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中国成了世界科技大国对世界经济格局与中国有什么影响

赵彤:[走近中国]多事之秋的中国经济(五)中国贸易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谈到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贸易大国是众多国人的自豪,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些成绩背后是牺牲劳动力和环境而得到,这些事实让我们在高兴的同时感到一丝沮丧。然而,我们很少站在外国立场来观察中国贸易膨胀所带来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观察一下中国贸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同时思考一下一边在经济上依赖中国,一边在意识形态上却是如此反华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矛盾心态形成的原因。
首先,让我们观察一下劳动密集型产品。纺织产品是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大家一般认为2000年后随着中国劳动工资的提高纺织产品逐步失去竞争能力,但事实却恰恰相反:2000年服装类世界贸易份额中占21%,2011年此比率为34%,同期墨西哥减少5%、美国减少3%;针织类从10%增加到35%,同期美国减少5%,意大利和墨西哥分别减少4%。农副产品中的鱼蟹贝类从4%增加到12%,减少最大的国家是加拿大和泰国,分别减少3%。原本就有很强竞争了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伞和手杖类从62%增加到78%,同样从台湾、意大利和印尼的手中抢到了生意。
再看看电器机械类,这是代表中国工业取得长足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2000年至2011年的11年间,中国的电器机械类贸易占世界总体的比率从5%增至21%,分别从美国和日本的手中各抢了7%;一般机械同期从3%增至17%,同期大幅度下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和英国,下降的比率分别是6%、3%和3%。
在大幅度的出口增加的同时,进口的数量也是迅猛的增加。让我们来看一些国家出口中国金额占其全出口的比率。首先来看看日本,2000年时出口中国占其全出口的9%,到了2012年此比率猛增至22%,在加上最近日本旅游热和"爆买",可以说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立刻影响日本经济,从近期来看中日直接政治交恶已经是小概率的事,有钱或许真的可以让鬼来帮你推磨。韩国此间比率从13%激增到31%,地缘政治上韩国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摇摆是完全出于迫不得已。
还有一类是对中国出口依赖很强的国家是能源输出国,如蒙古共和国在2000年是此比率为46%,应该说是很高了,到了2010年此数字达到惊人的76%;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输出国也是如此,哥斯达黎加从0.2%激增至47%,巴西从3%增加到22%,赞比亚从0.1%增至57%。先进国家中的能源输出国也是如此,澳大利亚从5%增至30%。
依据以上的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进入2000年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对外影响。第一,2000年中国的出口额为2492亿美元,进口额为2250亿美元,到了2011年出口额增加到23423亿美元,进口额增加到19194亿美元,贸易总额在短短的11年里增加了800%,其增长速度之快我们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增加的份额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人很不熟悉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美洲的能源输出国,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第二,中国在电子、机械等的高附加值领域的出口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给老牌的出口国家,如日本、韩国和台湾等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这些国家同时又从中国的进口增长中得到相应的份额,大体上说贸易额总体是有增无减,但增长速度和中国无法相比。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的产品并没有因劳动工资增加而使竞争力下降,竞争能力可以说是稳步增长,当然这种竞争力的获得是在牺牲大部分利润上得到的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来讲,这无疑是个噩耗,中国工业体系这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一手包揽的发展模式,让很多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发展制造业和创造就业的机会。很多人都在担心印度是否会弯道超车超越中国,其他原因不提,要和中国的制造业一决高低不是那样容易,因为世界已经容不下第二个中国了。
第三,中国几乎包揽了世界贸易产品中的中低档工业产品的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变成了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国,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单一的生产模式被称为"单一产品经济体(Mono-Culture Economy)",对经济的腾飞非常不利。但是,到最近为止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对此非常不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以前相比,2000年后大宗商品的价格在不断地攀升,而中国的出口工业产品却在不断降价,这使很多和中国进行贸易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得到改善, 而中国的贸易条件却每况愈下。
这些强大得不能在强大的数字存在的同时,西方的主流媒体,当然也包括国内的所谓"进步人士"几乎每天唱空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笔者为此也困恼了很长时间。一个笔者自认为比较合理的说法是,中国在不知不觉中动了别人的根本利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贸易迅速扩大,很多先进国家企业都面临着中国企业的强大竞争,失去很多利润,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市场的扩大又提供了很大经济蛋糕。这种利益得失的冲突最终形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矛盾心态。另一方面,对于很多贫穷国家来说,在中国突然崛起之前,他们是西方发达国家剪羊毛的场所,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他们不但能在经济利益上得到好处,在政治外交上也能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制约,他们不可能只是中国的"酒肉朋友",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疆域。
中国的出口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里,虽然会出现很多像劳动力费用的增加、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各国间的贸易摩擦等的制约,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是将会继续增强是无可非议的事实,而且,笔者坚定地认为,竞争力的增强不光反应在高附加值商品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会继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能力。
最近的南海仲裁事件和韩国的萨德反导系统部署都让国人倒吸一口冷汗,在意识形态和利益之间,他们会选择前者吗?下回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中日间的贸易摩擦,看看在利益和意识形态之间日本人的最终选择。
本文所有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赵彤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全球视野的中文财经网站
全球视野的中文财经网站
今日搜狐热点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假如中国成了世界科技大国 对世界经济格局有什么影响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当然会有影响 经济主体会东移,中国将会代表发展中国家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抗衡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你是不是嘉兴学院囯经081的卜亚超啊?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力量重塑世界科技格局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精彩图片推荐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者: 黄志凌
  美国经济的总体趋势是稳定上行并会继续巩固高端服务业(金融、会计、评估、咨询、教育等)、高端技术行业(IT、航空、军工、尖端材料等)、全球金融中心和消费中心地位。强势美元和金融监管话语权将成为重要政策选项,财政政策也会继续发挥更积极作用,并由此对世界经济、国际市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欧盟经济虽然面临一系列脱欧的不确定性,但不会是颠覆性的风险,在趋势向稳的大背景下,将会继续保持高端消费品制造优势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仍然是中高端消费品和大宗商品集散地。
  中国经济地位仍有上升空间,但增长动力将由外转内、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驱动,产出结构也将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形成错位竞争;由于转型升级将持续五至十年,仍然是全球大宗商品最主要的需求方。
  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消弭,但全球经济前景并不明朗,认识分歧很大,对于中国战略决策也构成了一定影响。但未来全球经济将取决于“三驾马车”,中国的战略决策也将在国际化的视野下制定。
  未来全球经济取决于“三驾马车”走势
  2008年以后,全球经济形成了“三驾马车”的市场格局,即美国市场、欧洲市场和中国市场,这三大市场经济总量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60%,对全球经济走势起到决定性作用。2015年全球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3248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39569亿美元,占比11.90%;美国为38128.6亿美元,占比11.47%;欧盟27国为35295亿欧元(约38824.5亿美元),占比11.68%。2015年全球商业服务(不包括政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93657.1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1591.71亿美元,占比12.38%;欧盟为37151.76亿美元,占比39.67%;中国为7518.06亿美元,占比8.03%。从全球区域经济影响力来看,虽然日本、韩国、东盟、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部分拉美与非洲国家的经济活跃或者衰退,都会在国际市场形成一定的波澜,但不可能是颠覆性的,未来全球经济的实际走势依然取决于三大经济体的态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能逆转
  虽然“三驾马车”目前都已度过最困难时期,全球经济复苏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但各主要国家经济指标好坏差别很大,一些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显著上升,民粹主义思潮泛滥引发“反全球化”倾向,如果贸易保护主义极端化并演化成全球贸易战,世界经济前景将蒙上厚厚的阴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就开始抬头,最终发展到2016年以“英国脱欧”和美日欧联手对华“违约”(不履行他们在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为标志,人们有理由判断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出现明显退化。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可能掀起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甚至在很多国家得到效仿,反全球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国际需求结构再平衡,将导致全球贸易萎缩格局进一步恶化。应该看到,发达国家近期贸易保护主义集中指向中国,影响最大的肯定是中国经济。以月数据为例,中国对美国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8%;对欧盟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6%;如果考虑对日本以及具有转口意义的对香港出口,中国对发达国家市场依赖度还是很高的。然而,中国加入WTO以来15年的数据也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仅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很大,西方发达国家也分享了中国经济增长成果。
  其实,全球化逆转对美国未必是好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上领先的全球贸易国。二战后美国实施积极开放的国际贸易政策。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如果没有二战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迅速发展,美国的年均GDP总量将减少9%。美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来自多方面:通过出口扩大美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美国的收入;将生产重心转移至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产量规模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平均生产成本,有助于增强美国的经济增长率,有助于提高一般工人的收入水平,并促进了消费;通过进口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选择,并帮助国内保持较低的物价,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进口也为美国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帮助公司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具有或保持高度的竞争力。尽管如此,美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潜在经济收益远远没有用尽,大约四分之三的世界购买力和超过95%的世界消费者在美国的边界之外。彼得森研究所的分析还估计,消除剩余的全球贸易壁垒将使美国从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增加50%。从2009年第二季度到2015年,美国实际GDP年增长率为2%左右,出口额贡献了三分之一(0.7个百分点)。当前,美国贸易总额稳中有升,远好于金融危机期间的水平。
  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欧洲“反全球化”呼声越来越大,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区域保护主义趋势明显。如果这种“逆全球化”成为趋势,将对欧盟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欧盟经济也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内部的需求在减弱,不少成员国出现主权债务危机,非常规货币政策难以见效,外部需求是欧盟GDP增长的最重要的来源。据欧盟统计,2012年以来国际贸易对欧盟GDP的贡献将欧盟经济衰退深度减少四分之一,外部需求的贡献对欧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来自欧盟国家的长期证据表明,增加1%经济的开放性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0.6%。相信欧洲负责任的政治家、有话语权的企业家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三驾马车”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大局
  回顾一下全球经济这几年走过的路,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全球经济找方向的实质。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时,大多数专业人士只是意识到美国的一些银行要倒霉,要为此交学费,但没想到华尔街发生的金融风险酝酿成全球经济的深刻调整,从美国到欧洲,再由欧洲进一步扩散到新兴市场,几乎无一幸免,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几经挫折之后,全球似乎陷入了迷茫,各种药方都尝试了,美国量化宽松加制造业回归战略、欧洲量化宽松加金融监管改革、新兴市场抱团取暖等等,在当时效果都不明显,以至于将近十年还在找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也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波动与调整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部门每次都能找到办法,波动与调整周期都不是很长,以至于大家总是信心十足。但2012年以后,情况似乎变了,传统的经验办法不再灵验,政策部门绞尽脑汁,用尽了过去各种办法,都无法摆脱困境。而市场却在不经意之间逐渐升级,产业结构在升级、消费需求在升级、商业模式在升级等等,并逐渐形成趋势,结构变化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困境实际上是经济找方向时期的困境。
  未来全球经济还会继续找方向。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全球经济趋稳是有基础的,但短期波动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基于趋势思维做出的判断。
  未来世界经济大格局会相对稳定,美国、欧盟、中国“三驾马车”的市场格局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期,但彼此相互关联机制会发生一定变化。我们注意到,现有三大市场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差异化,互补性很强。北美市场输出的主要是金融、会计、评估、咨询等高端服务业、高科技、军工等高附加值产品,而输入的则由先前的大宗商品等资源品为主转为各类消费品、人力资源、甚至资本等;欧洲市场传统优势的资本输入、输出均有所下降,但仍占重要地位,高端消费品、精密仪器、高端装备等输出优势仍然强劲,而劳动力、资源品、中低端消费品、甚至基础设施更新等资本需求的特征更加明显;新兴市场虽然分化很快,但中国已经成为中高端商品主要输出国,基本建设优势和部分装备优势将带动资本输出,而其他新型经济体仍然维持资源品、日常消费品输出格局(印度等国具有一定的IT产品输出优势),而输入的主要是中高端装备、高端消费品、高科技产品、金融资本等。
  从趋势上来看,在可以看到的五至十年内,三大市场的差异化难以缩小。美国经济的总体趋势是稳定上行并会继续巩固高端服务业(金融、会计、评估、咨询、教育等)、高端技术行业(IT、航空、军工、尖端材料等)、全球金融中心和消费中心地位。强势美元和金融监管话语权将成为重要政策选项,财政政策也会继续发挥更积极作用,并由此对世界经济、国际市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欧盟经济虽然面临一系列脱欧的不确定性,但不会是颠覆性的风险,在趋势向稳的大背景下,将会继续保持高端消费品制造优势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仍然是中高端消费品和大宗商品集散地;贸易保护主义会有所抬头,但欧洲经济已经离不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更不可能离开美国市场;可以预期欧盟经济改革的重点将是着力解决“集中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的协调问题。中国经济地位仍有上升空间,但增长动力将由外转内、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驱动,产出结构也将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形成错位竞争;由于转型升级将持续五至十年,仍然是全球大宗商品最主要的需求方。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会保持在6%-7%区间内横向运行,总体上货币政策将处于守成状态,财政政策将继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维系三驾马车格局,以协商合作共赢代替市场分割、对抗甚至相互制裁,无论是对于中国最终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还是借助国际合作、尽可能延长国际和平发展周期,都是至关重要的,三大市场主体的相关国家怎样处理好小摩擦以避免大对抗,增加沟通合作,事关未来世界经济大局,考验着政治家的智慧。
  面对高端的北美市场、欧洲市场和内部竞争多于合作的新兴市场,中国需要有新的战略布局。一是抓住世界经济深刻调整的难得机遇,果断升级中国经济,努力使中国经济不仅在体量上无愧于“三驾马车”地位,还要在市场成熟度、经济质量上缩小与欧美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系“三驾马车”平稳运行。譬如适应经济成熟要求,升级市场监管、金融货币体系和现代服务业;适应国内消费升级和全球减排趋势,坚定淘汰落后低端制造业,积极推动制造业装备技术升级和商业模式革命等。二是立足自身市场培育,努力形成对外部市场有效吸引力。中国市场人口众多、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以上,这是其他任何市场不具备的。中国市场潜力巨大,需要对外不断开放和对内深入挖掘,既可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还可以增强国际引力,减少国际摩擦,国际地位提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三是经营好亚洲,增强内在联系,形成亚洲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核心。除日本、韩国以外,亚洲其他国家在要素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彼此之间竞争多于合作,区域内的联系紧密度要远低于欧洲市场,需要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中日经贸合作战略、中韩经贸合作战略、中印经贸合作战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战略。四是拓展并稳定与非洲、澳洲、南美的经济联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矿产等资源的依赖会越来越强,前些年“资源约束”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未来经济转型完成之前(甚至转型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仍然需要有稳定的能源、矿产等资源保障,同时这些地区也对中国的中高端商品、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与相应的资本供给等有着强烈的需求。五是建立与欧美市场错位竞争和国际合作关系,努力打消其安全疑虑,避免直接对抗。六是战略目光聚焦于世界经济大格局,三驾马车就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大局。
  (作者: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全球大宗商品,全球金融,经济增长率,经济成熟,中国东盟
网站编辑 - 李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经济格局与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