的细节是,该方案从佛山市委常委会议决定,到南海区委、区政府拿出方案,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并报上级批准,然后公布实施以及干部任命,用时仅一个多月。日,改革方案一经公布,各镇主要干部的调整也一步到位。此时距离刘海到任南海仅仅过了三个月时间。
该次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镇街干部不降职,部分特大镇甚至还提高了行政级别,并通过下设办事处分流干部,避免了公务员队伍的大幅震荡。正因此,时至今日,民间少有听见对该次改革的抱怨。这种成功经验在刘海后来主持的顺德大部制改革也得到再次应用。
得益于此次区划调整,南海出现了两个GDP超过百亿元的经济强镇。在经济发展上,南海实施了“东西部板块两翼齐飞”和“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社会事务则一举扭转了中国传统的“倒金字塔”行政结构,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心下移,将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服务民众。以此为起点,揭开了南海发展的新一页。
数字或许最能说明这些改革的成效。2004年10月刘海到任,南海1 9月实现生产总值384.88亿元;两年后刘海离任时,南海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0亿元。
如果我们要给南海新一轮发展找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可能就是刘海主政南海的时期。一个细节或许可以印证,刘海当年的改革至今仍是南海发展的基础。“一汽大众项目在比较多个地方之后落户南海,狮山镇拥有可集约利用的土地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一知情人士说。而狮山正是当年由4个镇街合并而成的。
主政顺德“可怕的顺德人”又回来了
2006年,刘海怎么也没想到,20年后组织会派他“主政顺德”。
如果说,20年前的挂职,刘海赶上了顺德意气风发的时代;那么20年后,他入主这片土地时,顺德已经略显“疲态”。顺德需要一个新的方向!对此,刘海提出“内提外引、内强外优”的思路,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特色总部经济为突破口,打造世界级白色家电之都等发展战略,促使“顺德制造”向“顺德创造”转型。
期间,刘海着力构建大保障、大交通和大建设,为顺德转型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包括推广的基本门诊合作医疗和建立全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这些改革举措后来都在佛山市五区进行推广,足以说明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和政策的前瞻性。彩虹OLED、浦项钢板、五矿多尔尼房车等大项目先后落户顺德,它们都将引领着顺德传统产业的发展,成为顺德再次发力的动力源。
2008年9月,顺德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唯一的县级试点单位,并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直接挂点联系。顺德也由此搭上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快车”。在上级单位的支持下,刘海主持的顺德大部制改革,力度之大,创新之多,前所未见。
一个被媒体广为传播的细节是:2008年10月中旬,省里通知顺德,省委书记汪洋要到顺德视察调研。此次顺德行是汪洋到任后第一次来顺德视察。按照惯例,刘海准备了顺德近期的工作情况向汪书记汇报。但10月15日晚,刘海突然接到省里通知说,希望准备1992年和1999年顺德两次体制改革的材料,向汪洋汇报。翌日,刘海用了15分钟时间,向汪洋汇报当年改革的情况。
一个月后,汪洋点明顺德参加广东省特区经济会议,作为唯一的区县级与会单位,和深圳、珠海、汕头、广州等一起被列入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共同探索大部制。
十个月后,顺德大部制改革拉开帷幕。三天之内,顺德41个党政机构大刀阔斧地调整到16个部门。刘海说,希望通过合并同类项,实现“化学反应”。此次改革,通过设立“政务委员”、“局务委员”等新型职位保证了“人员不减、待遇不降”,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同时改变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改革模式,同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镇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强镇扩权”。
大部制改革之后的六个月,汪洋在一次会议上用两个“出乎意料”表达了对顺德改革的赞赏,那就是“改革方案力度之大出乎意料,改革过程之顺利、效果之好也出乎意料”。而在随后举行的全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专题研讨会上,汪洋再次肯定了顺德的“大部制”改革,认为“一度有所沉寂的顺德人又变成了可怕的顺德人”。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更将这次大部制改革称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顺德模式”,这无疑是刘海留给顺德人的另一笔财富。
刘海,男,汉族,1955年8月出生,广东台山人,1973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佛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
3.09 佛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学生;
6.12 佛山市第五中学教师、副校长;
8.09 佛山市教育局派驻高鹤县知青带队干部;
4.12 佛山市第一中学办公室主任、党支部副书记;
6.01 佛山市同济小学筹建组副组长、市教育局副局长;
7.02 佛山市教委办公室副主任;
1.06 共青团佛山市委书记;
3.03 佛山市石湾区委副书记;
6.03 佛山市石湾区委书记、区长;
8.03 佛山市石湾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8.06 佛山市石湾区委书记;
3.12 佛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4.10 佛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佛山传媒集团党委书记;
5.01 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
6.10 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6.11 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
0.07 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江门市委副书记
【从政思路】
跳出顺德谋划顺德
“顺德必须解放思想,不要做池塘里的鱼,而要到大海中游泳,跳出顺德,将自己置身于珠三角一体化或者更大的格局中谋划未来。”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顺德如何谋划新一轮发展,刘海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为此,他在主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大部制改革、突破镇域界限实施一城三片区发展战略、大手笔投入200多亿元建设多条高速公路,主动承接广州辐射,融入周边地区。
优美环境建小城无中生有拓产业
随着广佛同城的推进和优势元素的聚集,顺德顺势而为,刘海提出“优美环境建小城,无中生有拓产业”的思路,在顺德东部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一方面通过优美的环境吸引广州人来居住、休闲,另一方面与广州错位发展,吸引高科技、高智能的企业总部进驻,开拓新产业。在经济发展上,顺德将逐步引进新兴产业,特别是能对接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嫁接”融合。
【舆论评价】
市民印象:亲民+细心
作为以大刀阔斧改革著称的书记,刘海也不乏亲民与细心的一面。
大部制改革之后的第一个周末,第四届顺德岭南美食文化节正式开幕。刘海带领顺德区数位党政班子领导头戴厨师帽、身系围裙登台,为市民展现厨艺。他的一道“巴辣大鳝卷”在现场收获不少喝彩。事实上,在很多场合里,刘海都是以一个普通顺德人的形象出现。其中包括与高层次人才中秋欢聚中闲话家常、桂畔海边闲庭信步等等。
2007年,顺德区举行妇女学习十七大精神报告会暨社会工作培训班、妇女基层群众工作经验交流会,刘海给600多名基层妇女作专题报告。会后,来自容桂街道办朝阳村的梁云峰向刘海提出了“戒烟令”:“刘书记,您能不能答应我们女同胞,慢慢把烟戒了?”刘海先是愣了一下,旋即笑着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会抽烟?”“从你的手指就知道。”看到梁云峰这么“专业”,刘海说:“我一定戒烟,基层群众说了,我不戒都不行。”现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
刘海的细心更让许多市民难忘。在共青团顺德区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刘海一上主席台就问身边的人,当天是用普通话还是白话。这让碧桂花城学校的一位老师代表特别感动,“刘书记使用普通话,说明了顺德人非常兼容并包。”在随后的代表提问中,这位老师的三次举手更被细心的刘海留意到了,“请将话筒递给那位小伙子,他已经举了很多次手了。”在偌大的会场里,能够引起书记的注意,又让这位老师有点“受宠若惊”。
【重要举措】
双轮驱动战略
2003年以前,南海以民营企业发达而闻名全国,民营经济规模占南海经济总量的八成,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却几乎是一片空白。自2003年以来,南海政府改变了原来纯粹发展民企的经济思路,开始大力推行外资与民资并举的“双轮驱动”战略,大胆鼓励和吸引外来投资。2005年,这一战略被演绎为“搬些大树回家”,在这一策略引领下,奇美电子、本田变速箱等大项目相继落户南海。
东西板块发展战略
与“双轮驱动”同时提出的还有“东西版块”布局 “东部发展现代服务业,西部发展现代制造业”,东部与广州市中心形成无缝对接,重点发展金融业、专业大市场以及旅游业;而西部地区以狮山为中心的产业基地,实现“十年再造一个南海”的战略目标,智能家电、汽配、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方向,这种布局改变了过去辉煌的专业镇经济,南海迈入新一轮发展期。
并镇变倒金字塔治理结构为金字塔结构
受编制的限制和行政成本的制约,越到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和基层单位办理具体事务和做群众工作的公职人员越少。在2005年实施并镇改革之后,刘海从体制上扭转这种社会管理事务的倒“金字塔”模式,通过体制创新,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心下移,将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服务民众。
顺德医疗改革
为解决市民看病难题,引导城乡居民树立“小病在社区门诊,大病进医院治疗”的健康医疗消费理念,顺德从2007年7月起实施城乡居民基本门诊合作医疗,参加了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门诊医疗费标准为每人每年80元,其中个人负担40元,另外40元由区、镇(街)财政负担;参加人每次就诊交总共4元的挂号费和诊疗费,就诊用药属于《顺德区城乡居民基本门诊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规定范围内的药品费用80%免费,个人负担20%。该制度实施仅4个月,就有26.5万人次的居民从中受惠,基本门诊人均处方费用从原来的75.21元降至28元。
大部制改革
为破解行政体制“藩篱”,日,在刘海主持下,顺德41个党政机构大刀阔斧地调整到16个部门。此次改革通过设立“政务委员”、“局务委员”等新型职位保证了“人员不减、待遇不降”,最大限度的减少摩擦,使改革平稳过渡。同时此次改革改变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改革模式,同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镇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强镇扩权”。顺德由此进入了另一个发展期。
【尖锋时刻】
改革也要兼顾公务员利益
大部制改革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刘海去了新成立的市场安全监管局,来自原8个执法部门的13个局领导已经开始办公。见到副局长温雄,刘海握住他的手,“实在对不起温局”。没一会儿,他拍着温雄的肩膀再次说,“对不起温局了”。作为原省直管部门,温雄自2005年起担任顺德区质监局局长,职务级别相当于顺德区副区长,在此次改革中转任市场安全监管局副局长,享受原副处级待遇。
“我曾参与了佛山传媒整合与南海并镇的改革,感触很深,公务员也是人,改革也要兼顾公务员的利益。”刘海说。顺德大部制改革之所以能过“软”着陆,其中与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不无关系。在此次改革中,刘海承诺“局一级干部全部百分百安排好”,“人员不减,待遇不降”,最大限度减少了震荡。
(记者 张培发)
刘宏葆:转型并快步前进着
“仅仅完成任务很简单,可要是那样,我还不如走人。在汶川特大地震这样的历史性事件面前,我们应该留下历史性的人类痕迹。再造灾区这样的历史性机会,我们就要历史性地把握它。”
“我们不是一个厨师炒一盘菜,而是一个厨师炒一桌菜。”
水磨古镇将迎来一次世界级的亮相。在今年的9月4日,四川省将举办国际旅游节,全球60多个曾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的国家或地区将应邀参加,并考察汶川灾后重建经验与成果。此次旅游节开幕式主会场将设在水磨镇,而成都等城市则是分会场。
昔日汶川高污染、高耗能工业区变成丰姿绰约的“中国最美丽羌城”,水磨的灾后重建被认为“对全球灾后重建具有示范效应”,这应该可以让佛山对口支援汶川县灾后重建工作组组长刘宏葆备感欣慰。毫无疑问,水磨援建算是刘宏葆目前经历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刻已经完成“对历史负责”援建工作后的刘宏葆,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 禅城区委书记。在“博士扎堆”的新一届佛山学者型官员群体里,同样温文尔雅、思维敏锐的刘宏葆拥有的是文、理、工三种学位(本科读理科物理学、硕士读文科哲学、博士读工科材料学)的教育背景以及多项新材料领域的专利。
这位禅城“新帅”在1998年从大学教师岗位转身进入政府部门,也许是公选干部经历,这个出身草根的“外地人”思维开阔不受区域历史约束,喜欢从大处着眼抢抓“转型”机遇,从广州到佛山,无论是从专注科技工作到发改部门全盘统筹,还是参与水磨援建,其工作经历丰富而有创新成果,外界评价他的关键词是“不断转型”。
被公开选拔背后是开阔视野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热土,不同时期的珠三角不同方向的转型从来没有停止过,这里也成为很多人实现人生转型的大舞台。在那个“孔雀东南飞”的狂热年代,1994年30岁的刘宏葆拿着浙江大学哲学硕士文凭来到广州,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社科系老师,对于刘宏葆来说,其意义不仅仅是从中原地区跨过长江来到南粤地域上的突破,更是完成了从高中教师到大学教师的第一次职业转型。
1986年在河南大学本科毕业后,刘宏葆回到家乡的河南省光山县第二高中担任物理教师,初出茅庐的刘宏葆两年后就在外界惊奇的眼光中被当时的河南省教委评为“河南省优秀物理辅导教师”,高中物理教师一做就是5年,直到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研究起科技哲学。
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南方,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里,在华南理工大学刘宏葆教的是研究生,充分感受到“南方的活力”。在手持教鞭的同时,刘宏葆也“下海”来到明星民营企业香江集团,先后兼任过总经理助理、集团企管办主任、香江购物广场总经理,在学斋与商海中来去自如。
当王菲与那英在春晚上柔情演唱《相约98》,这一年广州市政府历史上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在大学校园教书4年已经34岁的刘宏葆,实现“人生最重要意义”的转型,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考入广州市政府研究室,演绎了“学而优则仕”这千古以来读书人的传统发展路径。
以34岁“高龄”开始仕途,这是刘宏葆厚积薄发的过程,在高校系统学术训练积累下来的宽阔视野优势很快显现,他曾参与起草过多次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广州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讲话稿、广州“十五”发展规划等。在2001年3月广州市政府历史上第一次公选副处级干部,刘宏葆又以优秀的成绩当选为白云区科技局副局长,“2年多时间连升3级”。
和千千万万人一样,1982年的高考改变了刘宏葆的命运,而在广州率先破冰的公务员公开选拔机制,让从豫入粤的刘宏葆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不受区域历史约束的思维习惯,开阔的视野善于从大处着眼,正因为如此实现了人生角色重大转型,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系统性思维抢抓“转型”机遇
如果说之前在广州市政府研究室撰写调研报告以及起草发展规划等以及担任白云区科技局副职更多扮演的是“幕僚”角色,成为“一把手”承担更多“决策”责任的刘宏葆显示出系统性思维抢抓“转型”机遇,“无中生有”创新工作的施政风格。
在2003年刘宏葆“转正”为白云区科技局局长、书记;在2007年他从广州白云区调至佛山禅城区,先后担任过佛山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兼任禅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以及禅城区陶瓷整治小组组长;佛山市发改局局长;佛山市长助理、佛山对口支援汶川县灾后重建工作组组长等职务,无不体现此特点。
成立于1995年的广州民营科技园是经过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起来的,而尴尬的是到了2003年都没有企业入住,园区内荒草丛生,科技部都有意“清理门户”。而上任后的刘宏葆在各方力量支持下,通过“内涵扩园”的发展道路,创建广州863产业化促进中心,动员和支持社会多元主体、特别是民间资本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这里很快成为白云区主要科技企业聚集园区,也成为广州市唯一的以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对象的科技园区。
在佛山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及禅城区工作期间,在佛山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初来乍道”的刘宏葆就努力争取到国家科技部批准佛山高新区的扩园,从之前“一园两区”到现在的“一园六区”,这破解了佛山高新区发展最大的瓶颈难题。而扮演禅城陶瓷产业整治“先锋”角色,吹响的佛山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号角,拉开环境治污的序幕。
珠三角一体化风起云涌,“世界制造基地”之一的佛山,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迫在眉睫。在并不长的佛山市发改局局长任上,刘宏葆组织进行了“构建佛山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起草了《佛山市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组织进行了“广佛都市圈与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广佛都市圈建设的工作方案》等。
禅城“大转型”猜想
禅城最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借助东华里等三旧项目改造以及陶瓷等传统产业整治,禅城的城市转型、产业升级呈现勃勃生机。11月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被认为“让广佛同城进入新阶段”,佛山中心城区的禅城在正在崛起的珠三角城市群中将会有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个命题。
在今年的6月30日,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就曾到禅城区调研,先后参观考察了岭南天地一期、家博城、南庄陶瓷总部基地和南庄休闲区等地,深入了解禅城区在三旧改造、产业转型升级和绿道网建设等方面的措施与成效。他认为禅城近两年的工作亮点纷呈,但应该进一步思考如何有效地连接各个亮点,使禅城“旧貌换新颜”。
“希望在新的一轮经济发展、文化提升、社会进步的过程当中,禅城作为佛山一市五区的中心城区,能够向着 四化融合、智慧佛山 的示范区的方向前进。”陈云贤说。他还要求,禅城区要探索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信息化与国际化融合的路径,从而真正使佛山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乡一体化和民生社会事业的不断提升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接过禅城“帅印”的刘宏葆将迸发出怎么样的智慧?面对禅城“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示范区的定位,对于善于从大处着眼,系统研究过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有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刘宏葆,同时其曾经在科技领域的工作经历,这是他理解并破题“智慧佛山”的优势。身不动,心先动。刘宏葆在援建水磨时,超前引领的规划就做了7个月。
在“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指引下,对于善于超前引领抢抓“转型”机遇的刘宏葆来说,在7月19日的禅城领导干部大会上,他就说现在谈禅城具体还为时过早,但可以明确的是,禅城区正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具体如何定位,如何战略性调整转型,如何实现中心城区的崛起,这些都有待深入系统的调研后,与禅城干部共同研究商讨。
显然,围绕“转型”这一宏大主题让禅城跃上新台阶这将是他“始终如一”的主题,不仅包括城市、产业转型,也是城市管理方式、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型,这将大大丰富智慧佛山内涵。
陈云贤在禅城考察时说,期待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新禅城。这也可以看成是广大禅城人民对这位禅城“新帅”的期待。
刘宏葆,男,汉族,河南光山县人,1964年7月出生。
1982年7月毕业于河南省光山县白雀高中,考入河南大学;
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6年7月至1991年8月任河南省光山县第二高中物理教师、中教二级职称;
1991年9月至1994年6月在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
1994年9月至1998年9月在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任教、大学讲师职称(期间1994年12月至1998年9月先后兼任香江集团总经理助理、集团企管办主任、香江购物广场总经理);
1998年10月通过公开招考考入广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综合处;
1998年10月至2001年3月任广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综合处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
2001年3月通过参加公开选拔副处级干部考任广州市白云区科技局副局长;
2001年3月至2003年6月任广州市白云区科技局副局长(期间,2002年9月到2003年1月任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综合督查处副处级干部);
2003年6月至2007年4月任广州市白云区科技局局长、书记;
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考入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攻读博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任广东省佛山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书记、主任,兼禅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2008年3月至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连城市专家事务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