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待遇怎么样工程塑料企业怎么样

或者& 给我们.
服务热线:
> 公司资讯
外资抢滩中国工程塑料业趋向分析
【转自】中国工程塑料与改性塑料产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扩大在华产能,使得中国工程塑料市场竞争更显白热化。中国本土工程塑料企业应如何发展?中国工程塑料行业已确定&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国内工程塑料的应用与发展,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给率,推动行业走上新型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中国工程塑料业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艰苦而漫长的道路要走。   高速发展期遭遇外资抢滩   目前,中国工程塑料市场年需求量已过200万吨,营业额1000亿元人民币,改性塑料年需求量已接近650万吨,并有望五年期间再翻一番。可以说,中国工程塑料和改性塑料产业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大牌公司的不断涌入使原本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更加白热化。国内企业面临着原料、市场、技术、服务、成本、贸易方式等全方位的国际竞争。目前,外资树脂合成装置的生产能力占国内工程塑料树脂合成总体能力的60%,在共混改性市场上占有率则高达50%以上,而且占据着高端市场。一些下游合资、独资企业也都不同程度设置了门槛,使国产材料很难进入。目前仍有近50%的树脂和改性材料需要依靠进口(含外资在华企业产品),国内产品基本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近年来,国外企业更加重视中国市场,纷纷加强在中国进行本土化开发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2010年12月,拜耳材料科技公司宣布投资10亿欧元对其上海工厂的聚碳酸酯和MDI进行大规模扩能。扩能後高性能聚碳酸酯年产能将达到50万吨,并将其聚碳酸酯业务的总部迁往上海,确保更进一步靠近快速发展的亚洲聚碳酸酯市场。   日,巴斯夫宣布,其浦东基地的工程塑料改性装置产能将在现有年4.5万吨基础上新增6.5万吨。届时,巴斯夫在华聚醯胺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工程塑料产能将达11万吨,占巴斯夫亚洲总产能的50%以上。   1月7日,阿科玛公司宣布,始建於2007年的阿科玛常熟材料将於3月投产。同时决定追加投资,加速常熟工厂二期建设进程,计划於2012年中期将常熟工厂产能提高50%,此次扩产将使其常熟工厂达到世界级规模。   3月初,美国英威达公司宣布,在上海建立20万吨/年己二腈和10万吨/年尼龙66装置,将於2014年前投产。   可见,近年来快速扩大在华产能已不是个别企业的个体行为,已成为跨国公司的基本共识。而且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越整体行业,固有的市场份额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市场格局被打乱的概率逐渐增大,它将带来的是一场巨人间的搏斗&&大企业对行业份额的重新瓜分。   &十二五&如何走?   发展目标&&推动创新提高自给率   中国工程塑料行业&十二五&期间的整体发展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大力推进国内工程塑料的应用与发展,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给率,推动行业走上新型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以及国际化、扩大内需等政策深入实施,都将为工程塑料行业提供积极稳定的政策环境。2010年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公布的《石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端化学品是石化行业重点发展领域,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塑料还被定位到新材料范畴,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工程塑料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必然还会有一个跨越,并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但也不能不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企业在发展进程中还会遇到诸多困难。   六大发展原则   一、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振兴相结合。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强化技术改造,促进产业技术的系统化和集成化;加强关键和前沿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着眼长远发展相结合,标本兼治。坚持低碳经济、清洁生产、绿色发展的概念,建立企业间代谢和共生原则。积极引进一流的技术、理念和管理,采用世界最新的工艺技术,确保做到投资最省、产品最新、效益最好。   三、加强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在全行业推行创新技术领先、创新载体优良、创新人才富集、创新体系健全的企业创新思维。   四、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差别化、错位式发展方针,按照精细化、系列化、专业化、功能化、高效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项目,着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五、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目标,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   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关联度。构建有利於上下游产业链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龙头和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做特做专,形成大中小企业并存、优势互补、各有所长的发展新局面。   主要品种之发展任务   全行业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形成真正以国内企业为主导的多元化、较完整的工程塑料工业体系。   聚碳酸酯(PC):年产110万吨本土供应率70%   当前全球聚碳酸酯的年总产能491万吨。由於亚洲和中东新建的生产装置使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加之原材料(双酚A)价格攀升,使本来盈利情况极好的PC市场逐渐变成鸡肋。但中国与国际市场有所不同,供需矛盾一直突出。2010年PC用量大幅增加,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全年进口量创出历史新高,成为历年之最。   未来五年,PC用量还会以年均10-15%的速度逐年递增。2010年国内年产能33万吨,到&十二五&末期力争达到110万吨,届时国内年需求量约为170-200万吨,本土化供应率达到70%(国内企业年生产量15万吨)。   &十二五&期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突破技术瓶颈,建立一两套国内自己的生产装置;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满足原材料的国内配套,缓解供需矛盾。   聚醯胺(PA):年产能60万吨自给率70%   目前国内尼龙树脂的整体年聚合能力140万吨,但真正用於工程塑料专用树脂不超过15万吨/年,国内缺口明显。近年来国内企业正在加快己内醯胺项目建设,预计到2015年尼龙6可以基本做到满足国内的需求。另外美国英威达公司20万吨的己二腈和10万吨尼龙66树脂的项目将於2014年投产;加上国内己二腈的研发和聚合能力扩大,届时尼龙66的原料和产品供应问题将有所缓解。到&十二五&末期,国内尼龙年用量85万吨,年产能争取达到60万吨,自给率达70%。   &十二五&期间国内尼龙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己二腈的国产化是当务之急,因为近期世界己二腈装置已经没有扩产能力。估计今後几年,因为己二腈的短缺,PA66的市场供需矛盾会进一步加剧。   2)长碳链尼龙和耐高温尼龙是国内今後五年重点发展的领域。这两种尼龙是汽车、电子行业大量使用的材料,目前全部依赖进口。力争到2015年长碳链尼龙产量达到1.5万吨,耐高温尼龙产量达到8000吨。   3)尼龙的增韧、无卤阻燃、纳米粒子改性也是技术发展的重点。   聚甲醛(POM):年产能40万吨自给率80%   2010年底国内POM生产能力已接近30万吨,还有不少企业在继续引进。到&十二五&末国内年生产能力将达到40万吨,自给率80%以上。聚甲醛市场表面上看每年进口量可观,尚有发展空间,其实市场格局已经形成,要打破和挤掉进口绝非易事。   &十二五&期间聚甲醛行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要组织好对几套新装置顺利开车调试工作,注意稳定工艺、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加强应用开发。2)聚甲醛的改性研发工作应有所突破,一是加强基础研究,二是在推广应用上下功夫。3)聚甲醛来源广、价格低,替代ABS和PVC的应用试验与推广可作为重点,如果可行,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聚酯(PBT/PET):自给率80%   目前国内PBT树脂年生产能力20万吨,由於众多原因,中国PBT树脂用量虽然在逐年上升,但树脂开工率仍不高。而国内PBT树脂改性企业的生产能力则远远大於聚合能力。   &十二五&期间热塑性聚酯行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让目前所有装置全部达到设计产能,提高设备使用率。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增加品种,到2015年自给率达到80%,争取2020年所有PBT树脂由国内提供。   聚苯醚(MPPO):国产率60%   聚苯醚树脂国内已建立年产1万吨的生产装置,部分缓解了国内树脂的供应问题,但因过去市场开拓不够充分,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解决国产MPPO直接进入市场的问题。   聚苯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1)尽快提高基础树脂的内在质量,满足改性厂家需求,并在合适时机扩大产能。2)加强改性产品的品种开发和市场开发,引导客户应用国产MPPO,还可以开发东南亚市场,加大出口,争取到2015年国产化率达到60%(国内改性企业MPPO的产量达到5万吨,市场占有率达到40%)。   ABS树脂:年产200万吨,市场份额40%   2010年ABS树脂国内市场需求量450万吨,国内生产能力240万吨;但实际自给率只不过38%左右,满足市场供应还需要依赖进口。   中国ABS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是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目前新产品生产工艺尚不成熟,生产过程存在问题较多,加之缺乏激励机制,因此技术革新、精细管理都是面临的艰巨挑战,特别是新产品研发机制和新产品销售,缺少明确的政策引导。   &十二五&期间国内ABS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和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再创新,加强激励机制的保障与完善,消除机制性、体制性障碍。确立国内企业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力争2015年国内企业年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市场占有率上升到40%。   特种工程塑料:吸引大企业进入   过去,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实力研发特种工程塑料,以满足国内航空航天、尖端电子设备和国防军工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特种工程塑料的应用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需求量不断增加,用途越来越广泛,逐步扩展到一般民用工业中,成为电子电气、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医疗器械等的重要原材料。   目前这个行业开发投资不够、工业化程度低。&十二五&期间应动员、吸引大型国有企业进入特种工程塑料行业,确保产品开发与工业化。   改性材料:谋求中高端出口占总产量10%   目前中国改性塑料高端产品少,中低端产品多,且竞争激烈。提高装备水平、稳定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将成为企业能否提高市场竞争力与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关键。近年来外国企业的大量进入,加快了中国工程塑料行业的发展。   国内企业不但要站稳国内市场,还要&走出去&做好国外市场的开拓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末期中国的工程塑料出口量达到总产量的10%。&十二五&期间,改性塑料行业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抓住机遇,瞄准中高端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除以上强调的创新,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外,行业还要做好标准的制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积极申请政策支持,保护行业发展。
分享到:点击次数:&&更新时间: 12:50:22&&【】&&【】
上一条:没有了&&下一条:
(C)2013 上海雨净建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沪ICP备号-1新华社调研:2015真的有“外资撤离潮”、“企业倒闭潮”?
我的图书馆
新华社调研:2015真的有“外资撤离潮”、“企业倒闭潮”?
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5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3万余家。目前,外资企业创造了我国近1/2的对外贸易、1/4的工业产值、1/7的城镇就业和1/5的税收收入。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外资之于我国的意义发生什么变化?外资在产业流向和区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岁末年初,新华社记者深入多地,走访外资企业、工业园区、研究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播发系列稿件,呈现外资在华新图景。文︱记者熊争艳、王希、王优玲、许晟、王攀、康淼、石志勇、杨迪、周蕊、刘巍巍、林建杨、王亚光、王秀琼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新华视点”(ID:XHSXHSD)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深度转型,在华外资动向引人瞩目——服务业外资占比连续5年超过制造业,成为外资在华“蓝海”;沪粤津闽四大自贸区释放改革红利,引资高地效应凸显;中国已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但美日等国对华投资近两年下降;……对外资而言,中国是否还是机遇之地?在中国经济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际,外资扮演的角色有何变化?新华社记者前往广东、上海、江苏、陕西、四川、重庆等地,采访各级商务主管官员,对话电子、汽车、工程机械、医疗保健、化工、物流等行业的跨国公司负责人,探究研判外资在华的现状和未来。1总体乐观,投资增长,何来“撤离潮”?  东莞南城宏图路,原诺基亚的标志性工厂,已在去年春季关停。记者近日在这里看到,昔日的工厂生活区中,每层楼的宿舍已被打通,改造成办公写字楼——一个能容纳近百家电商企业的产业园已具雏形。近年来,随着国内要素成本上升,部分外资将目光转向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地区;美德等发达国家鼓励制造业回归,一些企业也在回流。类似诺基亚工厂关闭的消息,一度引发了外资“出逃”的议论和猜想。“东莞确实有诺基亚工厂等一些外资企业关闭外迁,但并没有形成'撤离潮’。事实上,低端代工生产企业的关停,淘汰了落后产能,为引进更多优质项目腾出空间。”东莞市商务局副局长方见波说。去年东莞共有362家外企关停外迁,只占东莞外企总数3.3%,是2008年以来外企“倒闭”数量最少的一年。从行业细分看,它们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电子及仪器制造业、塑料制品生产和金属制品企业分别占44.8%、9.9%和8%。形成对比的是,去年东莞新签外资项目440宗,合同利用外资50.6亿美元,增长17.2%。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达93宗,涉及商业、金融、物流、医药以及先进制造业。一城可窥大势,一地可瞻全局。在我国利用外资第一大省广东,借力自贸区和CEPA(《在广东省对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去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增长15.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42.7%,超过217亿美元。在北京,借着成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城市的东风,科技服务等六大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放宽,去年新批设立外企1068家,吸收外资95.5亿美元,分别增长10.2%和62.5%。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大自贸区引资聚集效应凸显。2015年1至11月,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共设外资企业6040家,合同外资4458.1亿元人民币。扩展区域后的上海自贸区吸收外资占全市一半。“不到两年,我们在湖北襄阳工厂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生产两款国产化车型,产能规划达6万台。这只是起步,未来我们有更多投资计划。”时任东风英菲尼迪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雷说。“我们高度重视中国市场,把亚太创新中心建在这里,又正筹建全球肺癌研究中心,并在西安高新区兴建全球最大的制药生产基地。”强生中国区主席吴人伟说。“再过几个月,我们追加10亿美元投资的上海研发中心将投入使用。该中心将与在美国、瑞士的研发中心同步研发。”诺华中国总裁徐海瑛说。跨国公司负责人对中国市场的看好,与官方数据相互印证。据商务部统计,去年我国吸收外资比上年增长6.4%,达到1262.7亿美元,规模再创新高;新设外资企业26575家,增长11.8%。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增资踊跃,其中德国奥迪、大众、戴姆勒、汉莎航空,意大利菲亚特,瑞典沃尔沃,韩国现代、起亚汽车、三星电子,日本电气硝子、普利司通、伊藤忠商事,美国英特尔、克莱斯勒等在华投资或增资单项金额超过1亿美元。2外资“版图”发生哪些变化?2015年11月,苏州金鸡湖畔,台湾诚品书店在大陆第一家店开业。这个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面积达5.6万平方米的综合体,有书店、文具店、咖啡馆、餐饮、展览馆等。该店与全球2000多家出版社合作,带动两岸三地5万多种书籍跨海交流,开业20天就吸引了百万人次到店。“对于大陆的阅读与文创产业,我们深具信心。”诚品总经理李介修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创立已22年的苏州工业园区,长期以来吸引的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园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韩江说:“2010年开始,合同外资中服务业超过制造业,今年新增外资服务业已超六成。”包括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在内的服务业引资额不断攀升,是我国外资结构发展的新趋势。自2011年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我国服务业已连续5年成为吸引外资的“冠军”行业,2015年占比达到61.1%。中国美国商会1月发布的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在496家受访企业中,各行业企业对中国市场增长总体持乐观态度。其中,四分之三的服务行业企业表示乐观。“服务业外资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我国服务业外资准入放宽使然,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依靠低要素成本与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阶段基本结束,要进入一个质量不断提升的新阶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晓红认为。在制造业外资总体规模下降的同时,高端制造业占比呈上升态势。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利用外资增长9.5%,在制造业吸收外资中的比重升至23.8%。值得注意的是,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平板玻璃等传统制造业外资流入基本为“零”,外资产业链呈现由低端不断向中高端攀升的态势。大量跨国公司加快布局,在华设立研发设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结算中心、财务中心、跨国公司总部等。从区域结构看,东、中、西部地区各显所长,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引资特征日益彰显——“总部经济”成为上海名片。上海市商务委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累计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分别达535家、312家。上海已成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最多的城市。“研发中心”多扎根北京、上海、深圳。目前,外资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超过2400家。研发辐射范围由早期的主要针对国内制造业,拓展到面向亚洲乃至全球,一些研发中心呈现向研发总部升级的趋势。自贸区集聚高端产业。商务部外资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对外开放的制度高地,四大自贸区吸引了一大批融资租赁、科技研发、创业投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高端产业外资。“新生外企”涌入长江经济带区域。该区域去年新设外资企业11974个,占全国总量的45%,区域内外资结构逐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中西部引资兼顾传统与新型业态。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占全国比重已超10%,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进展明显。同时,电子、汽车、航空航天、医药制造、现代农业等高端产业和服务外包等新型业态也在中西部初具规模。3“促转型”呼唤“优外资”,哪些机遇与挑战?对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引资趋势,韩江举了一个独特的例子:园区内一家著名韩国电子企业连续两年销售收入以每年40%削减,但利润却以每年约10%增加。其中有何奥秘?“这家企业把劳动力密集、利润薄的生产线转移到了越南,把研发中心、超薄和触控等高端新产品放在园区。这种做法挺有代表性。”韩江说。苏州工业园区的这种变化,折射出在华外资战略转型与我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契合。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桑百川说,以外部竞争倒逼国内经济改革,通过外资技术外溢效应提升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通过深度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巩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这是新时期我国依然重视外资的主要原因。为提升外资质量,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今年商务部将在深化外资审批体制改革、拓展自贸实验区制度创新试点领域、出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各领域扩大开放、完善营商环境等方面发力。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众多外资。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说,目前,该商会会员企业中近八成是专门为中国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比10年前增长约50%。东莞商务局去年底对当地2500家外企所做调查显示,2016年,22.1%的企业有增资计划,43.9%的企业计划加大研发投入,60.5%的企业要开展在中国的内销业务。市场准入不断扩大,将拓展外资在华发展空间。“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深耕中国40余年的工程机械巨擘卡特彼勒,2004年成为工程机械行业首家在华开展融资租赁的跨国企业,创新性的为客户提供像按揭买房子那样的融资支持。“我们在中国市场享受过'改革红利’,相信以后会在中国进一步开放中获得更多机遇。”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兼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其华表示。一些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要进一步推进解决。“知识产权保护是一场持久战。希望中国继续加强立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执法环境、提高侵权行为的成本。”陶氏化学亚太区首席技术官姚维广说。施耐德电气中国区副总裁王洁等跨国公司负责人也希望中国的投资政策更加稳定。创新,是中国的机遇,也是外资的机遇。中国美国商会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企业认为创新对其企业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硬币的另一面,挑战依然严峻。2015年,香港、新加坡、台湾仍是我国吸收外资的前三大来源地,而美、日、英等部分发达国家对华投资在下降。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葛顺奇分析,在世界范围内,美、英、德、法,是对外投资大国,4国多年来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出量四成左右,但这4国却是对华投资的小国。数据显示,这4国2015年对华投资之和约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量的5%。“中国应加大外商投资体制改革,减少投资准入限制,提高负面清单含金量,吸引更多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葛顺奇说。外资来源地更加多元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目标之一。“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对中国投资才是外资,未来这个理念要转变,外资的来源地会更加多元。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它们会跟中国产生更大经济协同作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说。此言不虚。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达84.6亿美元,已超过美、英、德、法对华投资之和。谁能预料,“一带一路”,这条跨越时空的彩练,未来将给中国开放型经济带来多少机遇?附:东莞未现“倒闭潮”&,“世界工厂”正在转身文︱记者王希、熊争艳、叶前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新华视点”(ID:XHSXHSD)这里是中国制造业重镇,“世界工厂”的名号蜚声海内外。这里曾诞生全国第一批“三来一补”工厂,中国经济从此与世界有了割不断的脐带。能否率先在后金融危机的转型“阵痛”中转身?低成本优势渐失后,外资“撤离潮”是大势所趋还是言过其实?“世界工厂”未来将为世界提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来到广东省东莞市调查。外资有来有走,实现“量质齐飞”岁末年初,已近午夜时分,地处广深经济走廊中段的东莞市常平镇上,仍有不少大货车满载货物呼啸而过。这是一座靠制造业起家的城市。2015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迈入了“6000亿元俱乐部”,智能手机、电子元器件以及服装、鞋帽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东莞堵车,全球缺货”,并非只是一句玩笑。“世界工厂”招牌背后,占东莞对外贸易额和工业增加值六成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外企一样,他们正承受着当下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种种压力。唯一的不同是,这种“不适”感或许来得更早一些。“2008年金融危机刚发生,我们走访企业时就发现订单下滑,因此预判外贸可能会遇到困难,而当时内陆地区出口普遍还是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还是有道理的。”当地政府商务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在对外经贸领域具有这种“风向标”作用,东莞外资企业的风吹草动总能引发外界聚焦,“倒闭潮”“撤资潮”等报道也屡屡见诸报端。对此,东莞市商务局副局长方见波说,东莞有外资企业倒闭外迁是事实,尤其诺基亚东莞工厂、联胜电子等个别大型工厂关停结业格外受到关注。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来看,都属于正常范围,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搬迁潮”。他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5年东莞共有362家外企关停外迁,其中以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而此前三年,东莞关停外迁外资企业数分别为569家、454家、434家。事实上,“倒闭”的最高峰值出现在2008年,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东莞857家外企关停外迁。之后,关停企业数量逐年递减。如果在更长的时间尺度里观察,会发现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有“生”有“死”实属正常。从1979年至2008年间,东莞累计吸引外资企业2.7万余家,2008年实有约1.2万家。这意味着国际金融危机前,平均每年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自然消亡500家左右,约占总量的4%至5%。“东莞的'世界工厂’地位,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慢慢积累形成。这里产业链成熟,上下游配合默契,而东南亚除了人工成本低一些外,在产业的成熟度和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无法挑战东莞。”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说。外资仍在不停地涌入东莞。2015年,东莞实际吸收外资53.2亿美元,增长17.5%。其中外资在科研技术行业投资增长135%,在金融行业的投资增幅高达696%,服务业超过制造业成为“吸金大户”。东莞百利达健康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草彅和彦,是当地日商协会的副会长。在他印象中,这些年东莞日资企业有来的也有离开的,但总体并没有突出变化。尽管成本上升让很多企业有了压力,但聚集的上下游企业、较低的物流成本、细化的分工服务等因素,牢牢地吸引着一大批外资企业,他们选择了留在东莞。草彅和彦本人就有亲身经历。为了开拓亚洲市场,他所在的企业两年前曾考虑再建设一个工厂。草彅本人率队在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考察了一圈后,公司放弃了这个计划,而决定将东莞工厂产能每年扩大10%。“这些国家虽然土地和人工便宜,但产业配套都比不上东莞。比如在越南,我们这样的健康器材,找不到合适的包装材料。而在东莞,这种厂家很多,价格便宜质量也能满足各种要求。”一个小小的包装盒,道出了东莞产业链配套完整的优势所在。(新华社记者熊争艳 摄)转型大势所趋,创新破解困局在不少人印象中,东莞是低端制造业的乐园。“玩具之都”“家具之都”“鞋业制造中心”……这些标签所代表的,是过去30多年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资相结合后,取得的骄人成绩。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减,东莞早期在“孔雀东南飞”背景下形成的劳动力“洼地”效应逐渐丧失。目前在东莞,企业需要为一线普工每人每月支付3000至4000元的成本,相当于缅甸、越南等地的两至三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的外资企业倒下或离开,同时更多更强的企业不断成长,迎来一轮新的生命周期。龙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落户东莞的“三来一补”外资企业。走进龙昌位于东莞常平镇的注塑车间,一台台机器手正在紧张工作,它们一刻不停地打开注塑机舱门,将刚刚成型还发烫的塑料玩具部件拣出来送上传送带,同时将边角料投入收集筒等待再次利用。“1台机器手就可以替代1个分拣工人,不仅精确度高、稳定性强,还避免了分拣过程中的烫伤事故。”企业项目经理张利民介绍说,近年来市场的变化逼着企业“机器换人”,2015年底企业自动化率达到40%左右。除了依靠自动化提升生产效率外,这家全球知名的玩具制造商还与国内大专院校合作成立智能技术研究院,进军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高端科技领域,奋力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颠覆了人们对制造企业机器轰鸣、粉尘滚滚的刻板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升级过程中,也给东莞与全球前沿科技结合带来了机遇。在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汇集了一批中外创新型科技企业,将工业机器人作为发展方向的李群自动化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夏天,由李群自动化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机器人月饼包装线投产。8台李群机器人组合而成的包装线可以实现分拣、装盒、封箱等多项工艺,每小时上千盒的产能,全程只需4人监管,节省人力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包装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据李群自动化总经理石金博介绍,目前已经有食品企业闻讯而来,要求订购这样的包装线,预计2016年企业的工业机器人销售量有望从2015年约200台跃升至1000台左右。从手机、电脑到数控机床,从汽车零部件到机器人、智能设备,东莞制造业出现了对包括外资在内的低端产能的挤出效应,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劳动密集和技术、资金密集型并重,加工制造业层级逐步提升。竞争日趋激烈,提升自身“磁力”“从长期发展看,企业向综合成本更低的地方搬迁是个发展规律。我们当下需要做的是,提高在东莞的运营效率。”已在东莞耕耘20多年的利威鞋业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查克·吉里思说。利威的母公司美国布朗鞋业拥有百年制鞋历史,是全球最大的鞋业贸易公司之一。近年来,东莞在其全球布局中的角色不断变化,最初主要集中在制造环节,现在则成为布朗鞋业在全球最重要的设计研发中心。“我们几年前关闭了台湾办公室,意大利设计部只剩20多人,东莞公司则不断扩容,现在的600多员工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尽管如此,吉里思还是坦言,过去几十年,企业从美国迁到台湾再到中国大陆,大陆现在也越来越贵,不排除以后会外迁到东南亚。东莞人自己对未来引资比较优势的变化,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方见波说,从外部环境看,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甚至组团到东莞来“招商”,印度等国有更充足的劳动力,越南将受惠于区域自贸协定红利,而且这些新兴国家都在仿照中国成功的范例引进外资。从内部看,除了成本上升吞噬利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东莞毗邻港澳的位置优势也在弱化。东莞的传统支柱产业制鞋业正经历艰难转型。图为东莞一家美资鞋业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们开发的产品。(新华社记者王希 摄)不过,在硬币的另一面,东莞多年来积累的庞大制造能力以及产业配套齐全、投资环境良好、产业格局优化等条件,依然对外资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在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看来,更重要的是,东莞培养了一批熟悉国际市场、国际规则的人才队伍,不断传承着老一辈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因此,即便在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东莞市近年来引资“提速提质”,呈现出优质大项目多、现有企业增资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局面,今年还吸引了总部经济、服务业等多宗规模超亿美元的大项目。统计显示,外资企业在东莞增资扩产总额从2008年17亿美元提升至2015年的42.9亿美元,平均增资项目规模增长了2.9倍。由此可见,企业扎根东莞发展的意愿依然强烈。徐建华表示,外资过去在东莞经济起飞中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未来利用外资仍是东莞加快融入国际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的重要路径。在东莞采访期间,外企里涌现的“高精尖”研发机构令记者印象深刻。“十二五”期间,东莞外企新设立研发机构943个,新增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1379个。还有一些行业翘楚,专注研发创新,极端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很少出现在公众视线。有专家认为,正因这些“隐形冠军”不懈努力,东莞现代产业才能葆有竞争力。“东莞的转型升级主要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徐建华说,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东莞将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实施“东莞制造2025” 战略,抢占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
馆藏&3608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工程塑料生产企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